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精选11篇)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1
准确地选好阅读教学切入口,上一堂高效精彩的语文课,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追求。选准选好阅读教学切入口如同寻找黄金分割点,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种选择教学切入点的做法。
一、从文章的题目或课文提示入手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作者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匠心。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的题目精彩纷呈:有的意蕴深厚,有的新颖独到,有的画龙点睛。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课文,领悟文章的精辟之处。如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教学时的第一问是:题目中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学生如能理解二者的关系,也就读懂了本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了文章重点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无惧无畏护莲的情景,是借写荷叶来写母亲。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地呼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是点明主旨,深化感情。再如贾平凹的《风雨》一课,课文提示中有这样一句:“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却处处有风雨!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把这句话作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表现风雨的狂暴和对大自然的破坏力量的特点,从这一小点深入,慢慢挖掘。教学时以题目或课文提示为切入口,学生很容易理解文中的人物,把握文章主旨,方便快捷,效率高。
二、把课后练习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每篇课文后面都精心设置了练习题,仔细揣摩后不难发现,这些习题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 (一) 积累练习。如音 、字、词 、义、句 等。(二) 理解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 (三) 拓展练习。它的类型多种多样。 (四) 实践练习。有些课文可以以第二类课后练习为抓手进行阅读教学,既解读课文,又解决了课后练习,可收到一举多得的高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幅较长,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紧抓课后练习“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一个问题,文章脉络就显现出来,后面分别品读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严肃而又自由的生活就水到渠成。安徒生的《丑小鸭》同样篇幅很长,学生初读课文觉得有点“乱”。课后练习一是这样设置的:“丑小鸭遇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第一问理清文章内容和脉络,第二、第三问理解文章主旨,从这个练习进入课文,学生就能有序有层次的理解这篇童话。把课后练习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三、以情感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活跃的舞台,是师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地方,能否活跃起来,能否火花四射,那就看老师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在情感方面是否与学生产生共鸣。
比如《背影》一文,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可见父爱深切厚重;四次写“我”流泪,每次流泪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教学本文以情感为起点阅读此文,顺畅自如,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感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很容易读懂这位有点肥胖而不伟岸的父亲如何诠释了父爱无言。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备课时感觉这篇文章很不好教,因为其写作背景和内容离现在比较远,我们都未经历过,要把当时的苦大仇深讲出来,让学生理解确实很困难。但细细琢磨文本,发现文中有个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爱”啊!十几岁的孩子对于“爱”的解读已“丰富多彩”了,学生早有理解此情的能力。于是我以“我的保姆”,大堰河的慈爱作为问题的切入口,用诵读的方式,把握人物整体形象。课堂上有学生为生活中的“大堰河”而落泪,说明他对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多么深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效果很好。在阅读教学时,有意选择文本情感和学生体验的交叉点为切入口,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要平时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语文教材,精心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口,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就能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2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课文就能很流畅地讲好;切入点选取得好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切入点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害,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可土崩瓦解。讲析课文,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可以化难为易,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培养审题能力
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及结构思路等。文本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本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比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十娘是谁?杜十娘为什么沉百宝箱?“怒”字反映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主动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会被分析,也不会使教学过于枯燥。
二、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
有的文章里面,有作者非常明显的写作意图与情感表达,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例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到文章最后就找到了: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然后抓住这一点展开,为什么要对一只小狗表示歉意,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又是什么样的背景呢?这样步步展开,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字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从朗读切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适合于诗歌,诗歌的含蓄隽永,音韵的和谐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多的是朗诵中体会出来的”。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于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就无需教师再分析、分解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分组读,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推荐朗诵得最好的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获得美的享受。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各方面,当学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
又如,我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诵读。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熟,快读;先泛读,再精读。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四、设置情境切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切入其实可以交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作为课堂导入,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给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全班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课堂。例如在讲《古代诗歌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课时,“意象”这一概念特别抽象,学生感到陌生,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男女朋友。男朋友手持一枝花(除玫瑰外的其他花草都可以),向女朋友求婚,结果被拒绝。
师:为何被拒绝?应该送什么?
生:拿的花不对,应该送玫瑰。
师:为什么?
