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固定螺钉

2024-06-18

双固定螺钉(共7篇)

双固定螺钉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单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简单髌骨骨折效果。方法 将32例简单髌骨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6例。对照组采用双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采用单纯双空心螺钉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HSS评分:观察组优14例, 良2例;对照组优15例, 良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比较, 单纯双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简单髌骨骨折, 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二期拔除方便等优点, 且临床效果相当。

关键词: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较为常见, 骨折类型分为横型、粉碎型、纵型和撕脱型。横型者包括斜型, 约占所有髌骨骨折的2/3, 粉碎型骨折包括星形, 约占1/3, 纵型者及撕脱者均较少见[1]。2005年5月至2009年7月, 我科采用双空心螺钉结合单纯双空心螺钉并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单纯髌骨骨折对照,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年龄20~68岁。闭合性骨折为主, 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为Ⅰ型;骨折为简单骨折, 包括横型、纵型。手术时间为伤后7d内;手术由创伤骨科副高级以上职称医生完成;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符合上述标准共32例, 均在伤后2h至3d入院, 并行X线检查确诊。其中男19例, 女13例;年龄27~58岁, 平均36岁。跪伤18例 (56.3%) , 车祸伤9例 (2 8.1%) , 坠落伤4例 (1 2.5%) , 刀砍伤1例 (3.1%) 。横型骨折2 9例 (90.6%) , 纵型3例 (9.4%) 。闭合性骨折2 9例 (9 0.6%) , 开放性骨折3例 (9.4%) 。单侧31例 (96.9%) , 双侧1例 (3.1%) 。合并股骨中段骨折、胫腓骨骨折各2例 (各6.3%) , 胫骨平台骨折、胫骨中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同侧肋骨骨折、全身多处骨折各1例 (各3.1%) 。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16例设为对照组, 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6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肢侧、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等情况大体相似, 见表1。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取髌骨皮肤纵形直切口或髌骨下缘弧形切口, 长5~8cm, 逐层切开, 显露骨折断端。常规探查关节腔, 清除积血, 清洗骨折端, 清除血凝块和嵌顿于骨折块之间的软组织, 于膝关节伸直位将骨折块复位, 触摸关节面平整后, 暂用两把布巾钳固定。将2枚直径1.5 m m的克氏针自髌骨远端逆行穿出, 克氏针侧位观位于髌骨髓腔的中央, 正位观位于中外1/3与中内1/3交界处;将2根长度35.0~40.0mm、直径3.5~4.5mm的空心螺钉顺行拧入, 并加压见骨折间隙小于1.0 m m时拔除克氏针。冲洗后放置皮片引流, 依次缝合髌骨前筋膜、髌旁支持带、皮下组织和皮肤, 有合并伤者予以相应处理。对照组:手术过程同前, 在拔除克氏针后, 以两根直径0.8~1.0mm钢丝穿过空心钉, 于髌前呈“∞”形交叉, 或两根钢丝以“0”形固定, 于髌骨上极外上方拧紧钢丝, 剪断多余钢丝, 冲洗、放置皮片引流, 逐层缝合, 有合并伤者予以相应处理。

1.3.2 术后处理

不做外固定, 术后当天做足趾、踝关节屈伸锻炼。术后24h开始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抗阻力屈伸练习、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 (C P M) 锻炼。术后1~2d拔出引流皮片。术后3~5d躺在床上或坐在床边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1周后直腿抬高练习, 能够完成直腿抬高动作后即可扶床不负重活动, 2周后练习膝关节屈曲, 3~4周膝关节屈曲可超过90°, 4~6周可逐步负重。

1.4 随访

术后1、3、6个月门诊复查, 后每半年复查1次, 内容包括患肢术后X线片、膝关节功能和术后并发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 HSS评分标准:疼痛30分, 功能活动 (包括走路、爬楼梯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2分, 关节活动度18分, 肌力10分, 无畸形10分, 无不稳定10分。使用拐杖或有关节伸直受限时要减分。85分以上为优, 70~85分为良, 60~69分为尚可, 60分以下为差。 (2) Lysholm评分标准:跛行5分, 拄拐5分, 绞锁15分, 不稳定25分, 疼痛25分, 肿胀10分, 上楼梯10分和下蹲5分共8项。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8~24个月, 平均1 4个月。H S S评分情况:观察组优1 4例, 良2例;对照组优15例, 良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 P>0.05) 。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由表2可见, 两组病例手术前后L y s h o l m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髌骨骨折除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外, 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样, 传统手术方法有钢丝环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等[2]。充足的血供和合理的固定是治疗骨折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固定方式直接影响伤口和骨折的愈合[3]。近年来的趋势是最大限度减少骨折局部已受损的血运遭受手术操作和固定物造成的进一步损害。Carpenter等在1993年提出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加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Berg在1 9 9 7年应用了该法, 并认为其对软组织干扰小, 骨折固定牢固稳定, 可早期功能锻炼, 能作为其他内固定手术失败的补救手术。近年来, 有学者[4]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内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 认为聚髌器各爪支的连接体部正位于髌骨前表面, 固定完全符合张力带原则, 固定效果远较其他方法可靠, 可更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本组病例分别采用双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和单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 比较其优缺点。

