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2024-10-15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共15篇)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我们要善于放飞自己的想象,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从而品味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获得审美感受。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歌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诗歌魅力。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感情的表达,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句,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丰富诗中所写之境。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形象,体会诗境。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轻柔、妩媚、婉转、明丽的旋律中,夕阳斜照,晚霞灿烂,康河显得美丽而宁静,水面明亮如镜子一般,轻风微微吹拂,波光潋滟。沐浴在金色斜阳中的纤纤杨柳,恰似那婀娜多姿,娇羞无比的新娘,杨柳在风中舞动纤巧的身姿,河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随风摇摆,似在水底飘摇起舞,动人心弦,潭水清幽,映衬天边的晚霞,康桥也化作彩虹,吸引诗人去寻找梦中的圣地。然后我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脑海中要想象诗中画面,置身诗境。通过想象,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音韵美,又能引导学生陶醉于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在鉴赏中展开想象,把握诗歌形象。

雪莱说过:“在通常意义下,诗歌可以解说为想象的表现。”因为诗歌在内容上是含蓄的,它一般不会告诉你什么,而是蕴含着什么。所以诗歌欣赏的任务就是挖掘出诗歌本身形象背后的隐含意义与情思。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形象壮美,气魄宏大,是一首杰作。如果学生只是读读看看,只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写作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词中之境,才能真正理解词人之情。词作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让学生体会“寒秋”,让学生仔细品味它所蕴涵的意境。“寒秋”使人联想到茫茫天地间,寒风凛冽,万物萧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北国风景。这就是由“寒秋”两字所引发的想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中,有一个人“独立”,可想而知此人一定是傲然挺立在寒意中,巍巍秀拔,卓尔不群。那么这四个字,一个胸襟博大,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青年革命家形象便跃入眼中。更何况眼前又有湘江浩浩荡荡北去,将人的目光引远,心胸引大,脚下又有橘子洲,果橙叶黄,秋意浓浓,为独立之人作陪衬,这幅壮美的图景也就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联想过去学的《沁园春·雪》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激情,那么对毛泽东当时的壮志豪情就会异常深刻,而使自己真正置身其中领悟到更多东西。

最后要让学生立足文本,在描摹续写中拓展想象,体会诗歌精髓。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因此立足课本,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与诗歌鉴赏有关的语用题新题型的出现,让学生的诗歌鉴赏体验活动向更广的领域延伸。这种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感受诗歌无穷魅力的考查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新题型,经常穿插一些扩写、改写诗词等精短文章的写作训练,并结合诗歌进行想象文、赏析文、

评论文的片段或全篇写作。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记叙文,把姜夔的《扬州慢》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为话题写作文„„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法国美学家列斐伏尔说:想象能引人们进入现实的最深处。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更应借助于想象,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体验,怀着纯真的心去走进诗歌,满怀深情地去拥抱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优美的想象的世界里。

鲁智宇,教师,现居河北承德。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2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诗歌理论,语言,想象力

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 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毕业后到法国旅行, 亲历了法国大革命风暴。后迁居湖区多赛特郡乡间, 结识了诗人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798年, 两人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 (Lyrical Ballads) 。1800年该诗集再版时, 华兹华斯为之作序, 提出了“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的创作主张。在序言中 (Wordsworth, 159) , 华兹华斯这样写道:

“在创作这些诗歌时, 我的宗旨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 (incidents and situations from common life) , 自始至终竭力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age really used by men) 去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 还要给予它们想象力的色泽, 从而使寻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 要使这些事件和情景显得生动有趣, 其方法是要真实地而不是虚饰地描摹自然……”

从这些话, 我们不难看出, 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 诗歌创作的原材料 , 即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2) 诗歌创作的语言, 即普通人的语言;3) 诗歌创作的过程, 即利用想象力把描述事件或场景和表述诗人内心情感结合起来。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前的新古典主义诗歌是以德莱顿 (John Dryden) 和蒲柏 (Alexander Pope) 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的诗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蒲柏等人重视“巧智”, 要求诗歌写得“正确”、“优雅”。华兹华斯提出的这些诗歌创作理念摒弃了以往对于诗歌形式和理性化的过度重视, 极大动摇了英国古典流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引领了一大批年轻诗人的创作。毕竟, 当理性发展到极致, 情感就没有任何空间了, 诗歌也就随之变得枯燥无味, 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于是, 《抒情歌谣集》的这个序言就成了英国诗歌领域浪漫主义运动开启的宣言, 也就此奠定了威廉·华兹华斯在英国诗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饱蘸感情地讴歌大自然, 很多评论家也把他称作“大自然的崇拜者”。他把大自然看成是灵感的源泉, 以独特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不大为人所重视的小事, 把大自然真实地、充满激情地呈现给人们。《咏水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就是华兹华斯描绘大自然的一篇代表作品, 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沉爱恋,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诗人的创作理念。在英国文学史上, 这是一篇备受推崇、广为传诵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因此, 笔者将在下文中通过对《咏水仙》一诗的分析, 来进一步探讨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论。

