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病

2024-11-06

颈腰椎病(精选11篇)

颈腰椎病 篇1

摘要:目的 对康复科住院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103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探讨其患者经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最佳的护理防护工作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科收治病人103例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患者, 以整体护理为基础, 按护理程序, 计划目标为框架, 制定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的康复治疗, 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途径, 予以心理疏导, 膳食指导, 血糖自我监测, 运动目标, 低血糖反应识别和应急处理, 了解病情转归, 并发症和合并症治疗干预原则。结果 对住院103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 与内科对照组98例比较, 治疗组 (87/103) 血糖达标 (FPG4-7 mmol/L、2HPG控制在10.0 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0%以下) 占84.47%。对照组 (66/98) 占64.48%,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规范健康教育指导后, 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 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人心态乐观、心情舒畅, 面对现实, 接受现状, 及时控制危险因素,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经实施健康教育后, 使病人提高了治疗率知晓率, 掌握自我管理知识, 血糖监测目标值, 明显提高和改善治疗效果, 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和医患沟通技巧能力, 提高病人满意度, 缓解医患矛盾, 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颈腰椎病,健康教育

当今中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人类健康面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威协正在日益增加, 糖尿病发病率和糖尿病并发颈腰椎骨关节慢性疾病数量急剧上升, 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糖尿病并发颈腰椎骨关节慢性病变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但可能与内分泌骨代谢紊乱引起骨质疏松有密切相关, 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骨关节慢性病变报道较少, 为探讨其患者经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最佳的护理防护工作方法的干预效果。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科收治病人103例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资料

选取该科收治病人103例, 其中男性38例, 占36.90%, 女性65例, 占63.10%, 年龄最小43岁, 最大84岁。住院前有糖尿病史92例, 占89.32%, 新发现病人11例, 占10.68%。糖尿病并发单纯腰椎骨关节病变55例, 占53.40%。糖尿病并发颈椎病变22例, 占21.40%, 糖尿病并发颈腰椎病变26例, 占25.20%。103例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78例, 占75.72%。

2 方法与措施

对住院所有患者采取颈椎间盘, 腰椎间盘CT片检查和骨密度检测确诊, 连续2天监测5点血糖。仔细询问病史、家族史, 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腹围, 计算BMI, 生化检查血脂, 肝肾功能。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颈椎病变, 腰椎病变诊治临床路径为标准。对已确诊病例, 除按常规临床路径治疗外, 医护人员一对一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发放宣传资料, 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由医护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组成团队, 进行教育, 目的是使病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自然进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危害;如何防治急性并发症;个体化治疗的目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尿酮监测, 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掌握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和发生特殊情况如疾病、低血糖反应的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理, 自我血糖监测是用以了解血糖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 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 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指导用药和药物剂量调整的重要依据。

3 结果

该组研究与内科常规治疗组比较, 治疗组血糖达标率达84.00%, 对照组达64.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住院平均天数24 d, 对照组平均天数35 d, 疗程明显, 缩短11 d, P<0.05, 临床治疗率, 知晓率, 血糖达标率优于对照组。

住院病人经过规范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 每个患者基本掌握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从生活起居、饮食控制、合理用膳、适度运动、自我管理、自我血糖、尿糖、尿酮监测, 血糖达标水平、低血糖识别能力, 常用药物的使用剂型与剂量的调整, 血糖检测, 胰岛素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出院病人的满意度近100.00%, 血糖水平达标率84.00%。

4 结论

康复科住院病人年龄较大, 患者除了患腰椎、颈椎骨关节病变外, 同时合并有复杂多种内科基础疾病, 临床上除了常规治疗本科疾病外, 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内科基础知识, 综合处置相关疾病。所以,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极为重要, 经验总结, 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不到位, 血糖难以控制, 将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血糖不达标, 高糖血症会加重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而糖尿病能健康教育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 又是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核心。健康教育是以患者的健康康复为中心,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身心健康, 精神状态, 疾病了解, 生活膳食, 行为干预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教育。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所有住院糖尿病人经团队和管理体系健康教育后, 有效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血糖监测水平, 药物使用与调整的技巧, 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 有氧运动,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提高治疗率、知晓率, 有效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 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魏强.我国糖尿病健康管理开启新篇[J].糖尿病新世界, 2009 (2) :66-67.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颈腰椎病 篇2

廖壮文 黄彦 范子文 黄文铎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510260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近期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S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变化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min;术中失血35±10ml。住院时间5.2±1.2天,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13-26)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S角度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率100%,X-ray可判断椎间融合率65.1%(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融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

Effect of Stand-alone 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in treating of the single 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anterior mini-incision∥Yan Huang, Ziwen Fan, Wenduo Hua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26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and-alone 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in treating of the single 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with anterior mini-incision and analyze its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Methods: 43 patients with single segmental CSM were treated by anterior decompression, implantation of ACIFC with anterior mini inc ision.Clinical outcome according to VSA and JOA scoring system,lordosis angle of cervical spine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angle and height on radiographs were recorded pre-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8.5±4.5 months(12 to 26 months)and achieved 65.1%(28/43)bone fusion within the follow-up period.The average VAS score decreased from 6.5±1.5 preoperatively to 1.2±0.8 at the final follow-up and the average JOA score increased from 9.2±1.7 preoperatively to 15.6±1.8 at the final follow-up.The good to excellent rate was 90.7%.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and Cobbs angle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the last follow-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preoperation(P<0.01), but no significantly changes between them(P>0.05).Conclusion: Stand-alone ACIFC in treating of the single segmental CSM is a good technique which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physiological vertebral lordosis and intervertebral height, provide long time stability and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with less injury.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spinal fusion,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脊柱微创椎间融合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单节段CSM患者的治疗,传统的手术多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块或融合器植骨植入结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内固定,这种手术方法已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前路钢板的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脊柱手术微创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者开始研制各种即可达到与使用CSLP一样有相同的力学性能,又能实现手术微创化治疗的椎间融合器,ACIFC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可单独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并兼有支撑和固定节段椎体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其体外生物学测试分析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目前

[1]国内外也开始了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ACIFC单独应用于收治的43例单节段CSM的微创手术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分析,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符合脊柱微创化治疗要求,且临床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作者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植入植骨融合术,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8.5±11(45-72)岁,所有患者均经历至少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病程2.8±1.2(0.9-4.5)年。病变节段:C3/4 4例,C4/5 12例,C5/6 19例,C6/7 8例。退行性病变43例,外伤后发病10例。合并节段不稳15例。X线及MRI检查考虑均为单节段CSM,脊髓压迫主要有前方压迫引起,排除后纵韧带、黄韧带钙化或以后方压迫为主的病例,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X-RAY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6..43±2.75mm,Cobbs角为1.8±1.3°。1.2 ACIFC特点及配套使用工具:

