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

2024-07-26

放飞想象(共12篇)

放飞想象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探索的翅膀, 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 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 更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力求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体会作品所描述的关系,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例如,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文中花铺满地, 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 写触觉感受。可是, 作者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写“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而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一个“也”字呢?作者是否在与大家熟悉的一种情景相比较呢?大家熟悉的情景是什么情景?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 体味作者的心境, 通过丰富的联想和自由的想象,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作者之所以有‘脚踏上去’的动作, 是因为作者要给读者逼真的感觉;作者之所以不写‘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而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一个‘也’字, 是因为作者也许以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与花非花的雪花相比较;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另一种情景是雪后观景。”虽然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槐树, 也不认识槐树, 更不曾有见过秋天落蕊的情景, 但是通过想象, 却仿佛看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秋天的清晨, 轻轻地推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 就如同初冬早晨起来, 满眼的白雪, 才知道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欣喜地脚踏上去, 却发现与踏雪发出“吱嘎”、“嘎吱”声响的是“声音也没有, 然后掬起一捧落蕊, 闻一闻, 像雪一样“气味也没有”;一阵扫后, 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时不与兮岁不留, 一叶落兮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 学生穿越时空犹如身临其境, 充分体味作品的意蕴,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韵味, 对秋色、秋的意味和秋的姿态的感悟中, 与作者的情感相互交融, 相会辉映。

又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体味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的妙味, 真切感受自己和作者一样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合上书本, 微闭双眼, 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徜徉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美丽的画卷徐徐打开, 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里, 层层的叶子中间, 仿佛零星地点缀着些晶莹碧透的明珠、又好似闪烁着光华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多姿, 如同荷花一样亭亭玉立, 含苞待放, 身上散发出的缕缕清香, 就像优美的歌声飘过。随着想象和联想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感受作者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总之,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帮助学生达成形象阅读, 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想象犹如春风, 吹绽学生思维的花朵, 使其香气四溢、芬芳满园;想象宛若羽翼, 托起学生心灵的方舟, 使其驰骋万里、翱翔蓝天。让我们的学生在想象中自由飞翔!

放飞想象 篇2

【活动年级】

五年级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一起来看,它像什么?(出示桂林景点“象鼻山”图片)这就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象鼻山”。在很多风景点,人们根据山脉、岩石的形状通过想象给他们起了有趣的名字,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现在,有家旅游公司要请同学们帮忙,他们发现了一处自然景点,那里也有很多的奇山怪石,只是还没有好好地开发。(出示一幅景点照片)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景点,你能为它起个有趣的名字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3、师:同学们的想象都很有意思,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有趣的事物都是通过人们的观察、想象发现出来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学会运用奇妙的想象力。(出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拓展想象。

1、看图想象(出示人物图片)

(1)师:想象无处不在,你们看,这里有几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表情,请你仔细地观察,想一想:他们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2、听声音想象(出示录有三段声音的三个小喇叭)

(1)师:刚才,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那么,假如你什么景象也没有看到,只是听到声音,会有想象吗?

(2)播放声音1(玻璃破碎的声音),学生说说自己的想象。

(3)播放声音2、3(《春江花月夜》、《英雄交响乐》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两段乐曲,请你静静地听,细细地体会,听着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4)学生交流。

3、情境想象

(1)师:大家的想象可真精彩!下面,就让奇妙的想象力把我们带到神秘的南极吧。

(2)课件出示情境,提出问题:为我国设计一个新的南极考察站。

(3)小组自由讨论后,进行交流。

4、七巧板竞赛,进一步想象。

(1)师:看来,我们都已经拥有了这种奇妙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你们的想象真的会变成现实。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想象力的竞赛。(出示七巧板)这是什么,你知道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以后我们重新进行组合,可以让它们变成很多有意思的图形。

(2)讲解竞赛规则。(课件出示)

(3)评议优胜组,并请5名队员到黑板上展示七巧板图形。

师:你觉得哪一幅图形的想象最奇妙?并说说理由。

5、生活中的小发明

(1)小小的创新会让咱们的生活,充满新鲜,充满快乐。不信,你们看!在发明家俱乐部里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有意思的东西。

(投影)

(2)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

(滴眼药水器;新型雨伞;新型方便筷)

(3)那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或电视、书上等等),有没有注意到其它新型小发明呢?

(4)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举出由组合创造发明的物品,越多越好,通过举例使学生加深对组合创造法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例如:带日历的手表,带温度计的台历架,带有圆珠笔的钢笔等。

6、我的小发明

(1)导语:怎么样,创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对吧?现在,让我们也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联系我们的生活,你又有哪些富有创意的好点子呢?(先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一分钟,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2)学生自愿分组活动:可以一个人一组,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在申请表上合作设计你们的新发明,画出草图,可作文字表述,并试着为它取个名字。申请加入“发明家俱乐部”吧!(音乐伴奏)看看谁的发明最有创意?

