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干预(精选12篇)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1
过度心理焦虑情况严重影响着产妇自身平衡和正常分娩, 并且会加重生产时的疼痛及产后出血量。因此对产妇生产过程中全程给予心理疏导干预非常必要。研究报道, 常规简单的心理疏导能够对产妇心理状态可起到改善作用, 同时还能减少产妇疼痛, 降低出血量, 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简单心理疏导干预基础上, 对待分娩产妇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待分娩产妇8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年龄21~45 (32.1±6.8) 岁;剖宫产30例, 自然分娩11例;对照组年龄20~47 (30.4±6.4) 岁;剖宫产32例, 自然分娩9例。2组年龄、分娩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妊娠时间≥37周, 均为待产孕妇;不患有癌变类、心血管类、代谢类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为自愿参加, 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2]:严重感染性疾病;孕周≤37周的孕妇;患有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孕妇;中途退出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分娩者;不自愿参与研究者。
1.3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简单的常规心理疏导方法。试验组则采用个性化心理干预, 与孕妇初次接触, 责任医师应及时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 通过交谈详估孕妇焦虑等不良心理的程度, 之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 做具体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出针对性心理干预应对方案, 做到每位产妇均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 在落实的过程中, 要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 做出相应的调整, 争取将产妇的焦虑不良心理程度降到最低, 将预防不良预后做到最好[3]。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干预前后SAS评分和产后出血时间、产后出血量。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评分
干预前2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2组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产后出血时间及产后出血量
试验组产后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可增大孕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度及分娩后的流血时长及出血量。大量研究已证实, 将简单的心理疏导用于产妇分娩的整个时期, 对产妇心理状态, 产后流血情况, 疼痛情况有显著改善作用, 因此围生期心理干预已广泛用于临床产妇分娩中[4]。传统的心理干预只是对产妇可能出现的心理因素进行统一化干预, 存在盲目性, 本次研究对41例产妇选用了个性化心理干预, 经过针对性心理状态分析, 做出干预方案, 结果也证实了较简单心理疏导效果更好, 更有临床使用价值。
本结果示, 个性化心理干预与简单心理疏导均对产妇心理状态均有改善作用, 但个性化心理干预较简单心理梳理对产妇心理改善作用更有优势, 对产妇出血量的降低作用更大。总之, 围生期加以个性化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产妇焦虑, 同时能够减少产后出血时间和产后出血量, 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围生期个性化心理干预对产妇心理改善和产后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82例待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孕妇围生期加以个性化心理干预, 对照组在分娩期采用简单的常规心理疏导方法, 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和产后出血时间、产后出血量。结果 干预前2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2组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产后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围生期加以个性化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产妇焦虑, 同时能够减少产后出血时间和产后出血量, 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围生期,个性化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心理改善,产后出血量
参考文献
[1] 成卫军.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1) :31-32.
[2] 赵建英.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及减少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9) :34-35.
[3] 蒋荣英, 蒙翠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 2012, 18 (27) :1-2.
[4] 施慎逊, 汤月芬, 程利南, 等.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4) :254-258.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产妇65例为对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2873±229)岁。孕周,平均(3855±226)周;选择201月年10月在我院孕妇学校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培训并预约在我院分娩的产妇68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27岁。孕36~42周,平均(3842±235)周。两组均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两组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骨盆外测量、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分娩期常规基础和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
1.2.1设置人性化的陪伴待产室按照贴近人性的理念布置病室,保持安静、整洁,配置粉色窗帘、温馨双人大床、电视机及沙发等,给产妇及家属回家分娩的感觉;待产室外的走廊悬挂寓教于乐的健康宣传及科室医师、助产士的照片、职务、职称、专业特长、服务信念等信息介绍专栏,营造温馨、和谐、值得信赖的分娩氛围;当产妇出现规律性宫缩时,立即将其送入陪伴待产室,除有助产士观察宫缩、产程进展、监测胎心、必需的生活护理外,还有产妇的亲人陪伴在产妇身边^122产前健康教育举办门诊孕妇学校,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个性化产前培训,定期交流,指导孕期健康保健,重点讲授分娩前生理过程、生产配合技巧、分娩注意事项及母乳喂养等知识,掌握孕妇的生理和心理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
1.2.3心理护理干预产妇在进入待产室常会表现出一种紧张情绪,担心分娩过程及分娩后会出问题,这种心理状态对产妇顺利分娩极为不利,对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及时准确地做好产妇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精神评估,对其分娩全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告诉其可能产生的疼痛及原因,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让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使其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产程中耐心地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倾听产妇的倾诉,满足其依赖、保护情绪,使其情绪能够安定放松;产后加强对产妇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鼓励配偶及家属为产妇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1.2.4导乐陪伴分娩助产士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指导产妇正确地屏气用力和休息,第一产程潜伏期以胸式呼吸为主,动作深而慢;每次宫缩持续期间,用鼻孔吸气用嘴呼气;通过分散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注意力,来减轻其因精神紧张产生的宫颈痉挛致宫颈水肿、扩张停滞;适时给产妇喂水、喂饭以保证产妇能有足够的体力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随时监测胎儿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及时处理;第二产程中,助产士的助产操作动作要轻柔,给产妇安全的感觉,鼓励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胎儿娩出后,一方面给予宫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发生,另一方面助产士继续陪护在产妇身边,定时按摩子宫,观察产妇阴道出血量及膀胱充盈情况。以上都是在根据产妇的要求播放轻音乐的背景下开展护理干预,以放松产妇的紧张情绪。
