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业之路

2024-07-12

保健食品行业之路(精选7篇)

保健食品行业之路 篇1

家具行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是, 充分发挥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尤其是注意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总结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 通过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共建方式,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强化产业集群的服务功能, 巩固和发展产业区域优势;行业协会和各级行业组织认真履行职能, 从品牌培育、职业培训、创新平台、标准化、电子商务等方面入手, 构建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能力。

一、企业篇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家具行业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他们结合自身特色选择工作的突破点, 彰显出企业的活力, 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由于报告篇幅的限制, 对所选企业的经验作了精选,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成功的实践。

(一) 联邦集团——八大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实力

联邦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具有研发、孵化、科技管理、决策咨询、对外合作和技术人才培训等功能, 拥有重大技术发展和产业融资决策咨询权。企业以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 以省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CNAS国家认证试验室、省工业化和信息化示范基地等七大机构为支撑, 形成了联邦独具特色的八大创新平台和强大的创新实力和能力。

(二) 圣奥集团——先进的装备实现精益生产

圣奥集团在生产基地建设中, 注重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从意大利、德国引进海外最先进的数控技术生产设备, 基本实现了家具生产的自动化数控操作, 单位产能跃居行业前列。在实现硬件升级的同时, 加快对管理软件升级, 导入精益生产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单位产能和客户满意度。

(三) 全福凯旋家具——用设计创新提升品牌价值

锐驰认为对于家具产业来说, 设计创新基于对未来、人居等问题的不断探索。由此才能推动中国家具设计的深层次研究, 也只有基于这些研究, 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国设计。他们在米兰设计周上, 推出了大型艺术装置“山居”, 把具有当代中国本色的设计理念传达给世界。借此与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话, 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 宝恩集团——营销模式创新推进品牌建设

宝恩把品牌建设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继续巩固现有OEM业务的基础上, 整合集团的资源和优势, 打造自主品牌。组建了品牌运营中心, 建立了品牌旗舰店, 构建自主品牌的市场网络。在品牌构建中, 把做“皮艺专家”作为定位, 强调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专业能力, 突出“惟真惟真”的品牌属性, 聚焦差异化, 走高端路线。

二、行业组织篇

行业协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组织者和推动者。2012年, 中国家具协会和各地方家具协会以踏实严谨的作风, 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丰富了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各地行业组织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政府沟通, 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分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策, 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 建言献策;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 搭建服务平台,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行业组织在创新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自主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各自的工作职能, 表现出许多亮点。

(一) 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家具协会的教育培训工作围绕《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家具设计师》职业培训教材审定、职业培训等方面展开, 在方法和成效上都取得了突破进展。2012年完成了“家具设计师”职业标准修订和培训教材的终审。到目前为止, 协会在全国设立职业培训分站25个, 职业培训基地27个, 组织开展了家具导购员、涂装工、家具营销师、家具设计员、助理家具设计师等共5000余名不同职业 (工种) 、不同等级的家具行业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

(二) 品牌建设年活动成果丰富

山东省家具协会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 推进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活动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两化深度融合、自主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等内容展开, 取得了积极成果。协会发挥行业服务平台的作用, 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 成立了山东家具品牌联盟。

(三) 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中国家具协会、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认真履行工作职能, 积极推进各项标准化工作, 工作体系运转顺畅。全国家具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国家具标委会一届四次理事会在山东临沂召开, 明确了本届标委会的工作重点和方向。通过了《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具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管理规定》。

(四) 产业集群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二届中国家具产业集群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家具产业集群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成为产业集群交流平台。《中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总结了2011年以来产业集群工作情况, 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计划。中国家具协会注重产业集群管理创新, 完善产业集群共建制度, 强化产业集群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基础和管理作用, 发挥产业集群在信息报送、运行数据统计汇总等方面的职能, 成为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载体。

三、产业集群篇

家具产业集群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2012年8月, 第二届中国家具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召开, 展示了产业集群发展成果、交流了各地工作经验, 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家具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可以概括为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 发展质量提升。截至2012年底, 被中国家具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的家具产业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共30个, 分布在全国10个省 (市) , 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产业集群 (特色区域) 的共同特点是, 产业特色鲜明, 集聚效应突出, 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家具产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经过多年的培育, 家具产业集群 (特色区域) 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 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实现方式

目前, 家具产业集群 (特色区域) 集中了国内家具生产的主要力量, 约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产品在产业集群区域产出, 成为国内当代家具及相关产品加工的主要基地, 是中国特色的当代加工业代表。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竞争优势正在从制造优势向产业链优势发展, 企业间的包容性加强, 区域综合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更加突出。如浙江海宁“中国出口沙发产业基地”的出口优势十分明显, 沙发出口量占浙江省的1/2, 产品远销北美、澳洲、欧洲等地区。

(二) 流通集散地 (特色区域) 促进产销对接, 构建了区域化市场格局

流通集散地 (特色区域) 表现出鲜明的家具产业特色, 是国内重要的产销批发市场, 具有营业面积规模大、企业入驻比率高、市场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强等特点。随着流通集散地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在周边形成了新的产业聚集区, 带动了当地家具产业的发展, 增强了区域竞争优势。如广东佛山乐从镇, 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家具集散地, 形成了配套完整的产业链, 成为全球家具采购和配送中心。河北香河以京津两地市场为依托, 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家具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在这些地区家具制造业蓬勃发展, 流动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显著, 成为地方经济支柱型产业

家具产业集群 (特色区域) 的发展,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带动了旅游、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成为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历史传承、旅游购物的名片。各地方统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断丰富产业集群创建形式和内容, 带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他们在充分肯定家具产业集群 (特色区域) 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也注意发现产业集群面临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市场消费升级、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等新情况、新问题。把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承载者, 发挥在两化融合、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商务平台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功能。

保健食品行业之路 篇2

公路行业如何走低碳之路

摘要: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 者:岑铁振  作者单位:开封杞县公路局,河南,杞县,475200 期 刊:魅力中国   Journal: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3) 分类号:X734 关键词:公路施工    低碳    环保   

河南服装行业的电商之路 篇3

河南服装试水电商

但是,也有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获其利,有消息称逸阳服饰有限公司(下称逸阳女裤)便在“双十一”的电商大战中突破1500万元的销售额,郑州市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下称娅丽达)也于今年3月正式迈入电商领域,短短五个月的时间便突破了2000万元的营业额。对于这样的业绩,免不了让传统服装行业开始考虑渠道变革之路。

相比上述两家公司,梦舒雅是较早布局电商领域的,早在2005年时,梦舒雅便踏上了电商之旅,“但是,因为是摸索期,免不了要磕磕碰碰的,直到2007年,梦舒雅的电商销售才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电商和传统销路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决定加大对电商领域的投入。”梦舒雅的品牌总监高瑞告诉记者。

相比梦舒雅,逸阳女裤是较晚进军电商领域的。

在2011年3月,逸阳女裤才开始布局电商市场,但是却是河南业内做得最好的一家,就在2013年上半年,逸阳女裤的电商销量便已经达到了8000万元人民币,电商团队也由3人扩充到100余人。

其电商CEO李东明告诉记者,逸阳女裤在电商领域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品牌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逸阳女裤毕竟深耕女裤市场十几年,有着一定的消费群体和忠实客户,同时,我们在试水电商领域的时候,在运营和产品设计上都与传统销路不一样,我们会在线上推出不同的款式和风格,以避免对我们线下产品的冲击,但是,问题也出现了。”

“分门别类的销售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了浪费,所以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实现产品优化整合。”李东明告诉记者。

从涉足电商开始,娅丽达就信奉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娅丽达线上产品几乎与线下产品无异,其电子商务总监曾令恒告诉记者,“尽管公司在电商领域起步晚,但是发展并不慢,源于公司的重视,再加上线上的全网营销,所以,线上的业绩势必还会创新高!”