首先,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的主题。《咏水仙》生动地描绘了英国湖区的优美景色。在英格兰的西北角, 分布着大大小小15个湖泊, 较大的有汶德米尔湖 (Windermere) , 阿尔斯沃特湖 (Ullswater) , 德汶沃特湖 (Derwentwater) 等, 湖泊星罗棋布, 风光秀美, 是英格兰著名的风景区。1802年4月, 华兹华斯、多萝茜 (华兹华斯的妹妹) 和几位朋友一起沿湖散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几株临水的水仙花, 继续前行时, 水仙花越来越多。最后在树荫下, 他们看到水仙花沿着湖岸蔓生成狭长的一带, 大约有乡村大道那么宽。“它们看来很是快活, 总在流眸顾盼, 总在变换姿态。风越过湖面, 吹拂着水仙。到处散落着小簇的花, 再远几步还有些散兵游勇, 但为数甚少, 不足于影响这条熙攘大道的简朴清约, 浑然一体和勃勃生机。” (Bloom, 276) 大家都沉醉于这一美景。回到家后, 多罗茜在自己当天的日记里就记下了这份惊艳, 而华兹华斯则是在两年后追忆着自己当日的感受, 带着自己在宁静中积累起来的强烈情感, 创作了这篇《咏水仙》。显然, 这篇诗作的主题就是长在湖边、在寒冷的春风里摇曳的一片野生水仙花。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了, 却也正是华兹华斯感兴趣的创作题材。

然后,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除了几个文学或诗歌措词 (“vales”, “jocund”, and “oft”) 外, 整首诗的语言极为清淡、朴素, 都是常见的民间口语。这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即要使自己诗作的语言尽可能接近人们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但是,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华兹华斯所倡导的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普通人的语言并不是说要完全逐字复制普通人所说的话。笔者以为, 华兹华斯的这个创作原则主要是指诗歌的选词。我们都知道, 任何类型的诗歌, 不管是十四行诗 (sonnet) 、无韵诗 (blank verse) 还是颂诗 (ode) , 在形式上都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而且, 诗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方面的精妙, 这不仅包括诗歌的选词, 还包括其中语音手段、修辞手段、句式结构等的选择, 这些对于一首诗歌的表意和格律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 在上文引用的那段序言中, 华兹华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写道:“自始至终竭力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 诗歌的语言不仅要选自普通人的语言, 还要有助于诗歌的信息输出, 符合诗歌的韵律安排。下面, 我们就来详细地剖析一下在这首《咏水仙》中华兹华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这首诗基本是以四步抑扬格 (iambic tetrameter) 写成的。整首诗可分为四节, 每个诗节分六行, 每个诗节的韵律是:ababcc。具体来讲, 在每节诗中, 有三组押韵的对句, 即每节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 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 最后两行押韵, 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使整首诗自然流畅, 和谐悦耳, 朗朗上口。也就是说, 它具备了音韵美。正如色彩具有感情一样, 声音也有感情, 不同的音色、音强、音高、音长、音调传达的感情色彩也是不一样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讲, 这首诗的成功还要归功于重音的巧妙安排, 语音的精心选择等。上面已经提到, 这首诗基本是以四步抑扬格写成的。但是, 如果诗人自始至终使用这种格律的话, 整首诗就会显得呆板严肃, 就无法呈现出水仙花在风中摇曳的灵动之美了。因此, 诗人在一些地方做出了调整。例如:在第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只有三个重读音节:/t/, /si/和/bri:/。这个重音方面的调整是为了突显出作者心境的变化:就在诗人如浮云般独自漫游时, 一簇簇水仙花映入眼帘, 让诗人心动不已, 欢欣雀跃。还有第二个诗节的最后一行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 第一个音步变成了一个扬抑格 (trochee) 。这样一个变化突出了动词“toss”的意义, 生动地描绘了水仙在微风中摇首旋转、舞姿翩翩的动人画面。这首诗也因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无法自抑的兴奋与喜悦之情。华兹华斯在创作这首诗时, 在语音选择方面也是独具匠心的。例如:在重读音节中, 第一诗节主要是长元音和双元音居多, 使得第一诗节节奏缓慢;而在第二诗节, 出现的则是短元音居多的局面, 从而加快了诗歌的节奏。这个变化很显然是和整首诗的基调一致的。第一诗节主要描述了诗人如浮云般漫步在青山翠谷, 突然间看到了一片水仙花。诗人的行动是缓慢的、随意的, 而这一诗节的基调应该是漫不经心, 甚至是无精打采的。因此, 这一诗节的节奏应该是迟缓的。但是, 第二诗节主要是描述水仙花在风中的翩然舞姿, 这一诗节的基调就变成轻快、喜悦了, 节奏自然需要加快。节奏的加快, 仿佛把这首诗变成了一支节奏鲜明、欢快的舞曲, 花儿在舞动, 诗人的心也在舞动。这种节奏的变化和诗人的心境相符, 也与诗的主题和意境吻合。可见, 诗歌的韵律安排、声音选择对于诗歌的传情达意都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 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方面, 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是诗歌中句式结构的选择。例如:这首诗第一诗节第三行的开头 (“when all at once”) 。很明显, 这是本诗节第三行到第六行这个长句的状语部分。通过这个状语从句的前置, 清楚地表述了诗人漫步时注意力的突然转移, 与此同时, 也使其后对于水仙花的生动描述变得紧凑、流畅、浑然一体,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二诗节中, 主句 (“they stretched”) 的描述性状语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又被放在了句首。这样的一个变化是为了突出水仙花的“多”和“美”, 这也正是第二诗节的重点所在。当然, 在大多数情况下, 诗人对于句式的选择还是要依据整首诗的韵律作出的。

再者, 《咏水仙》一诗中标点的作用也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第三诗节的第五行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中, 出现了两个破折号, 放缓了诗歌的行进节奏。面对着如此众多、如此仪态万方的水仙花, 诗人已经完全陶醉其中, 目光驻足于此久久不愿移去, 同时, 诗人似乎也陷入沉思, 认真品味着这些水仙花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两个动作, 凝视和沉思, 都是持续性动作, 诗歌的节奏自然要慢下来, 因此诗人选用了具有延时作用的破折号。

