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

2024-09-26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共6篇)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 篇1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 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现实中教师们往往“一视同仁”地要求他们, 期望他们能够达到同等的目标, 其结果常常是无尽的失望与无奈, 同时也使学生身心俱疲。无疑, 那不是语文教育的初衷和追求目标。那么, 语文教学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避开盲点引导学生, 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呢?我就自己的拙见浅谈以下几点:

一、前提: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师侃侃而谈, 学生正襟危坐, 课堂上面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 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极坏的事, 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及真诚和自信。”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使用平等商量的教学语言、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 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形象;课前课后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和学生建立起朋友般和谐亲密的关系。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敢想、敢说,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地活跃生动起来。

二、保障: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先生说过: “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 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 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没有意义的模式。”我个人的教学经历也让我深知强行填鸭式和威严教育方式的无奈, 以及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过去的失败教训让我深切明白, 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努力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快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欣赏鼓励的角度出发, 肯定学生, 赞赏学生, 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我们班的小胖, 由于学习习惯懒散, 成绩一直不理想, 可喜的是他没有感到自卑, 相反, 课堂上常常会听见他简单而有些幼稚的发言。汲取先前的教训, 现在的我已深知保护一个学生自尊和自信心的重要性, 我轻声阻止其他学生的哄笑声, 适当地对其进行鼓励和点拨。果然, 小胖真的越来越自信, 回答问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了。同时, 要想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还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多方面下工夫, 不拘一格地组织教学。如教《晏子使楚》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介绍人物, 以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再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文义, 然后探讨文中人物的个性品质;为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还可进行分角色表演, 评选表演形象逼真者;最后畅谈感想, 交流学习心得。教学环节紧凑又脱离了枯燥乏味的单一字词句解析, 学生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 课堂氛围浓烈了许多, 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关键:激发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学家罗素曾这样说: “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 我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班级的孩子们一向沉默, 尤其初二开学以来, 课堂氛围沉闷, 给人以窒息感。这样的情况别说激发师生灵感, 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顺利进行。重压下的我开始反思, 并及时与班委会成员进行了沟通。原来孩子们都有种“怕麻烦”的心理, 自己会了就是了, 何必出这风头呢?且课堂缺少激励措施, 孩子们没有动力。找到源头后, 我马上开始思考对策, 与班级任课老师商量解决方案并迅速落实。我们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进行了改进, 如在新课导入时加入新元素 (多媒体展示诗歌、音频、视频片段) , 课堂反馈形式革新 (接龙、比赛、互相问答等) , 给他们以新鲜感。课堂反馈更付诸一套全面的激励措施, 回答问题个人加分, 小组合作加分, 分高者得优。一段时间后, 课堂渐渐热闹起来了, 学生本能的竞争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 连懒散的孩子也被裹挟前进。在激烈的交锋中灵感忽现, 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四、源头:鼓励独特个性的回答机制

高效课堂不强求统一的刻板模式, 召唤个性化的教学, 因此也离不开个性化的评价。过去的课堂评价过于单一刻板, 总是“答得好”“嗯, 答得真不错”“再接再厉”, 学生耳生老茧, 难以激起学生的成就感,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如结合课堂学习情况 (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或结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较近几次的考试成绩, 进行综合分析, 客观评价。可以这样说: “回答得铿锵有力, 比原来进步多了!”“你很积极, 很活跃, 越来越自信了!”还应结合学生的个性来评价, 譬如清高型的孩子在鼓励的基础上更需激将: “还有更难一点的问题, 你敢挑战么?”内向一点的孩子则以鼓励表扬为主: “真棒, 你勇敢地跨出了这一步, 以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了哦!”回答欠缺的则以点拨鼓励为主: “回答得不错, 如果能从作者的情感方面回答得再全面些就更好了。”只有这样的评价,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评价, 它既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 又是对学生的激励与督促, 让其在学习和展示中更加完善自我。

当然, 高效课堂是学校和教师一直追求和坚持的长远目标, 现实中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不会为已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沾沾自喜, 从而止步不前。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 我们将不懈努力、积极反思、深刻总结, 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汤本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方略》,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2006年第5期。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 篇2

