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精选7篇)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 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 甚至造成残疾, 丧失劳动能力, 需要积极治疗[1,2]。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 临床工作者一直积极探求最佳的手术方式, 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现将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入选标准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MRI正中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3/4;腰椎节段不稳定义为屈曲位X线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间成角之差>22°) , 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伴有节段不稳。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 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 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A组中男30例, 女22例;年龄35~72岁, 平均 (49.2±4.3) 岁;病程6个月~12年, 平均 (16.2±3.7) 个月。B组中男31例, 女23例;年龄34~70岁, 平均 (49.0±4.5) 岁;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 (15.9±4.0)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 患者采用全麻, 取俯卧位, 依靠C臂X线透视确定腰椎病变节段, 于后正中做皮肤切口, 直达棘突, 分离筋膜牵向两侧, 常规拍摄X线侧位影像确认解剖节段, 分离外侧沟槽软组织, 并将融合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 注意保护头侧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 需要进行融合的节段小关节内的所有软骨都必须去除。准备钉道准, 之后应用高速磨钻去除横突、椎弓峡部以及小关节外侧面的皮质, 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旋入, 接下来根据其具体的受压部位进行个体化的减压, 减压过程中尽量保留关节突关节, 对于减压融合节段置入椎弓根钉, 安装预弯生理弯曲的钛棒, 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 清理术野, 可吸收线通过先间断再连续的缝合方式封闭筋膜层, 然后再在浅层软组织下放置引流管, 可吸收线先进行间断缝合, 再行连续缝合皮下层的缝合。B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矩形或者环形切开椎间盘的后部, 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 椎间隙撑开, 确保硬模囊及神经根都不在受损伤的情况下, 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椎间盘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依次完成, 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者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 保证植骨面与椎体终板的密切接触, 安装椎间融合器, 作后路椎弓根固定, 闭合手术操作切口情况同A组。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 并进行腰背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 对患者均进行随访12个月, 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 (X线、MRI检查结果) 测量椎间高度 (相对高度, 椎间隙前缘与后缘高度平均值) 、椎间孔面积 (描点法描出椎间孔边界后使用软件直接测量) 、节段角度 (软件描点绘线测量) 判定融合情况, 评定治疗效果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 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 腰部活动明显改善, 能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为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不能坚持工作;将显效、有效视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 明显低于B组的98.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3 7,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
术前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出院前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均明显优于A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 随访12个月后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均明显优于A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3。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P<0.05;与A组比较, ▲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 B组为3.7%,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22 1, P>0.05) 。具体数据见表4。
3 讨论
临床上腰痛患者占外科门诊量的1/3, 并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长期操作电脑和伏案工作是导致椎间盘提前退化的重要原因, 如今许多年轻人工作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样长时间坐着、尤其是坐姿不良时腰椎间盘承受的负荷即压力最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3,4]。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应该积极治疗。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设备的提高和手术方法的改进,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提高, 手术的目的是开刀直接切除病变椎间盘髓核, 解除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消除神经、脊髓周围的炎症和水肿, 促进神经修复等,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包括减压术、融合术、后路手术等[5,6,7,8]。程波等[9]回顾性分析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狭窄症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以上手术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骨融合率高, 并发症少。赵志明等[10]有研究显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应用双Cage结合自体局部附件骨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疾病椎体融合率高, 术后1年、术后5年ODI评价临床疗效好。笔者在本研究中比较以上研究中提到的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两种术式, 结果显示后一种术式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椎体间融合情况, 与前一种术式的治疗结果有差异。考虑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存在创伤大、椎旁肌肉损伤严重、不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曲度等劣势, 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有效地恢复腰椎的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 所以更加符合腰椎的生理功能, 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比较, 融合率明显增高, 融合强度也显著提高, 同时消除了间盘病变所造成的间盘源性疼痛, 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11,12]。