《咏水仙》的美还体现在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 尤其是头韵。头韵是诗歌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可以让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音韵美。在这首诗中, 头韵也多次出现, 使整首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例如:第一诗节第四行中, “beside”和“beneath”形成头韵。通过这种声音的重复, 既加强了诗中两个地点的联系, 又使整行诗的衔接更为紧凑。此外, 第二诗节第一行的“stars”和“shine”, 第四诗节最后一行的“dances”和“daffodils”也都是使用了头韵。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华兹华斯十分重视诗歌的措辞, 不管是在语音的层面, 还是在句法的层面。在这首诗中, 诗人也充分展现了自己非凡的遣词造句能力。本着“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这一原则, 诗人在措辞上深思熟虑, 最终创作了这一语言简单质朴、风格清新淡雅的经典之作。

前面已经提到, 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还有第三个原则需要遵循, 即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 要利用想象力把描述事件或场景和表述诗人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或许, 在《咏水仙》一诗中, 最能体现华兹华斯想象力的就是他把水仙花和星星、波浪等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达到了一种空间上的延伸, 既描绘了水仙的多如繁星、绵延不尽, 又突出了湖面波光潋滟、水仙迎风舞动的绝世美景, 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纵观全诗, 诗人的想象力可谓是无处不在。诗一开始的画面就是诗人“似浮云般独自漫步”。“云”这一意象自诗人的脑海跃然纸上, 这可以说是诗中第一次现实与想象的碰撞。尽管这一联想和诗的主题“水仙”并无关系, 我们还是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因为我们从这里, 从整首诗的第一行, 了解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或许有些低落, 或许有些欢欣, 只不过, 欢欣中带着一丝冷淡和漠然。这也是诗人后来心境变化的起点。接着, “水仙”这一意象就出现了 (“I saw a crowd/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第二诗节从表面上看就是为了加深花之多这个印象。“continuous”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crowd” and “host”。但是, 实际上, 这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注意的呼应。如:“stars”和“twinkle”分别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golden”和“fluttering”。毫无疑问, 正是诗人的想象力造就了“星星”和“水仙”的统一, 生动地再现了水仙如星般繁多、如星般璀璨的美景。第三诗节则是主要描述花之舞, 这里的“sparkling”呼应了上一诗节中的“twinkle”, 从而也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fluttering”。“波浪” (“waves”) 这一新的意象自然也出自诗人的想象力。可以说, 诗中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是逐步实现的。首先, 我们有了“fluttering”一词 (花在风中摇摆) ;然后是“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花在风中摇摆, 翩然起舞。“dance”是个关键词, 在这首诗的每一诗节的第一或最后一行都会出现) 。直到第三诗节, 才出现了比较清楚的表达 “glee”, “gay”, “jocund”, “pleasure” (高兴、快乐) 。也是在这里, 现实和想象的结合变得清晰起来。舞动的水仙花营造了一种欢快、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 而诗人感受到了这种欢乐, 心情也变得轻松、雀跃。在最后一个诗节中, 诗人明确表述了这次经历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自那以后, 他都可以从这份回忆中汲取活力, 对他而言, 舞动的水仙俨然成为自己活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这些意象根本无法进入诗中;没有这些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意象, 诗歌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所以说, 诗人想象力的充分调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咏水仙》一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才华。在这首诗中, 诗人的快乐情绪源自舞动的水仙这一普通情境。经过两年宁静中的沉思, 诗人精心选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 把自己的感情全心灌注在诗的字里行间。在创作过程中, 现实与情感的结合依托于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本诗的魅力之源。正是这对想象力的翅膀, 让我们生活中的零星琐事变得如此非同寻常、意味深远。此外, 华兹华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示了毫不雕琢的真实, 看似平淡无奇, 读来却是情深旨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ed.Romanticism and Consciousness[M].New York:Norton, 1970.

[2]Gilpin, George H.Critical Essays on William Wordsworth[M].Boston, Mass.:G.K.Hall, 1990.

[3]Pinion, F.B.A Wordsworth Companion[M].London:Mac-millan, 1984.

[4]Wordsworth, William.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With Pas-toral and Other Poems.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New York:Norton, 1986.

[5]飞白.世界名诗鉴赏辞典[K].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0.

[6]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7]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8]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给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3

一、听读诗,启发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诗歌教学中,利用优秀的音频材料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绝佳途径。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秋天》时,我曾尝试这样的教法:深情导入之后,马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找诗中似曾相识的景物,学生快速地找出了“露珠、幽谷、镰刀、瓜果、网、白霜、溪水”等景物。诗歌是想象的产物,如此教法不免过于理性化,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色。于是,我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找诗中似曾相识的景物”这一环节改为“闭眼听录音朗读,想象秋天的画面”。学生静心聆听后的答案为:(1)看到江上的渔船、飘落的叶子、树叶的影子(2)农民们在山上采摘果实(3)丰收的景象,还感受到农民喜悦之情(4)牧羊女幻想人的场景(5)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6)渔夫打渔的情景(7)晶莹的露珠……

相比较学生的答案,我们明显的发现精彩的录音朗读,使得学生的想象更为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指导学生认真熟读词句,仔细琢磨品味,随着对诗歌内容的领悟而产生联想,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美感的产生,使学生既体会到诗歌的味道,又发展了想象力。