1.2.5产后2h内陪伴护理干预指导产妇实施“早接触、早吸吮”以刺激产妇脑垂体释放缩宫素,促使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1.3评估标准按照《现代护理诊断手册》中有关心理反应四级对比观察,即心理反应分为:正常、担心、焦虑、恐惧,并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将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有研究认为分娩能否顺利进行与产妇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社会条件和环境有关。人性化护理分娩通过护理干预给产妇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护理支持,可减轻其对分娩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可缓解其焦虑情绪,减轻其对分娩应激反应程度,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达到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分娩。
人性化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尊重病人的人格,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给予病人足够的关心和同情。分娩中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彻底了传统护理模式,提高了助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促使助产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该项护理干预的实施,使分娩室助产士的服务意识得到了强化调动了助产士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实现了人文关怀的服务目标,提高了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护患关系,极大的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的发生。
肺癌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肺癌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5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环境污染、吸烟、工业化学物质的应用以及老龄性疾病等因素,使得癌症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癌症患者的就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态度、生活环境等与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关性。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心理护理、心理疏导已成为整体护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心理护理、心理疏导是指整个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对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劝解、说明、诱导和亲人陪护等方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影响病人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珍惜生命,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1 临床资料
2010年~2011年我科室共收住34例肺癌患者,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出现的症状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通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肺癌。
2 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2.1 恐惧心理肺癌确诊后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可因大量咯血、胸痛、呼吸困难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理。
2.2 沮丧和抗药心理肺癌患者一旦确定最终诊断后,易产生沮丧情绪,开始拒绝治疗从而产生一种抗药心理。
2.3 讳疾忌医多数肺癌患者惧怕死亡,不能面对自己患癌症的事实,不愿意接受治疗。
2.4 忧郁心理忧郁症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相关研究表明,肺癌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同时出现病情加重情况。
2.5 孤独感由于家人工作繁忙,很少探望,患者感到孤独无助。
3 心理干预
根据对34例肺癌患者进行心理特征观察与分析,我科室对不同患者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通过护患之间的沟通、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积极的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拉近了护患问的距离。
3.1 安慰、劝解法对抑郁心理的患者,应对其多加安慰和劝慰,同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音乐、戏曲等方式调节患者负性情绪。关心患者的疾苦,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服务。
3.2 鼓励、赞扬法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受护士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3.3 举例、比较法对恐惧、沮丧和抗药心理的患者,应用举例、比较法效果较好。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和治疗前后效果,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虑,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从而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重获康复的信心。
3.4 调整环境法
对老年患者来说,调床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入院时的床位空缺情况不同,住院期间常需调床,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4 体会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4
关键词:初次人工流产,焦虑,术后疼痛,心理干预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后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 以未婚者和初孕者尤为严重[1]。如何使患者的紧张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 笔者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 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7月在本科门诊行人流手术的202例自愿参与患者, 妊娠5~8周, 平均年龄23.7岁, 根据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抽签方式将受术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1例。入选标准:B超提示宫内妊娠, 孕5~8周, 初次拟行人工流产手术者, 无其他合并症。两组调查对象在体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 做好知情告知和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术后指导及复诊。干预组在常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 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陪护与认知指导, 呼吸放松训练, 音乐疗法等, 具体如下。
1.2.1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
(1) 接诊时, 对所有的对象发放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SAI) , 并测量脉搏、血压 (使用OMRON HEM-6050腕式血压计, 患者均取坐位, 测量左上肢血压) , 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根据患者心理状况调查表和焦虑测评状况, 发现大多数患者术前具有害羞、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同时对疼痛具有相当的抵触情绪。在充分把握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前提下, 通过术前同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详细解释手术过程, 使她们认识到人工流产仅仅是一个小手术而已, 调节患者的心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3,4]。 (2) 术前宣教:将干预组的受术者安排在流产关爱服务室, 室内有与人工流产相关知识、避孕方法选择等信息的宣传板报、视频设备 (女性关爱宣教视频——人工流产) 、用于讲解的生理模型、避孕药具的实物展示柜等。了解患者此次避孕失败的原因, 评估其对人流手术了解的程度, 进行认知干预, 观看宣教视频, 以纠正其不合理认知部份。讲解全麻无痛的强大效果, 与术后完全清醒的患者交流, 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5]。 (3) 指导呼吸放松训练。指导受术者取舒适的姿势平躺在床垫上, 讲解训练的目的和方法, 并示范:一只手放在腹部, 另一只手放在胸部, 注意先吸气, 然后用鼻子吸气, 保持3 s, 心中默数1-2-3, 停顿1 s, 再把气体缓慢的呼出, 可以在心中默数:1-2-3-4-5, 吸气时感觉腹部上的手向上推。然后嘱患者跟着专职护理人员的口令:呼-2-3、吸-2-3-4-5……进行反复训练, 当受术者可以有节奏的深大呼吸时, 结束训练, 并嘱其在手术中自我感觉紧张时加以应用[6]。
注:*为两组R值t检验的统计值
1.2.2 术中心理护理干预
手术过程的不适感容易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 术中的舒适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 (1) 保持人流手术环境整洁、温馨, 室内温、湿度要适宜, 手术床单、污物桶等无血迹, 手术器械在患者没有躺上手术台前要适当的遮盖[7]。手术室内播放轻音乐, 医务人员避免在手术室内大声说话, 减轻患者对手术气氛和环境的敏感度。 (2)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的同时, 用温和的语言同患者进行交流, 指导患者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放松,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握紧患者的手或者触摸患者的额头转移她们的注意力[8,9]。 (3) 手术医生要在麻醉药物起效后方可进行手术, 手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2.3 术后心理护理干预
