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2024-06-24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精选9篇)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篇1

作文, 本是人类一种交流的本能, 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 是人类心智的反映。因而, 笔者认为倡导“个性作文教学”势在必行。

1 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作文的学生很无奈, 苍白无力常徘徊, 灵气美感又不在。”我想套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形容作文教学现状, 应该很恰当。套话、空话、假话连篇, 一凑、二抄、三套模式固定。某年考“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题, 一些考生成长道路一帆风顺, 只好临时编造自己受到“挫折”, 学生丧失了言说的主动性, 用自己的脑子说别人的话, 失去了作为个人真实的魅力, 缺乏个性, 缺乏真我。

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 从教师角度说, 许多教师对作文“冷情批阅”, 势必导致学生的畏惧和羞怯心理。在一个作文问卷调查中, 回答教师批阅作文“没什么批语”的占31.5%, “批评”为主的占21.7%, 有57.2%的学生认为作文是件痛苦而无奈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感受, 个性张扬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 大众文化中种种负面的东西促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不少学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 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语言失真, 情感匮乏, 心灵得不到释放。

2 个性化作文及实施依据

2.1“个性化作文”内涵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 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 应具有独有的价值判断, 独特的审美因素, 真实的情感体验, 灵活的表达形式, 鲜明的语言风格。

2.2 理论依据

回顾历史, 孔子大力提倡因材施教, 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独立思考;战国时, 诸子学说百家争鸣, 几乎每一种学说既是思想之大成, 又是个性之张扬。

近10年来, 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 美国的作文课要特别注意处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关注人生、关注学生自己的发展, 鼓励学生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感受。

3 思考与对策

3.1 勤于感受和思考生活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是作文的动力, 是兴趣的土壤, 蕴涵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进它, 观察它, 感悟它, 作文不仅有了丰富的题材, 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近年来, 高考作文命题明显转向人的情感﹑意志、心理等方面, 生活是这些感悟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 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比如, 经常与亲人交流, 尽可能多的阅览报刊, 多留意街头变化……凡是健康向上的东西都要学会用心贴近。

3.2 敢于写真话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生活的真谛, 无论答案是什么, 我想“真实”应该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作文的“真实”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和价值尺度, 并以此来衡量作文质量。写作心理学认为, 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 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前的思考。其实, 写作的种种技巧都深深植根于真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实践证明, 写真话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切入点。

3.3 适时创设写作情境

写作情境是诱发学生写作动机和欲望的导火索, 最佳的写作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 获得“我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位语文教师上课向来十分准时, 可是有一天竟然迟到, 学生不安起来。3分钟过去了, 学生们议论着, 猜测着, 正在这时, 老师突然走进教室, 在黑板上工整写下作文题目“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结果学生兴致盎然, 运笔如飞。

3.4 以教师的个性呼唤学生个性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 就要求教师自己有渊博的修养。要给学生个性化写作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 教师就要坚持不懈为自己“充电”, 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待到满腹诗书了, 自然会练就一双慧眼;这时指导学生写作, 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发展个性。

3.5 全社会的参与

当前, 社会上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也非净土。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纯净的作文环境, 学校千万要禁止假活动﹑假形式, 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家里,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在社会, 各级领导应率先垂范, 提倡务实, 有关出版单位、媒体应把最佳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学生, 这对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 结语

“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 从心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 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画在纸上。”倘若真如冰心先生说的这样, 作文将成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 放飞自己的理想, 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要:多年以来学生缺乏独立个性, 教师漠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纯属写作主体个人的需要。因此, 倡导“个性作文教学”势在必行。该文讨论如何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

关键词:现状,个性化作文,回归生活,对策

参考文献

[1]潘玉庆.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顾小敏.“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导[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 (13) :8-9.

[3]王雁.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徐龙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6) :49-52.

[5]顾小敏.“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导[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 (3) :8-9.

[6]王道信.坚持高中写作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 (3) :7-9.

