保健食品监管

2024-05-13

保健食品监管(共12篇)

保健食品监管 篇1

1 现状

(1) 将普通食品作为保健食品进行宣传、销售。这类产品标注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号五花八门, 有食准字、食监字、食健字、食证字、特食字、营食字等, 产品的批文或生产多集中在某些省、自治区, 文号为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而其“合法”的真实性有待确认, 如卵巢保养软胶囊、减肥降脂软胶囊、清热下火茶、润肠通便茶、百花瘦身茶等, 以及市场上销售的加贴了宣传疗效小标签的液体钙+VD3软胶囊、深海鱼油等产品。

(2) 虚假标注或直接套用其他保健食品或已撤销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

(3) 多个产品标注同一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4) 随意更改已批准的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适宜人群或功效成分等内容;随意扩大适宜人群的范围;使用TM商标名称, 有意将已批准的保健食品名称标注在消费者不易识别或不明显的地方, 而此类产品的TM商标名称往往有暗示疗效或使疾病痊愈的宣传。

(5) 直接宣传改善性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 或将已批准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进一步衍化为此类产品。

(6) 添加西药成分。此类产品多集中在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减肥类保健食品中。

(7) 产品内外不一致或夸大宣传。虽然产品外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但在产品内包装中采用了与外包装截然不同的说明书进行违法宣传;或以电视讲座、广播、电话咨询、宣传资料、培训班、联谊会等形式进行违法夸大宣传或宣传疗效。

(8) 将传统的中草药材, 如冬春夏草、鹿茸、黄芪等制成预包装食品。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卫生许可后, 在外包装或产品说明书中利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对产品进行误导宣传。

(9) 与已取得国药准字号药品采用同一名称或相似的包装图案。由于国药准字审批严格, 一些企业只好采用“挂”或“靠”的办法向相关部门申请审批, 有关部门出于利益考虑争相审批, 如取得食证字产品的健胃消食片、小儿化积口服液、板蓝根×××、双黄连×××等。

(10) “营养素补充剂”产品宣传保健功能。如批准“补钙”的营养素补充剂, 却宣传“改善骨质疏松”的功能。批准补充维生素E、C的营养素补充剂, 宣传“美容”的功能

2 分析

2.1 保健食品、营养素补充剂、强化食品的区别

保健食品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3年6月之前) 为卫生部批准生产和销售的保健食品, 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具有调节机体功能, 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版) 规定, 保健食品可申报的功能目前有27种, 即: (1) 增强免疫力功能。 (2) 辅助降血脂功能。 (3) 辅助降血糖功能。 (4) 抗氧化功能。 (5) 辅助改善记忆功能。 (6) 缓解视疲劳功能。 (7) 促进排铅功能。 (8) 清咽功能。 (9) 辅助降血压功能。 (10) 改善睡眠功能。 (11) 促进泌乳功能。 (12) 缓解体力疲劳。 (13) 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 (14) 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 (15) 减肥功能。 (16) 改善生长发育功能。 (17) 增加骨密度功能。 (18) 改善营养性贫血。 (19) 对化学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20) 祛痤疮功能。 (21) 祛黄褐斑功。 (22) 改善皮肤水分功能。 (23) 改善皮肤油分功能。 (24) 调节肠道菌群功能。 (25) 促进消化功能。 (26) 功能。 (27) 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同时卫生部还规定同一配方保健食品功能不能超过2个。凡未标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并声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均属于非法产品。

营养补充剂是指: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 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 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1997年在卫生部《卫监发 (1997) 第38号》“关于保健食品管理中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单纯以一种或数种经化学合成或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营养素为原料加工制成的食品, 作为“营养素补充剂”纳入保健食品管理。申报营养素补充剂, 应以补充人体相应营养素摄入为目的, 经批准的营养补充剂, 必须在产品名称后标注“营养素补充剂”字样, 并在标签及说明书中注明“补充某某营养素”。除此之外不得声称其他特定保健功能。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 过量摄入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作为营养素补充剂的推荐量一般要求控制在我国该种营养素每日推荐量 (RDA) 的1/3—2/3水平。此类产品如果申报卫生部规定可以受理的特定保健功能, 应按照相应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的规定提交功能学评价报告, 其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要求, 与其他保健食品一样。因此目前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除上述27种以外, 还应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功能。性保健品目前得到法律认可的仅有以“国药准字”号出现的改善性功能的药品, 其性质明确是药品, 而以食品、保健食品等形式出现的性保健品全部是法律所不容许的非法产品。

强化食品就是指在食品加工中添加营养强化剂 (为增加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制成的食品。主要可分为维生素、氨基酸和无机盐三大类。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品种、范围和使用量。当食品原成分中含有某种物质, 其含量达到营养强化剂最底标准1/2者, 不得进行强化。生产强化食品, 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批准才能销售, 并在该类食品标签上标注强化剂的名称和含量, 在保存期内不得低于标志含量 (强化剂标志应明确与内容物含量相差不得超过+10%) 。

2.2 相关国家标准等法律文件的解读

《食品安全法》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内容必须真实, 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 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 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2004) 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所有内容, 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应清晰、醒目、持久, 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应通俗易懂、准确、有科学依据, 不得标示封建迷信、黄色、贬低其他食品或违背科学营养常识的内容;不得以虚假和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 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同时不得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 导致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

《健康相关产品命名规定》中有关健康相关产品的商标名、通用名、属性名、产品型号要求必须符合下列要求:健康相关产品不得使用有夸大功能或误导消费者的商标, 一般采用产品的注册商标。通用名应当准确、科学, 可以是表明主要原料、主要功效成分或产品功能的文字, 但不得使用明示或暗示治疗作用的文字。健康相关产品命名时禁止使用虚假、夸大和绝对化的词语, 如“特效”、“高效”、“奇效”、“广谱”、“第×代”或中医辨证施治各项治疗原则的用语以及庸俗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和已经批准的药品名。进口健康相关产品的中文名称应尽量与外文名称对应。可采用意译、音译或意、音合译, 一般以意译为主。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我们日常监管提供了依据和佐证。因此我们认为:在市场流通的经国家保健食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产品才可认定为合格产品, 而那些以补钙、补铁、补充维生素或以×××医生命名的声称所谓具有某些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均属非法产品, 在监管中应予以没收销毁。而对于强化食品及其他普通食品, 其产品说明书应按照卫生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食品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准则的要求进行标注。

2.3 保健食品市场相对混乱的原因

2.3.1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高额的利润回报, 不惜迎合某些人群的需求, 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或直接添加西药成分, 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其手段隐蔽多变, 使监管部门应接不暇。

2.3.2 消费者保健食品相关知识匮乏, 偏听偏信, 一旦发现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或身体出现不适时, 方才投诉。而此时, 多数所谓“保健食品”不是下架就是已撤柜, 给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带来困难。

2.3.3 某些媒体单位自身的经济利益和行业优势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混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对策和建议

3.1 相关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性文件亟待出台

目前, 我们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5月18日《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中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修改后, 其实施性规定未被明文废止的, 人民法院在适用时应当区分下列情形:实施性规定与修改后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 不予适用;因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修改, 相应的实施性规定丧失依据而不能单独实施的, 不予适用;实施性规定与修改后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的, 可以适用。”即上位法废止后, 下位法与新法律的规定没有抵触的, 依然可以单独实施。依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的相关规定, 对保健食品市场进行监管, 打击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种种违法行为。

3.2 加强对原料审核以及生产工序、成品的日常性监督、抽检工作, 同时加强对产品说明书的审核

严厉打击无证照生产保健食品的行为,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取缔、及时召回、及时销毁、及时通报, 营造良好的保健食品生产氛围。

3.3 加强对市售产品的日常性监管工作

加强经营单位食品、保健食品索证工作和从业人员相关知识业务培训工作, 帮助食品、保健食品经营者树立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做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不销售。

3.4 多渠道、多方面宣传保健食品知识, 建立不合格保健食品档案

保健食品备案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求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将其经营的保健食品在国家官方查询网站查询、核实后, 将名单及相应的网页打印并加盖本单位印章后提交相关监管部门存档备查。这样, 一方面可以督促保健食品经营单位主动查询、核实所售保健食品的正确信息,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保健食品经营单位提交虚假或被虚假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3.5 公布保健食品国家官方查询网站和查询方法

