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2024-10-02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共8篇)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篇1

导语: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所独创的概念,它集诗歌创作者的理想、情趣、审美经验于一体,通过词句的提炼将其生活形象实体与创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___,“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__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答案】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方法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案】(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人意好”(“好“意好”);(2)示例:“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方法总结】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例3】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尘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答案】

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方法总结】技巧分析题型,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篇2

形式, 即体式, 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 它是为内容服务的, 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 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 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 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此, 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风”“骚”并称

中国文学史上以“风”、“骚”二体并称, 源自《诗经》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305篇。本只称《诗》, 因举成数, 又称《诗三百》, 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故称《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 《诗经》系孔子编纂。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 是产生于西周各国, 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 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 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由“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兴起, 引出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由禽之思偶鸣叫引出男子对美女的思慕。《诗经》的主要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多重章叠句, 反复咏叹;至少隔句押韵, 有时换韵, 句末若有虚词, 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 有时押入声韵;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楚辞, 亦称“骚体”, 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类作品篇幅、句式较长, 形式自由, 富有浪漫气息, 多用“兮”字助语势, 抒情气氛浓, 有南方地域色彩。汉成帝时, 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 定名为《楚辞》。

2. 赋、乐府与歌行

赋, 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 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 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 沿用其名至今, 成为一种文体名称。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 是赋的表现形式;刻画客观事物, 抒写作者情怀, 是赋的内容。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铺陈其事, 讲究文采, 多以四言、六言为主, 隔三夹五押韵。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 故汉赋也称古赋, 与唐诗、宋词并称。其特点是篇幅长、多问答, 韵散夹杂, 喜用生僻字。六朝时称俳赋, 也称骈赋, 其特点是篇幅较短, 讲求骈偶和用典。唐宋时用于科考, 称律赋, 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 不超过四百字。中唐以后, 受古文运动的影响, 成为文赋, 其特点是句式参差, 多以散代骈, 押韵较随便, 行文流畅, 与散文接近, 越来越离诗歌远了。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另有一种说法, 认为赋分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歌行又称“行”, 是古体诗的一种, 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句子长短参差。歌词音节较长的称“长歌”, 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 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名句, 妇孺皆知。歌词音节较短的称“短歌”,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此诗慷慨悲凉, 堪称千古绝唱。又如杜甫的《兵车行》, 没有沿用古题, 而是缘事而发, 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 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 格律诗和律诗绝句

格律诗, 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所谓“篇有定数, 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 韵有定位”, 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 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

律诗, 一般每首八句, 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句是几个字 (言) 就叫做几律, 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 就叫排律 (长律) ;每首是六句的话, 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 (四句) 就叫绝句, 如五绝、七绝。唐以前已有绝句, 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律诗和绝句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4. 词

词, 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起源于隋朝, 定形于中晚唐, 盛行于宋代。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 (宴乐) 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 叫做“填词” (依声) ;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 与音乐分离, 就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词调, 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不同的词调, 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5. 曲

广义的曲, 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狭义的曲, 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 盛行于元代。分戏曲 (杂剧、传奇) 、散曲 (小令、套数) 。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 体式相近, 但曲比词更为灵活。曲, 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 较自由, 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二、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标准, 可以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1. 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 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 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例如李清照的《武林春》, 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 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2. 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它与抒情诗相比,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 但与小说戏剧相比, 它的情节比较单纯, 跳跃性强, 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细节较少, 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上乘的叙事诗。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借历史人物和传说, 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 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3. 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 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以往是把它归入抒情诗的。如卞之琳的《断章》, 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 作为群体的人与自然, 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研究彭金山郭国昌季成家张明廉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2]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陈向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自清编:《新文学大系诗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绿原:《人之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分类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风格分类

文人墨客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之中,文人墨客不同的自身才华、气质、文学修养、人生阅历、思想境界、思想情怀都将影响到文人墨客所书写的诗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形成了具备着不同特点的各类诗词,因此,并不具备风格完全一致的诗词。但是,在进行对古典诗词的赏析的过程之中,如果只是一味注重诗词之间的个性差别,而忽视了诗词之中的共同特点,就很有可能会引发虚无主义的问题。

