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诗歌——《翅膀》

2024-05-21

六一儿童节诗歌——《翅膀》(通用13篇)

六一儿童节诗歌——《翅膀》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浇灌艺术之花的源泉。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读诗,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髓。

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了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去谈:

一、朗读中把握内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对诗歌的解读,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等方面的理解。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尤其对那些名言警句的反复吟诵,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歌咏西湖的七言律诗,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湖东的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读了这首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迷人的初春图画。首联两句,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春水初涨,在水色天光的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颔联的“几处早莺”,抢着在向阳的暖树上展示它那清脆的歌喉;“谁家新燕”在啄泥衔草、营建新巢?颈联描绘的是绿毯般的嫩草,刚刚没过马蹄,草间点缀着些野花,使人联想到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要来了。总之,读了这首诗,有如欣赏一幅西湖春郊驰马图一样明丽轻快,目迷神驰。

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教师要尽量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朗读,读熟、读懂、读透诗的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谈读后的初步印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把握诗歌内容的最好方法之一。

二、朗读中领悟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如果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会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迪读者联想和想象。在审美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情是构成意境的重要要素,有景无情,或有情无景都不可能有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可景象大异:碎砖破瓦,遍地乱草。一个“破”字叫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目凄凉。明为写景,实为写感,这样的情景,连鲜花也为之悲伤溅泪,鸟儿也为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连续几个月战事紧张,与家人音信隔绝,甚是牵挂,在兵荒马乱之中得到一封家信,报告一家老少平安比什么都珍贵,这样一个因忧国思家而白发如霜、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便跃然纸上,真是“言外之意,使人思而得之”。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朗读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从中受到感染,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从而领悟意境美。如让学生放声朗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想象边塞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描绘想象中雄浑壮美的画面;又如教学《雨说》一诗,先欣赏配乐朗诵,看是否读出诗味,学生谈听后感觉。有人说,语调轻柔,“雨”就像妈妈,是温柔善良的。再带着这种感觉齐读体会一下,“雨”到底像谁?得出“雨是春天的使者,是爱的化身”这一结论。通过反复吟咏,学生一读一思,一思一得,从而领会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朗读中体味诗情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朗读,就是要学生通过声音表达,体会出诗歌作者的情感。在把握内容、领悟意境、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体味诗情。可采用男女生分别朗读的形式、互听、互评,看谁读出了感情。教师点拨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边听边想,做到眼到、心到、口到,一字一句都要见于书,发于心,出于口,这样便于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竞”字,同时在“江山”和“引”、“英雄”之后小停一会,这样可突出江山之美,突出为江山之美折服的英雄之多。“惜秦皇汉武”中“惜”字可轻读,应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俱往矣”三个字读得要慢,语调上扬,仿佛大手一挥,风烟俱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显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力。如此朗读训练,对学生体味诗情是大有益处的。

四、朗读中品味语言

诗与散文不同,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用词准确生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必须要求学生多读,反复推敲,仔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读了《沁园春·雪》上片,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有何特点,朗读时该如何处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如“山舞银蛇”中“舞”应重读,读出美感,既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出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这样以读促品,读品结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水平。

又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对其不易把握。“城阙辅三秦”写京城气势雄伟,点明繁华的送别之地。“风烟望五津”写遥远缥缈的五个渡口,点明荒凉的宦游之地。此情此景,在友人别离、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把朋友间共鸣的感情写出来了。两人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这是别中之别,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诚恳,关心的话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非常动人。忽然作者笔锋一转,宽慰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乐观豁达的情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深切地感动了每一颗年轻而善感的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这些诗句,对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朗读、背诵,很快受其感染。在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法国作家雨果说:“心灵中的诗启发人们的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让我们给语文教学插上朗读的翅膀,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品位地朗读,在丰富多彩的诗歌里自由翱翔,丰富精神生活,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阎立钦, 倪文锦编.语文教育学引论.

[2]唐诗鉴赏辞典.1986, 2.