上市流通的保健食品必须经国家保健食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 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可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确认, “卫食健字”批准文号可以到卫生部网站查询确认。目前批准证书有两种形式:2003年7月以前的证书号为“卫食健字 (×××) 第×××号”, 2003年7月以后 (不含7月份) 批准的为“国食健字 (×××) 第×××号”, 括号中为审批年份。查询方法为: (1) 登录卫生部网站 (www.moh.gov.cn) →“数据库查询”→“保健食品批准公告目录”→按批准年份查询。 (2) 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www.sfda.gov.cn) →在“基础数据查询”栏点击“保健食品”→输入产品信息查询。

保健食品监管 篇2

近日,XX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十一五”规划时期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1年的工作和“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项目,为努力在新的起跑线上谱写食品药品监管新篇章。

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是我局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上有着不平凡的5年,在上饶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职能,把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和用药安全有效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了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要务,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形成了科学监管食品药品的监管理念。正确处理好群众利益与商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食品药品安全这一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进一步好转。

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实现了100℅的药品网点配送覆盖的药品供应体系,消除了全市药品供应盲点,达到了“农民买药不出村”的目标,药品质量整体水平明显上升,药品价格普遍下降,供应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众对以“临床必须、质量稳定、价格低廉、供应保障”特征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明显提高,100℅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药品监管网络,消除了监管盲区,药品监管覆盖率达100℅。2008年获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先进单位。

药品监管方式向科学化转变。由过去的人海战术、救火式监管转向电子化、预防性为主的良性监管,有效杜绝了药害事件的发生。为适应新形势,我局积极探索监管新思路,加强信息技术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监管的技术含量,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通过实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远程在线监控,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药品稽查,以“药品质量监督综合管理系统”为载体,稽查人员通过无线通信网络现场快速检索药品质量信息,排查药品安全隐患,有效地提高稽查工作效能,降低药品安全风险,提高药品安全水平;建立药品快检室,添置必备的快检设备,利用现场快检技术筛查可疑品种,有针对性抽样,提高药品抽检阳性率,为查处假劣药品提供技术支撑。

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和谐型、廉政型机关。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创建一流班子、打造一流队伍作为目标,通过抓班子建设、抓学习培训、抓制度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执法工作中,我局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查处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案件。在案件初审与重大案件集体讨论时,认真做到“十看”,“四把关”及“人性化执法”,实行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分离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每个案件的处理从立案、处罚到最终结案都层层把关,确保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几年来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未发现有重大差错,无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无一起因不作为和乱作为引起不良影响的案件。

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按照控制源头、分层管理、反应快捷、控制到位的原则,我局围绕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卫生院和药械批发企业,利用电子监管网络,建立了分层分级管理的快速排查模式,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将核查信息通知到所有涉药涉械单位,快速控制“问题食品药品”的应急处置机制,制定了《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成功举办了“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应急演练”,“XX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活动。

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五年来,我局共出动检查人员3000余人次,辖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覆盖面100℅,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72件,涉案物品总值42万余元,查获假药73批次,劣药 128批次。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针对药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重拳出击。几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药品GMP和GSP专项检查、药品质量、药品购销渠道、违法药品广告、非药品冒充药品、医疗器械等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对市、乡、村三级药品经营、医疗网点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全覆盖。五年来共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525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41份。

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我局积极开展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和“食品安全放心乡镇”工作,认真组织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协调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开展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五年来检验食品及餐具13000余批次,对不合格食品依法进行了处理,使我市食品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我局与政府办、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成功处置了“三鹿”奶粉事件。

保健食品监管 篇3

那么,什么食品才能称其为保健食品呢?所谓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的人群食用,但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保健食品,它都有出自保健的目的,但是不具备速效性,长时间服用可使人体受益。正因为它的非速效性,所以使它有别于直接治疗疾病的药品,对于那些故意夸大其疗病功效作用的虚假违法宣传行为,应加大力度整治,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谈谈做好保健食品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管理门槛,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这样可以将虚假违法的保健食品,消灭在初生阶段,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措施。夸大其词的宣传、居高不下的暴利,促使很多的人涉足保健食品行业,直接的目的就是谋取暴利。现在很多保健食品开发商,只注重广告宣传的投入,却根本不把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一种保健食品的出厂价不过几元钱,可是到了市场上就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进入保健食品生产行业的很多企业都奉行“短、频、快”的原则,通过广告投入和营销网络来迅速实现销售利润,几年之后当产品在市场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进入衰退期时,他们却早已全身而退,改做另一种保健食品的宣传营销了,因此,保健食品的功效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多年来,保健食品行业的混乱状况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加强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门槛,确保只让货真价实的保健食品进门,是一项很重要的监管措施。

二、加强对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加重处罚力度

近年来,虚假违法的保健食品广告,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的监管措施,强力整治。

首先,应该加强对广告审批的管理,完善三级审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告发布保健食品企业不良信息记录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对违法企业坚决取缔。坚持虚假广告公示制度,对虚假违法广告坚决予以暴光,使它们无法藏身。再者,将违法广告作为案源,加大对发布违法广告、群众投诉多和存在质量隐患的保健食品的抽检力度,对任意夸大产品适应症范围,夸大疗效,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保健食品广告,应坚决采取暂停销售和行政强制措施。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加大了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完善了制度和办法。违法保健食品的广告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遏制了虚假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泛滥的势头,有力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完善立法制度,用行政手段建立健全保健食品的管理法规,是最重要的措施。只有提高广大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法律观念,依法治理保健食品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才是保健品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以行政手段,将虚假违法的保健食品坚决清理出局,并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相信只要政府监管部门切实为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着想,真抓实干,一定能治理好我们的保健食品市场。

我国保健食品监管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防未病”的意识逐渐增强;此外, 长期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亚健康以及老龄化加剧进一步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 促使我国保健品市场迅速发展, 但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生产和监管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保健食品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保健食品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开始兴起, 当时配套的专门针对保健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 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无异, 并未被区别对待。直到199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下称《食品卫生法》) , 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随后, 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出台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之后的十多年里, 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使中国的保健食品逐步走上了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够很好地规范保健食品行业, 现阶段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仍然很多问题, 保健食品行业的乱象一直被诟病。

1.1 企业“多、小、弱”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 截止2013年底, 国内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616家。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数量经历了“两增、一降”, 20世纪初年保健食品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 开始大约有3000多家生产企业;1995年至1997年国家对保健食品行业进行整顿, 企业数量下降到1000多家;随着《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出台, 保健食品行业逐渐步入正轨,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保健意识的增强, 保健食品行业又迎来了发展机遇, 企业数量又开始逐步增加。虽然我国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比较多, 但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3年我国保健食品企业规模在5千万元到5亿元区间数量最多。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保健食品企业, 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的规模小, 研发投入不足, 创新能力弱。目前, 国际上保健食品主要有三代, 我国的保健食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三代产品很少。研发能力弱、创新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

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1996年到2014年底卫生部和CFDA批准的保健食品数量近15000个, 其中国产保健食品14000多个, 进口保健食品700多个。图1为1996年至2014年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数量。从2007年之后, 获批的保健食品数量持续增加。图2为我国保健食品功能分布情况, 目前申报批准的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营养补充剂、辅助降血脂、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糖、通便这六大类, 其中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约占20%, 营养补充剂类约占15.5%, 六大类保健食品占批准产品的60%以上。目前, 我国拥有巨大的保健食品市场需求, 但是市场上现有的保健食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现有产品的功能过于集中, 仅补钙产品就有1400多种, 产品同质化严重。

1.3 类保健食品无人监管

类保健品食品是指具有一定保健功能但未取得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这些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将已被证实的并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物品作为主要原料, 加工制得的类保健品。这种类保健食品大多以中药材为原料, 可能会保持药材原有形态, 也可能以片剂胶囊等剂型呈现。另一类是在普通食品中辅助添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具有一定功效的物品的类保健品。如维生素饮料, 养生酒等产品。这些类保健食品因含有已知对人体机能有特别功效的原料成分并且这些成分的功效已经被科学认证和广泛认可, 这些产品未获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加之企业不主动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因而这些产品游离在保健食品监管范围之外, 也很容易被不法商家利用, 使得类保健食品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1.4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严重

