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1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界和全社会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传统模式化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即以知识、智能教育为核心和主要内容。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尺依然是其成绩。因此,现阶段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当代心理学及大学教育的一个新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进而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
一、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个性与心理健康
个性又称人格,是个体所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它表现为个别差异、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物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的特征”[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能力是个性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体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部分,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外部表现、活动灵活性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大学生的个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每一个大学生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不同差异性的个体。第二,整个大学生社会群体角色上体现出来的与其他人不同的、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心理健康,确切地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业界公认的概念,但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
个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个性的培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健康必然要求个性的协调和统一发展。只有具备良好个性的人才能不断通过自身个性的完善与培养,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个性化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荣格对“个性化”的阐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形成独特的、独立的个性;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荣格说:“我用‘个性化’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心理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不可分的’,即一个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整体’。”[2]由此可知,个性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既然是过程,那必然是运动的、发展的。
在个体个性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个体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需求和心理成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造成个性内部结构的不协调,特别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激烈,进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或矛盾。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阶段,主要的冲突来自亲密与孤独,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社会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且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因此,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性结构的核心。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引导个性结构成分围绕自我意识这一核心,逐渐形成健康、合理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十分必要。
(三)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个性化教育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模式化教育,不会破坏当今的班级或群体教学中共同性的获得与培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入对学生更为公正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听话、分数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个性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评价本身不会再给某学生贴上“好学生”、“第几名”或“差生”的标签,而是关注学生未来的成功与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智力培养和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通过对学生兴趣、态度、动机、情绪、好奇心、想象力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潜能的发展。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采取预防性、矫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这样不仅可以矫正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应对学校乃至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保持健康心理,获得幸福人生。
(四)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独特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纯粹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捏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承认、重视、认清工作对象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实行个别化对待,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多地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兼顾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二、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
(一)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只放在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矫正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两个方面,而把促使学生心灵成长和生活幸福的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个别学生。不仅受益人群有限,而且忽视绝大部分普通大学生群体的需要,使得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想法不仅让那些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的学生抱着“无所谓”、“只是玩玩”的心态去参加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也让另一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学生望而却步。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需要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完美。因此,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由点及面,致力于改善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着眼于全体大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和终生的生活幸福,避免只针对极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要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2.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原则。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诊治而轻心理问题的预防,重心理障碍咨询而轻心理发展咨询。然而,消除负性心理品质不等于培养起正性心理品质;知道怎样避免负性情绪,不等于学会如何增进正性情绪;知道怎样克服悲观、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不等于学会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人格。所以,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坚持一种积极取向,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到比克服消极心理品质更加重要的地位,将主观幸福感的生成、沉浸体验的引发、希望和乐观特质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实现、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等内容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3. 教育与训练并重的原则。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过分重视行为习惯训练,就是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前者忽视理论知识在个体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训练动物相似,属于“一种与心灵隔离的教育活动”;后者忽视实践训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学生不能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调节技能。“知”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行”,因此,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认知和技能并重,既要教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些特殊规律,为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发展积极品质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同时也要结合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促进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转化。
4. 满足个性需要的原则。
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充分尊重和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问题归属,教育训练方式千篇一律,既浪费教育资源,又对学生个性发展无益。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所有人,又要针对少数人,把理论教学、团体训练、小组辅导、朋辈互助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其中,理论教学、团体训练面向所有人,主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旨在积极人格、积极品质的培养、塑造,具有普及性;小组辅导、朋辈互助针对部分人,重点实施心理行为训练,意在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强调心理健康方法和技术的传授,重在实用性;个别咨询针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专门开展特殊心理问题的矫正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注重心理疾病的防治和诊疗,突出针对性。
5.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教学除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等外显的内容外,还应该渗透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等隐性的内容,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会在显性课程之外,辅之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活动作为隐性心理课程。例如,新生心理健康广场宣传活动、“5.25”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心理沙龙活动、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展演、心理健康教育刊物编印、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比赛等,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给予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内容
1. 教育层面,积极悦纳自我。
这是为培养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最急需、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而设立。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努力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接受不满意自己的部分,学会接纳自己。内容包括增强心理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的品质、规划职业生涯等。
2. 训练层面,在此层面上,所有大学生都可以参加。
有效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内容包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挫折耐受力、情绪与情感的调节等。在此层面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主题进行训练。
3. 保健层面,不断超越自我。
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终极目标。健全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消除认知上的无知误解和歪曲,解除情感上的固着和阻滞,摆脱行为上的技能缺乏,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内容包括如何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寻求心理援助等。在此层面上,那些没有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学生可以不参加。
(三)实施途径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面向全体,以发展为主,以教育为主。高校应构建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在有组织保障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五个方面有机结合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健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有组织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系统而科学地展开。首先应当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网络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学校领导层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机构,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从而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优化的目的。
2.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体系。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者形成信念、态度及技能。只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把心理健康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学与生活”等纳入大学生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才能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在“面”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团体咨询和培训。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指导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根据大学生心理普查情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把有同类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团体咨询和培训,优化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对需要特殊帮助或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点”上的工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
大学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多吸纳学生参与,利用这个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如心理沙龙、朋辈互助等心理健康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集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大学生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可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刊、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校园笑脸墙征集与展示等方式来进行。
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
除了从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日常关注与咨询个案中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和跟踪调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心理健康专题研究,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科学高度。
综上所述,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健全学生个性心理为目标的教育。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符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还包含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是一种超越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的教育。当代的大学教育,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伯源, 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6:162.
[2]The Collected Works of Jung.vol.6, Roudedge&Kegan patti, Ltd.London.p275.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2
采用SCL-90、EPQ及自编的.人生态度问卷对1044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0%的新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关系和抑郁;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和个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区分为高危-不成熟型和普通-不成熟型两大类.