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点: (1) 空心螺钉比克氏针把持骨能力更强, 且对骨折端起到加压作用, 使骨折端更加稳定与牢固。 (2) 空心螺钉内穿“∞”字钢丝环扎, 使整个髌骨骨块、空心螺钉和钢丝形成一整体, 避免了关节活动后因股四头肌肌腱和髌腱的牵拉引起内固定松动、滑脱。 (3) 由于钢丝环扎呈“∞”字固定, 避免了钢丝对股四头肌肌腱和髌腱的切割、压迫而影响血液循环。 (4) 内固定后, 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将张力带前方拉力变成压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5]。单纯空心螺钉固定的优点: (1) 髌骨体内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复位, 在应力方向利用螺钉的拉力作用使骨折断端紧密接触, 加大了断面摩擦阻力。同时, 骨质内螺杆的中轴效应, 防止骨块旋转、成角、侧方移位。 (2) 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3) 可经皮拆除内固定, 手术损伤小。

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单纯髌骨骨折, 无论在生物力学方面, 还是在临床效果方面都得到了证实。本文结果显示, 与双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比较, 单纯双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二期拔除方便等优点, 且临床效果与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效果相当。但是在生物力学评价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是否能够进一步推广, 还需要更多临床和科研资料。

参考文献

[1]王亦璁, 姜保国.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84-1386.

[2]明新广, 明立功, 明新杰, 等.髌骨骨折4种内固定方法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01, 4 (3) :222-224.

[3]李起鸿.加强四肢复杂骨折治疗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5) :261.

[4]程福寿.微乔线环形缝合结合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 (6) :59-60.

[5]周成洪, 马一平, 黄小刚, 等.AO空心钉结合“∞”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J].中医正骨, 2008, 20 (8) :46.

双固定螺钉 篇2

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对17例跟腱断裂患者实施了双固定螺钉手术治疗, 其中男10例, 女7例, 年龄18~54岁, 平均38岁, 左侧11例, 右侧6例, 均为开放性跟腱断裂, 手术距受伤时间约 (1~3) h。受伤原因:车祸受伤12例, 打篮球伤4例, 上楼伤3例。断裂平面:5例均为跟腱止点3cm以内, 断面不规则。

2 方法

仰卧位, 腰硬联合麻醉, 术中驱血并使用止血带, 入路均采用跟腱内侧纵行切口。术中见跟腱从跟骨止点撕脱, 断端变性, 参差不齐呈马尾状, 伴瘢痕形成, 剪刀剪除瘢痕变性硬化组织, 在跟骨结节跟腱止点内外两侧, 拧入2枚5.0钛合金螺钉, 确定螺钉固定牢固后, 修整韧带断端。2号ultrabraid缝线其中1根用Kraekow缝合法编织于跟腱的近侧断端, 编织缝合的肌腱长度为3cm。于跟骨结节止点骨皮质下建立两个骨道, 将另一根ultrabraid缝线用相同Kraekow缝合法编织于跟腱远侧断端, 远近断端用强生5号线缝合加强, 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腱周膜。运用Krackow方法缝合把断裂腱纤维远近端分别梳理分束, 用可吸收缝线在边缘绕圈编织成腱束缝合, 再两两束间缝合, 不会引起跟腱短缩, 且断端梳理光整, 更易于使断端各个部分处于同一张力情况下缝合, 对于部分跟腱断裂者更佳, 不影响跟腱整体, 可修复至原有长度, 而且两断端无裂隙, 在同一水平面愈合, 术后不易发生再次断裂。用可吸收缝线缝合, 跟腱术后愈合第8周时缝线开始吸收, 有利于跟腱血运重建, 减少跟腱瘢痕化所形成的肥大, 促进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术后跟腱再发断裂[2]。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准备

(1) 心理护理:术前1d到病房访视患者,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手术过程、时间、麻醉方法向患者详细说明, 消除患者的疑虑。 (2) 物品器械准备:电动驱血装置, 吸引器, 高频电刀, 骨科包等安置到位, 并确保各种装置器械工作情况良好。 (3) 特殊物品准备:双固定螺钉系统2套, 外科2/0可吸收缝线1根, 强生5号线1包。

3.2 术中配合

巡回护士配合要点:待患者麻醉后, 置患者仰卧, 约束肢体处于安全舒适的功能位, 确保患者身体各个部位不与金属接触, 巡回护士配合手术医生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 在患肢大腿根部放置止血带, 松紧合适, 连接驱血装置, 设定合适参数, 压力55mmg, 时间60min, 再次检查输液、尿管是否通畅, 检查电刀, 负极板是否平整, 以防止电灼伤等意外。手术医生消毒铺单后, 连接吸引器, 高频电刀等装置, 物品准备齐全, 上驱血带, 开始充气。术中认真观察生命体征及手术进程, 注意力集中, 在有效驱血时间内高质量的配合完成手术。松驱血带时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手术结束, 协助医生将患肢打上石膏。