[7]吴志军.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写真话[J].作文教学与研究, 2002 (5) :19.

[8]王书月.从模式语文到头脑语文[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 (3) .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篇2

1师生关系开放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传统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权威、是中心,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尽可能提供原始材料,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让学生在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中自主体验,自由表达阅读的原始感觉。教师可以参予讨论,发表个人见解,但不能约束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鹤群》一文时我向同学们提供了物理学的“力的平衡的原理”,让大家探究“鹤群受伤之后是否能到达北方”,有的同学从团结合作出发,认为能够到达,有的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出发,认为不太可能,有的从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单翅是无法飞翔的,救助伤鹤有虚构的嫌疑。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发言一次次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开始自信,有了“说”的欲望,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想法。

2教学内容开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单一,学科与学科之间较为封闭。与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不相适宜,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改变了上述的一种状况。

2.1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局限于课本、教参、教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而开放教学内容则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规律,内容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们搜集的各种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完《饮酒》之后,我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上了一堂“陶渊明对话室”的活动课,在整个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陶渊明的认识,并通过交流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再学习和再创造,提高了思辨能力。

2.2教学内容开放还可以是教学目标的开放,它可以是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同样的教学内容,这个同学达到一种教学目标那个同学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在学习《鹤群》一文中,我让同学们赏析“鹰鹤大战”,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从情感谈到鹤的勇敢和团结,有的同 学从语言方面谈到作者通过修辞、用词的准确、色彩的描写写出了鹰鹤大战的激烈,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长者和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的听从自己。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却不是这样,它体现在答案可以是非唯一性的,多种答案并存的。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珍鼹》时,学生们对课本的说明顺序提出了质疑,它们认为作者对“胃表皮粗糙”的介绍,应该放在“以白蚁为食”这一个环节一次性介绍完会比原文更有条理。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与教参上迥然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非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而是用广阔的大海反衬出这叶小舟的渺小与孤单,而海潮与海风正体现了人生历程上的坎坷,更为后文“乡书何处达”作了铺垫,那么作者的思乡之情就跃然与纸上了。

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按照以往我们通常会用教参上的说法去纠正学生,但是这次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我想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是这样允许并鼓励“百家争鸣”的。

3教学过程开放

教学过程开放是指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

在上完朱自清的《春》之后,单元作文中有一个写景作文的训练,面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于是我带着同学们走进了学校的小花园让他们细致的观察秋天的景色,人们的活动,并让他们在花 园里嬉戏,然后再让他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经历的等等以《秋》为题进行作文,结果同学们非常快乐,作文也写得生动。

这样我们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学校的花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学生作文的空间,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并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比如讨论、对话等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一一针鼹》时,我们改变了初学说明文时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明文知识的传授,而是选择了将本文与记叙文《鹤群》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内容上、在语言上、在情感上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讨论和研究。学生明白了作者对鹤的描写渗透了主观的情感,除外形之外还突显了其内在品质,记叙了两件事,而《针鼹》一文不同,它则只是客观的介绍。在《鹤群》第11自然段与《针鼹》第4段的比较中,同学们发现对鹤的外形描写,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修饰性词语、运用动词对动作作了描绘,而《针鼹》在这方面却很少,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探究,自已明白了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说明,知道了说明文体与记叙文体的区别。

彰显个性阅读谱写教学精彩 篇3

一、活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展示个性思想

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基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有限,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渠道的言语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教材文字表达相对比较抽象, 而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直观为主, 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个性思维。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的信息时代, 网络技术不但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诸多辅助材料, 而且还能将阅读文本的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 在 《老人与海鸥》 的阅读教学中, 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学生可能无法体会或引起共鸣。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开始前给学生播放有关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学视频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如, 一位老兵退伍, 军犬咬住老兵的行李袋, 不让老兵离去的感人视频。通过这个视频让学生理解人与动物之间是存在情感的, 学生从老兵与军犬的和谐相处的教学视频引导下感悟到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 于是就会带着对生命和自然的一种敬意走进课文, 去触摸文本中令人动容的画面。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图片, 学生会变得格外地专注, 静心体验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在图片展示时教师可趁机提问, 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态度, 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感官被唤醒, 思维被启迪, 随着课文教学的深入, 学生的个性思想自然展露无遗。

