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课堂(精选12篇)
放飞课堂 篇1
绿色教育教学理念指出, 要通过创新性课堂的设计和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新颖性等特征。这也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追求创新”维度的主要指标。
一、开放性
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课堂的开放, 即让课堂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 是要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敢于主动支配自己的学习,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意见,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1]。由此,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能否创设开放性情境、提供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独创求异、自主学习来评价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1. 情境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这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边长为ɑ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ɑ>b) , 剩余部分的面积显然为ɑ2-b2, 你能否将剩余部分图形裁减一刀, 再进行适当拼接, 得到剩余部分面积ɑ2-b2的另外一种代数式表达形式?
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展示了以上三种成果。情境的设计突出了公式的几何背景, 通过多样化的面积剪拼方法,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探索解决代数问题ɑ2-b2= (ɑ-b) (ɑ+b) 。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使一个代数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几何问题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 开拓学生思维, 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 过程的开放性
开放的学习过程, 能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孕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 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绿色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放的过程。
例如“图形的旋转”教学中,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A BC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 B′C′的过程 (如图1) , 提出三个问题: (1) 找出旋转后的对应点; (2) 在旋转过程中, 说说你的发现; (3) 哪些在变, 哪些没有变?学生思考片刻, 齐答对应点的位置, 并指出位置改变, 图状和大小不变。接下来, 演示△A B C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 B′C′的过程 (如图2) , 要求小组讨论: (1) 写出你能提出的研究问题; (2) 猜测你所提问题的结论是什么; (3) 你如何验证你猜测的结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分组讨论各种可能的研究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猜测, 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猜测、思考、发现、推理、验证、汇报。在这样开放的空间中,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 对问题中信息的识别和分析的角度会存在不同, 因而,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灵活多样, 甚至超出了教师课前预设的范围。但要注意, 教师需要对学生适时、合理地引导, 以防止学生的思维过于分散, 天马行空。
二、层次性
学生各自的能力、生理、心理差距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具有差异性。层次性教学就是正视学生的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合理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体现层次性。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内容, 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在保证教学目标科学性的前提下, 首先, 针对学生的共性, 合理地制定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 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订出分层的、多样的、可选择的弹性目标[1]。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 在对教材和学情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把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等级, A级:观察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 掌握公式的运用。B级:会识别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能够将所求多项式转化为具有平方差公式特征的多项式, 再进行因式分解。C级:能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和平方差公式多次因式分解。D级: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其中蕴含的类比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此外, 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控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习内容和例题习题前标注上相应的学习级别,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个性的知识目标。教学中, 教师会不断激励完成预定目标的学生向高一级目标挑战。在达成目标的征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探究活动的层次性
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性, 探究活动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不同层次的阶段性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 不断地树立自信。
例如“图形旋转”教学中求旋转角的问题, 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 (如图3) 在△A B C中, ∠BAC=36°, D是BC上一点, △ABD经旋转后得到△ACE的位置, 求旋转角的度数。在求解的过程中, 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旋转中心和对应点, 再思考旋转角的度数。活动一是对旋转性质的基本运用, 并为后面综合活动二进行了铺垫。活动二: (如图4) P是等边△ABC内一点, △AMC是由△APB旋转所得, (1) 求∠PAM的度数, 说出理由; (2) 判断△APM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这两个活动虽然都是利用旋转性质求旋转角, 但活动二是活动一的延伸, 这样的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新颖性
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新的意思、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 就称得上创造[3]。因此, 我们把新颖性作为评价创新课堂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方面, 新颖性体现于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教学中设置新颖性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 新颖性体现于方法的巧妙性。巧妙地解题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还能给学生带来震撼, 让学生惊叹于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例如“图形旋转”教学中, 教师最后设计问题:如图5分别以正方形ABCD的边AB、AD为半径画圆,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ɑ,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求阴影面积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利用旋转变换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巧妙、简便的方法, 即将图6中 (1) 旋转至 (3) , (2) 旋转至 (4) , 求不规则的阴影图形转变为求以ɑ为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感受旋转变换的巧妙利用, 体会捕捉问题中隐性信息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绿色课堂, 不但是科学的课堂, 更是创新的课堂。通过正视个性差异、预设弹性目标、分层设计活动、创设开放空间等,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还能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19, 67-68.