综合以上分析,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 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 利于患者的康复。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7例, 男24例, 女13例, 年龄28~72岁, 平均42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其中合并双下肢放射痛23例, 单肢痛14例, 伴间歇跛行17例, 伴下肢皮肤感觉异常32例, 伴下肢肌力减退19例, 全部病例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短阶段椎弓根系统固定、椎体间植入融合器。椎间融合器选用钛合金多孔螺纹式或方型融合器。硬膜外麻醉, 俯卧于拱形架上。后路正中切口显露L2~S1棘突、椎板及小关节, 并能触及相应横突, 予以相应全椎板切除减压, 彻底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疤痕、椎间盘或增生肥大的小关节, 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 显露双侧神经根。将减压取得的碎骨片剪成颗粒骨备用。在相应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 伴椎体滑脱时植入提拉钉先行复位。从双侧将需要融合的椎间盘切除, 分别从两侧用椎间隙扩大器扩大椎间隙, 再使用椎间锉扩大椎间并切除剩余椎间盘组织, 最后再用导向凿孔器及终末凿孔器扩张。选择适当大小 (应根据椎体大小及椎间宽窄) 的椎间融合器装入上述备用的颗粒骨, 分别置入两侧的椎体间。如仅需单侧减压的病例, 可从患侧斜向中线植入1枚椎间融合器。完成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应再次检查神经根管的减压情况和神经根的松紧状况, 将椎弓根螺钉纵向加压固定。置负压引流管, 关闭伤口。
2 结果
本组2例患者术后2~3 d出现脑脊液漏, 其中1例有颅压降低症状, 经采取对症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后症状消失。无腰椎间隙感染和切口感染。37例均获随访, 时间3~24个月, 37例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消失, 23例患者的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7例植骨融合患者在术后3~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 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现象。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及手术康复程序、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针对不同患者发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指导, 使其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建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1.2 一般护理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 包括主要的影像学检查。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应注意心肺功能的测定, 合并内科疾病应先给予积极治疗。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准备适合患者的腰围。
3.1.3 手术体位训练
因该手术体位为俯卧位, 为提高患者耐受力, 术前3 d开始进行俯卧位练习, 3次/d, 每次30~60 min, 逐渐延长至2~3 h。
3.1.4 唤醒试验练习
术前训练患者听从医务人员指令活动足趾, 并判断双下肢肌力和感觉, 以便术中及术后能正确理解医务人员的指令, 判断手术效果, 以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 减少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3.1.5 术前康复指导
①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方法;②指导深呼吸训练及双上肢扩胸运动, 嘱患者戒烟, 防止肺部并发症;③指导轴线翻身, 直腿抬高练习, 并将功能锻炼方法以图片和健康处方的形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和宣传;④训练床上大小便。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均使用心电监护,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q 1/2 h至平稳。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皮肤粘膜色泽, 以及有无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3.2.2 体位护理
术后搬运患者至病床时, 注意保持脊柱水平位, 去枕平卧硬板床6 h后护士协助轴线翻身, 一手置于患者肩部, 一手置于髂嵴部, 双手同时用力, 注意动作轻稳, 避免脊柱扭曲, 背部垫枕, 使其保持舒适。翻身过程中注意引流管的保护, 防止扭曲、折叠或滑脱。注意患者骨突处的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发生。
3.2.3 神经系统功能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记录患者腰椎马尾及神经功能状况, 并与术前比较, 包括双下肢的感觉、运动、肌力有无异常、排尿、排便情况。麻醉恢复期定时进行唤醒试验, 早期做味觉和触觉训练, 麻醉清醒后进行手术节段的腰椎神经根支配的下肢感觉和运动的检查以及辨别觉检查, 注意观察双下肢疼痛及放射痛的减轻程度, 足趾肌力恢复情况及皮肤感觉屏幕有无回升。若症状逐渐加重, 要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 应立即通知医生, 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伤[1]。
3.2.4 切口引流管护理及脑脊液漏的观察
严密观察切口渗血和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 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防止切口内血肿形成。术后2~3 d, 24 h 引流量少于50 ml即可拔除引流管。如引流液量大、色淡, 则患者可能并发脑脊液漏。本组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 给予去枕俯卧位, 加大补液量, 夹闭引流管等处理后, 均获治愈。
