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角色(共8篇)
个性化角色 篇1
1 门户网站简析
门户网站与一般网站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网站是指根据特定的规则利用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 等编程工具制作的相关网页的集合;而门户网站则更为简单, 且访问点统一, 主要由应用程序构成, 为用户提供信息交互服务[1,2]。门户网站利用一定的应用程序, 在数据的支持下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简单访问点;并且还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 从而实现在线交流、商谈等功能。但是, 目前网络中的部分门户网站中却没有重视这些问题:①没有重视用户的分类。部分门户网站没有将用户进行区分, 导致用户的网站结构、服务内容以及划分权限完全一致, 没有为大客户提供VIP服务[3]。②功能过于呆板。部分门户网站虽然认识到了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同时也采取了分级管理模式, 但是由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导致功能过于呆板, 无法扩充网站服务功能。基于这些问题, 文章提出了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 为现代门户网站设计提供可参考依据。
2 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
为了提高门户网站的办公效率, 文章提出了一种门户网站设计思路, 主要流程为:用户请求→角色检查→角色1 or角色n→权限检查→权限1 or权限n→提取并集合→权限→网络内容→实现个性化定制。从这一设计思路可以观察到:①用户在网络资源获取时是受权限的限制, 权限的限制程度与用户的类别有直接关系, 用户的权限越小, 资源获取权限越小, 这能够有效限制用户对网站资源的随意获取[4]。②用户定制主要是利用自身权限对网站信息内容的调整, 用户无法获取超过自身权限的网站资源。③用户与权限是通过角色进行区分的, 一个用户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橘色, 而同一角色能够拥有多个权限, 用户的权限就是角色权限的集合, 在“并”算后能够得到权限的并集。④门户网站的内网与外网是相统一的, 管理员使用的入口与用户的入口相同, 系统能够根据登陆的账户开判断用户的身份, 从而避免内网与外网的分开建设, 有助于减少网站开发成本。当用户提出访问请求时, 系统根据用户的账户来检验用户请求的合法性, 若确认账户无误后, 可以根据账户对应的角色进行提取, 让后检验用户角色对应的权限, 然后在核对权限后通过“并”算进行集合, 进而得到用户最终的权限[5]。用户在访问网站的过程中, 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服务, 同时网站可以提供信息订阅服务, 从而方便用户对网站资源信息的获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权限调整网站样式, 进而将网站外形调整为自己喜欢的模板。
3 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相关技术
3.1 访问控制技术
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的建设需要通过访问控制技术来实现对用户的管理以及对用户权限的授予。访问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用户对系统的分层访问, 有效降低由于大量用户的访问引起的管理混乱[6]。在访问控制模板中, 用户与角色的关系如同关系数据库中表对表的关系, 属于多对多关系, 一个用户可获得不同的角色, 一个角色也可以由多个用户使用, 并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呈动态变化的趋势, 可以根据需求将某一角色删除或添入新的角色, 总体而言, 角色与权限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多对多关系, 同时也呈动态变化发展, 一个角色能够拥有多种权限, 而一个权限也同时能被多个角色拥有, 可以根据需求为角色添加权限或将角色的权限删除。同时, 管理员有用控制角色的启动或停止, 从而实现对角色的管理。
在访问控制模板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可以根据企业的部门结构以及信息安全的要求设定不同的角色;然后将相同部门的用户划分为相同角色;最后赋予不同角色相应的权限, 用户能够根据自身权限对网站信息进行获取[7]。这种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当A部门的员工被调入B部门后, 可以将该用户从A部门相对应的角色进行删除并在B部门新建一个角色;当某一部门被解散时, 可以直接将相对应的角色删除或将角色状况关闭;当员工离职后, 可直接将对应用户删除。总而言之, 访问控制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以及信息安全的需求对角色进行灵活的控制, 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从而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 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3.2 个性化门户网站
个性化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等方面的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对于用户来说, 个性化门户网站能够吸引其关注, 让其花费更多的时间, 从而了解网站的相关信息, 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访问者;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能够简化网站访问操作程序, 提升办事效率。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主要为访问控制和内容定制两方面。①访问控制:网站所有者首先需要明确哪一类型的用户需要提供特殊的服务, 并且由于用户的类型不同, 对于网站资源的访问权限也不同, 所享受的待遇也有所区别, 只有对用户以及权限进行详细规定, 才能够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8]。②内容定制。其主要是指用户在自身权限范围内规定哪些内容可以显示, 哪些内容要被屏蔽;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网站的模板、样式、自体以及颜色等, 让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调整网站外观。
4 个性化门户网站结构设计
为了凸显门户网站的个性化以及用户的需求, 笔者认为采用模板化结构更加适宜。模板化是指门户网站通过将信息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板, 并让这些模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序和组合。用户能够根据角色权限定制不同类型的模板, 例如模板顺序、网页背景色等方面。基于每个模板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单个模块的增添、删除、修改等操作不会对其他模板造成影响, 因此能够提高门户网站的灵活性和扩充性。
4.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设计
由于门户网站是采取“用户—角色—权限”的分层映射关系来实现的, 首先需要制定不同的角色, 然后纳入网站的使用用户, 最后根据用户的类型进行角色划分或在角色中删除某一用户, 建立用户与角色之间的联系。
4.2 个性化定制
个性化服务是基于用户角色的基础上, 其能够实现用户对网站外观、样式、背景色等方面的定制以及用户感兴趣咨询的推送。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主要表现在模板结构方面, 用户能够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对网站模板进行重新定制, 删除不感兴趣的模板, 设定模板的大小、背景颜色、字体大小等, 将网站调整为自己喜欢的模板。系统会自动保存用户定制的相关参数, 并且在下次登录时会自动调整为个人定制模式。若用户的角色权限发生变化, 系统会发出通知让用户重新定制。
4.3 数据库设计
在网站建设中, 数据库是系统的基础, 承担着保障系统运行的任务, 在数据储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数据库的设计关系到网站系统的运行效率,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网站结构、角色以及个性化服务这几方面。当用户发出请求时, 数据库首先需要扫描用户库, 检验有无该用户存在;若有, 根据用户的网站定制表进行调整;若没有相应记录, 说明该用户是第一次登陆或没有进行个人定制。可根据系统默认参数, 检验用户对应的角色, 然后检查用户的模板表, 予以其编辑权;若角色没有编辑权, 可给予浏览权。
5 结语
文章首先对门户网站展开分析, 然后提出了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 阐述了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相关技术, 最后讨论了个性化门户网站结构设计, 旨在推动现代门户网站个性化建设, 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用户,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祁长松.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功能设计[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6 (7) :30-35.
