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精选6篇)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篇1
環境景觀概論(5)中國園林簡介
林曉薇
一、中國庭園的歷史背景
(一)秦、漢以前
1、對於早期中國園林的暸解一般多來自文學上的描述。在秦、漢之前,以帝王的苑囿為主要的園林表現。
2、這些帝王的園林大都是在自然的山川原野中劃定一個特別精彩的範圍,再將人為的庭台樓閣置於其間。
3、在這個時期,園林基本上是以真正的自然環境為基礎。這有別於日後中國庭園以“人造”的手法來模擬或詮釋自然的概念。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1、魏晉南北朝基本上是一個社會動盪不穩定的時代。在這種頻頻改朝換代,兵荒馬亂的背景下,中國文人們的仕途乃至於個人及家族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非常缺乏保障。傳統儒家思想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這種政治不穩定的局面下有了改變。追求清靜無為的老莊思想以及在此時由印度傳入的佛教(特別是禪宗)思想轉而成為重要的精神寄託。此時中國文人們開始產生退隱山林,回歸田園的價值觀。這一種觀點同時也反映到庭園的精神中。
2、這種回歸山林與田園的想法從這個時期開始成為中國園林精神重要的一部份。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朝的陶淵明是田園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文學作品”歸去來辭”以及”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境界常被引用為淡泊名利的象徵。
4、王維的輞川別墅是唐朝時期重要的園林作品。其寄情山水並富有禪意的情趣可以從他的詩中來體會。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竹裡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5、除了建於自然環境中的庭園之外,此時開始有小規模而傾向“人造”的庭園出現。
6、隨著文人(文官)們自建庭園的風氣日漸普遍,中國園林是“文人們的庭園”這種特質也逐漸形成。
7、現今中國庭園的架構在這個時期開始趨於完備。
(三)宋朝以後
1、由於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年侵擾,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雨移至江南地區。伴隨著文化發展的成熟,這個時期所發展出來的江南庭園乃成為現今中國園林藝術的核心。
2、自南宋以後,中產階級興起。江南地區的園林成為新興階級生活的一部份。由於人口密集,土地狹小,修建園林者即使為富豪之家,其土地之取得仍極困難。以往位於自然環境中,較大規模的園林逐漸不可得。於是“園林縮小而成為庭園”。如此一來,造園者必須在有限的面積中創造園林天地。這種希望以小見大的出發點正是江南庭園乃至於中國庭園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3、從這個時期開始,庭園逐漸成為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環境的一部份,不在只是閑暇時的遊憩場所。
(四)清末至今
1、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部份與外國交通較早的地區(台灣、廣東、福建等),其庭園配置上出現較明顯的幾合型式。而建築方面,各地區也出現所謂“洋樓”的建築型式。
2、伴隨著政治與經濟的力量,以及世界局勢的轉變,從這個時期開始,西洋文化的影響力深入中國。而同時,中國傳統的文化,諸如詩詞歌賦、工藝、書法、繪畫、音樂以及哲學思想、價值觀等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漸與人們疏離。
3、中國庭園是中國文化與文人密切結合之下的產物,當這些文化形式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方式之後,中國庭園所賴以存在的精神也隨之消失。
二、中國庭園的地理背景
一般而言,中國各地的庭園大致上遵循相同的精神與原則。例如對山木與自然的“理想化”,對象徵性事物的運用等。但在廣大的中國地理區域內,因為各地區環境背景的不同,庭園也多少呈現一些可辨識的地區性特徵。
(五)北方庭園
1、基本上以皇家園林較顯著。通常面積較大(與江南與嶺南庭園相比),也多置身於自然環境的山川之間。
2、庭園設計上廣範運用向外借景的手法,將亭、台、樓、閣等設施物引入自然美景之中。
3、較著名的作品有北海、頤和園等。
(六)江南庭園
4、基本上多為私人庭園。其建造者以文人官吏為主。庭園經常為居住宅院的一部份。
5、大多數規模較小,地處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例如蘇州、杭州、揚州)。
6、由於地處人口稠密的都市裡,江南庭園多半以圍牆與外在環境區隔。正因為無景可借,因此設計上傾向在圍起來的庭園範圍中自創天地。
7、江南素有水鄉之稱。其河道縱橫、湖泊羅布,而人們則傍水而居。因此之故,其庭園常以自然形態之水景為配置核心。在園子中作一個宛如自然的水池,把各個景色統一起來,可以說是江南庭園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8、由於社會上普遍的喜妤,加上洞庭、太湖盛產優良的湖石,“奇石”在庭園佈置上遂有著顯著的地位。就“石”的運用而言,有的以堆疊假山的方式激發參觀者置身山林之間的想像;有的則單獨放置成為藝術品。這種“愛石”, “玩石”的情結是江南庭園獨特之處。
9、江南庭園與北方庭園的部份比較:(1)庭園建築形式上,北方庭園較帄實,江南庭園較細緻、富裝飾
(2)庭園建築尺度上,北方庭園的建築體積較大,江南庭園中的建築體積較小。
(3)庭園的整體色調上,北方庭園色彩較豐富(紅、綠、藍、黃),江南庭園色彩較樸素(灰、白、黑、暗紅)
10、較著名的作品有拙政園、網師園、怡園、留園等。
(七)嶺南庭園
1、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及台灣。
2、大多為小規模而非常生活化的私人庭園。其庭園與日常生活起居結合的味道極濃厚。
3、與北方及江南地區相比,嶺南諸省與西方交通較早,因此在建築形式或庭園配置上可見西洋風格以及幾合形式之出現(例如幾合造形的水池)。
4、與江南庭園相比較,嶺南庭園在設訂上(包括帄面配置、水景、動線等)對於“自然形式”的追求較不顯著。
三、中國庭園的幾項重要特徵
(一)對自然形式的追求。除了建築本身以及嶺南地區特殊背景之外,中國庭園一般來說少有幾合元素出現。
(二)對於意境的追求與象徵性元素的運用。中國庭園的精神,在於利用庭園中的一景一物,經由“象徵”與“聯想”的過程將觀賞者引入一個結合了中國文學、歷史、音樂、藝術、哲學與自然山水的想像世界。在西方庭園中,參觀者所見之事物本身即為其欣賞的目標。但中國庭園則不同。參觀者所見的事物經常是一個“媒介”。真正欣賞的目標是經由這個媒介所帶領進入的那個境界。