生:玫瑰的花语才是爱情。
师:其实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有关花与花语的知识,不过在古诗词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花是“象”,“花语”是“意”。这样结合生活实际把“意象”这一概念解释清楚。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者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诗歌鉴赏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果逐字逐句翻译、分析,就不免枯燥,晦涩。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制作一张演奏会海报,需要把演奏者、演出地、演出的时间、乐器、乐器材料构造、演奏过程中所见所到之处、演奏的效果,都找出来,填写在自己的海报上。用学生喜欢的这种形式,完成对这首诗的基本信息的概括,调动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再掌握深层次的研究写作技巧与方法,就会更容易。浅入深出,兴致盎然,做到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3
一、从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题目,在题目上设置问题,可以迅速切入文章。
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就题发问: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他是怎样进谏的?齐王最终采纳了吗?其结果又是如何?问题的设置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阅读,激发学生迫切寻找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从关键词切入
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被称为文章的“文眼”。它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背影”一词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本课的文眼,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上课时,我以“背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最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而提出。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父子深情也在字里行间汩汩流淌,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它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概括,有时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议论性的语句。或在文章开端开门见山,或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行文的精妙之处,更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有不少说明或议论性的文章本身层次清晰,如果提取出中心句,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我们提取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那么在文中具体美在何处呢?学生很容易找到,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分别说明,在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细微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点。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四、从细节切入
细节是无声的语言,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表现出作者善于提炼生活的功底。细节描写常常是分析人物的切入点,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命运遭际。
如《故乡》,我们可以从闰土的那双手的变化突破:本是一双红润圆实的手, 怎么会变成松树皮般粗糙的手呢?这前后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呢?接着带领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节奏快、效率高。
五、在貌似无疑却有疑处切入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知识的开始。
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平淡淡,学生读后提不出问题,对课文的感悟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在这些地方,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故事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我故意设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大山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我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面前,于无疑处生疑。学生立即否定了我的说法,认为故事的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指出是以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提问,创设了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思维在那一刻“激流勇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充分挖掘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主旨。
六、创设情境切入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能引发学生心灵震撼的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不仅能够焕发出课本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点燃学生内心的激情,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金色花》是一篇表现母子情深的课文,文意比较简单,教学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能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我以一曲《鲁冰花》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师还可结合相近的文字资料、相关的事例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与文本贴得更近,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获得审美愉悦。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4
一、以朗读为主线, 贯穿整个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标准》也把朗读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 在阅读教学中, 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 要感知文章的“义”, 体会文章的“情”, 朗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 教师可以以朗读为主线, 指导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默读、轻声读、朗声读, 以声传情,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字的优美, 积累关键的字词、优美的语句, 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就以朗读为主线这样安排了教学:预习读, 了解背景—初读, 通诗句—再读, 明诗意—细读, 悟诗情—课后读, 增加积累。这样, 一首诗就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学会了。
当然,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教师一定要明白,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目的, 不是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为了读而朗读, 而是要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来, 这样的朗读才会落到实处。
二、抓住文眼进行探究式阅读
所谓文眼, 是指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络的重要词句。抓住文眼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好处就是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完课文后“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孔乙己的命运”, 找出了答案“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然后从这一句话中的两个矛盾的词语“大约”“的确”进行设问:“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 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开始自由地去探讨课文。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始终抓住课文最后周瑜的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葛亮的“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每找到一次诸葛亮的“神”“妙”之处, 学生们就齐读一次“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整个课堂老师只是偶尔穿插指导, 学习气氛轻松活跃, 效率很高。
三、以课题为引子, 设疑切入
俗话说“好题半文”, 课题往往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课题提出主题, 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好的课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 启发联想和想象, 还可以从课题获得一个对课文概括的认识, 或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因此, 从课题入手, 有时会是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好的切入点。魏书生老师在上说明文《死海不死》时, 就抓住题目“死海不死”中的“死”和“不死”两个对立的词语, 进行设疑:“死海的‘死’到底怎么理解, ‘不死’又该怎么理解呢?”剩下的事情全部归学生们去完成了。还有一位老师教学《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 从课题入手提问:“大自然和课本又有什么联系呢?”从而调动了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用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里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 强调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 笔者认为就是要教会学生具备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一位老师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 告诉学生识字的要求: (1) 这个字怎样读; (2) 这是个什么结构的字; (3) 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 (4) 这个字怎样组词; (5) 这个字的笔顺笔画是什么。然后学生就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 快速有效地学会了10个生字。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 首先就教给了学生学习步骤:解题—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感情和意境—背诵诗歌。步骤一目了然, 学生也就有事可做了。
寻找授课的切入点 篇5
一、从线索处切入
小学课本里很多课文是由一根主线贯串到底的,有关于人物的刻画,事情的记叙,景物的描绘,动植物的形状,这类的文章在教学时很多是可以抓住一根主线,围绕这条线索,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1.写人
有些作者在安排文章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2.叙事
记叙文大多记叙一个中心事件,因此从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入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四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一文,主要反映了刘备渴求贤才的虔诚,那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虔诚呢?从刘备的言语和行动中去一一分析。
3.状物
写动物或是写植物的文章,要了解这类文章的大致写法。动物主要抓住特点,写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而植物则是抓住特点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去写,写它的颜色、姿态和作用。这类文章,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又是怎样写的?