ACIFC(瑞士Synthes公司)由椎间融合器、钛合金板装置及自攻螺钉三部分组成,椎间融合器部分为PEEK材料,前后成楔形,表面呈锯齿样,中空部分为植骨区,融合器规格分为13.5mm*5mm、13.5mm*6mm、13.5mm*7mm、13.5mm*8mm、13.5mm*9mm、13.5mm*10mm;融合器前方为钛合金板装置,带有4个锁定螺钉孔,螺钉孔有固定的锁定角度,可使螺钉锁定后与其头/尾侧成角40°±5°,内/外侧成角2.5°。锁定螺钉为自攻螺钉,长度有12mm、14mm、16mm三种。(见图1)配套使用工具有专用系统把持器,螺钉套筒,及转角丝锥。2008年2月,该系统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临床使用治疗颈椎退行性病变。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手术均由作者主刀完成。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小沙袋,保持颈部轻度后伸,如为颈3/4节段可适当增加后仰角度。双上肢向下牵引固定避免下颈椎间隙X线透视遮挡。气管插管全麻,术前C臂X线透视定位病变节段后,取颈前横切口,长度约2.5-3.0cm。椎体前缘暴露后,C臂X线透视定位,Caspar撑开器撑开椎间隙,用咬骨钳咬除椎体前方骨缀,以颈长肌为界用尖刀切除病变间隙前部纤维环,髓核钳及刮匙去除髓核组织,再用角度刮匙刮除或用枪状咬骨钳咬除椎体后方上下增生骨赘,骨赘备用。然后用专用Zero-p试模,选择合适松紧度的融合器,将取下的自体骨赘植入ACIFC中后(如骨赘质量差或量少可用取骨器在髂骨微创小切口取少量自体骨),用专用把持器夹持融合器打入椎间隙。C臂机透视监控其后缘低于椎体前缘2mm,融合器不超过椎体后缘,位置准确后,松开Caspar撑开器,然后将四枚锁定螺钉拧入椎体,上下各两枚,再次行C臂X线透视螺钉角度及深度合适,冲洗伤口,留置胶片引流条,缝合伤口,术毕。术后常规预防伤口感染1天,激素、甘露醇应用3-5天,术后1-2天带硬颈围辅助固定颈部下床活动,4-7天左右出院,颈围护颈4周。1.4 临床疗效评估和影像学评价

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eal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功能评分标准。JOA评分方法计算术后改善率,其公式为: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优: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50%-74%;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25%-49%;差:JOA评分术后改善率<25%。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及过屈过伸侧位片检查。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判断标准,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内固定无松脱,融合间隙上下椎体无相对位移,棘突间无角度变化,认为椎间隙稳定。如此时植骨区和椎体终板间无透亮带及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则判断椎间融合。融合节段Cobb角测量:为融合节段上位椎体的上终板作一直线,同样在下位椎体下终板作一直线,对两条直线各作一垂直线,两条直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融合椎间隙高度的测量:在侧位片上测量上位椎体的下终板的中点到下位椎体上终板的中点间的距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手术时间:55±10min;手术失血:35±10m。住院时间5.2±1.2天,取髂骨例数35例。术后并发症:咽喉部疼痛2例,术后1周内缓解;吞咽困难1例,术后2周缓解,无大出血、切口感染、声音嘶哑等并发症,髂骨区无疼痛、麻木、感染等并发症。43例患者术后随访18.5±4.5(13~26)月。手术前后VAS及JOA评分对比见表1。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23例,良1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手术前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s角变化分别见表2。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率100%,X-ray可判断椎间融合率65.1%(28/43)。典型病例见图2-4。

表1.术前后疗效评分对比(x±s)

n 手术前 术后一周 末次随访 VAS评分(分)43 6.5±1.5 1.8.±1.0 1.2±0.8 JOA评分(分)43 9.2±1.7 12.5±2.1 15.6±1.8* 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手术前相比P<0.01

表2.手术前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变化(n=43,x±s)

时间 椎间隙高度(mm)Cobb角(°)手术前 6..43±2.75 1.8±1.3 术后1周 9.50±1.68 8.5±1.5 末次随访 9.22.±1.97* 8.2±1.8 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手术前相比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p>0.05

图1.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

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

图2.53岁女性,术前颈椎正侧位示颈5/6椎间盘变性

间隙高度3mm,Cobbs 1°

图3.女性患者,53岁,术前颈椎MRI:颈5/6椎间盘突出

相应节段前方压迫,脊髓变性

a b1

b2 c

d1 d2 图4.a、b为手术后3天颈椎正侧位;间隙高度9mm,Cobbs 8.5°c为术后3月颈椎侧位片,与术后对比ACIFC位置良好,无松脱。d为术后15月颈椎侧位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移位,间隙高度8.9mm,Cobbs 8.7° 讨论

颈椎退行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血液供应减少所产生的脊髓功能障碍被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SM),占颈椎病患者比例约为5%-10%。单节段的CSM常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间盘后上下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及提供60-75%血供的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明显受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一般对于非手术治疗3月以上无效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脊髓存在明显压迫,临床诊断为“高危颈椎”也常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单节段CSM的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理想的手术应达到微创化治疗,并能直接、彻底的颈椎前方减压,重建丢失的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持续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

目前对于单节段CSM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由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严格,临床使用观察时间不长,且其潜在的并发

[3]症如假体松动、下沉、椎旁骨化、晚期融合、磨损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长期的随访和临床观察。传统的单纯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入椎间融合术虽然手术达到微创化,但其存在植骨块滑脱、椎间塌陷、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一系列问题使目前许多学者已很少采用此术式。而单纯使用金属cage植骨融合取代自体髂骨块的手术方式如使用BAK、TFC、CBK融合器虽能提高抗屈稳定性,但对脊柱的后伸及旋转稳定性差,术后发生融合器下沉、松动移位的可能性大,可导致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丢失,因此仍不能成为主流的手术方式。采用辅助CSLP内固定融合节段上下椎体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能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研

[2]究表明,其可以增加颈椎术后融合率和降低内固定松脱等失败率,但是对于单节段CSM使用CSLP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手术切口及创伤较传统手术大,手术时间长,文献统计术后早期有2%-67%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慢性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约高达3%-21%,[5]部分患者还可能因钢板型号选择及放置不佳导致螺丝松脱移位而引起了周围软组织损伤。因此有椎间融合作用又有CSLP作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6]国内外文献也相应报道了自锁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其自锁固定片直接经融合器固定在下位椎体中,手术操作简单,近期效果及力学稳定满意,但中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ACIFC

[7]是一种全新理念的锁定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其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单独使用ACIFC即可达到普通融合器和钢板相结合应用相似的力学稳定性。

本研究采用ACIFC单独植入治疗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43例,从手术特点分析,本组均采用横行小切口便可达到完成手术操作需要,但手术节段定位需在术前C臂X光机透视下完成,以免因定位误差增加手术切口长度及暴露范围。手术过程中只需要显露病变椎间隙的上下椎体一半,满足Caspar撑开器置入即可,减少了手术分离、牵拉损伤和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统计分析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符合脊柱微创化手术发展方向。手术减压过程是直视下进行,与传统的植骨块或Cage置入ACDF操作一样,但要求尽量刮除椎间隙内特别是侧方的髓核组织以保证ACIFC植入时有足够的宽度。另外椎体前后边缘骨赘要彻底清除,一方面可利用这些骨赘作为椎间植骨使用,另一方面可松解间隙后缘的紧张度,保证椎间隙高度尽可能恢复。由于术中过多去除终板与术后植入物的沉陷导致的颈椎后凸畸形、植入物的松脱、假关节形成等一系列并发症有关,术中必须尽可能保证椎间隙周围受力终板的完整,并尽量增加ACIFC与终板的接触面积。术中选择适当型号的ACIFC及螺钉长度是本手术的关键步骤,ACIFC置入后应使其前部不超过椎体前缘切线,后部距离椎体后缘3-5mm之间,这样即提高脊柱中柱支撑力度,又可增加ACIFC的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同时通过C臂X光机透视选择足够长度的螺钉可增加抗后伸稳定性。ACIFC的中空区为植骨区,要保证植入融合率,术中必须仔细刮除上下终板的中央部分,即要充分刮除软骨终板,又要保护好骨性终板,并尽可能使其长度、宽度与ACIFC中央孔长度、宽度接近,保证中央植骨块或植骨粒与终板皮质骨有更多的接触,有利于骨组织长入,作者认为,由于植骨区需要的骨量小,且自体骨植骨是植骨的“金标准”,因此从髂骨取少量的自体骨植骨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且其不需要取三面皮质骨,只需要取用环锯取少量髂骨内层骨质,手术创伤小。将取出的骨块一体式植入ACIFC的植骨区内,使骨块突出面略高于ACIFC上下缘,能增加植骨接触面积及紧密程度,也可减少使用骨粒松脱掉入椎管前方的可能性。

