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3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共12篇)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摘要:电化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式,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通过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解和再现技术所进行的教学。电化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日俱增,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电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板书和简单教具的现状,将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电化教学是新颖的,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关键词:电化教学 直观性 高科技 主导作用

谈谈电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袁平

地址:南昌县三江镇站前小学 邮编:330204 联系电话:***

电化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式,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通过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解和再现技术所进行的教学。长久以来,电化教学法往往只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在数学教学领域,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往往不受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运用电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必须肯定的一点是,电化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日俱增,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化教学,不仅仅是小学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化教学的直观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小学生对采用电教媒体与其它教学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颇感兴趣,乐于接受。采用投影、幻灯、录相、计算机上课,各种多媒体教具、学具、课件中出现的图像、文字、音乐在学生面前,各色各样的实物图形同时感染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强烈的刺激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他们迫切地想看、想摸、想动、想探索个究竟。通过形、声、色的刺激,通过静、动、大小、虚实变化的演示,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起了极强的探索欲望。这种兴奋的状态正是引起、巩固和发展思维的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的、积极的。在电教手段创设的愉快情境中学习,小学生便有“我要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这时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也为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也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加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这是由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决定的。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紧密相联系是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之一。而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抽象性及其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让部分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电化教学能够充分再现生活场景,将课本知识还原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电脑技术还可以制作3d课件,展现整个立体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构立体空间思维体系,丰富学生的空间几何知识。

3、这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2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要想让一个小学生全神贯注地上完40分钟的课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当课上到一半之际,老师们常常会发现,小学生们开始开小差,不专心上课。这时,大部分老师会通过暗示、提问等手段强行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但是这种强迫的手法往往收效甚微。毕竟不管怎么看,黑板,粉笔,以及枯燥的课堂都难以对小学生们产生吸引力。

为了适应学生的注意规律,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电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板书和简单教具的现状,将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如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适当加入音频、图案、视频等。教师通过电化教学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从而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在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同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电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1、电化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几何图形概念的建立是抽象的。可以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把几何图形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从上和左、右两侧观察物体形状”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制作一组三维立体效果图,教师在屏幕上演示物体透视旋转图的画面,让学生注意观察不同方位看到的画面效果,结果有95%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从左侧和右侧看到物体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此时,我并没有立即肯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再次利用电脑屏幕,显示旋转物体透视画面图,要求学生注意方位变化时看到的图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方位慢慢地发生变化看到的图像也因此发生改变,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物体的图像也不一样”的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教学实践证明,人的感官和知觉,对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种多样就越能促使学生牢固地认识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

2、电化教学对于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二年级建立除法概念。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我们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

①把15个桃,平均分给3个只猴,每只猴分几个?

②有15个桃,每只猴可分5只,可以分给几只猴?

学生列式都是15÷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利用动画在屏幕上显示分摆的过程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可以放大又可看分摆的全过程。

以上方法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分的过程。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因此,演示数学,信息传递快,而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

三、电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在教学中应用,还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1、电化教学的关键是突出教学重难点

电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有些概念性的或者比较抽象的内容,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就可以采用直观的图片、视频进行演示,这样就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2、讲究工作效率,去寻求简易好学,功能强大的软件,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给大家推荐一些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动画制作软件;所制作的模型和场景都是三维立体,视频录制、剪辑、合成软件;当然还有诸多的在教学中适宜我们用的软件,不必一一介绍,要靠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抽出时间去摸索适合我们运用的软件,使更好地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

3、运用电教手段要注意师生互动。

在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之时,教师的注意力经常会更多地集中于对多媒体材料的控制之中,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电化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在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运用电化教学之时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那么就是舍本逐末,违背了运用电化教学的初衷。教师在课堂教学之际应时刻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运用电化教学的方式和时机,这样才能让电化教学服务于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4、运用电教手段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电化教学是新颖的,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电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将会被不断地丰富和扩大。那么,如何将电化教学手段用好、用对,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电化教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电化教学的技能。这些包括:确定目标课件的能力、搜寻课件的能力、整合素材制作课件的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巧妙运用课件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立足传统,不断创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电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能力,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姓名:袁平性别:女 出生日期:1972.11 工作单位:三江镇中心小学 职称:小学高级 学历:大专】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是创新火花的表现, 我们要懂得“变废为宝”。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并善于挖掘学生错误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学会欣赏错误思维中的创新因素, 将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错误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下面,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错例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措施

错例分析具有正例示范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解题教学。教师做好典型错例分析, 寻找跟进对策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错题分析或者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 找到错题的症结所在, 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改进后, 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学生的正确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面对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信心大大增强,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措施。