但是,对于这三家服装公司而言,传统销路依然是他们的主要业绩来源,尽管都曾表示将要调整战略方针,实现双向并进,但是对于鱼目混珠的电商领域而言,如何调整,又如何布局,成了众多服饰企业的心头之病。

专家来支招

为此,有专家表示,传统服装行业想要在电商领域取得成功,以下三步必不可少。

第一,品牌。品牌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线上或是线下,品牌永远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一旦你的企业或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品牌印象,那么你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占有巨大优势。

依据当下国内电商格局来看,如果传统行业想要在线上塑造品牌,所要走的路线无非是两种:一是做自有品牌的B2C业务,二是与现有的品牌电商合作,借助其天然的流量优势让自己迅速发展壮大。

对于前者则更适合于已有的大型品牌企业,诸如阿迪达斯、耐克、真维斯等这些大型传统服装企业。一是因为这些品牌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上线之后无需再为宣传品牌而苦恼。二是这些企业本身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拓展网络销售渠道,而且能够与现有的品牌电商相竞争。

如果你的企业属于小型品牌则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与现有的品牌电商合作,这样有利于解决企业转型初期的发展与盈利问题。最主要的是不会受到现有品牌电商的挤压,毕竟你没有与其竞争的实力。

第二,新型运营模式。对于传统服装业来说,转型之后如何生存发展是一个难题。目前国内电商格局已经逐渐明朗,能够与之竞争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正面与其发生冲突,那么其失败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所以,不妨绕道而行,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积极寻求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

对于中小型企業来讲独立B2C市场已然无望,如果要坚持走自有品牌道路,不妨尝试一下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线上线下以发展品牌代理的模式来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很好地掌握价格制定权,平衡线上与线下之间的价格差异问题,避免“线下试衣线上买单”的尴尬。

当然,新兴的运营模式还有很多,这只是举出其中一种。更多的运营模式还在于企业在运营当中不断去尝试与发掘。

第三,差异化道路。走差异化的道路,与现有的电商品牌拉开距离。尽量不与其正面冲突,这无疑能够增加企业的生存发展机会。在上面该专家所提出的新型运营模式也属企业差异化道路中的一种,那个属于运营模式的差异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许多差异化道路。比如,客户服务的差异化、推广渠道的差异化、营销渠道的差异化、物流配送的差异化、线上线下服务的差异化等。选择差异化道路不仅能够避开电商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加企业转型的成功几率而且更加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当年的凡客体就是因为差异化道路的选择而风靡一时,使其迅速在电商当中开辟出新的道路。

浅析公证行业大数据创新之路 篇4

我们假设公证处有较完善的数据仓库, 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 让客户利用社交媒体, 电子媒介这些渠道产生一些非结构化的相关数据, 可以建立一个客户获取、细分与挽留的客户全方位的视图。这里面主要包括了客户的基本数据, 办公证的情况以及社交网络的相互关系, 对于这些诚信的客户,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客户们需要的各种公证业务, 这就相当于农业技术里面的“滴灌” (滴灌是目前非常先进的灌溉技术, 能够将养分与水通过最优的形式让植物得到灌溉) 。

除发展传统的民事领域的公证业务, 主要以金融以及知识产权为主的新型公证体系变成公证朝着高端法律服务进步的道路。像目前明信公证处开展的非证明业务, 为创新公证服务提供了新的亮点。相对于律所和中介, 优势在于公证处的客流量较大, 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客户资源。我们为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赋强公证, 而新兴的P2P的网贷, 互联网金融, 基本上分成纯平台的形式和债权的转让形式以及线上模式或者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担保模式和无担保模式。

在淘宝上用支付宝买完东西会被提示是否转账为余额宝来实现对产品的交叉购买。那么公证行业可不可以实现交叉营销呢?当然不是简单对客户说, 来办了遗嘱公证再来办继承公证。例如, 徐汇公证处紧跟电子商务的发展动态, 在全国首创电子邮件即时保管箱方案并将其推广。那就可以在办理公证的同时, 根据大数据的客户全景视图, 对有需要的客户营销电子邮件即时保管业务。对于有实力的大客户, 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免费为其提供电子邮件即时保管业务。专业公证服务系统不能只是保留在民事行为这个初级阶段, 必须对它进行扩大, 对于民商事的行为整个过程都要有所涉及, 建立成系统的公证服务链条。不能只是局限在一个人, 而是要利用社会化媒体口碑效应, 扩展到他 (她) 的交际圈, 形成系统化的公证圈服务。尤其是对于招标、小额贷款等中介性质比较强的业务。

我们每一天都需要发送很多的公证文书, 当事人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签署和取证回执的程序, 回执不但是可以作为收讫的凭证, 借大数据的分析, 还能够保证对取证的工作进行生命周期的相关管理。不同的人对取证的时间在敏感度上和需求上是不同的, 经过计算客户们的客户终身价值 (指的是最近前来办理公证时间, 频率等) 对它做好排序, 对于那些价值很大客户要优先, 要给他们采取私人定制的取证时间,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和客户的体验。

2 技术更新

这里不是指大数据本身的技术更新, 如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 而是指公证行业技术应用的更新。主要涉及一个数据整合、平台整合的问题。

如今的大数据被互联网巨头所掌握, 变成很多机构的资源和核心的竞争力, 它们不会轻易的进行共享以及开放。大数据被很多的数据商控制以及垄断, 它们都变成了大数据的一个个孤岛, 这样的情况会让大数据的价值受到局限和影响。因为它严重的违反数据价值自身的本质。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成完善的征信系统, 央行的征信系统只覆盖了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 阿里巴巴已经申请根据淘宝上的用户交易数据来卖自己个人征信产品, 公证行业办理公证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用户的数据, 我们是能够通过大数据以及互联网里面的信用信息, 银行拥有的数据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 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易系统, 同时可以公开客户在信用数据方面的信息, 成为大数据开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利用这些信用数据可以建立一个反欺诈模型, 降低公证业务的风险。

平台整合主要是指网上办证平台 (已实现) 、信息共享平台、云平台的整合, 实现“三台合一”。

网上办证平台可以在时间上减少客户的成本 (如路上堵车、办证等待等) , 减少了空间的限制, 在家可以跟公证机构实现信息传输。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类似于ATM自动取款机有个自动公证机的自助终端, 利用身份证和指纹进行双重的识别, 同时交叉检验的相关技术作为辅助第三方验证, 确定客户信息在真实方面的检查手段, 利用输入相关数据对各种各样的证书进行真假的判断, 利用电子签名以及云端检查做完所有公证的流程, 发展成电子公证书, 一些流程简单的公证业务就完全可以通过自助终端来办理。

信息共享平台首先是公证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 特别是对在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公证处更有实际意义。其次是我们与行业外像金融业, 房地业等等信息的资源共享整合。这对我们进行办理赋强的公证以及不动产公证等业务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或许有这样的疑问, 如果共享平台都普及了, 这些公证业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笔者个人觉得是有的, 第一个原因电子数据的查询, 大数据的应用永远不能取代人类的逻辑判断。第二个原因技术安全问题, 共享平台也给黑客提供了舞台, 规避风险得到的利益也给黑客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也许技术上的防范 (如黑客的恶意篡改) 成本要远远大于人力成本。第三个就是隐私安全问题, 很难把握共享数据与保护隐私的度。

