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DHS)

2024-10-08

动力髋螺钉(DHS)(精选8篇)

动力髋螺钉(DHS) 篇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 占全身骨折的3.0%~4.0%, 占髋部骨折的35.7%[1], 好发于老年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肢体活动不灵活, 当下肢发生扭转或跌倒时大转子直接触地而致伤造成。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5.0%~20.0%, 其死亡原因主要是骨折后长期卧床并发或加重内科疾病, 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等, 病死率极高。因此, 治疗的关键是尽快使骨折稳定, 早期活动, 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股骨转子部位血液循环丰富, 骨折后易愈合, 目前多主张对条件许可的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2]。笔者应用动力髋螺钉 (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 男28例, 女7例;年龄45~89岁, 中位年龄67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6例, Ⅲ型19例, Ⅳ级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30min常规应用抗生素。采用硬膜外麻醉。仰卧位, 术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闭合牵引复位。复位后选用股外侧纵切口, 显露骨折端后, 对复位不满意的骨折可以再次牵引复位, 骨折复位满意后, 安装导向器, 先用导针穿入确定主钉位置与长度。C形臂X线机透视确定骨折端对位及导针位置正确, DHS主钉位置应位于股骨头颈中下1/3偏后, 确定DHD主钉位置无误后, 依次固定好钢板、主钉和其他螺钉, 再次用C形臂X线光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及DHS位置满意后止血, 冲洗,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关闭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7d。引流管接负压放置24~48h后拔除。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髋周肌群及下肢肌群的收缩锻炼。术后3~5d开始逐步行屈髋、屈膝关节练习, 术后3~4周借助助行器或双拐不负重活动, 8~12周后部分负重活动。出院后每月随诊1次, 骨折愈合前每3个月随访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黄公怡等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髋关节无疼痛, 无畸形, 功能良好;良:骨折无畸形, 髋关节偶有不适, 功能略有影响, 不影响生活;差:骨折愈合差, 畸形, 持续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 生活不能自理。

2结果

本组患者1例失访, 其余3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20个月, 平均12.5个月, 复查X线片均示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无脂肪液化和深部感染病例, 无骨折畸形愈合, 无DHS主钉退出, 无螺钉、钢板松动、退出或断裂, 无股骨头缺血坏死改变。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6例, 良7例, 差2例。2例差者均为>80岁的男性患者, 院前均患有严重骨质疏松和脑梗死等内科疾病, 手术后骨折虽愈合, 但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仍严重受限。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为减轻疼痛常采取牢固的内固定, 促使患者能早期活动, 减少长期卧床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目前骨科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改进增加, 使内固定器械有了更多的选择, 常用的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DHS固定系统、外固定支架、人工髋关节置换等各种内固定系统各有优缺点。DHS固定系统是根据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设计的髓外固定系统, 虽然不断有其他新的固定系统出现, 但是DHS以其较小的创伤获得牢固的特点,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DHS已成为最常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DHS的主钉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 关于DHS主钉置放的位置, 目前临床上仍有一些争论。Baumgaertner等认为DHS主钉置放于股骨头颈中心最为牢固, 不易发生主钉切割。Bonshahi等主张DHS主钉位置位于股骨头颈中下1/3 (正位) 偏后 (侧位) 。股骨头中下1/3偏后部位骨质较密, 头钉置入后不易发生切割。目前多主张避免内上方固定, 其原因:股骨头内上方骨质较薄弱, 内固定难以牢固, DHS主钉切割发生率较高;外侧骺动脉位于股骨头上方偏后, 该动脉为股骨头提供大部分血运;DHS主钉在股骨头颈内上方置放易损伤外侧骺动脉而易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DHS主钉进入的深度应位于股骨头关节面下方5~12mm, 此区域的骨质较致密, DHS主钉拧入后具有良好的把持作用[3]。本组病例全部采用Baumgaertner的意见固定, 未发生1例切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反转子间骨折或伴有转子下骨折时常见有骨折端分离, 严重的骨质疏松症[4]等则较易发生内固定失败而导致骨不连或骨折畸形愈合, 此类骨折不是DHS系统的适应证。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骨折, 股骨转子间

参考文献

[1]唐海, 罗先正.1043例髋部骨折的病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12) :763-765.

[2]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60.

[3]危杰.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5) :554-557.

