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通用11篇)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1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教学目标
①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②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③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④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⑤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2、难点
①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④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系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总是又想吃又怕胖,这可怎么办呢?你有没 有同样的烦恼?难道食物中所有营养物质都会被身体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 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胖生: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
胖生: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 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演示消化系统的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模型,辨识消化管各部分和消化腺各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尝试说出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态和位置。尝试描述消化腺的形态和位置。游戏
把消化系统组成的各器官名称卡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参加排序游戏的同学,看看大家对它们的结构位置掌握的如何?
2、消化道(1)、口腔
①牙:人体中的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的臼齿。
②舌:肌肉质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别食物的味道、搅伴食物、辅助发音等。(2)、食管
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3)、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4)、小肠
3、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能分泌消化液)演示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结构。
小结: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小肠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三)、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它们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复习提问:进化消化系统是由什么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导入新课: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讨论: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请推测食物中的确良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小结: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这一过程叫食物的消化。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三)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第3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口腔内的消化
讨论:食物入口,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
小结: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口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在食团,以便吞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那么食物在胃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食团进入胃内,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小肠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第4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导入新课
医院里医生给一位病人诊断时说:“你尽管吃得多,吃得香,胃口好,但你还是营养不良。因为,你吃进去的东西不仅消化不好,而且吸收也不好。”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鸡小肠。
讨论: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肠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小肠,先展示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 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结: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倍。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做微绒毛。
2、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引,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引。讨论 :
(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2)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是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展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肠吸收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 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2
关键词:集群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内在机理
当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科技界、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升落后地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捷径。纵观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生的事物。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层面,很少有学者从集群层面探讨自主创新,以及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角度探讨集群自主创新问题。因此,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探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回顾
1.1 自主创新
目前,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从国家层面,陈至立(2005)从宏观的国家层面认为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1]。从企业层面,学者们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方面,傅家骥等(1998)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2]。周寄中等(2005)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3]。李伟等(2009)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是指本土创新企业通过技术资源积累和创新能力培育,进行研发活动,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其进程包含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三个阶段[4]。