云平台虽然数据在云端, 但是存储机器需要落地。IBM的小型机, Oracle的软件, EMC的存储的国外标配, 很难实现去“IOE”化。同时本身电子证据也存在着争议和分歧, 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来保障。如从数据来源这个渠道来看, 电子证据必须要同时有正本和副本才可以, 和它对应的就是要区分证明的等级。如果从分类来看, 怎样归类电子证据, 关系到个人隐私与待证事实的平衡。从效力看, 电子证据是否保持真实性需进行专业审查。

所以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网络办证平台的普及和同城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3 管理创新

3.1 客户管理

经过大数据的分析系统, 让广大的客户利用社交媒体和电子终端出现的非结构化数据, 可以建立客户全方位的视图。进行客户细分, 将不诚信客户列入黑名单, 降低公证风险。

3.2 业务管理

大数据的分析系统, 可以有效的获得客户反馈的相关信息, 了解客户具体的需求, 做好深入的研究, 对公证业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例如我们需要了解每月业务需求的主要情况, 峰值在那些天, 怎样安排公证人员的数量是最合理的。

3.3 营销思路

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系统, 经过多种形式的用户数据做出挖掘, 包括公证消费的数据, 社会媒体的内容等, 做好追踪和研究, 提高营销的精准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去系统的分析公证处在客户心里的口碑, 根据客户的需要进一步改善服务的水平。

3.4 风险控制

大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让公证处准确的了解客户自然以及行为的属性, 通过对客户的行为, 客户的信用以及客户风险的分析, 建立好反欺诈防护系统。

3.5 内部管理及流程优化

大数据能增加公证处内部透明, 让企业里面上级和下级的信息沟通变得通畅。还可以依照大数据对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优化, 大力的提升公证处的工作效能。但是也挑战着传统部门的划分,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 我们是否有必要成立互联网事业部值得研究。

信息技术的兴盛和广被推崇促进了数据公证时代的到来, 如何将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入到公证行业, 同时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技术,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是我们永远不能停止的思考。面对未来, 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不抛弃传统的公证业务, 不放弃对新数据的探索, 守护数据正能量, 让公证在浩瀚的数据海洋畅快的遨游。

摘要:信息技术的兴盛和广被推崇促进了数据公证时代的到来, 如何将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入到公证行业, 同时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技术,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是业内人士永远不能停止的思考。

关键词:公证行业,大数据,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亚丽, 姚娟.大数据时代下公证行业的应对[J].中国公证, 2016, (02) :184.

有机食品需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篇5

追本溯源,有机农业起源中国,成于德国和美国,有机零售业起源于全食超市的兴起,创始人约翰•麦基是一位铁杆的素食爱好者,当时开有机专卖店的目的,也是满足素食市场的需求,

从以上两个源头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其哲学理念来自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黄老之道。那为什么起源于中国的有机农业在国内江河日下,在欧美大行其道呢?德国人甚至对老子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何中国的古老的这是对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西方哲学强调“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个人主义作风已经走到了尽头,西方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走不下去,严重依赖石油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才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集约环保模式。

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之所以欧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与他过去惨痛的经历密切相关,贯穿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因为工农业污水和垃圾污染,造成整个流域成为死河,周边居民癌症和皮肤疾病率高发,治理40年才见清溪,酸雨横扫芬兰,二恶英吞噬比利时,疯牛病让英伦三岛疯狂,伦敦经过百年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更加成为永远的“雾城”,法国平均气温较80年前有了很大的上升,整个欧洲大陆风雨飘摇之际,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迅猛发展,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国内很多从事有机生产和销售的人士,缺少这样的背景的了解,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是有机认证过的产品,而本身又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和差异,就会成为人见人爱的宝贝,就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有机推广有机,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挟洋自居者的很有可能走向挫折和失败,“乐活的概念”、“欧食多”、“海客勒”的折戟沉沙就是前车之鉴,甚至被便利店拿来做普通的产品宣传,

而中国复杂社会结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然会碰的头破血流,血本无归,反之,任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跨国企业都是本土化的成功,即便像安利、玫琳凯这样的直销公司,全世界从来不投放电视广告,到了中国猛打电视广告,如果以完全的洋概念和洋产品在中国推广,忽略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市场特征,是较难行得通的。

祖国的山河在破碎,人民在受罪,可还昏然不知,面对广大的市场,众多有机食品企业,却销售乏力,甚为可惜。直到今天,鲜见有有机企业扛起社会责任和绿色营销的大旗,振臂一呼,此时正直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谁率先上位,树起食品安全的大旗,谁将可能在未来的有机食品大市场中确定重要市场地位。

当下,唤起消费是关键所在,但值得注意是,关注的,消费者不一定会购买,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缺乏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获得补充,可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补充维生素,往往是缺少症状表现,或者受到他人和媒体影响,对未来前景的关注,理性的宣传,往往收效甚微,中国人是一个感性的民族,必须用感性的方式感动他们,现在绝大多数有机企业缺少有特色的传播宣传模式,对潜在的有机消费者背景、动机、行为触发点都缺少必要的研究和了解。只是在卖冷冰冰的产品标准,这对打动消费者心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消费者心中有杆秤,他会拿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野生食品对比,为什么要付出比一般食品高出数倍以上的价格,选购有机食品呢?

保健食品行业之路 篇6

9月17日,来自各省市电视系统、报业系统、通讯社、网络传媒等近300名代表齐聚在山清水秀的贵阳,在中国新闻技联2014年学术年会上,来自国家政府机构的相关领导、媒体行业的掌舵者和年轻骨干,以及技术公司的技术精英等纷纷登台建言,分享领先的媒体融合理念,畅谈新技术对传媒业的巨大影响,热议应对变革的新思路。通过观点碰撞,探寻到一些可以“疏通”传媒变革道路上“阻塞”的方法,共同前行。

数字出版政策之利

作为高新技术与传统出版业融合而催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数字出版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数字出版的出现,拓展和丰富了出版的内涵和外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同时,数字出版也成为了IT界和资本界等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谢俊旗在演讲中总结出,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形态日益丰富、数字内容收入偏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数字阅读渐成趋势、用户规模不断攀升、产业政策日趋完善”的行业特点。总体来看,数字出版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确是一个现实的难题,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如何在数字时代继续占领新闻和信息传播制高点,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是我们所有报业同仁都应该深入思考并积极应对的现实课题。

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除了需要业界同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实践外,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谢俊旗详细阐述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方面的几点举措:

1.构建政策体系。《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的25%,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

2.推动转型升级。这几年,总局在推动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多种努力。一是开展转型示范。2013年6月,确定了首批70家转型示范单位,首批入选的单位基本真实反映了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转型的客观实际,既有亮点和可示范性,又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于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启动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2013年,联合中宣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央企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从财政部争取到了1.7亿元国资预算资金用于软件配备和硬件升级;2014年,又争取到了近3亿元国资预算资金用于特色资源库建设。三是实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今年4月,总局联合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计划三年内持续支持新闻出版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2014年,通过评估筛选,向财政部推荐了149个项目,预计全行业今年将获得约3个亿的产业资金支持用于数字化转型升级。

