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因素(共11篇)
个性化因素 篇1
有史料记载以来, 应该说最早的个性化教育产生在中国, 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思想的体现。
简单地说,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而因材施教。具体来说个性化教育是依据个人特点开展教育, 必须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要想真正了解影响个性化教育的因素及策略, 除必须准确地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含义外, 还必须掌握个性化教育含义中的关键词——“个性”含义, 进一步掌握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关于“个性”意义的区别所在。了解教育学中“个性”所关注的维度有哪些, 明白教育学中“个性”是有优劣之分的, 知晓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优良个性的人。总之, 无论从个体的“独特性”来看, 还是从个体的“总和性”“优劣性”来看, 教育学都是希望本质上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主体判断、主体选择和主体行为的能力。
一、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因素
1. 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内因
个性化教育实现的内因条件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庄子, 以及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卢梭等。个性化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 但不是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只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积极个性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我们所要求的个性化教育,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可接受的各种教育影响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内部动因, 从而形成他们积极的个性化品质。可见, 个性化教育的内因还是个性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动因。
2. 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外因
从学生个体方面来看, 若把影响其个性化教育的因素看作内因;那么, 像班额大小、如何评价学生、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品质等则是影响个性化教育的外部因素。
(1) 班额大小是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空间因素。教室是学生与教师活动的主阵地, 教室大了、班上的学生少了, 这就使得每个学生占有的活动空间大了, 活动课内容更容易开展了, 也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更多了, 这种学生参与活动和亲自动手操作的频率的增加, 恰恰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展示。
(2) 教师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前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力的发展, 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我认为, 同样还会影响着教育的施教效果。教师的个性是教师角色与教师本人个性相结合的, 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的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能力、情绪、意志力、兴趣、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欣赏, 学生会很快由认可发展到模仿, 由模仿发到迷恋, 由迷恋发展到内化,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挖掘潜能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而教师自身的个性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影响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因素。
(3) 多维度评价是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决定性因素。班级对学生的评价应多视角地来进行。首先评价目标应多维度。所谓目标多维度, 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某一种智能发展, 应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智能, 如言语智能、逻辑智能和运动智能的发展, 还要关注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其次是评价程度应多维度。因为学生在不同阶段自身的各种个性特征不仅发展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的, 而且展现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 优势智能的发展时间也有早有晚, 因而要想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 就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们, 同时还要把他们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考虑进去为可。最后评价内容应多维度。也就是评价内容不能做得太简单, 不能只限于阶段性评价, 必须运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 如实地观察评价、操作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全面认识并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个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
考试一直是评价教育的重要模式, 是教育的无形推手, 而要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积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个性化考试。
1. 个性化考试界说
所谓个性化考试, 是指以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为目的, 以“因人施测”为指导原则, 以考试者自主参与为主要方式的考试形式, 是甄别人的身心素质和个别差异的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化考试有其自身的特征, 主要表现有:
(1) 多样化。个性化考试不再是学校独有的一种考试方式, 而是社会化程度极高的一种考试方式, 当今社会各种考试机构纷纷成立, 慢慢与学校考试形成互补, 为个体的考试需求提供及时服务。如美国的PSA测试等。
(2) 自主性。就是被测试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 对测试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各方面均可做出自主性选择, 而不需考虑其他因素。
(3) 开放性。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 对考试的时间、地点, 考试对象等不作任何要求, 实行全面开放。
(4) 个别性。是从考试的对象来说的, 个性化考试多为个别化测试, 即便是群体测试, 测试的内容也应符合每一个考试者的测试愿望。
2. 个性化考试的实施
(1) 转变思想观念, 为个性化考试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同样, 实施个性化考试的前提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一种全社会认同的观念——“考试以人为出发点,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方可, 否则个性化考试是很难成功实施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社会形成一种以考试去主动适应考试者考试需要的社会理念, 从而为个性化考试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2) 建立健全各种考试服务机构, 为个性化考试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个性化考试不能再像共性化考试那样, 都由政府主管, 否则就无法发挥个性化考试的优点, 要想让个性化考试的实施落到实处, 首先必建立健全各种民间考试机构, 同时要把考试的专属权由政府转变为民间, 将考试机构的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事业服务型转变。其次还要通过立法, 附于民间考试机构合法的地位, 让民间考试机构在开展工作中有法可依。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帮扶力度, 可以通过提供部分资金, 帮助民间考试机构尽快地实现网络化服务, 为个性化考试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3) 加快推进考试现代化建设, 为更好实施个性化考试提供技术保障。个性化考试的实施是考试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考试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理论先进, 二是考试手段先进。而这两个方面的先进又能有力地推进个性化考试的发展, 为个性化考试提供技术保障。因为有了先进的考试理论就能很好地指导个性化考试的实践, 有了先进的考试手段也就能及时灵活地满足测试个体的实际需求。
总之, 只要我们客观分析, 找到影响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各种因素, 并从思想理论、政策制度等各方面做好准备, 创造条件, 抓住机遇, 坚持不懈地为推动和促进个性化考试的蓬勃开展而努力,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最早的个性化教育产生在中国, 但从我国现阶段个性化教育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本文就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从我国现阶段文就个性化教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影响因素,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 1998.
[2]李家林.论个性化考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 .