乘着诗歌的翅膀“飞”起来 篇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40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创新的天空,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译古诗,发挥想象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学生把诗的每词每字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发挥想象,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烧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老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到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想象,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二、画古诗,抒发创意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由诗作画,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演古诗,寻求新异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鼓励创新,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

四、改古诗,体验创新

对于已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改写,扩写诗句或者如“××之后”一类的题目,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五、唱古诗,展示创造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首先应该是歌,然后才是诗。中国的传统文学向来与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以吟唱,西方教育认为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而音乐的失落似乎也失落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金钥匙。音乐给人美的感觉,使人舒畅,人心情愉快时,各种神经系统都高度兴奋,外来刺激容易留下印记。一首诗通过谱好曲,可以使学生终身难忘。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诗歌教学已经突破一般囫囵吞枣的方式,而是运用生动有趣的唱诗的方法。教师给古诗配一定的调子,编排相应的肢体语言,并带着孩子甚至家长一同吟唱,其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不求自来。学生也能在唱古诗后学习给古诗谱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理解,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养成创造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能乘着诗歌的翅膀“飞”起来!

沉重的翅膀的诗歌 篇3

束缚住沉重的翅膀

凭着倔强和勇气

寻找宽广

罗蔓你莫要纠缠

山雀你莫要

假如有一天我的理想

神奇的插上翅膀

击搏长空

遍览世界

最后我还要回到起点

《还是那样》

前天会变成昨天吗

昨天会变成今天吗

我虽然已步入

秋色萧杀的田野

思想却站立在嫩稚的绿洲

还是那样

把手含在有鼻涕咸味的嘴巴

遐想蓝天的秘密

把赤裸的脚丫埋进温热的泥土里

测试大地跳动的脉搏

《永不离去的春光》

花开(久久期盼)

花落(依依伤怀)

思想在灵魂的土壤里

展动着春光

翅膀上载着文字诗歌 篇4

十三岁的儿子,长得虎头虎脑的:一米六的个子,眼看就赶上我了;二尺二寸半的腰围,比我还多半寸;四十二码的鞋子,已经让我望尘莫及了。小伙子又文静又帅气,非常可爱,平时也很懂事,唯一让我不知足的,就是学习不太用功。

早晨起来趁上班之前,我来到一家蛋糕店给儿子订做生日蛋糕。店主问我蛋糕上写什么字,这个问题竟没有想过。以前也没人问这个问题,按着惯例就是制作者写上“生日快乐”四个字。现在,忽然问我这个问题,一时语塞。

写什么呢?“福如东海”?太老气;“好好学习”?太烦人;“年年有今日”?太没劲;“你是我的骄傲”?有点虚(咱孩子只是个普通孩子,谈不上骄傲);“你是我的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他成材吗?希望他出人头地吗?那当然好。可是,如果不成材呢?不出人头地呢?他就不是我的希望了吗?我就没有希望了吗?不!不成材也没什么,不出人头地也没什么,做小草也不错,能成人就很好。脚踏实地去做人,平平淡淡就是真。无论如何,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忽然,我的眼前一亮,有了!我对店主说:“就写‘妈妈爱你’”!

中午,儿子放学了。看到蛋糕盒,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看到我买的四种从未见过的水果,只是稍微有点好奇;我把王冠状的头饰给他戴上,他什么也没说;我让他点燃十三支蜡烛,然后许愿,再吹灭蜡烛,依然很平静。这时,我想起了写在蛋糕侧面的字:“儿子,看到蛋糕上的字了吗?”儿子连看都没看就回答我说:“不就是生日快乐吗?”我指着另一侧说:“你再看看这里。”儿子这才仔细看了一眼“妈妈爱你”这四个字,忽然有些兴奋地说:“哦,原来是这个呀!”再看看儿子的小脸,竟然有些红润起来,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害羞。我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对儿子说:“我们还没有唱生日歌呢!”

我邀请儿子跟我一起为他唱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刚唱了两句,儿子忽然低头掩面不动了。瞬间的寂静之后,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因为我知道,儿子在哭!我尽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故意笑着对儿子说:“这孩子,过生日是高兴的事嘛,哭什么呀。”儿子哭出了声,我也是泪流满面,但我还是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声音,依然笑着对儿子说:“你看你,本来我还想让你发表一下生日感言呢,看来不成了。算了,你来切蛋糕吧。”儿子一边拿刀一边说:“我先给你切。”我赶紧说道:“今天是你过生日啊,应该先给你切的。”儿子又哭了起来。我擦了擦自己脸上的泪水说:“好吧好吧,先给我切。”

我看着儿子切蛋糕,他把“妈妈爱你”四个字中的后三个字切了一盘给我,还留下一个“妈”字;又把“生日快乐”切了一盘给自己。吃完之后,我指着那个剩下一个“妈”字的部分对儿子说:“我再把这一部分切给你吧。”儿子坚决地说:“不!”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儿子回答我说:“因为那上面有个字。”说完又哭起来。

