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

2024-06-26

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共5篇)

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 篇1

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浅谈数字教学资源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宁远县印山小学

李友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学校师生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 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头戏之一的识字教学,往往让教者和学者都感觉枯燥、乏味。近年来,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申请立项的《数字资源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计算机和数字资源广泛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感受到每一堂识字课都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深深地感觉到,数字资源是一把打开识字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助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一、数字资源促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现代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正确使用现代数字化教学技术可以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过渡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擅长于记忆形象和具体的材料,而且记忆效果与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拼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1 生字的重要内容,也是识字教学的一道难关。运用数字资源能有效地激活音节读音的教学。在教学生拼读生字音节时,运用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的数字教学资源(如动画)来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音节的准确读音。

例如:教学三拼音节”hua”、“zhua”:

(1)首先课件分别出示单韵母“u”和“a”(学生掌握好,基本能读准)。

(2)再出示一个小女孩推着卡片“h”与“u”和“a”猛一碰,告诉孩子们声母“h”和单韵母“u”“a”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三拼音节,快速组合后,可以拼出一个音“hua”。(播放录音三遍)

(3)课件演示动画效果,小女孩推卡片“h”变成音节“hua”。

(4)在三拼音节“hua”后面出示一朵小花。学生很直观地就可以感受到“花”这一形象事物,对“hua”的读音就容易掌握了,也容易识记音节了。

(5)迁移学法,引导学生学习“zhua”的读音和识记音节组成(在练习拼读音节后,出示图片“抓举”,加深印象)。

动画形式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拼读规则,突破了一年级孩子学习三拼音节的拼读和识记难点,化解了三拼音节这个教学难题,拼音教学课堂也被激活了。

二、数字资源激情趣,让学生“乐”起来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发展也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语文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识字教学,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而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字形的教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传统的教学中,字形结构的教学是仅凭着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卡片,单调地、机 2 械地、抽象地进行的。学生对字形的辨认、识别、记忆感觉无趣和乏味。而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优美的动画等,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远远不及的优势。我们在低年级字形教学中,要善于正确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对字形及其结构的认识过程更富有趣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学象形字“火”。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电脑演示:熊熊烈火图)

生:火。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火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候的人呀也非常喜欢它,那他们是怎样记录

(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演示),古人就是用这个符号来记录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方便书写,就把这曲线的笔画写成直的笔画了,(电脑动画演示“火”字)。同学们,在我们的汉字有不少的字就是这样从图形变化来的,以后的学习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

认识字形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地进行书写。书写过程中的难点是笔画的书写以及每个字的笔画顺序的记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范写来传授给学生的。限于空间和时间,这种传授过程效率低下,学生也对此索然无味。对此,数字化教学可以辅助汉字教学,实现笔画笔顺教学的动态书写,并以标准楷体为蓝本,在书写每一笔画时还可以读出该笔画的名称,全部书写完,还会读出汉字的读音。

这样,使枯燥的字形教学、书写教学就生动化、趣味化了。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字形结构也能心领神会,轻松快乐地记住汉字,同时拓展 3 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使记忆更加牢固,书写也更加正确和规范。

三、数字资源拓空间,让识字“快”起来

在教育信息资源中,每一个汉字一整套的动态都可以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播放,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识字也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字化资源(如《故事联想识字》《图文结合识字》《儿歌识字》《形象识字》《猜字谜识字》等各种教学光盘、微课视频及其他识字教学信息资源),可以有效拓展学生认知空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孩子对绘画兴味浓厚,不仅喜欢集各种画片,更喜欢涂涂抹抹。如何把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引到识字的兴趣上呢?教师可以播放自制的教学光盘《图文结合识字》向学生展示视频“集图——说图——贴图——识字”。视频中的资源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上下载,汇集图片、资料说明、语言等信息,进行深度融合,用以优化教学。教师通过这些数字资源引导学生据图识字。如一年级学习看图写词写句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幅大山、白云、小鸟”等视频画面指导学生进行写字词的练习,这样不仅强化了识字能力,而且提高了说话写话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视频“猜谜”来学习和记忆一些汉字,感受汉字的神奇美妙,从而激发对学习汉字的热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学习“香”字,可以编这样一个谜语:“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学习“击”字,可以编这样一个谜语:“两山相连,猜出不算”; “雪”字,可以编一个谜语“大雨落下,大山躺下”。而用字谜“有心走不快(慢),见水装不完(漫),长草难收拾(蔓),遇食就可餐(馒)”来识记形近字“慢、漫、蔓、馒、曼”,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知识迁移”环节,引导学生为自己认识的字编谜语。比如,先让学生用“

