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吸收

2024-05-18

风险吸收(通用3篇)

风险吸收 篇1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风险不仅会导致企业发生有形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导致时间损失、机会损失、心理损失等[1]。按照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来分,风险主要集中在引进过程、消化吸收过程以及再创新过程中。

1 企业引进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引进风险主要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所引进的技术领域的不熟悉,技术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引进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1 技术及技术输出方选择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对我国而言还是卖方垄断市场,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输出方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处境比较被动。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对企业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能奠定更高的起点,使技术赶超更加成为可能,也为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证。

1.1.1 技术辨识风险

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输出方往往不愿将尖端的核心技术加以转让,企业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术转让成本,却只引进了二流的、已淘汰的技术,或是搬回一些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如何辨别企业即将引进的技术的先进性成了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1.2 技术匹配风险

企业采取引进新技术方式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本身不成熟而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也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企业而言过于复杂而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很小甚至亏损。另外企业可能因为某项配套技术未能引进或是核心技术不到位,而使企业的整个技术引进活动成为一盘散沙,或是技术研发无法开展。

1.1.3 供方能力风险

企业在选择技术输出方时,也必须慎重考虑。技术输出方是否能给企业提供持续的帮助也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输出方供给能力不足可能会拖延技术引进的进度,甚至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技术输出方的R&D实力,其母公司背景,技术输出经验,在业界的口碑,近年的业绩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选择技术输出方时考虑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活动将存在风险隐患。

1.1.4 政策性风险

企业拟引进的技术是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或者鼓励发展的技术领域范围内,也是在技术选择阶段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技术引进不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或者优惠待遇,企业就可能在资源、成本方面增加损耗,甚至对一些企业而言,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

1.2 技术就位风险及其成因

当引进的技术将要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时,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企业要承担“技术就位”的风险。

1.2.1 软件环境风险

软件环境的风险可能产生于企业员工技术能力和团队氛围等等。其一,企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无法累积技术智力资源;其二,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员技术知识老化,企业现有的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导致技术应用被迫延迟或终止;其三,团队氛围也影响着技术是否能顺利就位,如果企业团队氛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将无形当中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阻碍技术按期就位。

1.2.2 硬件环境风险

硬件环境的主要风险潜伏在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落差,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落后都限制了新技术的投入生产,致使技术无法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可能缺乏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支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取得,供应商的供货时滞也会影响技术就位,影响到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以及造成巨大损失。

1.2.3 供方支持风险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对企业引进技术的顺利就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越高,当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越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否则当遇到凭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没有技术输出方的经验指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进度势必延缓,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2]。

1.3 市场投入风险及其成因

我国企业在市场投放方面的失败率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和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3.1 市场调研风险

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看好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把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来以期获得经济利润。市场调研的困难使企业很难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使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引进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而导致错误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策略,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目标无法达成,技术引进工作濒临失败。

1.3.2 市场反馈风险

企业从投放新产品或服务到收到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回馈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这让技术引进企业无法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为引进技术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急需从市场上获得回报以缓解资金压力。如果时滞过长,必将影响企业收回在技术引进阶段投入的资金,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影响着对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从而影响技术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市场竞争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不仅要与现有市场的商品竞争,还要应对竞争对手新技术产品的潜在竞争,相互之间的争夺会使整个产业的获利水平下降,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在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得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需承担债务风险。

2 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缺乏、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企业无法顺利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人。

2.1 资源储备风险及其成因

2.1.1 资金储备风险

据统计,2002年韩国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可达1∶8,而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0.08,仅为韩国的百分之一[3]。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企业往往在引进技术及成套设备后,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的压力,对于后继的消化吸收资金便常常难以保证。由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一般较多,并潜在着高风险,消化吸收资金的短缺便成了我国技术引进企业的普遍风险。

2.1.2 技术力量储备风险

企业当前的技术队伍是否足够担当起消化吸收的任务也是必须要仔细评估的。国外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建设高科技的团队环境,每个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的应用培训或派遣专家短期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技术力量。而我国企业技术团队大多由项目需要临时组成,完成项目后解散,并且不太重视团队的建设。在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时,如果现有的技术队伍无法顺利攻关,则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不得不宣告失败。