二、补空白,培养想象力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意在说明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十分讲究空白艺术,诗歌正是如此。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往往用几笔刻画生活场景,用跳跃的思维诉说思想内容,言语中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留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未绝的回味余地。我们可以利用诗歌这一特点通过想象去补足画面,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我就“梳洗”一词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妇人梳妆的时间;妇人精心打扮时的动作;妇人打扮后长得如何;妇人打扮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等等。其中就妇人梳妆打扮的时间(清晨),一学生做了如下描述:杨柳飘舞,愁绪亦在随风飘舞,天上还是惨淡的白,草上布着朦胧的霜,不知天上挂的那轮淡月,是否知道那女子的心……就如何打扮,学生呈现了如下答案:(1)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青丝,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只是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2)挑上另一件华服,细细抚平那褶皱,走到江边,看着江水东去……

三、写作文,调动想象力

诗歌言简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为想象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把诗歌改写为散文、记叙文,也是调动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方式。

当然,诗歌改写时,学生个人因掌握知识的不同,想象的角度、深度、广度也各有不同,只要是合理的,不偏离原诗的内容,教师都应积极地做出肯定。

四、多角度,活跃想象力

生活中的事,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每个角度都可以讲出一番道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应予以肯定。中学生想象丰富,有时甚至会有超乎常规的想法。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不能武断批评,那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我们应多加鼓励,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注主体,拓展想象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习惯上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反映在诗歌教学上的现象是:教师长时间不厌其烦地去讲解诗歌内容,进行词语对照解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和译文。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客体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如果能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环境,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会有较大的作用。

教学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营造自信、自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对于诗歌教学有了很大的强化,这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词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海洋中,紧紧抓住“想象”这颗明珠来加强学生人文的培养与提高,不可以再迟疑、再怠慢。

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 篇4

在我生日的时候,哥哥送了我一本书,他神秘的拿了一本名叫《神秘农场》的书给我。我惊喜万分,一把接过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啊!这些好词佳句和各种修辞手法真让人思索,令人百读不厌,身临其境。他让我开启了想象之门,一瞬间我穿越到了科多菲尔农场。怎么闹哄哄的?原来是蝗虫在啃咬庄稼,乌鸦队长发现了便和他们打起来了,人们也拿起武器驱赶蝗虫。此时我再也坐不住啦,拿起电蚊拍胡乱一拍,结果一打打在了和我一样大的蝗虫上。他恼羞成怒的盯着我,正准备反击时,我要使劲一挥,把他打的头冒金星,铜耸拉在一边,歪歪扭扭的罗着沉重的脚步。轰的一声倒下了。我继续疯狂的拍打着,这时我才看清。“猫剑客”正穿着威风鼎鼎的皮革鞋,沉着地坐在大乌鸦背上,挥舞着宝剑在奋勇杀敌突然,雷光一闪,蝗虫们来不及喊声“哎呦”,就化为乌有了。我知道这是罗伊消灭蝗虫的魔力成功了,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当我回到了现实之后,就心满意足的和上了这本书,吴丽的回忆着刚才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

阅读让我收获了无限的想象力。从书里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天地。享受了另一番乐趣。

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 篇5

第一个梦想是,变成树上最高最美丽的花瓣,在那儿看着自己的艳丽,闻着自己的芬芳,欣赏蝴蝶优美的舞姿。或者在微风的抚摸下,进入甜美的梦乡。啊!想想就舒服。

第二个梦想是,变成一朵白云,我变的白云,是七彩的,常常有鸟儿躺在我身上睡觉。狂风刮起时,我的身子就会被“切断”,它分成了七块,飞到七个最乖的小孩手中,变成七彩棉花糖。啊!想想就有趣。

第三个梦想是,飘到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家里,请他为我涂上红色颜料,串在枝干上,做成一面五星红旗。啊!想想就自豪。

第四个梦想是,变成小女孩发卡上的装饰,让别人欣赏我的美,知道我的作用。我还要跟着主人,看看世界的美丽,感受生活的快乐。啊!想想就幸福。

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作文 篇6

今天,我驾驶着探索号,去寻找101号空间站。因为我收到情报,说这个空间站遭到不明物体的袭击。很快,我就来到了情报指定地点,直见101号空间站正在太空中漂浮,没有了动力,一些地方还受到了破损。来到101号空间站里,只见里面损伤惨重,几乎就是一堆废墟。在地板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一些外星生命体和我们的空间站队员的尸体。“看来这里的袭击很严重,也不知道这是哪个外星生命体。”正说着话呢,突然觉得脊背凉飕飕的,我有些害怕,转头一看,只见一只巨大的外星生命体站在我身后,这个外星生命体主体是黑色的,身体十分强壮,看起来像地球的猩猩又不像猩猩。“啊唔!”外星生命体吼叫了一声,露出了坚硬的牙齿。我赶忙掏出武器攻击它,但我的武器威力太小了,对它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

见此情景,我只好使用第36计――先跑为妙。只见我撒开腿就跑,外星生命体见我逃跑,便追上去。但他虽然强壮,可跑起来非常慢,很就我就甩掉了它。“呼!没想到这家伙这么难对付。”甩掉了它后,我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突然,一个手拍拍我的肩膀。“难道是它来了?”我不由得害怕起来,于是便掏出武器转过身,准备攻击。“唉唉!别开枪,别开枪。”转身一看,发现是两个幸存下来的队员。“原来你们没有全军覆灭,话说这是什么生命体?”“这个我们也不清楚,不过我只知道它是一个以人类为敌的生物,之前的一些空间站被毁灭的事情跟它们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怎么对付它?”“这种生物皮糙肉厚,必须要用重型武器才能消灭它,但可惜我们的重型武器已经被毁灭,不过还有种方法,这种生物害怕宇宙的低温,只要它在宇宙里,肯定活不过几秒。”“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去宇宙里吧!”于是,我们便制定计划……

