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共7篇)
牙根吸收 篇1
伴随国民对牙齿矫治目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临床使用正畸治疗的人群日益广泛, 人们越来越重视正畸治疗过后牙根的吸收问题, 这是正畸治疗的一个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不可避免。当牙根过于吸收可导致牙齿冠根比减小、稳定性下降, 容易出现牙齿松动, 导致牙齿过早脱落。而进行正畸矫治的目的是进行牙齿移动的同时, 保证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点。一般进行正畸的人群均存在或轻或重的牙根吸收症状。诱因很多与患者的矫治年龄、面型、使用矫治器的类型、弓丝材料、矫治力的大小、矫正的持续时间、牙齿移动的类型、拔牙、自身敏感性均有很大关系。在何时进行牙齿的正畸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牙根吸收是临床关心的问题, 迄今为止, 人们对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病因并未完全明了。2014年1月-2015年3月, 本院通过对牙根的不同发育阶段实施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牙病患者50例, 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25 例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25例, 其中未发育完成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10~22岁, 平均年龄 (13±1.5) 岁;发育完成组:男11例, 女14例, 年龄1~18岁, 平均年龄 (14±1.5)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上述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 治疗后分析牙根吸收情况, 并符合以下几点:首先, 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必须完整、准确, 如:年龄、性别、所用矫治器类型、病史、临床检查等;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全口曲面断层片必须清晰可辨, 拍摄角度、距离、环境条件均应采用统一标准, 使用同一台机器实施拍摄, 且排除牙根重叠现象;其次, 进行测试的患牙必须健康, 排除功能牙、变色牙、做过根管充填、出现弯曲牙根的牙齿;再次, 排除牙周不健康、有外伤史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
1.3 牙根吸收分级标准根据Sharpe的分级标准[2], 进行正畸治疗后, 患者的牙根未出现吸收, 评定为0度;患者的牙根根尖部慢慢变圆变钝, 周围不清晰, 呈圆钝或可见毛边, 评定为1度, 即轻度吸收。患者的牙根部出现狭窄的锯齿线, 周围锥形轮廓消失, 牙根吸收达到1/4根长度, 评定为2度, 即中度吸收;患者的牙根明显可见较宽的锯齿线, 根尖部消失, 末端变平, 牙根吸收超过1/4根长度, 评定为3度, 即重度吸收。
1.4 测量方法上述50例患者的牙根均由本院牙科资深医生进行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上的牙根长度测量。首先, 实施头颅侧位置的拍片, 所取数值应是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包括:上前牙、下前牙, 牙根长度 (自牙根根尖至近远中的釉牙骨质界点的距离) 、牙冠长度 (近远中的釉牙骨质界中点至切缘或牙尖距离) , 对所有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牙齿矫治, 常规将需要进行正畸的牙齿整齐排列后, 采用0.45mm×0.62mm的不锈钢方丝, 给予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 并通过结扎圈、结扎丝关闭间隙。当牙齿出现移动, 尤其是牙齿发生倾斜移动和旋转移动时, 通过拍片可以清晰显现牙根损失量, 假设治疗前、后牙冠长度不变, 即可通过公式得出治疗前统一的放大率下, 治疗后的牙根长度。截至目前为止, 反映牙根吸收的检测和评估最适宜方法是采用根尖平行法投照技术。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组的牙根吸收等级分布进行比较, 明显可见, 牙根发育未完成组比牙根发育完成组患者的牙根吸收程度轻,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牙根发育完成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临床口腔科的正畸矫治过程中, 人们理想的最佳矫治目标是仅存在牙槽骨的吸收, 但实际上, 正畸的治疗或多或少均伴随着牙骨质的吸收。在治疗过程中, 医生多通过多方面施压进行力度的不同作用, 让患者的与牙部相邻的齿槽骨进行骨的改建, 最终达到牙齿整齐排序, 咬合适宜紧密, 且不影响自身的说话、发音、进餐等。然而, 由于压力过大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遭受承重的牙质骨在有些时候可破坏骨细胞, 而发生吸收, 此时, 患者的牙根也会随之出现明显的吸收现象。伴随正畸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进步, 人们精神生活要求的日益增加, 临床涌现出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技术, 导致适宜人群逐步扩大, 成人甚至中老年人均采用正畸治疗。但是随之而来的关于正畸治疗之后导致的牙根部吸收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备受关注。正畸治疗的牙根吸收引起的医疗纠纷率也是较为客观的。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牙根发育处于不同时期, 在进行正畸治疗时, 有些患者的牙根还未发育完成, 而有些患者的牙根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年龄问题则出现了差异。牙根吸收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口腔科正畸医师首要问题, 选择合适的正畸治疗时机和患者的牙根发育程度, 能大大缓解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年龄偏大的患者牙根较成熟, 在牙根吸收方面较为突出, 而年龄小的患者, 牙齿的适应性就越好, 因此, 年龄越小, 进行正畸治疗的预后生活质量越好, 越早开始正畸治疗对牙齿的损害也就越小。本文选择病例分为未成熟组与成熟组, 主要是考虑一些青少年的牙齿萌出年龄差异, 大多在牙齿萌出后的4d左右, 根尖孔才能完全闭合, 而成人牙根的自身修复能力降低, 年龄是一种与根吸收呈正相关的重要因素。国外很多学者对产生牙根吸收的因素做了研究比较认为: (1) 患者的性别与牙根吸收也存在一定关系, 如男性比女性牙根吸收相对要弱, 这是因为女性对牙根吸收的敏感度相对较高所致。 (2) 牙齿的形态与牙根吸收存在关系:患者若伴有牙根异常, 对正畸后的牙根吸收敏感度较高, 容易导致吸收。虽然是常见现象, 大部分患者牙根吸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但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牙齿健康及预后。正畸医生应做好介绍、注意事项, 让患者或家属必须对牙根吸收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资料报道显示:牙根的发育程度与正畸所致的牙根吸收有关, 牙根发育未完成者较牙根发育完成者行正畸治疗后产生牙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因此, 在选择正畸治疗时, 要适当考虑患者年龄、牙根发育状况及是否发育未完全,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正畸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调整矫治治疗方案, 为患者采取最佳治疗时机, 尽力减小牙根的吸收, 达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周朋.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牙根吸收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4, 7 (5) :308-314.