要求患者手术后在休息室内休息1~2 h, 并嘱咐其家属陪护,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哀则气下、惊则气乱”, 要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要多关心、安抚患者, 采用中医以情解郁的情志方法来安慰患者。对人工流产术后的患者, 在饮食和生活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多进温补的食物, 忌辛辣寒凉的食物;多休息, 可做些轻松的劳动, 避免重体力及劳累活;告诉她们避孕知识和人工流产对身心的危害, 指导患者落实避孕措施, 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的贴心服务, 消除人工流产带来的心理阴影[10]。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临床治疗效果、疼痛感进行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1)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SAI) :采用第1~20个题目 (SAI) 进行测试[2]。SAI:1-完全没有, 2-有些, 3-中等程度, 4-非常明显。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序计分。分别计算累加分, 反映状态焦虑的程度。测试前向对象解释测试的目的, 根据指导语独立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视觉模拟评分标尺 (VAS) 测量疼痛评分:划一条长10 cm直线, 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剧痛, 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划线记录, 护士根据划线位置判定[3]。0表示无痛, 轻度疼痛平均值 (2.57±1.04) , 中度疼痛平均值 (5.18±1.41) , 重度疼痛平均值 (8.41±1.35) 。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各时间点比较使用随机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有序多分类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水平的比较
本组研究对象的术前的焦虑水平 (SAI) 为 (48.30±7.727) 分, 高于国内常模组 (n=443) 的 (38.97±8.4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156, P<0.01) 。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的SAI评分均小于对照组, 见表2。
2.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干预组术后疼痛评分 (VAS) 为 (3.290±1.479) 分, 低于对照组的 (4.860±2.04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术前SAS与术后VAS评分的相关分析
术前SAS与术后VAS呈正相关 (r=0.8236, P<0.05) , 见图1。
3 讨论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的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1]。门诊初次人工流产受术者多是未婚人群。基于这一特殊人群面对手术的疼痛、安全性, 以及担心术后能否再怀孕、是否影响婚姻等压力引发的焦虑、紧张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可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12]。
从与常模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人工流产组明显高于常模, 人工流产受术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随着手术时间的临近, 这种焦虑引起的紧张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安定患者的情绪显得非常重要[13]。在手术前, 在手术中, 疼痛是患者最害怕的, 所以95%以上的患者选择全麻无痛人工流产。术中要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观察心电监测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手术后, 麻药退去, 子宫收缩致下腹疼痛不适, 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要多关心、安抚患者。休息室内播放轻音乐、家属陪护聊愉快的话题、指导呼吸放松训练等, 分散其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痛阈,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的对比得出, 干预组明显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此外, 医护人员要在饮食和生活上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告诉她们避孕知识和人工流产对身心的危害, 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的贴心服务, 消除人工流产带来的心理阴影。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篇5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6
[关键词]围产期;初产妇;个性化;护理干预;分娩质量;生活质量
近年来,剖宫产在孕产妇分娩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虽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分娩疼痛,但切口创伤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产妇分娩质量及产后生活质量均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自然分娩率是改善产妇分娩质量及产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今各大医院都陆续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能够帮助产妇提高分娩质量及产后生活质量。据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我院采用“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及产后生活质量的作用”,来探讨其护理效果及临床价值,旨在为其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待产的初产妇中选取76例作为试验对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28.3±5.4)岁;孕周36~41周,平均(39.2±1.0)周。试验组:年龄为20~40岁,平均(28.5±5.3)岁;孕周36~42周,平均(39.3±1.0)周。并且,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单胞头胎;(2)均为足月妊娠;(3)B超检查骨盆及胎儿体位均在正常范围;(4)精神正常,能够配合研究的进行;(5)产后容易随访者,且依从性较高;(6)产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经产妇;(2)有严重妊娠合并症者;(3)合并孕期高危因素者;(4)有明确剖宫产指征者;(5)围产期产检异常者;(6)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3干预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38例初产妇在整个过程中,均给予常规对症护理即可,主要包括孕期保健、孕检指导、产前宣教、分娩护理及产后干预等。
1.3.2试验组 本组38例初产妇在上述之外,再予以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定期对围产期个性化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的自主服务意识及护理意义;(2)建立孕产妇个性化护理档案,了解孕产妇的个体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孕产次数、孕检情况及个人习惯等,以便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对症实施;(3)加强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详细为孕产妇介绍孕期保健知识、日常健康知识、分娩注意事项及产后康复知识等,并耐心解答孕产妇及家属的疑问,消除其顾虑;(4)足月入院待产时,护理人员要陪同产妇及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解除其陌生紧张感,并多多探视产妇,鼓励产妇,使其产妇感受到自己已被重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5)进入待产分娩室时,责任护士要一对一进行全程陪同,若有必要,可协同产妇爱人,一起鼓励产妇,对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恐慌、害怕等负性情绪要积极开导;(6)分娩完成后,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如产褥保健、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并告知家属不要因新生儿的到来而忽视了产妇,要注意对其产妇进行安慰,并对其出现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7)出院后,及时电话随访,了解产妇产后康复情况,并协商好到院复诊的时间。
1.4评价标准
1.4.1分娩质量 分娩质量主要以自然分娩率、产后7d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2h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判定。
1.4.2生活质量 采用Spitzer评分表对两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5项,每项评分0~2分,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n(%)]形式构成,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分娩质量比较