十、八、口”三个简单字合成不同的几个字,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字试着编谜语,学生会编出“一字十八口(杏)”、“一口十八字(呆)”、“口里十八字(困)”“十八字有口(束)”等字谜。于是,汉字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谜语,这不仅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4 而且激励着孩子们充满灵性的互动,助推了识字教学的“提质”“提速”。

四、数字资源强认知,让识字“牢”起来

运用数字化资源能有效地整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功能,有效帮助学生识字“提质”。教师可制作和下载动画资源教笔顺,帮助学生正确识字书写,记牢所学的汉字。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中的“马”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ㄅ”不易掌握,还有“飞”、“ 鸟”等字也很难写好,远程资源中就有写“马”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朗读,让学生掌握笔顺。“ㄅ”这个笔划学生很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帮、请、就”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正确书写汉字。

学生看和听模仿,在模仿中在体验中,在体验中不断修正,在修正中不断完善、定格记牢。运用数字化资源强化学生记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遗忘和记忆的规律: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知道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总之,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技术为我们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字化资源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优化教学过程等优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乐意学、勇于思索、敢于创造,的确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笔者认为,数字化资源能为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 篇2

一、创设情景, 激发写作兴趣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象等创设情景,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式,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 利用网络组成作文资料库, 供学生查询调用。学生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指导写关于申奥成功的文章, 我就先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的搜索引擎, 输入关键词“奥运会”, 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 前一节课, 他们尽情浏览相关内容, 把可作参考的文章、资料下载下来, 学生兴趣盎然。下一节课就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写自己的作文, 然后进行评改。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 资料详实, 全球各地的华人的贺电也能为文章增光添彩。学生既锻炼了电脑上网的能力, 激发了写作兴趣, 又锻炼了谋篇布局、素材取舍的能力, 并且有感而发, 有血有肉。不仅写了作文, 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指导交流, 训练活跃的思维

任何学生在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时, 只要不存在器质上的缺陷, 都能顺利地进行, 因为同伴的话语起到了反馈信息、激活思维的作用, 促使他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但许多学生一旦进入独立的写作阶段, 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 思维枯涩。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自我激活、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地步, 所以写作时就不知从何写起, 沿着什么方向发展, 更不知道怎样维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因此, 教师在写作前还可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 在写作过程中引导个别学生之间或教师与个别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式交谈。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调控写作思路。例如, 对争议性的写作题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赞成”、“反对”、“有保留的赞成”的不同态度分成三组, 讨论小组内共同的观点, 然后在电脑网络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 以激趣激思, 扩展写作素材。即使是没有争议的题目, 组织学生交流作文构思, 也能互通有无, 分享成果, 吸收他人的长处, 扩大视野。

网络上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的口头交流。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再热烈、活跃, 信息也会瞬间消失, 学生到动笔写作时只留下含糊的印象, 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把交流获得的信息运用于写作。在网络上交流, 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储存在电脑里, 什么时候需要都可以查阅, 便于消化和运用。学生可以从同学们的几十条、上百条信息中博采众长, 完善自己的观点, 这样便于下笔纵谈, 扩大写作思考的时空。

