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2024-07-26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精选11篇)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篇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沿用传统的陈旧教学模式, 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将会产生制约。强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突破, 要以创新为抓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课前预习法指导学生提前介入学习

充分的预习能够为历史学习获得较多的基础性知识。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前预习,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漫无目的, 老师提出问题后, 无法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 上课时, 师生就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例如,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 可以先要求学生认真查找与抗战相关材料, 从抗战中中国军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的著名战役, 到抗战中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从而对学习内容具有初步的了解, 这是学好历史的一项重要基础。教学的实际成效证明, 课前预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能够有力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注重积累总结,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使课前预习成为历史教学一个基础性的前置环节, 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也让教学活动更加活跃。在合作探究教学中, 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要进行精心考虑, 将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浓缩在思考题之中, 特别是设计一组前后连贯、逐层深入的思考提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研究、独立思考。例如,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最初构想提出的原因, 一国两制在中国成功的实践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及运用自己的观点对这一政治创造进行点评。这样的思考题脱离了单纯知识点传授的范畴, 不仅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修正、完善、补充和提升,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学习结论, 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三、质疑讨论法集聚学生集体学习智慧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单纯听讲接受, 还要进行互动。不仅要接受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分析, 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针对一些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从而达到明晰道理、加深理解、准确认知的综合目标。例如,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对我国建国初期打开国际外交局面相关内容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生提出亚非拉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 除了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之外, 还有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这一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我国同拉丁美洲等国家建立的良好关系。首先, 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根本基础。其次, 中国作为一个较大的国家, 对拉丁美洲贫困落后国家给予帮助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援助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乃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这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全方位的帮助。第三, 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友谊是建立在爱好和平、维护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学生的质疑道出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的想法, 针对这样的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答疑惑, 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题辩论法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个性化特点, 每一段历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也有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专题进行辩论的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思维分析能力。例如, 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斯大林这一颇具争议的人物设置专题讨论。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形成相应的团队, 在课堂上通过辩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分析辩论的过程中, 要充当好启发者、引路人的角色,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裁判。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思维有了交锋的阵地与平台, 将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法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借助于课外专题活动、研究活动, 自主拟订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验证历史发展的规律, 寻找与我们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地方, 在认真学习研究过程中达到巩固认识, 提高学习成效的综合目标, 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历史教师应当潜心研究各种教学方法, 从课前预习、当堂探究、质疑讨论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着手, 以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历史教学成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改进突破

参考文献

[1]奚秀真.新课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何四英, 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 2010 (04) .

[3]侯涧平.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新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4 (01) .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篇2

无极县实验学校 曹玉红

从教十余年来,经历了中学语文课本的三次改革。但无论怎么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它迷人的风采,那就是精美的古典诗词,这也是中考久吃不厌的一道大餐。古典诗词教学一是要读要背,二是要理解赏析,三是要积累,学以致用。但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误区。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对古典诗词教学进行了创新教法探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甲评,请乙评,还要请丙、丁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那么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逮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啊,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由此导入对全诗的分析。

3.旁征博引妙开拓。

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韩愈还没死,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旁征博引还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融会贯通的需要,如谈到明代夏完淳《别云间》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可回顾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向后看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体会从古到今先烈们的前赴后继以及他们反抗精神的一脉相承,同时,还可以将三个人作个比较,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他还只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而夏完淳说他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这种爱国精神更加值得敬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更是气贯长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还要亲自率领部队起义,可谓鞠躬尽瘁,死后不已。三个人,一样的爱国,不完全一样的境界,将三种境界摆出来,相信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深入,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以上主要是内容上的理解。艺术手法上的理解也同样如此。如学生对鲁迅《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难以理解,他们问:“鲁迅为什么要‘寄意寒星’呢?”教师若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诗人常用的借物抒情之法,另外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亦是如此。

三、关于“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在这里有两方面含义: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

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如江苏赵富良老师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总结出了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在教学中也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感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四仿诗言,对一些可模仿的诗句,可指导模仿,这一步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用否。

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

当然,我们要求学生像李白一样仿写整一首诗是不现实的,但仿写某些句式却是可以办得到的。

创新教法优化高中体育教学 篇3

一、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宽松、顺畅、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教法,为学生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废除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在平等、活跃、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专项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愉快的氛围中,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不妨把耐久跑训练放在户外,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枯燥的跑步训练中,还能欣赏大自然的景色。这样,能使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十足,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自主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体验到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多方合作,各施所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组内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见解,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可以采用组长轮换制,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讨论学习,激励组员的兴趣。这样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三、以多媒体应用促进体育教学

