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系统

2024-06-13

吸收系统(精选12篇)

吸收系统 篇1

基于多年在车钩领域中对能量吸收特点的研究, 福伊特驱动努力发展车辆前部撞击部件和其他能量吸收装置。通过建立完整的包括车钩、撞击组件、前部罩板、控制系统和运动部件在内的前端模块, 福伊特驱动的夏芬博格 (Scharfenberg) 能量管理系统可以满足轨道车辆完整的前端概念需求, 并承担建设整个系统的责任。福伊特驱动在设计复杂的车钩系统中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成为可为轨道车辆提供前端系统和能量吸收装置系统供应商。

1 当前轨道车辆对能量吸收系统的要求

诸如ICE列车碰撞和德国高速铁路灾难事件等一系列事故, 日渐将撞车问题带到了公众关注的中心。为减少撞车意外的影响, 多种相关文件和标准提出了更多关于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性的严厉要求。由于现代车钩系统和前端模块的复杂性, 以下只对最必要的功能和要求做出说明。撞击性标准为欧洲标准DIN EN 15227:2008中“轨道车辆车体撞击性要求”;列车系统的兼容性要求为TSI 2008中“对于欧洲高速铁路系统的车辆子系统兼容性的技术细则”。上述标准对下列目标做出阐述:

(1) 减小撞击车辆爬升到另一车辆上的风险;

(2) 减小出轨的风险;

(3) 防止障碍物的干扰;

(4) 对撞击能量的控制性吸收;

(5) 列车司机逃生空间的保护;

(6) 减速度的限制。

不同的碰撞情景发生在不同的冲击水平面上, 因而每个水平面都有相对应的具体要求。垂直方向上车头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冲击区域, 用不同的方式吸收能量或者保证司机的逃生空间。DIN EN 15227中描述的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性要求见图1。其中对于减速度的限制方面, 情景1和情景2中最高值为5 g, 情景3中最高值为7.5 g。

2 高速铁路Scharfenberg能量管理系统实例

2.1 在欧洲高铁列车中的应用

高速铁路对空气动力的性能、功能性和能量吸收的要求特别高。福伊特驱动为西班牙的Talgo 250高铁列车制造了包括司机室顶板在内的完整的前端系统。

对组件正确合理的使用, 可以消除在车头部分安装更多能量吸收组件的需要。根据这个理念, 列车符合DIN EN 15227中关于情景1和情景2的安全要求 (情景3在2005年项目进行时还未做具体要求) 。能量吸收的4个阶段见图2。

冲击能量分别在4个阶段中得到吸收:

(1) 第一阶段 (可逆) :车钩轴承座中的橡胶吸能元件。能量吸收:大约7 k J (拉伸方向) /17 k J (压缩方向) ;

(2) 第二阶段 (不可逆) :车钩钩身压馈管。能量吸收:大约200 k J;

(3) 第三阶段 (不可逆) :车钩轴承座和横梁之间的压馈管。能量吸收:大约800 k J;

(4) 第四阶段 (不可逆) :在横梁和车身之间两个侧面碰撞吸能盒。能量吸收:大约900 k J。

所有阶段加在一起, 提供了将近2 MJ的能量吸收能力, 变形行程不超过1 000 mm。

2.2 在亚洲高铁列车中的应用

Scharfenberg能量管理系统为韩国HEMU-400X新型高速列车设计了符合EN 15227标准中对情景1、2和4要求的能量吸收系统 (见图3) 。此能量吸收系统安装在构架上, 而构架安装在车身上。此系统包括:AAR型车钩头式Scharfenberg车钩 (可更换为Scharfenberg 10型车钩头) 、气液缓冲器和压馈管;标准护轨装置;另外2个压馈管。这种方法大约可吸收1.5 MJ的冲击能量, 将变形行程控制在800 mm以内。

撞击能量分别在3个阶段中得到吸收 (见图4) :

(1) 第一阶段 (可逆) :车钩钩身中的气液缓冲器。能量吸收:大约7.5 k J (拉伸方向) /180 k J (压缩方向) ;

(2) 第二阶段 (不可逆) :车钩钩身中轴承座后的压馈管。能量吸收:大约1 170 k J;

(3) 第三阶段 (不可逆) ;固定在车钩之上的撞击保护组件。能量吸收:大约170 k J。

3 车钩系统对轨道车辆中能量吸收的重要性

近年来, 福伊特驱动特别关注中国CRH1和CRH3系列高铁列车, 并提供了多套前端系统, 包括前罩板、运动部件和完整的拥有自动车钩、中间车钩和过渡车钩的车钩系统 (见图5) 。

车钩同缓冲器一起被安装在轨道车辆内的主要冲击平面上。自动前端车钩可以辅助吸收撞击中的大量冲击能量。实现此目的的典型能量吸收部件有压馈管、缓冲器或用于普通连挂操作的橡胶弹性组件。轨道车辆车厢之间的恰当连接 (半永久性车钩或有能量吸收特性的铰接接头) 可辅助缓解作用在轨道车辆前部的压力, 为轨道车辆碰撞提供可控性。另外, 半永久性车钩可以将撞击车辆爬升到另一车辆上的风险降至最低 (见图6) 。

半永久性车钩提供的防爬保护功能可以在能量传送的开始就轻松起效, 并保持连在一起的车厢处于同一平面上。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 它的优点是提供了一个外部的防爬保护。

由车辆撞击引起的纵向压缩力通过止挡板转化为力矩, 侧向力可阻止两车之间出现更大的垂直偏移 (见图7) 。更多的能量吸收原件, 如压馈管或缓冲器, 确保可控的撞击能量吸收, 限定了载荷级别并缓解了施加在车辆前部的载荷。

4 轻型设计中的完整撞击结构概念

目前, 现代撞击结构的发展追求双重目标, 在使用轻型原件的同时, 依旧可以满足必要的撞击安全要求, 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撞击结构。图8、图9展示了一个带有完整撞击结构的Scharfenberg前端模块示意图。

Scharfenberg前端模块中的能量吸收元件除了可逆的缓冲器和牵引装置, 车钩还具有完整、不可逆和多阶段能量吸收元件, 可以灵活地应用在不同级别的车辆上。对于具有2 000 k N车身强度的车辆, 最多可以吸收1.5 MJ的撞击能量。在此应用了DIN EN 15227标准设定的情景1中车钩的撞击特性。碰撞吸能盒分别安装在两侧, 也可作为防爬器。作为情景1—情景3的主要能量吸收元件, 碰撞吸能盒能够吸收大约1 MJ的变形能量, 同时产生大约200 k N的防爬阻力。

总之, 这种整体轻型设计结构符合撞击安全标准, 并通过使用诸如碳纤维和玻璃钢等轻型材料, 也可满足车辆对减轻重量、节能低碳的要求。

吸收系统 篇2

摘要: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是利用气体分子在紫外/可见波段的特征吸收来精确解析其浓度的光学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大气污染成分探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自行研制的便携式差分吸收光谱系统测量污染源区的`单环芳香烃有机物,研究了影响单环芳香烃光谱反演的主要干扰因素,分析比较了去除O2干扰的相对和绝对浓度反演方法,给出便携式差分吸收光谱系统在光程为24 m条件下系统的检测限,并在化工厂区进行了单环芳香烃浓度的实际测量,结果表明便携式差分吸收光谱系统可应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污染泄露的应急监测.作 者:刘文彬 谢品华 秦敏 司福祺 徐晋 李昂 章勇 刘宇 LIU Wen-bin XIE Pin-hua QIN Min SI Pu-qi XU Jin LI Ang ZHANG Yong LIU Yu 作者单位:刘文彬,LIU Wen-bin(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广州,510030)

谢品华,秦敏,司福祺,徐晋,李昂,章勇,刘宇,XIE Pin-hua,QIN Min,SI Pu-qi,XU Jin,LI Ang,ZHANG Yong,LIU Yu(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吸收系统 篇3