[4]Kan NK, Singh CK, Kumaf P.Comparison between ex-temal fixation and sliding hip screw in the management of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 in Nepal[J].J BoneJoint Surg (Br) , 2006, 88 (10) :1347-1350.

动力髋螺钉(DHS) 篇2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解剖型钢板;股骨转子下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78-01

股骨转子下骨折(sub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下5 cm左右的骨折,多由巨大暴力导致。由于此处骨折近端受臀肌、骼腰肌和外旋肌的共同作用,使骨折向外、向前的牵引力大,骨折容易向外、向前发生成角移位,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是骨折中最难处理的一种损伤[1-2]。为此本研究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两种常见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的疗效,以期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6月~2011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6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后 1 周内的新鲜骨折,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18 ~54岁,平均(35.9±14.6)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28例,坠落受伤22例,其他伤10例。按照 Seinsheimer 转子部位分为:Ⅰ型15例,Ⅱ型 16例,Ⅲ型18 例,Ⅳ型7 例,Ⅴ型4例,根据手术的方法分为动力髋螺钉治疗组和解剖型钢板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的类型及手术时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髋螺钉治疗组: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在大转子下股外侧进行切开,充分显露大转子及股骨干等部位,随后进行解剖复位后,解剖复位成功后在大转子下 2 cm左右在 DHS 角度导向器引导下,钻入直径 2 mm的专用导针,C 形臂下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后,用 DHS 三联扩孔器扩孔,攻丝,沿导针将长度合适的髋螺钉拧入。髋螺钉的尾端平外侧皮质,安装套筒钢板,使钢板与骨干外侧皮质贴紧,先套上尾钉,在拧好皮质骨螺钉后再拧紧尾钉。解剖型钢板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在股骨大转子外侧作纵形切口,骨折端解剖复位后,选择解剖型钢板紧贴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于钢板近端固定螺钉,向股骨颈钻入3 枚导针,在 C 形臂下透视位置良好后, 取松质骨螺钉拧入股骨头颈内,骨折远端给予皮质骨螺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髋部无疼痛,骨关节活动恢复到伤前情况。良:髋部偶有疼痛,骨关节活动大部分恢复到伤前情况。可:骨折愈合,有轻度髋内翻,骨关节活动受限,轻度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髋部疼痛严重,不能行走[3]。

1.5 统计学处理

所用數据经过专人校对后输入SPSS11.5 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髋螺钉治疗组优、良比例高于解剖型钢板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动力髋螺钉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髋内翻、泌尿系感染、伤口愈合延迟,钢板松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股骨头颈与股骨干的骨折,因为此部位是肌张应力的转移点,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后,可以导致股骨短缩及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单纯转子下骨折多为巨大暴力所致,并且常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是髓部骨折中较难处理的一种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制动时间过长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目前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多主张手术治疗[4]。

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是两种常见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治疗组优、良比例高于解剖型钢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样本含量较少有关系,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解剖型钢板,原因可能是动力髋螺钉固定采用张力带固定原则,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点[5],并且滑动钉的偏心性加压负荷,将粗隆部应力转移到外侧皮质,使内侧所传导的应力减小,这有助于减少内侧皮质骨的大量应力负荷,促进愈合,完成内侧的稳定性有关[6]。

综上所述,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较解剖型钢板固定理想,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红,彭文湃,伍春兰.穴位按摩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功能作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35-1137.

[2] 陈运丽.穴位按摩对腹腔镜下直结肠癌根治术后腹胀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627-7628.

[3]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

[4] 陈玉,魏毅,任军芳.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8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6.

[5] 熊健斌,孙宏志,彭伟秋,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33(2):192-194.

[6] 宋振华.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126.

动力髋螺钉(DHS)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 按Evans-Jensen分型分类, I型5例, II型18例, III型16例, IV型13例, V型6例, 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PFNA组, B组为DHS组。A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55~80 (68.3±0.2) 岁;B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56~80 (67.6±0.2) 岁, 两组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用来比较。