(3)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可鼓励平时较胆小的学生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创造的快乐。)

(4)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分钟你们能想到这么多好点子,真棒!看来,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也是在进行创造,都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三、总结延伸。

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篇3

一、给字母赋予生命,让孩子动起来。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节课教过的下节课就忘了,单个认识,放在一起又分不清了。这是拼音教学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机械的重复读,写会让人感到乏味,还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如何能让孩子们学得快乐而又不易忘记呢?我想了许多办法,但是最有用的还是“给字母赋予生命,让孩子们动起来”有效。

孩子们总希望别人说他们厉害,而且又喜欢画画。于是我说:“你们喜欢画画吗?你看这些淘气的字母娃娃们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们给他们画一张像,帮他们打扮一下,你们愿意帮他们吗?”“愿意!”“那就开始吧。”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的小手不停地挥。小小的字母马上变样了。他们不但穿上了绚丽多彩的衣服,还长上了鼻子、眼睛。有的还做着小动作呢!你看那个挺着将军肚的b站在那儿当警察呢,扎着羊角辫的a小姐在花丛中跳舞呢……一会儿的功夫,千姿百态的画像贴满了黑板。大家争着看啊。比啊,认啊,教室里充满了快乐。从此孩子们一有时间就练习画,觉得很好玩,玩中也就记住了字母。

你瞧,孩子们既记住了字母又学得愉快,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情境,把宇母生活化,形象化。

听故事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新教的拼音编进童话故事中,作为有生命的朋友带给大家。这样孩子们可感兴趣了。我们知道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学习每个字母时,教材中都配有表音表形的图。很多练习拼读的音节也配有图画,而且这些图画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既形象又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学得快乐,让我们教得更轻松。例如在教学iqx时,我把字母制成一些动作卡片,一边讲一边出示图片。如:一天一只大公鸡(身体上有字母i)出来找吃的,忽然发现天上飘着一只红色的气球(字母q),大大的脑袋,细长的身子,随风飘来飘去。大公鸡羡慕极了,他伸长脖子,高声喊:“气球兄弟,等等我,我也要飞。”说完,他拍拍翅膀,使劲一跳,可是扑腾一下摔下来,几次都没有成功,急得脸都涨得通红。折腾了一会儿,又渴又累。这时他看见院子里放着一个大西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左一刀右一刀,给西瓜打了一个大‘X’,西瓜就成了四瓣,大公鸡拿起就吃,不一会儿西瓜全吃完了。

我们都知道bptf这些字母是孩子们易混淆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讲一个《奇怪的一家人》:我有一个好朋友叫I,长得又高又瘦,像个棍儿似的。一天我去他家玩,见到了他的家人,大肚子爷爷b和大屁股奶奶d正在晒太阳,大脑门的爸爸p和大脑勺的妈妈q正在浇花。我奇怪地问I:“你的家人真奇怪,怎么和你一点也不像?”I说:“那当然了,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去掉了他们的缺点。我最优秀了!”小朋友们你们说他的家人奇怪不奇怪?

这些听起来有点幼稚,但是能吸引孩子,而且来自生活,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难忘的。

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我让孩子们用橡皮泥做成要记住的字母,然后让他告诉大家,他做的是什么,有怎样的故事,有哪些朋友,爱和谁在一起。也可以用毛线摆字母,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拼音知识,学得轻松快乐,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语言,发展了思维。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的事吗?

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放飞孩子的思维,给孩子插上飞向蓝天的翅膀,让我们的孩子们跑得更快,飞得更远!

放飞学生的想象 篇4

一、营造意境, 放飞想象

教学《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教师首先播放歌曲《天堂》, 营造意境, 将学生带入了辽阔的草原, 想象草原景象, 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表述, 有的说看到了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有的说看到了蒙古包, 看到了成群的牛羊……

在理解“翠色欲流”一词时, 可以联系上下文, “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想象大草原一片绿, 翠绿的颜色仿佛会流淌, “轻轻流入云际”。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理解作者准确而独特的感受和描写。

学习“待客”这一段, 可以让学生表演, 既理解众多的主人 (干部、老翁、姑娘、小伙子……) 、蒙古族同胞的好客, 又真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一段鲜活的故事,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那一举一动皆是创造, 一颦一笑皆蕴含感情, 蒙古族和汉族情谊深长!

