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2024-08-05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共12篇)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 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 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 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 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 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 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 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 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 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 语文课便枝繁叶茂, 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维分层——确保目标有效

目标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而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更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过去有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么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 要么直接引用网上资源。要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上的个性特征, 首先要确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多维分层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确保教学目标切实有效。

设立多维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 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知识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和方法以及阅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全面的目标体系, 缺一不可。为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切实有效, 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 兴趣爱好, 思维方式等诸多个性差异, 在三个维度的每个维度设立层级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其中基础目标, 是所有学生在三个维度都必须掌握的,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则不必整齐划一的做出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选择实现。使不同学习程度、不同学习偏爱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展开阅读, 有效实现个性化阅读。

鼓励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而言即学习目标。我们知道, 过易过难或空洞的学习目标都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 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向作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倡导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进入阅读, 对文本展开个性解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 先自行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来左右学生思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一些问题点, 哪些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自己困惑而无法解决的。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将选出的问题点进行讨论, 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再对目标进行甄别, 筛选有价值的目标, 再补充很重要的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目标。这样通过学生讨论自求阅读目标的生成, 尊重学生主体需要, 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积极的调动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尊重个性——把握阅读特点

课改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二字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显著特点。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常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两段阅读材料加以细细体味, 这样学生会学得很轻松。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如有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 当学生选择学习“春花图”这一部分时, 师问:“你准备怎样领略‘春花图’的美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办法, 如抓重点词句欣赏、读文看图欣赏、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爱好音乐的学生则提出边欣赏笛子曲或钢琴曲边赏析语言文字……师于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欣赏“春花图”美之所在。这样, 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就学得主动积极, 读书效率也高。3.自由书写初始感悟。学生进入初中后, 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就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深入思考问题, 并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开始尝试研究。如果还是以问题为核心, 以口头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的问题虽然解决了, 但讨论难以使所有学生积极深入地进入思考状态, 获得深层次的认知, 而且学生初始的灵感会被一点点蚕食, 从而导致讨论后书写的感悟“千人一面”, 缺少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文采。阅读也是研究, 而研究是最具个性化的事情。如果没有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研究活动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采用了“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成果鉴定”的“先写后说”教学模式, 即教师给予学生自读自悟、自由批注的机会和权利, 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自由联想想象, 捕捉个体对作品的初始感悟, 把稍纵即逝的快乐体验和灵感用笔用“心”写下来, 让初始的感知为研究学习铺路奠基, 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力前奏。结果我发现, 自由书写阅读后的初始感悟, 放飞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的思维在未开垦的广阔原野上自由驰骋, 实现了个性化阅读的飞跃。

三、教化点拨——确保阅读质量

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学生怎样解读文本都是正确的。因为学生自我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尽管同一读者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文本也有不同的体验, 但作品的客观蕴涵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伊瑟尔曾经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 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 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因此, 教师心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有一把尺来衡量。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要确保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点拨既包括知识方面的障碍也包括情感心理上的障碍, 同时也有思想上的误区, 这种点拨要及时适当, 可以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大脑,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 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教师指导、参与下的对话式教学。这种点拨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个性、个别性。而这三者正是评价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标准。中国传统教学也认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总之, 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适当引领, 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以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教师牢记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 个性化阅读之花定会成为语文课改百花园里最耀眼的一朵。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程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更是具有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是一个人性格塑造、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提倡“个性化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要求,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师要前期准备充分,以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特点,来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语文学习计划。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分层次教学、差异化教学和教育资源差异化教学等。

1.分层次教学

学生主体本身由于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程度不同,会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上参差不齐。义务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分层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资质,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层级要求分层。这样,在同样的教师教学下,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沈复《童趣》这一课时,由于其中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这篇课文在新课标要求是精读篇。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文法、修辞的运用,学生对文章的掌握可分三个层级:能力最佳者需要全篇背诵并能默写;其次不要求全篇背诵,部分精彩的句子默写流利;接着语文知识掌握最差的学生可以只将精彩的句子默写即可。

