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024-09-24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共11篇)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1

《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

丁愉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重点内容,虽然跟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理解起来依然很抽象,只有通过学习,学生才会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人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为自身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增长知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观察和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片;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结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突破重点的方法有体验、探究、观察相结合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初次接触生理知识,而且消化系统是人的重要的一个系统,就知识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却是他们人人向往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我觉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两个优势

(1)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过渡自然。(2)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这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先期储备。但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部分文字叙述简单,只是图片较多,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且知识点多知识体系构建得较乱,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设计思路如下:

1、在教学时,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检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以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学习的目标、学习指导方法、自学检测和多媒体资源,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直观化。

2、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部分已经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解读图片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会从观察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四、教法、学法:

(1)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完成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等方法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的材料。(3)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实验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结合《消化系统模式图》和文字解决以下问题或者教师播放消化系统解说视频或课件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1)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化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请一位同学吃馒头,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学生尝出馒头有甜味,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 探究实验严格按照步骤来:

(1)作出假设: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有关。

(2)制定计划:根据教材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请一位同学把他们组的探究方案向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3)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操作之后,检查自己的操作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学生总结主要从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等几个方面着手。请几位学生谈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并作出解释。

(三)、设疑答疑: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摄氏度为试管保温?

2、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

(四)、教师点拨:

1、消化腺一共有几个?其中那些在消化道内,那些在消化道外?分别分泌那些消化液?各含有那些消化酶? 哪种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五)、对照《消化系统模式图》读出以下信息:

1、消化系统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食物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完整的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___________。

2、依次写出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能消化的营养物质。设计意图:只有知道消化系统各大器官的功能才能进一步的学习食物的消化,所以本题设计尤为必要,既进一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为学习后部分奠定基础。

(六)、课后提升:

1、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2

《消化和吸收》选自人教版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章中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教学,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 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整合教材, 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 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课后的优势与不足。

一、在活动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生参与面广, 学生主动学习, 是学习的主体,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活动多, 从开课的学生认真观看《人体工厂》动画, 再到制作拼贴消化系统模型, 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 提高能力,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 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当学生讨论时, 教师多看, 多听, 多感受, 在学生讨论、观察后, 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二、采取直观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易化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道概念和食物的吸收过程我还接受专家的建议制作了消化和吸收的模拟教具, 演示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直观的呈现这一抽象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还去学校附近的菜市场收集新鲜的鱼胆汁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 体现生物学科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体内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 更好地理解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在消化酶的作用过程中还借助直观教具演示酶的作用和食物的分解过程, 同时在小肠结构分析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教材, 课本中的进一步探究处理为课堂上的分组实验“观察猪小肠结构”学生参与观察到积极性非常高, 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分析出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较是的枯燥讲授和图片观察分析更能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学生参与面也很广, 值得以后教学过程中借鉴和沿用。

三、课后发现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 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 但是坐在下面的少部分学生在看热闹, 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 语言精练, 不要像蜻蜓点水般, 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 在设计思考题时, 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 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 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自己的不足, 例如《消化和吸收》这一课同一个课时我平行班级进行了五次, 但是每次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进行课堂实录的过程中发现我语言不够精练, 而且爱重复, 在第二次进行课堂实录的过程中我尽量的避免这些问题, 效果能有很大的改进。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3

一、认真阅读,获得新知:

同学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养分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学问要点,而且培育了同学的阅读、归纳总结力量。

二、通过小组的观看活动,同学获得直观的感知。同学分组观看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看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学问。前面同学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看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同学能深化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当总结出小肠是吸收养分物质的主要器官的缘由: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

3、皱襞外表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许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养分物质很简单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全部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同学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同学的爱好,更加深了对学问的把握和了解。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识图法、分析讨论法实现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全面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教学重难点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五、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以此来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

(二)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图,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交流,进而认识消化系统中的部分器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2)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消化系统中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老师予以点评。这里面,帮助学生理解的消化酶的作用是有针对性的。(注重明确一些知识细节,比如说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胆汁不含消化酶等。)

2、引导学生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让学生尝试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三)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1)解读曲线图:师生共同对教材中的技能训练逐一进行分析,在训练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全面掌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5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根据消化系统图,能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

3、能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及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得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初步消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 :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种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学习难点:

1、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学习内容及方法:

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理解并交流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

3、消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腔中的物理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化学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蛋白质在__________内在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消化成 ___________________.▲

6、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其内部含有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

()()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

8、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1、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中,并没有提到肝脏是消化场所,究竟肝脏有什么作用呢?

