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2024-09-24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共8篇)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篇1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创新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敢于并善于跳出现有教育的某些观念,某些程式,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我为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使自己成为一位个性鲜明、特长明显、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师,使语文课成为“自己”的语文课。

要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②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③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丰满、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

例如,《祝福》教学中,教师通过咀嚼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篇幅极长,若按常规讲解,必然用时过长,恐怕师生双方也都会索然无味。教师拟出若干作文题目,如《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的“哭”与“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的一顿饭的排场说起》《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作为引子,带动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提炼课文,使学生的写作、表达、鉴赏、探究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文学作品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可谓独具匠心。

俗套的教学设计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总是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学的懒惰和僵化,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失去活力和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教学设计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进而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而且创造无限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对同一作品、同一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越是见仁见智,常读常新。所以,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美丽、善良、勤劳的刘兰芝被休,究其原因,教参是主张“自专说”的,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却有不同的质疑和发现。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那自专”,这从她被休而向刘氏的辞别中,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因此,“自专说”很难成立。也有人主张“无子说”,这似乎很有道理。刘兰芝的确没有生养小孩,而按照封建社会的“七出”规定,不生养而被弃理所当然。但认真推敲起来,也似乎有些勉强。焦仲卿在府中当差,夫妇俩相处时日不多,结婚两三年不能怀孕生子,实属正常。再说,如果真是不能生养的话,那知县、太守缘何纷纷登门提亲,他们就不怕断子绝孙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十分恩爱,这使得早寡且只有一个独子的刘母,产生了莫大的有可能失去儿子的焦虑感,于是迁怒儿媳,拆散他们的婚姻,重新夺回儿子。这在心理学上是讲得通的,在古代社会生活里也有实际的例子。诸如此类的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甚至可能显得幼稚和肤浅。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惟此,才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和鲜明个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习惯于将人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化的甚至荒谬的“定论”中,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人沦为“标准答案”的附庸,把本来具有的生动活泼极具个性化的语文感知活动逼进一条狭窄的死胡同。要使学生恢复主体地位,形成问题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康发展的个性,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不迷信教参,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勇敢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庸俗化的今天尤为必要。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字写得很难看,口才也不甚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可谓是先天不足。不过,自己在写作上还多少有一些“才能”。于是乎我千方百计避丑藏拙,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我都力求和学生一道同题写作,并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既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使得彼此关系更加和谐。亲自下水作文,也使自己对写作的甘苦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也能给学生作文以实实在在的指导,有效地避免了作文教学的大而空。讲授完一篇课文,我都要写教学随笔,总结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课余之际,我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不足,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讲解课文、鉴赏文学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和文中人物产生了某种共鸣,笑骂相和,同喜同悲,那么,课文中各种美好的形象便悄然复活,课文的深层寓意便昭然若揭,学生所受到的感染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一个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发挥和突显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佩服甚至崇拜,让学生“跟我学语文”。

没有个性就是低劣,没有个性就是平庸。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齐划一,无视学生个性,把学生当作机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机床操作,课堂教学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而忽视了学生都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发掘其潜质,发扬其特长,培育其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特长明显,个性鲜明的人。做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努力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

新课改以来, 阅读教学要求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从而教会学生主动思考、深刻体验、深入感悟、熏陶情感, 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沉静思考, 个性品味

安静的环境, 可以促进人们深思。如果在品读文本时有一颗宁静的心, 也必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获得独特的体验。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沉静思考的环境,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思默想, 对精心编选的文本进行反复的品味,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品析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意义。例如《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 其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但是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较好素材。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义, 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小小的蚂蚁, 为什么会被称为蚁国的英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认真思考一下, 然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 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让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这些句子, 仔细想一想, 深刻体会小小的蚂蚁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在充分默读以及思考之后, 学生们抓住“迅速扭成一团”这样的关键语句以及相关的短语体会小蚂蚁的献身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让学生体会“为了种族的延续, 小蚂蚁不怕牺牲”的主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热烈的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但是沉静的思考却能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因为, 在沉静的思考中, 学生可以直达文本的深处, 和文本进行心灵之间的充分对话, 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的深刻含义, 完整地感受文本的独特韵味, 这是直达内心深处的体验。