3.3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器械护士应熟悉跟腱解剖及手术步骤, 要及时清除操作器械上的碳化组织, 使手术者止血更迅速安全, 由于手术所需要设置很多, 手术一开始应该让各种管子放好位置, 以保证术中不相互缠绕影响操作, 器械护士取双固定螺钉系统应轻拿轻放, 安全无菌。

4 讨论

采用双固定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跟腱断裂, 具有牵拉力大, 缝合可靠, 修复后断端的缝线数量少, 排斥反应小, 对跟腱愈合的干扰小等优点[3]。螺钉系统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配合, 我们体会到, 随着医生对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 手术室护士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 同时更显示出了一个训练有素, 配合默契的小组是手术不可缺少的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双固定螺钉系统在跟腱断裂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固定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跟腱断裂的护理配合步骤。结果 23例手术顺利完成, 术中无1例因配合不当而发生并发症或影响手术进程。结论 采用双固定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跟腱断裂顺利, 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 与手术室护士熟练的高质量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双固定螺钉系统,跟腱断裂,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阮国模, 苏忠良, 游逸丰.双”Bunnell”缝合法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2 (1) :17.

[2]张庆红, 罗加国.双Kessler缝合修复新鲜中腱断裂8例临床观察[J].成都医药, 2000, 27 (1) :12.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措施 篇3

1一般资料

1997年10月-2008年10月, 钢板螺钉取出困难患者23例, 共63枚困难螺钉, 其中断钉27枚、滑扣螺钉36枚;上肢固定螺钉21枚、下肢固定螺钉42枚;“一字槽”钉17枚、内六角形螺钉46枚。

2螺钉取出困难分类及处理

2.1 断钉处理

(1) 若断钉钉尾裸露部分较长, 用断钉取出器夹住即可取出。 (2) 若断钉钉尾裸露部分较短或未露出骨皮质外, 用小的弧形骨凿少量去除螺钉周围的骨质以增加裸露, 用断钉取出器夹紧旋出。 (3) 若夹紧旋出困难时, 可先用尖嘴老虎钳与螺钉长轴一致夹住裸露的螺钉, 再用平口老虎钳垂直夹住尖嘴老虎钳的钳口, 加大旋转力臂和夹持力, 两人协调用力可奏效[1]。 (4) 用细钻头贴近螺钉上下骨质钻孔, 有时需要钻透对侧的皮质, 再用尖嘴钳夹住钉尾上下摇动使螺钉松动后取出[2]。 (5) 用空心钉将螺钉周围的骨质圆形去除取出断钉, 但该法致骨缺损大, 术中多加小心[3]。 (6) 断钉折断在钉远段1/2处时, 建议放弃取出, 以免得不偿失。

2.2 骨扣螺钉处理

(1) 首先用断钉取出器夹住钉尾裸露螺钉旋出螺钉, 或用老虎钳夹住夹住的裸露钉尾, 取出滑扣螺钉。 (2) 若只有一枚螺钉拧滑, 先将钢板一端撬起, 折断钢板, 用断钉取出方法取出螺钉。 (3) 若有多枚螺钉被拧滑, 可以用口腔科使用的高速度钻, 或打磨器将钢板分段磨断, 取出钢板, 再用断钉取出方法取出螺钉, 也可以将钉帽磨一深陷的“一”字形槽, 用平口改刀旋出螺钉, 或将钉帽磨掉, 取出钢板后再用取断钉的方法取出螺钉。 (4) 将螺丝帽盖的圆边用什锦锉锉成方形, 再用老虎钳夹橡皮条将其旋出, 也可用微型小扳手旋出[4]。本组病例处理医患双方均满意, 随访0.5年无再骨折病例发生。

3讨论

3.1 钉取出困难原因

四肢骨折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最为常见, 当骨折愈合良好取出内固定物时, 部分内固定螺钉可能取出非常困难, 原因如下: (1) 螺钉与器械材质方面的问题。以前部分国产的“一”字槽深度设计不规范, 有些钉尾凹槽设计太浅, 螺丝刀刀口与螺钉钉尾凹槽不合适, 运用不当易造成螺钉的磨损及内六角改刀本身出现打滑的情况。 (2) 医师的操作原因:医师置入内固定物时不规范的操作技术、不恰当的钻头钻孔和不用丝攻预先攻丝, 直接强力拧入螺钉, 特别是在皮质骨螺钉拧入时可导致螺钉钉尾凹槽磨损甚至螺钉本身的变形, 还有不恰当地放置加压钉, 位置太贴近钢板再强力拧入造成螺钉钉尾变形, 均导致日后取出困难。 (3) 患者原因:由于内固定物置入体内后会承受压力, 大部分内固定物应在骨科术后1~2年取出, 体力劳动者或内固定术后时间过长, 有的甚至10年以上, 螺钉承受应力明显增加, 在取出时困难加大。由于有些医师没有预计到手术的难度, 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在手术遇到难以旋动的螺钉时采用蛮力导致螺钉拧滑或折断, 出现更大困难。