三、加强评改,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 篇3

[关键词] 备课 创新教学 集约型作业 课余生活 优化考核

当前向“减负”和“有效教学”要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山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理解“减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明确“减负”与“有效教学”的辩证关系。明确减负,就是要减去过时、烦琐的教学内容,减去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无用的作业练习。减负的结果应该是学习效率的上升而不是学习质量的下降,应该是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心理的恐慌与迷茫。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但要强化自身文化专业素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而且要从山区学生实际出发,探求适合山区学生“减负提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下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从备课中潜心“减负”,充分关注山区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教师精心备课,优化、细化、精化是给学生“减负”的前提。山区孩子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基础状况。如山区学生信息闭塞、经济、文化、教育环境落后,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穷困使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心理素质。如焦虑自卑、自由懒散、学习兴趣淡薄、缺乏自信心、心理调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等,这些都成了他们后天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利因素。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面窄,在备课时,就要目中有“人”,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准确;对教材内容做到灵活处理,学会加、减、乘、除,案例、故事准备充分而丰富;教法与学法两相兼顾,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风趣、激趣性强、雅俗共赏,问题注意由浅入深、分层设计、针对性强,提问、讨论普及面广、关注度高;并且紧密联系课内知识点恰当安排知识的延伸、迁移与拓展环节。媒体课件要简洁、实用、美观,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平时要多看一些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积累知识,拓展视野。

二、在教学中悉心“减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实践能力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关键还在于在课堂上下功夫。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减负”效应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减负”和“求知”的动力源泉

学生对本学科有兴趣,会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会得到更大的发挥,自信和勇气会更好的展示。教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动手、动口,兴趣无限,激情飞扬。

1.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兴趣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尝试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给同学讲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神仙为了帮助一位聪明而贫困的孩子,他先将小石子点化成了小金块送给那小孩,小孩子不要,再把一块大石头变成了大金块,小孩子还是不要。最后又把对面的一座小山变成金山,觉得这孩子该满足了。可是孩子仍然不要,神仙便责问孩子:给你金山都不要,那你要什么?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孩子会怎么回答?学生稍作思考后马上回答“要他的手指,要他的点金术。”老师接着问:“这个贫困的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山而要神仙的点金术?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许多同学的回答是:“方法比结果重要”“方法有无穷的魅力”“身有方法终身享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悬念设计,胜过教师的直白答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争当快乐“小老师”中培养兴趣

七八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自我表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畅所欲言的精神,在他们争当课堂“小主人”的同时,给他们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思品课的良好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口头表达、组织协调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到《师生情谊》一课时,采用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法。承担“小老师”的同学主动地钻研教材,找资料,请教老师,设计好板书和课堂提问,还发动班上同学搜集有关材料,编小品,写诗歌,唱歌,最后还进行试教。在他们自编自导的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密切配合,积极举手发言,毫不拘束地回答问题,而且课堂纪律良好,整节课都是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气氛中渡过。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魅力,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融学生的兴趣于“三维目标”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寓教于乐真正“减负”的目的。

3.在多媒体情景创设中培养兴趣

利用多媒体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激发学生兴趣,结束时,又让学生齐唱《感恩的心》,使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理解老师,尊重老师,掌握与老师交往的艺术。讲人大、政协这样的政治问题就可以插播“两会”有关视频报道和“十八”大会议精神。再如播放钓鱼岛事件视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明辨事件的真相,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nlc202309040343

(二)让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减负”和未来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新课程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師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活”起来。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维护人身权利》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自我负责》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内容,如《直面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这种变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老师教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领会学习方法,进而内化为能力。选择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使学生能利用学习方法自学,使知识得到迁移。让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减负”和未来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三)让行为实践成为学生心灵“减负”和成就幸福人生的美丽举措

有效教育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正如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让行为实践成为学生心灵“减负”和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美丽举措。

因此,在教学时,针对教材中每一单元的主题设置,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学完《自尊自信》和《明辨是非》后,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对他人行为进行明辨是非。学完《做自立自强的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觉磨砺坚强的意志”演讲比赛。学完《男生女生》后举办以“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为题的辩论会。手抄报比赛。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实现了具体切实的“减负”目的,又实现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滋养、纯洁了学生的心灵。