二、边读边想, 心驰神往

古诗词《牧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 教师可采用多读、想象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师先范读, 给学生讲诗意, 告诉学生怎样读诗, 怎样把诗意在脑子里转化为画面, 再引导学生多读, 想象。如“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两句诗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仿佛带我们回到远古———放眼望去, 广阔的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晚风中牧笛声声。茂盛的草场上, 牧童站在风中, 笛声时断时续, 悠扬飘逸, 悦耳动人, 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那份轻松闲适, 虽人未见, 却声先闻。

继而引领学生回归远离了的生活世界, 想象自己访问远古。教师有必要先讲解学生不熟悉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安然、恬静的乡村生活, 体会“归来饭饱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情景。可让学生大声朗读, 读中想:在月夜草地上, 吃饱了的牧童,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和蓑衣而卧……想象牧童是喜欢月夜的静谧, 想酣畅地睡一觉, 还是仰望明月, 幻想月宫故事?感受诗的意境, 也由此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三、体验感受, 丰富内涵

《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课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再告诉他们, 这是一曲爱的、美好心灵的赞歌, 这人世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放飞想象的翅膀作文 篇5

每天早上,小红马都坚持跑步,跑的也非常快,突然,有一只动物像风一样的快,小红马一看原来是豹子哥哥,豹子哥哥骄傲的说:“马弟弟像你这种跑步方式一定拿不到冠军。”小红马很难过的告诉

小学生作文大全

只要你再努力一把就一定能超过豹子哥哥。”小红马听了爸爸的话觉得自己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赢过豹子哥哥。

小红马还是每天早上都坚持跑步,豹子哥哥又跑过来骄傲的说你还在坚持跑步啊!“要不我和你比一场”豹子哥哥说。红马爸爸看见了说:“那我当裁判”然后它们跑的像风一样的快,小红马和豹子哥哥终于赛起来,可是小红马的体力不行了。它说:“我…..太累了,不行….不行了。”小红马差一点就到终点了。小红马输得非常伤心,红马爸爸说:“休息一下吧。”小红马觉得自己不能去参加比赛了,红马爸爸看出了小红马的心思便对他说:“要不我和你比一场。”小红马很好奇的说:“为什么呢?”红马爸爸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啊!”“好吧。”小红马说。它们跑的非常快,小红马竟然超过了红马爸爸到了终点,小红马非常开心。红马爸爸说:“孩子,相信自己坚持就能取得胜利!”

比赛真的开始了,豹子看到小红马还来比赛便说:“你还来啊,我以为你不来了。”小红马自豪的说:

让孩子放飞想象 篇6

一、作为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时候不应该太强调课本上出现的知识

有的老师可能会反驳说学生想象力的消失是因为学生年龄增长的关系。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越来越多,思想会逐渐变得现实。但另一方面是老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时候可能着重强调了“知识”,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我们在和学生分析《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时候,讲到山里的小动物也来听同学们读书的片段,试问有几个教师让学生再试着说一说还有其他的那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它们的神态和动作又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认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该把课本知识和拓展想象相结合作为一项基本的授课内容来实施,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会随着书本知识的延伸而增强。

二、现在的课堂模式仍然禁锢着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现在的课堂模式,虽然一直在响应教学大纲的号召以学生为主體,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原因有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不完全转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教师站在讲台上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地讲授知识灌输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来站在讲台上或者分组探讨自主理解课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第一没有那个工夫,第二也没有那份精力来收拾乱哄哄的讨论后果。

三、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只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前提,一个孩子的求学之路是漫长的过程,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消失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见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一心扑在成绩上,不能只关注孩子知识的增加,还应该关注孩子想象力的过度流失。因为只有保持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会使文明和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情节, 创设多种情境, 如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1.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作品, 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 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学生对课文主旨、段落的理解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 教师在提问, 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 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创设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这样开放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促使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使语文课堂趣味无穷, 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观察, 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 如果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语言不是空洞的东西, 特别是口头语言本来就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 学生听的、想的、说的, 都是来自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事物, 在学生语言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适当的游戏, 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质意义, 开拓了学生思路, 把话说“活”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节补白, 拓展想象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 在语文教学中亦要讲究“留白”艺术。

1.抓住情节留白, 发挥学生想象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中, 讲述了小壁虎尾巴断了, 到处借尾巴, 借不到, 最后自己长出尾巴的故事。情节在开始时留有一定的空白“, 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 但课文中并没有写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被蛇咬断, 在这里,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来说说“小壁虎在哪里遇到了蛇?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会被蛇咬断的?尾巴没了, 小壁虎看到丑怪的自己, 心情是怎么的?”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路, 针对这样开放性的话题, 他们往往最感兴趣了, 会想出一系列丰富而奇特的情节。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有限中求无限, 调节教学节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的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集中注意力将空白填充,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

四、凭借插图, 启发想象

1.插图, 启发想象的好资源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 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 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 集中反应了文章的中心, 运用好这些插图, 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 栩栩如生地写人, 身临其境地谈感想, 抑或是生动形象地写景状物, 都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在《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中,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 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在这篇课文的结构上,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 短短的几句话, 所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 先概括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 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课文在叙述时用了7 个“有”字, 有农民、船工、道士、医生……课文中还加了一个省略号, 这个省略号概括了所有的人。在这里, 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 “在插图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中, 你能通过想象, 来说一说这些人中还有哪些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呢?”学生看着插图上那密密麻麻的人群, 由看到的结合联想, 由此想象出许多其他的人物。课文之后讲了街市的热闹非凡, 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作者也是一连用了5 个“有的”,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别看画上的人小, 每个人在干什么, 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此时, 可以引导学生再仔细的观察图片, 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大人丰富的多, 她们从观察中往往能挖掘出更多人物的形态。

