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2024-08-27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篇1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环节就现状来说,有待改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一、常识铺垫,提高学习层次

文学常识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主要在于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环境不同所导致。要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义,不仅要认清、看懂其字面含义,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进行古诗文学常识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即可达到目的,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望岳》时,若学生未能从全局视角上认识作者、理解背景,则在理解古诗蓬勃朝气、壮志凌云的情感表达上存在缺陷。对此,教师应做好课前的常识铺垫教学,将杜甫的背景分为个人背景、社会背景两个层次展开教学;其中,为了解决文学常识学习的枯燥特征,教学的形式可参照探究式策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关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自学,并分别在课堂上以演讲方式分享。做好文学常识铺垫的教学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层次。

二、情感启发,引导心灵共鸣

古典诗歌是一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形式,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古诗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其中包括了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我们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处于对方的情绪状态中,悲喜同步,即建立了与他人共鸣的情境。这种现象就是“情境同一性”。古诗是古人在那时那景有感而发的文学结晶,一首古诗的字、词间不仅包括诗人的个人特色和喜好,更与诗人的背景、经历,以及诗人当时身处的社会特点等因素息息相关。运用好“情境同一性”原理,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与古诗背景相一致的情境,使得学生能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与诗人背景相匹配的行为模式,并由此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在《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将古诗情感内化进而引起共鸣,教师可采用符合学生现阶段认识水平的策略,如“300字现代文重现历史”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设计情境,将自己与唐朝时杜牧的处境相结合置于杜牧的所见———折戟,顺着他的思绪又回顾更久远的历史,从而发出感叹。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杜牧”,恰好将学生的感情与历史情境相结合,达到了情境同一性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引发了情感共鸣,完成情感启发。

三、创新鉴赏,延伸诗歌影响

创新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同样如此。古典诗歌虽然是传统的文化产物,但其形式、情感、所发挥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普及任务,还应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平台完成创新教学目的。例如,在上文提到的“300字现代文重现历史”活动中,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评价,以班级或年纪等小范围可控群体为基础,建立微博、微信等平台或论坛讨论小组,并经学生同意将其作品进行在线共享,由此激发其创作热情;其次,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开展话题讨论,邀请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与评价的过程中;当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相应总结,尤其对部分学生新奇、创新、有价值的想法进行点评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信心与热情。创新需要以时代化工具为依托,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特征,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的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既要完成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更要为学生深层次的发展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结合古诗与学生的各自特色与契合点,尤其注重情感启发,从而达到在完成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的教学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玲.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370-371.

[2]涂汉明.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的尝试[J].读与写,2015(24):191-192.

[3]李红英.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J].速读,2015(05):102.

[4]王向龙.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撷谈[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11):105.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篇2

南江县大河中学 2010-9-14 16:1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自文字发明之前便已产生,历经数千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提供了一定线索,作者的爱国情怀亦使后人纷纷效仿。诗歌发展到今天,也同样为我们展示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诗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诗歌除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外,还在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思想以及对青少年进行关注教育、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本教学的特殊作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考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学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上的。这些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枯燥无味,很难吸收消化的。因此,诗歌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字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还要体现文学的价值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把握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美育作用,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的探讨目的和意义正在于此,即如何把握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主要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板块,本文就从现代诗歌入手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及方

法。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的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至今日,诗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古代诗词有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新诗与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环境很近,学生了解起来容易得多。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和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又有所差别。以往的新诗教学理念往往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的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是表现在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是体现文学的价值

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

新诗具有韵律自由、形式自由、内涵开放、追求美感、随意自然、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特点。跟古代诗歌教学一样,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诵读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有多种,听录音、听范读、齐读、分散读、自由读、请朗读好的同学示范读……可根据条件和学生水平自由灵活地选择其中的一种。当然,仅仅是靠课本中所选取的那几篇新诗来提高对新诗的诵读体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诵读一些现当代名家经典诗作,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作品,指导学生课外诵读的时候也要针对学生的喜好去介绍,可以进行开小灶的个别指导,不然赶着鸭子上架,“逼”学生都去诵读某一个诗人的作品只能使学生对新诗,对教师反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对新诗从量上便有了积累,相信学习新诗不会再成为难题了。

(2)理解

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诗,同样要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内容。新诗不比古诗那样难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定的价值。对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风格与流派、重要的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方法、鉴赏规律等都是有必要讲解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于课外遇到的新诗也可以自行学习。对于一些字词的讲解可以省去,毕竟新诗的用词绝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如果也像古诗那样讲解一些字词的意思难免会使

