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个性教学(共12篇)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 怎样导入、组织教学、如何把握教学的节奏, 来体现教学中的对话、合作,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个性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最早提出教学模式概念的是美国专家乔伊斯, 所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 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规范, 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 都是当时教学理念的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教学模式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 对我国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2)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3) 五环节教学模式; (4) 发现学习模式; (5)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6)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们进步的一面, 都为特定时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具参考性的模式, 规范了语文课堂教学, 但同时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不可克服的问题, 比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 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 不是发现真理, 忽视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树立教师权威,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等, 渐渐地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 我们必须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出现了: (1)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2) 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 (3)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 以及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 (1)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2) 杜郎口教学模式; (3) 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等。
这些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借鉴, 对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常言道:“教无定法, 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 同时每一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领悟也不同, 因此我们僵硬地照搬这些先进模式, 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更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 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此, 我认为一线老师在有效地掌握大量优秀教学模式的同时, 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谓的教学个性, 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 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大胆的摸索、实践,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学生最欣赏的名人故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言警句、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 统统被搬进我的课堂, 在演讲中、聆听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敢于亮出自己或许还不太成熟的观点, 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知。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蓝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文本, 在对文本的咀嚼中, 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领悟一份高尚的情怀, 但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 我在教学中以教材的课文为基础,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的同时, 一定要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我让学生紧扣题目中的飞渡重点研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抓住动作描写的词语“飞奔”“快速起跑”“纵身一跃”“蹿跃出去”“猛蹬一下”, 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时感受到斑羚群体身上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和群体意识, 让学生反省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错误。但如果到这里就结束课文, 我认为学生的情感是无法点燃的, 于是我再引导:“在大灾难面前, 人类会有怎样的表现, 你们能不能说一下那些曾经感动过你的人和事?”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积累, 积极发言, 被这些伟大的情感所打动。当然课堂内容的丰富, 肯定离不开辅助手段, 我在教学中会适时使用到多媒体, 通过音频、视频的播放, 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 同时配上黄河颂的音乐, 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河, 听到雄壮的钢琴曲, 同学们热血沸腾, 课堂上洋溢着爱国激情。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 我还坚持多听课、听好课, 这是形成个性的基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有所长, 我们在听别人的教学设计时, 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会激发我们的教学灵感。特别是名师的讲课和各类各级别的赛课, 那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课,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智慧的结晶, 多听这样的课会让你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听了余老师的课后, 我深受启发, 在教学《丑小鸭》时, 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对丑小鸭的故事都已非常熟悉, 于是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丑小鸭的经历, 然后问他们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内涵, 然后再问他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像丑小鸭一样的人吗?你有过丑小鸭一样的经历吗?如果你的朋友正在经历痛苦, 我们能用哪一句名言或哪一首诗来劝慰他呢?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既得到了锻炼, 也能从名人的事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受益匪浅。
坚持反思, 反复反思。在反思中,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不管你的设计如何精心, 但是课堂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 总会有一些遗憾留下来, 这就提醒你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经常反思, 教学中的失误就会减少, 课堂的亮点就会越来越多。例如:我在教学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高风亮节的人品, 我补充了大量的资料, 以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没想到却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这让我很沮丧, 精心的准备却是这样的效果。课后我认真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是在于我一味贪多, 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造成学生学得很累。在后来的教学中, 我吸取了这个教训, 做到内容的补充要精。
张志公先生讲过, 语文教学应当建立模式, 但是不可模式化。所以, 我们提倡教学个性, 并不是否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 是教学过程成熟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 我们用这些教学模式指导课堂教学,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我们的语文个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时, 其核心是研究一种教学模式形成的教学个性, 并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经验, 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 不断地创新、突破、超越,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并促进其发展。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模式时, 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予以消化, 在仿效中不断进行必要的改造, 突破别人, 超越自我, 创造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个性。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教学模式的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我国著名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比较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它们的论述, 来说明有个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则是从教学个性方面进行论述, 列举了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案例, 体会个性教学的感染力, 最后论述了教学个性形成的途径, 并用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证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个性
参考文献
[1]宁鸿彬.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之文.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J].江苏教育, 1985 (15)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8
[4]刘萍萍.让个性在教学中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4)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由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即使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创见,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创新,彰显个性潜能。