综上所述,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想象和创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知识、经验、兴趣, 以快乐的学习体验为载体, 激发想象创作的火花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促进他们形成创新精神, 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让想象力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和生命一起绽放, 创造生活, 创造世界。

摘要: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 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训练语言, 增强想象;借助情节补白, 拓展想象;凭借插图, 启发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 2005.6

放飞想象点燃智慧火花 篇8

开发想象力首先要尊重并鼓励人的奇思妙想,根本上要引导学生会想、善想,培养勤于想象的习惯。然而这些都代替不了方法上的指导。想象力方法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想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提高想象的质量。方法技巧有很多,列举一些,望能抛砖引玉。

第一,词语联想法。词语联想,包括自由联想和限制联想。所谓自由联想,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不受限制的联想。其特点是没有什么规则约束,可以海阔天空,任意想象。比如:由“春天”出发展开自由联想,说出与之相关、相对或相似的其他事物,说得越多越好。

在自由联想的基础上,开展限制联想的训练。所谓限制联想,就是对事物有限制的联想。比如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表面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这是训练学生限制联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汽车与小狗。从其名词特性入手,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眼睛”,“四条腿”,都有“内脏”等;从其动词特性入手,它们的相同点是:会跑,会叫,会吃,会喝,会排泄等;从其形容词特性入手,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漂亮的外形,都给主人“贴心的照顾”,等等。在运用这种思考法时,我们必须注意,要有意识地、强制性地使一事物和我们所要思考的事物相联系。通过限制联想,有助于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禁锢,找到截然不同的新关系,最终产生不同凡响的成果。

第二,故事构思法。基于儿童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特点,以故事为载体,开展想象力的训练,其成效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训练的具体方法可以是:给故事加标题,设想不同的故事结尾,猜想故事的情节,故事接龙等。比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你可以这样鼓励学生: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标题吗?如果你想出的与之相关的标题越多、越新颖、越巧妙,你的想象力就越能得到锻炼。

设想故事结局要求根据上文,进行合理又大胆的设想。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为例,请你构想几个不同的结尾:(1)喜剧结尾;(2)悲剧结尾;(3)有趣的结尾;(4)悬念结尾等。要求在最熟悉的题材里写出最新鲜的感觉。

情节构思要求合情合理,新颖独特:“一向忠心耿耿的牧羊犬,有一天,突然叼了一只羊跑到了老狼家,你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接龙也非常受儿童欢迎。我们可以组织4—5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故事的开头可以是这样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音乐会……

你还可以利用看图编故事的形式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些图片可以是有一定的逻辑次序;也可以是跳跃的,表面上看似乎毫无关联的,让学生展开联想,构思一篇合情合理的故事等等。

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都要求这个故事一定要好玩、有趣、有新意。

第三,假想思考法。假想思考法是一种用“推测”的手段思考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真的发生了会怎么样的思维过程。运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进行无限丰富的想象,从而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例如,外星人向地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同月亮一样大,而且和月亮运行在同一条轨道上。从此,两个月亮一前一后围绕着地球转,后果如何呢?

晚上天空更亮了,在荒野夜行比以前方便多了;潮涨潮落的规律改变了;大多数人造卫星的正常运转将受到影响;地球外文明终于被证实了;星球大战很可能从科学幻想变为现实;许多歌曲的歌词需要修改;以两个月亮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将源源不断地出现;从此历法需要修订……

利用假想思考法,可以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突破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摆脱守旧的思考习惯,开拓创新设想,从而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新对策和新方法。

第四,类比思维法。类比是增强想象力的另一种方法。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在科学探索中的价值已经为许多科学家所称道,如果在教学中也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方法,以旧带新,以已知推未知,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学会如何想象。类比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直接类比、间接类比、因果类比、仿生类比和综合类比等。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直接类比是从自然界或者已有的成果中直接寻找到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如鲁班根据锯齿形叶子发明了电锯;美国青年路透受女友紧腿裙优美曲线的启发设计出新式的可口可乐瓶……学习上类似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领会了“蓝天是白云的家”的深刻内涵后,学生应用直接类比,创意异彩纷呈:“大地是小草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花朵是蜜蜂的家”、“友爱是温馨的家”“善良是美丽的家”,等等。

用好绘本放飞想象 篇9

近年来, 本人惊喜地发现:教师和学生都喜欢上绘本阅读课。因为儿童绘本与其他儿童文学相比, 图画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 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最出色的媒介。

如何用好绘本这一特殊资源, 引领学生在“倾听”“欣赏”中放飞想象, 学会阅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在绘本教学中,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绘本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

如, 《麦先生的旅行》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纯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从忧伤走向希望的感人故事,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麦先生无比深沉的父爱。导入故事时, 伴随一段低沉、舒缓的音乐, 我先动情地朗诵了一首小诗:

我不喜欢这样的日子

真的

走在流浪的街头

欢笑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我不喜欢这样的日子

真的

走在清冷的风里

失去儿子的痛楚已将我吞噬

我从此一无所有……

接着, 我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一位父亲写下的诗, 透过字里行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音乐是流动的情感, 加上我情真意切的诵读, 学生的忧思情怀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催发, 富有灵性的语言也油然而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孤独地走在大街上, 脸上老泪纵横, 内心伤痛不已。”有的说:“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父亲悲痛欲绝, 只能在孤独的流浪中排遣忧伤。”……课堂上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这就为接下来的阅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础, 也为学生进一步想象增添了羽翼。

二、驻足文字, 启发想象

绘本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展现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读者想象的火花。绘本中的文字是故事的精髓, 虽然篇幅短小、表达简练, 但文字之间蕴藏着可以无限想象拓展的空间, 所以, 也对想象力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飞速的发展。故事中, 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面, 一句话就是一篇连环画, 一段话就是一集生动的动画片。

以《我有友情要出租》的教学为例, 有一句话“他在树上贴了一片叶子, 上面写着:‘我有友情要出租, 一小时五块钱’, 他坐在大树下, 等着、等着, 等到眼睛都快闭上了。”我顺势引导:“这虽然只有一句话, 可是背后不知道发生多少精彩的故事呢!”有的学生说:“小老鼠从大猩猩面前爬过去, 摸了摸口袋, 发现一分钱都没有, 心里想:还不如跟我的同伴老鼠玩呢!长颈鹿从大树跟前走过, 摇了摇头, 叹了口气:唉, 大猩猩的友情太贵了!”有的学生说:“大猩猩看没人来买友情, 就把友情降价改成四元, 可是还是没人来买。大猩猩又把四改成三, 可还是等不到买家。最后索性改成零元, 哈哈, 瞬间, 大猩猩的身边出现了一大堆的朋友。”……学生想得非常有趣, 在一句话的背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 就像导演一样, 可以对着剧本中的台词拍动画片了。

三、定格画面, 激发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因此, 在绘本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字欣赏画面, 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 启发学生想象和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 从而深化对绘本主题的感悟。

以《麦先生的旅行》的教学为例, 在引导学生体悟麦先生的“忧伤之旅”时, 我将画面定格在“游乐场”上:“很多个夜晚, 在火车靠站的地方, 麦先生都会在游乐场走来走去, 嘴里哼着比微风还要轻柔的催眠曲……”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大人们一般不单独来游乐场, 可是麦先生却一个人来到这里, 他来干什么呢?”有学生说是来寻找往日父子相聚的美好回忆。也有学生说是为了兑现一份迟到的诺言 (当初麦先生答应带儿子来游乐场, 可是一直都没能实现) ……然后, 我接着问:“看着眼前的这幅画, 你想到了哪些词?”学生说出了一连串的词:“孤独、揪心、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于是, 我顺势引导学生再次想象:“此时此刻, 麦先生的心情怎样?他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沉思片刻, 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此时此刻, 麦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中, 他轻轻地抱起泰迪熊, 慢慢地放到秋千上, 小心翼翼地推着, 嘴里哼起了那首比微风还要轻柔的催眠曲。他似乎已经把泰迪熊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有的说:“游乐场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 可是心爱的儿子已经离他而去。麦先生的心里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他轻轻地抚摸着木马, 就像是抚摸着自己心爱的儿子。他多么希望儿子能重新回到他身边!”……学生们说得多好!他们已被麦先生的失子之痛和无尽的思念深深地感染。此时, 想象的力量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父爱的情感熏陶。

四、猜测内容, 发展想象

资深儿童书编辑、创作者松居直说过:“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在绘本阅读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在指导阅读绘本时, 我从封面入手,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由封面上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 使整堂课一开始就弥漫想象的色彩。

以《小机灵鬼皮科的故事》教学为例, 我先出示画面:一只瘦小的小兔子用一根食指顶起一头肥大的河马,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封面, 说说看到了什么, 猜想书中的故事时, 学生的想象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小兔子练好了一指禅, 力大无比。”有的说:“故事是讲小兔子和河马在比力气呢, 结果小兔子赢了。”有的说:“小兔子有魔法, 力气变得很大很大。”有的说:“主要讲小兔子很厉害的事。”……哦, 从封面就有如此丰富的想象, 真不敢低估学生的想象力啊!想象虽是漫无边际的, 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有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及想象力的开发, 也为故事中蕴藏的主旨“智慧的力量大无穷”作了铺垫。

