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精选12篇)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1
课堂教学的秩序是指在课堂中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状态。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要重视学生心理的需求, 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课堂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侧重维护纪律的课堂管理方式向民主性、多样化、强调沟通与交流的课堂管理方式转化, 教师的管理角色要从权威向同伴转变。因此, 课堂教学有序就有了新的内容与要求。它表现在:教学环节安排的递进性, 教师引导的方向性, 落实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状态的发展性。如何建立这种有序的课堂呢?下面选择《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片段为例作一些探讨。
【案例实录】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 山陵和原野满是绿色, 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象开去, 一用比喻句, 画面就变得更活了, 更美了。谁还能用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生: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 让山原充满生机。
生: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 你们都看到哪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 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绿得鲜亮、绿得耀眼, 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发你们想象的词, 联系生活的场景, 选一行诗, 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能用学过的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 再交流)
师:随着你们的描述, 我仿佛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 泛着点点银光, 使乡村显得更纯, 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们丰富的想象, 让我听到了杜鹃清脆的鸣声, 和着沙沙的雨声, 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 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色彩鲜亮, 充满生机, 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 闭上眼, 想象着画面, 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齐背全诗)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 是农家耕种的时节, 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 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们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 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 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 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 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种子, 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 秋天丰收硕果。累, 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 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 放声朗读, 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学生齐背全诗)
【案例反思】
一、建立有序课堂, 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渴望
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渴望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是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课堂要活而不乱, 动而有序,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全面、全体、全过程”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作用当然很重要, 但其角色和重心要有较大的转变, 教师更多的是设计师、组织者和导师, 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伙伴。“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必然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增加, 学生“动”起来了, 好像觉得课堂“乱”起来了。但是, 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这个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和主题进行思维和探索活动, 掌控教学节奏, 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
二、建立有序课堂, 学生的读书与思考要充分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 句子都尚未读通, 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 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 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谈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基础之上, 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 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手法, 说说绿得像什么, 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些优美的画卷, 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 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三、建立有序课堂, 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
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是深入阅读的关键。它可以是一个片段, 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即所谓“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 首先要细细地读, 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 思考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 与整体的有机联系, 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 教师抓住“遍”,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 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 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 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一举两得。
四、建立有序课堂, 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层次感
读课文时,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 情感活动有一个入景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 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 要求质量的提升, 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 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 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 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 了解诗意, 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所感悟,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此外, 无论预设还是生成的达成是否顺利, 它都标志着教师的课堂调控获得成功。
因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 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 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 首先是学生, 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 三者通过对话, 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 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四时田园杂兴》这堂课的教学中,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了乡下人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 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 有的是“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还有的是“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 老师顺学而导, 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对, 在春天, 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种子, 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 秋天丰收硕果, 累, 但快乐地享受生活。”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 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 进入一个新境界, 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具生命力的课堂。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2