【关键词】 可吸收材料;内固定;聚左旋乳酸;颌骨骨折

以纯钛或钛合金为主的内固定装置已广泛应用于颌面内固定术,但金属内固定装置存在机械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缺陷,需二次手术取出,随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得到长足发展,因具有相容性好、复位精密、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逐渐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8年2月——2011年12月使用GRAND FIXTM可吸收骨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术39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患者,男34例,女5例,患者的年龄情况问12-62岁。2例患者为颧骨骨折,19例患者为下颌骨骨折,18例患者为上颌骨骨折。所有患者都为外伤导致其骨折发生。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签署同意书,了解应用内固定治疗骨折疾病。

1.2 内固定材料 微型骨板及微型螺钉均为日本郡是公司生产的GRAND FIXTM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可吸收材料由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de,PLLA)組成。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插管全麻下进行,根据患者骨折部位选择性采用下眼睑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切开皮肤、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翻起骨膜,将患者骨折的部位良好暴露出后对患者骨折碎块进行清理,并进行复位操作。恢复关系之后进行内固定操作。内固定应注重稳定性。固定之后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关闭切口。其中1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前先行上下颌骨牙弓夹板栓丝结扎。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5-7天,加强口腔护理,流质饮食1周,3月内避免进食硬物。

2 结 果

除1例患者(双侧下颌骨骨折),在术后1个月出现一侧可吸收板松动,咬合关系恢复欠佳取出外,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固,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术后颌骨X线及CT扫描显示骨折断端对位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随访6-12月。无骨髓炎、局部炎症或肿块形成等并发症。

3 讨 论

良好的骨折内固定材料应具备:①足够的强度及稳定的固位;②良好的组织相容性;③能足够使骨折今早愈合;④尽可能少的并发症。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GRAND FIXTM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的组成是聚左旋乳酸(PLLA),为人工合成的可降解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它在体内的降解是通过水降解成乳酸单体参与三羧酸循环,最终变为水和二氧化碳,经呼吸和尿排出体外[1-2]。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金属内固定材料相比有以下优点:在人体内可以降解吸收,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不会形成长期不良机械刺激;不会造成组织内金属离子聚集;不会造成固定区骨质疏松;不影响儿童颌骨发育;无菌包装,使用简便;不干扰放射影像;其弹性模量与骨皮质相似,允许微小活动,有利于骨折愈合[3-4]。但与金属内固定相比,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体积较大,对于较小的骨折,难以提供足够的骨组织;螺钉无自攻性,过度用力易于折断,用力不足则加压不足;钻孔要求高,钻孔过小易造成螺钉折断,轻微的不密合则造成松动,需要改变固定位置;材料降解时间长,有可能出现迟发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多在植入术后3年出现[5];价格较昂贵。

我们39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采用GRAND FIXTM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1例患者(双侧下颌骨骨折),在术后1个月出现一侧可吸收板松动,咬合关系恢复欠佳,分析原因系双侧下颌骨骨折,且患者未保持颌间结扎固定,过早进食硬质食物,导致固定强度不足引起。其余病例骨折固定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应用于小儿颅颌面外科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传统内固定材料小。但是进行手术治疗中应注意如下问题。①手术治疗中应尽可能恢复患者骨折部位的解剖情况,注意关系的恢复。②进行钻孔操作时应适时对钻头进行冷却处理。③因此材料易于出现折断的情况发生,故应在操作中注意。④如患者骨折为开放性骨折易于出现感染等情况时,此类材料会有一定几率出现异物反应并发症,致使患者出现骨不连等并发症[4]

参考文献

[1] Hollinger JO,Battis GC.Biodegradable bone repair materials.Synthetic polymers and ceramic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6,June(207):290-305.

[2] Bostman OM.Absorbable implant for the fixation of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1991,73(1):148-153.

[3] Bessho K,Izuki T,Murakami KI.A bioaborbable poly-L-Lactide miniplate and screw system for osteosynthsi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7,55(9):941-945.

[4] 李组兵,胡图强,赵吉安.混旋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板在颧上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2,18(5):290-291.

改造低压吸收系统降低尿素氨耗 篇4

关键词:超负荷,低压吸收系统,氨耗

本公司于2011年11月份投产一套年产500 kt的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一次投料开车成功。生产负荷从70%逐渐加到100%,氨耗、蒸汽耗、电耗均在理想状态。由于公司合成氨产量较大,公司决定将尿素负荷加至1 500 t/d。在超负荷运行一段时间后,系统暴露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吨尿素氨耗上升了5~7 kg。相当于每年尿素生产成本增加750~1 000万元。因此,节能降耗的工作迫在眉睫。

从工艺上来看,在1 500 t/d时,常压吸收塔出现气相带液。

吸收的工艺流程是,来自4b吸收塔的氨水进入常压吸收塔填料层,吸收低压洗涤器出气和回流冷凝器液位槽出气中的氨和二氧化碳,见图1。由于4b吸收塔下液的浓度高并且低压洗涤器出气和回流冷凝器液位槽出气量大,造成4b吸收塔下液不畅,直接带入常压吸收塔气相管,最后进入氨水槽。

我们对低压吸收系统进行取样化验分析,数据如表1。

从分析数据来看,负荷高于100%时消耗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负荷高于设计生产能力,高压系统的高压洗涤器相对来说就小了,造成高压洗涤器出气的HV-202自调阀开度较大,4b吸收塔吸收负荷重,下液浓度高于指标较多。

(2)较高浓度的4b吸收塔下液进入常压吸收塔,造成吸收效果差,常压吸收塔出气中氨含量高,并且常压吸收塔下液浓度高。

(3)常压吸收塔气相带液,造成进入常压吸收塔填料层的吸收液量少,进一步加剧常压吸收塔下液浓度高,吸收效果差。

根据以上对问题的分析,我认为如果作如下改进会改善这种情况。

(1)高压洗涤器设备造价太高暂不更换,将4b吸收塔下液不再送入常压吸收塔,改道进入氨水槽。

理由 由于4b吸收塔下液浓度较高,不适

合再进入常压吸收塔作吸收液。

(2)常压吸收泵进口不再抽吸常压吸收塔的氨水循环提高浓度,而改抽氨水槽中浓度较低的氨水来作为吸收液。

理由 常压吸收塔的下液浓度已经很高,再循环提浓只会让常压吸收塔吸收效果更差。

(3)常压吸收塔下液增设自调阀,控制常压吸收塔液位。

理由 常压吸收塔下液管是通过倒U型管形成液封来控制液位的,一旦塔压力过高,液封会冲破,形成塔内空液,造成常压吸收塔窜气,氨水槽冒气和吸收塔吸收效果下降。

(4)对于常压吸收塔气相带液的问题,主要是靠降低吸收液的浓度来解决。第一,4b吸收塔下液浓度高,容易在常压吸收塔填料层形成结晶,液体下不去就带液。第二,即使不结晶也由于浓度高吸收能力差,无法有效吸收低压洗涤器和回流冷凝器出气中的氨和二氧化碳,造成常压吸收塔出气量大,向下流的吸收液阻力大而无法落下,形成带液。用氨水槽内低浓度氨水来作吸收液,问题就得到改善。

流程改造示意如图2。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篇5

1、学习填料塔得操作; 2、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 K Y a、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得要求,既希望它得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得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就是矛盾得,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得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mmH 2 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 =0时,可知~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 1、0—2,当喷淋量为 L 1 时,~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 L 2 >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得相同。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曲线斜率大于 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得转折点叫截点 A。值较大时叫液泛区,~曲线斜率大于 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得转折点叫泛点 B。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得最适宜操作条件就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 2—2-7-1

填料塔层得~关系图

图 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得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得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得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1)式中:N A ——被吸收得氨量[kmolNH 3 /h];-—塔得截面积[m2 ] H——填料层高度[m] Y 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 Y 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 /m3 ·h] 被吸收氨量得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 2-2—7-2):

(2)

式中:V——空气得流量[kmol 空气/h] L-—吸收剂(水)得流量[kmolH 2 0/h] 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 /kmol 空气] Y 2 ——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 /kmol 空气] 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 /kmolH 2 0] 由式(1)与式(2)联解得:

(3)为求得 K Y a必须先求出 Y 1、Y 2 与 Y m 之值.1、Y 1 值得计算:

(4)

式中:V 0 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得流量[m 3 /h] V 0 2 ——空气换算为标态下得流量[m 3 /h] 0、98——氨气中含纯 NH 3 分数 对氨气:

(5)

式中:V 1 ——氯气流量计上得读数[m3 /h] T。,P。——标准状态下氨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T 1 ,P 1 ——氨气流量计上标明得温度[K]与压强[mmHg] T 2 ,P 2 ——实验所用氨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标准状态下氨气得密度(=0。769kg/m 3)—-标准状态下空气得密度(=1.293kg/m 3)

对空气:

(6)式中:V 2 ——空气流量计读数[m 3 /h] T。,P。——标准状态下空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T 3 ,P 3 ——空气流量计上标明得温度[K]与压强[mmHg] T 4 ,P 4 ——实验所用空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Y 1 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2、Y 2 值分析计算 在吸收瓶内注入浓度为 N S 得H 2 SO 4 V S [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设从吸收瓶出口得空气体积为 V 4 [ml]时瓶内 H 2 SO 4 Vs即被 NH 3 中与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得 NH 3 体积 V o3 可用下式计算:

(7)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8)

式中:V 4 —-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 T。,P.-—标准状态下空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T 5 ,P 5 ——通过吸收瓶后空气得温度[K]与压强[mmHg]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9)3、塔底X 1 ~Y* 1 得确定 由式(2)知: ,若 X 2 =0,则得:

(10)X 1 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设取氨水 V N `[ml],用浓度为 N S `得 H 2 SO 4来滴定,中与后用量为 V S `[ml],则:

(11)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 1 成平衡得气相浓度 Y 1 *为:

(12)

式中:P—-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E——亨利系数大气压,可查下表取得: 液相浓度5% 以下得 得 E 值 表2-2—7—1 t(℃)

E(大气压)0、293 0、502 0、778 0、947 1、25 1、94 或用下式计算:

(13)4、塔顶得 X 2 ~Y 2 *得确定 因用水为吸收剂,故 X 2 =0 ,所以Y 2 *=0 5、吸收平均推动力ΔY m

(14)6、吸收效率η

(15)

四、实验流程简介: 吸收装置如图 2-2-7-3 所示,塔径为 110(mm),塔内填料有一套为塑料阶梯环,其它为瓷拉西环,均为乱堆.填料层高为600-700(mm)(请自量准确)。氨气由氨瓶 1 顶部针形阀放出,经减压阀2到达缓冲缺罐 3,用阀 4 调节流量,经温度计 23,表压计 5 与流量计 6 分别测量温度、压力与流量后到达混合管。空气经风机 7 压送至缓冲罐 9,由旁路阀 8 与调节阀11 调节风量,经温度计 23,表压计10 与流量计12 分别测量温度、压力与流量后到达混合管与氨气混合,后被送进吸收塔 13 得下

部,通过填料层缝隙向上流动。吸收剂(水)由阀 16 调节,经流量计 17 测定流量后从塔顶喷洒而下。在填料层内,下流得水滴与上流得混合气接触,氨被水吸收变氨水从塔底排出,氨水温度由温度计 23 测定,塔顶表压与填料层压降由压差计 14 与 15测定.从塔顶排出含有微量氨得空气成为尾气从阀18排出大气中,分析尾气含氨量就是用旋塞19 取样,先从三角瓶20 除去水分,后经吸收瓶21 分析氨,气量计22 计量取出空气量。

五、实验方法:

(一)测压降与空塔气速步骤 1、测定干塔压降(1)打开旁路阀8,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 11,启动风机 7,慢慢打开阀 11使风量由零至最大,同时观察压差计15得读数变化。

(2)从流量计 12 得量程范围拟定 6~8 组读数。调节风量由大至小,同时读取空气流量及塔压降值。

2、测定湿塔压降 (1)把风量开至最大,慢慢打开阀16使水从塔顶喷淋而下,观察填料层上得液泛情况及压差计 15 得读数变化。

(2)调节风量水量使液泛层高度 20~30mm左右,记下水流量及压差计读数。

(3)保持水量不变,调节风量由大至小,测取 6~8 组风量及塔压降读数。

最后,读取气温、水温及填料层高度,记下塔内径数值。

(二)测吸收系数步骤 1、全开旁路阀8,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启动风机 7,慢慢打开阀 11 使风量由零至最大,同时观察压差计 15 得读数变化。

2、在吸收瓶内置入已知浓度得 H 2 SO 4 1ml 及 2 滴甲基红,加适量蒸馏水摇匀后装于尾气分析管路上.关闭取样旋塞 19,记下湿式气量计原始读数。

3、将水流量计 17及空气流量计 12(采用旁路调节法)调到指定读数。

4、关闭氨气缓冲罐上得氨气流量调节阀 4,松开减压阀旋钮,打开氨瓶上得总阀,然后,慢慢拧紧减压阀旋钮把氨气引进缓冲罐 3,待罐上压力表读数达0、05MP左右时,停止转动减压阀旋钮,慢慢打开调节阀 4,把氨气送进混合管。

5、待塔得操作稳定后(不液泛,不干塔,各仪表读数稳定),记录各仪表读数,

同时进行塔顶尾气分析。

6、尾气分析方法就是打开取样旋塞 19,使尾气成泡状通过吸收瓶液层,至瓶内液体得红色变淡黄色为止,即关闭旋塞,记下气量计读数。(8分)7、保持空气与水流量不变,改变氨气流量,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8、实验完毕,先关氨瓶上得总阀,待氨气缓冲罐上压力表读数为 0 后,再关闭氨气缓冲罐上得氨气流量调节阀 4,然后,全开旁路阀 8,同时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最后停风机与关水阀,清洗吸收瓶.1、氨瓶

2、减压阀

3、氨缓冲罐

4、氨气调节阀

5、氨表压计

6、氨转子流量计 7、叶氏风机

8、空气旁路阀

9、空气缓冲罐 10、空气表压计

11、空气调节阀

12、空气转子流量计

13、吸收塔

14、塔顶表压计

15、塔压降压差计

16、水调节阀

17、水转子流量计

18、尾气调节阀

19、取样旋塞

20、分离水三角瓶

21、吸收瓶

22、湿式气量计

23、温度计 图2-2—7-3

吸收装置流程图 六、原始数据记录表:

(见下页)

七、数据处理表:

0、367 0、367

9、460 9、441

0、194 0、194

5819、308 13723、371

0、0380 0、0381

0、0000334 0、0000142

0、00305 0、00204

1、232 1、234

0、00193 0、00128

0、00516 0、00468

99、912% 99、963%

501、128 554、192

0、0169 0、0170 八、举例计算: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 :

367.0295 293783 760769.0293.17602733.02 12 10102001 01    T TP PPTV V

因、,所以

因、,所以   00305.0 0000334.0 0380.0556.5446.0)(2 1 1      Y YLVX

又,所以

 00516.00000334.000193.0 0380.0ln0000334.0 00193.0 0380.0ln)(21 12 1 1   YY YY Y YY m

% 912.99 % 1000380.00000334.0 0380.0% 10012 1  YY Y

 128.50100516.0100069000950.00000334.0 0380.0 446.0)(2 1     mYaY HY Y VK

同理,课求得其它组数据。

学习借鉴 吸收融合 篇6

关键词:留学;文明;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7-01

为了更好的了解英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学校安排我们参观了里丁博物馆和里丁农业博物馆,在那里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用馆内的文物向我们讲解了里丁的历史及发展,令人诧异的是我们还可以拿着这些文物仔细端详,提问。同时我们还留意到馆内摆放着很多的大箱子,原来是用来装文物的,神奇的是只要有学校需要,就会免费装箱借给他们上课使用;学生的相关课程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博物馆内免费进行。为了培养国民的历史文化意识,他们将一切方便提供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洒下热爱,保护,传承本国文化的种子,使其一代一代的得以保留流传。作为教育者,我们不禁伏案反思,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们些什么?是考试技巧,生活技能,还是播种思想,培养意识,使其成为好公民?当然是后者。当我们飞跃大洋,重上讲台那一刻,会将在英国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思渗透到每一堂课中,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告诉孩子们如何才能使自己生活的更好且恵及后世,使我们的文化灿烂如昔,源远流长!