个性化因素 篇2
工作报告
商洛市丹凤县商镇大峪小学
王宝军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科研提质的思路。2015年9月,经过精心思考,紧张准备,我们开始省级课题研究申报工作,认真填写了《课题立项申报书》,经过专家审定,9月22日省教育学会公布了2015年度立项课题名单,确定我校《儿童个性发展与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课题为省立项课题。接到课题立项书后,我们根据立项书要求,我们制定了较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研究阶段,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开题会议
2015年10月27日,我们商洛市丹凤县商镇大峪小学“儿童个性发展与家庭因素相关性研究”省课题研究小组接到陕西省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题立项书,之后行政主持人李志迎和学术主持人王宝军认真学习研读文件精神,召开开题会议,落实分工,立即启动课题研究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研读《陕西省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题立项书》。行政主持人李志迎和学术主持人王宝军接到课题立项书后,欣喜若狂,积极、及时、认真逐条、逐句、逐字反复研读立项书,理解文件指导精神,思考落实措施,积极准备召开开题会议,落实措施和分工。
(二)、查找资料,学习、参考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明晰研究思路。
我们学习了丹凤县教育学会商镇分会印发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学习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了解了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也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为顺利、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明晰了思路。
(三)、及时召开研究小组全体会议,落实分工,安排、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摸索课题研究及资料整理的类别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资料一般分为三大块:计划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总结性资料。每个研究阶段的过程性资料包括调查报告、阶段总结、阶段成果,成果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决策建议、论文等。因此我们把研究小组分成四个小组:调查小组、总结小组、成果小组、综合小组,分工负责,有序完成阶段研究工作。
2、细化研究、总结阶段时间。
我们根据立项、结题时间,将研究阶段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第二阶段:2016年2月—4月。第三阶段:2016年5月—7月。
总结阶段为:2016年8月—9月。2016年9月提交研究成果和资料,申请顺利结题。
3、实施月交流小结、季汇报总结制度。
为了做好过程管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即“月交流、季总结”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交流研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总结会。督促、了解、总结阶段研究情况。
4、划分小组,落实分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和人数,我们把研究小组分成四个小组:(1)、调查小组。(2)、总结小组。(3)、成果小组。(4)、综合小组。分工安排如下:
(1)调查报告(含调查问卷):王义军 周胜利(2)阶段工作总结:周小鹏 彭建康(3)阶段研究成果:王宝军 巩黎元
(4)开题报告(具体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情况)—具体方案、开题会议材料、结题成果报告、结题工作报告:王宝军
(5)审稿、校对、打印、报送、经费:李志迎(6)材料、资料收集保存:王宝军
(四)、以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家庭为研究对象,开展观察、调查、家访、谈话,立即开展研究工作。
1、实验年级:五年级16人。
2、问卷调查分析人员:王义军 周胜利
3、家访调查人:巩黎元
二、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学习文献阶段(2015、11月——2016、3月)。
(1)我们在学习文献阶段,行政主持人和学术主持人认真学习了课题立项证书内容。(2)上网学习家庭教育方式、儿童个性形成的原因、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文献资料,反复学习,逐字逐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结合教学实际内化理解,充实课题组人员理论知识,为调查访谈做理论准备。我们还要求课题组人员每周至少上网学习一篇家庭教育或儿童个性方面的文献,形成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交流会,实现信息共享。(3)学习怎样做好科研课题工作文献、学习其他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调查报告案例、课题研究报告,学习开展课题研究方法及书写材料的结构框架。(4)督促检查研究组人员任务落实情况,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
2、调查访谈阶段(2016、4月——5月)。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继续学习儿童个性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继续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二是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交流活动3次,学术主持人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次,培训研究人员,让他们尽快掌握课题研究业务知识。三是开展调查活动。我们安排调查小组王义军、周胜利2人设计调查题目30多道,内容涉及儿童家庭基本情况、父母教育方式、儿童个性自评方面,分两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余份,采用学生匿名作答的形式,了解儿童家庭情 况、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期望、父母价值观,又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儿童个性特征,归纳、分析、推断儿童个性发展和家庭因素的联系,写出书面调查报告2份。四是开展儿童家庭访谈活动。我们设计印制了家访记录表,安排家访小组巩黎元、周小鹏、彭建康3人走村串户,进入儿童家庭实地考察家庭基本情况、提前拟好谈话问题,和家长面对面问答,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期望、价值观,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继续观察家访家庭孩子个性,同时又访谈儿童,采用个案分析法,共计访谈家长10余人,儿童10余人,共计样本20多人,分析、归类,推想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影响,积累原始材料,为书写结题报告做准备。
3、整理总结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积极参加陕西省教育学会2016年第一批课题研究业务培训会。我们自觉严格遵守会议议程安排,服从大会组织管理,认真聆听向华教授课题培训讲座《怎样做好科研课题工作》,聆听侯耀先教授专家学术报告《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杨秘书长的课题培训讲座《课题的鉴定与结题》专题报告,边听边想边做笔记,竭尽全力记忆、理解,会后多次阅读《学习材料》和笔记,思考理解,充实学术主持人课题研究业务知识,做好书写结题报告准备。二是继续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书写文献和例子,提高书写材料能力。学术主持人学习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等结题方面文献,又认真学习了3篇研究报告例子,还反复阅读《学习材料》中课题培训讲座部分,研读陕西省教育学会文件《关于开展2016年 第一批课题结题鉴定与研究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整理写作思路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三是整理研究过程和成果资料,完成课题结题申报材料主件和附件及其他研究成果的书写和填写。我们先学习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文献,又认真阅读了结题报告例子,整理原始资料,整理写作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思路,认真撰写材料,收集其他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好家庭教育,发挥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积极影响,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给学校教育寻找帮手,发挥家校共育作用,提高教育效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效果,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我们以五年级1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和样本,以5名优秀生和5名学困生为个案,采用案例法开展研究,调查他们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父母养育方式和期望,推想儿童个性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整个过程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问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在调查访谈阶段,我们以学生和他们家庭为样本,开展调查和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培训会2次,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教给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促进儿童形成良好个性。我们也给教师提出了几点管理学生建议:
1、分类要求。
2、抓好重点人员管理。
3、必须高度重视家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校合力,发挥最好教育效果。
4、做好个别教育辅导。这些方法运用在教师课堂 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定会产生较好教育效果。
四、提高了研究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学习相关文献,了解家庭教育方法和儿童个性形成原因,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走进家庭开展家访、实地考察活动,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培养。
1、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学习习惯。现在,课题组人员有时间就上网学习文献,学习热情高涨。
2、养成了勤动笔、勤总结习惯。现在,课题组人员凡每有想法,马上用笔记录,经常书写教学论文,教育叙事,学习风气很浓厚。
3、整理资料,书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成果报告的能力得到锻炼。
4、研究成员自觉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个性化因素 篇3
【关键词】个性化信息;移动网络;影响因素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将给移动互联网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出现,更多移动互联网信息载体的出现。Internet上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国内外都有一些应用中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而在移动网络上进行个性化推荐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投入使用。
1.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应用知识发现技术,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个性化推荐系统主要融合了用户建模技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Web挖掘技术等。个性化推荐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基于规则的推荐,基于内容分类的推荐和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推荐。
1.1 基于规则的推荐技术
基于规则的推荐主要根据用户历史浏览记录,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出信息之间的潜在的关联关系,根据这种关联关系建立规则库,在其他用户再次访问某信息条目I时,在规则库中查找与条目I对应规则,根据这些规则决定向用户推荐的信息集。于规则的推荐结构简单,易于应用。主要缺点是:规则的数量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急剧增加;规则集的确定依赖于支持度-可信度模型,而支持度、可信度的确定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支持度或可信度的改变对规则集的大小影响较大;对用户的推荐是根据当前已有的规则,并不能发现新的用户偏好
1.2 基于内容分类的推荐技术
基于内容分类的推荐(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是建立在信息内容的基础上,而不需要依据用户对信息的评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信息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用户提供的定制信息类型或者用户的兴趣模型,将同类信息或者与用户模型最为相似的信息条目推荐给用户。基于内容的推荐是建立在信息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比较适用于机器容易识别的信息载体,如文本,而不适用与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不容易获取的信息载体。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是文本特征的提取,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是根据文本的特征与用户的兴趣模型进行匹配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向用户推荐该文本信息。因此文本的特征选择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中尤为重要,特征选取的优劣决定了个性化推荐的质量。
1.3 协同过滤推荐技术
协同过滤推荐建立在群体性和多数原则的基础之上,由于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个人的行为一定是包含了某类群体行为的表现,在此假设基础之上协同过滤推荐才会有意义。协同过滤推荐主要分为基于用户的推荐(User-based),基于项目的推荐(Item-based),基于模型的推荐(Model-based)三类。当前协同过滤推荐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电子商务网站,某些社会化网络中。比较成功的应用主要有亚马逊,当用户购买某本书籍时系统会向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书籍列表。还有一些如豆瓣,一些视频音乐网站等也都应用了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也应用到了博客、微博等网络产品上。
协同过滤技术较基于规则与基于内容的推荐优点:(1)能够过滤机器难以进行自动内容分析的信息类型,如音乐,视频等;(2)应用统计学原理,对大量的历史记录进行分析,推荐的精确度更高;(3)可以发现用户兴趣的变化,并且获得用户的新兴趣;(4)利用了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即时修正推荐集。但是,协同过滤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它存在冷启动,历史记录稀疏性,新项目推荐失效等问题,这需要在具体的推荐算法实现中去解决。
2.影响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的主要因素
移动网络较传统Internet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因此移动网络上的个性化信息推荐质量不但受到推荐算法本身的影响,也会受到移动网络资源的影响,本节将介绍影响移动网络个性化信息推荐质量的关键因素。
2.1 信息时效性