2.差异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发展性别差异化教学和民族差异化教学。

(1)性别化差异是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客观因素。对男女学生实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各方面扬长避短,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课堂上,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朱自清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这是一种男性表达情感的方式,沉默、不善言辞。在课堂上时,当提问学生:“爸妈经常怎样表达他们对你们的关心呢?”学生会说:“我爸爸也是像《背影》里的父亲一样,很少说话的,都是直接做动作来表示关心我”“我妈妈会唠叨个不停”……那从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总结,男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同时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2)民族差异化教学是指我国是融合多个民族文化的大国,各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地域存在多多少少差异,使得人们要格外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认知。例如,在各地都有清真食店,因此相应的学校会有回族学生,那么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说到使用“猪”的贬义词,以尊重回族学生。

3.教育资源差异化教学

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大体上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开发程度和水平。必须承认,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是不均等的,这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关联。因而,更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以便为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学习契机。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未见过真正的腰鼓表演,所以很难深刻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黄土高原的苍茫、雄壮和腰鼓的粗犷、势气。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下载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再接下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课文进行分门别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将语文篇目打乱原来的编辑顺序,充分进行整合,以一个整体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例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几篇课文,意在向学生传递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审美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因此,在备课时,可以将几篇课文放在一起准备,教学时也可以一起平行授课。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又可以让老师在减少备课时间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中国古建筑之美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工作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第一线的战士,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组织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根据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品格良好、有个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敏。因材施教:让分层教育先行[J]。新课程学习,(12)。

[2]廖海兰。语文教学应实施个性化教育[J]。文学教育,(09)。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篇3

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怎样才能走出泥潭,才能迎来语文学科的春天呢?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仅仅把目光盯在“考分”上,这样就导致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教学过于模式化,缺乏自身的语文教学特色,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没能形成。正式缺少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才直接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停滞不前。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科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开展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个性色彩与创新意识。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教师还要具有敢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

其次,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集中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上。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必须通过自己的创新,体现出对教材的个性化的把握。这种“把握”应该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目前,许多教师只重教学结论的传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教学参考书奉为真理,教学过程纯粹简化为让学生背诵参考书现成结论的过程。教师上课的目标固定为把参考书的问题结论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采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逼着学生把某些现成的结论记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成了教的奴隶,学生成了学的奴隶,师生都在“读死书,死读书”。事实证明这已经成了滞约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障碍。消除这种测试弊端的唯一选择在于教师要立于善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师生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学习个性在课堂中各自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要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成熟表现。纵观某些名家们创造出的颇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是每节课都抱定这种方法不变的。我们大可不必把名家的某种方法奉为神祗搬到自己课堂上来,最终迷失个人发展方向。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教学个性化风格形成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意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扶植,学生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僵化的教学方式扼杀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而应发挥个人才智,苦练内功,博采众家之长,开拓创新,走个性化的教学道路,从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品质的形成。

谈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篇4

一、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化

在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向交流, 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上, 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竞争、创造的氛围, 学生可各抒己见, 也可自由讨论或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总之,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在实际操作中即使遇到学生偏激的言论, 也不轻易否定, 而是在维护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提出中肯的批评指正。

二、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 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何处理教材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吸收掌握, 因人而异。有的教师只是把教参简单地演化为自己的教案, 或者直接把教参抄给学生, 毫无个性可言。教材的处理应该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创造力, 使教材的处理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

