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固定

2024-05-28

后路固定(共10篇)

后路固定 篇1

在脊柱骨折中, 胸腰椎骨折较多, 以T12~L2椎体最多, 易并发脊髓神经损伤, 致残率较高, 治疗胸腰椎骨折, 恢复椎体的高度和椎管容积是临床症状好转的关键[1]。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8 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 例, 男32 例, 女16 例;年龄18~67 岁, 平均33.7 岁。其中T8 2 例, T112 例, T1215 例, L1 17 例, L2 6 例, L3 2 例, L4 2 例, T12和L1骨折2 例。按McAfee分类, 楔形压缩骨折14 例, 稳定爆裂骨折19 例, 不稳定爆裂骨折12 例, Chance骨折1 例, 屈曲牵拉型损伤1 例, 平移型损伤1 例。术前脊髓功能分级 (Frankel分级) , A级8 例, B级8 例, C级10 例, D级12 例, E级10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2 例, 车祸伤20 例, 重物砸伤4 例, 平地跌伤2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2 h~7 d, 平均3 d。全部病例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片, 46 例术前行CT检查证实38 例不同程度骨块突入椎管, 造成脊髓神经根不同程度受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伤后12 d内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 AF内固定40 例, USS内固定8 例。42 例跨伤椎上下相邻单椎体固定, 6 例跨上下相邻两椎体固定, 最高椎弓根螺钉植入椎为T7, 最低椎弓根植入椎为L5。

1.3 手术方法

术中患者俯卧位, 后路进入, 准确判断伤椎上下相邻椎弓根定位标志[2]。用锐手椎保持矢状角0°, 即与椎体终板平行, 横突截面角为0°~15°, 分别置入4枚椎弓根钉, 术中X线证实进钉位置正确, 深度适中, 然后根据术前患者神经损伤情况、X线、CT扫描所示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碎骨块移位状态, 进行选择性椎管减压。对预计间接椎管减压有效的, 安装纵杆, 撑开复位, 达到有效减压。估计间接减压无效, 先后外侧入路探查椎管, 潜行扩大或向前锤击后突骨块, 恢复椎管容积, 然后再安装纵杆, 撑开复位, 固定[3], 同时椎旁及椎体内植骨, 植骨材料选用咬除椎板和棘突的碎骨块或用自体髂骨。手术时间60~150 min, 平均102 min, 术中出血100~1 200 mL, 平均出血400 mL。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7 d, 卧床4~6周后支具保护, 并进行渐进性扶拐下床活动。术后4、8、12、24周复查X线片, 术后1周、6个月复查CT片。

2 结 果

本组48 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24个月, 平均12个月。术后1~3个月拍片检查, 椎管探查的患者术后均行CT扫描复查。椎体高度完全恢复40 例, 恢复到椎体正常高度的2/3以上8 例。CT扫描显示椎管容积恢复90%以上38 例, 其神经损害者Frankel分级提高1~3级, 另10 例无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神经功能仍完全正常, 以椎弓根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 且螺钉水平面置入角与椎体终板之间的夹角小于5°为优, 小于10°且大于5°为良, 螺钉植入优良率为91.82%。根据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上位和下位椎体高度的均值计算出伤椎椎体压缩率A, 设术前为A1, 术后为A2, 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 (A1-A2) /A1100%, 恢复率等于100%为优, 大于75%为良, 小于75%为差。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平均值为94.8%, 术后8~24个月取出内固定, 其中1 例术后16个月脱钉, 1 例术后18个月断钉, 均手术取出内固定, 2 例出现椎体再压缩, 压缩高度小于正常椎体高度1/3, 给予保守治疗 (见表1) 。

3 讨 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手术创伤小、短节段三柱固定的优点, 通过间接减压, 还可以避免破坏骨性结构[4]。手术的关键是椎弓根螺钉一次性准确置入, 螺钉理想位置应平行并贴近椎体终板, 完全在椎弓根内, 螺钉长度

应超过螺钉通道 (从椎弓根至椎体前缘进钉的长度) 80%以上, 以保障螺钉的稳定, 正确判断节段和选择入点很重要。用锐手锥保持矢状角0°, 即与椎体终板平行, 横突截面角0°~15°, 术中穿刺时依靠手感配合X线透视调整椎弓根螺钉水平面置入角度和矢状面置入角度。X线证实进钉位置正确, 深度适中, 复位时充分利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的钉杆角及三维可调原理, 按手术需要完成水平面的平移复位、矢状面的屈伸复位、纵轴面的撑开和加压复位。

选择性椎管减压。胸腰椎骨折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柱不稳定, 大多数新鲜的胸腰椎骨折, 正确应用较简单的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可使伤椎达到正常的生理前突和前中柱高度同步恢复, 同时, 由于前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等组织充分伸展牵张, 带动移位进入椎管的骨块复位从而达到间接椎管减压作用。间接椎管减压避免进一步破坏脊柱稳定性, 不干扰脊髓。椎管受压小于矢状径的30%时, 单纯前中柱的完全复位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椎管矢状径的复原, 骨折块侵占椎管大于等于50%者后纵韧带基本断裂, 此类骨折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撑开椎体手术无法使骨块达到满意复位[5]。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椎管内脊髓前方受压大于等于50%, 椎管内有骨块游离, 间接复位效果不佳, 应行后外侧入路或切除椎板探查, 根据情况采取挖潜法或锤击骨块复位, 以保证减压彻底, 即直接减压达到有效椎管减压[6]。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后外侧植骨与未植骨, 我们进行随访后发现, 后者效果不满意。分析原因发现, 部分患者骨折复位固定后虽然X线显示椎体高度恢复, 但CT显示椎体内存在空虚部分或呈“空壳样”, 并且始终不能被骨质充填, 此类患者伤椎的抗压稳定性较差, 术后易出现椎体再压缩, 应进行伤椎椎体内及椎旁植骨。