3.2 做好取出困难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重视手术可能存在的难度, 螺丝刀的不配套, 钻头和断钉取出器的不锐利都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手术时首先充分显露钢板和全部螺钉, 去除包裹的外骨痂和螺钉钉尾凹槽内嵌入的组织选用配套的螺丝刀沿螺钉长轴方向嵌套稳妥后, 均匀用力逆时针旋转, 保持螺丝刀的稳定, 避免螺丝刀摇摆是防止拧滑和顺利取出螺钉的关键。但是由于前臂的旋转轴与握持的螺丝刀长轴不一致, 存在一定的交角, 所以大力旋出螺钉时不可避免的出现螺丝刀的摇摆, 造成螺钉钉尾受力不均, 容易使螺钉滑扣导致取出困难[5]。笔者认为使用口腔科的高速磨钻或打磨器对滑扣的螺钉取出很有帮助。用金刚石圆盘打磨钻头将钉帽磨一“一”字形凹陷, 用平口改刀旋出螺钉。或者将钉帽磨掉取出钢板, 再用取断钉的方法取出螺钉。

参考文献

[1]王书军, 黄淦堂, 彭旭光, 等.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困难及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8) :52-53.

[2]孙继革.电钻环绕扩孔断钉取出术[J].河南医药信息, 1999, 7 (8) :5.

[3]吴正廉, 宋英, 李亚先, 等.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分析及对策[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 :55-56.

[4]邹敏.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困难的处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8, 25 (2) :80-81.

双固定螺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2008年采用AO微型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共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4~47岁。共30处骨折:其中,骨干骨折22处,干骺端6处,关节内骨折2处;闭合性骨折16处,开放性骨折14处。单纯骨折24处,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及皮肤缺损6处。骨折原因:重物砸伤12例,切割伤2例,挤压伤4例,其他2例。

1.2 手术方法

闭合性骨折选用背侧方入路,对于干骺端或关节内骨折,为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部分切开关节囊。对于开放性骨折,笔者根据伤口情况向背侧方向做适当延长。掌骨骨干骨折(主要为短斜形或横形)选用2 mm 4孔AO微型钢板固定;掌骨干骺端骨折选用2 mm“T”或“L”形AO微型钢板固定;骨干、干骺端大斜形或螺旋形骨折以及关节内骨折则用微型螺钉予以加压固定;对于小骨折碎块尽可能用丝线捆扎。所有钢板均置于骨干的侧方。

1.3 术后处理

首先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肿胀、伤口未愈、疼痛等进行对症处理。一般采用超短波、紫外线及超声波交替治疗,消除肿胀后,被动活动受伤手指的各个关节,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宜,每次20~30 min,1~2次/d。随着功能的逐渐恢复,逐步增加助力训练、主动训练和渐进式抗阻练习,并进行日常生活作业治疗,对同时进行了肌腱、神经吻合的患者则在有保护下进行有限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片;一般在术后3~6个月内取出内固定物;其中有5例同时进行了肌腱松解手术。

2 结果

28例掌骨骨折均得到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周,最长11个月。运用TAFS[1]评分表进行掌指关节功能评价,22处关节活动达到优秀,其中,开放性骨折8处,闭合性骨折14处。8处骨折发生了并发症,其中,6处为开放性骨折,2处为闭合性骨折;并发症的种类依次为:关节僵硬2处,钢板突出2处,伸肌腱粘连2处,螺钉松动l处,感染1处,没有骨不连及畸形愈合。

3 讨论

掌骨骨折的早期复位固定对最终恢复手的功能至关重要。早期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时间长,限制了手指早期的关节活动,并发症多,现应用越来越少;相反,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采用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越来越多。掌骨骨折内固定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达到如下要求:(1)骨折尽可能地解剖复位,特别是关节内骨折;(2)较为牢稳的固定;(3)无创操作,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肌腱、神经及血供的干扰,减少各种并发症;另外最重要的是在牢稳固定基础之上的早期、无痛的功能训练,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

目前,有多种器械可用于骨折的内固定,克氏针在掌骨骨折的应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单根克氏针固定应用最多,对掌骨的多处骨折都可应用,手术操作简单,局部对位尚可,但缺点是不能防止旋转,稳定性较差,克氏针穿过掌指关节面及伸指肌腱,破坏关节面的光滑,以后掌指关节恢复功能比较困难。应尽量不用或少用。交叉克氏针固定适应证为非粉碎性的掌骨各部位骨折,特别是比较长的斜形、螺旋形骨折。优点是交叉固定掌骨骨折处,稳定性好,防止旋转,是不经关节的内固定,手指可早期活动。缺点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掌骨骨髓腔小,皮质硬,斜形钻针时易滑动、移位,需要比较熟练的操作。