一、注重实践, 拓展学习空间

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囿于“唯书本、唯课堂、唯学校”的小圈子, 缺乏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没有把语文教学置于整个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常理性太多, 动情的因素太少, 学生动了真情, 就要受到老师的“调控”, 课堂教学犹如牧师布道, 死气沉沉。而挣脱束缚、摆脱禁锢、渴望自由呼吸, 是每个学生的天性, 也是激活思维、激发灵性的前提。因为学生的身心越是处于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 其灵性就越易张扬。而欲达此目的, 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 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语文教学拥抱生活, 贴近自然, 放手实践。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一直主张让学生赏雪花、听雷声、观雨景、看彩虹、踏溪流……让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抒发性情、交流感受。记得一次大雪天, 我和学生一起来到银白的世界, 尽情享受雪趣。在日记中, 我惊奇地发现了许多诗意的语言:“雪, 是自然的精灵, 蕴涵着青春的草芽、含苞的花朵, 捎来了春天的信息。”“雪是织女的相思泪化成的花朵, 托风儿捎来送给牛郎的。”“我张开嘴, 让雪花融进我的身体, 我似乎觉得自己的心灵也像这雪花一样纯洁透明了。”……多么真切的感受, 字里行间, 无不显现着学生鲜活的创造个性。除此之外, 近几年, 我们还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以文学社团活动为突破口, 尝试语文学习由书本走向生活, 实现学校的“小课堂”同当地社会的“大课堂”的链接。组建小记者队伍, 分成若干采访小组, 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 深入农村调查采访, 主办“一报”“一刊”“一站”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写作再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题材也多了, 内容也丰富了, 而且更融入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的理性思考, 诸如《小议村官落选》《麻将声声何时了》《啊, 战火中的伊拉克小朋友》《生态村纪事》《妈妈, 回来吧》《孝媳阿姊》等优秀作文层出不穷, 文中无不荡漾着学生浓浓的真情。在实践中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了学生爱乡报国的情感, 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二、平等交流, 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一旦有灵性的闪现, 便很想急于表达, 教师要善于时时悦纳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表达, 以及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感受。学生随时插话, 有利于辨明问题, 引入新的思考, 融洽师生关系。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涵。要创设民主的氛围, 教师就要让出“舞台”, 让出“主角”,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听一位新教师教《孔乙己》一课, 在教“写‘茴’字的细节”时, 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 小说为什么要用两个自然段200多字来写‘我’的工作?就用我‘从12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专管温酒的职务’不是更为简洁吗?”面对突然的发问, 这位老师并未横眉冷对, 只是微微一笑, 说:“对这个问题, 我倒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事后, 我们才知道这位教师在备课时并未考虑到这个问题) 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必须要写这一笔;有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强调小说所写的都是小伙计的所见所闻, 更见其真实;有的学生认为突出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等等。尽管这位教师对学生们的见解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但台下的教师和学生都看出了这位教师脸上的勉强之意。这时, 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 我看前面这部分的内容跟我们讲的这个细节有关系。”老师仿佛眼睛一亮, 说:“把你的看法说给大伙听听。”这位学生接着说:“根据前面的叙述, 这个小伙计是一个‘样子太傻’, 侍候不了长衫主顾, 又对付不了短衣主顾, 只得专管温酒的地位低下的人。可他居然对‘穿长衫’的孔乙己是这样的蔑视, 足见孔乙己地位是多么卑微。正由于有前面两小段关于小伙计工作的叙述, 才使后文这个细节成为令人震颤的一笔。”教师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学生的这一突然发问, 却使这堂课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可见,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是学生灵性得以张扬的沃土。

三、鼓励发现, 尊重灵性表达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现、探寻自己的“哈姆雷特”。即使有偏差, 也比给予现成的答案更有益, 因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究, 其过程就比获得正确的结论还重要。德莫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正因为有了这种不确定性, 课堂才有了活力和魅力, 师生才有了灵性和个性, 教育创新才有了基础和条件, 从这一意义上说, 课堂应当期盼更多的“意外”。“愚公不愚”, 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愚公的高度评价, 当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时, 有同学却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愚公其实很愚, 把家搬了不就得了?再说, 他这样挖山不止, 岂不是破坏生态环境吗?俗话说,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要是我, 就把家搬到山上, 带领一家老小开荒种田, 让太行、王屋二山瓜果飘香、牛羊成群……”多么富有创意的见解!其中闪耀着新时代少年鲜活的思想, 这是学生通过思考迸射出来的智慧火花。此时, 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全力点燃, 因势利导。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思考, 把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味强加给学生, 那就会扼杀语文教学的活力, 抑制学生灵性的张扬。

