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

2024-10-13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精选12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 篇1

中国古典园林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 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 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 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 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 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 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 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 山因水活, 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 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 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 讲究“做假为真, 以假乱真”, 以小山之形, 传大山之神, 在很小的面积内, 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 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 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 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 山静水流, 动中有静, 静中伏动, 山水相得益彰, 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 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 从总体效果上看, 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 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 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 不同的山水条件, 不同的地形地势, 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 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 涵容全园景色, 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 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 有安居水际的水亭, 有轻骑隔水的桥亭, 由于选址精心, 营造精巧, 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 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 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 环山绕水, 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 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 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 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 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 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 造景奇妙, 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 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 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 在园林内布局设景, 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 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 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 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 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 激发人的情感, 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 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 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 “个”是竹的象形, 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 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景,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 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 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 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 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 可赏、可游、可居, 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 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 人类依恋自然, 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 建筑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 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 是明清时期 (14~20世纪初) 建筑的代表作品,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 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 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 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 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 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 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 化景物为情思, 产生意境美, 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 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 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 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 杨柳扶风的娟秀, 白墙灰瓦的内敛, 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 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 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 并加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柯平主编.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2]唐鸣镝, 黄震宇, 潘晓岚编著.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 篇2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山水 对立 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中国园林的基调。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云:“散怀山水,萧然忘羁。”诗句点明了山水形象唤起的审美情趣,已经超越了耳目的感官享受,是进入自然生命之精神韵味的心领神会,彻悟到了作为永恒的生命本源之“道”。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二、山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大型宫苑、中大型庭院里既有孤立的石峰,散置的石块,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水泉多相通,山石也多相依。在小型和微型的空间里,往往代之以泉石,作为山水的象征。

2.1 山之骨架

山是造园的骨架,造园堆山叠石,是自然之山的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和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2.1.1 叠山

园林内使用天然土石堆筑假山的技艺叫做“叠山”,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最独特的造景手法。叠山大致可分为土山、石山及土石混合山三类。其中土山的历史最早,秦汉园林中就已有挖湖堆山的巧妙造园手法了。这种方式一般面积有限的园林很难做到,于是在土山的基础上出现了叠石假山。

2.1.2 叠石假山的运用

叠石假山的运用目的是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风光,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从而增添园林的自然美。可以说,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流动活泼是水的表现特征,而平静的水是很软美的,人们常用柔情似水来形容温柔的感情。水给人亲切感,它的流动使其了充满活力。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通常应用山水树石、亭榭桥廊等巧妙地组成优美的园林空间,将我国的名山大川、湖泊溪流、海港龙潭等自然奇景浓缩于园林设计之中,形成山青水秀、泉甘鱼跃、林茂花好、四季有景的“山水园”格调,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2.2 水之血脉

在大自然中的水有静水和动水之分,静态的水,面平如镜,清风掠过水面,碧波粼粼,给人以宁静之感。皓月当空时,月印潭心,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夜景。还有波澜不惊、锦鳞游泳的各类湖泊,与树林、石桥、建筑、山石、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又有幽静、深邃的峡谷深潭,使人联想起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动态的水,往往给人以活泼、奋发、奔放、洒脱、豪放的感觉。一如山涧小溪,溪浅而阔,清泉沿滩泛漫而下,赤足戏水,逆流而上,有轻松、愉快、柔和之感;二如水从两山或峡谷之间穿过形成的涧流,由于水受两山约束,水流湍急,左避右撞,形成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景观,给人以紧迫、负重之感;三如水流从高山悬崖处急速直下,犹如布帛悬挂空中,形成瀑布,有的高大好似天上落下的银河,有的宽广宛如一面洁白如练的水墙,瀑底急流飞溅,涛声震天,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2.2.1 水山相连

故堆山与挖池一般同步设计。关于自然水池造型,自古有“心”字形之说,即池之两端形状狭隘,中部膨大,致使人莫辨其源。若能与山体紧密配合,则能使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有些大型风景胜境,像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虽得幸于天然之水,却亦是如此。

2.2.2 水的独立运用或相互组合

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山体,建造岗、峦、洞、壑,以大自然中的自然山水景观为蓝本,采取置石、筑山、叠景等手法,将从山上流下的清泉建成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建成浪花飞溅的涧流等。如苏州的虎跑泉等。

2.2.3 喷泉 喷泉常与水池、雕塑同时设计,起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设置喷泉的地点,宜在人流集中处。一般把它安置在主轴线或透视线上,如建筑物前方,广场中间,花坛组群等园林艺术的构图中心。这只有几个古典的皇家园林中可见。

2.2.4 壁泉

壁泉一般设置于建筑物或墙垣的壁面,有时设置于水池驳岸或挡土墙。墙壁一般为平面墙,也可内凹做成壁龛形状。喷水口多用大理石或金属材料雕成龙头、狮子等动物形象,泉水由动物口中吐出喷到承水盘中然后由水盘溢入贮水池内。墙垣上装置壁泉,可破除墙面平谈单调的气氛,因此它具备装饰墙面的功能。另外,在造园构图上常把壁泉设置在透视线、轴线或1条园路的端点,故又具备刹住轴线冲力和引导游人前进的功能。

2.2.5 跌水

跌水有规则跌水和自然跌水之分。所谓规则式,就是台阶边缘为直线或曲线且相互平行,高度错落有致使跌水规则有序。而自然跌水则不必一定要平行整齐,比如泉水从山体自上而下三叠而落,连成一体。

三、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 篇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艺文化的精髓,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世界园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世界园林文化的冲击,当代园林建设如何继承并发展古典园林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情并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鉴赏需求的园林,值得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当代园林建设;影响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3000余年的发展,才日趋成熟,最终发展为山水园林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审美倾向与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 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它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最讲究的是亲近山水,亲近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也是中国古典园