根据CFDA统计, 2013年违法的保健食品广告共计28903件, 可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的现象仍然普遍。保健食品企业为牟取暴利, 夸大功效, 虚假宣传, 误导欺骗消费者。常见的形式有: (1) 擅自捏造的批准文号, 将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销售, 不法商家将根本没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或者类保健食品的包装上擅自印刷“蓝帽子”和虚假的批准文号, 将产品宣传为保健食品; (2) 虚假宣传, 宣传保健食品具有预防治疗某种疾病, 暗示消费者该产品能够替代药品, 无副作用; (3) 擅自修改说明书和标签, 擅自扩大保健食品的功效, 扩大适用人群, 例如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葡萄籽胶囊, 不适宜人群有少年儿童、孕产妇、乳母以及慢性腹泻患者, 但市场上的一些该类产品并没有明确表明不适宜人群。保健食品行业虚假宣传的乱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1.5 非法生产经营

保健食品是具有一定功效的食品, 但不能以治疗为目的, 不能代替药品。关于保健品的功效的效果到底应该有多大, 并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 因而这个功效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 现实中的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效, 违法在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物, 如在减肥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 在抗疲劳产品中非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他达那非等;在辅助降血糖产品中非法添加苯乙双胍、格列本脲等, 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此外,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并没有达到《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除了生产环节, 保健食品的经营环节也存在问题。由于老年人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 不法商家通过“免费义诊”、“免费赠送”、“专家坐诊”等形式骗取信任, 从而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2 保健食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淘汰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造成保健食品企业“多、小、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国内巨大的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 促使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对于违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处罚力度过小, 对于不合格的保健食品, 监管部门只是做下架、停止销售、罚款处理, 对违法广告也仅仅是做停播、停止刊登宣传、罚款处理, 违法成本低, 不足以威慑不法分子, 无法淘汰落后的企业。第二, 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保健食品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保健食品的开发需要及时地响应市场的最新需求, 企业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研发新功能产品。研发新功能产品可能面临失败, 没有健全的创新激励政策和补偿机制, 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只能望而却步;如果新功能产品研发成功, 但是在注册审批时由于缺少对新功能的评价标准, 这些新功能产品也很难获得批准。由于创新机制不健全, 不能够激励企业研发创新, 企业往往选择生产风险小、收益快的产品从而导致了保健食品同质化严重。

2.2 监管法规体系不完善

首先, 保健食品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长期以来, 药食同源和食疗养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保健食品作为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产品, 相比药品, 保健食品的原料来源更加多样化。保健食品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对于同样具有保健功效但未申请的批准文号的类保健食品未在监管范围, 使得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对于类保健食品的监管, 当类保健食品以保健食品的名义宣传销售时, 就构成了违法。法律法规中对假药、劣药有明确的规定, 但对于“假保健食品”“劣保健食品”却没有说明, 由于这些类保健食品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不属于保健食品, 不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范围内, 导致无法可依, 纵容了违法行为。其次, 保健食品行业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从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生产、流通、产品召回、上市后再评价等各环节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自从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 之前与保健食品相关的政策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失效。现有的关于保健食品的政策大多都是试行政策, 如2005年的《保健品注册管理条例 (试行) 》。现有的法律规范对保健食品的新功能、新原料、上市后评价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较多环节的法律法规的空缺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2.3 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职业道德

在保健品行业, 生产经营者制假售假, 夸大宣传, 欺诈消费者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生产经营者为了追逐利益, 无视法律法规, 挑战道德底线, 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部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缺乏职业道德, 不但没有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 反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添加违禁的化学药物, 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破坏了整个市场秩序, 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生产企业缺乏职业道德, 没有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仍然知法犯法, 钻法律漏洞, 那么就无法从源头保障保健食品的安全。保健食品的销售单位或个人在缺乏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过度推销产品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4 多头监管, 职责不明确

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夸大宣传严重, 这是很多消费者一直反映的问题, 监管部门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并没有通过执法降低违法广告的数量, 虚假广告仍然层出不穷。保健食品企业发布广告首先要经过省级药监部门的审批, 获得保健食品广告的批准文号后, 广告食品的监管和违法广告的查处则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分负责, 这种多头监管导致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工作衔接存在障碍, 难以形成有效的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机制。此外, 一些地方媒体, 追求眼前利益, 擅自播放刊登没有取得药监部门批准的广告, 这无疑助长了违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3 对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的淘汰和创新机制

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保健食品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责令其召回不合格的, 并对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进行公示警告, 情节严重的应该吊销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许可证, 淘汰落后违法的企业, 整顿行业秩序, 净化行业环境。同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保健食品的创新。资金方面, 应该对企业的研发经费给予税收减免,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保健食品行业的风险基金, 为提升我国保健食品的研发技术水平提供基础;技术方面, 建立保健食品技术信息平台, 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对原料、研发技术、检验方法、安全性评价指标、审批标准、人体试食试验等方面加强沟通, 不断优化标准和程序;法规方面, 应该鼓励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针对新功能或新原料的保健食品采取特殊的注册审批制度, 在产品研发期间企业可与监管审批部门进行技术交流, 加快新功能产品的上市。

3.2 加快完善和出台保健食品政策

现有的关于保健食品的政策大多都是试行政策, 仅仅依靠这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可见我国的保健食品的监管政策还亟需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保健食品的定义和范围, 将类保健食品纳入到监管范畴;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细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加快保健食品召回制度的出台,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加强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对于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避免陷入无法可依, 无人监管的尴尬局面;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需要进一步优化审批制度, 可以借鉴美国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经验, 对我国的营养补充剂采用备案制管理。对于保健食品还可以划分不同的安全等级和技术水平, 对于安全等级高,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产品实施备案制管理, 提高审批效率。

3.3 建立一体化的网络监督平台

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针对现阶段的各种乱象, 需要全员参与各环节的监管, 建议建立以行政区域为单位, 覆盖全国, 涵盖从行政许可到市场监督高效联动的一体化监管体系, 才能保障保健食品行业有序发展。目前, 保健食品在注册审评环节已经依托互联网建立了高效、公开、便民的信息化系统。但“重审批”的这种模式还不能有效监管整个保健食品市场, 亟需建立覆盖保健食品注册审批、原料采购、生产、流通、销售、产品召回、上市后再评价、监督管理、营养健康教育和群众监督举报等各环节的一体化网络监督平台, 这样有利于增加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也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监督力量, 提升监管力度和效率,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行为, 促进保健食品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3.4 加强保健食品知识的宣传教育

保健食品是不能够替代药品的, 但不乏消费者缺乏保健食品的常识, 误以为保健食品是绝对安全的, 可以替代药品。建议监管部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普及保健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维权知识, 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的时要仔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 是否有国家批准文号, 注意用法用量、适宜人群、禁忌, 要到正规的地方购买, 并索要发票, 作为维权的凭证。消费者还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看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否获得国家批准, 一旦发现所购买的产品存在问题, 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洪静, 徐琨, 白鸿.中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概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 (05) .

[2]刘跃红, 徐艳钢, 张文学.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3, (02) .

[3]朱峰.膳食营养保健品行业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保健食品监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篇5

目的 分析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并提出对策。方法

方法 总结归纳我国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和问题。结果和结

结果和结论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模式,实现保健食品全程监管;建立保健食品复核制度;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高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成效。

关键词:保健食品;监管机制;对策我国保健食品在原料供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存在不适应性,保健食品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在分析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监管经验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堪忧 1.1 生产环节存在五大问题

1.1.1 违法添加禁用成分 按照保健食品法规的相关规定,保健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药品。但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责任,通过非法添加药物来保证产品功效。如在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双氢克脲塞,在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在抗疲劳类产品中加入西地那非,在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中加入激素等。

1.1.2 擅自更改配方或生产工艺 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生产者必须按照批准的内容组织生产,不得改变

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企业产品质量标准 以及产品名称、标签、说明书等。不少企 业在实际生产中对产品配方或生产工艺

进行了更改,给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 患。如某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明确规定,通 过对原料进行浸提和浓缩、烘干,提取产 品内容物,然而生产企业擅自取消浸提浓 缩烘干工艺,直接购买浸膏作为原料进行 分装;有的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与核准工艺 要求不符,为适应新设备及厂房情况而随 意更改产品工艺;有的企业转自其他企业 的品种审定配方和生产工艺存在问题,按 原工艺或配方无法生产。

1.1.3 委托加工混乱无序 有些保健食品 委托生产企业未取得保健食品卫生许可 证,便委托其他企业生产。而受委托方对 委托方是否取得保健食品(生产卫生许 可证审查不严,或明知其未取得保健食品 卫生许可证而为牟取利润接受委托。有些 企业采用部分委托方式,将生产过程分散 在不同企业完成,如在一企业进行散粒等 半成品加工,而在另一企业进行包装,这