2、为什么患有肝炎的人不愿意吃油腻食品?

达标检测: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有暂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2、下列消化液中含消化酶最多的是(),不含消化酶的()

A唾液和胃液

B 肠液和胰液

C肠液和胆汁

D胆汁

3、最大的消化腺是()

A唾液腺

B胃腺

C肠腺

D胰腺

E肝脏

4、最长的消化器管是()A胃

B食道

C小肠

D大肠

5、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是()A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质酸

D、甘油和脂肪酸

小明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 了

6、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酸雨”;后来它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研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它们在小明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小明。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哪里遇到象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7、给你一只猪的胆囊,少量植物油,一些蒸馏水。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此项实验设计)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答案:

1、B A

2、B D

3、E

4、C

5、B D

6、口腔

小肠

被消化了

阑尾

大肠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理

尿液与氧化剂过硫酸铵混合后,在99 ℃经45 min,即可完全消解尿液中的有机物质,使尿样澄清透明,冷却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 仪器

北京市东西电子技术研究所生产的AA7003型原子吸收光谱仪,锰空心阴极灯,恒温消解仪。

1.3 试剂

所用试剂均用纯水——新鲜去离子水(电阻率≥18.2 MΩ·㎝)配制。

1.3.1 过硫酸铵溶液{c[(NH4)2S2O8]=1.0 mol/L}:

称取114.1 g过硫酸铵,溶于500 ml去离子水中,储于棕色瓶中,置冰箱(4 ℃)可保存1个月。

1.3.2 锰标准储备溶液(1 mg/L)

购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达公司。

1.3.3 锰标准使用溶液(10 mg/L)

用去离子水逐级稀释锰标准储备溶液至10 mg/L。

1.4 样品采集

用具盖聚乙烯塑料瓶收集一次尿液约50 ml,尽快运送到检验室,密封以防蒸发。尿液在现场和运输过程中无需考虑特殊保存条件,在常温下可存放2周,4 ℃条件下可保存2月[2]。所需玻璃器皿用硝酸溶液(1+1)浸泡过夜,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1.5 分析步骤

1.5.1 样品处理

吸取尿液2.5 ml于玻璃试管(15×100或15×150)中,加入5.0 ml过硫酸铵溶液,于恒温消解仪上99 ℃、45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上机测定。同时以去离子水做空白试验。

1.5.2 标准系列配制

分别吸取锰标准使用溶液0、0.50、1.00、2.00、3.00、4.00、5.00 ml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其锰浓度分别为0、0.05、0.10、0.20、0.30、0.40、0.50 mg/L。

1.5.3 仪器工作条件

狭缝宽度0.2 nm,灯电流3 mA,火焰类型Air--C2H2,燃气流量1.5 L/min。

1.5.4 计算

undefined

式中:C—尿样中锰浓度,mg/L;C样—由标准曲线得尿样消解液中锰浓度,mg/L;C空—空白溶液中锰浓度,mg/L;7.5—测定用尿样及过硫酸铵溶液总体积,ml;2.5—测定用尿样体积,ml。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条件的选择

2.1.1 尿样体积与过硫酸铵溶液体积之比

试验发现,尿样与过硫酸铵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 ∶2时,一般尿样即可完全消解,达到清澈透明的目的,考虑到火焰原子吸收法消耗样品量大的特点,又为了便于操作,在实际测定中选取尿样2.5 ml,过硫酸铵溶液5.0 ml。

2.1.2 消解温度

实验发现,消解温度为99 ℃时最适宜,液体近于沸腾,蒸发损耗量小,基本可视为无损耗,免去了消解后再定容的麻烦。

2.2 方法的精密度

用正常人尿液(本底测定结果为未检出)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试样进行重复性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3%~3.96%,完全符合《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中的要求。见表1。

2.3 方法的准确度

于合成尿样1、2中分别加入相当于浓度0.40 mg/L的锰标准溶液,按本法进行连续6次测定,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回收率在95.0%~103.2%之间,此实验结果符合《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对实验准确度的要求(加标回收75%~105%)

注:加标量为0.4 mg/L;样1、样2的本底值分别为0.0672和0.114 mg/L。

2.4 方法的检出限[3]

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检出限的定义,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首先计算出该方法的检出限L,L=K’s/K,式中K’为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通常取3;s为空白样品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K为校准曲线的斜率。本文对空白样品测定20次后,计算出s=0.002 18 mg/L,K=0.217,检出限L=0.010 mg/L.