试验组初产妇在自然分娩率、产后7d纯母乳喂养率、产后2h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等分娩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初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初产妇在产后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生活前景认识等生活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WHO就提出了“妊娠人生大事,务使母婴安全”的号召,呼吁全球重视孕产妇妊娠服务。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产妇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上升,但由于剖宫产对产妇伤害较重,如产后失血(是自然分娩的两倍)、子宫切除及产后并发症的大量发生等。所以有部分学者提出,妊娠分娩是自然的生理过程,要盡可能回归自然,其宗旨当“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故提高自然分娩率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现阶段,临床关于孕产妇的常规对症护理,仅仅关注于妊娠分娩的本身,即“生理护理”,往往忽视了孕产妇“心理”与“社会”两个方面的护理干预,从而致使其临床护理效果不佳。据此,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分娩质量与产后生活质量,本研究拟采用围产期个性化护理措施对我院收治的待产初产妇进行干预指导,通过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建立个性化护理档案、加强个性化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分娩全程陪同干预及产后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的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增加其自然分娩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了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的试验组初产妇,与常规对症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自然分娩率提高了1倍以上,产后7d纯母乳喂养率也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且在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也明显有所降低,并且,试验组初产妇产后生活质量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及产后7d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产后2h出血量及产后住院时间的减少,确实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对于产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这与相关文献结论一致。所以,通过科学的围产期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产妇的分娩质量及产后生活质量,进而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推动作用。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哮喘,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哮喘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目前尚无该病的完全治愈药物疗法, 且患者存在较大的反复发作可能性, 因此患者的健康受到了巨大威胁[1]。作者收集了近几年来本院就诊的哮喘患者相关治疗病例, 总结了护理干预应用于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的相关信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哮喘患者病例172例, 男112例, 女60例, 年龄18~69岁;大专及以上68例, 高中和初中53例, 小学46例, 文盲5例;病程l~10年;病情分级:轻度持续96例, 中度持续76例。哮喘的诊断和分期均符合哮喘防治常规修订的标准。
1.2 方法
1.2.1 患者信息收集和护理干预计划的制订
凡来本院就诊的哮喘患者, 本院均对入院前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作息、生活环境、个人情况等) 进行了详细收集记录, 并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等特殊情况制定出了适合于患者自身的健康教育计划, 并在相应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1.2.2 健康教育方式
本院根据所收集的信息, 对患者 (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 , 不仅对患者进行口头教育, 还进行现场操作等。对于文化程度较高、承受能力较强的患者予以哮喘机制等的介绍;对于文化水平稍低的, 则进行简明易懂的说明。
1.2.3 护理干预内容
为全面服务大众患者, 本院对哮喘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辅导以及饮食等的指导。
1.3 评定标准
经本院护士对患者进行了适当护理干预后, 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复诊调查, 主要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 (问卷调查) 以及生活质量 (根据国际生活质量表评定) [2]的改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该项实验所得结果数据均就计算机整理完毕并予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统计采用2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 (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 , 运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172例哮喘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 不良心理状态明显减轻, 其中恐惧怀疑症状者减少了19.8%, 焦虑紧张症状患者减少了18.6%, 失眠症状患者减少了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172例哮喘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 生活质量的各评估指标大部分明显高于入院时,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哮喘已给全球患者的家庭、生活、工作、心理行为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因素 (治疗费用、药物不良反应等) 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不良心理状态。作为护理工作者, 应当遵循医嘱, 积极为患者考虑[3]。因此, 要切实改善哮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可以实施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3.1 施行大规模健康宣教
作为医院, 不仅需要保证适宜的患者治疗环境, 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知识程度予以正确的健康知识教育, 积极引导患者拥有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遵从医师的用药原则, 配合治疗, 防止疾病的恶化等。
3.2 适当的心理干预
由于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大多数患者可能在就诊的同时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情绪。因此, 护士应该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积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为疾病的治疗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同时, 护士应注意与患者的交流方式, 往往处于患病状态的人会相对于健康者较为敏感, 为此, 当发现患者无法接受医师的心理干预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具体的治疗措施[4]。
3.3 正确的药物指导
要有效的治疗疾病, 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第一原则。但是, 正确的使用药物也是保证疾病治疗的基本条件。有些患者会因为道听途说而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因而不遵从医师叮嘱, 不按时用药, 拖延了疾病的治疗, 正确的药物指导可以有效的保证疾病治疗[5]。
3.4 良好的饮食指导
人每天都需要营养, 有些患者会因自身原因挑食或者有不良嗜好。作为医师应当积极劝解患者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喝水, 积极促进疾病的治疗。
3.5 适当的运动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步行、太极等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有氧运动, 利于战胜疾病。
3.6 出院指导
由于哮喘疾病的本身特点, 需要长期服药, 故应积极提醒患者在外出时携带药物, 以备不时之需, 并要求患者做定期复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 所有患者通过有效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情况均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充分说明了就哮喘患者治疗过程实施护理干预的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车晓杰, 李春梅, 刘红梅.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吉林医学, 2007, 28 (18) :1938-1939.
