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的翅膀(通用13篇)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1
放飞想象的翅膀
【活动年级】
五年级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一起来看,它像什么?(出示桂林景点“象鼻山”图片)这就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象鼻山”。在很多风景点,人们根据山脉、岩石的形状通过想象给他们起了有趣的名字,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现在,有家旅游公司要请同学们帮忙,他们发现了一处自然景点,那里也有很多的奇山怪石,只是还没有好好地开发。(出示一幅景点照片)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景点,你能为它起个有趣的名字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3、师:同学们的想象都很有意思,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有趣的事物都是通过人们的观察、想象发现出来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学会运用奇妙的想象力。(出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拓展想象。
1、看图想象(出示人物图片)
(1)师:想象无处不在,你们看,这里有几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表情,请你仔细地观察,想一想:他们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2、听声音想象(出示录有三段声音的三个小喇叭)
(1)师:刚才,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那么,假如你什么景象也没有看到,只是听到声音,会有想象吗?
(2)播放声音1(玻璃破碎的声音),学生说说自己的想象。
(3)播放声音2、3(《春江花月夜》、《英雄交响乐》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两段乐曲,请你静静地听,细细地体会,听着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4)学生交流。
3、情境想象
(1)师:大家的想象可真精彩!下面,就让奇妙的想象力把我们带到神秘的南极吧。
(2)课件出示情境,提出问题:为我国设计一个新的南极考察站。
(3)小组自由讨论后,进行交流。
4、七巧板竞赛,进一步想象。
(1)师:看来,我们都已经拥有了这种奇妙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你们的想象真的会变成现实。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想象力的竞赛。(出示七巧板)这是什么,你知道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以后我们重新进行组合,可以让它们变成很多有意思的图形。
(2)讲解竞赛规则。(课件出示)
(3)评议优胜组,并请5名队员到黑板上展示七巧板图形。
师:你觉得哪一幅图形的想象最奇妙?并说说理由。
5、生活中的小发明
(1)小小的创新会让咱们的生活,充满新鲜,充满快乐。不信,你们看!在发明家俱乐部里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有意思的东西。
(投影)
(2)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
(滴眼药水器;新型雨伞;新型方便筷)
(3)那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或电视、书上等等),有没有注意到其它新型小发明呢?
(4)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举出由组合创造发明的物品,越多越好,通过举例使学生加深对组合创造法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例如:带日历的手表,带温度计的台历架,带有圆珠笔的钢笔等。
6、我的小发明
(1)导语:怎么样,创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对吧?现在,让我们也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联系我们的生活,你又有哪些富有创意的好点子呢?(先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一分钟,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2)学生自愿分组活动:可以一个人一组,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在申请表上合作设计你们的新发明,画出草图,可作文字表述,并试着为它取个名字。申请加入“发明家俱乐部”吧!(音乐伴奏)看看谁的发明最有创意?