五、畅想情节, 合理想象

绘本的故事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教师在绘本的阅读指导过程中, 通过情节推想, 让孩子的思想与绘本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碰撞, 擦出思维的火花, 从而感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领悟故事的结构美、绘画美。作为教师的我们希望学生大胆进行想象, 但是想象要合情合理, 意思是说, 想象要勇于“出人意料”, 但又要在“情理之中”。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里面讲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小毯子”的变化, 不断地给读者制造悬念。在阅读课上, 我也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选择小毯子其中的一次变化, 积极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当约瑟的小背心变得又破又旧后, 他向爷爷提出帮助时, 爷爷将布咔嚓咔嚓地裁剪起来, 并说“这块料子还够做——”, 让学生想象这小背心在爷爷手中又会变成什么?猜测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情节, 学生的猜测在自己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是那样的妙趣横生、合情合理, 一起感受爷爷的心灵手巧, 一起体会阅读和创造所带来的愉悦。

在与学生一起阅读《小机灵鬼皮科的故事》时, 当皮科拿条绳子出现在庞大的大象面前, 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饶有兴趣地猜测道:“皮科用绳子把大象绑起来。”“皮科拿绳子打大象。”……当发现学生是那么不切合实际地想象猜测时, 我赶紧提醒“你认为这么瘦小的皮科, 就凭着一条绳子, 用武力就能轻松对付比它身体大好几倍的大象吗?”经我这么一提醒, 他们马上觉得自己的猜测是不对的, 与现实生活是不符合的。接着, 我又一次提醒:“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呢?”“皮科是一个机灵鬼!”哦, 学生马上恍然大悟, 对呀, 皮科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对付大象, 具体接下去的故事情节又是什么?学生们的猜测五花八门, 但这次都没离开“皮科是小机灵鬼”这一主题。后来又经过我的“绳子平时还可以用来干什么?”“故事中还有一只河马呀”的点拨、引导, 有一个学生竟然能想出和作者一样的故事情节, 可见在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时, 可以让学生的思绪随着图文驰骋千里, 上天入地。但一定要记得从“合情合理”方面加以引导, 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没有实际的意义。

六、图画补白, 引导想象

绘本主要由图画组成, 绘本中的图画是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 引领孩子走进故事情境中, 其蕴含了文字无法表达的语意, 这就是绘本的空白处, 这些空白处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 绘本《搬过来, 搬过去》, 讲的是长颈鹿和鳄鱼的甜蜜生活开始了, 它们不想分开, 就想在一起。长颈鹿跟鳄鱼去了它家, 鳄鱼家好小哦, 长颈鹿行走、睡觉、坐下休息都出现了问题。在每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就可相机引导学生为图画补白。如, 长颈鹿小姐撞到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哎哟!”使学生对“一点也不理想”有了正确、直观的认识。

在绘本阅读中, 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引导孩子读好图, 教会孩子观察图, 学生补白时就能文思如泉涌了。

七、续编故事, 延伸想象

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捧着绘本反复地翻阅, 回味内容情节, 想象故事下文。一些优秀的绘本, 常令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无穷, 有些绘本不写故事的结局, 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去揣摩、延续。在绘本阅读教学时我们也可抓住故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 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展开想象, 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 不但可使文学的艺术美得到升华, 还能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小海螺和大鲸鱼》中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接着小海螺伸出他的大尾巴, 小海螺一只接一只, 一只接一只地往上面爬, 他们坐在大鲸鱼的尾巴尖儿上, 齐声歌唱去远航。”故事讲完了, 孩子们仍沉浸在故事中, 意犹未尽。于是, 我顺势出击:“小小的故事讲完了, 可是, 你没发现后面还有‘浩浩荡荡’的故事吗?这一大群海螺都出发了, 他们在旅途中又会经历什么?”有个学生是这么说的:“这一只只小海螺, 兴奋得睡不着, 原来岩石之外的世界是这么美妙。海螺们看天空, 看大海, 看陆地, 看了又看, 对什么都惊奇得不得了。”

八、链接生活, 丰富想象

绘本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情感、人生哲理, 几乎涵盖了学生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所以, 教师应因势利导, 引领学生不断观察生活, 展开想象,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 为绘本阅读注入新鲜的活力。

如, 《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中作者的用意其实就在于发散思维。动物不应该穿衣服的理由非常有趣, 是一条蛇, 会穿不上裤子。一只长颈鹿, 戴很多领带会非常滑稽。是一头海象, 穿上衣服总是湿答答的……充满幽默感的图文搭配融合着不同动物的特性, 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绘本内容变充实、丰满了。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10

一、结合有关课文内容, 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 是学生接触的高质量的精神财富。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 结合课文内容, 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 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 注意把握好情节, 扩写成一篇小说;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 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思维, 应用夸张手法, 将其改写成戏剧;在学习《我与地坛》时, 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 不断想象, 一起为其续写不同的结尾。教学中通过改写、续写、扩写等方法, 一方面可以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形象思维, 进行创造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周密计划, 科学安排, 系统训练。在运用形象思维训练想象时, 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30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题, 让学生开动大脑, 积极探索, 从而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 激发学生不断思考, 活跃思维, 从而创造既有科幻共性, 又有自我个性的新形象。这样, 作文教学富有吸引力了, 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了, 就会更加喜欢思考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提高了想象思维能力。

