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共12篇)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 篇1
在我们工作之余,讨论起学生的课内外表现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评论:二班学生学习积极,非常愿意与老师合作,即使犯错误,也立刻承认,从不与老师发生争执;完全相反的是三班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犯错误,还不能接受批评,经常惹老师生气。所有种种都与班主任的教育息息相关。甚至有人直接就说,不用想,就知道是她班的学生。此话虽有些主观,可也道出了其中的一些关联。
尽管人们企图确立遗传因子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文化教育的因素。最有理由说明这一点的就是艺术家的孩子们,他们除了继承父母特殊的天赋外,还生活在一个相当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或许还受到他们的名人父母成功事业的影响。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那么千千万万孩子的成功前期的性格培养就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根据笔者个人这些年的工作感受,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性格决定做事风格。个人能否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性格类型里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自然规律其实非常具有科学性,其中有着不可思议的平衡。在研究众多成功者的例子后,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天生胜者或失败者的性格,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环境与教育决定
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明确家园合作所承担的任务,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尊重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同时也应积极热心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以幼儿为中介,家园建立起更亲密、更和谐的合作关系。成功的家园互动就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生活中由于血缘的关系,生活情境的缘故,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显得比较感性,亲近自然但冲动随意,家长心中有疑虑和困惑时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与老师沟通后家长的教育就理性科学了,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在家庭中才能得到重申与巩固,双方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这个人会发展哪一方面的性格。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培养者,我们不仅要有发扬自身性格的优点,同时要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个性缺点,尽量完善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
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你的说教将不被尊重,甚至遭到学生的唾弃。
有很多人在教学工作中虎头蛇尾: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完。执行计划遇事拖延,在等待中完成工作;应付了事: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尤其有些教师对知识的态度让人费解:马虎轻率;做事不能精益求精;眼高手低: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
比如,就英语这一学科来说,教参上的知识点并不多,为了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经常参照同步练习册。问题是有些练习册,为了吸引学生或为了销量,把一些过浅或过深的东西添加进去,增大容量,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慧眼识珠,但这慧眼是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时间的磨炼的。这时教师的做事风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人或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或是浅尝辄止:凡事只做到最低标准,一味地利用教科书、参考书,对待知识不求甚解。这些都是教师的大忌。
很多老师能够做到用心做事,尽职尽责。从细节、小事做起。能在平时工作中培养一板一眼,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比如我们随身带一个小本,把平时做题甚至阅读中遇到的好题、典型题、好句子好段落积累下来,为课堂及时扩展做准备,避免空洞乏味的解释。这样,我们的课堂显
家庭教育一对一的针对性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评价中难以因人制宜的缺陷,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发挥自己的教育特点与教育优势,各有侧重,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完整塑造。
众所周知,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儿童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家和园的双层教育,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钱晓玲]得“有理有句”,学生听课时就不会觉得枯燥困倦。此外,我们的教材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基本上至少用上三届,为了下一届备课轻车熟路,我们本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原则,从第一册书开始,准备一个较厚的笔记本,翔实地记录课文的分析过程,知识点的顺序安排,以及习题的处理。彻彻底底地把事情做细,把问题尽量一次性地解决。
另外,注意的一点是把做完的事情系统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比如语法,不但要系统化、条理化,更要随着学生的层次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而且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的科学性。例如,英语语法中的非谓语动词做状语相当于状语从句。一名新教师很有可能直接告诉学生-ing-ed做状语相当于时间、条件、让步等等状语从句,然后举一些例句,结果呢?学生很明显懵了。他们不能接受为什么非谓语是这个样子,作为一名认真备课的老师也困惑了,孩子们怎么能不理解呢?实际上只要老师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就不难发现,状语从句在先学习,那么先引入状语从句,在导到非谓语,学生们就可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非谓语动词做状语也就不显得生搬硬套,从而学起来游刃有余。
性格决定做事准则。首先是是否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良好的十大标准:自知、自尊、自强、自制、自信、宽容、关爱、诚信、责任、双赢。如果能做到这些,或尽力去实现这些准则,我们就能恰当地利用影响人生的外界力量:痛苦与快乐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心灵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爱的力量。这样我们就有了决定个人命运的良好心态,从容地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用100%的热情做1%的事情,用心才能见微知著。
其次,我们要对人生与成功有更深刻的理解:成功始于愿景、成功就是过平衡式生活、成功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宁静。静生慧,作为浮躁社会的教师,我们有必要静心、静思,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找到自我,对自己的生涯有明确规划:认知自我,明确人生使命;明确、建立整合观念和态度;明确、建立、整合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不断追求卓越。
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积极性格,抑制消极偏激思想。譬如接受我们不完美的世界。咨询师兼鼓动演说家沃尔夫·林科说,要摒弃完美主义。问题是,生活、人、生意甚至大自然都是不完美的。要接受不完美是万物的常态,但要期望做到最好,因为大多数时候,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拿一个最优生去衡量每一个孩子,那样你的努力会是徒劳的,结果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失望至极。因此,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挖掘、开发最优点,朝着目标前进,坚信天道酬勤。改变生活方式并不容易,关键是“日积月累地做出小的改变,而不是试图突然间改变学生的行为”。
冲走不良压力,“有的压力是良性的,它让我们振作。”怀俄明州威尔逊市的杰克逊·霍尔压力医学学会行为医学主任布鲁斯·门罗说。不良压力来自于我们感到自己无力控制的事物。“诀窍就在于找到一种办法,让人们感到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尽管目前实际上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有时候这意味着需要人为制造控制。此类手段有助于将压力导向“可资利用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获得控制感,将不良压力转为良性压力”。
性格决定教学工作的生产力。“任何积极的参与能激发出富于信心和憧憬的能力。”那种认识到自己能做到什么,并且勇于站到前线去,把接受挑战当作人生训练的进取性格,就可以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把课备好,不满足于学生现有的成绩,才能不遇到大浪淘沙的残酷现实。把眼光放得更远,确立更长远的追求目标:研究最新、最前沿的教学动态;就英语学科而言,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太多了,扩展英美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自身的情感策略,自然教学中会做到更高的升华。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膀上看世界,学知识。教师虽没有塔尖上的功德,却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何愁我们的孩子目光短浅,思维受限?
另外,一个生产力高效的课堂特点一定是气氛融洽,师生共同参与。重点就要靠教师积极调动的能力,对教学的热情投入。教师抑扬顿挫,犹如诗人般沉浸其中的声音,抑或如演员般的感情投入,都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的愿望;进而保持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实现课堂学习最高境界:生成性学习。
还有教师的亲和力、宽容理解力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性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经验中,孩子在一个拥有双亲并且有爱的家庭长大,面对艰难时能更坚强,也较能掌握人际沟通技巧。遗憾的是,如今离婚案例每年飙升,许多孩子都在不愉快中长大。面对这些特殊人群,仅仅关注学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内心脆弱、敏感。要想提高整体成绩,绝对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平时的心理疏导是及时的、必要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就得看教师的性格中与人亲近的能力。有的教师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能够使孩子放下戒备心理,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慢慢地建立良好师生情谊。亲其师,信其道,为最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通过教育的正能量让学生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个性丰满,幸福指数高。希望孩子们知道,不是学习成绩好就一定是好学生。让他们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学会担当,全面发展,实现共同的与个人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海波]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 篇2
5、在反思中成长 学习《怎样上好一堂好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具备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教师若能经常反思,把对教学实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把点点滴滴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汇小溪成江河,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
论高中政治课教师个性化教学
政治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落实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首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类指导,坚持分层施教
由于学生间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以及原有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学会尊重个体差异,需要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政治教学中通过多渠道正确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潜力,注重分类指导,为每类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的建议,坚持让每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如高中女生普遍长于形象思维,而男生一般善于逻辑推理;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宽,而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狭。针对差异,充分发挥其所长,适当引导,分类要求,同时有意识地去弥补其不足;坚持分层施教,无论从课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还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要坚持分层要求。如对尖子生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而后进生或学困生,着重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得起头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我。
其次,尊重、信任学生,善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个性化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注个体,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因此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探究”活动等教学资源,实施由静态课堂向动态课堂转变,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为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提供拓展、延伸的平台。增强课堂调控艺术,注重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以达到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高中生已初步具备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其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动态课堂中出现的个别特殊学生,要以宽容的态度、极大的耐心包容其不足,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
第三,重塑教师角色,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
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政治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
(一)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政治教师要创造不同凡响的个性化教学,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不拘泥于教参,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不受前人教学模式的束缚,尽可能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教材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讲真实的事,敢于质疑问难,让政治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
(二)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政治教学艺术,要求“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个性化的政治教学必须要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政治教学必须要有生动、丰富精彩的另一面。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感受和关切的东西,充分利用新课程中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体验性目标的设定(即探究活动)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如《经济生活》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不妨让学生先进行市场调查,在结合教材中列举的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镜头以及图片等来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个性教学艺术能结合思想政治教材自身的多层次性、问题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学生自身、同学、政治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制度,这样能对学生比较全面地作出中肯的评价。(2)坚持评价反馈途径的多样化。评价可以从平时政治练习分析、学习质量形成性分析、学习质量终结性分析、课情分析等四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反馈。(3)坚持评价客体的分层化。政治教师对各种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习层次发展较高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在独立思考解决了较难问题后或有所创新时给予适时、恰当的鼓励,让他们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而对学业发展较慢的学生,从基础题着手,只要能答出或敢于回答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捕捉他们答题的“闪光点”,诸如答题时的技巧、创新、独特的见解等及时给予鼓励,写上几句欣赏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有效地调动学生政治创新思维的激情。(4)坚持评价方式的多面化。实施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给学生做出具有个性的评价。
课题研究:浅谈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规律及培养 发布日期:2014-06-16 浅谈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规律及培养 大连市大连湾中学 李岩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学科教学要努力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充分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应遵循规律教学,并能体现初中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性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对一名初中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日臻完美,教学效果获得了成功,是一切优秀教师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现状,梳理了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通过对一些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具体个案分析以及对优秀初中教师的访谈调查,揭示了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途径,以及在形成教学风格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为初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实质性地帮助,促使他们早日构建起个人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初中教师 个性化教学风格 形成规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自 1999 年至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同时又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师再教育再发展的重要性。统一的模式化教学正在逐渐被淘汰,个性化教学日益凸现出来,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教学风格俨然成为教师立足于今天教育舞台的必备品,它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产生重要地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中对学习型、探究型教师的倡导,更是明确了教师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必要性。
2.学生学习风格和个性培养的需要
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地积累,在其教学方式、方法、策略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偏爱,这是教师自我的思想追求、知识结构、教学观念、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不同所导致的。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在研究有关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的问题中指出:“与教师风格相认同匹配的学生用肯定的言辞、赞许的语气描述这位教师,且容易接受这位教师,因为风格相匹配的师生,其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交融的。”