作 者:袁立新 曾令彬 周汉星 迟毓凯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广东,广州,510310 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41.7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个性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有效 开展 个性差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1-02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以及青春期易出现心理困惑。在此阶段,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而且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应激性事件,若个体不能良好地应对,将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Reid 设计的感官学习风格倾向调查问卷(PLSP),对在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压力、自身压力、教师压力、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均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认知和评价所造成,提示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一)以教科研引领教师自我成长,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不同类型的学生按照自身偏好的方式学习,与自己认知风格匹配的,感觉容易理解掌握,会产生愉悦感;按照劣势风格学习不易理解知识,会深感压力。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有些类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直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听觉型的学生是最有利的,因为大部分的教学用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近年来学校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大量视频、课件的使用有利于视觉型的学生的学习;触觉型、动觉型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被说成是多动症,不受教师喜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善于用动作或运动来学习而已。如果学生被迫日复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会厌烦,并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为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设法创造多样化运用认知风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以免某些学生一直处于失配状态而导致心理伤害。
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目的就是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都是他们各自在学习领域的心理机能的体现,必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长处和不足。教师既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一致的学习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某种学习风格中的长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不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扩展学习者学习技能上的欠缺和不足。教师通过匹配和失配的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主动参与,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二)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当教师以某种风格教学时,与这种风格相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得心应手,不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要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学习得好,教师要兼顾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课堂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多样化,运用符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视觉型偏好阅读,利用 PPT、微课、彩图、思维导图描述、实验录像;听觉型偏好聆听指导而学习,教师制作音频资料,用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及问题链突出所学习材料的意义,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反复的听;在教室角落放置几组实验器材、或者设置网络互动平台让喜欢操作学习的动、触觉型的学生通过操作复习。视觉型的学生可以把听到的知识用图表、思维导图、卡片等方式记录描述,听觉型的学生把文本材料、图表等资料利用录音笔录音后反复听讲,教师制作音频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分类教育。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学得不好不意味着能力差,可能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匹配,或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不适合自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包容,不会因为某种风格的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出现学习困难而产生歧视,每位学生会更有信心地探究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方面,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写下来,展示给学生看,讨论分析计划的目的以及实施和评估的方法,并且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需求、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并以书面形式上交,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上交书面形式的阶段评估报告,教师也以书面形式给予评价。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减少书面形式的交流,增加口头讨论机会,例如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来讨论学习计划,和学生定期面谈,讨论分析计划的进展情况。对于触、动觉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资料来培养元认知策略,例如教师推荐网络资料,并要求他们参考互联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
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 4-6 人组成。研究发现学生喜欢与学习风格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虽然相同风格的学生喜欢一起学习,但他們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强化各自的缺点。班主任要建议学生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样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展新的强势风格。组内异种风格,组间同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组间竞争。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二、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多角度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除了通过建设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硬件。同时提供各种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发挥同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成立以摄影、绘画、心理、文学、科技、体育等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同伴交往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社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
青少年渴望被注意的,举办多种团体竞赛活动,提供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在比赛中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针对本班的表现,组织学生反思讨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有所感悟的,成与败都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逐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其内容包括认知风格类型、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人格障碍的调查等。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为教师科学地管理与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对少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和克服心理问题,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大考之前和大考之后提供专题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和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三)分年级进行主题培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一开展“我爱学校,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我爱学校”系列活动:首先让学生去发掘学校的魅力,通过摄影、绘画、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展开;第二步“爱学校”用什么行动来表达对母校的爱,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规划高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第三步,“我爱学校”,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我们成长的舞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会情绪管理,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学校组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优势、利用优势发展。初高中衔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高一阶段要在指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方面下功夫: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如利用军训过程,培训学生良好规范,吃苦耐劳的品质;开设基础的心理训练课程,通过“优势取舍”、“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培养自信,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优势学习”、“思维导图”等活动培训学生聪明地学;通过“走下情绪的电梯”“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学会在愤怒当头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处事。
高二年级开展主题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携手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对话”、“我的友谊之花”、“感谢校园活动”、“面对青春期的来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和父母沟通商量,明确作为家庭成员,要承担的责任,培养感恩与宽恕之心,更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异性交往。在社会实践中加入心理合作游戏,通过“生命的底色”、“不作受害者”等让学生学会利弊分析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高三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为主题的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开设主题课程,如通过“学习的乐趣”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通过“做自己的尺子”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通过“我的未来之路”课程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激发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自我奋斗的激情;通过“微笑走过花季雨季”“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花开不败—— 珍爱青春珍爱生命”课程,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珍惜青春,热爱生命,顽强拼搏提升学生整体自我效能感。
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培训家长,让家长能够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很多家长非常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主要是家长不会正确地监管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系统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如利用 QQ 群定期发表家教指南,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把家长会办成家长的学校,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支持;如何看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考前焦虑和考后倦怠的应对方法;培训亲子关系相處策略、健康家庭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4
