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地理教育

2024-07-26

个性化地理教育(精选7篇)

个性化地理教育 篇1

传统的地理教育将其功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播上。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刷着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地理教育的真谛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显。创新呼唤着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呼唤着个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个性化地理教育诠释

1. 个性化教育。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共同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的,它们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着调节和控制。

回眸传统的地理教育,因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学校按国家下达的地理课程要求来培养学生。过于集中统一的地理教育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征难以彰显。

创新与个性是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地理教育行为,产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个体行为模式。因此,要实现将创新力培养作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的目标,就必须实现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即把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作为地理教育的培养标准,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们常常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实际上,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中个性成分的进一步张扬。因此,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观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 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

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并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日益显示出其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全新的意义。从哲学渊源上来说,个性作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兴趣差异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为个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学基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实施个性化地理教育,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个性化地理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

实施个性化教育体现着地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归,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独特性价值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复兴的机遇可能就蕴藏在其中。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以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因果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来认识地理教育,可以看出,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将对中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产生极强的示范、迁移和辐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持久的贡献。在地理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 课程设置多元化。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仍承袭传统的单一、一统的课程模式。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统一的课程方案,并通过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这样的课程模式,不仅难以适应全国教育人文、社会背景的区域差异,更说不上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实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模式必须革新,要顺应当今个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①课程多样化。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微型课程的开发,以一系列独立或半独立的地理专题构成若干门微型课程,形成课程菜单以供中学生按需选择;二是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②课程个性化。为适应个体的能力和倾向,发展中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个性化的地理课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实施个性化的地理课程,实现中学生的个别化和自由化学习。在这一领域,我们可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更多地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置地理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予中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2. 教学策略个性化。

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策略个性化乃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策略个性化主要由下列两方面内容构成:

①班级规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法比大班制的教学法更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现。1978年,洛拉斯等人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与教育效果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达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

②教学空间设计灵活化。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学物理环境,尤其是在要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情况下,借助教学空间的物理设计,可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安排好的环境中,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应该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间充实的学习中心,为师生的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

个性化地理教育 篇2

[关键词]地理教育 学生 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经问卷调查,由于环保教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对有关环保内容特别注意的占97.1%;对环保认识有较大提高的占80%;在环保情感态度方面,有68.6%的学生更加关心环保,31.4%的学生开始关心环保;在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有94.3%的学生表现有进步。

个性化地理教育 篇3

【关键词】特色;个性;中学地理;教育教学

一、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主要是通过所谓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进行知识的讲述,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和重复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教育理念的产生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的需求,即由于经济落后社会急需一批掌握知识知识的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更注重原创性,即在经济建设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它抑制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发散性思考。针对中学地理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以下弊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方式的选择大多是从知识本身或者从老师自己的理解出发,因此学生的接受程度往往与教师预期有偏差;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分重视成绩与排名,应试化现象很普遍,这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所谓的考试大纲之中,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打击了很多中下游学生,打击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的等级关系,加之应试考试的压力,老师往往扮演“黑脸”角色,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甚至会让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当下比较得到认同的教学新理念就是以特色与个性教学为导向的中学教育模式。当然目前学术界对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的方向是统一的。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原理进行理解,然激发学生在这一基础上的发散与拓展。此外,以特色与个性教学为导向的中学地理教育也强调师生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于地理问题的沟通和探讨。个性化的教学是对学生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性充分尊重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这些环节的关联性之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的体系,以更好地调节学生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个性化和特色化地理教育是目前新课标下的一大教学发展方向,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法和社会发展需求,一旦全面推广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必将诸多的积极意义:

首先,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其日后进入大学深造以及走向社会解决具体工作问题至关重要。其次,以特色与个性教学为导向的中学地理教育有助于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降低对于地理课堂的抵触心理。最后,个性化的初中地理教学也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二、 个性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的前提是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特点