(3)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可鼓励平时较胆小的学生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创造的快乐。)
(4)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分钟你们能想到这么多好点子,真棒!看来,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也是在进行创造,都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三、总结延伸。
师:是呀,奇妙的想象力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希望这样奇妙的想象力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情节, 创设多种情境, 如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1.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作品, 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 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学生对课文主旨、段落的理解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 教师在提问, 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 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创设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这样开放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促使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使语文课堂趣味无穷, 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观察, 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 如果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语言不是空洞的东西, 特别是口头语言本来就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 学生听的、想的、说的, 都是来自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事物, 在学生语言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适当的游戏, 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质意义, 开拓了学生思路, 把话说“活”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节补白, 拓展想象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 在语文教学中亦要讲究“留白”艺术。
1.抓住情节留白, 发挥学生想象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中, 讲述了小壁虎尾巴断了, 到处借尾巴, 借不到, 最后自己长出尾巴的故事。情节在开始时留有一定的空白“, 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 但课文中并没有写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被蛇咬断, 在这里,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来说说“小壁虎在哪里遇到了蛇?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会被蛇咬断的?尾巴没了, 小壁虎看到丑怪的自己, 心情是怎么的?”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路, 针对这样开放性的话题, 他们往往最感兴趣了, 会想出一系列丰富而奇特的情节。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有限中求无限, 调节教学节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的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集中注意力将空白填充,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
四、凭借插图, 启发想象
1.插图, 启发想象的好资源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 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 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 集中反应了文章的中心, 运用好这些插图, 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 栩栩如生地写人, 身临其境地谈感想, 抑或是生动形象地写景状物, 都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在《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中,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 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在这篇课文的结构上,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 短短的几句话, 所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 先概括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 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课文在叙述时用了7 个“有”字, 有农民、船工、道士、医生……课文中还加了一个省略号, 这个省略号概括了所有的人。在这里, 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 “在插图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中, 你能通过想象, 来说一说这些人中还有哪些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呢?”学生看着插图上那密密麻麻的人群, 由看到的结合联想, 由此想象出许多其他的人物。课文之后讲了街市的热闹非凡, 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作者也是一连用了5 个“有的”,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别看画上的人小, 每个人在干什么, 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此时, 可以引导学生再仔细的观察图片, 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大人丰富的多, 她们从观察中往往能挖掘出更多人物的形态。
综上所述,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想象和创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他们的想法、感受、知识、经验、兴趣, 以快乐的学习体验为载体, 激发想象创作的火花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促进他们形成创新精神, 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让想象力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和生命一起绽放, 创造生活, 创造世界。
摘要: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 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训练语言, 增强想象;借助情节补白, 拓展想象;凭借插图, 启发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 2005.6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3
一、坐下来,和儿童一起看世界
儿童作文所反映的是儿童用童真的眼睛所看到的,用稚嫩的手笔所写下的,用独特的思维所想到的。尤其是想象作文,体现了儿童自己对生活的真发现和真体验,这与成人世界的想法往往大相径庭。这时,我们不应仅仅是师长,更应是朋友。坐下来和儿童一起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体会儿童的想象,用儿童的语言理解儿童的作品。
二、巧引导,让想象之花怒放
《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想象作文有两个显著特点:(1)源于生活,为生活添彩。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儿童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材料。(2)敢于想象,勇于表达。萧伯纳说:“想象是创造的开始”。人类已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想象作文的教学就更应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发挥创造性。针对这两个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学生入手,广开思路
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思维,成人化的表达都是束缚儿童的枷锁。而孩子们独特新奇的想象则是打开这一枷锁的钥匙。我们应从学生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给学生最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2.从观察入手,感受生活
源于生活,为生活添彩,是想象作文的特征之一。我们读过的童话、寓言、神话、科学幻想小说,里面的人物、事物有许多虽然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但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思想;故事的发生、发展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创作源泉的。
3.从想象入手,开拓创新
写想象作文就更要大胆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力,写想象中的事物,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拓展想象法。教材中有一些作品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依据,也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我启发学生也作为幻想家,以《未来的……》为题,为未来的世界描绘一幅远景图。