集图片、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材料,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例如在学习三步上篮的技术时,以往是教师分步骤讲解技术的要领,然后由教师示范完整的动作,并且逐步讲解、分析,这种方式不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于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领悟了。但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整套的动作,同时对动作进行分解,并以相应的文字辅助说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的程度,教师可以慢放或重复播放,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动作印象,对动作的理解更加到位,对技术的掌握更加迅速,对要领的领悟更加透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好趋势下,体育教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教法。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选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作者系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在职硕士,现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田径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教法的创新 篇4

1 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方法

内容缺乏新意、授课方式枯燥这是学生现在对田径教学的普遍看法, 所有学生都不愿意上田径课, 而且田径的竞技性太强, 要求太高学生觉得无法完成, 离开课堂就完全无用这样的想法都是现在学生对田径的看法。

1.1 教师观念问题

新课程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打击。新课程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过去过分看重技巧性东西要求有所减低, 偏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些教师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的不到回报, 渐渐的不上田径课或者田径内容, 上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 或是安排其他游戏, 这样首先教师就不愿意认真对待田径, 学生怎么能配合呢。

这方面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进行调节,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能开展一些讲座以及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宣传, 供教师学习, 从观念上对教师进行重新改造。

1.2 学生兴趣问题。

兴趣是人类的第一导师, 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和兴趣培养是目前田径教学所应该重视的问题。学生因为田径项目单调、辛苦而对田径没有好感, 自然就不会有兴趣, 从而避开田径教学, 这会让田径教学更加艰难。

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内容编排上多花点心思, 应该围绕教学大纲穿插一些趣味活动和游戏, 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渐渐的感受到田径课的魅力, 兴趣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所有教师应该多下工夫在这上面。

1.3 教学方式问题。

过去的田径教学模式已经相对固定, 面对新课程的改变, 教师的角色和思维以及方法都不能及时的进行改变。田径教学依然过分看重技巧的教授, 内容形式没有新意, 对学生的个性没有进行深挖, 学生的特性得不到释放和放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久而久之一些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就难以通过考试, 渐渐的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这样产生恶性循环。

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改过来的, 这就像是一种习惯,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 要改过来就应该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外多多思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网络等等途径去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来改变这一状况。

2 田径教学教法的创新

田径教学应该有法可循, 因为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 所以过去的一些方法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改变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并不是说过去的方法是错误的, 而是要从新进行一个取精的过程。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分解法和启发式教学是受到肯定的,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教学。

2.1 分解法

田径动作通常都是由几个动作连贯而成, 在教学的时候一些复杂的动作、包含很多分解动作的时候需要对动作进行分解, 然后分别讲解器要点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应该多花时间, 按步教学, 渐渐的达到教学目标。

2.2 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十大教学法之一, 也是田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2.2.1 提问启发。

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些能够启发学生的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 应该多编排在教学内容当中,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2.2.2 对比启发。

通过对动作的难易、美丑、对错、好坏以及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析比较, 动作正反对比讲解动作要领, 使学生很快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好的, 什么是错误的、不好的, 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做出正确的选择, 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讲解正确动作之后, 指出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及其原因, 防止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也可就某一动作进行比较, 找出差距, 分析原因, 如就跑的后蹬动作、摆臂动作, 找两个学生做动作后, 通过动作的正误对比, 容易使学生一目了然, 加深对正确动作的印象。

2.2.3 比喻启发。

形象生动的比喻除了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联想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活跃思维, 对技术要领的掌握更加轻松。

2.3 选择法

深化田径教学改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在田径教学中, 设计多种练习内容,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练是教法创新的关键。其方法有以下四种:

2.3.1 兴趣练习导入法。

田径的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所有课堂氛围常常处于沉闷的状态。所有应该从改变教学方法出发, 怎么样编排课堂能容, 让学生觉得有趣, 让课程更加的流畅, 在课程的开始几分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关键时刻, 对于后面整节课的节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个时候是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最好时刻, 而不是进行枯燥内容的讲解, 一些有节奏的韵律操和游戏能调动学生情绪, 或者给学生一些项目选择练习, 将课堂活跃起来。