小学语文融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其课堂教学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个性主动发展为本质要求,所以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个性,把它作为小学语文课教学的切入口。即要寓个性教育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首先,我坚持以每节课的导语为渗透个性教育的第一载体,以学生个性主动发展为归宿。新颖有趣的导语将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也是学生个性主动发展的活源泉。《教育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具有易变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对导语要创造性地研究,艺术性地加工。例如:我授《中国石》这篇课文开始时,同学们议论纷纷,石头有值得写的必要吗?我立刻抓住学生的疑点,改变原来设计好的导语。改为“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要上去再平凡不过了,像蜜蜂辛勤地为人类酿蜜,自己却无所求,它不正是辛勤劳动的工人和农民吗?白杨在大西北的风沙中傲然屹立它不正是像祖国边陲的建设者和哨兵吗?蜡烛无私地放出光和热,它难道不正像乐于奉献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导语一结束,同学们都打开课本争着阅读《中国石》。导劲十足的“即兴式”导语立即引起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当然导语形式和内容不一而足,例如上《将相和》一课可交叉采用“布阵设疑”式与“故事”式导语。总之导语最能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功效,立刻牵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落实个性教育的难点所在。
其次,在挖掘教材固有的内容特点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一种兴趣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个性。《心理学》有这样的一要论断;活泼的个性是主动学习兴趣的动力,而求知欲每即认识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份。这就是说兴趣是产生求知欲的原动力。为此,低年级教学就可以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活泼向上的个性,以情载理,寓理于情。高年级教学可与个人理想和发展社会主义相联系,采用实用的方法揭示矛盾。例如授《蛇与庄稼》这节课可有意讲到生物圈的有关知识;授《白杨》这节课要点到实在写物意则人的写法。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产生近景性学习动机,待明确学习目的居便转化成远景性学习动机。在授《飞夺沪定桥》时着力培养学习对祖国在自豪感,昭示学生危机感,树立远大理想。诸如此类的营造良好的学习动机氛围,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朝着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个性教育的本质要求。
也可以尝试采用“师生变位”教学法和改革作业设计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具匠心的教学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基石。我尝试的“师生变位法”就是在讲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阐述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疑点难点的把长期被教师占领的讲台变为学生的表演台。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富有胆量和勇气的精神,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也是解文有效的方法。例如授《伟大的友谊》课后习题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写一篇简短的习作,写出自己值得回忆的友谊,这样练习改变了书上问答式的机械练习。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思维空间,又获得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个性教育的核心所在。当然,课堂个性教育渗透务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心理状态作眼,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切不可牵强附会,学生要从教师的启发、诱导中领悟知识,潜移默化地让自身的个性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个性教育为切入口,它既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活力,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动力。常言道:“研究事物,要牵住牛鼻子”,“抓住重点”,个性就是“牛鼻子”、“要害”。个性的健康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阻碍了个性的健康,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注:作者系安徽无为县六店中心小学e-mail:ptb234@etang.com.Tel:0565-6100234)
作者邮箱:ptb234@etang.com
建立和谐的语文读写课堂模式 篇3
关键词:语文 课堂模式 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点的传授,练习、巩固。师生双方互动较消极、被动,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缺失,想象与联想能力被扼杀。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不能自我消化,吸收。对知识死记硬背。写作也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无新颖的立意,更谈不上创新和个性的表达。语文课被引向烦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答案的统一,忽略的是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
如何解决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是迫切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本人尝试着建立读写的语文课堂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体现语文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最能体现课文内容的导入语开始新课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所讲课文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时,用孟郊的诗《游子吟》作为导入语,从诗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
二.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主题,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读完课文的第一感受,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并在小组内交流,既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通过读写,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分析能力,在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对写作要求,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起点,获得启示,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裁不限,只要是真实情感的流露,真知灼见的表达,有一定的鉴赏性,是学生自己感觉良好的佳作就行。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读课文《吆喝》时,有学生写道:“逝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熟悉的声音,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沧海桑田,美好的东西只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找回当年的韵味,因为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珍惜才变得无价。”精炼优美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惋惜之情。同样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将丰富的内涵表白出来,读写训练非常到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视野由小语文转向大语文。也为课文的进一步讲解与学习打下连好的基础。
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读完课文的学生写道:“父爱,是春天的柳条,千丝万缕,他是绵延的;父爱,是夏天的荷花,吐撒清香,他是芬芳的;父爱,是秋天的稻田,金光灿灿,他是博大的;父爱,是冬天的雪花,全心全意,他是无私的;父爱是山,是我们一生的依靠,我们应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这份无私,唯一,博大,绵延的爱。”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由文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爱,想到回报父爱,心与心开始交流,学生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懂得珍惜回报父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达到有创意的表达的目的。
