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共9篇)
腰椎融合术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 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 甚至造成残疾, 丧失劳动能力, 需要积极治疗[1,2]。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 临床工作者一直积极探求最佳的手术方式, 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现将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入选标准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MRI正中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3/4;腰椎节段不稳定义为屈曲位X线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间成角之差>22°) , 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伴有节段不稳。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 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 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A组中男30例, 女22例;年龄35~72岁, 平均 (49.2±4.3) 岁;病程6个月~12年, 平均 (16.2±3.7) 个月。B组中男31例, 女23例;年龄34~70岁, 平均 (49.0±4.5) 岁;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 (15.9±4.0)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 患者采用全麻, 取俯卧位, 依靠C臂X线透视确定腰椎病变节段, 于后正中做皮肤切口, 直达棘突, 分离筋膜牵向两侧, 常规拍摄X线侧位影像确认解剖节段, 分离外侧沟槽软组织, 并将融合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 注意保护头侧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 需要进行融合的节段小关节内的所有软骨都必须去除。准备钉道准, 之后应用高速磨钻去除横突、椎弓峡部以及小关节外侧面的皮质, 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旋入, 接下来根据其具体的受压部位进行个体化的减压, 减压过程中尽量保留关节突关节, 对于减压融合节段置入椎弓根钉, 安装预弯生理弯曲的钛棒, 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 清理术野, 可吸收线通过先间断再连续的缝合方式封闭筋膜层, 然后再在浅层软组织下放置引流管, 可吸收线先进行间断缝合, 再行连续缝合皮下层的缝合。B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矩形或者环形切开椎间盘的后部, 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 椎间隙撑开, 确保硬模囊及神经根都不在受损伤的情况下, 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椎间盘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依次完成, 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者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 保证植骨面与椎体终板的密切接触, 安装椎间融合器, 作后路椎弓根固定, 闭合手术操作切口情况同A组。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 并进行腰背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 对患者均进行随访12个月, 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 (X线、MRI检查结果) 测量椎间高度 (相对高度, 椎间隙前缘与后缘高度平均值) 、椎间孔面积 (描点法描出椎间孔边界后使用软件直接测量) 、节段角度 (软件描点绘线测量) 判定融合情况, 评定治疗效果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 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 腰部活动明显改善, 能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为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不能坚持工作;将显效、有效视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 明显低于B组的98.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3 7,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
术前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出院前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均明显优于A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 随访12个月后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均明显优于A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3。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P<0.05;与A组比较, ▲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 B组为3.7%,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22 1, P>0.05) 。具体数据见表4。
3 讨论
临床上腰痛患者占外科门诊量的1/3, 并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长期操作电脑和伏案工作是导致椎间盘提前退化的重要原因, 如今许多年轻人工作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样长时间坐着、尤其是坐姿不良时腰椎间盘承受的负荷即压力最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3,4]。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应该积极治疗。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设备的提高和手术方法的改进,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提高, 手术的目的是开刀直接切除病变椎间盘髓核, 解除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消除神经、脊髓周围的炎症和水肿, 促进神经修复等,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包括减压术、融合术、后路手术等[5,6,7,8]。程波等[9]回顾性分析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狭窄症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以上手术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骨融合率高, 并发症少。