二、从文章的结构切入
文章里上下文的衔接与过渡,开头、结尾总起与总结以及文中出现的中心句都可以成为授课的切入点。
1.过渡
文本里上下文的衔接很多时候形成了过渡句或过渡段,一般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一个授课切入点。如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
2.开头与结尾
小学课本里很多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很有特色,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田园诗情》围绕开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设计课文是怎样描绘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的?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抓住结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个总结的句子,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中心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三、从文章的顺序切入
小学文本里的很多课文层次清晰,条理清楚。依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仍然可以找到文本的切入点。教学这一类的文章,首先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然后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如六年级上册《烟台的海》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卢沟桥的烽火》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从文章的观点处切入
在小学课本里到了中高年级出现了一部分借事说理的文章,其实也就是简单的议论文,如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教学这一类文章,教师首先得明白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或阐明一种观念,接着用具体事例去证实它。
总之,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形式很多,但都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切入点,直奔重点难点,思路清晰,顺理成章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6
教学要有切入点, 这一切入点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 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攻破教学上所遇到的难点。教学以教材理论和实践作为依托, 又以学生作为教学对象, 所以也要针对这两方面内容寻找教学切入点。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也是如此, 本文就重点来谈谈如何寻找有效的教学切入点,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展开
(一) 了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育界将2004年作为新旧课程的分界线, 开始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之旅。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要求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操作要领, 还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养成自主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 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当中。以这一目标作为教学指导方向, 可以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展开。
(二)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化的设计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媒介, 所以有些教师忠于教材, 一成不变地将教材上的知识全盘托出, 教学活动成了单纯地钻研、叙述书本。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乏味,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 摒弃教材中过时陈旧的内容和操作例子, 有创新地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 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出发点进行有效教学。
(三)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象的了解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对象是鲜活、朝气蓬勃, 具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 好奇心强, 很难抵御来自互联网上的诱惑,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习惯、知识水平有所了解, 并将其作为找出教学突破口的第一手材料。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 对其进行调查了解。
(四) 教学目标准确有效的定位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 不可以直接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否则不利于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要通过提炼, 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 并且要遵循精而小的特点。此外, 教师要保证设定的目标在课后要有一个适度的评价标准, 这样才能与教学实践相切合, 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
(一) 以案例作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将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 以此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教师做引导, 学生在观看案例的过程中一点点步入教师设的“局”中, 这个“局”就是教师提出案例的用意。学生在这一步一步的引导中会寻求到解决问题所需掌握的知识, 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协作式的学习。
(二) 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方式
面对新的课堂内容, 学生必定会有许多困惑,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许多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 教师就以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对问题的解决当中去。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以任务作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而言, 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科目, 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具备实践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操作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操作任务的难度作为依据设置任务层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 从而掌握操作的技能。