一、体验古朴的传统习俗

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一个英国传统舞蹈--苏格兰舞蹈的教学。Scottish Country Dancing苏格兰乡村舞(SCD)——简称苏格兰舞,是一种社交舞,以三对或四对舞伴为一组变换阵形,传统的伴奏乐器是风笛。这些表演者们男性上身穿白色衬衣,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女性身着白色长裙,用格子围巾披搭在肩上这些构成苏格兰舞蹈的民族特色。 因为是从宫廷舞起源的,这些舞者虽然都不年轻了,但让人感觉舞步间还是非常的优雅,有芭蕾的韵律,他们在舞蹈的时候特别有英国人特有的绅士、淑女的姿态。我们不时的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在音乐与灯光的刺激下也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邀请下,我们走进了舞池,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的校园舞会,特别的开心。

之后我们又参加了一次Morris Dance。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传统的舞蹈,大家之前对此一无所知。表演者们的出场阵容相当令人震撼,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原因是他们小腿上绑着一串铃铛,所到之处一定是先声夺人。这次的舞者清一色的全是gentlemen,服装相当的有个性,用碎花布片儿缝制成的风衣,头上还戴着装饰得花里胡哨的草帽,手持一根圆木棍,不得不说像是丐帮举行大会。他们的乐器有手风琴和手鼓。这个舞蹈不同于苏格兰舞的优雅,男人的舞蹈更显粗犷、力量。

两次的舞蹈学习让大家意犹未尽,在欣赏中参与中我们对于英国的文化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Bonfire Night更是让人难忘。这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节日。学英语这么多年了,只知道英国人重视圣诞节,复活节,从来不知道还有个营火节。下午在language development课上把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庆祝方式弄清楚了,晚上就在Alison(我们的口语老师)家共度这个有趣的节日。Alison还给大家备了好多的食物。有这个节日传统的食物Toffee Apples、baked potatoes,还有大家第一次尝试的热饮mulled wine和英式porridge。Alison的家人和朋友还有中心的老师的加入让这个夜晚更加的有意义。大家一边吃喝一边畅聊中西方文化差异,屋子里花园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当营火燃起的时候,当巨型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时候,当大家舞动起手里的小火星的时候,当把象征性的纸人抛进火堆的时候,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柔软了起来,一定有什么触动着你的心弦。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二、有趣的酒吧和足球文化

很多英国的男人在下班回家之前会到酒吧,是家之外的另外一个家。进pub频率,可能是一天两次也可能是一周几次。呆在酒吧的时间也是不会太长,如果遇到朋友时间就相对要长一些。pub就是大家聚会聊天的,当然现在的pub也有提供食品,所以现在年轻人也在pub 里吃饭或者喝酒、饮料等,之后就是聊天,看足球或者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桌球(台球)、飞镖、多米洛或者保龄球。但绝对不是吵闹的,很多人就是聊自己最近做了什么等。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足球已经浸透到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足球在英国与其说是 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体育文化。 英格兰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申办形象大使说“足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里,存在于我们的DNA里,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足球就和我们在一起,永不分离。”在我们看到的球场外面有从婴儿到足球运动员的所有服装。 不管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在旅游景点只要有草坪的地方就能够看到很多小孩子在踢足球,真正的是足球无处不在。

三、慷慨的分享

在英国现在很多家里的花园里都种上了一些果树。到收获季节,一家人吃不完所有的果子,就把剩下的果子装在一个篮子里,放在路边或者门口的花园旁边,并在篮子旁边放个小罐头盒。需要这种水果的,可以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最好放一些钱在旁边的罐头盒里,所有的这些钱都会交给慈善组织,让慈善组织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很好的习俗和传统。

吸收系统 篇7

1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系统中企业获取、消化、整合和应用外部知识的动态能力。参照Zahra和George[4]的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主要受到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种能力的影响。潜在吸收能力确保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现实吸收能力表明了区域创新系统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运用和创新知识。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是隐含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过程中的能力,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测量,但是能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而,可以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能力的替代来对其进行测量和评价。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包含区域系统内的先验知识和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先验知识决定了区域系统内的知识存量,有助于各个地区从外部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好地消化和应用知识。政府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创新的环境,而且提供资金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系统内的知识交流能力、应用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更新。应用能力反映了区域系统通过创新过程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其中,先验知识的衡量指标为研发投入(x2)、技术合同成交额(x2)、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x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4),反映了各个地区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的衡量指标为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x5),反映了政府对于科技支持的重要程度;知识交流能力的衡量指标为上网人数(x6)、本地电信业务总量(x7),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交流的程度;应用能力的衡量指标为国内专利授权量(x8)、出口贸易额(x9)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x10),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应用的成效。

依据分析目的,选取全国各省份和直辖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由于西藏和青海有些指标的数据偏小,所以在本文中省略了这两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实际选取的样本数为29个,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

2.1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所选用的原始指标量纲不完全一致,因而需要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用各个地区的企业数来标准化;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用各个地区人口数来标准化。

2.2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为0.784,Bartlett值为592.491,P<0.001,从而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运用因子分析。10个变量的共同度分别为0.989、0.925、0.974、0.963、0.850、0.941、0.920、0.799、0.984、0.990。这些变量的共同度都接近1,由此可见,这些变量对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对各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特征值分别为7.08和2.257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0.799和22.57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从而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包含了所有信息的93.369%,其后的特征值从0.346开始,急剧减少。见表1。但是这两个公因子的含义不清楚,因而运用最大方差旋转,选入特征值分别为5.198和4.139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1.979和41.39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下,两个公因子的含义比较清楚。第一个公因子称为潜在吸收能力因子(PAC),主要与平均研发投入、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平均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有关,载荷分别是0.970、0.857、0.979、0.974、0.971,均大于0.8。

第二个公因子称为现实吸收能力因子(RAC),主要与平均上网人数、平均电信业务总量、平均各地国内授权量、平均出口贸易额和平均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有关,载荷分别是0.822、0.842、0.839、0.959、0.891,均大于0.8。

为了比较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把公因子表示为诸变量的线性组合:

PAC = 0.97x2+0.857x2+ 0.979x2+0.974x4+ 0.971x5 + 0.537x6+0.376x7+0.486x8+ 0.01x9 + 0.076x10;

RAC=0.218x2+0.436x2+0.162x2+0.159x4+0.021 8x5+0.822x6+0.842x7+0.839x8+0.959x9+0.891x10

为了表示方便,这里线性组合中的所有变量值为标准值,仍用x表示。

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代以该线性组合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再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综合得分AC,即AC=(51.979 PAC+41.39 RAC) / 93.369

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因子PAC上,北京、上海、陕西得分最高,分别为4.616 9、1.009 5和0.870 4,其平均研发投入和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高。陕西落后于北京3.746 5。贵州、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得分最低,分别为-0.631 9、-0.716 0、-0.795 6、-0.549 6和-0.495 8,原因在于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低。

在第二个因子RAC上,北京、上海、江苏得分最高,分别为4.735 0、1.460 1、0.496 0,其中北京远远高于江苏4.239。山西、海南、贵州、宁夏得分最低,分别为-0.472 3、-0.540 0、-0.544 4、-0.558 1,其平均国内授权量较低。

综合考虑两个公因子,我们发现陕西、四川和山西都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分别排位在第3、4和13位,但是现实吸收能力排位却相对落后些,位于第12、11和26位。而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潜在吸收能力不高,位于第10、17、22和25,但是现实吸收能力的排位却相对靠前些,位于第6、7、8和18。从而可以看出,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与陕西、四川和山西相比较,能够更好地转化和应用新知识,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从各个地区的AC上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是前三位,其次是陕西、四川、辽宁。位于后五位的地区为江西、新疆、贵州、海南、宁夏。由此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吸收能力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然而,对于落后地区,其人力、财力和信息沟通渠道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创新系统外部的新知识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

3 结语

区域创新系统中,一个地区无论其知识量如何,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都领先,都需要获取和利用外部的知识。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是潜在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现实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因而,制定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创新政策时,应该从这些关键因素上来考虑,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来说,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对于贵州、海南、宁夏、新疆这些落后地区,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基础薄弱,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应当重点分析知识的流动和应用,注重现实吸收能力的提高。②对于陕西、四川和山西以及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这些地区,前三个地区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后四个地区具有较高的现实吸收能力,因而,制定创新决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前三个地区来说,应该提供建立知识流动的制度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促进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对于后四个地区来说,应该为了经济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加大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知识的积累,增加知识存量。③区域创新系统中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应该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从而能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能够通过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OHEN W,LEVINTHAL D.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2]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KELLER W.Absorptive capacity:on the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1):199-227.