1 关于单亲大学生个性特征状况的调查
1.1 调查对象
对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2008年入校的新生进行普查,在一般情况问卷中对于“您是否是单亲家庭子女”这一题目回答“是”的学生作为单亲大学生。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全部采用群体测查的方式,当场发放调查问卷,要求被试独立做答,不得将问卷带出教室,并在答题完毕后立即交回。测试填涂的答题卡使用光标读卡机进行录入。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测量6,538人,删除部分无效量表,实际有效数据为6,180人,问卷有效率为94.52%。检出单亲家庭子女463人,占总人数的7.5%,其中男生占38.5%,女生61.5%。调查表明单亲家庭子女与非单亲家庭子女相比,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两个因子有显著区别。个性特征所反映的心理健康品质也与正常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测量结果见表1。
2 单亲大学生个性特征反映的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2006-200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记录和各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掌握和反映的情况,虽然单亲大学生在该校还是少数,只占学生总数的7%左右,但单亲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的比例却相当高,占到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人数的60%以上。这些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其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闹让同学、邻居们知道是很丢人的事,脸上很不光彩;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困窘。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往往导致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也不如别人。
2.2 逆反心理
表现为对他人言行不加分辨地对抗,使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单亲大学生,往往表现为无原则、无原因的性情冲动和暴躁,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攻击行为。在调查单亲大学生是否存在难以控制的情绪和冲动时显示比例较高。
2.3 恐惧心理
单亲大学生恐惧心理的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单亲大学生时时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实际上是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当他们遇到一些实际困难的时候,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变得更加强烈,这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2.4 敏感和多疑心理
16PF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对比,具有较强敏感、多疑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教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久而久之会产生对立情绪,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2.5 自恋心理
表现为过分地自我关心,自我欣赏。觉得自己才貌美,抱怨别人不重视他们。如有些为穿着某些衣物而痴迷,他们常迷恋牛仔裤,不分时间地点照镜子,特意展示自己走路的姿势。还有自傲心理、支配心理等等[1]。
上述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对于单亲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2]。
3 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在对单亲大学生个性轮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
3.1 缺乏健康完善的人格结构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家庭完整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实际困难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单亲增加了他们适应环境的困难,而对环境的长期不适应又会成为一种持久的刺激物导致个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自卑、无助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并进而对现实产生各种非理性认知,而上述情绪困扰及错误认知又会反过来加剧他们对环境的不适应。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有效适应环境及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只能做出消极反应。当这种消极反应方式不断被经验重复并强化后就会逐渐固化在其人格结构中,从而影响了其人格结构的健全与完善。
3.2 不能有效利用现存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均证实了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支持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家庭完整性被破坏,大学生将难以利用这个支持系统来缓冲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正是这种消极的心态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制约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利用。
3.3 多元教育系统尚不够协调和完善
根据单亲大学生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三方面,由于单亲大学生家庭教育高比例出现各类问题,所以很难有效将其他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到整体教育内涵中,这直接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单亲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也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养成,但各类心理问题仍逐年上升。
4 针对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如上所述,导致单亲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可以考虑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社会及家庭教育的新模式对单亲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与干预,以多元系统教育的互补帮助他们形成完善个性。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要转变教育模式。从学校方面来说,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基础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低年级学生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教育。二是加强团体心理训练,通过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等团体心理训练,帮助单亲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减压,增强适应能力。三是组织各类适合单亲学生参与的大型活动。如快乐成长训练营、感恩的心等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珍惜时间、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四是成立单亲大学生的相关社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和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指导教师应该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4.2 加强社会及家庭教育
就社会系统而言,需要增加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和质量。针对单亲大学生,要充分调动教师、同学和社会的支持力量,主动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沟通和进行教育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个性的偏差,让他们可以融入到普通学生群体和正常的大学生活中去。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也应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责。对于单亲家庭,家长素质更是关键,单亲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应爱抚有度、宽严并举。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教育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注重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4.3 加强单亲大学生自我教育
就自我教育而言,一方面,单亲大学生可以自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知识,积极做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主动的人际交往和反馈,获得良好的社会化状态,积极做到驾驭自我;第三,他们可以在前两方面的基础上,加强自己的目标管理和生涯规划,积极做到超越自我,努力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结构。
参考文献
[1]王祖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198.
[2]查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0-53.
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篇5
人的一生伴随着生理的和心灵的病痛。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理的病痛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有生命的欲望,我们就会战胜病魔好好的活在这阳光的世界上;而心灵的病痛则让我们苦不堪言,折磨着我们的灵魂,让那些调节能力和毅力薄弱的鲜活生命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他们离我们而去呢?因为他们没有心灵病痛的良药------心理学!他们有的心灵生病或者服药太少或者太多、有的压根不知道还有要可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心理学,心里有一股想自我剖析的冲动。像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也心理有个底,生活中客观一点。但是呢!有时你的心理让别人来分析更容易,所谓的当局者迷。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打好基础。所以我也决定来个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这些文字可能描述不全面也不是很专业准确,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这第一份我系统的自我客观认识。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性格、能力、气质、智力等。前者比较复杂,后者也比较奥妙。我来自我解剖一下。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的性格:
(一)现实态度特征:1,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偏向于爱祖国,爱集体,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礼貌。但是行为表现还不够积极,还有些漠不关心,也没有实际行动表现于爱祖国,有同情心。我一向主张每个人都做好最好的自我,独立。自我认为很诚实,很正直,以后有经济绝对慷慨资助有需要的人。2,对劳动工作的态度:偏向于勤劳,但有时也十分懒惰,有责任心但是还是有点粗心大意,马虎,节约。对家庭和父母:思想前卫,希望自己为自己、父母而活,不想结婚,认为没有能力养育孩子而让孩子不优秀是对孩子的命运不公,自己也累。3,对自己的态度: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有理想。自信但很客观,很现实。
(二)意志特征:1,自觉性:对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有时过于独断,武断,考虑不够周全。2,坚定性;毅力不够顽强,但精力比较充沛,能总结经验,不为不符合实际的愿望所驱动。但是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境界还相差甚远,当然也不是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3,果断性:能迅速作出决定,当机立断,积极采取行动,但有时考虑不够周到,勇气可嘉,但有时会武断。4,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比较难控制自己的言行,比如上网,情绪等。但也不会为所欲为,任意妄为。5,勇敢: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勇于承担责任,愿作出牺牲,但不勇武。
(三)情绪特征:1,情绪强度: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也不太容易手舞足蹈,欣喜若狂。2,情绪稳定性:比较稳定,不会忽冷忽热,喜怒无常。3,情绪持久性:情绪持续时间正常,不会过长或者稍现即逝。4,主导心境:基本上是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不会一直抑郁低沉。气质: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PS:与我们平时说的气质不同。我的气质:偏向于胆汁质和多血质:我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心境变化距离、具有外向型,有时也很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交朋友、但是注意力转移快、没有固定的爱好。
(四)能力与智力:能力是自己的努力的,智力是天生的,二者综合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力!对于智力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这是天生的、是我不能左右的,但是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努力能使他的智力有所提高,具体有多少的提高,这里面的可变的因数太多了。能力:我是以情商和逆商来比量自己的。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有人就说到,态度决定一切!