三、在作业中精心“减负”,充分挖掘集约型作业的“自主效应”

改革作业内容和布置方法,追求作业的实际质量和内涵以达到在作业中精心“减负”。创新集约型作业,我的具体做法是:采取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如课堂作业可以找资料上的习题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如家庭作业,我尝试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规定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供学生自主选择,使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得消。比如,一单元新课内容结束后,我一般会选择基础巩固题、拓展延伸题两大类题型,基础巩固题必须做,而后一类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原本担心做拓展延伸题的同学会很少,但实践证明,比预想的结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种平等、尊重的氛围感染下,更乐意接受作业,更乐意表现自己。

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首先要向学生及家长宣传自主选择作业的目的意义及有关要求;其次是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类别并家长签名;三是学生在作业本封面写上该科所选作业的类别A、B或C。四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明确A类、B类、C类的题目。作业的自主性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质。实现了“减负”不减“质”。

四、在课余生活中热心“减负”,充分利用活动载体促进身心健康

善于利用课余生活,不仅可以使有效教育落到实处,还可以使孩子们终身受益。因此,安排好课余时间,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课余生活为孩子们开辟了拓展视野、开展业余爱好的天地。旅游、阅读、电视、参观、考察等有益身心的活动无不是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岭底宅基村的“永乐抗日革命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旅游区”,我充分利用这个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利用课余生活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文本的知识点、情感与能力点都在参观这个基地中得到落实。给孩子以时间以快乐,真正解放了孩子禁锢的心灵,达到了有效减负的目的。如在学完《关爱社会》后,我组织学生去岭底社区参加环保活动和关爱老人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减负”和“有效教学”互相交融,一举两得。

五、在考核中用心“减负”,充分优化考核方法

考核既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看转化学生思想的实际效果。思想品德课尤其应该如此。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并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设计了《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级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考核成绩包括了行为表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懂得以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尝试中,学生反映这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表示乐意接受;学生家长反映这种不以唯一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值得提倡与施行。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减负”是项艰巨的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师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合作,把减负和提效进行到底,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轻松“育人”的摇篮。

快乐识字,给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4

一、识字教学趣为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习的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我们常常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快乐的识字氛围,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1)创设生活情景,营造识字氛围。

人教版实验教材识字部分的编排体现了在生活场景中识字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力求能够创设一个个生活场景或氛围,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识字氛围。这样,在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读一读,认一认,然后再给这些蔬菜贴标签、做广告的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认字,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整个识字活动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情趣盎然,识字不再是老师和孩子们的精神负担,而是一种内需,一种享受。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很多识字课文注重和生活的联系,如《在家里》《操场上》《自选商场》《看电视》等等,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生活情景,引领儿童在识字的殿堂里遨游。

(2)开展多种活动,培养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机械的学习为有趣、自主地探究学习,一直是教育者探索的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单调、枯燥的汉字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游戏识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能持久、稳定,活跃课堂气氛。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识字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丰富多采的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与愿望。教学中,我们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碰碰车”、“汉字乐园”、“汉字天地”等情景,每一个生字就成了会说会唱的“字宝宝”。另外把认读生字的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和字宝宝交朋友”、“生字排排坐”、“和字宝宝玩捉迷藏”等,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效果是出奇的好。在巩固汉字时,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红灯绿灯”、“摘苹果”、“小猫钓鱼”、“玩扑克”、“你说(演)我猜”等,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巩固识字。

2、开展识字擂台赛。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而且好胜心强、荣誉感强,喜欢与人一争高低。擂台赛这种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其气氛激烈活跃、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特点深受小学生所喜爱。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利用擂台赛的特点,同学们互相抢答问题,既能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以小组擂台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识字的学习过程,评出冠军组、优胜个人。其活动的特点字音自己读,字义自己解,字形自己辨,方法自己想(说),把单调的识字转化为具体的、有意义的和令学生兴奋的可操作性活动,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尽可能地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把所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发、自觉地用个性化的语言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促其优势互补。这样就把自主学习、自主汇报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体验成功的时间和机会。在擂台赛的活动中,有示范、有提醒、有质疑、有分享,漏了马上有人补充,错了马上有人更正。凡能说上的同学按接龙方式说下去,教师不指名道姓,在竞赛过程中及时做好奖励记录,用体态语言去鼓励发言的同学。在组词、说话、了解字义、记字的方法等环节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活跃,最后“开火车”读的巩固练习是擂台赛活动的高潮。