2.3.2 指定练习选择法。

为了完成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几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练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动作的薄弱环节自行选择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实施个别指导,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3.3 自我管理练习法。

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所了解, 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引导, 将学生的个性放大, 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应该给予耐心, 对其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3 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体会之历史教法创新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科目,特别是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从人类漫长的文明中精心节选而来的珍贵片段,对学生思想有着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于一个独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学业的负担。

历史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从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历史课堂沦为一种变相的发呆课或者自习课,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关注点不在授课教师身上,或者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以上这些情况存在于绝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这与现行中考招生以分数高低招考的形式有关。部分地区学校,历史学科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多,重视度不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历史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等等,都是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创新改进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应该从授课教师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初中生在历史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挖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是授课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记忆背诵的模式,形成了只要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对事件、人物以及年份等知识点的记忆只能作为解历史的一个基础点,历史授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深入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力。授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创设教学环境,拓宽历史学习的知识面,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充实有趣,而不是按照考纲简单就事论事。

2.改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早已再是单纯地对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的了解和掌握,还应该对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有所涉猎,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哪些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基础元素等。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比如,在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介绍的时候,授课教师除了对该段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还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近代会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应该包括要深层次讲解中国近代时期政治制度落后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体制的产生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发展,通过阶段性总结给学生一个系统了解的过程。无独有偶,历史授课教师在讲解清朝末期、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改革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旁征博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抛出一句“清政府腐败无能”作为原因。

3.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浏览图片等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比如《甲午风云》《郑和下西洋》《楚汉争霸》等历史教育题材的视频材料。初中历史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分析视频材料与真实的历史面目的差距,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日后面对不同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形成清楚且明确的认识,从不被不必要的多余因素所干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让初中生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素材,它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对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授课教学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灵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压力下仍然保持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课堂教学去感染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秀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4(6):26.

[2]杨丽萍.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5(54):139.

创新教法,让语文课活起来 篇6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都有好奇、好美、好动、好问等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巧妙地创新教法,以情激趣,以趣启智,智情并育,和谐发展,就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目标。

1 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激发兴趣

假如课堂上一开始教师就露出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孔,自鸣得意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课堂将是怎样死气沉沉的一副景象。因此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觉得兴致盎然,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节课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范进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中举了本该高兴,可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吴敬梓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疯子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小巷深处》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每一个精心营造的精美的导语,定能使每节课的开头都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 扩展“延伸”,丰富学生想象

想象”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参与缺一不可,而语言作为二者之间的媒介具有先天的优势,因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含的信息量越多,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同样一段描写中秋月夜的文字,有人觉得温馨迷人,有人感到莫名辛酸,如果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言外之画”的话,前者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静谧的夜空,莲花般皎洁的云朵,金黄的如玉盘般的月儿,家人欢聚一堂的快乐;后者想到的却可能是孤寂的窗前。凄清的冷风,断肠的枯柳。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人们的情感本身就极其复杂。如《再别康桥》,同样描写对康河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节着眼于“深情”,第三节着眼于“温柔”,第四节着眼于“沉醉”,第五节着眼于“欢欣”,这样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读完之后,读者往往感到意犹未尽。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计一些延伸性的活动,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充分、深刻。如在教完《选举风波》一课后,本人设计了一个“以不同的身份给鲁艳青写信”的活动。于是学生纷纷发言,以鲁智胜的身份、贾梅的身份、林武翔的身份,站在各自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又如《曹刿论战》一课学完后,教师问学生:“大战结束后,曹刿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取胜的原因?同样,齐国大将肯定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请大家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学生模仿曹刿和齐国大将的口气发表自己的想法,你一言,我一语,将双方成败的原因分析得既全面又透彻。通过向课外延伸,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精彩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对话,展现出学生鲜活的个性。

3 鼓励学生开设论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可鼓励学生开设论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完“议论文”的文体后,有的同学结合家乡实际写出了《弘扬和传承客家美食》等小论文。许多社会问题也进入了学生视野,如:《正确认识网络的危害》、《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等。让一些关注现实、眼光独到、有理有据的小论文在课堂交流,精彩纷呈。有时候同学们还会就同一个论题,由于观点不同而碰出的“灿烂的火花”。在学生论坛中,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辩的欲望,表现自我的场所。也许学生的观点有偏颇,论证有误差,但是学生学得自愿,学得主动,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4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时机,把握火候,巧设话题,巧布疑阵,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步步相“逼”,“逼”出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天空。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各个感官能够同时接受到教学信息,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议论文中抽象的论点、论证过程,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新鲜、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尝试 篇7