我只好不停地给自己擦着眼泪,不停地找话题给儿子打岔,终于把这顿午饭吃完了。

饭后不久,儿子站到蛋糕盒跟前,看着蛋糕盒,轻轻地说:“妈妈,谢谢你。”我从后面把儿子拦腰抱住,问道:“谢什么呢?”儿子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谢谢你给我过生日。”

如何让儿童展开歌唱的翅膀 篇5

当一名教师接受了少儿做学生时, 就已是一位少儿声乐教师了, 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符合少儿的心理要求和生理特征。

现在的声乐教学大多是一对一的教学方法, 上课时, 教与学双方要准时, 否则教学就失去了严肃性,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也就失去了紧迫感。如果一堂课分两次上完, 中间可休息5分钟, 课后练习应在家长的监督下,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准时练习, 这样可使其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声乐的目的愿望一般来说都是听到别的小朋友唱得“好听”“有趣”或觉得“好玩”, 有的是听从父母的旨意, 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应抓住孩子初学时的兴趣, 不断地激发, 并将这种势头保持下去, 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唱歌, 相信自己能做好, 树立起学好唱歌的自信心。

一、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 树立信心, 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 从心里感受到你的亲切, 相信你能帮助他

严谨的教学与和蔼的态度是不矛盾的, 教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 用形象的语言, 在游戏般的情境中使孩子进入发声练习。多用激励的言辞,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 使孩子充满自信和乐趣。另外, 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4~6岁的少儿大脑尚未发育成熟,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持久, 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每次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

二、在授课内容及选材上, 教师一定要注意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 在练习唱歌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的乐理知识

面对儿童讲授乐理知识, 一定要避开枯燥的理论说教, 从实践出发, 运用通俗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 结合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去讲解, 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又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回答, 或没有理解, 或注意力不集中时, 教师应查清原因, 及时转变表达方式, 千万不能心急, 或乱发一顿脾气。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学生提起兴趣来学习, 长此以往, 反而会使孩子对唱歌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厌恶学习声乐。教师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能使幼儿持续而有兴趣地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不可急于求成, 赶超进度

在练唱歌曲时, 教师可根据歌词给孩子讲内容, 再把其中的乐理知识和典型的节奏型融入进去, 这样, 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并有兴趣地接受了这堂课的综合知识。

家长在孩子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应帮助孩子把教师对发声的要求记录下来, 要有正确的理解, 以便在孩子练习时, 将乐理及歌词给孩子读出来, 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家长既要起到督促和鼓励孩子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又不能让孩子有过多的依赖心理。要让孩子自己读谱练习, 纠正自己的毛病。在家练习时, 家长切忌心急, 更不能打骂或说出有损孩子自尊心的话, 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不愿练习唱歌时, 一定要摸清原因, 耐心说服, 深入沟通, 这样孩子行动上就会主动认真了。

总之, 要想使孩子持续有兴趣地学习声乐, 作为教师不懂得少儿心理学, 就很难胜任教学, 即使可以教, 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少儿学习声乐是系统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很重要, 教师和家长的用心呵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力争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 搞清楚每一个小问题, 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学习。这样积累下来, 将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让孩子在快乐中自信地展开歌唱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少儿声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 2003 (S1) .

[2]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J].成都师专学报, 2002 (03) .

[3]吕庆权.对少年儿童音乐学习热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1) .

[4]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不要束缚儿童想象的翅膀 篇6

这是幼儿园大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要让幼儿欣赏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支圆舞曲。他上课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魔法?”让幼儿思考回答。然后教师以讲故事的口吻虚拟了一个魔法小精灵,它能够变出魔法水,帮人实现愿望。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装水的密封塑料瓶,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乐曲伴奏下教师时而摇瓶子,时而举瓶子,时而用手好像抓了某种东西往瓶子里面放,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表演了一位魔术师把一瓶普通的水變成魔法水的过程。随后教师在第二次播放乐曲时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符号,让幼儿记住这些符号代表魔术师的什么动作;第三次在乐曲的演奏声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做着相同的变魔术的动作。

听完这堂课我不禁想,教师是要让幼儿欣赏名曲呢,还是要让幼儿学会当小小魔术师呢?很明显这堂课的缺点在于教师把自己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想象强加给了学生,从而束缚了幼儿对这支乐曲的感悟和想象。我担心这些幼儿在长大以后再听到这首曲子时还会以为这是表现变魔术的乐曲。