(三)在中國庭園中所強調的“自然”,是將經驗中對自然環境(如黃山、泰山、長江等),的印像“藝術化”之後再重新發揮的結果。因此,與其說中國庭園追求“真實”或“寫實”的自然,倒不如說它追求的是“理想化。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篇2
这种精致的微缩山体, 在古典园林中十分常用, 在后世的造园中亦有精彩的发展与异体, 比如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就是异化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与水体, 形成了独特的造景方式。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小中见大的景致, 寄情自然, 模拟自然的造园思想和理论, 对于中国当今的建筑景观来说是无尽的宝藏。在一些建筑师的作品中, 我们亦能看到古典园林中假山的思想和构造理念对他们的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这些作品中假山构建的理念, 思考在当今的设计中, 这些理念的意义与融入设计中的新角度。
一、假山艺术的历史沿革
假山最早是以土筑的方式出现, 如汉武帝时太液池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便是堆土成山, 而叠石为假山也是始于汉代, 之后以叠石闻名的园林无数, 梁孝王的耀华宫筑兔园;北魏张伦造景阳山;唐代李德裕营平泉庄, 牛僧孺置野营第;宋代吴兴叶少蕴园中号称“万石环之”, “凡山中有石隐于土着, 皆穿剔表出之。久之, 一山皆玲珑空洞。”可见“万石”是山土中原有。还有吴中卫清叔园, 吴兴俞子清园;元末维则叠假山即狮子林;清初有余元甲万石园, 出自石涛之手;仇好石叠的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叠的九狮山;汪氏南园“九峰园”;北京李笠翁弓弦胡同半亩园, 当时的叠山大师有张南垣、李笠翁、戈裕良, 其中张、李擅长以土代石的方式, 土、石、树混然一体, 真假难辨。戈裕良叠山在技艺上远超前人,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便是戈裕良所作。而张、李在叠山的造诣更多体现在艺术上, 尤其是张南垣的“墙外奇峰, 断谷数石”, 意境深远。
“疏密得宜, 曲折尽致, 眼前有景”。中国古典园林, 巧与因借, 曲折得宜, 假山在中国传统园林上有重要的地位, 既体现在其既是遮挡又是景致, 促成了园林的曲折与深远。
二、寄情山水的风雅泼墨
苏州博物馆中庭假山是贝聿铭设计的, 借鉴了米芾的山水画, 表现了中国画的意境。这种假山的形式出自《园冶》“掇山篇”, 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 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 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 仿古人笔意, 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 收之圆窗, 宛然镜游也。”
苏州博物馆中庭假山借鉴了计成“粉壁为纸, 以石为绘”的形式, 不同的是贝聿铭在片岩假山前铺开了一片水面, 白墙假山倒影粼粼水面之上, 更显意境深远。
以山水画理论作为叠山理水的依据, 也是传承了计成峭壁山的意蕴。前排的山石颜色纹理仿照山水画的石头的皴法, 后排山石比较简洁, 隐入白墙, 片片立在碎石坡上。开始峰峦叠嶂, 到山势渐远, 最后点点块石, 犹如一幅山水长卷, 宛如画中游。
片岩假山立在碎石铺成的浅滩上, 色彩材质的简洁统一, 体现现代感, 与苏州博物馆建筑中凝练的古典元素相呼应。作为中庭的视觉焦点之一, 显得含蓄收敛, 又意蕴深长。
丈山尺树, 寸马豆人, 墙垣体现的是人的尺度。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看繁体的“園”字就是“口”代表围墙, “土”置于北面代表建筑, 中间的“口”是水池, “衣”代表山石植物。
同为“峭壁山”, 李笠翁的峭壁, 则如筑墙, 蔽以亭屋, 仰观如削, 与穷崖绝壑无异。实际是两种视角, 计成峭壁的视角在中远景, 而李笠翁的峭壁身处其中, 一个是远观山水, 一个至于其中, 咫尺山林。一个是看山水画的观者, 一个是游历山水的旅者。
三、以筑代山的新视角
“中国传统上唯一的建筑体系就是一种景观建筑体系, 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 (王澎, 2011) 。早在2世纪90年代末王澍就以试验的态度, 实践其充满中国传统文人智慧的学术思辨, 他所从事的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营造术的建筑活动。在他的“造园”活动中, 尤其能够体现他这种试验价值的便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那里是他思想与实践的结合物, 也是中国传统造园对现代人居建筑影响的产物, 但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我国传统建筑思想, 以及空间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在那里,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 景观就是“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二期建筑中, 立面空间上出现高低错综的大廊道, 通往不同的教室或空间, 穿行其间, 旁边即是一眼望去的象山, 而这过程本身更像是在攀爬一座座建筑的山。建筑尺度的空间状态上, 传统的建筑和园林, 一层或者两层, 比现代建筑尺度要小得多。而现实要求在这里必须放大建筑的尺度。建筑因此被转化为与山体类似的事物, 建筑的尺度首先是在与山体的对话关系中发生的, 但其后这种对话又返回到建筑之间、建筑内部, 形成尺度之间的更细腻的关系, 形成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现世园林。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2003-2005年的作品, 此时的王澍对中国哲学中对自然山水引入建筑之中已有足够的把握, 从他发表的文章《建筑如山》——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 以建筑筑山体, 其格局气势不可谓不大。而仔细想来, 如果把“假山”这个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分析, 不过就是古人意在与山、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想往下的产物。传统假山既是山的缩微, 又是山的浓缩, 王澍同样借用了他对山水画的欣赏角度, “在外看, 可称‘山外观山’, 但更要紧的, 是走入画中去游, 我称为‘山内观山’……山内观山的经验, 并不是只是看看山内, 还有一种是如何从山内去看山外的, 这关乎人的存在状态, 其实, 造一个房子, 最根本的就是这种存在状态的呈现。”
