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讲稿(共8篇)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1
腰椎穿刺术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进行腰椎穿刺术操作。
1.了解患儿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有腰穿的适应症,无禁忌症。
2.向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家属表示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嘱起排空膀胱。
4.洗手,戴口罩、帽子准备物品:一次性腰穿包、无菌手套、棉签、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胶布、纱布、安尔碘、治疗车等。
将治疗车推至病人床边,拉好窗帘。
核对病人信息。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人信息核对无误。
下面摆放体位。嘱患者左侧卧位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沿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加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
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椎间隙进行。做好标记。(注意:儿童一般定位在第4-5腰椎棘突间隙)
常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圆心呈同心圆由内向外消毒3次,注意:后一次消毒的范围不可超过前一次,消毒范围为直径15cm左右。
检查穿刺包在有效期内,无潮湿,无破损,徒手打开穿刺包前三层。带上无菌手套,打开穿刺包最后一层。检查腰穿包内的器械。铺无菌巾。
下面进行麻醉。确定无利多卡因过敏史,请助手协助取2%利多卡因。确认2%利多卡因清澈无浑浊,在使用期内,可以使用。打开2%利多卡因,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排空针筒内的空气,留取2%利多卡因2ml。再次确认穿刺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从穿刺点以45度进针,刺入皮下,打一个皮丘,直径约0.5cm,后垂直进针,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逐层局部麻醉。麻醉完成,用棉球按压穿刺点片刻。(注意:麻醉过程中,进针时先回抽,确定没有刺入血管后再打药。)
下面进行穿刺。检查穿刺针,再次确定穿刺点,用左手拇指指尖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皮下,使针垂直于脊背平面或者略向头端倾斜并缓慢推进,当针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减低。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此时将针芯缓慢拔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到无色透明脑脊液流出。注意:穿刺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脉搏、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左手握无菌试管,右手拔出针芯,依次接取脑脊液3管,共4-6ml,插回针芯,盖上盖子,准备送检。左手持棉球压住穿刺点,快速拔出穿刺针。穿刺点以安尔碘消毒后盖以无菌敷贴。
取下洞巾,将患者衣服穿好,嘱其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性头痛,若有不适,请及时向我反应。
整理腰穿用物,将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填好检验单并送检标本,做好术后操作记录。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的门诊或住院的有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的患儿, 均无腰椎穿刺术的禁忌症。其中男55例, 女45例;男女之比为1.22:1。年龄2月~3岁, 平均年龄1.6岁。
1.2 材料
10 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 7号注射针头, 纱布敷料, 胶布, 爱尔碘消毒液, 洞巾, 脑脊液测压表, 脑脊液标本瓶。
1.3 方法
患儿在助手和家属的协助下取屈颈屈膝侧卧位于诊断床上, 头部适当垫高, 使头部前正中线与脊柱保持在同一平面, 头部尽可能向胸部屈曲, 髋膝关节屈曲, 并使双股部尽量贴近腹壁;双肩、双髋与诊断床平面保持垂直。确定穿刺点, 双侧髂脊的连线与脊柱的交点通常为第4 腰椎棘突或棘突间隙, 确定第4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标记穿刺点后, 常规消毒、铺洞巾;再次确定穿刺点后, 取10 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 套上一次性灭菌7号针头, 持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 然后针头方向向头侧倾斜15度角缓慢向深部刺入, 刺入深度约2.0 cm~3.0 cm时有突破落空感, 停止用力, 轻轻回抽注射器活塞, 见有液体流入针筒, 标示穿刺成功;将针头与注射器分离, 针头连测压表, 读取脑脊液压力数据后, 取下测压表, 留取脑脊液1~1.5mL于脑脊液标本瓶中送检。拨出7号针头, 穿刺点局部按压2min后, 观察穿刺点无渗液, 局部消毒, 粘贴无菌敷料。