二、回归本色, 个性感悟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 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现在有的课堂, 很多时候只注重热闹的形式, 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本身的特点, 注重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也要重视其工具性的作用,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个性感悟中教出语文学科的“真滋味”。《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科普文章, 在教学科普文章时, 很多教师仅仅是借这些文章给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知识, 而忽略了语文本来的味道,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品读, 将科学性和语文本味相结合,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 对于文本题目的解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维”意思就是“维持”, “生”当然指的就是“生命”, 而“素”, 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物质的构成, 那么我们理解的“维生素”就是维持生命活力的一种物质。然后教师展示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关图片,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等, 让同学们知道“维生素C”就是水果蔬菜中含有的一种让坏血病不治而愈的物质。这样的探究过程寓教于乐, 不仅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不仅注重科学性, 而且注重语文本色的回归,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感悟, 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热情。

三、拓展延伸, 个性激扬

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 因此, 选入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因为自身的趣味性等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渴望。对于这样的文本, 课内的知识有时并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渴望,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安排一些基于课本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让学生的个性飞扬。《美丽的南沙群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展示了一个美丽、富饶的魅力海岛形象, 而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中, 就对南沙群岛的美丽风景以及丰富的物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文本的学习, 学生并没有得到满足, 还想进一步了解南沙群岛的内容。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鼓励学生们自己搜集一些关于南沙群岛的图片、文字、新闻等资料, 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课堂展示的时候, 学生们不仅展示了南沙群岛的资料, 还展示了其他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个化身为小导游, 带领大家尽情浏览祖国的壮丽河山。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 例如将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或者将争论的话题作为主题举行辩论赛等。这样的课外延伸,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所学得到内化, 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因此, 个性化阅读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它所追求的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个性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从而让阅读教学因“个性”而激情飞扬, 让语文课堂因个性化教学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郑福海.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绿色通道[J].教育艺术, 2016 (01) .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情景

个性化阅读教学更加强调了阅读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徜徉在文本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有自己真实的体验。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同样注重预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个性化阅读不等同于自由阅读,同样注重预设,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独立解读文本,针对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探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学情,根据学情合宜地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科学、艺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一个分析、理解、感悟文本的“抓手”,吸引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雷雨》时,我将“周朴园究竟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痴情钟情的男人,还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伪君子?”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佐证材料。在《合欢树》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在自主阅读之后我提问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你认为合欢树有怎样的含义?”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讨论焦仲卿、刘兰芝之间的深情,发表对他们的看法,分析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学生不愿意人云亦云,力争提出个人新颖、独到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就会从不同角度理解一篇文章,个性化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独到地解读文本,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常常突破教师预设,生成不断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激情飞扬,突破预设,大胆质疑,生成不断。无论课前教师多么完美的预设都会面临学习主体的挑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种种问题。

例如,在学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时,学生就对王国维讲“无我之境”时举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产生了疑问,“采菊”谁采菊?“见南山”谁见南山?肯定是“我”了,怎么能是“无我之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王国维解释的“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既然“不知何者为我”可见仍有我,只是“不知”而已。有而“不知”,并不是“无我”,于是学生暂时得出结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划分是矛盾的,因为这两种境界都“有我”,只不过前者“知我”,后者“不知我”罢了。我因势利导:“为什么‘有我而‘不知我呢?”学生立即陷入沉思,之后豁然开朗:“不知我”是因为诗人“忘我”了,他已经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了。原来这“无我之境”乃是“乐而忘我”“物我为一”之境,这是最高的“无我之境”啊!