首先,我先去挑衅那个外星生物。这下给外星生物气得,肺都快炸了。迅速地朝我追过来,随后,我在带它来舱门那里,而那两名队员,在舱门守着,等我把外星生物引过来时,立刻打开舱门,而我则往旁一闪,外星生物由于跑得太快,一下子刹不住车,从空间站里冲了出去。紧接着,我们再把舱门关上,让外星生物在宇宙中自生自灭。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7

本诗被选入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 单元主题为“珍惜”。理解本诗, 应突出友情这一主题, 丰富友情的内涵, 感受友情的珍贵, 珍惜友情, 珍爱生活。

阅读古诗, 课标在各年段目标中都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 它是阅读古诗的重要手段。古诗是浓缩的精华, 只有依靠想象, 才能搭起理解的桥梁, 插上表达的翅膀。本课教学就可借助想象, 深化理解, 促进表达, 升华情感, 提高阅读实效。

一、想象深化理解

“愁”是本诗的重点词。紧扣一个“愁”字, 丰富想象, 就能贯穿全文, 品读全篇。流程如下:

初读了解诗的大意和结构后, 可指名再读写景部分 (第一、二句) , 进入细读环节。

师: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

此刻的董大心情怎样?可用诗中哪个词来表达? (“愁”)

师:他为什么发愁?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唐, 去看看他们当时的生活。

(交流资料, 了解人物及写作背景。)

师:透过资料, 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才华横溢, 而又都十分失意。再回到诗中, 你能透过景物体会出董大的愁来吗?

出示自学目标:

先自学, 后集体交流。 (抓住“千里”“曛”“北风”“雪纷纷”等重点词语, 体会出:路途遥远, 困难重重, 再加上生活失意, 使董大心情压抑、沉重, 感到前途渺茫。)

小结:极目远眺, 黄云压顶, 路漫漫, 前程一片渺茫;抬头望雁, 风萧萧, 雪纷纷, 风餐露宿, 这一路上真是困难重重。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带着这份情感, 让我们再读一、二两句。 (指导朗读)

师:然而, 最令他发愁的, 还是什么? (“无知己”)

师:什么是知己?为什么最愁“无知己”?

出示填空 (想象填充, 加深对“知己”的理解, 体会独行的寂寞, 感悟朋友的可贵) :

小结:能做到上面这些的, 就是朋友。因为, 他能在你需要时, 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生活中, 无时无处不需要这样的朋友。连圣人孔子也曾长叹:“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师:此时此刻, 作为朋友的高适, 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指名朗读最后一句, 解释诗句的意思。

二、想象升华情感

上述部分, 通过想象, 我们已入情入境、情景交融地理解了内容。但, 要真正体会出“友情”的深刻内涵, 还须进一步丰富想象, 升华情感, 提升主题。如:

师:送别的话很多, 为什么高适只安慰这一句? (简介董大的才艺)

交流后小结:毕竟是知心朋友, 他对朋友了解非常深刻, 对朋友的才干更是充满信心。他不但能用心发现朋友的优点, 还善于借助优点去激励友人, 这就是智慧。曾学过《做一个最好的你》, 文中就讲过这种树立自信的方法, 谁能背一背?

(指名背《做一个最好的你》第六自然段, 即第一种树立自信的方法。联系旧知, 巩固新知。)

师:如果你是董大, 此刻听了知音的这席话, 你的心情可有变化?

小结: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 拨开云雾见太阳, 失意时的鼓励, 迷茫时的指引, 使董大豁然开朗, 顿时一扫心头的愁闷。“愁”之切, 更显友之真, 良言之可贵。这就是真友情, 这才是大境界。

让我们带着这份真情, 齐声朗读三、四两句。 (指导朗读)

……

三、想象表达情感

学完本诗, 可读写结合, 通过想象练笔, 促进积累, 深化主题, 把“友情”渗透到生活中去。如: (二选一)

1. 想象补充诗句。

朋友是冬天里的火,

为你驱除寒冷。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 你的朋友有哪些优点?当朋友遭遇挫折或困难时, 你会怎样去激励他?写一写。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8

每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未经文明熏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但是现在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孩子的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那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上小学的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正因为小学孩子单纯天真,思维较少受束缚,所以可以自由想象。作为家长,应努力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蕴涵想象力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尽心呵护想象的幼苗,努力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想象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孩子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孩子将难以理解教材中的图形、概念,写作文也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父母应该这样做]

要提高小学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的表象储存。

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是具体的、形象的。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越多。进行想象的资源就越丰富。带小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2.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让小学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必要。比如,让孩子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平时可拿来翻阅。

3.利用玩具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一天妈妈带着京京到商场的儿童乐园去玩,妈妈和京京一起玩一个圆盘状的乐高玩具。当把五颜六色的积木都插在圆盘上时。京京高兴地说:“蛋糕,蛋糕!”妈妈仔细一看还真的有点像“生日蛋糕”,于是妈妈对京京说:“我们玩吃‘蛋糕’过生日的游戏好吗?”“好!”京京回答。于是妈妈把“蛋糕”放在桌子上,京京对着“蛋糕”像模像样地唱起了《生日歌》,还有“吹蜡烛”的动作,京京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找来了“刀”,“切”起了“蛋糕”。

