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2024-06-27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共7篇)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1

腰椎管狭窄症 (lumber canal stenosis, LCS) 是因腰椎管退行性变、骨性及纤维性组织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造成一个或多个平面管狭窄、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慢性疾病, 是中老年慢性腰腿疼痛和下肢行走无力的常见原因之一。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需行手术治疗,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eerbody fusion, PLIF) 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4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 通过精心护理,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病人, 男18例, 女22例;年龄45岁~78岁, 平均69岁;病变节段腰2~骶1, 其中单纯腰椎管狭窄症12例, 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26例, 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2例;病程1年~10年;住院时间7d~28d, 平均15d。本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均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

1.2 手术方法

手术经腰椎后路, 常规对病变节段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减压过程中行病变节段全椎板切除, 依狭窄范围必要时切除下位椎节上关节突, 寻找到受累神经根, 沿神经根向外探查至神经根管全段, 彻底清除致压的黄韧带及骨性组织。保护神经根, 用绞刀切除全部椎间盘髓核组织, 解除神经根前方受压所有因素, 清理椎间隙内上下终板上残留的椎间盘组织, 将术中咬除的骨性组织仔细剔除软组织制成骨粒放置于椎间隙前方并压实, 将含填满碎骨的Cage 1枚斜行45°置入椎间隙, 透视位置良好后安装并锁定钉棒系统, 冲洗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

1.3 疗效判断

参照Nakai标准, 优为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良为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可为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减轻工作和活动;差为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活动[1]。

1.4 结果

4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 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为6个月~18个月, 平均10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参照Nakai标准, 优30例, 良7例, 可2例, 差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评估

由于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 病人病史较长, 可同时伴发多种慢性疾病。为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术前应充分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内科合并症情况, 详细询问病史, 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应结合内科治疗进行药物调整或控制病情, 使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术前还应进行骨密度测定, 了解病人骨质疏松情况。本组40例病人均能耐受手术。

2.1.2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以及入院后面对高额的医药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对疾病的认知欠缺, 许多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护士应针对病人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 采取个性化心理辅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愈合情况、注意事项, 介绍同病种病人手术后的康复情况, 鼓励病人多与人交流, 缓解心理压力, 减轻恐惧与不安, 主动配合手术,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健康教育

饮食指导:根据病情选择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多饮水, 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排便训练:术前3d开始训练病人在床上大小便, 向病人了解排便情况, 解释卧床排便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俯卧位训练:手术常采取俯卧位1h~2h, 为适应手术体位需要, 术前3d嘱病人进行俯卧位训练, 即病人俯卧, 头偏向一侧, 腹壁垫一纵向软枕, 两手放于头部两侧, 两腿平放于床上, 注意呼吸调整, 放松全身, 逐渐练习到能适应。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术前1周指导病人学习腰背肌功能锻炼, 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做准备, 常用三点和五点支撑法[2]。训练时先练习五点支撑法:病人仰卧, 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 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维持6s后平稳躺下, 如此反复, 开始时每天3组, 每组10次, 循序渐进, 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 以病人能耐受为宜。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指导病人进行肺功能锻炼, 方法有吹气球、深吸气、呼气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等, 以促进肺扩张, 提高有效通气, 改善肺功能。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由于病人年老体弱, 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渗出引流情况, 每隔30 min测量并记录1次。观察病人面色、皮肤黏膜色泽和尿量, 并做好记录, 持续吸氧4L/min~6L/min。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1h监测1次, 术后2d氧流量改为1L/min~2L/min[3]。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一般手术当日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 量>100mL尚属正常, 以后逐渐减少, 若24h引流液>400mL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注意血压变化[4]。一般引流管留置24h~48h, 引流液<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若引流液颜色呈黄色 (洗肉样) 且手术后24h引流液>300mL, 则应考虑脑脊液漏的可能, 应立即通知医生, 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2.2.2 体位护理

病人术后去枕平卧硬板床6h, 利用身体的重力压迫伤口止血, 防止过早翻身引起切口活动性出血。在此期间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他受压部位的皮肤, 防止压疮。6h后每隔2h翻身1次, 翻身时采取轴线翻身, 动作要缓慢协调, 使身体与床面呈45°~90°, 防止脊柱上下扭转, 保持脊柱的自然弯曲度, 避免牵拉引流管, 以减轻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5]。持续卧床1周~3周根据原发病及手术情况适当缩短和延长卧床时间。