[2]李俊, 刘朝杰, 李宁秀, 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2 (1) :36.
[3]陈虹, 张余柳.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及预后评价研究.职业与健康, 2013, 29 (13) :1627-1628.
[4]胡丽娟, 罗秀容, 李淑兰, 等.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雾化吸入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 (5) :711-712.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8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护理干预,负性心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疾病损害较重的慢性迁延性疾病, 目前尚缺乏彻底治愈的药物, 治疗效果差。加之来自社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病人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 影响心理、生理健康。2011年1月—2011年7月对我科收治的22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26例, 男142例, 女性84例;年龄21岁~56岁, 平均37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 初中89例, 高中65例, 大学及以上40例;已婚187例, 未婚39例。
1.2 方法
1.2.1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史长, 病情易反复, 心理负担重, 病人的康复离不开社会、家庭及单位的支持。因此, 护士要做到主动与病人家属、朋友、同事沟通, 请他们给予病人一定的鼓励和关心。
1.2.1.2 个性化认知疗法
非理性的认知、评价、信念和态度可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2]。在病区内设置宣传栏, 张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宣传资料, 针对病人的文化程度帮助其了解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 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 进行乙型肝炎知识宣教, 提高治疗信心。
1.2.1.3 个性化行为疗法
指导病人正确实施减轻应激训练。有资料表明, 减轻应激训练可使病人达到放松状态[3], 同时也为病人提供一种面对乙型肝炎的积极应对方式。减轻应激训练方法包括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和焦虑训练以及太极拳等, 根据病人个人情况、兴趣来选择合适方法。另外, 帮助病人做到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 配合治疗。
1.2.1.4 个性化音乐疗法
音乐可使脑垂体释放脑啡肽, 达到止痛、减轻焦虑的效果, 有利于缓解压力[4]。病人的焦虑情绪在音乐状态的诱发中, 获得释放与宣泄, 使积极的情绪强化, 消极的情绪排除, 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 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 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5],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负性心理特点, 隔日安排病人在安静的环境内听音乐, 如播放轻音乐、欢快音乐等来稳定、振奋情绪, 每次20 min~30 min。
1.2.1.5 个性化心理护理
入院后责任护士一对一地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做到主动、热情接待,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以取得病人信任。评估病人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病情的认识程度;对病人的疑问及时解答, 给予支持、鼓励、劝告, 帮助其制订个体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转移其不良情绪。①焦虑、抑郁是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的主要负性心理之一, 病人因感到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劳动能力下降及担心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而导致失眠、纳差、情绪不稳等。护士要做到尊重病人, 注意语言沟通技巧, 与病人沟通交流, 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 给予鼓励、安慰,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影响;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情绪控制, 让其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焦虑心理。②由于病情的反复、不稳定性,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 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造成情感脆弱。护士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增强病人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 使病人以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③恐惧是对预感到和潜在的危机的一种心理反应, 主要体现在害怕疾病的进展、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害怕被人议论等[6]。而紧张主要是来源于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 医护人员应沉着稳定、语言内容丰富且具有权威性,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并根据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应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讲解疾病诊治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指导病人学习身心放松技巧, 以缓解或消除恐惧心理。
1.2.2 心理症状测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在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4周做测评。护士用统一指导语解释, 病人阅读问卷后填写, 测评表当场回收。SCL-90由90条目组成, 采用1级~5级计分, 1分为从无, 2分为轻度, 3分为中度, 4分为相当重, 5分为严重。被试者的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阳性。所获分数越高, 说明被试者病情越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与我国常模SCL-90比较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SCL-90评分总分为161.56分±25.67分, 有轻度心理问题 (总分≥160分) 41名 (18.1%) , 中度心理问题 (总分≥200分) 15名 (6.6%) , 重度心理问题 (总分≥240分) 7名 (3.1%) , 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7.8%。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大部分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SCL-90各因子中, 尤其以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敌对和抑郁为重, 而在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偏执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的SCL-90评分总分为145.82分±41.26分, 低于干预前的167.56分±25.67分;其中SCL-90大部分因子评分低于干预前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状况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病人来说, 慢性乙型肝炎本身也就是一种应激源, 同样会给病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产生各种心理症状, 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并有可能加速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本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7.8%,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量表大部分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为了改善病人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 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58.
[2]黄红波, 姚林燕.地震灾后1例有自杀企图病人的危机干预[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74-275.
[3]张丽平, 曾慧.减轻应激训练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及展望[J].护理学报, 2007, 14 (12) :23-25.