“垂柳高槐,柯荫满院,乱石卧塘岸,土墙生苔,苇侵庭除,荒荒如山斋”是一种园林主人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和洒脱林最突出的一个特质。中国的古典园林强度人为的艺术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山和水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地理风貌,它是中国的士大夫寄情的所在,也是比德的所在。中国园林的建造,往往会营造出和周围山水环境高度和谐的样式,建筑物随形高下,融进大自然之中。有时候为了更加突出自然美,也会打破自然本来形式上的和谐而营造一种实质性的和谐,体现不是自然胜似自然的人文景观的美。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果有太多的静态景观,就会营造出一个动态景观;同样,有太多的动态景观,就会营造出一个静态景观。这样一来就会让静态中有动感,动感中有宁静的乐趣,不会给人们以审美疲劳。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的幽远和深邃,特别是一些佛家园林,其中有很深的禅意,需要我们去认真的领悟其中的深意。中国人的性格是含蓄的,所以我们的古典园林也以含蓄为美,不会让一切的景观都一览无遗,那样就没有任何的意境可言了。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远景与近景的统一、大与小的统一、高与低的统一等等,通过这些对立面的统一,才不会让人们参观园林的时候觉得有审美疲劳,才会引起人们流连忘返的情怀。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植物色相与季节的变化,多种植物搭配,保证在任何的季节都不会显得过于单调。

二、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园林的影响

在我们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有着自己很多的可取之处的,它是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的一种智慧结晶,有很多理念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沿袭使用。

(一)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园林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对现在的园林建设或者说现在的园林城市打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化的深入阶段,城市生活的很多交通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等也暴露出来。中国古典园林追求人与自然天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今天我们打造当代园林乃至打造园林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就地取材的建筑理念。我国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如果能在我们的园林建设中学会像古典园林的建设那样就地取材,就会节约很多的资源。我国的山地和丘陵面积占了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有着很大的比例。如果在当代园林建设中学会就地取材,那么不但可以很好的建设园林,也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上我国的园林建设本来就重视山和水的运行,俗话说“无山水不成园林”,有这么多的山地和丘陵,如果能就地取材,实在是不笔不小的财富。

(三)追求居住实用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很注重实用性,讲究在园林中营造出一个小的气候环境。比如说南方的很多园林,为了改变南方闷热的夏天和潮湿阴冷的冬天,就会做出一个过堂风的引风设计,清爽的过堂风让南方闷热的夏天有了一丝丝的凉意。这一点也深刻的影响了我们当代的园林建设,只不过当代的园林建设手段在古典园林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科学而精密。当代园林对光影、地形和水流的处理就是学习了古典园林的一些理念和方法,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局部的小气候,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四)擅于借景。我国的古典园林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为了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能看到更多的景观,不得不采用借景的方法,这就起到了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同时,通过借景,还能让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不至于过于孤僻。当代园林的很多方法就是采用了古典园林借景这一方法。很多设计师把天际线、地平线当作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让周围的景观纳入园林之中,和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实质是相同的。

三、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一个宝贵财富,它的很多建筑理念和建筑方法都对中国的当代园林建设有很多的影响,甚至在全世界内都受到人们的赞誉。人们把中国的古典园林和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等放在一起,發现中国的古典园林丝毫不逊色,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的。

【参考文献】

[1]刘文玉.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对当代园林发展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0(04)

[2]詹丽,刘亚琼,葛钢.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张小乔.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 篇4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说文》中对“园”的解释是:“园, 所以树果也”, 可见“园”字是源于农耕。在我国古代, 农业中的园艺栽培与供人游赏的园林性质并未严格区分, 二者通称为“园”。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畋猎从生存手段转变为带有游乐性质的活动。根据文献记载, 我国最初的造园活动始于商周, 该时期称之为“囿”, 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 放养禽兽, 供帝王畋猎之用。如周代文王的灵囿, 方圆3 500 m, 内有灵台、灵沼, 供人畋猎或游玩。可以说, 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苑囿, 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 亭桥、花木等景观要素都已具备, 自然山水园开始萌芽。秦始皇建上林苑, 引渭水作长池, 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这个时期开始, 人们开始追求园林的可居可游, 追求贴近自然、超凡脱俗的修身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当时社会的长期动荡, 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 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激发人们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 使对自然美的欣赏从自发、自为阶段跨入自觉阶段, 孕育出独具中国和东方特色的山水审美意识和自然审美观。这些思想对造园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园林从此真正成为崇尚自然, 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艺术。

唐宋时期的造园艺术达到成熟阶段, 造园活动空前高涨, 许多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造园工作, 将诗词书画的意境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使园林在表现自然的同时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当时出现的许多山水画理论著作, 对造园艺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 园林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 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 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 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大多属于明清两代, 这些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水平。

由此可见, 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他们对自然、人及两者关系的思考与认知, 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中高度重视人和自然亲和交融的思想基础, 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2 儒、道、佛思想及其美学内涵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 同时又相融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 历时1600年左右。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思想三足鼎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家思想以“仁”作为人性的基石, 为儒家道德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出发点, 既具有道德的内涵, 也具有审美的内涵。它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并且深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儒学中的美, 不但常常与善相联, 而且有时还把善与美合二为一,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看来, 只有寓善于美、美善统一, 才能创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东方美的哲学核心。

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为宗, 主张无为, 认为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 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核心,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老庄看来, 大自然之所以美, 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道家发展出以崇尚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道”,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 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我国, 随时间的推移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 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根基。在诸多宗派之中, 禅宗是汉化最深, 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 主张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把握和理解一切。这种完全依靠直觉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更加追求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和自由度,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

3 儒、道、佛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 文人士大夫作为园林创作的主体, 受儒、道、佛三家影响, 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 并奉之为处世立命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又用清心寡欲、恬静淡泊等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品格磨炼的终极目标。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也无疑被打上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烙印, 并表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景观的表现手法。

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 以乐为熏陶, 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孔子以山水比拟人格, 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 这一儒家的自然山水美学观,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方式。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喜爱自然山水, 在园林中堆山开池, 不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而且还带有智者仁者的道德色彩, 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艺术物化在园林之中。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以自然为宗, 强调无为。它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 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 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老庄返璞归真、任其自然、虚静恬淡的意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标准, 举凡造园的立意构思, 理景的规划布局, 均体现出一种飘逸、浪漫的风格,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避难所。