[2]肖遥, 黄素华.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对牙根吸收影响的比较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5, 16 (1) :92-95.
外伤牙牙根完全吸收1例 篇2
1病例报告
患者, 女, 17岁, 1周前于我院口腔科就诊, 要求恢复前牙美观。检查:11近中切1/2至远中切1/3牙折, 未露髓, 牙体颜色灰暗, Ⅱ度松动, 叩 (-) , 牙髓活力电测试无反应, 牙龈及黏膜正常, 22位于21.23腭侧, 上下颌牙列不齐。X线片见:11根牙根吸收, 仅残留根颈1/3, 其最末端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约4mm, “根尖”不均匀的低密度影像, 髓腔顶至根颈部根管内见不致密阻射影像, 11根尖方向约平齐21根尖处见一2mm×3mm梯形高密度阻射影像, 近根尖方边缘宽于近冠方边缘。见图1~3。
追问患者病史, 其家长及本人回忆陈述:2004年患者乘坐出租车遇车祸, 牙齿脱落于车内, 当即到当地县医院就诊, 在医生建议下2h后于出租车内找回脱落牙齿。医生告知患者及家长, 患者牙根未发育完全, 暂时采取药物封闭根管治疗, 同时用充填物行根尖部充填封闭。完成后将患牙放回牙槽骨内, 做两颗门牙及旁边两颗牙一起固定, 随诊观察。透明条状固定装置约1个月开始逐块脱落, 患者及家长再未去医院复诊检查治疗患牙, 期间只发现患牙颜色改变, 稍松动, 无明显疼痛。根据病史, 推断:右上中切牙当时为外伤致完全性脱位, 离体后干燥、污染条件下保存约2h, 冠折, 无根折。就诊时行体外根管治疗, 仅用根充糊剂、Vtipax糊剂、氢氧化钙糊剂等充填根管, 未使用牙胶尖。患牙为年轻恒牙, 根尖口未发育完全, 呈“喇叭口”型, 术中患牙根尖用银汞行倒充填术。患牙再植后, 做12~22四颗牙齿的树脂粘着夹板固定, 固定时间约1个月。患者8年后就诊, 发现外伤牙牙根基本全部吸收, 仅存留牙冠和在原根尖孔位置与原根尖形态一致的梯形银汞充填物。
图1曲面断层影像
图3 RVG影像
2讨论
再植牙牙周组织预后[1]: (1) 牙周膜愈合:临床检查时再植牙存在生理动度和正常的叩诊音。X线片上未见牙根吸收, 牙周膜清晰连续。 (2) 表面吸收:影像学表现为牙根表面微小的吸收腔, 外周有正常的牙周膜间隙以及骨硬板包裹。 (3) 炎症性吸收:牙齿明显松动, X线见牙根吸收, 牙根周围牙槽骨密度减低。 (4) 替代性吸收:临床上牙齿生理动度消失, 叩诊高调音。X线片上牙周膜间隙丧失, 牙根和牙槽骨结合。
可见炎症性吸收是再植牙愈后最差的, 常导致牙再植失败, 拔除患牙。本病例中完全性脱位年轻恒牙, 牙再植后8年, 牙根几乎完全吸收, 比较少见。
分析本例患牙牙根吸收、再植失败的可能原因有: (1) 患牙再植时间过长:Andreasen[2]认为迅速再植 (5min以内) 是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再植延迟8min以上, 发生牙周膜愈合的可能性降低50%。一旦超过20min, 再植时间与牙周组织预后就不再具有显著相关性。本病例中, 患者到达医院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找回脱落的患牙, 牙齿再植时间超过2h, 错过了再植的最佳时间, 因此本病例的牙周预后相对较差。 (2) 脱位牙的保存方式不佳:在体内, 牙周膜细胞长期生存于稳定的体液环境中, 其正常生理环境的渗透压为320m Osm/L, p H值7.2。脱位牙在干燥环境中保存的时间越长, 牙根表面的活体细胞丧失越显著, 发生根吸收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但这一过程会因保存介质的存在而缓解[3~5]。本病例患牙离体后干燥, 污染的出租车内保持了2h, 牙根表面的牙周膜细胞由于脱水而大量坏死, 牙周膜细胞是再植后牙周膜愈合的基础, 因此本病例再植治疗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同时也增加了牙根炎症性吸收的可能。 (3) 无完善的根管治疗:患牙体外根管治疗过程中, 仅用糊剂充填根管, 糊剂不能有效地封闭根管, 控制牙髓感染, 尤其是本病例患牙牙根尚未发育成熟, 牙本质小管粗大, 感染物质可蔓延至牙本质小管和根尖周组织, 导致了炎症性吸收的早期定植并迅速发生, 发展。 (4) 无有效的固定:目前国内采用的再植牙固定方式多为复合树脂夹板, 牙弓夹板结扎, 钢丝+复合树脂夹板, 正畸托槽固定等。本病例患牙采用的固定方式为, 12~22复合树脂夹板固定, 这种固定方式操作方便, 清洁卫生, 易于护理, 但是较牙弓夹板结扎, 钢丝+复合树脂夹板, 正畸托槽固定方法, 固定效果、稳定确切性差, 愈后不佳。 (5) 没有定期观察随诊:外伤牙, 尤其是再植的患牙, 均应在伤后1w、2w、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定期复诊检查, 如有牙髓活力异常, 牙周疾病, 牙根吸收等问题能够尽早发现, 早期诊断, 对症治疗, 以保存患牙。本病例患者牙再植固定后, 再未按照医生的要求, 去医院定期复诊, 以至于未能及时发现牙根的早期吸收, 对症治疗。最终导致8年后就诊时, 患牙牙根已经完全吸收, 无法保留。 (6) 其他:牙再植是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 完全性脱位牙是否能再植成功取决于众多因素, 包括患牙牙根发育情况, 脱落离体时间, 离体患牙保存方法, 再植过程中牙周膜的保护, 空虚牙槽窝的处理, 固定方式的选择, 调牙合以去除早接触和牙合干扰, 根管治疗的时机, 再植牙的牙周状况及口腔卫生情况等等。本病例患牙损伤时间较早 (8年前) , 当时病历无法找到, 病史也是通过当事人及家长回忆获得, 很多治疗的细节也是推测而来, 因此可能导致患牙牙根完全吸收的其他原因未被发现。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
[2]Andreasen JO, Borum MK, Jacobsen HL, et a1, Replantation of 400avulsed permanent incisors 4 factors related to periodontal ligament healing[J].Endod Dent Traumatol, 1995, l1 (2) :76-89.