例如, 在“分式的运算”课中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题:计算: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解, 其中一位同学的解法是:

解:原式=2 (x-2) +5 (x+2) -4 (x+3) =3x-6

他的解法显然错了。当教师点评到这位同学的解法时, 引来了下面学生的一些嘲笑。教师问其他同学:“他这道题的解法错在哪呢?”这下,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把分式方程变形 (去分母) 搬到计算题上了, 结果丢了分母。”这位同学一下子红了脸,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对同学的说法不予置评, 沉思了一会儿, 干脆来个“将错就错”。“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了, 虽然解法错了, 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 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 因此, 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来解它呢?”教师这么一说, 刚才这位同学的头也慢慢地抬了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起来,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大家的踊跃探求下, 一个新的解法也就诞生了。

解:设:

去分母得:2 (x-2) +5 (x+2) -4 (x+3) = (x-2) (x+2) (x+3) K3x-6= (x-2) (x+2) (x+3) K

学生很开心:“我们又掌握了一种新的解法, 太好了。”大家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接着又对这位同学作了激励性的评价:“刚才, 你的解法虽然错了, 但你的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的思想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 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位同学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脸上洋溢着自信。令教师没想到的是, 这位同学以后上数学课都特别的认真, 而且信心十足, 对数学也分外的喜爱, 上课更是大胆发言,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常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二、错例是加深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新学一个定义、法则、公式和性质的时候, 往往把其间的关键性词语忽略或对其符号意义不明而造成错误, 这时的错例就成了加深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例如, 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教师出示了以下例题: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问:“以上解答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 请同学们找出错误原因, 并做出正确解答。”在观察过程中许多不细心的学生根本看不出破绽, 感到很疑惑, 都产生了想得到正确答案的渴望, 教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 叫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错例旁板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错例和正例, 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看出, 错例在解答过程中没有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学生因此牢牢记住了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应先将二次系数化为1, 加深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三、错例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对一些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 从正面又难以说清的问题, 教师能举出一个或几个生动而击中要害的错例, 引导学生讨论, 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 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数轴时, 教师画了这样一条数轴:

问:“这是数轴吗?”班级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大声回答:“不是数轴!”一个个显得得意的样子, 这答案很明显错了, 他们总认为数轴哪有这么简单, 所为数轴应该要像这样 (如下图) :

数轴既要有负坐标又要有正坐标, 他们对数轴的“三要素”理解还不够透彻, 所以教师又问:“真不是吗?”他们还是回答:“不是!”教师说:“好, 下面请同学们在图1中找出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通过教师帮忙, 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图1中数轴的“三要素”, 同时也确认了图1是数轴, 并很好地掌握了关于数轴的基础知识。

往往像以上这样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错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对学生纠正答题中的错误肯定很有帮助。

四、错例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师讲清了概念, 学生记住了概念, 并不等于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 还要通过计算和解题实践来加以检验。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练习, 是一个发现教学上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解题中, 往往学生容易忽略二次项系数a≠0及最高次数为2次的方程, 所以教师可设计易错题如: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则m满足条件:_____。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只考虑m2-2=2, 得出答案是m=±2, 这时教师问:请m=2把带回方程看看, 学生就会发现二次项为0, 才知道m-2≠0这一条件, 即二次项系数a≠0, 所以本题m只能为-2, 不能为2.

又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中,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下面三组角:

第一组∠1=35°, ∠2=75°, ∠3=70°;

第二组∠1=15°, ∠2=25°, ∠3=60°;

第三组∠1=100°, ∠2=65°, ∠3=90°。

要求学生分别做出这三个三角形。片刻之后, 学生做成了第一个三角形。但按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条件, 无论如何也不能做成三角形。学生顿生疑团, 议论纷纷, 不知所措, 急需求教于教师。这时, 教师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量一量它们的三个角, 看一看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这样, 通过测量、验证, 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而二、三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180°, 所以无法做出这两个三角形。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创造性 一、创建情境,开发学习兴致

兴趣是学习的振奋剂,是学生获得学识的原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则会展现出很大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习成效则会持续提升。数学学识较为抽象,怎样使抽象的数学更为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学生喜欢数学,自主地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将难懂的数学变成可以感受的数学。应用信息科技创建生动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交流生活和数学知识、实际问题和抽象定义之间联系的纽带。举个例子:在讲授计时法时,老师播放视频,学生观察每天一共有多少个时辰?小红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为何学生相约而碰不上?应用生活中较易误会的情境,顺着引出一般的计时法。接着运用课件迁移到别的国家的计时法,让学生觉得新鲜和充满疑问。老师在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假若某天我们去外国可以读懂这些时间吗?其他国家的人到我国可以理解我们的计时法吗?让大家认识到此种计时法的有限性。教师鼓励学生“我们一定要探索出一种使全部人都读得懂的计时法”,顺着带出对全新计时法的探究。