可见个性化阅读需要利用多媒体这样的教学平台, 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师“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 一些教学资料利用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自然在阅读中多了一份思考的来源, 这样就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在阅读教学中展示个性思想。

二、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个性阅读

情境教学法在当前的教育界一直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上, 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片缤纷的花园, 而且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思, 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对于小学生而言, 要体会诗人在一定情境下将志向、情感进行传达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单凭诗词表面的词语理解很难一下子深入体会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刻哲理, 所以创设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它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及个性化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对古诗 《山行》 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画上简笔画并涂上色彩。这样学生在动手涂抹的过程中, 就能将对诗词的理解呈现在直观的图画上, 鲜明地感受到深秋时节山岭上一片火红的枫叶之美。这种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诗人描绘的画面中, 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用心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与此同时, 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读音频, 再结合本诗歌呈现的教学内容, 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 学生很快找到与诗人情感上的契合点, 体会到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 感受到美的熏陶。

正所谓目视其文、耳悦其声方可心醉其情, 利用创设情境来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学生能较好地融入教学情境, 由此, 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也会油然而生, 不同的学生自然会对情境有着不同的认知, 无需牵强附会便可以使学生收获最美好的个性体验。

三、设置问题悬念, 引发学生个性探究

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探究欲强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提出一个个有效的问题, 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 《桂花雨》 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设疑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伊始, 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思考:“八月桂花遍地开, 桂花是一种花, 那么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桂花雨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具有趣味性的, 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个性探究意识。通过自主学文, 学生自然了解到文中的桂花雨的画面及含义。

“那么这雨是怎么下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下的呢?”“‘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悬念给学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主动求知。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依托文本去阅读, 去品味文本语句, 想象文本画面, 触摸人物的内心, 会更为认真细致地沉浸在听、说、读、写等的语文实践中, 迫切地从文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从而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阅读感悟。这种个性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自我感悟, 才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由此可见, 设置悬念问题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的探究和个性思想的展现。另外, 在设置悬念问题时要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否则会使其陷入窘境之中, 失去阅读及探究的兴趣。

四、丰富朗读形式, 提升学生阅读感受

个性化阅读的核心在于朗读, 语文阅读活动离不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以读代讲的阅读课堂新思路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线中, 教师开始在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意识地将课堂大量的时间留着学生去读, 让学生乐在读中, 趣在读中。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妨从丰富朗读形式着手, 这对于学生个性阅读培养也不失为有效的手段。因为这种以朗读为本的阅读才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彰显, 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获得更深刻的个性感悟和语言积累。

比如, 在教学 《詹天佑》 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以默读课文的方式,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再让学生齐读、小组竞赛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詹天佑在修路时表现出的“六心”:信心、虚心、苦心、恒心、细心和决心。而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细细体会“六心”是如何从文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一来, 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读书体验, 又使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学完文章后, 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说环节:“今天, 面对詹天佑的塑像,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感受的表达,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真切体验。在这样的感受中引领学生去朗读课文, 以此来实现阅读和朗读的有效整合, 不至于出现二者脱节的现象。只有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自己在语言的世界中充满乐趣, 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略读课文为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自主读书、自主探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也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教学本课时,创设了“名画鉴定会”这个情景,激起学生独立阅读的冲动,让他们在充满情趣的“自主空间”内,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地去学习课文,品读品情,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前准备】

课前,安排同学去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教师准备此画的摹本(挂图及电子版全图)。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谈话: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大洋彼岸去探访蒙娜丽莎,并参加这幅名画的拍卖会!(相机补充板书:之约 <完成课题>)