如何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或者说, 更进一步, 如何得体的把建筑融于环境之中, 成为景的一部分, 是王澍主要解决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假山作为中国古典营建艺术中的瑰宝, 其复杂多变的空间秩序, 寄情山水的人文思想都是值得当下建筑以及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值得研究参考的方向。在现代设计中进行传统文化和景观符号的挖掘, 并不是简单拼贴相加, 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童雋.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比较 篇3
关键词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 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自古至今,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自然观、审美观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进行对比分析则对今后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山高、水长、地广的地理特点形成了中國人大尺度的观念,园林代表为通过人力、物力、财力来展现的皇家园林,其气势和规模都是无与伦比的,对于私家园林,较小的以亩为单位,大的用百亩或公顷为单位。宗教园林一般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成为风景区的一部分,因此用具体单位来衡量就没有意义了。而现代的景观园林大多面向的人群多且广,所以其尺寸依然不小。当然,这个尺寸也是相当灵活的,与地理位置、政府的政策、其功能用途等各个方面相关。
布局方式上皇家园林王者风范浓厚,私家园林更重诗情画意。在理水方式上,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叠山方面,也讲究园必有山;在交通安排上,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路游”为主,故园林中路上曲径通幽,水上曲桥卧波。古典的造园是“有法无式”,其实这不仅是古典园林的特征,也是当代景观设计的共同点。但现代景观设计更为多元化,其不仅具有中国古典的一些设计理念,同时也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景观手法,使得许多园林多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古典园林无论是宏大壮美,还是诗情画意,它的受众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群,即皇室贵族或文人雅客,大众百姓是没有资格去欣赏的,或者说也是没有那个鉴赏能力的。而现代景观设计是面向大众并服务大众的,所以在设计中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如休闲空间、活动集散广场等的设置。
在古典园林中主景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或以山水本身、或以高台建筑、或两者融合,审美重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虽其要素无非山、石、水、动植物、建筑,只是每个时期侧重不同。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设计师的个人因素、大众的需求、政府政策等都使得景观形式更加灵活,主景也就没有那么明确的规律可循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是造园的一个重要营造法则,皇家园林一般运用的是中轴对称的方式,以此体现其庄严大气之感。在江南园林中则多用给人以轻松活泼之感的不对称轴线。但现代的园林景观中空间轴线的运用则越来越淡,对于视觉轴线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广泛的运用,如留园中的绿荫轩,在轩中观鱼赏水,对景见小蓬莱,或越过外廊远眺华步小筑,丰富景象空间同时利用山水布局完成了景观的深远变化。武汉解放公园中将涵虚广场、嘉汇广场、乐春广场串成一条轴线,而其他景点之间基本都是以曲线交通相连既营造一种曲径通幽,增加游览趣味的效果,也使得景观对景、借景形成。同时景观体验的连续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扬州个园以时间作为其逻辑轴线,四季的更迭创造出一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意境。而武汉解放公园湿地便是围绕自然生境规律的逻辑线索展开的,让人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亲身体验湿地生趣。古典园林中讲究对景、借景,像留园中分为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四个景区,各区由围墙相隔,又以廊贯通,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而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少使用实墙围合,大多通过植物、铺装、设施等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所以空间围合形式多样灵活。例如武汉解放公园园景和街景相连,公园三个大门及周边区域建成三个城市绿化开敞空间,使得公园景观和街道景观融合。
植物配置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古典园林在植物选择上种类少,局限性强,因此植物种植的重复率较高讲究的多是“留得枯荷听雨声”、“雨打芭蕉”的诗情画意。而在现代植物配置观赏同时还强调防风、固土、净化等生态功能。除了进行外来树种的引种外,还进行拟自然景观的群落化培植,这样既可以强化地域特征也可以避免不当的植物搭配,有利于将自然环境的生动性引入城市景观建设中。
现代景观设计将尊重自然、尊重场所、尊重使用者作为基本原则。这样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场所的潜能,不仅适宜于人的休憩游乐,而且也可以适当的方式求得营造与环境的共生。对古典园林进行学习同时不能机械、教条化,古典园林的建设更多的依赖于直觉以及经验,现代的设计发展要更好的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尺度,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构思及创造。
参考文献
[1] 陈世珍.园林的印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4.