[2]韩蓄, 张景, 李军怀, 等.基于角色的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 (4) :153-155.
[3]杨红梅, 粟劲苍.图书馆个性化门户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4 (5) :68-71.
[4]荆飞, 王肖.基于Web2.0的个性化高校门户网站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 2012 (1) :125-127.
[5]韩萌.基于Ajax的个性化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 2014 (9) :107-108.
[6]卓先德.关于高职院校信息门户网站的设计探讨[J].科技传播, 2013 (4) :233-235.
[7]夏邦贵.基于RSS和E-mail的企业门户网站个性化服务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6) :29-31.
[8]金贵荣.个性化门户网站的设计及实现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8) :212-213.
个性化角色 篇2
--争做优秀大学生 为升本迎评做贡献
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身心、才智、品性、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将“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奉为经典。这一论断在无数的事实中确实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的确,我们身边无数的成功者,其成功的真正原因,无一不是因为具有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个性。那么,如何挖掘、培育和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个性,弱化、修正、遏制不利于其人生未来的性格特点呢?
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教育的终极目的,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育。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是大学生在身心、才智、品性、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稳固特点。
二、是注重个性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同样是健康、快乐与自信的培养,切入点会有所不同:有的大学生,其自卑与抑郁,来源于不能正确自我认知,此时的个性优化,要从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入手,逐步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有的学生抑郁则是因为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所致,这时的个性优化,就要引导学生强化情绪的调控意识,掌握正确思维方式,学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审视、思考问题。
穿名牌 谈恋爱--谁为大学生攀升的个性消费埋单
购买名牌服饰和化妆品、迷恋上网聊QQ打游戏、校园情侣“爱情消费”日趋攀升,埋单者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越来越多的“个性消费”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中一个不可抵挡的潮流,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穿衣个性、爱情个性、网络个性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思考过:一切的“个性消费”都是用钱来“开道”的,他们的“个性消费”“炒”热了大学周边经济。8月27日、28日,本报记者走进西安数家大学进行了调查。
消费调查
消费一:服装 “穿”在身上的普遍消费
西安理工大学大二男生王同学说:“男生和女生的服装不一样,女生的衣服重样式,但男生的服装讲究的是品质,我平时比较喜欢李宁、耐克等运动品牌,但我买衣服讲求少而精,除了吃饭花去三四百元、上网200元左右外,大的消费可能就算买衣服了。不过衣服并不是每个月都买,但一买就不是小数,从五六百到上千元不等。”
西安工业学院大三女生庄某估算了一下,她每个月用于买各种时尚服装的费用至少都在300元-500元。
记者专门走访了西安市几家服装商店,对大学生购买服装的情况作了相关调查。
地点一:阿依莲服装专卖店
近日来此消费的顾客中,学生大约占到了70%,其中中学生40%,大学生占30%,每次大约消费几十元到一百元左右;不同档次的学生族已经成了店里的主要顾客群体。
地点二:李宁用品专卖店
采访时,该店内共有两名学生,其中一名长安大学的田同学告诉记者,他的月生活费在一千元左右,其中购买服装就在300-400元,他比较注重服装品牌,购买服装平均每月消费三四百元,选择的服装也以专卖店服装为主。
消费二:化妆美容 用金钱“买”来漂亮青春
在化妆品、美容、美发等这些费用上,往往都是女学生。对许多女生而言,初中时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更美,高中时越来越知道美了,但因学习的压力所迫,往往无暇顾及,一旦上了大学,学习上的压力大大减轻,经济上也比在高中时期更有“实力”,女生天生的爱美之心往往会“一触即发”。
西安市东郊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南方一家一类本科院校,全家人都很满意,因为家庭条件也不错,对女儿提出的一些要求也尽可能予以满足。女儿上高二时,就经常嚷嚷说:“我的单眼皮不好看,如果做成双眼皮就好了。”因为她的女儿长得也挺漂亮,一些亲朋好友在闲聊时也常无意间说出诸如此类的话,时间长了,女儿一直有把自己的眼睛做成双眼皮的想法。“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女儿说想做双眼皮,我也答应了。”
大三女同学庄某告诉记者:“我每个月买化妆品的钱大约在300元左右,也都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化妆品不敢乱用,杂品牌的东西担心有质量问题,选择品牌产品当然价格会高些,但这个消费我还可以接受。”
据了解,美宝莲、微姿、旁氏等各种知名品牌的化妆用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的消费品了,而且往往会因此引发学生中的攀比现象。有名女大学生虽然一个月生活费只有500元,但她可以用其中的100多元用于购买品牌化妆品。
不仅是购买有品牌的化妆品,染发、烫发、美容等消费,几乎80%的女大学生至少选择过其中一种消费,有的甚至已经尝试过了多种消费。
消费三:谈恋爱 “爱情消费”老爸老妈埋单
大三女学生魏某自己的月生活费也就300元,属于大学生消费中月生活费比较低的,但自从谈恋爱后,她和男朋友经常通过发短信来进行交流,现在,基本上每个月的手机短信费最少都在30-40元,通话费也需要至少20元。与魏某相比,同在一个学校的大三女学生庄同学的“爱情消费”就更高了,庄同学和男朋友出去逛街、吃饭等等的费用至少都在500元-600元,这个基数已经相当于一个家庭条件中上等的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了。“但这些费用我的确花得少,男朋友出得多。”
据了解,大学里的“校园情侣”中,逢一些节日或双方的生日等,赠送礼物、请客吃饭自然必不可少,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这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稀奇事了,而其中大部分的“爱情消费”都是由男朋友来“扛大头”。“和女朋友出去,如果我不掏钱,总让人觉得一个大男人太抠门了。谈恋爱时和女朋友提AA制,怎么说也挺没面子的。虽然钱是多了些,但如果两人真有感情,也值。”许多大学生恋情中的“男主角”都有这样的观点。
虽然也有许多是两人共同来分担的,但因为谈恋爱而使日常消费攀升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大学里谈恋爱的男生或女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又都是家长,也就是说,为他们的爱情埋单的,是他们的老爸老妈!