学生厌恶。

诗是诗人个性化创作的结晶,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不一定每篇诗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是政治因素有关联,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时没有必要把每一篇诗歌都跟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那样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诗歌是具有跳跃性、象征性等特点的,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学识多少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见解,高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最活跃的年代,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是正常的,但即使有偏差,也应该善意地去指出,才能使该学生在以后学识不断增加、社会阅历丰富之后真正领悟该诗的含义,所谓感悟是具有瞬间性的。在指导学生理解新诗时用开放性的思维和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触诗的纯与美。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物,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比如“月”、“大雁”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意象,因为古诗发展时间长,人们对各种诗歌意象进行了总结,学生们在平时的文言知识积累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诗歌意象,因此,对古诗的意象进行简略的评述即可。在新诗中也同样有着大量的意象,但因新诗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一些诗歌意象代表着一些新事物,新诗派别中的朦胧诗、抽象诗等更是创造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人们对于新诗中的意象所指都不是很明了。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整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如果单纯地从这首诗去看,是很难想出小鸟这个意象究竟是代表的什么。根据相关材料可以得知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诗,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只热爱土地的小鸟表现出来。如果不发挥想象,是难以把这个意象表达得如此精妙的。因此,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也就算是把这首诗歌读懂了。

结论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体裁,在文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学好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熏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的篇幅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文化的进步发展,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也应随时代而前进。

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诗歌的引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够具体、全面,感情不容易投入,在上课开始时,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通过这段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进人丁全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学习进入了状态,而对于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就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三、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五、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形象,生动: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绿”字中含蓄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六、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一些客观事物,但入得诗来,注入了作家的感情,则为诗中的意象了,这些意象则象征着特定内容: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被战乱、贫困、苦难所袭的国土和人民,“悲愤的河流”象征着苦难民族、人民的历史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体味到了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七、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歌 兴趣 审美

一、激发兴趣,改革古典诗歌教学

兴趣,是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根本动力。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块鸡肋。他们认为古典诗歌过于枯燥,因此没有学习的欲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入一些典故或者趣闻,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像在讲解《归园田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去了解陶渊明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出淡薄名利的人生哲学。教师可以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典故作为诗歌教学的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渊明到离家乡不远陶渊明的彭泽当县令。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稍有权势的督邮,经常在太守跟前说三道四。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最瞧不起这种人,但也要去见。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索性取出官印,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听到这样的故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提高,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去。

二、利用意象,改革古典诗歌教学

如果教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捕捉到诗歌中的意象,诗歌的理解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没有参考书的帮助,学生也能够大概理解诗歌的内容。所谓诗,言志,所谓歌,抒情。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言志传情,诗歌就是志与情的一种理性表达。对于世间万物,人们的认识是有规律的,把握好规律,就能猜到诗歌中的意象,正确理解诗歌。

比如,在讲解杜甫的《望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岱宗、齐鲁、曾云、归鸟、绝顶、众山”等词入手捕捉作者笔下的意象,在头脑中构建一幅泰山雄伟磅礴的画面。通过捕捉诗歌的意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去体会作者的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泰山的喜欢与赞美之情。

三、重视表达,改革古典诗歌教学

古典诗歌,对于学生的情操具有陶冶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致用,让其写出来的东西更具有诗情画意。诗歌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表达习惯,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表达,能够促进学生表达的含蓄化与深刻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比喻引入到自己的日常表达中去,让古典诗歌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行为产生指导。

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名句中,有许多优化表达的地方。像“沉舟”指得是沉伦之人,“千帆”指得是众人竞争的场面,“病树”指精神不济,不思进取之人。引导学生借用古典诗歌中的语言去描述现代社会,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深入感悟,改革古典诗歌教学

古典诗歌的魅力,在于诗歌中的情感,文字中的寓意。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感悟,让学生与诗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地互动,把握好诗歌中的情感脉络,才能促进学生诗歌学习效果的优化。教学时,多引导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理解诗人发此感的原因,才能通过诗歌学习了解一位诗人,了解一个时代。

比如,李白是初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诗人,李白诗歌风格潇洒自在,但也有情感激烈之作。像《行路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中的情感波澜,当自己视为李白,想象宴会的场景与李白心情的变化,能够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进行现代化改革,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开发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加强表达,让古典诗歌学习内容学习致用,才能让石典诗歌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白云飞.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2014,(08):134-135.

