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

2024-08-26

消化吸收(共10篇)

消化吸收 篇1

摘要:反刍动物是农业上的一类重要经济动物, 在给人类提供乳品、肉品以及帮助人们的劳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糖类 (碳水化合物) 是动物体主要能源物质, 对于反刍动物, 怎样才能实现既对动物投放饲料成本最少, 又会使其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日常的生命活动呢?这就需要弄清楚反刍动物整个的消化系统, 甚至深入到研究不同器官、组织对不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方向, 以及饲料需要何种精粗饲料比例等等进行细致的了解。

关键词: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精粗比例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 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所组成。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 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 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 糖类对于生物体来说极其重要。

反刍动物, 拥有分为多个胃室的胃。通过这个结构反刍亚目的动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 (比如纤维素) 。所以研究反刍动物对不同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量是必须的, 特别是其特殊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1各类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机理

碳水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瘤胃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基础是微生物产生的酶类, Nasr (1950) 发现瘤胃液中有α-淀粉酶;Hobson和MacP herson (1952) 从细菌细胞外分离出淀粉酶;Bailey和Roberson (1962) 从细菌细胞上分离出异麦芽糖糊精酶;Bailey (1963) 分离出细胞外α-半乳糖酶、淀粉酶、蔗糖酶和蔗糖磷酸化酶;Stanley和Kesle (r1959) 分离出纤维水解酶;Gillard (1965) 从细菌上分离出半纤维素水解酶。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纤维素在纤维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纤维二糖, 并在纤维二糖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 进而生成丙酮酸、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半纤维素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生成戊糖, 生成挥发性脂肪酸。果胶能被分解为果胶酸, 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用下分解产生半乳糖醛酸、最后形成挥发性脂肪酸。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 可溶性糖主要是指单糖和二糖, 它们都能够分解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

2奶牛日粮各类碳水化合物的添加量

ADF:ADF和采食量关系密切, NRC标准 (1989) 规定奶牛日粮干物质中NDF的含量干乳牛为35%以上, 泌乳初期为28%以上, 其他泌乳期为25%~28%以上。

NDF:很多研究表明NDF对奶牛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

(1) 是奶牛乳脂肪成分和能量的来源。

(2) 促进反刍, 使瘤胃内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 保持健康体况。

(3) 支配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和牛奶营养成分。

NFC:是奶牛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也是合成乳糖和乳蛋白的原料。McC nllongh试验认为NFC的上限为日粮干物质的35%, 淀粉含量在23%以下最好。

NSC:西弗吉尼亚大学的W.H.Hoover和T.K.Miller等 (1991) 用含DLP为8%~12%的饲料进行试验, 动物NSC占日粮干物质的35%~40%时, 瘤胃微生物的增值最大。

各阶段碳水化合物占日粮干物质的含量为下表:

3过多碳水化合物对奶牛的危害及预防

奶牛急性瘤胃酸中毒又称乳酸中毒, 是由于奶牛采食过量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饲料 (通常指淀粉类物质) , 在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 引起前胃机能障碍的一种临床代谢性消化疾病。

其临床特征为:瘤胃积食, 腹围增大, 腹泻, 脱水, 代谢紊乱, 虚弱无力。

3.1病因

(1) 由于谷物保管不当, 特别是秋季谷物成熟季节被反刍动物偷吃过多而发病;

(2) 饲喂谷物饲料没有逐渐加量使反刍动物有个适应过程而是突然加大喂量而发病;

(3) 一天精饲料量没有分次饲喂而一顿饲喂, 造成食入过多;

(4) 粗精饲料配比不当, 精料饲喂过多;

(5) 谷物加工过细也易引起发病;

(6) 反刍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如哺乳、饥饿、营养不良等时也易发该病。

3.2预防

(1) 掌控好谷物喂量, 特别是动物处于饥饿、营养不良、哺乳等应激状态时应适当减少谷物喂量;

(2) 要保管好谷物饲料, 特别是秋季谷物成熟季节, 要防止动物偷吃过的玉米、高粱等谷物;

(3) 科学饲喂谷物。饲喂谷物要从少到多逐渐加量, 使动物有一个适应过程, 防止突然饲喂过多动物;每天的谷物饲料要分成2~3次喂给, 不宜一次性饲喂;精、粗饲料要合理搭配饲喂, 不宜单一饲喂。如果干草等粗饲料不足时要减少精料喂量;

(4) 当反刍动物食入过多谷物时, 为防止发生酸中毒, 则要及时饮用1%~3%NaH CO2水, 以中和胃内过多的酸, 使瘤胃液pH值保持在5.5以上。

参考文献

[1]郭冬生, 等.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消化代谢规律刍议[J].草食家畜 (季刊) .2007, 6 (2) :36-37.

[2]王光文.奶牛碳水化合物研究进展[J].上海奶牛.2000, 1 (1) :17-18.

[3]吴清明, 等.瘤胃切开掏食术治疗奶牛急性瘤胃酸中毒[J].中国奶牛.2013, 1 (1) :31.

[4]陈红, 等.预防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过食性酸中毒[J].畜业技术, 饲养管理.2011, 4:82.

消化吸收 篇2

任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任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以《苹果种子历险记》导入新课,让学生以“苹果的旅途“为主线,写出途中的“风景”(各种消化道),同学们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然后学生上台以各种形式展示消化道与消化腺的`组成。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消化吸收 篇3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技术能力;知识演化;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问题提出

我国提出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比较,由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风险小、见效快,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等特点,因此被我国企业广泛采用。我国企业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出现了重引进、模仿而轻创新的现象,导致很多企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技术追赶陷阱,这是与技术引进的初衷相悖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技术引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增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知识演化的结果,本文在二次创新理论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与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特点

二次创新是指企业以原始创新者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引进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创新阶段。

1,技术引进阶段。根据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科技合作等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国外获得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所需的先进技术。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节约自主研发的费用,弥补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的不足,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迅速拥有和掌握先进技术设备,形成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产方面的技术差距。

2,消化吸收阶段。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使引进的技术适应企业环境。使企业适应引进的技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潜力。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设备工艺重组和国产化两个阶段,设备工艺的重组主要是通过对引进技术设备或工艺相关环节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技术核心点,对于不适应当前生产环境的部分加以整合再造,使得引进的技术设备更加符合当前生产的需要。而国产化则是通过引进技术和原有技术结构的相互适应,在不失去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凭借国内已有的原材料和其他资源,将引进技术逐步过渡到自行生产阶段,使企业的产品和工艺设计能力获得较大的提升。

3,再创新阶段。再创新阶段企业利用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提升的技术能力,结合内外部研发网络,建立了新的产品技术平台,实现创新。根据技术知识的来源,这种新的产品技术平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平台和突破性创新平台。渐进性创新平台就是指新的技术平台知识源于引进的技术。突破性创新平台是指在突破引进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产品技术平台。

三、企业技术能力和知识的演化轨迹

1,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个阶段是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在表现形式。赵晓庆、许庆瑞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进行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是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仿制能力是根据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具有的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是在现有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构架内,对原有设计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或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产品的能力。

2,企业知识演化轨迹。从自主创新过程角度考察,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并调动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将新知识物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系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高效率生产的过程。因此研究技术能力上升的最基本的工具就是知识,

根据知识划分的标准,知识可以分为Know-what、Know-how、Know-why和Know-future四种。企业知识的演化就是这知识由Know-what到Know-future的上升过程。