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的前提是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特点,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中学地理有这一下特点:首先,一些涉及认为地理的内容,虽然记忆和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其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认为素养要求较高,如果仅仅是教授课本上的内容不仅无法达到考试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针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另外,一些涉及地球运动、大气、洋流以及地质构造等内容的部分难度颇大,如果单纯采用压力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最后,地理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与平面几何能力,因此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

(二)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多元化

从课改的角度来说,中学地理课程模式的革新应呼应当今教育理念对个性化教育的强调,以课程设计适度的多元化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另外,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地理课程是兼具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特点,既有需要记忆的部分,也有需要逻辑推理和计算的部分,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现状,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对于一些偏重认为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和拓展阅读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认知体会,对于一些偏重理科的内容,老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入手辅助以有趣的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语

中学地理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高考考试的重要科目。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寻求平衡点,既让学生对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知识进行学习,又能够是学生思维视角超脱于考试,追求更为广泛的学习,更为兴趣化的学习,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特色化和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就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由浅入深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实现个性化教育,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前提和手段,是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本文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析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以特色与个性教学为导向的具体方法,以期我国中学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丽. 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29)

[2] 陈启洪. 建构主义理论在开放式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地理教育. 2010(04)

[3] 孙勤.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2)

融合地理影响的个性化位置推荐 篇4

位置推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LBSN上的推荐算法有很多,如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和随机漫步方法[1]等,协同过滤算法在目前的位置推荐中广泛使用。协同过滤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内存的协同过滤和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基于内存的协同过滤又可以分为基于用户和基于项目两种。Hongbo C.[2]等人结合地点语义类别和用户签到信息,构建用户偏好模型,提出了基于协同过滤的位置推荐方法。基于模型的推荐算法,主要是指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如分解算法、聚类算法[3]、贝叶斯网络等,从历史数据中习得模型,预测未知评分。Chen et al.[4]提出了一个多中心高斯模型,利用矩阵分解方法结合社会关系进行位置推荐。Yang D.[5]等人结合用户评价和签到频率,综合用户评论利用矩阵分解进行个性化位置推荐。Vincent W.Zheng et al.[6]结合活动相关性等因素,利用集成的矩阵分解方法进行推荐。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的位置推荐多数是从评分矩阵出发,但是对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因此,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理位置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同时在众多的推荐算法中,矩阵分解效率更高[7],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易扩展性,因此本文采用矩阵分解方法进行推荐。

1 基于地理影响的推荐

地理位置的远近会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除了研究用户对地点的偏好,还考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关系。实验采用新浪微博的签到数据,模拟地理距离的远近与签到行为的关系。方法如下:计算每个用户所有签到地点的两两距离,绘制用户签到距离和签到概率直方图(即概率密度函数,图1)。图中可以看出签到地点呈现出聚类现象,这说明两个距离更近的地点对用户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地理远近在位置推荐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采用幂分布()模拟签到概率和地理距离的关系。在得到幂分布后,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进行推荐,步骤如下。假定用户的访问集合为,那么用户在上所有地点都签到的概率为

其中,表示地点与之间的距离,表示同时在两个地点签到的概率。因此,对任意一个给定的候选地点,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即可算出他出现在分类集合中的概率。

根据公式(2),计算所有候选地点(-)的概率值((-)),然后排序选取top-N对应的地点将其推荐给用户。

2 协同推荐融合框架

假设={,,…,}和={,,…,}分别表示用户集合和地点集合,评分矩阵为=,表示用户对地点的评分。评分通过签到与否来获取,有签到记录的为1,没有的为0。假设和代表用户、地点的特征矩阵,矩阵分解模型就是将评分矩阵分解为和,使分解后的矩阵尽可能接近。通过矩阵分解后的两个特征矩阵进行计算,预测未知评分。然后,本文基于上述矩阵分解模型,融合地理远近因素,提出了一个综合两者的协同推荐框架(geography with matrix factorization,GMF)。计算公式如下,表示用户在候选地点的最终预测评分,

表示地理因素上用户访问地点的概率,是由矩阵分解模型得到的预测评分。这样,代表了用户对地点的最终偏好程度。根据这个结果,选取top-N的地点推荐给用户,实现位置推荐。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实验数据集