3.2.5 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应遵循早期、循序渐进的原则。①术后24 h开始进行早期四肢各关节的主动运动, 并对肢体肌肉进行按摩, 由远端到近端,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肢体水肿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并能使体内能量消耗以促进食欲。每天3~4次, 每次20~30 min;②患者术毕回病房即在护士协助下进行下肢直腿抬高3~5次, 术后第二天开始双侧下肢直腿抬高练习, 每天2~3次, 每次10~15 min。直腿抬高练习应持续至卧床休息期结束, 其目的不仅可以预防神经根粘连, 也可通过训练保持股四头肌、髂腰肌的肌力, 防止肌肉萎缩, 也可促进患者在卧床休息结束后能尽快正常行[2];③术后3周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 有“小燕飞”、“三点支撑法”和“五点支撑法”。通常采用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 用头、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 使背部尽力腾空后身。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和脊柱稳定性, 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术后3周佩戴腰围下地活动, 要求佩戴腰围时间为6~8周, 6~8周后去腰围活动。注意训练行走的正确姿势:保持上肢直立, 勿扭曲, 保持躯体的整体性、协调性, 动作要稳、慢。建议患者术后3个月内避免腰部过度弯曲和伸展运动, 以及抬举重物。
3.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卧中度硬度床垫, 以使人体在仰卧时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曲线, 侧卧时保持腰椎部侧弯, 最大程度地减轻或解除腰部肌肉的收缩、紧张和痉挛[4]。戴腰围保护腰部6~8周, 3个月内避免腰部负重。继续坚持腰背肌锻炼, 注意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避免坐软椅, 防止腰部极度屈曲或扭曲, 不提>5 kg的重物。术后门诊定期复查, 进行腰椎X线、MRI检查, 观察内固定、椎间隙及椎间盘改变情况。
4 小结
应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 入路快速简单, 可以提供更为充分的减压, 在植骨融合的同时达到了前后柱的坚强内固定, 克服了传统融合术的许多不足, 可获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因此可获得更为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我科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和干预, 向其详细交代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制订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 取得了满意效果。
摘要:总结了37例腰椎失稳症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 做好引流管护理和脑脊液漏的观察;加强术后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3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 护理得当, 术后恢复良好, 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技术,腰椎失稳症,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于长隆.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李秋英.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行后路手术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4 (25) :36.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4例 (53.3%) , 女21例 (46.7%) , 本组患者中位年龄 (44.8±2.5) 岁。损伤部位:T1112例、Tl27例、L117例、L29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 高空坠落伤9例, 重物砸伤、挤压伤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手术前通过X线片、CT、MRI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 测定受伤椎体与相邻椎管的矢状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 以伤椎体为中心, 取后正中切口, 逐层分离显露受伤椎板与关节突。于骨折脱位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对受伤椎体周围软组织进行松解, 必要时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及椎板, 对伤椎进行有效的解剖复位, 复位过程中注意保护神经根及脊髓。在一侧以连接棒临时连接, 适度撑开复位, C臂机下将一侧椎体临时固定, 对神经根外缘充分减压, 切除纵韧带表面软组织, 切除纵韧带及纤维环, 在两侧椎间隙开窗, 切除椎体内髓核, 修剪关节软骨, 然后将棘突、关节软骨及关节板植入椎间, 椎弓根系统复位、加压, 保持椎体后缘的稳定性, 冲洗伤口后, 放置引流管, 并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复查X线片及CT,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神经功能,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 形成骨性融合, 椎间隙高度稳定, 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
2.2 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 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 重建脊柱稳定性, 解除神经压迫, 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2]。手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胸腰椎骨折脱位认识的加深以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通过后路撑开和旋转技术对伤椎进行复位, 术中可在直视下观察到骨折碎片和血块对脊髓的压迫情况, 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理, 从而达到较好的减压效果, 且手术操作对脊髓组织的损伤程度小, 能够保护脊髓及神经根[3], 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够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 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这与桂凯红[4]的报道一致。椎弓根系统由后路经患者椎弓根直至椎体, 能够对患者脊柱的三柱进行同时固定, 从而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 能够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由于内固定器的主要作用仅是获得即刻稳定性和短期内维持复位, 因此, 脊柱植骨融合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椎间骨性融合是防止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矫正角度丢失的关键[6]。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融合面积大, 植骨的血供丰富, 植骨位于脊柱瞬时运动中心和压应力区, 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7]。此外, 椎体间加上固定, 能够加速骨融合速度, 使骨融合植入骨量减少, 使植骨与骨床紧密接触。
综上所述,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 通过对受损椎体的固定、融合, 从而最大限度修复神经功能, 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宁, 岑文广.后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J].临床骨科杂志, 201l, 14 (5) :593-594.