3、猜谜语识字。猜谜是一种学生较喜欢的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大口套小口,一起往家走。”(回);“像手不是手,胳膊往外拐。”(毛)。“老牛上了独木桥”。(生)如此一猜,学生易学易记,兴趣十足。

4、自编儿歌识字。儿歌有着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备受学生的青睐。如教学“清”时,因“青”的构字率较高,前面也学习了“清”字,所以,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要看山水用眼睛,太阳一笑天气晴,说话嘴边常带请,你我都有好心情。”把“清、青、请、情、晴、睛”都编了进去。这样一来,学生记住了“清”这个字,还复习了“情”,同时渗透学习了“晴、情、青、睛”,不仅举一反三,而且妙趣横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增加,我们师生经常自编儿歌,并且汇编成集,学生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热情高涨。尤其是很多易混淆的字,在学生自编儿歌的同时已牢牢扎根学生的心中,学生再也不会出错。

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乐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方法多样乐无限

识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也就是从“学”出发,发展智力;以“导”入手,培养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以下几种识字的方法:

1、部件识字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我们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利用拆分和组合汉字部件的办法,教给学生识字的本领。此方法对于复合结构的字更为适用。如“元”字的学习,联系已学过的“园”减去“口”,就是“元”字。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就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自主识字。

2、图解识字法。即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方法。这些图画可以是老师或学生的简笔画,也可以是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用这种方法识字,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禾”等,都是实物的象形,笔画简单,与实物接近。让孩子模仿古人造字,画画月亮的样子,说说“山”的形态,想想古人怎样写“火”,融说、写、画、想于一体,不仅识记了字形,而且体会到了象形字的奇妙和古人的聪明才智。

3、归类识字法。在教学认识同一类偏旁的生字时,如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月字旁的字与人体有关,提手旁的字与动作有关……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揭示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比较识字法。对于形近、音近的字,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兔”和“晚”,学生往往在点上出错。教学的时候,让他们仔细观察,哪个字有点,哪个字没点。学生很容易看出“兔”字有点。你要再问他们为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兔子的眼睛,有的说是兔子甩动的尾巴……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汉字的记忆。如“爱和受”,“坐和座”,“圆员园元”“及级极”……都可以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识“喝”和“渴”时,有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教师抓住容易错的地方,引导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进行联想,让他们在形象风趣的语言中,巧妙地记住字形,强化了识字效果。

5、“犯错”识字法。教学中,老师有意犯错,让学生发现错误,替你纠正错误,从中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今”字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个“令”字。这时,学生发现了错,争先恐后地叫起来:不对不对,您多写了一点。我说:“哦,这字我可经常错,你们可得帮帮我。”这时,学生来劲了,想了好多的办法帮我。有的说:“今天你作业没做完,还差一点点。这样我们就记住‘今’了。”有的说:“体育老师嘴里含着口哨在吹口令,令的最后一点就象体育老师嘴里的口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主动探究识字的方法,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个学生经常写错的字,再也没被写错过。

一个字,一幅画,一首诗。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让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活动范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给孩子一对腾飞的翅膀。

1让数字资源为识字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MicrosoftWord文档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课程整合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98-02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提高民族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使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正逐步进入课堂。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接受学习,比较忽视体验学习,尤其忽视发现学习。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程标准指出,“物理学的本质是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因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创新 ,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

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增强了直观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讲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较复杂、难理解的地方,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加以完善和理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必将会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1.能生动直观地创设物理教学情景