这位教师让幼儿欣赏名曲的初衷是好的。蔡元培先生在谈到美育的实施方法时曾提出“彻底的教育要着眼于最早的一步”,因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人们在接触音乐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怎样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

第一,供欣赏用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好作品,愈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愈能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质量低劣的音乐不能作为欣赏教材。

第二,要让学生喜欢。好的作品不一定学生都会喜欢,要使他们喜欢,必须考虑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因素,并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

第三,要帮助学生领会、鉴赏。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经验,需要一定的音乐修养。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上第一点主要是选材问题,第二、三点都涉及教学方法问题。

同一首音乐作品欣赏,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会不一样。从音乐欣赏教学的角度来说,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步:

第一,感受音乐,区别不同的情绪。人们欣赏音乐是从感受开始的。而感受音乐首先是感受其情绪,比如,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活泼的,或是甜美抒情的,这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感受音乐区别情绪的主要办法是听,完整地听。

第二,在听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想象,联想)。猜想音乐说的是什么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因为生活经验、知识素养、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只要真切就可以,不要求想象得整齐划一,否则就是一言堂,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借助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常用的方法有:

1.结合歌曲的内容或乐曲的标题理解音乐形象。许多乐曲的标题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牧童短笛》《鸭子拌嘴》《狮王进行曲》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因素,通过音乐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听赏音乐时以神态或手势暗示,帮助理解音乐形象。如《龟兔赛跑》在听赏过程中可在关键时刻用双手以慢速左右轮换前拍,以暗示龟;以双手食指、中指举在头的两侧上方以暗示兔。但要切记,教师的神态和手势不能过分夸张,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3.在听某些音乐时,可以启发学生在音乐中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恰当的表演动作,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第三,通过听,感受了情绪,并有了一定的想象后,可要求学生辨别力度、速度和简单的节拍,但辨别的要求不能过高和过于具体。

以上总结的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做法并不全面,就当是抛砖引玉吧。教师在具体授课时还要灵活机动,以达到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高音乐素养和发展想象力的目的!

乘着想象的翅膀诗歌 篇7

我想变成一只小鸟。

在美丽的蓝天飞翔,

飞过高山,飞过田野,

飞过祖国的每个角落。

看看连绵不断的山峰,

看看奔流不息的江河。

还想飞到首都北京,

看看伟大的天安门广场,

看看那壮丽的万里长城。

啊,我爱你,我的祖国!

★ 乘着梦想的翅膀的作文

★ 乘着梦想的翅膀作文

★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案

★ 乘着梦想的翅膀小学作文

★ 乘着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

★ 乘着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教案

★ 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初一-记叙文

★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500字作文

★ 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

我想有一双翅膀诗歌 篇8

俯绿意盎然的地

轻盈的像自由无羁的浮萍

淡然般若悠悠放逐的云

这世间

看不尽花明柳媚、繁华似锦

享不完陌上听风、曼舞轻歌

美轮美奂原是镜花水月

良辰美景随即过眼云烟

红尘深远,风月无边

即使身躯残破的无以复加

即使灵魂炙烤的.行将朽灭

依旧步履轻盈,不忘初心

缘,是情愫;缘,是修行

一场云水漂泊的遇见

便将那袭素白的纯美

镌刻进心灵的国度

从此,眼波流转如清泉甘露

笑靥如花似雅兰飘香

那无处安放的情怀

便有了栖身之所

飘过的旧时光,走过的青山绿水

承载着欢乐和过往、痛苦和忧伤

回忆中起起落落的斑驳光影

摇曳着十指相扣的执着绽放

曾经的孤独和彷徨

生活化作文:放飞儿童想象的翅膀 篇9

关键词:生活化;童趣;感受;想象;感悟;情感

阳光是立体的,智慧是生活的。然而,许多孩子的作文却是干涩的。提起作文,他们就头疼,为了应付任务,在作文中往往东拼西凑、人云亦云、内容单调、缺少真情实感。他们的作文少了孩子们应有的欢笑、嬉闹、赌气、撒娇和稚嫩而可贵的思考,往往就成了“集体”捡钱包、“集体”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代称,写了一代又一代,似乎成为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他们的作文失去了生活应有的阳光,抹去了孩子应有的灵气。

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近年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语文学习实践的理念,懂得作文教学改革的规律,学生作文切忌假、大、空,切忌没来由的乱想象,要言之有物,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指引他们分析、鉴赏生活中的美。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呢?