[2]Serhan H, Hammerberh K, O'Neil M, et al.Intraoperative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of set-screw loosening in ling spinal constructs:a static and fatigue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J Spinal Disord Tech, 2010, 23 (7) :e31-36.
[3]宋玉光, 江伟, 叶蜀新.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4) :369-371.
[4]桂凯红.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26-829.
[5]杨振邦, 刘世平, 高光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499-1502.
[6]张健, 欧云生, 李开庭, 等.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11) :1255-1259.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的40例患者, 共观察80个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 (61.3±3.2)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5±0.24) 年。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 (65.12±2.14)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2±0.20) 年。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麻醉成功后, 常规消毒后, 以患椎为中心, 做后正中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 分离椎旁肌肉, 显露相应椎板。于上关节突外侧经相应椎弓根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 透视间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连接钉棒系统,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相应减压。实验组将咬下棘突及椎板之碎骨填充于1枚PEEK材料的Cage中间, 椎间隙撑开后将Cage植入椎间隙, 恢复正常椎间隙高度。对照组将椎间隙撑开后中间植入碎骨后植将大块骨粒植入椎间隙, 椎间隙恢复正常高度。
1.2.2 分级评价:
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检查, 根据X线检查结果按照Hilibrand退变分级标准[2] (Ⅱ~Ⅲ级为退变) , 根据MRI结果采用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3]方法 (Ⅲ~Ⅴ级为退变) , 分别对其邻近节段术后退行性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ilibrand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30%, 对照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为4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对照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为4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腰椎术后邻近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手术方式、术后腰椎曲度异常、内固定的使用、融合范围、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术前临近前段存在退行性变、患者年龄、性别、重建的腰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等等退变影响因素。融合范围越广、内固定物越牢固、越容易出现ASD[4]。有研究表明, 椎间融合后腰椎的活动度减少, 腰椎邻近各节段活动度也降低, 为了恢复腰椎原有活动度, 腰椎融合后的邻近节段代偿性地增加活动度, 从而使退行性变加速[5]。但其他资料显示, 腰椎应用内固定并融合后, 改变了腰椎的旋转轴, 邻近小关节复合结构应力增加, 导致邻近节段应力增加, 邻近节段的压力, 椎间盘内压力及小关节压力均增加, 增加的活动度和压力超过脊柱生理结构的限制, 累积的破坏就会发生[6]。
本组实验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对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比较了椎间植入Cage及椎间植骨两种影响因素对腰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通过随访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发现椎间植入Cage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较椎间植骨融合更小, Hilibrand退变率30%, 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0%及45%,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椎间植入Cage融合术临床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小于椎间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路闯, 袁宏伟, 代振动, 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8) :77-80.
[2]Alan Hilibrand, Jeremy S Smith.Cervical spine surgery:anterior microsurgery〔J〕.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 2012, 61:451-459.
[3]Brown D, Griffiths C, Garvey F.Dedicated support in every hospital.Interview by Lynne Pearce〔J〕.Nursing standard, 2010, 24 (33) :22-23.
[4]高志洋, 刘海明, 宋舟锋.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4) :530-532.