四、引导发掘, 舒展个性想象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内容深厚、意蕴隽永的“富矿”处展开联想、想象、畅想、幻想。学生的上学时期是人生的花季, 那时的他们想象丰富, 语文教学理应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文章, 只要我们在细微之处精心设计, 就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想象的无限空间自由翱翔, 尽情舒展他们自由的灵性。比如, 对故事性的文章, 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 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以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道:“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教学时, 我们可引导学生想象小弗朗士他们离开时的场景,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 其灵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 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条件, 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激发他们想象力的空间, 善于把他们带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让其仔细品味, 受感染和熏陶。在一次阅读活动中, 读到冯骥才的《珍珠鸟》, 文中有这样一句:“我轻轻一抬肩, 它没醒, 睡得好熟!还呷呷嘴, 难道在做梦?”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这小家伙会做什么梦呢?”学生的发言很踊跃: (1) 它梦见许多小伙伴来做客, 满屋子的小鸟叽叽喳喳, 很热闹。 (2) 它梦见了在屋子里与主人做游戏, 把主人逗得满头大汗。 (3) 它梦见主人带着它去上班, 结识了很多很多新的人类朋友。 (4) 它梦见和主人一起上公园, 看见许多小鸟围着它们的主人。 (5) 它梦见驮着主人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多么美好的情愫!多么奇丽的想象!我不禁被同学们所表现出的极富创造力的灵性而折服。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 篇3

1.学生做主, 滋长灵性

课堂上让学生做主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学生是有活力、有灵性的, 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有张力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 那么学生就会丧失活力, 丧失灵性。所以作为教师,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 自由表达, 主动探索, 畅所欲言, 才能滋长灵性。比如 《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课, 课文塑造了林冲武艺高强、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英雄形象, 同时也谴责洪教头心胸狭窄、徒有虚名。但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对这一看法有异议, 他们觉得对洪教头的评价不够准确。他们认为洪教头目中无人、傲慢无礼。我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说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洪教头是本领高才傲慢。”有的说:“洪教头是柴进的师傅, 必定有一定的本事。”有的说:“如果说洪教头徒有虚名, 那不是等于说柴进糊涂了吗?”有的说:“柴进请洪教头做教头, 那洪教头本事非同一般。”还有的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洪教头与他比武失败并不能说明洪教头没本事。”学生畅所欲言, 说得头头是道, 令人佩服。经过讨论, 学生明辨了是非, 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滋长了灵性。

2.调动情感, 激发灵性

情感是灵性的主旋律。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 多听听学生的心灵对话, 重视他们的情感倾向和喜怒哀乐, 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学生才会跟随教师走进文本, 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学生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学生, 一定要从学生的情感、兴趣出发,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记得有一次,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但天气说变就变, 教室越来越暗。那天我上的是 《鼎湖山听泉》, 讲着讲着, 我发现学生都盯着窗外看, 伴随着雷声, 风声呼呼, 教室里骚动起来,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看来这课是没法上了, 我索性宣布:“既然同学们不喜欢随我去鼎湖山听泉, 那我们就一起去看雨、听雨吧。”学生顿时欢呼起来, 我随后叫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抢着发言:“我看到天上的乌云黑压压一片。”“我看到风很大, 把树枝吹得东倒西歪。”“我看到一道道闪电划过天空。”我继续启发他们:“还听到了什么?”有的说:“听到雷声由远处滚过来。”我鼓励说:“这就叫雷声滚滚。”“我听到树枝扭动的咿呀声。”“我听到门窗被吹动的声音。”说着说着, 雨点落了下来。他们都说还听到噼噼啪啪的雨声, 我顺势放低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用耳朵听, 用心想,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不一会他们纷纷说:“雨声越来越大。”“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风太大, 雷太响, 还听到树在怪叫。”“闭眼睛还能看到闪电在晃, 好像一个个妖怪在走动。”“雨点太大, 感觉窗子和屋顶都砸下石头。”这是多么富有灵性的话语, 多么生动的语言, 多么恰当的比喻。“请大家睁开眼睛, 今天我们不听泉了, 听雨、写雨, 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就是一段感受深刻的文字。”第二天学 《鼎湖山听泉》 时, 学生结合前面的听雨的感受, 学得异常顺利, 收益更佳。