同时企业知识的演化过程还突出表现为知识的创新,凡是能够转化为可以由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都可称为知识演化。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描述揭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演化的内在机理。

四、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

1,模型设计。

(1)前提假设。由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起点是技术引进。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企业技术引进一般以购买机器设备、购买专利、人才引进等为主要方式。为了便于分析,同时也符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情况,假设企业以机器设备等硬件技术的引进作为技术引进的起点,同时假设企业的技术引进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完成的,在引进硬件技术后还需要进行专利购买或人才引进等软件技术的引进。

(2)技术引进阶段。技术引进阶段,根据引进技术不同类型,把引进技术阶段分为技术引进1和技术引进2,以引进机器设备为主的硬件技术引进技术定义为技术引进1,以购买专利和人才引进为主引进的软件技术引进定义为技术引进2。

(3)消化吸收阶段。根据技术引进企业消化吸收对象的特点,把消化吸收分为二个阶段。分别是设备工艺重组阶段和国产化阶段。根据前提假设企业以机器设备引进为技术引进的出发点,所以消化吸收l对应机器设备的消化吸收即设备工艺重组阶段:消化吸收2对应国产化阶段。

(4)自主创新阶段。在自主创新阶段根据创新的自主程度也分为两部分。在企业技术没有摆脱引进技术的限制的时候属于创新1,如果企业摆脱了引进技术的束缚,自主建立全新的技术平台则属于创新2。

2,模型解释。

(1)技术引进过程。技术引进过程包括技术引进1和技术引进2,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角度分析是这一过程就是企业仿制能力阶段,从知识演化角度看是知识从Know-what到Know-how的过程。

技术引进l主要是指机器设备的引进,机器设备的引进可以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快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但是由于这一阶段仅仅处于引进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企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引进的技术设备,所以这一阶段在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轨迹上对应仿制能

力的形成。由于企业处于仿制能力阶段,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还不高,为了实现消化吸收过程,企业还需要再次进行技术引进,也就是技术引进2软件技术的引进。技术引进2与消化吸收1过程重合。这是因为在前文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中认为,在仿制能力阶段不但包括设备的使用,还包括对技术平台的调整使之与环境相匹配。在技术引进l阶段,企业的工作重点在引进技术的使用,到了技术引进2阶段就需要软件技术引进来协助技术平台的调整工作。这种对引进技术调整的工作就是技术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的设备重组过程。

从知识操作的过程分析,在技术引进1过程,企业机器设备引进属于企业外部显性知识进入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员工在工作中通过程序化学习,即干中学的方式获得引进技术的隐形知识,实现了外部显性知识被企业内员工的吸收,是SECI模型的知识内化过程。从知识演化的角度看此阶段属于知识Know-what的过程。在技术引进2过程,企业不但需要引入外部显性知识,还有必要通过引进外部隐性知识帮助企业进行消化吸收1的进行。外部隐性知识进入企业通过组织工作,隐性知识转移到组织其他成员身上,这一过程是通过共享经历传播隐形知识的过程,属于SECI模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隐性知识在传播后通过技术平台的调整改造使隐性知识深化和显性化,属于SECI模型中的外部化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知识从Know-what演化为Know-how的过程。

(2)消化吸收过程。消化吸收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在此阶段企业研发能力开始在整个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首先从消化吸收的角度分析消化吸收l。企业在技术引进2的基础上开始对技术进行l消化吸收,根据假设在技术引进1主要是引进机器设备,则在消化吸收1阶段企业主要针对机器设备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对引进技术设备相关环节的分析,通过反求工程的方式总结出其中的技术核心点,对于不适应当前生产环境的部分加以整合再造,使得引进的技术设备更加符合当前生产的需要,这就是设备工艺重组阶段。人才的引进在消化吸收过程起到了加快消化吸收速度的催化剂作用。由于对于机器设备的消化吸收决定了企业模仿能力的强弱,因此属于企业技术能力中仿制能力阶段。消化吸收2对应国产化阶段。国产化的关键是引进技术与原有技术的融合,即新、旧技术的结构相互适应。并形成有新质的技术结构过程。工艺设备重组和国产化过程虽然仍以维持引进产品的性能进行工艺创新为主,但它们是对引进技术的创造性模仿和重新设计,因此属于企业技术能力中的创造性模仿阶段。

从知识操作过程分析,这一阶段演化的路径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技术积累的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转化,并且这一转化过程伴随着隐形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最后隐性知识必须转化为显性知识才能实现设备工艺改造和国产化的成果。从知识演化角度分析,在消化吸收1和2阶段,企业已经实现从技能知识的积累到深入了解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过渡。已经从Know-how演化到Know-why阶段,企业开始对引进技术进行科学的理解。

(3)再创新过程。从创新的角度看消化吸收2,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企业在之前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技术积累基础上增强了自主研发的强度,逐步向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过渡。因此,此阶段与创新1阶段相重合。但是此阶段的技术创新还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引进技术的“功能性理解”没有脱离引进技术,所以还属于技术能力中的创造性模仿阶段。创新2阶段即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企业经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知识的演化。克莱因和罗斯伯格认为由于学习具有很强的积累性,从而导致动态报酬递增,新技术就来源于这种学习过程,特别是来源于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分享和传递的新知识的过程。这就是一个组织内自下而上的创新过程。从企业技术能力角度看,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逐步摆脱引进技术的束缚,在全新的技术平台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是全新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知识操作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主导模式是关于自主创新的隐性知识形成及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一阶段技术实现了从线性发展到非线性发展的变化,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自己摸索,需要更多利用外部资源,如与国际大公司组成技术联盟或与各大研究机构组建研究中心等。企业在此阶段以战略性学习为主。战略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网络中学习”和“预测未来学习”。到此阶段,知识需要从Know-Why演化到Know-Future。

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理的启示

1,必须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以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广应用作为一个整体的。如果只注重和强调局部环节和工作,必然影响到最终创新的结果。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员的参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视为企业知识的特定的组合方式。这些知识的组合具有路径依赖性,并且这些知识是以一定逻辑关系组合到一起的对这些逻辑关系其他企业甚至企业自身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技术引进企业很难较快和全面的复制引进技术。另外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涉及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表述和编码,因此很难转移和复制,专业人才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对隐性知识的转化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必须重视研发力量的培养。弗里曼认为,新技术的产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新知识上“无形”投资及其消化吸收。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就是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因此必须有研发活动的参与,并且随着消化吸收程度的加深研发力度也逐步加强。企业自身如果不具备强有力的研发机构,消化吸收就无从谈起。企业在培养自身研发机构同时还应该积极与社会研发力量结合,形成更广阔。更深化的研发网络。

消化吸收 篇4

1 企业引进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引进风险主要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所引进的技术领域的不熟悉,技术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引进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1 技术及技术输出方选择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对我国而言还是卖方垄断市场,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输出方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处境比较被动。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对企业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能奠定更高的起点,使技术赶超更加成为可能,也为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证。

1.1.1 技术辨识风险

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输出方往往不愿将尖端的核心技术加以转让,企业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术转让成本,却只引进了二流的、已淘汰的技术,或是搬回一些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如何辨别企业即将引进的技术的先进性成了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1.2 技术匹配风险