首先:我的认识自身的情绪。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自己。先前再一本书上记下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人不是知道自己有多少缺点,而是知道自己有多优点,并立志努力去发展开发他们。”我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我能否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在这方面我不能说做的很优秀,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处任何环境都是一种表情而没有变动,我想他可能不是属于我们人类。我尽可能的控制的情绪,什么场合该笑,该严肃-----我得把握有个度;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我认为这是成功的关键,是动力!倘若我没有了激励,我的生活将是一片黑暗和没有尽头的低谷。前不久学校一个研究生跳楼走了,我很为他汗颜和悲哀,要是他自己多一点自我鼓励和激励,我相信他会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有了激励相伴,这些不顺心事变成了提高自己的工具和助推器;生活有了挑战,生命才多彩,生命才有珍惜和回忆!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家长,他们教导我是老百姓的孩子,我应该自己好好的努力,无论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或是在未来的事业征途上。做人要厚道,多给别人留点余地,也给自己多了一个朋友和条道走。凡事换位思考,多为别人想点事。世界是公平的,有得就有失去,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大学四年即将结束了,我深爱我的专业,他很有挑战性,让我全方位的提高自己。我相信优秀的人都是生活的行家,为自己和他人思考着。换位思考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最基本的素养;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这可是门大学问,我的见解由生活学习经历决定了,在老师和长辈看开来很浅薄,需要提高的太多。我很喜欢和乐意比我优秀的人和长者交流。古人曰“与贤者人自贤之”,他们的话语让我反省和思考,这样会提高我生命的效率!人际关系的管理就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调节,此情此景此人是什么身份,言语的表达和自我礼仪等等。这仿若我们穿衣服,礼服,休闲、整装在什么场合得体一样。
逆商(AQ)——作为立体的人构成的一个重要侧面。所谓“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逆商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相反,那些逆商低的人则常常畏畏缩缩、半途而废、最终一败涂地。可口总裁古滋•维塔说:“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古滋•维塔是高逆商的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他超越了。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他成功,所以就说他逆商高。的确,人们对成功者的评价往往是“马后炮”,在他们成功以后再总结其成功的要素,而不能有“先见之明”。同样的,以往人们常常凭借直观感觉来看待一个人对困难的态度,认为这个人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亦或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等等,这种观察是模糊不清的,对个人的培养锻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首先,我心目中的逆商:
——逆商告诉你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并如何战胜它而取得成功;
——逆商可以预测在逆境中你所持的态度;
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逆商都将决定你面临逆境时是继续成长,还是会一瘸一拐,甚至倒下。逆商是营养丰富的土壤,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你的态度、你的能力、你的表现如何展现,展现到什么程度,就像花园里的土壤成分一样,逆商也可加强、丰富起来。
其次,我认为高逆商者充满了人生欲望:欲望是产生成功愿望的最原始火花,是成功的源泉。高逆商者充满了人生欲望,他们会对成功表现出狂热的兴趣,遭遇逆境时自然就能够奋勇向前;而低逆商者对事物则不感兴趣,缺乏生活激情,自然容易知难而退。
有了生活的欲望和对成功的追求,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跌倒中爬起,继续前进,最终达到目的。挫折并不可怕,因为他既没有毁灭希望,也没有封杀所有通向成功的道路。真正可怕的是,在挫折之后丧失了进取精神而自甘于沉沦。
每个人都会有难题,都会遭遇困境,高逆商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就会认为是一种挑战,是磨练自己意志,增强进取欲望的机会,而低智商者遇到一个困难时,则会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认为是天意要扼杀他,而怨天尤人。
逆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扼杀。关键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你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就是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这些胜利就是成功之路上的一个个阶梯。每当你取得了一个胜利,你就增长了一些智慧,也就向成功的立体人靠近了一步。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变化是一条无情的规律。对于个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一点:成败决定于你的心态,决定于你有没有进取的欲望。
一位斯巴达人对母亲抱怨自己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儿子,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是长的吗?”