[2]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
[3] 曹礼昆.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5.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篇4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历史悠久,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理论的推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是世界园林之母并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它孕育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一件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它不断影响着当代和现代世界景观设计,而且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特点的比较,以及前者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来论述中国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以及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元素,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现代因素,发展创新。
【关键字】启示,影响,意境,继承,创新
【正文】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中国也是一个有悠久造园历史的国家,在园林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现存的各代名园不但向我们展示出灿烂的古代园林艺术,同时也在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样式,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园林,重新认识古典园林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园景创作的意义。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和大众新的文化修养条件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如何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迪,如何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创新,是我们学习现代景观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
综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中国园林造园原则说法不一。有人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按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诗情画意、形式独特、手法高超的原则来营造的。而《园冶》中按审美原则来造园的原则是:主张造园以雅朴、遵时、清赏为美,主张造园以灵活洒脱、变幻多端为美,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主张园林以幽静隐僻为美,主张园林以空灵远逸为美。有人说:中国园林的造园处理手法: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空间的对比、渗透和层次、藏与露、空间的组织和引导。还有人将其概括为:自由灵活的布局、空间分隔、空间对比、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对景与借景。我赞同将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四句话:因地制宜;山水为主;植物配置赋予诗情画意;空间的层次与变化。
园林的造园是要满足它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物质的方面是指园林的使用功能,如满足坐卧休息、遮荫蔽雨、游览通行道以及其它的活动。精神方面的功能是指园林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有统一园林景观的主题或情趣。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应该是整个国土内的生活,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它的基本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现在我们国内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我觉得现在国内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于追求西式风格,有些放弃了中国的优秀传统。那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呢?对于中国特色我有两种理解:一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传统古典园林景观体现在现代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他通常以亭台、楼阁、假山、小桥、曲径、池水、松竹梅菊等景观元素为特征。二是现代中国的园林设计应该引入现代的元素、构成材料以及现代表现手法,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精神”。古典园林都是围墙内的景观,而现代景观设计是房屋建筑以外的所有设计,是开放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都与古代人不同;古典园林景观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我们要搞好现代园林就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文化信仰,而非照搬西方。
景观建设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同步发展的,中国的园林是门综合的艺术样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哲学、美学、书画学、雕刻、建筑以及园艺学等;同时,中国园林作为人工自然的代表负载了更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从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环境观。
三、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1、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雨周围的环境和本身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好多设计都是在一块空地上,天然的石块溪流等都被推平填平,野花野草全用砾石覆盖,引进一大批外来的花草树木代替原来的植物景观,这样营造一个“人间天堂”。实际上却是破坏了植被地貌,与周围风景极不协调。而中国古典园林却“崇尚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形成的,具有自然界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宏观上要了解他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他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机一部记录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在空间上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客观赏,这省事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的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风景。