[3]Ozan F, Tepe B, Polat ZA, el a1.Evaluation of in vitro efect of morus rubra (red mulberry) on survival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8, 105 (2) :66-69.
[4]Ozan F, Polar zA, ErK, et a1.Efect of propolis on survival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new storage media foravulsed teeth[J].J Endod, 2007, 33 (5) :570-573.
牙根吸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已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开始保持的患者100例, 其中,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58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 有66例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下, 平均年龄为13.6岁;有34例患者年龄超过16岁, 平均年龄为22.4岁。其中, 有41例患者不需要拔牙, 有59例患者需要拔牙。纳入标准: (1) 病历资料必须完整; (2) CT检查中, 必须能够清晰可辨牙科锥体束; (3) 必须完成所有的固定矫治治疗阶段。排除标准: (1) 联合正畸正颌治疗的患者; (2) 唇腭裂术史患者。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矫治方案、减数与否及疗程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1]。
1.3 观察指标
根吸收分级标准:0、1、2、3分分别为0、1、2、3级。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是患者牙根吸收评分值的总和, 除以被评价的宗牙根数, 得出的结果即为平均根吸收值[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成人组平均根吸收值为0.45, 儿童组平均根吸收值为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男性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36, 女性患者的均值为0.3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拔牙组患者平均根吸收值为0.55, 未拔牙组患者的均值为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前牙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54, 后牙的均值为0.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牙齿整体移动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32, 非整体移动患者的均值为0.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 正畸治疗最理想的情况是患者只有少数牙骨质吸收, 甚至不存在牙骨质吸收的现象, 只存在牙槽骨吸收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正畸治疗中, 患者的牙齿由于矫治会受到压力, 然后牙周支持组织就会出现破牙骨质细胞或者破骨细胞, 引发牙根吸收。如果给予患者正畸治疗的时候, 在患者牙齿上施加的压力持续时间长, 或者施加的压力过大, 即使给予患者类牙骨质保护, 依然还会导致出现牙根吸收的现象。
从本文的调查研究来看, 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患者年龄越大, 治疗后就更容易发生牙根吸收。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儿童相比较, 牙根自身修复能力开始下降, 导致正畸治疗后患者较容易出现牙根吸收, 所以, 年龄是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正畸治疗后, 男性与女性的平均根吸收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个结果与临床研究中的大多数结果相一致, 但是, 有学者认为男性与女性相比, 女性更加容易患上牙根吸收[2]。
本研究中, 牙齿减数与否与患者正畸治疗后是否出现牙根吸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结果显示, 正畸治疗中拔牙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高于未拔牙患者;主要是因为牙齿减数后, 需要将患者的切牙内收, 将患者的牙齿进行较长距离移动, 而患者上下颌前牙根尖的位置上, 具有骨皮质, 骨皮质坚硬致密, 而移动牙齿时, 根尖会接触到皮质骨, 这两者接触会出现根吸收, 更加容易导致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概率。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皮质骨存在与患者切牙根尖近远中, 而在患者口腔内的颊舌两侧主要分布着后牙区骨皮质, 这充分说明在患者的切牙上较容易发生根吸收, 这一结果与患者牙齿移动方式及患者前后牙根尖部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患者上下颌间平均根吸收值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 患者的前后牙区之间的平均根吸收值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据报道, 正畸治疗中, 患者的牙齿移动方式与作用于患者牙齿上的力比值及力矩存在着密切关系, 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固定在一个范围内, 牙齿就进行整体移动, 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出现变化, 牙齿就会出现倾斜移动。从研究结果来看, 非整体移动导致出现的牙根吸收高于整体移动, 产生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整体移动时, 患者牙周膜受力比牙齿非整体移动更加均匀, 不容易受到压力刺激, 继而减少释放相关因子激活产生破牙骨质细胞[3]。
综上, 患者的年龄、牙齿减数与否、前后牙及牙齿移动方式对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均会产生影响。临床上给予患者正畸治疗, 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诊断、表现及X线检查结果, 能够针对患者的情况, 适当对矫治方案进行调整, 降低牙根吸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姜若萍, 张丁, 傅民魁.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38 (6) :455-457.