消费四:上网 聊QQ打游戏 网络消费不可抵挡
今年20岁的王某是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大四的一名学生,刚上大学时,他没有自己的电脑,只能到学校旁边的网吧上网,往往一上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双休日还会上通宵网,一个月的上网费至少都在80元左右。他说,自己上网的作用主要是查资料、聊天。大二时,他花4000元买了台台式电脑,接了网线,可以在宿舍内上网,为了更方便上网,他办理了包月消费,每个月80元的网费同宿舍4台电脑分担。但王某说,实际上,周围大部分大学生上网就是打游戏、聊QQ、听歌看电影。
据一家大学学生会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上网的比例高达81.3%,其中有63%的同学是进大学后才学上网的。该调查分析称,大学新生刚进校园,人地生疏常常会感到寂寞,以前的同窗好友都考到全国各省市去了,比较快的方式就是上网聊天,或者发电子邮件联系,在网上叙旧说新。时间一长,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就很容易迷上了上网。
如今,如果哪个大学生说自己没有QQ号,恐怕真的会被其他同学称作“老土”了,和陌生人聊天、和昔日同学聊QQ,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业余的“必修课”,网络消费已经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消费现象
大学生顾客“炒热”校园周边经济
在各高校周围,随处可见餐馆、服装店、化妆品店等等沿街小门面。“我们这些店都开在大学周围,主要的消费群当然是各校的大学生了,所以淡旺季很明显,只要学生开学了,就不愁没生意,一到放寒暑假,生意马上就冷清了。老板讲这两天大学都快开学了,又要来一批大学新生了,不管老生、新生,来了肯定都要逛街,只要他们逛街,购物的几率就会非常大,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批新货,只等学生们来挑选了。”宋先生对大学开学有着自己的生意经。
和所有的高校周围商店一样,高校周围的网吧、餐馆都是随着大学开学、放假的时间的推移,而带来小店生意的淡旺季。
“看到有些大学生买东西出手很大方,我们也常在心里想:现在的大学生真是养不起!但我们是做生意的,店面开在学校附近,说白了,挣的就是学生的钱。”虽然在为自己的生意庆幸,但一些店老板言语中也流露出对一些大学生花费太高的感慨和担忧。
网友留言
2005-08-27 21:54:42 新浪网友 就“节约上大学 花钱分分抠”系列报道 发表评论 IP:222.94.216。上学期间,学生都是花父母的钱,做子女的应该替父母节省,而不应该拿着父母的钱乱花。该花的钱别不舍得花,不该花的钱最好别花,像请客吃饭,都是好朋友,没必要铺张浪费,花这些钱,不就是面子上的问题吗?不花这些所谓的面子上的钱,难道就掉价了?我建议,少花无用钱,多为父母省钱!
2005-08-28 14:04:36 新浪网友 就“节约上大学 花钱分分抠”系列报道 发表评论 IP:61.185.217。刚上大学时,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到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我虽然没有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也要和别人争,和他们争学习的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能力证明自己!来回报在家劳动的父亲和母亲,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血汗钱没有白费!
对大学新生而言,如何更好地理财,更好地过一种“节约”型的大学生活,也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本报推出的“节约上大学”系列报道中,本报将向读者有奖征集“最佳节约上学”方案,您认为家长为大学新生入学如何准备花费最合理?同时,在您的生涯中,一定也有自己不同年代进入大学的经历和感受,您当时准备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您认为有必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节约上大学”的理念吗?也希望您能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个性的形成水平,它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个性是复杂的。构成个性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着的。在个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时而会增添进一些新的特质,时而会克服或消除一些原有的特质。使个性的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就是自我意识。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理想信念以至人生观,无一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与制约,而这些个性的各个侧面也在其统辖下,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自我意识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也越大。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对本身个性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他们只能意识到身体的外貌或行为的外部表现,而不能意识到自己个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的社会意义。因此,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受外因所制约,受他律所支配。而青年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就越来越受到本身自我意识的调节。自我意识水平越高、越正确和深刻,对个性发展的调节、指导作用就越大。
比如大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首先就决定于他对自己个性认识的水平。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个性的特点认识不清,弄不清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哪些长处和短处,那么他的个性就必然在缺少自我意识调节的自发过程中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个性的特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意识到自己要发扬什么优点,克服什么缺点,那么他的个性发展就置于自我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之下,他就可以自觉地指导本身的个性的发展。
2.自我评价的性质制约着个性发展的方向
个性向什么方向发展,首先决定于个人如何评价自己的个性。这种自我评价在实践上就指导着个性发展的进程。比如一个学生自认为是一个勇敢的人,那么他就会在行动中尽量表现出勇敢的品质;如果他自认为是一个正直的人,那么他就会在生活中自觉维护正义的主张,采取正义的行动,而拒绝去做那些他认为是不正义的事情。同样,如果一个学生自认为是有能力的,那么他就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去克服困难,否则,他就会对克服困难丧失信心。有人曾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是因为对自己学习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这说明对本身个性品质的评价,制约着自我个性发展的方向。
3.自我对待的态度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制约着个性的实际发展
一个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除了环境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他本身对自己个性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和方式,以及是否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决定于他对自己个性的发展是否有远大的目标和严格的要求,他是消极接受环境的影响还是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个性。
其次,当一个大学生确立了个性发展的目标以后,他是否对这个目标的实现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是否对自我个性的发展经常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强化、自我批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决定着个性发展的目标能否真正地实现。
总之,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除了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以外,也是他自己塑造的产物,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在他的自我意识调节与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自我意识标志个性形成的水平。大学生的角色意识:
1、学生角色
2、朋友角色
3、子女角色
4、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角色
浅谈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 篇3
【关键词】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
游戏原画造型的创作源泉是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造就了游戏原画的造型风格,《大闹天宫》有着与美国迪斯尼作品不同的美感,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游戏造型的精彩之作。另外,《哪吒闹海》、《葫芦娃》《九色鹿》等动画片就造型设计方面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材中摄取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在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上,它既不同于迪斯尼的夸张滑稽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美形细腻的传统风格,而是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的风格。
1、游戏原画个性化创作的角色特征
有特色的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直接从皮影、剪纸、国画、脸谱造型、戏剧等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全面了解剧情和角色定位,包括性格定位、生理定位和行为定位。其华丽的纹饰、强烈的角色特征、独特的造型理念,这些鲜明独特的元素也可以为我们创作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其包罗之广的造型元素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如皮影、剪纸的提炼与符号化,京剧脸谱的华丽与变形,木刻年画中的夸张与细腻,每一样都可成为我们的设计元素,为角色设计增添韵味。创造性格鲜活、形象鲜明的角色形象是其追求的目标,是创造生命的基础。很多影视、戏剧、戏曲、文学等作品中都离不开“角色”,它是情节发展的驾驭者、推动者,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核心材料。对优秀动画角色造型的分析,要有个性化创作的角色,必须找到个性化的文化内涵,带有图腾与符号的韵味,蕴涵与体现了丰富的情感。例如剪纸与皮影艺术,逐渐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造型体系,其造型的设计,其对角色、身份、性格、特征的表现,充分的运用了传统民间色彩和图案。
2、游戏原画角色个性化服饰配饰及装扮