本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3%。无取髂骨区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5年,无伤口并发症出现,说明本术式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低,是区别于使用CSLP的主要优点之一,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恢复快,达到单节段CSM前路手术微创要求。通过VAS及JOA评分分析手术疗效确切,手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s角明显恢复,与文献报

[3,8]道的采用CSLP辅助固定的临床疗效一致。X线随访分析未发现ACIFC移位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无明显的椎间隙高度及Cobbs角变化,说明新型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前路椎间融合术,其近期能有效维持椎间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但末次随访X线可判断椎间融合率仅有65.1%(28/43)。这可能与植骨区部分采用骨赘植骨、植骨质量低及量少或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因此建议手术中尽量采用自体骨植骨以提高术后早期融合率。

因此新型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前路椎间融合术,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可明显减少采用CSLP辅助固定引起的慢性吞咽不适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手术的要求,并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间隙高度,有着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且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但其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颈腰椎病 篇3

椎间盘突出是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脊髓,造成周围组织水肿、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患者常常感到颈部僵直、头晕头疼、胳膊手麻,严重者胸闷恶心、失眠多梦,腰部疼痛酸困、并沿坐骨神经往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小腿常出现肿痛、麻木、发凉甚至抽筋,坐立行走都难持久。严重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腰部侧弯、足下垂、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甚至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性功能障碍等。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最佳治疗方法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归纳为两类:

一、止痛缓痛

服止痛药、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熏蒸、封闭、骶骨注射、输液等。只能解决一时痛苦,效果只是暂时的,当受凉、劳累、姿势不正确时就易复发或加重。

二、断根治疗

根治的方法有:髓核切除手术,手术摘除创伤性大,风险高,恢复期长,费用昂贵因而受到极大限制,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髓核溶解术。

解放军301陈锦云教授研制的“透骨祛痛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贴敷患处及相关穴位配药力是传统膏药的50倍,药力能够直透皮下骨质,通过中药连锁生化反应使椎间盘突出物失水萎缩(78%都是水分)体积小,直至溶解消失,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能抑制钙化。增生的发展,并能够松解血管、韧带的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迫使椎间盘养分的吸收,弹性增强,最终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疼痛、彻底康复的目的。

由于该药针对病因,穴位贴敷,药力强大,作用直接,急症患者72小时就能见效,一般患者15天疼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久治不愈的顽固患者一般1个月左右见效,3—5个疗程康复。腰部充满活力,坐立走躺弯腰翻身灵活自如。

膝关节病 久拖不治后果严重

人过四十以后,早早晚晚都会出现关节不灵活,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肾骨酶流失过多,关节软骨营养失调,磨损变薄,出现退行性改变,对关节保护降低,慢慢就会出现膝关节病。膝关节患者除表现为关节疼痛外,上下楼关节疼痛更厉害,早晨起床时或久坐站起时,关节僵硬不灵活,活动时有“咯吱咯吱”的摩擦声,或“咯嘣咯嘣”的弹响声,早起时关节疼痛加重,严重者需要扶床边反复几次才可以离床行走,此时患者多为晚期持续性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关节积液、滑膜肥厚产生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全新的治疗理念 断根治疗

西医界多认为,目前医学还没有能力使关节病的病程逆转,患者只能用止痛药、打封闭针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百灵奇草神贴”的研制成功,这种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根据北京301医院老专家陈锦云教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的“百灵奇草神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对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具有极强的营养修复功能,该药采用穴位贴敷,透皮吸收,不仅能够溶解钝化骨刺,消除无菌性炎症,控制、阻止骨质增生的迁延、发展和恶化,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疗效更佳,一般7天可恢复正常生活。即避免了口服止痛药引起的胃肠不适、肝肾损害,又避免了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百灵奇草神贴专门针对治疗膝关节骨刺、滑膜炎、半月板损伤、退行性病骨性关节炎等关节顽症。

透骨祛痛贴专门针对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增生滑脱等顽疾。专药专治,综合穴位贴敷,不脏不流不过敏,不怕病情重,越重越管用;不花冤枉钱,轻松治好病,百灵奇草神贴和透骨祛痛贴上市5年以上,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骨病患者。

颈腰椎病 篇4

本学习班突出5个新字:一是治疗颈腰椎病的新理念 (慎牵引、轻按摩、首钩活) ;二是颈腰椎病的新治法 (钩活术:减压、减张、松解、疏通、立平衡) ;三是颈腰椎病的新针具 (巨钩针) ;四是治疗颈腰椎病三大新穴 (颈三穴) 、腰椎病的三大新穴 (腰三穴) ;五是治疗颈腰椎病的效果奇特 (只需10分钟) 。学员可在医院观摩手术的全过程, 亲眼目睹其效果, 本班采用理论、实践, 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学员每天能看到病人、看到手术, 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学员可带病人前来 (治疗费减半) , 学期7天, 学费1980元, 见习费100元 (7天) , 资料费20元。另设痔瘘病班 (680元) 、乳腺增生班 (500元) 、新骶管注射班 (3·1·3注射法500元) 、穴位埋线班 (360元) 、鼻炎班 (360元) 、皮肤病班 (360元) 。

学员应具备条件:学员必须是国家法定行医资格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 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内、外、妇、儿、疼痛科医师。开班时间2008年3~12月, 每月16号全天报道, 17号开课 (不收‘区域保护’地区学员) , 请提前报名确认。

如学员在学习班中没有掌握者, 可下期免费再学, 食宿统一安排, 费用自理。学员需带回“巨钩针”两套共8支 (每支180元) , 参加学习者需携带身份证、相应的资格证复印件及本人近期免冠小二寸照片3张。学习期满能独立操作、定位准确、经书面考试合格的学员, 颁发带有钢印的结业证书, 酌情颁发授权牌和授权证书。详情可登陆钩活术网

(www.gouhuoshu.cn/net www.jzbzl 120.com)

全国只有魏氏巨钩针四位五法“钩活术”创始人魏玉锁院长亲自答疑, 独自办班, 仅此一家, 谨防假冒。

报到地点: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 (原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门诊部)

电话: (0311) 87894188、86790778、85513781、85047526 (0) 13131120479

乘车路线:石家庄火车站右 (北) 行, 穿过中山路 (通过天桥或地下通道) 到纪念碑。出租车5元、人力车3元到清真寺街钩活术医院 (火车站北行距清真寺街只有2站)

日常小动作护好颈腰椎 篇5

运动医学认为,腰颈椎疾病多因为不健康的生活、工作习惯引发,等出现损伤时再治疗为时已晚,最好的办法是日常生活注意保养。

由于长期慢性劳损,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已经从40岁提前到30岁。需要警惕的是,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既是脊椎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也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一旦出现劳损病变,可能会殃及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