[3]金荣生.数学:引导学生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
放飞课堂 篇2
优化课堂教学 放飞创新翅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陈世金 作者单位:福建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开放课堂 放飞童真 篇3
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改变为继续的、开放的、发展性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探索、思考,获取能力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美术活动兴趣
“生活既是美”,当学生感受到美来自生活,美来自身边,我们的课堂以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我们必须打破教材的限制,打破囿于教室的教学空间概念,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使固定的教学空间变为弹性空间。[案例一]:以大自然为课堂。一节《春天的色彩》一课,我一步入课堂就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春天的颜色去!”孩子们就象春天的小鸟一样,跟着老师快乐地飞向校园的小树林。在小树林里,他们用小手指点着各种色彩,抚摸着还沾着露珠的树叶和粉嫩的花瓣,用鼻子嗅着泥土的清香,偶尔看见一两只小鸟,他们欢呼着,追逐着。这时我鼓励他们:“把你找到的春天的颜色藏到小脑袋里,别让她们跑了!”回到教室,孩子们赶快用画笔蘸着颜料恣意地表现小树林里的春天。
我们的校园就如一个园林的缩影:豆园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花木布局,梅园、桂园的鹅卵石小路蜿蜒曲折,生态园池水荡漾,竹园曲径通幽,一个个休憩的亭子和长凳都让人感受到了玲珑剔透的吴文化书香特色,我常常带领高年级学生拿好画板和画纸,分散于校园中,描绘《我心中的校园》,或《我为校园添绿》,中年级学生则通过剪《纸花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移步换景”,来领略园林式校园的古典美。这些比起在教室里观看老师展示的各种色卡,或通过浏览多媒体课件,来得更朴实、更直观。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美术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材料的多样性。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材料,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一双艺术的眼睛,启发了学生的多元思考、自由表现和个性张扬。[案例二]:在多次的课堂尝试中,我曾尝试用报纸制作服饰,用鹅卵石、灯泡、酒瓶上橡皮泥黏贴或颜料彩绘,用泡沫雕刻彩绘,用海螺、指纹、树叶、树皮等印肌理组画的。用各种树叶、绳子、毛皮、碎纸、丝网等不同的质感形成不同的点线面,从而组成丰富的版画画面的;用沙子在幻灯机上手指作画等等。
新课程倡导个性张扬,多元表现,自主创造。多样的材料给了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了更大的弹性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紧密融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要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漂亮,不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形成形式与实质内容的完美统一,使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创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的课堂教育,能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能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激发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美术课堂中,任课教师更是应该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案例三]一节区级示范课《狮子大王》
(1)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开始感受舞狮的几个镜头引入狮子,律动舞狮动作,亲切探讨狮子的叫声给人的感觉,引导学生了解了狮子的生活区域和狮子与其他食肉动物的五官区别,还与学生们一起竞赛画画狮子的五官,制作狮子头饰,在儿歌中即兴表演。“我是狮子大王呀,威风凛凛真神气,我是狮子大王呀,从不欺负小兄弟!”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开放型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往昔“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已没有了立足之地,师生在谈话、接触、询问、交流、师生表演、竞赛中,树立了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同学提问。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中外名画家画的狮子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狮子鬃毛又短又少,而有的又长又硬又密,显得非常漂亮?狮子的眼睛很大,很红,嘴巴很大,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事实上这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办法。“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3)增加小组合作,师生讨论、交流的机会。为了能在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剪、贴、刻、画、卷、折等方法);为了学生能应用各种制作材料来制作(画纸、布、毛线、报纸、橡皮泥等材料);作业安排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要求;任选一种方法表现出狮子的特点。这样做,学生作业中,他们能抓住狮子特点进行大胆表现,而且方法各异,形式多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放飞学生心灵 追求完美课堂 篇4
●●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经常采用小竞赛或益智性的游戏等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创设出一种快乐、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会学、乐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比如, 打字是一项枯燥的、机械的操作, 学生对此兴趣持久性不长, 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寓教于乐的益智性游戏, 他们为了闯关、为了胜利, 就要逼着自己刻苦练习, 使其指法正确、熟练, 从而在笑声中学习, 在娱乐中进步。
如今的小学生好胜心强, 我便不定期举行颇具竞争性的比赛, 如一分钟打字、十分钟文章输入等,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 在课堂上, 我还经常让进步快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现身说法, 这样便使优秀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使后进者见贤思齐、后来居上。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 刻苦学习之气蔚然成风。
●●尝试自学, 动手实践
我们的教育应向国外吸取一些好的方法,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 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开动脑筋, 动手实践, 拓宽思维。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 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 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 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如在进行五年级《走进“Word编辑部”》一课的教学时, 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 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 在回顾、复习过“画图”窗口后, 教师揭示课题, 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 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 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 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进行有机的结合, 不但学得轻松, 也容易掌握, 并逐步运用到其他软件的使用上, 即所谓信息技术上的“一通百通”, 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这样, 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 通过自己的理解、实践、探讨、研究而获得的知识, 印象深, 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 学生参与程度高, 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体现, 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实践小结, 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 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Word”窗口, 其中工具栏和“画图”窗口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 找出工具栏和菜单栏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上机时,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 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 提供方便, 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找到了, 但说不清楚, 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 并让其他同学讨论, 一起归纳出工具栏上的按钮, 哪些同菜单栏中的一样, 但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
总之, 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再过渡到“会学”。
学习成功从而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这门课的强烈欲望。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首先要使其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 轻易否定, 那些看似奇怪的, 出乎老师意料的想法或问题, 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 教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 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 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 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 勇于创新, 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留有空间, 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 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 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 让学生自己提出操作难点, 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学生不仅提高了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些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自主评价, 助推提高