通过质疑,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准确、深刻的理解,个性化阅读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敢疑、善疑,积极、深入地思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人格和创新品格。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让学生独立、独到地解读文本,多角度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评点人物形象,畅谈体验感悟……在课堂中常常能听到:“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老师,我不同意他(她)的观点。”甚至也能听到:“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因为学生独立思考,他们发现一篇课文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不再是刻板的程序,不再是沉闷的严肃,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心灵交流的过程,智慧碰撞的过程。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立项编号:JCJY130102010。

(作者单位 河南省开封市回民中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篇4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媒体创境,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手段的优势,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例:教学《过故人庄》一诗时,可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轩窗小开,主客饮酒交谈,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一餐鸡黍的款待,鸟鸣鸡叫的悦耳,泥土稻花的清香,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是通过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实践表明,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例:《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追歼袁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而写。当时作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指导学生朗读时,同学们采用高亢喜悦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读出了诗人的沉浮、诗人的

豪迈,以及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再如,读《春望》一诗时,应指导学生把握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读《过零丁洋》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读《渔家傲》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而读《归园田居》一诗时,可将情感基调定位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等等。

三、学会分析,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把诗歌读懂。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比兴是很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兴,可于事物的微妙处来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梅”、“兰”、“竹”、“菊”、“松”等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忠贞、高尚的品格。见元稹《菊花》一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节操;如,“花草”、“春风”、“莺燕”、“泉溪”等意象多是用来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见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一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就是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及喜悦之情。再如,“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于抒发离别之苦。见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杨柳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的。

四、尝试练笔,延伸诗歌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一位教学《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还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时,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写古典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自由体诗歌。

总之,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悠长。诗歌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其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为诗歌教学服务,让“诗歌营养”充分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戴军;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篇5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键词:人文科学·课堂与生活·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

正文:

回顾近百年的教育史,持续性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没有停息,它经历了三次高潮——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改革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70年代至今的改革既是上一次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对上一次教育改革的批判。创新教育是第三次高潮的重要课题,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是创新的新世纪。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①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

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

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囗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教师的囗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来熏陶,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其实,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因为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只是‘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②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③。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纵观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三代领导人的语文能力都很高,这实际上是革命的斗争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才智。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促织》第三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促织·比较阅读》,总共18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61.3MB。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④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0页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29页

④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篇6

精彩,在不断地思索中生成

2009-05-20 15:40:11| 分类: 教学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给予是快——乐的》的三次

“旅途”

10月14到1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这金秋十月里,重温学生美梦,没有工作的负担,没有家庭的琐事,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堂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等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期间我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课堂实践活动,让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我的《给予是快乐的》这堂课在这次培训中也不断地成长着,从鄞州到杭州,最终又回到鄞州,她经历了三次不平凡的“旅途”。

一、黯淡无光的“旅途”

(一)课堂实录。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2)读悟文本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呢?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生:哥哥 保罗 男孩 弟弟

师:那这几个人物之间能不能用带“车”的词语把它连起来。

师:课文围绕“车”讲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师:是啊,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车给保罗,保罗看到一个小男孩非常羡慕他,于是就带小男孩去兜车,而小男孩却承诺弟弟将来送一辆车给他。多么感人的故事,而保罗却以为小男孩非常羡慕他有这样一辆新车,有这样一位哥哥,可保罗却错了。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用笔划一划,保罗错了几次?

2、深入课文,感悟内涵 师:哪句话写保罗第一次错了?生说,那保罗为什么以为小男孩非常羡慕他有这样一辆新车,有这样一位哥哥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到4小节,哪些句

子能看出来?

生说,师投影出示: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师: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小男孩那羡慕的样子? 生说,师随机把“走来走去”、“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变红色。师:小男孩在哪里走来走去?生:在新车旁。师:看,他是多么羡慕!师:是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羡慕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能拥有一辆闪亮的新车谁都羡慕,谁再来读一读。师:除了小男孩的动作、神情,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看出小男孩的那

份羡慕。

生说,师投影出示: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师: 引读“保罗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生接读“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师引读“保罗点点头说,”生接读“是啊,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师引读“男孩睁大了眼睛,”生接读“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师引读“保罗点点头,可男孩惊叹地说”,生接读”哇!我希望……”

师:咱们同桌分角色来读一读,读出小男孩羡慕的语气,注意对方的表情、动作。请两桌学生来读一读。师及时点评:

1、读得不错,大家都能从你俩的朗读中感受到小男孩的羡慕和保罗的高兴。

2、听出来了,如果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也会很羡慕的是吗?