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情感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它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培养。例如,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教师展现自我学识、才能、能力等方面就起着关键地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独特风格,使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具有实用价值,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中遇到问题时,更是需要“专家型教师”挺身而出。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意志和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纵观整体,我国的教学理论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以此角度,将教学风格理论与我校教师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研究,对我国教学理论地发展和完备有着积极地启迪和指导意义。再者,此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评价教师。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大部分还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地火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学生考试评价机制正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成绩只是间接地反映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效果的某个侧面,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有新的标准,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应重视对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风格地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专业化成长,真正的优秀教师才会脱颖而出。
(二)研究现状
教学风格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在国外也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但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数量上的显著增加,范围上的明显拓宽。它也清晰地刻画出一条各阶段的层次分明的成长轨迹,并且前景相当广阔而诱人。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早就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关注,并且成效显著。20 世纪 40 年代,主要对教学风格的类型进行了研究。1945 年前苏联的 E.H.麦丁斯基发表关于讲课体系的《讲课风格》一文,他提出了讲课风格的特殊性。1949 年维斯浩(Withall)重点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风格进行了研究。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开始转向教学风格的作用和效果,美国的哈修特(G•Hight)在其《教学艺术》一书中,用新鲜、特别地研究和描述方法,专门对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的教学风格进行了研讨。1957 年克龙巴赫(Cronbach)创造性地提出:研究教学风格的目标是要使复杂的教学效果问题简易化。他提出,应该对有效教学风格、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或要求进行提高。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学研究专家盖奇(Gage)教授在 1963 年的推断教学过程结果的研究,强而有力地证明了教师风格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风格上的有目的的变化,是教师表现艺术上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变化中,教师所表现的机智也就决定了他是怎样一个有效力的教师。”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重心就转向了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师地行为。1973 年加纳(Carner)研究指出:个人的基本个性特点将和他们要接受的那种教师教育起相互作用……以产生某些教学风格……个别学校传统和个别要教的学科,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风格。教学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专业化会在每一次组织和指导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中得到发展,而学生学习能力也会在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一个具有优秀教学风格的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藏是一辈子的,这种风格会让老师得到学生的欣赏,学生的自觉学习欲望自然被激发;反之,教学则是一种时过境迁,学生是机械地、被动地在接受学习。由此,“教师要进行各种类型的授课方式的实验,总结经验,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授课方式。这才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一个新的任务。”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教学风格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正在吸引着大批教育研究者地关注,大量新颖鲜活的研究课题层出不穷。随着李如密教授的《教学风格论》出版,预示它将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教学风格地成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引起关注,经验总结。80 年代初,一些著名的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受到关注,随之,大量的经验总结及反映当时先进的鲜活的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论著应运而生。
(2)专题探讨。80 年代中期,教学风格的效用被肯定和认可,公认为是有必要研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课题,大量有关教学风格的专题理论探讨涌现。
(3)形成。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教学风格作为一门学科被教育专家们提出并论证,并在教学风格论的这个新兴学科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张武升的专著《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的出版,标志着教学风格作为一个崭新研究领域或学科地初步确立。
但是由于研究的时间短等问题,国内有关教学风格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尚不健全,尤其是有关各学科的教学风格地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关物理教学风格地研究更是甚少。这就为后继者地研究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但同时也提供了极为广阔地拓展空间。
(三)研究意义
在我们现行的初中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统一判别标准,统一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环境下,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不禁让我们的教师深思:在这样统一的大环境下,怎么样才能教出自己的特点,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基于此社会背景,深入地研究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问题——把教学风格与具体的初中学科相结合,并重点研究其形成的规律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通过对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规律的研究,无形间在初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间架起了一座高架桥;通过揭示优秀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与发展途径,对广大初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艺术的提高以及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启示,让教师深化对教学风格理论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特点,快速而正确的走上成功的教学之路。它有助于中年教师的自我反思,在自我经验累积的基础上,能够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扬长避短,创造出更适应现代初中教学理念的教学风格,加快教学风格创新的步伐;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对初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地发展,这也是教学艺术创造达到的至高点;分析总结教学风格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教学风格论与初中学科的独有特点相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对于教学、教学风格理论的分散和片面的理解。长期以来,大部分初中教师都没有将学科和教学风格的理论相联系,忽略了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而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侧重于对教学风格的内涵及特征进行研究,对有关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及将教学风格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研究。80 年代,开始深入研究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国专家恩特斯威特通过实证科学方法和范例,研究了学的风格与教的风格,并以此著书《学与教的风格》。同年代,美国学者 J.F.努斯鲍姆(Jon.F.Nussbaum)开始进行关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之间的间接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影响更为明显、直接。适度密切的教学交往风格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90 年代,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又踏上新的台阶,全面而系统化了。1990 年默斯顿和阿什沃思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出版《教学方式序列:从掌握到发现》一书。该书强调,教师不能满足于反映自我个性特征的单一的教学方格,应全面的掌握各种教学风格,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以适应风格各异的学习者。到了 21 世纪,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就更加细微深入。“教学风格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也是当前教学研究兴趣的根源。”教学风格正以其与时俱进的价值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的探寻,可以预见今后对其挖掘的成果会越来越多,更具创意性;对其研究的理论也会更加成熟和完善。第三,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而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如孩子离开你时是灰色的、无个性的,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恐怕没有比这种结局更令人痛心的了。因为,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他认为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个性特色。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时,对其进行教育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另外,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所以说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学生的品德、个性、思维、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业成绩等等。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并采取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的方式展开研究。我们主张研究与实践同行,学会用数字说话、用案例解释。要重视并通过动态观测、理性分析等方式来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成长,实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形态的改善,促进学生个体生动发展。
1.文献研究法。采取文献研究法了解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个性化风格研究的现状和国内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们学习了一系列名师教学风格形成及不同流派的书籍和文献:如《简约之美——薛法根》、《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情感派(于漪);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自学派(魏书生);情境派(李吉林)等;《教学风格论》、《不跪着教书》、《名师的教学风格》、《如何成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等。
2.个案研究法。采用个案研究法,根据自己的个人气质和性格特征,选择教学风格相近的名师进行个案研究,在研究名师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3.行动研究法。与教研、科研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概念界定
要想清晰地了解教学风格形成的各个阶段及其形成的规律,首先必须要认清教学风格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迄今为止,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界定甚是繁多,为其渲染了神秘深奥、难以把握的浓厚色彩,因此对教学风格的概念进行清晰地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这一观念已经日渐地渗透到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中,别具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成了教师对教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艺术,它呈现的态势是千姿百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教学风格的内涵到底什么?在此,国内外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个性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1.国外学者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1)雷朱里(Joseph S RenZulli)和史密斯(Linda H.Smith)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偏爱的某些教学方法。它呈现出连续不变的稳定性和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很少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地改变而改变。(2)菲奇(Louis Fisher)夫妇认为:教学风格与教师教学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不同。教学风格应是运用教学方法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呈现出的稳定的方式。
(3)邓恩夫妇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分组课堂环境布置、评价技术、教学管理和教育思想这 8 个主要方面组成。这 8 个不同方面各具特色的教育要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进行排列组合,即构成了独特的教师风格。
(4)康蒂(Cary Conti)认为:教育思想、价值观要具体落实到课堂必须通过教师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一桥梁,因此教学风格被看作是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教育价值系统影响下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5)道尔西(Dowersey)认为:课堂教学风格是“一种共同的,具有独特性的基本特征。它的形成明显地受到某一教师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以及他们的思想类型和年龄组别的影响。”
(6)德•朗特里(Da Launtlay)认为:“教学风格通常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
(7)玛斯卡•莫斯托恩(Muska Mosston)认为:教师为了选择最合理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必须识别存在的各种决策范型,了解每种范型中的特殊决策以及各范型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决策范型即可称为教学风格。2.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邵瑞珍认为: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2)张翔认为:教学风格是和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聚物或结晶品,是教师教学个性的核心。
(3)程少堂认为:教师教学风格是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以及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无意识的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又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貌。(4)李林生、于德令认为:教学风格是指在对本学科有深厚而广博的储备知识并在充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教学设计,教学课堂管理以及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技巧,它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的风向标。
(5)王北生认为: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
(6)魏正书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学个性和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高度融合。一般,教学风格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独特的教学思路、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富有启迪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鲜明的教学特色。
(7)卢真金认为:教学风格即为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反复表现一种“格调”、“韵味”、“风貌”的表现方式。踏实的教学艺术家个性风貌和特色的教学技能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的结晶。3.教学风格
根据以上国内外学者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将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而展现其特色的就是教学风格。这种观点侧重的是教学活动地呈现形式,因此揭示的仅仅是教学风格所展示出来的表面风范,而忽略了个人的个性特征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其次,从教学论的维度来定义教学风格,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某个阶段地操作特点,即有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和规律性。这种观点忽视了与个体特征地融合统一,只定义了教学风格的一个基本层面。
再次,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研究教学风格,侧重强调个性特征在教学风格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忽略了最基础的教学风格要合乎教学规律这个重要的基本前提,从而没能揭示其教学作用和价值。
最后,从形成过程这个维度来描述教学风格,这样定义也很片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风格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指的是: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是课堂教学方式、手段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折射。个性化教学风格包括如下几个要素: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技巧、教师个性、教学风度、师生关系、教育环境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特征。5.教学风格基本规律
A、实践性和长期性,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产生、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B、个性和共性。共性指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个性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技巧等融进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如智慧型、情感型的、幽默型和自然型等。
C、稳定性。教学风格是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教学定势。
教学风格是在发展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
(二)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特点
1.教学风格的共性
教学风格的特点即为教学风格本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全面了解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运用,才能让教学风格成为教师教学实践道路上地自觉追求。笔者通过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基本特点的研究,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反映教学风格的基本面貌特征即: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1)独特性
几乎所有优秀教师,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上都具有某种特别迷人的地方。这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生活际遇等方面的不同,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它具体表现在: ①教学内容地处理