一、诵读

诗歌的教学要注意诵读, 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诵要水到渠成。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 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二、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 但理解诗意义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要使学生感受到美, 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 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 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 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 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 如王维的《过故人庄》, 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 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风景再造过程, 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 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 从总体上把握诗歌, 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 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 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 学生理解了美, 感受了美, 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抓诗眼有很多技巧, 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 可请一名学生朗读, 读后请大家评—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那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 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 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有些诗歌没有明显的诗眼, 但大多名诗有名句, 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 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 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 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 于是师生共品名句, 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3、旁征博引妙开拓。

就诗论诗, 有时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有所联系, 有所开拓, 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 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韩愈还没死, 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 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

三、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在这里有两方面含义: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

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三步读诗法:一读诗韵, 主要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 读出诗歌韵律美;二读诗意, 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 疏通文意, 质疑问难;三品诗境, 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 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 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如曹操的《观沧海》, 其中的四言写景句如“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之类, 每句均由一个名词加上动词或形容词组成, 若引导学生用这个方法描绘月夜之景, 则可以积累以下一系列短语:月光如泻, 月华如水、月色迷离……

高年级字词教学创新教法管窥 篇8

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办法, 既能让学生乐意学习, 又能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呢?笔者总结了自己和同行的一些经验, 以飨读者。

一、“我来查”, 字典先生来帮忙

查字典是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手段, 通常的做法就是给生字注注音, 查查词语的意思。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却把查字典的过程当成了一个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过了一把研究瘾。

《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

生1:将 (jiāng) 相和。

生2:将 (jiàng) 相和。

师:到底读第几声呢?我们查字典来确定。

生1:“将 (jiāng) ”的第5个义项是“带, 领”, 这个义项下面有一个词“将军”, 所以我觉得应该读“jiāng”。

生2:“将 (jiàng) ”的第1个义项是“军衔名”, 这个义项下面有一个词“将领”, 所以我觉得应该读“jiàng”。

师:看来还真难确定, 我们再想想另外的办法。先来看这个“相”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 意思也应该是相关的。 (学生再查“相”字)

生:“相”读“xiàng”, 是文臣的官衔, 如宰相。那么“将”应该是一种武官的官衔, 所以应该读“jiàng”。

对于“将”与“相”字的读音, 我们教学时一般都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两个字读第四声, 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这位教师让学生查字典确定读音,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但明白了这两个字读第四声, 还知道了它们表示官衔的时候要读第四声, 同时学到了据词定音的一些方法。这样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 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相信学生长大后, 他们一定还会记得这个第四声的由来。

二、“我来报”, 字形你要记清楚

听写词语是语文课上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一种常见的手段, “教师报、学生写”这一模式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我们何不变一变形式, 让学生自己报、自己写呢?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听写词语。把你认为课文中最难写的, 或者最容易写错的词语报出来, 让同学们听写。你还可以提醒大家什么地方要注意。

生:“糟糕”。“糟”字不要写成“遭遇”的“遭”;“糟”“糕”两个字都是米字旁。

生:“誊写”。“誊”字和“荣誉”的“誉”字很相像, 要注意上半部分不一样。

生:“出版”。“版”字不要写成“黑板”的“板”。

生:“谨慎”。“谨”的最后一竖要过口, 不要在口下停住。

生:“一如既往”。“既”字不要写成“即使”的“即”字。

同样是听写词语, 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报和老师报的区别在于:老师报是被动地接受, 而自己报是主动地识记, 不管从参与程度上还是教学效果上, 都要好得多。

三、“我来猜”, 寓教于乐效果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师:生字都认识了, 会写了吗 ? 今天老师 有一个好 办法———不用写字, 就能测试你生字有没有记住。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猜字谜, 今天我就出几个字谜来让大家猜猜。

(一听说要猜字谜, 学生都很兴奋, 还没等老师说谜面, 就都举起了手。)