2.5 试样测定

对46份锰接触工人的尿样进行测定,结果检出3份超过0.010 mg/L的样品,其浓度分别为0.013 mg/L(编号ZY-095)、0.018 mg/L(编号ZY-047)、0.079 mg/L(编号ZY-048)。

2.6 与高碘酸钾集锰法的比较

两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t1=0.108,P1=0.132>0.05;t2=0.153,P2=0.197>0.05)。

注:数据均为6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3 结 论

采用过硫酸铵溶液消解尿样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锰含量,其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均能达到《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的要求,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尤其适于批量检测。

摘要:目的 探讨过硫酸铵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锰含量的方法。方法 尿样经过硫酸铵溶液99℃、45 min消化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尿中锰含量测定。结果 方法检出限为0.010 mg/L,在0~0.50mg/L锰浓度范围内该方法线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3%~3.96%,加标回收率95.0%~103.2%。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快捷,适于基层实验室开展尿中锰含量的测定或调查。

关键词:锰,尿液,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

参考文献

[1]GBZ3-2002.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S].

[2]WS/T68-1996.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尿样及血样[S].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7

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第五课消化与吸收

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所以教学当中,我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学生认识消化系统模型到观察挂图上消化系统结构,再到制作拼贴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朗读节日里消化器官的感受,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8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听和说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英语 (新目标) 》 (Go for it!) 教材每一单元的Sec- 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都有听说板块, 以听说为主, 辅以词汇和语法内容。但笔者观察发现, 不少教师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等同于听力测试, 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完成听力练习上。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严重脱节, 影响信息传递的预期效果, 从而降低听力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设计有助于语言吸收和运用的听前、听中、听后教学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基于语言吸收和运用的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1.听前活动, 助于吸收

听前活动的设计目的是通过采用预测、头脑风暴、提出问题、发现要点或信息等方法, 帮助学习者确立听力目标, 激活背景知识, 展示话题, 提高学习积极性, 并就相应的语言形式、功能进行训练。[1]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前应考虑学生的接受度, 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内容, 吸引学生参与到听力活动进行语言训练,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语言, 生成多种句式, 灵活表达思想。

(1) 联系实际, 情境导入

为了引起学生对听力活动的兴趣,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听力材料的中心话题, 找出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只有找准了切入点, 才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与信息,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为之后的听力活动做好铺垫。[2]例如, 《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中听力材料的主题为Make resolutions, 重点词汇和语言结构为promise, be going to .../... is to do sth。听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 围绕话题开展活动, 训练目标语言be going to。笔者在一次市级展示课上是通过设置如下生活情境导入的。

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be in my class. So I planned it really carefully. I am going to make my English class lively enough. That is I promise myself to make the class interesting enough. And I also promise myself I am going to make you happy to learn in my class. What about you?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n my class?

S: I am going to ... I promise myself to ...

T: These are our plans for this class. We have plans every day. But what are bigger plans?

S: They are resolutions. (引出resolutions)

教师在听力教学前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 积极搭建热身支架,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听力活动中来。[3]45笔者从自身的备课体验入手, 谈论自己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的真实、自然表达, 引导他们用本节课的目标语言制订课前计划, 顺利导入本课话题。

(2) 紧扣材料, 凸现重点

听前不仅仅是热身、活跃气氛,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听的心理等方面的准备。[4]教师在听前呈现相关语言知识和功能时, 可采用多种方式凸现关键信息,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降低听力难度, 提高听的效果。

例如, 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8 Section A听力时, 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对话, 复习各种食物的名称, 并教学a cup of, two spoons of, three pieces of等表示数量的短语。

T: What food do you need every day?