[2]潘小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J].新西部,2014,(23):161+159.

[3]战锐,郑舒泳.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为例[J].南方论刊,2015,(02):105-106.

诗歌教学的目的与方法 篇4

参与讨论:

葛大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栾兆祥:《现代教学》杂志主编,副编审

方有林:上海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诗歌教学的目的

●诗歌曾被人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全国各地中高考卷的作文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诗歌创作。那么,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

葛大汇:诗歌创作和写作文有很大差异,诗歌创作多来自天赋,天赋很难用教育来完成。或者说,一个诗人不是靠某种课程培养出来的。

栾兆祥:诗歌是用意象来完成的。诗歌的构成要素,第一是意象,第二是情绪,或者说是强烈的情绪爆发。

葛大汇:我赞同栾主编讲的意象。诗歌确实是由无数斑驳陆离的意象群构成的,甚至我们常人很难在这些意象群中理出逻辑关系,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诗歌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从产生诗歌的角度来讲,我非常欣赏栾主编所讲的“情绪”两字。我认为,占据人思想、影响人行为的更为长远和持久的可能就是“情绪”,诗歌就是“情绪”的产物。

方有林:葛教授发起了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诗歌是一种典型的艺术样式。诗歌欣赏与创作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但是,诗歌创作离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很远。

栾兆祥:诗歌创作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衰弱在当代,诗歌在今天已渐趋式微了。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订阅过《诗刊》等诗歌杂志,如今我已经不读这类杂志了。

葛大汇:为什么?

栾兆祥:因为诗歌创作是需要情绪的宣泄的。诗歌是通过意象反映独特的情绪。如今,这样的环境已不存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诗歌有过两次繁荣,一是解放初,工农大众翻身解放,强烈的情绪需要宣泄;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世纪之交,诗歌渐渐淡出普通大众视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那时我有创作诗歌的冲动。除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还有青春时期的感情宣泄的需要。

葛大汇:讲得非常好。

栾兆祥:我们这一代人在“文革”中被耽搁了整整十年,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再去悲叹那逝去的时光,只剩下满脸的沧桑,只剩下一颗不肯平息的心。因此,那个时代的主题曲就是奋斗。如今,我年过半百,经历了世事沧桑,再让我写当年充满激情的诗歌我就写不出了。

葛大汇:有沧桑感反而不能创作诗歌了?

栾兆祥:是的,因为没有了冲动。今天如果叫我写的话,我只能写杂文了。所以,诗歌属于人生的两极:一极是鼎盛,最好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一极是由盛转衰的时候。曹操的《短歌行》就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写下的,《短歌行》之后,他的身心由鼎盛走向衰亡,他在老年的时候创作了一首《龟虽寿》。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能体会出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那种气概。从个人的人生经验来讲,诗歌产生于人生的两极,人生的起步阶段虽然很穷困,但是有一个依稀可辨的如同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抹亮色,照亮你未来的前程,你沿着这么一个光亮方向匍匐前进也罢,奋勇前进也罢,你总是激情满怀的。到了人生暮年,体会了太多的人世浮沉,经历了沧桑巨变,许多感慨也能发而为诗。遗憾的是现在诗歌整体式微了。

方有林:诗歌似乎与社会的变动有密切的关联。有一句话叫“愤怒出诗人”,我想套用一下,能不能说“动荡出诗人”。一个时代是这样,一个人的人生阶段似乎也有一些这样的成分。

葛大汇:刚刚栾主编讲了自己关于诗歌的思考以及自己与诗歌共同成长的这些经历,以及方博士对诗歌的理解。我接着补充一点,诗歌是某一种力量的表现,但是这个力量不一定是一种欢愉的、得意的、强壮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反面的,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悲愤出诗人。

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伟大的。中国诗歌有韵味,如屈原的《离骚》。屈原在这里将自然界的雷电云雾、奇花异草以及各种想象出来的亦人亦神的人物服饰,拧成一股旋风,表现了一种压迫之后突发出来的情绪的潮流,使读者沉醉其中。有人说《离骚》表现的是屈原的怀才不遇,有人说表现的是屈原被小人诬陷后的抗争,有人说屈原是对不曾有过的理想世界的追求,甚至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包括了治国方面的一些理想,这样丰富深刻的诗歌,是一座民族文化记忆的丰碑。

诗人是不能再生,不能复制,不能被教育培养出来的。那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诗歌教学和写作只能是一种欣赏和模仿。语文教学培养不了诗人,但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栾兆祥:写诗歌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欣赏诗歌可以丰富人生趣味,提高人文素养,培育诗意人生。