赵志明等[10]有研究显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应用双Cage结合自体局部附件骨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疾病椎体融合率高, 术后1年、术后5年ODI评价临床疗效好。笔者在本研究中比较以上研究中提到的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两种术式, 结果显示后一种术式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椎体间融合情况, 与前一种术式的治疗结果有差异。考虑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存在创伤大、椎旁肌肉损伤严重、不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曲度等劣势, 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有效地恢复腰椎的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 所以更加符合腰椎的生理功能, 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比较, 融合率明显增高, 融合强度也显著提高, 同时消除了间盘病变所造成的间盘源性疼痛, 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11,12]。
综合以上分析,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 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 利于患者的康复。
腰椎融合术 篇2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4~2006年入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3.4岁,平均病期2.5年(5~8年),L4~532例,L5~S148例。80例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1天做好病人准备。②心理护理:通过告知相关知识和成功率增加患者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③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④做好手术所需器械及物品准备。⑤患者准备:术前接入手术室,根据手术体位,将静脉通路建于左或右上肢的血管,并连接好2~3个三通备用,协助麻醉全麻插管后,留置导尿管。全麻生效后,常规采取俯卧位,选用多块海绵体软垫,以双肩及髂前上棘为支点,使胸腹部悬空,避免受压以利呼吸循环,并在双膝及双足各垫1个软垫,同时注意躯体同轴翻转,避免扭曲而造成脊髓的医源性损伤,两侧手臂保持自然弯曲,肩关节避免过度外展,避免臂丛神经牵拉损伤[1],贴好电刀复极板。皮肤消毒后,常规铺单,手术贴膜于切口,并将电刀、双极电凝、中心吸引器接通调好,安装好消毒灯并无影灯于切口处。
术中护理:①切口定位:切皮前可用C型臂X光机,准确定位到相应滑脱的病变椎体,切皮后电刀尖镊止血,剥开相应椎体的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暴露相应椎体棘突。②椎弓根系统的植入:当术者植入椎弓根钉的位置暴露定位清楚后,为术者准备三关节咬骨钳,将相应椎体的椎板骨头咬成平面,便于开口器的使用。与此同时,依次为术者准备尖开口器、钝头开口器、探子探入后,术者需要将开口器开出的针道压迫止血,此時应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经过仔细搓出的明胶海绵棒来为术者解决压迫止血的问题,同时明胶海绵是可吸收性的,可以不必取出。这时应为术者准备定位针(在开口器开出的针道插入定位灶,病人棘突左右两侧用的定位针应区别开),令助手提供无菌单覆盖手术野。使用C型臂X光机检查定位是否准确。经确定后为术者准备相应直径螺钉的攻丝,术者将在滑脱的上位及下位椎体的椎弓根攻丝后植入椎弓根螺钉。当术者用钢尺测量确定所需钛棒的长度,用模棒确定所需钛棒的弧度后,洗手护士应记录并为术者提供相应长度的钛棒以及钛棒的折弯器,以便术者对照钢尺和模棒将钛棒塑形后,将钛棒与螺钉连接,此时我们为术者准备撑开器[2],术者将利用它撑开椎间隙,使用内六角螺丝刀和旋紧扳手提位椎弓根螺钉的螺母,使滑脱椎体复位。C型臂X光机透视确定,复位满意后锁定。③椎管和神经根减压:为术者准备2cm宽骨刀。硬膜囊一经暴露,我们准备神经拉钩和硬膜剥离器,术者分离硬膜囊与神经根之间间隙,并且保护脊髓和神经。然后为术者准备髓核钳摘除髓核后,这时为术者选取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刮刀和绞刀以便术者祛除部分软骨板,最后为术者提供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准备可吸收性明胶海绵覆盖并保护脊髓。④椎间融合器的使用:为术者准备不同型号的椎间融合器试膜,术者将利用它来确定使用何种型号的椎间融合器。与此同时第一助手将前面保留的骨渣全部塞入相应的椎间融合器,并打压骨渣,使其被充实填入椎间融合器,这时我们需准备丝椎以便术者在上下终板间攻出螺纹[3],将填充满骨渣的椎间融合器放入到相应的椎间。为第二、第三助手提供无菌单将手术野覆盖,C型臂X光机透视确定融合器在椎间隙的位置及与上下终板是否紧密接触。⑤术毕,规范进行切口包扎。
术后护理: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即将清醒时,可能出现躁动,此时必须加强监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以防因躁动而致引流管脱出或椎间融合器脱落。②观察伤口渗血情况。③密切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术前相比较,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④预防压疮,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认真评估并记录受压皮肤情况。⑤预防呼吸道感染:经常变换体位,每次翻身后叩击胸背部以利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⑥预防泌尿系感染:指导病人多饮水,以防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对尿潴留病人采用定时按摩挤压膀胱区,以促进排尿。对残余尿多采用间断导尿法。对尿失禁病人要注意训练膀胱张力,定时夹管,养成定时排尿习惯。⑦术后卧床1个月后,佩带支具下地,4~5个月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讨 论
做好手术室的工作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其中包括对手术器械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人体解剖特点的了解等,从而使手术能够顺利完成。术前对于内固定材料的准备有着严格的要求,要将其放在特别的器材架上,防止碰撞和磨擦,保护其光洁度,避免划痕,表面粗糙或有划痕及裂纹的材料禁止使用。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所使用的器械较多,因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地掌握手术程序,加之精练的手术配合技巧,就能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术中精力要高度集中,配合好每步手术的同时,管理好自己手术区域内的每一样物品,以免手术结束关切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魏革,刘苏君,主编.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2 叶启彬,邱贵兴.脊术外科新手术.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7.