二、以静制动,突破思维困境

信息科技协助教学的中心轴在于将合乎学生要求的授课信息以相应的授课方略用信息科技的方式高效展现出来。合理地应用信息科技,能够化抽象为表象,处理好老师难以表达清晰,学生很难掌握的内容,高效地达成授课目标。举个例子:在讲授相遇问题上,关键点是学会解开相遇问题里的路程;难掌握的是相遇问题中有关专业名词的概念,认知两个物体相向靠近时每花费一个单位时长,两个物体彼此间的改变。老师应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很好地处理以上问题。小红和小明分别由两地(提醒灯在两地亮

起),然后,演示两人相同时间相向而行,经过1分钟行程的展示,直至两人碰见对方(表明相遇)。动态的录像情景,发挥了以静制动的功效,让学生在动态直接的情景中认知“两人由两地一起出发”“相向着行进”“相遇”等专业名词的定义,协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路程、速率与时长之间的联系。

三、展现进程,建立学识架构

讲学授课内容的各不相同,在媒体的运用上亦有所不同,怎么用,均取决于是否有益于学生建立学识架构,重点是发掘信息科技在讲学中不容更改的价值。教育中某些学识需在学生操控的根基上掌握火候,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学识的形成进程,让大家从各个角度去寻找处理问题的路径,逐渐建立起学识架构。

在讲授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学生经过亲身动手推断出梯形面积的运算方法:(1)将梯形裁剪成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一一求解面积,再做加法;(2)裁剪成2个三角形求解面积,再做加法;(3)用2个相同的梯形组成平行四边形,求解平行四边形后,再平均分成2份。然而有学生不清楚其他人的推断方式,此时老师用课件展示各类方法,直白地展现推断进程,协助大家理解,让学生建立起梯形面积运算方法的知识架构。

四、设计练习,锻炼运用才能

在训练时老师可依托电脑容量大、资讯的搜索、提供展示与信息种类的转变方便快速这个特质,给学生供应更多的训练素材。

在小数乘法训练中,我规划好闯关习题,第一关:PPT演示一个数先是乘整数、再乘小数,指引学生整理出小数乘法结果的改变规律。第二关,PPT演示几道小数相乘的运算题,吩咐学生不计算,挑选哪项选择正确。让学生清晰地判定小数乘法的结果,能够依据意义观察尾数、观察整数方面用排查法,还可数小数有几位。课件演示6条小数乘法题目均和相同的整数相比较,锻炼学生的灵活性。第三关,PPT演示两道选择题,每道乘法试题中两个因数还不知道,但结果已经知道,需要不计算挑选准确的答案。让学生领悟两种方式的整合应用是更为高效的解答方略。

五、发掘思维,培育创造性理念

信息科技在数学讲学中的高效应用,给学生的学习供应了大量的感知学识,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讲学授课内容达到动和静、整合和分开等的转变,突破感官的有限性。举个例子:乘法的初步认知课堂中,老师应用课件设置了一个情景,小红在公园见到盆景摆设的样子,想要用乘法算术表示,却无法实现,谁可以帮帮她。

学生通过动手操控后得到下列方式:(1)添加盆景数目的方式:给四周四组各增多1盆,形成每组5盆,算式:5×5;(2)削减盆景的数目:去除侧边那组的1盆,形成各组4盆,算式4×5。如此的规划可以使学生清楚每一个解题策略均是为了达到各组花的数目保持一致,如此方能应用乘法去列式表示。

信息科技的高效应用,给小学数学讲学授课达成有效并减轻负担的目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保证,是信息科技和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统筹整合的根基,是传播资讯、学识内化、提升讲学授课质量的高效方法。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详细剖析了信息科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解题进程,希望可以给同样处于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年龄,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地域和经济等原因,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弥补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在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欠缺。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带来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变被学习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口算练习,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果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教材不足

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高潮。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5

金城江区六圩镇凌霄小学 张海霞

2000年10月,邱学华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了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尝试教学法基本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范畴。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这一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新授课一定要有一个先进的课堂结构来配合它。这个先进的课堂结构简称为“六段结构”。一堂新授课分为六个阶段:

(1)基本训练;(5分钟)