个性化推荐技术需要一定的历史信息作为依据来对用户进行推荐,个性化推荐技术是建立在历史信息记录的基础之上的,或是用户显性输入的信息,或是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出来的信息。而信息具有时效性和时滞性,信息在一定时间内是有效的信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期限它就没有意义,此时就是无效信息。信息本身从信息源产生到需要该信息的宿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信息又具有时滞性。因此时间的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历史信息在产生用户推荐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何使各个历史阶段的信息发挥不同的作用是移动网络个性化推荐系统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2 初始信息不足
系统初始化时由于系统积累的用户信息或者浏览记录信息不足,造成不能产生用户推荐集,或者推荐集不准确,这个问题被称为推荐系统的冷启动问题。冷启动在大多数软件系统都存在,由于信息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系统刚刚发布运行时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集。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建立在大量事实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产生比较满意的推荐结果需要积累大量的事实信息。因此如何解决推荐系统的冷启动问题是改进推荐质量的又一关键问题。
2.3 移动终端的限制
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可以保证用户获取到有效的用户信息需求。但是移动终端设备在内存,处理能力方面比较有限,决定了移动终端设备不能处理复杂的人机交互功能,因此移动网络信息推荐系统不能像传统的Internet信息推荐系统那样在客户端运行监控用户行为特征的程序。移动终端屏幕大小的限制,以及操控能力的限制决定了移动终端在显示能力方面的不足,它不可能像PC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信息显示以及动态的输入客户端请求。移动设备的电源以及数据存储能力方面的限制,决定了移动推荐系统不能不间断的向终端用户推荐信息。因此,针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种种不足,对移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推荐准确性,推荐信息类型,推荐方式以及终端的显示与信息反馈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4 移动网络条件的限制
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灵活性,使得人们获取网络信息不再约束在固定的位置上。移动网络质量受到自身带宽,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传输能力不能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因此移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传递信息的格式,信息文件的大小,降低网络延时等。移动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对推荐的准确度,系统响应速度,获取用户信息反馈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一个高效的移动个性化推荐系统应该具有运行简单,响应速度快,推荐准确及时的特点。当前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相对有限,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移动客户端程序应该尽量减少计算数据量。
3.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势必会使移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信息变得越困难,移动个性化推荐成为今后解决移动互联网信息膨胀的主要方式。文章主要论述了与移动网络中应用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相关的技术,以及影响移动网络个性化信息推荐的主要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枚莲,丛晓琪,杨怀珍.改进邻居集合的个性化推荐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9(11).
个性化因素 篇4
1 我国农村“信息贫困”的因素分析
1.1 政策因素
在建国初期,由于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我国政府实施了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资源的分配等都是城市优先,因此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相较于农村明显发达。产生的后果是农村经济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均低于城市。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由于政策依然向城市倾斜,以及各级政府对城市信息化的重视,使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由于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造成了农村的“信息贫困”。
1.2 社会因素
1.2.1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在信息基础建设上的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公共数字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二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的信息需求关注不够,没有倾听其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使得信息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与农民的真正需求不一致。
1.2.2 信息资源供给不足
网络环境中,互联网的发展没有起到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均衡的作用,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来说,长期以来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对农村信息产品的关注与投入不足,造成面向农村的信息时效性差、针对性差、有效性较低,信息供体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最终造成农村信息资源的供给不足。
1.3 农民自身因素
1.3.1 经济收入偏低
在以报纸、电视等传媒为主的我国传统的信息环境中,经济原因已经是造成农民信息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以网络传媒为主的现代信息环境下,经济因素对农民信息贫困的影响更加显著。首先,由于经济收入低导致农民基本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他们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受到限制;其次,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过度依赖,造成低经济收入的农民不能购买现代信息设备,使得农民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消费成为奢望。
1.3.2 农民的信息素质低
在我国,由于普遍存在的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从信息意识上来说他们只在浅层次上对信息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同,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接收新信息及发布自己信息的意识。从信息能力上来说,他们不能熟练地利用多种途径和工具去发现和获取与农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不能对信息的内容有效吸收和利用,不能及时发布自己的信息。
1.3.3 农民的价值观念
近年来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比较,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是完全依赖于现代化技术而存在的,其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与以往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农民对这种以新型媒介传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坚决抵制。
2“信息贫困”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条件
在具体分析了农村“信息贫困”产生的原因后,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信息贫困”地区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具体的需求来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但在农村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制定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指引各级政府、各类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来;在财政上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在农村地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3“信息贫困”地区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途径
在“信息贫困”地区实行信息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就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并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定制重要信息和服务;信息提供者针对用户的个性和特点,主动为用户选择并传递最重要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1 农业农村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农村用户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就是根据农村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使用特点等及时将信息送达用户。在实施农业农村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服务中,首先要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在农业信息推送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农业地貌以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点进行推送。其次,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在信息推送中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民族的风俗,尊重其传统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用户的兴趣、文化程度、信息素养、信息搜索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有差别的推送。
3.2 农业项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农民,新型农民更关注一些能够增加经济收入的农业生产信息,根据这类用户所关注的生产信息建立专项农业生产跟踪服务,就是所谓的农业项目个性化跟踪服务。这项服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所跟踪服务农业项目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项目进行的个性化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实施农业项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后,可以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3.3 农业农村信息的导航服务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组织分散、零乱无序、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随机变化大、更迭消亡无法预测、信息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以及农村用户信息素质较低造成的农村用户在利用网络时感到困惑的现实情况,应当对网络信息进行适合农村用户特点的有效分类导航服务,以解决农村用户在面对庞大、无序的信息资源时的盲然并节约其时间与精力。
3.4 农业农村的信息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不断加强,农民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逐渐向信息提供者转变,他们对于专题学术、热门话题、生活感受以及学习和工作心得等有向社会化、深入化、具有针对性和自由性发展的趋势。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和影像传输,以及语音、视频点对点或多对点技术都较完善的实时互动工具进行信息互动,使农民可以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以及农民关心的事件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使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互动中。这样的互动快捷便利并且针对性强。
3.5 农业农村的个性化咨询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几个因素 篇5
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培养关注学生发展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学生发展了,相应的国家能力得到必然的提高。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校都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在我们中国很多家长都是似懂非懂,明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教育,让学生能更好地更充足地做好知识储备,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往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曲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使孩子从小就背负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需要自我个性的发展和延伸,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有很多因素决定着,引导好个性的正确发展,可以使孩子形成很好的生活习惯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社会当中处于良好的发展。
1.家庭因素。孩子从小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往往是家长忽视的,在家中成员之间交流随意,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在孩子心中很容易沉淀成不好的影响,他甚至可以用你的行为方式来反击父母,同时孩子处于年幼阶段的自我学习状况,需要家长积极地引导,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与父母是有很大关系的,家长一般能感受到这点,但是时不时地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作为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家庭成员来说应该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引导孩子向正确方向前行,主动地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个性。