人在挫折面前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而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寻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逆商。我很庆幸,我父母是从小不惯我,让我学会了独立和想办法。我不敢说我泰山压顶很从容,但也不至于慌乱得不知道去求生存。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个性化教学;个性发展
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乐学;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好学;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知学;发展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始终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才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效率,帮助学生在德、智、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渗透在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之中。
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体验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在尝试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而运动技能差的学生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因此认为体育个性化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形成良好个性。具体表现为:
1.坚持体育个性化教学可使人体格增强、精力充沛,增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体育个性化教学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竞赛中获得成功可以提高信心,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通过体育个性化教学活动练就自我调节心理修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悦纳他人。在激烈紧张的社会中,人类需要一定的宣泄以求得心理健康,体育个性化教学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得到无拘无束的宣泄,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健美操、跑步、球类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效果更好。职业学校的学生,有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弱,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适当的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宣泄情感,净化心灵,使学生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5.体育个性化教学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6.通过体育个性化教学活动来达到自我价值体现,能满足人们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心理使学生在个性化的体育活动中寻找自我,体现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
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条件,使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心理内塑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支撑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1.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树立
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面对一个新的教学任务。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2.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3.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在个性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身体活动参与过程中,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获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
体育个性化教学中的渗透
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职业学校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引导学生的情感教育由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为品德、个性,形成观点、立场,并经常地表现。教师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情感目标的层次,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整合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良好的氛围,增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造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特质基础。对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体育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模拟各种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等,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
4.运用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激励、促进性地评价学生
在体育个性化教育中,“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其独到的作用。个性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的指引和终身体育、成功体育思想的影响,注意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自我评价、重过程评价、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成功的体验,在赞许、尊重、平等、团结充满友爱的气氛中成长。
5.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健康心灵
教师健康的心灵,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优良个性品格在职业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中能起到一个表率作用,能让学生自发的去塑造自身形象,培养良好个性品格。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当前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问题已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国内已有一些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学校管理体制上,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问题,而且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近10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
全国教育系统已经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包括教育部总体预案、各省区市教育部门预案、各级各类学校预案的体系格局。全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应急预案只是被动的预防,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个性心理健康
个性心理问题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它与人的个性(人格)紧密相连,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遗传因素、性格、性别等不同而导致个别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大多数学生差异较大,表现为孤僻、多疑、消沉、抑郁、自我封闭、狂躁、行为异常、精神衰弱、人际关系障碍、感情脆弱、适应性差等现象,这些现象存在时间过长,学生自我调节不当或者教育不当就可能出现个性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或团体一旦在心理上设立了对某种或某类刺激物的警戒线,个体或群体便会对某种或某类刺激物(包括人)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及排斥性。
当前,随着高等学校开放度的增大,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节奏的变快,竞争也日趋激烈,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多,大学生常会出现内心冲突、心理受挫、意志脆弱、承受能力降低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一些强烈的情绪就会表现出来,这些常被误解为思想品德有问题,而实际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才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危险一旦伴以其他外界因素(如同学争吵等),将成为诱发各种不安全的“隐患”。因此,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安全已成为大学生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
三、个性心理健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园的安全情况也将会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校园安全形势也会更加严峻。通过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得学校安全管理进一步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学业。
(一)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关系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的通行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和成才立业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而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对促进校园和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同时,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校园,将为和谐健康的心理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的教育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实施了投资体制、管理体制、高校教学、教育思想观念等各项改革,在教育改革与经济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常会掺杂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的因素给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带来障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安全问题。
随着高校开放度增大,大学生面临学习、经济、就业等压力不断增大,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问题极易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致使一些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心理承载脆弱,心理失衡,心理疾患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教育疏导,势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秩序。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工作,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危险个体,进行合理监控、合理干预,并作相应的心理救助,唯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思想和行为的盲目性比较突出。在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刺激或冲突时,很难控制情绪和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一旦出现矛盾、冲突和压力,其个性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障碍,极易引起自我心理意识的缺陷,导致违法违纪及其他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卫生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工作。以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给学生建议、暗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实践证明,通过缓解学生的焦虑、排泄苦闷、恢复其心理平衡和矫正不良行为,完全可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实现“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素质,德育必先行,并且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是保证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础。
(四)对大学生施加个性心理健康意识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高校现阶段抓好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群体特征以及大学生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健康安全意识的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完善自身生理、心理发展,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宗奎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预防“校园侵害,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个性心理安全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意识探讨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须注重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预防和减少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五)良好的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是大学生顺利进行社会实践的保证
高校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与社会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毕业走向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因为缺少心理健康安全的知识,疏于防范,他们屡遭不法侵害,屡受挫折。随着现代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频率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形式也更加复杂多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非常严重的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保证。
