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螺钉

2024-10-03

动力螺钉(共8篇)

动力螺钉 篇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 多见于老年人, 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卧床时间长, 并发症多,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1]。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DHS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其中男21例, 女24例。年龄46~79岁, 平均62.3岁。发病部位:左侧26例, 右侧19例。损伤原因:跌摔伤23例, 交通事故伤16例, 坠落伤5例, 压砸伤1例。按照Evans标准分型[2]:Ⅰ型8例, Ⅱ型10例, Ⅲ型22例, Ⅳ型5例。

1.2 手术方法

择期在腰硬联合或硬膜外麻醉、心电监护下手术。术前1d给予抗生素。采用。在骨科牵引床上牵引, 电视X线机透视指导下手术。取仰卧位, 利用骨科牵引床复位骨折, X线透视位置满意后, 行股骨外侧切口, 显露股骨大粗隆下及股骨上段外侧, 在大粗隆顶点下方2.5cm处, 选外侧骨皮质前后位中点做为导针穿入点, 前倾角15°, 用130°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定位, 旋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进入头颈中的位置和深度, 满意后沿导针扩孔、攻丝 (骨质疏松者不攻丝) , 置入滑动螺钉, 安装套筒钢板, 轻推套筒钢板滑入滑动螺钉尾端, 骨折端加压, 并将钢板与股骨干外侧骨皮质紧贴, 透视下平行于滑动螺钉在其上方旋入1枚粗细适度的抗旋转螺钉, 骨质较疏松者加用1个垫圈, 满意后冲洗伤口, 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坐起、翻身, 并进行髋部肌肉锻炼以及膝关节屈伸训练;术后第5天开始患肢CPM功能训练;术后1~3周鼓励患者拄拐或步行器保护下不负重训练;3周后可逐渐部分负重, 3~4个月可完全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 31例用DHS治疗, 14例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 术后随访5~36个月。全部患者骨折愈合, 有3例因自行过早负重导致轻度髋内翻畸形, 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经过抗感染、翻身、拍背治疗后2周左右治愈, 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经过抗凝、消肿并抬高患肢, 2周后治愈。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3], 优29例, 良13例, 可3例, 优良率93.3%。

3 讨论

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趋向于早期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取得满意复位、坚强而稳定的内固定, 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肢体活动和全身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 防止髋内翻, 降低死亡率。

DHS适应于治疗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故有加压作用和一定的抗旋转作用。笔者认为虽然DHS治疗稳定性的Evans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一定优势, 但创伤较大, 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 切口长, 出血多。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逆粗隆间骨折应该首先考虑使用髓内固定, 局部血运破坏小, 恢复骨折的力线, 减少力矩, 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早期负重的效果。由于多数患者合并骨质疏松, 单纯DHS治疗容易出现螺钉松脱、骨折端旋转移位[4]等, 从而发生骨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以及髋部疼痛, 延长了卧床时间, 同时由于旋转所造成的力线改变, 可增加髋部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DHS抗旋转力量较差, 加用抗旋转螺钉可以增加在矢状面的抗旋转的能力, 使内固定更加坚强, 骨折处结合更紧密、稳定, 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因而, 手术中应注意股骨近端内侧结构复位与重建, 粉碎严重, 骨质缺失较多时, 可加用内后侧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这样可以有效消除髋内翻应力, 减轻钢板承受应力, 保持颈干角, 维持髋关节的稳定, 减少髋内翻畸形。

术后应根据骨折类型、年龄、骨质状况、体质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决定功能锻炼和负重情况。对于不稳定型骨折一般术后8周X线片骨折部分愈合后即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本组3例轻度髋内翻病人, 属Ⅳ型骨折, 均因不遵医嘱, 自行过早负重所致。应用DHS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仅抗弯力大, 而且能使骨折端自动加压, 抗旋转, 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大大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更有利于患者髋膝关节的活动, 防止髋内翻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 (DHS) 及抗旋转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用DHS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 31例用DHS治疗, 14例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 骨折全部愈合, 有3例因自行过早负重导致轻度髋内翻畸形。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 优良率93.3%。结论 应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仅抗弯力大, 而且能使骨折端自动加压, 抗旋转, 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大大降低了长期卧床并发症, 防止髋内翻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抗旋转螺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刘海春, 陈允霞, 杨子来, 等.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1:18~20.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77~678.

[3]黄公怡, 文良元.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8:637~640.

[4]刘晓宇, 雍宜民, 孙胜林, 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伤, 2003, 1 (16) :37~38.