(2)创设情境法。有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通,想象的匣门就会被开启,习作就会丰富多彩。
(3)故事新编法。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学生从小喜闻乐见,长大以后,印象仍然很深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重新编写他们感兴趣的故事。
(4)情节发散法。我经常选择一些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故事可能产生的种种结局。
在数学天空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篇4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六年级数学中有许多联系密切,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呢?我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借助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的时侯,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及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我主要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比较的标准,即:弄清两数相比时,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即:弄清不同的比较形式所得出的比较结果的含意。同样,在教学中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首先要求学生确定以谁作为标准,画图时就先画作为标准的线段,再画表示与这个标准相比的线段。
有这样一道题:(1)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三分之一,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的不同点,再比较其相同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第(1)题是第一捆的长度与另一捆比,以另一捆的长度作标准;第(2)题是另一捆长度与第一捆的长度比,以第一捆的长度作标准,虽然比值相同,但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的结果的含义也就不同。因此这两小题的数量关系式不同,解题方法也就不同。在列出分数乘、除法算式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弄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在重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在初步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然后把它切分成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其中三面有红颜色的,二面有红颜色的,一面有红颜色的,和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学生初看这道题,似乎不大好下手,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求成。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再想一想:三面、二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可画图帮助分析)。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推导得出:以大正方体的一顶点为小正方体顶点的小正方体有三个面涂有红色,因为大正方体共有8个顶点,所以这样的小正方体有8块,以大正方体棱长的一部分为一条棱长的小正方体二面涂有红色,即有2×12=24(块);只以大正方体一个面的一部分为小正方体的一个面的小正方体的一面
涂有红色,即有4×6=24(块)这样的小正方体,后用64-8-24-24=8(块)得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块。
四、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推理能力,因此,我在进行工程问题的应用题的教学时,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来研究思考问题。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在学生分析了数量关系,求答以后,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道题让学生解答:(1)加工180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2)加工18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学生解答完毕,我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如果继续只改变要加工的零件总数,想一想两人合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变化?是多少?②为什么只改变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却不能改变合作的时间呢?③我们把工作总量用“一批零件”代替具体数量行不行?④把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⑤这道分数应用题是研究哪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解答完毕,老师以肯定的口气告诉同学这样的题叫做研究工程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由整数的工作问题的思路发展到分数的工程问题的思路是知识本质的抽象,是解题思路的飞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
识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放飞理想的翅膀 篇5
七年级(1)班主题班会
【课前准备】
1、发放理想目标征集稿:(1)我的理想是。(2)现在具备条件有。
(3)实现理想我会。
2、学唱两首歌曲:《隐形的翅膀》《阳光总在风雨后》。
3、布置教室【节目程序】
1、歌曲 《隐形的翅膀》引入主题。
2、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3、学生介绍个人的理想(全体学生)
4、学生朗诵:理想是什么?(两位学生)
5、交流实现成功的途径(个别学生谈看法)
7、小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齐声和唱)
8、班主任寄语
【班会过程】 引入:播放歌曲 《隐形的翅膀》引入主题
主持人甲: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班会的主题。
主持人乙:天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所以我们想要飞。
主持人甲:未来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所以我们满载希望。
主持人乙:鸟儿在飞翔,雄鹰在高飞,这一切似乎成了飞的象征,它们有坚固的羽翼,努力拍打着,只想放飞理想的翅膀,飞得更高!
主持人甲:是啊,“飞”是如此让人向往,每个人都想插上一对羽翼,遨游天际!下面请听为大家带来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学生独唱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主持人乙:一曲优美的歌声让大家陶醉!是啊,“飞”是我们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下各自的人生理想。
学生介绍个人的理想(全体学生)主持人甲: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听一听给我们的解释。
学生朗诵:理想是什么?(两位学生)什么是理想?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不空不虚也不假。今天的现实就是前人理想的实现;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要实现的现实。理想的实现是个曲折的动态过程,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理想的靠近。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种,长出嫩绿的芽理想是芽,长成参天的树理想是树,做成航海的船理想是船,引你走想陆地 理想是笔,写出人生之光理想是光,照亮黑暗的路理想是路,带你走向成功 主持人乙:理想是路,带你走向成功!是啊,理想是航标,给我们指明方向,带我们走向成功。请畅想二十年后的我。
学生表演《二十年后的我》主持人甲:理想很美好,成功很诱人。那么如何实现各自的理想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实现成功的途径(个别学生谈看法)主持人乙:刚才大家谈了许多取得成功的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生活、学习的环境,离不开集体。就象鱼儿离不开水,船儿离不开帆一样。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请听小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
小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齐声和唱)主持人甲:集体给我们力量,朋友让我们快乐。七(1)班就是我们的家。下面请班主任给我们提出要求。
班主任寄语刚才听了大家的个人理想宣言,看了大家的精彩表演,令我非常感动。看来,我们班真是人才济济。以后,我要办点什么事就方便了。在这里,我要说的有两点:首先,大家从不同地方走到一起,进入这个班级,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大家要学会珍惜。作为一个集体,每位同学都应树立一种思想: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以身在本班而自豪。我们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不论是学习,还是在校表现。个人成功离不开集体,关心集体,关爱他人,才能收获友谊的同时获得个人的成功。其次,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要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因此,在这里我想送大家两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为成功想办法,莫为失败找借口。最后,我希望每一位同学放飞理想的翅膀,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各自的理想,飞得更高!