2、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结合文化来做;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吧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感受不到文化的气息,就是说没有把设计思想和设计本身融为一体。
四、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之美。
意境的蕴涵既深也广,其表述的方式必然丰富多样,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借助于人工的叠山里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第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购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给变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意境的信息。此类主题往往得之于古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第三,事先先不确定意境,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再现物境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通过这些文字手段更具体、明确的表述,其所传达的意境信息也就更容易把握了。正是由于园林内的已经蕴含如此深广,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远非其他的园林体系所能企及。
传统园林通过多种手段来营造意境,始终追求在精神层面上打动人心,同样,我们在当前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效果,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有当代中国风格的意境。
景观与建筑一样,都应该要以人为本,但是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来说的话就是要引导人,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的心态日趋浮躁,对许多事情来不及咀嚼与深化就又投入下一个迎面扑来的信息之中。景观设计者不应该迎合这种现象而是应该把民众引导入一个更高的精神的层次上,看看上海近几年来建造的众多的景观,有多少是人们留恋忘返的,有多少是象西湖那样令人激动不已的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它们在时间这个纵向的方向上产生了断裂。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当代这个西学东渐,向西方看齐的时段的脱节,其中虽然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冯纪中先生的方塔园,但是很多都是依样画葫芦,只知形不知意的抄袭,更有人迎合甲方的庸俗的口味做大量的堆砌和拼贴,还高举后现代主义的幌子。在国人眼中西方园林的特色是大场面,大气魄,所有的信息在一瞬间涌入眼中,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激动过后留下的没有回味,就象看现在的好莱坞的电影,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而中国的古典园林却是融入了诗书画等艺术的各种形式,不光从视觉上还从意境上把整个园林提升更高,每一次的游览都会因为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天气,当时的季节而不同。我并不反对西方的园林,我认为西方的园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学习并不是抄袭,相反西方园林还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做法,象法国的拉.维勒特的台地园,在一片绿树掩映的平静的水面的驳岸上刻下了“美丽的天鹅你垂下了头”这样优美的诗句,虽然没有一只天鹅,但是给人留下的遐想的空间是无限的,每一个游览者的脑海中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整个平淡的水面顿时变的绚丽。看看现在的上海的景观似乎没有这样令人遐想的景点,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国的古典园林并不是要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体现不民主的封闭的庭院,这是不符合当代实际情况的,但是古典园林的许多俯首皆是的闪光点,许多的设计手法是应该在现代中国园林设计中应用的。我国私家园林在挖掘封建文人生活上已经达到了我们现在难以企及的完美境界,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对生活挖掘的力度,从文人的性格、追求、交往、娱乐、排场、礼教、自我修养、甚至其人性的灰暗都有涉及并表现。而不仅仅去模仿它的小桥、水口、匾额、倾斜扭曲的树干等等形式。----我不否认,很多“技法”我们是要研究并学习的。
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逐渐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而大多数仿品放在景观中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或是值得大家赏心悦目的地方。
5、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各种评论的抨击。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六、总结
由于古典园林在其形成过程中,以树立和具备了社会所认可的形象和含义,借助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事人的审美趣味,又能做到因地制宜,还很实用,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感。因此,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更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营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而深刻认识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彭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李静主编,《园林概论》,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徐先玲,《园林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景观设计历史与理论
课程作业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篇5
从原始人的择穴定居, 到帝王建造体现其权力与欲望的宫苑与文人士大夫文化山水园的兴盛, 人类对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与理想从满足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发展为内心对审美的更高追求———理想景观。风景园林在这样的理想与追求的驱使下萌生并日益丰富完善起来。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3大园林体系之一, 相比于其它的园林体系, 显示出异常的历史稳定性, 几乎是沿着一个统一的模式发展并完善至今。园林是景观理想的体现, 只有充分表达了理想的园林才具有美的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经久不衰必然也是因其对中国人理想景观的良好表达。
我们期许把中国古典园林同中华民族对于理想景观的追求联系起来, 以寻求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形式表达的源头, 并以人们心目中的景观理想来重识古典园林的美之所在。
1 解读意象
1.1 美学中的意象