差分吸收式甲烷气体传感系统研究 篇8

甲烷易燃易爆, 是矿井瓦斯的主要成分, 因此成为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同时甲烷吸收红外线能力是CO2的15—30倍占据整个温室贡献量的15%, 也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所以, 无论是工矿企业安全生产, 还是环境保护, 都对甲烷气体检测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本文采用的是应用气体介质对特定频率的光有吸收而使光强度产生衰减这一特性的吸收型光纤气体传感器。这种气体传感器具有传输功率损耗小、传输信息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且耐高温、高压、腐蚀, 绝缘、阻燃、防爆, 易于实现远距离实时遥测和良好的气体选择性等特点。

1基本原理

当一束频率为v, 光强为I0的输入平行光通过充有气体的气室时, 气体分子对光能量的吸收关系遵从Lambert-Beer定律。如果气体吸收谱线在入射光谱范围内, 那么光通过气体以后, 在相应谱线处会发生光强的衰减, 输出光强I (v) 与输入光强I0 (v) 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1) 式中α (ν) 一定频率下单位浓度、单位长度气体的吸收系数;L吸收路径的长度;C吸收气体的浓度。由于甲烷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比较弱, 在浓度较小时满足α (ν) CL 1, 式 (1) 可以化简为:

式 (2) 表明, 如果α (v) 和L已知, 那么通过检测I (v) 和I0 (v) 就可以得到所测气体的浓度C, 这就是光谱吸收型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实验系统设计及特点

本实验的系统设计如下:由宽带光源发出的光经光纤传送到中心波长为1 650nm、半带宽为50nm的带通滤光片;经分光器分为两束分别通过两个结构相同的气室, 其中装有被测气体的为测量气室, 装有纯净氮气的为参考气室;将变化的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后通过信号放大器, 最后由电脑输出结果, 如图1所示。

2.1系统结构设计

该系统采用气体差分吸收检测的方法, 由分光器将同一束光分成两束, 同时经过结构相同的测量气室和参考气室。通过参考气室的光束与通过测量气室的光束可以用做差分和除法处理来进行处理。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消除光源的波动、光纤和传感头不稳定和变化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3]。

2.2光源的选用

该系统采用宽带光源 (LED) 比分布反馈式 (DFB) 激光器便宜, 性能稳定而且相干长度短, 在光纤接头处由反射所引起的干涉噪声也很小。这种光源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CO2 (1 570 nm) 与CH4 (1 650 nm) 交叉干扰的问题。所以这里采用了中心波长为1 650 nm、半带宽为50 nm的带通滤光片, 以此来确保测量光中心波长在1 650 nm左右, 排除了CO2对CH4测量的干扰[4]。

2.3气室结构

该系统所采用的气室结构如图2所示, L1为气室长度, L′为气室宽度, 所以光线在气室中传播的实际长度L为:

L=2L1+ (4L12+2L) 12

1—入射光纤, 2—渐变折射率透镜, 3—球面镜, 4—平面镜, 5—出射光纤, 6—出气孔, 7—入气孔

用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 光线在气室中多次反射增加气体吸收的有效长度了从而增加了待测气体对光强的吸收效果, 信噪比有了明显提高, 因此检测和测量精度也随之提高。该气室的缺点是光程越长损耗的光强就多, 得到的信号也就越弱, 因此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 接入了信号锁相放大器将信号放大, 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其他类似的装有反射镜的气室在光线进入气室时都采用棱镜反射或者直接用光纤接入气室, 这样光线在从光纤端口传输到气室内的过程中的就会使产生散射和光强的损耗, 这样就更加减弱了检测光的信号强度, 使得测量时信号更弱。

为了防止入射光散射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该设计在接入和输出气室的光纤端口上, 采用了渐变折射率透镜。渐变折射率透镜与光纤匹配好, 且传输光纤和透镜尾纤可直接熔接, 克服了分立光学元件准直复杂, 温度稳定性、抗震性能不佳等问题。入射光经过渐变折射率透镜变成平行光解决了由于入射光和出色光发散而造成的对测量灵敏度的影响。

3实验结果

该系统采用气体差分吸收检测的方法所以经过测量气室的输出光强为I+ΔI, I为经过待测气体衰减后输出光强, ΔI为由于干扰气体引起的输出波动。假设耦合器的分光比是η, 则耦合器的一臂输出为I1=η (I+ΔI) , 另一臂输出为I2= (1-η) (I+ΔI) 。由于参考气室中装有的待测气体, 它的衰减系数α是确定的, 而且衰减只针对待测气体。经过参考气室的输出为I′1 = αIη + Δ Iη, 两路光束均由探测器探测。锁相放大器用来提取放大与调制频率相同的信号, 此信号包含气体的浓度信息, 把干扰信号滤除掉, 并且锁相放大器有很大的放大倍数, 因此可以提高测量灵敏度。经过减法器可输出信号差值为:

I′ = I2 -I1 ′ = (1-η) (I + Δ I) - (αIη + Δ Iη) 。

适当选取η=0.5, 可以消除干扰气体对测量的影响, 即:

Ι= (1-α) Ι2 (3)

联合式 (2) 、式 (3) 得:

C=1α (v) L[1-2Ι (v) (1-α) Ι (v) ] (4)

式中α表示通过参考气室的光强衰减系数, 根据式 (4) 就可以计算出测量气室中待测气体浓度。

系统采用自调制温控电路消除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保证光源输出光强稳定, 进一步提高测量系统的灵敏度。实验时先调整好耦合器及参考和直通光路使这两路光达到探测器的光强平衡, 即输出信号为零。测量气室中通入不同浓度的待测气体, 参考气室中通入纯氮气, 所得实验信号值和气体浓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 若向测量气室中通入二氧化碳等干扰气体发现对参考气室中纯甲烷的光谱吸收影响很小, 与理论预测相符。经多次实验, 浓度曲线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图3为多次测量的试验信号值与气体浓度的关系图。

5结论

经过实验证实该系统所采用的设计方案克服了宽带光源测量CH4气体浓度时其他气体 (如CO2) 对CH4的干扰。同时采用气体差分吸收检测的方法有效的消除光源的波动, 光纤和传感头不稳定和变化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采用的气室也大大增加了待测气体对光强的吸收效果, 信噪比也有了明显提高, 因此检测和测量精度也随之提高。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该方法对干扰气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在相同条件下, 经过多次测试, 信号间的最大偏差小于0.2%, 其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同时实验测得甲烷浓度为0.01%时的信噪比约等于2, 表明此传感器完全能满足甲烷浓度的实时检测。因此, 在光纤气体传感中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ulshawB, Stewart G, Dong F, et al.Fiber optic techniques for spec-troscopic methane detection-concept to systemrealiza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 1998;51:25—37

[2]王书涛, 车仁生, 王玉田, 等.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仪器仪表学报, 2006;27 (10) :1276—1278

[3]张爱军, 冉昌艳, 张宇.差分吸收式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传感器技术, 2005;24 (11) :8—12

吸收系统 篇9

在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设计中,要尽量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佳。虽然可以通过试探法[1]一步一步地调整系统参数来得到较好的系统性能,但这种方法的工作量大而且计算繁琐。因此开发出能够依据特定条件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的软件是非常有价值的。