学生的读后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多种方式表达。可以表演小品,诗歌朗诵,配乐朗读,相声,快板,电视节目等形式展现。主题必须要紧扣所学课文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关键是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升。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三,完成上一环节,课文内容学生已掌握,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思考题,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同时做好记录,发言时,小組选派代表对所有问题进行讲解,有不同答案的小组补充发言,可就某一问题辩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求同存异,教师适当补充,纠正学生常识性的错误,交流中,学生的见解得到表达,答案得到认可,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参与性组织性得到培养。学的轻松,有趣。在争论中合理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教师作简单的总结。把问题交到学生的手中,教师减轻了负担,课也上得轻松,气氛活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融洽的交流,各抒己见,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及时,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浅谈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 篇4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基于有效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追求, 即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无论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 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因此,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 而务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手段。要重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开展积极互动,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才能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这样, 才能称得上是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教学。本文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就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
“高效”即高效率地实现预期目的, 达到显著的效果, 同时又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效益, 实现教育改革的高效能。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于语文这门课来说, 由于其科目的独特性, 我们很难采用一个“多少”的判断标准去衡量课堂是否高效, 也不能由一节课就得出课堂是否高效的结论, 还需用长远的眼光去判断、去审视。为此, 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的氛围, 把精力都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 从上课铃一响, 师生进入教室起, 就应形成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要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巧妙导入,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了该堂课能否上成一堂好课。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 在课堂中要少讲多引导, 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 提高课堂的效率。
1. 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故事引入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自然就会用心学。这样就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了。
2. 问题导入法。
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动力。教师可给学生制造一些矛盾或出一些难题, 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设计巧妙而新颖的新课导入方法, 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促进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 使他们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欲望,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造情境导入法。
对于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 教师可运用语言、图片或电化手段来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 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到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 这样对他们理解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真正做到了“课伊始, 趣亦生”。
四、应用多媒体,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应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 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 语文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以把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展现给小学生一个丰富生动的课堂。将多媒体引入基础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它能有效地弥补很多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喜欢新奇的东西, 多媒体教学对他们而言充满了吸引力, 他们在多媒体教学中会呈现出跃跃欲试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并且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五、结束语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思路,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其对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很有必要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自由驰骋, 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 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的活动, 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就是要让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觉的、能力活跃的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付出开创性的努力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快乐的心境中去探求语言的奥秘, 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学习, 以学中乐、乐中学的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砥砺、不断地探究, 才能使同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美好的明天。
摘要:近年来, 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综合性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总体素质, 特别要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应让课堂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达成育人目标,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要让学生感受到, 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游, 要使语文教学充满趣味, 富有魅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建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0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篇5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一、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二、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平时的应用中,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品格的培养,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感到轻松,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却是让学生从内到外得到益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掌握教学方法。本文主要简述了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习更积极
语文教学注重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现有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讲,不仅要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这是一篇反映社会现状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任务的刻画,让学生认识到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但是因为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不能很好地感受,教师可以放映关于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孔乙己最后的悲凉。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角色扮演,体会文章思想