[4]韶红, 罗选红, 谢小花, 等.音乐治疗对保胎孕妇心率呼吸血压胎心率及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7, 14 (4) :52-53.
[5]毕小琴, 李继平, 赵佛容.音乐干预缓解颌面部癌症病人焦虑状态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5) :1-3.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9
关键词:心理干预,个性化护理,老年肿瘤患者,放疗,化疗
肿瘤是当今社会病死率很高的一种疾病, 现如今老年人肿瘤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1]。对于肿瘤手术治疗及放射化疗是治疗的最主要方法, 常导致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 生活质量大大降低[2]。肿瘤的发生及生活质量的改变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抑郁、烦躁、焦虑、恐惧等随之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放射化疗及康复[3]。本文将心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老年患者放射化疗治疗过程中, 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20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试验组男53例, 女48例;年龄 (82.00±2.12) 岁;对照组男52例, 女49例;年龄 (84.10±2.57) 岁。纳入标准[4]:所有的患者均经本院CT、B型超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后确诊, 预期生存时间在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并发症, 拒绝接受放射化疗, 语言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交流及对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及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老年肿瘤患者均给予癌痛镇痛、营养支持、必要时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5]。结合临床医师治疗指导意见给予CAP化疗方案, 其中环磷酰胺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93393) 400mg/m2, 静脉注射, 第1天使用;阿霉素 (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57626) 40mg/m2, 静脉注射, 第1天使用;顺铂 (济南益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50269) 40mg/m2, 水化静脉滴注, 第1天使用。化疗期间所有患者于我院放疗科接受必要放射治疗。
1.3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即放射化疗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 宣教内容包括病区环境、安全知识、住院治疗过程、放射化疗注意事项、适宜饮食等常规指导。治疗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 给予相关并发症的常规预防[6]。试验组采用心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3.1心理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支持, 使患者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掌握每一步诊疗的情况, 建立护患、医患之间的信任, 促进疾病的康复。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社会相关背景给予个性化护理。首先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知识、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 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增强其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对于出现偏执性的心理障碍的患者, 医护人员随时关注患者动态, 反复耐心地劝解患者, 加强对患者的关心, 利用环境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禁止与患者发生口角或肢体冲突, 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7]。
1.3.2个性化护理:及时观察患者接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进行抽血及症状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 若遇特殊紧急病情应及时通知责任医师, 给予针对性解决方案;患者由病房进入化疗室的过程中为防止患者摔倒, 依据老人的行动不便情况给予安全性指导, 并给予平板车及轮椅帮助;依据老年人自身免疫能力下降的特点及时提醒合适穿着,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另依据老年人的自身饮食习惯给予科学指导;对于有PICC导管留置的老人, 在放疗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 以避免导管的断裂或滑落。
1.4护理效果评价 (1) 心理障碍改善情况。以《心理健康调查表》为参考设计调查问卷表[8], 在患者住院放射化疗前后和出院前分别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障碍改善情况。 (2) 患者满意度。根据《护理管理工作规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患者放射化疗前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患者心理障碍改善情况。通过心理状况、社会状况、躯体状况、物质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9], 对评价结果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 评分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障碍改善情况护理后2组焦虑、恐惧, 抑郁, 偏执, 躯体化症状及其他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 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状况、躯体状况、物质生活状况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满意度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2% (99/101) 高于对照组的62.38% (63/1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P<0.05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老年肿瘤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 心理状态普遍较差, 而放化疗对患者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同属烷化剂, 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 可干扰DNA及RNA功能;顺铂属双功能烷化剂, 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 因此CAP化疗药物结合必要的放疗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根据老年肿瘤患者这个独特的群体, 给予心理干预联合个体化护理, 一方面可帮助患者调整不健康的心理, 同时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51例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51例实施心理干预联合个体化护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化疗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心理特征多以躯体化、焦虑恐惧、抑郁、偏执及其他类型为表现形式[10]。结果表明2组护理方法均可对患者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 但心理干预联合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更加明显, 在提高生活水平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心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因此, 心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在患者的病情治疗方面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可显著地改善老年肿瘤患者接受放射化疗治疗的心理障碍, 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华, 李亚.肿瘤患者化疗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 2011, (14) :56-57.
[2] 柏兴华, 臧爽, 苏若兰.个性化护理模式在老年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7) :141-143.
[3] 陈丽珊, 陆丽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1 (1) :18-19.
[4] 窦靖, 王晓华, 杨丽娜.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0 (7) :784-787.
[5] 梁艳.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进展[J].心理医生, 2011, (7) :629-630.
[6] 杨谢兰, 张灿珍, 魏向群, 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一重度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 2009, 18 (3) :195-197.
[7] 张玲妹, 赵士琴, 黄望霞.心理护理对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7, 13 (15) :1375-1376.
[8] Yoo MS, Lee H, Yoon JA.Effects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J].JKorean Acad Nurs, 2009, 39 (2) :157-165.