首先,保养腰颈椎,首先要注意保暖,坐在空调房里,脖颈裸露常常被忽略,久而久之,肌肉骨骼受凉,容易出现病变。因此,要注意腰颈椎的保暖。

其次,记得让腰颈椎适时休息。比如利用工间休息练习一下颈椎操:端坐,全身不动,单头部运动,分别做低头、抬头、左转、右转、前伸、后缩;顺、逆时针环绕动作。每次5~10分钟,有酸痛感为宜。

再次,学会自我放松按摩。特别是工作超过2小时,腰颈椎相当疲惫,脖子后面,从头颅底端到躯干上部这一段分布着百劳穴的3个点。在不遗余力工作时,不妨抽出短短几分钟来按摩这3个反应点,即刻缓解颈椎疲劳,放松全身。按摩的方式为:两手手指互相交叉,放在颈部后方,来回摩擦颈部,力度适中,连续摩擦50次,颈部发热后,肌肉韧带得到很好的放松。

最后,腰颈椎连接的部位软骨组织多,如果缺乏活动,软骨就会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退化,增加户外活动是养护颈椎的方法之一,可以推荐的运动项目是游泳、打球、练瑜伽等。还有很多简单易行的腰颈椎放松方法,关键在于重视腰颈椎的保养,时常关心、呵护它。

预防颈椎病的6妙招

※ 前俯后仰: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两肩平行,然后双手叉腰。动作时先抬头后仰, 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四次。 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 举臂转身: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要注意脚跟转动45度,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身体再转向右后侧,旋转时要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两次。

※ 左右旋转: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于胸,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四次。要注意的是,整套动作要轻松、舒展,以不感到头晕为宜。

※ 提肩缩颈: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双肩慢慢提起, 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四次。

※ 左右摆动: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头部缓缓向左户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左耳贴于在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倾斜,同样右耳要贴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再回到中位。这样左右摆动反复做四次,在头部摆动时需吸气,回到中位时慢慢呼气,做操时双肩、颈部要尽量放松,动作以慢而稳为佳。

※ 波浪屈伸: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腿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下颌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该动作时,下颌尽量贴近前胸,双肩扛起,下颌慢慢屈起,胸部前挺,双肩往后上下慢慢运动。下颌屈伸时要慢慢吸气,抬头还原时慢慢呼气,双肩放松,做两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过来做下颌伸屈运动,由上往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做两次,正反各练两次。

[温馨提示]

颈腰椎病 篇6

1 对象与方法

l.1研究对象

2008年11月对山东省某中学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调查, 共纳入424人, 其中男209人, 女215人;最小22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 (32.12±6.32) 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编制《计算机使用者颈腰椎健康状况调查表》, 包括10类共19项内容, 如性别、年龄、婚否、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信息, 以及使用计算机频率、年限、日均使用时间、桌椅高度比例舒适度、计算机部件摆放舒适度, 休息习惯、锻炼情况、遗传因素, 根据颈腰椎不适症状、既往颈腰椎病诊断及程度等按有无颈腰椎病分为颈腰椎病组 (276人) 和无颈腰椎病人组 (148人) 。由专业医师进行现场调查, 对被调查者进行统一指导后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问卷, 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并由调查人员现场初步核实确实情况, 如有缺失, 及时补填。

1.3 统计学处理

将原始资料输入Excel2000建库,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颈腰椎病相关计算机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使用计算机一般情况

被调查教师中, 46.7%的人每周使用计算机四五次, 27.8%每周多于5次, 16.3%每周二三次, 9.2%每周少于2次;使用计算机年限最长15a, 最短1a, 平均为 (5.67±2.51) a;日均使用计算机时间最长8h, 最短0.5h, 平均为 (2.46±1.73) h。就性别来说, 男女在使用计算机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484, P=0.000) , 男性比女性经常使用。男女在使用计算机年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男性使用计算机年限明显长于女性。男女在日均使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不同年龄段来说, 年龄越大使用年限越长 (P<0.01) , 使用计算机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9.133, P=0.425) , 但日均使用时间30岁以下年龄段明显高于30岁以上年龄段 (P<0.05) 。见表1。

2.2 颈腰椎健康情况

424人中, 276人 (65.1%) 自我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和 (或) 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颈椎病患者数为262人, 患病率为61.8% (262/424) ;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数为170人, 患病率为40.1% (170/424) ;既有颈椎病又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56人, 患病率36.8% (156/424) 。不同年龄组颈椎病 (χ2=80.391, P=0.000) 和腰椎病 (χ2=112.247, P=0.000) 患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年龄越大, 患病率越高。不同性别间颈腰椎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被调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92.3%存在不同程度的颈肩背酸痛感, 81.8%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眼花感, 71.2%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肢酸痛胀麻感, 87%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感, 61.7%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症状, 均高出颈腰椎病诊断率。见表3。

2.3 颈腰椎病发病与使用计算机各因素分析

将存在颈椎病和 (或) 腰椎间盘突出症人员定为颈腰椎病组, 与非颈腰椎病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婚否、使用计算机频率、年限、日均使用时间、锻炼因素的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婚否、使用计算机年限、日均使用时间为颈腰椎病致病的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据统计, 城市居民中每百户家庭有61.5台计算机[4], 而工作中常是人手一台,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中对计算机依赖程度的增高, “计算机综合征”也应运而生。目前, 针对使用计算机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5,6], 流行病学调查较少。本研究针对中学教师群体, 发现74.5%使用计算机频率≥4次/周, 且男性在使用频率 (P=0.000) 和使用年限 (P<0.05) 上均明显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女不同社会角色及不同爱好有关, 男性较之女性更爱好计算机及其衍生事物, 而且女性工作之外时间更多倾向于照顾家庭。本调查还显示, 计算机日均使用时间为 (2.46±1.73) h, 30岁以下年龄段明显高于30岁以上年龄段 (P<0.05) , 提示年轻人更乐于在计算机上消耗时间。

目前, 国内外关于颈椎病患病率报道大约在3.8%~17.6%, 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患病率报道大约在24.0%~71.1%。本调查中教师自我报告颈椎病患病率61.8%, 与之接近。教师颈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说明颈椎病是教师的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报道较少, 但针对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 31.7%存在腰背痛[7]。本调查自我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为36.8%, 与之接近。关于性别对颈腰椎病发病影响, 各家调查结果不一。Miller[8]通过对600具尸体椎间盘退变X线表现测量证实男性椎间盘退变早于女性, 吴德升等[9]对金融从业人员1078名颈椎病现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男女之间颈椎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 女教师颈腰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P<0.05) 。关于年龄对颈腰椎病发病的影响, 目前研究结论趋于一致, 即认为颈腰椎病为脊柱关节退行性变, 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年龄越大, 患病率越高, 与之前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还显示, 30岁以下自我报告颈椎病患病率51.8%, 远高于以往青年群体患病率[10], 显示其发病趋于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26.9%, 与30岁以下部队坦克乘员报道接近[11]。关于婚否对颈腰椎发病有影响, 主要考虑其与年龄密切相关所致。关于遗传因素,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其与颈腰椎发病关系密切, 但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注:*标记使用t检验, 其余为χ2检验。