3.实施项目带动。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研发适用于信息化环境下,为采编、制作、管理、发布和服务五大出版环节提供一系列数字出版装备和完整的技术支撑,打造全新的出版流程,全面解决数字出版内容和产品的生产与发布问题;中华字库工程将解决上述数字资源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中华文字或相关符号的输入、存储和查询问题;数字版权保护工程提供一整套保障数字版权运营安全高效的技术方案,在数字资源的生产、制作、销售或传播过程中,保障作者、出版社、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重点解决知识构建及知识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建设完整的、覆盖各知识领域的知识资源数据库群,既为新闻出版业提供内生动力,也为面向市场开展服务提供外向支撑。目前在建的版权保护、中华字库工程以及即将启动的复合出版工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项目带动效应,相关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开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总局正在与财政部积极沟通,探讨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立项渠道与实施方式。

4.打造产业基地。基地战略一直是总局的重点战略之一,从2008年开始,总局先后批准了13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打通产业链,共享商流、信息流、数据流、物流、人才流。经过几年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发展良好,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

5.打击侵权盗版。为了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总局高度重视打击侵权盗版,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十年开展了专门打击网络侵权的“剑网行动”。今年针对快播和今日头条等企业的调查处理受到媒体高度关注,也有效震慑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6.组建行业协会。2013年10月,总局批准成立了由孙寿山副局长任理事长的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为业界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反映诉求的渠道和开展合作的途径。目前,相关二级专业工作委员会正在有序筹建中。

数字出版,是出版与科技融合后产生的全新产业形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总局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总局将与各省、相关部委、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努力,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机制与模式建设,以此为发力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战略举措,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沈水荣指出,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由于失去历史机遇,中国出版业有一个重要板块已基本“腾笼换鸟”:新华书店——已被一些电子商务平台所取代;现在还有第二个重要板块,正面临“腾笼换鸟”式转型:传统出版社——正在被民营、电信等领域的新兴数字出版商所替代。

“换鸟”与“效益”

沈水荣在演讲指出,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效益,正如有人说,不管留此“鸟”还是换彼“鸟”,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好效益就是好“鸟”。同时还提出对于“腾龙换鸟”式转型的几点思考。

“腾笼换鸟”式转型会不会影响出版业数字化的进程?

从目前态势看,传统出版社久推不动,步履蹒跚,而新兴数字出版商发展势头强劲,有的已经崛起。因此,“换鸟”式转型是否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快速转型升级?是不是一条顺其自然、无心成柳的捷径?但也有人提出:“换鸟”式转型由于失去了与传统出版的继承性,未必转得顺利。担心转型得到的会不会是一个“畸形儿”?从而欲速不达?

“腾笼换鸟”式转型会不会导致产业内部组织的低效率?

近年来,经济学界,认为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不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多年来国内一些企业集团化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换鸟式转型”形成的未来出版企业集团,是纵向一体化结构的。这是因为,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核心,新兴数字出版商原先不掌握内容,整合内容产业是其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由此是否可以作出判断,“换鸟”式转型可能会带来产业的低效率?值得深入探讨。

“腾笼换鸟”式转型会不会不利于党管意识形态和正确舆论导向?

如果出现“换鸟”式转型,新兴数字出版商可能会在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内部组织中在数量上占多数,在出版传播实力上居于优势地位;而新兴数字出版商多数可能是民营企业和非国有资本,还有一部分有外资背景。如果把握不好,国有出版机构是否会失去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而会影响到党管意识形态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转型关键在“改笼”

为什么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社迟迟发展不起来,单单从行业外部生长起来?出现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现象,最根本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之类的问题,而是传统出版业内缺乏数字出版的生长环境,传统出版业的“笼子”容不得数字出版的生长。因此,沈水荣认为“换鸟”不如“改笼”,把笼子筑好了,业内环境改善了,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人才、技术也可以有人才、技术,数字出版自然就会发展起来,并提出改善的行业环境有三个方面:体制机制环境、政策法制环境、行业文化环境。

1.改善体制机制环境。全国出版社名义上已经转企,但实际上大多数背后还靠着“娘”,与原来所在的行政机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出版社内部看,多数由一个行政部门或部门化、行政化的所谓公司在做数字出版,做好做坏都在社里一口大锅里舀饭吃。如此体制下,数字出版做不起来是正常的,做起来了才是例外。沈水荣建议政府部门及出版企业抓数字化转型,要从体制机制抓起,所有数字出版项目不做则罢,要做就得通过组建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独立实体来做,真正营造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良好环境。

2.改善政策法制环境。现在数字出版没有独立的政策法规体系,几乎做什么都是以传统出版为本,比照、套用传统出版的一套做法。不管“老二”长多高多大,还得穿着“老大”的衣服。数字出版是大数据出版,一个出版物往往涉及许多甚至成千上万的著作权人。当前的根本出路在于“疏”,而不在“堵”。数字化时代,版权要充分流通,图书要尽其用,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法制应当为著作权的流通和使用松绑,为数字出版开辟发展道路。

3.改善行业文化环境。进入数字出版时代,出版行业文化仍然是“书香”文化,但这个“书香”已经不是纸张加油墨的“书香”,而是屏幕加数据的“书香”。沈水荣认为,应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事习惯等方面,有所更新,有所超越,让“书香”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一是培育“重科技”的文化,大力推进内容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摆脱传统出版中内容与技术分属两个环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打破对数字化技术的神秘感和陌生感。二是培育“大生产”的文化,摆脱传统出版“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单打独斗”的劳动方式,引导员工自觉适应数字出版的社会化大生产环境,善于宏观思维和协同劳动,提高制作开发大数据出版物的能力。三是培育“快节奏”的文化,传统出版讲求精雕细刻,慢功出细活,这种环境中,宁静多于激情,形成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文化氛围。而数字出版技术日新月异,出版物几乎不停地在更新换代,在这种环境中,要求我们激情多于宁静,需要培养一点只争朝夕,紧张快干,有张有弛,粗细相宜工作氛围和作风。

新华社713实验室:技术先行

新华社713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12月,是在“技术先行”理念指导下,围绕六项重点技术工作,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集成研究为主,按照统筹研究开发和运维保障关系,贴近新兴媒体建设与市场需求等工作原则,从事新技术应用研究、系统验证测试和仿真示范验证等工作的新媒体技术研发机构。

713实验室的重点工作是按照“开放、流动、竞争、联合”原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集成创新、二次创新,突破新闻行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标准、专利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据新华社713实验室副主任刁毅刚介绍,713实验室的主要学科方向有: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等,713实验室下设云计算、知识工程、GIS应用和标准符合性检测等子实验室。

713实验室诞生时间虽短,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成功支撑了“新华社两会集成服务供稿专线”开通、新华通上线、总编室“轮轴轮辐”流程再造等日常创新;以“新华通”、“党政客户端”等重点项目为基础平台,成功研发了一批支撑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服务建设的资源汇聚,用户服务、交互与聚合平台,新媒体终端和原型系统,搭建新媒体测试、验证和示范应用环境;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对掌控核心技术的作用,建立713实验室岗位管理制度;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与新媒体中心的合作,实现713实验室体制机制变革,建立713实验室科研成果和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分社需求联动和对接机制。

刁毅刚对新华社713实验室的建设也谈到了一些思考:

探索社会舆论主导力

开展技术与体制的创新的战略需求来源于提升主流媒体的社会舆论主导力,这是建立社会舆论新格局、打通两个舆论场以及承担社会舆论新格局与主流媒体责任的需要。新华社713实验室成立以来,为主流媒体实现社会舆论主导力开展了有益探索,例如:运用话题跟踪和发现技术、运用新闻线索发现技术增强主流媒体机构的议题、话题设置能力,丰富和增强主流媒体议题、话题的设置策略;运用UGC新闻认证技术增强主流媒体与微博的互动,运用媒体影响力竞争力分析技术增强主流媒体之间互动;此外,提升主流媒体的社会主导力需要技术创新:运用新闻线索发现技术,以“尽快提供情况的方式”影响网络舆论;运用建立大采集中心体制创新,以“尽快提供全部情况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运用事件和舆情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和“第二落点”,以“以我为主提供情况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新闻产品的角色升级和演进