2.2.3 脊髓神经系统症状观察

由于术中神经牵拉可造成神经根水肿, 术后3d~5d为脊髓水肿高峰期, 导致双下肢麻木、疼痛、活动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应严格执行医嘱及时使用脱水剂和激素, 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及活动情况, 观察排便、排尿情况并及时记录。本组40例病人术后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 3例病人术后主诉双下肢酸胀、麻木、感觉减退, 经20%甘露醇250mL静脉输注, 每天2次, 术后3d~4d减轻, 6d~7d症状消失。

2.2.4 功能锻炼

根据病情手术当日可行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双上肢、肩部的运动, 术后第1天指导病人卧于床上行直腿抬高训练及足背伸跖屈运动, 每天3次, 每次10min~15min, 以后逐渐增加次数, 双腿交替进行。术后第2天鼓励病人行四肢主动和被动运动, 深呼吸有效咳嗽, 防止肺部感染。术后1周开始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 以提高腰背部肌肉力量, 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第5周病人可佩带腰围下地不负重行走, 活动量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准, 循序渐进。

2.3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卧硬板床休息, 术后3个月内不要进行重体力或负重活动, 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的扭曲动作, 尽量减少脊柱运动, 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腰背肌功能锻炼应坚持6个月~12个月。嘱病人定期复查, 如出现腰部不适应随时就诊。

3 小结

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能有效解除引起腰腿痛的原因, 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6]。但椎管狭窄病人多数年龄偏大, 常合并糖尿病及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我科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术前进行全面有效的病情评估、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及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适时的功能锻炼指导, 增加了病人的治疗配合度, 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促使病人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病人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护理。[方法]对40例腰椎管狭窄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术前给予病情评估、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术后给予病情观察、体位护理、脊髓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及功能锻炼指导, 同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4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脊髓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为6个月18个月,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病人恢复优30例, 良7例, 可2例, 差1例。[结论]对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是病人安全、手术顺利完成的保证, 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护理

参考文献

[1]Nakai O, Ookawa A, Yamaura I.Long-term roentgenographic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tration for central lumbar steno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 73 (8) :1184-1191.

[2]赵慧.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3例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2) :55-57.

[3]付其美, 李红.严重脊柱侧突矫形患者围手术期舒适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2) :26-27.

[4]苏丽萍.严重腰骶段结核围手术期护理2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4) :32-33.

[5]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70-671.

[6]骆伟娟.82例高龄患者腰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护理[J].广西医药, 2009, 31 (12) :1893-1894.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 且经X线或者CT检查确诊, 排除严重心律失常或具有椎体疾病史等患者。45例患者19例患者为侧隐窝狭窄, 26例患者为中央管狭窄。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50~65 (57.3±4.1) 岁;病程3~10 (6.5±1.1) 年。治疗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50~65 (57.3±4.1) 岁;病程3~10 (6.5±1.1) 年。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对所有参加本次实验的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麻醉后, 采取正确的俯卧姿势, 保证术区在术者的最佳视野内, 以病变处为中心, 进行手术切口和分离, 充分暴露出椎板和关节突。紧接着在C型臂X线机的监控下向病变椎间隙的椎弓根处置入螺钉, 保证置入位置的准确无误。随后为彻底缓解神经根的受压状况, 应切除患侧的半椎板和上一脊椎的下关节突, 从而扩大狭窄部位使得受压神经得到充分暴露, 为保证整个手术的效果, 对患处对侧的椎管也应进行相应的减压处理。再对患处周围韧带和组织等进行清理, 留出足够的空间后将事前准备好的骨粒及融合器置入椎间隙, 加压并锁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患处对侧进行植骨处理。最后对手术创口进行清洗, 手术结束。术后对患者给予一定的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和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腰椎后路行椎板开创减压, 椎间植骨后进行融合固定。术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且进行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3]