[9] Brown RF, Bylund CL, Kline N, et al.Identifying and responding to depression in adult cancer patients: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a pilot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oncology nurses[J].Cancer Nurs, 2009, 32 (3) :E1-7.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10
关键词:慢性咽炎,个性特征,心理干预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人反复的咳、咯,使咽部充血、水肿逐渐加重,故咽异物感越咯越明显,特别是在多次治疗后,症状得不到缓解时,病人非常痛苦,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没有耐心、悲哀、焦虑,对治疗丧失信心;还有一些病人,则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四处求医,最后产生绝望心理,使大脑不能做出适当的判断与决定,就更不能调节原来已兴奋的神经末梢,使感觉加重或“放大”,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病程迁延,久治不愈,影响工作及生活。黄志英认为[1],慢性咽喉炎病病人具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发生率,特别是抑郁、焦虑方面更为突出,提示心理因素与慢性咽喉炎病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治疗中应采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使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解除心理障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咽炎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加强与病人沟通与理解,减轻其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慢性咽炎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量表对就诊的慢性咽炎病人400例进行筛查,检出心理亚健康慢性咽炎病人152例。其中能配合参加全程有效干预的心理亚健康病人98例,男53例,女45例;年龄16岁~62岁,平均42.6岁。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CMI测量问卷:采用由北京医科大学修订的自填式健康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系数α=0.852 4),适用于14岁以上,可用于正常人群中筛查躯体和心理障碍者。②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共88个项目,要求考试者对每一项目回答“是”或“不是”,按手册规定方法施测和评分,由E、P、N和L4个分量表组成,其心理学的含义分别是:E量表表示内- 外倾向;P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精神质);N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L量表用以评定受试者的掩饰作用。
1.2.2 问卷调查
测量问卷由一般情况提问和康奈尔医学指数两部分组成。根据日本学者琛町氏提出的琛町氏识表图对心理状态进行判别[2]。即在琛町氏识表图上,以CMI问卷精神自觉症状M- R 6个部分得分之和为横轴,以C、I、J 3个部分得分之和为纵轴,将每个人的得分描记于相应的领域范围,从得分低的一方分成Ⅰ区(正常)、Ⅱ区(准正常)、Ⅲ区(准神经症)、Ⅳ区(神经症)4个领域进行评价。经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此方法用于普通人群中心理亚健康人员的筛查,准确率达到96.1%[3]。
1.2.3 干预方法
对CMI问卷调查筛查后心理亚健康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均行常规诊疗。实验组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疗法。干预时间为6个月,病人每次复诊时同时进行干预,每次30 min~45 min。
1.2.4 评估方法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均填写EPQ测量问卷,将调查所得原始分(X分)转换成标准分(T分),根据测评结果评价干预的效果。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5 心理干预措施
1.2.5.1 暗示
首先用暗示的方法取得病人信任,如让他人“无意”向病人宣传或泄露有关信息,让病人相信某医师的确在咽部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或较高的权威性,使其能够较容易地接受该医师的观点。
1.2.5.2 行为干预
引导病人矫正其错误认识。绝大多数病人主要为疑癌症,他们坚信有异物的感觉就一定有异物存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病人,尤其难以说服。针对这种心理,让其自己来做个实验,分别进水、进食和作空咽动作,然后分别体验咽部的反应和感觉。结果进水、进食咽部非常通畅,并无呛、咯、咳等症状,也无异物梗阻感;反而作空咽动作时咽部出现异物梗阻感。病人自身对这种现象不能作出解释,因此正确引导病人:若咽部有异物存在,除空咽有感觉外,进水、进食阻塞症状更应该明显,反之,则证实咽部并无实质性的异物存在。空咽为什么反而明显,是因为咽部的慢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组织增生、咽部末梢循环发生病理变化、神经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异常感觉。对于少数顽固疑癌心理病人,只有通过作电子胃镜,让其同医师一起在荧光屏上从咽部、食管一直仔细观察到胃,必要时拍下照片,证实其咽部确无新生物存在。有些病人不了解咽部的正常结构,常把轮廓乳头疑为新生物,必须让其观察人人都有,以此来彻底解除该症病人的疑癌意识。
1.2.5.3 家庭支持
家庭的支持可稳定病人情绪,增加病人被爱的感觉,增强治疗信心。护士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指导其在感情上安慰、关心病人,在生活上照顾病人,让病人体验到亲人的爱,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缓解其抑郁情绪。
1.2.5.4 系统化健康教育
观察病人情绪,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病因、治疗、饮食、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不断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摆脱抑郁。
1.2.6 疗效评价标准[4]
治愈:咽部无其他不适,异物感消失,随访1年以上咽部症状无复发;好转:经治疗咽部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咽部有轻微的不适,但咽部异物感消失;无效:治疗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随访症状复发。
1.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EPQ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愈26例,好转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59.18%。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人格作为心理状态的一个衡量指标,反映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影响和指导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不同的人格类型对事物的反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人格健康与心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人格异常则出现精神、心理甚至行为异常,影响病人身心健康以及行为[5]。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和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干预才能收到理想疗效,而心理反应的强弱往往受个性特征等中介因素的影响。慢性咽炎病前有个性基础,病后有躯体化症状和复杂的心理症状,按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去认识本症是不全面的,必须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认识本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时的健康心理护理有利于恢复病人的健康人格,顺利实施治疗。
本研究显示,慢性咽炎可影响病人的精神和人格变化,精神和人格变化进而会影响护理、治疗,临床护理工作者应重视病人的人格变化,及时干预,以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干预后两组EPQ中N、P和E量表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评分实验组比对照组高,说明病人的性格以神经质和精神质为特征,所以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重视本症的心理症状,通过心理咨询和认知疗法,改善病人的心理症状,矫正病人的个性缺陷,在行传统的躯体治疗同时,争取各种心理干预措施,以稳定病人情绪,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并正确应对咽部的异常感觉,有助于病人病情好转和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志英.教师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分析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51-5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3]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7-649.