2.学校因素。学生在学校当中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班主任,可能直接影响孩子个性发展,有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可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会知道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会懂的如何利用一系列方法或者方式来使学生的正确个性得到延伸和提高,不好的个性意识消失或者降低,使学生能自我认识到这种个性习惯的不好,会慢慢在他心目当中退化掉,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倾诉、倾听,理解和敬仰。当然,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对于学生的个性也很重要,同学之间如何更好地与更多的人交流,如何更好地利用个性让大家信服,不能信服的个性习惯或者行为能否自我意识到,如何去合理地运用到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也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地更换班主任或者频繁地转学,更换同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会不自觉地学到其他身旁的人的一些个性和行为习惯,就像化学上的化学效应一样不经意间产生变化,自我意识不到。体育课上就可以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内在欲望和个性的凸现,好的个性及行为可以促进自我以及团队的发展,不好的个性习惯和行为可以在团体当中的影响下及时地改正或者消除削弱,从而为自我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上不得不接触一些事情,如何去处理,如何更好地用自我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凸显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处理好出现的事情,显得至关重要。现在的社会上很多的大企业和单位都在积极寻求有能力有本事的大学生,说到底就是看一看这个大学生他的行为习惯和个性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气质,是否能在学生身上寻求到新的思想和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来为他们赚取最大的利益,这也就迫使我们的社会培养人才上更加注重这一方面。
4.地区因素。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同一个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对孩子的成长培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人文环境不同,社会经济不同,风俗文化不同,等等,甚至一村一镇都不一样,这样混杂着多种方式的生活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个性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地区化或者乡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入乡随俗”的现象。
5.个人因素。作为一个孩子或者一名学生,他的个性发展由自身思想意识的汲取和过滤是至关重要的,他想如何地处理一件事情,他怎样去认识这件事情,都关系到他的个性的发展,很多因素都是去修饰它,自身大脑意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来不断地影响他,引导他,激励他,让他慢慢地自我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性质,这需要家长、教师、朋友来通过正确的教导、正确的行为、正确的习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影响他。
个性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个性因素,英语学习,作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 我国很早就开设了英语这门学科, 但是从当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看, 英语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高, 由于学生的个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其英语学习情况, 进而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因素的促进作用, 以此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个性因素的概述
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感、个性差异等, 对于学生的个性因素,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个性因素主要指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心理影响的因素, 有的学者认为个性因素是指除学生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目前, 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 个性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 所有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并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的个性心理因素, 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个人情感、个性差异等。对于个性因素,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它包括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三、个性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 一) 通过兴趣为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兴趣是人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意识倾向, 对学生而言, 兴趣就是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兴趣, 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场景, 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学习、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 二) 利用态度激发英语学习动力
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 当学生端正自身学习态度, 对英语有好感时, 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会主动的配合教师, 并用坚定的意志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同样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缺乏学习动力, 在学习英语时就会敷衍了事, 这必然会对英语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三) 健康情感增加英语学习信心
学生的情感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健康的情感对学生英语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情感包括自信、焦虑、沉闷、兴奋等, 法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曾说 “对事业而言, 自信心是奇迹般的存在, 有了自信心, 人们就会拥有用不完的才干, 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 即便有再多的才干, 也不会抓住机遇”。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健康情况, 帮助学生树立英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多样化的吸引学生, 让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
( 四) 尊重个体差异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来着教师、同学的尊重, 才能端正自身态度, 树立自信心, 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简答的说, 学生的个性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情况, 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外向型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多样化练习, 培养其养成沉着稳重的好品格, 对于内向型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情景等来鼓励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因素的措施
( 一) 给予学生适当表扬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因素, 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 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 都渴望教师能发现其闪光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 并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优势的平台, 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 体会到成就感, 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 二) 多样化教学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简单的带领学生进行单词阅读, 然后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词汇及语法结构, 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唯一的主体,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因素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新环境下, 教师必须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 三)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因素时,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很多时候竞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竞奖比赛, 将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 让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不仅能发现自身的不足, 还能发现其他同学的优势, 同时各个小组的学生需要在通力合作下, 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 获得第一, 这样的环节设置,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良好个性因素有极大的帮助。
五、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英语学习态度,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 以此全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飞.浅析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新课程:中学, 2012, (03) :105.
[2]邱丰.非智力因素对高职英语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3]叶桂玲.潜智力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行政版, 2010, (11) :31.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几个因素 篇7
1. 家庭因素。孩子从小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 往往是家长忽视的, 在家中成员之间交流随意, 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在孩子心中很容易沉淀成不好的影响, 他甚至可以用你的行为方式来反击父母, 同时孩子处于年幼阶段的自我学习状况, 需要家长积极地引导, 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与父母是有很大关系的, 家长一般能感受到这点, 但是时不时地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作为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家庭成员来说应该提高自我修养, 积极引导孩子向正确方向前行, 主动地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个性。
2. 学校因素。学生在学校当中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班主任, 可能直接影响孩子个性发展, 有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可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们会知道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但是他们会懂的如何利用一系列方法或者方式来使学生的正确个性得到延伸和提高, 不好的个性意识消失或者降低, 使学生能自我认识到这种个性习惯的不好, 会慢慢在他心目当中退化掉,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倾诉、倾听, 理解和敬仰。当然, 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接触, 对于学生的个性也很重要, 同学之间如何更好地与更多的人交流, 如何更好地利用个性让大家信服, 不能信服的个性习惯或者行为能否自我意识到, 如何去合理地运用到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处, 也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地更换班主任或者频繁地转学, 更换同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他会不自觉地学到其他身旁的人的一些个性和行为习惯, 就像化学上的化学效应一样不经意间产生变化, 自我意识不到。体育课上就可以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内在欲望和个性的凸现, 好的个性及行为可以促进自我以及团队的发展, 不好的个性习惯和行为可以在团体当中的影响下及时地改正或者消除削弱, 从而为自我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上不得不接触一些事情, 如何去处理, 如何更好地用自我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凸显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处理好出现的事情, 显得至关重要。现在的社会上很多的大企业和单位都在积极寻求有能力有本事的大学生, 说到底就是看一看这个大学生他的行为习惯和个性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气质, 是否能在学生身上寻求到新的思想和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来为他们赚取最大的利益, 这也就迫使我们的社会培养人才上更加注重这一方面。
4. 地区因素。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 同一个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对孩子的成长培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 人文环境不同, 社会经济不同, 风俗文化不同, 等等, 甚至一村一镇都不一样, 这样混杂着多种方式的生活教育方式, 使得学生在个性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地区化或者乡镇化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入乡随俗”的现象。
5. 个人因素。作为一个孩子或者一名学生, 他的个性发展由自身思想意识的汲取和过滤是至关重要的, 他想如何地处理一件事情, 他怎样去认识这件事情, 都关系到他的个性的发展, 很多因素都是去修饰它, 自身大脑意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需要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来不断地影响他, 引导他, 激励他, 让他慢慢地自我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性质, 这需要家长、教师、朋友来通过正确的教导、正确的行为、正确的习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影响他。
如果有十棵树, 你任由他们自由地生长, 有的可能长的笔直, 有的可能长的弯曲, 自然而生。如果我们来关注他们, 调整他们, 可能他们同样如此, 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生长的更美观, 更有价值, 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对待他们, 适度、正确地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家长能够放开思想, 着眼未来, 关注孩子的一生幸福, 正确地培养孩子, 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 美好的未来!