放飞灵性的翅膀 篇6
新课程下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而无动口、动脑、动手的语文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长此以往,其后果是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消弱乃至丧失。学生失去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情和灵气。
那么语文教学应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灵性得到充分展示呢?
一、平等和谐,民主开放
在课堂上,学生隽逸奔放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弘扬和生发,有赖于师生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展示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与宽容,自由交流成为常态。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幽闭的心扉,释放禁锢的情愫。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和信赖学生。赏识他们的言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如特级教师之玉恒教《登山》一课时,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脸上始终洋溢着真挚的笑容,和蔼、亲切。第一句话就问:“同学们,今天第一次和你们见面,你们想跟我说点什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拉近了。在学生心中,支老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先生了,而是一位平等的朋友。课堂教学就在这样平等、欢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二、充分信任,完全自主
传统的教育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儿童少年的自主发展。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只是当作教的对象、当作物。这种教育,摧残儿童少年的心灵,限制儿童少年的个性发展,压制学生自主发展。
在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按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在强调学生共性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展示。
自主,体现在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选择表达方式,然后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如有位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这样说:“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那就按你们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吧!”教师完全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使他们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有的主张通过朗读比赛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主张通过表演来体会文章情感……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都被教师激活了。
在这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一直在唱主角。他们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自己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去探求,去发现课文的真谛。而老师则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组织、引导、点拨、调整,充分注意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开发潜能,发展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主见,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真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开放操作,引导创新
目前的语文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天性、灵性。我们追求的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是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质疑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场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这时老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
2、辩论。未来社会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有位老师教《落花生》这课,老师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栏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并实话实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有人认为做人要做花生那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有人则认为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应作苹果那样的人;而有人则认为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应做苹果那样的人;而有人则认为人要学会取长补短,既要做到外表美,也要做到内心美,适当展示自己,恰当表现自我。整个辩论中,学生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而出。这样的辩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提供了空间。
3、引导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里翱翔。
如在教《荷花》一课时,老师提问:“白荷花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仿佛想干什么?”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仿佛看日出,想跟飞舞的蜻蜓亲吻,想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思路开阔,富有情趣,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这时,作者、教者、学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从教师的教程设计、问题引导,到学生的自读自悟,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7
一、创设情境, 触发想象力
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认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拿到作文却无从下手的问题, 还可以间接地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材料, 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那么, 怎样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呢?
首先,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 他们的活动环境, 无非是从校门到家门, 即使有网络, 也只是虚拟的世界。作文教学越是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他们就越是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想象的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
其次,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是要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语言描述和图画展示则显得呆板、机械。譬如, 写《我们的校园》, 教师最好带领学生游览一下整个校园, 边走边说, 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下, 若是这样, 学生怎么可能写不好这篇说明文呢?