腰椎融合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病例资料为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已接受腰椎融合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病例纳入标准: a) 单纯退行性腰椎失稳者; b) 退行性腰椎失稳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 c) 退行性腰椎失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 d) 退行性腰椎失稳合并滑脱者。病例排除标准: a) 峡部裂性腰椎失稳及滑脱症患者; b) 失稳节段伴有结核、骨折、肿瘤等疾病者; c) 有腰椎手术病史者; d) 无法配合完成随访及复诊者。最终纳入患者90例,男25例,女6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QCT、 X线片和CT检查 ,部分辅加MRI平扫 ,QCT值最低是2 5. 4 mg / cm3、最高为167. 7 mg /cm3,平均( 97. 37 ± 35. 23) mg / cm3; 年龄44 ~ 78岁,平均( 64. 18 ± 6. 61) 岁; 随访时间5 ~ 47个月,平均( 14. 93 ± 9. 99) 个月。单纯失稳患者24例, 失稳合并滑脱者66例。全部纳入患者根据术前的腰椎QCT值分为A组( 骨质疏松组,QCT值 < 80 mg/cm3) 26例,B组 ( 骨量低下组,80 mg/cm3≤QCT值 < 120 mg/cm3) 38例,C组( 正常骨量组,QCT值≥120 mg/cm3) 26例; 各组采用椎体间、后外侧、横突间融合的例数分别为A组19例、5例、2例,B组26例、8例、4例,C组18例、5例、3例,三种融合方式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90) ; 三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见表1) ,具有可比性。
1. 2腰椎失稳症诊断标准赵定麟等[3]认为腰椎失稳是指腰椎椎体间相对水平位移在屈伸侧位片上大于3 mm及在侧弯正位片上位移大于2 mm,存在以上X线片改变并有临床症状和/或体征者即可诊断为腰椎失稳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1. 3治疗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取俯卧位,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逐层切开显露椎板至横突后,视椎管周围病变和椎管被压情况行硬膜囊和 /或神经根减压,摘除椎间盘组织并处理植骨床,相应节段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椎体间植骨融合”; 对于术前无神经损害体征且无椎间盘突出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所用植入骨均为自体骨,根据术中失血情况决定是否输血。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1. 4术后处理术后予抗菌药预防感染、切口换药; 术后2 ~ 3 d视引流量多少拔除引流管,出院前常规复查腰椎X线片和CT,了解手术节段的内植物位置、植骨量和椎管减压等情况,拔除引流管和尿管后鼓励患者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术后2周切口拆线; 嘱其术后3个月内避免刻意弯腰、负重及大幅度旋转腰部; 术后第3个月常规门诊复诊,根据复诊时病情指导患者是否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术后继续抗骨质疏松强化治疗半年,待复查腰椎QCT值较前提高后改用常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生活上,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和多晒太阳,以减少骨量丢失和促进体内钙磷吸收,并指导其加强营养,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
1. 5植骨融合判定标准终末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Suk标准[4]判定: 放射性评估,已融合是指植入骨与宿主骨之间有连续的骨小梁,过伸过屈位的活动角度小于4°; 不融合是指融合区未见连续的骨小梁或有间隙,植入骨塌陷,过伸过屈位的活动角度大于4°; 可疑融合是指连续的骨小梁可疑,但过伸过屈位活动角度小于4°。
1. 6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终末的临床疗效采用Fischgrund标准[5]判定,优: 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日常活动不受影响。良: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偶尔有腰腿疼痛及麻木,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可: 术后症状有改善,间歇性发作腰腿痛或有下肢麻木,日常活动受影响。差: 术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后又恢复到术前程度,日常活动明显受影响。
1. 7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 s) 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组间终末疗效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结果
2. 1植骨融合情况90例患者终末复查时,6例伴有骨质疏松症者未融合,6例骨量低下患者未融合,未融合的原因如下: a) 椎体骨质量下降,诱发内植物松动、移位或断裂,导致融合节段失稳; b) 异常骨量者,其植骨块吸收较快或新骨形成抑制,终末复查时尚未达到骨性融合; c) 植骨床处理不彻底; d) 植骨量不够; e) 过早腰部活动、负重等导致植骨区失稳; 其余患者均已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5 ~ 20个月,A、 B、C三组的平均融合时间分别为( 10. 40 ± 2. 01) 个月、( 9. 13 ± 1. 02) 个月和( 7. 23 ± 0. 93) 个月,三者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F = 17. 09,P = 0. 00) ; A、B、C三组的骨融合率分别为76. 92% 、84. 21% 和100% ,三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 12,P = 0. 03,见表2) 。
2. 2临床疗效结果终末随访时,根据Fischgrund标准,A组: 优7例,良12例,优良以下7例; B组: 优10例,良21例, 优良以下7例; C组: 优13例,良12例,优良以下1例; A、B、 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3. 08% 、81. 58% 和96. 15% 。三组间的终末临床疗效( 优、良、优良以下的例数) 进行非参数秩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6. 70,P = 0. 04) 。各组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4 ~ 6。
3讨论
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具有疗效肯定、重建脊柱稳定、融合率高等特点,仍是目前治疗脊柱疾病的标准技术之一,它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
3. 1围手术期对策及意义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对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的相关影响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因此,此类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共识。Sung Bae Park等[6]认为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能够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术后的放射学结果和临床效果。Koller等[7]认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能增加钉棒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强度,同时可减少骨水泥的使用和避免其相关风险,是解决螺钉抗拔力差的一个折中方法。这些措施, 能为骨量异常患者接受腰椎融合术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也是减少内植物失稳的较好措施。但是,假如术者在开展腰椎融合术之前没有了解患者的骨质量,可能会造成术中准备不足、术后治疗不够,重者可致融合手术失败。笔者认为,在患者接受腰椎融合术之前评估其椎体骨质量 ( 如腰椎QCT值) ,采用因人制宜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有助于缩短融合时间、提高融合率、预防或减少并发症。此外,实现骨性融合也是患者获得长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保证。骨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又与骨质量情况密切相关,加上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因素,每个患者的融合时间不尽一致。因此,超过表2融合时间仍未实现骨性融合者并不能等同于融合失败。