(2)导入新课;(2分钟)

(3)进行新课;(15分钟)

(4)尝试练习(或称巩固练习);(6分钟)

(5)课堂作业;(10分钟)

(6)课堂小结。(2分钟)

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就在第三阶段“进行新课”中进行。分别为a.出示尝试题;b、自学课本;c、尝试练习;d、学生讨论;e、教师讲解。合称为“五步六段式”。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课堂结构,组成了“五步六段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里以“解决尝试题”为核心。

小学高年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整个尝试过程都要在课堂内完成,就会产生一个突出的矛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超前式,也称超前尝试教学法或课外预习补充式。超前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尝试教学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所以称作超前尝试教学法。超前尝试教学法,学生在课前已自学课本和做了尝试题。下堂课开始,有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先生,先上台讲解,看谁讲得好,能使大家都听懂。这种做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出现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

“超前式尝试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尝试教学法五步教学程序的前三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放在课外作为预习,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加强教师讲解和课堂作业。一般结构如下:

导入新课→进行新课(1.出示尝试结果、2.学生讨论、3.老师讲解)→试探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布置预习

从上述结构可以看出,“五步六段式”的基本框架仍然保留,只是把尝试过程延伸到课前,作为预习的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超前式尝试教学法的结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时间上的矛盾,而且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尝试能力

把尝试过程延伸到课外,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课外预习是尝试的开始,自己从课本中探索,初步解决尝试前;课内是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新知;本课结束时布置预习,又是下一次尝试的开始,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始终处于尝试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以尝试为核心,把课内课外协调统一起来。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反复阅读,逐步领会,解答尝试也可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另外,在课外可以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逐步独立完成尝试过程。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把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放在课前预习,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作业时间,就能保证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留尾巴到课后,这样就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增强学生超前学习意识

过去学生在课外,只是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上一节课的作业,往往他们会感到压力,产生厌倦。现在课外是超前自学下一节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新鲜好奇,愿意去尝试。长此下去,会增强学生超前学习的意识,逐步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确定学习任务。这种超前学习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5.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中差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反应较慢,在课堂里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常感到时间太紧,来不及充分思考,往往是匆匆忙忙跟着走,脑子里糊里糊涂。现在把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放课外,让中差生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自学,反复尝试。这样,在课内,中差生与其他同学就有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

在实施应用超前式尝试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只有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其次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读讲练任何一步都不能一贯到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做到各有侧重。如通俗易懂的内容,应主要让学生读,教师补充一些新材料、新事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点难点集中的内容,应以讲为主,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复习课则应以练为主,讲练结合,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讲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要抓住重点、热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必须十分重视教师的讲解。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概念多,算理较深,解题思路复杂,学生自学会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尝试虽解出来了,往往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因此,学生尝试练习后,迫切希望听教师的讲解,以解决头脑中的疑惑。教师的讲解要注意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进行讲解;所谓系统性,就是要阐明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说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所谓科学性,阐明数学概念要准确,分析解题思路要清楚,推理论证要严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掌握分寸。教师的讲解除了准确、清楚、严密以外,还要注意机智、幽默、风趣,以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学生尝试错了,不要急于讲解纠正,可以故意再出一题诱发学生发现错误。

3、注重课堂作业的处理:

(1)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回辅导,及时帮助差生发现错误,订正错误。这种“课内辅导”,要比课处把学生“抓”来补课好得多。

(2)在巡回辅导中发现学生做对的题目,教师随手用红笔批改,学生看到自己做对了就会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

(3)作业在下课前一、二分钟结束,教师报出答案,让学生各自校对。发现错题,学生可用铅笔作记号,以后允许订正。订正后再把作业本交给教师。

(4)教师随即检查练习效果,统计全对人数、错误人数,鼓励有进步的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错误,可以及时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爱国不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范畴,同时也是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数学的宝贵财富。并有许多成果在世界数学史上曾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样的世人铭记还有很多,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他们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三年级讲“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我就会提到《九章算术》中的解法,让每一个学生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

在四年级下册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我除了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跟学生讲解,还会提到古代数学家们的解题思路和解法。如:鸡兔同笼,数头有5个,数腿有14条,问鸡几兔几?就可以用古代的解法“兔子的个数=腿数/2―头数”。即兔子的个数=14/2―5=7―5=2(只),鸡的个数=头数―兔子的个数,即5―2=3(只)。不少孩子特别喜欢这种解法,觉得非常简单,从而也就对古代的数学家们敬佩有加。