实际上,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点的。例如,东汉著名的诗作“古诗十九首”虽然写作的手法不尽相同,但是这十九首诗之中就拥有共同的特点:诗词写作的风格率真自然,没有奇特的构思,但是可以再平凡之中展现出诗人的真意。凭借此一特点就可以将“古诗十九首”大致的分派到平淡类诗词之中。

一、雄浑类诗词 所谓雄浑类诗词,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这一类型的诗作的过程之中,将自身浓厚、雄浑的创作气势添加在了诗作之中,创作出来的雄浑类诗词之中自然就具有着气势宏伟、内容包罗万象的特点,有着气势磅礴的特点,让人一看就具有着磅礴的气势。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就是杜甫,在杜甫的代表作《登岳阳楼》、《登高》之中,都留下了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雄浑之作。在进行雄浑类诗词分类的过程之中,凡是诗人所创作的诗词具有着气势雄浑、风格豪放、慷慨悲歌都可以归纳进入雄浑类诗词之中,风格劲健类的诗词具有着诗词内容强健有力,创作出来的诗词气势磅礴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诗词也包含着创作者的强烈感情,在这一类诗作之中,无论作者是进行写景还是进行叙事,都在最大限度上使用排比铺陈的修饰方式,并在诗词之中尽可能的增加诗词变换的频率,并通过笔锋的多重变化,使得整个诗篇都具备雄浑的气势。例如,杜甫的名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以及《画鹰》之中,都利用排比铺陈的手法,突出了景色的壮丽和诗人的气魄。豪放类的古典诗词则是创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将自己内心之中奔放的情感抒发出来,并利用奇思妙想,勾勒出气势浑宏的诗词场面。豪放类诗词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辛弃疾、陈子昂等,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一共有七首)以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利用慷慨悲歌的艺术创作特点,使得创作出来的诗词之中充满了悲凉有力的意境美。

二、婉约类诗词 所谓婉约类诗词,指的是文人墨客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利用委婉曲折的表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达到情调缠绵的程度来进行诗词创作的艺术表达风格。在阅读婉约类诗词的过程之中,可以充分的咀嚼婉约类诗词之中蕴含的细致之美和曲折之美。例如,在进行对钱起的著名诗词《归雁》的阅读的过程之中,就可以通过其中委婉的诗词充分了解到诗人对于自身客居他乡,孤独寂寥的心情,在诗词之中,诗人也借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创作出了一副情意绵绵,哀怨悠悠的幽美意境,让此时也旅居他乡的游子也不禁潸然泪下;而在我国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诗《春夜喜雨》之中,一向一诗词风格豪放著称的杜甫则是走了婉约的风格,借助于描写春夜雨景的美景,委婉的表达出诗人心中的的兴奋喜悦之情,诗词之中,细节安排的合理细腻,有效的将诗人心中的柔软的喜悦之情婉转的表现出来。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尤其以词类作品的婉约表达最为卓著,以柳永、李清照、晏殊为代表的宋代词人,都具有着情义婉转悠长,含而不漏的特点。

三、典雅类诗词 所谓典雅类诗词,指的就是文人墨客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使用斯文优雅的诗句,表现出自身清新脱俗的艺术特点。典雅类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斯文的语句,表达出文人墨客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典雅类诗词主要包括的有诗词特点飘逸、清新脱俗、迤逦多姿、洗练凝达的文章,具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效果。其中,飘逸的表现文风是诗词作者清新脱俗,不与凡间俗物产生瓜葛的艺术思想,清新脱俗的表现文风则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之中,所使用的表现形式意境高远,语言清丽,不与俗物为伍。典雅类诗词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其名诗《山居秋暝》、《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之中都体现出了诗人意境之高远,思想境界之深邃。

四、平淡类诗词 所谓平淡类诗词,指的就是文人墨客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重视诗词立意的自然平淡,诗歌创作所使用的语句也就自然具有着平和宁静致远的特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立意深度也和自然景物之间的存在着融洽的联系。在平淡类诗词之中,包含着诗人自然祥和、质朴纯真的思想情怀。例如,我国著名诗人杜甫的《客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是用平实的语言,恰当的反映出事物的真实精神,给人以自然淳朴之感。

综上所述,在我国浩瀚的古典诗词之中,虽然每一首诗词都因为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创作情境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怀和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不断总结诗词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特点,仍然可以根据诗词存在的共性将诗词大致分类。

参考文献:

[1] 张学松.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J].中州学刊. 2009(03):45-47.