一、素材积累----个性化作文的基础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指的是什么呢?即为写作素材。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目前,小学生中对作文不感兴趣或害怕作文的仍是为数不少,很大的原因就是感觉没东西可写。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线,视野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事事都可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是学生却对身边的宝库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黄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惜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她)们会如同骑在会飞的“飞毯”上降落在神奇的峡谷,忽然发现周围有无数的珍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藏的大门,让他(她)们乘上飞毯,飞进那神奇的峡谷。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那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能有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做生活的有心人。人们常说:“作文功夫在课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而,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摘抄本,一个观察记录本。这样当他(她)们经过换角度观察及体验之后,他(她)们会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不断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及自己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二、个性指导----个性化作文的关键
作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作文写作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老师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学生个性化的作文思维、个性化的作文语言,以及诸如个性化的阅读等其他层面的语文活动,有趣、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作文训练的综合效益。
作文个性化正如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由于迫于“考试”“评比”等压力不得不强化训练,疲于“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作文已成了“凑、抄、套”的写作套路,“假、大、空”的习作内容,千
人一面,千篇一律。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其次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提倡自主拟题,文体不限。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引导学生着重不同点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独特视野。例如,在一次写与春天有关的作文中,学生们有写游记的,有写诗歌的,有写散文的,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其中有一些写春雨的学生,不仅谈了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也谈了自己对于春雨绵长,让自己无法外出活动的抱怨。另外,在一次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有一位学生表达的是对自己取了后妈的爸爸的失望与满腹牢骚,这种灰色情绪,灰色作文对今后学生的发展不利。但它写出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发自学生的心声。课后,我找了这位同学,进行一次交流和谈心,让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己的爸爸,去了解爸爸,最后,她能理解爸爸。实现学生本来的思想状态,然后让灰色变成亮丽的颜色。这样的过程才是充满人性、灵性、个性的。
三、多元评价----个性化作文的方向
作文个性化的评价应摆脱考试的压力,本着从学生自身出发,放大的看学生作文的优点,善于抓住学生细致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哪怕学生用准一个词都 给圈点出来,予以鼓励。针对具体的作文,我采取综合讲评、佳作讲评、个别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我手写吾心”“写出自我个性”就予以肯定,再根据具体情况去提高或引导。让其个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篇3
一、教师要设计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要使思路新颖、不同凡响,教师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语文课的精彩导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个环节;教学程序的设计中的衔接也是课堂中最不能少的部分,它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将一节课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此外在拓展方面,也需有它的技巧,一节课如何能有深度和广度就在这个环节上。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尽可能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就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各展百家之长。
二、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融洽的教学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的一面。只有更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才能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施展,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整合,进而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以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小语文”和社会上的“大语文”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语文的感悟。
四、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的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优秀的人格品位。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等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与辩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从而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4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自由阅读
每个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 才能找到师生之间关系转变的一个跨越点。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 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进而在写作中拓展自己的思路, 产生创新性的思想, 增强语言实践能力。
例如, 在《繁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星空下会有怎样的回忆, 并将它写出来, 然后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由此, 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有的想起了自己美好的童年;也有的想到了星空下的孤独……针对学生提出的“孤独”的观点, 我组织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 学生都积极地发言, 想到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欣喜;也想到了在漫天的星空下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有了一个好的开篇后, 我让学生徜徉在巴金的星空下, 思考文章中语言的妙处, 每个学生都要提出一个供大家思考的问题, 这样一来, 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 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在动, 星也在动”能不能换成“星在动, 船也在动”?大家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讨论中了解了语言运用的妙处。总的来说, 这样的个性展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并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但是要注意, 个性化的阅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尊敬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 他们才能获得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 探究阅读
有效的问题可以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个性化的阅读中当然也不能缺少探究性的问题。合理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语言特色以及作家渗透在作品中的情感。
例如, 在《甜甜的泥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 帮助学生深化阅读体验, 首先, 我在引入的时候问学生:泥土应该是苦涩的, 怎么会是甜甜的呢?这样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并概括出其主题思想;然后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我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能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母子情深?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思考, 为了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具体, 我建议学生采取这样的形式来作答:读____, 我体会到____。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在阅读中产生不同的看法, 不管是对某个句子或者是某个词语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效的问题是学生作为主体展开阅读的有效依据, 在问题的指引下, 每个学生都有了阅读的目标, 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大有裨益。
三、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有效阅读
个性化的阅读不仅要读, 而且还要写,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是生活的升华, 只有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 才能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在阅读中渗透写作, 才能使文学与生活产生必要的联系, 才能使自我的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例如, 在《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采取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虽然是一篇古文, 但它是极佳的一篇抒情散文, 无论在描写技巧、写作顺序, 还是蕴藏的情感等方面, 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故而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 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疏通文义, 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 探究这篇文章中的写景技巧,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找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未见其景, 先闻其声的写作方法;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等。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 我让学生进行写作, 细致地观察一处景物, 要特别地采取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来进行创作, 字数不限, 以此消除学生的写作恐惧心理。在这样和谐的而又目的性很强的课堂教学中, 大多学生都交出了满意的作品, 他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 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的同学还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 语言非常优美。