五年级学习“约分、通分”时,也必须要提到《九章算术》。

到六年级时,我们就要认识圆了。“圆的认识”,是六年级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它的推论和计算也相对而言比较困难,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介绍“刘徽、祖冲之”了,刘徽开创了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之后祖冲之在?⒒湛?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领先世界1400余年,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每每介绍到这里,孩子们就充满了自豪感,从而心中也认为,既然祖先都能领先世界这么多,我们也一定可以。这既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

即有意识地发掘数学学科中显性或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内容并没有明确的显现,这就需要每位数学教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教材,拓宽思想,挖掘教材中隐含着爱国主义的因素。教学过程中,在对知识的分析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其中。

如,数学教师讲利用正切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时,便可以引用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秆子影长确定季节和时令的历法作例证,利用“四环节法”,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对于历史、地理等具有很强的显性爱国主义因素的知识,又采用“联系比较法”,扩大和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再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可以搜集一些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我国西周的商高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早近五百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数学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极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尺之椎,日取其半,终不可竭”的极限思想及中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时,并讲述了古代数学家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增强了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四、激发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数学史上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民族的了不起,从而树立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还可以用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预设错误,生成精彩

数学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所以对于一些相似、较难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即使看似学生对于吐口而出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吃透理解,学生很容易遗忘,留下的只是模棱两可的知识。导致一旦出现类似概念的判断、应用就出现思维混乱。 例如,“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难发现学生对于“ 等底等高”这个概念的模糊,导致理解错误。

这些错误是我们教师教学新课前可以预设到的, 适当改编教学内容的呈现、适当调整我们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就可以将这个“ 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如教学六下“ 圆锥体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 等底等高”这一概念,教学做了如下的调整。 课中让学生分组实验:先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观察几次可以装满圆柱。

师:通过实验,你们组发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我们组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再倒入空圆柱中,3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组需要4次就将圆柱装满……

师:为什么各小组得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呢? 是不是操作误差?

师:( 演示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两次正好装满。) 通过操作,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这跟我们一开始的猜想“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矛盾。 怎么回事呢?

生1: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 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 实验结果正好倒3次。 )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圆柱和圆锥不全是等底等高的,制造了一个小小的“ 错误”陷阱,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一两个关键字的改变往往决定了概念的正确与否。 只有课前预设学生的错误,才能精心设计“ 错误”陷阱,让学生在错误中经历认知冲突。 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对这个概念的建立一定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二、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 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 若能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在错误结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继续往前推理, 直至推出学生认为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结果。

如教学圆的周长后,出示:一张圆形纸片的周长为12.56厘米, 对折后得到一个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是6.28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12.56÷2=6.28( 厘米)

生2:半圆就是圆的一半,那么半圆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师:很有道理。 那你们能不能画一下半圆示意图,并用红笔描出6.28厘米表示的是哪部分的长度?

生:学生画图操作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针对以上的“ 错解”,教学中本没有急于指正,而是把错误还给学生,将错就错,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通过自己画图反思自己的错误,采取了“ 将错就错”的策略,将“ 错误”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三、故意出错,引起质疑

在课堂上,故意出现错误,就是以学生可能的错误思维来看待问题,最终得出一个错误的答案,从而引发学生的质疑。 通过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 从而引发探究,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学生对熟悉或半熟悉的题目,往往审题不仔细,分析不足,直接套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方法加以解决, 造成错误。 针对这种情况,在行程问题的复习课上,给出如下题目:

根据下列信息,你能求出客车和货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距多少千米吗?

( 1) A、B两地相距540千米 ;

( 2) 客车从A地出发 ,每小时行100千米 ;

( 3) 货车从B地出发 ,每小时行80千米 ;

( 4) 行车时间2小时 。

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540-( 100+80)×2=180( 千米) 。 全班一致同意。 师紧接着出示以下题目:只改编“ 客车和货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其余均不变。

题目一出示,就有学生大声地嚷嚷:“ 老师,题目重复了”,其余学生也附和道。师笑了笑问:“ 真的是一样吗?大家不妨仔细地比较一下上下两题? ”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到题目上,有眼尖的学生已发现了两题的异同。有学生说:“ 这两题其实不一样的,第一题缺少了 ‘ 相向 ’两字 ,第一题题目是错误的 ,是不能做的 。 ”紧接着师抛出问题:“ 真的是第一题题目出错,不能做吗? ”在学生的质疑下,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在争议中自悟出道理,分为四种情况考虑: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 :540-( 100+80) ×2=180( 千米) ;同时从A、B两地相背而行:540+( 100+80) ×2=900( 千米) ;同时从A地或B两地向右行驶:540-( 100-80) ×2=500( 千米) ;同时从A地或B地向左行驶:540+( 100-80)×2=580( 千米) 。