2.公布鉴定的方法:首先由持画人自报价钱,再由专家定价,最后请各鉴定小组估价,哪一组估价最接近专家的价格,哪一组就是优胜小组。

【设计意图:言简意赅的导语引入,暗含着学习步骤和拍卖任务情境的创设,避免了整个课堂繁杂的问题追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交流名画,初解图意

1.展示名画:有请持画人上场。(请一学生上场,呈示《蒙娜丽莎》)

2.交流对名画的认识:(老师当主持人)请问你对珍藏的这幅名画的认识有多深?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以及课前收集有关《蒙娜丽莎》的资料谈谈对这幅名画的认识。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3.持画人自报价格:请问你准备给这幅名画定个什么价格?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上自报价)

【设计意图:以持画人的身份引出《蒙娜丽莎》(电子版)全图,形象逼真的图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品味的兴趣。持画人与鉴定小组的话语补充,集结了全班同学对此画的关注,促使执教者从学生的言谈中捕捉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

三、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鉴定小组读文试着定价。

主持人:持画人定出的这个价格是高,还是低昵,你们准备出多少钱?这可不能靠胡思乱想,空口无凭,我们应该对它有更深的认识。请你们打开课文,翻到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用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标记,如果有自己的新认识可以写在相应内容旁边的空白处。持画人也请仔细读读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可以重新定价。(学生读文)

2.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一定对《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每个鉴定小组在小组交流后派出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3.持画人调整价格。

采访持画人:听了这么多同学的意见,你对这幅画有新的认识吗?想调整自己的定价吗?

【设计意图:个性化阅读期待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学生精心通读全文,在脑中形成对《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整体印象。在充分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圈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巧作点拨,学生在谈感受中归纳课文大意,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四、图文对照,讨论鉴定。

1.鉴定办法:对这幅既不能摸又不能闻的《蒙娜丽莎》,你们准备从哪几方面做鉴定?(让每个鉴定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

2.鉴定导向:这么大的一幅图,如果每个地方都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时间会很多,可能要几节课甚至几天的时间。请同学再认真读文,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请几位同学分小节读读,各同学要边听边想,准备从哪一方面进行鉴定。

3.合作鉴定:现在就请用自己的办法围绕重点内容去鉴定吧,别忘了给出你们小组的鉴定价格。

4.定价依据:

(1)请各鉴定小组亮出自己的鉴定价格。

(2)请各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定这个价的依据。(要求:一定要联系课文,说得不完整,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5.设计广告语:大家的理由都说得很充足,现在最需要来几句广告语为自己小组呐喊助威。其实最好的广告语就在课文中,请找出你觉得最有说服力的句子读出来(也可以照课文相关句子的结构设计广告语),先自由练读再欣赏。读得好的小组加五至十分。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1)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6.最后定价:通过刚才的交流,相信现在很多同学都有新的定价标准。请你们再商量一下,给出你们小组最后的鉴定价格。

【设计意图:定价不是目的,在文中找出获得独特感受的定价依据真正的需要。在此过程,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在与“蒙娜丽莎之约”中,是进行多元解读的互动交流中,老师或引导,或启迪,并顺势联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让学生用琅琅的书声外显体悟的精神实质。这样既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宽见识,完成资料卡。

1、专家定价:下面我们看看专家定出的价格--无价之宝。请听依据(配音字幕呈现):《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5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一曲千古绝唱。在蒙娜丽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情感和理智、科学和艺术,都和谐而完美地统一于一身。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完整的形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范例。《蒙娜丽莎》表现了时代的巨大思想蕴含和艺术造诣的惊人深度,因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永恒的魅力怀有持续不减的热情。达芬奇画成这幅画后,一直带在身边,视为珍藏品。直到他死后,才为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所收藏。现在这幅画珍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所以我给它定的价格是--无价之宝。