1.2 方法

A组: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 患者取卧位。牵引复位后在大粗隆顶点向近端做5~7cm的切口, 在大粗隆顶点中央或前外侧插入导针, 然后开孔, 植入PFNA主钉, 在C型臂X线机下调整进针深度。应用瞄准器进行定位, 保持10~15°倾角。并且在C型臂X线机下确认导针正位在股骨头中线偏下, 侧位在股骨头颈正中或偏后一点。沿导针开孔, 并向股骨头颈打入螺旋刀片, 顺时针旋转插入器, 锁定, 锁入远端螺钉, 冲洗、引流以及缝合切口。B组:麻醉和手术体位和A组相同。骨折复位后在髋外侧做纵切口, 向前方提起, 显露骨折。在小粗隆尖水平稍下进针, 保持颈干角135°, 在12~15°前倾角进导针, C型臂X线机下确定导针正位于股骨颈中线偏下, 侧位在股骨颈正中。钻孔、攻丝后拧入拉力螺钉, 装钢板螺丝, 在主钉上方平行于股骨颈轴线处打入一枚抗螺旋钉。然后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预防感染、防止血栓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积极预防并发症。

1.3 Harris评分

Harris评分包括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范围等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关节恢复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用±s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 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优于B组,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本组DHS位髓外固定的方法, 经股骨外侧将头颈部骨小梁和股骨距固定起来, 操作容易, 对于稳定性的骨折效果较好[3]。PFNA是一种髓内固定的方法, 抗折断能力比较强, 而且设计比较合理, 抗旋转作用也比较强, 能明显降低髋内翻的发生率, 治疗不稳定型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且老年患者发生不稳定性骨折的概率较大, 所以PFNA方法效果更佳[4]。研究发现, A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B组, A组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关节恢复好等优点, 充分证明PFNA应用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效果较好。

摘要:选取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 分为A组 (n=25) 和B组 (n=33) , A组应用PFNA进行治疗, B组应用DHS,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 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优于B组,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优于DHS,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DHS,PFNA,股骨粗隆间骨折

参考文献

[1]杨通宇, 覃家永, 陆跃宇, 等.DHS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23.

[2]徐志文, 陈有芬, 朱家骏, 等.DHS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05 (1) :97-98.

[3]刘永强, 范金鹏, 高兰芳, 等.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8 (8) :742-744.

动力髋螺钉(DHS)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筛选74例患者, 男33例, 女41例;年龄38~86岁, 平均68.7岁。致伤原因:汽车事故及骑自行车摔伤28例, 步行摔伤42例, 高处坠落伤4例。合并内科疾病59例, 占79.7%, 其中冠心病、高血压28例, 糖尿病14例, 脑梗死8例, 慢支和肺气肿13例。伤后就诊时间2 h~5 d, 入院后3~7 d内完善各项检查, 患肢牵引等对症治疗后行手术治疗, AO分型, A1型16例, A2型51例, A3型7例。

1.2 治疗方法

(1) 切开复位, 在蛛网膜下腔或连硬膜外麻醉下, 患者取平卧位, 患肢外展于骨科牵引床, 消毒手术野, 铺巾。以患侧股骨大转子部为中心作一长约10~15 cm的皮肤平行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髂筋束, 切开肌膜, 钝性分离至股骨外侧骨膜, 离断股四头肌外侧头, 切开及分离至股骨大转子止点处, 剥离骨膜, 清除骨断端瘀血及周围嵌插软组织, 将骨折复位, 用克氏针暂时固定; (2) DHS的手术操作:为了判断股骨颈前倾角一枚克氏针插入股骨颈的前方, 用带T型手柄的DHS角度导向器将克氏针打入股骨头, 导针应在股骨颈中部[2]。选择最佳髋螺钉进针点, 使钉干角为125°~135°, 通过在X透视或C臂机下定好进针长度。进针后用针敲击股骨头壁, 听声来综合判断是否穿透股骨头, 在合适情况下宁短勿长。然后用三联扩孔器在股骨颈内开一骨道, 攻丝, 旋入髋螺钉使螺钉尾端平外侧骨皮质。行X线检查无误后, 将配套的接骨板用钢板打入器将钢板打入外侧皮质, 顺次上好锁钉及钢板固定螺钉, 近端骨折片常用另一个螺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缝合股四头肌、髂筋束及皮肤。内置负压吸引器, 术前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 5~7 d开始髋及膝关节功能锻炼, 3~4周后酌情扶拐负重。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约52 min, 手术切口平均约12 cm, 出血量约100 ml, 住院时间平均18 d, 负重时间约45 d, 本组7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2~30个月, 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和血肿, 临床愈合时间约87.2 d。X线评价, 74例骨折, 65例已达骨性愈合, 9例因时间不到但有少数骨痂生长, 有3例愈合取内固定物后发生股骨颈骨折, 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优良率达96.82%, 无髋内外翻、螺钉切割与拔出或穿透股骨头, 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出院后死于内科心脑肺疾病8例。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 因此入院后应先完善各项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保守治疗, 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 Horowitz报道转子间骨折用牵引治疗死亡率可达34.6%, 用内固定死亡率为17.5%[3]。采用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个成功内固定物, 手术操作简便, 时间短[4]。DHS通过较粗的拉力螺钉及带套筒的侧方钢板, 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 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 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 负重的压力直接传导至骨[5], 结构坚固, 可有效防止髋内翻。钉可沿套筒滑动, 骨折间隙减少, 利于骨折愈合。潜在问题是: (1) 轴向滑动使股骨颈长度变短; (2) 滑动意味固定系统相对不稳, 包括横向和旋转方向不稳定。DHS治疗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肯定, 无效率低于5%。对于不稳定型骨折的无效率为6%~19%。DHS固定反斜行骨折时, 加压作用可导致骨折端的分离, 无效率高达56%[6]。故DHS不适合用于反斜行骨折, 愈合的粗隆间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发生自发性非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术后进行循序渐进功能锻炼, 可早期离床活动, 恢复关节功能, 患者康复快, 可以预防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全身代谢水平下降、骨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内科并发症。尽量不用或慎用止血药, 预防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及脑血栓[4]。