实验采用的数据来自新浪微博。数据集包括203140条用户签到记录、9308名用户和33819个签到地点,用户签到矩阵的密度为6.45*10-4。为使实验效果更好,对数据进行过滤,提取签到数量大于5的用户,处理后的数据集包含4152名用户和28000个签到地点。整个实验数据需要进一步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选取70%作为训练集,用来建立推荐模型,剩余30%作为测试集,用来测试评分预测准确性。

3.2 评价指标

实验采用准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作为评价指标。准确率定义为推荐准确的地点占推荐整体的比例,召回率定义为推荐准确的地点占测试集中用户访问地点的比例:

其中,Top N(ui)为向用户ui推荐的N个地点,L(ui)为用户ui访问过的地点。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将4种推荐方法进行比对,分别为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U)、矩阵分解方法(MF)、基于地理影响的推荐方法(G)、融合地理影响的协同推荐方法(GMF)。矩阵分解的维度分别为K=4、K=8和K=10,对比算法在不同情况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1)随着K的增大,算法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K的增大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2)基于地理影响的推荐在某些情况下(如P@5,K=8)超越了前两种算法,说明地理因素在位置推荐中不容忽视。(3)本文提出的算法无论在准确率还是召回率上都得到提高,说明地结合地理影响的协同过滤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推荐效果。

4 结语

地理教育叙事 篇5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较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心图”,在头脑中形成此同时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彩描训练。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初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时,让学生在“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32摄氏度”、“0摄氏度”的等温线,突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以及秦岭一潍河这一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摹绘训练。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特片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摹绘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还可以让学生标初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个性化地理教育 篇6

关键词: 地理个性化教学 国内外研究 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截至2015年5月,笔者从中国知网引擎检索选择期刊、特色期刊、硕博论文、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年鉴、专利、标准、成果、学术辑刊、商业评论,以“个性化教学”为全文检索词,检索结果共有104134篇相关文章,以“地理个性化教学”全文检索词,检索结果共有5481篇相关文章;以“个性化教学”为篇名检索,检索结果共有1528篇相关文章,以“地理个性化教学”为篇名检索,检索结果共有182篇相关文章;以“个性化教学”为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共有6722篇相关文章,以“地理个性化教学”为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共有0篇相关文章(如下表所示)。还有其他检索方式,这里不一一举出。总体而言,对于个性化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已非常多,不同科目的个性化教学也有许多,一般是从不同侧重点研究个性化教学。对于地理的个性化教学研究还比较薄弱。

在古代我国有关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有所体现,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记》体现扬长避短,荀子认为教学是双边活动。

近现代我国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上。邓志伟的著作《个性化教学论》(2002年)中主要提出如何以各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论的著作中有陈澄主编的《新编地理教学论》(2006年),文章主要内容围绕地理教学活动的八大要素展开,学生是其中一大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法必然通过学生的学法反映出来,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该著作还从地理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阐释学生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因素,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学习地理的个体差异[1]。其他学者如王民编写的《地理新课程教学论》(2003年)强调“地理课程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目标”[2]。王璐、段作章在《国内个性化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中提到具有代表性邓志伟的《个性化教学论》从教学的视角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内容[3]。郭良璞在《个性化教学理论的探索》提出个性首先是一种人性,学习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4]。李如密、刘玉静、王涛、魏胤、范丹红、姜淑颖、李伟等从不同视角定义个性化教学,都体现学生要个性化地学,老师要个性化地教[5],[6],[7],[8],[9],[10]。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因素,据此提出相应对策。李靖宇的《中学地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了个性化教学价值、中学地理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及特点、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11]。万丽佳的《高中生地理个性化学习计划指导研究》提到从地理个性化学习的角度分析,提出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案例提出实施条件和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内容和策略[12]。赵翠娟的《国门学校地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13],从地理作业设计角度提出个性化。孙繁杰的《高中地理等值线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以对比分析为主线,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学生学习习惯对比、学生性别差异对比、不同生源学生学习效果对比、城乡学生学习效果对比,探索了高中地理等值线的个性化教学方法[14]。以上大多从微观不同角度对地理个性化教学进行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提出“产婆术”的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使之主动寻求答案,体现师生平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及个性的发展。亚里士多德主张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卢梭在代表作《爱弥儿》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