分角色读,师读旁白,男女生读。

师 :难怪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事实上小男孩却说,师读。

投影出示:

“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师:从小男孩轻轻抚摸的动作,羡慕的神情以及惊叹中,我们以为男孩希望有这样的哥哥。然而我们都想错了(生齐读这句话),男孩不是希望有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是啊,一般的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位哥哥,可小男孩却想当这样的哥哥,真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难怪保罗吃惊地的看着这个男

孩。

师:此时此刻保罗心里会怎么想呢?他这一次又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

课文6到13小节。

生回答。师及时评价: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回答问题,真能干!师:为什么保罗又错了,让我们读读课文最感人的一幕吧,师配乐范读。

投影出示: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这一幕让你们感动吗?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这段话。现在谁来读

一读小男孩那感人的话语? 师:多么深情,他把美好的希望留给了弟弟。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我们又

一次被小男孩自然朴实的话感动了。师:我们看兄弟俩互相依偎,脸带微笑,哥哥是那么快乐,弟弟听得那么开

心,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师:有这样的哥哥真是一种幸福,大家愿意当这样的哥哥吗?生齐读这

段话。师: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情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保罗会想些什么呢?

小练笔:请同学们在旁边写一写,此时保罗会想些什么?

师:保罗被小男孩深深地感动了,投影出示: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引读:他下了车,生接读: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播放《平安夜》曲子。听,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平安夜,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人人在这个夜晚,都会尽享欢乐,相互祝福,感恩过去,祈祷未来。坐在车里的三个人碰到了一起,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你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感到快乐吗?为什么?你现在就是保罗,你

快乐吗?为什么? 师:圣诞前夜,一个美丽的夜晚,一个快乐的夜晚,一个难忘的夜晚。投影出示: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师: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一位诗人也跟大家一样。但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这首小诗《给予》

一束花,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露出你的笑,别人感受到的就是阳光。师配乐范读 ——→ 生齐读

(二)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整堂课基本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思路也很?清晰。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保罗错了几次?”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再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小男孩你快乐吗?为什么?那保罗呢,你快乐吗?”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首小诗结束,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劳资第三、对保罗的内心感受抓得不实,学生虽然有读,但读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小男孩的那种羡慕与惊叹没有体现出来。老师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的指导。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三)专家点评

海小的教导主任(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一等奖)凌虹老师就我这堂作出了精

彩的点评。阮老师整堂课目标清晰,课堂中各种方法设计也不错,导入部分的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学生说的也很有兴趣。不足的地方:一开始的问题提的是不是在直接了,能否换种语句“在这个故事中,保罗几次误会了小男孩?”教学本课时,似乎是为了使学生进入一个预设的课程中,没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文的后半部分,阮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小男孩你快乐吗?为什么?那保罗呢,你快乐吗?因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说到位,我认为,课堂气氛的关注应该在探讨的过程中烘托出,使整堂课的学习在一种好的氛围中结束。

经过专家的点评,加上自己的修改,《给予是快乐的》第二次“旅途”来到了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二、增长见识的“旅途”

(一)课堂实录

1、初读理解,初步感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板书完成课

题:给予是快乐的)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13页,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通课文。

同学们刚才都读得非常认真,那么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再读读

课文,想一想。

反馈——请一生回答。在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哥哥 保罗

男孩 弟弟

谁能看着板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送车

哥哥 保罗

车 将来送车 男孩 弟弟 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带着小男孩兜车,把车开到了小男孩家门口),小男孩(答应腿有残疾的弟弟将来也送他这样的一辆新车)。保罗(深受感动,把男孩的弟弟抱进车里,和男孩兄弟俩一起度过了

一个难忘的夜晚)。

过度:在圣诞节的前夜,保罗帮助了素不相识的男孩。在相处的过程中,保罗几次误解了那个小男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深入课文,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保罗几次误解那个小男孩,你是从哪儿

读出来的?