有很多玩具都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色彩丰富、质地柔软、可塑性强的彩色胶泥。孩子在玩彩泥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捏个蔬菜、水果,捏个小花、大树,捏个房屋、小人……只要是孩子想到的,捏个什么都行。再如可以自由拆装的积木。小孩子可以信手拈来,拼个合自己意的,摆上个三两天;不如意了,拆了再拼,想拼个什么,就拼个什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凭借着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也可发展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4.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歌德小时候,他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听父亲读《天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对那些故事的想象中邀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象,从小便开始了。

俄国著名的革命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是一个穷孩子,在他如痴如醉的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民间故事开启了他的想象之门,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

上小学的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父母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妈妈可以引导上小学的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予赞扬。指出不足。给孩子讲故事,尤其是讲不完整的故事,让孩子续结尾,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的是语言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可以从语词联想到相应的形象。并通过形象的联想,去展开想象活动。让孩子参与编故事,而不是单纯地听故事,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想象力。

5.用画画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

画画是很好的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一次林林画画,她把苹果画成了方形,理由是不想让苹果滚到地上。当妈妈看见林林所画的画时,并没有批评林林,而是鼓励林林说:“好孩子,你真会动脑筋、想办法,希望你能早日发明、培育出方苹果!”

林林听了十分高兴。以后,她又画出了更多的想象奇特的东西,其中一副名叫《未来世界》的画还获得了省少年书画比赛的大奖。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妈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想象是创造力的萌芽,孩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

插上想象翅膀 篇9

——童话故事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因此,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指导小学生创编童话故事可以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指导小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和想象作文,引导学生朝着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是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这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的特点,体会其写作手法;二是培养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爱听童话故事吧?谁能说说你学过或听说过、看到过的童话故事?(指名说出童话故事大意。如、龟兔赛跑、白雪公主、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丑小鸭等)

是的,你们知道的童话故事可真不少,正像有的同学说的那样,童话是通过想象来编写的新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想象的翅膀,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飞翔,大家能用这双想象的翅膀自己编写童话故事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所以课伊始的激趣很重要,有了“趣”,学生会乐此不彼。)

二、由导到放,鼓励创编。

1、指导学生从学过的童话故事课文中领悟写作手法。

(1)师:同学们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课文,刚才有的同学也提到了一些。想一想,这些童话故事中,哪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童话在语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归纳童话故事的编写规律和写作手法特点。

童话写法特点:一是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童话里的一些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自然现象。>都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语言,让人读了感到亲切。有时为了强调某种事物的特点,常常把它们进行夸大或缩小,甚至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变得离奇古怪,读者会对其中的新奇事物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二是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童话故事里的事物常常暗示它能代表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让人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

(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了解的童话故事来分析感悟童话创作的一般规律,了解其写作手法,才能更好地去创编童话。)

2、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编写童话故事。

师:有些童话故事,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而这很多遍都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结尾,因为这些童话的故事情节已经定型,甚至是千古流传的。但是,今天我却想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向这些已经千古流传的经典童话“挑战”,发挥你们自己的想象能力,改写这些童话。你们有这个胆量吗?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唯书”的创作激情,就更能发现同学们头脑中的智慧的闪光。)以同学们最熟悉的《狐狸和乌鸦》为例,自己尝试改编成《新狐狸和乌鸦》。(几分钟的思考之后,由几名学生汇报与大家交流。其余同学可适当评价。此时学生兴趣浓厚,创新思维的智慧得到充分体现。)

(注:教师也可以选取其它的形式,如根据图画编写故事。小语教材一年级中的“小兔运南瓜”虽然早已学过,可以重编;再如第五册人教版教材积累运用四的“习作”看图编写童话故事。

教师在指导学生据材料编写童话故事时,要努力在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激励作用在这里是关键的。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万万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映射给同学们,那样会极大限定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事倍而功半。)

3、引导学生自选材料创编童话故事。

在学生已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向“经典”童话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作之后,学生会有一种愉悦感,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选事物,加以大胆想象,进行真正的创编童话故事。

(1)师:给我们材料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去改编童话故事,那么,在没有任何材料时,让我们自己选取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我们能不能创编属于自己特色的童话故事呢?老师相信,你们中的“安徒生”也大有人在哟。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即使是同一材料,可以选择不同的事物,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可以完全不同。你们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想象是最最丰富的。只要我们把你最感兴趣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他们加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语言,合理地进行夸大或缩小,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由于初次自己“搞创作”,教师在鼓励同学们大胆创作的同时对他们加以点拨,为其解疑。此时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同学们会用那双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地编写属于自己特色的童话故事。)

(2)学生自由创作童话故事。

(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尊重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一个宽广的作文范围,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写,只要文中有一颗真挚的童心,就予以支持、肯定和帮助。)

三、修改习作,力求完善。

1、师:修改习作时,除了要进行改正错别字、病句等常规修改之外,你们认为修改这次习作还应该注意什么?

(在生答基础上师指导:故事完整吗?想象合理吗?有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读后能从中受到启迪吗?)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小组交流互评互改,师巡视指导。

四、赏析童话,享受成功。

1、小组内交流赏析(要全员参与互动,把所有习作进行评议)。

2、各小组中较好的同学读或讲自己创编的童话故事在全班交流,大家共同品味赏评。教师适时点拨鼓励。

(此环节为学生创设表现的空间,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品、赏中来,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智力。)

五、课下拓展,保持兴趣。

师:今天这节课,我看到了同学们智慧的火花,读出了同学们心中的创作激情。相信同学们会把这种创作的热情延续下去,可以把自编的童话讲给父母朋友听,可以把同学们自编的童话编辑成册与其他兄弟班进行交流,可以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向有关报刊投递。还是那句话:我相信你们,你们能行!请你们也对自己说:“我能行!”