2、为优胜小组颁以奖状。

3、主持人小结: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让我们记住这幅名画,为她制作一张资料卡,把她的信息保存下来吧。

4、制作一张资料卡,把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资 料 卡

画名

大小 作者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我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文本品词悟情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制作资料卡的方式谈学习收获,把练笔与“文本拓展”“整体回顾”“要点提炼”“应用文体”“情感激励”融为一体,拓宽提升不忘整体回归,理性思量不乏情趣共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独特功能。】

【作业设计】

1、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把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资 料 卡

画名

大小 作者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我的感受

2、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图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板书设计】

27* 蒙娜丽莎之约

蒙娜丽莎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的象征

彰显学生个性,促进语文学习 篇5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个性发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和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多渠道地培养学生。

一、注重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歌谣、童话、小说、故事、散文等, 都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的内容, 都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人物或动物 (拟人化) 形象、高尚情感、节奏韵律、巧妙情节、深邃意境等都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能干, 解放学生的眼睛, 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 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 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 要放开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张扬自己的个性。

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做的:他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于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 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 读够了, 于老师又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 谁就站起来读。”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们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 你们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 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 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 学生们读读说说, 课就结束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激励、唤醒、鼓舞。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假如教师自己占用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来分析讲解, 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自我活动的时间, 学生怎么会享受成功?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学生才有成就感。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 为自己所服务的上帝, 不仅要以学生为主, 而且一切为了学生, 直至把课堂也全“让”给学生, 给学生以尊严, 以鼓励, 以方法, 以胆量, 以热情, 以成功,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知识积累,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个性、健全、人格, 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积累。没有积累的文化是空洞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便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应是丰富多彩的, 所以平常的教学中, 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 读好书。为此,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学生在课余休息时读读、念念、背背, 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所学, 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熏陶、带动下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 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丰富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 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学生解除了各方面的束缚, 使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获得了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 进而心情得以放松, 思维得以活跃, 能力得以培养, 个性得以发展, 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在国庆前夕,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 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 内容可以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 家乡的发展变化, 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 形式多样, 尽量自己写, 发挥创造性, 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注意书写工整, 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 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 再现美, 创造美, 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完《天安门广场》一文后, 学生都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所感动, 都为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所自豪。课后, 我要求学生当一回摄影记者, 在国庆七天长假时, 深入社区, 去捕捉一些难忘的镜头, 并为每张照片配上说明文字,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今的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祖国日新月异, 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 用自己独特的视觉, 用心去发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而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产生积极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想法。

四、结合作文教学, 提高语文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作文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观察、思考、想象, 同是观察, 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 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 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 有的喜欢求同, 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征;有的喜欢求异, 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则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有的却行云流水, 灵活之极。同是观察, 有的习惯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 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 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 既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 又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个性。在教学中, 应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 使个性也得到培育。

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及自我支配意识将逐渐强烈起来, 他们已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及认识, 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 并不给学生太多的指导, 也从不为他们范写例文, 打好文章的结构、框架, 只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及写作要领, 其余, 总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 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和创作。这样, 每个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不同的, 都带有自己的个性语言。虽然有的学生写得并不很好, 甚至连结构、框架都不完整、不合理, 内容也有些颠三倒四, 却有着一些独特的、别人没有的见解。只要加以修改, 肯定能成为优秀的作文。同时, 我们还应在作文题材上放宽要求, 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 喜欢的人或物, 在写作时充分展开想象, 写出自己的个性。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是教师活动的本质,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不断地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要通过教书和组织各种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扬个性, 以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篇6

写作个性化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 写真实的文章, 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写作个性化的基本内涵。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个性化写作”的思想精髓就是“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即要让“个性”的观念、“创新”的精神统领教师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个性化写作教学就是以生活为源泉, 以课堂为轴心, 以兴趣为先导, 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 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 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个性化的教师写作教学等, 有趣、有序、有效地整合起来, 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理想效果的作文教学过程。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运用个性化写作教学策略, 对写作教学的观念、方法及过程进行重新思考、改造和创新。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能自由、尽情地发展, 并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空间, 解放其思想束缚, 开阔其写作思路, 使学生在写作中尽情地吐露心声, 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出极富个性化的习作,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主要做法及体会如下:

1. 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写作时, 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 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蕴藏着人生百态。让学生走近它, 观察它, 感悟它, 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 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 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 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 由此及彼, 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而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 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 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 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走向大自然, 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 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 扩大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素养;同时, 激活他们的思维, 挖掘他们的潜能, 放飞他们的心智, 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如, 我们武鸣县每年的“三月三”歌圩, 是一个蕴含着民风民俗的节日, 我根据我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气息浓郁的特点, 让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民俗习惯, 家乡土特产、神话传说;节日对歌、摄影书画等活动;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确定主题, 并给学生介绍设计问题, 收集信息方式和采风过程、方法等;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风活动, 还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如抛绣球、踏板鞋等;最后以办作文展、评优秀作品等方式展览采风成果。有的学生在活动比赛中获奖, 有的学生习作在《武鸣时讯》上发表, 有的学生摄影、绘画作品获各级奖, 这些活动让学生尽情领略到民间传统文化积淀和当代文明的交融而绽放的民间艺术之花, 使学生观察了自然, 培养了观察力, 了解社会风土人情, 还提高了收集信息、整合资源、研究历史、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学生也在用自己的作文、摄影、绘画等作品方式充分展示自我, 张扬了个性。学生的作品无不充盈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思考, 也从中可见学生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促进了自我实现, 发展了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2.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力

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主观意识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 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 语言润色等, 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反过来, 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 鲁迅的文章笔锋犀利如刀枪, 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 往往有激情的写作;内向的学生, 常常流露着忧郁的思绪;爱幻想的学生, 常常带有诗意的畅想, 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和表现力, 产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首要的是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 学生唯有健康的表达, 才会有健康的写作个性。再者, 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 对于写作教学则是要把学生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 把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主动一些。有了良好的个性, 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丰富的变化,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融在一起, 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 写出的作品也就会赏心悦目, 鲜活无比。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指学生在对生活、社会、知识等的感悟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教师若能注意学生的体验与生活等, 设置适合学生的写作情境, 则会促进学生激发丰富合理的表达欲望, 促成学生表达的能力。

(1) 细致观察, 触发联想和想象。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 经常走近生活, 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聚神凝思, 写作才会境界高远, 个性凸显, 法国写作大师福楼拜这样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拉车的牛, 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和没有吃饱, 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 如果仔细加以观察, 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如此, 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 增强联想和想象能力, 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 广泛地认识生活, 从细微处着手, 一点一滴地积累。

(2) 借助具体物象, 培养想象力。一个场景、一个实物、一幅漫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路, 同一实物, 见仁见智。知识水准、情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 见解各不相同。即使见解相同, 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等激发学生联想,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海燕》一文教学中, 面对暴风雨的到来, 根据文中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海鸟的表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钓不同爱好, 启发他们大胆想象。可以让他们围绕各种海鸟在暴风雨来临前会怎样想、怎样说、甚至怎样做来展开想象……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学生可以凭借灵感, 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 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从而描写海鸟们不同表现。

(3) 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象。扩写, 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训练扩写时, 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 或是一个词语, 或是一个句子, 让学生扩写成一个片段。如对《石壕吏》中“官吏深夜闯入老妇家捉人”的情节进行扩写, 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 展开想象, 想象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等, 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续写, 是一种再创造,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比如, 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的结尾续写。这样,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设计各种结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4) 超越时空局限, 培养想象力。在想象的世界中, 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善于想象的人, 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 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比如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构思巧妙, 又给人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小说开头的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 引起人们去思考和想象: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 会更引起人们大胆想象: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 又会发生什么呢?据此情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书写其中某一情节的想象柞文或对小说续写……如果大胆设想, 可能会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这种想象力, 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 并能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篇7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有时去听公开课,听后只觉得大同小异; 有些课名为同课异构,细细品味却发觉几乎为同课同构,不是哪些环节的设置是相同的,就是有些语言也会在不同的课中不期而遇了。其实,反思自身,大多数的教学也常常是在“踩着别人的影子”。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缺乏思考所致,是广大语文教师缺乏个性所致。