一、走进生活,开掘童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走进生活可以说是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根本指引。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不知天高地厚,更不太懂“规矩”,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鲜活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儿童心理出发,指导他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拓宽孩子生活的空间,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去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去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去注视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生活化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如果把他们成天关在四四方方的“暗房”里,养在暖暖的“花房”里,他们哪能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学生什么经历也没有,如何让他们写出好的文章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不带有任何意图的前提下,投身于现实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获取写作题材;而且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春游、野炊、科技制作、各类兴趣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儿童特有的兴趣。学生有了鲜活的生活作为功底,自然就会很好地叙事,抒发内心情感,何需再去皱眉编造、拼凑呢?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感悟力。

二、再现生活,放飞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五彩缤纷的生活激发了孩子的情思,为作文活动提供了更广的空间,在生活的滋润下,自然会化作美丽的云彩,激扬成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字。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畅想生活场景,畅想未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的做法基本可以分:(1)声音畅想。我们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有趣的声音,例如,笑声、掌声、喝彩声、叹息声、哭声等,然后引导他们联想,让他们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在想象时,不给他们任何限制,使他们处于完全的自我理想状态,当学生初步想象出具体内容时,再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命题写作。(2)实物畅想。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随意性,因此,实物联想也是比较好的方法,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随意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图、看物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引导他们看物件、谈联想,最后成文。(3)未来畅想。未来是孩子向往和企盼的内容,但是谁也不能预测未来,它的不确定性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很好的载体和内容,例如,《十年后的我》《我是未来设计师》等内容都是学生乐于表现的。这类作文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未来的思考。

三、感悟生活,提升情感

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小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他们独特的思想,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尽管思想不够成熟,或许不够正确,情感体验不够深刻,或偏激,但是这却是孩子们对生活最真切、最原创的感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绝不可以扼杀学生的感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有着神奇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人情世故。有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有着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这些自然形成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观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春天到了,我布置了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感受、去发现。谁先看到第一棵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草,谁先看到第一只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当孩子带着自己的观察结果回到课堂时,那份兴奋、那份激情,就成了他们习作的动力。学生在作文中写到:那身着一身黑色燕尾服的小精灵在我头顶上飞过时,我感到浑身热血沸腾,因为我又一次看到了春天,看到了收获的希望。对于学生亲身体验而形成的独特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大胆肯定,积极引导。学生鲜活的感悟,才是他们作文灵性的写照。

参考文献:

黄义.生活化作文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2011(20).

六一儿童节诗歌——《翅膀》 篇10

什么能使诗歌飞翔?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 意味悠长, 或因景而情, 或感物抒怀, 或托物言志, 以其丰富瑰丽、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创造了浩瀚无穷的艺术形象。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诗歌艺术的蓝天中,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想象分为一般想象和审美想象两大类型。诗歌鉴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 也叫艺术想象, 它自始至终思考的都是具体的形象, 在对形象的顿悟中达到具象的抽象。根据审美想象的心理机制、特征以及古典诗歌的特点, 对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朗诵默写, 感知形象

朗诵即朗读吟诵, 朗诵需要一种气场, 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都能烘托渲染气氛, 展现一个场景, 显现某种意境, 表达特定的情感, 让学生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艺术氛围中, 把文字变成音符, 奏出优美的旋律, 形成鲜活的意境。其次是默写,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默诵, 将朗诵中获得的有声的音符内化为无声的音乐, 让学生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 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更真切、更清晰、更鲜活。将诗句的风骨、气韵、智慧的积累内化为文化积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诵默写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审美感知, 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主要做法是:

(一) 多样诵读, 感悟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将听读、范读、跟读、引读、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诵读交错进行,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从而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二) 媒体介入, 身临其境

利用多媒体创造朗读情境, 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 形声并举, 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如临其境, 很快融入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驱遣想象, 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三) 读演结合, 融情入境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诵,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句的语气、旋律、节奏等, 配合恰当的动作、表情, 使学生全身心融入诗歌情景和艺术氛围之中, 亦演亦读, 演中悟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美, 通过声音刺激听觉, 在大脑中想象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等的轮廓, 形成表象, 为感悟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打下基础。