动力螺钉 篇2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解剖型钢板;股骨转子下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78-01

股骨转子下骨折(sub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下5 cm左右的骨折,多由巨大暴力导致。由于此处骨折近端受臀肌、骼腰肌和外旋肌的共同作用,使骨折向外、向前的牵引力大,骨折容易向外、向前发生成角移位,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是骨折中最难处理的一种损伤[1-2]。为此本研究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两种常见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的疗效,以期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6月~2011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6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后 1 周内的新鲜骨折,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18 ~54岁,平均(35.9±14.6)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28例,坠落受伤22例,其他伤10例。按照 Seinsheimer 转子部位分为:Ⅰ型15例,Ⅱ型 16例,Ⅲ型18 例,Ⅳ型7 例,Ⅴ型4例,根据手术的方法分为动力髋螺钉治疗组和解剖型钢板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的类型及手术时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髋螺钉治疗组: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在大转子下股外侧进行切开,充分显露大转子及股骨干等部位,随后进行解剖复位后,解剖复位成功后在大转子下 2 cm左右在 DHS 角度导向器引导下,钻入直径 2 mm的专用导针,C 形臂下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后,用 DHS 三联扩孔器扩孔,攻丝,沿导针将长度合适的髋螺钉拧入。髋螺钉的尾端平外侧皮质,安装套筒钢板,使钢板与骨干外侧皮质贴紧,先套上尾钉,在拧好皮质骨螺钉后再拧紧尾钉。解剖型钢板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在股骨大转子外侧作纵形切口,骨折端解剖复位后,选择解剖型钢板紧贴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于钢板近端固定螺钉,向股骨颈钻入3 枚导针,在 C 形臂下透视位置良好后, 取松质骨螺钉拧入股骨头颈内,骨折远端给予皮质骨螺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髋部无疼痛,骨关节活动恢复到伤前情况。良:髋部偶有疼痛,骨关节活动大部分恢复到伤前情况。可:骨折愈合,有轻度髋内翻,骨关节活动受限,轻度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髋部疼痛严重,不能行走[3]。

1.5 统计学处理

所用數据经过专人校对后输入SPSS11.5 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髋螺钉治疗组优、良比例高于解剖型钢板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动力髋螺钉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髋内翻、泌尿系感染、伤口愈合延迟,钢板松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股骨头颈与股骨干的骨折,因为此部位是肌张应力的转移点,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后,可以导致股骨短缩及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单纯转子下骨折多为巨大暴力所致,并且常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是髓部骨折中较难处理的一种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制动时间过长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目前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多主张手术治疗[4]。

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是两种常见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治疗组优、良比例高于解剖型钢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样本含量较少有关系,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解剖型钢板,原因可能是动力髋螺钉固定采用张力带固定原则,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点[5],并且滑动钉的偏心性加压负荷,将粗隆部应力转移到外侧皮质,使内侧所传导的应力减小,这有助于减少内侧皮质骨的大量应力负荷,促进愈合,完成内侧的稳定性有关[6]。

综上所述,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较解剖型钢板固定理想,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红,彭文湃,伍春兰.穴位按摩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功能作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35-1137.

[2] 陈运丽.穴位按摩对腹腔镜下直结肠癌根治术后腹胀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627-7628.

[3]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

[4] 陈玉,魏毅,任军芳.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8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6.

[5] 熊健斌,孙宏志,彭伟秋,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33(2):192-194.

[6] 宋振华.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126.

动力螺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0岁~85岁, 平均年龄74岁。骨折按AO分类, A120例, A28例, A32例。并发高血压、冠心病8例, 糖尿病11例, 脑血管病4例, 矽肺3例, 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4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患肢置布郎架上抬高, 化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免疫四项, 查心电图等, 并请内科医生会诊, 协助治疗内科并发症, 并作出评估。常规皮肤准备, 术前讨论, 充分阅片以了解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仰卧于下肢牵引手术床上, 双下肢牵引, 患肢外展内旋位, C形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牵引至骨折理想复位。取粗隆下股外侧纵形切口长约12 cm, 暴露股骨近端外侧, 透视下用角度导向器固定打入导引针于股骨颈中央, 股骨距稍上位置, 组合铰刀打入髋螺钉及钉板套筒孔道至头下0.5 cm~1.0 cm, 攻丝后安装髋螺钉及钉板螺丝, 取出导引针, 骨折间加压螺丝加压, 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手术时间90 min左右, 出血量300~400 m L, 平均出血量350 m L.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外展位抬高30°置布郎架上, 必要时穿丁字鞋, 24 h后取半卧位, 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3 d后行被动关节功能训练, 术后继续对内科并发症进行治疗, 并复查化验和摄片检查。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4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6周~8周后根据X线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28例获得3个月~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1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经治疗痊愈, 无1例死亡。均骨性愈合, 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 无下肢短缩, 无髋内翻畸形, 根据髋关节评定方法, 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髋部骨折, 多见于老