S: I think I need rice every day.

T: How much do you need?

S: I need three bowls of rice.

T: What fruit do you need every day?

S: I think I need apples every day.

T: How many do you need?

S: Let me think ... I need one apple.

教师将学生所说的食物名称书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是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 吃多少的量比较合适, 为下一步的听力做好语言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减少听前的紧张情绪。

(3) 预测内容, 制造悬念

听前预测能使学生对所听材料和问题有初步了解, 增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的自信心, 缓解紧张情绪。预测是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经验和推理等基础上的复杂活动。听前, 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插图或某些情节制造悬念, 引导学生对听的内容进行预测。[5]

例如, 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的听力练习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听前预测活动, 帮助学生明确听的任务, 促进语言吸收。

T: Lucy loves music. What’s her New Year’s resolution?

S: Lucy’s New Year’s resolution is to join a singing club. (take singing lessons, learn to play a mu- sical instrument, learn to dance ... )

T: Kim is not doing well in her study now. What’s her New Year’s resolution?

S: Kim’s New Year’s resolution is to study hard. (find a tutor, learn ... )

T: Soccer is Mike’s favorite. What’s his New Year’s resolution?

S: Mike’s New Year’s resolution is to practice soccer every day. (play soccer with his friends every week, win the soccer match ...)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进行预测、推理的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中操练目标语言, 理解并吸收目标语言。

2.听中活动, 促进吸收

听中活动是听力的主体, 其功能包括:理解听力信息, 培养听力技能, 发展听力策略。听中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听的层次, 既有表层信息理解, 也有深层意义理解。[4]

(1) 设计任务链, 搭建支架

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任务为学生搭建支架, 保证听力材料的难度能落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听力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又能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的能力。[6]在听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遍, 整体感知听力材料, 完成相应的表层信息理解任务, 包括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方式、结果等。然后让学生再听一遍, 逐段理解, 关注细节, 完成深层意义理解任务, 包括人物关系、因果关系、情感态度、说话人的思想和目的等。最后再整体听一遍, 提炼支架。

例如, 教师在进行《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的听力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逐步完成。

①Listen and circle the resolutions you hear. (整体感知语言材料, 检验听前预测, 完成事件与人物的匹配)

②Listen again. Write how the people are going to make their resolutions work. (再听一遍 , 关注Kim、Mike和Lucy三个人物的相关细节)

③Listen and imitate. (整体再听, 边听边跟读模仿, 进一步把握所听内容, 提炼语言支架:Lucy’s resolution is .. and she ...)

通过由浅入深的任务设计, 降低了听力难度,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促进了语言吸收, 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2) 选择注意力, 捕捉信息

所谓选择注意力就是在听的过程中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具体信息或者文章的总体信息, 否则在听的过程中就可能受到不同信息的干扰, 影响对所要获取信息的提取;注意力的选择与听的目的有关。[4]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边听边做相关内容笔记的习惯与能力, 引导学生选择注意力, 记录关键信息, 如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 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记录信息。

例如, 《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A的听说部分主要是学习策划聚会, 以组织和参与聚会为话题, 将语言的操练、理解与运用融入话题, 帮助学生灵活使用语言, 完成话题任务, 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在活动2a中, 通过让学生阅读以下两个提示:The students are talk- ing about when to have (a class party/a class meeting/a birthday party) . They plan to have it on (Friday evening/Saturday afternoon/Saturday evening) , 引导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选择注意力, 抓住关键词, 关注谈论的主题和举办的时间, 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听力策略, 提高听的能力。在活动2b中, 通过让学生回答带有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特殊疑问句, 引导学生关注if条件句创设的不同话题情境———时间、人物和事件等。学生所操练的if引导的第一条件句, 既有表层信息理解, 如一些事实性信息, 包括事件、时间、人物等, 也有深层意义理解, 包括因果关系、情感态度、说话人的思想等。

3.听后活动, 促成运用

听后活动旨在将听力材料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这是整个听力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深入分析文本, 挖掘材料中蕴含的信息和意义,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且有助于学生语言输出及运用的相关活动来巩固材料和升华主题。