二、捕捉意象, 再造形象

意象, 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炼就“火眼金睛”, 培养学生意会和捕捉意象的能力, 并且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再造形象, 在脑海中显现出一个新的形象。再造形象需要想象力高度活跃, 或由景及情, 或由物至理, 抓住相似点和联系点进行联想, 在脑海中把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自由展现出来。

(一) 抓意象的固定意进行联想

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 握住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 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看到杨柳、长亭、南浦、酒就立刻想到离别;看到月亮、鸿雁、羌笛等自然联想到思乡。让学生了解并熟记一部分常见的传统意象, 可以积累诗词知识和鉴赏经验, 为审美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抓意象的语境意进行联想

意象既有固定性, 又有多义性、丰富性, 再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嗜好不同、选择诗歌意象的情感倾向也不同, 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它的意蕴。比如“月”,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暗示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苏东坡《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人生离别飘零的哀伤。

(三) 抓意象的组合点进行联想

古典诗词强调意象的组合, 组合方式是多样多变的, 但有一个情感的核心、焦点把看似无关的意象统领起来, 这就是意象的组合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点进行联想, 统领意象群,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所有意象都是为“伤离别”而设, 离别前的凄凉、离别中的依恋、离别后的怅惘都可以围绕“伤离别”去想象。

(四) 抓意象的空白点进行联想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 因而诗歌中存在许多“空白点”, 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在审美想象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抓住意象的特征以及具体情境进行联想想象, 填充诗歌空白,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古诗的空白点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省略字词或成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维过程是:他乡的夜晚, “我”辗转反侧, 不能入眠, 皓月当空, 照到床前的月光洁白如霜, “我”抬头远望明月, 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使“我”低头落泪。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凭语感揣摩推测, 补全省去的词语或成分, 使意象完整连贯。其二, 借助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 若干个意象直接组接并置, 创设出一个个画面。如“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诗句全由名词性意象构成, 这需要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和想象, 将零散的意象变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而意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追求。

三、感悟意境, 创造形象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构成的基础是情景交融。感悟意境是一个由景入情、由实到虚、由显到隐、从有限到无限的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一) 借助意象赏画面

意境是一系列的诗歌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的生活场景或画面, 欣赏时要依据意象的形态、大小、声色、明暗、动静、时空交替等进行联想想象, 在脑海中创造出美的画面, 感受诗歌意境美。如“月”的意象, 从外形联想象征团圆, 常寄托怀人思乡之情, 营造的意境常常是孤寂悲凉的;从色调联想月的清辉象征高尚的节操、内心的平和, 营造的艺术氛围常常是朦胧静谧的;从时空的角度去联想, 月的永恒寄托着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 常常给人苍凉辽远的感受。所以感受意境, 创造形象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让自己身临其境, 融入作者所描述的艺术画面之中。

(二) 由实而虚入诗境

古典诗歌常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有限为实, 无限为虚;侧面为实, 正面为虚。虚实之间, 想象是纽带和桥梁。在审美鉴赏时, 必须介入想象, 或由实到虚, 或由虚而实,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抓住意象特征进行想象, 融入诗人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中, 才能进入真正的审美情境。如杜甫《秋兴》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描绘秋日峡江萧条凄清、阴森冷寂的景象, 风霜凄紧, 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 联想起杜甫坎坷的一生、老病孤愁的晚年, 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三) 一字之妙品诗境

古典诗歌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常常千锤百“炼”, 化腐朽为神奇, 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这一功夫被称为“炼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1]抓住这些精妙传神的“诗眼”,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可以达到管中窥豹, 一叶知秋的审美效果。炼字的实质是炼意。古代诗人炼字丰富多彩,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叠音词等都可以成为炼字的对象, 但炼的最多的是动词和形容词。鉴赏时要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达到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鉴赏效果。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铺”, 因为是“残阳”, 所以太阳几乎接近地平线, 很像“铺”在江面上, 炼词极为生动、准确;同时“铺”字还描绘出夕照下秋天江面的柔和静谧,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实际上, 学生的审美想象总是与读、赏、悟、品交融在一起, 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水乳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审美想象力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自由性与生命性, 让我们扬起想象的风帆, 鼓起想象的翅膀, 使思维灵动, 让诗情飞扬, 彰显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张力, 生命的动力。