1.2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王立军(2007)在综合国内外关于技术引进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技术引进是当事人通过国际之间贸易行为,建立传授专有技术,转让或许可工业产权的契约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和扩散四个过程来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以此获得最大效益的过程[5]。刘吉昌等(2007)认为,技术引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国外的软硬件技术及智力(人才),以迅速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过程[6]。消化吸收是指领会引进技术的技术原理、结构和设计思想,掌握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学会同类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制造方法和工艺的诀窍;掌握原材料和配套件的特点以及使用[7]。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20年左右,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总体上,我国对引进的技术缺乏有效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最终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谢伟(1994)在探讨技术引进和技术积累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企业动力不足是导致消化吸收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应该给予相应企业政策支持[8]。傅强和杨秀苔曾用模型说明,中国要想弥补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必须有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发展创新的阶段,否则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但存在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9]。李力(2005)认为缺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联动机制是导致消化吸收不力的另一主要原因,只有营造有利环境、采取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试点工程”、探索有效途径,才能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10]。
1.3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1]:一种认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是替代关系,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有“挤出效应”[12]。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引进能够促进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二者具有互补关系。万君康(2000)认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方面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反求工程训练了科技队伍,不断提高R&D能力,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技术内在突破的过程,将带动该系统向学习型、知识型转变,有利于敏捷地搜索引进吸纳外界的先进技术[13]。徐冠华(2006)指出,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并强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14]。李磊(2007)以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研究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通过实证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互补关系,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二者关系稳定程度不同[15]。孙建等(2009)通过对替代互补关系的数理刻画,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替代互补关系,认为总体而言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具有较弱的互补关系,科技人才是影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11]。总之,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进而推动自主创新,达到提升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过来,如果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则有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成效,进一步促进组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观点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集群自主创新。
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自主创新和国家自主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而从集群层面来考察和探讨自主创新的文献则比较少见,对集群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就更少。集群自主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以掌握集群产业核心技术为标志,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以培育和提升集群核心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有效整合集群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扩散和应用而产生的创新行为[16]。
2.1.2 集群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很少有学者从集群层面探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王立军(2007)分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5],但对集群技术引进、集群技术消化吸收等概念未进行明确的界定。在借鉴相关文献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集群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集群技术引进通常是由集群内少数技术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和机构充当“技术引进代理人”,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与集群外部技术源互动,学习发达集群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在集群内部转移、扩散引进技术进而转化为集群技术,以迅速提升本集群的技术水平,从而缩短与发达集群技术差距的过程;集群消化吸收是指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针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分析、熟悉、消化和掌握并进行再创新,进而把创新技术向集群内其它企业进行传播、扩散的过程。
2.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纵观世界各国的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创新都以集群的形式出现。目前,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和企业层面,而很少有学者从集群层面来探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集群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及其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王立军(2007)分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认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促进集群产品结构调整、实现集群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集群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5]。刘帮成(2009)从知识战略视角探讨了技术引进对组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对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要想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再创新,企业应该展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战略来匹配和指导[17]
在借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关系相关研究以及李琳(2005)相关研究[18]的基础上,结合集群自主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引入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探讨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Cohen 和Levinthal(1990)认为,通常采用“看门人”机制来探讨组织外部技术的获取问题[19]。在集群环境下,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吸收能力的集群行为主体(如企业家、企业或机构) 通常扮演“看门人”角色,本文称之为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而集群内技术吸收能力相对较低的行为主体则扮演“非看门人”角色,即集群“非技术引进代理人”。集群技术吸收能力主要取决于群内“技术引进代理人”的吸收能力,同时还受到“技术引进代理人”与“非技术引进代理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的影响。
在集群技术获取与扩散过程中,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充当外部技术的“接受器”、“分析器”和“消化器”的作用,其对外部技术的获取能力是集群潜在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表现。在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获取并消化外部技术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特别是“技术引进代理人”与“非技术引进代理人”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集群将外部技术源扩散到集群内其他行为主体的效率,这是集群现实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表现。集群现实技术吸收能力越强,集群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集群潜在技术吸收能力和现实技术吸收能力的有效整合共同决定着集群对外部技术获取与扩散程度,最终决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总之,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境下,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的技术吸收能力及其与“非技术引进代理人”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集群对外部技术的获取、扩散、积累和创造性地再开发外部技术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