年人, 与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大有关, 轻微的扭转暴力或大转子直接受到撞击, 均可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血供丰富, 骨折后极少不愈合, 但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使关节活动受限。传统的牵引治疗, 由于卧床时间长, 产生的并发症也多, 如肺炎、压疮、血栓等, 且髋内翻畸形发生率高;又由于固定不坚强, 造成骨折端移位疼痛, 钉尾暴露、感染等,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据统计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3.6%, 而手术治疗者为0.8%.从这个意义上考虑, 粗隆间骨折在内科医生的配合下, 积极、有针对性地治疗内科病, 调整各器官功能至最佳状态, 而后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尽早使患者离床活动, 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是必要的。而DHS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最佳的颈干角, 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3.2 本手术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 配合手术前牵

引复位, 术中只暴露大粗隆及股骨外侧, 不必暴露粗隆近折端及股骨前后, 透视下用配套器械安装内固定, 定位精确可靠,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之一。

3.3 DHS设计合理, 套筒钢板与较大直径螺钉牢固联接,

对股骨头、颈、股骨距把持力大, 使内固定强度大, 稳定性好, 可获得牢固可靠的颈干角, 防止髋内翻。并允许螺钉在套筒内滑动, 使骨折间获得持续加压, 提高愈合率, 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材料。

3.4 DHS的缺点是需手术切开安装, 需专用工具和C形

动力螺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69.8±12.4)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56例,车祸伤8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A1型12例,A2型38例,A3型14例。其中46例合并内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栓后遗偏瘫,老年性痴呆症等。骨折至手术时间24 h内12例,72 h内36例,1周内8例,2周内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33例与DHS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O分类,并发症,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或全麻,术中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手术牵引床上,行牵引并辅以手法使骨折复位,C臂透视正侧位,骨折远近端基本对位对线。PFNA组在粗隆以上5~10 cm左右的范围内做一个3~5 cm的外侧切口,触到大粗隆尖内侧0.5 cm处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充分扩髓,轻轻旋入PFNA主钉或用锤子轻轻敲击。根据经过主钉打入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螺旋刀片应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但不要紧压股骨矩,否则不易打入。主钉位置满意后,连接侧方瞄准器,经过瞄准器插入保护套筒,然后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直至关节面下5 mm,测深,扩外侧皮质,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螺旋刀片。然后打入远端锁定螺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拆除瞄准器和插入手柄后拧入尾帽,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并逐层关闭伤口,结束手术。DHS组于大粗隆上2 cm至粗隆下10 cm处作外侧切口,暴露大粗隆及其下方的股骨外侧骨面。以大粗隆顶点下方2~3 cm外侧皮质前后中点为进针点,在135°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引导下,钻入直径2.5 mm内固定导针,正位导针沿股骨颈长轴平行于股骨距,侧位于股骨颈长轴的正中,导针的进针深度以针尖刚入髋臼缘为佳,经扩孔和攻丝后拧入螺钉。放置钢板于股骨的正外侧并与股骨的长轴平行,依据钢板的螺孔钻孔,分别拧入皮质骨螺钉。

1.3 调査方法

两组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所有患者经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至骨折愈合,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法,优≥90,良80~89,可70~79,差<7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过校队后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DHS组,手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A组患者股骨干骨折和髋内翻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定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评定为可的比例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差的患者,详见表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对于其质量应该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当尽早手术治疗。本研究对比了临床较为常见的两种内固定方法PFNA和DHS的临床疗效后发现,在术后操作,并发症情况及术后的临床疗效中PFNA均较DHS有明显的优势。

DHS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常用标准固定方法,其具有特点为固定牢靠,具有滑动加压功能,并且费用低廉等优点,但由于其固定于股骨外侧骨皮质,力臂较长,弯距也较大,患者内侧骨皮质如有骨缺损,则易出现应力集中,引起内侧皮质压缩,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松动甚至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且抗旋转能力差,并导致髋内翻[3],本研究显示髋内翻率为9.1%,股骨干骨折率为6.1%,与以往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似[4],并且本研究显示其手术操作过程中创伤较大,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切口较长,手术中出血多,并且手术操作时间也随着延长。

