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螺钉

2024-09-21

吸收螺钉(精选8篇)

吸收螺钉 篇1

内踝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治疗要求高, 如果治疗不当, 可能造成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1]。既往通常采用的固定物为金属螺钉, 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给患者增加了创伤。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38 例, 骨折固定可靠, 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再损伤,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踝骨折患者38 例, 男26 例, 女12 例;年龄16~62 岁, 平均34 岁。致伤原因:扭伤18 例, 高处坠落伤4 例, 撞击伤8 例, 车祸伤8 例。右侧21 例, 左侧17 例。闭合性骨折31 例, 开放合性骨折7 例。Gustilo[2]分型, Ⅰ型5 例, Ⅱ型2 例 (GustiloⅢ型病例不纳入本研究) 。入院手术时间3 h~8 d, 平均1 d;伤后急诊手术29 例, 余9 例均在局部肿胀消褪, 皮肤褶皱征阳性后择期手术[3], 约7~8 d。

1.2 材料

采用GRAND FIXTM左旋乳酸螺钉, 螺钉直径为3.5~4.5 mm, 长度为40~65 mm。螺钉根据需要采用全螺纹、半螺纹、皮质骨、松质骨螺钉。

1.3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下, 大腿根部止血带止血下操作, 开放性骨折常规清创后, 顺原创口做适当扩大, 清除关节内积血、软组织及碎骨块, 盐水、双氧水及碘伏冲洗骨折端及关节腔;闭合性骨折取内踝后内侧弧形切口, 显露骨折端, 清除断端积血及嵌顿的软组织;将骨折端解剖复位, 用巾钳夹紧做临时固定, 由骨块中心沿与胫骨干纵轴35°~45°方向钻入2枚2.0 mm克氏针, 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骨折端解剖复位。克氏针的位置, 方向满意, 符合可吸收螺钉固定钉道。先后取出单枚克氏针, 用相应直径钻头钻孔, 改用丝锥攻丝, 深度与螺钉长度相当, 测孔的深度, 然后攻丝, 根据测孔的深度选择相应长度的可吸收螺钉拧入钉道, 可吸收螺钉尽可能使用2枚, 直径3.5~4.5 mm。用埋头器埋入螺帽, 避免钉帽对皮肤激惹。固定后各个方向被动活动踝关节, 观察骨折端固定是否稳固可靠, 冲洗创口, 然后逐层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闭合骨折应用2~3 d, 开放性骨折应用5~7 d。术后石膏托 (后托) 外固定, 麻醉消失后即可床上进行膝关节及足趾功能练习, 4~6周后解除石膏托, 适度增加踝关节功能练习, 9~12周后伤足逐步负重。待临床和X线检查显示骨折临床愈合, 逐步加大负重并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12个月, 全部骨性愈合。踝关节功能评价参考王栋梁等[4]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估为标准, 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 无疼痛, 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踝穴正常, 无骨关节炎改变;良:踝关节功能尚可, 走远路踝关节轻度肿胀、疼痛, X线片显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宽;差:有负重疼, 行走时肿胀、疼痛, X线片显示踝穴不对称, 内侧间隙增宽超过2 cm。本组优32 例, 良6 例, 优良率84.2%。所有病例骨折在愈合过程中无移位现象发生, 术后均无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病例。全部患者术后伤口无感染, 亦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发生, 也未见因质量问题断钉、断帽或过早降解吸收。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22 岁, 因右踝扭伤后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查体:右内踝处软组织轻度肿胀, 压痛, 触及骨檫感。手术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见图1~2) 。

3 讨 论

内踝骨折多因高能量间接暴力或者扭转力所致, 由于踝关节在人体负重和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骨折后如果对位不良, 会造成关节疼痛和退变, 产生创伤性关节炎, 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既往治疗移位的单纯内踝骨折, 通常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金属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近年来发现金属内固定材料有其使用的局限性:过于坚硬易发生应力遮挡、骨质疏松, 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和再骨折;有些患者对金属螺钉敏感性大, 产生免疫反应;金属螺钉植入后的诱变性, 可导致炎症、肿瘤发生;同时金属螺钉植入后不能埋头, 而内踝处软组织较少, 螺丝钉帽在周围皮肤软组织形成突起, 容易磨擦受压产生局部疼痛, 故许多患者对此种材料固定存在顾虑。而且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及经济上的负担。另外金属内固定材料有磁性影像, 能干扰X线、CT成像, MR无法进行检查。

随着可吸收内固定应用于骨折治疗, 临床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弥补了金属内固定材料的上述缺点。其优点在于:a) 安全可靠, 生物相容性良好, 无毒副作用, 无抗原性和致癌性, 在体内完全降解, 最终分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经过细胞呼吸通过尿液、汗液或粪便排出体外。b) 初期力学特性同金属相比更接近人体骨骼, 无需担心因应力遮挡而造成周围的骨骼脆弱;而且弹性模量与骨相似, 允许骨折端产生微小活动, 有利骨折的愈合。c) 具有植骨及诱导成骨作用, 同时随着后期内置物吸收过程中机械强度的缓慢降低, 可吸收材料降解失去强度的同时, 应力逐渐转移至愈合的骨组织, 愈合处骨折应力增强, 从而避免了应力遮挡导致的骨质疏松及骨折现象发生。d) 其材料为聚左旋乳酸 (人体内也存在该成分) , X线不可透视, 不干扰放射影像。e) 无金属的腐蚀反应, 无明显排异反应。f) 内固定材料可吸收, 省去二次手术,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总体费用。