教学情境的运用,更多的是要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教学不再单一,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情境下去学习,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的清晰明白。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这是一篇具有讽刺性的喜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些人物的心理,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话剧表演,在進行表演前,教师可以将文章的背景和人物简单的介绍下,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文章中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同时,也会明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将文章进行表演,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的丰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更积极。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的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1]韩爱莲.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1(21).
语文课堂——学生发展个性的天地 篇7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鼓励求异思维
多年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老师几乎不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搞标准答案、一刀切, 而我们知道,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 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采用不同的方法, 创造各种条件, 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多思多想, 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狐假虎威》一课, 以往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的是同一个道理:狐狸只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然而就有一位学生说:小小的狐狸能够想办法吓住强大的老虎, 保护自己, 它是多么聪明, 所以我佩服狐狸。按常理, 教师可能对这位同学的回答不加以赞赏, 甚至要给予批评。
二、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活动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加主动地发现知识, 学会去思考, 去研究, 去探索。老师问、学生答,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永远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 他们也会认为学习就是接受, 所以思维的翅膀难以打开, 也就难以更好地发展个性。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将以自己的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从而在让学生轻松学得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和个性。常见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表演
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有位老师让同学表演小鸟到各自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时开心的情景, 通过小鸟们做各种游戏和它们不同的对话,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 开小小辩论会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辩论主题是:当今社会, 我愿意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石榴式的人?辩论中, 有同学认为做后者好, 因为当今社会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 就像新产品需要首先通过广告让用户了解接受一样;而有的同学认为做前者好, 因为人还是应该有真才实学;还有人认为做一半前者, 一半后者, 因为人既应有真才实学, 又应让别人了解自己……通过这次辩论,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每个人的个性显示得淋漓尽致。他们更认为: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只能做适当地提醒和引导。我想:这种教育观念也应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3. 动手画一画
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造的云房子,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有的像小白兔, 有的像大萝卜, 有的像大松树……在教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 我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变什么, 并在旁边配上解说词:“我想变, 。”通过画一画, 学生在动手中创新, 在动手中发展个性。
三、给予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 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实践证明, 想象也是发展孩子们个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创造各种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开启各自的想象力。
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学中, 我让学生想象小松鼠找到花生后想了些什么?有的说想等到花生熟后跟好朋友一起分享;有的说跟家人一起分享;还有的说想吃完花生把花生壳送给蚂蚁当小船;还有的说想给小蚯蚓当床……各种想法真是充满童趣又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 在学完了课文中黄蝴蝶谷和彩蝴蝶谷这两个自然段的精彩描写以后, 我又让学生想象紫蝴蝶谷的奇异景象, 学生在通过小小的讨论以后, 有的同学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在上下飞舞, 就像是谁在空中撒了一把紫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 又随风飘去。”还有的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 一阵微风吹来, 许多紫蝴蝶随风起舞, 就像许多穿着紫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实践证明, 巧妙地利用课文的空白处,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将使他们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思维更加灵活。
简论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的建立 篇8
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是有效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教学为基础的单元教学蓬勃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现在新修订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对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加强。因此,以目标教学为基础的单元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组织整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具有突出优点的教学模式,它综合运用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又吸收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的新鲜精华,对我们优化具有整体性、比较性、迁移性等优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效果明显。
笔者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单元分析———实施教学———补偿总结。
1. 单元分析是打开单元教学的一把钥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吃透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其二是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寻找它在课标和课本中知识能力交叉点中的“坐标”;其三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选择教法,指导学法。单元分析是单元整体教学结构的“引子”。
2. 实施教学是重心
实施教学的课堂结构安排有四类课型,这是笔者反复实践、优化而的成果。
其一定向课。师生共同认识单元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能力点,使学生带着问题预读,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教读课。教读课是教师的精讲举一课,授学生以渔法,教学生以钥匙。内容多选自讲读课文。
其三迁移课。它包括仿读课和自读课。笔者之仿读课即课内自读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自读,是第一步迁移,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过程。笔者之自读课是学生运用的反三课,是第二步迁移,内容是课外自读课文,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结、自练,完成思考练习。
其四反馈课。反馈课包括写作课和测试课。写作课检验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测试课检验本单元其他知识点、能力点,通过这两次检验来进行反馈,以便进行补偿教学。
3. 补偿总结
补偿总结分两步:一是根据反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补偿教学,或集体辅导,或个别指导,直至学生掌握。二是归纳总结该单元知识规律、能力特点,放入课标和课本中的知识能力“坐标”点,让学生添加知识树的枝叶。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结构的“尾声”。
最主要的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之合理完美,我们不妨引述提炼成这样的课堂结构图例———
依据上面的图示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受控者。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由教师教的主体向学生学的主体转化,促成双主体交流。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定向、定量、定序、定势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优化调控,才能避免重复多余无效劳动,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要提高微课堂教学质量,使其成为有效课堂,应选择文章重点进行精研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使其成为有效课堂,就要求我们上教读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进行精研,学生自能读懂就略讲甚至不讲。