师:先来个简单的。白王爷———

生:“皇家园林”的“皇”。

师:你猜对了, 奖励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圆明园里王爷就是多, 再来一个。龙王爷———

生:“玲珑剔透”的“珑”。

师:再来一个难一点的。阎王爷———

生:“瑰宝”的“瑰”。鬼王当然就是阎王爷了。

师:下面换一种猜谜的方法。摇掉了手, 招来了宝———

生:“蓬莱瑶台”的“瑶”。“瑶”字就是“摇”字去掉提手旁, 换上了斜玉旁。斜玉旁的字多数与玉石也就是宝贝有关。

师:火灭了———

生:“灰烬”的“烬”。

……

师:编字谜是一种很好的记字形的方法。其他的生字, 请你们课后自己编个谜语把它记住, 可以互相交流, 看谁的字谜编得好。

在生字教学中, 总是读和写, 可能激不起学生兴趣。因为在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过猜字谜, 所以我把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学生对猜谜非常感兴趣, 课堂上小手如林, 情绪高涨。猜到谜底的同学才能把生字写到黑板上, 写字成了一种奖励。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结构, 到黑板前来写字的同学也都把字写得特别好。采用猜字谜的形式学习生字,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我来找”, 老师这招真叫酷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请自由读课文, 读好后, 老师要考考你们读得仔细不仔细。

师: (板书“茅庐”) “茅庐”是什么?课文中哪个词语可以解释这个词?

生:茅草屋。

师:还有哪个词也是茅庐的意思?

生:草舍。

师: (板书“顾”) “顾”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有哪个词可以解释“顾”?

生:光临。

生:还有一个“谒见”。

师: (板书“谒见”) 把“谒见”这个词抄在“顾”字的下面。 (师领读“谒见”) “谒见”就是顾、拜访, 这就是“三顾茅庐”。 (板书“三”, 把课题补充完整)

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巧妙的设计和高效的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一个题目的出示, 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词语“茅庐、草舍、顾、光临、谒见”。这样的学习既轻松又有效果, 足见教师的功底和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深刻领会。

五、“我来问”, 词语学习我做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四自然段, 你有哪些词语不懂呢?

生:什么叫“文物”?

师:这个词语我们好像很熟悉, 怎么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是有较长的时间的, 不是现在的东西。

师:他从时间上来理解这个词。谁还有什么别的理解呢?

生:应该是比较有价值的, 不是什么东西都是文物。

师:把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加在一起, 我想就是最佳答案了。从时间上讲“, 文物”指的是有较长的历史的;从价值上讲, 它是比较珍贵的, 如字画、器皿等。

我事先没有想到, 学生会提“文物”这个词语。面对学生的提问, 我没有马上把答案说给学生, 而是把问题抛给了他们, 想听听学生心目中的“文物”是什么。我觉得两个学生的回答从两个方面解释了文物是什么, 讲得非常到位, 于是我顺势作了个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 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文物, 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经历了一种思维的过程。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篇9

一、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 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 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内容的导入部分教学中,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这一年龄段的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 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 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 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 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 如性格、脾气、素质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有较强的亲和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 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 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调动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 至于问题的答案, 应该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 这样, 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 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做是教师的事, 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 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 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 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 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 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 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 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 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 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 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 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

总之, 在政治课教学中, 创设学习情境,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 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其中, 最大的问题是受自身创造力的限制, 不能在每一堂课都能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还需要和各位同仁合作交流。上述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望予以批评指正。

创新教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一、精心设计教学

生物课堂只有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来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就是如此。但是如果这些内容只是由老师一味去讲,也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无疑大打折扣。其实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生物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中,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自然较高。

二、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

现行的生物教材,虽然知识难度较以前已大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视觉、听觉的形成,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动的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以及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入课即抓住学生的心,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进程中,清晰的画面使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应当准确把握、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手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升华。基于这个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并把实践带进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如,我班的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我种植的蔬菜”活动,学生们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在我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又如,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无纸屑、无垃圾”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现状及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专题论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创新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学科评价方式,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科也不例外。学生忙忙碌碌进行了一学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还是以一份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试卷来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考非所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我在学生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新的学生评价方式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收集、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我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参与程度和完成情况,视具体表现给各个小组设定不同的系数。小组内则由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乘以小组的系数后报老师处记录,学期结束时计算出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平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如学生撰写生物小论文获奖、制作出精致的生物标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均可额外加分奖励。另外,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各小组得分差距尽量不要太大。期末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笔试部分为若干基础知识题,多份试卷随机抽取,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部分与中招实验加试内容基本相同,根据班级教学的特点,对每一个步骤分数加以适当调整,重点考查学生平时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即为学生本学期生物学科的最终成绩。