2.2 技术引进结构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等,本文所指的技术引进结构指技术引进中各种引进方式的构成。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企业消化吸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产生技术引进结构风险。据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金额为37.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2亿美元,仅占设备引进合同金额的11.1%[4],技术费包括用于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商标许可等的金额。因为消化吸收主要是对软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对引进设备的掌握。技术费比例过低,企业对设备的软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少,企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对物化在设备中的软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

2.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力地激励了创新活动的深入;从技术扩散方面来讲,知识产权则保证了扩散的有序进行。因此,有无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直接影响到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

2.3.1 产权制度风险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有待完善。其一,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国内只有少数高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其三我国各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效率。

2.3.2 产权意识风险

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内知识产权常识不够普及。我国仅有华为、中兴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寥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 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从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到DVD,乃至小小的打火机,都被卷入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纠纷中,到2005年,我国DVD生产企业已经赔付了30亿元人民币给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今后还将陆续支付200亿元人民币[6]。

3 企业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才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技术上能持续的开发进步。但是受到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再创新质量、企业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再创新道路也是充满风险[7]。

3.1 战略决策风险及其成因

再创新决策包括监测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根据战略选择再创新项目。企业进行再创新决策时,对决策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再创新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再创新成果的前提,决策是否正确跟决策者占有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获得信息的成本随信息的完全程度跳跃式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我国不少企业设有专职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新闻媒介中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难以作为决策依据。而已形成的某些行业的信息中心储存有大量的相对完整的信息,但其传递方式不灵活,渠道单一,不易于让人获取。

在进行再创新决策选择项目时,多数企业决策者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个别同类企业的技术变化和企业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靠个人的经验做出决策,再创新风险自然增大。此外,在进行再创新决策时,“长官意志”型决策也时有发生,这更加使再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增大[8]。

3.2 再创新质量风险及其成因

3.2.1 生产质量风险

再创新成果有可能受到技术自身的规律限制而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由于技术对生产条件要求过高,导致工艺和其它配套技术的要求的限制,技术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企业如果不注重与外部相关团体或个人合作,不关注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安全条例的颁发过程等等,也将影响到企业再创新成果的生产质量。如果企业再创新成果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只是推出同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创新产品将大为贬值,再创新的产品盈利前景渺茫,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企业不得不面临再创新投资难以获得回报的窘境。

3.2.2 质量保障风险

再创新的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质量保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质量检验人员,如果质量检验人员不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没有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或不具有鲜明的立场,再创新成果的质量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质量指标反馈系统,质量指标检验难以开展,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是大事,轻则伤客户、损信誉,重则被索赔、起纠纷。第三,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检验和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也会对再创新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再创新成果的质量低下,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再创新成果则功亏一篑。

3.3 企业管理能力风险及其成因

3.3.1 组织机构风险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员的集合体。因此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力活动的过程,是组织和发挥企业员工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企业进行再创新时,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机构挂牌办公,但这些机构并未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应有的职权。就总体而言,企业内服务于再创新的组织结构的缺位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损失,造成再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企业再创新风险的发生。

3.3.2 人员流失风险

再创新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铸造的,如果对再创新成果的分配没有妥善解决,对技术人员创新贡献的评价有失公允,不免会使技术人员萌生去意。这样企业就可能面临技术人员出走的同时,技术成果也会随之而去的风险。例如,2001年底,二汽技术中心12名从事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集体出走,参与安徽奇瑞汽车事业计划,并最终组成一支20余人的技术队伍,成为奇瑞汽车开发设计的中坚力量,这对二汽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损失[9]。

4 小结

本文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风险按照过程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同时讨论了企业在应对这些风险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青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97-98.

[2]马善记.消化吸收比技术引进更重要[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科技贸易司,2004年技术引进情况[EB/OL],http://kjs.mofcom.gov.cn/aarticle/bn/bt/200501/20050100338084.html.

[4]赵晓辉,吴琼.中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1/con-tent_3951832.htm.

[5]余斯怡.知识产权在中国,想说爱你不容易[J].经济与法,2006(8):105-106.

[6]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对东风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批判[EB/OL].http://www.dajun.com.cn/dongf.htm

[7]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8]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8-39.

[9]周仁仪,周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107-109.