并发症。a)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r vein thrombosis, DVT) 。导致DVT有下列原因:凝血功能激活、静脉血液淤滞和内皮细胞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有外伤史, 尤其是有脊髓功能损害者, 伴有下肢功能障碍, 肢体活动受限, 压迫下肢静脉;手术创伤大、出血多, 循环中血流常淤滞或灌注不足。本组2 例术后8~12 d出现下肢肿胀, 彩色B超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 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及理疗后好转。b) 术后脱钉、断钉、钉弯曲。我们分析有下列原因:螺钉植入位置不标准、过度复位增加钉杆的预应力及椎体内空虚使椎弓根螺钉过度负荷;术后早期活动或活动方法不当;不能有效保护伤椎;不能按时取除内固定。我们主张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应用支具保护, 增加脊柱负荷必须循序渐进, 避免不合理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景光, 李超.干阜生.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3) :216-217.

[2]Weinstein JN, Spratt KF, Spengle D, et al.Spinalpedicle fix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roentgeno-gram-based assessment and surgical factors on suc-cessful screw placement[J].Spine, 1990, 15 (3) :251.

[3]李印良, 宁漱岩.徐莘香, 等.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杆角椎弓根骨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2 (15) :122-123.

[4]何飞, 黄河, 王云, 等.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4) :425-426.

[5]王国正, 刘锦波.田进等.S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1) :61-62.

[6]唐天驷, 钱忠来.我国脊柱外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8, 8 (1) :3-4

后路固定 篇2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病人经常会发生神经损伤和椎管狭窄,病因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交通事故、坍塌压伤、外力砸伤等情况造成的,为了能够使神经减少损伤,而且让脊髓神经尽快回复原有功能,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保证脊柱能够重新稳定重建,2008年1月~2011年6月150例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明显,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手术的15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出现椎弓根小、严重骨质疏松、椎弓根先天缺失、椎弓根发生骨折、细菌感染、金属过敏的情况。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2~53岁,平均41.3±2.5岁。患者入院时都进行x光和CT检查,确定椎体所损失高度、占位和椎管内发生突入的骨块、脊髓是否受压以及损伤程度。

1.2方法

患者手术时先进行全麻或是硬膜外连续麻醉,取俯卧位置,胸及髂部两侧均垫高,脊柱后正中位置作为常规的手术切口,切口长度需要将受伤椎体和上下各一椎体暴露出来,使用定位法,取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横向突起中线位置和关节突外侧缘相交点位进钉,于胸椎小关节所在中线位置和下侧相交点的外部3mm地方进针,进针时必须和上下终板相平行,方向则需按照10度胸椎横向角与5~10度腰椎横向角作为基础准度,使用x线确定导针进入的准确位置,然后测量导针长度,选择合适的椎弓根螺钉,去除导针后攻丝,使用平头小克氏针探查隧道前端、四壁,确保骨髓道在椎弓根里,4枚椎弓根螺钉需按规定拧入,并进行椎管减压。根据手术之前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如果椎管占位没有达到1/3、没有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者,需要复位、撑开,运用横连和连接棒进行固定;占位已经超过1/3,而且脊髓神经发生损伤者,需要椎板减压,进行椎板间、横突间的骨融合,并且保留关节突;如果椎体骨折连续不低于2个的患者,实施8钉或是6钉2棒长节段来进行固定复位。手术之后在48小时内按照常规连续性进行负压引流,引流量在低于50ml的时候可以拔除引流管,静脉滴注3d的20mg/d地塞米松,半月内卧床休息,然后依靠扶拐开始下地锻炼,活动3个月可以去除支具[1]。

1.3数据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h,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是400ml,患者出院之后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结束随访发现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脊髓神经都有了很大提高(2~3级),椎体高度前后缘由手术前的34.2%、73.9%提高到了91.3%、96.6%,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实施植骨治疗,治疗结果良好,所以患者都没有发生断钉断棒现象,亦未出现感染。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非常见到的脊柱外科型骨折,伴随有脊髓神经损伤和椎管狭窄,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骨折愈合和恢复脊髓神经功能都有较好的作用,目前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就是实施椎管的彻底减压,减少骨性发生畸变几率,尽早恢复脊髓神经的作用,避免出现后遗症。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是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方式,直接减压需要实施手术进行前方和后侧路的减压,此种方法有很大的手术创伤、手术过程有较大出血量,容易损伤神经[2]。间接减压则是需要后路内固定器械矫正畸形,后纵韧带在伸展的时候自行将椎管内占位物复位,使得椎管内减压。后路内固定术在理想状态下操作非常简单、而且花费时间少、牢固定位而且使椎骨复位、椎管减压,骨折能良好愈合,而且不会产生畸形及复发,使得下床锻炼更早,康复更快。

本文研究可以发现,手术中采用定位进钉,而且进行手术之前都进行了详细的椎体检测和研究,损伤椎体的情况以及其周围变化都有详尽的判定,而且有着明确的变异和畸形定位,手术之后,也要进行进针和螺钉的确定,并且根据椎根弓位置进行判定。进针的深度需要保持在椎体60%~80%,保证,胸腰椎三柱稳定,而且能够避免进针损伤大血管。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可以发现,在随访之后结果发现患者治疗后的脊髓神经都有了很大提高(2~3级),椎体高度前后缘由手术前的34.2%、73.9%提高到了91.3%、96.6%,都没有发生断钉断棒现象,亦未出现感染。手术时间平均为1.5h,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是400ml。方便操作,其结构较为简单、可靠稳固、且手术所需时间少、出血量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健,卢东辉,罗柏清,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

[2]范义平,陈恩祥,蒋泰媛,等.后路钉棒系统在胸腰椎骨折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2008,29(3).