三、教学结构的个性化

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组合顺序、时间分配。个性化的教学结构应该合理地分配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如在设计课堂结构时, 一般采用辐射型或向心型两种。在每单元的讲读课中一般采用向心型, 先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然后由此目标设法解读课文。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明白了学习什么, 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学习。采用辐射型结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及课外知识进行讨论, 也可以布置几篇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作文让学生去完成。这些要求能够让他们自由发表见解, 通过动脑、动手、动口, 广泛地获取知识, 活跃思维,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学生训练个性化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5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强化人的想象能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通过教育传达一种美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丰富精神世界,在美的欣赏中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点,它通常不是通过专门的训练来获取,也不以专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渗透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在日积月累的美的熏陶中培养出来的。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感知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要审美,首先要能够发现美,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为审美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结合语言的特点,在课文的学习中,在名作的欣赏中,在语言的品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沁园春雪》《采薇》《孔雀东南飞》这一类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类语言的韵律性,感受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受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古诗文的语言大多比较含蓄,却又透露出一种婉约之美、凝练之美,古色古香,意蕴深长,它所带来的那种美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感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领会其精神,更要挖掘其精髓,有感情的朗读,细致地体会其中的古韵之美。对于《雨巷》《再别康桥》这一类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现代诗的音乐美、情感美、意蕴美。《我有一个梦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类的现代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格式、不同的主题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一类的语言又美在哪里,它可能并不华丽,却蕴含着一种真实的美、朴素的美、纯粹的美、情感的美。

(二)鉴别

能够感知到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在有了对美的.感知和认识之后,还要能够鉴别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美与丑之间有一个界限和标准,要想鉴别美,就需要我们搞清楚这个界限在哪里,理解什么是美。例如,《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鉴别什么是美。在艺术家遭到毒打、批斗的时候,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只有艺术家养的一条小狗陪在艺术家身边。在这个场景里,人性的那种冷漠和丑陋与小狗的那种真诚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辨别、分析和看法。同样的事物不一定具备同样的美,骨瘦如柴的包身工可能也很美,浑身沾满泥土的小狗可能也很美。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逐渐渗透这种对美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美的看法和认识,形成自己的参考标准。

(三)表达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群体的成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需要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感知到的、鉴别出来的美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要学会感知、鉴别美,还要学会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学有所达、学有所用。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色彩斑斓的晚霞衬着几只高飞的大雁,感受到了这种大自然的景色之美,可能会产生想要把这种强烈的情感,把这种美表达出来的需求。这种时候,学生就可以借助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去表达这种美,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于这种美的情感和看法。

(四)创造

审美教育不仅是“审”,不仅是一种学习和认识,更是一种创造。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对人才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学生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鉴别美、表达美、创造美。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诱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一种美的感情和体验,然后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对美的创造。《热爱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和把握,然后诱导出学生对于生命之美的新的认识,产生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生可能会由此想到生命会因奋斗而美、因拼搏而美、因坚持而美、因顽强而美,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创造出新的美。

结束语:

美需要发现,需要鉴别,需要表达,更需要创造,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接近美,塑造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情感体验,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金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生命 篇6

实质上,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是语文教师个性风格的一种展示。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一、教学个性能体现文本的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模糊性等特点,不像数理学科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知识体系。它是千变万化的语言系统,传达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信息。同是写“愁”,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恨,李白有“自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旷达。李清照则有“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这些怎能拘泥于同一模式?“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无论是用影视手段、用教具。还是进行原型想象。“模式”在这里都难以发挥效用,它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决定。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预习提示,指导学生预习;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抓住有效信息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与地坛》一课,我们不妨这样人手:“课文篇幅比较长,但每一处都写得很感人,把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多读几遍,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如此设计,既可避免长文费力,面面俱到,又能让学生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平台。因此。语文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二、教学个性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纵观语文教学的成功范例,大多是从某一方面着眼,经过长期的磨炼而达到教学的触类旁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如有的善于咬文嚼字,有的善于情感激发,有的以点拨见长,有的长于思路的切入。魏书生老师的学习管理、于漪老师的循循善诱。无不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取得了教学效果的成功。如果说歌唱家的魅力在于嗓音,那么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学个性。认为师承某某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飞速提高,那是天方夜谭。教学个性是教师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手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性格。对教材的体会和理解依靠的是每位教师的水准,如何把经过充分理解的东西进行有效的传授,这决定于思维方式、语文功底。传授过’程是灵活还是呆板。是深刻还是肤浅。是开放还是封闭;传授手段是先进还是陈旧;学生智力是否得到开发,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这些都表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特点,而不是遵从哪一模式。语文学习最关键的是言语体验,这是语文课的根本。语文课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和亲历语感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和对作者及其作品不同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越有个性化。说明学生语文的“交流”越成功,越有意义。同时,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个性能引导课堂创新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首先,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和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于漪老师强调“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张旧面孔”,提倡“深挖课文的特点,教出课文的个性”。对于语文教师本身来说,也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对教材的认识、切入、挖掘都是不同的,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是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的规律是统一的、普遍的,那么独树一帜的教学,就应该是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教学,这才是语文教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而且,每个教师的思想内涵、知识体系、教学风格、教学能力是不同的,那么,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同样是教《荷塘月色》,于漪老师与吕志范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同。于漪老师注重熏陶、渲染,强调形象思维和美感训练,整堂课如同一幅着墨写意画;吕志范老师注重理性分析,整堂课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讲练结合、语言朴实,如同一幅精雕细刻的工笔写生。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个性化创造出的新意。