种方式易造成中转、运输环节的交叉污 染。有些委托企业与受委托企业的所在地 不在同一个地方,日常的监督管理只能由 各自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这导 致监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和有效监督整个 生产过程,从而使异地委托加工成为日常 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

1.1.4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缺失近年来, 保健食品原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 时有发生,如树胶替代蜂胶,贝壳粉假冒 珍珠粉。这类保健食品原料安全事件凸显 了保健食品原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和 我国保健食品原料标准体系不健全和缺乏 严格的原料检验标准有很大关系。1.1.5 保健食品企业备案标准问题突出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实行备案制,各省对保 健食品备案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地方为药 监部门或标准委员会先行审批,再交质监 部门备案,有的地方直接由卫生或质监部

门备案,而直接备案可能会造成对保健食 品企业标准审查不严。1.2 保健食品流通秩序较为混乱 1.2.1 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 在伪造或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冒用保 健食品标志、伪造卫生许可证、伪造合法 企业产品等方面。目前市场上假冒保健食 品多为减肥类、调节血脂类、调节血糖类 及改善性功能类。

1.2.2 夸大宣传功效 主要表现在采用所 谓的专家义诊、讲座或患者“现身说法” 的形式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在社区等人员 流动较大的地方摆摊设点以免费体检等手 段夸大宣传、变相销售;一些厂家违反保

保健食品监管现状与对策探讨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房山分局(102488齐东梅 1.10本次药品再注册工作发现,少数品种在文号有效期届满前未提出再注册申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人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申请再注册,有效期届满前未提出再注册申请的,不予再注册。小结

目前,药品再注册工作的集中审查阶段已基本结束。通过这项工作,北京市 药品监管部门全面掌握了本市所有已核发 批准文号(满五年或以上的药品现状, 更新了企业及产品信息,同时也帮助生产 企业对已上市品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自 查。药品再注册是一项长期工作,现在已 进入常态化,各单位要及时核对所持药品 批准文号的有效期,认真准备申报资料, 北京市药品审评中心 《首都医药》杂志社 合办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申报。(20110331收稿

┃2011.04(下┃首都医药 CAPITAL MEDICINE 14 保健品化妆品

健食品标识规定,在宣传材料和媒体广告上夸大宣传产品功效、适宜人群,更有甚者,以所谓“典型病例”明示或暗示其产品有显著治疗作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1.2.3 产品标识标签和说明书内容失实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适宜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必须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相一致。然而,一些企业打擦边球,在印制保健食品标识标签和说

明书时,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更改产品名称,增加或更改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不明确标示委托企业和受委托企业的名称和地址。

1.2.4 普通食品使用非食品成分、宣传保健功能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蜂胶、苦丁茶和西洋参等114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普通食品中不得使用,但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将这类物品用于普通食品,并乘机宣传保健功能。

1.2.5 网络销售保健食品难监管 门店销售保健食品须经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办证经营,监管部门会定期现场检查和抽检,较好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而网络卖家只需要一根网线即开始非法出售保健食品,隐蔽性强,在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检查的情况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

1.2.6 虚假电视直销广告查处难 电视直销广告是非法销售保健食品的常用手段,目前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未有专门的电视直销法律法规,广告法对广告主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发布者并无要求,使得虚假电视广告也成为监管盲点。电视广告包括经销商、生产者和广告发布者。广告发布者不承担法律责任,生产者和经销商往往处于较隐蔽的地位,一般都不在企业的登记注册地做电视直销业务,故药监和工商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管非常困难,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违法广告的发生。1.3 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无法可依

1.3.1 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加大 执法力度成为口号 2009年《食品安全法》 出台后,《食品卫生法》随即作废,依据 该法制定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也 将失去法律依据,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 条例》至今不知何日能正式实施。目前,保健食品监督管理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此外,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如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只是对生产经营行 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缺少针对委托加工、异地经营、网络经营等行为进行监管的条 款,也未制定对更改审批配方和工艺生产 保健食品等违法行为的罚则,导致执法过 程中存在盲区,执法力度难以加大。1.3.2 仿冒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成为监管 盲区 随着保健食品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明目张胆地假冒保健食品的产品少了,但 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仿冒保健食品的胶 囊、口服液、片剂、冲剂等普通食品。有 的食品在包装和说明书上未标示保健功 能,却暗示其保健功能;有的食品因在名 称、形态、食用方法方面与保健食品和药 品有相似之处,使消费者难以界定,极易 误导消费者。此外,目前相关法律还没有 明文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能作为普通食品

名称,也没有规定普通食品不能与药品、保健食品采用相同剂型,如生产液体钙胶 囊、卵磷脂胶囊、葡萄糖营养口服液、复 合氨基酸口服液等的企业依然存在,且进 入监管的真空地带。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对策与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保 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细 则,特别是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罚 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地方政府部门根 据现行法律法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政府规章。2.2 加强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保 健食品原料检测方法、产品注册标准体 系。一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制定 工作,根据注册工作需要确定原料标准。二是通过完善保健食品产品注册标准,确 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三是加强检测体系 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健食

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提高 检测水平,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 建设,扶持一批保健食品质检中心。2.3 转变监管模式,实现保健食品全程监 管。强化保健食品原料监管;规范保健食 品企业标准备案,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保 健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力度;建立监督通报 协查制度,提高综合监管能力。2.4 建立保健食品复核制度,完善保健食 品退出机制。对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组织生产的,应及时 予以注销;对已经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 书的,组织专家对保健食品的配方、工艺 和功效成分重新审查,将配方和工艺不科 学、技术含量低、产品功效不明确的产品 及时清理出去;对因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或 改进产品工艺需要更改生产工艺的,在不 影响产品安全性和功效的条件下,可允许 其适度调整工艺。

2.5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消费 环境。针对广大保健食品消费者,采取多 种措施加强宣传保健食品消费知识,以易 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普及, 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营造良 好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 购进合格保健食品;针对保健食品从业人 员,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 训,提升其法规知识水平。参考文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 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 2 卫生部.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 检验方法,1996 3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管理中 若干问题的通知,1997 4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调整保健食品功能 受理和审批范围的通知,2000 5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保健食品检

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通 知,2003(20101231收稿

盘点国外食品监管措施 篇6

事实上,从历年来全球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被普遍认为食品安全情况良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已有了上百年的法治保障,不仅立法相对完善,执法同样到位,并且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治。他们的经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不断改革“过时”法律

在美国,近年来曾不断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2006年“毒菠菜事件”致3人死亡;2008年检出含有“微量”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

2009年1月,美国花生公司布莱克利工厂生产的花生酱被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发表评论,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不但“过时”,而且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必须彻底进行改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于当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进程,继《2009年消费品安全改进法》后,又通过了几经修改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2011年1月,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迎来一次大变革。

早在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食品安全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运转。上世纪50至60年代,针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美国政府先后出台《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

欧洲一些国家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过了长期积累和发展。德国食品法的历史则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

启示:没有什么制度是万能的,即使美国这样相对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多层次预防监控

美国2011年颁布《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核心,就是强调食品安全应以预防为主。无论美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凡是在美国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或者销售人类或动物食品、药物及其添加剂的业主或者经营、处理食品的地点,都必须每年一次主动到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网站上登记注册,拒绝或逃避登记者将面临10年有期徒刑。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根据登记追踪食品和药物的生产与销售情况,农业部和卫生部两大主管部门在全美有庞大的现场检查员队伍,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

美国各级政府主要职能部门设有24小时投诉热线电话和投诉网页,各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组织、新闻媒体随时随地进行舆论监督。

最特别的是美国还建立了食品厂商自查和互相监督机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设有一个“通报食品登记网”,食品各个环节的责任方可以自查或者监督同业者,将需通报的信息报告给该网站,以便追踪有问题食品走向。

法律规定,责任方必须在发现问题的24小时之内向“通报食品登记网”提交报告,有问题食品隐瞒不报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该网站对于所有用户提交的所有资料保密。

启示: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特别是业内检查、互查,对于食品安全这一专业问题,能更有效地构建监管体系。

食物都要建立“身份证”

人的身份证号是伴随一生的唯一号码,记录、关联诸多个人信息。在许多国家,食物从生产出的那一刻已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在德国,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的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数字,其中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其余数字和字母则分别表示母鸡是否圈养,出产地、所在养鸡场直至鸡舍、鸡笼的编号。