(四) 以教学任务双方的反思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无论多么完美的东西都会存在诸多方面的瑕疵, 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后都要进行反思。首先是教师, 教师在课后要对教课过程中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 吸取教学中失误的教训, 找出改进的办法, 作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借鉴, 以此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其次是学生的反思, 在课后, 学生应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记录下来, 以便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将此积累下来, 有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
寻找爱的切入点 篇7
有人曾说过:“光强调教师爱学生是不全面的, 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 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 原来想爱, 后来就变得不爱了。”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有爱心是不够的, 还要坚持师爱的原则性, 注意爱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善于爱, 善于用爱教会学生方法, 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本文以一名叫“指环王”的高二学生为例, 说说笔者是如何寻找爱的切入点, 继而实现爱的教育。
“指环王”是一名高二学生, 入学的时候成绩不错, 可是入学半年后上课状态很不好, 注意力不集中, 神情恍惚, 成绩下滑得很严重, 消极低沉, 迷恋网络, 给自己取了“指环王”的网名。经过几次交谈, 我得知“指环王”小的时候很懂事, 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很少让父母操心。父母也很少过问他的事情, 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很多的时候他很想和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可是他觉得他与父母之间有了很大的距离和隔膜, 又没有可倾诉的朋友, 他时常处于茫然的状态, 所以他就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内心的安慰。
通过观察,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指环王”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于这类学生物质上的要求比较容易满足, 但心理的需求却得不到及时的供给。他们常处于有愿望而得不到满足, 有快乐无人分享, 有痛苦无人分担的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足以摧残人的能力, 消灭人的希望, 打破人的理想, 还可以使人的生命成为一个空壳, 一张永不能兑现的支票。经过反复的思考、斟酌, 我认为“指环王”认识上的惘然, 并不是他认识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许多与他主观认识世界不相符的东西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分析, 不能换位思考, 所以他痛苦, 他茫然。改变他目前的状况, 改变他的认知结构是帮助他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 我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自我的主观世界, 另一个则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我告诉他主观的自己, 先天智力良好, 身体素质强, 家庭条件优越, 为什么要从客观世界中的不良感知来消极惩罚自己呢?这是一种拿别人的错误和优点来惩罚自己的做法, 是十分不可取的。
“指环王”爱好音乐, 我适时地鼓励, 并协助他在周末大舞台活动中成立了“吹影镂尘”组合, 刚开始很艰难, 伙伴不是很配合, 他就想放弃。我发现后及时劝他冷静、换位思考, 并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借此机会让他学会让他人敞开心扉, 学会与他人磨合。我又在暗中做另外几个同学的工作, 让这几个同学以宽容的心态去配合他, 最终组合成立了。而演出的成功使“指环王”找到了生活的激情和乐趣, 同时, 也带动了一个团队, 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指环王”不仅爱好音乐, 还酷爱足球。不喜欢足球的我, 当发现足球可以使我的学生找回自我时, 我开始关注足球了。这样我和他的谈话内容更广泛了, 我通过足球带来的人文精神影响他的精神世界及生活态度, 帮他认识每一个进球或失球所体现的宽容与豁达;每一次进攻或阻截所体现的智慧与力量;每一次合作与竞争所展现的勇敢与拼搏, 让他领悟人性美好的一面。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 “指环王”的情结终于打开了, 同学关系融洽了, 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 成绩也明显回升。
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谢谢”两个字说出来很轻很轻, 可感激的心很诚很诚, 我不能忘记你默默的付出与帮助。是您, 救了我, 让我知道我可以如此出色。是您, 告诉我沙漠美丽是因为它隐藏着绿洲。人生的魅力, 因为某天存在意外的机遇。而我的机遇在于———在那个时段, 遇到了您。
如何从反差中寻找社会新闻切入点 篇8
生活中有突发、有意外, 不过更多的是平静、普通的日子, 大多数人都是在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平淡。相对于突发的大事件而言, 平淡生活确实不够刺激、不够爆炸, 但那里面有生活、有趣味、抗咂摸, 从中可以体味出生活的各种滋味, 品出人生的真谛。平淡的日子看似每天都一样, 每年都一样, 实际上时代在发展, 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不过当具体到某个个体时, 这变化是一步一步发生的, 有时甚至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当变化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 生活中便出现了引人深思的反差, 反差是指人或事物优劣、美丑等方面对比的差异, 反差越巨大, 新闻效果往往就越强烈, 它就是社会新闻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近年来, 由于多种原因, 在我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上, 逐渐出现一线工人难雇的现象, 包括搬运工、包装工、流水线上的分料工等。随着一线工人越来越难招, 用人单位开始想各种办法来招揽工人, 有的增加福利待遇, 有的降低招聘门槛, 有的提高工资水平……其实, 一开始, 记者通过了解、走访已经注意这一现象, 不过现象此时才刚露头, 与平时的反差有, 但不是很大, 还谈不上能成为一条新闻, 只停留在了解、积累素材阶段。随着事态的发展, 用人单位一再提高工资水平, 当工作水平突破3000元却依然无人可用、供需比例已达到1:20时, 强烈的反差已经形成了。记者适时报道, 《普通工人月薪飙升至3000元仍难招》写出了反差背后的新闻, 随着社会用工情况的调整、人才学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才结构、人才意向、供需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新闻稿从反差的现象入手, 着眼点小, 但非常能说明问题, 数字、现象再加上专业人士的解析, 枯燥的用工市场变化变成了生动的新闻。
