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2024-10-26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共12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1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 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 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 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 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 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 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 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 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 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 语文课便枝繁叶茂, 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维分层——确保目标有效

目标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而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更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过去有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么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 要么直接引用网上资源。要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上的个性特征, 首先要确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多维分层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确保教学目标切实有效。

设立多维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 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知识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和方法以及阅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全面的目标体系, 缺一不可。为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切实有效, 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 兴趣爱好, 思维方式等诸多个性差异, 在三个维度的每个维度设立层级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其中基础目标, 是所有学生在三个维度都必须掌握的,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则不必整齐划一的做出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选择实现。使不同学习程度、不同学习偏爱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有效实现个性化阅读。

鼓励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而言即学习目标。我们知道, 过易过难或空洞的学习目标都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 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向作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倡导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进入阅读, 对文本展开个性解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 先自行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来左右学生思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一些问题点, 哪些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自己困惑而无法解决的。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将选出的问题点进行讨论, 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再对目标进行甄别, 筛选有价值的目标, 再补充很重要的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目标。这样通过学生讨论自求阅读目标的生成, 尊重学生主体需要, 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积极的调动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尊重个性——把握阅读特点

课改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二字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显著特点。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常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两段阅读材料加以细细体味, 这样学生会学得很轻松。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如有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 当学生选择学习“春花图”这一部分时, 师问:“你准备怎样领略‘春花图’的美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办法, 如抓重点词句欣赏、读文看图欣赏、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爱好音乐的学生则提出边欣赏笛子曲或钢琴曲边赏析语言文字……师于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欣赏“春花图”美之所在。这样, 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就学得主动积极, 读书效率也高。3.自由书写初始感悟。学生进入初中后, 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就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深入思考问题, 并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开始尝试研究。如果还是以问题为核心, 以口头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的问题虽然解决了, 但讨论难以使所有学生积极深入地进入思考状态, 获得深层次的认知, 而且学生初始的灵感会被一点点蚕食, 从而导致讨论后书写的感悟“千人一面”, 缺少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文采。阅读也是研究, 而研究是最具个性化的事情。如果没有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研究活动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采用了“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成果鉴定”的“先写后说”教学模式, 即教师给予学生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的机会和权利, 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自由联想想象, 捕捉个体对作品的初始感悟, 把稍纵即逝的快乐体验和灵感用笔用“心”写下来, 让初始的感知为研究学习铺路奠基, 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力前奏。结果我发现, 自由书写阅读后的初始感悟, 放飞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的思维在未开垦的广阔原野上自由驰骋, 实现了个性化阅读的飞跃。

三、教化点拨——确保阅读质量

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学生怎样解读文本都是正确的。因为学生自我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尽管同一读者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文本也有不同的体验, 但作品的客观蕴涵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伊瑟尔曾经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 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 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因此, 教师心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有一把尺来衡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要确保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点拨既包括知识方面的障碍也包括情感心理上的障碍, 同时也有思想上的误区, 这种点拨要及时适当, 可以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大脑,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 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教师指导、参与下的对话式教学。这种点拨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个性、个别性。而这三者正是评价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标准。中国传统教学也认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总之, 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适当引领, 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以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教师牢记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 个性化阅读之花定会成为语文课改百花园里最耀眼的一朵。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2

朱士泉 周君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纸介、电子等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 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候,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的时候,当质疑问难在只唯书只唯上唯“家”面前而怯懦畏惧不敢再有任何丝毫浪漫想象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这样表述:“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带来的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多维度多层次激活--个性化阅读的准备

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

除排心理障碍。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

倡导教学民主。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提供交流平台。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几百篇,学生步入社会后,哪还记得哪一篇哪一段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呢?如果说还有印象的话,这个印象也只是朦胧的记得某篇文章“我”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撞击,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元化立体化展开--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常规。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想以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应该“三点互击”“三方互动”“三法互融”。

1、三点互击。“三点”指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①突击重点。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切中肯綮。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

②直击难点。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诗无达诂”,“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国作家鲁巴金语),“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还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