英国食品标准署连食品产地也监测,并且长期持续。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大量放射性物质飘散到欧洲上空,20多年来英国食品标准署一直监控当地绵羊情况,2009年还发布公告称仍有369家农场的绵羊产品受限。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危机,可以根据食物“身份证”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通过对有毒鸡蛋的追查,很快锁定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

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导致了其下游产业产品二恶英超标。随后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了超过8000只鸡。

启示:人的“身份证”与个人信息、信用情况息息相关,这样唯一的编码出现在食物身上,也能有效串起生产链上每个责任主体。

“特严关照”大型企业

无论是此前的“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如今的福喜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他们都是在食品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

在美国,从法规到执法部门都对大型企业实施了特别严格的“关照”。2010年夏天,全美范围内爆发的沙门氏菌病毒被归咎于地处爱荷华州的两大鸡蛋厂商身上,两家公司主动召回5亿枚问题鸡蛋。2010年7月起,美国开始对5万只产蛋鸡以上大型鸡蛋生产商实施鸡蛋安全生产相关规定。

一旦出现问题,知名企业将面临重大责罚。2009年,美国司法部对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提出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13种药品适用范围的刑事指控,并开出了创纪录的23亿美元罚款,相当于该公司年收入的30%。

启示:“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大公司市场占有率高、行业影响大,更应在安全方面作出表率。政府部门应重点监管而非“免检”。

问题食品第一时间召回

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一种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能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奥巴马食品监管改革要点之一就是授予美国药管局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要求生产厂家自愿。日本的食品监管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

在国外,厂商之所以愿意主动召回,主要是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时再补救,会被处以巨额的惩罚性赔偿,还会面临旷日持久的消费者集体诉讼。此外,厂商不及时召回“问题产品”被曝光,信用度将大打折扣,将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启示:通过经济手段强化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罚到企业倾家荡产

“罚到倾家荡产”是不少人对食品安全法律的期待。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这一愿望已成为现实。

2006年,英格兰一家餐馆被一位40多岁的妇女告上法庭,因为该妇女吃了一些带羊肉的菜出现过敏并引发其他病症,导致这名妇女过去半年内不得不在家中休养。最后,这家餐馆被罚45万英镑,饭店因无力负担巨额罚金宣布倒闭。

英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一般违法行为可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如果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受损的,将处以最高2万英镑的罚款或6个月监禁。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当局会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

2004年6月,韩国曝出了“垃圾饺子”风波。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除明确刑责外,被判刑者10年内将被禁止在 《食品卫生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

启示:严刑峻法是针对食品安全犯罪最好的震慑。

食品信息如实传达给公众

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食品添加剂到底有没有毒?合成色素对人有何影响?

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有一些“有争议”的食用成分是“允许使用”,但是强制生产者如实标明是否使用的信息。

例如令国人感到恐慌的食品添加剂,在美国等国家允许使用,但食品添加剂本身必须是合格产品;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必须如实标注。

主管部门的立法与执法目标,不应是“决定什么能吃”,而是保证把食品的“科学信息”如实传达给公众。

在国外,随意传播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可能违法。美国13个州通过的《素食者诽谤法案》,媒体和个人不能随便说食品有问题,除非有非常确凿的证据。

1996年,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她的谈话节目中和素食者评论家霍华德·莱曼作出对牛肉可能感染疯牛病的评论。随后他们被养牛农场主和食品加工商起诉。

虽然最后陪审团认为奥普拉和莱曼的评论并不对养牛人构成诽谤,但奥普拉仍然支付了近千万美元的赔偿。

食品致敏原管理食品监管新航标 篇7

记者:我国食品领域开展致敏原管理的必要性有哪些?

高东微:食品致敏原成分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一个新兴事物, 在食品行业真正开展起来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信息更新也非常快。

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 首先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食物过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且致敏原对于不过敏的人来说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 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重点在于标识, 这样就需要配套的检测技术进行生产指导和产品的复核性检验, 以达到对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 为过敏人群有效回避致敏物质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依据;其次,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中国早很多, 欧美发达国家是已将食品致敏原检测作为食品安全领域一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所以, 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体系并且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 还具有提升我国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出口食品贸易的作用。

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

记者:目前我国有关食品致敏原检测方面现行的标识法规标准有哪些, 相比国外相关标准, 有何差距?

高东微:目前, 我国已经具有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方面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 并对检测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出了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包括两个:一个是“GB/T 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国家标准;另一个是“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其中规定了致敏物质的种类和标识方法。

刘开朗:我国对致敏原的研究及管理规定, 包括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 均存在较大差距。今年4月, 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将于2012年4月实施的“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与2004年版本规定相比, 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其中, 对标注致敏物质做出了规定, 要求以下食品如果用作配料, 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 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 (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 (如虾、龙虾、蟹等) ;3.鱼类及其制品;4.蛋类及其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6.大豆及其制品;7.乳及乳制品 (包括乳糖) ;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欧盟关于食品标签、标注和广告的2003/89/EC指令于2000年颁布并经多次修改, 要求食品标签要提供有助于食品过敏者能够避免对某类食品产生过敏的信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于2004年颁布了《食品致原标识与消费者保护法》, 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包装食品, 必须符合该法规中对食物致敏原的标识要求。对于含有未声明致敏原的产品, 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该法规规定: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坚果3类食品必须标注具体的食品名称。

JoséM.Carré:在欧盟官方文件中, 第一次提及已知致敏原存在的文件是《食品安全白皮书》, 该白皮书发布于2000年1月。直到2003年11月, 欧盟2003/89/EC法令颁布, 其在2000/13/EC法令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含12组潜在致敏原的附加条款。后来, 在2006年12月, 2006/142/EC法令颁布, 再次对之前的法令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2类致敏原, 并且要求如果有致敏原存在必须声明。

在欧盟官方首次声明致敏原存在规定之前的10年里, 一些国家由过敏人群成立的民间组织不断向连锁超市和生产企业施压, 要求其宣布哪些产品含有致敏原。随后, 欧共体成员国中的很多大型超市已经要求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其产品是否含有已经被确认的致敏原。但是, 因为那时致敏原的声明不是强制性的, 因此通过食品产业链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此外, 民间组织也对本国及欧洲当局施压, 以便能够通过相应的法律及法规, 确保致敏原信息能够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中出现。

食品致敏原主要检测技术及标准检测方法

记者:食品致敏原检测领域主要采用了哪些检测技术和方法?各自特点如何?目前国内外制定了哪些标准检测方法?

高东微:目前, 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根据检测对象分类, 可分为直接检测致敏蛋白质方法及检测致敏原标志物质方法;根据检测技术原理分类, 又可以分为蛋白质和基因水平的检测方法。食品行业真正应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层析、ELISA和PCR。其中, 前两种技术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蛋白质, 而PCR的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原标志物质——基因。食品行业使用检测方法实际应用中各有侧重, 从免疫层析, 到ELISA, 再到PCR, 检测需要的时间、试剂、设备成本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灵敏度也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应用最多的是免疫层析技术, 检测对象往往是原料、生产环境等;企业外部的检测实验室, 如官方检验机构、研究所以及行业的中心实验室, 主要对食品进行检测、研究和审查, 因此其通常会使用PCR技术。此外, 因为食物过敏机制和致敏物质的种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明确, 所以对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 原则上只要求对生产中使用的或无意中可能混入的致敏物质做出“含有”或“可能含有”的标识说明。这样一来, 对于食品致敏原的检测技术, 一方面要追求尽可能低的检测底限, 来鉴别样品中是否含有极微量的致敏原;另一方面, 又需要特别关注阈值附近浓度检测技术的定量准确性。

国际标准方面没有针对某一致敏原种类的检测方法。对于某些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致敏原, 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方法。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建立各自的标准检测方法。我国食品行业现行的标准检测方法包括:SN/T 1961.1-2007食品中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 (第1部分:酶联免疫法检测花生成分) ;SN/T1961.2-2007食品中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 (第2部分: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花生成分) DB 12/T 300-2006花生及其花生制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测定酶联免疫法;DB 13/T 1109-2009食品中过敏原卵蛋白的测定酶联免疫法。