合理的 情景创设能设置悬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也能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联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引入中播放剪辑录像,先让学生听听“潺潺的流水声”、“悠悠的琴声”、“轰鸣的飞机声”、“吱吱的电锯声”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有声的环境中,进而构成悬念。又如在“光的传播”中,先让学生看一些“珠江夜景”、“雨后彩虹”、“杭州西湖”、“绚丽的舞台”等等,让学生处于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环境中,想急切探索光的神秘。

2.生动逼真地设计物理模型

物理现象随处可见,有很多物理现象是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难理解的现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例如在“电流”的教学中,因为电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无法理解电流的存在,更不能看到电流的流向,这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水流的情景,演示电流的流向。这么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串联和并联奠定了基础0,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3.能实现实验效果的理想化

物理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便是近似,于是便有了许多理想化的模型。中学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名词术语,如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匀速直线运动等,但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明白,这些在实际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实例。当然,许多现象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达到近乎完美的近似,比如为了减小摩擦力而采用的气垫、磁悬浮、真空等,但真正的理想化在现实中是绝不会出现的,有些现象甚至连近似都无法达到。但在计算机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真正理想化的物理现象。

如“牛顿第一定律”, 利用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

4.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物理知识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理过程。运用多媒体展示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物理过程等进行生动的呈现,就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透镜”一节课中,先演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规律。制作课件,把透镜分割成小棱镜,模拟多束入射光的偏折情况。让学生经历了从知道物理图景-->建立物理模型-->抓住物理规律-->找出物理现象发生原因的整个过程。

二、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1.仿真实验,重虚拟实验的研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性很强,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以网络信息为核心的超媒体电脑技术,可以方便地把物理仿真实验运用于课堂,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讲解了物理定律之后,马上运用电脑技术仿真演示相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又增加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由于条件所限,很难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进行教学,有些实验虽然可以做,但观察效果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限制。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接近真实的虚拟实验,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弥补实验条件的限制,克服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注重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正确理解并准确把握培养发散思维的三条指针: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要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的本质,让学生掌握其精髓,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扩展知识,同时要在物理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和“多”的转化。例如:运用一个概念和规律去分析处理多种物理问题,运用多个不同的概念、规律处理同一物理

3.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2)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在实验中改进方法,逐步完善,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3)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及现有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把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物理教学中来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辅助教学模拟实验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进行实验碰到了很多的具体困难。例如:一些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的实验只能用静态模型观看其结构,其运动过程无法实现。运用计算机就能用生动的图形演示其美妙的景象。另外一些有害有危险的实验用计算机模拟,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做实验讲究操作程序和实验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难免不手忙脚乱,轻则实验效果不理想,重则造成实验仪器损坏。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后,学

2.投影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全过程,提出疑问,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可见度高的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中体现实验的真实性、科学性,为引出课题、进行问题讨论、探究发现创造条件。

为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是采用放大实验仪器,增加实验药品用量和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等。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既浪费时间,而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瞬间消失的,这时无法观察到或者有的同学错过了观察的适当时机。采用投影技术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效果。

例如:在讲解“磁场”和“电流的磁场”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尤形磁铁,同各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是:见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台下,巡回让部分学生看清,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看清,需要大量的时间,就要影响教学进度。利用投影技术,则能够完全改变这一局面。上述的几种演示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清楚的看到各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使抽象问题得到具体解决。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验结论的可信度,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3.录象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伴随这一些无关仅要的实验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即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了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萘的熔解与凝固”实验,通过录象技术,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延伸演示实验的时空性。中学实验教学中,对一些费用高、危险性大、操作技术要求高或装置复杂难以在课堂上实地随堂演示的实验,可借助录象教学,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和观察实验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实验是训练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施演示需要较长时间的缺陷。如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中的“看、装、调、测、读、理等的教学,采用录象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要点进行局部放大、停顿、旁白,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对学生最终掌握这些要领提供保证。

总之,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其宗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并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上一篇:社区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下一篇:互联网商业策划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