葛大汇:我非常同意你的这个观点。

栾兆祥:一个人不管喜欢哪首诗歌,都是因为这首诗歌对他的人生发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影响,给人以情感关怀和人生激励,让他永生永世难以忘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诗歌、欣赏诗歌对青少年的成长可以说功莫大焉。

葛大汇:基础教育领域,不是教学生做诗,而是教学生欣赏诗。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应该关注诗歌,给诗歌适当的地位,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对人产生的感发力量。诗歌具有倾倒一个人的力量,它给人的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哲学的“打击”。

方有林:我们讲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些家长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学习诗歌有什么用?考试不考诗歌写作,诗歌教学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无用之用乃大用。考什么就教什么是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诗歌教学正好可以纠正这一偏差。诗歌关乎人生趣味,这是要高于考试分数的。

诗歌教学的方法

●虽然中考和高考作文拒绝诗歌,但是中考和高考试卷中并不缺乏有关诗歌内容的题目,主要是诗歌鉴赏。但一些语文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使得诗歌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鲜活色彩,变成了教学生应试规矩,诗歌欣赏变成了技巧训练,这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诗歌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

栾兆祥:诗歌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考点”展开教学,由于测试形式单一,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一些名词术语,没有意识到学习古典诗词对于自身情操的陶冶、综合素养的提高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下,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的学生很少。

方有林:在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一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扫清字词障碍上,缺乏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乏味,教学效率低下。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为了迎考,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总结若干知识点让学生背诵,甚至将一首诗按照考试命题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形式败坏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胃口。

葛大汇:是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诗歌教学有没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栾兆祥:这个问题很富有建设性,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可以从一些不同寻常的句式,或者非常突出的表现手法入手。以余光中的诗《碧潭》为例,诗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名词用作动词,使得想象空间更加开阔,意蕴更为丰富。这几句话如果直白地叙述就是:诗人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泛舟,思念的忧伤使小船承载不起——这样就缺乏诗意了。诗歌是最为纯粹的语言艺术,要从语言形式的体味入手,因为形式即关乎内容。目前诗歌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将内容从语言形式里剥离出去,使得诗歌成了没有情感的、空洞的几个主题词。

方有林:是的。形式可能和诗歌主题一样重要。诗人有意突破惯常的语法规范,在语言的组合次序上造成一种新奇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审美兴趣。所以诗中常常运用变化的句式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如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际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上应该说“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变换的句式带来了审美的新意。还有如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乍一读不好理解,实际是说“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的这首诗是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息的梧桐。所以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这是一种侧重的写法,增强了视觉效果,产生了丰富的美感。

葛大汇:从诗歌语言形式入手,两位说得很细致,这些都是诗歌教学值得关注的地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愉悦的情绪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给大脑带来明晰状态的同时,还能让人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在关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我补充一点,也是传统的中国诗歌欣赏法,那就是诵读。诵读是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教师或者名家的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能激荡学生情感,使师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在模仿自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情感。

栾兆样:关于范读,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中小学诗歌教学过于依赖朗诵磁带。诵读最为重要的是再表达和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进行不同的演绎。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诵读的示范,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诵读,通过诵读表露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至于学生的读音不够准确,朗诵技巧不够圆熟,都不要紧,关键的是先诵读起来。

方有林:我同意栾主编的看法。在范读、自读基础上,还需研读,就是栾主编刚才说的有特殊句式的诗句,通过重点研读,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栾兆祥:我再提供一个思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即所谓诗眼,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据说是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当时齐己对郑谷佩服不已,尊称他为“一字师”。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也是这样。

葛大汇:前面栾主编说到诗歌的核心是意象,所以,把握诗歌的意象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感受诗歌意象之美,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譬如用散文化的笔法改写诗歌内容,补充一些想象成分,在改写中体验诗歌之美。

方有林:我们从体会语言之妙、诵读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葛教授还建议从改写创造的角度体验诗歌,都比较实在。许多语文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有人主张运用“审美感知→体验认同→感悟理解→入境创造→回味运用”的方式,都无不可。我们还要关注一个现象:也许教师将诗歌语言形式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诵读了,但仍然收效甚微。我觉得方法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情感能够真正融入诗歌中。如何触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情动于中”到“辞发于口”,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探讨。