刘开朗:检测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所测试的食品特性 (有无可检测的特定抗体或DNA以及可达到的检测极限) 以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加工历史等。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致敏原检测技术。食品致敏原检测的另一个靶标就是特殊食品蛋白的c DNA。DNA分子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 在PCR过程中DNA分子的引物也得到了扩增。产物即可利用分子量的大小在琼脂糖电泳上进行分离。一般来说通过引物的选择可以使具有一定同源性的DNA分子之间的交叉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DNA为测试对象的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外来食物的检测中, 如转基因谷物等。PCR方法对食物中特定致敏原的检测具有专一性和灵敏度, 但是其不能检测抗原或特定蛋白, 因此检测结果不能与食物的真正过敏性相关联, 而且食品加工过程对蛋白和DNA的影响不同, 在一些加工工序中蛋白和DNA可能被分离。PCR方法的优点在于, 以DNA为测试对象的方法与以蛋白质为测试对象的方法相比, 热变性条件下目标DNA可以有效提取而不像蛋白提取时受食物基质的影响较大;其另一个优点是其具有稳定性, 不像蛋白质组成那样受地理条件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廖冰君:欧盟在食品致敏原的法规设置、管理和监督检测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为了维护其已经设立的标签法、致敏原管理条例等法规, 政府和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方面的应用早已成为常态, 诸如国家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使用ELISA方法核查产品标签标准内容;进出口海关实验室使用ELISA方法审核食品致敏原成分;生产企业使用致敏原快速检测条和ELISA方法对食品生产中的致敏原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研究机构等使用ELISA和PCR方法对食品致敏原的阈值和限量等数值进行研究等。纵观国际市场, 各国家和地区对食品致敏原的相关管理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应的检测水平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从专业领域而言, 食品致敏原的阈值因其致病的特殊性而长期无法确定和统一, 所以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在全球不同市场的推广进程也面临不同的境遇和挑战。

记者:我国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和检测技术方面具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高东微:针对目前我国在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和检测技术方面的需求情况曾开展了全国性调查:一个是对市售预包装食品进行了标签信息的调查, 样本覆盖了各种预包装食品;另一个是针对各类出口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 包括许多大家熟悉的品牌。结果发现,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国际标准中列出的8大类食品致敏原, 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额外规定的致敏原, 在我国食品生产中都有涉及,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来自小麦的麸质, 其次是大豆, 另外蛋类、乳类、芝麻、虾类、鱼类和花生的涉及比例也比较高。虽然各国法规标准中规定的致敏原成分种类很多, 但是其对我国食品生产的影响差别却比较大, 在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涉及范围广、影响大的种类, 比如食品中小麦、蛋类、乳类成分的检测技术。另外, 各种预包装食品往往都会受到食品致敏原的影响, 但是不同类别的食品涉及食品致敏原的情况也差别较大, 例如烘烤食品含有食品致敏原的比例最高, 而冷冻食品的比例最低。因此, 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技术的适用范围, 覆盖尽可能多的食品类别, 而且对某些食品类别应当优先考虑。

食品致敏原检测的相关应用

记者: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何?

高东微:在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和配套检测技术方面, 国内外差距非常大。在一项针对全国90家大型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中发现, 截至2009年超9成企业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少数已经建立了相关检测技术的企业, 基本上全部都是外资、中外合资和出口龙头企业。他们所应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基于蛋白质免疫学检测原理的ELISA技术, 另一类是基于核酸检测的PCR技术, 且检测技术全部来自国外。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其产品出口到国外, 需符合发达国家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企业本身与国外的母公司或投资企业存在着紧密联系, 可以利用其在技术信息渠道上的优势做好技术储备。因此, 这些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和生产控制方面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所有调查企业中, 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立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明确其培训需求, 但其中绝大部分更为关注的是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法规标准的培训, 检测技术对于他们来讲只作为配套技术服务。此外, 在没有培训需求的企业中, 1/3企业完全因为产品出口国家没有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要求而暂时没有需求;另外1/3企业则是因为其已经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做好应对措施。

廖冰君:由于目前国内在食品致敏原管理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 没有硬性的法规和要求支撑, 因此国内市场上, 食品企业基本仅在涉及产品出口时出口国要求检测致敏原的情况下才进行食品致敏原的相关检测。同时国内具备食品致敏原检测知识和能力的实验室也不多, 从而导致了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食品企业甚至将其产品直接发送到国外的总部或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食品致敏原检测。总的来看食品致敏原法规和管理是国家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因此需要从法规到标准再到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以指导企业对食品致敏原的检测和相关产品的选择。以欧盟为例, 企业在选择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时, 首先需要查阅法规和标准, 根据其要求确定检测方法及灵敏度, 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比如说, 在进行食品成品检测时, 选择ELISA试剂盒;而在进行生产线清洁管理和致敏原控制及HACCP管理时, 选择致敏原快速检测类产品。

记者:针对食品生产企业, 哪些环节可能发生致敏原污染, 生产企业怎样确保食品的安全?国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开朗:原料采购和共线生产是食品生产中致敏原交叉污染的主要来源。对食品企业而言, 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 参考国际相关管理流程, 建立致敏原监控体系:对选择原料供应商方面, 建立供应商审核程序, 对生产场地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严格审核, 从源头开始控制致敏原。在生产中, 执行国家相关条例及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标准, 确保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安全, 确保生产环境清洁和清洗措施的有效性。同时, 每一批次产品进行严格检验, 确保每个上市产品的质量安全。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意识和日趋严格法规要求的同时, 合理控制成本。

廖冰君:现在业内通常所说的食品致敏原管理, 是指的作为污染物存在的食品致敏原, 例如因为生产线交叉使用、空气粉尘传播、混合储存等原因在本不应该含有致敏原的食品中混入致敏原物质。因为大多数是未知情况下出现的, 所以容易导致食品标签的漏标, 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过敏。这些食品致敏原污染可能出现在生产的每个环节, 特别需要管理和监督。建议企业建立HACCP管理体系时, 全面纳入食品致敏原的管理, 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如HACCP管理体系中涉及的关键点, 也是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食品致敏原管理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严格执行HACCP及食品致敏原管理体系, 正确理解食品致敏原管理法规和标准的内容并有效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并全线监控, 这些都是保证食品致敏原管理和检测效果的核心内容。

JoséM.Carré:在欧洲实施食品致敏原的相关法规时, 那些具有严格的食品安全系统的食品生产企业并没有因为法规的变换而受到严重影响。因为食品生产企业的QA和采购部门已同他们的供货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便获取必要的信息。而其他企业则必须联络其所有的供货商以获取其是否存在致敏原的相关信息, 然后评审其工序流程, 尽可能地降低存在致敏原风险的产品数量及其他产品交叉污染的风险。随着2003/89/EC法令的颁布, 要求欧盟各成员国一年内形成必要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并获得通过, 而且销售的产品必须遵照法令执行。另外, 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两年内用完已经印好的包装材料, 并依据新颁布的法令设立新的标准。

记者:先进的检测技术离不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请介绍一下食品致敏原检测对实验室的相关要求, 以及应该如何保障实验室先进的检测水平。

高东微:实验室建立了先进检测技术, 采购了性能最好的试剂产品, 并不能完全保证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可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还要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证。原则上, 实验室应该执行ISO17025国际标准, 通过良好的质量体系运行保证检测工作的顺畅开展。对于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来说, 要特别注意3个方面的细节:一是定期参加相关的能力验证活动, 二是组织和参加各种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三是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性使用参考物质。

其中, 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关键点就是防止交叉污染。实验室防止交叉污染的原则, 与企业生产中防止交叉污染是相似的, 就是对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 找到可能发生交叉污染的位点, 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利用合适的致敏原检测技术进行监控。

食品致敏原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记者:致敏原检测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今后食品致敏原的监管方面有何建议?