1 优化原则的选定

优化主要包括:在材料和能源一定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优化,以便于获得其最大的技术效果;在技术效果一定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优化,以便于获得最小的支出。文中主要对后者进行讨论。

系统的优化原则通常包括优化设计原则、热力学原则和经济原则。热力学原则是以热力学为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制冷参数进行优化,使其热力系数COP值达到最大。结构设计原则是从系统中各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出发,使其尺寸达到最小,重量达到最轻。经济性原则是一种全面优化的原则。它既考虑系统的性能,又考虑系统的结构;既考虑初始投资,又考虑运行费用[2,3]。

根据以上原则,文中选用了以下3个目标函数:

1)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使系统的COP值达到最大;

2)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使系统的换热面积达到最小;

3)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使系统的面积性能比达到最小。

2 优化参数的选定

在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有非常多的设定参数,设定参数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值即可得出合理的结果,当然得出的结果会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就要选用最优的系统参数来达到最优的系统性能。在系统中可以进行优化的参数非常多(如初始条件参数、各设备温差参数等)。文中主要对以下参数进行优化:制冷温度t0、冷却水温度tl、发生器热端温差tfd,冷凝器热端温差tld,蒸发器传热温差tzd,吸收器冷端温差txd,溶液热交换器冷端温差trd。

文中主要采用坐标轮换法[4]对以上参数进行优化,其优化原理是:把系统抽象成多元函数,函数中含有多个变量。对系统进行优化时,让其中一个变量先发生变化,其他变量设为定值,求出该变量的最优值,然后让其他变量依次发生变化,找出它们各自的最优值。

3 约束条件及优化模型

3.1 约束条件

在优化设计中的约束条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设计计算中各种温差的取值范围;

2)氨水溶液工质物性的计算公式;

3)各换热器热平衡计算公式;

4)机组传热、传质计算公式;

5)机组工质流动计算公式;

6)必要的结构(几何)公式。

3.2 优化模型

根据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特性[5,6,7,8],在优化设计中的约束条件主要有如下几种优化模型。

1)以最大热力系数为优化目标。对于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以最大热力系数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

式中:to、tl、tzd、tld、tfd、txd、trd—优化参数变量;f(to,tl,tzd,tld,tfd,txd,trd)—目标函数,函数的目标是求最大COP值。

优化程序中的有关数值可由能量平衡、质量平衡及热力平衡方程来确定,换热系数可由物性参数、流速等来确定。

2)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

对于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

式中:f(to,tl,tzd,tld,tfd,txd,trd)—目标函数,函数的目标是求最小换热面积Fmin;Fmin—各设备换热面积之和的最小值。

3)以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对于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

其中,目标函数为,函数的目标是求最小换热面积与系统性能系数的比值。

4 系统参数的优化程序

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系统参数优化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系统参数程序流程图编制优化程序[9],分别以最大热力系数、最小换热面积、最小面积性能比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进行优化,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计算出系统中各状态点的参数,经合理性检查后计算各设备的热负荷并检验系统的热平衡,然后计算系统COP值及各设备的换热面积,之后进行优化筛选,优化软件界面如图2所示。

5 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优化结果

利用优化软件,分别以最大热力系数、最小换热面积及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优化结果进行分析。

5.1 以最大热力系数为优化目标

1)优化前后参数对比(见表1)。

2)优化前后换热面积对比(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当系统以最大热力系数为优化目标时,优化后的COP值从0.4471增加到0.5899,COP值有了显著的升高,但该系统的换热总面积却增加了170.21m2。由此可得出,若只片面追求系统COP值的提高,则会增加初始投资。因此当以最大热力系数为优化目标时,优化的结果是不能够完全反映出系统的综合性能。

5.2 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

1)优化前后参数对比(见表3)。

2)优化前后换热面积对比(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当系统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时,优化后系统的换热总面积虽减少了100.92m2,但COP值却降至0.4459。由于COP值的降低,从而使运行成本增加。由此看出,若只是追求初始投资的最小,则会降低系统的热力系数,从而使系统的运行成本增加。因此采用该优化目标时,优化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系统的综合性能。

5.3 以最小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

1)优化前后参数对比(见表5)。

2)优化前后换热面积对比(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当系统以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时,系统的COP值由0.4471增加到0.527,同时该系统的换热总面积也减少了25.02m2。由此可以看出,当以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时,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制造成本,同时又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当以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时,优化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出系统的综合性能。

6 结语

文中采用VC++编制了工业余热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参数优化软件,分别以最大热力系数、最小换热面积及最小面积性能比三大优化原则为优化目标,对制冷温度、发生器热端温差等7个参数进行优化,经软件计算、数据对比,得出以最小面积性能比为优化目标时,优化结果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焦永刚.余热回收型吸收式制冷循环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焦永刚,胡定科,胡静.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计算机模拟及优化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19(1):100-105.

[3]戴永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4]邵陆涛,优化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9-62.

[5]林陈敏,陈亚平,田莹.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在渔船尾气中余热利用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1):37-40.

[6]倪锦,顾锦鸿,沈建.渔船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建模和理论运行特性分析[J].流体机械,2011,39(2):52-57.

[7]孔丁峰,柳建华,张良,等.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试验台性能研究[J].流体机械,2010,38(5):56-62.

吸收系统 篇10

关键词:脱硫系统,吸收塔,故障处理,运行检修

0 吸收系统流程工艺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系统的吸收塔内石灰石浆液吸收二氧化硫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气液传质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为:气态反应物从气相向接触界面传递、气态反应物进入液相并发生反应、液相反应物向反应区迁移、反应生成物想液相主体迁移。这是一个包含扩散、吸收和化学反应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吸收塔主要由循环泵及喷淋层、除雾器及其冲洗系统、氧化空气系统、浆液搅拌系统四部分组成, 其吸收流程一般是:来自烟气-烟气换热器 (GGH) 的烟气从吸收塔的侧面进入吸收塔, 烟气自下而上的通过吸收塔, 此时与来自3 台吸收塔的循环泵喷淋的浆液接触反应, 这个过程中由于浆液温度较低, 烟气被冷却到50℃左右, 并且在浆液富液中生成亚硫酸钙;反应产物在吸收塔底部的浆液池内被收集起来, 同时可以控制浆液内的Ca/S比、保证了反应过程的时间;浆液池底部的氧化空气管向浆液内通入空气曝气, 生成石膏晶体。 石膏浆液被打入石膏水力旋流器进行脱水。 净化后的烟气则通过除雾器后最后排入烟囱。

1 吸收塔主要设备介绍

脱硫系统循环泵顾名思义是为了循环吸收过程中石灰石浆液而添加的泵, 它主要是克服脱硫过程中吸收剂的压降, 烟气脱硫装置中常用的循环泵为卧式离心泵, 采用这种泵具有压头低、流量大, 性能可靠、连续运行的优点, 但是要注意泵头的防腐耐磨。吸收区域喷淋层主要用于是吸收剂分布均匀, 生成液滴;在运行中要适时的调节各类参数降低喷淋过程的压损, 使所产生的液滴均匀分布;材质一般用玻璃钢管 (FRP) 或碳钢衬胶, 吸收塔外喷淋管道与循环浆液管道采用法兰连接。 除雾器位于吸收塔的顶部, 反应完的净化烟气进入除雾器进行汽水分离, 分离烟气中的浆液液滴, 防止浆液中的含硫物质进入大气;除雾器包含一级安装在下部的粗除雾器和二级安装在上部的细除雾器两部分, 除雾器是烟气脱硫装置中的关键设备, 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能否连续可靠运行。浆液池位于脱硫系统吸收塔的底部, 吸收完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浆液进入浆液池;浆液池主要有氧化浆液内的亚硫酸盐和生成石膏结晶两个功能, 合理的浆液池设计可以提高石灰石的利用率。 最后是搅拌系统, 搅拌系统可以避免固体在浆液池底部的沉积, 使浆液在浆液池内均匀的分布。 除去以上的设备之外, 最主要的设备就是吸收塔本体了, 湿法脱硫装置的吸收塔一般有填料塔、鼓泡塔、液柱塔、喷淋塔等多种形式, 吸收塔的作用主要就是保证烟气与吸收剂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的接触并反应。