治疗时应注意:a) 术中使骨折块解剖复位。b) 应用骨钻打孔时, 准确掌握钻孔方向, 孔径与可吸收螺钉外径相匹配;螺钉不能自动攻丝, 务必使用相应规格的配套专用丝锥在骨孔内完成攻丝;而且, 在完成钻孔、攻丝、沉头操作后必须冲洗钉道, 以防骨屑阻碍螺钉进入出现卡钉, 使可吸收螺钉能轻松置入, 增强螺钉对骨折块的加压作用。c) 螺钉抗扭力差, 拧入螺钉如听到叽嘎作响或感到扭力太大时, 要立刻停止拧入, 并拔出螺钉重新处理钉道。d) 螺钉拧入到最后紧固时, 用力适中, 不可强行施加负荷, 否则可能断钉或滑丝, 造成固定不充分, 骨伤不能痊愈。e) 应尽可能植入2枚螺钉, 增加稳定性, 防止骨块旋转。

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操作简单, 疗效满意,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 其生物相容性虽然好, 但由于个体差异, 仍有少数患者出现组织排异反应。Bostman等[5]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2 528 例, 其中108 例出现组织排异反应, 如局部组织肿胀、渗液、形成无菌性窦道等。其次, 其强度不如金属坚强, 国外学者报道有0.9%发生骨折再移位[6]。因此术后早期需给予必要的外固定制动, 适当延迟下地负重行走时间, X线检查示骨折线模糊, 方可逐渐负重行走。以免发生内固定物折断, 骨折再移位。

可吸收螺钉与金属内固定物有相似的愈合率和功能结果[7], 无任何全身毒性反应, 无金属内固定物腐蚀引起的组织刺激反应, 免除再次手术痛苦,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 操作方法简便, 是一种有效和较为理想的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740.

[2]Gustilo RB, Merkow RL, Templemun D.The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0, 72 (2) :299-304.

[3]Rammelt S, Swipp H.Calcaneus fractures:facts, con-troversi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Injury, 2004, 35 (5) :443-461.

[4]王栋梁, 周之德, 姜其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术后功能评估[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 13 (6) :323-325.

[5]Bostman OM, Pihlajamaki HK.Adverse tissue reac-tions to bioabsorbable fixation devic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0 (371) :216-227.

[6]裴国献.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95.

[7]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421.

吸收螺钉 篇2

【关键词】Pipkin骨折;可吸收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软骨瓣

Pipkin骨折是指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临床少见,发生率占髋关节脱位的4%-17%,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因合并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易引发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可吸收螺钉直接固定骨块的方法,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将骨折块上的软骨瓣掀起,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再将软骨瓣缝合覆盖,以减少关节的摩擦,促进关节软骨面的恢复。我们自2010—2011年共收治此类病人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9岁-58岁,平均32.7岁;侧别: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所有病例均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关节复位时间为伤后4-12h,平均5.7 h。其中,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例,Ⅳ型3例,髋臼骨折块均小于20%;受伤时间至手术日期的时间3-10天,平均6.8天。本组病例中Ⅰ、Ⅱ、Ⅳ型骨折均采取Smith-Petersen手術入路。1例Ⅲ型骨折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根据手术入路,采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在手术中,显露股骨头后清除关节内积血和骨折端的凝血块,在游离的大块骨块上,对称地U形锐性切开两个软骨瓣,大小约1.2×1.5㎝,将软骨仔细、轻柔的自骨面上剥离,骨折复位,钻孔,埋头,拧入两枚可吸收螺钉固定,应使钉帽与软骨下骨质平齐或略低于骨面,最后将U形软骨瓣盖好,并用无创线缝合固定。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放置闭式引流管2-3天,平均2.7天。术后第3天进行床上不负重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酌情扶柺下地站立、行走,直至完全负重。

2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7月。按照Aubigue-Postel评分法,本组优3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87.5%。

3讨论

Pipkin骨折属高能量损伤所致,临床少见,随着交通业的日益发达,这种损伤呈日益增多的趋势。1957年Pipkin首次对此病进行分型,因此将此种股骨头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病例,称之Pipkin骨折。因前脱位较后脱位少见,我们未遇到相关病例,故这里只讨论髋关节后脱位的Pipkin骨折。

股骨头骨折的Pipkin分型:Ⅰ型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凹下的股骨头骨折;Ⅱ型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凹上的股骨头骨折;Ⅲ型 Ⅰ型或Ⅱ型伴股骨颈骨折;Ⅳ型 Ⅰ型或Ⅱ型伴髋臼骨折。

我们以往在Pipkin骨折的治疗中,Ⅰ、Ⅱ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如Ⅰ型骨折骨块较小,则予以摘除。如骨块较大时,且波及负重区,多采用金属螺钉、可吸收螺钉、钢丝等经软骨面直接固定。如Ⅳ型骨折,髋臼骨块较小,且处于非负重区,可不予理睬,通过Smith-Petersen手术入路,仅固定股骨头骨折。如骨块较大,且处于负重区时,采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对髋臼和股骨头骨块进行固定。而对于本组病例中的1例Ⅲ型骨折,因年龄为58岁而采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我们在对Ⅰ、Ⅱ型及髋臼骨折块较小的Ⅳ型骨折治疗中,采用以往固定方法时,所用的材料及术中钻孔所遗留的软骨面孔洞直接暴露于关节腔内,术后对髋臼软骨面进行切割,从而造成损伤,引发髋关节炎症状。另外,因可吸收材料在体内吸收不均衡,易有残留,甚至残留部分脱落到关节腔内,形成游离体,对关节面造成二次损伤。我们在总结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取在软骨面上对称部位切开两个U形口,并软骨下剥离,在骨面上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埋头,最后用可吸收缝线将软骨面重新缝合,使可吸收螺钉与髋臼关节面避免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组Ⅰ、Ⅱ、Ⅳ型病例,均采取Smith-Petersen手术入路,因为该入路具有出血少,显露方便,固定时易操作,不用切断股直肌的直头和返折头等优点。缺点是异位骨化率高,而本组病例尚未见此并发症。