按照教学大纲,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其处理方式各有千秋。从整体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到课后反思各个环节都会有独特地处理方式,并且在重难点的深与浅、详与略、先与后等方面,都有非常适度的独创性地处理方式。因此,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独特性地表现。从我国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案例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师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有的老师则善于演绎分析;有的老师善于从整体把握,变零为整;有的老师则喜欢放大局部,化整为零,重点讲授等等。②教学方法地运用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实现的。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年龄特征、教学技能、个性特征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方法有独特地选择与运用。这正是每个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每一种有别于他人地选择和运用,就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独特性地表现。③表达方式
教学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有两种: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也有两种:教态表达和实验演示。由于个人生理基础的不同,使得教师在音量、音色的语言表达上会有不同,另外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对教师语言的基调、气势、节奏产生影响。有的教师语言层次分明、科学严密,富有逻辑性并且有很强的说服力;有的教师语言优美动听,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性;有的教师语言幽默,能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板书方面,有的教师善于用提纲式,有的教师喜欢用线索式,还有的教师则喜欢用图解式等等。同时辅助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2)多样性
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性,是指对任何一个领域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横向或纵向发展中所呈现的教学风格的多样性,是在教师教学风格具有连续一贯性和相对稳定性时,所表现出来的在各个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多样”。教学活动具有复杂、灵活、辩证、多样的特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稳中求创新。
一名优秀的初中教师,不仅应该善于运用严密的科学逻辑方法,而且也应掌握运用鲜活、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化解抽象来展开问题的思维活动,能通过生活用语、体态语、表情等对所授内容给予生动形象地说明;能够用类比、数形结合、比喻等艺术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物理文字从书本跳到生活;能够借助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更加形象地学习(3)稳定性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就会形成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才能、价值观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就是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也是教师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这种稳定性通过教师教学思想的基本完善、教学方法的卓越选取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认识,指导教学的具体环节,有意无意地引导教师向自我教学目标靠拢。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既要稳定又要创新,如果教学方式变换频率过快,学生就没有适应的过程,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地养成。从教师的角度看,总是变换教学方式,说明还在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诚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意义上的,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单纯重复,不反思创新,对教学艺术地追求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只有在稳定中丰富发展,才能保持教学艺术风格的高效和活力。(4)发展性
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促成的,是要经过一个漫长地探索过程,这就是教学风格的发展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它存在一个渐渐发展至成熟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需要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学风格在相对稳定的同时,局部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只有活跃的局部变化,才能不断完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需要不断创造的:一方面要对原有教学风格的某些环节变革和完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在完善的基础上求新,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发展性,给人们显示了教学风格内在生命活力的顽强流动。
(三)教学风格的分类
优秀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舞台上不断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资源,面对众多的教学风格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风格的分类有助于教师深化对教学风格的理论认识、明确个人的教学追求,也有助于对教学风格进行正确地赏析和评价,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教而学”。1.国外教学风格的分类
国外对教学风格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从教学方式这个角度,将其分为讲演式教学风格和讨论式教学风格。第二种从教学组织的这个角度,将其分为分别以学生和以老师为中心的两类教学风格。第三种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 提出的富有创意的认知风格理论——心理自我控制理论。这一理论是从教师认知风格这个角度划分的,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七种教学风格类型。2.国内教学风格的分类
在我国,一些专家也对教学风格的分类进行了研究。1986 年李如密提出把教学风格分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和艺术型(或称情感型)。科学型的特点就是内容的组织层次分明,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艺术型的特点是内容组织有很浓的艺术效果,主次分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1989 年王北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类型:幽默型和求美型教学风格。前者特点以幽默教育为主,利用幽默的语言、体态语及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后者的特点是以美贯穿真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光彩熠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1991年魏正书提出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的分类。
1995 年李新宇提出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的分类。时隔十年,李如密提出了综合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使教学风格分类有了突破性进展。这是相对于以前单一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和方法而言的,为了达到理想的分类效果,综合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和多种分类方法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新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与方法体系。使用综合的教学风格分类标准和方法,对所有教学风格进行理论分类,便得到了多层次、多序列的教学风格类型谱系。
三、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规律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教学特色和个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一)阻碍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良好教学风格能有效推动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是诸多因素地综合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教师自身因素地影响,而且也受到环境条件地制约。1.内部因素
我们把源自教师自身的因素称为内部因素。由于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社会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并且每个教师对教学风格追求的内在动力也有差别,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观因素具体包括:(1)教师个人品质
教师的个人品质具体包括自身文化品质、心理品质、职业品质以及生理差异。①文化品质 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质,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等。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要有广度和深度,这里不仅仅指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为教学活动中广征博引和逻辑论证提供了必备条件;教师的品德修养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它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学生的关爱等方面,它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审美情趣指的是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职业中创造美、享受美,才能激发出职业热情,不断在教学风格中创新。②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形成表现出的特征。教师个体认知特征,如表达节奏的快慢、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等,都会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个人意志力强弱、情绪的掌控能力等,也会对教学风格产生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等方面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教学风格的主导方向。③职业品质
教师个体的职业品质,是指教师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素养,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比如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教学观念即为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它会直接指导和影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也是创造独特教学风格的根源。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教师在某些方面的偏爱,就会导致教师各自教学风格的迥异。另外,教师自身方面的先天差异,比如性别、年龄、体质等方面,都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2)教师对教学风格的主观能动追求
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地具体体现。它具体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
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关于教与学的认知、情感以及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活动中,经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与评价,会对其中精彩的教学过程长期储存,也会对其中感觉不理想的部分探索改进。这样经过总结和改进,经过若干的教学周期,必定会在教学技术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此往复,在累积的教学实践经验中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学个性指教师个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地体现。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是,并不是教师具备的所有个性特征都能在教学特征中体现,这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某种教学个性;教学风格能体现教学个性,但二者不能等同,只有教学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显示出长期的稳定性、科学性时,方可促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对教学艺术地自觉追求是教学风格形成中重要的因素,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反思、改进,教师还要具备钻研精神,及时地总结经验,勇于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大部分的优秀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也是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物。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基础的教师,如果不在艰苦的教学艺术实践中去努力追求,那么即使其教学艺术生长在肥沃的天然土壤上,也开不出美丽的风格之花。”
由此可见,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两个必备基础条件,教师对教学艺术地自觉追求与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备途径。2.外部因素
以上所述的内部因素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关系教学系统的要素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这些要素统称为外部因素。它主要包括教学要素中的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学生对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从学生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来体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在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学对象的群体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学风格与之相适应;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个体因智力、个性、性别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学内容由于其特点、性质和要求的不同,也会制约教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就会在教学上有不同的要求。研究表明,与文科教师相比,理科教师更加倾向于执行型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从一而终。教学环境也会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教学环境包括具体的物质环境,学校领导、教学体制、教学传统等精神环境,学校内部环境,时代、社会环境等。适宜的教学环境,会促使教学风格加速发展创新;反之,不适宜的教学环境会使教学风格的形成停滞。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校领导、工作压力的满意程度越高越喜欢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风格,反之,则倾向于采取消息、保守的教学风格。
(二)初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
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艰苦磨练,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一名教师走向教学艺术成熟的过程。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的访谈交流,将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阶段、独立性阶段、创造性阶段和风格化阶段。这四个阶段正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1.模仿性阶段
模仿性阶段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从刚开始接触教学技能到掌握的一个过程。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刚刚从事教学事业的教师,往往模拟优秀专家、教师的成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取教学经验,适应基本教学,加快教学技能的获得速度。
从教师的心理上看,新教师在刚从事教学实践时会感觉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而模仿是适应教学简洁、快速的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并且选择适合个人特征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这就是获得教学经验的关键性做法。新手型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的成绩和外界对其教学地评价,十分重视课前地准备。在这一阶段容易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最终导致僵化的教学行为。所以,新手型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模仿才会有助于教学技能地获得,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有思考地模仿,不断反思和取舍,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性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独立性阶段
经历了模仿性教学阶段的教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领悟到了他人教学的艺术灵魂,并能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他人的经验有条件地进行取舍。教师告别了单纯的模仿,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从教学技能地获得到形成一定的教学技巧,这就是独立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有较强的自我教学效能感,但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灵活和变通的程度。这是一个教师全面素质地展现,也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是由普通的教学形象到独特的教学风格之间,尚需教师作不懈的努力完成自我地超越。”处于此阶段的教师心理上希望能够像优秀教师一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正是促进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动力。
这一阶段是向下一阶段过渡的基础,能否顺利地过渡到创造性阶段,要取决于教师自身。有的教师会停滞在此阶段,无法进入下一阶段,教学水平毫无进展,没有创新。
所以,此阶段,要增强主观能动性意识,不断激发灵感思维,尽快地过渡到创造性阶段。3.创造性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创造性就会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尤其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方面有显著的表现。进入创造性阶段的教师,已经从新手型教师过渡到熟手型教师,能够敏锐观察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地反映,熟练地进行常规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操作,对教学活动进行较好的调节和控制。注意力更能集中在教学的内在价值上,深入地理解教学,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能够将头脑中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类并且以此来预测学生的反映,其精准性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计划并且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掌控。处于此阶段的教师会在教学技巧上有所创新,带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这种情景呈现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教师还需要继续提高,日益完善,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赵志凯,就是一位在教学艺术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的老师。正因如此,随着其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其教学风格也是日趋鲜明、完善且独具个人特色。赵老师独创了人文物理教学风格,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训练,崇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独创性成为教学过程中呈稳定状态的标志时,这个教师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也便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4.风格化阶段 处于风格化阶段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的个色特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稳定性的展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充盈着教师的审美价值,创造性教学活动熠熠闪光。在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的时候,能够灵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策略,轻松自如地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足够稳定的教学效能感。