后路固定 篇3

关键词:前路固定,后路固定,脊柱结核,神经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手段也多样化, 而最主要的是药物联合手术治疗, 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前路固定手术及后路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 为今后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的44例患者均在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 全部经CT、X线等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 将44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男12例, 女10例, 年龄30~69 (45.2±3.5) 岁, 病症类型包括:腰骶椎型13例, 胸椎型5例, 胸腰椎型4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1例, 年龄28~68 (44.9±3.2) 岁, 病症类型包括:腰骶椎型12例, 胸椎型6例, 胸腰椎型4例。两组症状类型均为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背疼痛等, 两组年龄、性别、症状类型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以气管内插管全麻, 使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右侧斜卧位, 从左侧进入, 根据病症类型选择不同的切口, 胸腰椎为通过胸膜外胸膜及外腹膜切入、腰椎以腹膜外切入、胸椎则由胸腔切入。消除椎间盘、椎体及病灶组织, 并用氯化钠冲洗干净, 利用椎管缓解脊髓压迫, 将神经根、硬膜囊露出, 清除椎管内部肉芽。后以自体肋骨进行植骨, 也可用髂骨植骨, 完成前路内固定后放置药物对抗病灶区结核。对照组操作流程与观察组基本类似, 体位为仰卧, 腰骶椎以倒八切口方式经腹膜切入, 腰椎则通过腹膜的低肾切口进入。脊髓减压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实施后路椎弓钉内固定术, 之后植骨并进行抗结核操作。以上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后2个月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并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的植骨矫正和神经功能康复效果, 以Frankle为神经功能康复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术后1~2年随访发现, 两组患者经过X线片复查均愈合, 两组植骨恢复时间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从X线片反映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来看,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神经康复效果Frankel中两组在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中的主要病症类型, 是因为结核感染及循环障碍所引发, 近年我国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 脊柱结核的治疗方式也出现了改变。而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加入了内固定, 能够抑制椎骨的畸形进程。而此类手术又由前路和后路两方面组成, 两种内固定形式的治疗目的相同, 均是为了矫正脊柱的形态, 并且消除结核病灶。两者相比前路手术更加能够较为彻底地清除病灶, 并且矫正脊柱;后路内固定则能够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其脊柱矫正效果强于前路内固定。

有关文献研究发现, 前路固定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神经康复方面均优于后路固定, 唯一不足就是前路固定的矫正能力不如后路固定, 使用后路固定术能够让患者尽早下床进行运动。另外就手术入路来看, 前路、后路、前后两路联合的方式均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但是前路及联合入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容易引发并发症, 同时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当前选用后入路治疗的性价比较高, 在未来临床治疗中还要进一步观察。

本次研究发现, 前路固定和后路固定术后植骨恢复时间基本相同, 而后凸畸形方面明显是后路固定的效果更加显著。神经康复方面术前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术后前路固定的康复效果较好。可见, 前路固定术对于患者神经康复有较大的益处, 而脊柱结核的矫正治疗还是应该选择后路固定, 总的来说, 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晓魏, 颜志坚, 麦伟, 等.不同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9) :20-21.

[2]秦雨, 赵刚, 和桓德, 等.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35 (1) :80-81.

[3]黄凯.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7 (12) :1485-1486.

后路固定 篇4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复杂多阶段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确切术式,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临床随诊发现采取此术式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软组织瘢痕侵入等致二次椎管狭窄以致症状复发,据梅伟等[1]统计占0.46%左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复发症状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二次医疗的负担。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以维持此术式有效开门的方法,在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对照组(传统术式)比较有明显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式34例,其中开门后行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组18例;单纯行传统悬吊固定组16例;钛板固定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6~74岁,平均60.4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2.8年。悬吊固定组中:男14例,女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8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3.2年。主诉四肢麻木无力者20例,行走不穩者22例,躯干束带感11例,小便功能障碍4例。查体:四肢肌力减退者18例,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28例,Hoffman征阳性25例,Babinssk征阳性23例。MRI显示颈椎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3节段6例;4节段17例;多阶段后纵韧带骨化11例;黄韧带肥厚、钙化12例。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一致,并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颈后正中入路,拨开椎旁肌肉,显露C2-C7至关节突及两侧侧块,咬除减压段各椎体大部棘突,用磨钻于C3-C7双侧椎板开“V”形槽,(常规将症状较重一侧开门,症状较轻一侧为门轴)。门轴侧磨透半层椎板,开门侧磨穿全层椎板后,掀开椎板使门轴侧剩余椎板人为骨折,以使椎管扩大、脊髓彻底减压。悬吊固定组:棘突打孔,丝线捆绑固定于门轴侧关节囊及肌肉上,以悬吊椎板维持开门。钛板固定组:选微型重建钛板(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FJA-Ⅱ型)塑形后,用直径2.0mm、长4-5mm微型自攻钛钉将钛板固定于相映侧块及抬起的椎板上,术中用神经剥离子探查椎板固定钉长度是否合适。常规冲洗伤口,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伤口。术后佩戴颈围保护3个月。