(两次。第一处: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男孩。第二处: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保罗又错了。)(2)保罗第一次怎么会误解小男孩?自己读读1到4自然段。

(课件显示1到4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朗读。谁来当保罗?谁愿意当那个小男孩?(师提示语)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宽裕的近义词是——富裕,不宽裕就是不富裕,家庭条件不好)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师:评价:有这样的好哥哥,保罗特别自豪。

继续: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评:睁大了眼睛,万分吃惊。谁也想读读这一句? 不用花一分钱,简直难以置信!)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都想读,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

(3)品读两句话。

男孩对保罗如此羡慕,难怪保罗会以为

课件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课件出示:而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这里分别有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是老师加的,你能说出省略号里的内

容吗?(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A这样他也可以拥有一辆哥哥送的新车了……B要什么有什么了C过上幸福的生活了D衣食无忧,吃穿不愁,要啥有啥,满足各种心愿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这样我就可以给弟弟买一辆新车了,让弟弟过上幸福的生活,照顾弟弟了。(句子复原)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句子,结构类似,语言也差不多,哪两个字导致意思的截然不同?(课件显红:有,当)(板书有)有,意味着索取,意味着得到,(板书当)当,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奇妙,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反应出人物

不同的思想境界。

当这样的哥哥为弟弟付出了很多,还承担责任,这就是哥哥

让我们来读读小男孩的话:(课件去上一句)而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评价:语气坚定。充满了自信。)听着男孩自信的话语,保罗吃惊了,(板书:吃惊)此时此刻,保罗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拿起笔,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此处要下去个别指导)

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件显示6——9自然段。

听着小男孩自信的话语,保罗心生敬佩,不由自主地请小男孩坐上他的车去兜了一圈,可是在兜风的路上,保罗又一次想错了,这一次保罗又错在哪呢?自

读课文6到13自然段,想一想。

保罗这一次又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到13小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回答问题,表达也很流畅!副板书(要是你用上“原以为……没想到……”,相信语言表达会更流畅)还能用上“不是……而是……”这对关联词来说一说吗?——语言组织得非

常巧妙 师:让我们也像保罗一样追随着小男孩的身影去看看他的举动吧!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1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投影出示: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谁来当当哥哥,把美好的心愿告诉弟弟?(课件图文那张)

师:多么深情,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看兄弟俩互相依偎,多么快乐,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评议: 老师感觉你已经走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了,把对弟弟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男孩的话语自然朴实,打动人心。男孩,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也想着将来

送一辆新车给弟弟? 是啊,弟弟是个残疾人,生活不方便,难免会自卑,难免会丧气,看来保罗给弟弟一个这样的承诺,是希望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师:有这样的哥哥真是一种幸福,大家愿意当这样的哥哥吗?我们一起

来读读这段话。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课件出示: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板书湿润)此时此刻,保罗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拿起笔,在书上空白处写

一写。

保罗深受感动,萌发了给予的念头。

于是——(课件接)接读: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同学们,平安夜,在西方国家,好比就是中国的大年夜,是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这个晚上,保罗载着兄弟俩来到了大街上。听,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圣诞树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橱窗里的各种小礼品也熠熠生辉。看着这一切,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哥哥和保罗叔叔的给予让你感受到了快乐。)小男孩儿,你感到快乐吗?(得到了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你很快乐。因弟弟的快乐而快乐)保罗,你呢?(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获得是快乐的,但给予比获得

更为快乐!)

师:是啊,平安夜,一个快乐的夜晚,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难忘的夜晚。投影出示: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板

书箭头)

让我们也永远记住这人世间最美的语言,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5)最后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首小诗《给予》,师配乐范读 ——→ 生齐读(音乐:爱的奉献)

(二)专家点评

杭州市拱墅附校副校长、省教坛新秀张祖庆老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点评。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特别是阮老师在这堂课中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抓关键语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策略。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阮老师抓最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个高品位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相信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相信学生内心是充满快乐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快乐的。

同时张老师就这堂课也提了一点建议。前面两个小练笔省掉,在最后边听音乐边听老师介绍国外圣诞节的情景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圣诞老人也出来了,此时,小弟弟,小男孩,保罗,看到圣诞老人,他们会

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式:

圣诞老人,今天我真快乐()。因为这样的对话,让孩子们有写话的空间,他们会觉得是在倾诉,不会感觉是老师强压给他,会让他们真情流露,主题得到升华。“听君一笑席话,胜读十年书。”张老师的点评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恍然大悟。于是《给予是快乐的》有了第三次的“旅途”。在这次“旅途”中,最令人

难忘的是这个环节:

三、精彩纷呈的“旅途”