参考文献

让新闻插上诗歌的翅膀 篇11

诗歌是文学领域中最凝练、最生动的文学形式,它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瑰丽精炼的语言,有喷薄而出的情感。新闻作为另一种文学样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直白的,有些枯燥的,甚至不够生动,缺乏打动人的情感。当最感性的诗歌遇上最理性的新闻,他们之间能否碰撞出火花呢?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能否做这样一种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驾驭新闻?这也许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又未尝不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诗歌与新闻的关系。

一.引出

首先,我为大家念一首诗,顾城的《感觉》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告诉我,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我们只是大致能够窥探到作者的心思。起初,天、路、楼、雨,象征着整个环境是灰色的,带来一种压抑的感觉。紧接着,猝然出现了“鲜红”、“淡绿”,它们鲜明的对比和瞬间的撞击,显示了转机,暗示而来光明和希望。

我们也可以猜测,作者认为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是有色彩的,是可能希望的。每个人读这首诗歌都有自己的见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哈姆雷特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代表性的朦胧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大致地总结一下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主要是抒发感情,表现生活。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分两种,一种大爱,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小爱,是自身情绪情感的波动。

诗人的眼中万事万物都是由生命的,用心去感受,与他们对话。觉得任何事物都能对诗人说出感受,诗人也能把自己的感受说给他们听。

所以,人们常说,诗人是神经病。例:贾宝玉;顾城;海子。内心敏感而纤细,他们的思想可能远超于我们,所以他们往往是痛苦的。他们描写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二.讲述

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这些现代诗的特点新闻诗歌的特带你,新闻诗歌同样可以具备。

举例:护士节《一次护士与病人的联欢》

《为生命站岗》

三.比较

相同点:想象力、情感。

不同:

情感倾向性。真善美,对社会不不满、生活的抱怨、小情感的抒发并不合适。新闻时大众的,舆论引导作用,给大家看的。

语言直白性。诗歌面向小众,诗人不需要甚至不愿意让大家都读懂他的诗歌,只要他希望读懂的人懂了就行了。新闻诗歌面向的是大众,语言相对直白,通俗,不要转几个弯。

写作目的性。诗歌宣泄自身的情感,表达对生活一种感受。新闻诗歌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我的文章服务的,为的是深化主题,让报道更加生动,更加打动人。

四.作业

新闻诗歌的尝试

对工作,兢兢业业。毕生致力发掘地方乡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朋友,以诚相待。以书为礼,留给子孙的也是一屋子的书

对群众,像自家人。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事

给诗歌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12

给 诗 歌 教 学 插 上 腾 飞 的 翅 膀

————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应城二中刘敏

内容摘要:古人经常以诗言志,用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而传统教学的单一很难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美,而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创设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想象,加强学生的诵读,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蕴美。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古诗教学,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兴趣想象诵读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含蓄的意蕴,充分展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正因为它的凝练与经典,而学生时代与诗人生活时代相隔久远,加上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情感的认知比较单一,所以很难融入那个时代,走近那种生活,因而无法真正走进诗人的心灵,读懂诗人的情感并与之共鸣。再加上传统的教学主要是靠老师的讲和分析来带动学生体会诗歌。理性的分析和讲解会使诗歌失去它的感染力、想象力,失去诗歌带给人的美感,会使最具文学味的古诗词教学变成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可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古典诗歌传统的讲解中融入信息技术,诗歌鉴赏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古典诗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能做到形声并茂、音画同步,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好地投入到诗歌中学习。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习体会上阕中赤壁景色时,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呈现出一幅赤壁边长江里大浪滔天拍岸的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下阕里苏轼遥想周瑜时,又从课件里展示出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周瑜羽扇纶巾的形象,和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的画面。讲到“早生华发”句时,又呈现出了一幅老者把酒临江注视远方的画面,并配以雄壮豪放曲调的音乐,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很快融入到意境中,从而领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可用多媒体播放了《梁祝》,缠绵悱恻的音乐一下把学生的情绪带进了伤感中,在音乐的熏陶中,激发了学生往下看往下听往下欣赏的欲望,也从整体上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状态中,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效果就好得多。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扩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诗歌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诗歌语言还具有含蓄性,在传统教学中通常由文字引发想象,但语言文字又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特点,再加上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所以很难真正理解。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与文字、诗词互为衬托,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比较容易地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先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一下词的上阕所表现的画面,然后根据想象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描摹他头脑中想象的这幅画面。再把一幅深秋时节长亭边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图片,通过事先制作的幻灯片展示出来,再配轻柔低沉的轻音乐,让学生切身去体会那种意境和情感。又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让学生先根据词的字面意思在头脑中想象创造出一幅女诗人在深秋的黄昏,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院落中独自举杯的情境。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这幅画面,使同学们更加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女词人那种孤独凄苦的心情。这样既能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体会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并与诗人引起共鸣,更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领悟了诗歌的内涵。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诵读,触发情感,用心感受诗歌,帮助背诵。