3. 2腰椎QCT值与骨融合及疗效的关系从表2可知,A、 B、C三组的骨融合率 ( % ) 与腰椎QCT值 ( mg / cm3) 呈正相关,三组的终末临床优良率( % ) 与腰椎QCT值也呈正相关, 融合时间( 月) 与腰椎QCT值呈负相关。亦即正常骨量者的骨融合率和终末临床优良率均高于异常骨量者( 即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者) ,而前者的融合时间则短于后者。但是,骨密度并不是影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和终末疗效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术前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术中椎管内操作干扰、术后治疗的依从性和药物的有效性、围手术期的防治对策、融合节段数量、基础疾病、病程和随访时间长短、植骨量、融合术式、 有无内植物置入、内固定是否牢靠、植骨床处理是否充分、植骨接触面积大小、个体差异等也是文献报道的影响临床疗效或骨融合的重要因素。
腰椎QCT值是评估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于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者,其椎体本身的骨强度较正常骨量者低,对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和融合器的承载力均有所降低。因此,异常骨量者术中或术后容易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融合器沉陷、移位,导致融合节段稳定性丢失; 又可通过加快植骨块吸收和抑制新骨形成等途径,影响正常骨融合的实现。本研究发现腰椎QCT值与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存在如下关系: 腰椎QCT值与骨融合率、终末临床优良率成正相关,与融合时间成负相关,即正常骨量患者的骨融合率、临床优良率均高于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患者,而融合时间则短于后者。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a) 观察病例样本含量小; b) 骨融合的最佳时间节点,仍无法准确判定; c) 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否提高骨量低下者的融合率,能否用于骨量低下者,仍未明确; d) 没有剔除抗骨质疏松治疗对骨融合率、融合时间和终末疗效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在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的患者中,植入物的稳定性较正常骨量者差,提高椎体骨质量和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仍是保证骨融合率和疗效的关键举措。随着脊柱外科学的迅速发展,骨髓移植、基因治疗、 电磁刺激、促骨生长因子、组织工程骨等技术,可能是未来异常骨量患者围手术期防治对策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QCT值与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0例,男25例,女65例;年龄44~78岁,平均(64.18±6.61)岁。按照腰椎QCT值分为3组:A组(骨质疏松组,QCT值<80 mg/cm3)26例,B组(骨量低下组,80 mg/cm3≤QCT值<120 mg/cm3)38例,C组(正常骨量组,QCT值≥120 mg/cm3)26例。三组患者终末的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X线片和CT评估并用Suk标准判定,终末疗效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估。结果 9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7个月,平均随访(14.93±9.99)个月,三组间的骨融合率、融合时间、终末疗效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肯定,但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可能会导致骨融合率降低,融合时间延长,甚至融合失败。
关键词:腰椎QCT值,腰椎融合术,骨融合,关系
参考文献
[1]Gazzeri R,Roperto R,Fiore C.Litanium expandable pedicle screw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and traumatic spinal diseases in osteoporotic patients:preliminary experience[J].Surg Technol Int,2012(22):320-325.
[2]隋国侠,冀旭斌,徐兆万,等.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27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0):798-799.
[3]赵定麟.现代脊柱外科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713.
[4]Suk SI,Lee CK,Kim W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o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J].Spine,1997,22(2):210-220.
[5]Fischgrund JS,Mackay M,Herkowitz HN,et al.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pinal stenosi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arthrodesis with and without spinal instrumentation[J].Spine,1997,22(24):2807-2812.
[6]Sung Bae Park,Chun Kee Chung.Strategies of Spinal Fusion on Osteoporotic Spine[J].Korean Neurosurg Soc,2011,49(6):317-322.
腰椎融合术 篇4
方法:对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联合cage融合术治疗,进行针对性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
结果: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按Nakai评分标准:优17例,良9例,可10例,差2例。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其中16例随访4年,15例随访1年,7例随访6个月。所有随访病例按Nakai评分标准:优1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
结论:提高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项护理质量对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椎弓根钉系统腰椎问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3-01
自2007年10月开始,我院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问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合并腰椎失稳5例,合并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10例,复发8例。突出部位:L3-43例,L4-522例,L5-S113例。突出类型:中央型8例,单侧型30例。病程3个月~10年。临床表现: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8例,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4例,单纯腰痛6例;伴下肢皮肤麻木21例,足下垂2例,伴尿潴留2例,伴下肢肌肉萎缩12例。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膝反射减弱13例,踝反射减弱15例。X线过伸过屈应力片脊柱不稳5例,椎隙变窄14例。CT、MR检查均有腰椎问盘髓核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均可见受压,侧隐窝狭窄10例。
1.2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或伞麻气管插管下采用俯卧位,以髓核突出棘突间隙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形切口或弧形切口,于下肢症状明显一侧用电刀剥离骶棘肌,显露棘突、椎板、上下小关节突及黄韧带。于突出上下椎体椎弓根上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C-臂机摄片确定定位准确后,切除黄韧带、小关节突内侧缘骨质,扩大骨窗,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侧隐窝,向内侧小心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切除突出髓核组织,用7~11号椎问撑开器依次将椎隙撑开至适当程度,用绞刀和刮刀清除上、下侧终极软骨及剩余髓核组织。将自体骨处理成小骨粒压实打入合适的Cage内。多余的骨粒置入椎体间隙前部,压实后置入Cage,Cage后缘低于椎体后缘0.3cm。安装连接棒,适当加压,使Cage紧嵌于上、下终极之间。放置引流。缝合切口,结束于术。术中失血150~500mL,平均370mL,未输血。术后应用抗生素3~5d,1~3d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d行被动直腿抬高训练,5d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拆线后带腰部支具下床活动,3个月内避免弯腰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3评价。术后主要评价手段采取临床问卷调查和X线片/CT追踪检查,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等。其中临床疗效通过问卷调查,按Nakai评分标准: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需减轻工作或活动;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植骨融合率主要通过拍摄腰椎动力位片是否有相对运动或CT显示植骨融合来判断。