应该说, 所有的反差都是源于生活的, 呈现在稿件上就是对生活某一个侧面的真实展示与记录。这不但要求记者扎实的新闻基本功, 更需要记者平时就是一个有心之人, 日常生活中留心各类生活细节。其实记者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这一点要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用心即可。哈尔滨的松花江畔历来就有野浴的传统, 每年夏天, 哈尔滨都要在松花江上设置开放性的公益浴场, 这不但是习俗, 更是一道难得的风景, 外地人从中可以品味出哈尔滨人的独特性格与美好生活, 本地人则在传统中延续特有的地域文化。每年6月, 专业人员的勘测江底工作已接近尾声, 7月份时就可面向市民开放了。可在2010年却出现了一个大反差, 6月份时勘测工作居然还未启动。记者带着“为啥今年出现大反差”这个问题, 找到了负责勘测的哈尔滨市江上体育活动指导中心, 果然反差背后有新闻。在详细的采访、了解之后, 《公益泳场今夏遇“争地”难题》一稿见报。
在反差中有个性, 体现在某个人或某件事身上, 其中体现着共性, 个体反映的往往是群体的变化。如今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考试压力较大, 业余时间非常少, 父母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往往要挤占孩子已经很少的业余时间, 让孩子补课, 学各类特长, 学习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 功利目的很强。大家都知道博览群书会丰富孩子的知识, 增长见识, 好处多多, 可现实中多数家长都选择向考试低头, 根本没有时间留给孩子读书。就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省图书馆每年一度的评选本年度读书最多的读者活动中, 记者竟然发现有一名初二女生竟然在一年的时间里读了246本书, 而且这些书都是与课业无关的所谓“闲书”。更令人惊奇的是初二女生的读书行为不仅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业, 拖成绩的后腿, 反而使她的身心愉悦、知识面更丰富, 一个不补课、课余时间只读闲书的孩子学习成绩竟然会名列前茅。读“闲书”本身就是一个反差, 快乐地读“闲书”的结果不但不是人们常认为的成绩下滑, 反而是成绩不错, 这更是个大反差。于是, 《初二女生一年读“闲书”246本》, 在说出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给人启迪, 让人思考, 成功的教育是不是必须课业无数、补课不断, 道路是不是应该多样化, 模式是不是应该更丰富些。
有些生活中的反差不仅是可喜的, 还可以引导大众向更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环保是如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大话题, 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层出不穷, 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去践行的普通市民并不多, 特别是在结婚典礼这件大事上。谁都知道铺张浪费不好, 谁不知道车水马龙浪费、不环保, 可多数人结婚时还是照做不误。因此, 当一队环保自行车接亲队出现在街头时, 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接亲场面一对比, 那强烈的反差已经构成一条不错的新闻。通过细致的采访、跟进, 《环保自行车列队接新娘》完成了, 从想法的萌生、具体操作到围观群众的感受,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如今年轻人充满责任感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对其他人起到了引领作用。
生活在按部就班地继续, 在生活寻找合适的反差需要记者沉浸在生活中用心体会, 只有平时注意积累对生活的感受, 才能有厚厚的积淀, 否则面对新现象、新事物, 心里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笔下自然写不出什么;细心观察, 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漏掉, 因为反差往往就存在于细节中, 忽视细节就很难发现新闻了;还有虚心请教, 这点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资深专业人士的分析, 才可以让稿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就现象说现象。《餐饮服务员工资赶超白领》, 这篇报道从表面看只是个现象, 餐饮服务员的工资水平大大提高, 仅从这一点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可经过采访人力资源市场的专业人士, 却发现半年时间就涨了三百元左右, 其中的新闻决不单单是创新高的工资, 还有市场结构出现变化时用人单位正在努力调整, 求职者也会随着出现变化, 就在这样不断的磨合中, 市场上的一些问题就会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如何寻找大数据营销的最佳切入点 篇9
1 大数据营销的分类
大数据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从分类来看大数据营销可以分为自有类和第三方平台这两种类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两种形式各有其特点。
(1) 自有类大数据营销。这类营销是基于企业自身网络平台开发和挖掘的一类数据。从国内来看当前自由类数据的开发进程还是很不完善的, 国际上运行较好的自有类数据主要是产生于欧美国家。Nike公司和Target超市采用的数据类型就是典型的自有类大数据, 这些数据的应用将能够有效提升实际工作质量。在数据用途上能够为数据营销做出巨大贡献。
(2) 第三方平台。所谓第三方平台就是企业通过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网站以及移动支付平台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通过同第三方合作平台的合作将能够有效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京东同腾讯微信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同微信的合作, 京东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数据流量。海量用户资源中蕴含的大数据能够为大数据精准营销提升可能, 更有助于实现大数据的精准营销。
2 大数据营销用途和价值
(1) 大数据营销的用途。大数据营销是有着非常广泛地用途的,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项技术的应用将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水平。经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大数据营销主要是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用户需求来改善产品。实际工作过程中消费者有意或者是无意中留下的信息数据是可以当做潜在需求来进行开发的, 能够成为企业改善产品的一种根据。ZARA公司就是通过全球咨询网来搜集顾客意见及建议, 把这些建议和信息汇总到设计部门, 然后由设计部门来进行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将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二是能够开展精确推广活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会更为精准, 大数据精准营销主要是体现在通过大数据来定位特定的潜在消费人群、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来了解消费者特定的购物偏好、对用户进行深入细致地分类。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精准营销。三是维护客户关系。客户关系是需要进行专门维护的。大数据的应用将有助于维护客户关系, 挽留损失的老客户是大数据营销的典型应用。中国移动就曾通过客服电话的形式来向流失的老客户介绍最新的优惠资讯。不少餐厅也利用会员留下的通讯信息来向会员提供优惠信息,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2) 大数据营销的价值。大数据营销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测竞争对手, 传播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对手想干什么是许多企业都想急于了解的内容。在大数据时代, 通过大数据监测将能够有效了解到竞争对手的行为, 同时通过大数据还能够给品牌传播找到准确地方向。