原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将课文划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现在修订的新教材改成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一字之变,体现了理念的变化。这就是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读课中,我们应该———
1. 找准教读重难点的突破口
语文作品文质兼美,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在文章内核之中的精髓之点,作为精讲重难点的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可以是:
(1)文章的激疑生思处。例如教学《风景谈》这篇散文,许多学生初读题目,总以为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随即读到六幅画面的连接语,诸如“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这一类衔接语时,学生心中顿生疑窦:不对,这哪里只是在写自然风光?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学生生疑的连接句作为教读突破口,引领学生理解茅盾先生“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多侧面反映当时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挚爱真情的这种良苦用心,就能帮助学生握住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这把阅读《风景谈》的钥匙。
(2)文章的动情显神处。例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将教读突破口选择在“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您”这句动情的诗句上,因为:(1)这句话揭示了作者言情写诗的背景,诗人身陷囹圄,阴冷的牢房,临风的铁窗,飞舞的小雪,冰天雪地的环境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外化。(2)这句话使人由冷思暖,大堰河正是那个冷酷社会唯一给诗人温暖的人。(3)这句话使人睹雪思人。雪一尘不染,洁白无瑕,这正是大堰河那颗博大爱心的象征;雪唯有奉献,从不索取,恰与大堰河无私的人格暗通。这句话的显神之处便引出了“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的一系列往事,摄住诗魂。
(3)矛盾冲突剧烈处。例如教学郭沫若的《(屈原)节选》,笔者便将教读突破口选定为“雷电颂”这一片段。此刻,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哮鸣。屈原上场,手足已戴刑具,领上系有长链,披头散发在殿上徘徊。从表面上看,屈原似乎没有了斗争对象,尖锐的戏剧冲突似乎暂时缓和下来,其实不然,这时屈原胸中的感情却如大海的波涛,没有片刻的平静。自然界的风景、怒雷、闪电搅着他内心的波澜,身在阴森的庙堂,面对着一尊尊面目狰狞的形象,屈原仿佛看到怀王、郑袖、靳尚、张仪……在残酷的迫害、无耻的诬陷面前,在楚国命运危在旦夕的最紧要关头,他满腔怒火喷涌而出,终于喊出向黑暗世界宣战,向怪力乱神泄愤的“雷电颂”。它实为戏剧冲突的高潮。
2. 要针对实际,教读重点、难点
针对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材实际,它是指语文教材的选文,从文体、内容到风格都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记叙文主情,说明文主实,议论文主理,诗词赋以自我抒写性情,戏剧作品用冲突刻画形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二是指学生的实际,它是指:(1)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意注意的时间,形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的能力;(2)不同班级的学生语文群体水平和个性意识;(3)不同学生的生理机制、心理特征等,例如教学《祝福》,笔者在两个班级授课时教读的角度就不同,一班语文群体水平较低,笔者就抓住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特别是临终前的肖像描写,来引导学生寻觅女主人公苦难的后半生,认识封建宗法礼教是怎样一步步地吞噬了祥林嫂;二班的群体水平较高,笔者就抓住祥林嫂死前与“我”谈论灵魂的有无来精讲。因为这是祥林嫂所能悟出的最后一线希望,所能做出的最后一次抗争,也是祥林嫂“希望其有,希望其无”的矛盾心理的焦点所在,通过此把学生带进作品的深层,使学生易于认识封建宗法制度荼毒的暴烈,易于感受祥林嫂身心受苦的深重。
三、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有效,必须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
习惯思维中,人们往往从教的一方面来研究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殊不知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师教得好,学生不一定就学得好。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与学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同步研究,同步发展,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近年来,笔者对黎世法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法》、林惠生的《全程式学习方法》、蒋金镛的《“学情”导学法》、秦歌的《中学生最佳思维法》以及与此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著作、文章认真地加以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传授和指导,且着重传授、指导了常规性学习方法和创造性学习方法两种类型。
1. 常规性学习方法
常规性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具体包括:
(1)预习。预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1)阅读课文标题、作者及由此产生的第一个注释:明确题旨、作者简况和写作背景;(2)阅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或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明确预习方向与要点;(3)初读课文,疏通文字,将自认为重点、难点、疑点的句子段落标出来,形成总体认识;(4)阅读“思考和练习”,并结合预习提纲,对课文质疑问难;(5)讲读课文读五遍,课内自读课文读两遍,课外自读课文读一遍。
(2)上课。首先回顾前节课内容,以便与新内容迁移衔接;其次跟着教师思路,进入新内容学习情境,用心听,重点记,疑难问为什么。(1)知识结构,如板书的基本内容等;(2)主要观点或典型句子;(3)补充资料;(4)没听懂有疑问的地方;(5)听课后的新见解或体会。手眼耳口并举。
(3)作业。首先,审好题目,要明确题目的训练意旨、方向范围以及已知条件或提示或限制因素;其次,回顾所学内容,做好答题内容或思路准备;再次,动口动手答题,用文字或语音表述;最后,检查订正。作业要求:独立、规范、快速、准确。
(4)复习。基础复习和专题复习相结合,明确复习的范围和要求,及时系统地对照听课笔记和课本,环环入扣,编写“知识结构表”或拟画“知识树”。
(5)考试。和“作业”要求基本相似,强调的心理素质和卷面要求。
2. 创造性学习方法
创造性学习方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为走向社会服务。譬如笔者先后向学生介绍的逆向法、设想法、相似法、质疑法等,目的是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富于联想的思维品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前提,教读课文重难点是关键,而加强对学习的方法指导是保证,教和学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建立 篇9
激励学生读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下, 学生无暇进行阅读。这就需要教师组织阅读活动, 分阶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动员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其次, 要以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对读过的作品进行交流并综合评奖, 编辑读书笔记集, 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 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 并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适时的指导。当学生自主开放的阅读触及魔幻、色情等误区时, 要加以规范;当学生选题过大或缺少价值时, 要加以引导;当学生抽象不出结论, 提炼不出精彩经典时, 要给予启发;当学生筛选不出信息、表达不出成果时, 要教给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激励学生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励学生写的兴趣
十一、二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们用天真、纯朴的目光观察着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并想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探究和思考, 倾诉自己生活中小小的喜悦和烦恼。应该说, 他们写作的动情点是非常多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写作中的动情点, 善于调动、激发学生的感情。曾经在学生造句练习时, 我把优美的句子抄下来给大家传阅;曾经在学生短文训练时, 我把精心挑选出的美文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曾经举办“每周佳作欣赏”活动时, 我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也曾经……这些做法都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激励学生听的兴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 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激励学生听的兴趣,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
1.尊重———营造倾听的氛围。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育, 都离不开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 才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 在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表白, 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 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才能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耐心、细致的倾听对每个学生是多么重要, 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充满挑战与创新,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赏识———激起倾听的兴趣。