2结果
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评分为优17例,良9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68.42%;术后3个月~4年评分为优1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78.95%。
3护理
3.1术前护理。本组为复发的病例,充分了解每一位患者心理和想法,作相应科学解释,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顾虑和担忧,使患者从心理上配合治疗及护理。注意合理营养,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练习床上大小便。
3.2术后护理。本组为复发的病例,在术后护理中必须严格和相对提高护理要求,要多问候、勤观察,严格执行以下措施:①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h,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侧卧位时腰背部垫一软枕,以减轻腰背部的支撑力;②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时,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术中情况,根据病情每30min~1h测BP、P、R1次,24h平稳后每天测4次,并作好记录,如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变快、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要立即汇报作出处理;③术后翻身:术后6h可按脊柱骨折翻身法即“轴线法”翻身,每隔2~3h翻身1次,检查并按摩骨突处以解除局部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④伤口与伤口引流物的护理:术后24h可侧卧或俯卧。妥善固定引流管、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1次/d。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渗液,引流液的颜色、量的变化并作好记录。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询问患者有否呕吐、头痛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可考虑脊膜破裂脑脊液流出,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术后24h内严密观察双下肢及会阴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1]。如有下肢麻痛进行性加重,或下肢肌力减弱,有血肿压迫神经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以防因神经受压过久出现不可逆性损伤。⑤导尿管的护理:麻醉后排尿反射被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均可导致患者排尿困难,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多因不习惯卧位排尿,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术后留置导尿管1~3d,每4h开放1次以训练主动排尿功能。拔除尿管前,夹闭引流管,待患者有尿意时松开钳夹,让患者排尿1次。可采用按摩膀胱、听流水声等方法,必要时扶患者下床排尿,尽量让患者自行排小便,避免因导尿而引起尿路感染,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⑥预防感染:应注意患者体温变化、术后切口内出血及渗液,注意切口有否感染等。加强疼痛的护理,椎间隙感染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与腰部制动均不能缓解疼痛,必要时可给予哌替啶止痛,并向患者说明哌替啶只能暂时解痛并易成瘾的特点,并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⑦预防肺部并发症:嗜烟者劝其戒烟,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协助翻身,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预防肺不张、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痰液黏稠时,进行超声雾化吸入。⑧功能锻炼指导:积极向患者宣传功能锻炼的意义,讲解正确的方法,帮助克服影响或妨碍锻炼的困难。术后次日开始练直腿抬高运动,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减少神经根周围血肿压迫和粘连,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初次由300开始(逐渐加大幅度),3次/d,每次抬5~10下(逐渐增加次数)。术后10d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术后25d开始下床活动,活动顺序为床旁站立一床旁行走一离床行走,逐渐增加活动频率及范围。出院后在正确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如经常改变坐姿、不可长时间站或坐、不宜长期卧床,最好卧硬板床,适当带腰围活动,禁止举重或弯腰,1个月后复查。佩戴腰部支具1~3个月,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腰脊肌萎缩,3个月内不负重,半年内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弯腰抬重物,避免腰部再次受伤;避免大幅度弯腰、扭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保持良好正确的姿势,避免过长时间处于单一姿势;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腰脊肌锻炼。
总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术后,有高质量的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让患者尽快恢复生理功能和社会职能是现代骨科护理的发展趋势[2]。但由于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期是回到家庭、社区,在没有医护人员具体指导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功能锻炼。故而在住院期间应加强对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并为其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患者出院后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训练。建立医患联系卡,进行随访调查,对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处理,对患者后期的康复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秀琴.腰椎间盘内破裂前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10):914
腰椎融合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5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院行腰椎翻修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56 例为观察对象,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麻木及无力等神经根症状, 并伴有腰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其中男36 例, 女20 例;年龄38~61 岁, 平均 (48.5 ± 4.5) 岁;第一次手术方式:开窗髓核摘除术30 例 (53.6%) , 全椎板切除术14 例 (25.0%) , 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2 例 (21.4%) ;单融合节段:L3~4间隙8 例 (14.3%) , L4~5 间隙18 例 (32.1%) , L5 至S1 间隙3 例 (5 .4 %) ; 多融合节段:L4 至S 1 间隙8 例 (14.3%) , L3~5 间隙5 例 (8.9%) 。