PFNA是主要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研制而成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是由AO倡导的一种新型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固定材料和手术技术。2003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2005年进入我国,PFNA不仅集中了PFN所有的特点,而且克服了PFN诸多技术上的不足,是在PNF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近端锁钉改为一个螺旋刀片。PFNA通过一个部件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和PFN两枚螺钉相似。PFNA较好地克服了PFN、DHS的缺点,设计更合理。其设计是以螺旋刀片代替近端拉力螺钉,增大了把持力,减少切割可能。并且PFNA配有精确的定位装置,通过外侧切口,不移除骨质,只打开外侧皮质,自动完成抗旋转锁定,使操作更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5,6],本研究结果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通过术前严格的选择和X线评估,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FNA手术创伤更小,失血少,并发症较低,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但对于PFNA的远期疗效还有待更多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Woratanarat P,Kijkunastian C,Wajanavisit W,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isk factors of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ai men.J Med Assoc Thai,2009,92(6):165 -171.

[2]Atici T,Sahin N,Ozt(u|¨)rk A,Yaray O,et al.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in high - risk geriatric patients(≥65 years) with external fixation.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10, 16(5):413-420.

[3]Akinci 0,Akalin Y,Reiso glu A,et al.Comparison of long - term results of dynamic hip screw and AO 130 degrees blade plate in adult trochanteric region fractures.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0,44 (6):443-451.

[4]黄俊,纪方,曹磊,等.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 1261-1263.

[5]Mereddy P,Kamath S,Ramakrishnan M,et.al.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a new desig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Injury,2009,40(4 ): 428 -432.

动力螺钉 篇5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动力髋螺钉,并发症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类型, 随着现代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 其发生率逐年增高, 约占髋部骨折的31%~51%[1]。既往的保守治疗存在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缺点,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出血量少, 可维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 术后并发症少, 并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2]。我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1年5月我科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2岁~76岁, 平均年龄63.5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创伤17例, 滑跌伤18例, 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依据Evans分型:Ⅰ型9例, Ⅱ型13例, Ⅲ型11例, Ⅳ型7例。40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术前常规牵引下肢, 无手术禁忌的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行患肢骨牵引, 并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疾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 患肢臀部垫高, 轻度外展内旋并行患肢牵引, 均以患肢股骨近段外侧皮肤切口为入路, 暴露股骨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 不暴露股骨颈及股骨头。直视下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 复位满意后, 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向股骨头颈内钻入导针, 使导针与颈干角和前倾角保持一致, 透视下观察导针的位置与深度合适, 扩孔丝攻后置入合适的髋螺钉, 连接套筒钢板, 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如并存小转子骨折, 则另行螺钉或钢丝固定。手术完毕冲洗切口, 并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 无需外固定, 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肢可以使用弹性绷带缠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 h~48 h即可拔除引流管, 鼓励患者床上进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或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2周~4周后可持拐杖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8周后可持拐部分负重行走;X线检查证实骨折基本愈合后方可弃拐负重行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董纪元等[3]髋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优:骨折部位完全愈合, 髋部活动未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至正常状态;良:骨折愈合, 髋关节活动偶尔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可:骨折愈合, 存在轻度髋内翻及关节活动受限, 时有疼痛发生;差:骨折处畸形愈合或不能愈合, 髋部存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呈Ⅰ期愈合, 术后2周内复查X线片, 结果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6个月~12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为10周~17周, 仅有1例患者轻度髋内翻, 活动轻微受限, 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螺钉松动、断裂及肢体短缩畸形等发生, 原有基础疾病均未见加重。依据董纪元等髋关节骨折评定标准:优32例, 良7例, 可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7.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高龄老人, 中青年人发病率较低。尽管股骨转子部血供较丰富, 很少发生骨折后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合并症, 但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愈合的概率较大。其主要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恢复患者髋关节的生理功能, 既往的保守治疗常易发生压疮、泌尿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达35%[4]。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水平的提高, 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可分为以下几类:角钢板内固定、髓内固定系统 (Ender针、Gamma钉等) 、动力髋螺钉 (DHS) 、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角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中, 若刃板置入位置不得当, 并强行复位时, 易造成钢板从股骨颈或者股骨头的外上方穿出;Gamma钉治疗术易并发术中及术后钉尖处的股骨干骨折;而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适合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5]。我院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全部骨性愈合, 骨折处内固定牢靠, 随访6个月~12个月, 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螺钉松动、断裂及肢体短缩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优良率达97.5%, 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动力髋螺钉是依照人体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特点及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 其近端是松质骨螺纹, 远端为滑动槽, 侧方是套筒钢板, 能将股骨头所承受的各种负重压力均匀地分解为轴向压力和与其相垂直的应力, 并传递到股骨中上段坚实的骨皮质部。其次, 其还具有滑动和动力加压双重功能, 轴向压力可使DHS主钉远端在套筒钢板的滑动槽内后退, 故当患肢肌肉收缩或负重时, 可使骨折断面动力加压并获得稳定, 促进了骨折愈合, 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而套筒钢板则使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个整体, 能有效防止髋内翻畸形。术中DHS内固定应注意: (1) 内固定前一定要恢复患肢的股骨颈长度、颈干角及前倾角, 并矫正外旋畸形; (2) 术前仔细阅读健侧髋关节X线片, 找准进针点的位置, 一般位于大转子顶点下2 cm~3 cm。术中充分发挥C形臂X线机监视的优势, 必须透视下钻入导针及DHS, 准确掌握导针、DHS的位置、力度及方向; (3) 术后制订个体化锻炼方案, 尽快恢复髋关节正常功能, 防止并发症发生, 但也不应过分强调早期下地负重活动。