3.感受体验, 激活灵性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学生不是课堂上的配角, 而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认识、经验、灵感、兴趣走进课堂, 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经历、充分地展示, 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从而在充满灵性与情趣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如学习 《村居》 一诗前,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 和家长、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 去欣赏“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春日胜景, 去体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无穷乐趣。 待到学这首诗时, 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上的学习中, 回忆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很快产生了共鸣, 读得入情入境, 有滋有味, 仿佛诗句不是写在书上, 而是从心底流出。

让美在语文课堂放飞 篇4

近日翻阅《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不禁被李吉林老师《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一文中的这段话所吸引。文中谈到,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这该是一个多么丰富而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的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然而多少年来,语文教学中繁琐的讲解、众多的练习、机械的训练恰恰抹杀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美。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美的光彩,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

一、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就犹如打开了一轴跌宕多姿的画卷。鉴于语文教材特有的丰富的美感因素,教材之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美之根本。语文教学过程可看做是教师感悟理解教材,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以一定的方式示之于学生,以引发学生感悟理解教材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挖掘教材之美的先行者,教师对教材的感悟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之美的领略。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敏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以自己对美特有的感悟力,将单纯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韵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语文学习,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只有当语文素养提高了,我们才有能力充分发掘教材的美感因素,在胸中蓄满“美”的源头活水,以备课堂上学生求知之需。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感悟理解教材,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以一定的方式示之于学生,以引发学生感悟理解教材的过程,所以教师又是教材的诠释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有效合理的手段,将语文教材之美充分再现于课堂:或是如诗如画的描述,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是形象逼真的图片,或是音像结合的课件,或是动情投入的表演……以此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美丽的窗口,使他们眼前呈现出一片辽阔绚丽的世界。只有当教材之美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绽放时,语文课程的美感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美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关爱孩子的生命活动,追求的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这种鲜活的教学所焕发出的生机美,是语文课堂教学美之灵魂。而传统的(甚至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教师牵着亦步亦趋地共同演示教学过程,他们有疑不敢问,有异议不能讲,只会划一地思维,划一地表达,悟性、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了。所以,我们首当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其从“这也不该说,那也不敢问”的思想桎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百家争鸣。传统的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太多的规范束缚,强调“坐有坐像,站有站像”,一举一动都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所以我们还要“解放儿童的手脚,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著名教师支玉恒老师上课就鼓励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把课堂上的规范减少到了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思想、手脚的双重解放,必然会使语文课堂释放出无限生命力。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文句的意韵,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让语文课堂洋溢人情美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双向合作活动,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情氛围下的人文交往,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一句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洋溢的人情美,是促使教材之美在课堂上鲜活绽放的纽带。我们应善于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将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并及时送上亲切的微笑、轻轻的抚慰、由衷的赞扬,善意的提醒……这些都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情感、智慧、身心的有效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曾对一位害羞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从这话中我们可以感到,于老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发展,他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动向。他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巧妙点拨,如春风化雨,成功地扬起了学生自信的风帆。这其中蕴含的对学生的一片关爱之情,无疑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强调的是,课堂上的人情之美不是刻意演出来的,而是一种爱的自然流露。曾听过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上课,“可以上课了吗?”、“你愿意来谈谈吗?”、“对不起,能听听老师的看法吗?”……这些富有人情魅力的语言就在课堂上自然流淌,使学生和听课者都如沐春风,被课堂上洋溢的人情之美所感动。

诚如李吉林老师所说:“美,该是教育的磁石。”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文采,燃烧着思想,焕发着活力,我们展现给学生的,应该是感觉最好的语文课。

摘要: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 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 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 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焕发生机美、洋溢人情美三个方面, 对构建“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

让学生的习作放飞个性 篇5

新课标倡导在写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作文中恣意飞扬。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呢?

