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2024-06-07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通用10篇)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1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第五课 消化与吸收

一、目的要求: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5.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6.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2.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让学生分析人体的构成。

B.说说平时吃的东西通过人体的哪些器官。2.学习新课: ▲奇妙的旅行。A.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说出食物在被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消化器官。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4.能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 B.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前让学生谈谈是否见过类似“小冬”肚子不舒服那样 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着推测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些什么,“小 冬”又会学到些什么?

2.根据学生对“小冬”话题的关注程度,适时将话题引到食物的消化问题上来。尽量让学生谈谈对消化和吸收了解多少.让学生像上节课那样将食物从口腔到变成粪便排出的过程试着画出来。学生是不可能画准确的,之所以要安排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一是因为相信学生对于消化和吸收不可能一无所知:二是要将学生的原有思维水平变得可视,通过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3.当学生的展示活动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漫画发现自己没有想到或者是想错了的地方:对干漫画,注意提醒学生,微型机器人每次停留的地方都是消化器官,顺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4.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将背景资料中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简化,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5.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借小冬的话题来探讨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问题。

6.活动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消化和吸收的解释。嚼馒头活动可以安排在认识唾液对消化的作用时进行,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同家吃饭时体会。▲倾听它们的诉说 A.活动目标

1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2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要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B.活动过程

1.本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活动穿插起来进行。

2.组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活动。学生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标志(主要消化器官的头饰或胸牌),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可以协助或提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充分发表意见。

3.各组将本组讨论的结果以及列出的合理.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展示给大家,相互补充。▲调查消化系统疾病 A.活动目标

1.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2.能根据实际提出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措施。B.活动过程:

1.对于各组拟调查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自主理解。

2.组织学生在课上的交流展示活动,▲制作消化道模型 A.活动目标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能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本组的制作模型的方法。3.能对消化系统提出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能举实例说明内窥镜的作用。B.活动过程

1.制作消化道模型有助于学牛对各消化器官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理解。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要相信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作。即便有的组不能完成,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介绍,了解自己没能成功的原因。

3.学生展示了自己做的模型.对于消化系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让学生带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走到社会中去。

▲“科学在线”——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讨论,希望学生再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

五、小结:

作业:搜集更多消化系统的相关信息。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2

备教案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肠腺、胃腺、胰腺

⑴消化道

口腔→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冠、牙颈、牙龈)

龋齿的原因(吃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

→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食道

→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形成粪便

肛门→排出粪便

⑵消化腺

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肠腺

→肠液液(含多种消化酶)

胰腺

→胰液(含多种消化酶)

肝(最大)→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①细细咀嚼馒头有甜味,因为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②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是因为胆汁分泌过少,影响脂肪的消化。

二、食物的消化

⑴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⑵食物消化的种类

物理性消化——咀嚼和搅拌

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作用下进行的 ⑶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消化过程及场所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胃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小肠

胆汁

脂肪酶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⑷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蛋白质、淀粉、脂肪

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营养物质的吸收

⑴吸收部位

食道——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⑵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特点)

①小肠内表面具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⑶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毛细淋巴管;其余营养物质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3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节知识探索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本节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学习,龋齿是通过播放龋齿形成过程来探究。本节的实验是通过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效果。总的思路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完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大家一定吃饭了吧?吃了什么食物?你知道食物进入你的体内,要进行什么样的旅程么?它的旅程路线,及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6-27消化系统的组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消化道和消化腺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3、仔细观察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

生:同学们积极阅读后回答第1、2题

师: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接下来将请七位同学上台来,拿着这些卡片以最快的速度站位,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试

生:学生勇跃上台

师:同学们评判他们站的对不对

生:错了,王晶错了

师:我们再给给她一次机会,请一位同学上来拿王晶这张卡片,你帮肋他站位。

师:这回对了吗?

生:对了

师:我们掌声鼓励同学,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把消化腺的卡片放在相应同学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内的,你就放在他的消化道器官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外的,你就放在他的另一只手中,请同学们自高奋勇的上台

生:略

师:这位同学放的对不对?

生:对

师:请大家回去,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同学看书都非常认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想大家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你们知道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是什么?

生:牙齿

师:对,它的功能是什么吗?