二、打破传统, 开拓想象力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培养想象力, 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而彻底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 才可以真正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应试模式下的传统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程式化, 学生的思维必须跟着教师走, 教师要设计好思路让学生往里面钻。推荐范文也美其名曰“欣赏名家名作”, 实质上是在给学生的想象思维套上枷锁, 在这样的作文教学训练下, 学生哪能发扬个性, 又何从谈放飞想象的翅膀?中考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然, 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 也不是无目的、不切实际地乱来。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抓住时机适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 哪怕只有一点,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切不可操之过急。其次, 对每一次作文训练, 教者都要精心组织, 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抒发真情, 放飞想象力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古往今来许多写作实践也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 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真情实感。学生若没有真情实感, 再放飞想象有什么用呢?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首先, 要关注生活, 参与生活。这个话题讲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时间走出校园参与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 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美文佳作。生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 要写出真情实感, 必须要关注生活, 观察、参与生活, 要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这样, 学生的想象翅膀才能真正有感情地展开。
其次, 要写出自己。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 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体验。学生自己的话往往清新、活泼, 虽幼稚却透出一股灵气, 切不可抄现成的套话、假话、空话。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学生自己的翅膀, 而不是别人的翅膀。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8
关键词:学生;想象;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15
有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则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英文字母的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当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她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 “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代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笔者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以致学生们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
而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是人类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学的发展;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的上天。想象并非科学家、艺术家们所独有,它同样存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存在于中小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之中。可以说,想象是激发知识的一种源泉,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一种酵素。因此,各科教学都必须个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必然懂得想象力的重要性,自身也必须时时砥砺奇妙的想象力,懂得放飞学生们稚嫩脆弱的想象力的翅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加强理想教育,端正想象方向
合理的想象,不仅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而且要有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内容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要结合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想象活动。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学生就能自觉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凭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二、善于点拔诱导,激发联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拔与诱导上,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偶然事件或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发扬。如面对《丰收的秋天》这样的作文题,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范文(如朱自清的《春》)进行联想式的点拔。要指导学生善于把平时观察所得和偶然产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必会丰富想象。
三、把语言文字形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一些语言、文字再造成图画和把一些抽象概念用具体的内容来描述的习惯。比如指导学生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笔者要求学生融入意境萧瑟苍凉的秋天中,头脑中闪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以此来领会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乎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四、培养丰富情感,发展好奇之心