一.老师要富有个性, 要有人格魅力

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学生有个性,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老师必须有个性。要做到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功底, 还要有丰富的积累、宽阔的视野, 了解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老师要通过语言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独特的见解, 深刻的感受;要读出作者巧妙地谋篇布局, 精妙的语言运用, 丰富的情感抒发, 别致的材料选择等方式与方法, 形成“蓦然回首”的境界。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文本, 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 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研读文本中光焰闪射。教学中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用真情去感动学生。这样不仅提升自我, 超越自我, 使自己个性飞扬, 而且教学中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读书超越, 才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放飞, 个性才会形成。

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上要转变

新课标倡导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理念, 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结合文本通过多重对话来组织教学。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撞击学生个性的火花。对问题的回答, 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的分析和理解。因为很多时候, 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富有个性、有创意的都值得肯定。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意识, 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想法, 每人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让他们的个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释放, 逐渐形成有个性的人, 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三.要培养学生发现、感悟生活的能力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要做到这点, 老师在写作教学时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增加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 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描摹身边的世界, 培养学生发现、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要两耳多闻窗外事, 避免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开放五官去摄取各种外界的信息, 捕捉自己内心的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上的波动, 要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情感上的体验, 然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当学生用心去观察, 体验生活时, 情感就会积聚, 内心感悟就会深刻。此时, 他急于想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 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欲罢不能, 不吐不快。写作时, 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淀, 展示自己写作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一如泉涌, 写出自己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字, 凸显自己的个性。同时, 学生也会明白下笔说实话, 吐露的真情感才是真正的独特感受, 往往闪出创意的火花,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四.品味语言, 促进个性化语言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怎样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呢?

所谓品味语言, 就是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加以揣摩和辨析, 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品味语言, 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艺术魅力的鉴赏水平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效果等方面的文学素质。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品味兴趣, 增强其鉴赏能力, 实现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教出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堂——学生发展个性的天地 篇6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鼓励求异思维

多年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老师几乎不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搞标准答案、一刀切, 而我们知道,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 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采用不同的方法, 创造各种条件, 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多思多想, 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狐假虎威》一课, 以往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的是同一个道理:狐狸只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然而就有一位学生说:小小的狐狸能够想办法吓住强大的老虎, 保护自己, 它是多么聪明, 所以我佩服狐狸。按常理, 教师可能对这位同学的回答不加以赞赏, 甚至要给予批评。

二、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活动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加主动地发现知识, 学会去思考, 去研究, 去探索。老师问、学生答,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永远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 他们也会认为学习就是接受, 所以思维的翅膀难以打开, 也就难以更好地发展个性。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将以自己的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从而在让学生轻松学得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和个性。常见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表演

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有位老师让同学表演小鸟到各自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时开心的情景, 通过小鸟们做各种游戏和它们不同的对话,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 开小小辩论会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辩论主题是:当今社会, 我愿意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石榴式的人?辩论中, 有同学认为做后者好, 因为当今社会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 就像新产品需要首先通过广告让用户了解接受一样;而有的同学认为做前者好, 因为人还是应该有真才实学;还有人认为做一半前者, 一半后者, 因为人既应有真才实学, 又应让别人了解自己……通过这次辩论,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每个人的个性显示得淋漓尽致。他们更认为: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只能做适当地提醒和引导。我想:这种教育观念也应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3. 动手画一画

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造的云房子,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有的像小白兔, 有的像大萝卜, 有的像大松树……在教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 我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变什么, 并在旁边配上解说词:“我想变, 。”通过画一画, 学生在动手中创新, 在动手中发展个性。

三、给予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 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实践证明, 想象也是发展孩子们个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创造各种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开启各自的想象力。

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学中, 我让学生想象小松鼠找到花生后想了些什么?有的说想等到花生熟后跟好朋友一起分享;有的说跟家人一起分享;还有的说想吃完花生把花生壳送给蚂蚁当小船;还有的说想给小蚯蚓当床……各种想法真是充满童趣又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 在学完了课文中黄蝴蝶谷和彩蝴蝶谷这两个自然段的精彩描写以后, 我又让学生想象紫蝴蝶谷的奇异景象, 学生在通过小小的讨论以后, 有的同学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在上下飞舞, 就像是谁在空中撒了一把紫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 又随风飘去。”还有的说:“有的蝴蝶谷里只有一种紫颜色的蝴蝶, 一阵微风吹来, 许多紫蝴蝶随风起舞, 就像许多穿着紫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实践证明, 巧妙地利用课文的空白处,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将使他们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思维更加灵活。

上一篇:催化转化器下一篇:植保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