综上所述, 动力髋螺钉结构坚固, 生物力学性能合理, 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 并可有效防止髋内翻, 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J 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Revem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interthoe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643-647.

[2]彭阿钦, 焦振清, 齐向北, 等.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9) :657-659.

[3]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4]何帮剑, 童培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4) :54-56.

动力螺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6 例中, 男38 例, 女18 例;年龄41~74 岁, 平均57.15 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Ⅱ型:反转子间骨折。根据复位前后稳定与否, 将Ⅰ型分为四个亚型, Ⅰa型:骨折线从大转子到远端内侧骨皮质只有一处断裂, 本组8 例;Ⅰb型:骨折线平行于转子间线, 内侧皮质有2处以上断裂, 本组11 例;Ⅰc型:骨折线平行于转子间线, 内外侧皮质均骨折, 本组14 例;Ⅰd型: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本组23 例。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 患者平卧于牵引手术床上, 轻度外展内旋牵引患肢, 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 监视复位满意后, 患侧垫高, 取大粗隆顶点向下沿大腿外侧作长8~10 cm切口, 暴露骨折端, 粉碎性骨折用钢丝克氏针临时固定, 在大转子顶点下方2~3 cm处按130°导针角度定位器钻入导针, 导针要放在股骨头颈部的中下1/3 (正位像) 和中点 (侧位像) , 深度到股骨头下1~1.5 cm。观察导针的位置与深度都满意后, 测量DHS螺钉长度, 调整DHS三联扩孔器的长度, 套在导针上慢慢钻入, 丝锥攻丝, 拧入螺钉, 套入DHS钢板, 加压器加压使钢板与骨皮质相贴, 螺钉固定钢板。伴有小转子骨折者以1枚拉力螺丝钉固定, 有大转子骨折及大块纵裂骨折者, 用松质骨螺钉或钢丝捆绑固定。手术时间60~150 min, 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200~600 mL, 平均300 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不用止血药, 患肢以弹性绷带缠绕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足穿丁字鞋外展中立位制动, 主动行股四头肌舒缩及踝背伸活动练习。术后2周拆线, 对于EvansⅠa、Ⅰb型骨折的患者, 术后2周可持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对于EvansⅠc、Ⅰd型骨折, 术后4周方可持拐下地不负重行走, 待摄片证实有明显的骨痂生长后, 方可部分负重行走。平均12周后骨折愈合方可弃拐行走。

2 结 果

56 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18~26个月, 平均20个月。全部病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有2 例出现皮下脂肪液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内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切割及螺丝无拔出等。根据董纪元等[3]髋关节疗效标准进行评分, 优:骨折完全愈合, 髋部无疼痛, 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到术前情况, 本组20 例。良: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偶有疼痛, 活动范围基本正常, 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 本组24 例。可:骨折愈合, 有轻度髋内翻, 髋关节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 本组10 例。差: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髋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 本组2 例。优良率为91.3%。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 中青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的机会较老年人相对少, 一旦发生则暴力较大, 局部损伤严重, 造成粉碎性骨折概率大。坚强内固定和患者早期活动被认为是转子间骨折标准的治疗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系统如DHS及DCS等;髓内固定系统, 如PFN、Ender针、Gamma钉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外固定支架系统、多枚斯氏针及其他。采取何种固定方式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骨骼的质量、骨折的类型、内固定器材的特点以及术者的熟练程度等。