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传播趋势分析、正负情绪分析、产品属性分布、口碑品类分析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能够有效掌握竞争对手的传播态势。二是重点客户筛选以及改善用户体验。在营销过程中如何确定最有价值的用户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工作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通过大数据可以从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的各类内容、从用户访问的各种网站中判断出与企业自身相关的信息。总之通过各种手段将能够找到千丝万缕的信息, 然后根据某一规则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 这样就能够帮助企业筛选重点的目标用户。改善用户体验是其重要手段。工作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将能够有效改善用户的应用体验效果。大数据能够根据产品的状况来做出适时的提醒。三是发现新市场以及市场决策。通过大数据企业就能够了解到新市场, 把握住新的经济走向。阿里巴巴就是从大量交易数据中来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的。大数据在市场预测和决策分析中的应用更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通过大数据将能够得出科学高效地决策手段。正是因为这样,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数据营销就需要不断加强研究。
3 大数据营销的方式
大数据营销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营销, 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就需要有广阔的思路和开阔的眼界, 要敢于创新, 不能够拘泥于现有应用。营销人员同技术人员之间应该进行深度思想碰撞, 通过两者的密切合作来找出与众不同的突破点。这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要做到的, 对于这方面工作要保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开动脑筋是拓展思路的必要条件, 在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企业或者是行业资深特点来发挥大数据自身的上也价值。
在平常营销过程中企业需要自身的特点来思考大数据的价值, 在了解大数据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的前提下来再来同技术人员探讨数据收集、数据清理、数据存储以及管理等环节如何实现。
大数据管理理念同样可以应用到小数据的管理中来。在平常工作做过程中可以借鉴大数据的管理理念, 从小数据的分析中也将能够发掘出高价值的信息。总的来说,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利用大数据的理念来分析小数据。
大数据营销是一项十分重要地工作, 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保持高度重视, 应该采取专门措施来予以处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项技术的应用将能够实现精准营销。今后要从以上各个方面来寻找切入点。
摘要:大数据营销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这种营销方式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大数据营销模式的出现有助于实现技术变革, 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大数据营销必须要高度重视。寻找切入点是大数据营销的关键步骤,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数据营销的分类, 从分类来看大数据营销可以分为自有类和第三方平台这两种类型。探讨了大数据营销的用途和价值, 重点探讨如何寻找最佳切入点,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利用大数据的理念来分析小数据。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切入点,个性化方式
参考文献
[1]葛洪波.“三屏联动”——社会化媒体新营销传播模式研究[J].新闻界, 2012 (1) :21-23.
[2]刘东明.大数据时代, 社会化营销成掘金引擎[J].中国广告, 2012 (8) :143-144.
依据学生特点 寻找阅读切入点 篇10
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从学生的疑难点切入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才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双向互动,从而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在《鞋匠的儿子》一课教学伊始,就有学生提出:“林肯是鞋匠的儿子,为什么却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充分表扬了这个学生,和学生共同确定“走近林肯”这一阅读研究专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的两件事中初步感受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热爱和平、维护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力量,让学生知道这些因素是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总统的重要原因。学完课文后,我又向学生推荐阅读《敌人与朋友》《宽恕的力量》《善于控制情绪》等文章并开展读书交流会。在这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疑难点出发,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立体而丰富地感知了课文人物,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从学生的情感点切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情感的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情感交融,共鸣升华。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是从詹天佑自身的言行中,充分领略了他的风采;接下来,就让我们去读读别人的言行,让我们从别人对待京张铁路的不同态度中,探究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读课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用心灵去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大屏幕出示研读体验题目)
读着课文第2、3自然段,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当读到()这个句子时,我感到非常(愤怒、屈辱、振奋、担心……),因为()。
请大家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这一条条波浪线,就是你心灵一次次震颤的轨迹。开始读书!(学生边读边画句子,师巡视)
师:我从大家凝重而愤怒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出,读了这两段课文,同学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先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说的时候可以参照屏幕上的句式,也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定要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生:当我读到“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时,我非常愤怒,因为修铁路本来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帝国主义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而且一再阻挠,他们的野心就是想控制我国的北方!真是欺人太甚!