1.3 随访及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方法(JOA 17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出两组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的差别。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优良率:改善率≥75%者为优,50%≤改善率<75%者为良,25%≤改善率<50%者为可,改善率<25%者为差。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了18个月以上的连续随访,两组患者平均改善率及优良率短期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表2、表3、表4),但6个月以上的改善率及优良率存在明显差异性,钛板固定组的改善率及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悬吊固定组。

3 讨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是比较经典的传统术式[2],自日本学者开展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在对采取传统悬吊术式患者的术后随访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现象,而致短期症状复发或者缓解不彻底[3]。我院自2005年在对该术式加用微型钛板固定改良后,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分析原因如下:①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维持开门更牢固,更有效,可有效维持至达到门轴侧骨性愈合及软组织瘢痕愈合粘连所需时间,以减少术后6个月内再关门发生率。②微型钛板支撑固定,使开门侧人为椎板成形,使得裸露的硬脊膜加以保护,可有效阻挡术后软组织及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以防二次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以致症状复发[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中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梅伟,杜良杰,等,颈椎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并发症及防治对策,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第12卷第1期:50—51

[2] HirabayashiK,SatomiK.Operative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expansive open do or lam in op last y[J],Spine,1988,13:870-876

[3] 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1

后路固定 篇5

1.1 基础研究

侧块位于颈椎体的后外侧、椎弓根和椎弓的结合部, 由分别向头侧突出的上关节突和向尾侧突出的下关节突组成, 左右各一。其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较多, 内侧有颈髓, 前内侧有椎动脉、颈神经。Pait等研究认为, 侧块横径为14.4mm左右, 纵径为15.3mm左右;并依据椎动脉及神经根的走行将侧块背面分成内上、内下、外上及外下四个象限。椎动脉投影走行于内上和内下两个区域内, 颈神经根从侧块前方通过, 位于椎间孔的下部并占据了横突间孔的下半部, 其投影走行于内上、内下及外下三个区域内, 只有外上象限无重要解剖结构通过, 是安全区域, 螺钉尖端在此区穿透关节突前方时最为安全。

1.2 临床应用

不同学者设计了有多种置钉方法, 其主要区别在于螺钉进钉点位置的选择和螺钉在侧块中的轨迹及进钉深度的不同, 主要包括: (1) Roy-Camile法:进钉点位于侧块背面中心, 外斜10°, 垂直于侧块进钉, 进钉深度为11.3~15.7mm; (2) Magerl法:进钉点为侧块背面中心内上2~3mm, 外斜20~30°, 上斜40~60°, 进钉深度为13.8~16.0mm。

1.3 生物力学

在生物力学方面, 根据Danis的脊柱三柱理论, 侧块螺钉通过钢板固定小关节突, 重建了下颈椎中后柱的稳定性。Heller等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比较了不同种类螺钉的抗拔出强度, 发现穿透双层骨皮质时较单层骨皮质具有较大的抗拔出力, 较单层皮质骨强20%, 且直径3.5mm的皮质骨螺钉的力学性能及抗拔出强度最大。

由于螺钉的入钉点和进钉方向远离椎管, 尚未见脊髓损伤报道。椎动脉损伤主要是与进钉方向错误有关, 而神经根症状主要发生于双皮质螺钉固定并且与螺钉植入造成侧块移位有关。

2 下颈椎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

2.1 基础研究

颈椎弓根的形态学测量数值已有较多文献报道, 内容包括颈椎弓根的高、宽及长度;颈椎弓根内松质骨的高、宽;颈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至椎体前缘骨皮质的距离等, Panjabi等进行颈椎椎弓根内径的解剖学测量发现C3和C4内径最小, 平均约3mm, C7椎弓根内径最大, 平均约5mm, C5和C6居中, 平均约3.5~4.5mm, 并提出决定椎弓根钉的稳定性及抗拔出力量主要是由其内径来决定, 而不由外径大小决定。Xu等对20具尸体颈椎椎弓根与神经和硬膜位置关系进行了解剖测量, C3~C7椎弓根与硬膜和上位神经根无间隙存在, 与下位神经根间隙仅在1.4~1.6mm范围内, 因此椎弓根钉从椎弓根上方和内侧穿出比从下方穿出更易损伤神经。

2.2 临床应用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颈椎椎弓根做了大量形态学与生物力学研究, 提出了以下几种置钉方法: (1) 标准置钉法:根据侧块的局部解剖标志对进针点做精确定位, 用微型电动磨钻去除进钉点骨皮质, 确定进钉方向,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用钻孔器钻入椎弓根, 选择适当直径的椎弓根螺钉按照钻孔方向置入。 (2) Abumik方法:C3~C7进针点为固定椎的上位椎的下关节突下端的略下方侧块外缘向内约5mm处, 与椎体矢状面成25~45°, C5~C7与上终板平行, C4针尖端略向头方倾斜, C3较C4再略向头方倾斜。 (3) 王东来等以颈椎关节突背面外上象限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进针点在C3~C6位于关节突背面外上象限的中点, C7位于中垂线接近上关节面的下缘。进钉方向与矢状线的夹角C3~C6为40~45°、C7为30~40°;水平面的方向为C3~C7与上终板保持平行。还有椎板开窗探查法, 计算机三维导航系统法等。