开展技术与体制的创新的另一方面战略需求来源于传统媒体新闻产品知识形态的升级和演进,韩国的著名自媒体网站“OhMyNews”的全球浏览排名从100名内坠落到7341名的案例,表明传统媒体在对既往报道、海量数据的调阅能力上依然存在明显优势,未来新闻产品的形态将从“关于事实的知识”转变为“关于事实知识的知识”,这将表现为新闻产品深度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例如专题报道、深度分析和全景式新闻报道等语境化新闻报道;运用数据挖掘、动态图、地理信息定位、互动技术和媒介融合技术的“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数字化新闻的出现;传统舆情向“智库”的转型,标志着新闻机构从“决策参考”向“决策依据”的角色升级,新闻服务对象分众化和小众化,商务智能和决策咨询服务。

传媒机构再组织化

创新在体制创新战略需求来源还在于传统媒体机构的再组织化,例如:扁平化治理、创意自主权、项目竞标、团队组建、经费支配以及迭代开发等手段。另外,713实验室还作了媒体的再社会化、内容生产活动的高参与度、内容生产组织的高社交化、内容生产过程的高度生活化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实验室”探索媒体的再服务化,新的生存思维:从传统的瀑布模型向迭代开发转型,新的生存手段依托,从产品销售向服务提供转型。

中国日报:“探路”新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APP和微信等移动应用的出现,很多人会将传统媒体行业向新媒体转型理解为开发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开设微博微信账号运营,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中国日报社从2009年第一款Chinadaily News APP登陆苹果应用市场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闻客户端在苹果、安卓和微软三大主流平台的全覆盖,拥有自己的新媒体广告运营平台了。

但是,现阶段新媒体移动产品形态还远不仅仅如此,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新传媒生态的日臻成熟,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在当前中央提出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的指示精神下,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探索和研究,确是恰逢其时。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实验室副主任韩冰在演讲时介绍到,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7月,初衷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中国日报自己的全球媒体云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构建面向全球的“融媒体”传播研究平台,对媒体受众行为分析、媒体传播效果、媒体传播渠道与趋势变化等进行研究,更好的服务于中国日报的媒体转型与融合。

在技术层面,新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结合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联合实验室在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融合专家知识,对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形成媒体传播路径、趋势、效果的可监测、可评估、可预警、可干预,进而为实现对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和决策支持。

现阶段,中国日报新媒体实验室已经出炉了一批可圈可点的项目。

(一)组建一个智库:组建以海内外媒体专家、海内外意见领袖、领域资深评论员和专业媒体人为专家的专家智库。

(二)构建两个体系:媒体传播效果指标体系和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三)建设三个平台:全媒体数据收集平台、全时空传播路径追踪平台和全媒体传播效果综合评估平台。

上述成果可实现对中国日报媒体融合业务的全面支撑,服务于内容生产的全流程。

在策划阶段,全媒体数据收集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聚类,辅助编务发现热点新闻并进行选题策划。随着事件态势的不断发展,在事中报道阶段,编务策划人员可基于热点关键词配置,还原事件发展路径,实时掌握事件发展脉络,定位信息引爆点,进而发现下一阶段新闻传播的关键点、亮点,准确定位报道方向。事后总结阶段,基于媒体云平台的事件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的计算结果,对媒体在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得到媒体报道能力排行,一方面总结自身工作成绩,一方面找到与他媒差距,通过量化指标的衡量,不断提升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实验室的建设上,中国日报社采取了借力发展战略,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传媒大学等科研、学术机构建立不同专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生态系统,实现对中国日报国际传播和融合发展的创新支撑。

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到互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探索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传统纸媒逐步暴露出时效性不强、传播方式单一、互动性差等短板。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降低,成为国内各大纸媒面临的最大问题。据温州日报社计算机信息处负责人金建明介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品质报业、效益报业、素质报业”为目标定位,依托新媒体技术向全媒体转型,用户数量迅速跃升,舆论引导力明显提升,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利润同比增长12%以上,总收入、广告收入实现高位逆市增长。

多媒介深度融合提升报道品质

品质是立报之本,决定着党报发展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公信力。2013年,温报集团率先在温州都市报进行试点,率先建立了全媒体中央控制室,充分运用报纸、周刊、温都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六大平台,实现了多介质、多平台发布。例如在2013年台风“苏力”报道中,该报就发了21个整版、温都网成立专题滚动发布、温都微博发了100多条、温都微信每天加推一次台风信息、掌上温州每天三次推送、短信平台向数千网民发送台风快讯。打造了“新闻滚动、内容联动、媒体与读者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品质报业不仅仅是对传播渠道、方式的再造,更多的是对用户诉求的关注。温州网络问政平台由温州日报开发,广大网民可在上面投诉热点难点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迅速介入和查处,并通过网络和报纸向广大市民公布,很好地发挥了媒介融合的效用。

运用全媒体营销提升经营效益

效益是强报之基,2014年温报集团将经营创新重点放在全媒体营销盈利模式的探索上。利用纸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辅之以新媒体思维和新技术,为集团的效益增长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温都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以旅游全媒体为试点,成立七大全媒体中心,探索全媒体运营、盈利新模式。温都要求每个全媒体中心新媒体的创收指标不低于10%,尽量抢在垂直互联网服务商在本地大规模落地部署之前,完成调整,借助全媒体形态、现有品牌和关系网络优势,加速转型为领先的本地内容和服务供应商。

温都还试水电商。“温都猫”是以国内外优质生鲜、农副产品等商品为主打的B2C商城 ,当天送达、实行“零仓储”等特色经营。于5月20日上线运营,当日点击量达5万多人次,成交400多单。目前,日均订单数稳定在150-200件左右,并呈逐步上升态势。市民可通过“掌上温州”、温都微信和温都微博直达温都猫,提升用户体验。

温报集团下属的温州网还上线了温州书画艺术网平台。该网是温报集团借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联合温州书画院创建的,成功实现线上交易,半月内销售9幅作品。

新媒体人才再造提升全媒素质

人才是报业动力之源,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与新媒体的融合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攻关,也不是资金投入,关键是人,是理念、机制、流程和业务的创新。人才再造不是简单的岗位“划拨”,而是要植入互联网基因。为统一员工思想,实施理念再造,更好地助推纸媒转型和全媒体建设,温报集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新闻采编导师制、青年采编讲武堂等方式,邀请传媒领域专家学者来传授新媒体的先进经验和创新理念,派出700多人次到知名高校和报业集团进行全媒体转型的学习和考察。

引进开发新技术实现平台升级

媒体转型,技术先行,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保障体系,全媒体的运行则无从谈起。方正畅享全媒体、CMSTOP媒体版、ECSTORE系统、“掌上温州”移动客户端全新升级、微信营多用户平台、温都舆情等6大平台为温都全媒体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温报集团从事新媒体技术开发和维护人员近20人。先后自主开发了分类广告、二维码电子票务、电子订报卡、新闻手机客户端、网络问政、WIFI广告、微信营等产品,为集团全媒体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重新定义既有IT架构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传播、社交媒体的强劲渗透,新兴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对现有传媒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公信力、甚至生存模式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易安信电脑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EMC”)全球副总裁周西柱在演讲中提到,传统媒体基于计划和预先规划来生产大部分内容,以及基于市场调研和收视率情况的研判来进行策划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增加的定制化需求,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必须接受和面对受众需求的频繁快速变化,提高内容制作的灵活度和定位的精准度。