这一阶段的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将个人情绪带入到教学情境,稳定的情绪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这样,就会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甄选教育信息,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反思、评估、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即为专家型教师,真正达到了教学艺术的成熟,具有稳定的内化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把教师教学风格列入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最根本的动力,对其进行合理地运用,有益于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将形成教学风格加入到教学评价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调动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自觉性,使其教学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施展,提倡有风格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四)教师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和个人努力
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形成其独特教学风格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是其个人努力的源泉,这也将早日促成其教学风格的形成。1.乐教的精神
今日之师,应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而不是作为自我谋生的手段。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才能坚守这份艰辛,乐享其中的“苦”;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教师才能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教师才会乐迎自我成长过程中地种种挑战,尽情施展其才,乐享创造性的成就感。这种乐趣会充斥着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事业的追求,形成快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如此,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教学风格。2.苦练学科基本功
教学风格不会无缘无故的形成,青年教师追求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要苦练学科基本功。因为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实践证明,教学风格是教师勇于追求、大胆探索实践、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形成风格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即要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符合科学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四、初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它是所有教师在教育生涯中所不懈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使每位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首先,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应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积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
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把培养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的。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在传统教育制度面前,都呈现出统一的态势,从各项基本教学技能到个性教学都被统一规定标准,教师的自我发展完全被抑制,统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即使有时想借鉴好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最后也会被考试这根缰绳悬崖勒马,最终回归到统一。如此说来,要想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应当先解放教师的思想,给他们提供可以自我发展的空间。
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教学,要积极地鼓励教师建立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学校领导注意教育观念地更新,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肯定并支持每一位老师的个性教学,建立教师的考评制度,彻底摆脱应试制度的束缚。这样教师就会将个性特征融入教学,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求知,自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教育观念地更新对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为教师创设学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学校领导要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对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都要深入了解,并及时给予他们相关方面的帮助,通过多途径培养,发展其教学风格。当一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受到尊重,他的教学积极性就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了,鼓励并帮助教师建立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就是对教师个性的尊重,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的空间。
作为大连湾中学的校长,我们主要是在实践中探索出形成风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歌德曾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记录。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有广泛而深厚的个人修养基础,多下一些“诗外功夫”,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不断学习,吸收内化。学习是教师夯实专业成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础。我们组织教师学师德规范,学教学常规,学业务知识。向文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认真阅读有关书籍,自觉学习有关理论,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后记,使之最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学校构建了“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学习网络,建立了领导引学、个人自学和年组学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创造条件让不同阶段的老师在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学校还专门购买了一批教育专著、理论书籍,老师们在课余阅读学习,经常相互交流思想,主动写心得体会。
(2)借助外力,苦练内功。学校经常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
请进来——我校组织教师学习市区名师的教学专著、教学案例及公开课录像,体悟名师的教学风格,探寻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基本规律。还邀请区科研室主任、教研员来我校作专题报告,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地评课,使教师能在新观念、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对个性化教学认识,对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走出去——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明天,学校特别关注和扶植青年教师成长。近几年来,学校选派青年教师赴上海、北师大等地学习。同时,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外学校取经。使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学校开展教师个性化教学研究夯实了队伍,奠定了基础。
(3)反思中成长,感悟中提高。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加以反思和提炼,都会成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会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要制订明确具体的目标,每节课后进行反思,目标达成度如何,哪些环节是成功的,哪些环节是有意外收获的,还有哪些不足。如今这些要求已成为我校老师工作的习惯。另外,邀请专家、学者并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学术研讨活动。一段时间以来,令人欣喜地发现,教师个性的火花在不断闪现,不少老师已经得到了学生的“青睐”。
(4)展示个性,提供舞台。学校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风格的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通过运作分析会、现场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分享经验,鼓励创造性工作,共同成长。
2.营造开放学术氛围
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而这良好氛围的营造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学校领导没有把眼光仅仅盯着升学率,而是以长远的观点,把形成教师个性化风格作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不怕少,不怕不成熟,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和创新,使学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教改新局面。
(1)独具慧眼,因势利导。前苏联学者波尔特诺夫说:“教师有权标新立异,有权创建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姿态、习惯……”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每一个教师特长,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平时不管工作多忙,始终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一旦发现端倪,便及时地给予多方面帮助,进行多渠道培养。学校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风格就是个性,我们重视了风格,也就是重视了个人的独特性”。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教师的教学个性应受到尊重,而允许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调动起每个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教研科研不分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是我校一贯做法。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联手,聚焦课堂开展了 “教学质量月活动”、“名师展示课活动”、“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
本学期,各年级以“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为主题,以“每人一节研究课”为载体落实集体教研活动,抓住科研课题及课堂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全体教师树立了“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教学观和研究观,增强了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新课必须有课后反思,单元教学年组必须集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体验摸索,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用行动炼就风格
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师风格形成途径与方法:
分析教师教学个性,设计教学发展方向:
(1)定性——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可以从教师的思想、思维、语言、性别、年龄等方面总结分析。
音质:浑厚雄壮、抑扬顿挫;清脆明快,柔美圆润。表达:有的优美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有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有的干脆利落,语句明快简短;有的柔和委婉,讲话平易流畅;有的出语不凡,善于诱发,好用激将法,常常如同撞钟,令你清音不绝于耳,思绪萦绕不断;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语气:常用关切的语气询问学生,易使教学语言风格趋向温婉;常用祈使命令的语气,易使教学风格趋向明快教学风格因个性而独特,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标志。
(1)定向——帮助教师确定发展方向。
即确定教学特点和人生走向,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教师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超越自我。比如:
定向:情感型 ——诗意语文 ——专学王崧舟。追求的作课特点:拨人心弦,情思交融。
定向:理智型 ——简单语文—— 专学薛法根。追求的作课特点:简单质朴,真实自然。
(3)定法——帮助教师设计发展路径
三段法:模仿——探索——创造
A、从模仿开始:模课——在学习中起步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做的: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模仿著名专家和学者,名家高手;模仿身边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B、从模到磨:磨课——在探索中磨炼
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次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C、从磨到悟:悟课——在创造中升华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上述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在整体上有如下特点:(1)顺序性
教学风格形成的这四个阶段是渐进的,是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发展的,环环相扣,并且每一个过渡都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2)长期性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从模仿性阶段向风格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模仿的成分递减,自我独创的成分递增,在每一阶段中,要不断地按照主客观条件进行量地累积才能过渡到下一个阶段。(3)个体独特性
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在整个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其独特性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教师个体独创的结果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方式等发面具体展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教学技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且也是由共性向个性发展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风格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发展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并且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阶段,都需有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在这种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独创性因素达到一定量地积累,就会引起质变,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外围部分
①胆汁质的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很强,但激情不易控制,自控能力差,脾气很暴躁,常常会影响教学效果。
②粘液质的教师上课认真、负责,善于运用说教、启发的方式教学。态度温和,富有耐心,讲课时条理清晰,循循善诱。但自我创新的成分很少,缺乏教育激情,反应不够灵活。
③抑郁质的教师上课时常常按照统一的模式,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举止迟缓。但他们理论造诣较高,看待问题往往深入,办事有条不紊小心谨慎。不同类型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
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尤其是在自己那些异于他人的思维品质、个性特征、能力等方面给予关注,只有把教学与个人特征和谐结合,才能共同作用于教学,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Freitag Herta.T)指出:“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把个性特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搭建专属个人的特色教学风格桥梁。4.不断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尊重教学规律的良好开端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深入教学研究和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保障。日本上寺久雄教授指出:“特别是教师要进行各种类型的授课方式的试验,总结经验,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授课方式。这才是教师提出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一个新的任务。”由此,教师应该不拘一格,大胆地尝试,勇于研究探索,既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也要遵循教学的艺术性,在大量地尝试和探索中找寻适合自我的方式定向发展,不断的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在探索教学艺术的道路上既要虚心求学,又要有所创新;吸收别人的经验,是为了有所创新;博众人之彩,并能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两者和谐融合,创建出自我专属的独特教学风格,切忌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这就要求教师在刚刚进入教学艺术领域中时,选择模仿某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深入研究他人采用此方法的道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分析融合,最后不仅能取别人之长,而且还能凸显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若想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止步不前、仅仅停留在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外在形式上,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和教学技术,这样才能为开创自我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拓宽道路。5.注重反思,不断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观点:教师的成长是由教师经验和教师反思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反思,一般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情景进行批判地考察和思考。教师的反思一般是指教师对自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正,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效能较为系统。
6.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
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仅要了解外部世界,还要清晰地认识自己、自己和外部的联系,并且洞悉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的对象。教师要能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达到自我监控的目的,在追求教学艺术的征途上,应从自我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优势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也能够另辟蹊径,有独特的造诣。比如,要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或哪几种气质的综合。因为不同气质的教师由于情感和活动强弱、快慢不一样,教学上表现出来的个性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1)多血质的教师上课时体态语丰富,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具有创新性。但常因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好好地辅导和教诲,对教材内容的深度不能足够把握。
(2)胆汁质的教师上课时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兴致高和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经验的积累,那么只能是固步自封,永远停留在起点,只有从经验中不断自我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改进提高,才是发展成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7.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是指研、教、读、写、讲,把研究、教学、读书、写作、讲座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提升专业素质。研: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教: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讲:让讲座成为一种挑战。
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有内动力。梦想是执著前行的动力源心有多高,成就就有多高。心要站在形成风格的高度、心要站到名师的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想多远;你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你能下多少功夫。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功到自然成,成功源于执著!