企业采取引进新技术方式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本身不成熟而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也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企业而言过于复杂而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很小甚至亏损。另外企业可能因为某项配套技术未能引进或是核心技术不到位,而使企业的整个技术引进活动成为一盘散沙,或是技术研发无法开展。

1.1.3 供方能力风险

企业在选择技术输出方时,也必须慎重考虑。技术输出方是否能给企业提供持续的帮助也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输出方供给能力不足可能会拖延技术引进的进度,甚至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技术输出方的R&D实力,其母公司背景,技术输出经验,在业界的口碑,近年的业绩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选择技术输出方时考虑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活动将存在风险隐患。

1.1.4 政策性风险

企业拟引进的技术是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或者鼓励发展的技术领域范围内,也是在技术选择阶段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技术引进不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或者优惠待遇,企业就可能在资源、成本方面增加损耗,甚至对一些企业而言,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

1.2 技术就位风险及其成因

当引进的技术将要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时,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企业要承担“技术就位”的风险。

1.2.1 软件环境风险

软件环境的风险可能产生于企业员工技术能力和团队氛围等等。其一,企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无法累积技术智力资源;其二,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员技术知识老化,企业现有的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导致技术应用被迫延迟或终止;其三,团队氛围也影响着技术是否能顺利就位,如果企业团队氛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将无形当中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阻碍技术按期就位。

1.2.2 硬件环境风险

硬件环境的主要风险潜伏在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落差,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落后都限制了新技术的投入生产,致使技术无法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可能缺乏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支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取得,供应商的供货时滞也会影响技术就位,影响到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以及造成巨大损失。

1.2.3 供方支持风险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对企业引进技术的顺利就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越高,当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越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否则当遇到凭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没有技术输出方的经验指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进度势必延缓,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2]。

1.3 市场投入风险及其成因

我国企业在市场投放方面的失败率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和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3.1 市场调研风险

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看好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把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来以期获得经济利润。市场调研的困难使企业很难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使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引进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而导致错误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策略,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目标无法达成,技术引进工作濒临失败。

1.3.2 市场反馈风险

企业从投放新产品或服务到收到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回馈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这让技术引进企业无法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为引进技术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急需从市场上获得回报以缓解资金压力。如果时滞过长,必将影响企业收回在技术引进阶段投入的资金,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影响着对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从而影响技术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市场竞争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不仅要与现有市场的商品竞争,还要应对竞争对手新技术产品的潜在竞争,相互之间的争夺会使整个产业的获利水平下降,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在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得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需承担债务风险。

2 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缺乏、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企业无法顺利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人。

2.1 资源储备风险及其成因

2.1.1 资金储备风险

据统计,2002年韩国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可达1∶8,而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0.08,仅为韩国的百分之一[3]。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企业往往在引进技术及成套设备后,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的压力,对于后继的消化吸收资金便常常难以保证。由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一般较多,并潜在着高风险,消化吸收资金的短缺便成了我国技术引进企业的普遍风险。

2.1.2 技术力量储备风险

企业当前的技术队伍是否足够担当起消化吸收的任务也是必须要仔细评估的。国外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建设高科技的团队环境,每个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的应用培训或派遣专家短期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技术力量。而我国企业技术团队大多由项目需要临时组成,完成项目后解散,并且不太重视团队的建设。在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时,如果现有的技术队伍无法顺利攻关,则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不得不宣告失败。

2.2 技术引进结构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等,本文所指的技术引进结构指技术引进中各种引进方式的构成。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企业消化吸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产生技术引进结构风险。据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金额为37.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2亿美元,仅占设备引进合同金额的11.1%[4],技术费包括用于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商标许可等的金额。因为消化吸收主要是对软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对引进设备的掌握。技术费比例过低,企业对设备的软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少,企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对物化在设备中的软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

2.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力地激励了创新活动的深入;从技术扩散方面来讲,知识产权则保证了扩散的有序进行。因此,有无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直接影响到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

2.3.1 产权制度风险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有待完善。其一,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国内只有少数高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其三我国各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效率。

2.3.2 产权意识风险

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内知识产权常识不够普及。我国仅有华为、中兴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寥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 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从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到DVD,乃至小小的打火机,都被卷入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纠纷中,到2005年,我国DVD生产企业已经赔付了30亿元人民币给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今后还将陆续支付200亿元人民币[6]。

3 企业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才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技术上能持续的开发进步。但是受到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再创新质量、企业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再创新道路也是充满风险[7]。

3.1 战略决策风险及其成因

再创新决策包括监测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根据战略选择再创新项目。企业进行再创新决策时,对决策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再创新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再创新成果的前提,决策是否正确跟决策者占有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获得信息的成本随信息的完全程度跳跃式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我国不少企业设有专职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新闻媒介中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难以作为决策依据。而已形成的某些行业的信息中心储存有大量的相对完整的信息,但其传递方式不灵活,渠道单一,不易于让人获取。

在进行再创新决策选择项目时,多数企业决策者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个别同类企业的技术变化和企业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靠个人的经验做出决策,再创新风险自然增大。此外,在进行再创新决策时,“长官意志”型决策也时有发生,这更加使再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增大[8]。

3.2 再创新质量风险及其成因

3.2.1 生产质量风险

再创新成果有可能受到技术自身的规律限制而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由于技术对生产条件要求过高,导致工艺和其它配套技术的要求的限制,技术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企业如果不注重与外部相关团体或个人合作,不关注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安全条例的颁发过程等等,也将影响到企业再创新成果的生产质量。如果企业再创新成果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只是推出同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创新产品将大为贬值,再创新的产品盈利前景渺茫,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企业不得不面临再创新投资难以获得回报的窘境。

3.2.2 质量保障风险

再创新的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质量保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质量检验人员,如果质量检验人员不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没有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或不具有鲜明的立场,再创新成果的质量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质量指标反馈系统,质量指标检验难以开展,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是大事,轻则伤客户、损信誉,重则被索赔、起纠纷。第三,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检验和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也会对再创新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再创新成果的质量低下,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再创新成果则功亏一篑。

3.3 企业管理能力风险及其成因

3.3.1 组织机构风险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员的集合体。因此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力活动的过程,是组织和发挥企业员工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企业进行再创新时,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机构挂牌办公,但这些机构并未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应有的职权。就总体而言,企业内服务于再创新的组织结构的缺位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损失,造成再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企业再创新风险的发生。

3.3.2 人员流失风险

再创新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铸造的,如果对再创新成果的分配没有妥善解决,对技术人员创新贡献的评价有失公允,不免会使技术人员萌生去意。这样企业就可能面临技术人员出走的同时,技术成果也会随之而去的风险。例如,2001年底,二汽技术中心12名从事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集体出走,参与安徽奇瑞汽车事业计划,并最终组成一支20余人的技术队伍,成为奇瑞汽车开发设计的中坚力量,这对二汽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损失[9]。

4 小结

本文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风险按照过程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同时讨论了企业在应对这些风险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青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97-98.

[2]马善记.消化吸收比技术引进更重要[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科技贸易司,2004年技术引进情况[EB/OL],http://kjs.mofcom.gov.cn/aarticle/bn/bt/200501/20050100338084.html.

[4]赵晓辉,吴琼.中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1/con-tent_3951832.htm.

[5]余斯怡.知识产权在中国,想说爱你不容易[J].经济与法,2006(8):105-106.

[6]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对东风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批判[EB/OL].http://www.dajun.com.cn/dongf.htm

[7]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8]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8-39.