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平安夜,在西方国家,好比就是中国的大年夜,是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这个晚上,保罗载着兄弟俩来到了大街上。听,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圣诞树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橱窗里的各种小礼品也熠熠生辉。圣诞老人也出来了,此时,小弟弟,小男孩,保罗,看到圣诞老人,他们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式:

圣诞老人,今天我真快乐()。教师评价:(哥哥和保罗叔叔的给予让你感受到了快乐。)(得到了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你很快乐。因弟弟的快乐而快乐)(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获得是快乐的,但给

予比获得更为快乐!)《给予是快乐的》虽然已经“旅途劳累”,但在这次“旅途”中收获多多,没有遗憾,只有幸运。今后如果再有这样的幸运,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一如既

往地追寻!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作者:周琳 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11-1-13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曾经让你感到快乐呢?

2、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快乐,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感受一种特殊的快乐(出示:给予是快乐的)。来,齐读课题。

3、注意“给予”的给是多音字,再读一次 谁来说说给予是什么意思?

是的,给予是一种付出,一份奉献。

4、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得到”的快乐,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认真去读一读。想想课文主要就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谁来读?指名读,随机正音:羡慕的写法,衣着的读音。齐读)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看,谁能来说说这个故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去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用笔划出这些句子。

2、来,说说文中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①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课件出示)

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是在男孩看见保罗的车的时候)师:他喜欢保罗的车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师:是呀,他的家庭并不宽裕,这闪亮的新车怎能不使他羡慕?可是 当他得知保罗的新车是他哥哥送他的圣诞礼物之时,他有什么表现?

(课件出示: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师:如果是你,你希望„„是的,保罗也是这么想的。(课件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师:可是小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课件出示)

师:来,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读)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课件点击变红:当、有)师:是的,有这样的哥哥,他就可以获得新车,心里是想着获取。而当这样的哥哥,就意味着要送出新车,他心里是想着给予。(板书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师:是呀,小男孩一心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多么让人感动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同学们,让我们来当当这了不起的哥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喜欢这位哥哥吗?保罗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他,并请他坐车。可开了一段路,男孩却说——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课件出示)

师:对于男孩的这个请求,保罗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小男孩是想在小朋友的面前炫耀。)但是保罗又错了。请接下去读课文,看看男孩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②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拨:“三步两步”——是呀,小男孩是那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意外的惊喜带给弟弟,请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迫切表现出来;

“背”——一个多么关爱弟弟的哥哥啊!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紧靠”——这对兄弟的感情多深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齐读。过渡: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关爱了?

③(课件出示)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侯,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其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句?小男孩承诺的仅仅只是送一辆新车给弟弟吗?

——指生说——是的,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要鼓起弟弟生活的勇气,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他说(女孩子读)——(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小男孩说这句话是要让弟弟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所以他说(男孩子读)——

●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原来男孩不是炫耀,而是关爱,是为了给他的弟弟一个希望,让他更快乐。(师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④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引:小男孩的一言一行,让人感动,更感动了一路随行的——保罗。出示:读)●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是呀,此时,他会想到小男孩先前让人意想不到的种种表现——当他以为小男孩也想拥有一位能送他新车的哥哥时,小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他想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当小男孩请他开车送他回家时,他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自己,没想到小男孩是为了将关爱带给弟弟。于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圣诞节前夜——平安夜,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同学们,请想想一下他们会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就这样,他们三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指板书)

四、学习写法,拓展阅读,这是丹.克拉克告诉我们的,高尔基也这么说,课后请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像这样传递爱的故事很多,而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走进我们的课堂除了感人以外,还因为故事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保罗两次想错的地方,也是我所没想到的。读着课文虽然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我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的,如果去掉“保罗的这两次错想”,故事就没有一波三折,给人的惊喜,当然就显得平淡。板书:一波三折

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也有很多,有心的孩子找到了课后可以与大家分享。

五、结合生活,讲述给予。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微 篇7

一、从作文素材进行改进

1. 从课文中挖掘作文素材。

除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个单元作文训练外, 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挖掘写作素材。可以从课文抓取素材, 对某些课文进行情节扩展、文尾续写、多面改写、图文转换、相关迁移等,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