一、为什么彰显教师智慧

一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是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把各种资料、各种论述转述给学生。如今学生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教师对文本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能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能自觉跳出“同构”的樊篱,自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教师,是在教学中闪烁着自身智慧、营造个性课堂的教师。

二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字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试想,如果教师教学毫无个性,学生又有何个性而言?

二、如何彰显教师智慧,营造个性课堂

1. 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

你的思想是你的个性的最好彰显。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善于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用语文教师一辈子的阅读来积淀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到的: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语文课就应该如此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 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思想的奴隶。

初讲《威尼斯商人( 节选) 》,有一位教师怀着对莎士比亚这位大文豪无比的崇敬之情,亦步亦趋地按照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讨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讲。再教《威尼斯商人》,他开始了思考: 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这是一部著名喜剧,堪称艺术典范,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 百思之后,他在《威尼斯商人》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从两次《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让他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全新的视野。一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而且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参考用书,应向作者作品更深更广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找到不同于他人的教学切入口。

2. 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

很多教师把教参、教案等各类教辅书当作教学的拐杖,殊不知,用这根拐杖是能走路,但只有丢掉这根拐杖才能真正跑起来。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每篇课文都有解读,但是它就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范本吗? 回答是否定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固然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独到的思考后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教学的智慧。例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告诉学生说这是表示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吗?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 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仅仅是一个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疯癫者吗? 这样单一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营造个性课堂的。个性课堂应该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应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教学参考用书比较丰富,对于一个问题有相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见解。其实,语文教师如果凭着一股怀疑和钻研的态度,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利用就不再是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了。

3. 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的宗旨,所以要把课堂构建成生命课堂、真善美的课堂。那么老师在课前更应该认真地钻研原汁原味的教材,倾听文本,多角度解读,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吗? 就等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吗? 就等于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吗? 否!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划分情节、说说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通过文本的描写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菲利普所生活的社会的世态人情,了解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家内心的痛苦。因此,笔者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 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摘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怎样才能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呢?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体育模块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彰显 篇8

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集中地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合群与不合群,好动与好静,勇敢与胆怯,粗鲁与文静,喜欢表现、张扬自己与喜欢沉默、压抑自己等。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设计、组织好一堂课或组织训练好一个运动队,就要更了解每个学生或队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做到知人知心,知人善任,调动每个学生或队员的积极性,完成每堂课或训练任务。使学生长期有兴趣地坚持学习,使学习富有吸引力,轻松上阵,才能学到本领。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真地思考与分析,在认清他的个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克服不良行为的第一步。

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由于学生的个性的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负荷也不一样。因此,不应强求一律,对于不同的个性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不利于个性发展及不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竞争的同学应予以引导。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施教。在体育模块教学中,个性张扬、性格外向、表现欲望强的同学及体育“优等生”,往往不怕失败,敢于做动作,自信心强,喜欢更多的人在场;而一些较为内向的同学及一些体育“差生”,往往表现出自卑的心态,丧失自信心,行为也不稳定。他们很爱面子,不愿意表现自己,害怕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肯定评价,所以不愿意练习,甚至根本不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振奋精神,勇于面对自己的“弱处”。越是不足,越要挑战自我。要敢于在众人面前暴露短处,这样以后在社会上便能从心理上承受住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更利于服务于社会.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志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个性的自我调节就是自我意识对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控制、调节。作为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发展个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在体育模块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状态达到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运用心理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快速形成运动技术的动力定型,还可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个性。例如,中学生学习跳箱、单杠时,往往会因自己或别人的外伤事故产生恐惧情绪。在这种情绪作用下,胆小、懦弱、犹豫的意志倾向抬头,有的人从此再不敢接触这些项目的运动。但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然消除恐惧心理倾向。只有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最终消除恐惧心理。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堂要彰显学生的尊严 篇9