观察两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 随后进行狭窄症状改善评分, 狭窄分级0~10分, 0分无狭窄, 10分椎管闭塞。其中显效:狭窄症状明显改善, 0~3分。有效:狭窄症状改善, 4~7分。无效:狭窄症状依然存在, 8~10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l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狭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一定的比较, 发现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总有效为92.00%, 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的总有效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手术过程比较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一定的比较, 发现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腰椎管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 一旦出现狭窄往往涉及脊柱和神经病变, 其所引起的腰腿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便, 严重者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失去行走能力,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科学有效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尤为重要[4]。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进行治疗, 其主要方法是腰椎板后路全面减压, 大量切除了病变的椎间盘, 恢复了椎管的高度, 但同时由于脊柱大量的破坏造成腰椎不稳定, 存在着神经根受损的风险[5]。而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矫正畸形的脊柱, 使其恢复正常的结构, 从而解除对椎管内神经的压迫, 其主要方法是切除病变椎间隙的椎板和关节突从而扩大狭窄, 充分的暴露出受压的神经, 同时对周围韧带和组织的清理是对椎间的彻底减压, 随后置入融合器, 整个过程保存了脊柱的相对完整性, 避免了对椎管内神经的损害, 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临床疗效较好[6]。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的疗效比较, 发现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总有效为92.00%, 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的总有效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综上所述, 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整体过程安全可靠,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继续探讨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ified versus tradition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2013, 29 (10) :955-959.

[2]刘新宇, 原所茂, 田永吴, 等.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8) :650-653.

[3]宋建辉, 胡建山, 胡永召.保留棘突一韧带复合结构手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 2010, 38 (5) :521-524.

[4]林晓毅, 林凤晖, 袁华澄, 等.改良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45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3) :20-23.

[5]仇胥斌, 陈亮, 庄明, 等.改良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江苏医药, 2012, 38 (8) :964-965.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腰椎滑脱症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64岁,平均51岁,病程5~62个月不等,平均(26.81±0.9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下腰痛,伴有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29例,间歇性跛行2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6例,部分下肢肌力减弱23例,皮肤针刺觉减退25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根据Meyerding分级标准[2]:Ⅰ度滑脱6例(退行性滑脱4例,峡部裂性滑脱2例),Ⅱ度滑脱36例(退行性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16例),Ⅲ度滑脱4例(退行性滑脱1例,峡部裂性滑脱3例),L4~5滑脱32例,L5~S1滑脱15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24例,退行性滑脱23例。

所有病例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均示相关节段明显不稳。CT扫描31例:双侧侧隐窝狭窄34例,伴椎间盘突出29例,单侧侧隐窝狭窄5例。腰椎MRI检查24例,均显示相应节段腰椎管狭窄。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以滑脱间隙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间隙之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及横突,充分暴露手术野之后在C臂机监视指导下分别于滑脱椎及下位椎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滑脱椎椎弓根内置入提拉复位钉,该钉螺纹较粗)。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扩大狭窄的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对于峡部裂及小关节突明显增生内聚者,同时行小关节突部分或全部切除,清除峡部增生的瘢痕组织,神经根充分彻底的减压,牵开马尾及相应神经根并保护之,显露前方变性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分别于后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上左右对称切开,彻底清除椎间盘组织并刮除上下椎体的软骨终板。安装RF-Ⅱ支撑杆,拧紧锁死下位椎弓根钉与支撑杆的连接部,以此为支撑点,逐渐撑开椎间隙并应用提拉复位钉复位滑脱之椎体。C臂机监视见滑脱椎体复位并椎间隙基本恢复正常后紧固RF-Ⅱ装置各个螺钉螺帽。术中撑开复位时,时时探查双侧神经根的松紧度,保持神经根能轻松地内外移动至少0.5cm,若神经根活动度过小,则不可强行撑开复位。RF-Ⅱ系统固定牢固后,在髂后上棘处取全厚髂骨块,修成3面皮质骨的全厚髂骨块2块(高10~11mm,长25~30mm)分别自双侧植入椎间,另把切除的棘突、椎板骨质制成碎骨块植入2块髂骨块之间,植骨后通过RF-Ⅱ系统压缩功能对植骨块轻度加压固定,以防止植骨块脱出或移动。再次探查,神经根管及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物固定牢固可靠后,冲洗、止血、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48h后拔除负压引流管,1周后行腰背肌及腹肌功能锻炼,4~6周后在腰部支具保护下逐渐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佩戴腰部支具,并禁止腰部屈曲及旋转活动。

1.5 疗效评定标准

优:腰腿痛全部消失,神经功能障碍部分完全恢复;良:腰腿痛症状大部消失,偶有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恢复,仍留有肢体麻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可:腰腿痛症状较术前减轻,偶有疼痛,但无需服用止痛药,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恢复,但仍有麻木、间断疼痛及肌萎缩;差:症状及体征完全无改善,仍需服用止痛药及对症治疗[2,3]。