乙:鬼只是人们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

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③撞击疑点。造成可疑之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隐晦艰涩,或是传统解说的已成定论,或是专家学者的个人识见。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6)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学生辨析如下:

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这里很难界定是“惆怅”还是“欣喜”。

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显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联系上一句话:“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着生命,美好,生机,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正是“惆怅之感”。

丙:乙讲的有道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2、三方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三方互动指的是:“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时空互动”。

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②生师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高中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③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3、三法互融。个性化思维,积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①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主体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②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③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吸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三、全过程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珍视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做到“三重三轻”。

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棒杀”或“棒杀”,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岂能就做出彼时彼地他就得不出真理性的结论呢?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尚才“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显然,《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个体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因此,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乐于质疑,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开启大门。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有同学提出,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祖国的独立而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但文中写小女孩娇声向德国人请求,这不是有损小女孩的形象吗?对此,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不久,各种观点应运而生。有的同学则认为,小女孩娇声说,正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她希望以此能得到德国人同意,这说明她很灵活。有的同学补充说,秘密马上就要暴露了,小女孩急中生智而又镇定自若地向敌人提出请求,这不但不影响她的形象,反而使人们更敬佩她。正因为学生乐于质疑,才使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彰显,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在合作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

1.让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学中,在提出、确定问题后,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尽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一次,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对文章的点精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提出了质疑。一学生说:“老师平时不是说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吗?我觉得苹果既好吃,又好看,能让人欣赏到美,做苹果那样的人没有什么不好啊。”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经过激励的辩论,学生达成共识:课文是拿苹果和花生对比,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并不是苹果有什么不好。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在拓展延伸中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我认为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我就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去研读;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选择环保小课题去查找资料、访问专家,撰写环保小论文、建议书,将阅读探究活动社会化、生活化、时代化。在这些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推行个性化阅读,为的是不让摇曳多姿的文本内容演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不让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苍白干瘪的概念。个性化阅读着眼生成,以民主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构建,从而使知识经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世界,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

石晶,教师,现居河南汝南。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显然, 《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个体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因此, 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 要设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乐于质疑, 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开启大门。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 有同学提出,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祖国的独立而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但文中写小女孩娇声向德国人请求, 这不是有损小女孩的形象吗?对此, 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不久, 各种观点应运而生。有的同学则认为, 小女孩娇声说, 正符合她的年龄特点, 她希望以此能得到德国人同意, 这说明她很灵活。有的同学补充说, 秘密马上就要暴露了, 小女孩急中生智而又镇定自若地向敌人提出请求, 这不但不影响她的形象, 反而使人们更敬佩她。正因为学生乐于质疑, 才使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彰显, 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在合作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

1.让学生自主实践,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教学中, 在提出、确定问题后,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 尽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 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乐园,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 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 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 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 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一次, 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 学生对文章的点精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提出了质疑。一学生说:“老师平时不是说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吗?我觉得苹果既好吃, 又好看, 能让人欣赏到美, 做苹果那样的人没有什么不好啊。”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 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经过激励的辩论, 学生达成共识:课文是拿苹果和花生对比, 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 并不是苹果有什么不好。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在拓展延伸中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 我认为课文教完后, 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 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 我就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去研读;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选择环保小课题去查找资料、访问专家, 撰写环保小论文、建议书, 将阅读探究活动社会化、生活化、时代化。在这些综合活动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推行个性化阅读, 为的是不让摇曳多姿的文本内容演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不让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苍白干瘪的概念。个性化阅读着眼生成, 以民主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 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构建, 从而使知识经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世界, 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 应时代的召唤, 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 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