当然。教学个性应符合时代需要,应接触容纳先进的教学理论;应采用最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形成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各家各派“教学模式”中有益的东西,防止固步自封。我们所说的教学个性绝不是教学上随心所欲。而是要从学生,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合自身、学生、教材特点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的实用、有效、启智、育能和科学的组织、有序的操作。刻板的仿效,只能在花架子的满足中断送自己的教学生命,只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绽放出个性的风采。

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思路 篇7

一、目标明确, 内容多样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多样化, 是指教师在深入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并确立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从更广博、更开阔的视野获得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审美体验。因此,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阅读探究三方面下功夫, 充分体现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实用化、专业化、生活化的特点。

二、因材施教, 教法灵活

因材施教, 是指确定教学内容后, 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启迪学生人文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指路人、引导者, 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

1.自主探究法。所谓“自主探究”, 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 少点老师唱独角戏;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和生活情景自己提出问题, 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2. 多种课型交叉运用。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 实践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其实上课有时像做菜, 要多换口味, 这样学生的“胃口”才会大开。

3. 添加幽默佐料。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提到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关系的平等, 所以教师上课期间大可不必板起脸孔, 我们可以就篇章教学, 将学生分角色、分小组, 且在分工时教师要各显其能、团结合作,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教师渊博的知识, 幽默风趣的语言, 精心选择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人格魅力, 都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加快学习的进程。

三、多维设计, 手段出新

心理学研究证明: 单调呆板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 容易分散注意力;灵活多样的刺激, 则使人精神焕发, 不易疲倦。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缺少紧张感, 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 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手段更不应该单调呆板, 而要突出灵活多样, 以提高学生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多媒体可以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 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 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体验,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显然, 《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个体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因此, 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 要设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乐于质疑, 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开启大门。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 有同学提出,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祖国的独立而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但文中写小女孩娇声向德国人请求, 这不是有损小女孩的形象吗?对此, 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不久, 各种观点应运而生。有的同学则认为, 小女孩娇声说, 正符合她的年龄特点, 她希望以此能得到德国人同意, 这说明她很灵活。有的同学补充说, 秘密马上就要暴露了, 小女孩急中生智而又镇定自若地向敌人提出请求, 这不但不影响她的形象, 反而使人们更敬佩她。正因为学生乐于质疑, 才使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彰显, 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在合作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

1.让学生自主实践,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教学中, 在提出、确定问题后,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 尽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 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乐园,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 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 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 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 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一次, 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 学生对文章的点精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提出了质疑。一学生说:“老师平时不是说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吗?我觉得苹果既好吃, 又好看, 能让人欣赏到美, 做苹果那样的人没有什么不好啊。”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 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经过激励的辩论, 学生达成共识:课文是拿苹果和花生对比, 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 并不是苹果有什么不好。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在拓展延伸中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 我认为课文教完后, 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 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 我就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去研读;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选择环保小课题去查找资料、访问专家, 撰写环保小论文、建议书, 将阅读探究活动社会化、生活化、时代化。在这些综合活动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推行个性化阅读, 为的是不让摇曳多姿的文本内容演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不让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苍白干瘪的概念。个性化阅读着眼生成, 以民主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 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构建, 从而使知识经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世界, 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 应时代的召唤, 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 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9