所谓赏识, 就是充分肯定学生, 通过心理暗示,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为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经常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一些倾听的暗示, 要毫不吝啬表扬的话语, 要让学生明确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和赞赏。
激励学生说的兴趣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10
一、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条件
( 一) 提高创新意识,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语文教师在积极改变课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其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其次,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将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经验进行总结与整理。最后,要积极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展现出来。
( 二)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每一堂课程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课堂中也离不开兴趣。要想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那么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师关注的。第一,学生与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保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高效发展; 第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在课堂中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使其在语文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措施
( 一) 积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高效的教学目标,在此期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对教材书籍进行阅读,对教材书籍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在结合新课改的教育模式及要求下,在不断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其效性。
( 二) 积极确保课堂的高效
导入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导入,是关系到初中语文课堂高效建立的关键与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背景下的发展规律,采取多种导入方式,如温故知新法、设疑法、故事法以及视频图片导入法,保证学生能够对初中语文有所了解,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
( 三) 积极确保提问的高效性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的关键,是促进初中语文发展的基础,但是,课堂提问具备一定的技巧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执教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方式,供同行参考与交流。第一,采用点穴式教学方法,点穴式教学方法属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提问技巧,是在合理且整体地将问题进行设计的同时,积极钻研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关键性,教学要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内容,但在问题的设计中不可涉及内容过多,要找准文章的重点,使问题贯穿与整个课堂之中,从根本上保证提问的准确性。第二,要采用锁链式提问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比较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因此,教师要将这些问题进行拆分,并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提问。第三,积极营造愉快的提问气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第四,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在根据问题的本质上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的节奏,采取多种提问方式,保证问题的多样性以及高效性。
( 四) 积极确保内容传授的高效性
每一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与局限,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积极确保传授内容的高效性。但是,在内容传授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课堂中如果只有学生发表意见,没有教师进行指引,那么无法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单纯地进行想象与体验,缺乏教师的引导,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只对文章进行朗读,缺乏教师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那么便会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确保内容传授的高效性,保证课堂朝着高效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而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快速发展,使初中语文课堂建设具有高效性,那么身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从本质上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确立高效的发展目标,在课堂中积极将高效性引入到学生思维、课堂内容之中,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实施,积极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为主重要的任务与途径。初中语文作为初中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对学生的语言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条件与前提中,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为同行提高相应的理论基础。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 语文高效课堂 对策 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媒体积件或视频直接获取知识。在学法设计中对好多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媒体积件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媒体积件或视频而直接获取相关的知识,既有兴趣,又有成效。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导学下,一步一步获取知识,轻松自然。
互动是获取知识的又一途径。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一些疑问迎刃而解,省时省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就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开展课堂教学的,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的基本技能;二是学生要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促其提升。
(二)“好学”和“好动”提升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媒体积件和视频、动画设计和图形展示将那些微观的、巨观的、抽象的、不可视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好学的主动性。愈是好学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解决,不用求助他人或登门造访。兴趣促使,学而不厌,一发而不可收。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维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互动呈网状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在互动中展开,而课堂评价是互动的具体体现。师生的评价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的力量,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法的更新、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决定着课堂评价的质量,质量越高,课堂互动性越好,教学效果越显著。
(一)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教法完善的过程,是学法设计高效化的过程,也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1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评价不是自己所撰写的教后反思,它首先是教师在学法设计中给学生渗透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获取所學知识是否为最佳捷径;其次是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师生双边互动和学生多边互动的过程中,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学习灵感,通过交流和评价,是否给学生带来了课堂学习的成就感。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自“教学”互动,也就是要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否提高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科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都是公开的、共享的。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学法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课堂教学资源包的组建是否科学丰富,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在课堂中运用是否恰当;三是教学互动是否激发了学生好学和好动的主动性。