佛教追求“禅隐”的志趣将审美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 并使之得以深化, 逐步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当中。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从而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将自然美升华到意境美, 正如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所说“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对意境的追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有限的庭院空间, 既反映了自然原貌, 又注入了造园者的主观感受。“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造园手法的综合运用, 为中国古典园林平添几分超凡脱俗之清越。

4 结语

园林艺术包含有物质建构与精神建构的双重内容, 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内, 合理的利用和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经过加工提炼,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各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 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 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者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不仅使中国古典园林最终形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独特风格, 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5]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6]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7][清]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篇5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

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

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界面 篇6

关键词:空间;园林建筑;界面;园林空间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不断地追求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人们需要从景观中获取愉悦、灵感、身心放松,于是一些长久存在的经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极力去模仿。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山水景境的创造,而且为居住生活提供了休憩娱乐、悦目怡情的空间环境。以客观的空间环境和物质条件为依据,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既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同时也要考虑人的视觉和心理活动。

1、园林建筑

1.1.什么是园林建筑 。在园林风景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一定的景色,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园林小品都可称为园林建筑。如亭、台、楼、榭、廊、舫、阁等(图1.1)。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

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商店、售票、摄影等;

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1.2.园林建筑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应用建筑来围合和分隔空间的,这些空间,大小相间, 彼此连通,大都开敞流通。在一个对外封闭的空间里,由相对开敞的空间,塑造出山林景境的部分,称之为“景区”,和若干封闭的建筑庭院所组成园林。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漏窗、透空屏风、槅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个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构成不同的建筑群,形成不同的结构,从而形成园林不同的特点和面貌。

2、关于空间

2.1.对于空间的理解。人类的存在被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间包围着,大到宇宙,小到微观世界,无所不在。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哲学上将“空间”定义为表达物件的生灭范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文学上将空间定义为“情的空间”和“知的空间”。在设计中,主要将空间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图2.1)。一般我们生活的所谈的“空间”,主要指外部空间,即建筑实体轮廓的外围;内部空间,建筑实体所围合的部分;

“灰”空间,既有一定的边界又不完全封闭的与建紧密联接的部分。

现代空间的形式形形色色,不同的感官便可以创造出一个空间,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创造空间。例如,下雨天我们走在室外,手里拿了一把伞为我们遮雨,那么伞将雨遮掉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空间,当雨停了,将伞合起,那么这个空间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图2.2)

2.2.空间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室内空间可以分为不同的空间类型,如开敞空间、动态空间、虚拟空间等等。根据空间常见的限定程度、使用方法、空间范围、空间构成的方式空间可基本分为四种: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动态空间、静态空间。

3、关于界面

3.1.什么是界面。界面,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是某一空间或领域的面状要素。例如,当人处在由建筑组成的围合空间内,那么墙就分隔了室内和室外,那么这面墙就成为了区分室内和室外的一个界面。作为实体与空间的交接面,界面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构成要素,它是实体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空间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可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空间。不同的界面相互组合, 便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当我们看到不同的界面时,会反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当我们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时,内心就会有平静,宁和的感觉。当用手抚摸木质表面时,便会心生温暖。当看见湖面结冰时,就会顿生寒意。(图3.1)

3.2.界面的类型。由于不同的界面形成的空间效果不同,所围合成的物体也不同。界面可以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

3.2.1.硬质界面。硬质界面通常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所构成的界面,构成严谨、永恒、生硬的空间为硬质空间。例如,园林里的硬质铺装、城市道路。但在设计中,硬质界面又分为侧界面和底界面。侧界面通常是指建筑的外立面,建筑的外立面不仅要求建筑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并将形式与功能集于一身;而且作为空间的一部分,又必须与整个空间协调统一。

中那个国古典园林的铺地,式样丰富多彩。一般房屋内多铺方砖,走廊地面除了偶尔用一下方砖外,大多时候都是以侧砖构成各种几何图案。露天地面往往结合环境采用多种样式。这些铺装本身构成了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引申和延续,道路蜿蜒曲折,除了生活的需求,更多是为了艺术的观赏需要。只有道路曲折了,才能获得空间上的延伸,时间上的延续,使有限的空间具有无限之感。(图3.2)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探究 篇7

在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古人慢慢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其进行升华进而形成了自然美的思想观念。这在后来的很多思想观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追求与园林景观的构建不谋而合。这种天人合一包含着大自然对生命的养护,和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同时它也对各个领域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能找到它的影子。

我国古典园林较为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园林建筑地点时,通常都会恰如其分地将有利的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起来。然后将建筑物与流水、山石、植被等进行别具匠心的组合布置,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它以大自然的美感为依据概括和浓缩而成,是自然之美的一个生动缩影,虽然它的建造由人来完成,但其具有的神形都是从自然环境中抽象而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创作和自然天性并不冲突,它是以自然的内涵来更好地表达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其基本元素,将其作为园林的骨架,通常是以天然的土石来砌筑假山,创造出层峦叠嶂的美感。假山造型虽小,但其能传递大山之神,表现出厚重的韵味。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给园林带来灵气,既是园林的一景,又能够对周边的环境温湿度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溪流、湖泊、瀑布等,不同的形式带来不同的意境,像涓涓的溪流、如镜的湖面、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点缀在山水之间,起到修饰的作用,同时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统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态也较为丰富,对不同类型的山水环境和地形会辅以相应的园林建筑物对其进行修饰。像在古典园林中,楼阁通常会建造在较高的地方,站在此处既可俯瞰全园的美丽景色,又可眺望远处迷人风光。在亭的布局上既有屹立在山顶的,又有紧贴水畔的,别具匠心的选址让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 注重园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中国古典园林是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创作。人们进行房屋的建设是为了能够很好地避免风雨雪的侵袭以及各种野兽对人类的侵犯,这主要是从建筑物的实用性方面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和自然环境进行分离,但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不可能和大自然完全地隔离开,为了能够在建筑物周围留下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用栅栏和围墙把大自然的一些空间圈围起来,这样可以在其间进行种植与养殖,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能与大自然亲近,又不会受到野兽的侵袭,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园林。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人们更加注重园林的审美性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从其艺术功能看是物质文化的享受,建造的房屋用于居住,山水亭等用于休闲游赏。这与一般的诗画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其优美的布局环境还会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与人的心灵相联系。园林在实用性中也蕴含了其独特的审美性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像连绵不断的小山丘,蜿蜒流淌的小溪流,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等这些都恰如其分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了曲线之美。这些优美曲线的运用来源于大自然,曲线具有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征,从曲线中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境界和自然的气息。