腰椎穿刺术结束, 术后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6小时以上。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儿腰椎穿刺一次进针成功率98%, 二次进针成功率100%, 总成功率100%, 脑脊液标本留取成功, 无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腰椎穿刺术是诊断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必须检查。婴幼儿颅内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 应用腰椎穿刺术进行脑脊液压力测定、脑脊液成份分析及微生物培养鉴定是颅内疾病诊断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CT、MRI检查已经在多数医院得到普及, 但是,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CT、MRI不能完全替代腰椎穿刺术[1]。
婴幼儿与成人不同, 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婴幼儿整体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正处于发育过程之中;婴幼儿脊髓的长度、椎管的大小、椎骨棘突之间间隙的大小及厚度、椎间肌肉韧带的厚度及柔韧性都与成人的相应的组织结构的大小相去甚远, 因此不宜用成人的腰穿针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多年以前我们也一直在使用成人的腰穿针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 穿刺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我们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穿刺失败率这么高是因为患儿的体位没摆好?还是我们的操作技术有问题?经过长期反复的研究后, 我们发现影响儿科腰椎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穿刺工具, 而不是其它。传统的腰椎穿刺针太粗、太长, 不能适应婴幼儿的解剖特点, 不适合用于儿科的腰椎穿刺术, 尤其不适合做婴幼儿和新生儿腰椎穿刺术[2]。在对比多种用于婴幼儿的腰椎穿刺针后, 我们发现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有如下优点:针尖锋利, 针芯壁薄孔径大, 材质好不易断裂, 消毒灭菌有保障, 价格低廉, 货源丰富;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很适合用于婴幼儿腰椎穿刺术。
近年来我们改用7号注射针头代替传统的腰椎穿刺针进行了数百例婴幼儿腰椎穿刺术, 成功率逐年明显提高。多年来在不断总结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提高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成功率的关键是以下5点:①熟记婴幼儿腰椎穿刺术的解剖要点, ②严格掌握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③穿刺前摆好体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关键, ④熟练掌握腰椎穿刺术, ⑤穿刺工具要适合婴幼儿腰椎穿刺术。近年来, 我科的每例腰椎穿刺术都严格对照遵循以上5点, 最近2年来我们用7号注射针头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100例, 总成功率已达百分之百。
我们在使用7号注射针头代替传统的腰椎穿刺针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的几年中发现, 使用7号注射针头进行腰椎穿刺术有以下6个优点:①创伤小:7号注射针头的针尖锋利, 针芯细小, 穿刺时组织损伤减小;②7号针头针芯粗细合适, 做腰椎穿刺时不易堵塞;③用一次性7号针头穿刺基本上无痛, 省去了局部麻醉, 操作更简单;④观察穿刺是否成功更直观, 可从后接的10 ml透明注射器活塞中直接观察到;⑤7号针头较细, 放脑脊液时速度适中, 容易掌握, 可避免放脑脊液速度过快诱发脑疝;⑥成功率高、安全。根据我们近二年的临床应用实践, 该方法简便、安全、高效[3,4],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替代传统腰椎穿刺针进行腰椎穿刺术100例。结果 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进行婴幼儿腰椎穿刺术100例, 总成功率达100%。结论 提高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有5个关键点, 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做婴幼儿腰椎穿刺术有6个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婴幼儿,腰椎穿刺术,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
参考文献
[1]王治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M]//沈晓明.临床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08-1221.
[2]杨理明.7号静脉输液针做婴幼儿腰椎穿刺术的临床体会.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3, 16 (12) :1789.
[3]兰菊红, 周娇姝.头皮针在婴幼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 (附57例报告) .福建医药杂志, 2004, 7:130-131.