在阅读中探究写作技巧, 再用这些技巧去指导学生的写作, 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展示个性的有效阅读。
总之,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尊重, 在尊重中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 同时在阅读中进行写作教学, 读写结合,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开出个性之花, 收获创新之果。
摘要:素质教育提供个性化教育, 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此将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必要,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和实施的对象。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5
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共同制约着人的个性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重视。
一、个性的涵义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因受特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性格特性。一般个性分为两部分,即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异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倾向性包含欲望、兴趣、动机、志向、信仰等,与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被个性倾向性牵引而表现出某特定的心理特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行探讨。
1、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舞台。
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时常意欲展现自己个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死板教条的授课,经常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自己去领悟知识,然后加以引导修正,对则表扬,错则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选个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结果,加以修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不受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
2、教学气氛要温和。
课堂气氛不要严肃,在传统的教育中,语文老师言辞威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让学生上课心怯,感想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发威,问及问题,也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套话和空话频现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束缚,难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消磨殆尽。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气氛,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自信在温和的气氛中唤回,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敢想敢说,爱上语文课堂,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挖掘才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要建立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学生才敢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板起面孔,应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老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到这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最后,老师要奖罚分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沉默是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敢说话,总是沉默,不可能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只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沉默中消磨,成为一个死板教条的产品。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错不罚,对必夸,这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3、让学生萌发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被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萌生好奇心理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会把学生带进语文美丽的世界,而平庸的教学方式足让学生上课味同嚼蜡,除了背诵就是写作,没有丝毫乐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巧妙性,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去探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要简单背背完事,要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仿写,并提供指点,学生在写诗对句中争强好胜,兴趣自然就有了。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笔记,积极培养学生个性。
4、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课堂上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老师要知道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包容学生奇怪的答案,不是批评而是引导,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孩子个性体现在思维的不同,而创新思维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老师在发现学生的求异点时,不是直接棒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去接近答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总是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偏离标准,其实语文题本来就没答案,就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描述,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5、寻找平衡,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为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应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早期的教育总是重视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个体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落后时代,如今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寻求平衡,培养个性,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下面两点:第一,个性化与规范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不是说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忽视学生的普遍教育,毕竟小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都是相似的,普遍规律与应有的规范性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证。第二,个性发展与基本素养的发展要平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6
关键词:个性化;魅力;创新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我感觉是更有味道,更有意思。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很多在别的学科感受不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初中语文要上出个性,教师要在个性化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彰显语文的魅力,引领学生感受初中语文别样的个性美丽。
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
所谓个性,应该是教师结合自己自身性格特点,对所遇到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独特见解和处理方式。文本相同,但因为教师的性格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个性。但时下大的教育教学环境却是令人很无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使初中语文教师不敢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稍有自由发挥,就会被认为违反教学常规,后果就是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便只能循规蹈矩的搞教学,这样教师的教学个性就被无形的打压了。要想体现教学个性,教师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摆脱自己传统守旧的思想,表现出自己的魄力,大胆创新,敢于将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学贯彻到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唯有这样,才有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学的可能。
二、敢于大胆的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是将语文上成知识,让学生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就算成功,而是要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敢于创新,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内容处理过程中融入个性的元素。例如,我第一次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重点放在对文章背景的理解和新旧教育的对比上了。当我第二次讲的时候,我改變了一个角度,因为我是一个爱玩的人,我的个性在这一点上非常突出,所以,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发挥自己爱玩的个性,在这一篇课文里调动学生们天真的童心,从而发自内心的理解少年鲁迅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我也早有准备,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和学生们分享。我小时喜欢找蝉的幼虫,找很多,然后放在火里烧着吃。晚上,不管有没有月亮,我都和哥哥去小树林,在树干上轻轻地摸,当摸到一个硬硬的慢慢往上爬的有球一样的感觉的东西时,我总是一阵欣喜。我和哥哥乐此不疲,每晚总是收获不少,可以好好打一次牙祭。学生们问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吃,我笑着告诉他们,那是因为我小时太饿,比较穷,吃不上什么东西。我还用视频的形式还原鲁迅百草园里的景物和鲁迅曾经做过的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死板,也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走进鲁迅的生活,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过程中,体现个性化教学