《2 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科学知识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 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

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四、阅读

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2、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体会。

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五、活动 小肠内的吸收

1、讲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体吸收了,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的。让我们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2、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要求:认真观察,准确表述。

3、汇报。

4、小结:小肠内壁多褶皱。

5、质疑: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模拟实验。

(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

(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较闭拢手与张开手的轮廓线,将得出小肠绒毛可以增大小肠内壁的表面积,从而能更有效地与各种营养物质接触,便于在短时间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填写研究报告。

消化吸收 篇6

1 材料

来自宁夏灵武市下桥琦灵养殖场、银川市周贵养殖场、灵武市力德牧原养殖场、灵武市万华养殖场和灵武市建业公司养殖场的滩羊、白山羊、一般黑山羊和乌色黑山羊, 1岁成年的羯羊和母羊, 共计29只。浓度均为1 g/L标准溶液 (Ca2+、Fe2+、Cu2+、Zn2+) 、琼脂 (优级纯) 、La3+溶液 (优级纯) 、浓硝酸 (优级纯) , 均购自为民生物。

2 方法

2.1 羊肉样品的消化

取适量新鲜羊肉剁碎, 称取2.00 g, 将样品置于烧杯中, 先加入浓硝酸5 m L, 再加入高氯酸1 m L, 在通风橱内加热, 直到肉样完全溶解, 得到淡黄色透明液体, 冒浓白烟, 用超纯水分数次将液体转入25 m L容量瓶内, 定容后摇匀, 同时进行空白试验。测定Ca2+时加入1 m L La3+以去除乙炔火焰中Al、Ti、PO3-4、Si O2-3的干扰[12]。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将各元素标准液进行梯度稀释, 线性范围分别为Fe:0~25μg/m L, Cu:0~0.5μg/m L, Ca:0~5μg/m L, Zn:0~5μg/m L梯度稀释溶液定容时, 加入浓硝酸2 m L, La3+溶液1 m L, 最后以超纯水定容, 等待测定。

2.3 仪器工作条件

(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 (见表2)

4种元素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3.2 检出限考察

根据2.3仪器的工作条件, 对制备试剂的空白溶液连续测定11次, 计算测定数值求出空白溶液的标准偏差。根据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或者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盟 (IUPAC) 中光谱学的检出限为标准偏差的3倍除以标准曲线斜率, 检出限, 见表2。

3.3 精密度考察

根据2.3仪器的工作条件, 对相同肉样连续测定5次, 计算Ca、Fe、Cu、Zn的5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 (RSD) 。Ca、Fe、Cu、Zn的RSD分别为1.3%、0.8%、1.2%、1.1%, 表明此方法精密, 可以用来测定样品[13]。

3.4 样品测定

虽然钙在人体中不属于微量元素, 但它的缺乏也会引起人体的许多疾病。孕妇缺钙可导致肌肉抽搐, 胎儿先天性喉软骨软化, 小孩缺钙可导致生长发育落后, 老年人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等病症[14]。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要组成元素, 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样的携带者, 其功能十分重要, 人体中铁含量不超过3~5 g。人体缺铁时, 引起体内无机盐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使体内铅、镁和钴等元素含量增加, 血液中维生素含量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最终导致贫血、极易疲劳等[15]。铜遍布人体全身, 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在维持体内新陈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人体缺铜会导致贫血、呼吸作用受阻, 严重时可产生白化病[16]。锌可以维持细胞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机体免疫。人体缺锌时酶活性下降, 相关代谢紊乱, 从而使人体生长发育受阻, 儿童缺锌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 呼吸道频繁感染, 甚至智力发育障碍[17]。

对本试验所测的29个样品进行分析比较, 从种间比较可以看出, 白山羊的铜和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52.94 mg/kg、157.66 mg/kg, 一般黑山羊的锌和铁含量最高, 分别为178.81 mg/kg、18.32 mg/kg, 乌色黑山羊的铜和铁含量最低, 分别为43.60 mg/kg、16.46 mg/kg, 滩羊的钙和锌含量最低, 分别为113.59 mg/kg、144.61 mg/kg, 见图1。根据性别不同, 母羊4种元素的含量均低于羯羊4种元素的含量, 见图2。由年龄的差异来看, 成年羊的铜、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68.02 mg/kg、217.52 mg/kg, 1.5岁羊锌含量最高, 为174.58 mg/kg, 2.5岁羊的铁含量最高, 为18.61 mg/kg, 见图3。从总体来看, 不论什么品种的羊, 羊肉中铜和锌的含量均居于前列。

4 结论

消化吸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理

尿液与氧化剂过硫酸铵混合后,在99 ℃经45 min,即可完全消解尿液中的有机物质,使尿样澄清透明,冷却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 仪器

北京市东西电子技术研究所生产的AA7003型原子吸收光谱仪,锰空心阴极灯,恒温消解仪。

1.3 试剂

所用试剂均用纯水——新鲜去离子水(电阻率≥18.2 MΩ·㎝)配制。

1.3.1 过硫酸铵溶液{c[(NH4)2S2O8]=1.0 mol/L}:

称取114.1 g过硫酸铵,溶于500 ml去离子水中,储于棕色瓶中,置冰箱(4 ℃)可保存1个月。

1.3.2 锰标准储备溶液(1 mg/L)

购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达公司。

1.3.3 锰标准使用溶液(10 mg/L)

用去离子水逐级稀释锰标准储备溶液至10 mg/L。

1.4 样品采集

用具盖聚乙烯塑料瓶收集一次尿液约50 ml,尽快运送到检验室,密封以防蒸发。尿液在现场和运输过程中无需考虑特殊保存条件,在常温下可存放2周,4 ℃条件下可保存2月[2]。所需玻璃器皿用硝酸溶液(1+1)浸泡过夜,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1.5 分析步骤

1.5.1 样品处理

吸取尿液2.5 ml于玻璃试管(15×100或15×150)中,加入5.0 ml过硫酸铵溶液,于恒温消解仪上99 ℃、45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上机测定。同时以去离子水做空白试验。

1.5.2 标准系列配制

分别吸取锰标准使用溶液0、0.50、1.00、2.00、3.00、4.00、5.00 ml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其锰浓度分别为0、0.05、0.10、0.20、0.30、0.40、0.50 mg/L。

1.5.3 仪器工作条件

狭缝宽度0.2 nm,灯电流3 mA,火焰类型Air--C2H2,燃气流量1.5 L/min。

1.5.4 计算

undefined

式中:C—尿样中锰浓度,mg/L;C样—由标准曲线得尿样消解液中锰浓度,mg/L;C空—空白溶液中锰浓度,mg/L;7.5—测定用尿样及过硫酸铵溶液总体积,ml;2.5—测定用尿样体积,ml。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条件的选择

2.1.1 尿样体积与过硫酸铵溶液体积之比

试验发现,尿样与过硫酸铵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 ∶2时,一般尿样即可完全消解,达到清澈透明的目的,考虑到火焰原子吸收法消耗样品量大的特点,又为了便于操作,在实际测定中选取尿样2.5 ml,过硫酸铵溶液5.0 ml。

2.1.2 消解温度

实验发现,消解温度为99 ℃时最适宜,液体近于沸腾,蒸发损耗量小,基本可视为无损耗,免去了消解后再定容的麻烦。

2.2 方法的精密度

用正常人尿液(本底测定结果为未检出)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试样进行重复性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3%~3.96%,完全符合《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中的要求。见表1。

2.3 方法的准确度

于合成尿样1、2中分别加入相当于浓度0.40 mg/L的锰标准溶液,按本法进行连续6次测定,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回收率在95.0%~103.2%之间,此实验结果符合《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对实验准确度的要求(加标回收75%~105%)

注:加标量为0.4 mg/L;样1、样2的本底值分别为0.0672和0.114 mg/L。

2.4 方法的检出限[3]

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检出限的定义,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首先计算出该方法的检出限L,L=K’s/K,式中K’为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通常取3;s为空白样品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K为校准曲线的斜率。本文对空白样品测定20次后,计算出s=0.002 18 mg/L,K=0.217,检出限L=0.010 mg/L.