探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5

探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文/钱丽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不能用教师的个人见解与阅读代替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传递、情感表达的枢纽,在阅读中还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感倾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阅读这一环节,常常带有走马观花、随便带过的情形。阅读教学提倡的是阅读的个性化表达,一百个人读一篇文章就会产生一百种感想,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提高语文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才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生活环境、文化积淀、语文功底各有不同,所以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想,这就导致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提倡在不脱离课本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文字本身,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阅读经验、文化背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这种解读需要建立在尊重作者与写作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可以故意地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注重个性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接近课文,理解作者的感触。下面就让我们来分点探析一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有三个特征: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重新体验,带有一定的批判观念。阅读是一个多变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本意与关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反思,对前人误读的内容进行重塑与修正,在批判阅读中把握那些隐喻、虚构、不确定的内容与情感,加强阅读的准确性。阅读的自主性表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掌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能够充分地感受自我的意识。在自由的语文阅读中,让每一个阅读的学生主体处于主导的位置,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阅读过程。除了阅读的批判性与自主性,阅读还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语文阅读的创造性表现在个性化阅读的文本构建上面。在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倡学生用多个角度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去解决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参与,可以依据学生的层次与水平适当地转换阅读视角,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

二、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的开端需要引入个性阅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学习、感悟、竞争等的学习氛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引入可以提升一节课的质量,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之际,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三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着浓厚的情感去惟妙惟肖地描绘三峡那诗意的画面,再配合上美妙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智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境界。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也需要个性化。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与个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情感,让学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非常需要教师的创意与意味深长的内涵,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的语调、情感都需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变化万千,需要结合语言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力与效果。比如,在教《出师表》时,可以体现文中那种情谊深厚、忠肝义胆的情感。随着课文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配合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快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那种诗意的情愫,可以快速地进入阅读的无人状态,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冲击与快感。

三、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域

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理解域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该课文和学生的认知及其相关课文的关联。(2)对所阅读课文的.字、词、语、句、逻辑、修辞、类型等的熟悉程度。(3)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相关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或许处于不同的理解域,这就使得阅读具备了选择性,这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域,提倡认同学生阅读的不同见解,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愚公对河曲智叟的嘲讽反驳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文主要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但除此之外,在个性化阅读域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或者会考虑到现实条件,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法不恰当,死脑筋,不懂变通。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单方面地否定某一种观点,要告诉学生,看一个神话故事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任何有道理的解说都可以保留。像这种多角度、多创新的阅读,可以很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四、重视文本精神层面上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阅读的互动、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通过路径的选择就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文本精神层面的解读很重要。精神层面解读的目标设计主要是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可以作为对文本的解读设计的主要定位点,然后根据这两个标准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用来确定阅读的解读视角。

在解决定位的基础上,还要组织、收集资料来帮助学生解读目标的相关内容。这需要结合课文本身来制订方案。然后对于课文的几处情境,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为了将学生导入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根据课文几个重点情境,提出几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贯穿全文,理解全文。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不仅要依靠上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需要建立个性化阅读的评价体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评价体系一定要打破原来的单一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用来促进和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自由发展。主要建议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发展的评价方式,还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提倡评价标准的差异化,不偏向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遗漏那些有着独特思考方式的学生。总之,在初中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心地探析,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会到课文的情感与内涵,有效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宝寿。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04)。

[2]李俊峰。简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天地,(14)。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策略   能力

一、尊重作者及作品,挖掘作品资源

在阅读过程中,先要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不是成功的阅读,因为文本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心灵的碰撞,只有在对话交流中才能实现阅读的意义。一般来讲,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习惯留下许多空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召唤读者去探究文本中的奥秘,从而实现作品意义上的构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生活体验、阅读经验等去填补这些空白,实现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尤其对于个性化阅读而言,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因为不管哪一部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和心理环境下完成的,都体现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和价值判断,所以我们要尊重作者,与作品平等对话交流,在充分阅读和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解读作品,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义,这是阅读作品的基本任务。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而学生能否把握作品所蕴含的信息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拓展,要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思维,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现本文自身的美,从而学会感悟美、欣赏美,这才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按照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个性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尊重和引导,因为个性化阅读不是学生对阅读方法和阅读过程的个性化,而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智慧的个性化,对学生个性心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带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知识背景去阅读文本,这就体现了阅读的个性。个性就是一种营养品,教师要把这种营养品注入阅读教学中,但是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被教師的思维所限制和代替。为改变这一想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会的权利,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阅读不是被动地吸取作品中的知识,而是主动地从本文中寻找和发现各种信息。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因此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组织阅读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和优势去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把交流、合作、探究引入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性阅读方法都正确,否则同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方法和态度,通过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延伸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阅读课内作品,还需要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更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自身的理解和感悟,造成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逐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以提高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创设阅读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评价,通过成果展示活动,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而考察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四、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个性化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评价应该与教学活动相伴相随,以真正预测个体今后的发展。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而言,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为学生预留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还需要体现多样化,不仅在教学结束时需要教师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且评价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合适的评价语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出综合而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想真正从传统阅读教学中走出来,实现个性化阅读,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阅读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提供发展和弘扬个性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也会在课堂上尽情飞扬。