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 如果仅通过我们教师反复地强调审题要仔细, 往往学生左耳听右耳出。 但是通过这样的纠错练习,学生不仅感悟到审题的重要性、考虑问题要全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G623.5

小学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小学生通常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方程式等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育方法,配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及丰富性,在数字故事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学习情况去进行设计,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建立更加高水准的数学思维。

一、数字故事制作具备的要素分析

1.数字故事应主题鲜明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具备一个鲜明的主题,数字故事本身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其中还包含有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更加需要突出主题。首先就需要为数字故事明确一个比较鲜明的标题,这样也可以成功的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其更有兴趣去思考。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数字故事,其标题的制定可以直接设置为数学知识点,也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另外,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故事第一、画面第二、音乐第三,优秀的数字故事应该同时具备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特点。在数字故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引出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確的引导,需要关注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具体情节的安排,真实的内容以及意外的转折冲突等都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数字故事的主题最好是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上,时间掌握在3分钟之内,如果包含的知识点太多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

2.表现手法简单,画面观赏性强

数字故事与普通的PPT课件不同,数字故事注重的是简洁大方,传统的PPT课件内容则比较繁琐,一些数学老师纯粹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照搬过去,缺乏合理的内容上的组织设计。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将所有的文字都呈现在PPT中,尤其是相关的情境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重点信息、理清故事的脉络就可以完全的了解教师的目的了。一些情况下还可以借助音乐、配音等手段去表现数字故事,使其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观赏性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字体大小及背景颜色方面,数字故事页面中字体应足够大,让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看清屏幕上的字,同时大的字体能精炼语言,字体颜色和背景形成反差,可以突出文字的特殊效果[1]。在一些重点的数学公式呈现的时候,可以将其字号进行放大,也可以将其字体进行加粗处理。在背景颜色的安排上可以增强色调的反差性,比如,使用黑白、红蓝等颜色搭配增加对比效果。进行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其中的数学知识。

二、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数字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则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基于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迁移[2]。数字故事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情境创设的辅助工具,它与口述语言的方式描述情境相比,还拥有图片、文字、音乐等多样化的媒体效果,使得故事情境更加丰富、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字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在课堂的导入阶段进行应用,可以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进行情境的创设,导入相关知识内容,小明想要减肥,因此他的爸爸就要求他每天绕操场跑一圈,第一次小明绕着操场的内圈跑了一圈,第二次他按照爸爸说的沿着操场跑线跑的,但是没有坚持跑一整圈。不久就放弃了。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小明没有减肥成功的原因。进而引出周长的概念,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数字故事复习小结知识点

利用数字故事去复习小结知识点主要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小结环节应用,也可作为课下学生自学的资源,目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知识的迁移[3]。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通过口头描述或者板书都能达到复习的效果,但是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而通过数字故事的方式进行呈现,能够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复习,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设计一个数字故事,在除法不能整除时,就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表示,请同学们在脑海里计算15÷5=3,也可以列竖式计算。那32÷6呢?先通过估算得到数值,32约等于30,则32÷6就约等于5,而这一除法的真正结果是多少呢,可以通过竖式计算,余数比除数小即可,同学们还可以计算一下52÷8、70÷6等。通过这一故事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能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三、结束语:

数字故事的应用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学生在数字故事之中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及探究能力,提升学习效率,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其今后的数学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婉如.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2]王晓涛.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 .《同行》2015年9月(上)[C].:,2015:1.

数字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河南省灵宝市杨家小学 郝晓春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以语言文字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0%,以图像信号获得的信息能记住25%,同时接受这二种信号可接受65%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中讲解与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将讲解与示范在同一时刻完成,只能依次传授,这样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效果。因此,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以更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同时,把数字资源运用到直观性很强的语文学科中无疑是一个最富有创造力的应用课题之一。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资源,使它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能成倍地增加,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构成教学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反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语文现象、过程、状态的观察、感知、理解,达到语文教学高效的境界。

运用数字资源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突破以往所规定的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语文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课件及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除了对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造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语文的蓬勃开展,新兴的内容不断涌现。儿童喜欢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校园语文网和语文数字资源库,让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从而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魅力。