2.5 试样测定

对46份锰接触工人的尿样进行测定,结果检出3份超过0.010 mg/L的样品,其浓度分别为0.013 mg/L(编号ZY-095)、0.018 mg/L(编号ZY-047)、0.079 mg/L(编号ZY-048)。

2.6 与高碘酸钾集锰法的比较

两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t1=0.108,P1=0.132>0.05;t2=0.153,P2=0.197>0.05)。

注:数据均为6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3 结 论

采用过硫酸铵溶液消解尿样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锰含量,其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均能达到《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尿样及血样》(WS/T 68-1996)的要求,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尤其适于批量检测。

摘要:目的 探讨过硫酸铵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锰含量的方法。方法 尿样经过硫酸铵溶液99℃、45 min消化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尿中锰含量测定。结果 方法检出限为0.010 mg/L,在0~0.50mg/L锰浓度范围内该方法线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3%~3.96%,加标回收率95.0%~103.2%。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快捷,适于基层实验室开展尿中锰含量的测定或调查。

关键词:锰,尿液,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

参考文献

[1]GBZ3-2002.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S].

[2]WS/T68-1996.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尿样及血样[S].

消化吸收 篇8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规定了4项对科技发展的考核指标, 其中对外技术依存度, 是考核国家、各省、各行业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计算公式是:

技术依存度 (%) =技术引进经费/ (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

从公式表面形式可以看出, 不能简单、绝对地仅凭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但是可以断定,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大R&D强度、降低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降低技术依存度的最佳措施, 是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从而加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科技厅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 倾斜支持对外科技合作 (协作) 研究。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国外智力、互派科技团组、参展科博会等活动为载体, 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开展了大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吉林省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及特点

近两年, 吉林省科技厅不断创新实践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多种方式。 (1) 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为载体, 共同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2) 广泛开辟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题活动; (3) 以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在政府间合作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开展补充性科技交流活动; (4) 以“东博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为契机, 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成果推介。

1.1 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是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及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 密切关注科技部与各国政府间科技交流的动态趋势, 紧密跟踪科技合作意向的启动与实施, 积极推介吉林省科技优势与潜力, 努力争取科技部对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与资金倾斜支持。 (2) 延伸、放大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吉林省的政策引导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 设立了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齐头并进, 多方筹措, 吸纳国内外资源, 促进集成, 强化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获得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9项, 经费11313万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年投入呈增长趋势, 5年共立项支持202项目, 累计投入1858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1) 我省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计划的单位, 基本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中科院属大院大所为主, 以及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家队”级别的单位。他们具备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共享国际合作资源的能力, 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中, 能够根据我省重大需求的实际情况,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利共赢的目地。

“十一五”期间, 我省列入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29个项目, 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吉林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合作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冻取样方法及其取样器研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大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合作的“高分子担载多肽和蛋白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等一系列对外科技交流合作项目, 将为双方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促进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和加速实现产业化, 造福于全社会。

(2)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内容涉及信息、化工、新材料、农业、能源、生态、环保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合作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韩近邻地区, 项目和经费按合作地区分布如下:与美国、加拿大合作研究77项;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合作研究56项;与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西欧国家合作研究32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合作研究24项;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波兰等其他国家合作研究13项。分别投入经费663万元、570万元、320万元、258万元和110万元。

(3) 我省有能力, 有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共同联合、协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单位, 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列入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202个项目按中方单位汇总, 吉林大学共有120项, 占59.4%。其他高等院校有吉林农业大学10项, 东北师范大学8项, 延边大学5项。长春理工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华大学等分别有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和工作开展的显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 也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实力, 长春应化所8项、省农科院5项。

1.2 开展专题式活动, 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深入开展专题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是吉林省科技厅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之一。常设科技成果展, 科技成果巡回展, 各类科技合作园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挂牌, 邀请国外高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来吉林省考察, 走出国门寻求国际科技合作 (协作) 切入点, 互派团组参加国际科技论坛等专题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标志着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活动为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带来了新的契机, 建立了重要载体, 提供了双边、多边共同合作的平台。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有利于集成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为吉林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核心竞争,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科技成果展类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其作用是推介各方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促成双边、多边就能够体现各自科技水平的标志性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十一五”期间, 省科技厅共开展这样的科技成果常设展、巡回展十余次, 交流展出成果千余项。

(2) 科技合作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类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引进, 合作研发的实施, 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其主要作用显示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的综合效应, 能够挖掘出双边、多边科技合作的潜力, 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规模, 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质量。

(3) 互派团组考察、参加科技论坛及研讨会类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其主要作用是沟通信息、增进了解, 鼓励相关单位通过广泛的对外科技交流, 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层面, 在自身具有专长的领域, 寻找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结合点, 为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合作奠定基础。

1.3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是政府间合作的重要补充

“十一五”期间, 为填补政府间官方科技合作与交流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省科技厅所属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做了相关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补充工作。主要是以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合作伙伴为桥梁, 疏通吉林省与国 (境) 外科技界、产业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为中外机构在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提供帮助;邀请国 (境) 外专家到吉林省进行技术交流、讲学、技术咨询与指导;组织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出国 (境) 进行科技考察、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短期学习和留学;组织参加、承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国际科技展览会等。

1.4 “科博会”为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的国际交流提供了综合性平台

多年来, 省科技厅连续组织参加了11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以下简称科博会) 、6届东盟博览会、多届深圳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科技展、博览会。尤其是在对外科技交流方面, 更加注重“科博会”的组织和参与。“科博会”以集中时间, 统一地点, 周期举办, 活动多样的特点, 为科技界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科技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省科技厅充分利用“科博会”的有利条件, 坚持对外开放, 加强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主动参与“科博会”的各种交流活动。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展览会、专题论坛、经贸洽谈、大型活动及专项交流等。通过积极组织、广泛参与、推介优势、引进外智, 促进本地区、本部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2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 促进吉林省创新能力提升, 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1 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

作为相对固定的国际科技交流模式和载体,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起到了稳定交流合作关系, 促进有效合作的作用。配合其它专项科技计划, 共同促进了吉林省基础性研究储备、科技条件环境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 强化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解决了一些行业的重要技术瓶颈问题, 起到了降低对外技术的依赖、防止技术垄断, 产品替代进口的突破性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全面开展, 培育了一批既精通国际科技交流规则, 又精通专业技术知识, 具备国际交流及科技创新双重能力的复合性人才团队。以政府间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吸引了大批了解和掌握国际高端研究机构、知名科学家、前沿技术、国际科技交流规则及惯例等国际信息的海归青年科技人才, 带着在国外有研究基础, 回国后可以继续与外方合作的项目回国创业。80%以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主要负责人, 中外科技合作园 (区)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的骨干人员都是海归。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他们提供了独立主持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平台, 起到了深入挖掘海归人员潜力, 幅射带动我省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向国际化、高端化、年轻化发展的作用。

