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2024-10-1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通用15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师生一起找到了可以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而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春风化雨,耳闻目染的对话中逐渐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三、对话,生命的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师长于小伙伴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与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坚持以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赏识不是廉价的夸奖,要有不断的变化。我教学《村居》时,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从这样的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有一个很少发言在教室里,或有或无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放学铃声一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那风筝飘呀飘呀!我和小伙伴追呀追呀”我没有说话,只是竖起了大拇指,点了好几下。这样的首肯,这样的肢体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好。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渴望。她从此不是教室角落里那个被人遗忘的女生。她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自己人生第一次的蜕变。

四、对话,真情的流露

阅读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新课标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进行比较。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由于有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铺垫,学生的情绪收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场面让每一个,听者心动。那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结果。学生不仅有了一次情感的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对话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贯彻语文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主动采用“对话”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2

一、开放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积累, 以知识为中心, 注重对学生进行“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恰当地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贯通和整合, 使之构成统一的整体, 强调“以人为本”。既倡导科学精神, 又崇尚人文风格, 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把“育人”确立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真正确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现代师生观念。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 教学不只是关注课堂活动的结果, 而将更注重富有探究性的课堂活动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 创设自由的师生对话的空间, 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发展自我, 开拓创新, 已成为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课前几分钟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素养只能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才能形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地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进行说话练习, 或进行背诵比赛, 或进行演讲活动, 或进行角色朗读。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以说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课堂教学最优化组合

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读《边城》一文时,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边城》的教学录像, 录像中翠翠淳朴的形象和湘西迷人的风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再阅读《边城》节选, 同学们就会很容易地体味出翠翠复杂而细腻的心态, 更好地掌握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和风情美。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 加大教学容量,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教学中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适当的阅读量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方式产生了: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课文的练习迁移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来畅所欲言;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另外, 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 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个性化的教师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3

一、师生对话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首先,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教师的责任。从人格角度说,师生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双方都是对话的主体。但是,教师有教育者的责任,要引导师生对话的方向和目的,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其次,学生与文本有差距,既表现在对话内容的时空上,又表现在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上,还表现在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上。由于人生阅历尚浅,文化积淀少,认知能力弱,思想感情单纯幼稚,所以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阅读障碍。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

二、师生对话的前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良好氛围,这是实施师生对话的前提。在师生对话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形成了独到见解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走出“教师至上”,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师生双方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才能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的愉悦、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生活。

三、师生对话的基础:师生潜心与文本对话

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首先,是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看看教参之类的资料,而是走进文本,用心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被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才能以真情打动学生,所以教师要反复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有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

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倾听文本诉说后获得的东西,才是经过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新认知,是自身获得的感悟。倾听,就是要求学生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此外,学生在倾听文本诉说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而这些,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充分而深入的对话。

四、師生对话的过程:直面文本,各抒己见,教师主导

“师生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课应该由直面文本、各抒己见、教师主导三大板块组成。在师生对话前,学生应先面对文本,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构成心灵与文本的直接碰撞,张扬学生的个性。

通过这样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产生新的想法,丰富自己的感受。学生仅限于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会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偏颇。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课堂的中心,告诉学生自己的感受与理解,用自己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先进的思想观念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4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而不容忽视的是于此当取决于课堂上阅读交流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训练,必须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它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将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5

李 岩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大量的阅读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 语文教学 影响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则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拥有了较强的写作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就能运用书面语言来描绘生活的蓝图,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却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没有材料可写的现象,这无疑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课外阅读。正如叶圣陶下生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研究阅读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影响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在推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阅读是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成功的作品需要大量的素材来支撑,而这些素材,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书籍。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提炼力度是有限的,而且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免不能准确把握事实的真相,因此,通过大量的书籍阅读来了解古往今来的史实,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是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成名的作家与学者无一不是如此。所以,学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动观察来丰富生活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

(二)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果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观察、研究与实践这种行为。如果学生对语文写作没有兴趣,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硬着头皮写,自然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无法达到教学的应有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怎样才能做到呢?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对历史与现实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长期积累,便会产生强烈的倾吐感,一旦时机成熟,就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或者即使不主动创作,当老师要求写作文时,也会在外在环境的诱导下激发共鸣,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手法与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期待尝试写作。正是这些冲动与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强大的写作动力,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阅读是重要的途径。