国内学者[2,3]比较了不同内固定方法与骨折愈合的关系,表明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手部骨折,在表面强度方面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和压力均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AO内固定原则早在1958年提出,但发展到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则较晚[4],微型钢板固定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掌骨内固定物,适应证为掌骨干横形、短斜形骨折,优点是骨折对位、对线最好,复位准确,固定牢靠,能防止移位及旋转,多数情况下可不用外固定,手指可早期活动,有利于手部功能恢复。缺点是需要专用手外科的器械及二次手术取出微型钢板,费用稍高。国内学者[5,6]报道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手部骨折,临床获得了良好的关节运动功能。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笔者有如下体会:(1)手术入路。选用掌骨的侧后方入路,尽可能避免损伤指神经、血管及背侧伸肌腱及伸肌装置。而Berman等[7]用微型钛板固定掌指骨骨折时选用了背侧入路,将钛板放于背侧,其伸肌腱粘连发生率达12.5%。笔者认为选用侧后方入路并将钢板置于骨干的侧方较好。(2)手术中对于掌骨选用4孔2.0 mm微型钢板,对于不适合选用直钢板的部位选用微型髁钢板或螺钉固定,均达到了牢稳的固定效果。(3)术后功能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对于单纯骨折患者我们在术后即行最大限度的伸屈功能训练;对进行了神经、肌腱吻合的患者术后在石膏或支架保护下主动伸屈活动,从小到大,3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对软组织挫伤、水肿较重的患者则适当减轻活动范围。通过对30处掌骨骨折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临床观察发现,AO微型钢板螺钉对掌骨骨折提供了牢稳的固定,有利于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其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摘要:目的:为提高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效果。方法:笔者总结了2006~2008年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30例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共19例患者,30处骨折,闭合性骨折16处,开放性骨折14处。骨干部骨折用4孔AO微型钢板固定,干骺部骨折用T或L形AO微型钢板固定;大斜形或螺旋形、关节内骨折用螺钉加压固定。术后即行主被动活动。结果:术后22处关节活动达到优秀,其中,开放性骨折8处,闭合性骨折14处。8处发生了并发症,其中,开放性骨折6处,闭合性骨折2处。结论:AO微型钢板及螺钉为掌骨骨折提供了牢稳的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手功能恢复。

关键词:掌骨骨折,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Schaefer M,Sitebert HR.Finger and metacarpal fractures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I[J].Unfallch Trurg,2000,103(6):482-494.

[2]伍泽鑫,洪澜.掌骨骨折的治疗选择及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3):211-213.

[3]唐琪,朱付平.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南华大学学报,2007,35(6):840-842.

[4]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65.

[5]梁晓旭,沙德锋.手部骨折165例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161.

[6]赵新梅,姜世平.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3):477.

双固定螺钉 篇5

1 概述

腰椎滑脱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错位或全部的滑移。通常为了防止椎体向前滑动, 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交锁;然而, 若是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关节失去交锁作用, 就会形成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症引起临床症状的机制比较复杂,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脊椎滑脱在病因、病理、诊疗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能够导致腰椎滑脱的原因很多, 我们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分类法是Wiltse-Newman-Macnab分类法。该法将滑脱症分为五类: (1) 发育不良型, 腰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或椎弓有先天性缺损; (2) 峡部裂型, 病变在关节突间 (峡部) ; (3) 退变型, 由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不稳定而发生滑脱, 继发于已长期存在的退变性关节炎; (4) 创伤型, 椎弓根、椎板和关节突的急性骨折; (5) 病理型, 继发于全身的椎弓根病损。

在医学上, 根据病变基础不同还分为崩裂性腰椎滑脱和退行性腰椎滑脱。崩裂性腰椎滑脱又称为真性腰椎滑脱, 在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即峡部发生断裂, 使腰椎骨非为两部分, 前部分是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和横突, 后部则为下关节突椎板及棘突, 前部向前移动与后部分开后就行成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也称为假性腰椎滑脱, 它是指椎骨的峡部仍然保持完整, 但由于肌肉韧带的松弛, 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或其他一些原因使这个节段的关节突发生退变磨损、绞锁、功能丧失, 使该节段的椎体连带其上的各个腰椎骨一起向前移动而成。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50位患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 平均53.4岁, 研究时分组要求:年龄小于60岁为A组, 大于60岁为B组;其中男性17例, 女性3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 平均21.6个月。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31例, 崩裂性腰椎滑脱19例.滑脱程度:Ⅰ度25例, Ⅱ度22例, Ⅲ度3例。术前均有腰痛及活动功能受限, 均影响日常生活, 其中37例伴有下肢疼痛或下肢麻术。

2.2 临床表现

腰痛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一定患有此症状。下腰痛39例, 占78%;单侧或双侧肢痛27例, 占54%;大小便功能障碍3例, 占8%;膝键反射减退2例, 占4%。若患者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 也可能出现歇性跛行症状。