(六)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需要一套完整、可行的理论作指导,加强个性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必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体系。同时,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寓于学校思想教育管理之中,需要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意识的教育必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胡源春,万俊.大学生安全心理问题及其教育[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2]杨丹.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原理、方法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职高生个性心理的两面性表现
1. 思想活跃但自律性差。
在职业学校, 紧张的学习状况有所缓解, 职高生无须面对高考的压力, 因此有时间去读书看报, 增长见识。同时, 职高生逐步摆脱了感性经验的限制, 思考与感悟能力已经形成。表现为乐于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如文艺、体育等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职高生对自己要求太松, 自律性较差, 如拉帮结派、以强凌弱、旷课, 甚至吸烟喝酒。
2. 情感丰富但心理脆弱。
对大多数职高生来说, 三年后面临择业, 因此他们开始为自己未来构筑理想框架, 对即将踏入社会充满希望。另外, 职高生相互交往增多, 内心世界多变而复杂。他们经不住各种打击, 否则, 脆弱的心灵将一蹶不振。
3. 自信心增强但适应性差。
职高生在校期间, 因见习实习机会增多, 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 为人处事较普高生更加成熟, 自信心增强。如有的同学能精心策划出主题班会,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另一方面, 职高生适应能力差。原因有三:一是不少学生学习成绩差, 适应不了专业理论学习。二是一些学校办学条件限制。如实践机会少,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一些职高学校思想教育缺乏理性, 个别教师的辱骂、体罚给学生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4. 信誓创业但目光短浅。
不少学生希望毕业后在社会上大干一番, 取得成功。其愿望是好的。但同时亦应看到, 有的同学目光短浅, 或为文凭而学、或为镀金而学、或为寻找脱离体力劳动的捷径而学, 而不管自己专业技能如何。
二、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1. 课堂、活动、实习都应渗透德育
课堂渗透德育:每一门学科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内容, 学生不仅从书本学到知识, 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科渗透德育应把握几个环节: (1) 注意渗透点, 找准渗透的突破口; (2) 适时渗透, 以切合时机; (3) 掌握渗透, 既不可蜻蜓点水, 又不可随意发挥。
活动渗透德育: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活动的特点内容等实施德育渗透。如利用国庆、建党等重大节日和征文、演讲、广播操赛、越野跑、球类赛等文体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求实向上。
实习渗透德育: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既巩固了课堂知识, 提高了专业技能, 又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 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欲提高实习渗透德育的效果, 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实习内容的相关性, 尽量选择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实习项目;二是实习过程的渗透性, 实习过程中强化思想教育;三是实现评价的综合性, 把技能评价与思想评价统一起来。
2. 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作为育人单位的学校, 是对学生教育的最主要阵地。首先, 职业学校应该改进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采取适于职高生的德育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序, 分阶段实施德育计划, 形成合理的德育工作序列。其次,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提高基本素质。不歧视差生, 不辱骂、体罚学生。第三, 实施激励机制, 激发内在动力。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促其转化提高。第四, 学校重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具备渊博知识, 高尚品德, 以影响感染学生。
作为家长, 应定期与学校沟通, 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从精神关心爱护孩子, 善于同孩子谈心, 取得彼此沟通。
作为社会, 也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依托阵地。学校应大力开发社会德育资源, 如与政法部门、军队建立德育协作关系, 共商德育大计, 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如利用烈士纪念基地、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3. 坚持把培养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新一代作为学校工作目标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关键词:个性化,健康教育,儿科
我院自2008年以来, 将系统化整体护理全面应用于住院患儿。针对不同层次及特点的患儿及家属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实施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12月住院的所有患儿中随机选择其中145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住院的患儿21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
1.2 实施方法
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的患儿及家长, 在其住院期间, 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 根据医院科室所制定的相应健康教育内容, 由其责任护士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工作, 必要时出院后进行随访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在住院期间除严格按以上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外, 另外又根据每位患儿及家长的各自特点, 同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书:由责任护士仔细全面评估患者的发病特点及病因,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 以及所观察到的患儿和家长的一些日常行为表现,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书; (2) 及时评估反馈:在病人入院第2天,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反馈评估, 了解病人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及时对未掌握者进行病床边的强化健康教育; (3) 细心观察及时评估:在后续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要求责任护士细心观察并及时评估教育对象的行为转化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1.3 资料收集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及家长, 在其出院时进行教育对象的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评价;及家长对科室责任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的满意度评价。共发放有效问卷355份, 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回收率100%。
1.4 数据处理
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结果<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注:χ2=5.8670, P=0.0154
注:χ2=5.7504, P=0.0165
2 结果
2.1 2组健康教育对象对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比较
经过对2组患儿及家长在健康教育后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的调查比较, 显示观察组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2组患儿及家长对责任护士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满意度比较
在健康教育后, 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的对护士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中, 经统计分析, 可见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方式。在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 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一方面可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治疗中来, 掌握相关防病治病的知识, 具备一些促进患儿康复的技能, 从而形成护士-患儿-家属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 使患儿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而在一般的儿科常规健康教育工作中, 责任护士往往仅是按照科室所制定的现成健康教育规范去进行操作, 执行过程中一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且另一方面往往易导致其流于形式, 健康教育过程变成走过场, 难于起到其应用的作用及意义。同时由于健康教育内容的程序化, 当面对不同病情及特征的患儿和家长时, 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及个性化, 工作形式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加之因为缺乏相关的规定及要求, 责任护士未能做到及时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效果、行为转变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估, 以致过程评价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缺失, 使健康教育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 完全可以克服常规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各项缺陷, 做到健康教育内容个性化, 教育过程中有反馈、有评价, 促进护患沟通, 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效果, 和谐医患关系, 明显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至2007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9例, 女67例, 年龄48~80岁, 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3例。治疗组:男38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56.5岁, 文盲9例, 小学初中42例, 高中以上22例;对照组:男41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55.2岁, 文盲7例, 小学初中45例, 高中以上23例。2组患者在年龄、男女例数、教育程度等方面, 统计学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 评估方法
治疗组在应用药物的前提下, 进行对应的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 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按照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与宣教。
1.2.2 个性化健康教育与护理方式
(1) 对接受快、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 健康教育内容要全面, 可深层的宣教。 (2) 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理解事物稍慢的患者, 应该把最主要的东西, 用简易概括、容易理解的语言, 让患者知道高血压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3) 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讲座、发放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小卡片或者图册, 跟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教育沟通,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3 个性化健康教育与护理内容
向患者介绍高血压与精神因素、饮食、作息状态、运动、烟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指导患者 (1) 保持稳定的情绪。 (2) 进行适当的运动。 (3) 适当的控制体重, 合理膳食。 (4) 禁忌烟酒, 避免长期过度劳累, 保证睡眠充足。 (5) 坚持长期用药, 注意用药注意事项。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 (x-±s) 表示, 研究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行为
2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护理后, 患者的健康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与护理后, 患者情况等方面明显改善,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详见表1。
2.2 血压控制情况
治疗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在91%以上, 对照组为40%左右,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高血压不是单纯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 大多数的患者合并一种或者多种危险因素, 因此要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控制预防。健康教育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73例高血压患者, 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护理, 血压控制率高达91%以上, 患者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预防知识, 掌握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 了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 同时戒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要求护理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 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护理理念, 高质量高水平的为患者服务, 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不同的患者实施对应的护理, 提高血压病的控制率。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07年入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46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73例患者, 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治疗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措施, 即针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结果 干预6个月后, 治疗组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良生活方式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血压控制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个性化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姜松, 魏荣.高血压患者81例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31) :115.