风险吸收 篇2

产品说明:

公司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为后盾,与有关科研院所,设计院合作,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U型吸收区平流吸收塔集成式烟气脱硫技术,新型逆流脱硫喷淋塔、高效半干法脱硫除尘一体技术设备,其脱硫及除尘效率处于同类产品的领先地位。

本公司U型吸收区平流吸收塔集成式烟气脱硫技术及新型逆流脱硫喷淋塔与目前市场使用的产品技术参数对比:

湿法脱硫主要部件及检测设备

陶瓷螺旋喷嘴图,316L不锈钢螺旋喷嘴图:

1、主要检测设备图

PH计及桨液流量计

桨液密度,液位,料位计

2、喷淋管

3、U型吸收区平流吸收塔集成式烟气脱硫技术效果图

江苏紫光吉地达环保集团拥有的“ZGJ-A型双碱法烟气脱硫除尘工艺”目前在洛阳市新区西郊调峰热源厂3×75t/h锅炉烟气脱硫除尘总承包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该工程一期包括2×75t/h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除土建部分以外的全部工程建造内容。项目预留远期1×75t/h锅炉的烟气脱硫除尘系统、电气系统和热控系统,公用部分设计3×75t/h锅炉所需的工艺设备(脱硫剂制备、存储、工艺水和消防水系统、再生外循环系统、渣浆氧化脱水系统)。本项目总体设计为每台锅炉对应一套脱硫除尘系统。1.设计参数及性能要求(单台套)

烟 气 量:180000m/h 3 锅炉耗煤量:15t/h 煤中收到基硫:1% 烟气温度:≤155℃

除尘器入口烟气含尘浓度:≤1800mg/Nm

要求布袋除尘器出口烟气含尘量:≤30mg/Nm

要求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99.9%

要求出口烟气SO2浓度:≤162 mg/Nm

要求脱硫效率:≥90% 脱硫液闭路循环,不产生二次污染

脱硫除尘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且管理维护方便 2.脱硫工艺的选择

项目初期业主对我公司的其它脱硫工艺进行了细致的遴选,由于双碱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脱硫工艺,具有脱硫效率高,综合成本低,生成的废渣可以综合利用等优势。因此在燃煤电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热电厂中小型锅炉使用尤为适合。

经过对比考察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业主最终选择了我公司的双碱法烟气脱硫除尘工艺。2.1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属于传统工艺,常用的办法是向炉内喷钙(石灰石、石灰),金属吸收剂等。其脱硫效率普遍不高(不大于50%),不能满足达标排放,且影响锅炉本体的操作,导致锅炉的出力降低,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少。

2.2 半干法脱硫

主要有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工艺(CFB-FGD)和旋转喷雾半干法脱硫工艺(SDA-FGD)。该脱硫工艺在中小机组电厂和垃圾焚烧炉烟气脱硫除尘领域应用较多。2.3 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为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脱硫方法,占脱硫总量的80%以上。湿法脱硫根据脱硫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石灰石(石灰)-石膏法、钠钙双碱法、氧化镁法、氨-硫酸铵法、钠碱法以及碱性废水法等。2.3.1石灰石(石灰)/石灰法

石灰石法是将200~300目的吸收剂石灰粉,制成石灰浆液,在吸收塔内通过喷淋雾化使其与烟气接触,使碳酸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我公司所拥有的石灰清液循环法脱硫工艺在解决传统工艺塔内容易结垢,引起气液接触器(喷头或塔板)的堵塞等方面具有先进性。2.3.2纳钙双碱法

钠钙双碱法(碳酸钠/氢氧化钙)结合了石灰法和钠碱法的优点,利用钠盐易溶于水,反应活性高的特点,在吸收塔内部采用钠碱吸收二氧化硫,吸收后的脱硫液进入碱再生池内利用廉价的石灰进行再生,从而使钠离子得到循环吸收利用。该工艺综合石灰法与钠碱法的特点,既解决了石灰法塔内易结垢的缺点,又具备了钠碱法吸收效率高的优点。2.3.3氧化镁法

氧化镁与二氧化硫反应得到亚硫酸镁和硫酸镁,镁盐具有可溶性,且性质稳定,处理后允许与其它达标水一起排放。2.3.4氨法

氨法是采用氨水作为脱硫吸收剂,二氧化硫与氨反应可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经进一步氧化生成硫酸铵化肥。根据吸收液再生方法的不同,氨法可分为氨-酸法、氨-亚硫酸铵法和氨-硫酸铵法。氨法回收过程工艺较为复杂,投资费用较高,需配备制酸系统或结晶回收系统(中和器、结晶器、脱水机、干燥机等),管理维护要求高。3.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介绍