五、研究的成果及成果分析
(一)教师形成风格各异的教学风格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明确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特征:即动态生成;难以言说;个人专有;稳中有变;认为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工具的课堂和儿童的课堂。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研究课活动,全校教师以主动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每节课做到积极准备,精心设计,互听互评,反思研讨,老师们课的设计都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少教师个性化的风格得到张扬显现,很多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一:自然亲切型
教学风格:自然本色
关键词: 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返璞归真
这一类风格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师生之间是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这类课堂教学追求原味真实。教学活动不刻意雕饰,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感受体验,理解运用;教学中遵循语文学习的个性,关注学生言语的习得和运用,体现原生态的味道。
风格二:睿智创新型
关键词:思路出新 设计创意 新意迭现
这一类型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这类教学风格数学教师居多,如数学骨干教师陈靖、马雪梅。青年教师魏宏斌。他们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思路的出新、教学设计的创意、课堂应变的灵活,乃至问点的选择、课题的解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安排,常常是新意迭现,使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显示出教学的活力和魅力。而所有这些创新又总是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应变的灵活处置等方面的睿智和聪慧。
风格三:情思激荡型——情感型
关键词:慷慨激昂 震撼人心 情感共鸣
这一类风格的教师如龚玉静,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是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震撼人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她们的课堂追求的就是情真意切的情境教学,她们以情激情,声情并茂,让语文课充满激情。
风格四:严谨细密型
关键词:搭配合理,有条不紊 环环相扣
这一类老师讲课时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丝毫不带雕琢痕迹。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搭配合理,有条不紊。无论是讲解和分析,还是提问和练习,都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典型教师代表:陈婧、吴军华,在教学内容结构方式上,老师上课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严谨而细密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受益匪浅。
风格五:幽默型
关键词: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 课堂活跃
这类风格所体现的最突出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起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给人以回味的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积极意识将得到充分发挥。
风格六:技巧型
此种风格在于,教师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不带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如将多媒体等引入课堂,整个课堂结构有如思维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针对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教材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
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带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老师们在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互上观摩课,研究课,年组开展“一课多上”等活动,并积极探讨研究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每位教师都发现并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方向,正在不断趋于完善。
陈婧、蔡斯文、吴军华、龚玉静、孙丽娟、曲桂敏的课,不同老师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展风姿”。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确实,没有教师的独特个性,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艺术性。只有个性化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才能把各门课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烧”,上得“风流蕴藉”……也正是因为教师“另辟蹊径”“独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教学,才让课改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灿烂前景。
(二)教师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
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不仅使每位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项课题研究真正的受益者还是学生。语文课堂上,学生能说得头头是道,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数学课上,学生们逻辑思维清晰,参与热情高涨。还有多名学生多篇富有个性化的读后感、日记均获不同奖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个性化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了走个性化教学之路。
学生在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发展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不拘泥于统一、规范化的要求。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与实践,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1.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施,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堂教学改变了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改变“秧田式”的教室空间布局,“马蹄式”、“圆弧式”、“蜂窝式”、“扇面式”、“对垒式”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谈话、练习、演示、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了学科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异质分组发挥学生各自特长,师生互动优化自主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经验、方法”交流、各科知识“擂台赛”、课本剧演出、“我的自画像”即兴演讲、我是小主考等活动。总之,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及教学手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态的课堂教学。
2.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施,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忽视的,快乐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个性鲜明的教师才可能发展学生多样的个性。因此,教师对教学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大胆地展现自己丰富的语言风格与个性情感。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个性风采和教学热情,这样的课堂就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对话,允许学生多样性的存在,充满生机和活力。
3.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发各具特色的兴趣特长,培养良好和谐的个性素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于是,课堂教学个性化,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情感、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的个性化。教与学的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4.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基于此,我们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办手抄报比赛,收集广告词比赛,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社区、街道等进行采访与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用崇高的情怀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开放在学生心灵花园里的,就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教师以坚毅的品质去面对挫折,屹立在学生精神天地里的,也将是斗寒傲雪的松柏。当教师以友善的态度、充分的尊重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时,当教师以耐心、公正、坦率、宽容和幽默去影响学生时,教师的个性就必然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三)促进学校阳光教育向纵深发展
几十年的办学历程,孕育出大连湾中学“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阳光课堂、阳光教师、阳光学生的教育教学特色。
论教师的教学个性 篇3
一、个性教学的内涵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社会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基本内核,是使一个人与其它人区别开来的特性。
个性教学就是要培养人的这种独特社会性。因此,个性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教学组织结构,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变革。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教学的目的是发掘个性潜能优势,使每个学生建构完善并实现自我。
第二,课程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的需要。
第三,学习的评价是即时性和诊断性的,教师不把评价视为终结性、结果性的检测手段。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五,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并提供与每一个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机会。
个性教学也就是适应性教学、分化教学和全纳性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个性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适应有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相应的评价制度等,这就是适应性教学;从教学形式上来说,个性教学强调以异质分组的形式来调整班级内部的个别差异,进行随机分班分组,这又是分化教学;从教学目标来说,个性教学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支持所有学生的成长,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则是全纳性教学。
二、教学个性的体现
教学个性是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授课内容应该自己精心设计和选择,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要超出教材的范围。教材只应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或指导性用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用教材,要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既要活用教材又要拓展教材,应该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坚持个性和共性相结合,既不能离开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结构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去剪辑教材,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创造。在授课时可选择部分经典内容给学生介绍。讲授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选择,每学期都应该在综合分析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进展的基础上,写出新的教学讲义。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重大进展和最新成果,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正确引导性,教师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向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2.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不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定,教师有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把其他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不能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粉笔和黑板就认为他的教学手段落后或教学效果不好。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进行选择。应该重视个性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根据班级中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实现多样化的统一。
3.教师对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师在授课形式上应该有高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要学会跳出模式用模式,要具有活用教学模式的能力,要学会因材施教,在授课形式上可以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对授课内容娓娓而谈,即便是长时间的讲述,学生也是全神贯注;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写综述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为了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综述,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与分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一般以一种方法为主导,融合进多种方法,在讲授中有学生的辩论,在自学中有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在探索中有归纳和总结;有阅读,有思考,有活动,有研究,有操作,有总结,形成一种优化组合的教学结构,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促使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方法
1.扩大师资来源。通过公开招聘或公开竞争的方式吸纳优秀人才,使教师来源多元化,这是教学个性呈现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基础与保证。同时要增加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如果师资队伍长期保持不变,那必然会造成“死水一潭”,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萎缩和丧失,如果师资队伍保持适当流动,就会出现“活水常流”的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
2.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确保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三是转变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体现注重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减少对机械记忆知识内容的考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检测,以此来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次性考评的做法。
3.改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评价,促使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自觉地进行工作方法和努力方向的自我调整。目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具有过强的共性,靠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甚至会压抑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及其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述,在评价中应该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在课堂教师评价中以发现和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为突破口,采取领导、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活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改变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学虽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没有规定共同的格式,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长去组织教学。集体备课也不是框定授课内容、重点和难点、甚至框定某个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机械刻板的过程。要是那样,教学中就不能体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因为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当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教学个性形成之后,他就不会随便改变。所有同科同级的教师使用同一个教案,也会让教师在真正的课堂上失去自己的风度或教学性格。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要彻底地改变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以崭新的姿态,通过讨论研究,挖掘集体智慧,形成教学合力,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将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特点做相应的调整,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创新力。
5.改变教案检查的重点。教案检查要突出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后记的评价,改变过去重点看教学环节全不全,教师的书写详不详细等方面,侧重于看教师有没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有没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同时也通过对课后记的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每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及时的自我调整,自我弥补不足。学校在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专门对课后记从哪些方面书写进行具体的说明,包括: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到位;课堂中有无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是否被调整到最佳;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反映有多少差距;哪些知识点、解题方法还需进一步巩固等。引导教师全方位地“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导”进行有价值的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玉苹.个性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施依据.零陵学院学报,2003(4).
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 篇4
但笔者同时也看到, 教师被严格地限制在比较固定又相对封闭的框架中, 没有当作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和具有丰富多样的创造性的个体受到应有的尊重。统一的教案和教参使教师对课堂知识的个人理解无容身之地, 教师的知识话语权不知不觉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因此, 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教师的教学个性被淡化和忽视而忧心忡忡, 对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尊重和施展扼腕叹息。
那什么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呢?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 我觉得真正可贵的, 不是政治上的国家, 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 是人格。”教学活动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首先它包含了人的创造性以及由创造性带来的独特性, 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开发、加工以及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它追求教学过程与教师个体生命实践的糅合, 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追求及人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 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 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和风格, 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产生陶冶作用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教育的作用是多层次、立体化、多元化的, 并不局限在知识的传承和方法的示范上, 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1], 是生命的潜移默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尺度和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有血有肉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个性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修养、学识、阅历、性格等方面, 结合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和趣味倾向的把握。因此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时通常通过自己的备课活动, 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但凡在教育事业中取得超凡成就的教育家, 他们都有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个性;长期践行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李镇西的教学个性;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魏书生的教学个性……在物理教师中, 有的教师人生阅历丰富, 知识面广阔, 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将教学内容与大量的生活中鲜活事例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有的教师对古代诗词有较高的造诣, 会经常信手拈来一些古诗文讲解物理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规律, 既能教授学生物理知识又能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怀;有的教师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 经常把物理知识或规律编写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便于学生记忆, 简化学生学习负担;有的教师上课激情满怀, 富于强烈的感染力;有的教师上课和风细雨, 给人以如沐春风的美好感觉;有的教师上课诙谐幽默, 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的老师思维严谨, 分析问题全面细致, 推理丝丝入扣而能引人入胜……再例如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有的教师机敏多才, 心窍玲珑, 随手化用, 妙语连珠, 作文天地的枯燥与单调因他而消隐, 而生机盎然;有的教师温润如玉, 悠然隽永, 如行到水穷处的闲云, 语文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指点下逸趣横生;有的教师诙谐睿智, 幽默朴素的演绎, 引得台上台下言笑宴宴, 情趣融融……[2]一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复制的, 因为只有在那群特定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和那个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上出那节课;某个教师的教学个性不是谁想模仿就能模仿的, 因为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他自己的特征。
我们很少能在一些公开课上听到让人感觉自然而又真实的具有个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你几乎很难听到学生“即时的笑声”, 看到学生“放光的眼神”, 感觉到师生“会心的情感碰撞”[3]。这是因为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刻意为之的课堂, 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课堂。在公开课上, 由于教学环境和气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师生的情绪会不同寻常, 很难再将教师的教学个性真实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相反, 表演和作秀的成分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增加。
在教学中, 如果机械地强调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绝对统一;为了片面地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单纯地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劳动, 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 压抑教师的创造性。如果教师没有个性, 那么学生就没有特色, 素质教育提倡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根本无法实现。在新的教育思想———生命化教育理念中, 当今著名哲学家黄克剑教授认为:“为师者不应漠视受教者的生命个性, 也不应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 这是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个教师都看作“运思和创意的原点”“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并努力开发与成全教师的“运思和创意”“知识和灵感”, 使其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成为“能够以自己的灵思感动启悟学生的灵思的个性丰盈的个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生命成全的先导性, 所以有“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说法,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要成全学生的生命, 先要成全教师的生命”[4]。只有重视每一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培养, 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才能让每一个教师走上自己的教学生命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 实现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统一的教案和教参使教师教学个性被淡化和忽视, 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尊重和施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 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和风格, 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产生陶冶作用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只有重视每一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培养, 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学个性,独创性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人民日报, 2009-10-12 (2) .
[2]王乐芬.聆听名师铭记名师[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7) .