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服装能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特征,角色的穿着服饰,可以为动画电影提供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特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服装的色彩、款式、饰品必须与空间环境的色调统一,动画中的服饰经常使用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传统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服饰和配饰是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道具,也是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符合剧本情节要求,方能达到其在动画片整体艺术效果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古装扮相中,传统戏剧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可以结合角色的特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中国古代人物的具体形貌除了在古画中保存下来外,普通大众主要还是在代代相传的戏剧中,经常和他们谋面。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一提到某些角色,人们脑海中便马上泛起这些角色的脸谱。受此影响,在民族动画创作中,创作者们在设计角色,尤其是在塑造中国古代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型时,“净”脸谱是使用比较多的一种造型手法,它的功能就是直取角色内心,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丑”角之影响。《天书奇谭》中的狐狸精女儿,她属于“闺门旦”,其面部造型沿袭“旦”角脸谱绘制方法,即两团胭脂红晕染了两腮以及眼眶周围部分,樱桃红小口。《葫芦兄弟》中的7个葫芦男娃。他们的面部造型吸取“生”角的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影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则是其面部,皮影的面部造型一般为正侧面,及少使用半侧面和正面,侧面是所表现人物的关键核心,脸采用空脸法(阳刻)和满脸法(阴刻)处理,人物神韵仅依靠眉、眼、鼻、口、耳的轮廓线条变化夸张来表现。在游戏原画个性化角色造型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造型特点。例如:不同的性格特征借由眉眼的不同来表现,皮影在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在我们创作正面善良的人物或者反面邪恶的人物时,可以通过改变夸张眉眼,从而体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又比如皮影中旦角的造型法则:“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对我们创作动画中女性的造型提供了依据。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包公的黑脸,额前一弯新月;张飞的豹眼,怒目,黑脸膛;关公的红脸,平眉,长胡须;曹操的白脸,奸险大枭雄。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都可以直接用于我们的动画创作之中。
3、游戏原画角色显示的机理特征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里面,使用的载物或材质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如浓厚意境的水墨画,驴皮雕刻成皮影戏人物模型,纸张的剪裁来体现情感的剪纸角色,还有用布袋戏、木偶戏改造的角色等。
《疯狂原始人》的个性角色塑造 篇4
1 动画角色塑造概述
1.1 动画角色的定义
动画角色就是在动画片中设计出来的形象。可以说,在一部动画片中,这是真正的点睛之笔。通过这些角色完成故事的演绎,生动地反映出整部片子的创造意图和主旨,离开这些角色设计片子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1.2 动画角色塑造的意义
对于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来讲,最为核心的无疑就是动画角色的塑造。这些角色种类繁多,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小动物或者某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整个设计创作过程中,这些角色往往被赋予很多性格特点,反映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展现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这些备受观众喜爱的动画角色成就了一部部动画片;同时,它们也为制作完成的相关企业赚取了相当丰厚的利润,由它们而生的很多衍生产品也在创造着一定的利润。我们也看到,艺术无国界,优秀的动画角色完全可以飞跃国界,在世界观众面前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一个国家艺术成就的代表。目前,一些国家也正努力通过打造优秀的动画角色来向世界推广本国文化。
毋庸置疑的是,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为动画角色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而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依然还会牢牢记住曾经经典的动画角色,如花仙子、黑猫警长等。所以,在今天的动画角色设计中要善于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为其所用,当然也要善于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脍炙人口的动画角色。
2《疯狂原始人》中个性角色的塑造
2.1 角色造型成为个性化的基础
在动画片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于角色造型,因为它要完成的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符号性的标志,而是要承载一定的深层次内涵,依托其完成整个故事的架构和演绎,表达一定的情感,决定整部片子的成功与否。而在这部动画片中,所塑造的角色既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因为片子的时代背景是史前,所以人物被设计成与人猿非常相像,体型壮实,脾气火爆,五官轮廓分明,而在他们快速跑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同时使用手和脚,就像一些动物那样。当然,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呈现出英勇强壮的力量,给人们带来阳刚之气。
在这部片中的女主角一出场就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很多这样的女主人公都会显得娇小羸弱,我见犹怜。但是,该片中却是一个非常彪悍的女孩,身体健硕、行动敏捷、头脑灵活,连头发都是打着卷的。自然这样的形象就会直观给人以阳光热情的风感觉。而她的男友性格特点更倾向于内敛沉稳、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经常会研究一些高智商的玩意,很有发明家的味道,自然这样的性格特点就会赋予其外在形象上的独特性,比如,体型稍显瘦弱,面部轮廓更像现代人类,经常会佩戴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首饰等来烘托其发明创造力,如一串小小的项链等。当然,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最喜欢的皮带猴,经常陪伴在他左右,激发他很多创意,带着一点点神奇的魔力。
作为片中一家之主——瓜哥要担负起照顾全家人生活起居以及安全的重任,在他的心中,家人就是一切,为了他们可以舍出自己的性命。同时,他也是典型的最为固执保守的史前人类的代表,总是根深蒂固地保留着对原有生活的执着,对于传奇旅程中的新事物始终是抵触的。这样古板的形象,设计师是这样塑造的——像原始人一样高高隆起的眉骨,一双小眼睛非常有神,微微显现的胡子并不浓密,一副宽宽的肩膀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体格非常壮硕,足以应付各种困难,只是走起路来还像一只猩猩。总体来看,他要传递出来的还是一种原始的粗狂的野性,同时设计者也赋予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粗狂与细腻的鲜明对比凸显了这个人物形象,也深深吸引观众。应该说,正是这个活灵活现的丰富多彩的父亲的形象为整部片子增色很多,也足以证明,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可以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成为个性化的基础。
2.2 角色性格深化个性化层次
在一部动画片中,个性化角色属于性格多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不同的角色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碰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的一个动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世界。比如,在这部片中,父亲就是一个固执保守的人,同时又非常顾家,把全家人的生活和安乐永远放在第一位,而母亲却是相对性格温顺而又坚强的人,女儿活泼外向敢于挑战新事物,儿子性格柔弱却是非常善良,可以说在这个家庭中,不仅每一个人都是性格鲜明的,同时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些复杂多变的性格之间就会产生碰撞,进而产生一些矛盾,出现一系列小故事,让观众沉醉其中。从中我们也看到,这种多变的性格特点必须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下才能深入分析,透彻了解。
3 从《疯狂原始人》的成功,看我国动画片发展的方向
应该看到,历数那些成功的动画片不难发现,其中一个核心的元素就是角色塑造,只有其成功了才能实现影片的成功。所以,就目前国内动画片发展来看,必须将角色塑造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疯狂原始人》能够大获成功,我们要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第一,在这部片子中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的形象,完全可以展现出一种丰富的深厚的内涵,很容易打动观众的心。对于国产动画片而言,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先要明确影片的观众群,根据不同的观众确定人物形象,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成功性。第二,这部片子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通过故事的演绎,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亲情的可贵,对希望的执着追求,对光明的向往,无论是小到家庭还是大到人生理想,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共鸣,自然会赢得众多观众的好评。对于国产动画片来讲,必须以此为借鉴,充分汲取五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融合,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作品。
纵观当今世界,动画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仅创造出相当丰厚的经济价值,也带来了意义非凡的社会价值。在很多动画产业发展强国中,不仅注重动画片的创作,还关注衍生产业的发展。而从动画电影的发展来看,其角色塑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外在形象、内在性格、举止动作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所以,在动画角色塑造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其性格特征的展现,赋予其丰厚的内涵,符合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更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影片成功的保证。我们也相信,通过向海外优秀动画片的学习借鉴,一定会大幅提升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晨.品评《疯狂原始人》中的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2013(10).