(三)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升华写作的主题,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的目的更重要的不是反应现实生活,而是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情感在,有了自己的认识、看法、观点等,才使文章有了丰富的底蕴。这也是当前学生在写作中最差的一部分。而阅读,正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名家名作,往往反映了最深的社会现实,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领悟到作家蕴含在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传递真、善、美,使学生不自觉的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而这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不能达到的。因此,让学生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发挥其和语文作文教学的互补作用,从而真正达到阅读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对话。

(四)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有句俗话这样道:天下文章一半抄。这句话并不是真的要大家去抄写论文,而是强调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前期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是模仿。然而,光靠课本上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学生需要阅读与借鉴更多的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改进与提高,才能在把握了多种风格与特征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征。这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语文作文教学背景下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课外阅读对于语文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而且读的越多越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毫无目的的乱读一通。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推动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把握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自己切身的感受还是通过书籍领悟到的知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学生课外生活的目的在于感悟生活,广泛的积累素材,并且在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底蕴。因此,现实生活均可被学生用来认识、分析与综合,整理成自己的素材,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中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能分得清现实与虚幻,能看得透古往今来,既充分融入作品中,而又不拘泥于作品的框架而出不来。

第二,课外阅读的对象不仅可以是文学作品,而且可以是报刊杂志。很多人并不把报刊杂志当作文学作品,这是不对的。因为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感悟现实生活,而报刊杂志就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往往在第一时间把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送到我们面前,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充分了解世界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们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加工和整理信息反而成了重点,这当然是不够的,整理信息的目的最终在于获取信息,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清萍.阅读积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2011,(4)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篇6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

姓名:聂贵梅 性别:女 职称:中学三级 学历:大专 单位:王家坝小学

电话:***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经济开发区小坝镇王家坝小学

邮编:551712 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当下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和无效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有的学生整节课一言不发,始终在听取问题和接受答案,没有思考,没有见解,成为教学活动的观众;有的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空白对话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跟教师和课本的对话都是空白。于是,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成为学习的看客。综观以上现象,试问: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

(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一些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学生干脆站了起来.......)

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

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

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但是他还是奉命出使到秦国。

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

……

(所有学生开始大声喊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争论,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师:那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

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

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

师:秦王的反应怎样?

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

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

生7:不怕死,敢做敢为

生8:很有胆识!

生9:智勇双全!

生10:不畏强暴,有勇有谋!案例分析:

(一)师生对话产生实效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细节和思维活动细节的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案例中,原本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声音“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唐雎是怎样的一个人”的争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所有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

(二)师生对话产生实效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而且学生们的讨论会随性活动,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纠结不清,而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不要偏离了唐雎这个人物本身。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1.引 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探讨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也就是说,从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因此,对话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所谓对话教学,就是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开展多方向的交流,共同完成学习探索任务的教学方式。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对话策略的前提是对话主体之间交流的平等性,但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意义的对话,这样就造成对话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2.1对个人阅读体验的忽略 。

对话策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要求学生与他人在课堂上分享、交流阅读的体验。因此,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整个教室处于一片热闹的景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足以完全发挥对话教学的作用, 应该注意实现人与文本的交流。有哲学家提出,在人与人的交流和对话中,应该注意交流的深度和表达的清晰程度。这一过程并不局限于指向他人,而是指向自我的一个过程, 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专注进行自我体验,思维才能扩散到一定的深度。

2.2对与文本对话的忽略 。

平等原则是对话交流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阅读感想,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对话的质量,避免学生对话的天马行空及无关文本内容的扩展和讨论。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大量信息, 选择自身需要的信息。如果脱离了课本,忽略了对课文的精心体会,那么课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3对师生之间对话深度的忽略 。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和学生的对话不深入[1],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中,教师只是配角,起到辅助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另外,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造成对话教学无法深入挖掘学生的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对话策略的建议

要提高对话策略的有效性, 就必须开放对话过程并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另外,还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度化距离,提高与文本对话的重视程度,最后实现课堂对话的多样性。

3.1实现对话开放性 ,重视个体阅读体验 。

开放课堂对话过程,保证个体阅读体验,有助于将对话策略落实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只注重结果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对话教学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2]。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在有一定的理解后,让学生讨论文章中作者如何描写母亲的痛苦和坚强。如果学生无法掌握文章中对母亲的痛苦和坚强的描述,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自行阅读理解和体会, 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保证对话的开放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与课文对话后, 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3.2消 除对话隔阂 。

所谓对话隔阂,就是学生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无法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无效的对话,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为学生创设情境也是消除对话隔阂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合欢树》这篇文章中,对于母爱的理解是突破整篇文章的关键,学生对母爱都有自己的体验,由此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可以有效消除课堂对话隔阂。