因本组病例较少,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尚需大组病例长期随访分析,且对于Ⅲ型和波及负重区大的髋臼骨块Ⅳ型骨折,在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以及与术后并发症的因果关系上存在争论,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和商榷。

参考文献

[1] Henle P, Kloen P, Siebenrock KA. Femoral head injuries:Which treatment strategy can be recommended? Injury, 2007, 38: 478-488.

[2] Swiontkowski MF, Thorpe M, Seiler JG, et al.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femoral head fractures: case-matched comparison of 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Pipkin Ⅰ andPipkin Ⅱ fractures. J Orthop Trauma, 1992, 6: 437-442.

[3] Prokop A, Helling HJ, Hahn U, et al. Biodegradable implants for Pipkin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5, (432): 226-233.

[4] Schiedel F, Rieger H, Joostan U, et al. Not “only” a dislocation of the hip: functional late outcome femoral head fracture. Unfallchirurg, 2006, 109(7): 538-544.

作者简介:王永朝,男,(1970.1-),本科,主治医师,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研究方向:骨科创伤,脊柱微创

吸收螺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a) 2013 年6 月至2014年12 月我院连续收治的Jones骨折患者。b) Jones骨折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等确诊,骨折均伴有移位,X线片显示移位大于2 mm。c) 均为新鲜的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就诊时间均小于72 h。d) 年龄大于等于18 岁; e) 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至少获得6 个月以上随访。f) 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 a)陈旧性骨折; b) 开放性骨折; c) 骨折部位已伴有严重感染及已行相关治疗; d) 患者患严重全身慢性疾病及较重骨质疏松,无法耐受手术。

研究共纳入Jones骨折患者27 例,男15 例,女12 例; 年龄22 ~ 57 岁,平均( 39. 1 ± 12. 3) 岁; 左足13 例,右足14 例。受伤原因: 运动伤15 例,交通伤8 例,跌伤4 例,均为新鲜骨折。27 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加压空心螺钉组15 例,可吸收螺钉组12 例。加压空心螺钉组中,男10 例,女5 例; 年龄22 ~ 51 岁,平均( 36. 9 ± 10. 8) 岁。可吸收螺钉组中,男8 例,女4 例; 年龄24 ~ 57 岁,平均为( 39. 8 ± 12. 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腰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使用止血带绑缚患肢以止血,下肢驱血后进行手术。

加压空心螺钉组: 患者平卧,为促使手术更加顺利进行,髋关节在术中要保持屈曲。C型臂X线机透视下试行闭合复位( 手法复位失败后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注意保护距第5 跖骨头粗隆近端2 ~ 3 mm的腓肠神经浅支) ,X线透视位置良好后,复位钳临时固定。并从第5 跖骨近段粗隆尖部,沿着骨折线将1 枚空心针导针穿入,斜向内上穿透对侧骨皮质。在导针进入皮肤的位置做一切口,切口长度约为1 cm( 如先前已切开则省略) ,在软组织被钝性撑开后,再使用空心电钻将皮质扩开,接下来使用4. 0 mm的空心螺钉沿着导针拧入并固定好,针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还可在此基础上,在螺钉尾部位置增加一垫片,退出导针,再次透视检查内固定物固定良好,冲洗并逐层缝合切口。

可吸收螺钉组: 骨折复位方法同加压空心螺钉组。待复位达到预期效果,再使用巾钳进行钳夹固定,从骨折近端到远端,顺行向骨髓腔打入克氏针,在C型臂X线机的帮助下,确认骨折对位对线效果良好。沿克氏针下方钻孔、攻丝,钻孔深度较攻丝深2 ~3 mm,攻丝深度较所用螺钉长度深2 ~ 3 mm,测量骨孔深度,选取合适的可吸收螺钉钻入固定骨折端,X线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后,对切口进行冲洗缝合。

1.3术后处理

空心加压螺钉组内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一般无需外固定保护,前期收治病例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24 h,后期收治病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开始,足踝部需进行主动及被动的功能锻炼。手术结束2周后对伤口进行拆线处理,随后患者可借助拐杖的帮助逐渐进行负重活动练习,6 ~ 8 周后根据X线片的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完全负重活动,但还需定期门诊随访。可吸收螺钉组术后,患肢需保持抬高状态,并使用足部护具外固定4 周后,再根据X线片显示的情况,指导患者在拐杖的帮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6 ~ 8 周根据患肢恢复情况进行完全负重行走,但仍需保持定期门诊随访。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内固定术后1、2、3、6 个月复查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时间及是否出现骨折移位; 观察伤口是否出现渗液及红肿判断是否感染。通过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协会( AOFAS) 的中前足评分标准[3]进行疗效评估: 90 ~ 100 分为优,75 ~ 89 分为良,50 ~ 74 分为可,50 分以下为差。