[2]王艺.动画片《秦时明月》的角色造型设计探讨[J].电影文学,2013(14).
个性化角色 篇5
关键词: 女明星;广告角色;广告创意;视觉形象
中图分类号:D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00—02
一、女性视觉形象与受众触媒体验
影视女性的个性是女性影视形象大众主观解读,是关于特定个体公共媒介性格的肯定印象。影视节目中明星戏剧化的个性以及个人营销中的刻意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形象气质和行为模式,她们具有榜样的力量,对大众具有示范作用,她们的社会行为广受关注,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广告价值。在激烈的商战中,眼球争夺是广告战略成败的关键,随着媒介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必须设计受众乐于看的广告,无须讳言,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受众,美女视觉符号都是具有磁力效应的元素,视觉中的美女形象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快感,能够消除受众对广告的抗拒心理,不止如此,设计精妙的广告还可以激发受众主动的阅读。广告女性符号是一个聚集了母性情感与柔美形态的复杂审美系统。
母性情感符号具有亲和效应,它基于生存意识的认同,心灵的皈依感,其核心价值是对家的信任,能纾解紧张,放松身心。所谓女主内也暗示母性是家庭的核心,是可以依靠的生命之树,由母性自然联想到家,广告表现的通常是典型的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广告中的故事发生在家中,这是妇女主导的场所和空间。现实社会的高速运行打破了人的自然节律,制造着紧张、压抑的情绪,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人们渴望放松心情的时机,居家的感觉是人一天繁忙过后调适心情的期待,广告正是要迎合这一心理需求,广告利用母性符号强化着家的舒适、亲情和天伦之乐。
柔美体态符号具有注目效应,美女形象主要通过容貌、身体以及性感的特质来建构,美女广告能引起愉悦的情感反应,有亲和力。美女符号作为促进关注的元素,能够通过愉悦的接触情绪增强人们对广告品牌的的关注度,同时,接触广告的心情会深度影响品牌的记忆及购买决策,即所谓心情一致效果,愉悦的心情中比较容易选择记忆广告品牌好的一面,而且,这种反复的情绪强化体验会转化为商品品类的知识性认识,形成对品牌的忠诚情感,增进美誉度。
二、女性视觉符号与商品社会性的关联效应
广告是商品价值的构建活动,是赋予其社会文化价值的过程。商品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复杂元素,表层集结着各种社会关系,商品的消费不仅取决于使用价值,更取决于它所表现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选择性消费习惯体现了特定人群的品味和生活风格,具有象征意义。广告把人的社会欲望提炼成特定意义的符号,通过广告可以将特定意义转移给商品,或者建立品牌符号与商品的联想,广告就像一面镜子,观者很容易通过镜子内外人的比较发现自身的弱点,而这些正是商品所能给予的,如果你拥有商品,就能拥有青春风华、浪漫爱情、成功事业、舒适生活或者与众不同的品味。
运用明星做广告是借助明星的社会公众好感、高的知名度来提升商品的社会价值,明星领导消费时尚,可以号召受众,形成消费潮流,这就是所谓的明星——品牌关联。不同的商品应选择合适的代言人,明星的公众认可度是既存的公众印象,同时也包含了明星自我诉求的主动定位,如所谓的实力派、青春偶像派等,正确的“配对”将是品牌诉求成功的关键。
1.励志形象:说服效果,暗示朴实、耐用、经济性。爱拼才会赢,她们象征智慧与美貌的完美结合,这类形象极具人格的魅力,平易近人,有亲和力,具有坚忍不拔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典范,可以形成持久的好印象,所以深受广告商的宠爱。不过,这类形象虽有持久性,但爆发力略小,广告表现中宜保留影视原态形象气质,适宜类别:公益广告、企业形象、食品、居家用品、医、药等;不适宜:时尚用品。
2.华贵形象:印象效果,常见诸品牌诉求策略。一线“大牌明星”,性感华贵,有品位,有极好的美誉度,举手投足深受万众瞩目,具有领导时尚的力量。她们拥有成熟女性大气从容的气质,完美展现了上流人士的优雅风格,体现出豪华气派,或者漂亮性感,具有独立的行为个性。适宜:名牌形象,奢侈品;不适宜:居家用品。
3.天生丽质:对比效果。皮肤好、身材靓、有女人味,以性感的身材、姣好的容貌成为广告商的新宠。我们反对广告使用挑逗的手法,但不能拒绝美丽与性感,健康的肌肤,秀美的头发,纤纤玉手,皎洁的面容与优美的体形,号召力强,最宜于同性消费品诉求,这类广告针对不同商品应区分时段,如内衣产品。适宜:服饰、容妆、房产、车、居家用品等。
4.反传统派:注目效果。许多“速成明星”,使用热媒炒作,人气能够迅速提升,她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且性格迥异,极端个性化,在一定时期能攫住众多的青少年追星族,受到广告商的热捧。她们具有现代气息、敏锐灵动,其行为逻辑暗合了新生一代的心理需求,是新潮一代语境的产物。适宜:饮食、文体、时装、非名牌妆品、流行电玩、手机等。
三、女性形象广告的避讳与风险
1.审美暴力。广告中的性别角色深受影视产品高频曝露和蓄意策动的影响,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可了某种选择性的陈述,形成了关于女性被动、消极、负值的印象。女性形象总是唯美时尚而缺乏专业精神,影视产品极端夸张女性的容貌、身材,突出了女性自然属性,淡化了女性社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给观众以缺乏专业才能的印象,将女性形象广告诉求植入了狭窄的语境。虚拟世界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温柔贤惠的牺牲者;追逐时尚、享乐爱情,没有内涵的小妖女;或者事业成功但家庭失败的“铁娘子”等等。我们反对媒体的审美暴力,须谨防现代传媒文化语境女性形象的构建,主张现代传媒应有意识地全面展示女性健康的形象,遏制女性形象的负面效应对女性社会形象的伤害。
2.明星丑闻。对于广告商来说,明星代言是一把双刃剑,明星丑闻不仅是对阶段性营销计划的毁伤,更会对品牌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8月初爆发了日本清纯派偶像酒井法子吸毒事件,旗下代言的品牌包括松下、丰田、东芝、日立、ARAX制药等十多个,这次事件产生的社会负效应和直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显然,明星仅有华丽的外装是不够的,内在的修养与深厚的人文品质是一个公众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其艺术生命将极其有限。
3.女性形象异化。好的广告是真善美的体现,坏的广告只是激起人的低级欲望。不能小觑新兴传媒性别意识的错位,女性需强化身体的自主意思,人性的独立意识,精神的善美意识。不仅要提升女性的媒介素养,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同时,应培养女性的独立人格,消除盲目的从众心理。改善中国的媒介宣传环境,需要看齐国外广告的人文价值,不断提升广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应该相信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坚信好的广告是能够正面解读的。
4.无选择性代言。“一女二夫”,多品牌代言容易损害自身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参入媒介活动必须顾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明星作为媒介生产的主体应肩负一份社会责任,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明星品牌的代言必须有选择性,不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否则一会儿说甲好,一会说乙妙,结果让受众无所适从,广告效果将大打折扣。明星代言可以区分品类,避免同类商品自相竞争;尽量区别时段,错开受众群体;也可以区分媒体,以免错记品牌。
四、结语
本文仅从商品营销的维度,指出了女性形象广告表现的技术性策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告是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多维视野的社会现象,所以在运用女性符号的过程中,不能故意策动争议,借以引爆社会舆论,进行商业炒作。不仅如此,广告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更应借助其社会服务功能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引导女性健康科学的消费,广告女性形象应该是迷人的、人格独立且精神自由的社会主人翁。
参考文献:
[1]肖慧.广告女星的最佳“卖点”[J].电影,2007,(Z1):82-83.
[2]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聂维斌.女性形象与广告表现形式[J].新闻爱好者,2008,(2下半月):10-11.
[4]贺建平,余志平.建构与认同:电视广告的女性身份解读[J].电影评介,2007,(6):62-63.
[5]吴辉.“长大了想娶妈妈”的广告“乱伦”[J].新闻记者,2006,(11):37.
[6]汪永奇.美在影视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6,(12):82.
[7]刘泓.广告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日]仁科贞文,等.广告心理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李琦.电视广告中的“野蛮女友”形象解读[J].传媒观察,2007,(3):48-50.