3.1 DHS特点及优点

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为治疗Evans Ⅰ型骨折的金标准[4]。DHS是通过滑动加压使骨折断端产生动、静力加压作用, 获得多个角度固定, 保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 内固定强度大, 患者康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这对老年患者早期离床, 减少因骨折卧床而出现的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术中操作相对简单,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 术前牵引复位良好, 术中无需暴露整个骨折端, 只需要显露转子及其下方股骨外侧即可, 手术创口小, 出血较少, 手术时间短, 医源性损伤少, 骨折愈合快。一般不需植骨, 如骨缺损较多则需要植骨。

3.2 DHS的适应证选择

有作者对多种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后认为, DHS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有效承受负重载荷, 使患者早期负重。但单独应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则可发生扭转和髋内翻畸形[5,6]。对青壮年、骨质好、损伤暴力大、骨折块较大的复合型骨折, 采用DHS结合AO骨折块间拉力螺钉, 可获得稳定的复位和牢固固定。但DHS不能用于逆转子间骨折或伴有后内侧骨质缺损、复位困难者[7]。另外, 大转子外侧皮质的进钉点粉碎也不宜应用。

3.3 手术注意事项

a)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 在DHS内固定前, 应使用牵引床使骨折尽量接近解剖复位, 这样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b) 老年患者骨质疏松, 术中丝锥和DHS三联扩孔器不应反复开道, 螺钉拧入时要轻柔, 尾钉必须要拧入, 否则起不到加压作用。c) 动力髋螺钉长度要合适, 注意螺纹钉的深度和方向, 防止钉子过长进入关节腔内, 以免术后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一般钉头距股骨头软骨下1~1.5 cm为宜[8]。太短易与套筒分开, 太长则起不到加压作用。d) 动力髋螺钉的螺纹必须要位于骨折线的近端, 避免近端骨折块的滑动。e) 导针的放置一定要正确, 放置导针角度定位器使股骨干与导针成130°~135°角, 导针要放在股骨头颈部的中下1/3 (正位像) 和中点 (侧位像) 。f) 套筒钢板必须与股骨干保持相贴, 否则会发生骨折内侧部分张开或螺纹钉松动, 甚至钢板折断, 影响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内翻畸形的发生。g) 术中尽量复位固定小转子, 因为DHS允许早期负重的基础是内侧支持结构完整, 形成加压, 促进骨折愈合。用1枚螺丝钉固定复位小转子, 在加压螺钉上方拧入1枚防旋螺钉。恢复压应力支撑结构。若股骨后内侧部有骨皮质缺损, 张应力和压应力长期集中于钢板, 易出现螺钉松动及钉尖切割, 甚至钢板断裂[9]。若小转子及其下的骨块粉碎成数块且无法复位者, 应一期行自体髂骨植骨充填骨质缺损, 重建压应力的支撑结构,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小转子骨折位置较深, 复位及内固定较为困难, 且转子间骨折多为老人, 一味强求复位固定小转子, 增加了手术时间和难度。一般应尽量予以复位固定, 尤其是波及股骨距的大块小转子骨块, 一定要满意复位, 以螺丝钉或钢丝予以有效固定。当骨折块较小, 或已成小碎片, 难以复位固定时, 也不必强求, 一般均可获得骨性愈合。

3.4 术后功能锻炼

虽然DHS内固定坚固, 基本上能承受体重, 具备了早期扶拐下地活动的条件, 但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应根据患者体质、骨折稳定与否、手术质量、骨质疏松程度来决定。由于DHS受到较大的应力作用, 术后局部易发生骨溶解, 螺钉松动或脱出以及钉头切割。当螺钉脱出超过3 mm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0]。一般术后次日可坐起活动患肢。1周后可坐在床旁伸屈膝关节锻炼股四头肌, 或用CPM机被动屈膝屈髋活动。对于Ⅰa型、Ⅰb型骨折患者, 术后2~3周可持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对于Ⅰc、Ⅰd型骨折, 不强调早期下地活动, 特别是对于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早期只在床上进行肌肉锻炼, 以免术后内固定松动、折弯或断裂。一般术后4周方可持拐下地不负重行走, 待摄片证实有明显骨痂生长后, 方可部分负重行走。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可弃拐行走。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用DHS治疗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 据骨折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6例均获随访, 随访1826个月, 平均20个月。56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髋内翻、股骨头坏死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沼海, 罗先正.1043例髌部骨折的病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12) :763.

[2]彭阿钦, 焦振清, 齐向北, 等.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9) :657-659.

[3]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4]Stern R.Are there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capsular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Int J Care In-jured, 2007, 38 (5) , 577-587.

[5]刘云鹏, 刘万军, 杨绍霞, 等.股骨转子下复杂骨折内固定物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9) :610-613.