自主评价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自己为中心, 对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和自查。一方面通过自评, 可以把自己与过去进行比较, 确认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过自测和优秀成果进行比较, 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自主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交往的能力, 鼓励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竞争, 又激活了课堂学习的气氛。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 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激发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发挥, 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区别定位, 有效评价,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何更好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手段,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中学习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个性有不同程度的“张扬”, 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放飞课堂 篇5
——菜市街小学运用“四有三味”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 王君霞 徐炳容 2012年10月26日, 以“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农村地区学生‘三大能力’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MILE项目年度培训会在西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江津区菜市街小学吴红卫校长分享了该校的“四有三味”特色教学文化,交流了我校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受到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璇的充分肯定。重庆市教科院的语文教研员张咏梅认为:菜市街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点、有面、有过程、有成果,“四有三味”教学模式既有理性的高度,又有实作的经验,“普通学校,普通老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源于责任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菜市街小学地处江津区城区中心,始创于清朝末年,文化底蕴深厚,一直是家长们心目中的理想小学。近年来,江津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区人口的急剧膨胀,无形中将菜市街小学置于了一个尴尬境地:城区学校中校园面积最小,班额最大,师资相对不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张扬个性,多元立体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锻炼与提升,实现课堂“效率”和“效益”的双赢?怎样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的问题?怎样才能把课堂变得高效?怎样才能办学生喜欢、家长信任、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新机遇下菜市街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挑战,以吴红卫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在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后,决定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南,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以重庆市建设“卓越课堂”,江津区“打造三空间活力课堂”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独具我校特色的“四有三味”教学模式。
“四有”即“心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科”;“三味”即“综合味、人情味、学科味”。大容量、大整合、大贯通、多参与、多实践、多合作是“四有三味”教学模式的精髓;相信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乐于实践、主动参与,让学生因收获进步,享受成功从而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各学科学习是“四有三味”教学模式的核心。
成于实践 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四有三味”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课内,教师要学会退位,让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表达、交流、分享,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而只有当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喜欢的程度才会越大;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是属
于“自己的”课堂,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学习,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此,学校在“减负提质上”狠下工夫。
学校一直主张“站得高才看得远”,针对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带领老师们认真钻研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对每门学科1-6年级各阶段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细化,对每个年级的所有科目进行学科整合。结果发现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个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风景名胜:二年级下册,《风景名胜展》是要求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的风景名胜资料,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三年级上册,《我是家乡小导游》是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用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五年级上册,《世界风光展》是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会写解说词,并在校园内策划“世界风光展”活动。而同一个年级的不同学科在部份教学内容上又是相通相融的。比如:二年级语文上册《找秋天》与二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单元中歌曲《金铃铛》、《摘果子》、《丰收之歌》的内容相融;五年级科学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蚯蚓的选择》和五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生物世界》、音乐课程《可爱的小动物》、《森林音乐会》内容相融。经过归纳整理,《学科各阶段目标》、《学科知识分年级汇总表》、《课程类型汇总表》、《年级学科整合汇总表》等一系列表册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学不懂的,不讲;同样的内容,综合学科一起讲;不同的学科,突出特色重点讲。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整合了,老师们让课堂变得轻松了,学生变得快乐了。
“六年阳光化育,一生自信飞翔”是学校的一贯办学宗旨。“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能力”,学校一直倡导“低负担,高质量,可持续”的课堂,让学生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课堂上,养成自主学习,深度思维的习惯,提升探究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张扬个性。
“我们小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第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就想到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我们组有4位同学想当解说员给大家解说呢。请老师和台下的同学来当评委,为我们评出一名优秀解说员。有请四位解说员闪亮登场„„”这是我校五年级二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世界风光展》的课堂现场。教授本堂课的王老师一直微笑着站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其间只是冲着进行展示汇报的同学竖竖大拇指。40分钟里,学生们自主的组织策划、分组活动、交流汇报,孩子们用歌曲、舞蹈、朗诵、方言、日记、解说、游戏、手抄报、照片、PPT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介绍世界风光、畅游世界风光。一堂语文课就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划上了句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能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今,“今天我来当老师”、“主题大课堂”等课堂模式受到学生欢迎,“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方式得到学生喜欢。课堂外,教师把握掌控、用心指导;课堂上,教师就是一
位麦田的守望者,充满期待、积极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热情。
菜市街小学是江津城区一所普通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但在老师们眼中,无论学生富有与否、聪明与否、漂亮与否,都应该得到关注与提升。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无论水平高与低,质量优与劣,只要学生人人参与、乐于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了发展与进步,就是作为教育者的一种成功。
兴于合作 筑师生幸福的舞台
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开展“问题跟进式合作”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积极走近学生,研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合作教研,最后解决问题。筹备一节美术赛课,学校会邀请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学科老师集体“会诊”;音乐课上填歌词,数学课上写说明文。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老师与老师之间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教育问题,学校总是鼓励每一位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合作探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大家的资源共享中,点燃教育激情,放飞教育理想。一年来,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陆续呈现:唐梅老师的文化作文课荣获全国特等奖、王君霞老师的群文阅读指导课《儿童诗一组 “反复的妙用”》荣获2013年重庆市中小学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一等奖、刘漆红老师的美术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并将代表江津区参加重庆市级赛课、曹晓玲老师的品德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唐全梅老师的数学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何清老师的综合实践课荣获几江教管中心一等奖等。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甚至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初生牛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金矿,可以开发;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盏明灯,可以点燃,只需要我们给他借个火,给他照个亮,这个火就是参与,这个亮就是合作。“我参与,我实践,我合作”是教师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走进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幸运的,生活在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快乐的,走出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幸福的”。为了让每一个走进菜市街小学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学校还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进行整合。例如,音乐老师岳凤华在教学《东北好》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改填歌词”:让学生充分调动课外生活资源,将生活中了解的江津或其他地方的特产、风景名胜等填改歌词,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课外生活资源和喜好填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歌词,各小组孩子自信满满地上台演唱自己的《江津好》或《XX好》。各学科老师像这样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们十分重视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多彩的舞台。于是有了学生的一份份手工作品、一本本习作集、一次次社会调查、一场场精彩辩论,见证着学生全面、多元、立体的发展。