巧用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妙用音频,更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优美的画面,体会着诗人的情感,这样化抽象枯燥的文字为具体形象可感的画面。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情感融入其中,情不自禁地想读、愿读,甚至不再觉得读和背诵是一件苦差事,不再觉得背诵特枯燥乏味。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学生会觉得每读一次仿佛在和诗人或抒情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穿越时空去领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视觉听觉及各种感官都受到美的冲击的同时,每读一次就会引起一次情感的共鸣,一次精神上的交流。只有读才能更深的领会情感,而投入的情感越多,进入的感情越深,心灵的震动越大就越想读。学生觉得边听边读边诵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享受,这样愿读多读自然就能成诵了。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生活。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了解,多媒体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不能养成对多媒体过分的依赖,让它主宰我们的教学,甚至剥夺学生思考咀嚼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会用多媒体、妙用多媒体,才能让现代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诗歌教

学完美结合、交映生辉,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李炳亭《高效课堂》

教师简介:

刘敏,女,35岁,中学二级语文教师。1998年6月毕业于孝感师专中文系。通过自修于2006年取得湖北大学本科学历,一直任职于高中语文教学,在长江高中任教期间,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2008年任教于应城二中。2008年辅导学生参加“楚天杯”作文竞赛,获得省三等奖,2010年上半年撰写

六一儿童节诗歌——《翅膀》 篇13

-----题记

妈妈走了,带走家的温馨

自从妈妈走后,我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即使离家很近,也觉得很遥远。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习惯地叫上一声“妈妈”。可是这时,屋里却没有任何声音,就像一个空荡荡的山野的破庙,我这才感觉,这个家好大好冷。

放下书包,走进厨房,再也看不到妈妈为我做饭的背影,听不到那锅与铲相碰的声音,也闻不到饭菜的香味。以前那种温馨的叫“家”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它被妈妈带走了。

有段日子,我想妈妈都快想疯了。妈妈曾经用过的梳子、镜子,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床铺与衣服,我丝毫不敢挪动,因为看着它们,感觉妈妈好像还在我的身边;我每天都看新闻,总希望能在电视上看到妈妈;每天都想打电话给妈妈,可是那时候妈妈没有手机,又不知道该往哪里打。孤独像潮水一样冲击着我的心灵,渐渐地, 我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总是想找个地方发泄……可是,外婆年迈体弱,为了不让她担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捂着被子痛哭,在被窝里让思念的泪水肆虐……哭累了,伤心地进入了梦乡。而在梦里,我又回到了那个温馨的家。

年复一年,期盼阳光般的日子

我无法描述没有爸爸妈妈的那几个年是怎么过的。要么姨妈家,要么奶奶家,要么外婆家,伴随着无尽的思念,我不知所措地穿梭着。大年三十,我帮奶奶去做年饭,看着灶坑里熊熊燃烧的火舌把一抹忧伤化作灰烬。吃团年饭时,看着大桌的的丰盛的年饭,我却难以下咽,爸爸妈妈在外面还好吗?他们又是怎么过年的呢?我闭上眼睛,我以前幸福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初一的早晨,我又早早地在路上行走,戴着厚厚的手套,提着沉重的东西回外婆家。凛冽的寒风在我耳边呼啦啦地吹过,钻心地凉。不知是谁家的`黄狗缩在屋角伸出脑袋向我张望。回去的路上,依旧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孤单而又漫长。

我想像不到在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过年的,我无法通过电波看到他们的容颜,可透过那渐渐老去的声音,我却能感受到他们的辛劳……

感恩留守,我以勤奋比明天

一度以为自己的世界从此会一片黑暗,可最终却充满了阳光。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我学会了怎样与同学相处,学会了怎样去面对不太优异的成绩。我是幸运的,在面对那么多困难的时候,我的身旁站满了关心我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亲爱的爸爸妈妈,即使你们目前只能漂泊在远方,留守的我也不会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爱为我存在。如果 “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就和他比明天!”我就以勤奋比明天!以坚韧比明天!以责任比明天!以百折不回的斗志比明天!

上一篇:阶层分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