生:咀嚼和磨碎的功能

师:由于牙齿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再加上有些人不注意保护它,所以它就会患病,常见的牙疾有龋齿,接下来就请各小组调查你们小组的龋齿发病率

生:调查

师:参与各小组的调查,统计全班的龋齿发病率,用数字来体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生:谈如何预防龋齿,不吃零食,早晚刷牙等

师:我每天都在刷牙,你知道刷牙也有正确的方法吗?请看资料

生:略

师:请你对照图片深入探究以下题目,进一步认识牙齿

1、略

2、患龋齿的人,会感觉牙痛,是由于伤及了什么部位?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对这一部分内容自学的非常好,在平时同学们可能听老人们说,牙不好的人胃也不好,你认为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们来研究胃的结构和功能,看看二者有没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指出你的胃在哪里?

生:个人指出自己胃的位置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么在刚才的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对胃的知识了解还有多少?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生:略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详细,现在同学们对牙不好的人胃也不好,这种说法可以做一判断了吧

生:同意这种观点,也就是平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师:那么为了不使我们得胃病,我们还应该在平时注意些什么呢?请看小资料,在看的过程中要将重点做成笔记,一会小组间进行交流

生:观看,交流

师:同学们请分析下面的数据,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分泌以下数量的消化液: 1500毫升唾液,2000毫升胃液、1500毫升肠液,500毫升胆汁,15毫升胰液生:小组讨论分析,小肠,因为唾液进入口腔,胃液进入胃里,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胰液进入小肠,肠液进入小肠。小肠内有三种消化液。

师:再请大家观看人体消化道各器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表

探究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生:讨论、分析,小肠,因为在小肠内有有三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通过表格又可以看出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最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一起小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生:略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5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理与适应》教学反思因为科学课比较难上,丰富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有很大的距离,有时科学课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了直观形象的教具,上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新课伊始,通过“快速抓棒游戏”,让学生体验刺激与反应,但在做完游戏之后,让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的时候,学生表现得不太积极,不知从何说起,通过我的引导,后来学生回答了出来,人的反应不同,所以抓棒的位置不同。接下来再通过阅读科学在线,运用科学知识进一步分析这个游戏的心理加工过程。随后再让同学们分小组再次体验“刺激---反应”游戏并将心理加工过程填在表格中,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亲身的体验,小组合作能分析出这几个刺激---反应游戏的复杂心理加工过程。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在欣赏一些错觉图片时,学生的热情高涨,争先发表个人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到了刺激与反应,并能分析游戏中的刺激、感觉和反应是什么,知道了人体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适应,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在用左手写字的活动中体验了另一类的适应现象。学生还认识到了错觉可以被我们有效利用,如白色有扩散作用,黑色有收缩作用,穿白色衣服会令瘦小的人略为丰满,横线条的衣服会使人觉得更胖,在军事上经常利用错觉进行伪装等。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6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基本源于书籍、网络和有关视频,个别天文爱好者了解的甚至比教材中呈现的要多得多,但多是一些基本的现象和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往往把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插图,当成是真实的太阳系照片。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三、教材处理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及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拟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

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

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

1.学具:每组学生一大盒橡皮泥、太阳及八大行星塑料球比例模型

2.教具:教学PPT(包括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视频)、50米皮尺、课前在操场上划好0~100米建模跑道(间隔1米标明数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太阳系示意图,认识太阳系,揭题。

(二)初步了解八大行星:

1.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2.视频了解八大行星。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思考: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2.学生利用橡皮泥做八大行星模型,并在桌面上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

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4.怎样使每组做出来的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大小比差不多?

5.出示各个行星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思考:按这个尺寸来做八大行星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简介模型的用法。要求: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2.小组观察交流,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建一个标准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3.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1)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2)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你有什么要说的?

5.有办法在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吗?

6.出示缩小500亿倍的数据。看距离,有问题吗?大小呢?

7.今天我们有办法按比例模拟建一个太阳系吗?