刘开朗:我国尚没有建立有效的食品召回制度, 短期来看, 致敏原的监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出口国对食品标签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中, 应充分注意两点:一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加快进度, 制订符合我国当前食品生产实践的过敏原控制技术规范, 以帮助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合理的过敏原控制技术体系。

廖冰君:目前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几个特点:其一是对食品致敏原阈值的研究讨论。确定了阈值, 才能确定是否安全的“限量值”, 而有了限量值, 才能更好地指导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方法和产品的选择。其二是对食品致敏原的高灵敏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简单来说, 检测产品越灵敏, 能够检测出的食品中含有的致敏原就越低, 也就更能保证食品致敏原的控制效果, 且定量检测尤其表现在PCR方法的定量上。其三是对食品致敏原的对象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已有食品致敏原法规的国家, 其定义和规定的食品致敏原种类各不相同, 当然这也与各区域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有关, 所以食品致敏原的种类也必然处于不断地发现和完善中。

不难预见, 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发展的需要, 也将是生活水平提升的直接表现。同时在国际化的大前提下, 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保健食品监管 篇8

据了解, 为加强全省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 省编办通知明确提出, 一是加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统筹各方力量, 强化基层监管, 县级机构在人口较多、食品药品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设立组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机构规格为副科级, 名称统一规范为“xxx县 (市、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xx (乡镇名称)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实行派出部门与乡镇双重管理的体制, 以派出部门管理为主。人口较少、食品药品监管任务较轻的乡镇可按区域设立食品药品派出机构。

记者了解到, 每个乡镇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要求乡镇政府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 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责任, 由乡镇长担任委员主任。街道办事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设置可参照乡镇执行。二是配备充实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编制。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监管人员编制按照5-7名核定, 有大型食品专业市场等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 可适当增加编制。所需编制从各地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中解决。三是明确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能。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食品安全委员会) 在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 负责辖区内 (行政区域) 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零售环节的日常监督检查, 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实施行政处罚。落实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行动, 投诉举报受理工作, 建立健全辖区内食品药品相关单位基础档案, 对辖区内食品药品市场、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管及食品药品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国外严格监管过期食品 篇9

晚上9点, 在一家营业到深夜12点的大型连锁超市, 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正逐一检查货架上的各类糕点, 只见他不时地把各种面包放进了身边小车上的大塑料袋里。

记者很好奇, 走近了一步, 发现自己常买的那种面包也被扔进了袋子里。“为什么不卖了, 有什么问题吗?”“哦, 对不起, 这些面包明天就要过期了, 所以要处理掉”。“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多么可惜啊”。“不会的, 我们今晚就会把这些糕点送到食品周济库, 明天一早他们就会分发给需要食物援助的人了”。

据了解, 把即将过期的食物减价出售或捐给慈善机构, 把已过期的食品销毁是商家的惯常做法。在加拿大, 几乎所有的超市都会在晚上结业前的2~3 h内, 把当天或是第2天必须卖完的食物以非常低的价格卖掉。那些即使打折后仍未卖完的食品就被当成垃圾处理了。如果因极个别疏漏, 没有及时把过期食品下架, 一旦被发现或收到顾客的投诉, 他们会马上将这些漏网之鱼处理掉, 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和自己的声誉。

在法律上, 加拿大严格禁止销售过期食品。卫生部《加拿大食品和药物法案》中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可销售劣质食品。在卫生专家看来, 食品存放时间过期, 会增大被细菌感染的可能, 对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伤害, 因此理所当然归属于“劣质食品”类。加拿大疾病控制中心的食品安全专家林恩·威尔科特明确表示:任何商家都不应以任何形式来销售任何过期食品, 这是违反政府法规的。

英国过了最佳食用期就得打折

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 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快过期食品, 是很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 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 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超市里这些打折商品并不是食品过了保质期, 而只是过了最佳食用期。英国食品标准局发言人告诉记者:“最佳食用日期标志着食物的口感, 而非食物的质量。”因此吃过了最佳食用期的食品, 绝对不会导致食物中毒。英国环保组织“废品与资源行动计划”发起过食品节约活动, 挨家挨户教人们怎么理解“最佳食用日期”, 如何区分“此日期前最佳”、“此日期前食用”和“出售期限”。

英国《食品安全法》条例严厉, 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就会被处以5 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内的监禁。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 最高会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联邦政府、地方主管部门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例如, 食品安全质量由卫生部等机构负责;肉类的安全、屠宰场的卫生及巡查由肉类卫生服务局管理;而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则由地方管理当局管辖。

日本过期食物做成有机肥料

日本人离不开便利店, 24 h营业的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食品架上, 通常摆着便当、面包、饭团、三明治等保质期只有1~2 d的食品, 为保证新鲜, 店主会在距保质时间几个小时前就丢弃。据悉, 日本每天有几十吨食品垃圾产生。那么日本便利店是如何处理这些下架食品的呢?总体上来说, 日本便利店将下架食品都做成了肥料和饲料,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再生系统。

拿日本24 h便利店“罗森”来说, 商店将下架食品先交给“废弃物处理商” (日本专门帮企业等处理垃圾的公司) , 然后处理商会将简单处理过的、没有异味的食品送到日本“堆肥处理工厂”, 在那里经过简单加工后, 堆肥最后卖给日本肥料公司。肥料公司再加入鸡粪等有机肥料以后, 将堆肥变成有机肥料, 然后分发给和“罗森”有契约关系的农户。这些农户用这些有机肥料种植的蔬菜, 将来被送到“罗森”的便当工厂, 作为蔬菜沙拉或者便当内的菜肴。

“7-11”便利店早在1998年就在北海道札幌市内实施家畜饲料化实验, 将下架食品加工成猪饲料, 卖给养猪农户。农户将来再将饲养的猪卖给“7-11”便当工厂当原料, 猪的粪尿则加工成有机肥料。

德美快过期食品用作慈善

即将过期和过期的食品, 不少人都会丢弃。殊不知, 在德国和美国, 这些食物都会变废为宝。

在德国, 近年来随着生物发电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 就连被倒掉的食品垃圾也被用来发电。德国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就有80家回收食品中型公司, 他们利用这些食物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上门回收处理餐饮业泔水的瑞食品公司, 每年处理25万t食品垃圾, 发电5400万度, 可供2.5万个家庭用电。发电后剩下的生物燃油, 既环保又可赢利。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对记者说, 利用过期食品, 德国每年节省至少200亿欧元。

在德国和美国, 即将过期的食品常被用于慈善事业。“救济餐桌”是德国一家拥有800家分支机构的公益组织, 仅柏林市内就有13家。据悉, 德国有70万人定期到救济餐桌用餐和领取食品, 通常都是免费, 也有的要求用餐者支付一欧元或者五十欧分的象征性费用。储存食品的场所由厂房翻修改造, 配有运货车和冷库。司机每天早上8点开车出门, 沿固定路线从超市、面包房、旅馆收集食品。

在美国, 几乎每家超市每天都会拿出即将过期的食物捐献给穷人。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多项食品和营养免费资助项目, 提供的食品大多来自企业捐助。项目分类非常细致:如“紧急食品帮助计划”给生活困难的人提供最基本的食物, 诸如面包、饮料、奶酪, 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和儿童的计划。

新西兰查出过期食物关店整改

新西兰对涉及千家万户健康的食品卫生问题高度重视, 对食品安全控制得非常严格。

记者留学期间曾在当地连锁餐馆打工, 总公司会派出检查人员定期上门检查食物情况及整个店的卫生情况。如果几次检查发现店里有过期食物, 就会被要求关店整改。如果顾客在餐馆里发现不卫生的食品, 可以投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局的会立即派人到店面检查, 并责令尽快整改。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还表现在对过期食品的严格处理上。奥克兰市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部门经理艾琳告诉记者, 过期的食物, 超市会分类处理。过期的肉类食品直接扔进垃圾桶;乳制品由养猪场派人来收集做肥料;杂货食品和罐头食品送到慈善组织, 由他们安排发给有需要的人。

贵州强化节日食品市场监管 篇10

中秋节前, 为保障广大消费者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8月18日起至8月31日, 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各区 (县、市) 食品监管部门对月饼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检查。在专项检查中, 执法人员检查了各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和设施卫生状况是否满足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是否存在利用陈馅制作新月饼、把月饼回收用于糕点原料、回收月饼再加工等现象, 并对月饼生产小作坊的肉制品和蛋黄原料来源进行了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存在质量隐患的, 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 责令生产单位停产整改。对使用过期原料、非食用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篡改标签中生产日期、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涉嫌犯罪的, 移送公安机关, 并配合做好进一步调查工作。

六盘水强化重点专项执法

为切实维护“两节”期间群众饮食安全, 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盘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2014年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部署开展“两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强化中秋节期间月饼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督促月饼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自管自控;加强突击检查和抽查;强化对加工销售月饼的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监督月饼经营者严把月饼进货关;强化对月饼质量的监督检查。

强化节日期间重点食品监督检查。强化重点食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严把食品质量准入关, 切实保障节日食品消费安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旅游景区、车站码头等重点区域。