关于使用计算机因素对颈腰椎病发病的影响, 既往专题研究较少。本研究发现, 在除使用计算机外的端坐时间无差异的情况下, 使用计算机频率、年限、日均使用时间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使用计算机频率越高, 年限越长, 日均使用时间越长, 越易患颈腰椎病。该结论与吴德升等[9]发现使用计算机伏案时间是颈椎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结论趋同。经常使用计算机、日均使用时间长及长期使用计算机这3个因素均与固定体位的端坐时间长有关系, 而长时间固定体位是颈椎病、腰背痛等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7]。考虑有2方面原因: (1) 长时间固定端坐体位, 使颈后群肌肉及腰背肌肉长时间处于牵张紧张状态, 局部血运障碍, 造成骨骼肌疲劳、损伤, 即通常说的“静力性肌损伤”; (2) 长时间固定端坐体位, 脊柱被动保持一定弧度, 会造成脊柱的静态失衡, 使脊柱处于相对不稳状态, Kumaresan等[12]通过研究指出, 随着颈椎屈曲角度的增加椎间盘压力及后纵韧带张力会增加, 颈椎生物力学失衡, 疲劳实验也显示两者的退变加剧。本研究还发现, 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是否有休息习惯, 对颈腰椎发病影响无显著差异, 但数据显示, 被调人群中55.4%“偶尔会”休息, 16.5%“没有”休息习惯, 只有3.1%会“坚持”休息习惯, 提示使用计算机过程中, 对定时休息习惯的群体性无意识或缺失。关于桌椅高度比舒适度及计算机各部件摆放舒适度对颈腰椎病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应用, 各相关配套设施也逐渐改进完善, 比如标准计算机桌、计算机椅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硬件摆放不佳对脊柱健康的影响。

相对于本研究显示的颈腰椎病的使用计算机危险因素, 我们提出以下颈腰椎病防治对策:避免过早接触计算机;减少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安装“颈腰椎卫士”计算机软件, 控制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时间, 并实行强制休息;使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桌、椅, 同时积极增强体育锻炼, 切实保护计算机使用者的颈腰椎健康。

参考文献

[1]Keller K, Corbett J, NicholS D.Repetitive strain injury in computer key-board usury:pathmechanic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vention.J Hand There, 1998, 11:9-26.

[2]李颖丽, 崔玉贵.颈椎病与职业、年龄、性别的关系.职业与健康, 2004, 20 (3) :104-105.

[3]张雅萍, 李康秀, 张志英, 等.兰州市22个职业从业人员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荟萃, 2008, 23 (12) :868-870.

[4]戴作仁.六成家庭有计算机.上网占了近四成.连云港日报, 2008-09-03 (BO1) .

[5]祝霄飞, 李震平, 刘秀英.浅谈计算机综合征及其预防.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 (3) :286-287.

[6]闵娟.计算机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9) :358-359.

[7]王灿, 金长山, 于柏松, 等.中学教师常见疾病及患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6 (4) :239-240.

[8]Miller JA, Schmatz C, Schultz AB.Lumbar disc degeneration:correlation with age, sex, and spine level in600autopsy specimens.Spine, 1988, 13:173-178.

[9]吴德升, 芮永, 林研, 等.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脊柱外科杂志, 2006, 4 (3) :150-154.

[10]张庆寿.2006年宣武区中小学教师颈椎病患病状况分析.中国校医, 2008, 22 (1) :83-84.

[11]路丁文, 白万胜, 巨等护, 等.驻西北某地坦克乘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患调查.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8, 29 (4) :292-294.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研究 篇7

1 颈椎病颈痛发病机制

祖国医学将颈痛归为“项痹”范畴, 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包括正气亏虚 (本) , 风寒湿邪 (标) 。《灵枢·五变》中提到“粗理而肉不坚者, 喜病痹”, 说明机体由于某种元素出现亏虚后, 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 引发痹症。而颈痛的发作机理同样如此, 其本在于正气不足, 由于长期劳累或是肝肾亏虚或精血亏虚造成筋骨失其濡养;其标在于颈部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造成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2]。《古今医鉴·痹痛》中也曾提及“夫痹者……盖由元精内虚, 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 不能随时祛散, 流注经络, 入而为痹”;《济生方·痹》亦有云“皆因体虚, 腠理空虚,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关于颈椎病中痹症的认知, 各个学者的认知虽然不尽相同, 但其相同之处均为正气亏虚、外卫不固, 造成机体受风寒湿热所侵袭, 引发经络不通、血瘀气滞。

2 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

国外学者对颈痛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评价[3], 结果发现, 对针灸治疗颈痛的疗效是在不断地质疑与否定中逐渐得到认可的。外国学者对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效果从最初的否定到对近期效果的肯定, 再到对远期效果的质疑。

21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对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提出了质疑, 目前已经解决了针灸治疗该病的近期疗效, 而远期治疗又成了主要问题。有学者[4]采用视觉模拟 (VAS) 评分法对患者局部痛阈值进行评定, 让患者将自身疼痛感通过VAS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采用针刺压痛点对于肩颈僵硬与疼痛的效果明显, 但无法证实针刺的远期效果就优于假针刺组。国内学者申成功等[5]研究指出, 针刺对于颈椎病的中长期效果良好, 但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国外学者[6]采用保守疗法对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进行了近期疗效研究, 结果发现包括针灸在内的33个随机对照组中, 保守治疗的近期效果均较明显, 但并没有证实该类保守治疗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不足

3.1 重针轻灸

知网2000-2009年数据库中采用刺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文献不足百篇, 且均为针刺为主, 其中部分文章提及治疗采用的针灸顺序为温灸、针刺、电针。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时, 提及最多的刺灸操作分别为单纯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温针灸、经皮电刺激;其中采用针刺治疗的比例高达79%, 电针治疗比例为11%, 而采用温灸的比例仅为2%, 并没有采用单纯的灸法。由此可以看出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时主要以针刺为主, 其次是采用电针治疗, 而采用灸法进行治疗的少之又少。然而灸法祛风散寒、温阳固本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3.2 重经络轻脏腑

对知网2000-2009年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穴位选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 结果发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的6种穴位包括:夹脊穴、风池穴、外关穴、大椎穴、曲池穴、后溪穴。对于采用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报道较少, 其常用的6种穴位包括:夹脊穴、风池穴、后溪穴、背俞穴、大椎穴、阿是穴。结果发现,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颈椎病, 取穴的重点均在颈项部位, 且均以疏通颈部的气血为主, 对于机体的整体调节相对缺乏。在大量古书记录中发现, 颈椎病与五脏六腑具有密切关系, 采用针灸治疗时对患者的取穴较为广泛, 不仅涉及到太阳经、少阳经、督脉, 同时还涉及到心经 (少海穴) 、心包经 (天池穴) 、肝经 (肝腧穴) 、脾经 (太白穴) 、肺经 (列缺穴) 、肾经 (涌泉穴) 、大肠经 (合谷穴) 、胃经 (大迎穴) 、任脉 (天突穴、承浆穴) 等[7]。说明古人在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取穴时, 并不是只局限于经络, 更多的是结合脏腑辨证共同取穴, 为现代临床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因此, 现阶段临床对于颈椎病颈痛的治疗主要是以针刺局部穴位以疏通经络, 其近期效果毋庸置疑, 但远期疗效仍然无法得到肯定, 说明单纯对经络进行针刺治疗存在不足, 应当结合脏腑辨证治疗。