师:是啊,帝国主义者的嘴脸多么丑恶!你能把这份愤怒的感情读出来吗?(生愤怒地读)
生:当我读到“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还没有出世呢!”时,我感到非常屈辱!因为他们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铁路!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说得好!请你把课文的原话改成你刚才说的: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说法更让你愤怒与屈辱?
生:课文里的这句话更让我愤怒和屈辱,那些帝国主义者分明在说不只现在,就是再过几十年中国也没有能力修筑这条铁路。真是太瞧不起人了!
师:这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他们看不起的仅仅是中国工程师吗?
生:他们看不起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
师:是啊,这是对中国国格的侮辱!让我们无比愤怒地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生:当我读到“原来从南口以北……至于中国人,是无论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这话时,我感到有些担忧,因为那里的环境太恶劣了,加上我们国家当时科技落后,没有经验,詹天佑能完成任务吗?
师:请把你的担忧读出来!(生读)
……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谈到京张铁路非常重要,那么它究竟为什么这样重要呢?请大家读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读后简单交流)
(出示京张铁路图,引导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的争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命运的抗争!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愤怒,我们屈辱,我们担忧;我们的愤怒,是詹天佑的愤怒,我们的屈辱,是詹天佑当时的屈辱,我们的担忧也正是詹天佑的担忧。但是詹天佑——(学生接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这份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份义无返顾的执著,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动,怎能不让当时的中国深深感动!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詹天佑不怕——”(学生接读: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
这位教师对课文第2、3自然段的解读与处理让人耳目一新。他设计了“读着课文第2、3自然段,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当读到()这个句子时,我感到非常(愤怒、屈辱、振奋、担心……),因为()。”这样的话题,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正是这个话题,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也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可见,从学生的情感点切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34岁, 主因左肾移植术后1年, 解稀烂便3 d, 发热、咳嗽10 d。术后一直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等抗排斥药物, 自行服用奥美拉唑。患者长期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后, 血压可控制在140/90mm Hg (1 mm Hg=0.133 k Pa) 左右。另亦有高糖血症, 自行应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 其中白细胞7.19×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NEUT) 0.858%, 红细胞2.93×1012/L, 血红蛋白77 g/L, 降钙素原1.87μg/L, C反应蛋白114.00 mg/L, 红细胞沉降率77mm/h。肾功能血清尿素氮17.2 mmol/L, 血肌酐377μmol/L, 尿酸555μmol/L, 尿微量白蛋白32.7 g/L, 其余基本正常。胸CT示:双肺多发结节, 右上肺后段厚壁空洞形成, 纵隔内、右肺门淋巴结增大, 怀疑肺癌, 需与炎症、结核鉴别。入院诊断为:免疫抑制宿主相关性肺炎, 左肾移植术后, 慢性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中度贫血。
1.2 治疗及转归
1.2.1 第1阶段
住院后给予左氧氟沙星 (0.5 g qd, 12月22日至29日)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g q8h, 12月23日至次年1月5日) ,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及白蛋白, 继续服用降血压、降糖药物。用药后体温曾降至正常, 但不久再次发热为36.7℃, 12月23日痰及尿培养均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请放射科再次阅片, 胸部CT改变不排除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引起, 于12月29日停用左氧氟沙星, 保留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g q 8 h, 12月23日至次年1月5日) , 开始应用伏立康唑 (0.2 g qd) 静脉滴注, 并抗真菌治疗。临床药师查房时认为该例患者血肌酐464μmol/L, 计算血肌酐清除率为14 ml/min, 建议医生注意用药时药物剂型选择及用法用量, 并嘱患者餐后服药。
1.2.2 第2阶段
使用伏立康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继续抗感染治疗后, 患者体温渐正常。住院期间,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最低至血红蛋白65 g/L, 曾有咳血痰及解血便、黑便, 立刻给予止血、抑酸治疗, 多次静脉滴注4 U浓缩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临床药师建议加强监测, 并注意排除药物因素。
1.2.3 第3阶段
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1周后, 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明显减少, 双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 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患者血红蛋白已恢复至90 g/L, 为其肾移植术后水平。患者病情平稳, 予以出院, 出院后继续服用伏立康唑, 并定期复诊。
2 分析与讨论