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展个性, 可以使孩子形成很好的生活习惯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社会当中更好地发展, 孩子家长能够放开思想, 着眼未来。关注孩子的一生幸福, 正确地培养孩子, 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 美好的未来!
个性化因素 篇8
随着航空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飞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飞机自动控制系统也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完善的程度, 尽管飞行职业对飞行员的体能负荷要求逐渐减低, 信息加工要求和心理负荷要求却在逐渐增高。据统计, 在飞行事故及事故征候中, 由人为失误引起的可达58%-97%[1]。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 按航空事故原因对世界航空领域近50年的飞行事故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得出:由飞行员差错引起的飞行事故占总飞行事故的50%左右, 其中仅由飞行员自身差错引起的航空事故就占到了30%[2]。而飞行员自身差错的产生与其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飞行员的个性特征研究对飞行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对现役航线飞行员个性特征的研究, 而对飞行员具备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并用有限的因素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定位, 进而实现与操作行为特征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很少。McCrae与Costa在总结了行为遗传学、个性结构和个体差异纵向稳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个性特征具有内源性, 即在个体发展的一生中, 个体的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4]。在德国, 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 飞行员个性特征与飞行训练表现之间具有相关性[5]。近年, 国内也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空军航空大学冯保民等提出, 现今对飞行员中人的因素研究应该注意心理与行为的变化, 探讨飞行员的心理品质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从而避免不安全现象的出现和飞行事故的发生[6]。民航方面, 肖玮等对我国飞行学员的个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飞行学员与普通人群相比具有低神经质、低焦虑、低外显焦虑和内控性的特点[7]。然而, 随着飞机智能化的发展, 飞行职业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此, 本研究拟通过对现役飞行员进行个性测试, 找出目前我国民航飞行员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以及是否可以用较少的因素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描述, 实现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定位, 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飞行员进行选拔和培训, 减少事故的发生。
2样本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对职业的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由于飞行职业的特殊性, 现有的个性因素量表并不完全适用于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 (16PF) 以团体方式对飞行员进行测试, 时约1小时, 测验的实施、指导语、计分以及结果的解释均按量表手册规定进行。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具有编制比较科学、施测比较简便等优点, 而且其包含的个性特征很全面。
使用DXC—VI型多项心理测评仪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研制) 对所有被试者进行团体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 自行设计基本资料调查表, 获取所需信息。本次研究共对100名飞行员进行测试, 其中符合条件的有效测试人数为89人。
有效样本的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3分析方法
3.1因素分析
对被试在卡特尔16PF上的所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 以探讨飞行员个性特征的构成因素。通过16种个性因素在所萃取出的因素上的负载, 对萃取因素进行命名, 做到既能反映飞行员群体的个性特征, 又可全面的对个性特征进行描述。
3.2差异性分析
将被试所测得的结果与全国成年男子常模的均值进行差异性检验, 以分析当前我国民航飞行员的基本个性特征。为所提取的飞行员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命名提供依据。
3.3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年龄、职务、飞行机型和飞行时间为自变量, 个性特征为因变量,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分析, 探讨各因素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
4结果与分析
4.1飞行员的主要个性特征
本研究共测试了89名民航飞行员, 采用16PF个性因素量表, 共有16个原始特征, 为了简化特征数以实现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定位, 对所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原始数据经过KMO以及Bartlett's检验后发现, 本测试的KMO值为0.399, 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153.633, 自由度为120, 显著值为0.021, 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 这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8]。
以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素萃取, 并以Varimax法进行因素转轴, 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本次分析共萃取7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 特征值分别为1.995、1.651、1.477、1.318、1.214、1.162和1.065, 解释变异量和累计变异量见表, 总累计变异量达到61.756%, 这表示因素分析的结果能较好地代表原始变量。
由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民航现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可归纳为7个因素。因素一包括:乐群性、稳定性和忧虑性;因素二包括:实验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因素三包括:恃强性和兴奋性;因素四包括:有恒性和世故性;因素五包括幻想性和紧张性;因素六包括聪慧性和怀疑性, 因素七包括敢为性和敏感性。以上所提取的7个因素的分数可由16种个性特征的得分与表2中对应负载值的乘积之和求出, 保证了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2飞行员16PF原始分与全国男性常模的比较与分析
将所测飞行员的个性特征与全国男性常模比较 (见表3) 。得分较高的因素有: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和H敢为性;得分较低的因素有: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O忧虑性和Q2独立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有:A乐群性、B聪慧性、G有恒性、N世故性、Q1实验性、Q3自律性和Q4紧张性。
对于飞行人员而言, 飞行职业要求其具有理智、自信;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遵纪守法, 严于律己等个性特征[9], 而这正好解释了我国飞行员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和敢为性上得分比较高的原因。
4.3不同因素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分析
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对飞行员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分别以年龄、职务、飞行时间和机型为自变量, 16种个性特征因素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得出:飞行员的年龄、职务、飞行时间和机型对飞行员的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等有显著性影响,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注:表中左侧是所测飞行员与全国男子常模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T检验) 结果;表中右侧为各因素对飞行员个性特征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F检验) 结果。其中的t值和F值越大, 表示差异性越大。*p<0.05, **p<0.01。
4.3.1 年龄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
为了说明年龄因素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 将飞行员年龄分为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四个年龄组, 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16种个性特征在年龄上的差异 (表4) 。