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AO分型适应此类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 (1) 手术切口位置必须准确; (2) 安放导针位置及长度一定要准确; (3) 装上套筒钢板后必须认真检查钢板是否与股骨紧密接触, 方向一致; (4) 内固定上好后检查患髋关节是否活动正常。

关于早期负重问题意见不一, 通过对临床观察, 本组74例3~4周后扶拐负重, 2个月后可自由负重, 但对明显骨质疏松或严重粉碎骨折不稳定者可考虑适当延迟负重时间。

参考文献

[1]王春.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7, 2 (12) :80.

[2]荣国威, 瞿桂华等译.AO组织技术推荐骨科内固定.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5.

[3]过邦辅主编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上海翻译出版社, 1991:846-848.

[4]权日, 徐国州, 尹庆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713-714.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69.

动力髋螺钉(DHS)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0岁~85岁, 平均年龄74岁。骨折按AO分类, A120例, A28例, A32例。并发高血压、冠心病8例, 糖尿病11例, 脑血管病4例, 矽肺3例, 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4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患肢置布郎架上抬高, 化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免疫四项, 查心电图等, 并请内科医生会诊, 协助治疗内科并发症, 并作出评估。常规皮肤准备, 术前讨论, 充分阅片以了解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仰卧于下肢牵引手术床上, 双下肢牵引, 患肢外展内旋位, C形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牵引至骨折理想复位。取粗隆下股外侧纵形切口长约12 cm, 暴露股骨近端外侧, 透视下用角度导向器固定打入导引针于股骨颈中央, 股骨距稍上位置, 组合铰刀打入髋螺钉及钉板套筒孔道至头下0.5 cm~1.0 cm, 攻丝后安装髋螺钉及钉板螺丝, 取出导引针, 骨折间加压螺丝加压, 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手术时间90 min左右, 出血量300~400 m L, 平均出血量350 m L.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外展位抬高30°置布郎架上, 必要时穿丁字鞋, 24 h后取半卧位, 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3 d后行被动关节功能训练, 术后继续对内科并发症进行治疗, 并复查化验和摄片检查。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4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6周~8周后根据X线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28例获得3个月~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1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经治疗痊愈, 无1例死亡。均骨性愈合, 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 无下肢短缩, 无髋内翻畸形, 根据髋关节评定方法, 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髋部骨折, 多见于老

年人, 与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大有关, 轻微的扭转暴力或大转子直接受到撞击, 均可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血供丰富, 骨折后极少不愈合, 但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使关节活动受限。传统的牵引治疗, 由于卧床时间长, 产生的并发症也多, 如肺炎、压疮、血栓等, 且髋内翻畸形发生率高;又由于固定不坚强, 造成骨折端移位疼痛, 钉尾暴露、感染等,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据统计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3.6%, 而手术治疗者为0.8%.从这个意义上考虑, 粗隆间骨折在内科医生的配合下, 积极、有针对性地治疗内科病, 调整各器官功能至最佳状态, 而后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尽早使患者离床活动, 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是必要的。而DHS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最佳的颈干角, 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3.2 本手术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 配合手术前牵