(只有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其真正自由自在地在作文天地里驰骋,他们心中才会有说不出的快感,从而产生欲望,对作文萌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当他们不再满足低层次表达练习时,这种内驱力就会驱使他们向着更高、更好的看齐。此时,老师再施以理性指导点拨,就成了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事半而功倍。)

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小兔,它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全身雪白雪白的,动物们都说它好看。小白兔渐渐地骄傲起来。

有一天,小白兔出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见一只小刺猬,就对小刺猬说:

“你实在太难看了,一身硬刺。你瞧我,一身毛白白的,多好看呀!”

小刺猬说:“我是很难看,但是,我身上的刺很有用,比如,老虎、狮子、豹来了,我蜷身变成一个球,他们如果踩上来,就会痛得„哇哇‟直

叫!”可小兔不以为然。

第二天,小兔又出去玩,碰到了一只大老虎,追赶着要吃

小兔。小兔拼命跑,边跑边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

小刺猬听到了,急忙像球一样滚过来,大老虎痛得

“哇哇”叫,连忙溜走了。

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作文400字 篇10

你们可能会问,神奇的粉末是利用了什么技术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利用了纳米技术。而这种粉末名称就叫"纳米粉末"。这种粉末会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不信?那就来看看吧!

首先,要是我们得了非常严重的病,而且手术有很大的风险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用到纳米粉末了。把粉末倒进一个碗里,加入50亳升的清水,可不能倒多或倒少了呀!把它搅拌几下,就会变成黄色的一碗水了。只要让患者喝下去,粉末就会直达病灶,将身体的有害物质全部消灭干净。非常方便。

如果食物有病菌我们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别担心,还是得用上纳米粉末。先将粉末撒在食物上,如食物有很多病菌的话,粉末就会变成红色,如果没有病菌颜色依然保持不变,还是黄色。接下来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纳米粉末也是洗衣服的好材料,将粉末倒在衣服上,泼上一些水,粉末就会粘在衣服上,脏的地方一接触到粉末,就会马上变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衣服晾干就大功告成。

如何“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1

师:生活是想象作文的基础——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合适的东西可写,或不知从何展开想象。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我们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进而展开想象的能力——连素材都有限,自然就很难展开想象了。因此,观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大家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生:想象作文是对大脑中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再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再用凝炼的笔触表现出来。

生:想象作文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因为它不是写已经发生的或看到的现实生活,而是想象出来的。

生:写想象作文,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要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想象得越新颖,越出人意料,写出来就会越有新意。

生:对,比如《神笔马良》一文,作者就大胆想象出马良要为穷人画画,感动了神仙。因而他得到了神笔,画什么就有什么。他用这支神笔为穷人谋幸福,并惩罚了贪官。

师:说得好。刚才你们所说,就是“确定好文章中心”再想象;并“要大胆想象”。任何想象作文都不是为了想象而想象,总是要寄托我们的美好愿望。想象作文与纪实作文一样,也有明确的主旨,可以对诚实、勇敢、无私等品质加以褒扬,也可以对虚假、胆怯、自私、贪婪等不良行为予以鞭挞、抨击;可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科学和生活的热爱等等。

生:想象作文虽是想象,但写法上也要“实”,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用现实生活记叙文的方法去写未来现实生活,让人读了,觉得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一个人。

生:同时,想象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切忌说空话。你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就要把你头脑中勾画的那个新事物具体描绘出来;你想象未来你在做什么,就要具体描写你的言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师:是的——想象“要实在、具体”。

生:想象作文是自己对未来的幻想,是把我们的理想具体化,饱含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因此,我们在写想象作文时,也应该在描写未来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讲到了点子上——关键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其中需要好好把握的“度”是——作文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为了编故事而编故事,想象作文也应该对读者有所教益。同学们常看科幻动画片,这些片子不光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有催人上进的力量。每一个科幻故事,除了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同时还歌颂了正义战胜邪恶,赞美了正义的事业和正直的人。所以,我们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时,应该注意宣扬一个什么道理,这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微博】

京城土豪:想象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眼下孩子们写的没有生活基础,胡编乱造,什么魔幻、魔玄,实在不知要说什么。

郭老师回复京城土豪: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写想象作文,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决不能凭空地胡思乱想。如乌龟和兔子赛跑,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根据它们的特点,才编出了龟兔赛跑的有趣故事。

阳春白雪回复郭老师:所有想象作文都要借助合理的想象,故事可以虚构,环境可以假设,情节可以离奇,像小老鼠能抬着木棍跑,黑猫可以骑摩托等等。这就要求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生活常规的制约,深入到别人不敢想、想不到的领域,给人以耳目一新又真实自然的感觉。

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的想象插上翅膀 篇12

一、信息技术能帮助幼儿扩大视野,丰富幼儿的感性世界和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做图、动画技术结合起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人机互动的方式来丰富幼儿头脑中的记忆表象, 为他们进行充分的想象提供条件。比如,在大班连环画“蝴蝶的一生”美术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蛹宝宝变成蝴蝶的过程,同时还要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各个阶段蝴蝶的形态及生活环境。此后,教师再给幼儿提供相关资料的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由于这时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教师就可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导入课程:“蝴蝶的一生有几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假如要你来设计一本蝴蝶的一生的连环画,你准备画蝴蝶的哪一个阶段呢? 请你们用笔画下来吧。”这样,幼儿就可以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大胆地进行作画。