3.3实现课堂对话多样性 。

语文阅读课堂对话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会与课文的对话、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课文的对话是主要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词语、句子和段落中自由翱翔,最后与教师和同学对课文阅读相关体验进行交流、分享和对话。文章并没有声音,无法将内容表达出来,但是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并完成与课文的对话后,可以体验到课文包含的情思。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并沉醉其中的同时, 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并了解到作者在文章里面的哲学思想,之后通过讨论并结合他人的观点更深入地学习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4.结 语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篇8

1. 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变革人。”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课程领域曾出现过许多“昙花一现”的所谓改革,一些教师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教师手里拿着的是新编的教材,但在观念和教法上是“涛声依旧”。对话型阅读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这就必须解决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及其教学新观念的确立问题。教师应该发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潜心读书,真正用心与文本对话,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主导或帮助学生的作用。

2. 平等不排除引导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導”,教育者在本真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是就师生人格的平等性而言的,但并不排除引导。对话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育现象,是教育的过程,因而必须像其他教学形式一样,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的相对稚嫩使引导具有必要性,教师的相对成熟又使之具备引导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但又不能因此误入相对主义迷途,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区分地一律给以“好”、“很好”、“有自己的理解”等赞扬和评价。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心的张秋霞老师在教授《黄鹂》时有同学觉得黄鹂在文中象征贪官,这时张老师就善于引导学生:

师:在原文中诗人把黄鹂比作什么?

生:春光、火焰、热情。

师:(微笑)这不对了吗?很明显,如果诗人用春光和热情来比喻贪官就好象用百花争艳来比喻官场腐败一样,这是不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的,也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得不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微笑)刚才那位同学我们不同意也不接受你的观点。

师:很明显,诗人把黄鹂比作春光、火焰、热情,这些都具有什么特征?

生:美好的特征。

师:黄鹂就是这样的美好事物。(板书:美好的事物)。

在这里,张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这些平等、善意的气氛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3. 与文本的对话应实事求是

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主体的自我解读,但这应实事求是,不能走向极端。目前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些一味要求教师和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不断“交换”与“交流”,创造性地“生成意义”。

4. 阅读教学中的几种“对话”

“对话型”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对话教学正处于探索之中,尚未形成教学的具体的原则或方法。但是研究者们或从教学的不同要求和特定的内容出发,或从表征方式出发概括出“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如讨论式、辩论式、提问式、互相启发式、交际式等等。

(1)课堂提问中的对话

“对话”并不意味着就必须摒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问答行为,事实上,基于平等、民主,充分拨动学生思考的提问往往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教化的目的。如广东深圳滨河中学的王满英教师在《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中巧设了这样的问题:

①分析人物形象。这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

其中有一个女生说最喜欢兰芝的哥哥。理由是:a. 关心妹妹是尽兄长之职,说明兰兄是个称职的哥哥。b.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不是万万不能的,后来刘兰芝要嫁的太守家有钱有势,如“便嫁令郎君”一句说明此人人品也不错,这样的好男人何嫁而不为呢?

②刘兰芝被弃的原因是:a. 人长的不漂亮?(耳著明月铛,口若含朱丹;指如削葱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b. 没有才?(十三诵诗书,十四弹箜篌,十五学裁衣。)c. 对爱不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磐石方且厚,蒲苇韧如丝。)

这一系列的提问是从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精神层面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作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学生的心灵湖水激起了千层浪花,课堂上呈现出了一种星河灿烂的奇观异象。

(2)高潮创设中的对话

欣赏戏剧,最能激荡人心的是高潮迭起的剧情,“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也应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最有效的教学佳境,让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文本解读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

(3)合作学习中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从事繁冗无用的知识点解析,而是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创造性思维。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可以采用焦点访谈式;教《逍遥游》时则采用辩论式。将学生的回答纳入到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小组发言全部结束之后,对发言作整体的补充性整合与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研究性学习中的对话

过去教材就是教师活动的整个世界,如今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师生学习活动的教材。我们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处理教材,合理地开发教学资源,“能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微型课题”。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培养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5)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对话

传统的基础练习课是以检查、记忆知识的多少为目标的抄练式、题海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大胆地把语文练习课的内容融合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实践、操作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可上比较迁移欣赏课、进行课本剧表演活动、语文学科周活动等等富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点金术 篇9