3 空间艺术的创造

园林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空间是三维的,这与其它平面的艺术创作有本质的区别,它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更具真实性。同时,园林景观和一般的建筑物艺术相比,其存在的形态也有较大差别,一般的建筑物艺术在建设完成后是固定不变的,但园林景观会因时因季而变化。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空间布局的不同和季节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园中的景观应时而生,应时而变。园林的大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通过山、石、水、木和房屋等的有机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圣景,整个园林空间的开合有致,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水、木等对空间结构进行分隔,同时在其间用亭台楼阁以及回廊等进行联通,这样创造出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空间艺术效果。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各具特点,像山前山后风格截然不同的北京万寿山,它的山前较为开阔,而山后则比较幽邃,呈现的景色对比分明。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要营造出小中有大、虚实结合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景观。

4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自然的人格化的美学思想,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人们之所以能够被美丽的山水所陶醉,是由于其蕴含着与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事物具有一致的品性。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时,以保持其自然状态为原则,追求高雅的审美意境,突出其具有的自然属性,真实地展现其韵味。借助园林的植物和山石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态展现其特征并给人们以启发,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洗礼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古到今,文人们都对植物有特殊的感情,借助它们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莲衬景的景观也是较为常见的,像西湖、圆明园这些被人们熟知的美景中都有莲的点缀,而它美丽的花苞所蕴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君子品质被后人熟知。另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园林造景植物是竹子,它使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竹子历经四季的风霜雨雪依然翠绿长青,枝叶繁茂。竹子的结构笔直而中空外坚,虚实一体,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身正坚毅且虚心向上不谋而合。

5 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在这一美学中包含了对园林意境的创作和赏析,古典园林意境中也体现着中国古典诗画的艺术美学。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很多都是来自诗人与画家,他们是古典园林的艺术家,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布局创作依据诗文和绘画的原则来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些文人贤才在进行园林布局时特别注重其神似和韵味,清新淡雅、飘逸浪漫、朴实自然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通过这些展示出含蓄和朦胧之美,使古典园林艺术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因此,也常把古典园林美誉为凝固的诗文和立体的画卷。在古典园林中布置的木匾、诗画和石刻碑文等可以凸显园林主体,带来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还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引导对园林意境的赏析。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志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反映出来,园林中蕴藏着他们的心声和灵魂。而当人们在进行赏析,也常常会将所见到的景观与内心的感情相联系,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从中领会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通观全文在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分析中,能够发现古典园林中融合了山、水、石、草木以及建筑物等,通过对它们别具匠心的组合,表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虽经人类的雕琢但却依然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要求。因为其本身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效仿,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类的感情和智慧,它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任,表现出了国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彭江林.试论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J].艺术科技,2012(3)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 篇8

1 漏窗的概念及其功能

1.1 漏窗的概念

《营造法原》中对漏窗的定义是这样记载的,“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漏洞,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2]”综上而言,漏窗就是一种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墙上的装饰性透空窗。

1.2 漏窗的功能

漏窗具有普通的窗户所拥有的采光与通风的实用功能,同时漏窗本身所拥有的丰富多变的图案和形式还在园林建筑的外观上起装饰的作用。除此之外,漏窗还有“障景”、“漏景”的作用,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苏州园林中沧浪亭的复廊漏窗,不仅有障景泄景作用,还起到了借景的佳例。

2 漏窗的分类及主要应用

2.1 漏窗的分类

漏窗不仅仅是一种窗户的类型,从宏观的概念上来说,漏窗还是一类窗户形式的统称,如“花窗”、“空窗”、“景窗”,按照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都可以被归为漏窗这一大类。

2.1.1 漏窗。

漏窗的高度大多与人的视平线相齐,一般在1.5m左右。漏窗一般没有窗扇,洞口径大多在0.7~1.2m之间。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形式最为复杂多样。2.1.2空窗。又名“洞窗”,主要位于复廊和建筑中,没有窗扇,它的尺寸一般会比较大。在园林建筑中,如果空窗属于“虚”的要素的话,那么漏窗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空窗的设置可以使几个空间相互穿插渗透,将内外景致融为一体,又能增加景深,扩大空间,获得深邃而优雅的意境,空窗窗框还有框景的作用。

2.1.3 景窗。景窗是一种装饰性透空窗,是不封闭的空窗,透过景窗可隐隐约约看到窗外景物。在位置上,景窗主要位于厅堂的山墙或包檐墙上;在造型上,它不仅有漏窗一样多种多样的窗芯纹样,还有空窗框景的作用,但是在形制上又比空窗丰富。

2.2 漏窗的园林应用

2.2.1 漏景。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用地规模较小,因此常常用墙体、廊道等将园林的母体空间分成多个小的子空间,但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虚实结合,如何让这些子空间相互串联,隔而不死,就要靠在墙体、廊道上设置漏窗,将景色“漏”入游人眼中,达到计成所说的“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的效果。李渔曾说过“此窗不但娱己,兼可以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之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何也?以内视外,固是一幅理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3]李渔这段话虽然说得是游舫上的花窗,但是应用在园林的漏窗上同样适用。

2.2.2借景。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手法。造园者为创造更深层次的景观,增加景深,经常借园外之景,在院墙上的适当位置开设各种形式的漏窗,将园外景色漏入园内。