(五)操场构建太阳系:

1.出示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的要求。

2.分组。排队,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

(六)汇报交流、结课:

1.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7

《我像谁》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教师准备:呼吸系统挂图,水槽、石灰水、集气瓶、橡皮塞、玻璃管、火柴、气球、软尺、肺活量计。

二、教与学目标:

1.能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引领学生经历调查、比较、分析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3.知道生命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三、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课前游戏

师: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们来玩 “指鼻子”的游戏吧,谁指错了,就上来表演节目。某某请上来,你来指挥大家一起玩游戏……(把食指放在鼻子尖,耳朵,眼睛……)

师:玩的开心吗?下面就要静下心来上课了,准备好了吗?上课!1.师:前几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看大屏幕。

2.师:这位好心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就离开了,老人的家属四处寻找,以报答救命之恩。幸好有一位目击者给我们提供了他的相貌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学生看大屏幕。

师:刚才这位目击者给我们提供了好心人的哪些相貌特征呢? 学生汇报,教师点击课件

3.师:有人建议,说可以像警察破案那样,通过辨析照片的方法找到这位好心人。但仅凭这几个相貌特征能找到他吗?还好,又有一位目击者给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信息,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看大屏幕。

师:第二位目击者又给我们提供了好心人的哪些相貌特征呢? 学生汇报,教师点击课件

师:(点击课件)现在你能根据目击者提供的信息找到这位好心人吗?

学生选择

4.师:你为什么认为是他呢? 学生回答

师:(点击课件)是的,这就是那位好心人。通过相貌特征可以认出一个人,但如果你认真的去研究这些相貌特征,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相貌特征的不同 1.谈话:请首先观察你们小组成员的相貌特征,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

师:请停下来,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

2.师:同学们发现了人的相貌特征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是不是每处的相貌特征都完全不同呢?

学生再次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很多相貌特征大体是可以分类的,比如眼皮分?

学生回答,是点击课件(眼皮特征的对比图片)

师:(出示两位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其他相貌特征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一起来看这两位同学。她们的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讲述(眼睛、下巴、头发等的不同)

师:其它部位呢?我们再放大看一看。(继续点击课件,出示4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3. 师:(点击课件)据我所知,有的人的舌头能卷起来,有的人却不能,有的大拇指能弯曲,有的就不能,这个有趣的现象是谁最早发现的呢?

点击课件,了解孟德尔 学生读。

活动二:探究自己的五个相貌特征 1.师:想不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类型?

师:(点击课件)拿出小镜子,对照自己的相貌特征认真填写记录表。

发记录表 学生观察填写 学生汇报。

2.师:想知道咱们班谁和你的这五个相貌特征相似吗?(请。。上台,听口令请全体同学起立,读自己的特征,请跟自己不一样的同学坐下,剩下的就是跟自己一样特征的同学,请这几位同学们上台)

师:这几位同学的五个相貌特征都相似了,但他们的相貌一样吗?为什么还不一样?

学生谈

师:是的,我们只是简单考虑了这五个相貌特征,其实还有更多的我们没有考虑到的相貌特征存在。

活动三:研究父母的相貌特征,知道遗传与变异 师: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这些相貌特征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师板书:遗传)

2.师:都会是遗传而来的吗?请拿出父母的照片,观察她们的这些相貌特征,填写好记录表。

3.学生观察填写。4.学生汇报。

师:难道你所有的相貌特征都与爸爸妈妈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与爸爸妈妈相似的特征是遗传,与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板书:变异)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师:因为变异,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与众不同,从而让我们的生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播放课件:视频

师:我们班就有双胞胎,请张文洁、张文浩上来,看看她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学生观察比较双胞胎的不同。学生汇报。

师:双胞胎虽然有很多的相同,但是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

播放课件:文字

(三)课外拓展

师:不一样的你,不一样的我,我们是地球上的唯一。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请同学们收拾好物品,安静地走回到自己的教室。

《我像谁》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生活的环境存在着丰富的信息刺激,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已经对生命世界,比如我长得像像谁,进行原始性的探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有误解疏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不够深刻,但它们毕竟是儿童自己构建的对生命现象的原始观念和看法。在教学时我们不要低估学生的学识与能力,不要假设学生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学系统,就是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误解,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误解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已有经验与误解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学生重新认识世界的起点。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多元化的教学,其中融合了优美文字的描述,数学的组合,甚至还有音乐的,更有情感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知识交汇中,学习科学,了解科学的奥秘。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经历调查整理、分析比较、表达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合作,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科学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我追求理性的思维,让学生用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点不仅是科学学科所要做到的,更是学习其他学科所不能缺少的道理。