2 结果

本组病例无神经损伤及感染,切口I/甲级愈合。术后复查X线片示,滑脱椎体完全复位41例,滑脱椎体部分复位6例(4例术前为Ⅲ度滑脱,术后残留Ⅰ度滑脱;2例术前Ⅱ度滑脱,术后Ⅰ度滑脱),滑脱完全复位率为87.32%(41/47)。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61%(44/47);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2±0.78)个月,46例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复位丢失及断钉,融合率97.87%(46/47)。2例未融合,并有上位椎弓根钉钉棒连接处断裂,由术后的Ⅰ度丢失为Ⅱ度,该患者为Ⅲ度真性滑脱,有轻微骨质疏松症。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腰椎不稳、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大多数学者均主张采用复位内固定融合[4],以恢复腰椎稳定性及腰骶部的生物力学功能,解除椎管及椎间孔的狭窄,消除神经症状,重建脊椎正常序列,对滑脱椎进行复位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基础[2],也应该被视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规。因此,理想的手术治疗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与邻近椎体的融合。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症状主要是由椎体滑脱后椎管周围组织的增生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5],所以彻底的神经根减压是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术后疼痛的关键。减压不应是传统的去除椎板减压,而应以小关节为中心,彻底切除双侧上下关节突及以小关节为核心继发的所有病理组织,彻底显露脊膜及双侧神经根[2],应重点清理病椎椎间孔及峡部增生之纤维软骨痂,彻底松解受压神经,一方面可减少复位时对神经根的牵拉伤,另一方面,充分的减压也有利于复位[5]。椎间的骨性融合和长久稳定是腰椎滑脱手术的最终目的[6],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复位无疑会提高脊椎的植骨融合率[7],同时亦可更好的消除滑脱椎体对椎旁软组织及椎管内马尾神经和韧带的牵拉,恢复椎管容积,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得到进一步的减压。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内固定可取得较高的融合率和长期临床疗效[8],但任何器械固定所起的作用均是临时性的,只有植骨融合才能达到重建和保持脊柱的长期稳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最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性前凸,提供椎体间纵向支撑,可以减少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提高融合率。RF-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可靠的撑开压缩功能,提拉复位钉的应用能有效而安全地复位滑脱椎体,恢复正常的脊柱力线和腰骶部的稳定,有效的完成马尾和神经根的减压,解除症状。通过较坚强的内固定及撑开压缩功能,防止植骨块移位并促使骨质融合,提高植骨融合率。RF-Ⅱ系统已预设撑开角度,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腰骶角来选择RF-Ⅱ系统。RF-Ⅱ系统只对滑脱平面单一节段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运动功能单位,对脊柱生物力学干扰较小,符合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要求。本组资料表明,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RF-Ⅱ系统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滑脱的治疗,对于重度滑脱仍以侯树勋教授研制的Dick-Hou器械为宜,对于重度滑脱具有更好的复位固定作用[7],本组中4例Ⅲ度滑脱仅有2.例完全复位亦证明此点。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植骨未融合与患者年龄大、骨质疏松有关,亦可能与早期手术植骨量不足有关,经改进后未再出现植骨不融合及断钉现象。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脊柱复位固定系统(Reduction Fixation Spinal SystemⅡ,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中滑脱椎体完全复位41例,部分复位6例,滑脱完全复位率为87.23%。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61%;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2±0.78)个月,45例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融合率95.74%。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滑脱症。

关键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症

参考文献

[1] Meyerding H.Low backache and sciatic pain associated with spondylolisthesis and protmded intervertebral clisc:incidence,significance and treatment[J]. Bone Joint Surg,1947;29:461-470

[2]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 (5):261-263

[3]赵新梅,姜世平,何健飞.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2):180-181

[4]杨喜旺,付新生,蔡翔宇,等.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定42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21(5):376-377

[5]黄平,刘平涛,洪琦,等.DRFS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2):744-745

[6]范顺武,方向前,张宏军,等.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05-109

[7]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等.单臂悬吊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HOIST器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12):732-734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选入30例病例,均为2011年11月一2015年11月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53.2岁;病程0.5-30年,平均5.1年。滑脱节段:L3-4 3例,L4-520例.L5—S17例;滑脱程度:根据Meysding分类标准,其中Ⅰ度18例,Ⅱ度10例,Ⅲ度2例。