意象, 中国美学史用语。意指审美关照和创作构思时的感受、情致;象指出现于想象中的形象。可见, 意象是一种基于个体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想象中的具体形象, 是可以作为实在的形体存在的。
1.2 意象是景观理想
本文所提出的理想景观意象是由几千年来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环境不断的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是理想生活环境的具体模式, 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审美层次的需求。园林的形态则是理想生活环境在审美层次的升华。这种对于生活环境的追求与选择渐渐形成了某种理想的景观存于人们的心中, 这其中产生了使人忘却苦痛的幻想中的神仙境域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神秘的中华风水环境观。这些均是人心对于美好景观形象的向往、理想与需要, 是人类最原始的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是园林形式的本源。本文将从这种最初的理想景观意象着手, 着重讨论中华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意象模式及其与中国古典园林造形特征之间的联系, 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型中典型模式的本质。
2 中国古代的理想景观意象
2.1 景观意象的源起
当自然界中的古猿被迫从密林深处走出, 开始慢慢的学习觅食、捕食并运用自己优势的大脑制造各种简单工具, 人类的文明开始滋长。当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时, 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想些什么?他们的内心渴望的庇护场所是什么模样?这引发了人类对理想生存环境的思考。作为高级文明的园林理想, 源自先民对原始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 那时的人类对自然抱以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 认为自然中必有主宰一切的力量, 使日月更替, 白夜往复, 并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 即景观意象的最初的理想形式。
2.2 先民心中理想景观的典型模式
中国古代先民的理想生存环境模式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研究领域, 我们不必事无巨细的一一道来, 而是从园林领域的研究出发, 只抽象提炼出几个典型的景观意象的结构模式, 来分析园林形态的源头, 分析理想景观结构的特点。
2.2.1 昆仑山神话。
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 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 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 还是在道教传说中, 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 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 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
各种书经图典对昆仑山的位置、形象、景物有过形象地描述。实际上, 诸书所记之昆仑山, 源于古代神话传说, 并非地理上某山之真实记录, 是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的。这一点,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已有卓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 而未尝见。”因此, 根据传闻或神话描写的昆仑山, 似非实指地理上之某山, 而是超世间的仙山、乐土。
对于昆仑山仙境形象地貌的描绘如:《山海经·国内西经》云:“昆仑之虚, 方八百里, 高万仞。……面有九井, 以玉为槛。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 (图1) 又云“赤水出东南隅”, “河水出西北隅”,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大荒西经》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 (燃)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曰:“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 下曰樊桐, 一名板桐;二曰玄圃, 一名阆风;上曰层城 (即增城) , 一名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可知, 昆仑山在各种神论书经中被描述成为内有“弱水”环绕, 外有“炎山”保护的山地地貌。 (图2)
昆仑山中的景物在众书中也有不少提及:如《山海经·西次三经》云:昆仑山“有兽焉, 其状……有鸟焉, 其状……惹鸟兽则死, 惹木则枯。……有木焉, 其状如棠, 黄华赤实, 其味……有草焉, 名曰草, 其状如葵, 其味如葱, 食之已劳”。魏晋以后, 诸书在状写昆仑山鸟兽草木之奇的同时, 又逐渐增多了对宫室楼台的描写。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十曰:昆仑山者, ……上有九层, 第六层有五色玉树, 荫翳五百里, 夜至水上, 其光如烛。第三层有禾穟, 一株满车。
诸书对于昆仑山确切的面貌有着多种的说法, 昆仑山上的鸟兽与植物无论被描述的多么千奇百怪, 宫室楼台多么的光怪陆离, 我们不难发现昆仑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高耸入云的孤峰, 它被山水环绕, 其上楼城重重, 动植物繁多,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神秘地域。
2.2.2 蓬莱仙岛。
居住在沿海水滨的先民, 对烟波浩淼的海洋与大江大河有着即崇拜又敬畏的心理, 再加之自然界中出现的海市蜃楼这种奇异现象, 激发了先人的无穷遐想。“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 历历可见” (沈括, 北宋) 。人们心中遂产生了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仙岛神话。蓬莱神话有“三山”之说, “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 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见相去七万里, 以为邻居焉, 其上台观皆金玉, 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之树皆丛生, 华实皆有滋味, 食之皆不老不死” (《列子·汤问》) 。
可见, 蓬莱仙境被描绘成了具有海岛地理特征的境域。 (图3)
我们通过比较不难看出, 先民们心中的仙境不论是东部海中的蓬莱或西北部高地之昆仑, 竟都有一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 被重水所环绕, 非神仙而不能到的神秘, 金玉的宫阙高高在上, 还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 神芝仙草等资源。中国先民们臆想的神灵们的生活空间, 是神山与大海大水的结合, 它们其中的神山、玉石、醴泉、宫阙和神草正是我们后世造园的几个基本的形体要素。它们在空间结构上的神秘幽远等特点也正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含蓄婉转等某些特征相契合。
2.2.3 壶天仙境。
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 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 在古代, 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 有仙人称壶公者, 悬葫卖药, 夜则归宿葫中, 有人随壶公入葫, 唯见其中仙宫世界, 楼台重门阁道。道教中的“壶”, 不仅盛满仙药, 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可见, 道教仙境是隐藏在悬挂的葫芦中的世外洞天 (图4) 。