栾兆祥:说得很好。诗歌最能体现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要准确理解诗歌的确不容易。现代诗歌用现代汉语写就,按理应该好懂,其实也要细细品味;古代诗歌有历史时空阻隔,理解起来更加困难,绝不只是句意的翻译,而要站在古人的历史坐标中思考问题。无论哪个时代的诗歌,都要有情感投入才能真正体会其中之妙,否则只是对作品内容的冷冰冰的复述与介绍。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诗歌之敌》中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篇5

杨媛瑗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从语言、感情、意境等三大方面入手。

一、诵读,品味节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也常讲究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进而品味诗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去体验诗的感情,领会诗的意境。朗读现代诗歌可分三步走:

(一)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要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在体现诗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朗读也和说话一样,不能一口气说完,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方面是朗读的人需要换口气,另一方面听的人需要想一想,记一记,所以要有短暂的间歇停顿。现代诗歌又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愿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行书中的“笔断意连”。初读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合,好、中、差搭配,学生可以四、五人作一组,互相读给组员听,组员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纠正,读准字音和节奏,达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学生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那是很巨大的。

(二)情读。即有表情地朗读,以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节奏,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 1

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适当增强其音量,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要拖腔拉调,矫揉造作。突发的大声和刺耳的语调会破坏朗读的效果。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些都充分表达作者激动、喜悦的心情,感情应是激昂强烈,一泻千里。读时节奏应快,语调显得昂扬向上。情读,可在小组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让每个组员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朗读诗歌,每个小组再推选出一位代表参加组与组之间的朗读比赛,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价,选取出最佳朗读选手。这个环节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复读。即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朗读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可学生个别读,可几人学习小组读、可全班齐读,可分角色读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来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而朗读又培养了学生对母语的语感,对诗歌的感悟,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趁热打铁将学生引向更高的鉴赏层次。

二、品情,挖掘感情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和“紧紧”两个词则进一步把这种感情推向更高的境地,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

此外,体会现代诗歌的感情还可能从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入手。诗歌的抒情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情思)的。

三、思境,体会意境美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蕴含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读这首诗时,读者就能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等联想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的期盼。这便是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特征去感悟诗的意境,进入诗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恰当的评价,这是一个养分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可以通过创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气氛或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或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等等。经上这些环节以往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其实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操作。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已引进课堂,有些可以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或学生的理解)去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包括描述诗歌的内容),再由教师运用到课堂上,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那些作了谭件的学生有一种荣誉感、成功感,而另外一部分的学生则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而能更好的、更深的、更高的、更有效的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教学时可展示诗中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闲游的画面(或投影展示,或录像展示,或简笔画勾勒,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时,教师(或学生)作相应的解说,然后让学生闭目遐想,去想象天街上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其次,感悟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推敲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即养分的词语,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言外之意”。在琢磨诗的构思上,要了解诗人凭借什么事物或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如《天上的街市》作者想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有世上没有的珍奇,天街上的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迥然不同的,而作者正是通过大胆的艺术想象,把牛郎织女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根本改

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28-01

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折射出我国文学的千年古韵,而且还传达出优美的文学内涵。然而,由于古今习惯用语的演变和转化,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与当今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诗歌教学目标

古诗词教学的大体要求应该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表达诗歌中心思想感情,培养欣赏优美诗句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明确的目标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诗歌中心思想感情;能够简单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锻炼;养成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的习惯。其中,理解诗歌是基础,培养简单欣赏的能力是目的,而反复诵读诗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诗歌欣赏过程

1、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

教师对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必要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大体内容。因为古今文化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现代学生感情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了学生学习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能够缩小高中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歌具体内容。文意疏通,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内容。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部分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给学生作精要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简单诗歌鉴赏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所谓优美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的名句或着是富有哲理和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佳句最能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无穷,往往又在整篇诗歌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停留于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对诗歌有更进一步的挖掘。首先重点是要分析优美诗句中具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具体分析在意境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包容性。其次,就是要分析诗句中的“妙语”。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赏析要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规律。欣赏优美诗句仅仅是局部感知,而欣赏诗歌艺术特色则是从诗歌的整体表达上去把握诗歌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感情。具体到每一首诗中,主要从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两方面入手,如《诗经•蒹葭》中诗歌的一咏三叹和比兴手法、重章迭句的表达形式;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手法;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极好方法,理解了这些诗歌艺术特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情感。

3、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蕴。

诗人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在开始的理解中,都是一些零散的印象,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把这些意象进行巧妙地组合,构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学生将会更好的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从而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式。