3 苏州沧浪亭的漏窗的艺术应用

3.1 沧浪亭漏窗的图案

苏州古典园林的漏窗样式多且精美,而沧浪亭的漏窗更是被陈从周先生点评为“品类为苏州诸园冠”,还有人说它是“一百零八式,式式不重样”,这足以说明沧浪亭漏窗的样式之多,造型之精美。沧浪亭的漏窗图案大致分为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常见单独使用的几何形图案有万字形、冰裂纹、海棠、如意、秋叶等。相较之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多以植物花卉、虫鱼鸟兽、人物故事等为题材。

3.2 分割空间的手法

沧浪亭漏窗的型制丰富多彩,它们的位置灵活多变,有的在廊道上,有的在楼阁上,还有的在观赏建筑上的侧面上,所谓“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给游人带来步移景异的景色的变化和空间多样丰富的层次感。对于这种感受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作过概述“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己”,由上总结沧浪亭漏窗所产生的空间效果主要有虚实相生、层次多变、以小见大等方面。

沧浪亭位为于市井之中,占地较小同时没有多少自然风光可借,想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模拟自然山水,并做到空间层次丰富、四季景色鲜明的景致需要多种手法和元素的综合应用。除了依靠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通过改变墙体的高低、突兀来将园中空间分隔成多个子空间,同时在墙体适当的位置开设漏窗,达到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的空间效果。园林中,通过墙体、廊道等将园林母体空间分隔成子空间,又通过漏窗将子空间联系起来,透过漏窗这种虚体空间看到窗后各种实体景色,通过漏窗这种虚中纳实的的景观表现手法,营造古典园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景观空间效果。

3.3 文化寓意

苏州私家园林大都以“隐”、“逸”为主题思想,或表达自己归隐之意,或表达不得重用的抑郁之情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漏窗图案是为了表达园主人的美好愿望或者是一种吉祥喜庆的寓意。

沧浪亭的漏窗图案中除了四季漏窗这种植物比德的漏窗外,还有一些体现福、禄、寿、喜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案也是沧浪亭漏窗的亮点之一,不仅有写实的“寿”字和“喜”字的图案,也有写意的蝙蝠图案来暗指福寿绵绵(图1)。

此外,寓意吉祥的盘长、方胜、如意等图案也让游人眼前一亮。被誉为“花贵妃”的海棠花象征春天,沧浪亭里常见的海棠形铺地,与海棠形漏窗遥相呼应。灵芝花纹在沧浪亭漏窗图案中经常出现,漏窗中灵芝花纹与海棠纹兼用比喻满堂吉祥、阖家幸福。

4 结语

苏州园林的漏窗是集绘画、美学、诗词、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通过丰富多样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案和与周边景物营造出深邃素雅的意境,表现出了造园主的审美意趣和其思想,为现代人体会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以及风俗雅致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品读漏窗就是在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看到其对称或均衡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寓意,这样才能更加饶有兴致地感受园林带给我们的乐趣。沧浪亭中漏窗的风雅与吉祥的寓意不仅是园主人的期许,同时在视觉与精神上让现代游园者得到双重享受。研究漏窗在园林空间及艺术上的应用也对现代园林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着极好的参考学习价值。

摘要:漏窗作为园林中借景的工具之一,能够让园林景观在空间上产生虚实的变化,同时将园林母体空间分割成的子空间形成联系,增加景观层次。漏窗与其所框之景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本文以沧浪亭的漏窗为例,从图案、分隔空间的手法及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沧浪亭中漏窗的艺术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漏窗,沧浪亭,艺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屈原原著,郭沫若注释.屈原赋今译[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谈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征 篇9

关键词:园林意境,内涵,特征

对于意境的追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 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 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一、园林意境概说

“意境”是一对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包含着两个方面, 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境”, 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意”, 这两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意境”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始终, 成为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经历了二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 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有着各自的特性, 但各个类型之间同时拥有许多的共性, 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被为基础, 这些都是构成自然景色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模仿或重现自然, 而是对自然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 从而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典型化的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 建筑是园林中的主题及构图的中心, 对自然风景起到引景的作用, 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歌赋、山水绘画, 游行在园林之中, 犹如徜徉于古典文学绘画中。园林景观能体现绘画意趣, 也能蕴含诗的情调。园林具有寓意深远的诗画情趣, 人们徜徉其中, 通过诗文的表达, 获得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点——园林的意境。园林意境的蕴含深且广, 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1. 注重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人生合一的理念。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 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造园艺术中, “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 也体现在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

2.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造园艺术是极度崇尚自然的。在园林意境中, 自然山水是园林意境的主要元素。园林景观是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的。造园者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灵感, 表达情感性的内涵, 感受意象的无穷, 领悟世界、人生的哲理。在方寸之地避凡尘, 求隐逸的精神需求。游名山大川, 寄情于山水之间, 追求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理想状态, 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3. 追求诗画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情感色彩。意境首先就属于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领域, 园林常把诗画的某些境界通过选择相应的景物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山水画的构图对园林山水自然的表现有重要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的布局, 似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 以诗歌为主体, 以画设景, 以景入画。

三、园林意境的艺术特征

园林意境的形成需要有对自然的提炼选择和情与意的投入, 两者统一, 才能见景生情, 缘情而取景, 最后寄情于景, 创造出有意境的园林。

1. 园林意境源于实景。

园林意境的产生, 来源于具体而真实的景物, 园林是三度空间的实际境域, 由地形、水体、山石、建筑、植物等实景构成, 不同因素的形象各有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 因此由不同实景组成的园林应该是概括提炼和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

2. 园林景物形象多变。

园林是自然的境域, 它的形象时刻都在变化着。白天夜晚光影与色彩的变化;风霜雨雪的气象万千;春、夏、秋、冬季节更替;梅绽迎春, 叶落知秋的植物变化等等, 不断地影响着人的心情, 使游赏者产生多种不同的意境。

3. 集多种艺术综合于一身。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诗词书画等艺术门类有着很深的渊源, 园林的意境也与其相融合。如园林中的楹联、匾额上的诗词、题字、书法等为园林意境的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画意、书法的运用不仅令人赏心悦目, 更提升了园林文化底蕴。