[10]Daniel Linz,Neil Malamuth.传播概念:Pornography[M].张淑娟,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翟洪昌,等.吸引女大学生电视护肤品广告心理评价的核心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18.
Interpretation of Screen Female Image and Personality and Its Role of Advertising
NIE Wei-bin
(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432100, 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ty presented inactress visualimage is the public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her image. The psychologicalacceptance can directly affect advertising audiences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achieved through the advertise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ars andgood reputation of commodities. This thesisargues that the female symbol in the ads is the lubricator to clear up audiences aversion to advertisement. Female visual image should match the commoditys sociality. Esthetic violence, scandal and image dissimi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for female image in advertisements.
试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 篇6
一、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发展
(一)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发展历史
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 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纯粹的男性或者纯粹的女性是找不到的, 相反, 每一个人都表示出自己所属性别和特征与异性特征的混合, 表现出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结合。随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 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 来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0世纪下半叶, 学者们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双性化人格的假说。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 他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具有的人格特质。[1]
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姆 (Sandra Bem) 。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双性化人格理论, 认为男性化与女性化是相对独立的特质, 在男性特征上得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征不明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性别角色调查表, 把人划分为4种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型。男性化即在男性化量表上得分高、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女性化即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在男性化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双性化即在男、女两个量表上得分都高的人, 是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人格特征的人;在两个量表上得分都低的人属于性别未分化型。[2]
(二) 双性化人格的优越性
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一方面可以丰富性别角色内涵。双性化是在相对合适的历史条件下反映出的一种客观需要, 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它的出现打破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二元对立的状态, 可以促进性别角色内涵的丰富、创新。当前, 具有双性化气质的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更加理性, 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性也开始变得细腻, 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被给予了不同的性别期待, 男性独立自主、坚强果断, 而女性则温柔贤淑、端庄持重, 这些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特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双性化气质的出现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打破这一僵局。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指导下, 男性可以显示出女性的温柔细心体贴, 女性也不乏男性的坚强独立勇敢。同时, 面临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 个体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单纯的男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在面临社会生活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双性化气质的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需要男性化行为就表现出男性化的特点, 也可以根据需要表现出女性的某些特质, 可以依据面临的情况适当做出调整。
(三)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与中性化的区别与联系
性别角色作为个体一生所扮演的最基本角色, 除遗传因素外, 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前多元社会文化影响下, 男女两性之间出现了中性化, 即男女传统性别不典型的表征和一种无性别之分的人格特征。各类婉约男人、豪放女子纷纷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中性化正成为一个时尚概念, 也引起激烈的争议。
中性化与双性化相比较, 中性化更多地侧重于性别角色的外在表现, 例如服饰装扮、外貌、行为模式等外围要素;而双性化强调的是以本性别的内在规定性为主体, 吸收异性气质的优越因素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知识层次等核心要素。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中性化不像双性化那样深刻地反映着性别角色气质, 它只是双性化气质的外在表征, 不会对角色内核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现代社会中性化的出现是一个好的开端,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改变传统文化中对男女两性角色的狭隘定论, 完善社会的两性角色。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和厄利安分别就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4]柯尔伯格的研侧重于个体早期 (0—8岁) 性别角色的发展, 厄利安则着眼于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 (6—18岁) 性别角色的发展。