2. 从生活、社会中挖掘素材。

教师应该本着“回归生活”的写作理念,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 学会生活, 感恩生活。蔡维真提倡作文向社会开放, 如从当今人类关心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各种疾病等问题汲取素材。

二、学会观察, 感受生活, 发现素材

生活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作为学生, 往往对此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这是因为孩子们认为作文要写就写大事, 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不重视。鉴于这样, 老师一要引导学生多体会每天生活中的乐趣, 如“每日一忆”的写作训练, 想想什么事可以挑选出来写;二要多发现, 不要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 让学生知道只要对自己值得记或有教育意义的事都可以写出来。如“做作业抄别人的”被老师批评是坏事, 但使我认识到做人要诚实;“放学, 我与人打架”, 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文章是需要有感而发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眼, 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从而发现写作的“源头”——五彩纷呈的生活。只有深入感受生活, 才能创作出一篇篇佳作来。

三、讲评作文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由“主演”变成“导演”

讲评课上, 老师虽处于中心位置, 但是, 我们不能搞“一言堂”。优秀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同学们来指出指正, 典型的差文章也让学生来诊断。此时, 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尽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造成一种热烈的气氛, 特别要注意差生的发言, 及时肯定和表扬他闪光的见解, 并尽量给差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机会, 以便于他们在这种氛围里受到震动。因为“要知道梨的滋味, 只有亲口尝一尝”, 只有亲身经历的, 他才会深有所感。教师在这时的作用, 只是一个舵手, 拨雾见日及时纠正有偏颇的观点, 而不是指挥棒, 驱赶学生往自己早已框定的圈子里钻。否则, 就会大大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那样的话, 以后的讲评课就难以坚持下去, 更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现在的孩子看起来生活丰富多彩, 但真正亲身体验的机会不多了。他们在家很少干农活, 做家务, 很少自己做玩具, 空闲的时间以看电视、上网居多, 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也没有留心去观察, 一提笔写作就觉得没话可写。因此要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 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 创设让学生走出去的机会, 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 春天来了, 带领孩子们去春游, 一起倾听鸟的歌声, 一起观赏柳树的舞姿, 一起观赏蓝天中的白云, 竹林中的鸟儿, 亲手去烧烧饭, 放放风筝, 做做小船……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美词佳文, 让其先学会模仿, 再进行迁移, 这可能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论文 篇8

一、把握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理念

教学要成功,理念需先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操作性与探究性较强,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开放性较高,学生的学习与操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构建个性化课堂教学,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学习,平等合作,发展个性:着力在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和谐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流程,开放个性发展时空。

只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才有萌芽的温床、健康生长的土壤。因此我们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流程,构建一个自主、互动、相对开放而又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促进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其在信息素养得到逐步提升的同时,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也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探究学习中注意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的学习,促使学生个性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与鼓励。指引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体验中,不断张扬健康的个性,并得到逐步的和谐与完善。教师可利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夹、作品发布系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评价的网络平台,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评价的平等空间。利用平等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现自我特长、全面发展自己个性,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等应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和适宜学生接触的互联网资源,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将课堂教学效果无限延伸,学生健康个性得到持续、全面发展。

三、利用教师评价,指引个性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的个性才有萌芽的温床、生长的土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多元信息学习平台上,自控能力较差,网络言行相对放纵,容易受电子游戏吸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个性与情感的交流,进行正面教育、疏导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健康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抵制不良信息与思想的侵蚀。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蕴涵师生情感的动作,都有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个性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拓展教育资源,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不在是一座“象牙塔”,而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如网吧在社区的普及、电脑进入日益增多的家庭、电脑商家的免费体验等,尤其是互聯网络飞速发展,使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的同时,也可能让教师在学校的苦心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顷刻化为乌有。因此,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向社区、家庭开放一些网络教育资源,也要积极争取社区、家庭开放一定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逐步走向终身教育的“一体化”,相互强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网络资源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但在整个网络世界里,适合孩子们的网络资源实在少的可怜,学校担负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学校型教师,还要成为“社会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网络学知识,谋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的生活中接受多维的锻炼,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为社会培养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各色合格小公民。

五、结语

上一篇:运动会_难忘的比赛作文300字下一篇:水箱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