中外科技园 (区)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 为集成中外科技资源、合作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提供了实施平台。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巨大。分别开展了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方面的科技优势互补性科技交流与实质性合作。特别是中药产业化基地, 与香港、韩国、日本、俄独联体之间开展了大量双边、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不断投向我省中药基地建设。在前六届“东博会”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专题项目对接会上, 共签约46个项目。仅和记黄埔集团一家, 就向我省中药材筛选和产品研发等项目, 投资金额达到22.45亿元。

2.2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已经进入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不但从公式表面上降低了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而且促进了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整体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联合组成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在沿海发达省份、东西部发展中省份纷纷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进步水平大踏步前进的紧迫形势下, 吉林省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了4.63个百分点, 稳居全国第14位, 部分指标有所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0》计算得出。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已进入机制化阶段。广泛性、经常性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在对美加、俄暨独联体、日韩、欧洲等国家和区域, 形成了相对固定成熟的交流与合作模式。通过成果展出、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科技互访、专题论坛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 交流信息、探索合作。使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从几年前的简单国际交往与人员交流, 向实质性的研发合作大踏步地迈进, 扩大和深化了我省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常设科技成果展”类的专题性活动,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类的交流对接, 将有助于酝酿国际科技合作方向或项目, 有可能催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 为我省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有研究表明, 从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环境来看, 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 继续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技术引进的同时, 强化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势在必行, 任重而道远。

3.1 大幅度加大R&D经费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 尤其是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官、产、学、研、用、资各方紧密结合, 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 向技术创新的第四阶段——自主创新阶段迈进。

3.2 巩固、深化与现有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重点强化与美加、俄暨独联体、日韩以及欧洲等区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延续形成牢固稳定的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支持海外团组、机构在我省投资、成果推介、产品发布或技术交流等相关活动。积极向欧美等科技发达地区推介我省资源优势和具备的条件, 吸引海外关注我省科技界的发展, 推进我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3.3 结合我省实际,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瞄准涉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项目和成果, 重点探索交流与合作意向。通过不断创新与努力, 充分发挥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聚集资源、交流技术、合作研发的作用, 积极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3.4 挖掘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潜力

发挥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介于“半官方”“半民间”“半社团”之间的身份优势, 补充政府间合作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使其为吉林省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起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补充作用。

目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水平、宽领域、重实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必将创造出丰硕的成果, 为吉林省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文章本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特别是R&D投入强度, 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观点, 分析了“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工作在经费、项目、活动方面的投入, 同时分析了上述投入对促进吉林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交流,促进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昌林.如何理解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EB].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

[2].吴辰, 高昌林.从对外技术依存度看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EB].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

[3].吉林省科技厅网站.工作动态栏目相关公开信息

[4].《吉林科技统计年鉴》2006~2010年[M].吉林人民出版社

消化吸收 篇9

1 板式催化剂在国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1 国外S C R技术与脱硝催化剂的情况简介

SCR技术是国际通用的烟气脱硝技术, 该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发展起来, 之后迅速在欧美得到应用, 其脱硝效率为90%以上。脱硝催化剂是该技术中最关键且投资权重最高的项目, 约占总投资的40%, 其组成、结构、寿命等相关参数直接影响脱硝系统的脱硝效率及其运行状况。按加工成型和物理外观划分, 主要分为蜂窝式、平板式及波纹式3种, 其中蜂窝式脱硝催化剂 (以下简称“蜂窝式催化剂”) 和板式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超过90%, 占绝对主力。

1.2 国外板式催化剂生产企业概况

目前, 国外拥有板式催化剂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只有两家, 分别是雅佶隆公司和日本日立 (Hitachi) 公司。雅佶隆公司是专业研发和生产S C R脱硝催化剂的国际公司, 也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板式和蜂窝式催化剂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日立公司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发SCR烟气脱硝系统和催化剂, 产品应用排名世界第一, 总量超过8万兆瓦。

其他生产脱硝催化剂的企业有:美国康美泰克 (Cormetech) 公司、德国KWH公司、日本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以下简称“CCIC公司”) 、韩国SK公司和丹麦托普索 (Topsoe) 公司。除托普索公司自主开发了区别于不锈钢板式催化剂的波纹式脱硝催化剂外, 其余企业均生产蜂窝式催化剂 (详见表1) 。

上述企业中, 除日立公司外, 其余企业均未在我国设厂。

2 板式催化剂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国内SCR脱硝催化剂行业起步很晚, 多依赖购买欧美和日本的技术使用权, 板式催化剂技术领域更是空白。对这一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探索, 国内相关企业任重道远。

备注:以某灰份含量45 g/Nm3的30万千瓦机组为例。

2.1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首家和唯一已达标投产的板式催化剂生产企业

目前除雅佶隆公司、日立公司两家国外企业外,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是世界第3家也是我国首家和唯一已达标投产的板式催化剂生产企业。该公司已通过德国颁布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在板式催化剂的制造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的相关程序执行。经中电联推荐, 该公司板式催化剂已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 (产品) 目录》。

2.2 国内其他S C R脱硝催化剂生产企业

国内其余绝大部分为蜂窝式催化剂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或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或开展自主技术研究, 但都未有突破性的国产化成果产生。具体情况如下。

(1) 五大发电集团其他四家企业的探索。

(1)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该集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集团科技项目, 自主研发并设计建设烟气脱硝技术实验室, 可提供SCR烟气脱硝装置运行全过程管理的技术服务。2012年底, 该公司完成在苏州热电厂建设的SCR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实验室, 介入华能集团脱硝工程的招标工作, 并拟收购一家催化剂生产厂, 在实践中开展SCR脱硝催化剂的国产化研究。

(2)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2007年11月, 该集团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CCIC公司引进蜂窝式催化剂生产技术及工艺。2008年3月3日在无锡投资成立江苏龙源催化剂公司, 主要从事蜂窝式催化剂的生产与销售。随着3、4期工程2012年10月29日的正式完工, 累计总年产能达16000 m3。2012年4月, 该公司将产品销往日本, 是我国同类产品的首次出口, 但仍未突破国外技术的垄断。

(3)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008年4月,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设立重庆远达催化剂制造有限公司, 引进康美泰克公司技术, 蜂窝式催化剂的年产量为10000 m3。由于市场主要面向国外, 该公司并无对引进技术国产化的迫切需求。

(4)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2013年2月, 华电环保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青岛华拓电力环保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华电青岛催化剂工厂, 引进康美泰克公司技术, 生产蜂窝式催化剂。该厂开工建设整体规划年产能为6000 m3, 计划于2013年9月投入试运行,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国产化探索还处于酝酿状态。

(2) 其他有竞争力的企业概况

此外, 还有成都东方凯特瑞环保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大拇指环保科技集团、山东天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万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迪诺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天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山东三融环保集团、瑞基 (我国)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SCR脱硝催化剂的生产与研发。