1.2 方法

术前根据X线片及C臂确定好滑脱位置,并在皮外做好标记。患者俯卧,全身麻醉。于事先做好记号位置为中心,从腰椎后正位切口入路,逐层仔细分离,充分暴露病位上下各个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在C臂机监视指导下,找寻滑脱椎椎板。探查峡部崩裂部位后,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部分或全椎板切除,并对滑脱平面的椎管及神经根管进行彻底减压,确定好置钉的小关节突,入钉点清除部分皮质,再通过椎弓根定位器钻入约0.1cm,在C臂机监视指导下,分别于滑脱椎及下位椎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并用钉棒妥善固定,同时将峡部纤维增生及瘢痕组织清除。钉棒系统固定好后进行撑开提拉、复位滑脱的椎体,尽最大可能恢复椎间隙高度,然后测量椎间长度,选取合适的钛笼,将椎板减压时的碎骨做成骨块进行钛笼填充,放置于椎间隙。最后彻底止血后冲洗切口,负压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24—48h根据引流液的情况拔除。术后嘱患者卧床休养30d,3月内禁止弯腰活动。

1.3 观察指标

测量术前及术后6月及术后18月相对椎间隙高度;评定临床疗效及术前、随访时疼痛程度。

1.4 相关标准

临床效果应用Macnab标准进行评定,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患者仍感觉有轻微的症状,活动稍有受限,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症状有所改善,但对工作和生活影响较为明显;差: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腰痛采用VAS评分标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分—6分:疼痛明显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疼痛剧烈难忍,影响食欲、睡眠。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及植骨融合率

30例患者中优14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6.67%。30例患者中有28例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3.33%。

2.2 术前、术后6月及术后18月相对椎间隙高度比较。

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38.2±14.4)%;术后6月及术后18月分别为(73.2±10.5)%、(70.2±8.3)%。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18月较为稳定(P>0.05)。

2.3 术前及随访时VAS评分比较。

术前VAS为(5.8±0.6)分,随访时VAS为(3.4±0.4)分(P<0.05)。

3 讨论

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病,占腰痛病人总数的5%,绝大多数发生在L4、L5。以往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神经根或马尾压迫,防止继续滑脱,但无法矫正畸形的腰椎。也正是由于滑脱被复位,腰骶角偏大,仍然会存在较大的滑移剪力,使植骨不足以对抗。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疲劳骨折、假关节形成而继续滑脱[2]。由此可见,矫正腰骶角及复位滑脱椎体在治疗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新技术及新材料不断发展的当今,复位已成为现实,且多数主张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宜采用手术治疗。从腰椎滑脱发病机制考虑,手术治疗应达到以下几点:(1)彻底解除椎管及神经根管压力;(2)恢复腰椎稳定性及腰骶部生物力学功能,重建脊椎正常序列;(3)植骨融合,确保重建脊椎的长期稳定。由此可见,理想的手术治疗应涵盖减压、复位、固定、融合。

椎弓根螺钉简化了手术操作,术中不摧毁脊椎后方韧带的联接,且可达到三个方向固定(钉棒可通过万向接头将椎弓根钉与金属棒牢固的固定),达到对腰椎滑脱的有效复位和牢靠固定[3],即使在椎板切除后仍可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不干扰椎管内结构。此种固定范围小,对脊椎活动影响小。笔者认为手术的首要是对神经彻底减压,而传统的Gill手术因只做椎板切除减压而未进行融合导致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滑脱加重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椎弓根螺钉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复位及固定,但它只是暂时性的稳定,而植骨融合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脊柱运动的中心质点位移不明显,且离运动中心的质点较远,因此,植骨融合以椎间为最佳。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后路减压钉棒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有较高的融合率,且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有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也有良好的改善。这说明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滑脱切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钉棒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采用后路减压钉棒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30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优良率为86.67%(26/30),融合率为93.33%。术后6月及18月相对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趋于稳定(P>0.05)。随访时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后路减压钉棒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效果确切,可较好的恢复腰椎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滑脱,后路减压,钉棒固定,椎间植骨融合

参考文献

[1].宁志杰主编.骨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事出版社,2003:10-23

[2].陈伯华.骨科专家病例解析丛书-腰椎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204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7日~2011年12月26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5名腰椎滑脱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不同程度的下腰部活动受限、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2)经腰椎正侧位、过屈位、过伸位X线检查、腰部CT以及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腰椎滑脱;(3)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肿瘤等疾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在39~54岁、年龄平均(45.15±6.13)岁;对照组27名患者给予侧后方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在38~52岁、年龄平均(45.55±6.5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P>0.05)。

1.2 观察指标

1.2.1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后引流量、卧床时间。

1.2.2两组患者的椎体功能相关指标

术前、术后分别行胸腰椎X线检查并测量肿瘤累及椎体与上一椎体之间前后缘的高度,取其平均值作为椎间隙高度;同时测量肿瘤累及椎体的Cobb角;按Suk骨性融合标准进行判断椎体融合情况:已融合:融合区有连续的骨小梁、椎体活动度小于4°;未融合:融合区未见连续骨小梁、椎体活动度大于4°。