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创造空间,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热情,还能为学生孕育更多的创造灵感。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充分发挥他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更应是有个性的。它充满着灵气,显示着灵动的色彩,对文章不拘一格的解读总是让学生神思飞扬,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思绪已被带到了想象中的美丽的世界,被带到了比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生活的领域拓展了,就会迫不及待地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探索,于是创造的种子就会埋入他们的心底。让学生徜徉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在生活里体验,在书籍里感受,渐渐地他们便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认识和感悟,他们也就有与人分享的欲望,直接的生活感受和间接的生活积累都成了他们创造的原材料。
总之,教师应不止于探索,善于借鉴,借它山之石,推陈出新,以后浪推前浪,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示自己的良好的个性,形成高层次智力人才,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学中多一点个性化;将能创造“欲罢不能”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教学中多一点个性化;将能创造“能动求知”氛围,促使学生学会、会学、学好语文。
语文个性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 篇7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个性,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是一种个人特质, 而个性化阅读是基于学生个性基础的独立、创造性阅读活动, 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自主性, 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 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 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二是创造性, 针对阅读活动的特点, 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理论, 他认为:这一空白不是一个既定的、本体论的事实, 而是被双方——即本文与读者间——交互作用中的内在的不对称性所形成和改变的。对称只有在空缺得到填充的情况下获得, 所以, 构成空白也只能通过阅读投射来获得填补。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 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三是体验性, 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认为:阅读世界, 将世界铭刻在心, 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 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 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 这种阅读体验包括了情感性和整体性两个特征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带来的差异。个性化阅读, 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 也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应该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 令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效益。针对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开展阅读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小学生是一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群体, 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 面对学生的差异, 在各教学环节中, 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二是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首先, 要求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 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其实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并因此受到启迪与感悟, 才是真正的教学。在这一教学中,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注, 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 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时,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一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秋天的雨的哪个特点, 然后允许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特点反复研读, 并设计一些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至于其他段落, 学生提到哪个特点就讨论哪个特点, 教师也点拨到这个特点节。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由空间, 一节课下来, 学生热情高涨, 个性化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求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无定法, 我们提倡运用个性化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 运用长期学习实践积淀下来的自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实现异曲同工的学习效果。记得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赵州桥》一文时,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 能用语言谈谈赵州桥特点的可以讲一讲, 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赵州桥的图片和资料;喜欢画画的可以画一画赵州桥;喜欢朗读的可以读一读, 如果还有其他方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以上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虽然方法各异, 但都从不同侧面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取得了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 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 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一经积淀, 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 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 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只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技巧上下功夫,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 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 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情感体验, 鼓励个性化朗读。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 篇8
一、多维分层——确保目标有效
目标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而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更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过去有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么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 要么直接引用网上资源。要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上的个性特征, 首先要确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多维分层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确保教学目标切实有效。
设立多维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 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知识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和方法以及阅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全面的目标体系, 缺一不可。为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切实有效, 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 兴趣爱好, 思维方式等诸多个性差异, 在三个维度的每个维度设立层级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其中基础目标, 是所有学生在三个维度都必须掌握的,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则不必整齐划一的做出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选择实现。使不同学习程度、不同学习偏爱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有效实现个性化阅读。
鼓励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而言即学习目标。我们知道, 过易过难或空洞的学习目标都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 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向作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倡导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进入阅读, 对文本展开个性解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 先自行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来左右学生思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一些问题点, 哪些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自己困惑而无法解决的。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将选出的问题点进行讨论, 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再对目标进行甄别, 筛选有价值的目标, 再补充很重要的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目标。这样通过学生讨论自求阅读目标的生成, 尊重学生主体需要, 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积极的调动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尊重个性——把握阅读特点