[5]黄觅, 于淼, 刘晓光, 等.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 (3) :199-203.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6月到2011年8月共收治腰椎不稳患者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5~76岁, 平均45岁, 中位年龄47岁, 病程4个月~68个月, 平均30个月。其中16例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节段性不稳定, 20例患者为椎管狭窄, 4例患者为峡部椎体滑脱, 4例患者为退变性椎体滑脱;6例患者为Ⅰ度滑脱, 12例患者为Ⅱ度滑脱。其中5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10例患者有冠心病史, 15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不稳节段位于L2~3者4例, L3~4者6例, L4~5 23例, L5~L1者17例, L3~4+L4~5 10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出现了下腰疼以及酸胀等症状, 32例患者出现了间歇性的跛脚, 45例患者出现了下肢麻木和腿疼症状, 23例患者出现跟腱反射消失症状, 15例患者出现了膝键反射消失症状。24例患者部分肌肉的力量显著性下降, 45例患者出现了直腿提高实验阳性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患者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 确定患者没有其他病变。对患者腰椎各个体位进行X光片分析, 同时采用CT和核磁共振对患者腰椎进行扫描。手术时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以便能与手术者很好的配合, 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手术时取仰卧位, 并将骼骨前部太高, 是患者腹部处于悬空状态, 使腹腔中的压力下降, 防止硬膜外静脉丛出现充血线性。然后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在腰椎后侧做一纵切口, 然后剥离两侧的肌肉, 沿着横突中轴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进针, 钻孔时应向外侧倾斜一定的角度, 手术时应采用X线机透视观察以确定钉的准确性。在安装椎弓根螺钉系统时, 进行椎管减压, 患者有锥体脱位者首先进行复位, 凡对神经根以及硬膜囊有压迫的物质全部切除, 并保留咬下的软组织作为植骨用。用神经剥离子将神经根分离后, 将椎间盘组织取出, 并刮除相邻椎体之间的软骨板。并在两侧放置连接棒在适当将撑开椎间隙之后将螺母旋紧。将取下的骨块修剪之后植入椎间隙内, 再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加压。手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负压引流管。手术结束后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6 h后鼓励使患者进行翻身, 麻醉过后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对患者随访10~40个月,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现象, 也没有椎间隙感染病例出现。手术后随访10~40个月, 平均17.5个月。2例患者由于曾进行过相应节段腰椎手术, 在本次治疗中出现了脑脊液遗漏现象, 在实施加压包扎后患者痊愈。手术前患者的平均临床疗效评分为 (9.45±2.34) 分, 手术后10周临床疗效评分为 (22.17±5.31) 分, 与手术前相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分显著性增加,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影响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病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性因素。
3讨论
腰椎不稳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病症极容易使患者运动节段刚度显著性下降, 并出现了顽固性的腰疼以及腿疼。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脊柱保持着人类正常的生理曲线, 是脊柱和神经保持损伤, 一旦患者的脊柱出现损伤, 则导致脊柱的生理完全改变, 直接导致神经受到压迫导致腰疼症状的出现。目前对于腰椎不稳的治疗主要有两种, 一般患者在早期进行保守型治疗, 通过运动, 锻炼以及药物达到治疗的作用, 但是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临床症状变化较小, 需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进行脊柱减压, 减小对神经的压迫, 进而通过融合术是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增加[3]。本研究采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 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以及椎体的活动程度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乔, 董黎强, 金才益, 等.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2) :115-118.
[2]张建华, 李新志, 周宏斌, 等.单枚cage和单枚cage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6) :457-461.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患者共45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25例;年龄为45~79岁, 平均64.5岁。病程为6个月~15年, 平均4年。椎管狭窄节段:在L3~4的有4例, L4~515例, L5~S110例;L3~54例, L4~S19例;L2~52例, L3~S11例。腰椎不稳节段:L2~32例, L3~44例, L4~515例, L5~S110例;L2~42例, L3~56例, L4~S15例, L3~S11例。