此外, 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 其形如壶, 方丈曰方壶, 蓬莱曰蓬壶, 瀛洲曰瀛壶”。可见, 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壶天”这种仙境模式, 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 它隐蔽, 入口极其狭小, 常人不能察觉, 经过一番曲径探幽的旅程方能见内里的别有一番天地, 像后期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现实形象体现。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大多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大如承德避暑山庄, 小如苏州的私家宅院, 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 具有安全性和私密性。中国宅园式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 实际上是受道教崇尚的自然隐逸观所影响的。主人在高高围墙内的园中, 不下厅堂, 尽享山林之乐, 享受与自然交融的美感。人在其间, 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这是一种隐蔽于世的自我满足。
2.2.4 理想的风水佳穴。
“风水”, 讲求人和自然的调和共存, 比较多的理论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 反映了中华先民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 人们对于宅园风水的选择, 实际上正是对理想环境意象的追求。天上的“四象”在风水术中成为“四灵”, “四象”所指的玄武、青龙、白虎和朱雀在宅园风水中具体化为山、水、路、池等自然要素, 但其追求的理想模式完全套用五行四象的方位图式 (图5) 。风水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是: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风水相地的步骤一般分为4个阶段:“觅龙”, “察砂”, “观水”, “点穴”。
风水学以山脉为龙, 觅龙就是在已有的山脉中, 沿着它的蜿蜒之势, 寻找其中最佳的一段山脉。
“察砂”是察考已选龙脉四周围的小山及屏障, 来把握整体山的布局。
“觅龙”与“察砂”即山势的选择, 它的理想模式就是“四象”。“观水”, 顾名思义就是审视宅基龙脉附近的水体。古人对于宅园选址的水体分外讲究, 风水家观水认为水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 萦回环抱的水应源自“天门”, 流向“地户”, 若来不见源流, 谓之“天门开”, 不见水流去处谓之“地户闭”, “水本主财, 门开则财来, 户闭则用不竭” (楼庆西, 2002) , 此为最佳水势。“抱水”———宅前池塘或河流, 呈半月状或环抱状可使宅地生气凝聚不散。这些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处理有很大影响。
“点穴”, 确定宅基的范围。中国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之为穴, 择风水佳地实际上就是则穴。实际上, “点穴”是对于觅龙、察砂、观水选择的综合权衡与分析。
中华先民追求的风水佳穴的理想环境意象总结起来就是:四周群山环抱, 曲水围绕, 水口含合有度, 水流绵延曲折, 前穴明堂开朗豁达。不难发现, 它与上面所述的壶天仙境模式有着很多的趋同点, 均是含和围抱之中求开朗豁达的景象, 可见, 先民们选择自己或已故的祖先的宅穴还是已原始的仙境为理想蓝本的。 (图6)
2.3 对典型景观意象特征的整体概括
通过分析, 对几种理想景观意象的特征作了详细总结 (表1) , 发现了几种不同的理想景观意象所表达的心理诉求是极其一致的, 并且存在着某些典型的相同结构。围合隔离的封闭空间表达了内心对幽深与隐蔽场所的崇拜, 狭小不易察觉的入口与引导性的廊道则是乱世求得安居的诉求。
3 古典园林中的典型理想景观模式
园林是可游可感的空间艺术, 是理想环境的现实表达。古典园林利用各种造园要素创造并组织空间环境, 所呈现出的空间艺术与理想意象中表达的空间结构有着相似的特征。理想意象中的一些基本山水模式在古典园林中都有所体现, 古典园林并以其更为丰富的表达载体和表达形式深化并发展了理想模式中的空间特征, 使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营造更加出神入化。
3.1“一池三山”的理想山水模式
从秦汉时期对仙境模山范水完全的临摹与缩写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古典园林, 山水园一直占据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精妙作品在山水的布局上借鉴了理想意象的模式, 仙境中蓬莱仙岛“一池三山”的布局是诸多山水园林的蓝本。皇家园林多模仿蓬莱仙境的地形模式, 自秦始皇在长池中摹写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后, 诸多的帝王都争相效仿。北宋徽宗赵佶在汴京城营造艮岳, 即把蓬壶仙岛立于曲江池中, 是典型“一池三山”的布局, “万园之园”清代圆明园中福海也同样取自“一池三山”的山水布局 (图7) 。私家园林中也有“一池三山”的写实版本。苏州著名的园林留园在水面上即设计了三仙岛的布局结构 (图8) 。
古典园林中的石多独立成景, 园林选石要透、露、瘦、皱方可。园林这样的选石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石景的自然与朴实, 不经加工的原始之态为美, 且石要玲珑有致, 似有灵气仙气一般, 才有赏玩的趣味。古典园林中的置石最高的境界便是宛若仙境中的灵石, 可画龙点睛, 使景色增仙域之气。留园冠云峰庭院, 院内有3座石峰, 主峰为冠云峰, 位于园的中部, 峰高6.5 m, 独具瘦、漏、透、皱之秀美。东侧为瑞云峰, 西侧岫云峰, 体形稍小, 均挺拔秀美, 位居在次, 3座石峰如从天而降的灵石, 其排列布局竟与三仙山的模式同出一辙! (图9)
3.2 小口大腔的“葫芦”结构
壶天仙境与桃花源小豁口大内腔的“葫芦”形对比性空间结构在古典园林中有诸多体现。
许多古典园林的实例都深得壶天仙境大小空间对比的意境启发, 力图营造小豁口与大内腔的结构, 以达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意境, 有的园子直接把类似葫芦的形状应用于门的设计 (图10) , 而更多的宅园则利用曲折的连廊来实现这一意境。苏州留园的入口处设计极为鲜明的表达了壶天仙境的意象 (图11) , 大小空间的对比带来了极为强烈的空间感。南京的瞻园, 它的入口部分处理也是根据大小对比来组织空间的。这样, 实际上很小的主要景致也会给人以开阔之感 (图12) 。
4 结语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艺术性,室内设计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于世,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两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文人雅士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和大自然共呼吸,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作为自然的生活的环境场所,理应为人们所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将诗画的情趣融贯于园林之中,粉墙黛瓦栗色梁柱,墨绿挂落,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灵活布局,为当代室内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塑造空间气质的相似性表现