(二)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的标志,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以前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模式,首先是教师在学法设计中所渗透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于自己;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或媒体积件和视频,学习素材或媒体积件和视频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帮助作用;最后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互动时,教师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此方式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相互评价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相互评价是一个学习经验相互交流的过程,是相互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的过程,是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凝聚形成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启迪、拓展创新的过程,更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 篇12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宠爱使多数孩子表现出任性、暴躁、倔强、狭隘等心理特点。重视儿童心理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 锻炼健康的体魄, 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代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儿童的心理医生”。因此, 利用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重视和加强这方面工作:
一、优化教学结构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传统的小语教学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过分依赖教参的“本本主义”。教参怎么讲, 就怎么教, 完全忽视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求学生一味地接受,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非常被动, 没有个人的思考、感悟、理解, 只是机械地写写背背。二是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学生从教材出发, 进行一些联系。但是在老师的指挥下, 教师说多少, 学生就联系多少。学生如果离开教师便觉得无依无靠, 六神无主。这两种方式的共同问题是仅仅把教知识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们的个性特征, 忽略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融入课堂, 我们采取了下面的做法:
1. 让学生主动做好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 首先消灭生字词等一些“拦路虎”, 遇到难句, 做出标记, 把课文读顺后, 有疑难问题, 一一写下来。
2.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大家经过激烈的讨论, 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讨论还没有达成一致的问题, 大家在听讲过程中就格外用心了。
3. 分小组把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老师进行重点引导。
各小组的学生把自学的收获和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 交给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释疑获知。而后设计一些练习, 进行训练, 进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和自觉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 当然教师的适时引导也必不可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火候。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眼、耳, 脑、口、手并用, 看、听、读、说.做、评”并举。教师适时点评提问, 大家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展讨论。最终把一般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心理发展很好结合起来。这样, 语文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重视榜样的力量, 助力个性心理发展
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大批有鲜明个性的正面人物, 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参照群体 (榜样群体) 。我注意适时地抓住参照群体, 在课堂教学中凭借电教媒体优化朗读技巧, 进行朗读体味, 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 为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发展打下基础。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我针对课文特点, 设计并制一张图文结合、动静搭配的遮盖抽拉式影片, 对课文第二段进行这样的朗读体味:初读, 找出描写五壮士作战特点的词语→出示投影片, 显示片中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说出应重读的词语, 及时画圈。如班长→“沉着”, 迅速抽拉图片, 图文对照, 让学生对照。“沉着”再看图上班长的神态.体会读→抽拉第二幅“葛振林大吼一声”图。第三幅“三位战士作战”图。引导学生如前所述.图文结合, 圈画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的重音, 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自由读, 齐读、个别读, 学生读得贴切、传神, 自然也体味出了五壮士的鲜明个性。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是良好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保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讲究师道尊严, 师生关系非常严肃。教师可以惩罚学生, 或采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学习, 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 妨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热情, 疲于应付。因此, 我们要提倡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 多一些人文关怀, 做到严格而又合情, 合理。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职责,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抱怨。引导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创设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教学氛围。当然并不能滋长学生的随意性, 应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的行为的前提下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如下两种方式:
1. 多一点表扬, 少一点批评。
对孩子们总体正确、但不够完善的答案可以用“这个答案很不错, 谁能补充一下”来进行评价。对于不完整或完全错误的回答, 则用“谁与他想法不同, 为什么”来暗示错误及原因。这样,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显得民主、合作.可大大减少学生的自卑、狭隘心理和暴躁心态。
2. 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用心设计教学环节, 发挥饱含深情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的作用, 尽量让孩子们感到有亲切感进而享受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感情的交流。让孩子们自觉学习和自觉接受教育.争做学习过程、情感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小主人, 让学生的良好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新的标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需要健康的身体, 还需要高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我深信,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一定能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摘要:重视儿童心理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 锻炼健康的体魄, 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学生,个性特征,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浦涛.创造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个性语文课堂的建立】推荐阅读:
个性飞扬的语文课堂09-06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09-26
个性化的语文课堂07-05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个性05-3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张扬学生的个性06-21
语文教学个性的唤醒10-15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07-24
语文假期作业的个性化05-08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6-08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