[2] 谭玉明.试论中国古典诗词风格的基本特征[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54-56.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分类 篇4

(1)叙事诗:

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2)抒情诗:

一种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如,情歌、颂歌、哀(ai)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3)格律诗:

一直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4)自由诗:

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5)散文诗:

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诗歌。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6)哲理诗:!!

一种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7)题画诗:!!

一种按图意或者为图配上文字的诗歌。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8)韵脚诗:!!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

古代诗分类

1、诗按音律分

(1)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2)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3)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按内容来分。

情感角度诗歌的分类 篇5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篇6

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

(一)思乡怀人诗

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示例: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 ③风格——雄壮豪迈。

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⑤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示例: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咏史怀古诗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示例:

台 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四)即事感怀诗

①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②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③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示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五)山水田园诗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⑴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⑵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黑暗社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示例: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①,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明确:下阕表现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六)别离贬谪诗

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

⑴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悲: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再见无期。

②喜: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豁达胸襟,不以分离,相隔遥远为苦。⑵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示例: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明确: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七)爱情闺怨诗

1.把握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示例: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八)咏物抒怀诗

1.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陆游诗)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陶渊明诗)④常见意象:如松、竹、梅、荷、芳草、骏马等。

⑤常见手法: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示例: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道题是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构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但有时宦途不顺,因为恃才傲物,不愿屈服,只好归去。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三、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A.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B.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C.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中国海洋文化分类探析 篇7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领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太平洋海域, 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km, 海域面积约473万km2。

从西周齐国的“便渔盐之利”, 到唐宋时期的“百货随潮船入市”, 到明清时期的“片板不许下海”, 再到新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 数千年历史中, 中国人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人海关系, 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海洋文化。由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大多是从地域的角度 (如, 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 , 中国海洋文化反倒由于跨越范围大而鲜有被提及, 其实, 中国海洋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要给海洋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 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1]教授所提出的“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 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2 国内研究概述

郭亚贞等[2]以“海洋文化”作为题名检索词, 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研究, 主要结论有:国内最早涉足海洋文化的论文始于1960年, 但直到21世纪之后本领域的研究成果才逐渐丰富起来;国内海洋文化的研究缺少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基金项目支持, 亟须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科研院所是国内海洋文化研究的主力军, 政府和各类研究协会的学科贡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中国海洋文化分类

要全面、准确、系统地认识海洋文化, 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 而基于不同的视角则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如基于时间角度, 可以分为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共4个时期的海洋文化, 又如基于空间角度, 可以划分成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乃至各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文化。本研究基于具体内容的视角, 将中国海洋文化划分为以下六大类。

3.1 海洋农业文化

许多专家都认为, 中国古人把海洋看做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者补充, 农业特征明显, 因此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主要为海洋农业文化[3,4]。

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鱼、龟、鳖、蚌、鲸、鲨等海洋生物遗骸, 以及8只木桨和一只陶舟模型, 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舟楫海上、海洋捕捞的技能。自先秦以来, 先民们开始把耕海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以海为田, 这从史料关于潮田、蚝田、蛏田、蚶田、鲻池、珠池、盐池、海洋药物的记载中即可看出[5]。《明史》《古今说海》等史料记载了广西合浦珠民们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 才换来一句“东珠不如西珠, 西珠不如南珠”“烟火三百里, 灶煎满天星”, 江苏东台盐民们在2 000多年的烧盐历史中不断改进技术, 成就了灿烂的海盐文化[6]。《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也都记载了大量的海洋药物及其功效。