3 板式催化剂在我国应用的优越性及市场分析

3.1 板式催化剂在我国S C R烟气脱硝系统中的优越性

板式催化剂最大的特点是断面形状为褶皱板结构, 具有通流面积大、压降小、耐堵塞等优点;褶皱单板采用不锈钢筛网板作为支撑, 具有更大的机械强度。这种特殊结构表现出耐堵塞、耐磨损、抗中毒、低SO2氧化率等优点, 与蜂窝式催化剂相比 (详见表2、表3) , 特别适应我国火电厂灰分含量高及SCR技术无旁路结构的分布空间等条件。

3.2 大唐南京环保公司的市场分析

我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生产电能的国家, 未来20年, 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力产业格局将不会改变。2011年7月29日, 国家环保部发布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11) 》, 对烟尘、SO2、NOX这3项煤炭燃烧后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提出了全球最严格要求。其中NOX排放限值从原标准的450~1500 mg/Nm3调降到100~200 mg/Nm3。按此标准, 仅集团公司就有178台、7060万千瓦机组NOX排放超新标。

2011年8月31日, 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又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国有企业业绩管理,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并要求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

在上述背景下, SCR脱硝催化剂市场前景广阔, 预计未来3年大唐南京科技公司板式催化剂的市场份额将高速增长, 可占全国火电机组市场需求总量的20%, 技术亟需国产化的趋势明显。

4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板式催化剂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由于国外对技术的垄断, 要生产出质量、性能、成本符合预期要求的大唐南京科技公司板式催化剂, 需全方位掌握国外引进的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技术、原料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试验检测以及安全生产控制等技术并充分消化吸收, 不断优化和创新。

4.1 机组低负荷运行条件下的适用性与延寿

为防止生成物堵塞催化剂孔隙, 降低其活性, SCR烟气脱硝系统设置了最低运行温度。但当火电厂面临用电低谷, 机组低负荷运行时该系统入口烟温会低于最低运行温度而无法启动。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获得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流场与浓度场分布, 并建立了相关特性模型和仿真平台。该理论分析结果可为S C R烟气脱硝系统现场试验的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见图2) , 有效解决在机组低负荷运行条件下催化剂的适用性及延长寿命这一难题。

4.2 模块框架的优化设计

板式催化剂模块框架下均使用木托盘, 不能实现循环利用, 大量浪费资源, 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木托盘的截面大于模块框架的截面, 占用了运输空间, 增加了运输成本;模块框架吊装过程中需拆除格栅网, 易损坏内部的催化剂;相邻模块安装时不能实现无缝对接, 需用密封条焊接密封, 增加了工程量和安装成本。大唐南京科技公司通过取消木托盘、优化模块框架设计, 可实现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大生产效益、减少安装难度等目的。

4.3 运输方式转变

引进技术中板式催化剂均利用集装箱运输, 成本高昂、装卸复杂。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基础上, 尝试转为利用平板车运输, 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和多次试验, 探索出催化剂成品《17.5米平板车运输方案》, 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防潮、防火和防碰撞等问题, 降低运输费用40%~45%, 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4.4 废膏料的有效利用

目前, 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膏料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废弃。但制备膏料的原材料价格昂贵, 废膏料存在毒性, 需按照危险化学品处理, 直接废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环保压力。废膏料在成分上同合格膏料并无太大区别, 主要在水分、玻纤含量和其它微量元素上略有不同。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将废膏料的性能进行了改良, 可实现循环利用。这一成果的实践与推广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生产线信息化与设备能源管控系统建设

由于引进技术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 多为国外先进设备, 对于生产线和设备本身来说, 在信息化建设和能源管控系统建立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过不断实践,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已建立起1套适用于引进技术企业自身的、完整、科学、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确保了各部门间的责任明确、信息流畅、效率提升;在设备能源的管控方面, 也建立了1套合理的管控系统,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学规范了设备的维护工作。

目前,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已发表《平板式脱硝催化剂的基本性能》《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设计选型及应用分析》等科技论文。在“2013年中电联节能环保分会年会暨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治理技术交流会”上, 该公司作了题为《平板式催化剂及其在SCR脱硝工程中的应用》的报告。

5 板式催化剂的国产化探索

受我国煤炭资源和燃料供应政策的制约, 火电厂燃煤灰含量较高, 决定了我国火电厂的烟气脱硝装置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有的SCR技术。为降低对国外技术、设备和原料的依赖, 摆脱外部因素的束缚, 降低生产成本, 必须加快自主开发进度, 从设备、原材料、备品备件等各方面入手,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开发出符合我国火电燃煤特点的高效能板式催化剂。以下从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已开展的实践与研究项目出发, 探索板式催化剂的国产化发展方向。

5.1 原材料的国产化

考察发现, 混料工艺是限制整个生产产能的瓶颈, 而混料过程中原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原材料中Ti O2的含量占到80%以上, 以进口Ti O2的效果最佳, 但其来源垄断、成本高、采购周期长和不可预知性直接影响着生产计划的完成。实现Ti O2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 不仅能顺利解决混料工艺问题, 也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对企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对产品技术指标中Ti O2的性能指标要求进行了细化, 通过不同的表征分析, 找出国产Ti O2和进口Ti O2之间的性能差异, 提出改进方法, 同时对催化剂生产工艺和配方进行了优化。目前, 这一成果已用于该公司生产, 初步计划在技术参数成熟时申请专利并进行推广。

5.2 催化剂活性检测评价方法与标准的制定

(1) 催化剂活性检测评价方法。

催化剂活性检测评价是其研发、设计和质量检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催化剂的活性对其寿命管理、更换计划以及再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直接关系到SCR烟气脱硝系统的脱硝效率、NH3的逃逸率、SO2/SO3转化率等, 是系统运行优化与调整的依据。由于起步晚, 缺乏相应的检测评价方法, 多数用户和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活性检测评价的重要性。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已开展催化剂活性检测评价装置的试验研究, 可对催化剂性能进行全面专业性测试, 更可为火电厂提供催化剂活性检测评价、催化剂筛选、新催化剂验收等综合性服务, 有力推动SCR脱硝催化剂技术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2)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其产品标准制定。

目前国内未制定脱硝催化剂行业标准, 而引进的国外技术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并未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企业标准。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在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提高产能和成品率的实践基础上, 正积极参与相关产品标准的制定。截至目前, 该公司主编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板式催化剂》已被中电联确定为行业标准。

5.3 失效催化剂再生与废旧催化剂回收利用

自2015年起, 脱硝催化剂市场将从初装转入综合开发利用阶段, 降低火电厂脱硝运行费用并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将成为各需求方关注的焦点。催化剂再生成本只有新生催化剂成本的30%~60%, 因此, 通过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对失效催化剂的再生力度, 提高脱硝催化剂循环利用效率将成为降低脱硝运行费用的重要突破口。经大唐南京科技公司研究, 可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对失活催化剂进行表征, 确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 制定相应的再生或回收处理方案, 有效降低火电厂的脱硝运行费用。

6 结语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紧紧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在探索板式催化剂国产化1年多的时间, 已提交申请专利14项, 其中发明专利2项。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板式催化剂的知识产权是德国雅佶隆公司的, 原材料中Ti O2依赖进口……虽然大唐南京科技公司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板式催化剂供应商, 但“世界最大”并不是“世界最强”, 应该看到这个称谓的区别, 作为我国首家和唯一已达标投产的板式催化剂生产企业, 大唐南京科技公司以板式催化剂领域的发展为己任, 需要不断突破引进技术后还需后续产品的壁垒, 突破无自主知识产权的瓶颈, 逐步实现板式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我国环保技术如何赶上国际潮流, 需要大唐南京科技公司这样的中国企业尽最大的努力和多方的智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用于跨入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为今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品, 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的竞争打好基础。

摘要: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简称SCR) 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烟气脱硝技术。未来20年, 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力产业格局将不会改变, 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 脱硝催化剂作为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核心, 其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与蜂窝式脱硝催化剂相比, 平板式脱硝催化剂更适用于我国火电厂的特殊燃煤条件, 但该项技术长期为国外垄断。本文从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开展的研究项目出发, 探索对平板式脱硝催化剂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国产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技,脱硝,催化剂,平板式,国产化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SCR脱硝催化剂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报告, 检索编码:SSI-1100001T[Z].