3 结论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3
食物中的核酸多与蛋白质结合为核蛋白,在胃中受胃酸的作用,或在小肠中受蛋白酶作用,分解为核酸和蛋白质。
食物中的DNA和RNA在小肠内分别被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和核糖核酸酶(RNase)水解为寡核苷酸(低级多核苷酸)和部分单核苷酸。
小肠黏膜分泌二酯酶和核苷酶,这些酶对底物都有一定的特异性,二酯酶将寡核苷酸水解成单核苷酸,核苷酸酶则进一步将核苷酸水解为核苷和磷酸。
核苷可以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但嘧啶核苷也被肠黏膜细胞生成的嘧啶核苷酶所水解,生成嘧啶碱基,由扩散方式或经特殊的运输方式吸收。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则被黏膜细胞的黄嘌呤氧化酶氧化为尿酸,尿酸通过扩散或经载体转运被吸收。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经肾脏而随尿液排出。
核苷酸在体内可以由其他物质如某些氨基酸、核糖磷酸、二氧化碳、一碳基团等简单物质合成,此途径称“从头合成途径”,所以人类不需要依靠膳食供应核苷酸。但消化吸收而来的碱基在某些组织(如骨髓、脑、脾脏)内可以直接加以利用生成核苷酸,生物细胞再以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核酸。
综上所述,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人体细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正常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核酸太少,也不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从头合成途径”。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所谓核酸营养保健品,是从一些生物体(包括各种植物、酵母和动物等)的细胞中提取的核酸。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各种食物就含有丰富的核酸,以及消化道内脱落的细胞,細菌释放的核酸,水解后产生大量的核苷酸等可被机体吸收。而核酸的合成不存在“必要元素”一说,不像氨基酸必须从体外摄取。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4
备教案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肠腺、胃腺、胰腺
⑴消化道
口腔→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冠、牙颈、牙龈)
龋齿的原因(吃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
咽
→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食道
胃
→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形成粪便
肛门→排出粪便
⑵消化腺
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肠腺
→肠液液(含多种消化酶)
胰腺
→胰液(含多种消化酶)
肝(最大)→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①细细咀嚼馒头有甜味,因为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②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是因为胆汁分泌过少,影响脂肪的消化。
二、食物的消化
⑴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⑵食物消化的种类
物理性消化——咀嚼和搅拌
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作用下进行的 ⑶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消化过程及场所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胃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胃
小肠
胆汁
脂肪酶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⑷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蛋白质、淀粉、脂肪
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营养物质的吸收
⑴吸收部位
食道——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
——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⑵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特点)
①小肠内表面具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⑶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毛细淋巴管;其余营养物质
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 篇5
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
科 目 生物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执 笔 者 李西娟老师 授课者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 观看、思考 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 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 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启发、诱导 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 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 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倾听 讲授 典型例题 1.血液中没有( ) A.氨基酸 B.脂肪酸 C.麦芽糖 D.维生素 【答案】C。 【分析】而麦芽糖则不能被吸收,必需再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所以血液中没有麦芽糖。 2.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腹泻严重,这时进行治疗的方案有以下几种,请选择( )A.口服葡萄糖B.口服生理盐水 C.静脉注射生理盐水D.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答案】C 【分析】由于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所以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但由于胃肠功能失调,所以不能口服,应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来补充体内的水和无机盐。 3.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 C,胰液、肠液、胆汁 D,肠液、胰液、唾液 【答案】C 【分析】植物油的成分是脂肪,该题实际上是考查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的消化液是胆汁,只起乳化作用(物理变化,将大分子脂肪变为脂肪微粒),胰液中有胰脂肪酶,肠液中有肠脂肪酶。 4.三个试管内有相同量的鲜牛肉,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分别加入不同的消化液,消化最快的一组是 ( ) A.胃液、肠液 B,胰液、胃液 C,胰液、肠液 D,唾液、胰液 【答案】C 【分析】鲜牛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蛋白质的消化,唾液内无蛋白酶,胃液内有胃蛋白酶,但要注意胃液呈酸性,只有胰液和肠液的生存环境相同,而且,胰液中有胰蛋白酶,肠液中有肠肽酶,能将蛋白质完全消化成氨基酸。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 A.牙齿咀嚼的缘故 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3.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唾 B.胃液C胆汁 D.肠液 0 4.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①唾液腺②胃腺 ③肝脏④肠腺 ⑤胰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③④⑤ D.①③⑤5.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 ( )①蛋白质 ②淀粉③脂类 ④无机盐⑤纤维素 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③②① D.②①③ 二、判断题 1.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 ) 2.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 3.小肠是食物最主要的消化场所,大肠是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吸收场所( ) 三、填空题 1.肝脏有病的人怕吃油腻食物,这主要是因为 分泌不足。 3.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种有机物的消化液 是 4.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5.牙齿的咀嚼能将大块食物磨碎成小块,这样有利于消化的主要道理是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篇6