我公司开发的ZGJ-A型烟气高效脱硫设备在传统双碱法成熟技术基础上对其烟气进口结构、内部装置、气液分离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水系统采用闭路清液循环,管路不结垢,因此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脱硫效率。同时,通过对烟气脱水除雾装置进一步改善,强化了净化后的烟气脱水功能,彻底克服了引风机带水、积灰的问题。

双碱法脱硫是基于溶液中的碱性物质与溶解于水的气态二氧化硫(SO2)进行中和反应,达到脱除烟气中SO2的目的。由于液相反应强度大大高于气相和固相,因而湿法脱硫比干法或半干法脱硫的效率高得多。本方案设计采用双碱法,该方法用氢氧化钠-石灰溶液吸收废气中的SO2,吸收SO2后的吸收液送入循环浓密池,溶液经循环浓密池沉淀后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整个工艺过程主要由吸收剂的制备输送系统、烟气系统、吸收系统、水循环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吸收剂的制备输送系统:第一碱采用NaOH,第二碱采用生石灰。

将NaOH加入脱硫浆液PH值调节池并搅拌均匀,经循环泵提升至脱硫塔内脱硫。

从外运的粉状氧化钙,进入氧化钙储罐。

从氧化钙储罐通过自动给料装置,将氧化钙定量送入化浆池。从脱硫塔排出的废水流入化浆池,经搅拌形成氢氧化钙的悬浮浆液。

化浆池中的悬浮浆液流入沉渣池,然后进入循环池。同时在流动过程中氧化钙将碳酸钠置换出来,继续参与脱硫反应。

从循环池流出的清液流入PH值调节池,加入新碱调节PH值,后由循环泵泵入脱硫塔内脱硫,循环使用。4.经济效益分析

洛阳市新区西郊调峰热源厂一期2×75t/h锅炉烟气经我公司脱硫除尘设备净化治理后,其烟尘排放浓度≤30mg/Nm,烟气混合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 ≤162mg/Nm。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净化了环境,减少了排污缴费,其社会环境效益深远,经济效益可观。

当脱硫效率达90%时,每年脱除SO2的量为1947吨,年脱硫剂费用为70万元,装置年运行费用210万。而贵厂每年需缴排污费122万元,如果减去其它费用开支(水费、电费、人工费等)实际运行费用约88万元。5.结论

洛阳市新区西郊调峰热源厂一期2×75t/h锅炉安装烟气脱硫净化装置,设计脱硫效率大于95%,经脱硫后,每年减少SO2排放量约1947吨,削减了SO2排放总量;同时系统年副产石膏6800吨,可做为水泥调凝剂使用或用于免烧砖生成的添加料等。改善了当地大气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通过几种脱硫工艺的比较,考虑到项目投资、运行费用、技术的成熟可靠性等因素,本工程采用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

公司吸收合并公告 篇3

吸收合并概念:吸收合并(merger),或称兼并,是指合并方(或购买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全部净资产,合并后注销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法人资格,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原持有的资产、负债,在合并后成为合并方(或购买方)的资产、负债。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无锡xx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于2月7日出具的《关于核准无锡xx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无锡xx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批复》(证监许可〔〕185号),批复内容如下:

1、核准无锡xx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403,403,598股股份吸收合并无锡xx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900,288股新股募集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配套资金。

3、公司本次吸收合并并募集配套资金应当严格按照报送中国证监会的方案及有关申请文件进行。

4、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本次吸收合并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手续。

6、批复自下发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7、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生法律、法规要求披露的重大事项或遇重大问题,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

公司将根据上述批复要求办理本次吸收合并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后续实施事项,并按照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特此公告。

无锡xx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风险吸收】推荐阅读:

牙根吸收07-18

营养吸收07-21

光谱吸收10-20

吸收机制05-18

吸收利用05-20

吸收剂量06-10

吸收制冷06-12

吸收系统06-13

扩散吸收08-26

消化吸收08-26

上一篇:长距离顶管下一篇:语境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