2.1 临床背景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病。该菌为条件致病菌, 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或进行播散性, 而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部为该疾病主要的流行地区, 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患者多为艾滋病患者[1]。法国Vu Hai等[2]研究发现该疾病的病死率大约为18%, 主要表现为发热、肝增大、淋巴结增大、消瘦和皮肤损害等。对于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上, 我国的研究结果与法国这一结果是基本一致的[3]。Wu等[4]对香港在1994~2004年之间艾滋病合并PSM的患者共计47例进行分析, 其结果显示病死率约为11%。
2.2 国内外现有治疗方案
因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预后极差, 如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高[5]。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文献报道指出, PM在真菌药敏试验中显示, 该菌对氟康唑敏感度较差, 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敏感[5,6], 因此, 目前大多数国家针对PSM的治疗规范及指南首选治疗方案均推荐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4,5]。Wu等[4]在报道中指出患者首先采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 然后序贯治疗, 给予伊曲康唑口服维持。我国现阶段多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序贯治疗。而两性霉素B由于不良反应较重, 极大地影响了其在PSM感染中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何浩岚等[7]选用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PSM感染的患者共计18例, 通过规范化治疗后, 其有效率达77.8%,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这一研究也表明对于系统性PSM的治疗, 伏立康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2.3 临床药师参与工作及分析
本例患者肾功能较差, 肌酐清除率为14 ml/min,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建议选用伏立康唑口服的剂型, 且无需调整给药剂量以及应注意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并对建议患者口服时间选择在餐前1 h或餐后1 h服用。同时, 结合患者病史, 临床药师考虑血红蛋白下降药物造成的可能性不大, 可能与感染有关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 但仍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伏立康唑有静脉和口服两种剂型, 因静脉剂型含有赋形剂磺丁倍他环糊精钠 (SBECD) , 而中度到重度肾功能减退患者 (即肌酐清除<50 ml/min) 在应用伏立康唑时, 比较容易引起该药的赋形剂 (磺丁倍他环糊精钠, SBECD) 在体内的蓄积。临床药师建议该例患者最好能够选用口服剂型, 因其在体内吸收完全, 该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接近96%, 且吸收迅速, 给药后达峰时间为用药后1~2 h。临床药师对首次用量建议第1天给药应给予患者负荷剂量, 以使其血药浓度迅速接近及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患者体重≥40 kg, 符合剂量为每12小时给药1次, 每次400 mg;维持剂量为每12小时1次, 每次200 mg。服用该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高脂肪餐, 因与高脂肪餐同服时伏立康唑血药峰浓度会减少34%, 服该药物时曲线下面积会减少24%。嘱患者服用时应至少在餐前1 h或餐后1 h服用。此外, 患者入院血红蛋白为77 g/L, 患者诉在行肾移植术后血红蛋白波动于90 g/L左右, 但此次入院检查血红蛋白为77 g/L, 明显下降。考虑药物造成的可能性不大, 可能与感染有关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为其常见不良反应。患者后续的治疗中, 除了密切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情况, 仍应注意是否有药物造成的可能。
总之, 临床药师在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从剂型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监测等多个方面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临床经验, 从药学的角度分析适合患者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 提供药学监护。逐步参与到临床医师的合作中来,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新模式, 将是临床药师不懈努力的奋斗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 (2) :133-144.
[2]Vu Hai V, Ngo AT, Ngo VH, et al.Penicilliosis in Vietnam:a series of 94 patients[J].Rev Med Interne, 2010, 31 (12) :812-818.
[3]李凌华, 唐小平, 贾卫东, 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 27 (11) :664-667.
[4]Wu TC, Chan JW, Ng CK, et al.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outcomes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s:a series from 1994 to 2004[J].Hong Kong Med J, 2008, 14 (2) :103-109.
[5]唐志荣, 陆珍珍, 刘伟, 等.广西艾滋病例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及其治疗[J].应用预防医学, 2007, 13 (1) :28-30.
[6]詹能勇, 李小勇, 文明明.43株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纸片法药敏试验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5) :498-500.
【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07-27
语文教学要寻找突破口06-13
寻找语文教学的灵魂07-30
寻找语文教学中的乐趣10-14
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05-16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06-01
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06-24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07-26
语文教学要强化阅读10-28
语文课要重视写字教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