赵庄小学孙志玲
《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7
1 企业引进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引进风险主要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所引进的技术领域的不熟悉,技术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引进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1 技术及技术输出方选择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对我国而言还是卖方垄断市场,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输出方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处境比较被动。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对企业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能奠定更高的起点,使技术赶超更加成为可能,也为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证。
1.1.1 技术辨识风险
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输出方往往不愿将尖端的核心技术加以转让,企业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术转让成本,却只引进了二流的、已淘汰的技术,或是搬回一些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如何辨别企业即将引进的技术的先进性成了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1.2 技术匹配风险
企业采取引进新技术方式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本身不成熟而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也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企业而言过于复杂而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很小甚至亏损。另外企业可能因为某项配套技术未能引进或是核心技术不到位,而使企业的整个技术引进活动成为一盘散沙,或是技术研发无法开展。
1.1.3 供方能力风险
企业在选择技术输出方时,也必须慎重考虑。技术输出方是否能给企业提供持续的帮助也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输出方供给能力不足可能会拖延技术引进的进度,甚至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技术输出方的R&D实力,其母公司背景,技术输出经验,在业界的口碑,近年的业绩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选择技术输出方时考虑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活动将存在风险隐患。
1.1.4 政策性风险
企业拟引进的技术是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或者鼓励发展的技术领域范围内,也是在技术选择阶段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技术引进不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或者优惠待遇,企业就可能在资源、成本方面增加损耗,甚至对一些企业而言,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
1.2 技术就位风险及其成因
当引进的技术将要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时,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企业要承担“技术就位”的风险。
1.2.1 软件环境风险
软件环境的风险可能产生于企业员工技术能力和团队氛围等等。其一,企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无法累积技术智力资源;其二,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员技术知识老化,企业现有的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导致技术应用被迫延迟或终止;其三,团队氛围也影响着技术是否能顺利就位,如果企业团队氛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将无形当中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阻碍技术按期就位。
1.2.2 硬件环境风险
硬件环境的主要风险潜伏在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落差,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落后都限制了新技术的投入生产,致使技术无法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可能缺乏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支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取得,供应商的供货时滞也会影响技术就位,影响到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以及造成巨大损失。
1.2.3 供方支持风险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对企业引进技术的顺利就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越高,当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越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否则当遇到凭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没有技术输出方的经验指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进度势必延缓,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2]。
1.3 市场投入风险及其成因
我国企业在市场投放方面的失败率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和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3.1 市场调研风险
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看好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把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来以期获得经济利润。市场调研的困难使企业很难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使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引进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而导致错误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策略,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目标无法达成,技术引进工作濒临失败。
1.3.2 市场反馈风险
企业从投放新产品或服务到收到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回馈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这让技术引进企业无法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为引进技术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急需从市场上获得回报以缓解资金压力。如果时滞过长,必将影响企业收回在技术引进阶段投入的资金,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影响着对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从而影响技术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市场竞争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不仅要与现有市场的商品竞争,还要应对竞争对手新技术产品的潜在竞争,相互之间的争夺会使整个产业的获利水平下降,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在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得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需承担债务风险。
2 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缺乏、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企业无法顺利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人。
2.1 资源储备风险及其成因
2.1.1 资金储备风险
据统计,2002年韩国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可达1∶8,而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0.08,仅为韩国的百分之一[3]。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企业往往在引进技术及成套设备后,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的压力,对于后继的消化吸收资金便常常难以保证。由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一般较多,并潜在着高风险,消化吸收资金的短缺便成了我国技术引进企业的普遍风险。
2.1.2 技术力量储备风险