45例患者均患有腰痛反复发作伴下肢麻木疼痛进行性加重。其中, 15例患者单侧下肢疼痛, 20例患者疼痛伴麻木, 10例患者为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疼痛跛行。35例患有不同程度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 10例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对患者进行评价时, 以[1]下腰痛的JOA评分为准, 按29分进行计算, 45例患者的术前分值为6~14分, 平均为7.2分。对腰椎的正侧位、动力位拍片, 均见到骨质增、退行性腰椎不稳。经多次保守治疗均无效。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 全身麻醉下进行, 切口位置取腰椎后正中, 显露需要减压及融合椎的棘突、椎板后, 分离至小关节突与横突交界处, 植入椎弓根螺钉。将椎板开窗骨块用骨凿完整截下, 切除黄韧带, 用骨刀凿下相应椎的部分上关节突及增生骨质, 依次将钉棒加压撑开并预紧, 用棉片保护神经根, 局部彻底止血, 经椎间隙彻底切除已退变的椎间盘及纤维环等软组织, 松解神经根和硬膜囊和解除压迫后, 用不同型号的铰刀和骨刮匙彻底清除椎间盘和终板上下软骨至上下终板骨质, 试模测试后椎间植入适量自体骨粒并夯实, 再选择相应大小Cage装入进行椎间融合, 加压钳沿钛棒纵向适当加压后拧紧螺帽, 根据情况安装横联杆。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90~180 min, 平均135 min, 失血量为150~600 m L, 平均250 m L。术后进行常规负压引流48~72 h, 引流管拔除后, 进行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术后1周在腰围保护下活动, 完全负重活动在3个月后进行。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无神经血管损伤, 3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损伤后, 进行处理, 5例患者术后24 h下肢麻木疼痛, 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静滴20%甘露醇+地塞米松, 5 d后缓解。随访9个月~5年, 腰腿痛明显缓解, 部分麻木残留患者为4例。JOA评分为17~26分, 平均23分, 较术前显著提高。融合率94%, 优良率96%, 植骨融合良好, 假关节未形成、融合器移位、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 5年随访患者未见有相邻节段明显退变表现。
3 讨论
3.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诊断
退变引起椎管及神经管狭窄, 导致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受压, 出现的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称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负荷正常, 但腰椎间关节生理对合关系无法保持, 出现超过正常的活动范围及临床症状, 称为腰椎节段性不稳。主要治疗方法是过伸过屈侧位X线检查, 本此研究中, 以此标准对32例患者做出诊断。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
多年来, 该种疾病的手术指征及处理方法存在多种争议[2]。国外[3]的研究表明:相比非手术治疗,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把握后, 能更大程度改善症状。李永津等[4]等报道, 对于老年性椎管狭窄伴有腰椎不稳症患者, 应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对于减压固定植骨融合, 有明确退变性节段不稳征象的患者, 需在减压同时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应充分减压。有针对的多窗潜行减压是可靠的手术方式[5]。自椎间融合器 (cage) 的应用以来, 椎间融合率明显提高, 是治疗的金标准, 本组行半椎板切除和扩大开窗减压相结合, 充分松解神经, 改善症状, 椎间融合器的植入, 提高了融合面, 保证脊柱稳定。
3.3 融合器及植骨材料的选择
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有单枚及双侧两枚, 本组病例均应用单侧单枚融合器植入, 结合小开窗减压, 保留大部分脊柱稳定性, 提供了稳定的生物力学, 减少了手术创伤, 缩短了手术时间, 患者卧床时间短, 并取得了两枚融合器同样的融合效果, 同时降低了手术费用。随着椎间融合技术的广泛开展, 椎间融合器种类较多。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腰椎椎间融合器移位、沉降、应力遮挡、邻近部位骨吸收、迟发性炎性反应等并发症的报道增多[6], 本组病例均采用强生公司椎间融合器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刚性较低, 减少沉降及应力遮挡, 并且有利于通过CT及MRI检查观察融合效果, 减少手术创伤。椎间植入自体骨粒, 明显提高了融合率。
腰椎融合后, 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主张对动态X线片下明确不稳者融合, 轻微不稳且临床症状轻者不融合[7]。长节段固定融合对脊柱活动影响较大, 并出现长期的腰部酸胀疼痛, 术中避免破坏邻近的关节突关节及关节囊, 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 本组术后5年患者随访未发现明显退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较为常见, 本此研究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减压及融合方法, 给予内固定, 提高融合率, 使并发症减少, 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4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路椎间融合 (PLIF) 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融合率达94%, 优良率达96%, 未见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对于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后路椎间融合 (PLIF) 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 增加稳定性, 对椎间高度起到恢复和维持作用。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后路椎间融合 (PLIF) ,椎弓根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39-340.
[2]邱斌松.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分册骨科学, 2002, 23 (2) :76-79.
[3]Pearson A, Lurie J, Tosteson T, et a1.Who should have surgery for an intervertebral disc hermiatio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 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J].Spine, 2012, 37 (2) :140-149.
[4]李永津, 许鸿智, 陈博来, 等.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 (1) :190-193.
[5]王平均, 方健.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颈腰痛杂志, 2003, 24 (1) :31-32.