注:1代表年龄在30岁以下, 2代表31-40岁之间, 3代表41-50岁之间, 4代表50岁以上。*p<0.05, **p<0.01。
通过对飞行员个性特征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可知:
(1) 由聪慧性在各年龄组中的差异性可知:41-50岁被试比40岁以下的被试其聪慧性要低, 这说明41岁以上的飞行员其抽象思维能力要差一些, 思维开始变得迟钝。
(2) 由敏感性和幻想性在各年龄组中的差异性可知:30岁以下的被试比41-50岁的被试敏感性要低一些, 这说明30岁以下的飞行员多能以客观、独立的态度处理问题, 不太凭主观去做事情, 而41岁以上的飞行员, 大多都已经成为机长, 所以做事倾向于凭借主观判断。
(3) 由自律性在各年龄组中的差异性可知:年龄在41-50岁的被试自律性最差, 而50岁以上飞行员的自律性显著提高,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飞行员对自己行为的克制能力有所增强。
4.3.2 飞行时间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
根据我国民航飞行员的成长特点以及由副驾驶升为机长所需要的基本飞行时间, 将所测飞行员的飞行小时数划分为小于3000小时、3000-10000小时和大于10000小时三个阶段, 飞行员个性特征在各个阶段上的差异性如表5所示。
注:1代表飞行时间小于3000h, 2代表飞行时间在3000-10000h之间, 3代表飞行小时大于10000h。*p<0.05, **p<0.01。
通过对飞行员在飞行时间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比较可得:
(1) 飞行时间在3000-10000h的被试与飞行时间大于10000小时的被试相比, 其聪慧性和实验性都要高, 这说明飞行时间在3000-10000小时的被试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思想比较开阔, 能够较容易的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
(2) 飞行时间小于3000小时的飞行员其敏感性要明显的低, 这说明这个阶段的飞行员由于刚接触飞行职业, 一般都按客观要求做事。
4.3.3 机型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影响
本文所涉及的机型有B737、B747、B767、B777 4种机型, 表6为驾驶不同机型的飞行员其个性特征的差异性检验。
注:*p<0.05, **p<0.01。1代表驾驶机型为737, 2代表驾驶机型为747, 3代表驾驶机型为767, 4代表驾驶机型为777。
由不同机型两两比较的结果表可以看出:驾驶B-747的飞行员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幻想性这五个方面与驾驶其它机型的飞行员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可能与其飞行任务有关, B747是远程宽机身运输机, 机队人员较少, 主要承担法兰克福等几条跨时区固定航线的货物运输任务。由于每次飞行在外地呆的时间都在20天左右, 这使得飞行员变得不善交际, 寡言, 墨守陈规,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等。
5结论
文章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我国民航现役89名飞行员进行测试。通过与全国成年男子常模的比较, 得出我国民航现役飞行员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而通过不同的年龄、职务、飞行时间和驾驶机型对飞行员个性特征影响显著性的分析得出: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 这说明飞行员的这四种个性特征与其它特征相比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基于对飞行员个性特征的测量数据得出的, 虽然样本数量有限, 但由于所选工具 (16PF) 包含了较为全面的个性特征, 因此提取出的飞行员的7种个性因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能够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较为全面而准确的定位, 为以后进行与飞行员的操作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实现有针对性的对飞行员进行选拔和培训, 减少飞行事故的发生。
摘要: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 (16PF) 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与分析, 为探讨与飞行员操作特征之间的联系, 保证飞行安全提供依据。运用基本数据统计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飞行员所具有的基本个性特征有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以及敏感性、怀疑性和独立性。年龄、职务和飞行时间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有显著性影响。利用因素分析提取的7种主要因素, 包含了飞行员较为全面的个性特征, 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飞行员,个性特征,因素分析,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
参考文献
[1]Ouraan M S, Shahin BN, Aqqad SS, et al.Human factors inRoyai Jordanian Air Force five years experience[J].AviationSpace Environment, 1996.67 (7) :710
[2]孟昭蓉, 杨春生.世界航空事故汇编[M].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 2002:146
[3]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05
[4]McCrae RR, Costa PT, etc.Nature Over Nurture: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78 (1) :173-186
[5]Horman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 Selection System for ChineseStudent Pilots.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2, (1) :2
[6]冯保民.飞行员心理素质对飞行安全的影响[J].飞行事故与失效分析, 2009, 3 (77) :7-8
[7]肖玮.学员情绪稳定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1) :59-60
[8]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61
[9]杨宇彤, 刘晓鹏, 等.飞行人员的心理素质与飞行安全[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7) :636-637
[10]文军.航空公司安全系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1) :44-48WEN Jun.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isk in airline safety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1) :44-48
个性化因素 篇9
一、引言会朝一种
1994年英国作家兼社会评论家马克·辛普森首先创造出来一个新名词“m e t r o s e x u a l”来表示都市美形男。metrosexual由metropolis (都市) 和sexual (性的) 两个词复合而成, 原意为“都市性别”, 指那些走中性路线的都市男女。但随着时尚文化的流行和大众传媒的宣传, 其意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现在专门用来定义大都市中新出现的那些时尚、敏感、自我放纵甚至是自我陶醉的男性。从其词源metropolis也可看出, metrosexual首先是指一群生活在大都市的男性群体, 然后才是指他们拥有的一些区别于传统都市男性的特征。这些男人内心坚强, 但外表细腻精致, 把追求时尚和装饰自我作为兴趣所在, 颇具女性化倾向。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男性气质挑战传统男性的刻板形象, 他们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男性气质, 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男性形象并改变着大众对男性的固定印象。
二、男装女性化形成原因的探索
(一) 男装女性化的溯源
在服装形态与文化尚不发达的古代, 服装的使用范围很广, 两性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等文明古国, 尽管在着装上已存在两性差异, 但许多服装样式都为男女通用, 像基同 (Chiton) 、裙等服装类型, 都是如此。
17世纪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巴洛克风格服装中, 着装成为男性炫耀财富和地位的方式, 以致于男装在性别角色的表现上涉入到女性的领域, 装束如女性一般琐碎、华美甚至于妖艳。香粉假发、花边绉领、耳环钻饰、羽帽彩履, 凡是女人喜欢穿戴的东西, 男人也多使用并以为时髦。男子阳刚之气几乎被淹没在这些过分精致的装饰物之中, 平添了许多脂粉气和“娘娘腔”, 呈现出男装女性化的特征 (如图1) 。
(二) 社会变革推动男装女性化发展
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里, 男士们开始厌倦那种僵硬呆板的服装线条和沉闷单调的服装色彩, 渴望摆脱固有的束缚, 轻松自在地穿着。上世纪60年代末作为世界服装中心之一的美国, 在服装界掀起了一场名为“孔雀革命”的运动。设计师和制造商们借用雄孔雀开屏时的艳丽来鼓励男士穿着色彩鲜艳, 款式多变的服装。一时间, 几何花形和写意花卉图案的衬衣、领带成为男人的时尚必备品。
裙装向来并不是女性的专利。在1900年前, 裙式的服装是欧洲男人的普通服饰;根据中国历史记载, 从商朝起男性就开始穿着裙子, 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开始形成穿裙子的风俗习惯。从17世纪到19世纪晚期, 在西方语言中“裙子 (skirt) ”是阳性的词语, 是阴性词语裙子 (petticoat) 相应的阳性形式。“裙子 (skirt) ”指的是男子大衣的下摆部分, 活动时下摆左右摆动, 有的就像裙子般飘扬, 有的从腰部直直地垂下来。而苏格兰高地男子的褶叠短裙是具有反抗精神的苏格兰民族精神的象征。马来民族的莎笼 (宽松裤) 是根据豪华生活场景的想象而设计出的服饰。到现在世界上男人穿裙子的情况逐渐减少, 只有苏格兰、缅甸等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男人穿裙的习俗。