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特点,交流以语文材料为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育任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凭借。师生对教材的认识即对文本的解读,这不仅是师生同作者的相互交流,也是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相互交流。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的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说随时发表,无拘无束交流,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与重心,对于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重视对其规律的认识与探讨,以提高其效率。文中提出: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心理过程的规律、读思结合的规律、读写结合的规律、课内外阅读结合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关注学生,努力倾听学生的感受,而且学生也在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对话中最集中的是对姑姑欺骗她们一事的“声讨”,突出姑姑的欺骗带给她们的是“最深重的伤害”,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有了较为具体的对话,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信守诺言、讲究诚信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课堂的对话过程是完整充分有效的。但又总觉得这一对话过程缺少相互间的交流和提升,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仅仅停留在表层,对话过程似乎是单一的,缺少“杂音”。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应是灌输行为,而是一个激活与播种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对话才会使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的眼睛触摸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可以倾诉,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飞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对话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而言之:

1、使学生获得知识、积累语言,养成语感;

2、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3、丰富体验,陶冶情操;

4、学会阅读鉴赏。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10

烟台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院     264025

王娜:198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

提要: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也有了新的变革,语文教学中更多实施“对话”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对话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阅读教学系统是由教材、教师、学生、课堂的学习环境等方面构成的,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对话系统。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主体在人格平等、精神独立以及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发以及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也不是一种经验和被经验、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提问又互相回答的关系。语文阅读教学包括了语文阅读的教和学,阅读教学是学生和课本、教师和课本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培养个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有非目的性、生长性、回归性以及关系性这四个特点,在对话教学中需要保证平等和民主,在对话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时候,要求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参与,并且保证双方是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进行。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求语文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学,但是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知识以授受为主,缺乏对话。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是学习知识、理解不懂之处的人,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解,而学生等待着被灌输知识,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丝毫怀疑,这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师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目前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千方百计引导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课文,有的时候直接按照参考书进行讲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忽视和教材的对话。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它不是等待被认识的对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教材,漫无边际地讲解。比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离开教材让学生感受荷塘的美好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却大谈荷塘污染或者其他,就有些许牵强,并且整个课也并没有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生对话。第四,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阻碍学生构建文本意义。语文教学是以知识授受为主的,肯定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外部信息进行沟通、重组的意义,也就违背了知识的本质。

三、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策略

第一,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学生一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让人十分惋惜。这是由于学生在理解作品前对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导致教学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前理解,站在这一理解上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介绍和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的合作方式和探究是保证“对话”的前提,其将传统的单向交流转变成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第三,多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阅读,告诉他们如何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深入文本。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师生之间的对话创造一定的条件,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倡多角度思考。最重要的是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进行阅读探讨。

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并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跟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付开祥.再谈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2]顾海平.对话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和优化——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另一种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1(35).

[3]孙聪,钟家莲.试论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的信息传播[J].教学与管理,2011(15).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2

一、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

新课改实施至今,“师生平等对话”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已经由新理念变成了经验,说不清是什么。“平等”在词典中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实质为权利平等。把它的适用范围缩小到师生间,就是指课堂上师生都拥有思考、发表观点和与他人争鸣的权利。

对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哈贝马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关系,他提倡交往行为的师生对话。交往行为就是实现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向批判与辩护敞开。由此说来,师生对话就是一种理性交往,是个体不失独立性地对他者开放,在开放与封闭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主体性发展。然而在新课改浪潮下,许多教师热情膨胀,出现了太多非理性的交往:只看到学生的已知,热情给予表扬,看不到学生的不知;对学生的“胡言乱语”没有原则地赞同……上述都是失去主体性,依附他者。

何谓“主体性”?雅斯贝尔斯有过论述。他在《什么是教育》中把“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第二类是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知识霸权,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第三类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师生以存在性关系———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关系———对话,教学氛围开放,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存有,称为“保护存有”的教育;同时教师指出学生认知中的盲区,学生由不知到知,错知得到扭转,从个体存有中走出来,认识整体的存在,称为“突破存有”的教育。总之,实现主体性就是个体跳出狭小的已有圈子,与一个更明朗、更丰富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依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最终更好地成为自己。

综上所述,“师生平等对话”有两个特质:行为特质是师生都拥有思考、表达和争鸣的权利,目标特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从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来评价罗易老师执教的《沁园春·长沙》,是否称得上师生平等对话的典型课例呢?