1.5统计学分析

作者采用SPSS 18.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采用( ±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7 例获得6 ~ 22 个月,平均( 12. 1 ± 4. 8 ) 个月的随访。加压空心螺钉组无切口感染患者,可吸收螺钉组1 例发生切口感染,该患者经加强营养和换药后伤口愈合。加压空心螺钉组有1 例患者术后1 个月复查X线片时发现骨折移位( 为骨折较为粉碎者) ,可吸收螺钉组发生螺钉断裂2 例,并均出现断钉后骨折移位,所有3 例骨折移位患者经支具固定、制动后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顺利愈合。加压空心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 8. 3 ± 1. 5) 周,可吸收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 8. 9 ± 1. 6) 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1) 。

内固定12 周后,参照AOFAS的中前足评分标准,加压空心螺钉组评分平均( 87. 1 ± 11. 3) 分,其中优9 例,良5 例,可1 例,优良率为93. 3% ; 可吸收螺钉组评分平均( 81. 6 ±12. 4) 分,其中优6 例,良4 例,可2 例,优良率为83. 3% ; 两组的AOFAS平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 ~ 4。

图2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

3 讨论

3.1第5跖骨骨折对足部的影响及手术的必要性

足部功能是否能够完全实现,跖骨是否完整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5 跖跗关节由第5 跖骨基底部与骰骨构成,也是Lisfranc外侧柱及足外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负重缓冲和侧方平衡。对足部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5]。第三腓骨肌肌腱、腓骨短肌腱、跖骨背外侧韧带、足底跖长韧带诸多动力性结构附骊于第5 跖骨基底部,多向牵应力导致骨折断端移位明显,石膏和支具等固定骨折断端十分困难,断端微动极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手术加压固定十分必要。

另外,需及时通过手术治疗恢复Jones骨折的关节面平整,以避免产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并发症,确保关节的活动能力不受限制[6]。进行手术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让第5 跖跗关节恢复到正常的解剖复位,使足弓保持正常的形态,并促使局部生物力学环境逐渐恢复,同时让第5 跖跗关节保持活动度,以及维持其对外侧足弓的弹性[7]。具体的目标则是希望通过手术,能使得第5 跖骨的长度、移位、成角及旋转畸形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并促使解剖复位,保证每一个跖骨头的负荷平衡分配。

对于跖骨骨折的手术指证,目前尚未有共识,大致可分为三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Shereff[8]为代表,他认为达到手术的标准是跖骨骨折矢状面移位超过3 mm、矢状面成角大于10°。第二种意见以Rammelt等[9]为代表,指出只要第5跖骨发生移位性骨折,都应及时进行手术,以避免发生创伤性拇外翻或第5 趾内翻,对足底压力分布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畸形愈合。最后一种意见以Heineck等[10]为代表,认为骨折移位要大于2 mm、关节面受累程度达到30% 才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对于骨折移位大于2 mm者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

3.2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随着近年来内固定材料和足踝外科技术的发展,Jones骨折内固定方式也逐渐增多,内固定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的有外固定架、空心加压螺钉、记忆合金钉、克氏针及张力带、可吸收钉、微型钢板以及髓内螺钉等固定方法。然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一直备受争议,亦无临床标准或指南,本研究对比了可吸收螺钉和加压空心螺钉两种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加压空心螺钉固定的全部15 例患者恢复良好,表明该种手术方法疗效明显。加压空心螺钉其材质为钛合金,具有很好金属强度,可避免内固定断裂。另外,其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辅助复位,经皮固定,手术创伤较小,避免了骨折端的血运受到大的破坏。在手术过程中,为了使内固定达到最强的生物学强度,在打入时选择从尖端打入,从侧皮质穿出,固定效果明显,不会再发生骨折术后移位的情况。同时,还能对骨折端起到加压作用,可很好对抗术后腓骨短肌牵拉应力,使骨折端紧密接触,给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组有1 例患者术后1 个月复查X线片时发现骨折移位,均为骨折较为粉碎者。袁锋等[11]指出,单纯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对粉碎性骨折的支撑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固定时可选用微型钢板。

可吸收螺钉为左旋聚乳酸( polylactide,PLLA) 材质,易于与生物组织相容,植入体内后,完全降解只需3 ~ 5 年,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另外,由于PLLA在体内可完全被降解,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避免了二次手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且不会对影像学检查造成任何干扰,经常被适用于松质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手术中,且效果明显。本组12 例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优良率达83. 3% ,疗效满意。值得指出的是,可吸收螺钉组发生螺钉断裂2 例,导致骨折移位,说明可吸收螺钉相对于空心加压螺钉而言,存在内固定强度不足的缺陷,因为聚乳酸复合材料其强度弱于加压螺钉的金属强度。因此,对于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可适度延迟下地负重的时间。

3.3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

Jones骨折内固定手术应注意以下事项: a) 为避免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针对关节内骨折必须保证其关节面恢复平整,只有保持关节面平整,患者才不会出现负重活动时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b) 为避免术后出现足底外侧慢性疼痛及足外侧麻木等症状,筋膜层被切开后,要保护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腱及腓肠神经不受损伤,确保患者不会出现感觉减退及后足活动异常。c) 松质骨比较脆弱,而处于干骺端的撕脱骨折恰好属于松质骨,为避免骨折块再次出现骨折,从而影响螺钉内固定效果,在术中操作时要更加仔细、轻柔,且复位临时固定时采用直径较小的克氏针效果较佳。