总之,生物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打造高效率的生物课堂。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篇11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 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受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是中高考的主科, 普遍比较受重视, 而政治是副科, 那么就要给这些主科让路, 政治课被主科占用的现象经常出现, 学时严重不够。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 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学不学无所谓, 喜欢就学, 不喜欢就不学, 认为政治课可有可无。

第二, 由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不同于高中, 高中以升学为第一位, 以分数为第一位, 培养精英, 而中职学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造就更多、更好的一线合格技能型人才。因此, 在中职学校专业课承担了培养学生的大部分任务, 文化基础课的作用就被淡化了。这就导致长期以来, 很多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 轻视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 造成学生偏科, 学生只注重对专业课的学习, 而对文化基础课却漠不关心、听之任之, 政治课更是无人问津。

第三, 政治课教材及教辅资料发展滞后, 政治观点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的, 需要与时俱进的, 但政治课教材及教辅资料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点陈旧, 理论深奥, 更新缓慢, 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学生不喜欢, 给教师授课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同时, 许多政治课教师仍一直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 陈旧落后, 教与学严重脱节。老师讲、学生听, “满堂灌”“一言堂”, 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不是主动地去参与,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感觉受到束缚, 便失去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21世纪, 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何把我国建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素质教育是唯一的出路。职业学校成了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突破点。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政治课正是德育的主平台和有力支撑点, 可见, 中职学校的政治课肩负着推进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因此, 要推动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 必须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政治课的教学?作为教师,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而且, 当前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的出现, 也决定了教师再不能用旧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去教新时代的学生, 必须进行创新。

二新特点分析

第一, 为了升学率, 教师不停地把知识都塞给学生, 要学生死记硬背, 并加大练习, 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个性和创造性被抑制, 个人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而中职学校不存在升学压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长, 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 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中职学校。

第二, 中职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 个性张扬, 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 但动手的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很强, 思维活跃, 喜欢表现自己, 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生, 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将会极大地压抑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第三, 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包含的内容比高中的政治课要多得多, 除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时势政治之外, 还有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不同的科目必须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匹配, 特别是一些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科目, 如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必须要进行实践性、参与性的教学, 这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满足的。

第四,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 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软件。这就给教师利用网络、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 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这些新事物。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提高。

政治教学的困境, 加上新形式、新特点的出现, 促使政治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找出路。如果教师教学新颖、生动, 学生既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又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信学生肯定会喜欢上政治课。据调查, 中职生学习效果以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教授他人比较好, 分别达到50%、75%和90%, 而视觉的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听觉、嗅觉和触觉;而且, 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 通过练习、联想的方法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讲、多动、多练、多看、多想、多示范。因此, 我们要引入参与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活动, 使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体验教学, 从最基本的感知到逐渐理解、巩固知识, 再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最后将知识内化, 自己创新认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愿意学, 把学生留在政治课堂, 政治课也才有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发展的空间。下面就政治课的教学提出几种创新教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可以用来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步, 给学生介绍某个案例, 说明问题所在, 提出问题。第二步, 分析案例, 由学生个人或分小组就案例进行分析。第三步, 针对问题发言, 案例分析结束后, 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 可以由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第四步, 讨论解决方案, 由老师就问题组织全班开展讨论或分小组讨论。最后, 通过讨论确定解决办法和从案例中学到的知识要点。这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没有实际问题和事件的压力下, 了解问题的实质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它为学生们提供机会, 让他们互相交流思想,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激发学生了解更多问题的欲望。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正式讲课之前, 一定要准备好案例, 不要临时抱佛脚。在授课过程中,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单独辅导, 不要遗忘他们。最后用短暂的时间对相关问题深入讲解, 作出结论, 节约时间。