[2]李春雷, 李长霞, 朱双林.正畸治疗中不同治疗时间对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3) :271-273.
牙根吸收 篇4
正畸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不良反应之一, 有些没有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这种牙根吸收与其他形式的牙根吸收不同[1,2]。正畸引起的牙根吸收是无菌的、局部的炎症, 是复杂的并且有其特征性的炎性症状[3]。吸收发生在牙根尖和牙根侧面, 但只有根尖的吸收可以通过X线检查发现。一般情况下, 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并不显著, 这些改变很难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牙根吸收会导致牙根缩短, 牙弓的力量减弱, 而这些都是影响正畸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4]。评价牙根吸收多采用sharpe分级标准, 一般认为, 牙根缩短达1~2mm (根长1/4) 的中度吸收被认为有重要临床意义。严重的牙根吸收 (>5mm, 大于牙根长度的1/4) 在正畸治疗是罕见的, 发生率仅为1%~5%[5]。分析和评价引起牙根吸收的因素能够及时的对牙根吸收进行诊断从而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了解造成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计划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1 牙根吸收分为三类
1.1 牙骨质表面吸收, 伴随着外形的改变, 外层牙骨质吸收, 再生, 牙根形态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类似于骨松质的改变。
1.2 牙本质的吸收和修复 (深吸收) , 牙骨质和外层牙本质发生吸收, 这种吸收是不可逆的, 因为只有牙骨质可以可以再生。这种吸收一但发生, 根尖部牙本质已有感染, 牙髓多已炎症或坏死。
1.3 根尖周组织的吸收, 当严重的根尖组织完全吸收或者牙根明显缩短。牙骨质下的根尖组织吸收, 根尖不能再生, 外层牙骨质能够进行表面修复, 导致根尖逐渐变平。
2 牙根吸收的机制
引起牙根吸收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据Brudvik和Rygh的研究, 正畸引起的炎症性牙根吸收是消除透明性变区域的一个过程。一般认为, 牙根吸收的发生是由正畸治疗中过强的矫治力引起的, 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活动性增强导致牙周韧带透明性变。牙齿移动过程中, 受压侧破骨质细胞活跃, 引起骨的吸收, 受拉力侧成骨细胞活跃引起骨增生。因此, 牙齿向骨吸收的方向移动。当吸收与再沉积的平衡失调, 牙骨质由于正畸力被破坏, 失去外层牙骨质的保护会加速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吸收牙根。
当透明性变组织形成, 牙根吸收将会停止。紧接着牙周韧带再生, 透明性变区域会被巨噬细胞清除, 牙齿得以继续移动。巨噬细胞是清除坏死牙周组织的主要细胞, 并且参与吸收与牙周组织相邻的牙根表层组织, 这层组织由牙骨质细胞和类牙骨质细胞组成。当表层发生吸收后, 其下方高度矿化的牙骨质暴露, 牙根开始吸收。正畸治疗中的矫治力可能会直接破坏牙根表面, 透明性变组织下的牙根表面吸收发生仅仅几天后, 其周围的修复过程就已经开始进行了。文献数据表明, 直到清除所有的透明性变组织或者矫治力减轻, 牙根吸收过程才会完成。
3 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
正畸治疗过程引起牙根吸收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往往被分为生物性的, 机械性的, 生物与机械混合性的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3.1 生物因素
个体的易感性:是决定牙根吸收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种个体差异无论是在乳牙还是恒牙都会表现出来[6]。研究表明, 正畸患者在牙根吸收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存在个体差异性与系统的、遗传的基因缺陷有关。这些缺陷也会增加牙根吸收的易感性, 出现没有明显诱因的牙根吸收。
遗传:牙根吸收的易感性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 或者是由几个基因决定的遗传。研究认为, 遗传易感对牙根吸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遗传因素表明牙根吸收至少有50%的个体差异。
全身因素:Owman-Moll和Kurol证明过敏体质的患者更易发生牙根吸收。研究证明, 缺少雌激素会加快正畸过程中牙齿的移动速度, 降钙素能够使破牙骨质细胞活跃加速牙根的吸收。哮喘也是正畸过程中引起牙根过度吸收的高危因素。
营养:Becks动物实验显示, 食物中缺乏钙和维生素D易发生牙根的吸收[6]。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 牙周膜变窄, 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 再生能力减弱;牙槽骨密度增加, 血供减少, 再生能力减弱;牙骨质却随年龄的增长变厚。这些变化导致牙根吸收的敏感性增加。研究证明, 当患者年龄超过11岁, 发生牙根吸收的危险会增加。
牙龄:Rosenberg证明未发育完全的牙根其吸收程度小于发育完全的牙根。这决定了未发育完全的牙根达到正常的牙根长度。Naphtali Brezniak等研究发现, 如果在正畸治疗初期牙根是未发育完全的, 经过正畸治疗牙根继续发育, 但是牙根变短。Linge实验确定, 正畸治疗牙齿平均长度缩短0.5mm。
性别:已有的研究表明, 性别与牙根吸收没有显著的关系。
种族:与白种人相比, 亚洲人发生牙根吸收的概率较低。
习惯:不良习惯如磨牙症, 咬指甲癖, 开合等都会增加牙根的吸收。