二、从理答角度评课

罗老师这堂课共有展示、答辩、探究、朗读和运用五个环节,探究和运用环节有五次师生对话,我从理答角度作了整理。

提问1: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提问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提问3:“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问4:词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提问5: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

理答方式检核表:

理答方式上,罗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回答,反倒时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学生的表达权受保护,言说不受压制,教学氛围真诚、自由、开放。表的最后两列显示罗老师没有追问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这种做法值得质疑。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超越现有水平达到可能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理智地挑战。如此小步子前进,突破存有,实现更整体的自己。相反,教师不追问,学生不质疑,无法迫近学生的“无知”。再回到罗易老师的课,五个提问学生都答对了,说明开始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达到这五个提问背后所要求的能力程度。学生轻松作答,老师热情表扬,可能诱发学生的自我满足,造成自我封闭。这样的对话反倒有为了“展示”“必须”的师生对话的嫌疑。总结上述分析,这堂课并不完全展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罗易老师在实现学生主体性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呢?

三、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

任何一个超越必须经历一次理智的挑战。教师不妨自己先对文本深度解读,接着在课堂上通过几个试探性的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指导学生推进一步,用小步子推进的策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证明了文本深度解读是“突破存有”、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途径。

同化顺应理论说的是:当具备先行组织者,个体面对外来信息,他的心理图式会发生同化和顺应。但是同化和顺应发生作用的可能性大小不对等,同化要比顺应更快发挥作用。个体的固有图式即理解的“处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特征等。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构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所以,读者面对一个文本,必然会惯性地先用固有图式去观照文本。如果文本传达的客观内涵是读者的固有图式不具备的,也就是不具备先行组织者,读者必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固有图式扭曲文本内涵,事实是读者自我认同。比如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动作不潇洒;《皇帝的新装》的启示是向骗子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是武松伤害野生动物。新课改下,我们提倡多元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奥赛罗或者李尔王。对于那些“胡言乱语”,教师必须态度明确地指出并纠正。

第二,原封不动地反映文本言语的表层意义,完全不知深层意味,心理图式和文本内涵互不干涉。联系阅读教学,如果教师不指出学生的“不知”,它会持续存在,然而学生不自知“自己的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排斥,结果表现为心理图式狭窄,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突破障碍,罗老师此处做得不够让人满意。当他觉察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内容,他就有必要对文本深度挖掘。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如“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我们初中学过马致远的《秋思》,高一学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

例二:“染”为什么用得好?王实甫的《西湘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两处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有什么不同吗?

提问要能根据情境随时调整深浅,否则它会成为外在师生的规约性力量,之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讨好。文本深度解读可以把学生“已有”融入“整体”,更好地成为自己。

参考文献

[1]童庆炳.再谈文学解释[J].语文建设, 2009, (11) :51-5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13

张淑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提出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即时收到信爷爷会来接他吗?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含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班的刘旺同学,说话不清楚,成绩很差,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也就得几分十几分,以前从没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简单问题时就叫他回答,结果答对了,我就叫同学们鼓掌鼓励,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我在辅导作业课堂巡视时经常到他身边鼓励他,夸他有进步聪明,时而摸摸头。他从此及时完成作业,不会的还来请教,对学习有了兴趣,写作文时还写到了老师对他的帮助,心存感激。成绩也提高了一大块。可见情感的投资多么重要啊

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思考写作方面的话题时,让学生试着多写一些周记,小练笔,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这样才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注后进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4.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的空间 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1)在时间上留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丰富学生思维德多样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孩子的思维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2)在空间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例如《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老人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海鸥们看到后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在表达什么,倾诉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材本身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很多,例如本文中结尾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海鸥们还会有什么表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制造”这样的空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阅读对话教学四注意 篇14

一、要充分维护学生“倾听”和“言说”的权利。以往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倾听,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带着问题阅读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即要掌握生词、概括段意、领会中心思想等等,因而学生没有了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机会,失去了自我言说权。因此,阅读对话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言说权。

二、要以共性特征营造氛围,以个性特征作为对话教学的突破口。对话教学的`共性特征揭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应具有的基本法则,但它必须以个性教学为突破口,只有个性的张扬,才能判别阅读对话教学的形态。因此,要求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地开展精神交流,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三、要把对话的中心始终确定为每一个学生个人。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主动的发展;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自主阅读和对文本的主动探究。

语文对话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15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 学生谈不出自己的认识, 或谈出的认识很肤浅, 教师很着急, 为了赶教学进度, 就越俎代庖;另一方面, 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的过程, 教师没有倾向性评价意见, 一节课上完, 学生还是认识模糊。