在使用可吸收螺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a) 相较金属螺钉,可吸收螺钉存在着强度不够,偶尔发生断钉、断帽等不足。为此,在对钉道进行钻孔、攻丝和沉头切割后,必须对可吸收螺钉的钉道进行反复冲洗,确保不再存在残余骨屑碎片,否则在螺钉拧入时容易卡钉或断钉。b) 在拧入螺钉的过程中,要保持轻柔及稳定,确保不会出现螺钉偏心旋转和打滑空转的情况出现,并确保埋头。c) 单独使用可吸收螺钉时,为保证有效的力学稳定性,术后还要对患肢进行石膏或足部护具外固定处理。目前,对于手术治疗中所选择空心螺钉直径的大小,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事实证明,螺钉的直径大小跟其稳定性成正比[12]。Wright等[13]报道了6 例采用4. 0 ~ 5. 0 mm空心钉固定Jones骨折后发生了再骨折,建议体重越大的患者,选用的螺钉直径也需越大。除此之外,根据生物力学结果显示,5. 0、6. 5 mm两种螺钉的抗扭转能力基本一致[14],但为了提供更好的抗扭刚度,5. 0 mm的螺钉需更长一点,才能达到跖骨颈和跖骨头。Nunley[15]认为,使用小螺钉,会造成经皮螺钉固定后不愈合,因此使用5. 0 ~6. 5 mm的螺钉最为合适。笔者认为,与欧美国家相比,国人的跖骨普遍细小,因此采用4. 0 mm的空心螺钉,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加压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该类骨折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按标准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27例Jones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加压空心螺钉组15例,可吸收螺钉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内固定术后骨折移位和感染例数,评估疗效。结果 27例获得6~22个月,平均(12.1±4.8)个月的随访。加压空心螺钉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X线片时发现骨折移位(为骨折较为粉碎者),可吸收螺钉组发生螺钉断裂2例,并均出现断钉后骨折移位,所有3例骨折移位患者经支具固定、制动后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顺利愈合。加压空心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3±1.5)周,可吸收螺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9±1.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12周后,参照AOFAS的中前足评分标准,加压空心螺钉组评分平均(87.6±12.8)分,优良率为93.3%;可吸收螺钉组评分平均(82.0±11.4)分,优良率为83.3%;两组的AOFAS平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Jones骨折患者,加压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应适度延迟下地负重的时间。

吸收螺钉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2例, 其中男13例, 女9例, 年龄15~61岁, 平均40岁。骨折类型为:肱骨内髁骨折8例、肱骨外髁骨折12例、肱骨髁间骨折2例。使用的可吸收螺钉规格为直径3.5 mm、半螺纹或全螺纹。

1.2 手术方法

采取臂丛或全麻。仰卧位。切口根据不同骨折有所不同。外髁骨折采取肱骨远端外侧切口, 注意避免损伤切口前侧的桡神经。内髁骨折者采取肘关节内侧切口, 显露并保护尺神经。髁间骨折则采取肘后纵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 显露和游离尺神经, 并用橡皮膜牵开保护, 舌形切开肱三头肌, 显露骨折。将骨折部位解剖复位后用巾钳固定, 取直径为3.2 mm电钻垂直骨折线钻孔, 仔细攻丝, 再用埋头器扩孔, 以便螺钉头部可埋入骨内。拧入长度适宜的可吸收松质骨螺钉。若撕脱骨片较大时, 可以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 以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术后石膏托外固定3~4周渐进行关节屈伸功能练习, 8~12周开始正常活动。

2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4~13个月, 平均8个月, 所有骨折均复位良好, 并获得骨性愈合;肘关节屈伸范围正常;有2例患者出现钉帽吸收不良并发症, 均为外髁骨折患者, 钉帽脱落形成皮下异物, 局麻下取出, 未引起严重后果。

3讨论

自芬兰的Pertti Tomale博士和Pentti Rokkanen博士于1984年第一次将可吸收聚合材料成功地应用于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 可吸收内固定物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关节周围骨折是可吸收材料应用最广泛的部位。关节周围骨质主要是松质骨, 可吸收材料的初始强度高于松质骨, 骨折固定后辅以适当的制动和功能锻炼, 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1,2]。近年来, 可吸收螺钉被广泛应用于肘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4,5]。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 可吸收螺钉在肱骨髁骨折的治疗中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 有着明显的优势[6], 适用于横行、斜形及较大撕脱性骨折内固定[1]。但吸收不良的并发症却鲜有报道。

本组2例患者出现钉帽吸收不良并发症原因分析如下:①器材因素:由于可吸收材料结实程度不如金属, 因此为取得一定程度的刚性效果, 可吸收螺钉的钉帽往往比金属钉大些, 因此包埋出现一定困难。②局部因素:外髁骨折局部软组织比较少, 包埋和吸收钉帽困难。且此2例骨折块都不大, 未能进行很好的埋头处理。③选材因素:为使骨折端保持一定压力, 选择螺钉为半螺纹加压螺钉, 未能去除足够大部分钉帽。

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总结一下处理办法, 确保上述情况不再出现:①选材: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应尽量选择深螺纹全螺纹可吸收螺钉, 尽可能去除钉帽, 借助螺纹把持力实现骨折固定。②局部处理:加强骨折处软组织缝合处理, 以进一步巩固固定强度。③术后处理:适当增加外固定时间, 我们的经验是增加2周左右, 使外固定时间到术后5~6周, 随着骨折愈合强度的增加, 可吸收螺钉承受力会有很大的减低, 以避免内固定失败。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髁骨折的疗效及钉帽吸收不良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 我院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髁骨折22例, 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13个月, 平均8个月, 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 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有2例患者出现钉帽吸收不良并发症, 未引起严重后果。结论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 疗效可靠, 可避免二次手术。采取适当的手术技巧,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肱骨髁,骨折,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马海岳, 赵鸣非.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在肱骨外髁骨折及内踝骨折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3) :55-57.