放飞想象学会虚构 篇11

一棵树的自白

新洲一中 夏云丽

我是一棵树。

八十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树,蓊蓊郁郁的,我身边的人们都说很美。然而,一棵大行星向地球撞了过来,慌忙中,科学家从一棵白杨树中取出了我——那时的我还是一个细胞。

几十年过去了,在新行星上生活的人类开始培育我,渴望回到多年前的样子。生活在液体中的我很疑惑:我的祖先们不是都生活在土壤中吗?生活在液体中的我会死吗?……然而,我的种种担忧都是多余的,人们说那是营养液,只有它才能维持我的生命。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树根轻飘飘的,仿佛随时都会流走。我更喜欢在土壤中,即使被厚重的土压着,但更适合我生活。

每天我的周围总有一大堆人,“真美啊,那绿色真漂亮……”美吗?我的枝干上只有几片叶子,况且我只是一棵白杨,一种普通常见的树。“这是我们科研所培育的第一棵树,如果成功,我们将大力培养,到时候我们将再次生活在一片绿意中……”平时沉默寡言的一位照顾我的人,此时眉飞色舞地说着。噢,原来我只是个实验品,原来我是唯一存活下来的树。

最重要的时刻来临了,我要被移植到土壤中了!我有些兴奋:终于可以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上生活了,但又有些担忧:习惯了在液体中生活的我还能适应别的环境吗?无论如何,我都将被移走。这一天,周围的人的神色都很凝重,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我被移到了整个星球上最肥沃的土地中。感受着根部的挤压感,我高兴极了!然而,没几天我就有些虚弱了:这里实在太贫瘠了,根本不是我能生活的地方。培养员, 我不行了,你知道吗?此刻的培养员依旧眉飞色舞:“人类是万物之灵,能够创造生命,我身后的这棵树便是最好的证明!”

身后的那棵树,培养员,你没有看到我身体的亏空吗?你是否真正地了解我呢?生命,我们同样都是生命,为何你们可以自称是万物之灵呢?为何我的命运要被你们操纵呢?万物之灵,睁开你的眼看着,我这棵树是如何拒绝你们操控的!

伴着周围的呐喊与喝彩,我的身体缓缓倒下。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是无法复制也无法创造的,你们知道吗?

内容:本文以一棵树的心理为写作对象,通过其在营养液中培育、生长,之后移植土壤,而又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的悲剧故事,来劝诫所谓万物之灵的人类。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心随文动。不足之处在于主旨突兀,前半部分为主旨铺垫太少,易让人以为是一篇环保文章,减弱了文章的说服力,故得19分。

表达: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亲切自然;想象比较合理,大段的内心独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但文章前半部分介绍白杨的背景及生活时,语言啰嗦冗长,到后面揭示主旨时又显突兀简短,有头重脚轻之嫌,详略处置欠妥,弱化了主旨,可得18分。

发展:从发展等级中“构思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的要求来看,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构造了新颖生动而又富有内涵的情节,以小见大,主旨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可得8分。

本文是一篇虚构想象的记叙文。想象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虚构则是艺术想象的产物,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本文记叙了行星撞击地球后“我”作为一个实验品所受的遭遇,令人耳目一新。但有几处美中不足:一是主旨不够明确,前半部分似乎是写环保,后半部分却是写人类的自高自大。二是自我想象太多,对人类的足迹描写过少,使文章有些平淡飘然。三是文中有几处语言令人费解,如“伴着周围的呐喊与喝彩,我的身体缓缓倒下”的想象描写等,令人费解。

【跳级升格】

一棵树的自白

新洲一中 夏云丽

八十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树,蓊蓊郁郁的。然而这一切的美,人类并不懂得珍惜,他们不停砍伐,树愈来愈少。有一天,行星撞了地球,慌忙撤退的人类,从一棵白杨树中提取了我——那时的我只是一个细胞。

经过漫长的太空旅行,人类终于抵达了新的星球。宇宙飞船一着陆,科学家们立即将我送入了实验室,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让我这个唯一的树细胞存活下来。他们将我安置在营养液中来延续我的生命。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慢慢生长开花,但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树根轻飘飘的,虚无飘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我多么怀念那些脚踏泥土的日子啊!它让我感到真实又踏实。

我的周围每天总有一大堆人,对我做着各种实验记录。“如果这棵树培养成功,那么这个星球上也能遍布森林了!那时我们又能生活在一片绿意之中!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为我们人类控制生命、创造生命奠定了基础,不久我们人类就能够操控万物,成为世界的主宰……”我被放在透明玻璃器皿中,就像一件艺术品,每天来参观我的人络绎不绝,感觉不到一点自由,仿佛连生命也不是自己的……