2.3 生物力学

颈椎椎弓根是颈椎最坚强的骨结构, 椎弓根皮质骨呈筒状, 中间围有少量松质骨, 这一结构对置入其中的螺钉有很好的“握持”力。Jones等比较了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力, 结果表明椎弓根螺钉平均拔出力为677N, 而侧块螺钉平均拔出力为355N, 椎弓根螺钉抗拔力明显强于侧块螺钉。生物力学研究表明, 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前路钢板螺钉、后路棘突钢丝和侧块螺钉钢板甚至前后路联合固定等内固定方法。

颈椎椎弓根内邻脊髓、外邻椎动脉、上下有神经跨越, 因此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的损伤。

3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

3.1 基础研究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是由上位颈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位颈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上下关节突层叠成关节柱。刘观焱等对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进行形态学评定认为, 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关节面的高度为8.3~10.3mm, 宽度为10.5~12.6mm;下关节面的高度为8.9~9.6mm, 宽度为10.8~12.5mm。

3.2 临床应用

关于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DalCanto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尾侧2mm为进钉点, 进钉角度为尾倾40°, 外倾20°;Masakazu技术:以侧块中、上1/3中心点为进钉点, 进钉角度为尾倾60~80°, 外倾0°。刘观燚等对20具尸体颈椎标本行关节螺钉固定后发现,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 (37.3±5.0) °, 在冠状面外倾平均 (16.6±4.6) °。国内有学者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 螺钉长度从C3~C4向C7~T1呈下降趋势, 由16.9mm降至15.7mm, 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 在C6~C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 6 m m以上长度的螺钉, 以避免过长的螺钉损伤脊神经根。

3.3 生物力学

在生物力学上, 由于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为多皮质固定, 螺钉握持侧块背侧皮质骨、上下关节突的软骨下骨及尾侧侧块的腹侧壁, 经过了坚硬的上、下关节突4层皮质骨, 比松质骨成分占多数的侧块螺钉的钉道质量要好, 因而具有更大的拔出强度和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另外, 国内有学者比较了下颈椎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和4层皮质固定这两种固定方式的最大轴向拔出力, 结果发现经关节螺钉4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30N, 而3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12N, 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固定可能在减少和避免置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既可在钉板系统或钉棒系统中应用, 也可以单独应用, 且具有四层皮质骨固定的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 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摘要:颈椎后路钢板螺钉是一种有效的颈椎内固定技术, 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缺损, 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侧块螺钉目前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 颈椎弓根螺钉和经关节螺钉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对其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生物力学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技术,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Pait TG, Mcallister PV, Kaufman HH.Quadrant anatomy of the articular pillars (lateral cervical mass) or the cervical spine[J].J Neurosury, 1995, 82:1011~1014.

[2]魏亦兵, 周建伟, 张志玉, 等.下颈椎侧块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 21 (1) :97~98.

[3]邓长康, 张功礼, 王渡, 等.侧块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9) :657~661.

[4]王东来, 唐天驷, 黄世忠, 等.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11) :659~662.

[5]Jones EL, Heller JG, silcox PH, et al.Cervical pedicle screws versus lateral mass screws.Anatomic feasibility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J].Spine, 1997, 22 (9) :977~982.

[6]王东来, 唐天驷, 黄世中, 等.五种颈椎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1999, 37:301~303.

[7]刘观焱, 徐荣明, 马维虎, 等.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 (2) :140~144.

[8]Takayasu M, Hara M, Yamauchi K, et al.Transarticu1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Spine, 2003, 99:132~136.

[9]刘观燚, 徐荣明, 马维虎, 等.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677~681.

后路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68例, 将其作为该组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该组患者中, 男47例, 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22~5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的致伤原因如下:汽车相撞致伤患者21例, 摩托车致伤患者13例, 高处坠落伤患者15例, 重物砸伤患者19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 d~1周不等, 平均2.8 d。该组患者的损伤部位和类型如下:第7颈椎爆裂性骨折、第7颈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第1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本组患者在入院之后1~3 d进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疗, 而观察组患者则运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具体的临床治疗过程如下: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并使其保持腹部悬空的俯卧位。手术前对患者进行X线拍摄, 以便更好的了解患者脊柱侧位的具体情况。将0.5 m L的美兰溶液注射在患者的伤椎棘突上面, 不需将针头拔出, 在拍片之后再行拔出即可。根据针头所在的具体位置详细的确定患者伤椎, 以尽可能的不扩大患者的手术切口, 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取患者的后方正中切口, 并以其伤椎为中心, 使上、下椎体的棘突、椎板和横突等充分显露。接下来为患者进行椎弓根定位, 与此同时, 还应该注意进钉的具体方向和角度, 并适当的撑开椎体。需要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的患者, 在进行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后, 则可以进行椎管探查, 在有效的清除水肿之后, 可进行横向连杆的安装, 最后进行后外侧的植骨融合, 并逐层关闭切口即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运用了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论在临床治疗有效性, 还是在临床治疗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34例患者中, 手术治疗显效的为21例, 手术治疗有效的为12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与对照组患者的19例, 19例和14.71%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数据见表1。

3 讨论

脊柱骨折是现代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极为严重的骨折之一, 其临床治疗最为有效的方式为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十分安全与有效的手术范式, 其主要适用于新鲜、不稳定的腰椎骨折患者, 或者是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2]。椎弓根螺钉经过患者的椎弓根进入到其椎体内, 不仅贯通了患者脊柱的三柱, 且能够较为有效的控制脊柱三柱的复合结构, 从而为其提供坚强的内固定, 使其获得多平面的稳定[3]。此外, 此种方式还有助于患者后凸畸形的矫正, 恢复其椎体高度, 并为患者的椎管重建提供空间。