2.3 手术方法

全麻, 取俯卧位, 以患椎棘突为中心纵向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充分显露病变节段椎体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突, 安装腰椎滑脱复位系统, 椎弓根钉入钉点遵照解剖定位法, 入钉时的定向和深度也很重要。进针要准确、稳妥、缓慢, 椎弓根螺钉的定位点为上关节突外缘与横突中线交点, 螺钉向中线倾斜10~15°, 与终板平行。除去病椎椎板和肥厚的黄韧带使神经椎管扩大减压, 显露椎间盘。为了使滑脱椎体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而安装椎弓根钉并对其复位固定, 然后切除椎间盘, 并进行植骨融合。一般认为应减压和骨性融合比整复腰椎滑脱更重要。若有需要进行植骨的, 除了植骨床面要彻底去除软组织及皮质, 上关节突外侧部和关节突间部也均需要去除皮质, 以便在相邻椎体间得到良好的植骨床。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神经根, 严密止血。

50例手术操作中所用时间在90~150min, 平均120min。手术失血量在350~1200m L范围, 平均600m L, 术后伤口常规放置引流管36~48h, 患者服用激素、脱水剂、抗生素和神经营养性药物, 并摄腰椎X片了解内固定位置情况, 患者卧床五周左右可以戴腰围下地活动, 4个月后去支具活动。

3 结果

3.1 治疗原则

轻度滑脱者若无明显不稳定症状,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重度滑脱者, 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 采取手术治疗, 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手术的原则是减压、复位、融合和稳定脊柱;目的是稳定滑椎节段改善下腰痛、消除神经压迫、缓解或矫正畸形、确保脊柱稳定, 恢复脊柱生理功能。

3.2 融合率

目前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联合治疗, 其中应用PLIF后路椎间融合手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 可用于不需要椎管减压的患者以及曾做过手术、椎管内严重粘连的患者。其融合时植骨容易、操作简单, 且融合后减压彻底并能稳定脊柱, 术后并发症较少。TLIF手术入路在椎管外, 椎管内干扰小, 有利于后方植骨保持脊柱稳定性, 减轻了对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避免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和术后患者神经根引起的下肢麻木无力。

50例患者中影像学融合成功者36例, 融合率约为72.2%。5例为患者在无明显临床症状下自己要求去除内固定, 4例术后16个月去除内固定。术后随访时用JOA评分评定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L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的中长期疗效, 其中JOA改善率平均为67.4%。

3.3 患者满意度

平均随访21.6个月后, 2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效果良好;20例效果一般, 偶尔出现疼痛;仅2例术后出现持续性疼痛。总体满意率为91.9%, 其中31例患者 (62%) 对手术效果满意, 14例患者 (28%) 对手术效果基本满意, 4例患者 (8%) 认为手术效果一般, 1例患者 (2%) 认为手术效果差。

4 结论

虽然随着医疗的发展, 腰椎滑脱的诊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鉴于腰椎滑脱症手术的直接目的是稳定和减压, 但其临床实践中,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目前脊柱外科技术最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争论点是整复腰椎滑脱的时机、程度及方法。如何加强和维持椎弓根螺钉系统稳定性成为成为大众看点。

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对50例腰椎滑脱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分析, 笔者认为现在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合理、坚强的内固定器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 并联合治疗术, 进行植骨融合 (前路、后路椎体间或加侧后方横突间进行植骨融合) 。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于实践中不断总结, 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新建, 谭家驹, 廖绪强, 等.腰椎滑脱的减压、内固定与融合术[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2) :72~75.

[2]侯树勋, 史亚民, 刘汝落, 等.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747~749.

[3]赵勇.医学博士漫话-颈肩腰腿痛[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23~134.

[4]王春, 王以进, 郭卫忠, 等.“U”型棒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实验与临床应[J].颈腰痛杂志, 1998, 19:162~165.

双固定螺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60岁, 最小2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9例, 高处坠落伤30例, 砸伤17例;损伤椎体:T10椎体2例, T11椎体9例, T12椎体29例, L1椎体26例, L2椎体11例, L3椎体5例, L4椎体2例, L1、L2双椎体1例, T12、L1双椎体1例;骨折类型:单纯压缩性骨折19例, 压缩骨折伴脱位54例, 椎体爆裂骨折11例, 双椎体骨折2例。其中6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分类:A级12例, B级14例, C级19例, D级22例。就诊时间:24例在伤后当天入院, 32例在伤后3 d内入院, 22例在伤后1周内入院, 6例伤后2周入院, 2例伤后42 d入院。手术时间:12例骨折伴截瘫者入院当天急诊手术, 其余患者入院后1周内手术。