企业当前的技术队伍是否足够担当起消化吸收的任务也是必须要仔细评估的。国外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建设高科技的团队环境,每个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的应用培训或派遣专家短期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技术力量。而我国企业技术团队大多由项目需要临时组成,完成项目后解散,并且不太重视团队的建设。在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时,如果现有的技术队伍无法顺利攻关,则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不得不宣告失败。
2.2 技术引进结构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等,本文所指的技术引进结构指技术引进中各种引进方式的构成。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企业消化吸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产生技术引进结构风险。据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金额为37.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2亿美元,仅占设备引进合同金额的11.1%[4],技术费包括用于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商标许可等的金额。因为消化吸收主要是对软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对引进设备的掌握。技术费比例过低,企业对设备的软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少,企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对物化在设备中的软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
2.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力地激励了创新活动的深入;从技术扩散方面来讲,知识产权则保证了扩散的有序进行。因此,有无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直接影响到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
2.3.1 产权制度风险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有待完善。其一,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国内只有少数高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其三我国各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效率。
2.3.2 产权意识风险
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内知识产权常识不够普及。我国仅有华为、中兴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寥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 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从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到DVD,乃至小小的打火机,都被卷入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纠纷中,到2005年,我国DVD生产企业已经赔付了30亿元人民币给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今后还将陆续支付200亿元人民币[6]。
3 企业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才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技术上能持续的开发进步。但是受到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再创新质量、企业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再创新道路也是充满风险[7]。
3.1 战略决策风险及其成因
再创新决策包括监测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根据战略选择再创新项目。企业进行再创新决策时,对决策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再创新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再创新成果的前提,决策是否正确跟决策者占有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获得信息的成本随信息的完全程度跳跃式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我国不少企业设有专职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新闻媒介中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难以作为决策依据。而已形成的某些行业的信息中心储存有大量的相对完整的信息,但其传递方式不灵活,渠道单一,不易于让人获取。
在进行再创新决策选择项目时,多数企业决策者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个别同类企业的技术变化和企业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靠个人的经验做出决策,再创新风险自然增大。此外,在进行再创新决策时,“长官意志”型决策也时有发生,这更加使再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增大[8]。
3.2 再创新质量风险及其成因
3.2.1 生产质量风险
再创新成果有可能受到技术自身的规律限制而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由于技术对生产条件要求过高,导致工艺和其它配套技术的要求的限制,技术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企业如果不注重与外部相关团体或个人合作,不关注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安全条例的颁发过程等等,也将影响到企业再创新成果的生产质量。如果企业再创新成果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只是推出同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创新产品将大为贬值,再创新的产品盈利前景渺茫,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企业不得不面临再创新投资难以获得回报的窘境。
3.2.2 质量保障风险
再创新的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质量保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质量检验人员,如果质量检验人员不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没有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或不具有鲜明的立场,再创新成果的质量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质量指标反馈系统,质量指标检验难以开展,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是大事,轻则伤客户、损信誉,重则被索赔、起纠纷。第三,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检验和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也会对再创新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再创新成果的质量低下,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再创新成果则功亏一篑。
3.3 企业管理能力风险及其成因
3.3.1 组织机构风险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员的集合体。因此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力活动的过程,是组织和发挥企业员工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企业进行再创新时,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机构挂牌办公,但这些机构并未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应有的职权。就总体而言,企业内服务于再创新的组织结构的缺位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损失,造成再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企业再创新风险的发生。
3.3.2 人员流失风险
再创新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铸造的,如果对再创新成果的分配没有妥善解决,对技术人员创新贡献的评价有失公允,不免会使技术人员萌生去意。这样企业就可能面临技术人员出走的同时,技术成果也会随之而去的风险。例如,2001年底,二汽技术中心12名从事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集体出走,参与安徽奇瑞汽车事业计划,并最终组成一支20余人的技术队伍,成为奇瑞汽车开发设计的中坚力量,这对二汽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损失[9]。
4 小结
本文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风险按照过程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同时讨论了企业在应对这些风险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青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97-98.
[2]马善记.消化吸收比技术引进更重要[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科技贸易司,2004年技术引进情况[EB/OL],http://kjs.mofcom.gov.cn/aarticle/bn/bt/200501/20050100338084.html.
[4]赵晓辉,吴琼.中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1/con-tent_3951832.htm.
[5]余斯怡.知识产权在中国,想说爱你不容易[J].经济与法,2006(8):105-106.