课改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二字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显著特点。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常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两段阅读材料加以细细体味, 这样学生会学得很轻松。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如有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 当学生选择学习“春花图”这一部分时, 师问:“你准备怎样领略‘春花图’的美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办法, 如抓重点词句欣赏、读文看图欣赏、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爱好音乐的学生则提出边欣赏笛子曲或钢琴曲边赏析语言文字……师于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欣赏“春花图”美之所在。这样, 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就学得主动积极, 读书效率也高。3.自由书写初始感悟。学生进入初中后, 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就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深入思考问题, 并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开始尝试研究。如果还是以问题为核心, 以口头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的问题虽然解决了, 但讨论难以使所有学生积极深入地进入思考状态, 获得深层次的认知, 而且学生初始的灵感会被一点点蚕食, 从而导致讨论后书写的感悟“千人一面”, 缺少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文采。阅读也是研究, 而研究是最具个性化的事情。如果没有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研究活动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采用了“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成果鉴定”的“先写后说”教学模式, 即教师给予学生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的机会和权利, 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自由联想想象, 捕捉个体对作品的初始感悟, 把稍纵即逝的快乐体验和灵感用笔用“心”写下来, 让初始的感知为研究学习铺路奠基, 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力前奏。结果我发现, 自由书写阅读后的初始感悟, 放飞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的思维在未开垦的广阔原野上自由驰骋, 实现了个性化阅读的飞跃。
三、教化点拨——确保阅读质量
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学生怎样解读文本都是正确的。因为学生自我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尽管同一读者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文本也有不同的体验, 但作品的客观蕴涵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伊瑟尔曾经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 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 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因此, 教师心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有一把尺来衡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要确保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点拨既包括知识方面的障碍也包括情感心理上的障碍, 同时也有思想上的误区, 这种点拨要及时适当, 可以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大脑,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 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教师指导、参与下的对话式教学。这种点拨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个性、个别性。而这三者正是评价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标准。中国传统教学也认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意识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个性意识,作者,教师学生
走上语文教坛十多年了, 这是一条探索起来无止境的道路。在最近的几次听课过程中, 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教?”
我所听的课, 无一不是讲解清楚细致, 思想内容挖掘深刻, 教者的水平都很高。可我为什么总觉得不满足呢?思索再三, 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样的课我太熟悉了。
多少年来, 语文课的教学一直遵循着“三一律”原则:教材一律, 教参一律, 教法一律。同样的课虽经不同的人教, 方法却是大同小异:都是将教材肢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 然后再将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有应付考试的需要外, 主要的还在于一种惯性思维。
虽然日历已翻到了2010年新世纪的今天,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各种新观念的更替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昨天还时髦的话题也许到今天就被斥之为落伍、守旧。然而语文教坛却颇有“雷打不动”的态势, 外界的变化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似乎并不显著。虽经多年教改, 大多数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惯性阶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代一代几乎是原样不动地传了下去。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普遍公式化、概念化。《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一直被作为贪图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而遭到贬斥。而事实却是, 在遭到那样严重的打击之后, 玛蒂尔德没有一味哭泣以至逃避, 而是勇敢地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用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去还债。这样的女人, 难道还不够坚强吗?她身上的这一闪光点, 近年来虽有所提及, 但我觉得提得远远不够。我们依然偏重于对她的批判, 而不是肯定。
因此我觉得, 要想使语文课真正有所创新,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体现个性意识, 不人云亦云, 也不是从某个教学法跳到另一个所谓先进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改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 年年有不少讲课有新意的教师涌现出来。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其中有些也大力推广过。然而有哪一套方法在全国各地都实践成功了呢?没有。原因很简单, 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 它体现的是别人的个性意识。你只能去借鉴, 去学习, 却绝不能去照搬, 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个体。
那么, 这种个性意识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作者的个性意识, 即作家的创作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鲁迅的语言偏于冷峻、犀利;冰心的则优美、隽永;老舍的语言自带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如果离开这些个性化的语言, 架空分析人物形象, 讲解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必将流于空泛, 千篇一律。这就如“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 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 结果将一无所得。”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如果我们将学生带进了宝山里, 却使他们空手而回, 那我们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
二、教师的个性意识
师范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 往往踌躇满志, 一心想用新思想、新观念为传统教坛带去清新的风。走上教学岗位, 会发现身不由已地陷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参和升学率的捆绑下, 除了和其他教师一样将知识点尽量清楚详尽地传授给学生外, 很难再做什么了。很多文章提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认为这是活跃课堂, 改变教学僵化模式的好方法。其实何止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 教师的满腹才智亦为条条框框的教参和升学率所扼杀。教师没办法充分展露自己的学识, 学生主动性再强又将如何?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有个性意识, 不人云亦云, 不奉教参为权威, 不尊教学方法为经典, 不以升学率为指挥。如果认为玛蒂尔德是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的虚荣不是她的过错, 就可以讲给学生听;倘使觉得周朴园对侍萍有真爱, 不尽是伪善, 也大可侃侃而谈。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体现了个性意识, 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三、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
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个性, 大谈特谈, 而不管学生的反映, 这样的课也是不会成功的, 与传统的“满堂灌”没有本质区别。我始终认为,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从哲学层次讲, 是以人为衡量事物的标准。而我们的教师, 很少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 而只把他们看成一群无知的“鸭子”, 等着我们把知识这种食料填到嘴里去。其实, 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虽然他们还幼稚, 还在成长。他们渴求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希望有人倾听心里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到课堂上, 也许会有这样的质疑: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表现出的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情感, 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实世界的丑恶, 她在寻找一个现代“桃花源”?不要以为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问出来, 事实上, 学生头脑中的疑问比这要多得多。
教师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 一定要充分尊重、鼓励学生的特立独行, 把他们作为真正意义上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来看待。允许学生畅所欲言, 见仁见智, 师生共同对文章进行评点。而不是对异于自己的见解进行压制或否定, 甚至因为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而大发雷霆。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在这种交流中也必将有所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学要取得大的突破, 必须在教学进程中体现个性意识。同样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法, 同样的问题应有不同的解析。只有这样, 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思路 篇10