最重要的时刻到了,我要被移植到土壤中了!我有些兴奋:终于可以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上生活了,但又有些担忧:习惯了在液体中生活的我还能适应别的环境吗?无论如何,我都将被移走。这一天,人类的神色都很凝重,在他们期盼的目光中,我被移到了整个星球上最肥沃的土地中。感受着根部的挤压,我高兴极了!然而,没几天我就有些虚弱了:这里实在太贫瘠了,根本不是我能生活的地方。培养员, 我不行了,快来救救我?我虚弱地摇晃着瘦弱的枝干,几片叶子也随之坠落,但培养员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异样,依旧眉飞色舞:“人类是万物之灵,能够创造生命,我身后的这棵树便是最好的证明!”人们欢呼着,雀跃着,低声讨论,高声尖叫,而我却感到呼吸困难,很难适应这颗星球上的环境……“看哪,这棵树多么健壮!这将是我们重建森林的一小步,也是我们人类控制万物的第一步!今后的人类,不仅能控制生命,还能够创造生命……”我再也听不下去了,用尽最后的力气奋力弯腰,“咔”的一声,我折断了自己的身体,人类突然变得鸦雀无声,而我终于挣脱了束缚。

人类啊,现在这颗星球上再也不会出现绿色了,你们也永远无法控制万物,更别说创造生命了!

首先,对文章前半部分进行改造,通过写人类对树细胞的培育过程来强化人类对生命的复制与创造这一要批判的主题,通过叙写“我”的苦闷与向往自由,来为后文的反抗埋下伏笔,做到了前后呼应,主旨进一步明确。

其次,对于树的反抗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想象,通过树的心理描写与人类的自高自大控制欲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主旨,强化中心。

再次,通过修改原文中一些过渡突兀、上下文衔接不紧以及令人费解的语言,使过渡流畅自然,行文紧凑,表意明确。

作文的虚构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想象便没有创造。想象虚构并非不要真实,它以真实为基础,基本的要求是大胆而合情理。想象虚构类的作文,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明确虚构想象的目的。我们在虚构想象时,常常重虚轻实,让自己的想象变成了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其实,任何好的虚构想象作品,无论看起来多荒诞,它都是紧紧围绕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而去的。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精神。

诱导多思,放飞想象教语文 篇12

一、营造氛围,鼓励想象

情绪能刺激想象,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这一主体产生乐观的情绪,它所引发的是希望和向上的想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亲切和蔼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亲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 还应该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后的成功与喜悦。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阅历的程度不同,思维个性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想象,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可能存在的,我们都应该用心灵、智慧和行动来培育孩子们刚刚出土的想象嫩芽,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大胆想象。我在教学《咏鹅》 这首诗时,一位学生说,他看了这幅图,好像自己就站在河边,看到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一群白鹅正在互相追逐嬉戏、鸣叫。听完这位同学的叙说,我当场表扬了他,同时也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个美丽生动的白鹅戏水场面便涌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受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更与“空白”息息相关,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诱发学生多思,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空白”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我曾经教的课文《诚实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慌。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 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 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 由于学生们在这方面的体验较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平常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从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有的是利用标点补“空白”,如《荷花》一课中,“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我引导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可能会来和“我”交谈,可能会告诉“我”一些什么? 有的是抓住结尾想“空白”,有的是紧扣疑点悟“空白”。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一种“创造性的空白”。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白”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因而,课文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动手操作,创造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课文,作者用语言文字描述了一种生活、一种情景。教学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进课文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变成头脑里活生生的画面,并动手画一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 《三棵银杏树》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弄清三棵银杏树生长的环境和样子,我引导学生想象出那块十丈见方的空地,空地周围的环境,三棵银杏树的样子和它们生长在哪儿; 并让学生用简笔勾勒出画面。这样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便出现了。通过动手画画,学生很快便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教学这课的最后一段,我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边读边画,不一会儿以银杏为主要景物的一幅幅简洁、优美、古朴的秋景图诞生了。通过动手又动脑,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迁移,诱发想象

“为迁移而教”是教学目标之一。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知识的正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如《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森木球”“山羊走钢丝”的精彩表演。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等节目的表演。它们是怎样表演的? 教学,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猴子、黑熊、山羊这三种动物表演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补充情节,然后展开叙述。如一位学生在描述“猴子骑车”的表演过程是这样的: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只见猴大哥身穿红装,推着一辆崭新的童车闪亮登场。它首先向观众行了个礼,接着,一下跃上自行车,轻快地骑了起来。当它骑到第二圈时,突然双手离开车把,抱在胸前,许多观众都为它捏了一把汗,它却摇头晃脑地骑着,脸上一副得意的样子。转眼间,它又用左手支撑着车把来了个倒竖蜻蜓。有的观众发出了惊叫声。猴大哥却调皮地朝观众眨了眨眼,好像在说: ‘你们看到我骑车的高超技术了吗?’”在生动、有趣的描绘中,学生的想象异彩纷呈,思维敏锐新颖,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教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五、变换体裁,深化想象

上一篇:益阳市赫山区下一篇:电力营销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