参考文献:

[1]刘桂英.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究[J].新课程:上,2013(7).

[2]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7(2).

[3]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7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始终是分量最重、花时最多的部分, 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乃至创新精神的重要使命。

“个性化阅读”契合新课标的精神, 也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反观教学实际, 对此仍然停留于理念与口头的多, 进行实践的少。怎样从理念出发, 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同时在课题中建构起可操作的、有效的、富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力求形成成熟的经验,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理论依据

1. 基于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作者未必然, 读者未必不然”“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着许多阅读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相关论述。现实的阅读教学必然应植根于丰厚的传统之上。

2.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背景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 其学习观认为: (1) 作为学习者的个人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 其建构着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2) 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的建构活动; (3) 学习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学习有独立建构也有集体建构。正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而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所以学习活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3. 基于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对阅读主体创造作用的相关理论表现为:接受美学更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 存在着许多“空白”与“未定点”, 读者则存在着“期待视野”, 阅读是两者的融合。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 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

4. 基于对话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 课堂应包含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必将导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课堂上的对话是多向度的、互动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 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解读, 对话生成”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建构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1.“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条件研究

“个性化阅读”其实是一种主体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差异性阅读, 强调自由、自主、自为。这种情况下, 教学不能泛化, 需要研究“个性化阅读”可以在什么样的课堂中进行实施, 对实施的文本 (如文学作品) 、师生具体有何要求, 让个性化阅读努力成为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构建研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构建既要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学, 又要也研究教, 同时也要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构建的教学流程, 追求基本模式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 (巢宗祺语) , 建立教学的“常式”与“变式”。

3.“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作文双向提升研究

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而“读”与“写”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鼓励学生课外延续个性化阅读, 成果可以在随笔、作文中体现。阅读兴趣的尊重与阅读主体的激发能够促进学生的写作, 课题实施中需要研究其对学生的双向提升作用。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法。用于有关理论研究, 选辑资料,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2) 行动研究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课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个性。

(3) 评价和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辨出方法措施的优劣与可行性, 去劣存优, 去粗存精, 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可推广的方法措施。

(4) 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及时写成书面材料并进行总结反思, 在杂志上、网上交流。

(5) 调查测试法。作好前测、后测记录。

五、研究步骤

(1) 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分解与分工实施、课堂实践及中期成果。

(2) 导师与专家指导, 课堂实践、课例积累、学生习作积累。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8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策略

语文个性化阅读, 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个体研读”为重点,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循着自己的思路, 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在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个性化的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一种阅读实践过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本上。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进行不同层次的读, 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的程序完成全程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完成课文学习。

一是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 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

二是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不能变成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特别是阅读欣赏课, 要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机会。

策略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方式。

一是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体阅读具有独特性。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 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二是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 给时间、给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组织探究。

策略三: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中,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 阅读后的感受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 哪些不合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

策略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拓展阅读。

一是“趣”字引路, 博览群“书”;二是指导方法, 保证质量。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1.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 并鼓励尝试运用。2.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使读书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策略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

以活动为载体, 以展示为目标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自由充分的展示。开展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评活动, 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 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风采;开展作文比赛活动, 展示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迁移能力。

策略六: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比以往的教师讲,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9