3.2 海洋商贸文化

从事耕海的先民, 所获取的无外乎渔、盐、珠, 必须通过交换, 才能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市场交换, 是海洋文化和自给自足的大陆文化最大的区别之一。海洋农业文化自从形成之时起, 就为海洋商贸文化提供了孕育的土壤。海洋商贸文化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包容进取, 这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汉朝时期, 在沿海与内地商品贸易的带动下, 形成了泉州、琅琊、钱塘、番禺和东冶等一批海港城市;唐宋时期, 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乃至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鼎盛, 沿海地区很多都“商舶往来, 聚而成市”;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进行了大量的海外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但明清长达数百年的禁海政策, 也使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明清到民国, 中国还逐渐形成了宁波商帮、潮汕商帮和福建商帮等靠海起家的商贾团体, 他们处变不惊、敢拼敢赢, 勇于探险、善于开拓, 很多都发展成为东南亚各国的工商实业家, 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辉煌业绩;时至今日, 这些已成为海外华侨的爱国商帮们, 又在为建设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3.3 海洋军事文化

由于耕海或者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诱惑,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会为了争夺海洋主导权而产生摩擦甚至战争。

明朝以来, 日本倭寇不断对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侵扰, 从而涌现出了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和唐顺之等著名的抗倭名将。郑成功也是横跨台湾海峡, 利用海水涨潮的自然现象, 海陆并攻, 打败了荷兰人, 收复了台湾, 使台湾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而大沽口之战、中法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等海上战争则见证了清朝的衰亡, 甚至连日俄战争也是为了争夺中国的旅顺港。抗倭、抗击帝国主义, 这一系列的海洋战争也留下了众多的遗迹与事迹,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古代、近代中国海洋军事文化。而甲午海战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也在提醒着世人勿忘国耻, 建设海上强国。

在现代和平时期, 海上战争已不复再有, 但是中国海军赴各国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却十分频繁。而像中国海军博物馆这样的专业军事博物馆, 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海军历史、海战历史、海军服装、海军旗帜、海军武器装备和海上战舰, 从而更好地了解海洋军事文化。

3.4 海洋宗教文化

古时海上航行经常由于风浪袭击而导致船沉人亡, 因此海员们就将平安航行寄托于神灵保佑, 从而形成了具有海洋特点的宗教文化。

妈祖是最受民间信仰的海洋神灵之一, 从宋代到清代共被朝廷褒封过36次之多, 中国沿海及日本、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都有妈祖庙、天妃宫或者天后宫的分布。妈祖是道教的神话人物, 道教还敬奉四海龙王等其他海洋神灵, 并流传有海上三神山、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海洋神话传说, 甚至连胶东滨海地区的青岛崂山、烟台昆嵛山都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以“海天佛国”普陀山为代表的海洋佛教文化是海洋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南海观音更是妇孺皆知的佛教神祇之一。此外, 东海观音、北海观音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3.5 海洋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沿海地区生活的人们, 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风俗习惯, 体现在服饰、饮食、建筑、婚丧、语言和禁忌等诸多方面, 有些甚至形成了一个民族或者特殊群体。

据《山海经》记载, 远古时期的沿海氏族“用鱼皮制衣”;而为便于海上作业, 沿海居民多戴斗笠, 身穿短衣短裤且裤腿肥大, 如福建惠安妇女服饰。在中国八大菜系中, 鲁菜的胶东菜、粤菜的广州菜和潮汕菜、闽菜的福州菜和莆仙菜、浙菜的宁波菜和温州菜都具有浓厚的“海味”。胶东地区的海草房用海草做顶, 并以渔网罩之。浙东方言有许多涉海词汇[7], 而大连话更被形容成有一股“海蛎子味”[8]。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港的巫头、山心、万尾3个海岛上, 唱哈、独弦琴、潮剧、鲶汁、砧板髻等京族传统文化都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9]。居住在福州沿海的水上疍民, 在民族识别中虽视为汉族的一部分, 但有着许多独特的海洋习俗, 如穿曲蹄裤、住连家船、唱疍民渔歌、死后没有墓地等。

3.6 海洋旅游文化

对历史沉淀下来的海洋文化挖掘和整理, 并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在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媒介的相互作用中,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海洋旅游文化。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发展较为迅速, 形式丰富, 除在滨海开展旅游活动外, 海洋极地馆、海洋主题博物馆和海洋主题公园等分布也十分广泛。中国青岛海洋节、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象山开渔节、莱州国际沙雕艺术节等现代海洋节庆则是人们了解海洋的又一个窗口。目前, 中国以海洋为主题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有5家、国家风景名胜区有7家、5A级旅游景区有8家, 甚至连参观海港码头作业都成为许多滨海城市的旅游线路之一, 而以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更是都市市民旅游休闲的绝佳选择。2011年5月, 国家海洋局公布了广东海陵岛等7家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 这是开发利用海洋旅游资源的最新形式, 也必将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丰富海洋旅游文化的内容。