[2]刘秀梅, 吴俊杰, 段荣梅.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J].护理研究, 2007, 21 (7) :1915~1917.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校心理咨询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22-03
一、高校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它主张正视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发掘个体的潜能,促进人才成长进步。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性化教育起步虽晚,但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近年来开拓思路,创新途径,创造条件,在教育实践中,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果显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为国家各个行业输送储备人才的重要机构,人才质量、创新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从源头抓起,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个体,尊重个体,将“心育”放在教育的首个环节。
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学存在密切深远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家为个性心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教育家们将心理个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个性化教育实证研究的主流。换言之,个性化教育的衍生是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个性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个性化教育的推进、发展需要心理学理论、技能提供支持和服务,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深入了解个体心理和个体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为施教者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协助受教者维护、增进身心健康,分析自我,发展自我,了解需求,激发潜能。
科学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为促进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心理咨询是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校心理咨询沿用的是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即不包括“心理治疗”等医学模式的非标准化的、非临床、非治疗的咨询模式,而是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能,通过价值干预让咨询对象做出判断和行为,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咨询为主,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心理咨询和个性化教育虽然分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范畴,各具独特性,但二者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帮助个体解决成长的认识问题,进而培育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二者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待学生尊重、诚恳、友爱、耐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人生。
另外,从个性化教育角度来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追求通常是和心理问题混杂在一起的,关于成长的苦恼、价值的判断、信念的追求诸如此类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因素。心理是行动的指南,行动要受到心理的影响和制约。积极的心理品质自然而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因此,在个性化教育的活动中,需要构建心理咨询的保障体系,需要教育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
二、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对象范围狭窄,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
个性化教育的宗旨是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展。心理咨询作为了解个性心理的途径,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以往,谈到心理咨询的群体,人们往往认为一定是心理有障碍的人,心理咨询室更是大学生们避之不及的场所,这是一种狭隘的见解,更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不明确,会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对于人才培养也会造成阻滞。笔者所在的学院2014年因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为0.14%,是近五年来比例最高的一年,其中二人患有中度抑郁症,一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换个角度,将近99%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但是,同年,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幸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却令人诧异。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超过30%的学生感受不到幸福,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生活迷茫、目标缺失是缺乏幸福感的“罪魁祸首”。深入分析,缺乏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计划目标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些潜在的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没有受到学生本人和教师的关注,学生本人不清楚发展性问题求解的途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心理咨询在面向大部分学生发展性问题方面的作用缺失。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必须定位明确,面向广大学生群体,而不是仅限于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健全人格品质、丰富精神生活为目标,充分发掘各自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都不成熟,没有形成覆盖面广、连贯性强、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特色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更不利于个性化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深入开展。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工作内容主要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心理预警学生约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情况,大一新生入学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预警分级,给予重点关注,进行约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大部分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在30学时左右,课程内容为心理健康的普及性知识,以及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但大一结束后再无其他相关支撑课程。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恋爱心理、就业压力方面存在问题,但学校能够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却少之又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亟待把以前内容单一的心理问题咨询转变为成长与发展咨询、学业咨询、人际关系咨询、就业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的专项咨询,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认清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培养目标,亟待构建一套既适应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广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
(一)健全与加强心理咨询三级管理网络
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首先要健全与加强组织管理,形成分工明确、层次鲜明、重点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的心理咨询网络。第一,学校支持,领导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将心理咨询应用于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将直接影响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成效。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够为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场地、人员提供保障;能够为咨询人员专业督导提供指导,同时为咨询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更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工作过程中,调整心理咨询的工作安排。第二,打造业务强、素质高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心理咨询机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核心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负责各学院心理信息站成员和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反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负责举办相关讲座和系列活动。心理咨询人员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的是心理障碍问题,有的是发展性问题,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具备极高的人格品质和专业素质,既要有爱心、有耐心地提供专业指导,协助学生采取决策,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产生的问题加以分辨。第三,发挥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兼职教师的支持协助作用。心理咨询的网络是自上而下构建而成的,如果说领导管理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二级学院的心理信息员和兼职教师就是金字塔底坚韧的磐石。心理信息员一般由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担任,经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心理预警学生,收集学生常见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心理兼职教师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专职辅导员担任,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活动、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育”的目的。总之,这种三级管理网络的形成,更有利于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覆盖面广,问题发现及时,咨询服务针对性强,有利于特色专项咨询服务的形成。
(二)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创造心理咨询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学习风气、人际关系、评价体系等。积极的心理环境,会使人心情平静、愉悦,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易于激发个体更大的潜能。因此,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意义深远。针对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存有的偏见和误解,高校应开展广泛、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活动。比如,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和团体辅导比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4年先后举办“关爱你我,拥抱幸福”和“励志青春”心理健康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自尊自爱,关爱他人,成长成才。同时,重视团体辅导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各班级团辅活动开展,引导参与者打破陌生感、消除隔阂,加深同窗情谊,加强班级凝聚力。另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
随着大学生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的需求的增多,高校心理咨询人才紧缺已成为普遍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内,很多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是半路出家,而心理咨询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对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须做好心理咨询队伍的梯队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输送咨询人员外出学习,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另外,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兼职教师和不从事咨询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也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恰当地使用相关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的效率,更能帮助学生管理人员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德育不能化解的心理问题,可以介绍学生到更高级别的心理咨询人员那里,接受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可以促使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更能得心应手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促进高校心育、德育、个性化教育工作的进步。
总的来说,将心理咨询应用到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去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形成立体化的组织管理网络,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专业化、专职化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发展、潜能激发、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支持和服务,促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锋.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J].教育探索,2007(3):100-101.
[2] 季丹丹,郝乐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37-39.
[3] 刘蓉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41-42.