一、目标明确, 内容多样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多样化, 是指教师在深入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并确立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从更广博、更开阔的视野获得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审美体验。因此,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阅读探究三方面下功夫, 充分体现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实用化、专业化、生活化的特点。
二、因材施教, 教法灵活
因材施教, 是指确定教学内容后, 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启迪学生人文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指路人、引导者, 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
1.自主探究法。所谓“自主探究”, 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 少点老师唱独角戏;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和生活情景自己提出问题, 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2. 多种课型交叉运用。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 实践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其实上课有时像做菜, 要多换口味, 这样学生的“胃口”才会大开。
3. 添加幽默佐料。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提到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关系的平等, 所以教师上课期间大可不必板起脸孔, 我们可以就篇章教学, 将学生分角色、分小组, 且在分工时教师要各显其能、团结合作,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教师渊博的知识, 幽默风趣的语言, 精心选择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人格魅力, 都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加快学习的进程。
三、多维设计, 手段出新
心理学研究证明: 单调呆板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 容易分散注意力;灵活多样的刺激, 则使人精神焕发, 不易疲倦。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缺少紧张感, 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 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手段更不应该单调呆板, 而要突出灵活多样, 以提高学生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多媒体可以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 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 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体验,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试析中职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个性化;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8-0035-01
1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强调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就是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桥梁,以注重学生自身能力、因材施教为主要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关键就是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晦涩又确实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章,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其内涵及深意,机械化的记忆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的今天,要想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深层内涵与社会意义,就要全面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2加强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2.1提高学校对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视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重视。中职院校应当积极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着重做好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学校领导要着重强调中职语文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加强语文学科建设,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来规范对语文学科建设的管理,逐渐改变以试卷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的唯一方式,应当在教师考核中加入更多的“教学创新”因素,并将其作为语文教师评职、评优、晋升等方面的考核依据,从而促使语文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改善语文教学,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原则上,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将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学生的未来就业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是要重视教学管理。中职学校应当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课、评课、说课阶段,要努力探索与研究提升语文课程质量更加全面的管理与推进方式,组织教师严格按照相关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任务,并逐渐渗透个性化教学内容,从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有计划的组织教学观摩课、课改专题研讨会等各种教研活动,重点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较好的实现个性化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系统,真正实现“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确定清晰的语文个性化教学路线,抓住个性化教学重点,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及全体教师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将语文个性化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此外,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教研组要从思想上与行动上高度重视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集体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师开展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教学理论学习,加强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交流与讨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2.2全面提升语文教师个性化教育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古板、教条主义的教学思路,应当努力使其教学思路更加新颖,打破传统的套数,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思路。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应当尽量用自己的个性去解读作品与人物,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渗透具有自己个性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具有自我个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开拓思维,发挥创造力提供借鉴;其次,把握教学突破口,而个性化教学思路的突破口就是教师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奠定基础。在实际的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其个性充分发挥出来,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在个性化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应当是拘泥于某个方面或者是某种说法的,而应当是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简单来讲,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的发挥其个性,并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其次,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当追求不同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是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引导与启迪,教育的任务不只是“教”,而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中职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中也应当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的美的世界中去,在一种和谐而欢快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将每个学生的个性凸现出来,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2.3引导中职学生适应中职个性化教学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学生对于探究的题目、方式等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行设定,与其他同学在自愿参与的条件下组成探究小组,教师仅对其探究做适当的引导。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方式就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典范,魏老师会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来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学习某一课的内容,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的借鉴这一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个性化教学。
其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这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表达自己真实、自由、具有创新意义的健康思想,是将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看法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表达、真实表达。尽量满足学生的表达意愿,不要遏制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尽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文章的感受,学生便可以通过诗歌、散文、议论、名言、歌曲等多种形式表达其对所阅读文章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基本上给出的都是相同的答案,如出一辙,没有创新点,而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避免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尤其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式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3结论