(三)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引发男装的革命
时装界一直被女性主义思潮所笼罩, 新一代的设计大师都崇拜女性、热爱女性, 无论男女设计师都不遗余力地突出女性的性感。设计师一面诗般地赞美、歌颂女性的雌性性征, 一面又在不断地挖掘男性内心深处的阴柔品质, 公开赞美母性文化。
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 如今男装的款式和色彩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装一改严肃、古板、庄重的面孔, 各方面都已经可以和女装媲美。为在阳刚之中, 融入阴柔之美, 男装一收再收, 用紧身的裁剪凸现出全身曲线。许多以往通常出现在女装中的元素符号都被大胆地吸收到了男装的制作中来, 比如提花镂空的薄丝状衬衣, 在衣服下摆缀以装饰味道极浓的流苏, 低领口点缀以夸张的纹饰图案, 耀眼夺目的花团锦簇的图案设计, 纯度很高的艳丽色彩等等。女性化元素的融进无疑对以往男装的传统概念是一种颠覆, 服装所标示的男人气质不再拘泥于粗犷、力量、成熟等等, 而是暗含了那种细腻、精致、活泼、具有挑逗意味的一种新的男人气质。
(四) 演艺明星掀起的男装女性化潮流
明星始终是潮流的先锋, 他们一直都处在被大众效仿的位置, 男装女性化的风靡与总是被大众争相模仿的明星脱不了干系。
蓬松飘逸的头发、温柔多情的眼神, 是木村拓哉在广大“粉丝”中的经典形象, 他为《MR》杂志拍摄的封面形象成为日本中性化风潮的始作俑者。这位连续十年被评为日本最当红偶像的帅哥, 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明星强大的号召力。只要是他穿过、玩过的东西, 无不被冠上“木村XX”的称号:他爱穿的Converse球鞋叫“木村鞋”, 他的大波浪长发叫“木村头” (如图2) 。
引领时尚的都市美型男——贝克汉姆, 戴钻石耳环、穿上“沙龙”当裙子及频繁变换发型, 都成为英国男士的流行风向标。而英国一本杂志《GQ》, 拍摄到一张他手指涂上指甲油的照片后, 这张照片竟然立即引得英国男士蜂拥到美容院有样学样。贝克汉姆对于造型的改变已经上升为一种嗜好, 他总是能够给他的崇拜者带来惊喜。再加上本身俊朗的形象和不俗品位, “小贝”可谓是将“Metroseual”的概念演绎到完美。
三、男装女性化设计的表现
在这个提倡多元化的社会里, 一成不变的服饰文化风格已不能满足男士对服饰的需求, 他们开始追求跨文化、混合风格的服装。男装一改严肃、古板、庄重的面孔, 在阳刚之中, 融入阴柔之美, 开始大胆启用柔和的面料和饱和度较高的艳丽色彩, 款式也一收再收, 用紧身的裁剪凸现出全身曲线, 使男装成为现今时尚界的一大看点。
(一) 多样面料
在面料上, 近年来流行的女性花纹、闪光和特殊肌理的纱料、丝绸以及针织物、毛织物都被设计师运用到男装的设计上, 使男人看起来更加细腻温柔生动洒脱。或者是采用丝与毛、丝与金属纤维或莱卡纤维等混合, 制造出纤细、闪亮、柔和、锋利甚至妖艳的效果。天然材质的面料成为材料的首选, 棉、麻、丝的运用为服装带来更加舒适、凉爽和洒脱的感觉。例如有丝绸般光润爽滑的手感的纯棉质料, 间隔排列的缎纹赋予衬衫柔和的光泽。男装中性风格设计的织物选材上以带有幻觉感的华丽材质为主, 以便在时尚与前卫中演绎传统奢华的回归。除此之外, 镂空、华丽的珠饰具有立体感的完美呈现, 在设计风格上都有非同一般的特质 (如图3) 。
(二) 斑斓色彩
近年来男装已摆脱传统, 沉闷、无趣的黑、白、灰、咖, 变得色彩斑斓。蓝色、藏青、灰绿色等色彩登上色彩舞台, 和谐、雅致的粉质感色, 以新鲜的砂砾色和雾灰色为基调, 再以朦胧的浅紫、红柔化整个系列, 在不同色相的游离与交融中, 彰显成熟内敛的感性美。而红、橙、紫色等艳丽的色彩也不再只属于女士, 纷纷争先恐后地登上了男士服装的舞台。
(三) 别致细节
刺绣、镂空纹样、钉珠等女性化细节现今已时常在男装中见到, 尤其是那种神秘图腾款式的绣花, 更能得到男人们的宠爱。一直以温柔著称的荷叶边如今在男装的衣领上也不难找到, 时尚大师路易·威登推出的荷叶边衬衫流露出男性的几分温柔和羞涩。不过这种荷叶边衬衫绝对要避免多种色彩的堆砌, 最好就是选择清淡的纯色衣料, 一些过分艳丽的色彩, 只会使穿着者看起来妖艳俗气。一直被女性们宠爱的流苏已被设计师们应用到男装的裤腿、腰间等细节处, 中和了夹克的硬朗和牛仔裤的粗犷, 吸引不少人的眼球。
(四) 修身款式
男装款式不像女装那样变化多样, 男装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裁剪和面料上。女性化男装无论是在西装、衬衫还是T恤、长裤上, 无不以展现男性完美身材为目的, 随意中张扬个性, 奢华又不落入俗套。如许多男士西装在设计剪裁上, 卸掉了传统西装厚实的垫肩, 而采用轻薄圆滑的肩部设计。合身利落的剪裁、窄版纤细的线条与简单的色调铺陈, 是现代男装西服的经典样式。贴身的甚至小一号的衬衫, 让宽肩膀的男人也显出别样的味道。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立体裁剪的独到之处, 来勾勒和修补男性的肩膀、背部和腰身线条, 并巧妙地使用了刺绣、毛皮和丝绸来进行搭配, 如图4。
(五) 时尚配饰
当今社会时尚配饰已不再是女人们的专利, 男人的耳朵、脖子和手腕上经常出现让女人都惊叹的耳钉、项链和手链。而且丝巾已渐渐成为男人们的新宠, 无论在款式、图案、面料还是在佩戴方式上都往女性方向靠拢, 更能体现男人的优雅。
对于新时代的时尚男性来说, 包包是不能少的。不要以为男人们的包包都是一副面目可憎的呆板相, 如今男士的包一点也不比女孩子们的逊色, 看看他们在秀台上展示的包包, 真有几分难以辨我是雄
雌的感觉。无论是斜挎、手提还是双肩样式的包包在设计上都有女性风格的痕迹。
四、结束语
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选择也更多, 阴阳相辅、刚柔相济或许是服装美的最高境界, 而女性化男装的特点正是对这一境界的追求。无论是基于历史性、实用性还是美观性, 男装女性化都是一种流行趋势。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 服装将开始摆脱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束缚, 男女服装将以更加多样化的面貌出现。
摘要:随着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大众化环境和服饰的国际化背景下, 男装女性化已成为一种时尚, 它符合男性对服饰奢华的追求。社会历史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高及演艺明星的广受追捧, 都对男装女性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男装女性化的表现方式有:面料种类的广泛运用, 色彩的多样化, 细节的处理等。
参考文献
[1]王永杰.中性化是女人发展趋势-见:新华报业网.http://www.xhby.net, 2006-03-08
[2]DOAN, LAURA.Passing fashions:Reading female masculinities in the1920s.Feminist Studies, Fall98, Vol.24 (3)
[3]Susan B·Kaiser著.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3)
[4]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个性化因素 篇10
景观设计中的场所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空间有了与人的互动而形成。场所=空间+空间中人的行为,它集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使用性于一体。人性化的功能定位和实施在场所营造中就显得极为关键。
关键词:人性化;场所;功能定位;途径
景观设计学中的场所可以认为是一个空间有了与人的互动而形成的。场所=空间+空间中人的行为,它集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及使用性于一体。路易斯. 史泰博认为“为了营造成功的公共空间,人必须与空间产生联系:‘拥有’它。一旦人们成为空间的使用者,并开始认同空间,‘空间’就慢慢变成了‘场所’。” 功能是以“人”作为标准的。当一个空间有人出现时,他的目标通常会很明确,随之就需要一个基本要素:使用功能。场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使用性,景观中场所人性化的功能定位就极为关键。一个场所是否人性化,不在于规模大小或复杂程度,而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人的身心需求,是否具有明显的让人识别和记忆,并调动诱发人的情感的特征。
一、 场所中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 场所特征
场所实质上是由建筑表面、铺地、节点、树及街道设施等围合产生的信息场,限定空间的同时也散发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与人交互作用就产生了空间体验。塑造一个场所时,目标要求有:可达性、实用性、安全性、可见性、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灵活性。而突出某个场所的特征,首先应建立该场所使用者行为的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空间形态和功能,注重小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场所的特征决定了空间的属性和优劣,是整体环境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人的行为活动
人作为场所的主体,其行为活动对场所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人与场所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人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场所作出判断和评价,进而作出反应。人的行为心理是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场所功能是依据人的需求而来的,并非设计师能完全决定,它还会在发展中受到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活动的再塑。
(三) 时间因子
时间是筛选场所的利器,时间因子是鉴定一个空间功能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景观各系统在同一空间中处于一种持续流动、互换、转化的状态,从场所形成起,就开始经历着日升月落,雨雪风霜,洪涝干旱的考验。同一场所在一天、一周或者一年之内不同时段,所具备的效用和提供服务的对象都是多变的,空间要素需要不断调整。