牙齿数目、位置异常:一般的, 发育不全的牙齿发生牙根吸收的可能性增加。阻生齿也会增加牙根吸收的发生率。第三磨牙是最常见的阻生牙, 颌骨缺乏足够的萌出间隙, 使第三磨牙阻生, 会导致第二磨牙的牙根吸收。其次是上颌尖牙, 阻生的尖牙会引起切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吸收。一般建议一年一次的尖牙扪诊, 10岁以前的X线片检查, 以及早期的乳尖牙拔除术。
牙根形态异常:一般认为牙根形态异常是引起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之一。Sameshima和Sinclaire的研究数据表明, 正常的, 圆钝的牙根最不易发生牙根的吸收;而吸管式牙根对牙根吸收的敏感性最高[6];短根也较易发生牙根吸收;研究发现, 小的牙根发生牙根吸收的可能性是其他牙根形态的2倍。有意见认为, 长的牙根比短的牙根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因为长的牙根移动的距离要稍微远一些。长牙根的牙齿需要更大的矫治力来移动牙齿, 在所有移动方式中, 转矩移动是最容易引起牙根吸收的移动方式, 因为转矩移动式时根尖实际位移要大, 且力量集中于根尖区。可以确定的是形态正常, 宽根的中切牙, 最不容易发生牙根吸收。窄根则会轻微的增加牙根吸收的危险性。牙根形态异常易导致牙根吸收的原因是, 应力易过渡集中于根尖部, 另外牙根形态异常可能伴随牙骨质、牙本质基质结构与成分上的异常。
牙髓治疗:有文献认为经过牙髓治疗的牙齿在正畸过程中更易发生牙根的吸收。Reitan则认为牙髓治疗后的牙齿, 其根尖的牙骨质, 牙本质钙化增强, 密度及硬度增高, 更不易发生牙根吸收[5,6]。完善的牙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当根管充填到达根尖基点, 牙根不易发生吸收。
特殊牙齿易感性:一些牙齿对牙根吸收敏感, 另一些却相反。研究数据表明上颌的牙齿比下颌的牙齿更易发生牙根的吸收, 前牙比后牙更敏感, 上颌切牙最容易发生牙根吸收, 这是因为牙根吸收与切牙根尖移动的距离和正畸治疗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下颌切牙牙根吸收更为常见[6]。牙根吸收在前磨牙和磨牙是非常少的 (少于1mm) 。最容易发生吸收的牙齿是上颌侧切牙, 上颌中切牙, 下颌切牙, 下颌尖牙, 第一磨牙的远中根, 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
3.2 机械因素
矫治力大小和持续时间:正畸治疗过程中, 矫治力的大小和持续的时间均会影响牙根的吸收。矫治力过大易引起牙周膜的血运障碍, 牙周玻璃样变性, 增大了牙根吸收的危险性。临床研究很难将固定矫治力作长期施力, 并且将不同的力量大小分类, 探讨牙根形态的变化。目前还不了解多大的力量最适当, 其矫治力量的特征如何, 怎样才能达到最大的牙齿移动与最小的牙周伤害。
拔牙与否:拔牙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先阶段是有争议的, Mc Fadden和Vonder Ahe未能发现在拔牙与未拔牙患者之间牙根吸收的不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的患者较没有拔除或者仅拔除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患者更经常出现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方式:一些牙齿移动的方式会引起牙根吸收。研究表明上颌中切牙的牙体移动, 下压移动与扭力移动的牙根吸收量大于倾斜移动。Krishnan, Abass和Hartsfield认为各种移动模式中, 倾斜、下压和扭力风险最大。Hanetal认为造成牙根吸收的力量, 下压力是突出力的4倍。
4 结论
4.1 微小的牙根吸收是进行正畸治疗的所有恒牙的特征。是没有临床意义的, 在放射检查中难以发现。正畸治疗的牙齿都会发生微量的牙根吸收。
4.2 个体的敏感性是正畸治疗中发生牙根吸收的重要风险因素。一旦在正畸治疗早期发现牙根吸收的易感性, 治疗计划中应包含回避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法。
4.3 由于牙根吸收的发生无预测, 因此有必要做定期的X线检查。应对正畸治疗开始6~9个月的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治疗中若发现牙根吸收, 首先比较术前X线片, 分析发生原因, 然后重新评估最终治疗目标。
4.4 作用于牙根表面能够使牙齿移动且不引起牙根吸收的最适宜的力量应该是7~26g/cm2。
参考文献
[1]Brezniak N.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Part II:The clinical aspects[J].Angle Orthod, 2002, 72 (2) :180-184.
[2]Brezniak N.Orthodontically induct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Part I:The basic science aspects[J].Angle Orthod, 2002, 72 (2) :175-179.
[3]Hartsfield J.Genetic factors in 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ndorthodontic treatment[J].Crit Rev Oral Biol Med, 2004, 15 (2) :115-122.
[4]Travess H.Orthodontics.Part 6:Risks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J].Br Dent J, 2004, 196 (2) :71-77.
[5]Nigul K, Jagomagi T.Factors related to apical root resorption ofmaxillary incisor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stomatologija[J].BalticDent Maxillofac J, 2006, 8 (3) :76-79.