1.2方法经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俯卧位, 腹部悬空。C型臂X线机下, 椎旁肌间隙入路钝性分离多裂肌间隙到达复发节段, 置入融合节段上下椎的椎弓根钉, 有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 充分显露椎间孔, 扩大减压神经根管周围, 对神经根及其硬脊膜加以保护, 将椎间盘组织取净, 对软骨终板加以刮除。用椎间盘撑开器撑开目标椎体, 取自体髂骨松质骨填入椎间融合器, 将已充填好的椎间融合器与棘突呈45°左右斜向置入椎间隙, 将多余骨块填入关节突表面和横突之间, 松开椎间盘撑开器, 双侧横突均以椎弓根螺钉固定。切口处放入引流管, 常规引流3天, 逐层缝合、止血, 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卧床3周左右, 在辅助器材帮助下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3个月后脱离辅助器材。
1.3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JOA) 评定疗效, 总分0~29分, 分值越低表示功能障碍越明显。随访2年, 动力位平片检测骨融合情况, 不融合:动力位X线片显示上节段活动4mm及以上, 有明显间隙;部分融合:上节段活动<4mm, 未见连续骨小梁通过;全部融合:上节段活动<4mm, 且有连续骨小梁通过。
1.4疗效评定标准优:JOA评分改善率在75%及以上;良:JOA评分改善率为75%以下, 50%及以上;可:JOA评分改善率为50%以下, 25%及以上;差:改善率为25%以下。改善率=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 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120~280 分钟, 平均 (195 ± 30) 分钟;手术出血量158~543ml, 平均 (258.4 ± 122.5) ml。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2 例 (3.6%) 术后切口内血肿, 经清创症状缓解。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且未出现明显神经损伤。术后JOA评分 (22.3 ± 6.1) 分, 明显高于术前的 (9.5 ± 1.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99, P < 0.01) 。术后改善情况:优38 例 (67.9%) , 良10 例 (17.9%) , 可8 例 (14.3%) , 改善率为85.7% (48/56) 。随访2 年后, 骨不融合3 例 (5.4%) , 部分融合25 例 (44.6%) , 全部融合28 例 (50.0%) 。
3 讨论
由于手术减压不充分或不稳定因素未解除, 导致腰椎间盘修复术后椎间盘突出原位或异位复发[3]。去除致压物及重建稳定是腰椎翻修术的基本原则, 重建腰椎稳定的技术包括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等。TLIF主要是通过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椎间孔避开形成瘢痕的硬膜囊, 减少对硬膜囊的损伤、对正常组织破坏及神经的牵拉[4]。与经前路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相比, TLIF可有效降低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的风险[5]。且TLIF适应腰椎的任何节段, 对脊柱圆锥损伤小。本文结果显示, TLIF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 椎骨融合良好, 且并发症较少。
综上所述, TLIF对需要翻修的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疗效良好, 能够有效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安全性较好。笔者认为: (1) 对于无明显椎管狭窄的翻修患者, TLIF是首选方式; (2) 神经根管狭窄但中央管不明显狭窄者, 也可行TLIF术; (3) 中央管狭窄、无法减压完全者, 可结合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进行翻修; (4) 复发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结合多因素考虑, 包括椎间盘突出位置、腰椎是否稳定及初次术式等。
参考文献
[1]张伟, 陈德玉, 杨立利, 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术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9) :883.
[2]李向前, 皮国富, 刘宏建,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中单、双枚椎间融合器的应用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7 (3) :376.
[3]李振宙, 侯树勋, 宋科冉, 等.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L2~5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3) :201.
[4]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3, 42 (22) :2607.
腰椎融合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均符合本研究的研究指征, 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经腰椎CT、MRI影像学确诊;符合本研究治疗方案;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进行过临近部位的手术;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男20例, 女11例;年龄42~75岁, 平均 (61.24±8.34) 岁;体重50~80 kg, 平均 (66.04±7.65) kg;病程为4~43个月, 平均 (30.15±5.78) 个月。对照组男19例, 女12例;年龄42~75岁, 平均 (61.33±8.19) 岁;体重50~80 kg, 平均 (66.12±7.44) kg;病程为4~43个月, 平均 (30.09±5.62) 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手术时, 在C型臂机透视下, 找准切口, 切开10 cm左右。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作为椎弓根进钉点;对照组选择人字脊顶点作为进钉点。置入椎弓根钉后将椎间隙适度撑开, 加压固定预弯好的连接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进行半椎板切除减压或全椎板减压, 将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彻底切除并将神经根管扩大。将纤维环切开后将病变椎间盘切除并给予植骨融合, 连接横杆进行加压固定, 冲洗干净并留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完成手术后,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腰背痛手术评分 (JOA)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 变化情况。
手术效果评价标准为: (1) 优:患者不需要止痛药物、腰腿痛情况完全消失, 能够正常参加工作; (2) 良:患者需要偶尔使用止痛药物、腰腿痛情况几乎消失; (3) 可:患者需要使用止痛药物, 腰腿痛情况存在, 活动受轻度限制; (4) 差:其他。治疗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2]。
JOA评分为0~15分, 分值越低, 患者疼痛越严重[3]。ODI为0%~100%, 百分率越高, 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试验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JOA、ODI比较
试验组最佳恢复期JOA和O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终末随访期两组JOA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影响极大[5]。临床在治疗该病症的时候, 还没有确切的完美措施。患者手术后, 存在一些并发症, 预后欠佳。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多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组优良率均较高, 证实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有较好的疗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均受到影响[6]。JOA可以反映患者的腰背痛情况和腿疼情况, ODI可以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两组JOA和ODI均有明显改善, 提示经过治疗后, 得到有效的恢复, 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 疼痛状况得到改善。其中试验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最佳恢复期JOA和O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作为进钉点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总之,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可作为优选进钉点。
参考文献
[1]何勍, 阮狄克, 侯黎升, 等.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5) :412-417.