1.2.3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KPS(卡氏行为状态评分表)评估活动状态,总分100,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术后活动状态越好;同时采用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心理、社会、认知5个侧面,评分越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检验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125.23±12.62)min、术中出血量(223.73±21.79)ml、术后引流量(59.93±6.32)ml、术后卧床时间(4.21±0.56)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功能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椎间隙高度(6.22±0.73)mm、Cobb角(14.42±1.51)°,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间隙高度(9.73±1.03)、椎体融合32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9.73±1.03)°,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动状态

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82.84±8.11)、躯体功能(73.51±7.42)、心理功能(58.84±5.12)、社会功能(56.96±5.32)、认知功能(57.44±5.65)和总体生活质量(80.61±8.12)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脊柱滑脱常见于腰椎,是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腰椎滑脱包括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5种。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2]。据文献报道,20~50岁为我国腰椎滑脱高发年龄段(85%);男女之比为29:1。好发于L4~L5及L5~S1部位,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3]。

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腰骶疼痛、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等坐骨神经受累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大多数可以通过理疗、牵引等保守治疗方式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若神经压迫症状较严重,经正规保守治疗未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滑脱椎体的融合。手术原则包括减压、复位、融合和稳定脊柱[5],以达到理想手术效果。

坚强的内固定就是预防畸形进展,增强椎管融合率,以提高早、中期临床疗效。椎弓根钉可达到三柱固定,可进行撑开、提拉复位,有很强的抗旋转、剪切性能,成为近年来手术固定治疗常使用的内固定材料[6]。椎间融合的治疗避免了对腰椎生理活动的干扰,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操作技术相对简单[7]。椎弓根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将椎弓根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相互结合,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可分将手术治疗方式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以及后外侧椎体间融合[8]。

经后路手术能保留或加强脊柱的稳定因素、融合后能确定稳定脊柱,并且植骨操作简单、植骨容易,同时还具有减压彻底的优势[9]。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经后路手术的观察组患者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间隙高度、椎体融合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经后路手术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改善治疗效果。

后外侧入路手术可同时行减压手术,由于植骨部位距腰椎屈伸活动轴较近,血液循环丰富,手术后骨愈合速度很快。但是由于术后后外侧植骨区承受张力较强,长期反复剪切应力作用下,有可能发生融合区拉长或疲劳骨折,导致腰椎滑脱进一步发生[10]。因此,对于患者保证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还进一步随访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状态的情况,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经后路手术能够在改善疗效的基础上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活动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侧后方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相关指标、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5.23±12.62)min、术中出血量(223.73±21.79)ml、术后引流量(48.42±5.52)ml、术后卧床时间(4.21±0.56)d、Cobb角(9.73±1.03)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9.73±1.03)、椎体融合率、KPS评分(82.84±8.11)、躯体功能(73.51±7.42)、心理功能(58.84±5.12)、社会功能(56.96±5.32)、认知功能(57.44±5.65)和总体生活质量(80.61±8.12)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腰椎滑脱,椎间融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左自军,曹永伟,任银祥,等.真假性腰椎滑脱离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0):1701~1702

[2]周若南,彭庆州,吴宏伟.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71~72

[3]黄承夸,韦文,陆文忠.椎间植骨Cage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161~1162

[4]黄媛霞,徐海斌.脊柱结核内固定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544~8547

[5]晏雄伟,张洪燕,廉凯,等.两枚椎间融合器及短节段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35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57

[6] Hackenberg L,Halm H,Bullmann V,et al.Trna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a safe technique with satisfactory three to five year results[J].Eur SpineJ,2005;14(6):551~558

[7]李谦,徐建高,王振成,等.后路减压RF-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7例[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39~1340

[8]陈威,王冰,钟华.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骨伤,2011;24(1):11~12