牙根吸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已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开始保持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58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有66例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下,平均年龄为(13.6±2.1)岁;有34例患者年龄超过16岁,平均年龄为(22.4±2.6)岁。其中,有41例患者不需要拔牙,有59例患者需要拔牙。纳入标准: (1) 病例资料必须完整; (2) CT检查中,必须能够清晰可辨牙科锥体束; (3) 必须完成所有的固定矫治治疗阶段。排除标准: (1) 联合正畸正颌治疗的患者; (2) 唇腭裂术史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矫治方案、减数与否及疗程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1]。
1.3 观察指标
根吸收分级标准:0、1、2、3分分别为0、1、2、3级。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是患者牙根吸收评分值的总和,除以被评价的宗牙根数,得出的结果即为平均根吸收值[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患者的年龄、减数与否、前后牙及牙齿移动方式对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均会产生影响。
3 讨论
在临床上,正畸治疗最理想的情况是患者只有少数牙骨质吸收,甚至不存在牙骨质吸收的现象,只存在牙槽骨吸收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正畸治疗中,患者的牙齿由于矫治会受到压力,然后牙周支持组织就会出现破牙骨质细胞或者破骨细胞,引发牙根吸收。如果给予患者正畸治疗的时候,在患者牙齿上施加的压力持续时间长,或者施加的压力过大,即使给予患者类牙骨质保护,依然还会导致出现牙根吸收的现象[4]。
从本文的调查研究来看,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与患者的年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如果患者年龄越大,治疗后,就会更容易发生牙根吸收。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儿童相比较,牙根自身修复能力开始下降,导致正畸治疗后患者较容易出现牙根吸收,所以,年龄是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5]。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正畸治疗后,男性与女性的平均根吸收值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这个结果与临床研究中的大多数结果相一致,但是,有学者认为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更加容易患上牙根吸收[6]。
本研究中,减数与否与患者正畸治疗后是否出现牙根吸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结果显示,正畸治疗中拔牙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高于未拔牙患者;主要是因为减数后,需要将患者的切牙内收,将患者的牙齿进行较长距离移动,而患者上下颌前牙根尖的位置上,具有骨皮质,骨皮质坚硬致密,而移动牙齿时,根尖会接触到皮质骨,这两者接触会影响出现根吸收,更加容易导致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概率[7]。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皮质骨存在于患者切牙根尖近远中,而在患者口腔内的颊舌两侧主要分布着后牙区骨皮质,这充分说明在患者的切牙上较容易发生根吸收,这一结果与患者牙齿移动方式及患者前后牙根尖部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患者上下颌间平均根吸收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患者的前后牙区之间的平均根吸收值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8]。
据报道,正畸治疗中,患者的牙齿移动方式与作用于患者牙齿上的力比值及力矩存在着密切关系,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固定在一个范围内,牙齿就进行整体移动,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出现变化,牙齿就会出现倾斜移动。从研究结果来看,非整体移动导致出现的牙根吸收高于整体移动,存在差异,P<0.05,产生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整体移动时,患者牙周膜受力比牙齿非整体移动更加均匀,不容易受到压力刺激,继而减少释放相关因子,激活产生破牙骨质细胞[9]。
有报道指出,导致发生牙根吸收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患者自身机体的“牙周膜排水系统”也会产生损害作用,牙周韧带内网状中的液体引流系统将患者的牙根包围,然后在患者的根尖部释放出二氧化碳小球,该类物质会导致患者牙根的局部pH值出现下降,牙根pH值改变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根尖处的牙根出现脱钙症状,一旦发生脱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牙根吸收[10]。
从临床研究来看,不同的个体牙根吸收情况不一样,因此,正畸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及临床检查结果,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针对患者的变化制定出具体的矫治方案,尤其是成年正畸治疗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必须要给予患者轻的矫治力,避免由于力度太大影响患者牙根,导致出现牙根吸收[11,12]。
牙根吸收 篇6
1 二维成像技术
二维成像技术对牙根吸收评定的方法多采用定性测量和分级半定量测量, 即通过根尖周片、曲面体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等直接测量牙根长度, 或通过牙根形态判断有无牙根吸收。二维成像技术只能提供二维影像资料, 反映的多是近、远、中向牙根吸收的情况, 反映唇舌向的牙根吸收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受牙齿位置及牙齿重叠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清晰显示牙根。
1.1根尖周片
根尖周片分为角分线投照根尖周片和平行定位投照根尖周片, 是诊断牙根吸收的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其成本低、操作方便、空间分辨率较高, 可呈现牙根的细微影像。对于根尖近、远、中向吸收的诊断准确率 (70%) 高于颊舌向吸收的准确率 (15%) , 对中度牙根吸收的检测较锥形束CT更为敏感[2]。其缺点是难以确定测量相关标志点, 每张照片包含的牙齿信息量较少, 而拍摄全口根尖周片比较烦琐且放射量大, 多用于个别牙齿牙根吸收的检测。
1.1.1角分线投照根尖周片
使用角分线投照方法放射量小、操作简便, 由于其为非定位投照, X线中心与胶片的成角[3]使治疗前后的放大率存在差异, 图像不具重复对照性, 但可借助附加参考杆、校正公式等帮助进行放大率的校正从而对牙根长度进行精确测量。
1.1.2平行投照定位根尖周片