[3]张文质.慢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 篇5
内容摘要:
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坚持解放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和谐发展”;坚持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为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不断地搭建不同的平台,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坚持解放思想尊重个性,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历史教学观点,利用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政策水平,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学会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把服务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关键时刻,我认真学习审视自己,深刻反思,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始终保持务实创新的良好状态,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满怀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二、学校的实际情况
玉林实验中学前身是玉林市师范学校,成立于1959年,是广西中等师范教育的名校,四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和社会栋梁之材。2003年,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将玉林市师范转轨改办为玉林实验中学。目前学校占地126亩,共53个教学班,学生3200人,教职226人。
转轨九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治校文化,玉林实验中学不仅吸收北师大百年积淀的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还秉承了玉林市师范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治校文化——办学理念:“尊重个性、和谐发展”;校训:“志存高远、爱满天下”;校风:文明、自强、友爱、和谐;教风:严谨、奉献、尚德、善导;学风:乐学、善思、勤勉、进取;领导作风:廉洁、民主、无私、踏实。
尊重个性——就是坚持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培养个性特长,师生个性思维特征得到充分挖掘,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促使教师形成独特个性的教学特色,一方面在学习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独特个性的学习品质,实现学有特长,教有特色,师生在教学中互动,个性在过程中突显。
和谐发展——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包含“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师生全面发展两个方面。“以师为本”就是坚持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生为本”就是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长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才。“全面发展”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校得到发展,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同步和谐发展。
学校生源是在玉林高中,玉林一中及各县市示范性高中招生完的情况下招来的,所以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但经过多年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样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高考质量突出,无论是上线人数还是上线率均位居全市普通高中第一。近年来,一大批学生走进了全国名牌大学,谱写了玉林实验中学低进高出的传奇。
多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第二批和谐学校、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广西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学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学生军训先进学校、自治区先进支教单位、玉林市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2006年—2012年连续四年被评为玉林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年轻的玉林实验中学已成为玉林市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窗口。
玉林实验中学有示范学校成功转轨,创办成玉林市优质高中,得益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开展各项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为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不断地搭建不同的平台,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三、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实现“四大转变”。
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一要转变应试为先、分数第一的旧思想,树立德育为首,尊重个性,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二要转变通过题海战术、耗时间、拼体力的传统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思想,树立通过应用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观念;三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观念;四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观念。
第二是转变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创新,才能带来局面的创新。学校发展,思路要开阔,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要科学定位,措施得力,办出特色,打造品牌。
第三是要转变管理机制,学校要在依法治校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变被动管理为教职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主管理。
第四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要转变应试教育那种“我讲你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二)做到陶行知提倡的“六个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事物;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取知识;
六是解放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有灵活支配自己的余地。
(三)推进“教育四化”。
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激励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落实“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二是推进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实现教育创新,必须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注重学习,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尊重同事,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三是推进评价的多元化。人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决定评价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仅仅从分数去评价一个学生,还应从思想、道德、意志、兴趣、爱好、习惯等去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好学生。
四是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的使用,让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五、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争做优秀教师
时代召唤着我们努力前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最基本要求,争当优秀教师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怎样才能迅速成为一名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教师呢?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要有忘我工作、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要有乐于奉献、充满爱心的团队精神;要有真抓实干、勤于实践的团队。
2.教师必须做到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用心去好好地工作,真正把教书育人摆在首位,把学生的发展当成自己最幸福的事情。
3.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学习是教师终身的事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反思。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思想的高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精神更充实。
4.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做到真正爱学生,走进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忠实朋友,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
5.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做时代改革前沿的先行者,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抛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保持良好状态,要重在创新。
6.创新是学校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创新永无止境,不创新,学校没有生命力,不可能繁荣发展,不可能办出让社会和家长满意的学校。在我校,要时刻保持清醒状态,我校是重点小学,不创新不可能发展。要做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7.广泛征集建议,共谋发展之路我校以征集提案的形式,向全体党员征集:“学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的有效措施“讨论活动。让全体党员认真查找我校科学发展的要解决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六、在历史教学中坚持解放思想尊重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的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历史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语言讲;(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与上课内容相联系;(4)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得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
(二)利用历史教学观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三)利用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高中学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的没落比,让学生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论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 度
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那就是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敢教。从理论上讲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这些模式并非对所有教师都起作用。实践中,有些教师借鉴这些模式,但学生的成绩提高依旧很慢,收效仍不是很好。笔者认为这就涉及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问题,可以说,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才能上出有个性化的语文课,个性化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一、教师个性的内涵
“教师个性表现为静态个性和动态个性。静态个性是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师身上的内在表现。动态个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①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思想有个性。程红兵老师说过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话,他说,思想从何处来?思想从思考中来。其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去思、去想,遇到问题应多去追问,并不断地学习,与人交流,碰撞灵感。要敢于否定,勇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学艺术有个性。语文教师的教学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或者教学的整个过程要体现独特性。语文教师要切合自身教学实际的风格特点,去产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益。
3.有创新个性。在教学中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具有怀疑批判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
此外,教师教学个性还包括教学语言有个性、教学交往有个性以及健康的心理等方面内涵。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一般的要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即哲学家所说的“对话”。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因此,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强调教师个性的意义
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学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如果教师缺乏优良的个性品质,他的教育力量的源泉就会枯竭。有人甚至认为教师个性是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②可见它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个性化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对教师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树立教师权威。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总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其个性中的某些方面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学生就是被教师个性中的某一方面所吸引,而深深地喜欢上他的课,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对于一个有着独特教学个性的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想着创新,总是想着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知识,因而,他每堂课都能创新,常教常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卢梭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教语文者上升为教语文之“师”,须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又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有所专长,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2.对学生的意义
首先,教师个性的影响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乌申斯基说得好:“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③同时,教师良好的个性又是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生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其次,良好的教师个性有利于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师生间关系融洽,能够做到和谐交往,课堂上就会形成良好的气氛,这种气氛潜意识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此外,教师的独创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正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内涵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的一种人格魅力,又是他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个性应包括如下内涵:
1.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语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教学个性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语文老师若能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进行语文课的教学,这堂语文课就有吸引人的地方。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就是教语感;语文课怎么教?就是按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教,按语感教。语文课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其他诸如技术、模式、程序、方法之类的东西,都必须统一在这一点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2.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对待人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一个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强的人,往往也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其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表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
3.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中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可以朗诵为主,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课,只要他朗读一遍课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一些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他的课;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是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扎实,课堂上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有的教师有音乐天赋,在一些优美古诗词的教学时,他会以唱来代替读。
四、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在现代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的教学能力,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首先,教师应在借鉴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方面要学习和实践优秀教师的科学教育思想,继承他们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特点,即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扬长避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并不断突出,强化这一特长,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并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努力从中总结出相对稳定的,可供他人运用借鉴的经验系统或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个性的发挥要把握一个“度”。将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这需要教师的创造。教学个性虽然要求随课堂充分发挥,但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教学的精髓就在于“度”的把握。
当今时代尊重个性,提倡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就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富有个性、人格健全、具有创造性的人。但又不能因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过于强调个性的突出而置教学目标于不顾;也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随意创新的实验室,使学生成为试验的牺牲品;更不能让课堂沦为张扬教师个人性格的个性作秀场。有的老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而忘乎所以,一节课结束,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教师个性化的教,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艺术功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教师的教学个性关键是适应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个性的发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一大使命。“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所以,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生成、发展的催化剂。尊重教師和学生的个性,提倡个性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机制的现状禁锢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创造力,使得他们只会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自己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导致我国教育发展缓慢。随着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吸收借鉴已有的、适应自己教学的先进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要逐步走出模式,走上教学个性化的道路,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注释】
① 李海林.《个性化的语文课与语文教师的个性》[J].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8月.
② 张兆来.《教师个性与个性化教学》[J]. 教育研究,2005年2月.
③ 胡伟平.《教师个性与教学》[J]. 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第51页.
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养成 篇7
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铁证:很多初中甚至小学学生的家长就已对孩子将来上不上高中产生了迟疑:三年高中生活枯燥、劳累, 而且不仅学生累, 整天奋战在题海, 学生家长也累, 累在替孩子捏着汗, 孩子三年学习中的健康、心理等诸多问题成为家长们茶余饭后甚至工作期间的中心话题, 而最后好容易孩子上了大学了, 欢呼雀跃后的三年或四年, 孩子的就业又成了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远比不上熟练工人, 如此说来, 高中乃至于大学的教育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是否值得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 百人百种个性, 所以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有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只有个性才能影响发展个性, 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就是一个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等等。有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是幸福的, 因为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生也是幸福的, 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享受。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
那么, 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形成呢?