盛于未来 创优质理想的学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目前,“四有三味”教学文化正为菜市街小学的发展不断输送强大正能量。王君霞老师先后送教到了南川、忠县为培训者培训工作增添了基层实作亮点,让
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对江津地区的语文课改工作刮目相看。去年12月,江津区教委督导室调研员刘正权一行在几江教管中心领导的陪同下到我校检查“减负提质”工作开展情况。他们惊喜地发现:菜市街小学在落实减负提质方面有自己的新思考和新举措,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的研究和“问题跟进式”合作校本教研模式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于是,区教科所听了督查组的介绍决定江津区首届“小学品德学科校本教研培训暨卓越课堂现场研讨会”在菜市街小学举行。会上吴红卫校长做了题为《立足校本、追求卓越、回归幸福》的经验交流,并让吕江红副校长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学校“问题跟进式”合作教研模式,还通过曹晓玲老师执教教研课《团结合作》与兄弟学校分享了我校品德备课组和她一起磨课的过程和体会,让各兄弟学校受益匪浅。今年4月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放飞理想教育之梦 构建特色‘卓越课堂’”的江津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暨“三空间”活力课堂现场研讨会也交由我校承办。吴校长又一次毫无保留地让参会的领导和老师现场观摩了我校王君霞老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爱世界好风光》一课,参观了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学生作品,让副校长吕江红给大家做了题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四有”“三味”》的专题讲座,让大家进一步明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操作过程和方法。
给个支点 放飞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43-02
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充当“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处处控制课堂教学,教案如一只“无形的手”,教师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学生则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不谋而合”时,教师会兴奋不已,迫不急待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背后的思考;而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教师们更多的是这样处理:断之——打断学生的发言,“剥夺”刚刚给他发言的权力,让其他同学取而代之,直至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冷之——教师充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楷模,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曲之——不去挖掘学生所回答内容原本的含意,进而发现学生的思想萌芽,而是生硬地将其千方百计地与自己预设答案相联系,力图顺利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目的不外乎是教师想让“教”和“学”形成课堂上最理想的演绎。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会精彩吗?有价值吗?有生命力吗?
一、会听——听出“弦外之音”
不久前听了一年级《8、7、6加几》的课时,一生在复习9+几的凑十法中,回答老师一道题:9+4=( ),他没有将4分成1和3,而是将4分成2和2,于是老师就让他坐下了。通过一节课8、7、6、加几的凑十法学习,在巩固练习时,多次举手的这位学生又一次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回答了老师这样一道题:8+9=( )时,他将9分成了4和5,还没等他说完,同样地老师又让他坐下,在露出失望的表情后这位学生低下了头。虽然这节课老师一直都在尽力地讲解两个加数不同的凑十法,但对这位学生却是无效的。下课后,通过交流,我知道他不将复习题中的4分成1和3是因为这一道题的前一题是9+2=(11),于是他就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将4分成2和2,将11加上2就可以得出9+4=13。而后面的8+9=( ),他将9分成了4和5,也是因为他非常有把握知道8+4=(12),而12+5=17,所以8+9=(17)。而“凑十法”他已经学会了,但他觉得凑十法不如他的这种方法算得迅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学生他不是被动地消化教师给予的最优方法,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最优法,而且他也很愿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同学们共享,我们不应该不给学生这种机会,做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听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捕捉课堂上的“亮点”资源,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其实倾听本身也就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就是在心灵上给予他十分丰厚的馈赠了,你就能听到许多精彩的心灵之语。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倾听者。
二、会享——共享“智慧心声”
在一节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中,教师在复习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说:“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思考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于是在讨论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方案:水升法——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已有一定量水的正方体容器内,让物体完全浸没,水上升高度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水降法——将完全浸没的不规则物体从正方体容器中取出,水下降高度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水溢法——将不规则物体放入装满水的容器内,溢出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教师又提出:“如何测量苹果的体积呢?”由于一般的苹果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再用以上介绍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无疑又给了学生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思考和讨论后,“沙测法”“盐测法”“米测法”“捆绑法”等便应运而生,在学生交流方法、交换思想、智慧撞击的过程中,师生共享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境。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一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差异之二是某些智慧已被人显示(显能),某些智慧还没有被人显示(潜能)。在这里这位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索的一个个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挖掘潜能、展示智慧、交换思想的空间,在学生深入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课堂就能靈动起来,围绕问题的精彩回答让课堂放发出异样的光彩,师生就在愉悦中共享智慧的硕果。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设计适度的课堂问题。
三、会激——激出“思想火花”
在三年级《估算》这节课中,吴正宪老师在学生板演自己的估算方法时说:“你想往哪儿写,就往哪儿写。”看似“杂乱无章”的板演,经过分析才知道它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吴老师给了所有孩子“说话”的机会,她这样对孩子说:“你的这种方法后面肯定有思考,我相信你一定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我们要勇敢的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凡事都要讲道理。”“你的话太有‘份量’了”“你的方法真不一般,你真了不起!”…… 等等。就在吴老师这样的话语中,学生一一道出自己的思考,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并用“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凑估”“精估”“四舍五入估”等很形象化的名字来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而各种估算方法也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了。在“不经意”中吴老师激出了孩子们的“思想火花”,变“欲说还休”为“欲罢不能”,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通常一两年后就忘掉了,而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在这节课中,我们不然看出,吴老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教给了学生数学分类和逻辑思维等思想方法,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这“三维”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体现了教师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她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展开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励他们“说”的欲望。
开放的课堂智慧在放飞 篇7