为此,在必要的制度调整前提下,建立一套能够适配业务频繁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所在。这一方面,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兴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具有可参考性,其IT平台具有适配敏捷生产的架构,能够以周为单元推出新产品并通过迭代周期来响应和影响客户的需求,或能够基于海量的播放以及客户反馈数据持续、高速地改进内容和形式。这一切都是依靠云计算和大数据才得以实现。周西柱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意味着传统媒体重新定义既有的IT基础架构平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实现与新兴媒体技术架构的融合过渡,实现从数字化向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变。

媒体行业信息基础架构提供商也在积极参与行业转型,其中EMC公司提出的EMC联邦架构体系,实现了从硬件资源平台到应用及部署平台的重新定义。EMC联邦帮助传统企业IT平台从第二平台出发,实现向第三平台的转型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传统媒体现有体系架构就是第二平台,特点为紧耦合的资源占用,难以敏捷地应对大量的终端用户并发交互和业务部门随需而变的生产要求,也就难以满足大众个性化媒体的根本需求,而第三平台就是要通过松耦合让IT资源流动起来,以更加敏捷灵活的方式,满足更多内外部用户的交互,从而让节目的生产更有效率,资源的收放更加便捷。

EMC联邦多层的体系架构本身即为松耦合的业务模式,不排斥企业客户现有以及未来的技术平台合作者,即重新定义的融合技术架构完全是开放的、利他的、共赢的。依靠现有IT平台,EMC II的基础架构整合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存储平台的融合,使数据中心底层资源互联互通。vmware解决方案实现底层资源的抽取,并通过软件定义实现快速调度适配现有与未来应用模式。Pivotal提供大数据平台与应用部署的“开箱即用”。通过以上转型融合的新模式,能够降低IT架构的实施和运维的成本,并降低技术投入的风险,释放应用开发人员的潜力,使之专注于业务逻辑实现,充分发挥业务分析人员的空间,使得各种数据源和各种量级的数据应用自如。实现应用、数据、分析的完整闭环管理,实现定制化内容制造与传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与服务平台。

媒体正在探索融合发展的道路,全力向全媒体方面转型,从后台支撑、渠道建设,到用户展现层面的工作正在展开。基于以上的重新定义,EMC联邦已经成功帮助BTV设计和实施了媒体行业第一个真正的私有云数据中心,实现了计算资源的自动化调度。

EMC联邦重新定义的体系架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着媒体行业的技术转型,并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助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融合,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

新媒体时代:信息安全身不由己

信息安全正在从“传说故事”走到我们的身边,正在从IT行业领域走到大国政治底谈判桌上。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媒体事业部安全专家翟胜军对于信息安全,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从斯诺登爆料美国监听互联网通信,到央视曝光苹果手机自动收集用户信息上传给美国服务器;从好莱坞女明星艳照从苹果iCloud云上被窃取,到美国起诉中国的五位军人黑客;从赛门铁克DLP产品爆出厂家后门,到中国政府禁止Win8采购……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闻报道都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信息安全正在从“传说故事”走到我们的身边,正在从IT行业领域走到大国政治的谈判桌上。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媒体事业部安全专家翟胜军对于信息安全,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由一个“想不到”的安全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4年8月1日,温州有线电视台机顶盒被控制,出现大量敏感性的标语和宣传口号,攻击持续了近半小时。温州市政府将此事上报到了浙江省政府,随后关闭了所有电视信号,全市均无法接收电视,很多民众在网络上抱怨“没有电视看”。

这场“意外的”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是相对封闭的网络同样遭受攻击,你不去找人家,不等于人家不来找你;二是攻击者不仅仅是看重商业价值,政治因素同样引起安全攻击。同时,该事件也告诉了我们:信息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联上互联网,安全不由己

信息安全形势如此恶化,固然有其主要原因,这也让信息安全身不由己,翟胜军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定义网际空间加速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程度

美国政府2008年发布《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开始打造信息安全的国家防线,2011年再次定义网际空间的战略地位,为陆、海、空、太空后的第五维国家行动领域,网络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此,各个国家争先组建网络部队,各种系统漏洞成为争先抢购的战略武器;

第二,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确实还非常落后

近几年,国外大信息安全公司连续曝光我国的黑客组织,APT1、IceFog、隐秘山猫、APT12等,并公开了分析报告,对人员特点、技术手段、攻击线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国内却看不到类似的报告,甚至对大家共知的入侵行为也毫无表示,顶多是抗议一下。例如,斯诺登爆料美国入侵中国教育网核心节点清华大学,入侵中国移动短信平台,我们没人出来说清楚,他们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干了些什么。其实,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我们说不出来。这一来一去,显示了我们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落后的程度,十年?二十年?至少是一代吧;

第三,漏洞交易已经公开“合法”化

发现漏洞,打上补丁,就可以避免一定的入侵行为,这一直是很多人对安全的理解。但若发现的漏洞不公开,用户就无法针对这种入侵进行直接防御。目前,因为信息安全的战略地位上升,漏洞发现的处理流程已经在悄然改变。

漏洞发现后,不再公布给厂家做补丁,因为漏洞变成了商品,谁给钱多就卖给谁。专门以漏洞发现、漏洞交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相继出现。一是厂家花钱收购自己产品的漏洞(资金不多),二是军队收购漏洞作为战略武器储备,三是安全服务公司收购漏洞作为自己安全服务的基础实力。除了第一种方式,其他两种方式,用户都得不到应该的补丁。

2014年公布的OpenSSL开源代码Heartbleed漏洞,就是在业界流传了近两年后,经过多次漏洞交易之后才公布给公众的。同时又因为只提供升级版本,不提供专门补丁,让很多用户大大延迟了弥补该漏洞的时间;

第四,技术人才面临“两重天”

民间的黑客高手越来越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青睐,从个人英雄时代,进入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兵团作战”时代。美国NSA不仅在2014年黑客大会上公开招聘人才加盟国家安全局,而且加大对信息安全企业的支持力度,当然就是多多给钱喽;而我们国内政府在信息安全上,每年投入的资金还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能有幸进入民营信息安全企业的就更加少得可怜了;国内的信息安全会议,大多一些“老年”专家在谈论技术理论历史,或厂家赞助做一些产品介绍,很少涉及真实的最新技术,实际的技术对抗与实战演练就更加少见了。

我们信息安全的技术水平确实落后得很多。翟胜军总结出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想与不想去关注安全的问题,而是我们连知道人家来与没来的能力都不具备,连提供“领导重视”的基本资料都拿不出,我们还有得选择吗?