[2]Asamoto S, Muto J, Jimbo H.Minimally invasive space shuttle laminotomy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J].J Craniovertebr Junction Spine, 2016, 7 (1) :55-58.
[3]Furlan JC, Catharine Craven B.Psychometric analysis and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original, revised, and modified versions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in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Neurosurg Focus, 2016, 40 (6) :6.
[4]刘绮, 麦明泉, 肖灵君, 等.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慢性腰痛患者的反应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7) :621-624.
[5]李群峰.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7) :97-98.
腰椎融合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患者72例, 其中男38例, 女34例, 年龄33~55岁, 平均 (42.7±8.8) 岁;患者病程为1~13年, 平均 (3.8±1.1) 年。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病史超过1年, 采用保守治疗无效者; (2) 出现强迫体位者, 或者临床症状严重、发作剧烈, 下肢发作最为显著者; (3) 临床症状存在神经受压麻痹现象者; (4) 中年患者且病程长, 对工作与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5) 通过影像学检查, 造影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者。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自愿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有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术, 摘除髓核;观察组采用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微创手术, 对患者进行根管扩大减压, 摘除髓核。
1.4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偶尔有腰痛症状, 但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3) 无效: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没有变化, 或者稍有改善但很快复发。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显效29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经治疗显效14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现象1例, 出现椎间隙感染现象1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现象3例, 出现椎间隙感染现象5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56.15±13.98) min, 卧床时间为 (28.72±13.85) h, 术后总出血量为 (79.54±9.41) ml, 术后切口长度为 (1.34±0.51) cm;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90.15±19.98) min, 卧床时间为 (92.22±18.85) h, 术后总出血量为 (342.54±37.41) ml, 术后切口长度为 (5.94±0.99) cm,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组织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组织突出对患者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压迫, 裸露出的髓核对患者神经根形成化学刺激, 诱发患者自身免疫反应, 导致患者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同时伴随间歇性跛行症状[2]。目前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式多为非手术治疗, 但如果患者长期并反复发作, 腰椎不稳且临床症状严重, 对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则建议采用手术治疗[3]。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患者的治疗, 既需要解决神经根压迫症状, 又要在保护患者腰椎关节, 同时预防其腰椎滑脱的前提下解决其腰椎不稳。因此, 笔者所在医院在此次研究中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手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手术实质上是改良自显微镜椎间切除术的一种微创手术。传统全椎板切除术对患者正常组织损害较大, 且患者出血多, 手术切口较大, 容易发生神经根损伤和椎间隙感染并发症。此外, 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本身对患者腰椎关节损伤很重, 容易使患者腰椎不稳。而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手术有纤维镜手术的优势, 手术切口小, 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正常组织创伤小, 患者出血量也小, 同时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手术能够最大可能的维持患者脊柱结构稳定, 且术后恢复快、预后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3]。
笔者在此次研究中发现, 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 远高于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的对照组的72.22%, 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 远低于对照组的19.44%;同时,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总出血量、术后切口长度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军锋, 李玉涛.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8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2) :52-53.
[2]张林华, 周志群, 卜海富.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安徽医药, 2011, 15 (9) :1143-1144.
腰椎融合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 且经X线或者CT检查确诊, 排除严重心律失常或具有椎体疾病史等患者。45例患者19例患者为侧隐窝狭窄, 26例患者为中央管狭窄。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50~65 (57.3±4.1) 岁;病程3~10 (6.5±1.1) 年。治疗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50~65 (57.3±4.1) 岁;病程3~10 (6.5±1.1) 年。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对所有参加本次实验的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麻醉后, 采取正确的俯卧姿势, 保证术区在术者的最佳视野内, 以病变处为中心, 进行手术切口和分离, 充分暴露出椎板和关节突。紧接着在C型臂X线机的监控下向病变椎间隙的椎弓根处置入螺钉, 保证置入位置的准确无误。随后为彻底缓解神经根的受压状况, 应切除患侧的半椎板和上一脊椎的下关节突, 从而扩大狭窄部位使得受压神经得到充分暴露, 为保证整个手术的效果, 对患处对侧的椎管也应进行相应的减压处理。再对患处周围韧带和组织等进行清理, 留出足够的空间后将事前准备好的骨粒及融合器置入椎间隙, 加压并锁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患处对侧进行植骨处理。最后对手术创口进行清洗, 手术结束。术后对患者给予一定的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和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腰椎后路行椎板开创减压, 椎间植骨后进行融合固定。术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且进行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3]
观察两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 随后进行狭窄症状改善评分, 狭窄分级0~10分, 0分无狭窄, 10分椎管闭塞。其中显效:狭窄症状明显改善, 0~3分。有效:狭窄症状改善, 4~7分。无效:狭窄症状依然存在, 8~10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l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狭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一定的比较, 发现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总有效为92.00%, 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的总有效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手术过程比较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一定的比较, 发现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腰椎管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 一旦出现狭窄往往涉及脊柱和神经病变, 其所引起的腰腿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便, 严重者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失去行走能力,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科学有效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尤为重要[4]。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进行治疗, 其主要方法是腰椎板后路全面减压, 大量切除了病变的椎间盘, 恢复了椎管的高度, 但同时由于脊柱大量的破坏造成腰椎不稳定, 存在着神经根受损的风险[5]。而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矫正畸形的脊柱, 使其恢复正常的结构, 从而解除对椎管内神经的压迫, 其主要方法是切除病变椎间隙的椎板和关节突从而扩大狭窄, 充分的暴露出受压的神经, 同时对周围韧带和组织的清理是对椎间的彻底减压, 随后置入融合器, 整个过程保存了脊柱的相对完整性, 避免了对椎管内神经的损害, 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临床疗效较好[6]。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的疗效比较, 发现治疗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总有效为92.00%, 对照组采用传统PLIF的总有效为6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综上所述, 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整体过程安全可靠,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继续探讨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ified versus tradition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2013, 29 (10) :955-959.