近现代对于个性化研究主要有六个阶段: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的《遗传与天才》这部著作体现出天才的思维特征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此后,对于个性化的研究慢慢开展。1908年至1930年,弗洛伊德的《诗人与白日梦》,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是该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从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角度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实质性研究。1931年至1950年,有克劳福德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维特墨的《创造性思维》等,体现出创造是来源于独特的个性思维。1950年至1970年,吉尔福特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此后关于“创造性”的论文、著作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有什么特点;探索富有创造力的智力过程。美国学者H.A.帕索乌提出制定符合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和教育专家萨维科夫认为: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学活动应多样化、个别化。日本于1996年提出的《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应该轻松愉快、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教学改革应该精选内容、精简课程。日本的个性化教育主要是体现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独特性体现在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等方面;每个人有独自的主见。日本教育专家认为应该办学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应以个性化为基本原则[15]。

三、结语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地理个性化教学有以下问题和不足,也是今后的研究趋势。缺乏制度层面的思考;缺乏地理实证研究;缺乏地理文化背景的思考;缺乏对地理教师与学生个性风格的研究;缺乏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比较研究;缺乏对地理科目广度和深度的探讨,等等。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璐,段作章.国内个性化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13.

[4]郭良璞.个性化教学理论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6]王涛.个性化教学问题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

[7]魏胤.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8]范丹红.个性化教学的人文意涵[J].中国成人教育,2008.

[9]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李伟.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3.

[11]李靖宇.中学地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万丽佳.高中生地理个性化学习计划指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赵翠娟.国门学校地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14]孙繁杰.高中地理等值线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7

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是新课该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也就是做与成年人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人。教师要把在学生发展中的一切看成是平等的,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也要承认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有差异。评价学生时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在关爱和激励中健康成长。

只有尊重,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1、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首先要善待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他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的“资源劣势”,因为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劣势”都是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可以矫正的“劣势”。帮助学生需要真心,心诚则灵。教学中,教师要没有偏见,偏见常常容易遮蔽发现真、善、美的眼光;教师要有预见,善于发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潜在可能性,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最佳方法。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翻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基础,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解能源问题时,让学生提出本地区的资源分布问题、资源开发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既可让学生了解本地资源的相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要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

课程改革要求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要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对一个学生来说,满分是学习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可能及格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可能在其他方面具有天赋。例如:一个人不能成为学习文化知识的佼佼者,但他却可能成为艺术方面的佼佼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差异来采取不同的教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要求也不同。教学中可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每个学生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件烦恼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就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了。

三、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来促进个性发展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以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和情感为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既包含具体的学习策略,方法等行为参与方式,又包含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体验、学习能力、个性等认知和情感因素.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由于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不同,受到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影响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改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具体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带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

四、教学中创造个性发展的途径

1、注重营造思维空间,让个性在思维中塑造

一个成功的施教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个体思维的空间,注重知识内化的过程和思维开发的过程,而不是知识单一化传授的过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营造激活学生思维的空间,只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更像是在演绎教案。当问题提出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或正在思考中,老师已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或只关注个别尖子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去积极地思考问题,而是等待答案的宣布,造成创造性思维的凝固,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个性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寻找触发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个性在思维中升华。

2、注重发挥自身特长,让个性在“成功”中张显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大的成就感。

3、注重发展性评价,让个性在激励中升华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更多地使用赞美式的口头评价,如:你说得真棒;你的作业写得真美观,同学们都夸你;你的画画得真漂亮,将来你会成为画家……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和鼓励会激动不已,往往会自豪地告诉同学:老师夸我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发言,更加努力地做作业……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上一篇: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下一篇:ARM嵌入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