[2]孙万驹, 倪明, 王予斌.乳酸可吸收材料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2) :1877-1879.

[3]习振鸿, 马向阳, 龚江峰.可吸收螺钉治疗成人肱骨小头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2) :159-160.

[4]王敏, 顺芬, 唐光耀.可吸收螺钉置入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3) :2431-2434.

[5]赵森, 刘颖, 刘文斌, 等.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78例分析.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3) :165-166.

吸收螺钉 篇5

讨论

近些年来, 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骨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具有足够的内固定作用, 生物相容性良好, 患者无需再次手术, 可避免金属内植物的不良反应, 如应力遮挡、电解、影响影像学检查等, 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因此应用的范围随之扩大, 大有代替金属材料的趋势。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后X线检查骨折解剖复位, 手术后石膏固定6周, 不负重功能锻炼, 3个月后负重行走, 在处理上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再骨折呢?我们认为可吸收螺钉用于髌骨骨折者值得商榷, 毕竟可吸收材料尚存在一些不足, 包括组织相容性、强度、降解速度等问题, 尤其是扭转强度较弱。髌骨在膝关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保护股骨的髌面, 传递股四头肌的力量, 加强股四头肌的肌力和维持膝关节在半屈位时的稳定性。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 伸膝装置起到的拮抗作用为上下方向的拉力合成, 如果用力蹬踩, 髌韧带可承受285 kg的拉力。当未骨性愈合, 拉力反复积累或一次暴力超过螺钉的力量, 就会发生骨折。我们曾经尝试用于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股骨髁部骨折, 均因强度不够而加外固定。因此我们认为可吸收螺钉尽量应用在受力小的部位, 选用成熟的手术方案对术者和患者都安全。在可能的情况下, 早期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 以期通过模造, 使髌股关节恢复吻合[1]是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如果为了骨折的愈合而外固定时间加长, 膝关节强直不可避免。坚强的内固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即使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 术后功能仍然良好, 虽然需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 但比起牺牲膝关节功能的所谓的一次性手术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现在骨科内固定的新兴材料层出不穷, 但是骨外科医生在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相同治疗效果的情况下, 也应该选择最简单、适合的材料。当然, 也有可吸收材料用于各种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的许多报道, 相信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可吸收材料会弥补不足, 在不远的将来替代金属材料, 为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吸收螺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8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患者56例, 女患者24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15~5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3岁。患者的骨折部位包括:内踝骨折16例, 膝关节前叉韧带附着区骨折6例, 膝关节后叉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12例, 胫骨髁间棘骨折6例, 髋臼后壁骨折8例, 股骨头骨折4例, 外髁、肱骨内骨折12例, 肱骨头骨折4例, 肱骨大结节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是骨关节骨折的新发病例, 骨折均发生在关节面处, 且具有显著的位移现象, 受伤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在3~7d不等。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 每组40例, 并保证2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手术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实行可吸收螺钉治疗, 术后用骨牵引或石膏固定。具体手术方法为:按照患者发生骨折部位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麻醉方法, 下肢骨折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而上肢骨折则采取臂丛麻醉的方法。手术切口也取决于患者骨折损伤发生的部位。手术所使用的内固定材料为进口的可吸收螺钉, 且手术用可吸收螺钉规格较为齐全, 采用无菌包装, 使用较为方便。在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确定骨折发生的位置后, 直接将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对位, 用巾绀将骨折部位保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上, 按照患者骨折部位的大小使用不同规格的可吸收螺钉。为了尽量减小骨折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以首先用骨圆针在骨折部位钻孔,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钢丝给患者身体带来的损伤。从患者的骨关节面处钻入可吸收螺钉, 如肱骨头或股骨头的骨折部位等, 将可吸收螺针帽放在患者关节软骨下面的骨质内, 从而进行减小关节软骨摩擦伤害。膝关节交叉韧带断离的患者, 如果需要重建韧带, 要在重建过程中遵循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等长原则。手术之后, 按照患者骨关节损伤发生的部位的不同, 进行常规的牵引制动或石膏板固定, 固定时间的3~6周左右, 在牵引和石膏板拆除后, 要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量, 从而加强患者功能性锻炼。同时, 还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来为患者注射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对照组患者则实行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的骨折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有效为手术切口全部愈合, 骨折解剖复位, 不存在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关节活动正常且无痛感, 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手术切口处有渗液或红肿现象, 骨折解剖未全部复位或复位后存在移位, 存在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关节活动时有不适感, 关节屈伸功能受限达到10°以上[2]。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χ2检验2组患儿之间数据资料,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 2组患者的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有效35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者中有效21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为52.5%。2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可吸收螺钉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性, 其使用初期的固定强度能够达到骨质的20倍以上, 植入体内的25周之后强度会有所放松。植入体内的2h后会发生纵向收缩和横向膨胀, 具有自动加压功能, 从而提高固定强度,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使用需要。术中进行固定以后, 骨折处和关节均不存在移位问题, 说明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骨折固定, 能够立即达到稳定效果, 且骨折对位良好, 没有延迟愈合、不愈合或骨折移位问题发生。可吸收螺钉法治疗骨折可应用于:踝关节骨折, 膝关节骨折, 后壁、髋臼前骨折, 股骨头骨折, 肱骨下端骨折, 肱骨头骨折和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等部位[3]。可吸收螺钉与传统的金属固定物相比具有较为显著的优点, 因为金属固定物虽然固定牢靠、固定强度大, 但存在易腐蚀、易发生金属排异、发生骨质疏松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还影响术后MRI检查、CT成像和X射线监检查等, 且存在较大的二次手术风险。可吸收螺钉法治疗骨关节骨折不仅不存在上述风险, 且成本较低, 几乎所有患者都能够承受。本次实验的结果也表明, 可吸收螺钉法对于骨关节骨折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春.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56例[J].中原医刊, 2008 (20) :30.