[6]欧阳甲, 王宏伟, 宋兴华.多间隙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与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 10 (1) :23-26.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篇7
Ⅰ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试验整群选取了84例该院收治的患者,男48例,女36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为(62.8±2.5)岁;病例8个月~30年。上述患者在术前临床症状相似,腰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且一侧或双侧下肢伴有疼痛、麻木和乏力的状况,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进行手术。应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该实验所有研究对象均表现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性的减压手术方式。
观察组患者拟采用以下的手术方式开展手术:①后路减压全椎板;②内固定钉棒系统;③椎间盘切除和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需要通过X-ray和MRI对患者的腰椎以及CT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仔细检测,确定哪些相邻节段椎间盘发生病变,指出具体责任椎间盘,术前备血,必要情况下在手术进行时利用血液回收系统。应用全麻方式进行手术,患者采取俯卧体位行气管插管,为使身体悬空要在其胸腹间垫枕,避免手术中的出血过多,术前借助C型臂X线机了解患者的具体病变部位,确定其椎间盘突出节段并标记定位。
1.3评价指标
痊愈:患者在治疗之后,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之后,患者症状未能完全消失,但是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在治疗之后,症状无好转或者加重。该试验应用单枚融合器置入椎间隙实施植骨融合,所以应尽量将融合器放置在正中位置,融合器中植骨填充骨主要以清除棘突和小关节松质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将负压引流管置内,并逐层紧密缝合。术后密切记录症状的消除,病人出院后,逐一对其术前发生的症状开展随访考察。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术后该研究对该试验的28例患者开展随访并收集到大量资料,发现,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实施腰椎后路减压,合并椎间植骨融合加内固定钉棒系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的疼痛症状在麻醉消退后减轻明显,与术前的疼痛状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手术
针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一定要在术前指出责任椎间盘,确定其是否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情况存在。若只是单纯实施开窗摘除髓核手术,就可以将患者术后的腰腿疼痛的症状缓解,长远意义上讲,该手术有可能会造成邻近已突出的椎间盘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治疗的目的解除神经压迫,所以在患病初期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将受压迫的神经根得以减压松解,从而避免病情恶化蔓延。在该次试验中,由于单纯进行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数术均不能实现彻底椎管减压以及扩大神经根管及侧隐窝等的效果,松懈神经根,所以所有手术均运用全椎板切除,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4,5]。其中有3例患者属于3节段椎间盘突出关节出现突出性改变并且属于跳跃型病变,此类患者术前症状表现为双侧下肢瘫痪,影像学检查显示为L3-4以及L2-3[6,7],并相继出现脱离髓核组织的现象,通过腰椎后路减压合并椎间融合植骨融合术以及内固定钉棒系统手术得以将脱落的关节复位。
3.2 治疗效果
观察组痊愈的患者有28例,在患者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为66.67%,有效为12例,占比为28.57%,无效2例,占比4.76%;对照组痊愈20例,占比47.62%,有效11例,占比26.2%。无效11例,占比26.2%。两组在三项数据上的比较,除了有效无差异性之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中实施腰椎后路减压全椎板、内固定钉棒系统、椎间盘切除和融合器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的效果的总有效率到了95.23%。相比较对照组的7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将患者突出部位的椎间盘切除后,其上腰椎很有可能出现不稳固状态,所以借助钉棒系统内固定法对其内部需要做进一步地固定[8]。
综上,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手术对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以及腰椎不稳的效果显著,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了切除,进而成功的解救了受压迫神经,还通过椎间植骨的方法进一步融合,使其能更安全,更完整的与身体进行融合,并且借助内固定方式将上腰椎不稳定的状况解决,从而显著提高了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志先,谭峰.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6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211-212.
[2]许球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178-179.
[3]秦志勇,王建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64-65.
[4]薛忠林,陈忠羡,付朝华,等.术前短期化疗联合前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3):772-773.
[5]唐常辉,孙继军.18例腰椎滑脱治疗中钉棒系统应用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S5):137-138.
[6]许球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225-226.
[7]秦志勇,王建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 6):531-532.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推荐阅读: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06-21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06-27
后路腰椎间盘镜12-01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07-26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06-14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07-31
后路椎体间植骨12-12
腰椎融合术06-05
腰椎融合术后12-26
经腰椎间孔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