笔者认为宏观上分成两大块:教师主观的努力和客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中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 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一、教师主观的准备
1. 广泛的知识储备
教育界的前辈于漪老师曾把知识和水相比,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储备一桶水, 而且这水应该是活水, 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比如, 学生作文里会出现“卡哇伊”, 你要知道孩子们熟知的各种日本动画片;学生作文里写到一些电玩的名称, 你要及时利用网络查询;学生和你说“越狱”, 你要及时探询高手;你要得知道韩寒、郭敬明, 你要了解足球、篮球、乒乓……新一代的学生伴随着先进发达的科技成长起来, 他们涉猎之广几乎是你无法想象的, 稍有不慎, 你就得沦为“out”一族, 心态各异的学生有时可不会和你“客套”。宽广的知识面对培养教学个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关键时刻你才能“hold”得住。
2. 放得下的架子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学习不理想, 常考倒数, 有时早晨到班不早自习, 而是吃早餐, 老师提醒他, 他只当耳旁风。中午其他同学在教室休息, 他却常在篮球场挥汗打球;晚自习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看散文, 看小说杂志, 白天的功课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我指出, 他依旧我行我素, 如果开始和他讲道理, 他就会很不耐烦地打断你。原因何在?从小娇生惯养自不必说, 多次的学习“失败”更是让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样的孩子, 我们应如何教育?你对他说教, 他不爱听;你觉得话被他打断很没面子想和他发火, 结果会如何?只能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 尤其是对其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消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红烛, 歌颂教师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国家为了尊师重教设立了教师节,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得时时高高在上, 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放得下所谓的面子, 适时适当地幽默一下, 未尝不是一种树立威信、赢得尊敬的渠道。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正是幽默艺术的机智性、娱乐性, 让教育有了寓庄于谐的特性。特级教师于漪提出了努力把课上得情趣盎然的观点。魏书生明确主张, “让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笑声”。放下架子, 宽严有度, 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让学生“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3. 专业理论的准备
有人说学样是“铁打的营盘”, 学生是“流水的兵”。此话不假, 正如歌中唱的“守巢的总是你”, 像所有职业一样, 时间长久了, 工作者就可能对工作失去“新鲜感”, 开始疲沓, 教师更是如此, 几个循环下来, 就可能觉得自己可以了, 上课不用带教材教案, 信手拈来。而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应是伴随终生的, 其的成长状况决定教师教学个性的优劣。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学到老, 学不了”, 说的正是此意。只要你肯钻研, 就随时能享受知识的盛宴。
当然, 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 教学个性还会受教师本身个性的影响。所谓“个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 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 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上。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才能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 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使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在老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的引导下个性化地成长, 实现所谓的高效教学。
二、客观条件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客观条件的准备, 主要指对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外在因素。
1. 学生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者,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感性认识上, 可以说带着对教师的好奇与崇敬, 而对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特性难点往往知之甚少。有人说学生有时会成就老师, 此话不假。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是每个新入行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所接班级学生整体素质高, 接受能力强, 自主学习能力强, 那么你的“福气”就好了, 你会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充满激情, 你会有更多余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想办法、找门道。反之, 你会为各种事情所累:教学任务因学生捣乱没法及时完成, 作业无法及时平心静气地批改, 脾气会因此而越来越急躁, 等等。
2. 家长
笔者曾遇一周姓学生, 刚接班没几天, 他便开始在课堂上随意讲话, 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可能是现在孩子们口头禅多了, 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起先及时阻止提醒还能起作用, 再后来就我行我素, 不但上课讲话, 还小动作不断, 看课外杂志、梳头照影等, 不一而足, 甚至衣冠不整就进教室, 导致女生都不敢抬头不敢看黑板。了解情况后得知, 该生系休学生, 休学原因基本与上述表现一致, 学习上的耽搁似乎完全没给其造成影响。究其原因, 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由于家庭状况造成的:父母离异后, 他与父亲生活, 父亲工作忙应酬多, 渐渐疏忽了对他的关爱, 这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笔者在此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独有偶, 笔者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从接手第一天开始, 他几乎都保持昏昏欲睡状, 早自习要不断提醒, 上课要不断提醒, 晚自习要不断提醒。反思之, 是自己这个老师教学语言不能吸引他, 是教学方法不对, 还是学科魅力不够?再深入了解发现, 原来每个学科, 他都基本如此。再了解, 是因为数学老师相当严厉, 他不敢打瞌睡。说来有些荒唐, 但笔者还是不停地反思, 不停地找症结所在。后来才了解到他每晚看小说至清晨, 而他的家长全然不知。跟祖父母生活的他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 每次大考前他才拼命几天也能考出还算不错的成绩, 那要是平时就能注意调节作息时间, 那么健康快乐成长便不成问题, 老师也不必一直为之纠结。在此要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 请在辛苦为孩子创造明天的同时, 抽一点空闲关注孩子, 那不只是成绩分数, 更是孩子的未来, 甚至也是老师的未来。
3. 学校
随着现代管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日趋制度化。越来越严密的学校制度, 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 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及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当今基础教育学校都普遍建立起“校长———分管校长———教导处———年级组———教师”的组织架构, 学校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及管理都是通过这一链条上传下达开展。通过逐级细化,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 从上课要遵守时间到教学方法得当, 从教师衣着要求到教学结构安排, 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量等都有明文规定, 甚至汇编成册。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 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监控, 预防和制止教师的各种“违规”行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细化分割成若干项目, 精确对应操作规范表格中的不同栏目, 并拿着这个表格为教师的教学划定等级的时候, 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师日常工作被深深地镶嵌在人为的程序规格之中。师生的课堂变成了简单的、程式化的更是预先设定好的活动, 教师严格遵照表格中的栏目按部就班地行事, 不需作太多思考, 教师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而教师的教学个性更是自然而然地被摒弃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
量化的评价方式具备直观、易于操作的优点, 因此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且不加质疑地采用。然而随着教育功利化目的的驱动, 教师的教学被简化为各种可操作、便于量化的数字, 分数、排名、升学率更是赤裸裸地变成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参数。在效率化的教学评价下, 教材知识是评价内容的唯一来源、考试范围的不二标准,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被直接等同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效率, 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模式化为“所规定的教材的传授———记忆———巩固———测验这样一个定型的系统”[1], 在这一系统下, 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不仅失去了理论的依据, 还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评价的不利地位, 课堂中最直观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适应评价最高效的方式, 也是教师在学校内外甚至是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最快捷途径。在长期对教学效率的执著追求中,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不断退化, 自身的教学个性化意识逐渐模糊。
4. 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观归结为道德的价值, 衡量一个人是看他的道德品质如何。这种文化观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 对教师的评价会以道义为尺度, 这是一种文化规范作用, 即“希望教师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 并通过教师个体的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产生行为上的约束力, 又通过外部舆论、风尚、群体压力等调整机制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驱动力”[2]。这种驱动力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 在历史上充满了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 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 呈现出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的教师形象。对教师的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从某些角度看, 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苛刻, 成了教师生存的一道精神枷锁。何出此言?从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更多视为教师的责任这种现象可看出,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基于此, 教师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 必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苛刻自己的言行举止, 掩饰自身的个性。教师缺乏个性, 更何况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总而言之, 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主观的努力尤其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主观上不求进步, 外在的条件再齐备也是枉然, 内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方为正道。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8-19.
浅议教师教学个性的构建 篇8
关键词:教学个性,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教学评价
0 引言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个性和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个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个性品质,即教师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这一特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个性品质。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 教学个性的理解
1.1 教学个性的概念理解
一般来讲,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物化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张扬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本文认为,教学个性是教师根据其工作特点彰显个人品质的综合,是个性原型和教师职业的一种有效融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创新的具体表现,它与教师的情感态度、知识结构、性格因素等个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学个性体现为良好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一种自主创新的状态,是尊重知识、尊重个性、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教学境界。
1.2 教学个性与个性化教学
关于个性化教学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施教活动,也即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要授予什么,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一种独立自主性的学习状态。这里所谓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个体化教学,还包括教师的一对多教学。由于个性化教学是教师的情感态度、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综合素养的融汇贯通,因此,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个性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教学个性。
1.3 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教学自由得到完全展示,达到了教学艺术美的境界。这种教学艺术美的境界,不但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学个性显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巨大能量。然而,教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教师不但要认清角色,找准定位,还要注重师表,品德高尚,知识渊博。
2 教学个性的构建条件
2.1 高才卓识的教学能力——教学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
教师具备高才卓识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没有高才卓识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想发挥教学个性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学能力对于教学个性形成的必要性。
(1)教学目标差异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学目标具有约束教师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因学生有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差异存在,教学目标就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特性,设立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又能体现全体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说,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又要在此基础上增加适当的难度。
(2)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内容即包括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包括根据教学实际各种知识或信息的总和。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的多样。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用书,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独立处理教材,既要活用教材又要拓展教材,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创造。教师的授课内容应该是自己独立设计的,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知识,同时还要把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反馈最新社会状态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信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学内容还要能够彰显本学科最近的重大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特征。
(3)教学方法的灵活化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程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摸透各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掌握它们的优缺点、以便做到对各种教学方法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的不同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该奉行一条原则,即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因素,反映学生的主体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2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个性形成的有效基石
毫无疑问,教学环境对教学个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育教师的教学个性,就要努力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赋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为教师的个性发挥留有一定的空间,营造崇尚教学个性、尊重知识的教学氛围。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了解教师之间的差异,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看作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创设宽松和谐教学环境的基本前提,也是造就和形成教师教学个性的根本途径。
2.3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教学个性形成的有力保障
教学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换位思考。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评价由原来以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鼓励和提倡为主。在评价中应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结合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把广大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所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评价办法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文关怀,成就教师的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航.关于青年教师教学个性构建的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徐继存.教学个性的缺失与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3]秦达念.论高校教师的教学个性[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7(10).
个性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篇9
1. 破除“应试教育”观的束缚, 树立坚定的个性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一旦上升为教育信念, 就会使教育工作者产生使命感, 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有价值。个性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个性教育观念和理想的确证和认同, 是一种科学的教育信念。它反映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中的折射。
个性化教育以尊重人的个性、尊重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立足点,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以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个别化。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倡导因材施教, 根据对被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教育目标和培训方法, 从而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 深层发掘教育对象的潜能, 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痼疾, 认识到应试教育把受教育者异化为“应试机器”, 使我们的教育“变成最完美的求同训练”, 形成学生不敢张扬个性、盲目顺从的习性,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才的成长, 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的未来都是极为有害的。彻底否定这种“应试教育”旧观念, 也就扫除了树立个性教育信念的最大障碍, 产生革故秉新的强烈使命感, 从而树立坚定的个性教育信念, 进而在实践中自觉地追求个性教育, 进行个性教学。
2.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健全意识和鲜活个性的生命体。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照新的思路来构建个性教育模式。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肯定、赞赏其优点和长处, 宽容对待学生, 倡导学习中的“自由表达”, 并从中寻觅, 发现学生最有价值的个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
学生主体受到尊重, 必须有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必须转变“权威”观念, 打破“教师中心”,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要尊重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 在对话交流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差异, 使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环境。学生在平等互动的交流学习中, 在民主“合作共事”中, 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其主体性得到凸现, 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3.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是教师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认识规律, 博采众长, 又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个人优势, 大胆创新, 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长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往往具有创见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是教师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外化。教学个性构成特定的教学气氛,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失去教学个性的教师, 其人格是有严重缺陷的, 这种缺陷对教育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学生更是最大的受害者。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和充满魅力的教学个性, 是教师专业涵养的重要内容。但凡名师都是知识渊博、素养极高、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大家, 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自然“桃李满天下”。正如于漪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有“时代的年轮”, 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她把教学思想定位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和时代的纵与横的交叉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个性思维、教学个性和个性化教学必然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学生的个性的悄然形成和发展。