[6]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对东风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批判[EB/OL].http://www.dajun.com.cn/dongf.htm
[7]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8]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8-39.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 篇8
联明学校:左宝铸
《食物的消化》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第三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消化器官以及消化道的组成,并且要让学生意识到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并去保护消化器官。通过与学生之间谈话,了解他们喜欢吃什么,从实际生活出发,我从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没有陌生感,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食物去哪儿即食物的消化。
本节课我采用幽默的话语,在讲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可爱又有趣的图片,而且在开头会让学生去想自己吃饭过程,激发学生头脑中关于食物消化的浅认知,同时能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教师一起去探寻食物消化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前收集大量图片,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来认知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人体消化器官的形态。在讲述消化器官的运动方式(蠕动)时,列举了几个形象鲜明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从而给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介绍了食物的消化器官后,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头脑里形成一整套系统,我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系统图,通过联系从而记住消化道的组成,另外学生会自己画自己用文字箭头表示消化器官组成消化道。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例如看到东西不想吃,或者只想吃肉,而不喜欢吃蔬菜,经常有学生吃某些食物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引出消化器官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消化器官。让学生自己去说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拥有一个棒棒的身体。这节课,学生整体反响很好,上课中会积极发言,踊跃回答问题。并且在提问中,我发现学生对消化道的组成已经有一个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可取之处:
1、从现实生活从发,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2、多媒体课件动态而又形象,画面感强烈,调动学生积极性
3、教学环节紧凑
4、让学生在下课活动中做实验,做模型,让学生爱上科学
5、板书设计明了
不足之处:
讲授结束时还有十几分钟下课,未能安排习题。
采取措施: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9
引起肚子胀不消化的原因是什么
1、食物发酵引起肚子胀
正常情况下,回肠下端和升结肠有大量细菌存在。如果食糜在这段肠子里,因某种原因停留时间过长,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食糜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引起腹胀。
2、胃肠道中气体吸收障碍引起肚子胀
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大部分气体,经肠壁血管吸收后,由肺部呼吸排出体外。有些疾病,肠壁血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肠腔内气体吸收,从而引起腹胀。
3、胃肠道内气体排出障碍引起肚子胀
因某些原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所以肠腔内的气体排不出体外,因而引起腹胀。
防止腹胀的根本方法是,改善胃肠道环境,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有效加强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防治腹胀。
促消化食物推荐
水果
山楂柑橘促消化
开胃助消化食物有山楂、柑橘类等。饱食之后,喝一杯橙汁,可解油腻、消积食,并有止渴醒酒的妙用,因为橙子中富含有机酸,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此外,木瓜有“百益果王”之称,含有独特的蛋白酶,对含有蛋白质的肉类有较强的软化作用。如果将木瓜与肉类一起烧,不但容易烧酥,且可以减少油腻感。饭后吃木瓜能解除油腻的感觉;山楂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胆固醇,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苹果含丰富的钾,富含的果胶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作用,对解油腻有好处;香蕉也有润肠、解毒、解油腻作用。
蔬菜
萝卜洋葱效果好
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解除油腻作用,特别是萝卜、洋葱效果好,有较强的解油腻、助消化的功效。吃生萝卜,对胃部胀满有缓解作用。洋葱几乎不含脂肪,有平肝、润肠的功能,能减少油腻感和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胆固醇升高。
饮品
大麦茶解腻护胃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10
1 材料
来自宁夏灵武市下桥琦灵养殖场、银川市周贵养殖场、灵武市力德牧原养殖场、灵武市万华养殖场和灵武市建业公司养殖场的滩羊、白山羊、一般黑山羊和乌色黑山羊, 1岁成年的羯羊和母羊, 共计29只。浓度均为1 g/L标准溶液 (Ca2+、Fe2+、Cu2+、Zn2+) 、琼脂 (优级纯) 、La3+溶液 (优级纯) 、浓硝酸 (优级纯) , 均购自为民生物。