4. 隐喻手法丰富园林意境。

园林善于应用“托物寄情”, 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等造园的要素, 常被拟人化, 物述人语, 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风等等。还有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知识融入园林, 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达到了自然美与意境美的高度统一。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 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 情由景生, 境由心造, 情景交融而产生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词意境探析 篇10

中国古典园林常被誉为“一首凝固的诗, 一幅立体的画”, 这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相较其他园林体系, 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营造出田园山水的诗意, 而且将诗歌、文学、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综合一体。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回归到诗歌意境的探析。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范畴, 王国维曾解释为“意与境浑, 情与景化, 即所谓主客交融, 物我一体”。意境便是意与境相互融合的境界, 它通过客观的艺术作品、山水景物表达出人的寄托和情感, 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 呈现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心理环境。

1.2 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的景物折射造园者的思想感情, 使游园者触景生情, 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心理活动。园林意境着重以表达环境的精神要素为主, 通过山石、水体、建筑、动植物等园林要素, 通过设计者的整理融合, 形成一种具有意向性的审美的视觉表达, 使游人凭借个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个人经历等展开联想, 注入主观情感, 或触景生情, 或托物言志。

园林意境是造园者借园林景观寄托思想、哲理和情感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 不仅为自己建造休憩娱乐的场所, 园林更是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我国大部分的园林都承载着对“意境”的追求, 如皇家园林在意境的营造上偏重于表现皇权和贵族奢华, 私家园林则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寂静清幽, 而寺庙园林营造的是禅宗静谧的空灵意境。

2 诗词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 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 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 则必求其本, 先究其源, 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 则所解不深。”我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 无一不与诗文相辅相成:园林意境体现诗词的美学范畴, 而诗词借助语言传达园林意境的人文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讲究意境, 而意境的有无决定了诗词成就的高低。营建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可游、可玩、可居、可赏, 而以赏、品为最高境界, 使人寄情山水, 孤傲出世, 心游物外不禁境由心生, 营造出自己心中的一种悠然自得与物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凝缩于自然, 高于自然”便是造园活动的终极追求。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妙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所述便是建筑景观远香堂, 面向开阔水面, 夏天荷花满池, 清香远溢, 取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 亭亭静植”之意。同时也暗喻了主人洁身自好, 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追求。再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道出了夜景山空、悠闲清静的静谧境界, 让人忘记俗尘的牵绊, 只在这样空寂幽深的意境里安然入定。

中国古典诗词对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因素、人文思想因素、文学形式因素, 在某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文人们往往形成定向性的心理影响, 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传达出来, 园林便是媒介之一。因此,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3 园林意境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以诗词为源泉, 借助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组织和变化空间, 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实现视觉、听觉、嗅觉, 甚至触觉的人为感官, 使游园者获得园林的意境美。

3.1 彰显主题立意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形意结合, 造园者们仿照自然风光, 将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纳入园内, 古语云:“一亭一桥见君闲, 一山一石伴君乐。”便是说明园林营造的环境正是世人的性灵所寄, 乐意所归。相地立基皆以立意为前提, 或整体, 或局部, 或以突显封建皇权为主旨, 或以隐逸飘然为诉求, 或以宗教信仰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如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描写到“仰观山, 俯听泉, 旁睨竹树云石, 自辰及酉, 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 外适内应, 一宿体宁, 再宿心恬, 三宿后颓然, 嗒然, 不知其然而然。”这段描写的是庐山筑寓园怡然悠闲的景象, 从中便可感受到他身心俱遗, 物我双忘, 如入仙境。宋代禅宗之风盛行, 禅师们常“以诗礼接儒俗, 以禅理悦高人”, 禅理意识自然渗透到寺观园林的营造设计中。如苏轼任杭州知府期间常到灵隐寺咏诗作赋, 其在《游灵隐寺》一诗中写道“高堂会食罗千夫, 撞钟击鼓喧朝晡”、“溪山处处皆可庐, 最爱灵隐飞来峰”, 可以想见当时的灵隐寺的建筑精美、风景无双、丹葩翠蕠,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消极逃避, 在一片隐逸的山水之林中寻求心理寄托。

园林中借助楹联、匾额、刻石等彰显主题思想的也不胜枚举, 如苏州拙政园的“梦隐楼”、“志清处”、“意远台”都体现了园主隐于市却仍心怀志向, 自省其身。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沧浪亭咫尺山林、心旷神怡的幽静景象, 同时还再现了园主苏舜钦寄情于山水, 潜心文墨, 品兰赏竹, 对月酌酒的超尘脱俗情景。

3.2 园林要素的意境营造

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的布局是园林意境的直接体现。

3.2.1 山石。

《园冶》中提到:“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天然之趣, 以山石造景, 峥嵘挺拔, 可以分割空间, 可以横筑山峦, 有种连绵蜿蜒、卧龙之态。山石的营造讲究主次分明, 凸显主峰, 疏密有致, 高低错落, 曲折环抱, 才有山石的精神。山石选址应因地制宜, 以合自然, 因高堆山, 就低凿水, 山水相映, 妙象环生。

3.2.2 水体。

古典园林中的池塘、溪涧、瀑布等水体都起着“峰回路转、风起波生”的视觉效果, 给空间以无限变化, 与诗词意境相契合。造园者巧妙地利用地形高差, 于岩石中开辟一条溪涧, 蜿蜒曲折、意境深远。“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 给人以宁静清新感。“江带峨眉雪, 川横三峡流” (李白) 描写了水的壮丽和源源不断的生机。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描绘了涓涓细流从泉眼中流出, 勾勒了自然朴实的初夏风光。狮子林“暗香疏影楼”一名就是取自“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读诗便觉疏影之梅映在水面, 暗香浮动, 黄昏时分月上眉梢, 营造出自然祥和的园林意境, 不禁令人陶醉。