落后必然挨打,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自己强大起来。关注网络安全,关注技术人才培养。一句话:我的安全我要做主。

攻击的点,防护做面

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关注信息安全人才,应该成为每个IT管理者与建设者选择的必然。大到国家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等级保护,小到安全方案设计参考模型——花瓶模型,都给出了信息安全整体方案设计的完整思路。

对此,翟胜军也给出安全方案设计时的几点建议:

1、应对未知攻击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强大的监控体系:得不到厂家的补丁,无法阻止黑客对漏洞的利用,我们可以监控一切网络上的行为,发现异常,立即阻断,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我们的损失。不论黑客用什么方法进来,他的目的是明确的,窃取敏感信息、篡改信息、远程控制、安装木马……看住我们的重要资产不被破坏与窃取,是我们安全防护的最终目标;

2、服务器是防御体系的最后堡垒:入侵者最终的目标是服务器,控制业务、窃取机密都要到服务器上去完成。入侵者在入侵过程不论采用何种的高级免杀手段,最终都要到服务器上显出原形,因此,服务器是安全防御的最后堡垒,服务器被攻破,损失就成为必然。服务器安全加固是我们防御体系中必须的选择。尤其是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普及,虚拟机可以动态迁移,传统网络安全措施部署相对困难,对服务器主机的安全加固需求就更加突出;

3、聘请专业安全服务团队合作:安全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人都需要有安全意识,但未必人人都要成为安全专家;因此,与专业的安全团队合作,向专业的安全专家咨询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专业的事情要专业的人来做。

融合大潮下的新媒体平台建设

“媒体融合”是今年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国内媒体行业的核心关注所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令人瞠目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媒体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在内容的传播上“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在经营上,纸媒和电视广告业务大幅下滑,在某些三四线城市,全年的电视广告收入甚至不抵在城市核心区的一块户外广告大屏。

“媒体融合”是中央要用主流舆论渗透主流人群的政治需要,同时也是对整个媒体行业数百万从业人员未来出路的现实考虑。“媒体融合”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传统媒体需要“迎合”而不是“整合”新媒体。因而,这种融合首先意味着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的革命。传统媒体需要改变过去单一形式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选择新媒体平台产品。

北京思拓合众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杨在演讲中介绍到,在选择新媒体生产平台时,应遵循以下选型的原则:

应该是针对新媒体的多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

新媒体平台应该能实现PC端、手机APP、各种大屏、电视盒子等媒介上内容的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多终端发布。其一体化的基础应该是基于统一的用户和内容管理。如果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业务各自独立,那么内容的分发需要重复性劳动;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相互割裂,无法做到基于用户的个性化分析和推送,进而无法定义可收费的新媒体产品。

应该能够整合社会化传播方式

新媒体平台应该内置主流的社会化网络用户登录和分发机制。分享是互联网核心精神,传播效益最大化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用户应该能用社会化网络身份直接登录;站内生产的内容应该能“一键式”的推送到微博、微信和手机APP;传统媒体、PC端网站应该能与手机APP互通,方便网民分享传播。

应该具有可视化、模块化的内容生产工具

目前主流互联网企业的生产平台已经高度自动化和可视化。编辑人员可以通过鼠标拖拽的方式把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活动、访谈等元素组织到一篇稿件中,充分适应新媒体快速及时的特征,最大可能的迎合网民对内容阅读的需求。

应该具有开放、可扩展的特性

新媒体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三年前全民刷微博的时候,很难想象三年之后微信已经代替微博彻底颠覆了网民的阅读习惯。新媒体平台无需追求大而全,而应该在充分适应当前传播需要的前提下,具有开放、可扩展的特性。很多传统媒体的决策者用传统思维模式考虑新媒体建设,寄望于通过投入几百万、几千万,搞出一个“高大上”的系统一劳永逸的完成“融合”,实现转型成功。这种思维,除了能帮助部分善于“包装”的厂商借中央的“融合”战略攫取超额利润,对媒体没有实际好处。实用、好用是新媒体平台建设应考虑的原则。

应该基于成熟、安全的架构体系

互联网充满了危机。一个网站只有两种状态:已经被攻陷和即将被攻陷。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对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媒体来说,防黑客攻击、防挂马、防篡改、承受流量压力是早晚要面对的挑战。新媒体平台应该标配漏洞扫描、防篡改功能;应该能够随业务增长可扩充部署;应该提供开放接口、方便与新业务系统对接。目前,国家对关键信息化系统有“去IOE”的战略安全要求,结合全球主流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特征考虑,新媒体平台应该优先选择基于LA(N)MP架构的产品,这是包括阿里巴巴、新浪、Facebook等主流互联网企业在内的选择。

媒体融合,技术先行。传统媒体应该珍惜这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唯大、不唯全,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新媒体技术平台,并保持与时俱进的更新。毕竟“变化”是互联网唯一不变的法则。

“媒体+”或许才是媒体融合方向

对于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业界有很多观点,其中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是“媒体+”还是“互联网+”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拓尔思公司凭借多年服务媒体的经验结合对互联网思维的认知认为现在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应该是“媒体+”。

拓尔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瑞宝认为,“媒体+”就必须以互联网的思维和运营模式对传统媒体再造,不是单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要实现“媒体+”首先要做到五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围绕读者到围绕用户的转变。传统媒体围绕读者这个核心,通过创作者的灵感追求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影响力;新媒体则是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细分受众需求,通过团队合作,精准设计出符合目标群体要求的产品。第二,从注重流程到注重数据的转变。传统媒体以出版流程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益,强调的是效率和管理;新媒体是以数据为核心,通过数据挖掘,让数据成为有价值的信息,让信息成为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最终实现智慧决策。第三,从提高出版技术到提高智能分析的转变。传统媒体围绕出版业务这个核心,追求出版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把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发展的未来,利用智能分析与挖掘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生产出数据新闻和聚合新闻。第四,从单一内容和单向传播模式到融合内容和多渠道互动模式转变。传动媒体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渠道单一;新媒体追求多样化的新闻表现,广泛的传播渠道,结合自媒体、社交网络互动传播。第五,从封闭系统到开放平台转变。传统媒体通过采编、排版、发布在封闭体系内完成;新媒体需要借力开放的第三方平台,建立一个覆盖传统采编业务、信息提供服务、广告精准推荐、增值应用服务等多种应用的开放平台,把“自我媒体”变成“众媒体”。

传统媒体的转变需要技术支撑,技术引领媒体融合。这就要求媒体首先要建立基于云的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打造一个新媒体云平台,建立媒体“云-端”的服务成为可能,拓尔思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融合了Hadoop等大数据处理框架,研发出以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平台,特别是推出柔性多引擎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和文本智能挖掘系统,形成数据支撑业务,数据驱动业务的模式,推出传统采编融入新媒体的一体化采编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国内多家媒体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移动和社交化传播。当前,社会化网络强势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应用为传播模式带来巨大变革。而新媒体的普及、大数据的应用也给单纯基于纸媒和PC终端访问的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拓尔思公司推出的新媒体平台很好的融入了社交元素,统一对接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通过可视化分析有效掌控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多种数据源管理和多渠道发布模式,可以有效管理各种类型资源和多个APPs,实现云平台到PC、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大屏、智能电视等跨终端发布和互动。

最后要通过内容智能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提供机器新闻以及内容精准推荐和广告智能匹配。拓尔思公司利用自主可控的检索与智能挖掘技术,为多家媒体提供了数据新闻业务,数据新闻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延伸新闻中单一事件,拓展新闻的时空范围,深化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发现常规新闻中不能体现的逻辑,从而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涵,新闻样式也从封闭式告知话语转换为开放式工具,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获取多元的信息。另外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让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一直是媒体业界的难题,拓尔思的全媒体平台通过对大量用户数据分析,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并以此来采写新闻稿,基于这些兴趣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智能匹配。

大数据智能分析虽不能解决媒体融合的所有问题,但是充分利用自有技术最大化发挥大数据潜力,对于助力媒体融合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大洋勾画全媒体融合生产图景