(1) 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所谓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就是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上, 要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这主要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 而应该是多元的。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乃至创新能力, 往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提出一个问题:假如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走到我们中间, 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 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要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拿出来给她穿。有的说, 我们应该把她请进教室, 让她和我们一起听课学习。有的说, 我要让她参加班级联欢会, 还要请她表演节目呢。可见这一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创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 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即克服终结意识, 强调发展意识, 把评价与发展沟通起来, 用发展的眼光实施多种形式的多向评价, 主要体现在: (1)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态度, 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 (2) 在学科性目标之外, 着重对学生品质、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内引向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 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励性原则。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个体, 始终对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通过激励性的评价, 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增强学习的动力。 (4) 多元性原则。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 从而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 而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 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 甚至截然相左。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 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对学生的发言、提问、作业要进行多元性评价, 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能自圆其说, 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读同一篇文章, 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的解释可以几种方式并存;同一篇文章的分段, 可以几种分法都对;概括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 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应该说, 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成为学生再探索、再创造的催化剂。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更主要的还在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1)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所谓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对语文教学来说, 就是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 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把教材与生活沟通起来, 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漪老师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 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 接受新事物, 接受新信息, 让时代活水在语文课上流淌。因此,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首先应赋予教材广阔的现实背景, 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 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 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本地区的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佳作, 有机融入系统知识之中, 提高教材的“开放度”。其次, 要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即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成果,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 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结构。最后, 教学是为学习服务的, 要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思维信息加工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无锡市连云街小学《现代开放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汇报———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课上, 他们学校的周晓蕾老师上的《自相矛盾》一课, 就引进了古文《自相矛盾》的教学;吉林市第一实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改实验”过程中, 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天天诵读古诗文。以上这些在教学内容开放性方面所进行的教改实践,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指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 学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即克服单向交往, 强调多向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要体现在: (1) 师生多向交往, 即通过师生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 一方面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使信息 (包括知识、策略、情感等) 的多向交流得以实现, 使信息在动态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增效。 (2) 教为“学”服务, 即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进行, 把“教”与“学”沟通起来, 加强师生合作, 使师生之间产生积极互动, 破除传统教学过程的封闭性, 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愉快生活、创新的过程。 (3) 注重教学的即时性, 即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做到心中有数, 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 捕捉和运用学生的即时思维信息, 真正使课堂教学时时有创造, 处处有发现。
(3) 教学手段的开放性。信息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现代的教育技术辅助。多媒体上的“交互”和网上的“浏览”增大了信息量、科技量, 缩小了读者与作者之间时空上的距离, 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 并且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 为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
(4) 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富有创造的语文课, 组织者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 也可以是“自然”或“社会”;学习形式可以是自学, 也可以是讨论, 尤其强调在“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师生”和“生生”合作。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情境课堂放飞学生想象 篇8
一、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的学习, 对学生来说, 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生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部份学生没有学数学的动力, 更没有学数学的意识。但这些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 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以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中获得知识。因此, 巧妙的创设情境, 既可以克服数学教学的缺陷, 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 从而使数学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如在学习“分类”时, 为了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与自己喜爱的小伙伴开设学具商店, 教师发给笔、练习本、课外书, 随意摆放, 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归类。随后, 学生可以到“学具商店”去买学具, “店主”与“顾客”进行交流, “顾客”将要买的学具找出, “店主”就可以将学具出售给他。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 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个性展示中激发参与热情
让学生亲手制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小学数学课本中许多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 选择的题材也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都是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 教师可以围绕具体内容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活动。如在学习“1~10数字”这一单元后,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数字卡片, 内容包括猪、狗、兔……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 设计的卡片各具特色, 有的贴上了漂亮的图画, 有的在自己设计的卡通动画图上标上漂亮的数字……面对各自设计的卡片, 同学们还饶有兴趣地互相观看、数数、评论, 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让学生收录自己喜爱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把平笪双柏县妥甸小学倪金花时在报刊和影视中看到的数学小知识、小幽默、小故事等摘抄下来, 存入专门的材料袋中。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将生活中可能看到的数学信息收集起来, 如食品、物品上的价格商标、服装搭配效果、长度单位、年月日等, 都可以作为收录的内容, 同时这些生活信息大都包含着优秀的创意, 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价值, 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我让学生围绕收集到的信息编应用题解决问题, 并拿出来展览, 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被别的同学围观和欣赏时, 那种乐滋滋的感觉都写在他们的脸上了。
让学生撰写数学活动心得体会。我常常开展一些数学活动, 如举办口算速算比赛、数学知识抢答赛、数学知识情境再现联欢会及各类数学知识竞赛, 在活动中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我还要求他们在认真参与的同时, 多观察, 多思考, 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自己的学习心得, 再加上图片、照片展示在班级的展板里,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在评价活动中提升自信心