想象与情感密切相关,情感可以刺激想象。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好奇心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基础和起点。要教育学生必须保持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好奇,遇到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使大脑的想象功能不停地运转,持之以恒,必有好处。
五、组织课外活动,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活动是培养想象力的好天地。因此,学科教师应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的创作活动、美术小组、音乐小组、摄影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等的活动;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想象,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笔者在进行《安塞腰鼓》一文的公开教学中,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读了《安塞腰鼓》,笔者想起黄土高原,陕北的秦腔,陕西作家群,《白鹿原》……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还会想起谁的诗?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会想起谁的词?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毛泽东的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会想起那些体育运动,NBA、足球、以及巴西的桑巴舞。笔者试图通过这些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无穷的魅力和意蕴,感受到激昂的生命和磅礴的方量。艺术通过想象就可以相通,学习通过想象就能融汇一体,创造自如。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肤浅的想法和粗糙的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早日为学生们的思维松绑,早日让学生们的想象添上强健的翅膀,击翔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
放飞梦想的翅膀]作文 篇9
我未来的
我要把月球和其它星球上各种对人类有利的气体进行调整,让它造福人类。把对人类有害的气体,进行科学处理,成为对人类有益的新鲜氧气。发明出各种高科技产品,造福人类。利用月球和其它星球上的水冰分解,得到氢和氧使得空气质量既清新又舒适。让人类健康长寿。用月球和其它星球上形成的新型矿物质,提炼成为能抵御太空的各种压力和抵御撞击物,还能预防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建筑材料,提炼出促进人类健康的绿色环保钢化玻璃砖,建造出优质高科技的新型楼房,
带上友谊的翅膀去放飞梦想 篇10
罗雅芸六年4班
岁月如歌,六年的小学生活如过眼云烟匆匆而过。有的如天边的云霞,美丽而绚烂,有的如杯中的苦瓜汁,苦涩而又淡甜…….这些点点滴滴使我铭刻于心,莫于同学情了
同学,这字眼儿多么令人温暖而又怀念。六年来,没有哪一天不是同学与你度过,跟你一起尝尽人生阶段中的酸甜苦辣,让你倍感亲切。同学,使我们奋发向上,有了学习的动力,同学,使我们存于竞争之中,有了无知的探索,同学,使我们有了坚强的依靠,诉说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那么同学就是夏日一弘清凉的泉水,冬日一股和煦的暖阳。在困难中,忧郁中,悲伤中,欢乐中,同学 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我们无穷的奥妙。我们的欢乐要与同学分享,我们的忧伤要与同学度过,我们的困难要与同学探讨,所以,同学很重要,可友谊却比同学更重要。
友谊,是我们在放飞梦想的左半边翅膀,给予我们无限动力,向着梦想的终点站前进。朋友,你尝过友谊的味道吗?它想川菜的麻辣,咖喱的辛辣,不做作,不矫饰,畅快淋漓;它像一片酸酸的柠檬,一枚涩涩的青梅,让味蕾体会到忧郁的疼痛;它又像一杯浓浓的咖啡,甘苦交织,也是最珍贵的记忆;还像一块入口即溶的巧克力,甜到令人心醉。这些味道的融合,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悲喜交加,充满彩虹的滋味,让我们幸福、伤心、感触、踉跄……应接不暇。友谊的翅膀如果折断了,那梦想就离你会越来越远。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友谊,跨进那一步之近的梦想!
放飞宝宝想象的翅膀 篇11
面对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作品“阳光下的树”,让我们来听听小家伙们的心声吧!
5岁半的胖胖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
3岁的飞飞说:“就像我常吃的棒棒糖,好甜好甜的,我可爱吃了!”
4岁的苗苗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
……
面对这样形形式式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父母们应该不感到惊讶吧?在现实生活中,您的宝宝是否也曾经这样一次又一次冒出过很多奇特的想法呢?
同样是苹果落地,看到的人很多,但因为想像力不同,结果不同。平常人熟视无睹,而牛顿则开始了他那丰富的想象: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飞上天呢?树再高,苹果也会落下,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物体和地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吸引的力量,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很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非常敢于想象。因此我们要呵护宝宝的那颗富有想像力的童心,让他们在自己特有的幻想世界中畅游!
想象是人们从事一切创造发明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是对头脑中原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岁孩子只有想象的萌芽;2~3岁的孩子想象已有发展,但十分简单,没有什么创造成分,没有预定的目的;3~6的孩子逐渐能按照要求进行想象,他们的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象还只是初步发展。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像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儿童的想像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孩子的想像力往往是幼稚的,孩子的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几种。
孩子的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孩子年龄小、经验贫乏,往往会把头脑里想象的、自己渴求的东西与现实混淆起来,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有时,甚至会把梦中看到的东西也当作真实的事情。例如一个孩子告诉同伴说:“我的外婆来了,还带给我一支小手枪。”其实,并无其事。父母知道以后,以为孩子故意撒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实际上孩子并不是想撒谎,而是完全出于他对外婆的盼念和对手枪的渴求。