运用数字资源可以扩充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时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利用数字资源教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影像,灵活多变的播放特点和多媒体丰富的展现、交互动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颖的手段及影像最大的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荷塘旧事》一课时,我利用课前4——7分钟,放映荷塘美景的图片„„深深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后课内播放《荷塘旧事》这一课的课件时,学生就都能专心致致地注意课件中的每一设计环节,在渴望知道悬念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最佳的结合状态。然后合作探究学习这篇课文。学生的那种好奇心理和求知的欲望就溢于言表。这充分说明数字资源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态度统一到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数字资源能使学生感知过程,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育家指出:“学生要正确地进行学习新颖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必须学以致用的,因为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经验中,还没有这样的方法,而不应当和他们的习惯学习混淆起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

由于受教师年龄增长,知识狭窄等影响,往往对某些课外知识的了解会一知半解,虽然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示范不规范所带来的影响,但还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某些技术内容上,教师无法“逐帧”示范,也往往造成学生概念理解模糊,甚至错误。

每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常会感到无奈又无策,而数字资源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工具,利用其灵活的动静、快慢、连间、重分等变换功能,可以把我们讲了半天还不一定讲清楚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几种内即可得到解决。使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抽象变形象,由微观变“宏观”,使学生正确的领悟学习的重点,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从而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可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将海底丰富的物产在大屏幕上反复播放,让学生们感知。也可将瑰丽无比的海水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看。现在有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就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使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这样,利用数字资源教学既可弥补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教学动作技术不仅准确、规范,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运用数字资源的反馈功能,加强学生动作技术的完善及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成效,练习题的正确与否等等,均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学习技能的形成规律,利用现代媒体的摄像功能,把学生练习中的优秀文章及作品采集到计算机中,形成数字资源和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欣赏、比较,并通过计算机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这样恰似医生对病人所作的B超一样,有无问题,问题在哪儿便一目了然。知道了症结所在,只要对症下药,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利用这一反馈功能,为作文竞赛,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在理论课的教学时,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机制性的语言或带有大拇指、五星、卡通人物等图案,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写得不太好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愉悦身心,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然,要使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得心应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要紧跟数字化潮流。不能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数字化,或将数字资源应用理解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用中要强化教育观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

2.教师的计算机、网络等获取数字资源的应用水平普遍不够。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意识,加强教师如何把数字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学科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乃至全社会要加速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语文教育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讲,真正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却不多,而且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建设。

4.数字资源污染与网络安全。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它需要全社会来关心与爱护。

5.运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无法被替代的。即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作用和主导地位,教学中运用数字资源,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全部。

6.语文教学主要是在优美、温馨的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是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及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此在运用数字资源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适量,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新课标指出:“解题策略应多样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教学方法、思路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针对不同的数学题,应该引导学生从常规方法外去寻求解题捷径,才能使问题迎忍而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为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往往采用的方法就是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即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扩大2倍后,就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推导方法可称为“扩倍法”。不妨枚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有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约分前分子、分母的和为48,约分前的分数是()。

分析与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的分子、分母进行扩倍后,再进行观察,即:====……,结合题意,唯有15+33=48,则此分数约分前的分数为。

例2:所有适合不等式<<的自然数M之和为。

分析与解:通过原不等式无法确定M的取值。不妨将原不等式中各分子、分母进行扩倍后,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则有<<。即245<126M<1800,解得1.94

例3:甲、乙、丙三人年龄之和为86岁,已知甲、乙两人年龄的比为2︰3,乙、丙两人年龄的比为5︰6,甲、乙、丙三人各几岁?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知,甲︰乙=2︰3,乙︰丙=5︰6,由此可知乙为甲、丙两个比的中间比,可通过扩倍法,将前比中3份与后比中5份转化成相同的份数3×5=15份,则有甲︰乙=10︰15,乙︰丙=15︰18,10+15+18=43。由此可知甲的岁数为86÷43×10=20岁。乙的岁数为86÷43×15=30岁。丙的岁数为86÷43×18=36岁。

例4:有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斜着截去一段,如图一:求其体积。

分析与解:此圆柱体因为有一个底面不是圆,无从下手。可将此圆柱体通过扩倍后(扩大2倍),使原来的圆柱体成为一个标准圆柱体的一半。如图二所示:

扩倍后圆柱的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长为4+6=10厘米,则圆柱的底面半径为9.42÷2÷3.14=1.5厘米,底面圆的面积为3.14×1.52=7.065平方厘米,体积为7.065×10=70.65立方厘米。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为70.65÷2=35.325立方厘米。

跟踪练习:

题1、一个分数,加上1后,其值为3/4;分子减去1后,其值为1/2,求这个分数是多少?(5/8)