3.2.3 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包括亭、台、楼、榭、阁、轩等。园林建筑与诗词有着最直观的融合, 诗词通过楹联匾额写在建筑上。建筑与自然山水有着紧密联系, 建筑室内外或庭园空间中, 常常叠山理水, 莳木栽花, 使建筑融入在山泉丘壑之间。如“芙蓉榭”, 小榭依水而建, 水中植荷, 荷花亭亭净植, 荷又名芙蓉, 小榭之名由此而来。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 东面为落地罩门, 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 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拙政园“听雨轩”院内有小池和芭蕉, 是著名的听雨佳境。诗云“独坐窗前听风雨, 雨打芭蕉声声泣”。狮子林“问梅阁”, 取李俊明诗句“借问梅花堂上月, 不知别后几回圆”。寄畅园“知鱼槛”突出于池中, 三面环水, 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 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 此乐思蒙庄”。园林建筑的匾额题词皆是寓意深远, 富有哲理的诗词, 反映了我国古典园林很高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追求。

3.2.4 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作用主要在于组织空间、烘托主题、营造意境等方面。植物在诗人们笔下赋予了文化象征与艺术内涵, 如梅、兰、竹、菊品行高洁、格调雅致, 被诗人们喻为“四君子”, 以此表达诗人内心的审美情趣及人生态度。郑板桥偏爱竹, 多次赋诗赞美竹:“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赋予了竹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描写植物的诗词很多, 如“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曹雪芹《咏白海棠》)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诗人借助对植物的欣赏, 表达诗人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精神。

3.3 空间韵律的意境营造

我国古典园林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整体, 其中包含了山水、花草树木、建筑、道路等, 在空间安排时, 也犹如诗词结构, 有起有伏, 突出重点、层次清晰。如园林中建筑的韵律:或高大巍峨, 或小巧玲珑, 亭台楼榭, 错落有致。正如清代的钱咏所言:“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 最忌错杂, 方称佳构”。清代笪重光《画筌》写道:“宿雾敛而犹舒, 柔云断而还续。危峰障日, 乱壑奔江;空水际天, 断山衔月。雪残青岸, 烟带遥岑。日落川长, 云平野阔。”所谓“雾敛寒江”“云断而还续”就是强调行使内部, 一张一合, 构成有韵律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在于“曲径通幽, 峰回路转, 步移景异”, 如扬州的小盘谷, 就是成功的运用曲径通幽的造园方法, 进门有亭在前, 此乃抑景, 绕过亭子, 忽见一汪池水碧波荡漾, 俨然平旷, 随后步入回廊, 过曲桥, 随步换景, 蜿蜒的阶梯和起伏的院墙、参差错落的花窗遥相呼应, 有着柳暗花明、意趣无穷的诗情画意。

4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中, 往往会忽视本土的人文环境及文化传统, 盲目跟风、模仿欧美景观的现象,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表现不足, 缺乏对现代人的人文关怀。因此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诗词意境, 唤回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环境日益恶化, 园林设计师们试图寻求把崇尚自然、以人为本, 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学习先人们“师法自然”的造园精华, 打造宁静祥和、为快节奏的现代人提供心灵的栖息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意境和园林意境的基本概念, 结合经典诗句阐述了诗词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影响, 从古典园林的营造方法着手, 举例分析了如何打造具有诗词意境的园林景观, 思考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诗词,古典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韵[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200.

[2]王栋.从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3]侯佳彤, 程世云.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内涵及当代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48-151.

[4]孟凡营, 张占军.浅议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J].现代园艺, 2011 (07) :97.

[5]路翰鹏,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6]张莉莉, 苏允桥.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文化内蕴[J].东岳论丛, 2011 (8) :184-186.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现代园林;融合

我国是园林建造最早的国家,商周时就已经在大规模的修建园林,当时的园林模型被称作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园林的建设特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地域的造林特点也不同,正是如此,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态势也为现代化园林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现代化园林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此,笔者首先分别对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特色以及现代园林的设计特征进行了对比,而后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对于现代园林的影响。

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以及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1.对于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特色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具有诸多的特征,究其根本,无外乎它所涵盖的种类较多,其中不乏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等,这些园林的种类不同,所以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其一,对于皇家园林的特征分析。正所谓皇家园林,从其概念上就已经能体会到它所具备的特征,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历史特征显著等等,这些皇家园林大多规模庞大,建筑的主体较高,比如,北京的北海公园以及颐和园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古典园林不仅对施工以及设计的要求和手段较高,同时它们也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不同,它们还会存在着园中园的现象,同时,园林的建造初期就会明确主题,而后再针对性的运用丰富的建筑对园林进行点缀,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其二,对于寺庙园林的特征分析。寺庙园林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也不同,它更加针对寺庙或是其他具有宗教信仰的地域而建造,这些园林由于其信仰和理念不同,因此,最终的园林特色也不同,也正是由于它们的种类多样,也对我国古代的园林特色进行了拓展和扩充,丰富了园林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园林的发展。

二、对于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比较,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建造的园林,进而将这些园林特征予以归纳,最终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园林形式。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化的园林发展更具自然、社会、科技以及其他艺术的特征,促使现代园林的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对现代化的园林特征予以总结,无外乎两点,其一就是对园林艺术、城市建筑以及城设施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二则是大多是针对大众的要求来建造的,更加偏向于顾客的需求。这样的形势为现代化园林的建造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造特色大多已经被传承下来,它与现代化的园林建造的特色具有一致性,它的创作方式也对当前的园林建造具有重要的助推性作用,在现代化园林建造的过程中,应当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有效地融入,与时代的发展理念相符合,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

1.精细勘探,细致分析

要想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特色融入到现代化的园林建造中,首先就是要将勘探落实到实处,只有将勘探环节予以良好的把控,才能使后期的设计和建造尽可能的做到因地制宜,进而形成独特的、适宜的园林建造风格。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的效率,不可一味的追寻某种设计风格而浪费了园林的诸多的建筑材料和场地,无法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落实到实处。

2.将情寓于景,凸显艺术气息

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实现有效地融入,就要将古典的园林建造的手段和特色予以切实的发掘,不仅如此,还要切实的将其主题内容予以确定,而后分析古典园林建造的表达方式,进而做到将情寓于景,让人们在欣赏现代化园林的过程中,观景生情,达到弘扬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目的。