[2]张震宇.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23例[J].黑龙江医学, 2008 (11) :832.

吸收螺钉 篇7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可吸收螺钉,护理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 多为青壮年, 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大, 需2次手术取出植入物, 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硬,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007年1月—2011年1月, 我院应用国产可吸收螺钉 (成都迪康公司)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共100例, 术前术后对病人实施全面康复护理措施,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中男69例, 女31例;年龄21岁~68岁, 平均38.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79例, 坠落伤17例, 扭伤4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发生粉碎性骨折, 疼痛剧烈, 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因此护士术前应配合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特点、必要性、相关知识, 及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消除病人疑虑及紧张情绪, 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增强治疗信心。

2.2 指导病人术前功能锻炼

给予下肢支具或石膏托临时固定, 予软枕抬高患肢, 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感觉、末梢血运等情况, 讲解术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病人进行足趾屈伸、踝关节屈伸运动, 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具体方法是:病人仰卧位, 主动下压膝关节, 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5 s~10 s, 放松10 s, 每组10次~20次, 每天4组或5组。

2.3 做好基础护理

鼓励病人床上进食、洗漱、穿衣、指导床上大小便, 大多数病人不习惯床上大小便, 应耐心指导病人用健侧脚蹬在床面上抬起臀部, 慢慢地将便盆置于病人臀下放好, 取出便盆时应一手托起病人臀部, 一手轻轻地取出, 避免拖、拉、刮伤病人臀部皮肤。指导病人在卧床期间练习深呼吸, 多饮水, 以预防呼吸道、泌尿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术前准备

入院后评估病人全面情况, 术前除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其中5例行三维CT重建, 以充分了解骨折移位损伤情况。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病人, 术前分别进行降血糖、降血压、改善心肺功能等, 调整全身状态, 提高手术耐受力, 术前做好皮试、备皮, 告知病人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 保证充足睡眠。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向病人及家属及时反馈手术情况, 护士恰当地告知手术情况, 注意多传达有利信息, 减轻病人的疑虑。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应予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观察患肢肢端血运、切口敷料及切口出血量的变化,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床单清洁, 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术后密切观察呼吸系统有无变化、有无脑部病情变化、血压及心率有无变化, 及时提醒医生作必要的相关检查。

3.2 体位护理

下肢骨折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患肢制动、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 特别是中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 易并发下肢静脉栓塞。故术后抬高患肢, 使之高于心脏平面以减轻肿胀, 必要时给予病人甘露醇或七叶皂甙钠静脉输注, 注意患肢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渗血湿透敷料后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 预防切口感染, 鼓励进行患肢肌肉的被动舒缩活动, 定时按摩下肢肌肉, 预防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肢感觉、活动、血运等情况, 发现异常, 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3.3 正确处理术后疼痛

术后随着麻醉药的消退, 病人伤口开始疼痛, 出现烦躁不安和痛苦, 要及早告知术后24 h内切口最痛, 48 h后即明显减轻。教会其放松、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必要时遵医嘱适当使用有效、安全的止痛剂。

3.4 饮食指导

病人因受伤肢体活动受限, 食欲减退, 因此护士应给予精神安慰, 饮食上指导病人进食如新鲜蔬菜、蛋类、豆制品、骨头汤、瘦肉、乳制品、牛奶等高蛋白、高热量、高钙、高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忌吃酸辣、燥热、油腻食品, 以促进伤口与骨折愈合。

3.5 康复指导

术后麻醉消退, 在病人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即可开始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及足趾的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主动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 环转足趾的屈伸, 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 每天活动4组或5组, 每组10 min~20 min。检查活动是否有效的方法如下:可以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 感觉到髌骨向上随肌肉收缩而移动, 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 如推不动, 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术后第1天患膝开始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功能活动 (CPM) 被动运动 (一般以病人能忍受最大角度为宜) , 每次活动前局部使用骨伤治疗仪治疗, 每次30 min, 以舒缓肌肉痉挛, 增强伸展能力。首次治疗应根据病人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大小调节, 一般以10°~30°开始, 平均每1 d或2 d增加10°,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40 min, 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1]。鼓励病人在行CPM锻炼时尽快、尽早地协同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以提高康复锻炼效果[2]。通过两者的配合锻炼, 加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2周, 督促病人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主动屈膝练习, 采用压腿法嘱病人坐在床边, 将下肢伸出床沿, 用健肢往床下方压患肢, 每次10 min, 每天2次或3次, 活动强度以不引起患肢疲劳和疼痛为宜。鼓励病人在患肢不负重下扶双拐下地行走, 负重取决于病人不适程度及骨折的类型, 循序渐进, 避免早期过度载重引起平台高度丢失, 再次塌陷。一般1月后从5 kg~10 kg开始, 练习患肢负重, 按每周5 kg左右逐步增加重量, 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度, 骨质疏松者延缓锻炼时间和强度。3个月后带膝关节行走支具, 4个月后带护膝行走。我科术后有12例病人由于担心再骨折、内固定折断、出血、切口感染、骨不连及疼痛而不愿活动, 主动与病人沟通, 告之关节内骨折、关节僵直等并发症较常见, 主要因为膝关节外伤后出血、水肿及制动造成股四头肌与前滑动结构粘连, 肌萎缩纤维化造成, 指导病人通过放松、转移注意力和口服止痛药等方法克服疼痛, 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3]。