(1) 听说结合的活动, 促成目标语言口头输出

听力教学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常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目前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听说结合的课型, 这比较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将有声输入和有声输出相结合。如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时, 在完成了听中环节有关Lucy、Kim和Mike的2b任务后, 教师可让学生就图1内容说说三个人物的新年计划。借助图2中听力材料的目标句型谈论自己的计划, 完成语言从吸收到运用的转换。

(2) 听说写相结合的活动, 完成目标语言高层次转换

听和读是语言的接收技能, 说和写是语言的生成技能。只有通过听和读输入足够的语言, 学生才能通过说和写输出一定的语言信息。听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写则是语言输出的关键途径之一, 是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如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时, 在完成了听后有关Lucy、Kim和Mike三个人物的新年计划谈论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目标句型写自己的新年计划及实现途径, 以促成目标语言的书面形式输出, 达成语用目的。

(3) 拓展与延伸听力内容,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听后活动是对听力内容的深加工, 以语言输出为主要活动形式。[4]教师可创设与话题相关的交际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和参与, 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运用语言做事情, 解决问题, 是语言的使用者, 而不总是语言的学习者。在《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A的教学中, 完成了听中环节的活动后, 教师的听后设计可就听力内容进行归纳:It’s not easy to organize a party. There is a lot to think about. How many problems did Nelly and Mark talk about? 学生回忆罗列:time, activity, food, orga- nizer等。教师继续就time, activity, food, organizer等创设不同的信息沟, 以增加口语活动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通过听说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聚会的一些准备事项, 如图3所示, 然后教师抛出新的话题情境:We’re going to organize a New Year party in our class, and I need some help.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where, when, who等问题进行讨论, 确定方案并说明理由, 最后各组投票决定聚会的时间、地点、节目、邀请的人物等, 真正体现了语言的情境性和语用性。

听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开展有意义的真实交流, 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处理上, 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3]47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 听力课应该是听前预测, 激活背景知识, 明确听的任务, 形成听的期待, 助于语言吸收;听中理解听力信息, 培养听力技能, 发展听力策略, 促进语言吸收;听后对听力内容进行再加工、深加工, 促成语言运用。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创设语用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开展听前、听中、听后的各项活动,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9.

[2]曹刚阳.初中任务型听力活动的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9 (7) :32.

[3]何美红.支架理论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3 (10) .

[4]张献臣.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一些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增刊) :26.

[5]杨梳琴.《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听力教学活动探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0 (10) :24.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人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消化道和消化腺。师: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师:人体的消化腺有几大类?

生: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师:口腔中有些什么结构? 生:唾液腺、牙齿、舌。师:牙齿的结构如何? 生:牙冠、牙颈、牙根。师:牙齿为什么很坚硬?

生:牙冠的外面有牙釉质,呀釉质非常坚硬,但损坏后不能再生。师:牙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牙本质。师:牙痛是怎么回事? 生:得了龋齿。师:怎么会得龋齿?

学生纷纷拿出自己课前关于龋齿的调查报告。生:早上不刷牙。生:吃多了糖。生:睡前不刷牙。生:饭后不漱口。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那龋洞是怎样形成的?

生:口腔内的细菌能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由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形成龋洞。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餐后、睡前应注意清洁牙齿。师:牙齿的作用是什么? 生:咀嚼磨粹食物。师:舌有什么作用? 生:搅拌食物。

师:那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二、消化方式

① 物理性 消化→牙齿 咀嚼、舌的 搅拌、胃肠的 蠕动、胆汁 的消化等

② 化学性 消化→分泌 消化酶 把 大分子 物质→ 小分子 物质

三、课堂练习:

1、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要依靠消化系统进行_______和 ________,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口腔是消化道的______。口腔中_______的搅拌和______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

一、复习回顾

1、人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二、学习新课

师:给学生吃事先准备好的没有放糖的馒头,让他们仔细咀嚼。师:有何感觉?

生:老师,开始馒头一点味也没有,现在有了甜味了。师:为什么呢?

生: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组织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师: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和牙齿把食物嚼粹是不是一回事? 生:不是,前者有分子结构的改变,后者没有。师:根据这,消化分为几类? 生:两类,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师: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生:物理性消化没有消化酶的参与,化学性消化有消化酶的参与。师:举例哪些是物理性消化。

生: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的乳化作用。师: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在哪储存? 生:胃。

师:胃有什么作用?