1.2 治疗方法

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 胸部及耻骨联合垫高, 腹部悬空, 以降低腹压减少出血。后正中切口入路, 以伤椎为中心暴露上下各1个脊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横突, 有时可见棘间韧带断裂, 椎板骨折。找到骨折相邻椎体的上关节突, 以上关节突的外缘与横突中线的交点为进钉点[1], 骨椎先与椎板平面垂直然后再与矢状面成12°~15°角, 缓慢钻入椎弓根, 深度以4 cm为限, 探测骨洞四壁, 确定骨洞恰在椎根内, 螺纹攻攻丝后, 拧入合适长度椎弓根钉。同样方法拧入另外3根椎弓根钉。对有神经症状的病例 (无神经症状可不予减压) 施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或椎管侧前方减压并探查此段脊髓及前方的骨折块, 如有用自制“L”形打击器给予向前压迫复位, 恢复椎管的容积。上连接杆, 拧紧椎弓根螺钉尾端螺母, 在拧紧螺母的过程中, 利用这一角度恢复椎体的正常曲度, 而后同步拧紧2根固定杆中部的撑开螺母, 增大椎弓根螺钉的间距, 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 骨折完全复位。暴露出骨折相邻椎体的横突, 将横突表面咬成毛糙面, 植上椎管减压时咬除的棘突和椎板骨折。冲冼手术视野, 严密止血。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深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包扎伤口, 术后常规抗感染, 止血治疗。术后24 h~36 h拔除引流管。卧硬板床, 在床上自由翻身, 1周后练习腰背肌, 6周后在腰围的保护下逐步坐起离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未发生定位错误, 损伤椎体高度及脊椎成角畸形矫正满意, 其中完全获得纠正63例, 残余5°~10°者23例, 其中52例患者手术后8个月~2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 平均13个月。未发生螺钉断裂, 折弯松动现象, 随访6个月~2年, 骨折椎体复位良好, 固定稳定, 矫正度无丢失。6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 按Frankel分级:除A级7例无恢复外, 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

3 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急剧上升, 同时常合并脊髓、圆椎及马尾损伤, 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胸腰椎骨折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椎正常形态和脊柱稳定, 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解除骨折块对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压迫, 保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有学者主张采用前侧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 植骨, 椎体间融合, 此入路可以直接去除凸入椎管内的骨折块, 并恢复脊椎的稳定性。但前方入路切口范围广、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技术要求高, 易损伤周围的一些重要脏器和组织, 操作难度大, 且前路钢板价格较贵, 一旦出现并发症很难处理, 采用后路椎管减压, AF系统复位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或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利用AF钉的角度钉及轴向撑开功能, 不仅能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在撑开过程中依靠完整的后纵韧带, 间盘纤维环及周围软组织, 在椎体被撑开的过程中, 后纵韧带等紧张后将后移进入椎管的骨折块挤入骨折椎体内, 使之复位起到椎管内减压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病残率。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复位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617~619

双固定螺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关节镜技术加闭合复位治疗髌骨骨折15例。其中男性6例, 女性9例;年龄16~39岁, 平均30岁。髌骨骨折横断形10例、斜形1例、粉碎性4例。入选标准:有外伤史, 确诊为髌骨骨折, X线片表现为两个主要大骨折块, 闭合性损伤, 青年和中年患者, 对外观美要求高的病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5d, 平均3d, 软组织肿胀尚不明显, 局部皮肤状况良好。排除标准:开放性损伤, 骨折粉碎严重,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5例随访6~64个月, 平均28.2个月。

1.2 手术方法

选择腰麻, 患肢预上气压止血带, 先不充气。常规先作膝关节前内外侧切口, 置入关节镜, 镜下先冲洗, 清除关节内凝血块和组织碎屑, 检查骨折断端和关节撕裂情况, 伸膝位修整髌骨骨折端间嵌入的撕裂纤维组织。然后用手法挤压髌骨、克氏针撬拨等方法达到大致复位。大布巾钳在骨折两端抓持, 在关节镜监视下, 调整骨折复位使达到解剖复位。对粉碎骨折, 先用其1.5mm克氏针将小骨折块复位固定, 防止其脱入关节, 然后行大骨折块复位。保留关节镜, 退出另一操作通道的器械, 膝前内外侧入口处进针, 平行钻入两枚克氏针, C臂机透视确认克氏针位置及深度满意后, 测量所需螺钉长度。沿一枚克氏针钻孔, 攻丝, 拧入直径4.0mm空心加压螺钉, 拔出骨导针。再用同样方法拧入另外一枚螺钉。检查髌骨骨折端平整。屈伸活动膝关节, 检查骨折固定可靠, 检查内外侧关节囊、支持带破口, 在破裂口外侧皮肤作小切口, 用可吸收线作外-内缝合, 通过小切口将缝线用小勾拉出完成小切口缝合修复。用射频消融损伤软骨, 清理关节腔, 充分止血, 退出关节镜, 下肢弹力绷带包扎, 结束手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h拨除引流管, 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功能锻炼。术后48h开始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术后3周内膝关节屈曲不应超过90°。术后4周扶双拐下地活动, 患肢部分负重。术后6周改单拐, 术后8周骨折愈合, 逐步去拐杖完全负重。

2 结果

平均术中出血量<50mL;手术时间45min~2h;术后住院时间5~10d;手术切口总长度>1.0cm, 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5~3个月;重返劳动岗位时间3个月。术后嘱患者门诊复诊随访6~64个月, 根据胥少汀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2]。优:无痛, 劳动功能正常, 4分;良:偶痛, 能力稍差, 3分;可:经常轻度痛, 2分;差:常痛, 失去劳动能力, 1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优:正常, 140°~150°, 4分;良:120°~140°, 3分;可:90°~120°, 2分;差:<90°, 1分。髌骨复位优:解剖复位, 4分;良:关节面错位<1mm或裂隙<2mm, 3分;可:关节面错位1~2mm, 裂隙>2mm, 2分;差:关节面错位>2mm, 1分。总评分:优11~12分;良8~10分;可5~7分;差<4分。随访结果, 优14例 (93.33%) 、良1例 (6.67%) 、可0例、差0例。