强化旅游景区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以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连锁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等为重点单位, 以餐饮集中消费区域、旅游景区及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为重点区域, 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

切实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加强对农畜产品、养殖重点场所的监控和生猪、牛肉、羊肉为重点的“瘦肉精”检验检测, 强化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及禁用药物的监管, 增加活畜禽销售前质量安全抽查频次, 加大肉品检验检疫工作力度, 确保检疫率达100%。

强化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打击力度。针对问题易发多发的区域、场所和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对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和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 要依法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处置。

安顺强化节日市场检查工作

保健食品监管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现状 对策

中圖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8-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的简单的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最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食品市场慢慢走向正规化。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安全,食品的安全涉及到每个人们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们群众的健康,影响着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目前,很多食品在源头上就受到了污染。比如大量化肥、农药、兽药等的使用。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当危害更大,使用不当不仅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导致人畜共患病增加疫病的传染。(2)使用劣质原料。目前很多小作坊在加工食品时,为了节省成本,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采用劣质原料。比如:霉变的大米加工大米制品;使用死病畜加工熟肉食品;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和火锅等。(3)非法使用化学物质。很多食品加工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滥用非食品加工用的化学物质,致使食品的安全受到严重的隐患。很多馒头生产厂家使用熏蒸馒头;街边包子店使用二氧化硫进行包子增白;为了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在生产木粉,腐竹等产品是使用甲醛次硫酸氢钠来调节食品的口感。(4)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以及用量都做了详细的明文规定,包括食品中添加剂的残留、超量等一系列。但是目前很多厂家为了使食品更加美观,口感更加甜美大量使用添加剂。比如:前几年食品质量监督部门检测在饮料中成倍使用甜味剂来增加饮料的甜感;在面粉中大量使用增白剂,经检测超出限量的5倍;在腌酸菜时使用大量的苯甲酸,有的厂家超出标准要求的20多倍。(5)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很多厂家在食品加工、包装贮运、上市流通过程中对食品的监管部严格,很容易造成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对食品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一般容易造成食品微生物的病原有以下几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引起病原较容易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所以在这些季节厂家要特别重视这些方面。(6)假冒伪劣食品。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假冒伪劣食品越来越多,品种五花八门,影响范围也非常大,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三鹿奶粉;用工业酒量勾兑的白酒;用化学物质合成的酱油;有化学物品合成的肉制品等。(7)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机。转基因食品目前在我国没有出现不良的影响,但是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很多外国研究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转基因食品对人员产生有毒性;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过敏综合征;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危害等,所以说我们应该提前预防,对转基因食品重视起来。

3 提升食品安全的对策

(1)加强食品源的管理。要想食品的安全,就必须从食品源抓起。要想做到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建立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在源头上控制食品的安全,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确保农产品有着干净的生产环境,杜绝有害物质的危害;②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强化管理;③规范农药、兽药、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食品中添加剂的量,对于非法企业要进行重罚。(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法规覆盖面狭窄、存在着很多盲区等问题;解决目前执法部门之间互相推脱、相关部门责任不清楚、监管不到位等情况;完善先行的法律法规,解决现行法律单薄的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遇到新情况,没有法律法规可循;解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概念不清、尺度不一、操作不顺等一系列问题。(3)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仅仅要参考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先进标准而且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人们生活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系统性较强、实用性较强、比较先进的质量标准,并且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完善和修改质量安全标准体系。(4)政府牵头,加强管理。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生产水平都不相同,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国家就必须出面进行统一的管理。有了管理平台,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打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一种高压态势,威慑不法分子,使不法分子不该铤而走险。(5)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安全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学检测质量体系。保证食品检测水平越来越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等。(6)强化舆论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是食品的最大消费者,他们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动员全民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督。鼓励广大消费者发现违法食品要及时进行举报,保证违法者不漏法网。还要对人们群众比较满意的商家进行表扬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的安全监管应该贯穿于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食品的安全。目前,虽然说我们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相比国际食品安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正视我们得问题,分析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希望在国家的领导下,人们群众的监督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许世卫.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保健品行政监管探析 篇12

目前, 保健品市场一方面持续蓬勃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却呈现出乱象丛生的现象。概而言之,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二是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开发能力差;三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虚假夸大宣传广告狂轰乱炸、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四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极不规范。保健品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 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 且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但当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制假售假严重, 夸大保健品功效, 在保健品中掺入西药, 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虚假宣传, 以各种欺诈手段进行销售现象频发。首先, 行政法律法规常年缺位, 保健品行政监管无法可依。保健品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尴尬性, 使其长期处于法律法规监管的盲区。2008年《食品安全法》草案公布时, 对保健品的规定一度空缺。2009年7月《食品安全法》公布,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 “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 对保健品“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 承担责任”, 而对保健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该法条过于笼统, 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2012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保健品监管几乎无法可依的现象, 有望改变之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但从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进程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长期缺位, 使得保健品身份一直无法得到准确界定, 从而使其行政监管长久属于空白地带。其次, 行政主体权责交叉, 监管力量薄弱。在我国, 保健品监管乏力与行政监管主体多次调整也不无关系。1996年起, 由卫生部负责保健品的审批与监管, 2003年审批职能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监管职能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中央编办明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保健品监管职能。长期以来, 由于卫生局、工商局、药监局职权交叉, 各自为政, 进一步阻碍了保健品的监管。第三, 行政监管内容狭窄, 执法不严。保健品的监管, 一直存在着重审批, 轻监管的现象, 对于从原料的选择到保健品的生产再到流通、销售的整个环节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 保健食品处罚力度不够被认为是如今保健品乱局的重要原因。目前保健食品处罚力度不大, 不少处罚最多约10万元, 甚至不少企业直接将此作为成本计算到产品中, 违法成本低使得大量生产销售商铤而走险。

二、加强保健品行政监管的对策分析

(一)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法律法规的缺位, 一直是保健品监管的长久之痛。尽管《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出台,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监管需求。反观国外的经验, 以韩国为例, 在韩国营养保健品属于食品。为提高保健食品的质量, 保护公众健康, 韩国除了《食品卫生法》有专门条款涉及保健品的卫生安全外, 还专门制定《保健食品法》和20多部配套法规, 规定所有营养保健品的生产商及进口商必须得到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的批准。为确保生产流程及质量标准符合要求, 韩国还制定了相应法规对优秀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 引导企业生产天然优质的营养保健品。完善的行政法律法规建设是我们加强保健品监管的制度保证, 只有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的制定, 才能使行政监管更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 明晰行政主体职责

明晰行政主体职责是加强保健品监管的关键因素, 只有进一步明晰行政主体职责, 才会避免行政监管主体之间互踢皮球, 相互推诿, 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明晰行政主体职责上, 韩国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它成立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委员长为总理, 委员包括各部门长官、相关领域专家20余人, 主要协调各部门业务, 以避免因负责部门众多、分工不明导致管理不力和互相扯皮的现象。平时根据出售地点、产品成分等, 保健品可由农林部、食品药品安全厅管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 则由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制定和调整应对方案。我国保健品行政监管主体经历了多次变更, 现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保健品监管的行政主体, 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还未能很好地完成职能交接。因此当务之急是各地应该尽快地完成监管职能的交接, 健全监管队伍, 加强监管力量。

(三) 拓宽行政监管内容

我们应强化保健食品原料监管;规范保健食品企业标准备案, 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保健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力度;建立监督通报协查制度, 提高综合监管能力。同时, 加快形成与监管体系相配套的体系建设。一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制定工作, 根据注册工作需要确定原料标准;二是通过完善保健食品产品注册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三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完善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水平, 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 扶持一批保健食品质检中心。

(四)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对于保健品乱象暧昧容忍的态度无疑强化了保健品生产销售商制假售假的侥幸心理。“违规用重典”成了业内的呼声, 出现违规后加大对企业处罚力度, 甚至让其无钱再经营, 企业法人也应纳入保健行业准入的黑名单。强化对保健食品不法流动商贩打击力度, 对那些以保健食品冒充药品宣传、推荐、赠送、销售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要迅速及时出击, 严厉加以打击, 坚决保护守法经营和规范经营, 为保健食品经营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

摘要: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行政监管不力是主要原因, 法律法规滞后, 行政主体权责交叉, 执法不严都阻碍了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晰行政主体的职责, 拓宽行政监管的内容, 加大行政监管的打击力度。

上一篇:青年教师激励下一篇:环保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