生: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师:胃为什么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生:胃腺能分泌胃液,内含消化蛋白质的酶。师:食物主要在哪儿被消化? 生:小肠。

师:小肠是消化液的大本营。

师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讲解:小肠中有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还有肠腺分泌的小肠液。

师:那么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生:胰液和小肠掖中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各种酶。师:为什么肝病患者不能吃油腻食物?

生:肝病患者分泌的胆汁减少,胆汁能乳化脂肪,如果减少就影响了脂肪的乳化。师:胆汁在哪儿储存? 生:胆囊。师:如何进入小肠? 生:通过胆管进入小肠。

师:胰腺分泌的胰液如何进入小肠? 生:通过胰管和小肠相通。

师: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脂肪变成了甘油和脂肪酸、淀粉变成了葡萄糖。师:已被消化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细胞的呢? 生: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师: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循环系统? 生:通过吸收过程。

三、营养成分的吸收: 师:何为吸收?

生: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一过程叫吸收。师: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哪儿? 生:小肠。

师组织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师:这就是小肠绒毛。它与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关系呢? 生:增大了食物与小肠的接触面积。师:增大了多少倍? 生:600多倍。

师:小肠有哪些特点与吸收营养物质有关? 生:小肠很长。

生:小肠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生:绒毛壁很薄,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生: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师:小肠能吸收哪些物质?

生: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师:这些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循环系统?

生:绝大部分营养物质直接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

生:只有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先进入毛细淋巴管,由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师:消化道中还有哪些器官有吸收作用? 生:胃、大肠。师:胃能吸收什么? 生: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师:为什么成年人喝酒会脸红? 生:胃吸收了大量的酒精。师:大肠能吸收什么?

生: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吸收和给予高中作文 篇10

人们歌颂绿树,因为它为人类带来幸福。

但同时,它也有所取:为了这一切,它植根于土壤,将山川之精华,将地母之气脉,源归一处,然后厚积薄发,不断地滋养着这个世界。

对,既然有了洗手,就应当有所取;既然有了奉献,就应当有所回报。

由此,我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他领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建立的新中国,使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站起来了。同时,不能忘记的是,他也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也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他出身于农民之家,建立了人民政权,人民帮助了他,他同时也帮助了人民。就这样,在吸收与给予间,他成为建国后两代人心中伟大的领袖与导师。

毛主席是这样,难道GCD不也是如此吗?植根于人民,回报于人民,吸收于人民,给予于人民。

曾在毕淑敏文章中读到了高原红柳。也是一种树。它屹立世界屋脊,吸收天地精华,为雪皑皑的世界添上一抹绿意,一片鲜艳,但到最后,连树根都不复存在,为同样守卫高原的战士提供温暖。在跳动的火焰中欣喜,在噼啪的热烈中消亡,以一种最为伟大的给予来回报曾经给予自己的大地。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位平凡但同样伟大的人——我的一位老师。她曾对我们说过:“我的职业就是这样,把我所吸收的给予给你们,把我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毫不保留的给予你们。我不要求你们记住我,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曾奉献过就可以了。”对呀,不仅是老师,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这样,把自己的吸收,给予给大家,回报给社会。

说起知识,我又想起了中国的几次思想文化的盛世。千百年的吸收,仅在一时的给予,却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无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是盛唐的光辉思想,抑或是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无一不是成百上千年的暗暗聚起,隐隐吸收,终于等到以恰当的时候,就众脉俱开,百川竞注,瞬间如秋水之大,乃至黄河之势,一泻千里,更兼呐喊,掺杂彷徨,直入中华文明之汪洋。这难道不是对人类的给予吗?