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主要还是来自外部的评价, 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所以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积极评价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而要通过长期一系列有层次的积极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评价中, 我设计的“新星评选”活动倍受学生的喜爱, 是学生展示风采的平台, 也是学生获得持续不断的积极评价的平台。首先, 在平时的教学中评选出“每日之星”。每次课前, 我都准备许多星星形状的小奖状, 用各式字体在上面写上不同的鼓励语, 如“可以!”“好!”“棒!”“你真行!“太酷了!”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尝试、愉快合作, 一点一滴的发展和进步, 都可以得到“每日之星”的奖状。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评选出“每月新星”。
每次学生得到小星星时, 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他们精心地收藏着每一颗“星星”, 感觉自身的价值在每一颗小星星上得到了不断的体现。这些有层次的“每日之星”、“每月新星”、“数学之星”都是对学生持续的肯定评价, 它记载了学生前进的历程, 同时我也相信这一颗颗星星一定会点燃学生的心灵, 也使他们像星星一样闪亮。
四、在联系生活中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数学。因此, 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 又能获得实践经验, 数学教学必须生活化, 教师要紧扣教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不仅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后,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空间体系, 突破教材限制, 向室外、校外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并在生活中实践。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一课, 我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到层板厂, 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到超市, 了解商品的价格……课堂上, 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 并让学生编成应用题。这样,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在学以致用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数学练习中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 让学生学用结合。每一次完成新课后, 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测量”时,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 走一走体验步测和进行实际测量。又如,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 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测量门窗的长与宽, 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 计算出教室的面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 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使他们感受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 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层次上, 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 以达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 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 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作用,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 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 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教室。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 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还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生活化。
“快乐中学”的基本要素
“快乐中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程序是:悟———导———学———研。
悟:学生自觉地感悟。带着快乐的心情对学习研究对象进行初次的观察、思考、模仿或实践操作, 学习的行为动作表现为看、做、读、体验、模仿等等。
导: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指学习的程序、学习的方法, 以及设计相应的环境进行辩证的思考和讲述最基本的知识等等。
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快乐自由地选择一定的学习方法, 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 进行有趣的学习或相应的训练, 达到自主掌握知识的目的。
研:探究的快乐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内容, 换一个角度或方法进行思考, 研究可能得到的结论, 改进和创新学习方法, 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让美在语文课堂放飞 篇9
近日翻阅《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不禁被李吉林老师《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一文中的这段话所吸引。文中谈到,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这该是一个多么丰富而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的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然而多少年来,语文教学中繁琐的讲解、众多的练习、机械的训练恰恰抹杀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美。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美的光彩,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
一、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就犹如打开了一轴跌宕多姿的画卷。鉴于语文教材特有的丰富的美感因素,教材之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美之根本。语文教学过程可看做是教师感悟理解教材,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以一定的方式示之于学生,以引发学生感悟理解教材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挖掘教材之美的先行者,教师对教材的感悟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之美的领略。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敏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以自己对美特有的感悟力,将单纯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韵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语文学习,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只有当语文素养提高了,我们才有能力充分发掘教材的美感因素,在胸中蓄满“美”的源头活水,以备课堂上学生求知之需。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感悟理解教材,并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以一定的方式示之于学生,以引发学生感悟理解教材的过程,所以教师又是教材的诠释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有效合理的手段,将语文教材之美充分再现于课堂:或是如诗如画的描述,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是形象逼真的图片,或是音像结合的课件,或是动情投入的表演……以此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美丽的窗口,使他们眼前呈现出一片辽阔绚丽的世界。只有当教材之美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绽放时,语文课程的美感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美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关爱孩子的生命活动,追求的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这种鲜活的教学所焕发出的生机美,是语文课堂教学美之灵魂。而传统的(甚至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教师牵着亦步亦趋地共同演示教学过程,他们有疑不敢问,有异议不能讲,只会划一地思维,划一地表达,悟性、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了。所以,我们首当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其从“这也不该说,那也不敢问”的思想桎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百家争鸣。传统的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太多的规范束缚,强调“坐有坐像,站有站像”,一举一动都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所以我们还要“解放儿童的手脚,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著名教师支玉恒老师上课就鼓励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把课堂上的规范减少到了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思想、手脚的双重解放,必然会使语文课堂释放出无限生命力。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文句的意韵,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让语文课堂洋溢人情美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双向合作活动,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情氛围下的人文交往,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一句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洋溢的人情美,是促使教材之美在课堂上鲜活绽放的纽带。我们应善于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将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并及时送上亲切的微笑、轻轻的抚慰、由衷的赞扬,善意的提醒……这些都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情感、智慧、身心的有效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曾对一位害羞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从这话中我们可以感到,于老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发展,他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动向。他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巧妙点拨,如春风化雨,成功地扬起了学生自信的风帆。这其中蕴含的对学生的一片关爱之情,无疑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强调的是,课堂上的人情之美不是刻意演出来的,而是一种爱的自然流露。曾听过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上课,“可以上课了吗?”、“你愿意来谈谈吗?”、“对不起,能听听老师的看法吗?”……这些富有人情魅力的语言就在课堂上自然流淌,使学生和听课者都如沐春风,被课堂上洋溢的人情之美所感动。