在为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术的时候, 需要注意如下的注意事项:其一, 为患者放置上钩的最佳位置是其胸椎的下关节突, 而为患者放置下钩的最佳位置则是其腰椎的椎板上缘处;其二, Harfington棒应该进行适当的弯曲, 并以患者脊椎的生理弧度为主要依据, 以有效的避免脱钩;其三, 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 不应该在过度撑开的情况下进行骨折复位, 以免使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其四, 在为患者进行内固定时, 最好不要单棍放入, 以免导致患者脊柱不稳, 进而加重其临床症状[4]。此外, 最好在为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的同时为其进行植骨融合, 可以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运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来治疗脊柱骨折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 例如脱钩、断棒以及骨质疏松等。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其一,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 可以适当的多给予其经椎板下的钢丝固定, 此外, 也可以给予患者经棘突根部贯穿钢丝的固定方式, 以有效的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出现;其二, 改良的Harrington棒以及椎弓根螺钉相结合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二者的结合使用不仅在稳定性上优于单独使用, 且其在抗横向载荷以及抗旋转等方面均较为有效, 两种固定器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脱钩和断棒等并发症的发生[5]。

综上所述, 后路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极为有效的方式, 其具有解剖简单、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临床特点。通过椎弓根螺钉来对脊柱骨折进行治疗, 不仅固定的节段较少, 其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脊柱功能, 对于患者而言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在为患者的手术中, 掌握好临床适应症及手术技巧, 给予患者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 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广团.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0) :23-24.

[2]范伟力, 柳峰, 刘明永, 等.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疗效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371-373.

[3]向春山.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76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4) :83.

[4]邹德威.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2) :118-120.

后路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26例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实施治疗。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6例, 年龄为24~65岁, 平均年龄为 (41.5±2.7) 岁, 骨折原因为:车祸伤为3例, 重物砸伤为19例, 高处坠落伤为8例。神经损伤程度分级为:1例A级, 3例B级, 15例C级, 6例D级, 5例E级。治疗组26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5例, 年龄为26~68岁, 平均年龄为 (42.5±3.1) 岁, 骨折原因为:车祸伤为8例, 重物砸伤为7例, 高处坠落伤为11例。神经损伤程度分级为:2例A级, 3例B级, 8例C级, 9例D级, 4例E级。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 被确诊为脊柱骨折患者, 其中发生骨折部位多为:胸腰椎合并为10例, 腰椎为32例, 胸椎为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全麻实施治疗, 取俯卧体位, 腹部悬空。术前对脊柱侧位拍摄X线片定位, 给予患者体位复位。沿伤椎中心做后正中切口, 同时于棘突两侧对椎旁肌实施分离, 将伤椎以及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显露处, 采用Weinstin定位法, 对椎弓根螺钉钉入点,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于伤椎相邻上下椎体两侧做出钉孔, 要求其横切面角5°~15°以及矢状角0°。胸椎治疗采用Cinotti法, 在关节突关节以及横突上缘中、外1/3交界点处放置椎弓根钉。腰椎治疗采用Magerl进钉方法, 于横突中部水平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垂线的交界点处将螺钉钉入。治疗组患者椎弓根椎体内进行植骨, 于伤椎两侧向椎体内钻孔, 将骨道进行扩展, 将符合一定规格的骨粒植入椎体空腔内。对照组患者在椎管降压后, 将小关节突周围关节囊彻底去除, 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实施植骨, 并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 将切口关闭。术后2~3d内将负压引流管拔出, 术后给予患者营养神经、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术后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卧床休息3个月, 根据骨折恢复状况实施腰背肌功能训练, 定期进行复查, 然后通过X线对其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于手术前后以及随诊时对患者行X线检查, 记录并测量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根据相关VAS评分标准, 对患者的腰背疼痛程度, 其中无痛为0分;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疼痛明显, 会对正常的生活休息造成一定影响, 尚忍受;7~10分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至 (93.8±1.9) %、 (95.7±2.1) %, Cobb角为 (6.5±2.5) °, 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随之引发的交通事故或建筑施工事故等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脊柱损伤病症发生[2]。在脊柱病症中, 腰椎与胸椎较为常见的脊柱骨折部位, 会导致患者脊柱丧失承载能力[3],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丧失、运动障碍, 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瘫痪症状[4]。采用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可对伤椎病症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实现脊柱复位以及减压等目标, 有利于患者正常的身体功能恢复[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至 (93.8±1.9) %、 (95.7±2.1) %, Cobb角为 (6.5±2.5) °, 对比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实施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有利于实现伤椎高度的恢复, 同时避免后凸矫正角度丢失发生,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26例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实施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 以及VAS以及Cobb角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与对照组对比, 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复查时, 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实施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 有利于实现伤椎高度的恢复, 同时避免后凸矫正角度丢失发生,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王广辉, 游嶔, 郭坤营.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8) :106-107.

[2]谢宗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2) :95-96.

[3]王大民, 肖克明, 邵楠.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6) :1168-1170.

[4]张旭光, 冯云, 侍明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43 (32) :823-825.