三、诗歌欣赏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古代诗歌大都具有很强节奏感,语句简练,韵律和谐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都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方法,吟诵诗歌应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刚开始读诗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诗歌感情相对一致的民乐曲,用配乐诵读,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理解诗歌总体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正确的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包涵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当然,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轻得缓急,适当可以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通过多次反复吟诵,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感受,品味诗中独特的意境。对于初学诗歌的人来说来说,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诵读诗歌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教师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再吟诵;较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以让学生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 兴趣引路法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 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 《醉花阴》, 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 自己写的不如妻子, 但他不甘心, 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 写了十五首词, 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 然后拿给朋友看, 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 朋友欣赏了半天, 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 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关键是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 创设意境法

此法分为两种, 一为意境再现法, 即是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 学生不难找出, 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 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 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 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 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 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 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二为意境再造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 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 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 在课堂结尾, 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 画一幅山水画, 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 进行合理想像, 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 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 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通过再造意境法, 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 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学这首诗, 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 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 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 有好酒好菜, 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 接着笔锋一转, 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 由高兴转为失落, 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 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 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 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 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 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特点与方法 篇8

一、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特点

诗歌是充满情感的文字, 儿童读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的情感, 让诗歌和自我的心灵产生共鸣, 进而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 首先是基于诗歌的本体性特征, 例如文字简约、内涵丰富、意象独特等。其次,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诗歌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此, 诗歌教学才能激活儿童的诗性智慧。

1.诗歌的文学特点

诗歌不同于散文, 其语言往往简约凝练、节奏感很强, 读来朗朗上口。诗歌教学应该有别于一般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儿童在把握和品味诗歌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意境, 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儿童还原诗歌的意象, 推敲诗歌中字词的运用, 凸显诗歌的情趣。诗歌是以“语词”为载体的, 有韵律、有节奏。诗歌里有美丽的故乡, 有伟大的民族, 有伟大的祖国。

2.诗歌的诗性思维

儿童的感性思维不同于成人的理性思维, 本源意义上的儿童思维便是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直观性”, 即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传达意思, 如儿童会说彩虹像各种各样的动物;二是“我向性”, 即儿童所见物体往往等同于儿童的“生命之我”, 如“月亮是我的脸”。由于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 而且这种想象非常感性、原始, 缺少逻辑推理, 由此, 我们认为诗歌是“最儿童化”的形式表达。

二、基于儿童的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诗歌充分彰显其语言文字的优势, 让儿童领略诗歌这一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儿童能够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真谛, 相信儿童的生活一定会如一泓清泉, 一路奔流, 一路欢歌。

1.诗歌阅读:丰富儿童的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 教师要向儿童推荐优秀的诗歌, 让儿童接受诗歌的熏染。引领儿童读诗、赏诗, 如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儿童亲自体验;用诗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导儿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引导儿童养成边读书边圈画边标注的习惯;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来引导儿童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等等。要引导儿童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上去读懂诗。读诗的过程, 便是儿童揣摩和品味的过程, 是儿童和诗歌进行积极对话的过程。伟大的诗人摩罗说:“诗歌即生存。”诗歌诵读多了, 儿童自然而然就会萌发创作诗歌的欲望, 同时会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生活体验:激活儿童的灵性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创作诗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引导儿童结合生活展开诗歌体验与想象。例如:春天可以让儿童感受“千里莺啼绿映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春光;夏天, 可以让儿童一同感受乡间池塘“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奇景趣事;秋天, 让儿童感受“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冬天, 让儿童在雪天欣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儿童是富有灵性的, 他们的生活充溢着童真、童趣。在儿童的眼中,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灵性。在儿童眼中, 一切的花鸟鱼虫都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学要呵护儿童的灵性、打开儿童的心灵, 让儿童“诗意地生活”。在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时, 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到郊外踏青, 去寻找春天。儿童会感到杨柳在风中向它们招手, 桃树、梨树、杏树在争着开花比美, 小鸟在树上快乐地歌唱, 春天的空气中洋溢着生命拔节生长的气息。诗歌的源泉在哪里?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 诗歌教学要把儿童的生活还给儿童, 让儿童走进大自然, 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让儿童走进心灵, 去聆听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儿童走进语言, 在语言中充实自己的心灵;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写下属于自己的诗歌, 去捕捉生活美、表现生活美。

3.言语推敲:体会诗歌的精妙

“推敲”是著名的古诗创作典故。诗歌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因此, 诗歌教学要关注诗歌中的言语表达, 要唤醒“诗意的耳朵”, 引领儿童睁开“诗歌的眼睛”, 让儿童在诗性状态下诵读诗歌, 抓住诗歌中的某些暗示, 从看似平凡的不经意之处, 发现奥妙、奇崛, 由此把握作品的灵魂。例如, 执教《池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时, 笔者抓住诗歌的“诗眼”, 和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对话, 让儿童品味“偷”字的巧妙。

师:诗人为什么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觉得这个小娃是在偷窃吗?