(四)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一个可变性极大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工艺和景观材料。创意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创意中不可避免的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一方面被制约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以及因技术含量所带来的成本限制之中;而另一方面若当前技术不能满足设计创意实现,新的需求则会反作用推动社会技术的革新。
三、 公共空间多功能整合的实现途径
(一)尊重场地,合理运用景观手段实现场所的功能集合
在发现和保持场所特征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景观手段改善功能结构。景观手段要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例如利用“化零為整”:对场地中可有可无的要素进行筛选。“求同存异”:在满足最主要功能需求的同时,保留或增加少量具有发展价值的功能区域或设施。
(二)利用人的行为活动与场所间的互动性,优化功能结构
人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人与外界交流的必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更通过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感知与场所产生互动,不同背景的人在场所中完成复杂的信息交换。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奠定了场所的特性,而场所反过来又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空间依据,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
(三) 正视和协调场所中不同个体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场所中各要素配置方式和比例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就如同化学元素的组成一般。虽然基本元素相同,但由于数量和构成方式的差异,最终“化学性质”也相异。要素的改变可以更新系统,相同要素重新排序所得到的效果不同。场所中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体,二是使用的人。
(四) 尊重时间演化所造就的景观生长
时间作用于景观环境所产生的变化,通常是使用者通过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场所的使用功能不是永恒固定的,按昼夜、星期、季节、时间长短发生着变化,在使用过程中景观要素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植物会优胜劣汰,硬质景观日渐磨损。面对这不可避免的情况,设计师在开始阶段就应树立一种延续的时间观。
(五) 充分借助和发展高技术措施
城市设计相关的高技术成果,例如高科技集成设施,交通系统、安全系统、视听系统等,都可在景观设计中借鉴和实施。高技术的水平和高科技含量材料会极大促进场所功能的效果,借助高技术带来设计的创新和价值是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使用者对于场所功能的要求有很多,从没有计划的、完全自发到即兴的、临时的,再到反复思考所成的,各有不同。场所主要使用、附加使用与特殊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在功能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和促进,营造出人性化的场所,这是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英]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K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个性化因素 篇11
一、人性化包装设计理念
人性化包装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 就是以人的本质要求出发, 通过产品外在包装的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综合设计来满足人对产品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要并且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包装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体会、挖掘和概括总结大众消费者的心理感觉和渴望, 摸索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 提高包装设计的人性化效果, 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 为企业赢得利润。
二、人性化包装设计的内涵体现
情感设计:是产品的包装适应消费者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受的设计, 使人们在生活中借助产品包装的色彩、图形、结构、文字等外观形态, 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以此提高消费者的心理审美。
个性设计:是指产品包装在满足人类普遍的生理、心理、智能需求的基础上, 去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包装需求的设计。在现代的产品社会里, 个性化产品包装的需求已经日趋强烈。
成本设计:是注重产品包装的成本核算, 减少消费者负担的设计思维。由于社会出现的“过分包装”往往使商家不惜代价将普通产品包装得过于精美, 导致不必要的经济上浪费, 没有考虑到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经济负担。
生态设计:是指为了节约包装材料资源、减少包装废弃物而鼓励使用的可再使用、再循环的产品包装设计, 又称为可持续包装设计。如应用各种可以循环使用的瓶、罐等包装材料、容器, 以及还要在销毁上便利, 不破坏环境等生态性的环境要求。
三、人性化包装设计的实施
1. 色彩与文字
包装的色彩和文字是传达产品信息和美化产品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能体现和装饰产品的特色, 也对消费者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产品有其独特的视觉色彩感受, 如食品常用鲜明丰富的色调, 通过红、黄、橙等强调味觉, 突出食品的新鲜、美味、富有营养。医药类常用单纯的冷暖色块, 通过灰冷色表示消炎、止痛, 用暖色表示滋补、保健与营养等一般都用中间色, 使患者不至于刺激太大而产生厌烦的感觉。而包装文字的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 充分体现产品属性, 不易用过于繁锁的字体和不易辨认的字, 要用易懂、易读, 易辨认的字体, 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辨识力, 要使人一目了然。
2. 结构与造型
包装结构造型是一种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美学与使用目的相联系的造型设计。产品包装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要在满足其基本保护和运输产品功能的基础上, 设身处地地从消费者的使用角度去考虑, 主要通过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注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把美学与力学设计相结合, 在满足消费者审美的同时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例如把茶叶、颜料、药品等从成箱成桶改为几十克一小袋、几片一小包等小剂量的简便包装, 方便消费者使用和携带, 液态及颗粒态的产品包装中放入量具以方便消费者计量, 以及把包装结构造型设计成符合人机工程原理的形态和样式, 做成可拎、可挂、可开启等。
4. 视觉与导向
视觉人机界面存在于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甚至可以说, 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 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 在包装设计领域也是如此。好的包装设计除了实现基本的功能外, 还应该有明确的指示功能, 这就是我们通过视觉形态的人机界面去引导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的人性化方式。通过包装的结构、造型、色彩以及肌理的变化与对比, 形成视觉语言的暗示与引导, 必要时也可以设计一些附件, 以自身形式的语言十分清楚地协助消费者完成产品包装的开启、操作、使用等方式。例如食品塑料包装袋以及各类纸盒包装, 开口处要有视觉设计导向标示或者文字, 方便消费者方便、快速打开其包装。
3.材料与肌理
在人性化方面, 这里主要是指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运用生态的包装材料, 以及适合消费者心理和生理感受的肌理质感。比如重复使用和可再生的包装材料, 比如啤酒、饮料等包装采用的玻璃瓶可以反复使用, 并且废弃物还可以回收再生。还有诸如可食性、可降解等环保材料既能减少耗少、低污染, 而且还可以避免产生有毒、有害、有辐射性的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伤害等等。肌理是产品包装立体的细节, 也就是材料表面的凹凸、抛光、喷沙等肌理美, 肌理的运用要适合消费者的心理、环境、行为、思想、愿望等因素, 例如在洗浴护肤产品的包装瓶上, 设计用凹凸雕刻的纹理产生波浪的表面, 不及可以赋予水和波浪的感觉, 还可以在洗浴时防止滑落。
四、结论
研究产品包装人性化设计的因素与实施, 不仅仅要考虑一个或某一些设计的问题, 更多的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关系到人们的心理、意识、文化、经济和消费的相互制约与协调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设计为人服务, “人-产品-环境”三者关系的协调、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思敏励世良庄英杰汝蓝鸿:包装装潢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8.7
[2]李雷:论市场营销条件下的产品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 2005, 26 (1) :164
[3]徐人平:包装新材料与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