2 方法
2.1 羊肉样品的消化
取适量新鲜羊肉剁碎, 称取2.00 g, 将样品置于烧杯中, 先加入浓硝酸5 m L, 再加入高氯酸1 m L, 在通风橱内加热, 直到肉样完全溶解, 得到淡黄色透明液体, 冒浓白烟, 用超纯水分数次将液体转入25 m L容量瓶内, 定容后摇匀, 同时进行空白试验。测定Ca2+时加入1 m L La3+以去除乙炔火焰中Al、Ti、PO3-4、Si O2-3的干扰[12]。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将各元素标准液进行梯度稀释, 线性范围分别为Fe:0~25μg/m L, Cu:0~0.5μg/m L, Ca:0~5μg/m L, Zn:0~5μg/m L梯度稀释溶液定容时, 加入浓硝酸2 m L, La3+溶液1 m L, 最后以超纯水定容, 等待测定。
2.3 仪器工作条件
(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 (见表2)
4种元素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3.2 检出限考察
根据2.3仪器的工作条件, 对制备试剂的空白溶液连续测定11次, 计算测定数值求出空白溶液的标准偏差。根据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或者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盟 (IUPAC) 中光谱学的检出限为标准偏差的3倍除以标准曲线斜率, 检出限, 见表2。
3.3 精密度考察
根据2.3仪器的工作条件, 对相同肉样连续测定5次, 计算Ca、Fe、Cu、Zn的5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 (RSD) 。Ca、Fe、Cu、Zn的RSD分别为1.3%、0.8%、1.2%、1.1%, 表明此方法精密, 可以用来测定样品[13]。
3.4 样品测定
虽然钙在人体中不属于微量元素, 但它的缺乏也会引起人体的许多疾病。孕妇缺钙可导致肌肉抽搐, 胎儿先天性喉软骨软化, 小孩缺钙可导致生长发育落后, 老年人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等病症[14]。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要组成元素, 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样的携带者, 其功能十分重要, 人体中铁含量不超过3~5 g。人体缺铁时, 引起体内无机盐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使体内铅、镁和钴等元素含量增加, 血液中维生素含量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最终导致贫血、极易疲劳等[15]。铜遍布人体全身, 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在维持体内新陈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人体缺铜会导致贫血、呼吸作用受阻, 严重时可产生白化病[16]。锌可以维持细胞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机体免疫。人体缺锌时酶活性下降, 相关代谢紊乱, 从而使人体生长发育受阻, 儿童缺锌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 呼吸道频繁感染, 甚至智力发育障碍[17]。
对本试验所测的29个样品进行分析比较, 从种间比较可以看出, 白山羊的铜和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52.94 mg/kg、157.66 mg/kg, 一般黑山羊的锌和铁含量最高, 分别为178.81 mg/kg、18.32 mg/kg, 乌色黑山羊的铜和铁含量最低, 分别为43.60 mg/kg、16.46 mg/kg, 滩羊的钙和锌含量最低, 分别为113.59 mg/kg、144.61 mg/kg, 见图1。根据性别不同, 母羊4种元素的含量均低于羯羊4种元素的含量, 见图2。由年龄的差异来看, 成年羊的铜、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68.02 mg/kg、217.52 mg/kg, 1.5岁羊锌含量最高, 为174.58 mg/kg, 2.5岁羊的铁含量最高, 为18.61 mg/kg, 见图3。从总体来看, 不论什么品种的羊, 羊肉中铜和锌的含量均居于前列。
4 结论
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有什么? 篇11
避免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过强食物,机械性刺激增加对粘膜损伤,破坏胃粘膜屏障,如粗粮、芹菜、韭菜、雪菜、竹笋及干果类等。化学性刺激会增加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如咖啡、浓茶、烈酒、浓肉汤等。
禁忌易产酸食物,如地瓜、土豆、过甜点心及糖醋食品等。易产气食物,如生葱、生蒜、生萝卜、蒜油、洋葱等;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饮、冷拌菜等。坚硬的食物,如腊肉、火腿、香肠、蚌肉等。强烈的调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
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平衡膳食,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同时补充足够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
选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品。主食以面食为主。烹调方法。可选用蒸、煮、汆、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溜、冷拌等加工食物。每日进餐定时定量不过饱。若有条件,最好少量多餐,每天5-7餐。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推荐阅读: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习题12-16
食物的消化教案01-15
食物的消化哲学11-16
湘教版消化与吸收教案09-14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06-07
七年级生物下:1.2《消化和吸收》教案12-26
消化吸收08-26
课本剧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案例11-05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的教学反思01-11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