马铃薯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研究 篇11

马铃薯的种植供试土壤有机质13.04g/kg, 全N、全P、全K的含量分别为1.08, 1.00, 21.74 (单位g/kg) , 碱解N105.4mg/kg, 速效P50.7mg/kg, 速效K140.5mg/kg;全量的Fe, Mn, Cu, Zn, Se分别为676.5mg/kg, 173.4mg/kg, 32.7mg/kg, 119.9mg/kg, 0.1146mg/kg。第1个试验设对照区、羊厩肥区、NP肥区、羊厩肥+NP肥区4个处理, 对照区是无肥区, 羊厩肥区亩施2500kg, NP肥区亩施磷二钱 (种肥) 10kg, 尿素 (追肥) 5kg, 羊厩肥+NP肥区亩施羊厩肥2500kg, 磷二铵10kg、尿素5kg。第2个试验是在施用羊厩肥 (单位kg/亩) 200、磷二铵10、尿素5的基础上进行的锌肥、硒肥种肥用量实验, 共设CK (不施锌肥、硒肥) 、锌肥0.75、锌肥1.5、锌肥2.25、锌肥3.0、硒肥5、硒肥10、硒肥15、硒肥20、锌肥1.5+硒肥5, 共10个处理。2个实验区面积均为18m2, 重复2次, 共28个小区。

2 结果

2.1 大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各时期马铃薯全株中元素含量均表现为:K>N>P。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叶中N含量均高于茎与块茎。随生育期推进, 叶、茎、块茎、全株中N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叶在苗期出现最大值70.60g/kg, 茎在出苗后32d出现最大值30.67g/kg, 块茎在出苗后47d出现最大值25.13g/kg。全株N含量从苗期49.24g/kg降到成熟期13.60g/kg, 下降72.4%。其生育前期地上部与地下块茎N浓度较高, 想获得高产, 必须保证生育早期有充足N供应, 以满足叶片生长和地上茎及块茎对N素的需求。马铃薯器官中各时期P素浓度除苗期茎中P含量稍高于叶外均表现为叶>块茎>茎, 各器官中P含量均在出苗后47d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叶14.86g/kg、块茎9.87g/kg, 茎7.93g/kg, 此时是马铃薯对P需求量最多的时期, 保证块茎形成后至块茎增长期间充足P供应, 是使马铃薯植株具有良好的群体发展动态和获得高产的前提。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全株P含量从出苗后47d的10.42g/kg下降到成熟期的4.74g/kg, 下降了54.5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各器官中K素含量均表现为茎>块茎>叶。茎中K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出苗后32d, 为77.63g/kg, 其后一直下降, 这与其作为运输器官的功能相适应。叶中K含量在苗期出现最大值32.91g/kg, 块茎中K含量也在出苗后32d出现最大值35.4g/kg。马铃薯全株K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减小, 从苗期的49.91g/kg下降到成熟期的19.05g/kg, 下降了61.8%。因此,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必须在生育前期适量供应K素, 以满足生育前期和淀粉积累期叶片和块茎对K的需求量。

2.2 微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各时期马铃薯全株含量均表现为:Ca>Mg>S。S几乎是所有蛋白质的成分之一。马铃薯各器官S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叶>茎>块茎。叶中S含量在生育期中呈现为先升后降, 最大值出现在出苗后32d, 达3.51g/kg。茎中S含量呈现出升一降一升的变化趋势, 在成熟期时达到最大2.20g/kg。块茎中S含量表现为先缓慢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 到成熟期时出现最大1.30g/kg。马铃薯全株S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 变化范围为249~1.48g/kg, 下降40.6%。马铃薯在各生育时期叶、茎中Ca含量均高于块茎。叶中C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最大值31.89g/kg出现在成熟期。茎中Ca含量呈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苗期Ca含量最大为23.83g/kg。随着生育期推进, 块茎中Ca含量逐渐下降, 最大值2.58g/kg出现在出苗后32d, 到成熟期又有所增加。马铃薯全株C 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呈现为下降趋势, 苗期含量最大为20.83g/kg, 成熟期含量最小为5.55g/kg, 下降73.4%。与Ca相似, 马铃薯各器官中Mg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也表现为叶、茎大于块茎。叶、茎中Mg含量呈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叶中的最大值 (8.65g/kg) 现在苗后47d, 茎中最大值 (8.1g/kg) 现在苗后32d, 块茎中Mg含量变化幅度较小, 最大值 (1.99g/kg) 现在出苗后32d。全株含量从苗期的6.56g/kg下降到了成熟期的1.73g/kg, 下降了73.6%。

3 结语

上一篇:加油站房规章制度下一篇:美育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