一、创设恰当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后, 就会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小学生对情境的感受特别敏感,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动画视频、猜谜、童话故事等来创设恰当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阅读质量。

比如, 我在执教《西湖》这篇课文时, 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 美丽的西湖, 不管是远远眺望, 还是置身在湖畔观赏, 都是那样令人流连忘返, 那一泓青青的碧水, 那守卫着她的群山, 就像是大自然精雕细琢出来的山水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风光吧! (播放一组西湖的视频资料) 在学生观赏完视频后, 再让学生自由谈论一下自己眼中的西湖, 学生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各自的看法, 对西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为后面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引领自主体验阅读

阅读资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 才表现出了特有的生命与意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因为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性, 他们的阅读也是多样化的。对于阅读中产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给予平等的尊重, 让学生更有创意地去阅读, 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闪烁出独特的思维火花。

比如, 在执教《说勤奋》这篇课文时, 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 现在高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准备升学考试, 为了让他们勤奋读书, 我们也来学着课文说说勤奋好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参与兴趣,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陈景润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 不小心撞在电线杆上, 还以为撞到别人了, 说了声对不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张海迪身体高位瘫痪, 依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坚持不懈地自学, 获得了博士学位, 成为一位作家。”“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才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这样的阅读探究方式, 留给了学生时间, 让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阅读的愉悦。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提供不同阅读方式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他们的阅读体验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式给予应有的尊重,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对此需要教师做好正确的引领。

比如, 《快乐的泼水节》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喜欢朗读的就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其尽情展示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爱讲故事的就让他给同学们讲讲“泼水节”的由来;喜欢画画的, 就让他画出“泼水节”的情境, 还有喜欢旅游的就让他编写导游词, 带领同学们去美丽的西双版纳“旅游”, 体验一下傣族人民的这一盛大节日。另外, 我还安排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图片等, 创办以“泼水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在这样学习过程中, 体现了阅读的自主性, 在读与练中发挥了自我的才能, 激发了阅读兴趣, 可以说, 这是对个性阅读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

四、关注学生朗读感受, 促进个性阅读发展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 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深入地解读课文思想内涵,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朗读感受,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现出自我的思想情感, 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发展。

比如, 在执教《鸟语》这篇课文过程中, 我用课件出示了喜鹊的图片, 然后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只鸟长得什么样子呢?”“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它的胸脯上白色的, 就像白色的衬衣从燕尾服中露出来!”“你的比喻太形象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喜鹊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吧。” (播放喜鹊的叫声) 学生们听完后说:“好听啊!”“很悦耳!”……“其实, 喜鹊与画眉、孔雀等鸟儿相比, 它的外表不是很漂亮, 它的声音也不是最好听的, 可是同学们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它吗?”“因为喜鹊叫的时候, 人们会认为有喜事来临。”“它给人安慰。”…… (投影文字: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 “同学们, 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投影上的文字, 感受一下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吧!”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张扬, 并提升了朗读训练的有效性。

五、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10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主动性,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学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仅限于上课听听和课后完成作业而已,这样的本身素质缺陷就使学生无法深入其中,获取阅读文章的精髓。

( 2) 阅读教材内容单一。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只强调文本的解读,版式设计单一,所选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阅读篇目缺乏职教特色,这些篇目固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了。