4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欠佳的对策

以颈椎病的病机作为基础, 再对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驱寒散瘀, 针对的是颈椎病颈痛病机的标证 (风寒湿邪) ;而忽略了对于本证的治疗 (正气亏虚) 。但颈椎病的病因若无法根除, 疾病则容易复发。所以对于颈椎病颈痛的治疗主要是要标本结合, 本虚兼治, 从整体观念出发, 将经络与脏腑相结合, 以针刺为基础结合灸法, 祛邪的同时注重固本, 才能既达到近期疗效又能巩固远期疗效。

4.1 针灸并重

针灸是由针刺法与艾灸法两种治疗方式结合,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祖国医学对针灸的认识本来就是针不离灸, 灸不离针。采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近期疗效已经得到国内外临床的认可, 而远期效果仍然未被肯定, 这归结于长时间重针轻灸的后果[8]。《千金方》中有云“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者, 非良医也”, 不仅孙思邈有此认知;在《黄帝内经》中早就有古人强调疾病的治疗必须针灸并重。《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提及“今风寒客于人……盛痹不仁肿病, 当是之时, 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灵枢·官能》亦有云“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说明灸法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看出灸法相比针刺的效果更为明显, 灸法也能解决部分针刺无法解决的病证[9]。

灸法不仅能祛风散寒, 同时还能疏通经络、温补阳气、培肾固本,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草纲目》中提及“艾叶苦辛、性温、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阳……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艾灸能有效疏通经络, 起到针刺功效的同时, 还能将其纯阳之性输注到机体内部, 达到祛风散寒的功效。《黄帝内经》中提到“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 对于阴阳均出现虚弱的患者, 采用灸法的效果良好, 从针灸的治疗原则中可看出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可将艾叶的药性温和地传入体内, 通过局部经络的传导直达病变处, 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补虚固本的作用。现代研究[10]发现, 艾灸具有温阳固本、缓解疼痛的功效, 能有效防止脊柱出现退行性病变, 且艾灸不仅祛邪, 同时扶正,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防病。

4.2 经络脏腑并重

最早对于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脏腑经络辨证始于《黄帝内经》, 其中突出的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 并创建了经络理论, 目前常用的循经取穴也来源于此。《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诸痛疮疡, 皆属于心”, 而《素问·痿论》中也提及“肾主身之骨髓”。且《黄帝内经》对于五脏的描述对于颈痛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帮助, 其中提到与颈痛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心与肾,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强心补肾”为主, 辅以其它经络治疗, 即可经络脏腑并重, 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5 结语

对于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 关键在于对该病的病因以及病机的认识, 在治疗虚证的同时, 不忘固本。同时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 通过强心补肾来增强治疗效果;采用针刺疏通经络的同时, 结合灸法进行温阳固本, 针灸并重, 能明显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不仅获得了近期疗效, 同时能巩固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俊滔, 杨宇华, 梁兆辉, 等.艾灸法与针刺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7) :2693-2694.

[2]蒋伟, 郑星, 黄玲, 等.美式脊椎矫正辅以针灸疗法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8) :268-269.

[3]李霞, 高琪.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J].陕西中医, 2013, 34 (6) :747-766.

[4]MM LOPEZ, JM GORRIZ, J RAMIREZ, et al.Componentbas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fighting migraine using SPECT imag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2013, 40 (1) :44-51.

[5]申成功, 丁建美.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1, 46 (3) :195-196.

[6]CHOI, S M PARK, JE LI, et al.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esting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2013, 68 (3) :365-374.

[7]沙志静.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0) :1644-1645.

[8]沈奕州.推拿联合牵引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4) :485-486.

[9]刘烨, 陈月萍, 杨升, 等.应用自制艾灸盒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 12 (10) :64-64.

颈椎病颈前路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8

关键词:颈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

颈椎创伤、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脊椎微创技术飞速发展, 颈椎手术已成为骨科常见手术。但总体而言, 颈椎前路手术难度仍较大, 术后康复期长, 疗效影响因素较多, 对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 本院共行颈椎手术44例, 均经精心护理, 患者预后较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其中男30例、女14例, 年龄17~74岁, 平均 (57.2±6.1) 岁。均为脊髓型颈椎病。

1.2 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中未见严重并发症, 术后发生堵管1例, 未见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11~42 d, 平均 (17.4±5.2) d。术后康复训练开始开展时间2~5 d, 平均 (3.3±0.6) d。3个月后, 未见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 复查骨间隙完成融合, 解除颈托装置, 平均 (5.3±1.1) 个月。术前JOA评分 (8.1±1.5) 分低于术后3个月 (12.5±2.5)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办理入院手续, 完成体格、影像学、实验室检查, 测量体征。进行入院介绍, 并给予基本的健康教育, 告知诊断、治疗情况。安排患者入住, 整理床单元。颈椎位置敏感, 周围重要血管、神经较多, 手术风险高, 一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直接影响预后, 颈椎病患者饱受疾病折磨, 但在接受手术治疗前也往往经过的思想斗争, 心理负担大、焦虑抑郁情况较明显, 需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做好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指导, 直至符合手术的要求为止, 训练时用力不要过度, 以免造成咽喉水肿疼痛。术前尤应加强呼吸到的管理, 吸烟者术前戒烟, 避免受凉呼吸道感染者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 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增加肺活量。落实饮食管理、病房巡视、药物治疗、静脉注输液、药物注射液、标本留取等基础护理工作, 常规备皮, 进行皮内实验。择期手术按要求准备床单元、备齐术后用品、做好物品的清洁消毒, 落实物品交接。因术后制动时间较长, 还需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监护:

1每隔2 h检测患者循环、呼吸、体温、疼痛等生命体征指标1次, 鉴别正常的麻醉不良反应, 因操作集中在颈部, 部分患者可能有声音嘶哑表现, 因手术具有创伤性、风险性, 术后还可能出现症状加重情况, 应注意鉴别正常与病理表现;2鉴别发现切口感染早期症状, 如发热、切口渗液等;3巡视时与患者做好沟通, 注重获取患者主诉。

3.2.2 引流护理:

1术后前6 h, 每隔1 h记录1次引流情况, 观察引流量、性质、颜色, 及早发现堵管等不良事件, 若24 h引流量>100 m L、见血性物质可能有活动性出血, 若24 h引流量<20 m L则可能为引流管堵塞, 若持续日引流量在30 m L以下, 应在排除导管堵塞、外渗的情况下再拔管;2妥善固定导管, 及早发现折叠、脱落, 做好固定处的皮肤护理[1]。

3.2.3 体位管理:

1术后取平卧位, 抬高床头15°, 垫软垫, 医嘱患者避免活动颈部;2颈托制动, 医嘱患者若有不适及时通告, 积极寻找不适原因;3日间仰卧时可解除颈围通风透气, 两侧颈肩部放置捆绑好的盐袋固定头部, 保持正中位, 减轻患者不适感, 夜间颈围牢固固定, 必要时进行肢体制动。

3.2.4 并发症预防护理:

1预防肺炎:高龄、长时间卧床、创伤患者并发肺炎风险更高, 对于有机械通气需要患者, 做好呼吸道管理, 落实湿化气道、口腔清洁护理;2预防压疮:鼓励早期下肢康复运动;严格制动管理, 规范操作, 避免患者肢体受压时间过程;做好皮肤护理, 四人配合翻身;做好床单元清洁;做好卫生管理, 及时清除汗液[2]。

3.2.5 饮食管理:

术后6 h常规禁水食, 6 h后方可进流食, 必要时鼻饲, 1~2周后可进普食, 以清淡、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为宜, 多食水果蔬菜, 少食大豆等易导致消化道胀气食物;术后第3~4周, 可进食清淡、健脾胃、理气等利于肠道恢复的食物;术后5周, 可进食益气补血、强筋壮骨食物, 如鸽子汤、瘦肉汤等。康复期间, 禁食厚味、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 禁烟酒、咖啡、浓茶。