[6]崔立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新进展[J].医药世界, 2005, 7 (7) :647-648.

[7]普淇, 常敏, 杨宏昆.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J].美国中华骨科杂志, 2001, 7 (10) :54-55.

[8]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7-868.

[9]卢华定, 蔡道章, 曾庆彩, 等.动力髋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骨伤, 2005, 18 (11) :641-643.

动力螺钉 篇7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骨折临床多见,尤多发于老年患者,因老年人骨质多疏松,且往往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若处理不当,轻者遗留髋内翻、旋转、下肢短缩等畸形,重者导致死亡。我们在2000年6月至2005年1月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43例,女23例,年龄80-93岁,平均86岁。左侧36例,右侧30例。受伤原因:行走跌摔伤44例,车祸伤16,坠落伤6例。AO分型:A1型45例,A2型13型,A3型8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14d,平均7.5d。住院时间2-4周,平均18.5d。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即行胫骨结节骨牵引,积极治疗各种内科合并症。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了解患者主要脏器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制定手术方案。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仰卧于牵引床,健肢屈髋、屈膝外展位便于C型臂X线透视,持续牵引患肢,C型臂透视下复位,复位满意后保持该位置,消毒铺巾,将动力髋钢板放在患髋前方皮外,透视下目测,确认钢板及套筒位置正确后,透视下经皮向股骨颈内打入1根导针,该导针透视下位于套筒中央,且确定导针与股骨干长轴夹角为135度且达股骨头下0.5cm,沿导针周围切口长约3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扩孔、攻丝、拧入髋螺钉,用骨膜起子在此切口向下建立隧道,安装合适的套筒钢板并使钢板于股骨干外侧,透视下证实钢板与骨皮质贴合后,根据钢板长度在切口下方间隔约2cm行1~3cm切口(依据患者体形),拧入皮质骨螺钉。骨质疏松明显患者,于固定髋螺钉的上方沿股骨颈轴向固定1枚拉力螺钉,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平均手术时间46 (30-70) min。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抗炎对症支持,注意术前合并症的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术后第2天起在床上行下肢功能锻炼,第7天鼓励患者坐起。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术后2周可扶拐不负重活动,不稳定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者,术后4~6周摄X线片,见有骨痂形成后方可渐去拐负重活动。

1.3骨折愈合标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及患者是否满意分为优、良、差三级。优: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30度左右)或外翻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达到骨折前状态;良: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轻度内翻(X线片颈干角<110度左右),行走无痛,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差: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00度左右=或外旋畸形,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需持拐行走。

2结果

本组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其中优52例(80%),良5例(8%),差2例(2%)。随访1-4年(平均2.5年),术后1.5-3年死亡7例(心脑血管意外4例,癌症3例,病死率为10%)。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以往多采用卧床牵引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不能早期活动,护理工作繁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增加了社会负担,同时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有报道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要比手术治疗组高4.5倍[1]。近年来趋向于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卧床时间,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DHS是AO组织专门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投计的,具有固定与滑动加压双重功能,可使骨折在固定的同时沿滑动的股骨颈螺钉移动而嵌压,使骨折稳定并且使断端有应力刺激而促进愈合。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符合微创和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它由髋螺纹钉、套简钢板,尾加压螺丝和钢板螺钉构成。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牢固,抗弯曲强度可达280kg[2],且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加压作用[3],在骨折端吸收压缩时,仍能起到加压作用和牢固的内固定作用,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因能承受体重,可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恢复,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人最常见的髋部损伤,术前常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使病情变得复杂化。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关系到患者能否完全康复[4]。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的查体,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压化等,以便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原有及合并的内科疾病:①常规给予改善心肌血供、增强心肌营养的药物,重点控制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确保术前心功能达Ⅲ级以上,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以下;②术前X线摄胸片,了解肺功能,指导鼓励深呼吸及咳痰,必要时组织雾化吸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③对空腹血糖>8mmol.L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并检测五段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将术前空腹轿糖控制在8mmol.L以上,餐后血糖10mmol.L以下;④纠正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保护肝功能;⑤同时应注意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检测,防止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及时调整和补充;⑥术前、术中常规各静脉给1次抗生素,术后继续静脉滴注5-7d。⑦术后继续治疗术前原有的合并疾病。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差。若按AO技术介结的标准操作方法,应在患侧大粗隆上2cm至粗隆下10cm侧方直切口,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大粗隆及其下10cm长股骨的外侧骨面。而微创手术方法,首先在透视下体外定位,经皮打入导针,提高了内置物放置的精确性,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的AO切口。而且微创方法不剥离骨膜,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保留骨膜,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规范操作,术后要重视患者功能锻炼,则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英,罗先正.2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7-9。