1.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本课导入环节旨在创设一种直奔探究主题、轻松愉悦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判断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入环节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课前用摄像机录制的所需视频,照相机摄取的主人公人物照片,通过 PPT随堂播放导入故事,再次强烈而又直观唤起学生对研究相貌特征的探究兴趣。抓住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2.尽可能注重真实感,注重真实体验。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课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在学生课前对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通过播放视频、对比图片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相貌的不同特征,利用幻灯片文字及科教视频了解有关相对性状的资料,教师的讲解、视频、图片与学生的自主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自我研究的实践活动中保持探究的兴趣,在思考中领会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新技能,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

六年级科学消化与吸收 篇8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2. 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 回顾进食过程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4. 意识到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成果。教学准备:

1. 面包、苹果、纯净水等食物。

2. 有关消化器官的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课件。3. 学生课前准备食物的消化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今天吃了哪些食物?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生:都到肚子里去了。生:到胃里去了。……………

[从学生最熟悉的“吃”入手,创设情景,食物到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实验探究,体会感知消化过程。师:看到这些食物,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想把它吃掉。生: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师:尝尝桌上食物的味道,把你吞咽食物过程的感觉告诉老师。学生边吃边体会

三、讨论交流,认识消化器官。

师:同桌相互讨论、推测食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汇报交流结果 生:通过管子到胃里。

生:嘴巴嚼碎了,就到胃里去了。……

[让学生亲身经历“咽”的过程后,进行大胆猜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师:课件展示,认识消化器官(板书课题)你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师:认识了消化器官,消化器官各部分是怎么工作的呢?请齐声阅读资料(课件出示)

师:现在用自己的话说说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生:“食物从口腔出来就到了食道,又从气管到了胃里,从胃里出来又到了小肠,最后进入大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食物先被口腔消化,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胃里,小肠又把不能消化的通过大肠排出来。生:“我想画出来。” …… [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方法来描述,让学生尽量的来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的自信心]

5、教师小结

四、联系实际,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师、消化器官具有供给人体营养的作用,消化器官健康了,人才能健康,你们知道应该怎样注意饮食卫生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电击相应的情景图)生:不能吃太饱。生:饭前、饭后要洗手。

生:不能吃腐烂的食品,不能吃过期的食品。生:不能吃的太饱,不然会难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师:是啊,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做到吃饭要细嚼慢咽;吃饭要定时定量,不能狼吞虎咽,这样会增加肠胃的负担;饭前饭后要洗手;不耻腐烂变质的东西西,这样可防止肠道的传染病;例如激痢疾急性肠炎等;饭后不作剧烈运动等等。为了人们身体健康民间还有很多有关的谚语,请看:

吃得快,饿得慌,即伤胃又伤肠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要想肠胃好,只吃八分饱

狂饮伤身,暴食伤胃

食宜早谢,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软些

[通过民间谚语再一次对学生进行饮食安全的教育]

4、教师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有关饮食健康的谚语歌谣并把它告诉你的亲人和朋友。[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有知识的能力及关心自己爱护他人的好习惯。从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篇9

于光华

侯家中学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多、杂且比较抽象,学生掌握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合理分解,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较好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这节课我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课本35-36页图,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分析消化过程。然后小组交流,展讲自学结果。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胆汁乳化脂肪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消化过程,能够区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曲线,并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小结:淀粉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吸收。并补充:水、无机盐、维生素本身就是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提出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从人的小肠和大肠中分别提取出一些物质。经过分析对比,结果是大肠提取物中所含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小肠中的要少很多。那么,减少的这些物质去哪里了?”

通过图片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长度和内壁结构。小肠的这些结构使得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在小肠中被吸收。由此总结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完成本节知识学习。

小结本节知识后,图片展示某位同学的午餐,学生能够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概述某种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

最后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展示“氨基酸口服液、多肽片”等保健品图片,提出问题:健康人是否需要服用这些保健品?引导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对饮食健康的重视,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做铺垫。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进程中,仍反馈出较多的问题。

问题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入时间较长,导致后面达标检测未能完成充分。

问题2: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如学生讲解各消化腺的特点时,有学生将“消化腺”和“消化液”的概念混在一起,区分不开。

问题3: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许多学生只能实际文本,落到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肠适合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要多加强和训练。

问题4:学生对演示实验兴趣很弄,现象描述也很准确,但是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还不会分析。今后教师还应在“导”上下功夫,既不强加结论给学生,又让学生合理得出结论。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10

1、知识:

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上一篇:奥普拉在哈佛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下一篇:田野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