中共中央公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的战略部署激发了媒体从业者全面进行改革创新的热忱,以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在业内达成了广泛共识。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大洋”)新闻产品规划部经理蒋重涛先生的演讲正是从国家的政策导向谈起,分析了全媒体融合生产的背景,他剖析了新形势下传统全台网架构面临的挑战,指出相对独立的全台网构建方式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基于媒体云构建电视台技术支撑体系是当前的合理选择;由理论到实践,蒋重涛先生谈及了大洋全新推出的媒体云解决方案,介绍了基于媒体云构建的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产品特点一一道来,勾画了实现渠道、人员、资源和工具等全面融合后的美好图景!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广电机构而言,单一的发布渠道和内容形态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开展多渠道传播、实现全媒体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要求。全媒体融合生产和发布既是广电集团化、全媒体化发展过程中,资源集约共享的需要;也是大型综艺节目及大事件报道的需要。通过全媒体融合生产和发布,电视屏和新媒体屏可以互相借力、互相补充,进行立体化传播,增强电视台对用户的吸引力。

大洋的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以全媒体融合资源库为核心,支持全媒体资源的统一聚合和筛选加工,并以事件或专题为中心对内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各专业化的制播系统通过资源交换总线与融合资源库对接,获取所需的内容资源,实现了多渠道并行生产和播出;此外,平台预置了大量的生产和发布工具,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内容生产和发布。

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基于其媒体云构建,大洋媒体云采用混合云架构,主要包括基于私有云架构的基础计算平台、构建在公有云上的媒体服务、统一的全媒体资源环境,以及面向媒体加工处理的能力组件及应用工具。致力于提供弹性的计算和存储服务、随时随地访问的数据资源服务、灵活高效的媒体数据加工服务及多渠道多终端的媒体分发服务。

基于大洋媒体云,可以自由构建广电全媒体资源汇聚、加工制作、存储管理、分发传输等业务系统,以应对传统广电行业面向媒体融合转型的挑战。

寄语中国新闻技联

本次年会上,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面对全球信息化大潮和新的传播生态环境的变革,也意识到新的挑战和机遇,并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规划。对此,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同仁也表达了对中国新闻技联今后工作的期许。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宫喜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中国新闻技联”)是全国性、专业性的一级社会团体,它的主旨是联合、组织全国新闻传媒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网络媒体等)及其他与媒体技术相关的单位,为推动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技术发展与技术进步服务。中国新闻技联会员作为涵盖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系统和报业系统、通讯社、技术企业、网络媒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港澳地区,各类会员达300余家的专业组织,目的就是要为全国各新闻传媒单位及其他媒体技术相关单位服务。

贵州作为欠开发和欠发达地区的西部省份,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新闻技术方面更渴望得到中国新闻技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有几点建议:

1、开好每年的中国新闻技联年会,在这样的大会上多给地方性新闻单位传经送宝;

2、经常组织针对性强的专业会议,给全国各新闻单位技术部门提供最前沿和需求最紧迫的技术信息;

3、每年组织几次技术考察学习队伍,到全国新闻技术开发实施管理优秀单位进行考察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给地方性新闻单位提供学习的机会。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黄平:我担任了十年新技联的常务理事,对新技联很有感情。新技联是全国新闻战线技术方面最具权威的机构,定期组织召开活动、会议,为报业同行相互交流借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拓展了大家的视野。我希望接下来新技联能对一些做得好、成果显现的项目进行更多的实战性和实例性的推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做好报业和广电两个界别内的借鉴和融合,通过对”实用、实效”的典型实例推广,使大家每次参加新技联的活动都受益匪浅,得到更大的收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信息技术部主任何 :“新闻技联”是我们的大家庭,每年的年会我都参加,汲取了很多同行小伙伴们的经验和启发。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下,新闻技术工作者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次“新闻技联”换届选举可以看到,引入了不少新的年轻人,这个可喜的变化让我们对“新闻技联”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主任贺庆华:如您所言,新闻技联从战略层面对年度工作进行了部署规划,给我们一线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这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开展非常重要。我还希望新闻技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常规性的、专项的活动,对国际上新兴的传媒技术有重点的组织我们学习、研讨;也多一些机会组织我们到国内在媒体技术和发展方式取得突出成效的先进单位学习调研,交流经验,能够带领我们及时掌握传媒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推广情况。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方立明:在之前的工作中,“新闻技联”在技术交流、信息服务方面为媒体单位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接下来,我觉得还可以在平台搭建、活动策划、开展培训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在加强业务交流方面,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等多聚合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的信息,比如我注意到,目前“新闻技联”官方网站上的新品集萃栏目,内容还是2013年9月份,显得有些过时,如果能够及时更新,相信能为大家提供可有用的参考和借鉴。除此之外,我们在常态交流中,也可以尝试通过新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提高交流的频度。在活动策划方面,可以多举办实体活动,加强线上、线下的交流,通过理念和观点的碰撞,多产生一些创新的火花。针对目前地市级传媒集团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尝试通过“团购”的形式,帮助我们与一些技术公司洽谈合作业务,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人才的能力。

《中国石化报》副社长于永生:1.希望新技联能够多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及时将新技术推荐给报社,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稀缺,是报社的宝贵财富,希望新技联能够为畅通技术人员的成长通道做些工作。3.行业报规模小,开发力量不足,新技联能否提供核心技术的共享。

保健食品行业之路 篇7

根据挖掘机械分会2011年前三季度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截至2011年9月底,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挖掘机械的企业有60多家,规划产能约60万台。其中纳入协会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2011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各类型液压挖掘机149 931台,同比增长19.34%。今年一季度延续了去年的高增长态势,实现了同比59.80%的高增长,二季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只增长了3.05%,三季度持续走低,出现了17.53%的负增长。受信贷紧缩、投资放缓、房地产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强以及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挖掘机销量逐季下滑状况非常严重,业内各企业应当关注、重视并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在当前背景下,我们需要挖掘机械分会会员单位理智思考、精诚合作,探求一条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挖掘机械行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之路。

当前,中国挖掘机械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显现,行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在2009年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的巨大拉动下,工程机械行业和挖掘机产业获得空前高速发展,在市场高速增长的强烈预期下,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愈演愈烈,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的库存压力加大。同时,零首付、变相降价等非理性的促销手段使市场竞争程度也日趋恶化,一些企业和代理商的财务已经出现严重现金流问题,供应商也因此存在大量积压。尽管今年本土挖掘机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由于重复性投资,结构性产能过剩,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人才缺少等原因,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的状态愈演愈烈,乱象纷呈。同时,国内巨大的挖掘机保有量和工程项目减少导致客户盈利大幅度下降,客户良莠不齐,还贷能力下降,进一步恶化了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进口二手挖掘机问题仍继续困扰着行业内有志同仁。

以上种种行业问题,需要我们业内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共同努力解决,以保证行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行业内外的有志之士,认清行业的风险,把握好投资方向,共同控制行业内潜在的巨大风险。

“十二五”期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将是加快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政策。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产业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命题,中国挖掘机械制造行业未来发展应遵循同样的轨迹。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挖掘机的增长将趋于平缓,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厂商和代理商盈利将逐步下降,现金流将成为经营的重点,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营销模式将进一步向后市场演进,国产零部件将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正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布局已经开始,工程机械行业一马当先,挖掘机械应该成为工程机械产品国际化的主要产品之一。因此,挖掘机械行业的企业应该置身于全球化浪潮,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全球供应链和全球市场营销体系,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上采购配套零部件和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在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压力下,迈出一往无前的坚实脚步;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获得了不断成长的动力;在行业自我升华的驱动中,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必将在不断地突破危机重围的荆棘之路上寻找到创新发展之路。

上一篇:个性化心理干预下一篇:金融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