2 吸收塔常见故障总结

上文介绍了脱硫系统吸收塔的主要组成部件和工作原理, 这些部件在运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故障, 如果能事先了解这些故障和处理方法, 对于脱硫系统的运行将是大有裨益的。 吸收塔常见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点:1) 吸收塔再循环泵全停。 产生这个故障的原因一般可能是1、6KV电源中断、吸收塔液位过低或吸收塔液位控制回路故障, 该故障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首先确认连锁动作正常;然后查明再循环泵跳闸原因, 并按相关规定处理;及时汇报值长及分场, 必要时通知相关检修人员处理;若短时间内不能恢复运行, 按短时停机的有关规定处理;视吸收塔内烟温情况, 开启除雾器冲洗水, 以防止吸收塔衬胶及除雾器损坏。 2) 排膏排出泵故障, 此时CRT发出报警信号, 石膏旋流器进口压力指示为0; 产生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泵保护停或者事故按钮动作;此时的处理方法为首先应确认备用泵已经启动, 并汇报班长, 联系检修前来处理, 若两台石膏浆液泵都发生故障停运, 同时吸收塔内浆液浓度超过15%时, 汇报值长, 退出FGD运行。 3) 石灰石浆液泵故障, 此时CRT发出报警信号, 出口流量指示为0, 这个故障一般是泵保护停或事故按钮动作导致的, 应确认备用泵已经启动;若两台石灰石浆液泵都发生故障, 且吸收塔的PH值不断下降, 汇报值长, 设法维持吸收塔的PH值或退出FGD。 4) 除雾器冲洗水泵故障, 此时CRT发出报警信号, 出口压力为0, 原因可能是保护停或电机故障、事故按钮动作, 应确认备用除雾器水泵已经启动, 如两台除雾器水泵都发生故障停运, 汇报值长, 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退出FGD运行。 5) 吸收塔浆液浓度高, 这时应该检查密度测量仪器、降低锅炉负荷、检查出口压力和流量, 启动备用泵、增加运行的旋流子数量、检查石膏排出泵的出口压力和流量、清洗石膏旋流器、检查浓度测量仪并检查旋流器底流的浓度。

3 吸收塔运行检修

吸收塔作为脱硫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吸收塔的安全高效的运行对脱硫系统的脱硫性能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减少脱硫系统在运行生出现的故障, 适时的对脱硫系统的吸收塔进行检修显得十分有必要。吸收塔中一个重要的设备是工质循环泵, 吸收塔内的循环泵是保证工质循环的原动力。在脱硫系统中循环泵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油室及轴承部位应采用煤油清洗, 棉纱擦净, 最后用腻子或面团粘净;泵壳叶轮应除垢, 除垢擦净, 检查有无裂纹磨损并测量密封环处外圆度;检查橡胶衬里, 观察有无裂缝、渗油或磨损情况, 严重及时更换;密封环要检查磨损和不圆度, 并查对以往记录是否需更换;轴承清洗干净后观察铁架和内外圈是否完整, 转动时是否有松动或停止现象, 并测定游隙, 不合格或有缺陷时应予更换;泵轴擦洗干净后, 观察轴封处有无严重磨损, 而后测量轴弯曲度及轴承处是否松动。 石灰浆槽及地坑搅拌器的检修内容主要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搅拌杆和变速箱输出端的装配、搅拌器叶片的装配、变速箱固定螺丝;当需要检修变速箱时, 分离电机, 拆开变速箱放油堵头放尽旧油, 拆下搅拌杆, 松开变速箱和支撑装置连接螺丝, 卸下变速箱体。 拆开电机和变速箱对轮联接螺丝, 抬起电机, 使其和变速箱分离开来, 拆开电机侧三爪靠背轮, 松开变速箱的靠背轮轴头帽, 取下靠背轮。 拆下铭牌固定螺丝, 取下铭牌及垫片。 检修工作进行中应注意拆卸变速箱过程中, 变速箱禁止用锤头或其它硬金属敲打。 拆卸下来的轴承、轴及齿轮一定要进行仔细检查, 看有无损坏、磨损等现象, 并测量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必要时更换。 箱体及部件在装配前必须用煤油清洗, 擦干净。 检修过程中对各密封面垫的厚度进行测量, 并做好记录。 电机和变速箱体靠背轮联接, 必须进行找正, 使其径向偏差≤0.05mm, 端面偏差≤0.04mm。 检修完毕后, 一定要加注润滑油到指定油位。变速箱齿轮装配好后, 用手盘动靠背轮, 观察齿轮的啮合情况, 压铅丝或涂抹红丹粉测其齿轮配合情况。

4 结论

我国每年的燃煤量巨大, 因此因燃煤而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十分的巨大, 为了减少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燃煤机组大多采用了脱硫设备。 吸收塔为脱硫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安全高效的运行直接影响到脱硫机组的污染物控制和正常运行。本文详细介绍了脱硫系统吸收塔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介绍了脱硫系统吸收塔的各个设备以及一些设备常见的故障问题, 并且为脱硫机组一些主要设备的运行检修提供了参考方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志轩.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检修岗位培训教材[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3.

怎样补钙好吸收 篇11

粉剂、滴剂、钙片、口服液……“走进药店,给宝宝补钙的钙剂可谓名目繁多,让你眼花缭乱。专家建议,不同钙剂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分,以下的5类成分有利于宝宝吸收,且吸收效果好:柠檬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碳酸钙。

这5类钙剂成分中,从钙元素的含量来看,又属碳酸钙的钙含量最高。其中每100克碳酸钙中含40毫克钙元素;每100克醋酸钙中含23毫克钙元素;每100克乳酸钙中含13毫克钙元素。

透明度高、清亮度好,沉淀少的钙产品更好一些

近几年,很多钙剂应运而生,像氨基酸钙、螯合钙、乳钙就是近几年研发的新产品。妈妈们要选择那些正规的产品。买回家后可以按照说明冲—下水,一般来说,透明度高、清亮度好,沉淀少的会相对好一些。

建议早晚饭后1小时补钙

首先要提醒妈妈,饭前空腹补钙和饭后半小时内补钙不利于钙剂的吸收。这是因为服用钙剂后需要胃酸的参与,空腹服钙后把仅有的胃酸利用了一部分,宝宝再吃饭时会对肠胃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影响钙剂在体内的运送和吸收。而饭后半小时内补钙,钙剂会和食物中的油脂结合,形成皂钙,容易导致便秘;也可能与食物中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不易被人体吸收,还易形成结石。所以,妈妈应尽量避开这两个时间段来给宝宝补钙。

相对来说,早晚饭后1小时补钙吸收效果更佳。这是因为早饭后1小时,宝宝精力充沛、活动量多、血液循环好,更利于吸收。而夜间宝宝的血钙浓度会比白天低一些,晚饭后1小时补充为夜间钙质调整提供钙源。

少量多次效果好

这是因为补钙制剂一般都是化合物,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到胃里,在胃酸的作用下分解成钙离子,进入小肠后被吸收。在钙离子形成过程中,要消耗胃酸,一般解离200毫克钙离子需要200~300毫升胃酸,一个人24小时分泌的胃酸总量为1500~2000毫升,食物进入胃后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为2~3小时,之后就被排空进入小肠。在这2~3小时内,胃只能分泌200~300毫升胃酸,也就是说一次只能分解200毫克左右的钙离子,多余的钙会以化合物的形式排入小肠。这部分非离子形式的钙不能被小肠吸收而被排出体外。

因此,每次服用元素钙超过200毫克时,就会使吸收率降低,而采用多次小量地补钙,平均吸收率比较高。

专家建议,每天补钙可以分2~3次,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每次补钙量不超过200毫克为宜。这样既可以充分保证宝宝身体每天对钙的需求,又不会造成浪费或者摄入过多的钙引起的副作用。所以,好妈妈记住哦,一次补钙不一定要多,而是要少量多次,吸收好,补钙效果会更好!