想象主题易于变化
例如孩子正在用积木搭大桥,忽而又想搭动物园;遇到另一样玩具或看到别的孩子在做什么游戏,他就会丢掉原来的玩具,参加别的游戏。学前儿童的想象很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喜爱画画的孩子,在画图时,画了一样又一样,一直把纸画满为止;听故事的孩子,在听故事时,对于激动情感的情节,甚至已讲完了,还要求继续讲下去。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孩子复述故事时,会加入一些原来没有的情节;在玩游戏开始前,能够预先想出游戏的情节,和同伴商定游戏的规则,分配游戏的角色。当然学前期儿童的创造想象仅仅是萌芽阶段。
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张性
7岁的胡晓舟小朋友的美术作品《荡秋千》获得世界儿童画图比赛一等奖,就充分表明了想象的夸张性,小作者夸张地构思了一幅月亮上荡秋千的美好画面。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12
一、故事导入, 启发想象
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好动的特点, 根据文本内容来讲述相关的数学故事,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情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新课,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高超的故事导入艺术, 能够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如:学习“分数乘整数”一节课时, 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动画片?”学生回答:“看过。”“玉皇大帝让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 孙悟空做了些什么事情啊?”学生齐答:“偷蟠桃吃。”教师叙述故事:话说孙悟空进了蟠桃园之后, 看见了诱人的蟠桃, 就摘了很多蟠桃, 有的只吃一口就丢掉了, 有的一口没吃也丢掉了, 他蹦蹦跳跳地来到一棵蟠桃树下, 这棵树就结了一个有红又大的蟠桃。孙悟空跳上树摘下那个蟠桃, 一连吃了两大口, 它每一口吃了这个蟠桃的2/5。那么, 它一共吃了这个蟠桃的几分之几呢?你会用加法列式吗?”师生探究并板书。“如果用乘法怎么做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引出课题———“分数乘整数”。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节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就轻松地拉开了帷幕。课堂的精彩来源于老师激情的点燃, 来自老师巧妙的故事, 来自老师精心的设计。为下面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媒体, 激活思维
多媒体融声、光、电、形于一体, 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 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激活学生想象。使头脑中能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在巩固练习的时候, 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处是学习内容, 刺激小学生的听觉,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在生活中应用心知解决问题。教师播放了一段模拟小鸟的叫声和流水的声音, 让学生听辨声音节奏列乘法算式。学生听到“啾啾!啾啾!啾啾!”的鸟叫声后, 根据鸟的叫声节奏列出“2×3”的乘法算式。听到“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的流水声, 学生很快说出算式“3×4”。运用多媒体反复进行训练, 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生活,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三、解决问题, 张扬个性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能够张扬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 抓住问题的核心,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经验越丰富, 思维就越灵活, 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如:在数学活动课上, 教师讲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的经历:有两个穿着时尚的小伙子来到一位卖螃蟹的大爷面前问:“大爷, 螃蟹多少钱一斤啊?”大爷说:“40元一斤。”高个子小伙说:“我就喜欢吃螃蟹的身子, 只买一半应按20元一斤算。”矮个子小伙说:“我喜欢吃螃蟹的爪子, 也应按20元一斤算。”他俩讲来讲去, 老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20元一斤卖给了他们。在回家的路上, 老大爷越想越不对劲, 细心思考才发觉自己上当了, 被两个小伙子给欺骗了。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老大爷解释一下为什么上当了呢?学生特别好奇, 由好奇引发了需要, 由需要激发了创新思维, 这样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 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离不开生活。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不欺诈他人的教育。跟教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 时时处处离不开诚信, 保持诚信的立场, 老老实实学习, 堂堂正正做人。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过渡,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无止境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中有思, 思中有悟。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放飞学生的思维。打造阳光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 也是最深奥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有效性是在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教师要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新知,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探索的兴趣。插上想象翅膀, 放飞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想象翅膀,放飞思维
参考文献
[1]徐银弟, 姚展仪.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5) :382.