( 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评价中职语文课时 ,一直使用试卷来衡量, 没有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上一样,一般都把“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考试题库,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只要求学生复习语文教材及练习册,导致学生对文章阅读更加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无形之中教师就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分析、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模式就会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一个机械、封闭的境地,毫无生机可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1) 排除心理障碍 ,做好个性化阅读的课前准备。虽然中职学生读过不少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 但是总是顾虑自己的想法被别的同学不认可,说出来让人笑话,不敢当面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在内心形成心理障碍,在阅读中涌现的文学思考和哲学顿悟就在压抑中瞬间消逝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个体的思想深度、文化差异、审美水平会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见解,生生或师生之间出现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迷信权威,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 2) 激发阅读兴趣 ,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中职学生阅读意识比较淡薄,整体的阅读氛围不是很浓厚,如果学生表现出阅读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会。在与学生共同阅读解析《项链》 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前传统主题进行讲解,相反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在项链丢失之后, 毅然决然打定了偿还债务的主意,通过辛苦努力实现了诺言,这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和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体会,正是勤于动脑和细心阅读而产生的,谈出了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 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启发性的、有关联性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能够把握重点、巧解难点、点拨疑点。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中“ 这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 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疑作答,环环相扣,相互争议,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质疑释疑的氛围中,能够激发学生新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隐形状态转入积极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能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 4) 建立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 ,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多年以来,中职语文僵化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方法,严重地束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因此,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建立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主动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阅读的兴趣与动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积极体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潜心阅读研究内容了,思维就会得到激活和锻炼,就会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也许在表述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对阅读的结论会不靠谱,教师不能因此而进行批评。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 阅读途径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初中语文如何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一、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善做一个“构建”者,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交流、表达,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教学中,师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教师在语文教學中还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在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具有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或有疑而问,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宽松的课堂中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基础。因而,能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授之以渔”。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形成独特感觉。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他们明白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谁也代替不了也是无法替代的。面对文本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同时伴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质疑,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如《锦瑟》的阅读中,可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初步感悟诗情,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分别用《锦瑟》中的一联诠释一种感情或诠释一段故事。创设的情境给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自主创造空间,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其实,这样的设计正是化难为易,化生涩为易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跟《锦瑟》中朦胧的感情相似的内容。只要他们能够理解诗句的大意,个性解诗就不成问题。

四、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对于悟性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质疑思辨,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而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有耐心去阅读,去思考。不要苛求学生,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愉悦的去读书,去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的问题,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强调的是阅读文本要披文入情,要潜心吟味,这样文本的意义因读者的感悟体验,而彰显价值,感悟体验不但根植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参考文献:

[1]赵其美《论阅读教学中学生生命灵气的点燃》。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 教师不能够用自己的讲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相同, 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要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 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体验, 并在思考中有所感悟, 获得思想启发和情感熏陶, 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借鉴。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的保障, 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通过和谐、宽容、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样学生才没有顾忌, 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张扬。但是,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在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以命令和强制的口吻来要求学生, 刻板的教条主义、标准统一的答案、不苟言笑的面孔、生硬死板的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 禁锢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此, 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师要放低自己的位置, 摘掉“权威的帽子”, 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 使自己融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 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进而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也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迸发创新的火花, 并在思维飞扬中与文本对话。

语文教师不仅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还要创设一个具有竞争性、激励性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个性化阅读的动力, 激起他们求胜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此外, 大部分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 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言行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进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上的, 积累越多、越扎实, 学生的感悟就越深刻。因此, 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师要激活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首先, 要激活学生的表象积累, 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直观演示”“语言描述”等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 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意境的感受, 使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其次, 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教材文本为轴心向生活相关的领域拓展, 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架设一条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以此来强化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和掌握。

三、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 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 他们在阅读之前都会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而且每个学生的期待都不相同, 通俗来说, 这种阅读期待就是学生想要通过阅读来掌握哪些知识、了解哪些问题等, 不同的阅读期待也体现了学生的知识差异、个性差异, 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要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做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阅读的责任感, 才能使他们提升自己的阅读期待, 进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感悟的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方式是潜心感悟, 学生与文本必须有几个来回的亲密接触, 才能嚼出文中的真滋味, 品味到潜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意蕴, 使情智共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对缺失主体性学习的反思与调整,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 教师都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即便是阅读题都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对的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如果偏离了标准答案, 则是错误的。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并且教师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品德、思想、言行等多方面的考察,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同样,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要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中展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比如,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或讨厌文章中的哪一个人, 并说明理由, 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评价方式, 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 虽然有争论、有异议, 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并且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总而言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性地设计和使用教学内容, 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层次, 彰显他们的阅读个性, 进而引导学生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 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美玲.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2) .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方法下一篇:电气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