题2、水果批发市场出售苹果、梨和桃子。6箱苹果和5箱梨的重量相等;2箱梨和3箱桃子的重量相等,每箱桃子重12千克,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15千克)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微课是我国近年来新型的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视频来记录教师的精彩教学过程,其具有许多优点,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习,从而弥补其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还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等等。由此可见,研究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控制微课教学的内容

在实际的授课中,涉及比较多操作、实践内容的课程还是适合教师现场讲授的,这样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注意对微课课堂的控制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注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及使其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控制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关策略

1.培养学生课前的自学能力

微课的应用初衷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数学这门需要思维的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以及课前的自学能力。具体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或者让其在课前就看微课视频,从而清楚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不懂之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其任务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包括合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统一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其收获与不懂之处。这样对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技术问题以及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练习等问题。这样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微课的课堂中注意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微课,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微课是我国现今中小学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就要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本文针对微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关策略:注意培养学生课前的自学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注意技术问题以及注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练习等。其中,主要对注意培养学生课前的自学能力和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做出了具体阐述,因为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是我国现阶段人才需要拥有的重要素质。希望我国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应用好微课这个有力武器,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谈谈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经可汗学院得到推广和发展。翻转课堂分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两部分。课前学生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视频,自定步调、自主学习,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探究、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内化。

2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我调节,自定步调,自我掌控,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学生课上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组织下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堂内化过程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互相协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中提升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以学定教,改变传统先教后学的顺序。

2.2 以课堂问题为导向,注重知识内化

课堂本来是每一个学生在兴趣、爱好和目标为导向的指引下共同演绎的一个知性灵动的世界和生生不息的天地。在翻转课堂中,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前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分类汇总;课堂上教师从传道授业者转向解惑答疑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力合作直面课前的疑难杂症,完成知识的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2.3 以个体差异为着眼点,注重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应是一池思维碰撞、自我对话、互动对话的活水。课前通过学生提交的反馈问题,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盲区,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各个学习小组交流探讨或者是一对一的讨论,共性问题一致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问题在师生、生生的互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解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3 翻转课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翻转课堂同样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该文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几和第几》为例,阐述翻转课堂的应用过程。

3.1 课前观看视频,学习知识

在翻转课堂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本节课的微视频时间在4分钟左右,课前笔者先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布到班级微信家长群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深度预习,完成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低年级学生的智慧从指尖中开始,思维从动作中发展,知识从操作中学习。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糖果、卡片等物品,根据视频的指导摆一摆,在动手操作中想一想,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思维。课前学生对微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并分类归纳,以便于在课堂中集中研讨、讲解。

3.2 课中研讨交流,内化知识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经过课前深层次地预习,对知识更加深入掌握,不断延长课堂知识内化的时间。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采用异质分组,4人一小组,学生在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帮助。

3.2.1 口头汇报

课堂中小组各口头汇报,如“学习微视频《几和第几》,你有哪些认识?”通过提问,学生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3.2.2 错误研讨

郑毓信教授说“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课堂中笔者设计学生普遍出错的一道练习题(如图1所示)。学生先做题再讨论易出错点然后总结汇报最后集中解决。学生第①题和第②题出错率比较高,学生在组内引发热火朝天的讨论,如:“在读题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会出错呢?到底错在哪里?”经过学生的集思广益,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出:读题时要谨慎仔细,要分清方向,到底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而且要弄清楚是“几个”和“第几个”,“几个”就是几个,“第几个”是一个。引导学生分清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关注本节课的重难点。师生总结出做题的顺口溜“顺序要分清,是几就是几,第几是一个”。

3.2.3 应用拓展

在课堂中呈现一些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下,自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练习环节,笔者设计“我有几块糖”(如图2所示)的应用拓展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交流研讨、展示汇报的形式展开,学生呈现多种方法:用课前手中准备好的糖果摆一摆,用笔在纸上画一画,列式子算一算。通过摆、画、算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2.4 评价总结

在翻转课堂中,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

3.3 课后查缺补漏,完善知识

课后教师将课堂中的问题、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发布到网络上,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没有学好知识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前和课后上传的学习资料进行二次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课后培优补差,查缺补漏,可以保证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欢,后进生吃饱。

4 结语

有人将翻转课堂看作破坏式创新教育,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课前学习知识深度预习,课堂上内化知识,以学定教,以问题为主导,精简教师的讲授时间,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导向的课堂向素质导向的课堂转变。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的教学模式,获得众多教育者粉丝的追捧。该文主要介绍翻转课堂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的生成,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楠.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画垂线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刁守娣.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课例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黎启韶.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画角》一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3):29-32.

上一篇:刘小宁《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之我见》下一篇:如何写“完”UI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