[2]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四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29。

[3]Gurtler RA,Jacobs RR,Lacobs CR.Biomechanicalevaluation of the Ender pins,the Harris nail and the dynamichip screw for theunstable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ClipOrthop,1986,206:109。

动力螺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股骨转子骨折的患者, 均经CT及X光片证实, 手术时间受伤后1h~7d;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60例, 男性20例, 女性40例, 年龄61~84岁, 平均 (61.7±6.5) 岁。左侧15例, 右侧45例, 按Seisheimer分类:Ⅰ型6例, Ⅱ型7例, Ⅲ型20例, Ⅳ型2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 骑自行车摔伤16例, 行走摔伤17例;高血压15例, 糖尿病8例, 脑血管病史7例。对照组15例, 男性18例, 女性42例, 年龄60~86岁, 平均 (62.5±5.3) 岁。左侧17例, 右侧43例, 按Seisheimer分类:Ⅰ型8例, Ⅱ型5例, Ⅲ型22例, Ⅳ型2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 骑自行车摔伤17例, 行走摔伤18例。高血压14例, 糖尿病10例, 脑血管病史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致伤原因、合并症、骨折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对合并有内科疾患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1) 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取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 常规用“∞”字钢丝固定, 股骨距采用骨水泥重建, 扩髓后置入合适的骨水泥假体。 (2) 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 患侧臀部垫高20°~30°, 连续硬模外麻醉, 取髋部、大腿上段外侧切口, 在C型臂X线机透视的引导下, 复位骨折。复位后在股骨大转子顶点下5cm外侧皮质向股骨颈钻孔, 导向器打入1枚导针, 确定导针的深度、位置满意后, 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股外侧肌直入股骨上段, 通过导针, 拧入相应的加压螺钉, 其钉头达股骨头皮质下约1mm左右, 将DHS钢板连接后打入外侧皮质, 以螺钉加压固定。用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干, 取出导针。根据具体情况, 用加压器对加压螺钉进行加压, 加压力需而定, 最后旋入尾钉。再次透视, 位置满意后, 生理盐水冲洗, 放置负压橡胶管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d, 积极治疗基础病, 防止各种术后并发症。老年患者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7~10d, 术后1周行床上关节活动, 规穿防旋鞋2或3周, 3~4周后扶双拐下床不负重活动, 术后8~10周拍片复查, 有骨痂生长者可扶单拐部分负重行走根据X线复查骨痂形成情况决定负重时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 (髋内翻、钢板松动、断裂、内固定断裂、延迟愈合、感染) 、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2年, 其中髋关节功能采用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髋关节功能越好[2]。Harris评分 (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 。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 (χ—±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频数描述计数资料, 卡方检验做率的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3 (8/60) 、30.0% (18/60) , 对照组的并发症显著低于观察组 (P<0.05) 。髋关节的功能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骨折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骨折, 约占髋部骨折的65%, 手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转子下区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特点, 加之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 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 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尿路感染、肺炎、血栓等并发症, 治疗起来较为棘手[3]。因此, 老年人股骨转子骨折的治疗原则为坚强内固定及患者术后早期肢体活动[4]。动力髋系统是用一根粗大的宽螺纹拉力螺钉与套筒钢板及加压螺钉连接, 在复位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使两骨折端靠拢, 产生静力加压作用[5], 符合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应力分布, 固定后骨折稳定性好, 滑动加压牢固内固定, 有利于骨折愈合, 可使患者早期下床, 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操作技术相对容易, 用时少, 安全性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这表明动力髋能够显著促进骨折愈合,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 髋关节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动力髋骨折愈合快, 能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促进了关节功能恢复。综上所述,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满意, 其操作简单, 骨折愈合快, 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髋关节的功能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满意, 其操作简单, 骨折愈合快, 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梁乃广, 赵德海, 黄展华, 等.动力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2例[J].广西医学, 2011, 33 (8) :1079-1080.

[2]魏合伟, 乔荣勤, 李钊.DHS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15 (11) :57.

[3]龙雨, 卢泰军, 罗思进.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2 (11) :1397-1398.

[4]黄道星, 卢洪宇, 李建东.动力髋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18例[J].福建医药杂志, 2005, 27 (5) :103-104.

[5]李守贤, 杨艳红, 孔凡青, 等.动力加压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评价[J].疑难病学杂志, 2010, 9 (4) :296-297.

上一篇:文字体系下一篇:电缆测试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