一、尊重文本生命,促使个性多样化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精心选取了很多篇大家名作,这些文章都凝结着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作品朴实的人文内涵折射了文本分析的多样化。文学语言表达手法的模棱两可和读者个人生活经验的多元性,让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与意见。

当一篇文学作品结构不确定和有“空白”时,会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大的,因为它时刻处于与读者的对话的意义动态生成之中。这时候,我们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分析、理解文本。文学作品往往不只是具备唯一的意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只要符合语言文学的标准,言之有理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在阅读教师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使一些文段的理解提供了参考答案,只要学生的意见可行、合乎文章大意,就应肯定并采纳。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苏教版《荷花淀》课文时,首先要导引学生思索故事开头部分描写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教师应当带着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从教师流露出的感情和阅读上下文就会知道:表面上,水生嫂不会不支持丈夫水生与不忍看到丈夫离开的心理矛盾,而实际上,水生嫂是顾大局、善解人意的女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上去非常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应当是水生嫂也希望水生本人理解并体谅她留在家中将会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付出辛勤劳动,也期待水生在离家之前对自己有更多的心理安慰与关爱。除此之外,教师也必须包容其他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水生嫂貌似生气地说出这句话,其实是想着留住水生,让他在家陪伴自己,还能帮忙料理家务。这同样也合乎情理,教师也要尊重这种个性化的思考。

二、尊重学生生命,阅读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相当个性、相当自我的行为,学生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基,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的质量如何,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关。感知则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文章含义,才能对个别文本的遣词造句功夫有一个宏观把握与理解,进而了解文本的深层次含义。教师在讲课时要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文本做出深刻、独到的理解,从而使文本焕发出新的魅力。

人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随着实践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变得趋于独立,自尊心较强,注重对自我的评价。因个性方面的差异,语言运用能力和储备的语文知识也迥然不同,当学生们面对同样一篇文本时,自然而然解读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就要试图尊重学生们的不同观点与见解,以便于张扬学生们的个性。

教师在阅读教师中也要注意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只扮演组织、引导学生阅读的角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具备理解、感受、欣赏和评论语言文字的功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作者的用词、修辞、逻辑和语音等阅读方面的知识,有效地反映学生生命与阅读个性的来源。中学语文苏教版的一篇现代诗一《有的人》,在学习时,除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以外,还要使学生们仔细揣摩作者的用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们经自主探究学习,就很容易发现这两句用对比的修辞,深刻地揭示了丑恶、渺小的一类人“活着”如同“死亡”,而淳朴、高尚、善良的一类人虽死犹生,精神的光芒仍然普照人间、泽被后世。

三、尊重教师生命,以点拨的方式促进个性化阅读

中学语文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开展互动交流的平台,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汲取文本知识的有益营养,增加语言知识储备,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辨别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他们切实走近文字世界的时候,事实上都在与作者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对话与沟通。每位中学教师作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对文本也有个人特殊的解读方式。因而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单纯以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作为标准答案,而要仔细聆听、考虑学生的思路。教师只有把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自觉地完成读书任务,阅读教学才能发挥应有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是同样的阅读对象,但角色相差甚远,教师只是知识的点拨者与指引者,点拨和诱发学生塑造阅读的个性。在学习《西厢记》第二本时,老夫人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其实传递了赖婚的消息,现场的人都明白。张君瑞说:“呀,声息不好了呀!”崔莺莺说:“呀,俺娘变卦了也!”虽然教师一读便明了,但学生未必全懂,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结语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始终是分量最重、花时最多的部分, 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乃至创新精神的重要使命。

“个性化阅读”契合新课标的精神, 也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反观教学实际, 对此仍然停留于理念与口头的多, 进行实践的少。怎样从理念出发, 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同时在课题中建构起可操作的、有效的、富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力求形成成熟的经验,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理论依据