[4] 沈超.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本院产科住院的产妇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作为个性化组;对住院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作为对照组。选择产妇筛选的条件包括:①单胎、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②在孕妇学校参加过母乳喂养的课程学习;③母婴无非纯母乳喂养的医疗指征。个性化组600例,年龄(26.5±5.3)岁,平均住院天数(4.5±1.2)d;新生儿出生体重(3.65±0.8)kg。
1.2 方法
本研究中两组的健康教育方法都采取口头讲解、使用模型床边示范为主,发放母乳喂养宣教手册,播放母乳喂养宣教视频,集中教育讲座等形式。
1.2.1对照组实施方法
产妇分娩后2 h自产房转入产后母婴病区,由全责护士做常规的入院宣教,指导正确的喂哺体位和挤奶方法[2]。当产妇遇到母乳喂养的问题时,可随时向当班的全责护士寻求帮助。
1.2.2个性化组实施方法
分为入院教育-巩固教育-持续教育3个阶段实施。(1)入院教育阶段。由责任医师和母乳喂养专职护士在产妇转入产后母婴病区24 h内进行入院教育。入院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a.及时落实早吸吮和皮肤接触,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b.评估产妇的乳头条件,有乳头缺陷的产妇指导纠正的手法及哺乳辅器的使用;c.限制在医院使用奶瓶、奶嘴和配方奶;d.对母乳分离的产妇帮助其掌握挤奶、乳汁存储和使用方法;由责任医师负责评估产妇母乳分泌和新生儿的喂养情况,指导促进泌乳的方法,减轻产妇对母乳不足的顾虑。(2)强化教育阶段。由责任医师和母乳喂养专职责任护士在产妇产后24~48 h内完成,该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a.通过床旁观察产妇的实际喂养情况,评估产妇对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产妇不正确的喂哺体位和托乳手法等;b.医护联合评估产妇的泌乳量,根据新生儿体重、大小便等综合评估喂养是否充足;c.针对出现母乳不足、乳房肿胀、乳头皲裂等的产妇帮助其分析原因,给予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产科医师在母乳喂养宣教过程中积极介入,能极大地提高产妇及家属的信任感和依从性,更好地推动母乳喂养的有效落实。(3)持续教育阶段。由母乳喂养专职护士在产妇入住后72 h到出院前完成。该教育阶段的宣教内容包括:a.纯母乳喂养的要求和持续时间;b.哺乳期的乳房护理;c.如何保证乳汁分泌的供需平衡。通过每周定期举行产后妈妈课堂的方式,对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进行集中面授解决,请纯母乳喂养实施良好的产妇分享成功经验,帮助产妇在喂养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帮助。
1.2.3产妇出院前进行综合测评
在产妇出院当天由当班的全责护士负责完成母乳喂养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情况和新生儿体重变化监测[3]。所使用的问卷调查表是根据爱婴医院复评有关母乳喂养宣教标准、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要求、JCI指标监测要求自行设计,信度、效度可行。通过实地查看产妇的哺乳体位测评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体重变化查看新生儿护理记录。针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情况,科室每月进行集中统计,分析未实施母乳喂养的原因,使用戴明循环(plan-do-check-action,PDCA)、柏拉图等品管工具,制定改善行动计划,及时修订和调整母乳喂养的宣教标准流程,通过医护协助,规范影响母乳喂养的诊疗行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科室产妇施行个性化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后的掌握人数、满意程度和出院时母乳喂养人数、出院前新生儿体重变化进行比较,个性化组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2。
3 讨论
3.1 常规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常规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将宣教职责分配到各个班次,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护士的班次不固定。母婴病区护士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与产妇母乳喂养成功密切相关,而目前护士对母乳喂养咨询技巧的掌握良莠不齐,整齐的认知程度较低[4]。当产妇在喂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经常因求助对象不明确、对护士缺乏信任、护士的母乳喂养宣教能力欠缺等原因,部分产妇在住院期间未能及时正确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在喂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因不能有效地解决而放弃母乳喂养,影响母乳喂养率。
例(%)
例(%)
3.2 个性化教育帮助产妇切实掌握母乳喂养的实施技巧
科室通过自愿报名,集中培训后进行筛选,由年资高,宣教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母乳喂养专职护士。科室制定明确的宣教标准和规范、母乳喂养专职护士的职责,确保教育内容能及时有序的落实。入院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协助产妇及时落实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帮助产妇产后角色转换,为接受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准备[5]。在巩固、持续教育阶段,由产科医师和母乳喂养专职护士在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中及时评估,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强化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达到使产妇在住院期间能真正实施母乳喂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3.3 个性化教育引导产妇主动参与教育过程
在本研究中母乳喂养专职护士,针对产妇的实际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宣教侧重点,灵活选择健康教育方式,对初产妇通过床边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对有哺育经验的产妇选择播放视频资料,通过实地沟通,有针对性地了解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增强产妇母乳喂养信心,使产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母乳喂养宣教活动中,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
3.4 母乳喂养有效控制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
乳汁分泌的供需平衡源于有效的乳头刺激和及时乳房排空。①产妇按正确方法进行喂哺,保证充足有效的乳头刺激;②母乳喂养护士督促产妇哺乳,及时排空乳房,通过与新生儿的拥抱抚摸等方式刺激喷乳反射,使泌乳量逐渐增加,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营养素的需要,使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减轻[6]。
综上所述,产妇在产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个性化健康教育是保证母乳喂养顺利开展,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产妇对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降低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值得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琳,王培红,李莹.个性化持续性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12:67-68.
[2]周月凤.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5,9:151-153.
[3]王建梅,王洁.个性化护理对乳头异常产妇母乳喂养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2:107-108.
[4]余红,罗晓菊,徐丹凤.对母婴同室护士母乳喂养咨询技巧的认知调查和分析[J].当代护士,2015,10:18-20.
[5]王晓蕊,牛小云.护理程序在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6:121-122.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自我个性心理鉴定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09-15
个性心理体验05-08
个性心理特征05-14
个性心理干预06-01
个性心理特点07-05
个性心理与安全06-02
个性化心理干预07-12
个性心理自我分析及自我完善规划08-27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10-22
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辅导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