平行定位投照法是将X线球管、目标牙与胶片的位置保持不变, 图像变形小且重叠的误差小, 失真率恒定, 从而准确反映牙根长度, 并有较精确的重复对照性, 但是随着X线源、受检部位、胶片的距离的改变也会出现治疗前后放大率的改变。
1.2 曲面体层片
曲面体层片是将颌骨展开观察颌骨全景、全部牙齿以及其他重要结构的二维影像, 包含全部牙齿的信息, 对拍摄的质量没有特殊要求, 组织的重叠明显减少、放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 (约100μm[4]) 、费用低, 广泛应用于临床。曲面体层片的不足之处是 (1) 其属于非定位拍摄, 头颅位置也会影响失真率; (2) 圆锥形X线束从球管射出时, 穿过的垂直狭缝长度大于宽度, 因此X线的垂直投影为散射状投影, 使得X线与物体、胶片均不垂直, 产生垂直失真率; (3) 颌骨是不规则的实体, 不同位置与X线球管、胶片的距离不同, 又使不同部位的失真率出现差异。研究表明颌骨不同区域的垂直失真率没有明显差异, 但在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有不同的垂直放大趋势[5]; (4) 胶片相对于X线束的运动速度不同造成图像失真[6]。因此, 受到扭曲和不同垂直放大率的影响, 曲面体层片难以准确显示牙根形态、成比例的放大牙根长度, 使许多在根尖周片中清晰可见的异常牙根形态, 如弯曲等在全景片中却表现为正常, 曲面体层片夸大牙根吸收的程度可高达20%。曲面体层片与根尖周片一样均反映的是近、远、中向牙根吸收的情况, 对于颊舌向的牙根吸收情况无从判定。
1.3 头颅定位侧位片
头颅定位侧位片为定位拍摄, 在正畸学临床应用中多通过分析描绘所得的头颅影像上的牙颌、颅面标志点绘出的线角测量值[7], 了解患者的颅面部软、硬组织结构, 研究患者颅面生长发育趋势, 对牙颌、颅面畸形进行诊断分析。头颅定位侧位片放射剂量小、费用低, 是牙齿矫正中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影像资料易于获得。摄影时头部一般固定, 所以各片的放大率基本一致。但由于X线从球管呈辐射状射出, 使得投照物影像放大产生模糊半影, 且投照物与胶片间的距离越大, X线影像的放大和失真越明显。X线头影图片可因颅部本身厚度或两侧结构不完全对称而出现部分影像不重合, 特别是拥挤的前牙区。由于其空间分辨率较低, 难以对根尖精确定位, 且牙根吸收一般以mm计算, 这样造成的误差就比较大。
2 三维成像技术
三维成像技术对牙根吸收的评定方法多采用分级半定量测量和定量测量, 即通过多层螺旋CT和锥形束CT等直接测量牙根长度。二维图像经三维重建之后没有了阶梯状的伪影, 图像更接近于立体解剖图像, 可以从任何角度获得所有牙根信息。测量牙根长度时可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基本消除了二维影像的图像重叠和干扰。三维成像技术可为牙根外吸收的诊断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 并可在三维方向上对牙根吸收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进行评估[8]。
2.1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是在单螺旋、双螺旋的基础上采用锥形X线束, 多排探测器容积扫描, 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 获得多层图像, 采用360线形内插法处理图像信息, 实现三维重建。其重建图像的空间感强, 能显示复杂结构完整的形态、清楚的表面, 图像质量更高, 对牙根的长度及形态有更全面、整体的观察和测量。通过改变组织的密度以显现不同的组织, 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创伤、炎症及软组织疾病或颌骨累及软组织病变的检查, 比锥形束CT更为敏感。Yamada[9]等研究表明, MSCT三维重建功能比传统的X线平片更清楚、更真实地再现牙体硬组织和牙槽骨的解剖形态。有研究比较曲面体层摄影和MSCT对牙根长度、形态的测量精确性, 结果表明曲面体层片图像失真率高达12.39%, 而MSCT仅为5.28%[10]。因此用MSCT分析正畸过程中牙和牙槽骨三维方向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MSCT扫描层面越薄, 达到一定分辨率所需的射线剂量越高, 而正畸科的患者以未成年人居多, 辐射剂量成为其应用的制约条件。
2.2 锥形束CT
锥体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三维成像技术。与MSCT不同, CBCT不需要连续旋转扫描, 只需锥形X线束和探测器围绕受检部位旋转1周采集容积数据, 即可获得硬组织的三维影像信息。操作简单方便, 是口腔科专用CT。CB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MSCT[11,12], 但Silva等比较了曲面体层片、CBCT和头颅定位侧位片, 发现CBCT的放射剂量比全景片高5~6倍。但锥形束CT可转化为曲面体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后前位片、关节片等正畸诊断所需影像, 避免了多次拍片的烦琐及反复接触射线。有学者比较了CBCT和16层MSCT的28个颅颌面解剖结构图像, 结果证实CBCT展现小体积解剖结构 (如根尖和骨硬板) 的能力明显优于16层MSCT[13,14]。任洪芋等[15]研究结果表明, 0.2 mm分辨率的CBCT诊断轻度根尖吸收的正确率为100%, 有利于牙根吸收的早期诊断[16]。但是由于分辨率越高, CBCT放射剂量越高, 所以临床正畸最常使用的是0.3~0.4 mm分辨率, 这使得CBCT对牙根外形的显示较为模糊, 特别是相对细小的根尖区。虽然CBCT所采用的锥状束解析重建算法使得二次重建的图像伪影明显减少, 但临床经验表明, CBCT图像还是可以产生较轻的金属物伪像, 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 尽管CBCT有诸多优点, 但考虑到医师操作的时间、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扫描数据的储存以及费用等问题, 目前还不适合将其用于常规临床检查。
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CBCT在口腔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但其尚没能取代传统的影像学技术, 且目前对于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是否会发生牙根吸收, 或发生吸收的严重程度尚没有可靠的指标来预测。所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手段诊断和监测牙根吸收或进行与牙根吸收有关的研究尤为重要。
摘要: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评估在正畸学的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疗检测设备的发展, 准确性较高的牙根吸收度的测量技术相继问世和推广, 牙根吸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现有临床采用的根尖周片、曲面体层片、头颅侧位片、多层螺旋CT、锥形束CT等主要影像学技术检测牙根吸收的特点作一综述。
牙根吸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32例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Ⅰ类骨面型,均角,拥挤度4~6 mm,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13.2岁,采用非减数矫治,治疗过程中不使用扩弓装置、不使用口外力,所有患者上颌牙列完整,第三磨牙未萌出,既往无正畸史及正颌手术史。其中使用3M Smartclip 16例,3M MBT金属托槽16例。使用标准弓形弓丝按粗细顺序排齐,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所有病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 完整病例记录资料,包括病史、临床检查、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记存模型等。(2) 病例记录包括年龄、性别、错畸形类型、所用矫治器类型、治疗时间等。(3) 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必须清晰可辨,所有X线片为同一部机器所拍摄,机器型号、拍摄距离、条件标准统一。(4) 所有病人无经过牙髓治疗的牙和埋伏牙,无牙周病以及全身系统病、家族有关疾病史,并由同一位正畸专业主治医师进行正畸治疗。