3.2.6 康复护理:

颈椎病多见于老年、体胖、少运动、久坐者, 多合并有基础慢性病, 脏器储备功能不足, 伤愈修复能力减退, 肌力下降, 加之医源性创伤, 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慢, 并发症发生风险高, 长时间卧床可增加褥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需及早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在卧床时, 进行下肢关节、肌肉训练, 早期可辅之以小关节训练, 可坐卧时, 增加关节屈伸、穿衣训练。

3.2.7 患者与家属管理:

颈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任务较重, 患者因颈托制动原因, 对基础护理需求较多。术后因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康复期长, 需做好压疮等并发症预防, 做好患者、家属健康教育, 协调家庭护理与病房护理工作, 帮助患者正确的适应佩戴颈托现状。

参考文献

[1]傅勇.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4) :21-23.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38例 篇9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浮针/针灸,疗效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其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混合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常单独发作或合并其他类型发展为混合型。笔者运用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38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2~65岁,病程3天~8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1.3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选取2~3个MTrP点(肌筋膜触发点)[2],第一个MTrP点为同侧上肢肘关节以下约3~4寸,可扪及一结节或条索,或仅为局部紧张,且在相应部位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第二、三个M TrP点多于颈部或肩部压痛最明显处;进针点选在各个MTrP点的下、外侧6~10cm处。严格消毒进针点后,医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进针处皮肤,右手持浮针针柄,针尖朝MTrP点方向,针体与皮肤呈15°~25°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放平针身,沿皮下针身刺入4/5后,开始以大拇指为支点做水平扫散动作,持续扫散3min后拔去针芯,用消毒干棉球及胶布固定软套管,留管6小时后拔去软套管,结束治疗。每2天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38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3 典型案例

黄某,女,53岁,确诊颈椎病8年余,以颈肩部疼痛不适伴头部活动受限1天就诊。症见:右颈项部伴肩部疼痛,头部向左转动不能,右上肢疼痛、麻木;体格检查:右侧颈项部肌肉紧张,斜方肌压痛明显,可扪及明显结节,转颈时疼痛明显,范围明显受限。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颈型颈椎病。予上述治疗方案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缓解,头部可自行活动,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4 体会

颈型颈椎病为临床多发病,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临床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手段,是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中对皮部理论、近治理论、以痛为腧理论、《内经》刺法等原理的具体运用[3],是传统针灸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笔者运用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镇痛效果明显,往往一次治疗即可较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疼痛,一个疗程便缓解绝大部分痛楚。目前学术上主要认为浮针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液因素调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来发挥镇痛作用[4];亦有学者考虑在病灶的疏松结缔组织旁操作浮针,有利于外周神经末梢的阿片类受体释放,从而起到止痛效果[5],故镇痛效果显著。笔者运用时单用远端MTrP点浮针其疗效亦较为理想,故考虑浮针亦可通过“循经感传”治疗经络远端病灶。

虽然目前浮针理论仍处于摸索阶段,但浮针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强、镇痛快速明显、效果持久、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症状等优点,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可大大缩短缓解患者疼痛的时间,为患者解决最主要的忧患,在同等疗效下可明显减少治病周期及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2]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0.

[3]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87.

[4]张亚平.浮针——一种全新的针剌镇痛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2):36.

颈腰椎病 篇10

椎间盘突出是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脊髓,造成周围组织水肿、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患者常常感到颈部僵直、头晕头疼、胳膊手麻,严重者胸闷恶心、失眠多梦,腰部疼痛酸困、并沿坐骨神经往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小腿常出现肿痛、麻木、发凉甚至抽筋,坐立行走都难持久。严重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腰部侧弯、足下垂、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甚至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性功能障碍等。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最佳治疗方法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归纳为两类:

一、止痛缓痛

服止痛药、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熏蒸、封闭、骶骨注射、输液等。只能解决一时痛苦,效果只是暂时的,当受凉、劳累、姿势不正确时就易复发或加重。

二、治疗

根治的方法有:髓核切除手术,手术摘除创伤性大,风险高,恢复期长,费用昂贵因而受到极大限制,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髓核溶解术。

解放军301陈锦云教授研制的"透骨祛痛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贴敷患处及相关穴位配药力是传统膏药的50倍,药力能够直透皮下骨质,通过中药连锁生化反应使椎间盘突出物失水萎缩(78%都是水分)体积小,直至溶解消失,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能抑制钙化。增生的发展,并能够松解血管、韧带的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迫使椎间盘养分的吸收,弹性增强,最终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疼痛、彻底康复的目的。由于该药针对病因,穴位贴敷,药力强大,作用直接,急症患者用药几次疼痛麻木症状减轻,持续用药一段时间,恢复如常人一样腰部充满活力,坐立走躺弯腰翻身灵活自如。

膝关节病 久拖不治后果严重

人过四十以后,早早晚晚都会出现关节不灵活,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肾骨酶流失过多,关节软骨营养失调,磨损变薄,出现退行性改变,对关节保护降低,慢慢就会出现膝关节病。膝关节患者除表现为关节疼痛外,上下楼关节疼痛更厉害,早晨起床时或久坐站起时,关节僵硬不灵活,活动时有"咯吱咯吱"的摩擦声,或"咯嘣咯嘣"的弹响声,早起时关节疼痛加重,严重者需要扶床边反复几次才可以离床行走,此时患者多为晚期持续性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关节积液、滑膜肥厚产生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全新的治疗理念

西医界多认为,目前医学还没有能力使关节病的病程逆转,患者只能用止痛药、打封闭针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百灵奇草神贴"的研制成功,这种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根据北京301医院老专家陈锦云教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的"百灵奇草神贴"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对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具有极强的营养修复功能,该药采用穴位贴敷,透皮吸收,不仅能够溶解钝化骨刺,消除无菌性炎症,控制、阻止骨质增生的迁延、发展和恶化,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疗效更佳。即避免了口服止痛药引起的胃肠不适、肝肾损害,又避免了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百灵奇草神贴专门针对治疗膝关节骨刺、滑膜炎、半月板损伤、退行性病骨性关节炎等关节顽症。