3 讨论

3.1 把握关节镜辅助下髌骨骨折微创手术适应证

空心螺钉固定术适应于骨折线位于髌骨中部的简单横行、斜行和纵形骨折的治疗。横形骨折也是髌骨骨折的常见类型, 约占髌骨骨折的66%[3]。因此, 关节镜辅助治疗可适用于多数髌骨骨折。而对于粉碎性骨折, 如骨折为两大块者才也可采用此方法。本组4例粉碎性骨折, 术中检查骨折固定可靠, 术后3周内给予制动, 等髌前软组织张力得到有效恢复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也达到了优良标准。对于骨折线偏于上下极的横行骨折, 很难把持4.5mm的空心螺钉, 可使较小的骨折块胀裂, 从而导致固定失效。有报道在关节镜下用可吸收线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获得满意效果[3]。笔者开展关节镜手术时间不长, 缺乏镜下应对复杂操作的经验。因此, 在病例选择上相对严格。笔者认为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髌骨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避免盲目镜下操作, 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加大局部创伤, 骨折复位固定不理想, 从而导致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后遗症增多。

3.2 手术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其前方和两侧包绕股四头肌腱腱膜, 浅面是髌前滑囊。髌骨骨折造成其周围附着的腱膜有不同程度的撕裂, 嵌于骨折端之间。关节镜下常规要清理骨折端之间的组织, 否则影响骨折端对合。笔者对15例患者均做了清理, 其中10例清理困难, 在髌旁另造了工作通道。国人髌骨解剖统计分析报告表明, 下常髌骨平均长度41.6mm, 宽度40.1mm, 厚度19.8mm, 为不规则椭圆形[4]。选用空心钉的长度在35~45mm、直径3.5~4.5mm。螺钉的长度以刚突出髌骨上极为度, 太长会刺激股四头肌腱, 太短侧固定不可靠。加压螺钉的螺纹段应完全跨过骨折线, 这样做符合AO加压固定的原理。为充分利用螺钉的拉力作用, 应将螺钉置于髌骨的张力侧, 即髌骨的前1/2侧。

3.3 手术效果分析

Makino报道了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5例髌骨折, 效果满意[5]。据Carpenter的实验研究,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是一种强度可靠的内固定方法[6]。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时, 术者可以通过关节镜准确评估关节面损伤情况和内固定稳定性, 通过关节镜清理关节腔, 不需要关节囊切开即可修理关节软骨及滑膜破损。本组3例做了关节软骨修复, 5例行髌内外侧支持带修复, 2例行半月板损伤修复。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无需切开皮肤及剥离髌前组织, 不会再次损伤髌骨血供, 有利于骨折愈合。对关节周围有软组织挫伤的患者, 关节镜减少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骨折分离>5cm, 股四头肌扩张部从髌骨内外侧撕裂, 不适于微创手术, 也有学者提出骨折分离>8cm, 需开放手术修补[7]。笔者认为, 股四头肌扩张部修复与术者对关节镜下的缝合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在没有把握作镜下修复的情况下可行开放手术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8]。

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是传统术式的一种改良。其具有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廉、固定可靠的优点, 又减少了传统术式中克氏针刺激膝周软组织限制早期活动、内固定容易滑脱、断裂等的不足, 手术创伤小, 外观好, 容易被患者接受。只要病例选择得当, 完全可以广泛开展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皮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 应用关节镜技术加闭合复位治疗髌骨骨折15例。其中男性6例, 女性9例;年龄16~39岁, 平均30岁。结果 术后随访6~64个月, 平均28.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根据胥少汀评分法, 优14例 (93.33%) 、良1例 (6.67%) 。结论 关节镜下经皮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出血少、副损伤少、复位确切、关节活动早、功能恢复快, 而且还可同时治疗膝关节内其他合并症。

关键词:髌骨骨折,关节镜,螺丝钉

参考文献

[1]Terry Canal, 王岩 (译)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485-2486.

[2]胥少汀, 于学钧, 刘树清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87, 7 (4) :309-311.

[3]许勇.关节镜监视下可吸收线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3, 9 (3) :266-267.

[4]刘宏滨, 宋一平, 童讯.髌骨微创螺钉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4) :409-410.

[5]Marino A, Pponte L, Muscolo OL, et al.Athroscopic assisted surgical technique for treating patellar fractures[J].Arthroscopy, 2002, 18 (6) :671.

[6]Carpenter JE, Kasman RA, Patel N, 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current patella fracture fixation techniques[J].J Orthop Trauma, 1997, 11 (5) :351-356.

[7]Tandogan RN, Demirors H, Tuncay CI, et al.Athroscopic assisted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of select patellar fractures[J].Arthrosc-opy, 2002, 18 (2) :156-162.

上一篇:双生子研究下一篇:消防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