1.2 牙根等级检测方法
为了量化分析牙根吸收情况,对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全颌曲面断层片描图,进行上颌切牙牙根形态等级测量,参照Levander & MalmgrenL评分体系(图1)分为5个等级[3],用等级变化量定性表示牙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其中牙根吸收0度表示牙根未吸收,1、2度为轻度吸收,3、4度为重度吸收。各等级的频数分布代表各级牙根吸收的分布情况。
1.3 确定牙根外吸收值的增加量
根据患者的记存模型测量临床冠长(c),测量出的临床冠长(c)+1.8mm即为解剖冠长。患者治疗前后牙体的实际全长(tooth lengh,TL)用TL表示,治疗前表示为TL1,治疗后表示为TL2:TL1=T1×(c+ 1.8 mm)/C1,TL2=T2 ×(c+1.8 mm)/C2。TL1- TL2 即为牙根吸收长度,以此定量表示牙根吸收量。照下式计算每例患者治疗后根吸收值的增加量(increment of root resorption, IRR):IRR=治疗后的根吸收值(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RRAT)-治疗前的根吸收值(root resorption befor treatment,RRBT),该值反映了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外吸收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牙根吸收等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的治疗时间和牙根外吸收增加量差值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自锁组与传统组治疗前后牙根形态变化的结果见表 1、2,传统组与自锁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外吸收频数比较结果见表3。传统组与自锁组治疗前后牙根外吸收增加量组间比较结果:自锁组牙根外吸收增加量为(0.48±0.59) mm,传统组牙根外吸收增加量为(0.41±0.53)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有完整的顶尖,没有可辨的侵蚀;1.明显多个顶尖,不规则的牙根;2.牙根有小的吸收;3.明显吸收,占牙根长的1/5~1/3;4.极度吸收,超过牙根长的1/30.no resorption;1.irregularroot contour;2.apical root resorption less than 2 mm;3.apical root resorption from 2 mm to a third of the original root length;4.root resorption exceeding a third of the original root length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表1、2显示正畸治疗前绝大多数牙根等级是0级,没有牙根吸收。正畸治疗后牙根等级频数增大,两组都以1、2级频数变化最大,提示正畸治疗可引起牙根吸收。表1显示自锁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频数分布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传统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频数分布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显示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牙根外吸收频数变化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自锁组前牙牙根吸收增加量略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矫治过程中,牙齿在矫治力的作用下位置发生改变,牙齿位置的移动属于刚体运动[4]。不同牙位牙根外吸收发生率不同,上颌高于下颌,前牙高于后牙,其中上切牙易受到作用力的影响而产生牙根外吸收,比其他牙位易产生更大的牙根外吸收量[5]。而且,在全颌曲面断层片中,上颌切牙的形变量最小,与根尖片的差异小于0.2mm[6],因此本研究仅选择上颌切牙作为研究牙根外吸收的对象。临床上X线片常被用作评价牙外根吸收的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常用的几种放射技术包括: 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和根尖片。由于牙根形态的差异,Katona[7]对根尖片评价牙根外吸收的精确性提出质疑。头颅定位侧位片可以测量前、后牙,由于牙列不齐是正畸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头颅定位侧位片牙根模糊、重叠,影响牙根长度的测量。全颌曲面断层片为非定位摄片,牙齿变形较大,不同牙位形变率也不同,当使用等级频数来反映全口牙列牙根外吸收情况时,希望所使用的X线技术能包含全部的牙齿信息,牙根影像重叠少且对拍摄质量没有特殊要求。虽然全颌曲面断层片不是定位片,在不同部位的牙齿形变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使用固定机器及固定拍摄距离和拍摄条件时,各病人同一断层拍摄所得到的曲面断层片清晰、 质量高、方便、牙列的信息量多[8],不影响我们对比观察牙根形态的变化。因此,全颌曲面断层片与Levander & MalmgrenL评分体系相结合,可以恰到好处地定性分析上颌切牙吸收的严重程度。
3.2 与牙根吸收相关的临床治疗因素
在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牙位、错畸形类型、面型、个体敏感性、牙根发育和牙周膜功能状态等。机械因素包括矫治方法、矫治力、拔牙与否、牙齿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辅助矫治的方法及疗程等。牙根吸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论,姜若萍等[9]认为年龄与吸收的相关程度较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因素并不是造成牙根吸收的最关键的因素,它的影响是有限的。关于性别和根吸收的关系,因在材料和方法中,所选取的样本在治疗前都没有发生特发性根吸收,而且目前研究表明,正畸所致的根吸收与患者性别没有明显关系[10]。故本实验没有根据年龄、性别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与牙根吸收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矫治器类型、弓丝材料、矫治力的大小、矫治力的持续时间、牙齿移动的类型、牙齿移动的距离、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治疗时间等。本研究选取非减数安氏Ⅰ类错畸形,Ⅰ类骨面型,均角,拥挤度4~6mm的患者,其治疗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了不同错畸形、治疗时间、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运用自锁托槽和传统的金属托槽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SmartClip自锁托槽为3M公司在Gemini基础上研发的被动自锁托槽,两者均为0.022英寸槽沟,使用直丝弓MBT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