不久前, 我应邀到一所乡镇小学做教学观摩课, 执教的是《拉萨的天空》一课。课前10分钟, 我走进该校的电教室, 第一次与即将共同学习40分钟的学生见面。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与该班语文老师商量后请他代劳的。教室里50多位学生在众多听课教师的注视下鸦雀无声, 肃然端坐。看来, 这个班学生很是文明守纪啊, 相信今天会有一次良好的合作。为了活跃气氛, 兼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照例要走课前谈话的程序。“同学们,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40分钟的快乐时光, 你们高兴吗?”讲台下没有出现齐声应和, 可能是第一次合作的缘故。“同学们有点紧张啊,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学生的反应依然如故。从教以来, 我尚未遇到如此境况, 内心感到迷茫。但我知道, 出现这样的境况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于是, 我适时调整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感悟方式和教学评价。从课后的谈话中, 我了解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是不需要交流发言的, 习惯了。

应该说, 该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有其美好而朴素的愿望, 但课堂上学生的胆怯、畏缩、消极与被动, 实质是缺少作为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个人的尊严与情感,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传统教育主张的是“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惰”, 但如果“严”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 牺牲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基本人格和尊严, 丧失的将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意义。对于培养人的教师而言, 课堂是“育人”的温室,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 课堂是“育己”的暖房。因此, 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培植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体验尊严, 首要的是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些, 教师都明白, 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往往背离此道。

学生体验尊严, 还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欣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既然是发展中的人, 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和缺点。教师要学会理解孩子, 并进一步去欣赏孩子。理解是欣赏的前奏, 欣赏是理解的深入。一位老师特别气愤一名学生语文课上随意插嘴, 曾向我倾诉。经了解, 该生的随意插嘴既有自我表达的欲望, 更有希望吸引老师注意的意识。因为老师平时极少关注他, 偶尔关注的也只是其纪律和学习上的问题。因为该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更谈不上某种欣赏, 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漠然, 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与欣赏造成的, 要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情感、教学方式, 更要改变教师的教育心灵。只有永远做学生的欣赏者,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才会自豪地回答:“老师, 我能行!”

于永正老师不愧是这方面的师者典范, 请看他教学《翠鸟》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一课的片段:

师:我认真看了同学们的表情, 听了同学们的声音, 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中, 我看你们把这篇文章读熟了, 而且还很喜欢读。谁来读第1自然段?我来请一个不举手, 不敢看我的同学读。

(指着一位没举手的学生) 你为什么不举手啊?

生:我怕读不好。师:哦, 怕读不好?怕不怕我?生:怕。

师:来, 看我一眼, 睁大眼睛, 使劲地看! (全班学生大笑, 该生抬头看了一眼于老师) 还怕不怕?

生:怕。

师:还怕?噢, 我明白了, 不是怕我, 也不是怕同学, 而是怕读不好。读不好没关系啊, 大家都会帮助你的, 敢不敢试试?

生:敢。

师:大声点。

生:敢! (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同学们自发地鼓掌了, 真好!请你读。

(学生读, 但是读不好。)

师:噢, 还真有些害怕呀, 坐下读, 好吗?你坐下来读, 应该能读得好一点的!

(学生坐下读了一句。)

师:坐下读, 果然好多了, 大家再给他一点掌声 (掌声) , 好, 继续读。

(学生读毕。)

师:嗯!真不错!读错的句子也改过来了。 (全班学生再次鼓掌。)

上一篇:混凝土环形梁施工技术下一篇: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