1. 基于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作者未必然, 读者未必不然”“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着许多阅读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相关论述。现实的阅读教学必然应植根于丰厚的传统之上。

2.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背景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 其学习观认为: (1) 作为学习者的个人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 其建构着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2) 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的建构活动; (3) 学习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学习有独立建构也有集体建构。正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而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所以学习活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3. 基于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对阅读主体创造作用的相关理论表现为:接受美学更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 存在着许多“空白”与“未定点”, 读者则存在着“期待视野”, 阅读是两者的融合。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 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

4. 基于对话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 课堂应包含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必将导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课堂上的对话是多向度的、互动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 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解读, 对话生成”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建构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1.“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条件研究

“个性化阅读”其实是一种主体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差异性阅读, 强调自由、自主、自为。这种情况下, 教学不能泛化, 需要研究“个性化阅读”可以在什么样的课堂中进行实施, 对实施的文本 (如文学作品) 、师生具体有何要求, 让个性化阅读努力成为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构建研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构建既要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学, 又要也研究教, 同时也要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构建的教学流程, 追求基本模式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 (巢宗祺语) , 建立教学的“常式”与“变式”。

3.“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作文双向提升研究

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而“读”与“写”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鼓励学生课外延续个性化阅读, 成果可以在随笔、作文中体现。阅读兴趣的尊重与阅读主体的激发能够促进学生的写作, 课题实施中需要研究其对学生的双向提升作用。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法。用于有关理论研究, 选辑资料,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2) 行动研究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课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个性。

(3) 评价和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辨出方法措施的优劣与可行性, 去劣存优, 去粗存精, 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可推广的方法措施。

(4) 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及时写成书面材料并进行总结反思, 在杂志上、网上交流。

(5) 调查测试法。作好前测、后测记录。

五、研究步骤

(1) 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分解与分工实施、课堂实践及中期成果。

(2) 导师与专家指导, 课堂实践、课例积累、学生习作积累。

对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探索

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重点在于提倡自由学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呼唤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内容在于提倡表现“我”、尊重“我”、弘扬“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个性化语文教学的意义

1.个性化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个性的学生要有个性的教学,尤其是要发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发展为创造性教学。

(1)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有所感”的愉悦,才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独立思维,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如果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那么,学生只是单纯“读懂了”教材,很难进一步深刻思考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有的可以当堂作答,偏颇的问题则不一定当堂解决,留待“下回分解”,未必不是高明的讲课艺术。

(2)个性化语文教学的意识表现。创新意识。个性意识强烈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新的教学艺术,追求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是超前意识的基础。

超前意识。充满个性的教师必然广泛涉猎,在教学上不断追求超越前辈,超越自我。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应以问题为突破口,课堂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阅读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课外阅读要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角色中,以推进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民主意识。有个性的教师同样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平等相待,相互信赖,讲究民主,以理服人,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放言质疑,不苛求其成熟与完善,促使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以真正实现教学民主。

角色意识。教师的角色意识的强弱是搞好个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師是教学的主导,既要做授艺者,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教师是师长,既要做指导者,又要做学生的顾问;教师是引路人,既要做探索者,又要做学生的朋友。

审美意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本质上就是个性情感教育。审美意识可以触发“情动”, “情动”又可以触发“心动”, “心动”又能引发“美感”。教师审美意识的强烈与否,关系到个性教学情感是否强烈和能否推动审美品质的提高。

2.个性化教学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第一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第二,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二、个性化语文教学的方法

1.教师要个性化地教。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感染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

这实际上是讲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原则。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是不相同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套用,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

2.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个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清代的赵翼也写到:“只眼须凭自主张”,学生学语文,同古人欣赏诗作是一样的,都要有独到的眼光,都要有自己的特点。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质疑。

3.营造充满“个性”的课堂氛围。老师和学生们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但这种活跃不是大家盲目地乱发议论,而是需要教师作周密的安排。具体有三个过程:

(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

(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三、结语

语文个性化教学,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功效来看,只有围绕个性化特点来探索,才能取得好效果。语文的美感,来自于每个人对语言的锤炼和领悟,引导学生有所体验、有所审美,才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思维活动,从中享受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2001年11月,第4期.