4 结论与讨论

从时间顺序来看, 海洋农业文化是形成时间最早的, 海产品的商品交换形成了海洋商贸文化, 由海洋所带来的利益是海洋军事文化产生的根源。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族民俗文化则是伴随着沿海人类整个历史活动不断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 海洋旅游文化是以其他海洋文化为土壤, 形成时间最晚。

从空间分布来看, 海洋农业文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民族民俗文化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区, 而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旅游文化在内陆也有所分布, 如广西桂林平乐县榕津古镇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天后宫, 每年妈祖诞辰之日都会举行出游祭拜活动;而像北京、西安、成都、南京、合肥和郑州等诸多内陆城市也都建有海洋馆。

虽然本研究的分类是基于具体内容视角, 但各分类文化之间仍不可避免地有重叠之处, 如京族的习俗, 就包括了对海龙王、海公、海婆的宗教信仰;中国海军博物馆, 既是了解海洋军事文化的窗口, 也是一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而海洋旅游文化, 更是旅游者在了解其他海洋文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与其他海洋文化有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如何将海洋文化的分类更加分明、更为细化, 是日后值得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26.

[2]郭亚贞, 刘金立.大陆地区海洋文化研究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2 (11) :169-172.

[3]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20 (1) :14-17.

[4]宋正海.中国传统海洋文化[J].自然杂志, 2005, 27 (2) :99-102.

[5]孙关龙, 孙永.古代海耕与今日海洋农牧化[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 (5) :30-35.

[6]孙琴, 杨九华.传承不息的东台海洋文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2) :111-112.

[7]周志峰.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29 (2) :81-84.

[8]李悦铮, 李雪鹏, 张志宏.试论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化与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3 (5) :14-19.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篇8

一、总评类

总评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评价一首诗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这首诗采用了某种技巧(语言表达、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写出了某个意象(某种意境)的某种特点;3.表现出了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你评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得答案:这首诗采用通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画了她迫切去辽西探望丈夫的心情,从而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家庭和妇女带来的痛苦。

二、形象类

形象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形象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总括这一形象(语言范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外在特点)的形象);2.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内在性格);3.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例如: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柳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夕阳下独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鹭形象,它独立、清高、孤傲、自赏,作者借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感叹。

三、揭旨类

揭旨类题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诗(词)中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或抒发出的某种情感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运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诗的主要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表现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的手法,描写了画眉鸟在山林间和金笼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及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行为的否定。

四、析巧类

析巧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某种表达技巧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直陈诗(词)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举例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3.这种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词。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作者要重点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梦醒时的凄凉和孤伤),但词中所写则是对往昔繁华生活的回忆,用往昔之繁华衬托梦醒之悲凉,悲凉愈显悲凉。

五、关系类

关系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阐述诗(词)中“情景”“动静”“虚实”“抑扬”等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指出其中的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情);3.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镜”等意象描写了静景,又用“垂柳舞”“万点声”等意象描写了动景,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动景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宁静的景象。

六、对比类

对比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指出对比的对象(谁和谁相比);2.两相比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对比,请赏析。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该词的下片把野外之梅与玉堂之梅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比较出了野外之梅的独立、纯洁、傲岸的品质。

七、赏句类

赏句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概括出这首诗的大意;2.翻译该句;指出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该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例如: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苦痛。“最苦无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过于没有高山遮住远望的视线。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忧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沦丧的国土,但“无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这种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让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炼字(词)类

炼字(词)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个字(词)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解释字(词)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结构、情感、抒发等);3.具体解析这种作用。

例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词中“尘暗旧貂裘”中的“暗”有何表达效果?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暗”有“灰暗”“暗淡”之意,在词中一语双关地揭示了词的主题。它一方面在说貂裘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破旧,另一方面则是说作者随着年岁的增加,心情也一天天暗淡下来,“暗”有力地揭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痛。

上一篇:边坡支护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的论文下一篇:骑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