引复位, 术中只暴露大粗隆及股骨外侧, 不必暴露粗隆近折端及股骨前后, 透视下用配套器械安装内固定, 定位精确可靠,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之一。

3.3 DHS设计合理, 套筒钢板与较大直径螺钉牢固联接,

对股骨头、颈、股骨距把持力大, 使内固定强度大, 稳定性好, 可获得牢固可靠的颈干角, 防止髋内翻。并允许螺钉在套筒内滑动, 使骨折间获得持续加压, 提高愈合率, 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材料。

3.4 DHS的缺点是需手术切开安装, 需专用工具和C形

动力髋螺钉(DHS) 篇6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动力髋螺钉,并发症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类型, 随着现代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 其发生率逐年增高, 约占髋部骨折的31%~51%[1]。既往的保守治疗存在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缺点,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出血量少, 可维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 术后并发症少, 并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2]。我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1年5月我科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2岁~76岁, 平均年龄63.5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创伤17例, 滑跌伤18例, 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依据Evans分型:Ⅰ型9例, Ⅱ型13例, Ⅲ型11例, Ⅳ型7例。40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术前常规牵引下肢, 无手术禁忌的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行患肢骨牵引, 并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疾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 患肢臀部垫高, 轻度外展内旋并行患肢牵引, 均以患肢股骨近段外侧皮肤切口为入路, 暴露股骨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 不暴露股骨颈及股骨头。直视下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 复位满意后, 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向股骨头颈内钻入导针, 使导针与颈干角和前倾角保持一致, 透视下观察导针的位置与深度合适, 扩孔丝攻后置入合适的髋螺钉, 连接套筒钢板, 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如并存小转子骨折, 则另行螺钉或钢丝固定。手术完毕冲洗切口, 并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 无需外固定, 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肢可以使用弹性绷带缠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 h~48 h即可拔除引流管, 鼓励患者床上进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或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2周~4周后可持拐杖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8周后可持拐部分负重行走;X线检查证实骨折基本愈合后方可弃拐负重行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董纪元等[3]髋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优:骨折部位完全愈合, 髋部活动未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至正常状态;良:骨折愈合, 髋关节活动偶尔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可:骨折愈合, 存在轻度髋内翻及关节活动受限, 时有疼痛发生;差:骨折处畸形愈合或不能愈合, 髋部存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呈Ⅰ期愈合, 术后2周内复查X线片, 结果显示骨折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6个月~12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为10周~17周, 仅有1例患者轻度髋内翻, 活动轻微受限, 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螺钉松动、断裂及肢体短缩畸形等发生, 原有基础疾病均未见加重。依据董纪元等髋关节骨折评定标准:优32例, 良7例, 可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7.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高龄老人, 中青年人发病率较低。尽管股骨转子部血供较丰富, 很少发生骨折后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合并症, 但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愈合的概率较大。其主要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恢复患者髋关节的生理功能, 既往的保守治疗常易发生压疮、泌尿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达35%[4]。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水平的提高, 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可分为以下几类:角钢板内固定、髓内固定系统 (Ender针、Gamma钉等) 、动力髋螺钉 (DHS) 、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角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中, 若刃板置入位置不得当, 并强行复位时, 易造成钢板从股骨颈或者股骨头的外上方穿出;Gamma钉治疗术易并发术中及术后钉尖处的股骨干骨折;而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适合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5]。我院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全部骨性愈合, 骨折处内固定牢靠, 随访6个月~12个月, 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螺钉松动、断裂及肢体短缩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优良率达97.5%, 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动力髋螺钉是依照人体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特点及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 其近端是松质骨螺纹, 远端为滑动槽, 侧方是套筒钢板, 能将股骨头所承受的各种负重压力均匀地分解为轴向压力和与其相垂直的应力, 并传递到股骨中上段坚实的骨皮质部。其次, 其还具有滑动和动力加压双重功能, 轴向压力可使DHS主钉远端在套筒钢板的滑动槽内后退, 故当患肢肌肉收缩或负重时, 可使骨折断面动力加压并获得稳定, 促进了骨折愈合, 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而套筒钢板则使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个整体, 能有效防止髋内翻畸形。术中DHS内固定应注意: (1) 内固定前一定要恢复患肢的股骨颈长度、颈干角及前倾角, 并矫正外旋畸形; (2) 术前仔细阅读健侧髋关节X线片, 找准进针点的位置, 一般位于大转子顶点下2 cm~3 cm。术中充分发挥C形臂X线机监视的优势, 必须透视下钻入导针及DHS, 准确掌握导针、DHS的位置、力度及方向; (3) 术后制订个体化锻炼方案, 尽快恢复髋关节正常功能, 防止并发症发生, 但也不应过分强调早期下地负重活动。