本人根据对话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促使语文对话阅读教学发挥更大效率。

首先, 语文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发挥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2]在语文对话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师生平等意识, 这是确立对话关系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内心深处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在阅读教学中才有可能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如果他还是奉行“师道尊严”的信条, 认为我所说的是权威, 不可质疑, 那么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无法形成。当前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些老师虽然明白阅读教学应采取对话的形式, 在课堂上也设计对话话题, 但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先设计的套路, 或不顾学生接受的实际去完成自己预先确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表面上是在采取对话形式, 但实际上教师还是在起主宰作用, 这是教师思想深处缺少平等意识的表现。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是民主教育的执着追求者, 他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候还不够民主平等。例如, 他对自己曾参加四川省赛课获得一等奖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作出这样的反思:“尽管由于我富有经验的课堂调控能力, 这堂课表面是轻松自然地, 学生也很‘自由’, 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我不动声色的操纵, 一切都按我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 而表面上的‘和谐’都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3]李镇西老师能作这样反思, 说明他在真正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

其次, 语文教师要为对话确立一个合适的话题。

对话需要一个媒介, 这就是话题, 话题一般以问题呈现。在语文阅读课上, 教学的目标是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思想感情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所以阅读课上所设置的对话话题应围绕这些教学目标, 否则, 所展开的对话将会是无效的。

另外, 所设置的对话话题的难度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 学生以原有的知识背景再经过思考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如果话题太难, 学生通过努力还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 这样的对话也是无效对话。如我在上《秋水 (节选) 》一文中, 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本文中, 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思想?”问题抛出后, 学生一下子卡壳了。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学生本来对庄子就不熟悉, 不清楚庄子有哪些基本思想, 而这篇文章又是节选, 不易看出庄子的思想, 因此, 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

还有, 话题应具体明确, 不能太大太空。话题太空了学生就不知道究竟围绕什么来谈。如我在《鸿门宴》一文教学时提过这样的问题:“请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我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课堂上, 有的学生谈细节描写精彩, 有的学生谈情节曲折生动。我很快意识到“艺术特色”范围太大, 学生不易把握, 我随之把话题做了转换, 让学生分析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样学生就能够围绕这一话题顺利展开对话。

再次, 语文教师要让对话引向深入。

有比较, 才有鉴别。比较法能使阅读对话引向深入。把不同的认识放在一起一比较, 我们能较易地判断这些认识水平的高低。在现在的阅读对话中, 普遍存在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学生谈了自己的认识之后, 不管是否合理, 教师都是一句话“说得不错”, 或者什么也不说, 直接让下一位同学继续谈。另一种做法是教师面对一位同学的交流, 他的认识如不合自己的观点, 就大加批判, 并说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认识, 而对符合自己的观点就大加赞赏, 好似自己一下子找到了知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第一种做法, 其对话可以说是“雁过无痕”, 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认识是否合理。第二种做法, 教师在与第一位同学展开对话时就已告诉同学们这一问题该如何认识, 这就使其他同学觉得说出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必要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几位同学先发表自己的认识, 在前面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和同学暂时不作评价, 在几位同学发表完认识之后, 再进行集中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同学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哪个观点更合理, 发言者也容易发现自己的认识有什么不足之处。

教师的适时点拨能使阅读对话引向深入。学生由于其知识背景的限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也常常会出现认识肤浅的现象, 而有时候这种肤浅与深刻也只是一步之遥, 只要教师给予点拨, 学生的认识状态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在教学《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时设置了这样的对话话题:“作者设置‘艺术学校里设立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在一开始的对话中, 学生的观点停留在“为法西斯战争牺牲的人很多, 从而控诉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罪恶”这一认识上, 这时我发现学生思维出现了障碍, 就适时点拨, 我提醒道:“大家想一想, 校园本来应该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场所, 阵亡将士的纪念碑本不该出现在这样的地方, 而现在纳粹政府却把纪念碑建在这个艺术学校里, 他们究竟有什么目的呢?”同学们在我的点拨下, 思维障碍一下就破除了, 他们很快就有“这是纳粹分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希望广大青少年都以那些‘英雄’为榜样, 为纳粹军国主义卖命”这样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对话中, 教师也要亮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这也是把对话引向深入的手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4]这说明对话教学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以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优势, 在对话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学生交流之后, 亮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起引领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另外, 如果阅读的是传统名篇, 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确定的“定篇”类选文, 教师要展现“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5], 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路向更合理, 思维层次更有深度。

“对话理论”是一个从国外移入的理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中会出现很多实际问题,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 才能使“语文对话阅读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2]马世海《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2期。

3[3]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上一篇:前言讲座总结下一篇:投资风险管理学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