柯尔伯格的研究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婴幼儿期, 性别角色发展的任务是获得性别身份的确认;3—4岁为性别角色的获得阶段, 儿童性别角色恒常性概念开始形成;6—8岁处于学龄初期,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 伴随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开始了他的自我社会化时期, 此时儿童按照社会所规定和赞许的合乎自身性别身份的性别角色标准进行自我强化, 不断地根据社会文化的角色期待对自己已有的性别角色概念进行调整和合理化, 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这时儿童的性别角色规范开始稳固下来并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中, 成为个体形成各种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厄利安根据个体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取向而将6—18岁这一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6—8岁为生物取向阶段, 此时关于性别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机体上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9—13岁为社会取向阶段, 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要求和社会角色期待为依据的, 是在对社会文化的不断学习和社会中的各种教化的宣传因素的影响因素下获得的;14—18岁为成熟阶段, 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男女各自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为主要依据的, 即能够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选择性别行为。
柯尔伯格的研究结果中处于第三阶段的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的儿童的年龄并不局限于6—8岁, 可以扩展到18岁左右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也表现出相应的特点。同样, 对于厄利安的研究中的生物取向阶段可以从6—8岁扩展到2—8岁, 因为2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分辨出性别, 但是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2.5—3岁的孩子可以说出自己的性别;5—7岁的儿童开始理解性别坚定性。
另外, 日本心理学家福富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被动地接受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的阶段;第二时期为在确立自我意识的同时, 在文化和社会规范之内主动地调整第一阶段形成的行为水平上的性别类型, 从而确立作为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一部分的性别角色。[5]
由此可以得出:0—4岁的儿童主要是获得性别身份的确认及对于性别角色知识的初步了解。5—7岁的儿童着重了解自身性别角色的恒常性, 即自己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8—12岁是儿童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认知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会根据获得的信息主动地进行相关的自我调节, 以使自己的性别角色符合要求。
三、结合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
(一) 做好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前期理论工作
一方面,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实施者对双性化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感,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文化传媒作为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都必须了解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这就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 采取措施。例如:以社区为单位, 组织对社区成员宣传;以班级为单位, 向家长宣讲有关双性化人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组织对教师的培训, 使教师明白自己对于儿童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 促进双性化理论的社会认可度,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 要注意双性化教育成为华而不实的流行语, 要保证宣传的思想深度, 还要注意防止其成为流行一时的教育术语, 要组织监督其落到实处, 应对儿童双性化教育进行长期的关注。
另一方面, 要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双性化教育。生理因素是两性差异存在的物质基础, 男女在心理上也存在重大差异。尊重这些差异实质上就是承认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不能相互替代的独特价值。基于此的性别角色期待是对男女儿童未来发展权与选择权的平等要求, 以取得和谐的两性发展, 而不是抹杀一切男女性别的差异性。
(二) 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要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发展的特点
一方面, 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时, 要针对不同的环境, 从不同的途径着手, 全面地施加影响使儿童的性别角色向着双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别,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要加以区别对待。对于0—4岁的儿童, 家人要明确地告知儿童他的性别, 并通过日常穿衣、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让孩子初步了解性别角色的相关知识;对于5—7岁的儿童, 家庭、学校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性别角色知识加以强化, 通过符号游戏等活动让他加深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识, 并获得性别恒常性。8—12岁的儿童, 家庭、学校及社会要给予重点关注。由于此时儿童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逐步发展, 可塑性也增大, 可以通过集体游戏、课堂讲解、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第一个阶段多为直接教育, 后来会伴随着儿童的扮演体验和对于生活中榜样的模仿。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避免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
(三) 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同时要警惕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儿童在接受双性化教育时, 其生理心理特征还未定型, 对自我性别认同比较模糊, 如果教育幅度过大会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偏差, 引出行为不当。另外, 在传统的性别视角下, 对于符合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行为更加容易给予肯定的评价, 但是双性化人格作为新的发展的需要, 以及某些性别观念、性别期待的变化, 会引起一些角色冲突, 而成为儿童被社会接纳和进行社会融合的阻力。对于此方面, 除儿童自身要加深认识之外, 社会各方面也要给予关注。
摘要: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 双性化人格理论可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需要, 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 不同于现在出现的中性化人格。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所处阶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 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同时, 要警惕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理论,双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永乐, 刘保平.双性化人格理论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赵丽琴.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3]潘云军.角色理论视角下中性化的利弊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9) .
[4]郭享杰.童年期发展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8-70.