综上所述, 动力髋螺钉结构坚固, 生物力学性能合理, 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 并可有效防止髋内翻, 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J 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Revem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interthoe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643-647.

[2]彭阿钦, 焦振清, 齐向北, 等.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9) :657-659.

[3]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4]何帮剑, 童培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4) :54-56.

动力髋螺钉(DHS)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4例, 均为外伤后l周内的新鲜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36例, 女28例, 年龄41~82 (平均62) 岁;其中车祸致伤30例, 坠落伤24例, 其他原因致伤10例。Seinsheimer分型[3]:Ⅰ型18例, Ⅱ型16例, Ⅲ型18例, Ⅳ型8例, Ⅴ型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于患侧大转子下股外侧入路做一长8~14cm的切口, 以充分暴露大转子及股骨干等部位, 先行解剖复位, 在C型臂X线机确认解剖复位成功后, 采用DHS角度定位器进行引导, 于大转子下2cm左右处钻入尖端带有螺纹的专用导针, 用DHS三联扩孔器进行充分扩髓和攻丝, 沿导针方向拧入长度合适的髋螺钉, 髋螺钉的尾端平外侧皮质, 拔出导针, 安放套筒钢板, 保持患肢于正常力线后以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上, 在拧好皮质骨螺钉后再拧紧尾钉, 透视位置满意后, 完成加压, 关闭伤口。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在确认解剖复位成功后, 将大小合适的解剖型钢板紧贴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置入, 于钢板近端经螺钉孔钻入螺钉固定, 向股骨颈钻入3枚导针, 在C型臂X线机确认位置良好后, 向股骨头颈内拧入松质骨螺钉, 骨折远端采用皮质骨螺钉就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法从疼痛、功能、有无下肢畸形、髋关节活动范围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4]: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优15例, 良11例, 可4例、差2例, 优良率71.88%, 对照组优9例, 良8例, 可8例、差7例, 优良率59.38%,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7409,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见附表。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区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征, 属于人体内最大的生物力学应力部位, 其内侧和后内侧股骨皮质是压应力和内反应力的高度集中部位, 外侧皮质承担高张应力, 而应力的特殊分布对骨折的固定和愈合影响巨大,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骨折复位失败, 此外,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损伤机制与转子间骨折不同, 其所受的暴力较大, 同时由其周围肌肉的强大牵拉所造成的骨折移位十分明显, 常规闭合牵引复位较为困难, 容易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的发生。因此目前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多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5]。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较多, 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是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动力髋螺钉属于滑动加压钉板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螺钉与一带有高强度的内六角套筒的钢板组成联接结构, 既可防止固定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旋转, 同时在骨折面有具有滑动加压作用, 以保持骨折端的紧密接触。其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理念, 具备固定牢靠, 安全性高, 能尽早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本研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观察组其优良率71.88%, 优于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的对照组的59.38%,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结果显示, 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推广。

摘要:将6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 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优良率71.88%, 对照组优良率59.38%,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疗效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动力髋螺钉

参考文献

[1]陈珂, 刘又文, 耿捷.动力髁钢板与动力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09, 21 (9) :31-33.

[2]晏承坤.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3) :78, 82.

[3]Seinsheimer FⅢ.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BoneJoint Surg (Am) , 1978, 60:300.

[4]孙强, 李宏伟, 秦彦国, 等.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2) :213-214.