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使幼儿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所经历的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而情境再现和摄像技术的结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及探索欲望, 可以为他们发挥想象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开启想象的大门

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最能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幼儿课堂参与度的元素,现代信息技术就做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手段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因为它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想象空间,为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素材。它使传统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不可见变为可见,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开启了幼儿想象的大门。如,在美术课“春天的森林”中 ,教师可用FLASH制作的课件呈现给幼儿一幅富有魅力的春天森林的画面: 小鸟在空中飞翔,小花在花丛中开放。能听到森林里小鸟清脆的叫声、风呼呼的声音、露珠滚动的声音,仿佛把人带进了真实的森林。由画面和声效构成的二维动态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幼儿会完全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这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打开幼儿想象的大门。还有,在科学课中,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观察相结合,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可以让幼儿的想象更有创造性

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最主要成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要把幼儿觉得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也就是让幼儿能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重现想象, 而且还可以引导幼儿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例如,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幼儿想象的形象素材,让幼儿续编儿歌、创编故事的后续情节等, 在续编的过程中就可以发展幼儿的再现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音乐课《摇篮》中,教师可以给歌曲配上优美的图画再让幼儿跟唱: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风儿轻轻吹,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宝宝睡着了。幼儿唱会旋律后,教师就可通过提问发散幼儿的想象:还有什么是摇篮? 摇着谁? 怎么睡着的? 帮助幼儿创编歌曲。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教育随笔 篇13

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了,有的表现出小猫上树的情景;小猫抓老鼠的情景;几只小猫嬉戏的情景,猫妈妈领着小猫玩耍的情景……

孩子买的画就是这样的妙趣横生。

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14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蒲东实验小学张曼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在确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陶冶情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可以调节课堂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飞跃。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我在上《美丽的公鸡》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动画(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公鸡每天天不亮就打鸣催人早起。)然后提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学生答道“这是一只勤劳的公鸡。”“这是一只美丽的公鸡。”“这是一只能为人们做事的公鸡。„„”这时我巧设悬念:以前这只公鸡是什么样的呢?接着播放前几自然段的动画,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为了讲明狐狸和乌鸦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干枯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在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风情、新疆的葡萄、新疆的阴房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录相上美丽的画面和通俗的解说,却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新疆,学生好像是一位游客,正随着导游游玩呢。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昂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的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既是教学重点,又

是教学难点。我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画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的背景是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梅花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我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在学生深入了解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后,我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我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音乐唱,歌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这节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课文《荷花》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景的美和情趣的美。

为了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生长美,我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花中的“冒”字设计了一幅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丛中冒出的情景动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并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同学们说出了“长出来”、“钻出来”“伸出来”“挤出来”„„这时我再让同学们和作者的“冒”字做比较,说说这个“冒”子好在哪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道:“说明白荷花的生命力很顽强。”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欣赏课件仔细品味“冒”字,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

语文课件中文字运用较多,如字词的教学、精美的语句、片段欣赏都离不开文字。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体;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字的颜色可以是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做衬托,文字的魅力尽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确立了这样一个观点: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而不能主导教学,但是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其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作用是也是不可抹杀、不可限量的,关键是要用好这把“双刃剑”。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在确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陶冶情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让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阅读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5

一、阅读中,插上想象翅膀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我的房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我”的房间像一艘大船、想象它变成太空飞船、像魔术小屋、如圆圆的茧、如冰宫。这些想象既奇特,又合乎学生思维,还充满童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找到“我希望自己的房间与现在有什么不同”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我为什么希望自己的房间是这个样子”“有轮子”,这样,我就可以开着它跑,我要开着它跑到我的朋友那里,跟他一块儿玩儿“;我更希望我的房间长了翅膀”,这样,我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望在美国念书的表哥,在日本做生意的舅舅。从这些中感受想象带给我们的乐趣。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想象,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生命活力。融入想象的阅读思维活动,闪烁着学生的个性光芒,浸润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用想象,点燃阅读之火

用阅读,开启想象之门;用想象,点燃阅读之火。阅读是本,多阅读就会给想象提供滔滔水源,奔腾的想象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喷发出来。运用想象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想象中阅读,阅读就会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阅读越深入,想象越奇妙,思维就会更活跃,对阅读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我的房间》,由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谈自己房间的摆设和布局,创设浓浓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急于想知道课文中的房间是怎么样的,放上一段录音,观看一段PVC课件,邀请学生阅读课文,去看看小作者的房间,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我”现在的房间怎么样?“我”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样的希望?阅读打开了想象之门,想象,点燃了阅读之火。

三、多朗读,想象动人情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体验文本,想象文本,走进文本。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本带来的乐趣,“是一间魔术屋,墙壁是饼干,窗子是巧克力糖,枕头是面包,毯子是鸡蛋煎饼,水龙头流出的全是橘子汽水。啊!那该多好!”启发学生感受“我”的想象是那么美妙。文本精彩的内涵就能与读者情感产生共鸣,带动学生活跃的思维:我希望自己的小屋是“时空隧道”,我就会穿越时空,观看修筑长城的壮观场面,了解汉朝的“文景之治”。我希望自己的小屋是“深海潜水艇”,我就去探索一万多米深海的奇妙世界……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主测试题下一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轮岗转岗培训制度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