个性化角色 篇7
一、新闻主持人是新闻人格化过程的最重要环节
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完成是使媒体人格化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主持人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所赋予的文化品位、思想情感、语言修养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去塑造形象、传达信息、沟通情感, 使新闻更具亲切感和人情味。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一文中指出:“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作为媒体与受众的中介, 主持人能够更自由地调动声音、表情、语调等综合表现元素, 以人格化传播的形式向受众传播信息和节目内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 主持人是媒体个人化、人格化、形象化的关键因素, “它使受众在接受传媒提供的信息的同时, 感觉不再是面对冷冰冰的媒体, 而是活生生的、可亲、可近、可信赖的, 与自己‘相同’的人, 受众也似乎能从中体味到交流与沟通的快乐。”
二、新闻主持人人格化传播的策略
1. 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扩充媒介中人的意义
镜头前的主持人, 虽然一直努力与部分虚化的观众平等交流, 但始终隔着屏幕而难以让观众产生一种真实的交流感。主持人只有营造出平等交流的氛围, 才能为人格化传播提供生存的土壤。敬一丹在《住房梦何日圆》首篇谈到城镇住房紧缺时, 形象地化解了统计数字的抽象概念:
现在全国的特困户有325万户, 困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也就是一张双人床那么大小……有资料说, 现在全国空置的商品房是5000多万平米, 其中普通住宅的面积3600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把这3600多万平方米的房子卖给刚才我们提到的那325万特困户的话, 那么每户可以得到11平方米的住房。
2. 情感与理智相结合, 唤起受众共鸣
对于主持人来说, 加入情感的传播, 容易唤起主持人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情感与理智结合, 因其为人们接受情感找到了一个理论支点, 应该说, 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主持人对受众的不同意见不是压服, 而是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和引导。这种平等的双向传播尊重人、理解人, 对受众充满信任和理解, 使人感到温暖。
白岩松在《东方时空》的“面对面”中曾经谈到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以及医风医德问题, 他没有从道德规范入手, 却从父亲遇到的一件事讲起。故事是个人的, 观点是个人的, 主持人当时的情绪也一改平静沉稳而表露出某些个人的真实。这里, 白岩松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而其传播方式却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 他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传声筒,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观众就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3. 减弱表演痕迹, 还原平民心态
有些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往往有表演之嫌, 这是模仿的潜意识不自觉地加重, 惯性驱使的一种角色表演。如何克服这种模态惯性的作用成为主持人对自身的一种超越。走出表演困境的一个途径就是心态的调整。无论主持人被定位为哪一个角色, 作为个体, 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一员。做到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才能在相互尊重中交换信任与理解, 表演的痕迹也会有所减弱。
三、新闻主持人的使命在于赢得受众人性价值观的共鸣
李盛之在《主持人:角色的尴尬与超越》一文中认为, 主持人角色的诞生是在媒介使现实非现实化、使人非人化的情况下, 原有社会文化中人文精神对媒介文化入侵反击的结果, 所以他认为主持人角色的诞生是把人的精神注入到媒介文化中。只有主持人的人性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 主持人的人性化符号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首先, 新闻主持人应致力于与受众平等交流, 主持人应试图让观众产生一种真实的交流感, 努力营造共同的语境。主持人在发音、服饰乃至用词等方面都要力求贴近最广大的受众, 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在发声方法和语气掌握方面的拿捏也要有所创新。
其次, 新闻主持人价值取向的把握。电视新闻节目的每一个受众, 在通过视频和声音接受信息之前, 已经有着各自的价值观, 并会由此产生对各类社会信息做出价值判断, 由电视新闻主持人播出新闻的过程则是对信息覆盖范围内所有独立价值判断主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而这种传播过程的载体对主持人而言, 则是表情、声音、服饰等等形成的综合体, 这也是电视新闻主持人新闻的人格化角色的体现。新闻媒体信息的公众性又要求新闻媒体的立场要客观公正, 对新闻主持人则要求价值中立, 否则必然为受众所抵触。新闻的客观性作为形式必须外现于形以争取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倾向性作为实质性内容必须隐藏在其中以消除公众的反感与反对。因此新闻主持人必须把握好其价值尺度, 处理好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发挥好主流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
最后, 新闻主持人应有相应的职业素质。一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参与采、编、播等各个环节, 播报前要了解新闻内涵及其意义。二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还要有辩证思维, 要有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述评的能力, 并揭示新闻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本质。三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要成为学者型、知识型的复合型人才。
个性化角色 篇8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工作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今天双性化人格具有更多优势。“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早已过时,性别角色差异缩小,男女社会分工模糊,男女面对的是更为趋同的压力和挑战。双性化人格兼备的男女性格特质的优点使双性化具有更全面的能力。幼儿阶段作为性别角色培养的初期,对儿童日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此不应忽视,也不应小觑。
二、双性化的含义
传统性别意识认为,一个人拥有其本身性别特质越明显则健康水平越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别特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双性化人格是综合男女两性性格特质的人格类型。双性化是在尊重个体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去培养异性的性别优点,并不是指丢弃本身性别的特质追求异性性别角色特征。有研究显示在3~6岁儿童中,双性化特征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家长对儿童具备双性化性格优势有期待值,但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并无良好的措施。
三、双性化人格特征对于幼儿的意义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它既有女性的温柔、细致、敏锐又有男性的豁达、独立、勇敢。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人格最易有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特征更积极,自信心更高。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有性格特征灵活多变的可能,培养这种优秀的人格对幼儿未来学习、生活、婚恋、工作都有所帮助。
四、如何在双性化视角下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一)案例分析结果
笔者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赋值和统计分析,对两所幼儿园122位家长、12名幼师针对幼儿“双性化教育意识”做了详尽调查,其结果显示:1.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得分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的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为:P=0.383>0.05。这表明: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存在显著关联。2.幼儿家长双性化教育得分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的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为:P=0.024<0.05。这表明:幼儿家长的双性化教育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关联。
(二)家长应该提升对性别角色意识的教育观念
上述案例结果说明,家长在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由于家庭是对每个人影响最原生化的地方,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幼儿的人格形成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基本上是从幼儿1岁半至2岁左右,父母就开始灌输孩子明显的性别意识,如不允许男孩哭泣、玩布娃娃、留长头发;不允许女孩有大幅跑跳、打闹等行为。双性化教育更鼓励家庭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幼儿获得不同活动和生活情绪的体验。同时中国家庭还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父亲总是“外挂”状态,似乎教育只是母亲的事情,事实上在幼儿教育当中父亲的参与非常重要。幼儿在性格成长上要有父母双方的人格特质给予影响。正因为家庭对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影响如此之大。每位家长也应该重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幼师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双性人格教育
幼儿教师在幼儿双性化性格角色教育中作用不显著有多方综合因素,首先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执教水平暂时不如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对幼教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不乐观。这导致幼儿教师没有足够的作为与能力去运用自己专业教育者的角色对幼儿双性化性格的形成进行更大程度的介入和影响。事实上幼儿教师在双性化性格角色教育中能给幼儿和家庭以更科学的指导意见,弥补很多家长在自身教育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给幼儿带去片面的性别角色教育指导。教师在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理应承担更理性更专业有效的启蒙职责。引导幼儿的行为意识,如减少游戏中的性别差异,不要对不同性别的游戏设限,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游戏类型的机会。幼儿时期的孩童会参照同伴的行为同化自己的行为,与异性多交往会使他们加深对自身性别角色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学习异性性格特征中的优点,促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展。
(四)社会及媒体关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宣传
媒体在幼儿读物中对人物的塑造多半还停留在男性高大勇敢,女性温柔贤淑的蓝本里,造成幼儿对男女角色理解的片面化。幼儿读物中的性别角色倾向典型,甚至还有一定程度性别歧视或偏见。消除这种狭隘的形象设定,需要提供更多双性化优秀形象给儿童,同时媒体也应注重在家庭教育类书籍、刊物或影视作品中向家长灌输一些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意识,营造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社会氛围,从社会环境上转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
教育是保障人才素质的根本途径,为适应世界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的复杂与融合,教育也应该不断创新。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抓住了各项新兴方向的前沿的幼儿教育模式,是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