生:我认为诗歌中的小娃很可爱, 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讨厌。

师:你为什么不讨厌小娃?

生:这里小娃瞒着大人偷采白莲, 可以看出小娃的天真调皮。

生:小娃可能只是采着玩玩, 没有存心偷窃的意思, 否则小娃怎么会“不解藏踪迹”呢?

生:诗歌中, 因为小娃纯真的童心, 不懂得隐藏行踪, 让船冲开浮萍, 水面上划开一条水路, 这是一种多美的景色啊!

生:诗人对小娃也是喜爱的。

师:你觉得小娃偷采到白莲后心情会怎样?

生:小娃会很开心。

师:是的, 孩子们, 诗歌中的小娃充满着童真、童趣。童心是可贵的, 是可爱的,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诵读诗歌。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非常平实, 儿童很好理解。儿童对诗歌的阅读原本是漫不经心的, 但诗歌中有一个字也就是诗歌的“诗眼”往往能唤起儿童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引领儿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 运用“陌生化”的手段, 给儿童以“惊异感”, 让儿童从平淡的诗歌中发现奇崛, 发现诗人的匠心所在, 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由此, 诗歌的韵味、意境才会悄然而生。

4.诗歌创作:开掘儿童的潜能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训练,诗歌意境

学生学习诗歌有诸多益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语文素养等。因此,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诗歌新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样可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更好的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多媒体,根据诗歌内容插入配乐诗朗诵或视频,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有感情的朗诵之中,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升华学生情感,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事前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雪、优美风景及古今人物等的视频和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欣赏,相信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传授的意境,这远比教师反复地用语言进行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读诗歌,具体建议可从几方面着手展开:一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含义,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投入其中,融入个人情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比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着重品味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和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如在读杜牧的诗歌《赤壁》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分别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这样无形中就帮助学生明确了诗歌结构层次,从而更容易把握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三是教师可组织开展朗读竞赛,中学阶段的孩子们一般好胜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烈,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教师在教授诗歌《归园田居》时,可用十分钟时间组织朗诵竞赛,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语调等,能准确快速背诵下全诗,相信此举定可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进而用心投入诗歌学习情境之中。

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会诗歌意境

要想真正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之中,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比如,在学习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由于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词人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因此,教师可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在美丽的夕阳余晖之中,一个妙龄女子沉醉在藕花丛中恋恋不舍,似乎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一切,在女子的旁边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幽深湛蓝的湖水,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人景结合,动景静景交相辉映的画面,可谓美妙至极。又或者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无题》时,教师可以其中的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同学们融入切身生活体验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月夜无眠的画面及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刻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刻苦铭心的哀婉情感和氛围。

四、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练笔训练,请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仿写、改写及创作等,实践证明,这种练笔尝试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之一。首先,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所谓仿写具体来讲就是在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进行模仿写作,如可模仿范本的结构安排、用词、句式、情感表达方式等,学生尝试进行仿写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了学生学写诗歌的难度,根据范本进行模仿,可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帮扶和指导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仿写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及自由发挥的余地,在给学生指明诗歌写作方向的同时又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我才华;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如在学完诗歌《石壕吏》之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所传达出的妇人被抓走,门被踢开等内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这样不但可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总之,益处良多。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综合诗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坚.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新作文,2011,(04).