[9] Caines RW.The use of pedicle-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operative teeatment ofspinal disorders[J].Bone Joint Surg(Am),2000;82(10):1458~1476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或伴下肢放射性疼痛, 经严格保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36~65岁, 平均年龄49.2岁;峡部裂真性滑脱31例, 假性腰椎滑脱17例;按Meyerding分型, Ⅰ°36例, Ⅱ°10例, Ⅲ°2例;按滑脱部位, L3/4节段5例, L4/5节段为25例, L5/S1节段为18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拍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X线片, 用以判断有无峡部裂。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以滑脱节段为中心取后正中纵切口, 逐层进入, 沿棘旁切断椎旁肌附着部, 显露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根部。经C臂X光机透视确认滑脱节段, 切除滑脱椎的椎板、部分关节突及周围组织, 必要时扩大双侧神经根管。以上关节突外缘纵向切线与横突中线之交点为进钉点, 平行于椎体终板并向内倾斜, 分别于双侧椎弓根各置入1枚大小适宜的GSS系统椎弓根钉, C臂X光机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利用关节咬骨钳及枪状咬钳咬除滑脱节段棘突、椎板骨质及关节突, 自硬膜囊一侧切开纤维环, 髓核钳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 铰刀逐号铰除, 用专用刮匙刮除上下椎体软骨板至骨质渗血成植骨床。冲洗切口, 安装GSS纵向杆, 运用GSS器械撑开椎间隙及提拉复位。将咬下骨质, 修成适宜大小和形状后加压植入减压后的椎间隙。C臂X光机透视下, 确认复位满意, 椎弓根钉棒及植骨物位置良好。探查确认髓核摘除、神经彻底减压、内固定物在位牢固, 清点敷料及器械无误后置管引流, 逐层缝合。

1.3 疗效评定

(1) 临床评定: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29-治疗前评分) ]×100%;其中改善率100%为优, >60%为良, 25%~60%为可, <25%为失败。 (2) 影像学评定:植骨融合情况参照陈东栋等标准[2]: (1) 植骨周围与椎体界面无明显透光影; (2) 动立位X线片融合节段间的角度变化不超过3°; (3) 植骨组织密度增加, 与临近椎体之间有明显的骨小梁穿过; (4) 椎弓根钉棒无松动、移位、断裂及复位丢失。至少符合以上两个标准者, 才能满足坚固的融合条件。另外, 比较本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滑脱角、Boxall指数、滑脱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弧度, 用以评定手术前后的滑脱复位程度[3]。评定标准分为:完全复位、改善 (部分复位) 和无改善 (无法复位或加重)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和临床评价指标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情恢复情况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 (平均24个月) , 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 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术后3~12个月 (平均6个月) 拍片示均获骨性融合。选取其中1例患者的X线片, 见图1、2。

注:术前X线片示L4椎体向前滑脱, L4双侧椎弓根峡部不连, L4~5椎间隙变窄。

2.2 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及影像学指标比较

本组患者JOA评分术前 (17.2±1.5) 分, 术后1周为 (24.5±1.5) 分, 末次随访时为 (25.3±1.3) 分,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椎间隙高度术前 (5.7±2.2) mm, 术后1周为 (10.5±2.1) mm, 末次随访时为 (10.1±1.6) mm,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 内固定物位置在位, 无松动、移位、沉陷等征象。

2.3 术后临床疗效评定

末次随访, 按疗效评定标准, 优45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达97.9%;其中Ⅰ°滑脱32例完全复位, 4例为部分复位;10例Ⅱ°滑脱中的8例完全复位、2例改善为Ⅰ°, Ⅲ°滑脱2例复位至小于Ⅰ°, 术后患者完全复位率为83.3%, 与术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腰椎滑脱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人群中约有5%的发病率, 是在遗传发育不良的基础上, 关节突间部反复遭受各种应力造成的[4]。按Wiltse-Newman-Maenab分类, 临床上分为峡部裂型、退变型、创伤型、病理性及先天发育不良等6型[4,5]。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减压、矫正畸形、恢复腰椎稳定, 其手术适应证包括[6]:腰腿痛进行性加重, 经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伴有下肢根性症状或间歇性跛行, 或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 如下肢感觉异常, 肌肉萎缩, 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滑脱>Ⅱ°, 或进行性加重;病程长, 症状呈加重的趋势, 过伸过曲位示腰椎不稳。

治疗腰椎滑脱的基本原则是减压、复位、固定、融合。其中复位是基础, 复位不仅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序列, 还可以增加椎间融合面积, 这点临床医生都容易注意, 但又往往过分强调。笔者参考相关文献[7,8]并结合自身经验认为促进脊柱的有关生物学特性恢复更为重要, 但在临床上确最容易被忽视, 若生物学特性未能够得到有效恢复, 滑脱的复发概率很高。本组48例患者均使用北京协和医院自行研制的GSS (Generalspinesystem,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系统短节段固定。该系统可贯穿三柱, 具有较强的提拉复位力及抗拔出力, 同时撑开作用较好, 便于植骨操作。李书纲、陈扬等[9,10]对GSS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显示GSS较Socon、CDD具有很强的提拉复位作用及锚固作用, 其结构消除了深螺纹结构引起的螺钉颈部应力过于集中, 避免反旋调整引起的螺钉松动。且GSS系统采用钛金属材料, 无磁性, 组织相融性好, 对MRI检查无明显影响, 便于术后随访复查。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篇7