诚如李吉林老师所说:“美,该是教育的磁石。”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文采,燃烧着思想,焕发着活力,我们展现给学生的,应该是感觉最好的语文课。
摘要: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 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 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 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焕发生机美、洋溢人情美三个方面, 对构建“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
营造生态课堂 放飞快乐心情 篇10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深感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是那么重大,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开始, 是孩子们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一步。因此, 我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构建绿色的生态课堂, 我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 而是信任和和平的关系, 我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 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 学生被动听, 少数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 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构建真正的生态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 提供生态课堂有效生成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教学情境时,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能促使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用创设疑问、谜语、故事、歌诀、直观演示、操作、游戏、巧设“陷阱”、设计“障碍”等途径创设有效情境, 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份吸引力, 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 发现规律, 促使生态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个同学所分到的苹果的个数: (1) 有8个苹果, 平均分给2个同学。 (2) 有6个苹果, 平均分给3个同学。 (3) 有1个苹果, 平均分给2个同学。当第三小题出示后, 本来兴奋的学生, 这时个个面带不解的神情, 无所适从。此时学生的思路受到阻碍, 想早点知道“谜底”, 随着教师的导入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自然而然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
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保证生态课堂的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建立合作、融洽、民主、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能保证生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生成。师生关系是学校课堂的主要人际关系, 应该是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生态课堂的生成, 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讲解、充满科学美的逻辑推理, 诱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 为学生建立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保证生态课堂的有效生成。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师生的关系, 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个团结向上、凝集力强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协调课堂中学生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彼此友爱与互助, 乐于一起探索学习, 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三、设计有效探究学习活动, 促使生态课堂的有效生成
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提高探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也是促使生态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那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 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 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 全体动手, 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 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会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 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二) 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
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就要把握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心中要时时想到“学困生”,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 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生态课堂时时体现,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三) 精心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真正”互动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的”。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 双方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是平等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生活在真正互动生态课堂中, 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射。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思维是活跃的,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 也培养学生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爱我的学生, 我时常自我反省,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我喜欢跟他们围坐在一起, 谈天说地。有一次, 我在教室和孩子们高兴地交谈着, 突然张瑜对我说:“杨老师, 我从你的课中学会了自信, 我比以前更喜欢数学了!”旁边的一个小男孩说:“老师, 原来也可以这样学数学,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我真希望我每天都可以当小老师。”慢慢地, 在学生们对我投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时, 我倍感欣慰与自豪, 然而我又是何等地羡慕他们。在新课程下, 他们尽情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放飞着美丽的心灵。家长喜悦的心情, 放心的眼神, 我看见了, 也感觉到了, 我的心开始快乐, 我的心开始无悔, 我开始相信自己的选择!感受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愉快, 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 但是又特别甜蜜的幸福。
摘要:只有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 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 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 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 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放飞学生,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11
本人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突破”,放飞学生。
一、在教学内容上突破,放飞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探险”单元时,发现学生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我一讲到“探险”话题时,学生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我于是就势利导,本单元课文中的形象不都可以用“英雄”来通领吗?我就买来了《英雄》的光碟在教室播放。看完片子,我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逊呢?夸父和孔子呢?结合《真正的英雄》,提示学生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词。两三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意犹未尽。我又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或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创造性地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
当然还可以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有同学说“黄河“离我们太远,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我一听这不正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吗?便爽快地答应了。结果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科代表和班干部把一套精心编排的节目《家乡风韵》搬上了讲台,台上的主持人妙语连珠,台下学生热情高亢。他们自编自演,形式多样,有散文、诗歌的朗诵,有方言小品,有相声〈还是家乡美〉等,“爱家乡”的旋律久久的回响在班级的上空。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目标定位上突破,放飞学生。
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 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教师的“教”—— 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整个课堂围绕学生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的心灵的深处。一篇文章学完之后,问学生有什么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答案各异,其目标是清楚的,也是实在的。正是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大胆突破,才真正使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
教学中我喜欢和学生商量:“我们带着‘写什么—— 怎么写——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按照这个规律去学,效果都较好。因為这三个问题是钱梦龙先生导读艺术的精髓,如能领悟其实质,并教给学生如何灵活运用,“三问”可以打开自渎之门啊!