[2]杨小华.在诗歌教学中凸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J].阅读与鉴赏,2009,(11).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篇10

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使之引发思考, 这也是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 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 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

1. 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 先让学生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 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 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 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2. 在吟诵诗歌的同时, 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 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 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 让他们与好书为友, 以诗词为友,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 学会鉴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 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 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 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 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

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 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 仔细体味, 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 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 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 在具体分析时, 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方法, 而应该综合并用, 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鼓励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文

学习语文, 首先向学生强调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能在生活和其他领域中运用, 并做到正确、熟练、有效。古代诗文中有许多经典名言长时间广为流传, 有许多出色名篇为众人所共知, 我鼓励学生注意积累, 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和人际交往中。在使用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不要用错用偏。我例举了报刊上经常误用的一些词语、成语, 如“空穴来风、美轮美奂、万人空巷、一文不名”等,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其次是语文运用要结合学生实际, 形成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我要求他们写作文的时候, 尽量能多用学过的古诗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我鼓励他们能多积累, 多记诵, 在遇到相关作文话题的时候最好能用上。然后要明确自己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强调学生注意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对待优秀的文化遗产要继承和传播, 对待多元化文化要关注、剖析, 要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实践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后, 我强调学生要综合性地应用语文。综合性地应用语文, 一方面要做到内容的综合, 拓展语文学习范围, 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横向沟通, 如历史和语文的沟通, 政治和语文的沟通, 理科和语文的沟通等等, 在作文中能恰当地融合各科知识, 或在其他科目的答题中能适当地运用古诗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实现学习能力的横向迁移, 比如把在古诗文中学到的知识能恰当地运用到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最后是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和创新。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方法 篇11

一、导语设计要活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诗歌的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虑学生独特体验与心灵感受的认同呼应,要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萌发与文本心灵对话的欲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摘取,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诗词里选离别场景。让学生讲一讲感动自己的离别记忆与理解,这时,像生活中的离别,唐宋诗词里的离别,电影电视里的离别,将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感情酵母的催发下,导入到《再别康桥》的教学上。

二、教学过程要明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在传情达意上手法是多样的,但是诗歌在形式上章节明晰,段落层次有致。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式结构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来明确章节意蕴,最后从整体上领悟诗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先明确形式,弄清每节大意,最后概括诗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爷爷”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列出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起来,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沉重,应该说从内容上看,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埋葬”的出现,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炼了全诗的核心。将整首诗歌的基调调到了最低点。在诗歌教学中,多在诗歌结构特点上找教学的切入点,获得教学灵感,顺着诗歌章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读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典型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对于诗歌教学,抓住意象,吃透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以,对于新诗尤其是意象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新诗,意象分析一定要透。 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这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诗歌教学其方法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诗而异,这里只是从具体操作上举例和总结。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是不行的,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是最具有变化的。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其教学的技巧和规律还有很多,这依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观察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积极调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读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师用课堂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老师教转变为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必定会带来关于现代诗歌教学质的飞跃。

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篇12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构思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朗读能力。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意境,启迪思想

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其“意”是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热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教师如能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就会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景仰和怀念之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观。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

二、讲解精要,贵在点拨

好的诗歌常在炼字、炼意,雕琢语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如,诗歌《回延安》一开始,就写道:“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可视为这首诗的“诗眼”,这一“抓”、一“贴”、一“搂”所表达的感情意境,既生动又形象。准确地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抓住“诗眼”,能纵观全篇,对诗作的言外意、画外音、景外情有更深入的领悟。因而,教师讲解时,必须善于抓住“诗眼”进行“点拨”,以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三、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法。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烧红的煤,那么好的朗读和朗诵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国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歌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诵读能使静止的诗活起来,引领我们感受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可视诗作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男女混合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诵读训练,既要根据诗情把握诗歌的基调,还要做到发音准确、清晰、有力,同时要注意抑扬顿挫、速度适当。

四、赏析结构,感受艺术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起笔写风,因风下雪,接着咏雪——雪后天寒,接着写军营奇寒——大雪严寒,接着写冰封大地——营中饯别雪中送客,再回到雪上来,勾画出一幅宏大壮阔的万里边疆雪图。以此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又反映了守边将士艰辛、壮美的军营生活,构思精妙、新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诗人的艺术构思,从中受到陶冶、感染。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为了达到形象鲜明、新颖独特的效果,除常用比兴手法外,还要经常使用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因此,阅读时应注意分析它们的作用。

五、感染熏陶,教诗育人

好的诗歌有着优美深邃的意境,能引起学生深思,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诗歌中鲜明的形象和画面、凝练含蓄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情操。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能增强学生的美感,可以陶冶其健康情趣。因此,教诗育人,大有可为。诗歌的特点决定着它有着无穷的魅力。为了达到诗歌教学中的阅读鉴赏相结合,读听说相结合,可结合诗歌单元教学,适当地组织诗歌朗诵、朗读会等活动,通过找材料,作准备,登台朗读以及学生的评议(口头和书面相结合),逐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上一篇:二维DCT下一篇:冲压模具的应用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