[4]冯羽,徐赛男,雷贤风.心理社会因素对女性咽异物感症患者的影响及心理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7):848-849.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11
【关键词】 妇科肿瘤;心理特点;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0-01
在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每年增加2.5%左右,病死率年增1.8%[1],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的又一最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中妇科肿瘤的发病率亦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由于妇科肿瘤患者病发部位的特殊性以及由各种放化疗造成的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导致患者在术后会普遍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接收的妇科腫瘤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效果良好,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101例妇科肿瘤患者,并均经病理证实。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49.72岁,患者均无性格智力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子宫肌瘤49例(48.51%),宫颈癌12例(11.88%),卵巢囊肿瘤23例(22.77%),子宫内膜肿瘤7例(6.93%),卵巢肿瘤10例(9.90%)。将患者随即分为常规组(n=55)和干预组(n=56),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且在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型与患病类型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进行正常护理,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
1.2 心理特点分析 据我院接收病人的情况,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如下归纳总结。①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过大、失眠多梦、精神恍惚、心律变快,不敢面对现实等。②悲观失望,对事物均抱着消极的态度看待,甚至有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认为自己无法治愈,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惶惶不可终日。③焦虑绝望,情绪严重失控,害怕死亡的到来,反复询问护理人员,寝食难安。④抑郁心理,患者一旦确诊并接受事实,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所有事物漠不关心,拒绝与外界交往,更有甚者有轻生的打算。⑤心态平和安详,积极配合治疗,并乐于鼓励别人,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1.3 心理干预方案
1.3.1 一般护理 肿瘤常识的普及,科学地向患者讲解肿瘤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方案。熟悉患者病情,向患者讲清楚治疗的必要性与同时给予患者强大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能够治愈的信心。依据患者要求可为其病情保密,消除患者过度紧张、消极的心态,正面接受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1.3.2 依照病人不同的需要与心理护理的程序,采取独特的心理干预方法。根据接收病人的情况,制定以下方法来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压力与病痛,以期尽早恢复。①焦虑心理的消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采取24负责制,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医护人员主动为患者耐心讲解肿瘤常识并尽量满足患者要求,鼓励安慰病人并耐心听其倾诉进而消除患者焦虑心理。②抑郁心理的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其交流,并尽量让患者的家人朋友参与进来,让患者依然可以感觉到人情的温暖,社会的友爱,从而坚定其治愈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③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告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脱发、色斑等副反应,然而治疗结束后头发会再生、色斑亦会消退、肿瘤切除后女性特征仍会保持等,消除患者后顾之忧。教给患者一些消除紧张恐惧的方法,如听音乐、深呼吸、看书、聊天等。④给予患者特殊的护理。给患者相对轻松自在的病房环境,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接受相关治疗,医护人员要善于交流,能给患者以亲切感,积极引导患者主动走出心理阴影。病情缓解后合理引导患者进行正常饮食并进行相关运动,某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事件自理完成,确定自我价值,增强求生欲望。
1.4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住院后12h内及出院前12h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进行测评[2],并对两组出院前的各种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1.5 数据处理 所有取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DS,SAS,QLQ-C30分值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DS,SAS,QLQ-C30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出院前各分值显著改善,而常规组无明显变化。干预组与常规组出院前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病发率的比较 常规组术后并发症病发率为10.91%(6/5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病发率为1.78%(1/56)。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说明心理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可以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妇科肿瘤已成为一种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且发病呈逐渐年轻化、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治疗妇科肿瘤的主要方法仍是传统的手术配合药物治疗[3],由于绝大多数手术需切除卵巢或子宫,因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症状,甚者会有轻生的念头。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导致睡眠障,更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生理节律紊乱,终而影响患者的术后的康复[4-5]。由于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现有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偶联的机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这种机制在中医上则称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不可愈”。因此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治疗效果。如何实行简单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6-7]。
本研究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方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根据数据分析,患者的抑郁、焦虑指数均有所下降,生活质量指数升高,并发症并发率降低,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正常生活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虹,蒋冬梅.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及需求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8):2722-2723.
[2] 张明星.焦虑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4):35-36.
[3] 杨红.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9(4):139-140.
[4] 张素花.妇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91-194.
[5] 苍宁.关注妇科肿瘤对妇女健康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1):F0002.
[6] 杨桢.恶性肿瘤的心理学研究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94-196.
个性化心理干预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0,11,12,13,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个性化心理干预】推荐阅读:
个性心理干预06-01
个性化生活健康干预08-28
个性心理体验05-08
个性心理特征05-14
个性心理特点07-05
创设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心理环境05-10
个性心理与安全06-02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11-10
个性心理自我分析及自我完善规划08-27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