后路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100例,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5~68 (42.38±2.25) 岁。观察组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33~69 (42.95±2.16) 岁。患者均在住院后的4~7d进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外侧骨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治疗。

1.2.1外侧骨融合术治疗方式

手术之前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控制, 清除患者骨折部位的关节囊, 使用同种异体骨进行植骨治疗。植骨相关操作完成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 放置引流管之后缝合伤口即可。手术接护手的72h拔出引流管, 进行常规的营养和抗感染治疗即可。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静养, 并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进行肌肉功能训练。

1.2.2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

全身麻醉患者, 手术之前使用X光线进行检查、体位复位。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俯卧位方式进行手术。手术的切口在伤椎的中心部位, 在棘突的两边对伤椎的椎旁肌进行分离, 使用Weinstin定位法将椎弓根螺钉钉入, 在伤椎相邻的两个椎体上进行钉孔, 按照手术的方式进行手术、拓宽骨道之后进行植骨治疗。植骨治疗的方式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手术之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和Cobb角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朝着更加严重的趋势发展,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21例, 好转20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患者痊愈25例, 好转2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性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手术之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和Cobb角等详细情况。见表1、2。

3 讨论

在临床中, 脊柱骨折情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外界因素引起的, 病情情况复杂。此种疾病多发的患者为男性, 并且青壮年较多, 脊柱骨折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处跌落时臀部或足着地、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发生骨折;少数由直接外力引起[1]。脊柱骨折严重的患者会面临着截肢、瘫痪的危险, 情况较轻的患者也会留下慢性腰痛的病根,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通事故伤害、建筑事故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 因此, 脊柱骨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2]。因此怎样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有效地治疗, 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成为临床乃至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临床中治疗的方式就是进行手术治疗, 常规的手术方式就是外侧骨融合术。虽然此种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治疗的目标, 但是不良反应情况相比之下较多, 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3]。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出血量较少, 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 入路较为简单, 减少了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4]; (2) 能够同时对前、中、后三柱进行固定, 力学性能加高, 三位固定的效果较好。 (3) 手术固定方式属于短节段性固定, 患者的活动度情况不会受到脊柱融合的影响, 并且还能够在早期对损伤进行矫正。 (4) 此种手术方式治疗操作较为方便, 手术视野暴露充分, 安全性能较高。

但是,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有适应症, 例如在临床应用中,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常会产生椎管狭窄、脊柱畸形、压迫脊髓的情况发生, 这样不仅破坏了三维空间结构[5], 还对患者相关功能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需要将三维空间进行复位, 重新稳定脊柱的平衡性。另外, 此种手术方式虽然属于微创手术的一种,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前需要认真制定相关的手术方案; (2)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操作, 注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正确使用方式; (3) 全面了解患者椎体情况、椎弓根的大小情况、破坏程度等。手术前常规的CT扫描检查、仔细阅片能够做到这一点[6]。

综上所述,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中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伤椎高度的恢复、改善Cobb角情况, 降低VAS评分, 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尚博, 郑建红, 方继锋, 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4) :3793-3794.

[2]张晓冬, 方剑利, 庄汝杰, 等.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椎体真空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骨伤, 2011, 24 (7) :557-559.

[3]王斌, 杨忠.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78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8) :1216-1217.

[4]翟成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32 (14) :100-101.

[5]叶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2) :145-146.

后路固定 篇9

【关键词】枢椎;齿状突新鲜骨折;非融合钉棒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70-01

齿状突Ⅱ型骨折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多为不稳定性骨折,大多需要手術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目前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前者可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是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齿状突Ⅱ型骨折均适合采用该种手术方式;后者丧失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是既往无法适用前路手术补充选择术式。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我们尝试对18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单纯寰枢椎钉棒固定,术中不行植骨融合、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收治不适合前路术式的18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7~78 岁,平均42 岁。均为外伤,平均住院天数10d。患者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均无明显肢体功能障碍。均摄张口正位、颈椎正侧位X 线片,颈椎CT、MRI 平扫等检查,影像学均显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术前行颅骨牵引。

1.2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俯卧位, 颈椎适度前屈位,颅骨外固定架固定颈部于轻度屈曲位,术中持续牵引,重量3 ~5 kg.颈后正中纵切口,由枕后隆突至C4 棘突,切口长约6~8cm,骨膜下剥离,向两侧显露枕骨、C1双侧后弓、C2双侧块,保留颈半棘肌在C2 棘突的附着。准备寰椎和枢椎螺钉钉道, 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为位于寰椎“ 椎弓根”横径的中点外侧2.0 mm处的纵垂线(恰好在枢椎侧块的中线) 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3.0 mm 的水平线的交点,在冠状面内倾10°~15°,在矢状面上倾5°~10°,枢椎的进针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一般内斜均15°,上斜25°。透视证实齿状突骨折及寰椎移位均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后不再进行植骨,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1、2、3月复查X片,术后第6个月后每隔3月复查一次CT,证实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全麻下取俯卧位,沿原颈后正中纵切口,暴露并取出螺帽及连接棒;将颈椎置于过屈、过伸位,透视证实无寰枢椎间不稳和脱位后,取出寰枢椎螺钉,关闭切口。

2 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短节段钉棒固定,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一期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1个月,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颈椎旋转活动受限, 左、右旋转均约30°~45°,平均约42°,末次随访CT 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期术后8-11 个月行二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取出术,术后复查X 线片无内固定物残留,寰枢椎序列正常二期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左、右旋4转均约40°~60°,平均约55°;随访6~12 个月,末次随访复查过伸过屈位X 线片显示无寰枢椎脱位, 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左、右旋转均75°~85°,平均约78°。

3 讨论

3.1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保留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后寰枢椎旋转功能的可行性。