单独服用好吸收

补钙制剂不应与锌剂、铁剂等同时服用。因为人体对钙的吸收与锌、铁存在竞争性,如果同时服用不仅会抑制锌和铁的吸收,也会干扰到钙本身的吸收。因此,钙剂最好单独服用。

如果在补钙的同时,医生还建议你为宝宝补充其他微量元素,可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复合制剂来补充,在配比上相对合理一些。或者把时间错开;不同的微量元素要间隔半小时以上,或者选择白天补锌,晚上补钙。补充维生素D、多运动帮助钙剂吸收

关于补钙,妈妈都了解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无论哪一种钙剂,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服用,都需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机体的吸收。

吸收系统 篇12

1 分解吸收原理

1.1 循环分解任务

低压分解过程是将汽提液中的甲铵分解成CO2与氨,然后将溶于液体中的CO2与氨分离出来。

1.2 循环分解的方法

采用减压和加热的方法。

1.3 循环原理

甲铵分解过程就是甲铵生成反应的逆过程,可用下面的平衡式表示:

从反应式可知,甲铵分解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吸热过程,因此,在一定的压力下,分解温度越高,液相中残留的CO2与NH3含量愈低,分解率就越高;当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分离出来的CO2与NH3就越多,分解率就越高,但随着压力降低,进入气相中的水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在保证一定分解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气相中水含量,使返回高压系统的水量减少。另一方面,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分解气的冷凝吸收需要有一定的压力,因而在分解过程中,不可能采用过低的压力,PIC-302控制在0.17 MPa。

1.4 低压分解回收系统操作控制原则

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使低压系统的甲铵分解率和总氨蒸出率都达到98%以上,同时将分解出来的气相汇同解吸出口气体,经加水冷凝吸收后,分别在两个吸收冷凝器内以稀甲铵液和氨水的形式返回一吸塔。

甲铵分解率 分解成气体的CO2与汽提塔出口液中未转化成尿素的CO2量之比,称为甲铵分解率,用η甲铵表示。汽提液中CO2量即为未转化成尿素的CO2量,汽提液中与分解液中CO2量之差就是分解成气体的CO2量,则:

总氨蒸出率 从液相中蒸出的氨量与汽提液中未转化成尿素的氨量之比。

1.5 低压分解工艺指标选择的依据

低压分解工艺指标的选择与整个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在分解过程中,既要保证分解率,减少返回水量,又要防止副反应增加。

1.5.1 温度的选择

温度高,虽然有利于分解反应进行,但采用过高的温度将使副反应加剧。例如,水解反应和生成缩二脲的反应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剧。温度过低时,会增加闪蒸槽的负荷,随闪蒸带出的氨增多,增加解吸系统负荷,而且闪蒸后溶液中含氨量增加,影响尿液泵操作。因此,低压分解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 ℃之间较为合适。

1.5.2 压力的选择

压力愈低,分解反应进行得愈彻底。但分解出来的气体要进入吸收部分,分解与吸收要在同一压力等级下进行,所以分解压力主要取决于低压吸收的压力,从低压吸收工艺指标可知,其压力选择在0.2~0.25 MPa,因此,低压分解的压力要比吸收压力稍高一些,一般选择为0.25~0.3 MPa。

低压系统的甲铵分解率和总氨蒸出率,其定义与中压系统的完全一样,只是其中(CO2/Ur)和(NH3/Ur)分别为出低压分解系统尿液中的碳尿比和氨尿比(质量比)。所谓低压系统的甲铵分解率和总氨蒸出率,实际上是中压加低压的总分解率和总氨蒸出率,中压分解量约为十分之九,低压分解量约为十分之一,但低压分解时单位质量的氨和二氧化碳带出的水量约为中压带出水量的3倍多。这也可以说明合成反应液中未转化的氨和二氧化碳为什么要采用二段分解的原因,如果在中压分解内将绝大部分未反应物分解,则分解温度高得设备材料不能耐受腐蚀;如在低压分解内一次完成分解,尽管容易达到额定的分解率,但随之带出的水将大大超过允许的循环水量,使水溶液全循环工艺无从实现。

2 分解压力的调节

低压分解系统压力的测量点是在二循二冷气相出口管上,由PIC-302自控系统调节,所以要考虑低压分解气体克服两个冷凝吸收器的设备阻力。计算和实验表明,一般低压分解气体经过一个冷凝吸收器的阻力约为0.05 MPa。

对于精馏流程,低压系统压力的高低,要视一段分解气相水含量、系统循环水总量和低压加水量而定。如果二循二冷的出口气相压力为0.17 MPa,则二循一冷和二分塔气相压力分别为0.20 MPa和0.25 MPa。

正常生产运行时,影响低压分解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二段分解负荷,解吸的负荷,二循一、二冷的温度、加水量(溶液浓度)与液位。

低压分解压力可根据其变化及时调节。一般夏季二循二冷的温度偏高或加水量减少时,可适当提高其压力,冬季则反之。

原始开车中,出预蒸馏塔的尿液经二分塔加热提温后,大量分解气进入二循一冷和二循二冷,由于原始开车中二氧化碳转化率较低,加之中压分解温度有时不能达到指标值,所以分解负荷大,低压循环会出现超压现象。必要时开大低压压力调节阀副线控制压力,待正常后,可将低压压力调节阀PIC-302切入自控。

当系统低负荷时,由于二循一冷、二冷能力过剩,会出现过度冷凝,推动力减弱,低压段压力往往达不到正常工艺指标,低压系统补压会出现气击现象。使低压系统超压,最好不要用中压吸收系统的尾气补压,因为此尾气组分在爆炸范围之内,而且中压也不稳定,对系统安全生产也是一个隐患。

处理 提高二循一冷的温度,当压力上升时,PIC-302保持一定的开度,稍排放一部分二甲液,同时加大二表液,使气体流动起来,这样也可以防止二循一冷结晶。

3 吸收温度的调节

当低压分解气进入二循一冷,管间激烈鼓泡吸收后,反应热使溶液温度上升,低压吸收温度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冷却水量来实现,一般控制在35~40 ℃。过高的温度会影响气体CO2在二循一冷内的充分吸收,部分CO2进入二循二冷,使一吸塔顶的喷淋液中带有太多的CO2,对一吸塔操作不利。温度过高还降低二循一冷溶液的NH3/CO2,增大二循二冷的氨吸收量。对预精馏流程来说,二循一冷温度过低后,其主要矛盾还不在于稀甲铵溶液的结晶堵塞,而是由于稀甲铵液NH3/CO2高,入二循二冷的氨量少,低压压力调节流通气量太小而发生液击,所以有时还应适当提高二循一冷温度,让部分气氨去二循二冷吸收,可使低压系统运行比较稳定。一般来讲,为了使氨得到充分回收,二循二冷温度的维持原则应略低于二循一冷。

处理 可适当提高冷却水温,保持连续加液。

4 加水量的调节

二循一冷、二冷应保持适宜而平稳的加水量。如果向冷凝器加水过少,溶液增浓,吸收不好,压力上升;反之,如果加水过多溶液变稀,系统压力下降,并破坏全系统的水平衡。因此,生产中加水量的控制方法是,根据二循一冷甲铵液浓度调节二甲泵的转速,然后根据二循一冷液位确定补水量,以维持液位恒定。

二循二冷控制加水量的方式与二循一冷的方式是一致的。根据氨水的浓度,考虑到一吸塔精馏段的上部温度,调节氨水流量,然后补充适当水量,以维持二循二冷液位的恒定。

开车时,因二段分解负荷重,分解气大量进入二循一冷、二冷,使两个液位居高不下,这时必须将溶液排放一部分,不应加快泵的转速来拉低液位,以免过度增加循环水量。

当发现二循二冷中CO2含量高达5%(质量分数)以上时,应及时大量增加二循二冷的加水量,排放其中部分溶液,使一吸塔顶喷淋操作务必不要进入分层区而析出结晶,同时要找出引起溶液中CO2含量升高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操作。

5 其他方面

上一篇:计量原理下一篇:污水处理技术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