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个性化教学, 需要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尤其是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 并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 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改实验, 并且不断总结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4. 尊重个性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与人性格千差万别, 个性成长中又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课堂教学中, 不应一味强调同一性, 要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个性品质, 进而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培养、优化。教师要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 巧妙引导,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 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创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展现自我, 做到张而不扬, 乱而有序, 让他们全身心投入, 尽情表达。作为教师, 面对课堂生成, 应随机点拨、引导、梳理、提升, 艺术地引导学生生成教学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 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尤其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接受新事物, 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具有深邃的教育眼光、敏锐的感受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 善于挖掘学生潜能;炼成一个智慧的大脑,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既有科学的预设, 又要艺术地生成, 还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 并及时判断其价值, 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育因子,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新的营养。
5. 挖掘课程中的个性教育因素,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是实现个性教育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优化了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兼顾,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存, 许多学校还在进行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探索。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 更要做课程的利用者和开发者。教师必须珍惜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机会, 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课程的可接受性、可选择性、过程性、渗透性、参与性,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 增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 促进师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上学生有见识地提出问题, 有见解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都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出无限生机的“泉眼”, 精心地疏通、引流。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和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课程资源, 有效地培养、强化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同时, 及时预防、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品质, 使其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6. 改进教学常规及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实行动态的评价
以往教学评价方面通行的是绝对的、随意的、非此即彼的线性评价, 崇尚“唯一”, 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能力、学习风格、智力倾向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以足够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评估尺度, 实行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实施动态的、个性化的评价。
教师个性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篇10
一、气质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气质是体现个性的重要部分。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我们发现不同气质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特点。
胆汁质兴奋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情绪激烈, 脾气暴躁, 表情丰富, 行动迅速等特征。其情绪的激发性很大, 忍耐性差。这类教师是热情的、激烈的和情绪易变的。
多血质活泼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易于交换, 反应灵敏, 活泼好动, 热情奔放, 言行快速。他们乐于和学生交流, 话多。
粘液质安静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情绪稳定、不外露, 反应迟缓, 沉默寡言, 动作不多, 稳重固执, 自制力强, 擅于忍耐等特征。这些教师一般是沉着和不动声色的, 面部表情不明显。
抑郁质抑制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言行谨慎、言语低调、课堂沉闷等。有时使人感到他们一丝不苟, 但有时不敢创新, 也不擅于交流。
二、性格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性格可分为以下类型, 我们分析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特点。外倾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热情活泼, 爱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学心理易受外界感染, 言语、表情和动作反应倾向外露。内倾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沉默寡言, 动作反应缓慢、不明显, 面部表情变化不大, 集中于内心活动而不露声色。理智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授课过程十分周密, 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PPT、选择教材、精选案例、认真批改作业等。情绪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情绪反应比较强烈, 容易受各种诱因的影响, 教学行动带有较浓厚的情绪色彩。比如一旦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课, 可能会勃然大怒。意志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授课目标明确, 授课行为积极主动, 对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比较坚持。
此外, 由于性格不同, 教师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也不同, 比如有的教师对教学表示尊敬, 很看重这份工作;而有的教师认为无所谓, 对师风师德也不重视。教师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 有的教师有自知之明, 在教学过程中谦虚谨慎, 积极与学生交流, 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有的教师唯我独尊, 在教学过程中自负自满。有的教师自信, 表现得很大方;有的教师自卑, 表现得很羞怯。还有, 在教师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中, 有的教师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较强, 能主动地抑制自己。而有的教师自制力较差, 容易和学生起争执。最后, 在情绪特征上, 有的教师情绪稳定, 而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大。
三、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能力也是体现教师个性的重要方面。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控上, 不同能力的教师表现不同。同样是一门课, 有些教师可以上得趣味横生, 可有的教师上得索然无味。有的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有的教师则不清楚, 课程的安排混乱无序, 主次不清。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上, 能力不同, 表现也不同。有些教师经验丰富, 对教学活动的时间掌握能力很强, 把课堂安排得井井有条;而有的教师掌握能力弱, 本应讲完的内容却在规定时间内讲不完。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手段的使用上, 由于能力不同, 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的教师制作的PPT准确、生动, 富有表现力, 切合教学实际, 体现教学目标;但有的教师制作的PPT内容呆板, 漏洞百出, 图文不配, 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表现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上, 有的教师观察能力强, 能迅速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情况, 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 口齿伶俐, 表达清楚, 与学生有效交流, 有的教师则不善言辞, 笨嘴笨舌, 词不达意, 不受学生尊重。
四、教师个性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首先, 教师个性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其次, 教师个性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情感到教学板书的设计, 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到课外辅导, 我们都能感受教师鲜明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教师应具备的优秀个性品质
有学者概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第一, 热爱学习、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第二, 追求新知识, , 捕捉新信息, 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勇于发表自己看法, 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习惯于自我表现。第三, 豁达、容人、幽默、坦诚、随和、情绪平稳而不易波动。第四, 深思、慎独、反省、自律、勇于进行自我批评, 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新途径, 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第五, 诚实、勤奋、公正、廉洁, 坚持原则, 追求平等, 具有献身精神, 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 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第六, 具有良好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开拓能力。
摘要:本文从教师个性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气质、性格、能力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阐述了教师个性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个性,教学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彦斌.读者学[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张扬学生个性发展 误区 纠正措施
中国分类号:G451
众所周知,张扬,从浅层次上看,是其精神风貌“得意洋洋”的表现。从深层次上说,是其克服困境、增强自信、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具体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张扬个性,促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就成了小学语文新课改的首要目标之一。然而,纵观遍地开花的小学语文张扬学生个性新课改的现状,本人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其显著的误区有如下三种。
一、把个性张扬同绝对自由发展混为一谈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张扬是为了让学生自我发展,其核心应该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愿,让学生绝对自由地发展,如同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般,教师不应施加任何影响,否则,就是对其人性的摧残。本人认为,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如果任其绝对自由地散漫发展,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假如一名小学生酷爱写字,对其爱好的程度竟达到了对诸如朗读、阅读理解、作文等语文常识性的学习不管不问的程度。换句话说,这名小学生除了写字还算是有一点优势外,其他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却是一无是处,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其是否任其绝对自由地发展下去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当一名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某一“枝叶”绝对爱好的现象时,教师应加强引导,促其全面发展。
二、让张扬演变成“张狂”
本人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中,曾发现如下令人费解的现象:上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5-6分钟,仍有学生自由出入;教师已经开始教授新课文了,有的学生仍在翻箱倒柜地找课本、笔记;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停地搞小动作;回答问题时,不加任何思索地脱口而出,全然不顾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刚布置完课堂作业,有的学生就胡乱涂抹,乱写一气,致使错误百出;下课铃声刚响,还未等教师喊出“下课”二字,有的学生就呼喊着张开双臂“疯”了似地冲出了教室。凡此种种,都是任其张扬演变成了“张狂”的表现。
三、让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变了味道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的大力倡导下,诸如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等等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得以大面积地推广。说句大实话,这些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经过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再发展、再探索,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效。然而,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则完全曲解了教育专家、学者的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含义,使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完全变了味道。比如:在课堂上即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就随意地让周围的几个同学搬动桌椅,围坐在一起,没有注重让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搭配;也没有注重让思维敏捷和思维迟钝的同学进行搭配;更没有注重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搭配,而是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就近搭配。这样的搭配,有的学习小组极有可能都是“学困生”,其结果就会是一塌糊涂……于是,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成了一场“闹剧”。
如上三种显著误区,必须快刀斩乱麻地予以纠正。
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三种措施,予以彻底纠正,否则,就会成为误人子弟的千古罪人。
四、要正确处理好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个性化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处理好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个性化爱好得到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说服等措施,让其驶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道。
五、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为了不让小学生的个性张扬走火入魔成“张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学习守则》、《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常规》是最好的学习教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约束”,学生的“张狂”行为才能得到矫正。小学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个性化学习策略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 篇12
眼下, 中学语文教师碰到的尴尬之一, 就是网络语言大行其道, 不少让语文教师看了就头痛的不规范字眼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作文中和课堂上。与此对应的是, 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变得不大“服人”, 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有的教师反映, 不少学生根本就不认真上语文课。但让人深思的是, 有的教师的课却让学生兴致盎然, 班级成绩也看好。其中透露的信息是,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感到老师有知识的吸引力, 学习兴趣就特别浓厚, 成绩也相应提高得快;反之, 如果觉得老师吸引不了自己, 往往教师用尽力气, 也是事倍而功半。
教师的“个性风格”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觑。但这种具有吸引力的个性风格从何而来?“腹有诗书气自华”,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的个性吸引力来自于教师长期的自我修养和日常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注意到个性因素的重要影响并在以后有所提高, 必然会对自己的教学大有裨益。
笔者以为, 打造属于语文教师自己的“个性风格”魅力,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前提:尽可能充实自己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倾向于将语文教师当作百科知识的拥有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课堂上, 学生往往能原谅一位理科老师用了一个病句, 却会为语文老师读白一个字“非议”纷纷。语文教师不但要对所授内容驾轻就熟, 而且要善于引经据典。一旦教师能展露才华, 旁征博引, 不光填鸭式教学的单调感一扫而光, 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 语文教师平时更应该广读博览, 让学生打心眼里感到, 老师的知识广博, 正是汲取知识的良好对象。当然, 身为教师也应该明白, 任何缜密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疏漏的, 有时勇于承认自己的知识不足, 反倒可以赢得学生的敬重。
内涵:注重个人品格修养
在人格内涵上赢得学生尊重并吸引学生积极向学, 是那些让学生爱戴的老师“胜人于无形”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试想, 如果情操不高尚, 教师纵有万卷诗书, 学生也是不敢领教的。教师的高尚品质表现为, 心胸坦荡, 不卑不亢, 热爱教育事业, 兢兢业业, 愿把自己的心力都奉献给育人的工作。
必须提到一点, 热爱学生,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化的学生感受到了尊重, 感情上总会有所反馈。师生关系和谐, 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笔者的主张是, 讲坛上我是严师, 走下讲坛, 我们是朋友, 地位平等。拉近距离, 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中看清自己, 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 学习也会格外投入。
影响方式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吸收和学习的积极性。良好得体的语言表达, 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启发作用。语文教师在阐释事理、描摹形象时, 要力求用词准确、逻辑严密、感染力强, 这对学生的说话和写文章有着言传身教的积极意义。语文老师的大忌是用手势代替自己的语言表达, 让人觉得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这样的教师纵然满腹经纶, 也只是让学生所获无几。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赖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
影响方式二:扎实的文字功底
教师平时不光会引导学生作文, 鼓励学生练笔并踊跃投稿, 自己也应当多进行写作实践。教学中的体会、读书的心得, 都可付诸于文, 这不仅充实自己的教学生活, 也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在办公室批评一位学生作文态度不端正时, 这位学生当面就顶了一句:“老师, 我咋没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过你发表什么文章啊?”顿时让我的同事大窘。学生的一问真是针刺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通病:只会改作文, 不会写作文。学生的这一问也暴露了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轻量级”的。如果教师既能修改学生的作文, 又能亲自操刀写作, 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一定是“重量级”的。
手段:积极的课外活动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 写好诗的秘诀是“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学, 课堂外的功夫也是不可少的, 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成绩,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诗文朗诵, 提高阅读能力;举办演讲会,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练笔, 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文学欣赏讲座, 感受作品意境美及开拓文化视野等等。课外活动办得好, 有时能超过单纯的课堂讲授效果。在课外, 语文教师在个人才能方面露一手, 无形中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加分。
【教师个性及教学个性】推荐阅读:
教师个性与教学08-30
教师个性发展07-17
教师职业倦怠去个性化08-14
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摭谈12-08
个性化培养及教学05-22
优酷教育:如何做一个个性化教师06-26
个性化教学05-16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12-05
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10-12
个性心理自我分析及自我完善规划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