就室内设计而言,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其本质是对空间气质的塑造。通常所说的室内风格,实际是指室内空间的气质与艺术性。室内设计实际上是根据空间的用途、性格,塑造最合适的空间形象,从而使特定的空间显示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的含蓄”是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室内设计艺术尽管在表现手段、塑造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追求的都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带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因此,设计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运用高超的技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感人的具体形象传递给大众。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园林以其意境的含蓄深广,情景交融的境界感人至深。可以说是室内设计的“前车之鉴”,利用设计元素营造出一种意境,以此来陶冶情操、美化环境、柔化空间、增添生气、抒发情怀、创造氛围。
在室内设计中塑造空间气质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中围绕营造质朴典雅的氛围展开,布局上采用传统庭院的营建方式,在空间转换、交接置景的处理上,运用景棚搭建技巧,造型上打破传统法则,将原构件重新组合出新,将门环、条几、斗拱、门罩赋予新的用法,引入石、水和植物等室外园林元素,色彩上融入私家园林的清雅,就能营造出具有神韵的室内环境。
2 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江南私家园林采用了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
2.1 围而不隔,隔而不断
室外园林造景的范围和体量相对于室内而言要大的多,而且对空间的组织分隔也随意、多变,这也常使得游人对园林空间的大小、形状、方位等的认识是模糊不定的,容易忽略园林空间的存在。但在人们视线可及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划分必定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
室内空间分隔时,往往因为某些生活必需,常用墙体、木板、帘、布等严密分隔空间,使得原本有限的室内空间愈显拘谨,有时也会因为一些辅助墙体占据了空间而被拆除,进而狭小空间一览无余。江南私家园林通常运用园门、假山、围墙等元素,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的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就是“分景”。“分景”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可加深景深,丰富层次,划分功能与空间。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灵活,形成许多不同形式的院落,可谓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情趣。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如留园的古木交柯、石林小院、五峰仙馆等。“隔景”的应用可以使室内区域划分合理,整体布局灵活多变,增添空间趣味,在江南私家园林隔景处理中,也有些小院无实用功能称作“哑巴院”,却在景观中起到点景、对景、转景的作用。在室内空间设置,有着添情、添景烘托气氛的作用。
2.2 借景对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就是将园外的景,通过一些艺术手法组合到园内可欣赏的范围,突破了园林自身的局限,借外景的同时又使园内风景扩大、延伸出去,使自身融入外在空间中;另外,园林中不同区域的景常常会通过门、窗、洞等来互借,也就是对景。对景也有很多处理手法,如:框景、障景、分景等。但无论是借是对,其目的都是为了丰富园景,扩展空间。在室内这种借对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法创造,如:利用窗将室外风景借入室内,把室内空间延伸出去,或在室内墙面上挂一面镜,将对面较好景致收入镜中,扩大室内空间感的同时又可使呆板生硬的室内墙面生动丰富。
2.3 对比与协调
园林中常通过具体对比,整体协调来构建景园。动静、虚实、曲直、大小、聚散等这些都是对比的手法。其中,动静、虚实的运用更为广泛。园林中动静对比大到动静景区的划分,小到各构园要素之间的对比协调。如:山静水动、水静鱼游、树静影动等。居室空间中的书房、卧室,公司、单位的办公区等都应以静为主,动为辅,而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的中庭、大厅则可多用动的元素。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为广泛,例如,大小空间相连,通过小空间的对比、衬托,给人一种大空间更大的幻觉。例如在苏州的网师园,作为私家园林依附于住宅的西侧,由于住宅在园之间插进了一条又小、又窄、又暗、又封闭的过渡空间,每当人们穿过它的时候,便可借其起到一种烘托、对比的作用,从而给人一种主空间无限扩大的感觉。再如苏州的留园,它在处理入口空间时也用到类似的手法,当游人走进入口时,会感到异常的曲折、狭长、封闭,游人的视线也被大大的压缩,甚至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当走进了主空间的时候,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诗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手法不仅被古典园林所青睐,就是在近几年来城市住宅里出现的门厅也起到如此的效果,刚进到房间感觉门厅很狭小,压缩了人们的视线,给人一种压抑感,甚至不愿多呆一会,但当你进入客厅或主空间时,便会感觉视线豁然开朗,心情似乎也随之开朗许多。有的住宅里并没有门厅,但通常在设计入口时会有一个玄关,玄关一词原是指佛教入道之门,演变到后来,泛指厅堂的外门,现在一般指房门入口的区域,如此的设计原因有三:1)方便客人脱衣换鞋。2)起到装饰的效果。3)与园林空间设计的道理有所类似,同时和园林设计手法中“藏与露”的原理大相径庭,有一个玄关,不但起到空间对比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客人一进房间就对整个房间一览无余,暂把房间的面貌“藏”起来。《红楼梦》里所描绘大观园的入口时这样写到:当贾政领着一批人走进园门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总而言之,藏是为了更好的露。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在近几年来建造的新园林中有所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空间是一门艺术,空间的艺术性由空间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当人们在接受空间的这种艺术情态时,总不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方能感受它,也就是说,空间的魅力往往是通过空间引发出其他艺术,从而产生美感。因此,要塑造一个有独特气质的艺术性强的空间,首先要给空间性格一个明确的定位,抓住空间的灵魂,弄清空间的地位,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很好地利用空间的实体要素,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汲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精髓,结合先进技术,塑造出风格迥异、独具风韵的空间,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的空间艺术性来延拓中国室内设计文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淳,周昕涛.现代室内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环境景观概论之中国古典园林简介】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11-14
园林环境中的景观设计09-19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10-02
中国景观园林结课总结11-09
生态园林:园林景观08-12
城市景观园林05-17
园林特色景观07-06
园林建设园林景观设计08-03
道路园林景观07-14
园林植物景观特色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