寰枢椎的旋转功能占整个颈椎的40%~50%,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是颈椎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对于不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患者, 此前的手术方法为重建脊柱稳定性。多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由于进行了植骨融合,导致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丧失。由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推出,其将4枚螺钉分别置于寰椎和枢椎椎弓根上,并通过连接棒固定形成牢固的支撑固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提拉复位作用,可确保齿状突骨折复位和寰枢椎之间复位, 牢固的固定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创造了条件。对比以往的后路技术,该技术具有置入和取出相对简单,不干扰骨折面和寰枢椎的侧块关节面,尤其是二期手术可进行双向选择操作,即:二期术中先行取出螺母和连接棒,若出现不稳或脱位,将连接棒用螺母重新固定,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融合。这种钉棒系统固定方法使得施行了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患者恢复及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变得容易和可行。本研究对齿状突新鲜Ⅱ型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既实现了齿状突骨折的复位和骨性愈合,又保留了寰枢椎的重要旋转功能。

后路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2~60岁, 其中高处坠落伤8例, 车祸伤16例, 压砸伤6例, 胸椎骨折12例, 腰椎骨折18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取后正中切口, 在C臂机透视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如患者无神经症状, 直接复位, 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决定是否植骨, 如患者有神经症状, 行椎管减压术后复位, 在椎管小关节间或横突间植骨, 术毕清理、冲洗伤口, 留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2]。

1.3 结果:

30例手术均获成功。由于熟练的配合, 未发生由于器械故障或手术配合不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或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器械及物品的准备:

常规消毒的骨科器械一套, 脊柱手术专用器械, 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单、双极电凝, 吸引器, C-臂X线透视机, 患者摆放俯卧位所用物品。

2.1.2 患者的准备:

除了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访视, 亲切地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 及时给予解释、安慰和鼓励, 可向其宣教有关疾病和知识。介绍手术过程和成功率及医师的技术经验等, 使其建立起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缓解患者术前的不安和恐惧心理, 稳定患者的情绪, 使其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3]。

2.2 手术配合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患者入室时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核对患者信息, 建立好静脉通道及留置导尿。协助麻醉师进行插管, 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并给患者双眼涂上四环素眼膏用手术薄膜巾贴于患者双眼眼睑上, 确保眼睑紧闭, 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协助医师摆好患者体位, 若需植骨的患者先取仰卧位行髂骨取骨术, 取骨完毕, 给患者取俯卧位, 头偏向一侧, 头下垫头圈, 双上肢自然弯曲放于头部两侧, 肘部垫软枕保护尺神经, 腕部用约束带固定, 胸部垫气圈及髂部垫软枕, 双膝及双足垫软枕保护, 膝部用约束带固定。与器械护士共同核对术中用物, 随时注意手术进展, 保证台上物品供应, 及时提供术中所需物品。

2.2.2 器械护士的配合:

手术野皮肤消毒, 常规铺巾贴手术薄膜。将高频电刀头、双极电凝镊及负压吸引管等固定好。递上23号刀或电刀及敷料给术者, 取胸腰椎后路正中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及腰脊筋膜, 递后颅窝牵开器2个或椎板自动牵开器牵开显露关节突及椎板横突。确定伤椎, 置入椎弓根定位针, 术野铺无菌单, 用C臂机行术中摄片, 经X线片确认椎弓根定位针位置良好, 深度适宜, 去除定位针, 置椎弓根螺钉。如患者无神经症状, 直接复位, 根据骨折情况决定是否植骨;如患者有神经症状, 行椎管减压术后复位, 在椎管小关节间或横突间植骨。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清点用物,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伤口, 再次清点物品, 对合、覆盖伤口。

2.3 术后回访:

手术后3 d内对患者进行回访, 探视患者,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切口及引流物的情况, 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感染。诚恳征求患者对手术室工作和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3 体会

3.1由于意外事故使患者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突然下降。患者大多表现为紧张、焦虑、对手术的恐惧以及担心疾病的预后等心理问题。术前的访视及术后的回访就显得尤为重要。术前访视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了初步认识, 缓解了恐惧心理, 做好了必要的身心准备, 能尽快地适应手术室环境, 完成角色转换, 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术后回访让患者感到被关怀, 而且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3.2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摆放体位时要注意保护脊柱轴线稳定, 避免脊柱扭曲转动。更换体位时要防止气管插管脱出, 防止输液通路受牵拉而脱落。保护男性生殖器不受压, 注意尿管通畅。按照手术要求摆放体位, 充分暴露手术区, 固定牢固, 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妥善放置好负极板, 粘贴在患者肌肉丰富处。与器械护士清点、核对术中用物, 并负责记录。随时观察手术进展情况, 随时调整灯光与室温, 及时供应补充手术台上所需物品, 确保术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巡回护士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度来密切的配合, 缩短手术时间。

3.3器械护士必须有娴熟的配合脊柱手术的技术及经验, 还应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以便发生意外的损伤、大出血等情况下, 能熟练配合医师, 忙而不乱, 配合自如。器械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并且熟悉手术的每一步骤, 准确无误的传递每一件手术器械,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4 结论

手术的成功, 一方面取决于医师的操作技术,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护士熟练、准确的手术配合。因此, 手术室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及物品的充分准备, 术中熟练掌握各设备及器械的应用, 熟悉手术的每一步骤, 紧密配合, 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回访。这些都是保证手术高效和成功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乐之, 路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82.

[2]从金霞.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38例的手术护理配合[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4) :6028-6029.

上一篇:社交网络之网络舆情下一篇:有害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