4 讨论

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配合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可避免病人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产生的痛苦, 同时免除了再次手术的费用, 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更经济实用, 病人易于接受[4], 通过总结100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认为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 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 早期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和CPM锻炼, 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发生, 使膝关节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恢复程度是衡量手术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股四头肌挛缩或黏连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屈伸功能[5], 正确系统的全面康复护理措施是改善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周霞.改良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13 (11) :14-15.

[2]高娜, 陆相云, 林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功能锻炼方式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 :1189-1191.

[3]李承, 黄建明, 瞿卫, 等.人工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Ⅱ、Ⅲ型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1) :918-919.

[4]李海婷, 陈华, 邹吉锋, 等.胫骨平台骨折股四头肌萎缩的观察与护理3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18-19.

吸收螺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3例, 高空坠落伤4例, 机器伤13例。骨折部位:股骨头骨折4例, 髋臼后壁骨折6例, 股骨髁关节骨折8例, 胫骨平台骨折8例, 膝关节骨折4例, 踝关节骨折20例, 尺骨座鹰嘴骨折4例, 肱骨髁骨折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麻醉方法, 上肢骨关节骨折患者麻醉方式为臂丛麻醉, 下肢骨关节骨折患者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部位选择适合的切口。可吸收螺钉 (棒) 均由芬兰的Bio-fix公司提供, 包括各种型号的可吸收螺钉 (棒) , 适合四肢骨关节骨折的各种情况。切开骨折关节处的皮肤, 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 在进行固定的总合切开骨膜, 钻孔后将可吸收螺钉 (棒) 拧入, 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螺钉, 以保持患者骨折复位后的关节稳定情况, 防止骨折端发生移位。对骨关节的关节囊以及韧带进行修复, 术后应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 并于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关节的功能恢复锻炼。

1.3 疗效判定

优:患者的切口达到一期愈合, 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活动时关节无疼痛, 关节的屈伸功能恢复正常;良:患者的切口达到一期愈合, 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活动时关节有轻微的疼痛, 关节的屈伸功能轻度受限, 受限<10°;差:患者的切口处有渗出及红肿的情况, 骨折处发生移位、不愈合以及延期愈合, 活动性关节有明显的不适感, 关节的屈伸功能受限, 受限>10°。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7年, 并且治疗后每半年进行一次X线检查以及骨关节的功能评价。60例患者中, 疗效优52例, 占86.67%;疗效良8例, 占13.33%, 无差的患者, 优良率达到100.00%, 并且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可吸收螺钉 (棒) 具有很好的生物学特性, 在植入初期, 其强度可以达到松质骨强度的20~30倍, 但随着材料的不断降解以及在植入后25周左右, 其强度会降至松质骨的强度。在植入初期, 可吸收螺钉 (棒) 会发生横向方面的膨胀, 以及纵向方面的收缩, 从面产生加压的作用, 有效的满足内固定的要求[2]。可吸收螺钉 (棒) 的适用范围很广, 包括肱骨头骨折、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膝关节骨折以及踝关节骨折等。可吸收螺钉 (棒) 可在体内慢慢的降解和吸收, 使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后痛苦。可吸收螺钉 (棒) 的强度可以有效的对患者骨折达到有效的固定作用, 其缓慢的降解速度, 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使用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3]。可吸收螺钉 (棒) 与传统的金属固定物相比, 无金属刺激反应的发生, 同时, 可吸收螺钉 (棒) 的缓慢降解, 也可以避免长时间的金属异物造成的金属应力遮挡情况, 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与传统的金属固定物相比, 可吸收螺钉 (棒) 无需再次手术将固定物取出, 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 且感染的风险也较金属固定物要小[4]。对于一些骨折情况比较复杂的骨关节骨折, 金属固定物的取出是术后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例如膝关节的后交叉韧带导致的骨折, 医生在取钉时具有很大的难度。而可吸收螺钉 (棒) 则可以完全避免取针时的困难[5]。

综上所述, 可吸收螺钉 (棒) 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 在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上, 具有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患者痛苦小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建洪, 朱宝林, 殷德振.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3, 17 (6) :453-455.

[2]段宏, 宋跃明, 谭论.国产可吸收螺钉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中国矫形妇科杂志, 2002, 9 (1) :83.

[3]王伟教, 于沈敏, 李敏.可吸收螺钉在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创伤杂志, 2004, 3 (2) :10-13.

[4]张方德, 陈云, 李勇.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骨关节骨折74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4) :118-119.

上一篇:眼袋整形下一篇:环境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