2. 分组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首先, 把讨论的目的和方法向各小组说明, 以教授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确定好讨论题目。然后, 各小组成员就自由讨论话题, 发表意见, 互相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对各小组讨论进行巡视, 发现学生在讨论时离题太远, 要及时指出, 保证切题讨论, 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评价。最后, 每个小组派代表对讨论结果做总结性发言, 由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发言进行评价。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总结归纳出要点。讨论能得到学生以某种方式运用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 讨论可使学生在交流经验时改变自己的态度。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又能让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学到知识, 寓教于乐, 启发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调动。为了使讨论产生更多的见解, 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一定要分小组讨论。采用讨论方法时, 确定讨论题目十分重要。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入手, 结合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讨论题目。授课过程中, 还应根据上课情况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作解释, 及时消除学生的疑问, 统一思想。

3. 头脑风暴法

它是一种用来产生主意的方法。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进而产生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现在培训项目中用得非常多。首先, 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其次, 要求学生尽量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要求他们不要对别人的想法作评论, 以便大家尽情地就问题提出建议。再次,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所产生的各种想法, 并进行分类, 放弃多余的或无关的想法。最后, 对分析结果做出选择。这种方法学生依靠他们的经验进行学习, 他们可以从可供选择的多项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做出抉择, 使课程产生了高度的参与性, 更加生动活泼, 并刺激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 要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 甚至使性格内向的人也要谈出他们的想法。同时, 不允许任何学生中途发表带有批评性的意见,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顺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评价应该放在最后作归类分析时进行。

4. 角色扮演法

它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写成剧本, 要求学生在剧中扮演特定角色, 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表演结束后, 进行全班讨论, 评价表演结果, 分析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 (1) 准备阶段, 制订“角色扮演”教学计划, 编写剧本, 描述每个角色要扮演的情况。 (2) 介绍阶段, 介绍角色扮演的目的。选出愿意参加演出的学生, 其他学生当观众。给自愿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时间, 帮助他们排练。 (3) 表演阶段, 自愿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表演。 (4) 结束,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写下角色扮演的结果, 将结果与课程的目的结合起来。由角色扮演者说出什么地方表演得好, 什么地方还有待提高。此种方法锻炼学生必须快速地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获得应对实际问题时的信心, 对于指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但是, 角色扮演要提前计划, 写出剧本, 必须设定好表演时间, 对表演者提出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 而不是恶意的人身攻击。

5. 游戏法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需要采用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可以是在导入新课时, 为了引出授课内容, 引起学生注意, 提起学习兴趣而采用;也可以是在学生和老师彼此不认识的情况下, 为了消除大家的隔阂, 增进了解和感情而采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和老师都比较疲惫的时候, 用于醒脑的游戏;或者为提问或贯穿整堂课教学内容而设的游戏都是可以的。形式不拘一格, 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游戏, 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游戏;既可以是单对单的游戏, 也可以是单对多, 还可以是多对多进行。根据授课的需要而选择相应的合适的游戏。游戏法是教学中的破冰, 寓教于乐, 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以及积极性、参与性, 也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有利补充和支持。但需要注意, 游戏时间不能过长, 从而影响讲授知识点的时间。游戏的选择要慎重, 应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筛选。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还有经常会采用的讲课法和练习法。讲课法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 并辅以向学生提问和学生作答的方式。而练习法则是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练习题或作业, 即通过做练习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实效性、针对性。讲课可以用于讲解学生不熟悉的知识。如果学生对问题已经具有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且能够互相交流经验, 可以采用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用来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学习, 它是一种在学生清楚地知道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的。练习法是在学生已经获得了专门知识以后进行的。角色扮演法用于在讲课的开始阶段以唤起对问题的认识, 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讲课结束后, 学生在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时, 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因此, 教师上课不能拘泥于一种固有的思维中, 应该开拓思维, 进行创新, 根据实际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感性知识传授可以利用演示、参观, 理性知识则采取讲课法, 培养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则用角色扮演法, 培养分析能力用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总之, 在教学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 有机配合选用其他几种教学方法, 这不也是一种创新吗?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摘要:中职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及自身特点的限制, 加上政治课教材及教辅资料发展滞后, 教学方法的落后等原因, 导致学生讨厌学习政治。但中职学校政治课担负着推进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巨大使命, 必须推动政治课教学, 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同时, 中职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技能,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 动手实践能力强, 中职政治课众多的教学课程以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些特点都要求中职政治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开拓思维, 不断创新, 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课,中职学校,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

上一篇:组装质量下一篇:光强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