Ⅰ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试验整群选取了84例该院收治的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为(62.8±2.5)岁;病例8个月~30年。上述患者在术前临床症状相似,腰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且一侧或双侧下肢伴有疼痛、麻木和乏力的状况,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进行手术。应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该实验所有研究对象均表现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性的减压手术方式。

观察组患者拟采用以下的手术方式开展手术:①后路减压全椎板;②内固定钉棒系统;③椎间盘切除和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需要通过X-ray和MRI对患者的腰椎以及CT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仔细检测,确定哪些相邻节段椎间盘发生病变,指出具体责任椎间盘,术前备血,必要情况下在手术进行时利用血液回收系统。应用全麻方式进行手术,患者采取俯卧体位行气管插管,为使身体悬空要在其胸腹间垫枕,避免手术中的出血过多,术前借助C型臂X线机了解患者的具体病变部位,确定其椎间盘突出节段并标记定位。

1.3评价指标

痊愈:患者在治疗之后,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之后,患者症状未能完全消失,但是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在治疗之后,症状无好转或者加重。该试验应用单枚融合器置入椎间隙实施植骨融合,所以应尽量将融合器放置在正中位置,融合器中植骨填充骨主要以清除棘突和小关节松质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将负压引流管置内,并逐层紧密缝合。术后密切记录症状的消除,病人出院后,逐一对其术前发生的症状开展随访考察。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术后该研究对该试验的28例患者开展随访并收集到大量资料,发现,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实施腰椎后路减压,合并椎间植骨融合加内固定钉棒系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的疼痛症状在麻醉消退后减轻明显,与术前的疼痛状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手术

针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一定要在术前指出责任椎间盘,确定其是否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情况存在。若只是单纯实施开窗摘除髓核手术,就可以将患者术后的腰腿疼痛的症状缓解,长远意义上讲,该手术有可能会造成邻近已突出的椎间盘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治疗的目的解除神经压迫,所以在患病初期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将受压迫的神经根得以减压松解,从而避免病情恶化蔓延。在该次试验中,由于单纯进行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数术均不能实现彻底椎管减压以及扩大神经根管及侧隐窝等的效果,松懈神经根,所以所有手术均运用全椎板切除,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4,5]。其中有3例患者属于3节段椎间盘突出关节出现突出性改变并且属于跳跃型病变,此类患者术前症状表现为双侧下肢瘫痪,影像学检查显示为L3-4以及L2-3[6,7],并相继出现脱离髓核组织的现象,通过腰椎后路减压合并椎间融合植骨融合术以及内固定钉棒系统手术得以将脱落的关节复位。

3.2 治疗效果

观察组痊愈的患者有28例,在患者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为66.67%,有效为12例,占比为28.57%,无效2例,占比4.76%;对照组痊愈20例,占比47.62%,有效11例,占比26.2%。无效11例,占比26.2%。两组在三项数据上的比较,除了有效无差异性之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中实施腰椎后路减压全椎板、内固定钉棒系统、椎间盘切除和融合器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的效果的总有效率到了95.23%。相比较对照组的7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将患者突出部位的椎间盘切除后,其上腰椎很有可能出现不稳固状态,所以借助钉棒系统内固定法对其内部需要做进一步地固定[8]。

综上,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手术对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以及腰椎不稳的效果显著,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了切除,进而成功的解救了受压迫神经,还通过椎间植骨的方法进一步融合,使其能更安全,更完整的与身体进行融合,并且借助内固定方式将上腰椎不稳定的状况解决,从而显著提高了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志先,谭峰.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6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211-212.

[2]许球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178-179.

[3]秦志勇,王建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64-65.

[4]薛忠林,陈忠羡,付朝华,等.术前短期化疗联合前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3):772-773.

[5]唐常辉,孙继军.18例腰椎滑脱治疗中钉棒系统应用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S5):137-138.

[6]许球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225-226.

[7]秦志勇,王建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 6):531-532.

上一篇: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下一篇:成功女性的共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