[2]《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语文课程中的个性化教学 篇12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个性特征,改善师生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教学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及自己的个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改造现有的语文课程及其教学过程,即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从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教学形式的个性化选择、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运用等方面入手,实现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达到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促进主体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

由教育目的生成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评价,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是主体个性的发展,在内容上,是知识、技能、智慧、情感、美德的统一;在形式上,更注重教学中主体目标生成的过程性及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个性表现,是—种开放的、发展的目标,强调主体与教学情境中相互作用,强调主体在教学中的个性与创造性。

1. 基础性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克服保守、求和心理,鼓励标新立异。如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在写作方面,应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放开束缚,鼓励自由表达,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 发展性目标。

任何细节都能折射出内容的全部,都不能轻易放过。对于教学要求更苛刻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这些“小”。遗憾的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因循守旧,守住“代代相承”的重难点,而忽略了一些“细小”的东西。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在反映文章主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些“小”中读者能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搏,闻到作者写作的气息。

(1)从小处入手,将发展目标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中,使它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特征。如教学《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之一:把词语的解释与体会秋景层层联系起来,使得词语教学有审美教育的特征和功能,提高词语教学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2)从小处入手,形成以发展目标为核心、努力体现教师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流派,如语文的情境教育、语文的审美教育、着眼交际的作文教学等,可以充分体现发展性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包括对课程教材的筛选、调整,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是一种二度开发,将反映主体的个性,并为主体个性的发展服务。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1. 筛选或调整教材。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整册教材作合理的调整、补充,也可以对一篇课文的有关内容作整合,局部改编,并补充、拓展相关内容。

2. 本土化改造教材。

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至于如何改造,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取决于主体的个性,不作过于统一的要求。

3. 将教材与社会生活、时代相贴近。

《雷雨》一课,时间发生在上世纪,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以前,教师可让学生讲讲看过的电影《雷雨》,再理清人物关系,然后学习这篇戏剧就比较容易。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其开发的取向,除重视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更重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及教者的经验,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经验、主体经验的主动适应与超越,也是主体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富于个性的开发与创造。

4. 强调习作教学个性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平时指导学生加强阅读、注意观察、积累,教学时着力为学生开拓思路,或让学生自由定内容、写文章。在评改时可采用师评、小组评、生生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来,同时让教师的个性 (写作方面)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个性化选择

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中,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有机组合,具体可以灵活地、个性化地选择 (或合理汲取、改造一下组织形式) 。

独具个性的教学方法,将会扩大师生的选择空间,提倡启发式、自读自悟性、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探究型、自主创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法,陶冶情操。具体方法:注重学生的自学。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教师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或总领性的思考问题,学生经历“朗读领悟—深究感悟—讨论省悟”,去“自悟”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阅读、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巧拟对联、编制广告词、班干部竞选、开展研究性阅读、尝试写研究报告等,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形式与方法个性化,谋求丰富多样的形式方法。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个性总是体现在人们的各种选择之中,而选择则来源于多样性(排列组合的原理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个性化设计,可以着眼于多样性的争取及选择权力的下放。比如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果教师对开放课堂、小班教学、差异教学等都有了解,并进行尝试,那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风格、针对整个班级群体的风格,师生双方就有可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对于学生个性生成的满足,比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要好得多。同样,对于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学生体验到什么是接受性学习,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他便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其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当然会大得多。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呈现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场面。

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个性,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最终获得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同时,个体独特的个性被尊重并得到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发展,如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课程二度开发能力的培养等,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以是“风趣”,也可以是“严谨”,还可以是“细腻”,又可以是“粗放”……在促进教师自身个性发展的同时,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寻求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是解决目前缺乏个性化的共性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教学个性。在教学方法、个人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 同时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 (1) .

上一篇:安全信息工作下一篇: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