颈腰椎病 篇11

1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1895年Chipault[2]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介绍了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 这种前方入路的手术方式才逐步形成规范。当时Wiltberger首次报道对颈部慢性骨髓炎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与植骨术。而在1955年矫形外科专家Robinson和Smith[3]首先报道从气管和大血管 (颈动脉鞘) 之间进入颈椎前方的手术入路, 并通过该入路行前路减压、自体骼骨移植融合手术 (ACDF) 治疗中段颈椎疾患, 此方法尽量利用自体髂骨的三面带骨皮质的“马蹄状”骨块, 手术操作简便, 不需特殊器械, 撑开效果好。而在1965年Dereymaker等[4]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到1988年神经外科专家Clwoard[5]采用前路环锯法钻入椎间盘直达椎体后缘皮质骨, 用刮匙清除孔底残余椎间盘和骨峭, 再用撑开器将骨孔扩大, 植入自体髂骨块, 此法优点是植骨块稳定, 但撑开效果差, 钻入深度不当, 易损伤脊髓。此外, 还有Bailey-Badgley法, 椎体间作骨槽, 取骨块支撑植入以及椎体大部分切除大骨块支撑植入法。同时Zdebick等[6]报道采用前路椎体切除支架骨植入手术, 减压范围可达3个椎间隙或2个椎体, 术后改善率达70%~80%。国内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先后由屠开元、朱诚、杨克勤及吴祖尧等相继开展, 并以椎节融合术为主, 期望通过融合固定后对骨性致压物的吸收来取得疗效, 但近期疗效常难以尽人满意。在此前提下, 赵定麟等于1976年首次提出以切除脊髓前方骨刺为目的的颈前路扩大减压术而获得成功。此后,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ACDF) 手术方法逐渐得到推广, 被公认为是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比较少的手术方式。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 重建颈椎稳定性、恢复生理曲度及其高度, 为颈脊髓功能的康复创造条件。但是在临床观察过程中, 发现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而稳定性较差的特点, 在行颈椎前路减压术时, 面临采用何种植骨与固定, 以求在早期获得制动的同时更有利于后期椎间融合的问题[7]。而且, 这种不用内固定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有植骨块滑脱、塌陷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反曲、畸形、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 且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外固定等。因此, 对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内固定就显得额外重要, 于是在1964年Bohler等[8]首次报道应用颈椎前路钢板, 此后颈椎前路钢板的研究和应用日渐增多。前路钢板主要用于2~3个椎间盘切除加1~2个椎体次全切除, 前方开槽减压植骨。不少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颈前路钢板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如能直接减压脊髓, 提供即刻稳定、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增加植骨融合率等。Schulte等[9]曾做过颈椎间盘切除后不植骨、椎间盘切除后植骨、椎间盘切除后植骨再行前路钢板固定三种术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得出植骨比不植骨能显著增加颈椎稳定性, 行颈前路钢板固定后稳定性进一步增加的结论。但对于前路钢板能否增加植骨融合率, 还颇有争议。Kaiser等[10]对54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结果显示, 单阶段和双阶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应用颈前路钢板固定的融合率分别是96%和91%, 未应用前路钢板的融合率分别是90%和72%,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研究表明应用颈前路钢板能够明显增加植骨融合率。

随着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ACDF) 的临床应用, 发现颈前路减压术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供骨区并发症, 如局部疼痛、麻木、骨折和感染等[11]。文献报道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0%~25%, 最高者可达50%, 成为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异体骨进行ACDF手术, 但是异体骨易引起无菌性坏死和被受体吸收, 以致继发成角畸形。Zdeblick等[12]观察到异体骨的单节段融合的失败率高达63%。为克服上述植骨材料带来的弊端, 人们开始使用人工骨替代材料植骨, 却存在融合率不足的问题[13]。为此, 人们在不断地寻找一种理想的融合材料与方法, 既能实现植入后的早期稳定直至形成骨性融合, 又能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2 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钢板

由于研究的不断进展, 以及为了避免上述问题, 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椎间融合器 (Cage) 由Bagby首创, 最早应用于马颈椎以治疗Wobbler综合征获得成功, 之后该术式成为全美马外科中心指定的标准手术。Kuslich等[14]将Bagby篮应用于人的腰椎, 即BAK (Bagby and Kushich) 融合器。1992年,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BAK-cage进入腰椎的临床试验。目前Cage在颈椎融合术中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最初使用的Bagby篮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由于其组织相容性差, 并影响术后检查而被钛合金所替代。代表产品有TFC (Threaded Fusion cage) 、BAK-C、CHTF (Cervical hollow threaded fixator) 、Inter-Fix及Syncage-C等。但长期随访观察认为, 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大, 骨金属界面易产生应力集中, 远期金属植入物有下沉的趋势, 影响融合效果。而且, 金属植入物X线不透光, 术后无法用常规X线CT检查判断内部骨小梁生长连接的融合情况。金属融合器还存在碎屑效应、不可吸收, 常产生金属腐蚀、应力遮挡、异物感、金属结构松脱等并发症。因此出现了非金属类包括碳素纤维 (carbon fiber) 、KEEP (聚醚米酮) 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融合器, 从而克服了金属材料所带来的弊端。近年来又出现了生物可吸收性融合器, 但其远期临床效果有待于深入研究。

Cage是通过外部结构将椎体撑开而恢复椎间高度, 并通过“撑开-压缩张力带”效应来促进植骨融合的, 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 椎体界面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 术后易出现下沉。Gercek等[15]对9例颈椎前路采用Syncage融合患者的平均1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有5例患者出现明显 (超过3 mm) 的塌陷入椎体内现象, 尽管未引起严重神经并发症, 但是仍建议单独采用Cage融合器行颈椎前路融合时最好同时加用钢板固定。最近, 法国Sciem公司研制出一种带钢板的Cage:颈椎一体化钢板融合器 (PCB) , 结构包括颈前路钢板和中空的Cage, 钢板位于Cage的前缘, 分别向上下延伸, 并各带一个螺钉孔, 呈反向对称结构。Samandouras等[16]应用PCB治疗颈椎病29例获得良好效果。侯铁胜等[17]将PCB用于治疗CSM12例, 未见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螺钉脱出或植入物断裂现象, 临床疗效满意,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 PCB具有可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 恢复椎间隙高度、颈椎前凸和植骨愈合率高等优点。Epstein[18]对颈椎手术采用和不采用钢板固定作了比较, 尤其对于多节段颈椎融合者, 术后经随访, 用钢板固定者未出现植骨块脱出和钢板松动, 而未用钢板固定的22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植骨块松动、脱出而致手术失败。因此, 颈椎Cage与颈前路钢板合用, 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增加, 同时可使患者在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减少住院日期和并发症。大多数学者认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正确放置Cage的位置和术后行外固定3~4周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尽管前路钢板和椎间融合器械的作用己得到肯定, 但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如螺钉松动、断裂、钢板断裂以及在钻孔或拧螺钉时有损伤脊髓的危险, 以及在提高融合率的同时并不能有效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因而20世纪70年代末有人开始探索理想的椎间盘替代物-人工颈椎间盘, 希望其既能维持脊柱正常的稳定性, 同时又能保持间盘的正常活动度, 以上工作主要是在德国和北美进行的[19,20]。这一技术的出现, 使人们看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曙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 的最大优势在于在获得狭窄间隙的有效减压同时重建节段的运动功能, 使整个颈椎运动力学特征最大程度地接近于术前生理状态, 减少传统融合术后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 从而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发展, 在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可实现椎间非限制性活动和平移运动。用功能性颈椎间盘假体来重建替代病变的椎间盘, 不但能提供减压和融合术相同的疗效, 而且同时提供一定的生理活动功能、避免相临节段受融合产生的非正常应力的影响。而且Sekhon[21]认为目前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的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颈椎生理弯曲存在, 节段位于C3-4、C4-5、C5-6的颈椎病患者, 部分可术中明确定位和观察的C6-7也可。所以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ACDR) 的出现是颈椎病治疗的一大进展。但是其临床应用时间还很短, 其潜在的并发症如假体的沉陷、椎旁骨化、晚期融合、磨损等问题有待于长期临床研究验证[22,23]。与此同时, 在90年代中期由海军总医院阮狄克教授等[24]对12只成年恒河猴进行了L4-5间盘的同种异体间盘置换术, 术后观察在影像学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同种异体间盘置换术尚无临床报告, 因此对于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如果将同种异体间盘置换术用于临床, 那么对于同种异体间盘的来源、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问题, 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与总结。

4 总结与展望

上一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下一篇:高职师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