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篇13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让语文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教学反思
作者:双墩中学
周宏会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它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他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步骤、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有效。
然而今天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现代意义的教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更直观、更形象的实施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广度,挖掘语文教学的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多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鉴于此,我就以《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多媒体教学为例,就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1.情景导入反思
我在通过简短的语言导入新课之后,把一组有关于“三·一八”惨案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谈谈他们眼中的“三·一八”惨案。直观的图片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惨案的现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我又展示了一张相片,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刘和珍!短发的刘和珍让一些学生很兴奋,都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课堂氛围随之调动了起来。有的对段政府很愤恨,有的对刘和珍很同情,有的对当时的社会感到悲哀„„直观的图片能把同学们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整体感知环节反思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我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阅读要求,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我利用学生刚才的这种感情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出鲁迅笔下描写刘和珍的语句或词语,然后请同学读出你圈划的词句,谈谈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又何至于惨死在政府门前呢?可见的语句能弥补教师语言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清楚、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可以想象,有前面情感的铺垫,再加上清晰地教学思路,学生很轻松愉快的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然后,我把同学们回答出来的重点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首对刘和珍的赞美诗,又直接地展示在屏幕上,我加以配乐(《眼泪》)朗诵。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成功的师生互动、互学的环节。在这个小环节里我们既认识了刘和珍是一位善良的渴求知识和真理的爱国进步青年,又知道了鲁迅先生以此文来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由此再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鲁迅先生在文中只是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吗?如果不是,请同学们找出能表达其他情感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在这一环节里,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关键)语句的准确圈划、正确赏析达到准确高效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的变化。
在同学们五至八分钟的阅读之后,请同学们发言,找出关键语句,作出标记。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总共找出六处,用多媒体放映在屏幕上。我也在屏幕上打出如何鉴赏语句的技法:
一、阅读
二、联系上下文
三、抓住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等)
四、修辞
学生讨论,师生合作。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形成板书。板书直观性好,动态性强。
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用提前预设好的幻灯片快捷的展示在屏幕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让问题直观化,抓住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有利于解决实质问题,真正做到了有效课堂。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见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种优势是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无法比及的。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里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弥补了语文教学的不足,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生和活力。
3.深入理解环节反思
通过上一环节的板书(用屏幕显示),我们总结出文章流露出来的丰富的情感,有对烈士遇难痛心的叙述,也有对烈士精神热情的讴歌;有对反动政府及无耻文人的揭露,也有对“三·一八”惨案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有对庸人忘记历史的悲哀,更有对真正的猛士的激励,对未来由衷的期望。然后找出重点章节语段(显示在屏幕上),如第一节的第三段、第二节和第四节,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体会这些复杂的情感。
4.拓展延伸环节反思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我展示了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配乐《黄河颂》)。在低沉悲伤人又激愤的音乐感受中,让学生去体会刘和珍、鲁迅、艾青的爱国热忱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视的文字,清晰地音乐对学生是一种鼓舞和感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语文教与学的思路。
5.课堂小结环节反思
最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两句话来总结(配上《清明上河图》的纯音乐):
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为文的情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
直观的文字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音乐声中落幕,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意境美。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的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有时仍然收到时空的局限。但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的不足。丰富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可以满足我们的试听享受,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穿越明今远古,飞越世界山川河流,涉足异域风情的国度,聆听饱蘸人世沧桑的音符,感受不同时空的人情风俗。清晰美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绘声绘色的教学课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在教学上,音乐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因此可以用配备图片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静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感受着情感与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化的教育。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清晰动态的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空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实现有效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内容涵盖量大,传统的教学课堂内容受到黑板局限,不利于内容拓展。我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例。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学生总结一点,教师展示一点,思路清晰,过程井然有序。在课堂上我可以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建筑,如故宫、天坛、华表、国家大剧院等,用多媒体显示中国传统木材框架结构的构造部件,如斗拱、举折、举架等,这些教学重难点很难用语
长丰县双墩中学
事业因为有梦想而更美好!
言澄清。然而从用多媒体教学,高度清晰、色彩艳丽的图片很直观形象的向你展示中国建筑的特征,弥补了语言描述模糊性的缺陷。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既节约了时间,又易于澄清问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如博客)把自己的作品、丰富的教育资源展现出来供学生业余学习,在QQ里交流思想、学习方法等。在无形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今后可以继续沿用的成功经验,也有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是啊,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我们也希冀着语文教学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向世人昭示腾飞的梦想就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