总之,中职语文的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当首先加强对个性化语文教育的重视,并鼓励教师树立个性化教育意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方式,最后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不断适应个性化教学,通过这种层层把关的方式,推进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叶龙娣.从个性化教学特点看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4
[2]李广燕.“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2
[3]陈静.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11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篇12
1.1 理论背景
(1) 个性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19世纪末期, 有人开始倡导“按学力、成绩分班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纠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遭到非议:不民主、易造成对“低能儿童”的歧视和“高能儿童”的娇宠。1957年, 苏联卫星上天, 欧美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落后的危险, 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 于是, 对上世纪的“分组教学”又重新认识评价。
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 因材施教” (《二程遗书·卷十九》) , 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 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 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 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教育。
(3)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 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再创造教学的理论。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 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 感觉到创造的需要, 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 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 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主动学习原则。
G·波利亚提倡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 最好的途径是自已去发现”, “为了有效地学习, 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 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
1.2 生源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对学历的追求日益加剧, 高中热、大学热的不断升温, 使得职业高中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几年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 我们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 其中语文基础的层次跨度较大,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觉和经验出发, 也发现接连几届的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纵比还是横比差异性都较大。以前总认为, 在众多的学科中, 语文是最平衡的科目, 学生之间拉分不多, 但现在看来, 以前的认识只能说“非也!非也!”了。
1.3 实施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意义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职业高中学生, 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 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 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课堂难于管理。另外, 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对那些本来就是数理化学习失败者的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流失。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 实施个性化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职高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内容
个性化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它包含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考虑职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 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 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 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 具有普适性, 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 具有挑战性, 属应用范畴, 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个性化由教师把握, 与学生密切联系, 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 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为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 具体如下:
(1) 个性化教学前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掌握学生的意愿, 为个性化分层教学作准备;
(2) 适应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在层次适应度, 以便作小范围的调整;
(3) 中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的适应程度等的要求与建议等。其中如果了解到学生认为班级之间缺乏竞争的信息后, 教师马上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参与层内竞争及层间竞赛, 以期取得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
(4) 调整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分流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的影响, 以便作学生的心理辅导;
(5) 后期作一个调查:对个性化教学的整体认识, 以作今后全面铺开个性化教学的依据。
3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预期目标
采用了“个性化教学”后, 老师觉得教得较为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教学效果要显著提高。
3.1 学生学习有较大进步
(1) 愿意学习。
目前, 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厌学, 特别是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分析, 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基础差、对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弃。个性化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 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 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 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开始尝试参与学习。
(2) 参与竞争。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 因此, 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 对那些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 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那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置身在这竞争的氛围中, 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2 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 认真备课。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更加精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更加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关心每一个体, 这促使教师要更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 积极教研。
个性化教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另一方面对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技巧大有裨益, 对师德修养、敬业乐业精神也是一大促进。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更热烈, 集体备课、说课、评课, 外出调研、学习机会增多, 各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中得到提高。
4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条件分析
以往几年的探索表明, 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弊端, 如占多数人的中间层在教学目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 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 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和懈怠情绪, 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再往上一层学习;而部分处于较为低层的学生由于在降低教学目标后仍未能完成学业从而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心。为了尽可能地顾及到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个性化教学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差异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事实上, 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忠.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与策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
[2]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个性的唤醒10-15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教学08-16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6-08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06-18
高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8-28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10-26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意识08-04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08-05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意识11-20
小学个性培养语文教学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