[2]代丽丽.大型燃煤电站用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发展概况[J].现代技术陶瓷, 2009 (3) .

[3]刘慷.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在燃煤电厂中应用的注意事项[J].广东电力, 2009 (7) .

[4]王义兵.火电厂SCR烟气脱硝催化剂特性及其应用[J].电力环境保护, 2009 (8) .

消化吸收 篇10

王院长:众所周知, 南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老牌企业, 拥有跃进、南京依维柯、名爵三大品牌。最近几年, 南汽发展的步伐不够快, 但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 积极探索。

2005年7月22日我们成功收购了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 收购的资产包括:“1”套完整的研发、生产设备;“4”个整车产品平台;“3”个系列发动机产品;“1”个变速器产品和“1”套百年积淀的技术资料、标准、流程、规范和数据库等无形资产。

以此次收购为契机, 我们确立了“面向中国和国际两个市场;建设中国南京和英国长桥两个基地;重塑‘MG’这一国际品牌;打造一个自主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

收购英国MG罗孚公司是南汽振兴发展的一次机遇, 拿来整套技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 这为南汽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 南汽花大力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实力比以往更丰满, 2006年成立汽车研究院也是水到渠成。

在研究院成立1年后的2007年, 南汽研究院获得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授牌。

作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认可的实验室、机械工业联合会设置的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国家环保部授权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南汽研究院在硬实力上已初具气候。

AT&M:南汽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外国汽车公司的先河。那么, 南汽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方面, 特别是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有怎样的体会和经验?

王院长:MG罗孚的竞购成功, 使我们在一夜之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然而现阶段,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是全球最具实力汽车公司间最先进产品之间的竞争。现有名爵 (MG) 4个整车平台确实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 但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即使你今天拥有成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如果一旦停下甚或放缓创新的脚步, 你就立即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说, 利用收购得到的名爵 (MG) 产品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性”, 其价值远远大于平台本身现有的价值。名爵 (MG) 产品平台是一次性买进的, 其核心技术本身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必须也只有依靠企业自身去全面消化吸收MG罗孚技术并开展后续产品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尤其是要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逐步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才有可能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就自主创新能力而言, 我们与国外差距还很大, 尤其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 关键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外国汽车公司手中, 这不仅是南汽现在面临的问题, 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 整体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我们认为, 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弱与科技系统的市场化推进深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这应该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大问题,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不断探索市场化机制的魔力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借用。此外, 大企业领导层要切实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自觉肩负起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在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我们尤其注重技术研发软实力的建设, 南汽研究院特别把产品开发体系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环节上。我们之所以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薄弱, 从技术的层面讲, 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缺乏一套基于标准、流程、规范、数据库的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我们开发了很多车型, 有过不少实践机会, 但是我们不重视总结、不善于升华, 我们习惯于简单地依赖工程技术人员个体来承载技术进步, 致使我们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甚至原地踏步。总结经验, 我们认为, 惟有“流程、标准、规范、数据库”构成的体系而不是科技人员个体才是承载技术创新能力进步的载体。

这是中国很多行业的通病, 我们在技术管理方面缺乏理论研究。南汽研究院现在尤为注重这个问题, 大量投入并在产品研发中心专门成立体系建设部开展这方面工作, 包括与国外的合作, 通过建立产品开发体系来积累与传承这方面的经验。

AT&M:南汽在实现企业“品牌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快速提升的同时, 如何将自主创新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

王院长:作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自主研发的核心平台, 未来5年, 南汽研究院将以整车产品开发为龙头, 以节能、环保、安全与整车性能优化为重点, 以产品量产设计和测试分析业务为基础,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逐步完善产品开发与产品认证认可两个体系, 分阶段培育产品开发的掌控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重点在整车集成开发、汽车电子控制、节能环保、主被动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上取得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申请一批专利,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技术应用方面,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并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南汽研究院, 研究生创新基地是南汽研究院实行产、学、研充分融合、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实行联合创新的一大特色。

2006年南汽与江苏大学联合设立了江苏大学南汽研究生创新基地, 在这一基础上, 通过启动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站, 定位于前瞻性应用技术的研究, 选择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确定课题组, 以南汽研究院的技术骨干为首席专家, 与国内在该研究领域领先的高校合作, 强化研发资金匹配以及目标管理, 在“始终坚持产业化方向”的思想指引下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截至目前已经启动4个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站的研发工作, 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申报3项发明专利, 5项实用新型专利;两个项目分别进入功能样车阶段和性能样车阶段。

AT&M:面临激烈的汽车产品市场的竞争, 请您简要分析一下汽车产品制造技术和所使用材料的发展趋势。

王院长:世界汽车产业目前正处在一个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的时期。汽车科技进步也正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发生新的技术革命。近年来, 各大汽车制造公司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 把高新技术开发作为占领市场的主要方式。各种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各大公司的研究重点, 如改进内燃机, 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开发新能源汽车, 开发先进结构、采用轻质材料以减轻汽车质量, 实现再生制动等。研发网络全球化正逐步成为高性能汽车设计制造的重要方式。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汽车轻量化和回收技术方面的一些发展趋势。使用轻量化材料、优化汽车结构设计来减轻汽车自重以及采用再制造技术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降低排放、促进环保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前世界汽车材料技术发展围绕轻量化、环保等主题, 出现了以下变化。

(1) 各种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正在发生变化, 尽管在近阶段钢铁材料仍保持主导地位, 但已经出现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用量明显增长, 铸铁和中、低强度钢的比例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一趋势在轿车生产方面尤其明显。在最近投产的某些新车型中, 钢铁材料的比例更低, 在奥迪A2上, 钢材的比例仅为34%, 轻质材料则高达52%。

(2) 材料技术与汽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的结合更为密切, 车身结构材料趋于多材料设计方向。

(3) 在汽车材料环保技术发展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是材料本身的环保性;二是材料的可回收性。

在材料本身的环保性方面, 国外已不再使用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 如致力于无石棉摩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先后开发出了半金属、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摩擦材料, 进而实现摩擦材料无石棉化;广泛使用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及粉末涂料等低公害和无公害的汽车涂料;开发了环保的水基粘接剂并用于生产。

在汽车材料的回收方面, 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回收体系, 并掌握了汽车材料回收的关键技术, 其回收率现已达85%, 2015年的目标为95%。主流汽车厂商都在着眼于车辆全寿命周期对环境的改善, 注重在车辆的自重、回收和其他因素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4) 满足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发展需要的各种专用材料、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强化。

(5) 政府引导与行业合作在推动汽车用材料技术的发展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出现上述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为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而追求减轻汽车自身质量。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 轿车自身质量还将继续减轻20%。

上一篇:疯狂的石头下一篇:开塞露清洁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