动力髋螺钉(DHS) 篇8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骨折临床多见,尤多发于老年患者,因老年人骨质多疏松,且往往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若处理不当,轻者遗留髋内翻、旋转、下肢短缩等畸形,重者导致死亡。我们在2000年6月至2005年1月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43例,女23例,年龄80-93岁,平均86岁。左侧36例,右侧30例。受伤原因:行走跌摔伤44例,车祸伤16,坠落伤6例。AO分型:A1型45例,A2型13型,A3型8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14d,平均7.5d。住院时间2-4周,平均18.5d。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即行胫骨结节骨牵引,积极治疗各种内科合并症。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生化、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了解患者主要脏器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制定手术方案。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仰卧于牵引床,健肢屈髋、屈膝外展位便于C型臂X线透视,持续牵引患肢,C型臂透视下复位,复位满意后保持该位置,消毒铺巾,将动力髋钢板放在患髋前方皮外,透视下目测,确认钢板及套筒位置正确后,透视下经皮向股骨颈内打入1根导针,该导针透视下位于套筒中央,且确定导针与股骨干长轴夹角为135度且达股骨头下0.5cm,沿导针周围切口长约3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扩孔、攻丝、拧入髋螺钉,用骨膜起子在此切口向下建立隧道,安装合适的套筒钢板并使钢板于股骨干外侧,透视下证实钢板与骨皮质贴合后,根据钢板长度在切口下方间隔约2cm行1~3cm切口(依据患者体形),拧入皮质骨螺钉。骨质疏松明显患者,于固定髋螺钉的上方沿股骨颈轴向固定1枚拉力螺钉,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平均手术时间46 (30-70) min。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抗炎对症支持,注意术前合并症的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术后第2天起在床上行下肢功能锻炼,第7天鼓励患者坐起。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术后2周可扶拐不负重活动,不稳定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者,术后4~6周摄X线片,见有骨痂形成后方可渐去拐负重活动。

1.3骨折愈合标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及患者是否满意分为优、良、差三级。优: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30度左右)或外翻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达到骨折前状态;良: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轻度内翻(X线片颈干角<110度左右),行走无痛,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差: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X线片颈干角<100度左右=或外旋畸形,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需持拐行走。

2结果

本组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其中优52例(80%),良5例(8%),差2例(2%)。随访1-4年(平均2.5年),术后1.5-3年死亡7例(心脑血管意外4例,癌症3例,病死率为10%)。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以往多采用卧床牵引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不能早期活动,护理工作繁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增加了社会负担,同时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有报道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要比手术治疗组高4.5倍[1]。近年来趋向于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卧床时间,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DHS是AO组织专门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投计的,具有固定与滑动加压双重功能,可使骨折在固定的同时沿滑动的股骨颈螺钉移动而嵌压,使骨折稳定并且使断端有应力刺激而促进愈合。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符合微创和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它由髋螺纹钉、套简钢板,尾加压螺丝和钢板螺钉构成。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牢固,抗弯曲强度可达280kg[2],且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加压作用[3],在骨折端吸收压缩时,仍能起到加压作用和牢固的内固定作用,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因能承受体重,可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恢复,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人最常见的髋部损伤,术前常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使病情变得复杂化。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关系到患者能否完全康复[4]。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的查体,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压化等,以便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原有及合并的内科疾病:①常规给予改善心肌血供、增强心肌营养的药物,重点控制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确保术前心功能达Ⅲ级以上,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以下;②术前X线摄胸片,了解肺功能,指导鼓励深呼吸及咳痰,必要时组织雾化吸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③对空腹血糖>8mmol.L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并检测五段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将术前空腹轿糖控制在8mmol.L以上,餐后血糖10mmol.L以下;④纠正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保护肝功能;⑤同时应注意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检测,防止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及时调整和补充;⑥术前、术中常规各静脉给1次抗生素,术后继续静脉滴注5-7d。⑦术后继续治疗术前原有的合并疾病。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差。若按AO技术介结的标准操作方法,应在患侧大粗隆上2cm至粗隆下10cm侧方直切口,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大粗隆及其下10cm长股骨的外侧骨面。而微创手术方法,首先在透视下体外定位,经皮打入导针,提高了内置物放置的精确性,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的AO切口。而且微创方法不剥离骨膜,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保留骨膜,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规范操作,术后要重视患者功能锻炼,则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英,罗先正.2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7-9。

[2]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四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29。

[3]Gurtler RA,Jacobs RR,Lacobs CR.Biomechanicalevaluation of the Ender pins,the Harris nail and the dynamichip screw for theunstable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ClipOrthop,1986,206:109。

上一篇:新生儿临床神经症状下一篇: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