3.应用古典私家园林的特色,拓展現代化的园林特色

私家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不仅对住宅花园的特色进行了浓缩,同时它的建筑手法也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私家园林中,可以体会到它特别的韵味和含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修养和文艺,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所推崇的“雅”的特色,此外,私家园林还具有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集“居”和“游”的功能于一体,人们在游览了私家园林的景色之后,将会感受它的别致,并在游玩的过程中,体会到私家园林给人带来的醉人的感受,同时也会被艺术的气息所陶醉和熏染。因此,现代化私家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也要将这些古典建筑的特色予以凸显,而后将二者实现切实的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形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要想将园林设计和特色有效地凸显出来,就要不断地汲取古典原料林的建造优势和表达手法,以此为基础,实现现代园林建造的古典化,促使现代化园林建造和古典园林的手法实现有机的统一和融合,不仅促使当前现代化园林建造的发展,同时也会将古典园林建造的精髓切实的弘扬。

参考文献:

[1] 张媛.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禅境的营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手法[J].科技与创新,2016,12(5):49.

[2] 谢伟岸.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41(20):46-46.

[3] 陈宇,涂钧.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光影分析——以江南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6):117-122.

作者简介: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成因 篇12

自古及今, 世界各地通过人工构筑而成的集树木、山水、建筑、优美环境、丰富景观为一体, 供人寄情、休憩的园林比比皆是, 而师法自然, 建山造水, 具有画的气质, 诗的意韵的园林唯有中国古典园林。由此, 中国古典园林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殊荣。

一方水土蕴育一方人文, 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园林。

1 地域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外敛内丰

长长的陆界线, 由东向西极少的冲击洲和平原, 更多的是高原山地,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通, 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大陆型文化, 保持了古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秦岭南北气候温暖适中, 四季分明, 由西向东流淌的长江、黄河, 孕育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中国人关注自然, 坐在家中也时时想看到日月星辰, 叶落花开。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大部分是对外封闭的, 以围墙为主要手段, 间或以水域、数木等圈定一块较小的区域, 甚至园门口也借山或屏遮掩。只有进入其中才开敞明快, 其间必有一泓水域, 必有成荫林木, 林泉之致, 江湖之远, 意韵悠悠。

2 传统文化的思维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创意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将人作为客体融化于自然图式之中, 天人合一的经验直觉思维, 成就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 “巧于因借”, 以“平面曲折, 高低错落”的艺术手法, 再现自然山水, 区别于欧洲园林取法几何规则的强制营造。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将部分与整体交融互摄的辩证思维, 中国园林以通变之道仿效自然, 追求曲折, 自由造化, 又因地制宜, 使曲折有度, “精在体宜”。“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比自然更凝练、更典型。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将个体作为一个环节依附于家庭伦理关系的中和思维, 所以中国园林崇尚意境追求, 注重人的参与、人与自然娱悦亲切的共鸣, “会于中和, 斯为美善”。

“美在关系”的处世哲学, 使中国人性格内敛、含蓄却向往心灵自由的矛盾得以和谐统一。“美在关系”的思维方式, 使中国人自如处理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创造、物镜与人文、整体与局部、小与大、内与外、空间与时间、表现与再现等因素的关系, 由长廊导引, 以漏窗借景, 用水流指向, 让亭榭点景, 一枝红杏逗趣, 一缕花香惹蝶, 交替互补, 巧因妙用, 闪动着、跳跃着勾勒成“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虽有人造, 宛自天开”。

3 诗歌绘画手法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艺

中国园林突破空间局限, 在有限的空间移天缩地, 模巧和再现自然山水, 创造出变化多端的美妙境界, 巧妙应用了绘画技法中的“借景”“虚实”等手法, 使建筑群与山水、树木、花草等景观融合成为更自由更开阔的有机整体。例如:江南园林借空亭、敞厅、轩榭、廊窗, 将田园自然美景, 诗情画意、山石美景揽入眼底, 无形中扩大了空间格局。细节的忠实, 诗意的追求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同一的境界。

中国园林借鉴中国诗歌比兴、设喻的手法, 以绘画的写意理念, 通过形与神、虚与实、隐与显等一系列相对事物变化与和谐展现, 营造整体意境, 婉转、含蓄地表达实镜之外蕴含的虚在, 强调“外师造化, 中的心源”, 用体味与顿悟的特有中国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情景交融。

4 线的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体量较小, 温润柔美的木结构建筑。曲柔的屋顶, 由许多水平线组成的屋檐, 轻翘的屋角, 亲切、平易而优雅;其内部设计则严整有序, 由许多直线、直面组合, 臻于平治。内敛外扬的民族风情, 栩栩而立。

建筑之间烘托对比, 流通变化, 与园中廊、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溪、道路均是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人们漫游其中, 步移景异, 情随境迁, 体味线的疏密、浓淡、交织和断续,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线条表达出流动的美, 勾勒物象和意境, 虚实意念衍生时间的递延, 人在景中游, 景在心中游, 物我两相忘。

凡园林必有建筑, 而中国园林有建筑必有楹联、字画、匾额、挂屏等陈设参与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 独有的中国书法作品则以其线条的千变万化, 为园林景观增添了千差万别的神采。

5 文人雅士的参与使中国园林更具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气势恢宏, 富丽堂皇。

无论是宦海沉浮, 还是人生多忧, 归隐失意, 空寞孤寂, 促使文人士大夫向往自然, 寄情林泉。不舍优厚的物质享受, 更不吝劳顿之苦的寻求大自然山水林泉之乐, 造园满足了“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 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需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闲适的心态以及有浓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注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写意山水。

满足居住上的享乐体验, 追求视觉感官的愉悦。中国古典园林大都以建筑物开路, 先造花厅, 然后布置树石, 用人工的力量模仿和再现自然山水, 叠山理水, 栽植花木,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书法诗文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摘要:从地域文化、传统思维、诗歌绘画、人文雅士等角度出发, 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构思创意、造园技艺、审美特征、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文化成因, 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沁润着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 文化造就了园林, 园林彰显了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哲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2]金元浦, 谭好哲, 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切花技术下一篇:高等院校会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