[2]刘新宇, 原所茂, 田永吴, 等.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8) :650-653.
[3]宋建辉, 胡建山, 胡永召.保留棘突一韧带复合结构手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 2010, 38 (5) :521-524.
[4]林晓毅, 林凤晖, 袁华澄, 等.改良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45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3) :20-23.
[5]仇胥斌, 陈亮, 庄明, 等.改良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江苏医药, 2012, 38 (8) :964-965.
腰椎融合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有自主活动能力,知情同意,无精神病患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其中男89例,女51例;年龄29岁~68岁;病程1年~12年;病变节段在L4~584例,L4~S129例,L5~S127例。140例患者按奇偶顺序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程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了解患者情况,介绍治疗成功病例,消除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并配合术前、术后治疗与护理工作。
1.2.2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予患者呼吸功能训练、有效咳嗽排痰及床上大小便等,并协助患者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1.2.3 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肌力有无改变等,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及时更换敷料。(2)加强术后疼痛管理,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疼痛,确保患者休息及睡眠。(3)生活护理:定时协助轴线翻身,避免不正确的搬动、翻身加重脊髓损伤;多饮水,合理饮食,解决好排泄问题,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防护。
1.2.4 功能锻炼
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锻炼目的,并积极配合实施,遵循安全、早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术前予呼吸功能及腰背肌功能训练;麻醉回病房后给予肢体被动按摩;麻醉清醒后做双下肢的主动伸屈运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4次/d,5 min~10 min/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做蹬车运动及侧举腿训练,3次/d,5 min~10 min/次;术后2周待伤口恢复后,教会患者在床上做5点支撑法锻炼(上下肢分别屈曲,头、双肘接触床面,用力悬空),待患者体力恢复稍好情况下进行3点支撑法锻炼(在5点支撑的方法下,取消双肘),5次/d,10 min/次;术后2个月后,让患者带上腰围,采取侧卧、屈髋、屈膝、床边坐起及搀扶下步行训练。
1.3 评价指标
(1)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价患者入院时、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情况,以0分为不痛,10分为最痛。(2)在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包括自觉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4个指标,16个条目,满分29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好。(3)分别测量患者入院时及术后6个月的直腿抬高角度及腰背伸高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在入院时腰腿疼痛评分、身体功能JOA评分及直
腿抬高角度、腰背部伸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减轻,JOA评分身体功能增强,直腿抬高角度及腰背伸高度明显增加,且试验组患者术后3 d疼痛控制及远期的临床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能改善脊柱融合术患者术后疼痛
护理干预能让护士及时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4],从而确保患者术后休息及睡眠。患者舒适度增加,才能积极配合及参与术后的锻炼,而锻炼有利于推进患者术后康复,并阻止因切口血肿机化形成瘢痕组织及粘连,对减轻脊柱融合术患者的远期疼痛有积极的意义[5]。由表1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疼痛强度明显比对照组减轻,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2 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术前让患者学会相关锻炼方法,有利于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运动锻炼可直接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康复,调整和增强患者的腰背肌力,使紊乱的脊柱力学机构得到恢复[5],让患者脊柱的弹性及灵活性增强。护理干预可以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康复目标,乐于参与科学康复锻炼;而对照组患者的锻炼没有完全按计划执行及实施,因此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身体功能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腰背伸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
综上所述,对骨科腰椎疾病行脊柱融合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康复,让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护理干预同时要取得医、患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的干预方法,并观察评价护理效果,才能达到更理想的临床康复目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腰椎疾病患者脊柱融合术术后康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140例有腰椎疾病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按奇偶顺序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指导、疼痛护理、运动训练等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及康复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身体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腰椎疾病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疾病,脊柱融合术,护理干预,疼痛强度,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秉文.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5.
[2]敖俊,方国芳,冯伟.以三种有限元模型分析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螺钉应力的分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9):7601-7604.
[3]李方财,陈其昕,徐侃,等.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早中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580-585.
[4]赵纪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383-384.
【腰椎融合术】推荐阅读: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09-09
腰椎融合术及临床研究06-12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06-21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06-14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06-27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07-31
前路腰椎融合手术08-22
腰椎术后06-06
腰椎结核08-19
腰椎狭窄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