三、在教材处理上突破,放飞学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敢于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地去处理教材,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到欣赏、理解、写作等方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告诉他们,“我没带教案和教参,所以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众所都知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借助个人体验而逐步展开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诸要素,要求阅读主体分析研究客观存在,在已知领域有突破,在未知领域里通过推断产生新的发现。如果一定要把学生的理解“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以求“一致”,那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斑羚,把死亡留给自己,甘愿粉身碎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这是长辈对年轻一代深沉的爱。”还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应该猎杀它们,课文中正是因为猎杀才造成了如此的悲剧,让我们难以接受,我想将结局改写一下:崖下是一个湖,掉下去的斑羚都安然无恙,它们意外地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没有人类的猎杀,从此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教室里立刻掌声雷鸣。这些见解是多么鲜活而深刻呀,可见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实际已超越了教参。我对这些新颖、富有创造性的发言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肯定。
四、在教学形式上突破,放飞学生。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将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展为立体的开放的“五课堂”,即质疑式课堂、感想式课堂、表演式课堂、竞赛式课堂、辩论式课堂,无论那种课堂,强调实施主体性教学,即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新始于问题。通过这种质疑式课堂,我才真正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语文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 篇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认为, 每一个语文课堂, 都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美丽的天堂。当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达到这一境界, 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因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第一推动力, 而要营造这种最佳的气氛, 就需要努力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维智慧, 挖掘学生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阐释, 让学生利用自己直觉的、情感的、经验的描述来替代对文章的概括的、理性的、本质的理解, 来替代那些连语言本身也无法完成的意义阐述, 让学生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 去丰富、去补充、去进行艺术补白。
一、借助音乐, 渲染氛围、融入文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快地融入文本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先决条件, 而音乐是语文教师常常借助的手段。例如:在教学《春》一文时, 首先播放歌曲《北国之春》, 渲染氛围。然后适时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们对春天怀有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春》的世界吧!这样在歌声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愉快地融入课文, 走进了课堂。
全文10个自然段, 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合作, 在《阳春白雪》的音乐伴奏下读课文, 当伴读的乐曲中充满对春到来的企盼与欢悦时, 朗读的同学更加投入了, 听读的同学更加如醉如痴、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通过绘画, 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在教学以写景为主的诗歌、散文时, 在朗读、体会、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 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最好的方式。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语文课———《答谢中书书》, 印象十分深刻。在范读、自由读以及概括感悟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从文中读到的、感受到的绘在一张纸上。这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只见一个个兴趣盎然, 奋笔疾“绘”。不多时, 一张张色彩明丽的图画出现在大家面前。画面上有峻峭的山, 明丽的水, 五色的石头, 翠绿的竹林, 乱鸣的猿鸟, 跃水的游鱼。栩栩如生、生机盎然。从画面中, 生又探讨出本文写景的特点: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三、展示表演, 体验情感、获取真知
课堂学习不仅是识记的过程, 更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愉快、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 犹如一种催化剂,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语文老师应善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激情、善于把握课堂节奏, 适时创制课堂高潮, 让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升华自己的领悟力, 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
例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文内容, 然后编排课本剧, 从导演、编写剧本到选取演员排练, 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 我导入新课, 出示目标后, 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各组展示自学成果) , 表演结束后, 再由导演总结, 演员作自我评价, 谈体会, 观众做综合评价。这样, 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作者有了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学生积极性很高, 表演得淋漓尽致, 惟妙惟肖。彼时彼刻, 气氛异常热烈, 学生在欢笑中感受到皇帝的愚蠢可笑和可悲的现实。这篇课文, 无论是表演者, 还是在欣赏者的心中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我们要把读书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心灵,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在音乐、审美、表演等方面的潜能, 并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中, 这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情感的交流、历练和涵养, 而且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数人参与的情感的体验描述的“语言场”中互相激发、感染, 走向纯净与崇高。
当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如瀚海无边。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只不过是这海滩上的几枚贝壳, 数粒微沙而已。但我愿意这样勤加捡拾, 就像学生们愿意兴奋在个性的张扬中, 徜徉于求知的欢乐里一样, 带领孩子们一起愉快的营造这一方美丽的语文学习的天堂。
摘要:新课程要求, 语文课堂要开放而有活力, 应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需要语文教师采用多种艺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借助音乐, 渲染氛围、融入文本;通过绘画, 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展示表演, 体验情感、获取真知。
【放飞课堂】推荐阅读:
放飞语文课堂的翅膀07-31
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09-26
放飞风筝放飞心情08-23
放飞梦想放飞希望放活动方案风筝比赛09-06
放飞青春和梦想演讲稿:展望未来放飞梦想10-05
放飞想象07-26
放飞心情10-25
放飞梦想06-27
放飞科技梦想08-25
科技放飞梦想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