护理干预在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腰椎穿刺术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8—43—03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手术可引起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由此产生的忧虑和抗拒会造成患者对治疗的不配合,给操作造成困难。为探讨对患者负性心理的护理干预效果,确保腰椎穿刺术的顺利进行,现将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需要行腰椎穿刺的120例住院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1~57岁,平均40.6岁。其中病毒性脑炎32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血管出血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疾病种类及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做好穿刺前准备,讲解穿刺中的配合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即认知、情绪、行为干预。
1.2.1认知干预首先要态度和蔼、技术过硬,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教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讲清腰椎穿刺的整个操作过程、目的和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从主观上能积极配合腰椎穿刺术。
1.2.2情绪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再针对产生焦虑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用医学的观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告知紧张情绪或注意力集中均能使疼痛加剧。介绍管床医生的相关信息,告知患者该医生经常做此类手术,成功率很高,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请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的全过程,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列举成功的案例,可以请病房内成功做过腰椎穿刺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疑虑。必要时采用暗示方法,如使用“安慰剂”缓解疼痛,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以正性情绪积极面对腰穿。
1.2.3行为干预腰穿前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预防术后6小时平卧位出现尿潴留。指导患者做穿刺体位练习,采取放松、深呼吸等肌肉松弛训练,有助于提高放松能力、转移注意力。术前提醒患者排便。穿刺开始守候在患者身边,谈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穿刺过程中,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发现紧张或疼痛给予鼓励,指导放松肌肉,及时告知手术过程直到穿刺结束。术后及时巡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并发症,了解术后是否不适。
1.3效果评价
1.3.1恐惧程度无恐惧或有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舒服感,但不回避为I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Ⅱ级;有强烈恐惧,尽力回避,需旁人协助固定体位或用镇静剂才能完成腰穿检查治疗为Ⅲ级。
1.3.2疼痛程度根据WHO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I级,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干预组及对照组人数采用随机对照分配。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恐惧情况比较干预组恐惧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通过护理各个方面的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对于腰椎穿刺术的恐惧感。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干预组同时适当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腰椎穿刺术的疼痛程度。结果见表2。
3讨论
腰椎穿刺是一项创伤性检查,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在穿刺前和穿刺中可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致使穿刺时全身肌肉紧张,给穿刺造成困难。观察显示,腰穿恐惧及术后头痛、腰痛有明确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恰当的、可行的。进行心理干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感情上的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情绪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肌肉放松,在腰椎穿刺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积极主动地配合腰椎穿刺术。
通过护理干预,不但使恐惧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还由于更能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使腰穿一次成功率高。表2提示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有明显减轻疼痛作用。护士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及专业技术满足患者治疗、护理的心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本院2009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收治的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的年龄3 月~ 10 岁患儿共100 例, 其中男52 例, 女48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注射液0. 30 mg / kg保留灌肠, 观察组肌注咪达唑仑0. 05 mg/kg, 分别于穿刺前30 min给药[1]。入选标准: 年龄3 月~ 10 岁; 神志清楚; 不伴有呼吸衰竭; 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治疗方法穿刺30 min前记录患儿心率、呼吸、脉搏、情绪、意识状态, 继而开始观察组肌注咪达唑仑0. 05mg / kg, 对照组保留灌肠地西泮注射液0. 3 mg / kg。记录所有患儿在给药前、给药后10 min、20 min、30 min时的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及穿刺前意识状态、肌张力。用药6 h之内心电监护, 每h记录心率、呼吸、心律、氧饱和度。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临床医学统计学助手V 4. 0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4 标准第1 针穿刺流出脑脊液即为穿刺成功。穿刺前观察患儿状态, 分为深睡、嗜睡、清醒3 种, 入睡率=深睡率+ 嗜睡率。
2 结果
2. 1 穿刺前患儿入睡率比较: 对比两组患儿穿刺前的入睡率, 观察组入睡率为100. 0 % , 高于对照组入睡率48. 0 % ( P < 0. 05) , 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成功44 例, 其中男23 例, 女21 例, 失败6 例, 男2 例, 女4 例; 对照组成功31 例, 其中男17 例, 女14 例, 失败19 例, 其中男10 例, 女9 例。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88. 0 % , 穿刺失败率为12 % , 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62 % , 穿刺失败率为38 % ,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 , 且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 见表2。
2. 3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用药后10 min、20 min、30 min及穿刺后监护6 h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变化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未发现明显呼吸抑制, 心率下降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腰椎穿刺术是儿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诊疗操作技术, 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儿科诊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小儿腰椎穿刺常会由于儿童因年龄小, 椎间隙狭窄, 加之紧张后肌张力增高, 配合程度差, 穿刺过程中活动多, 体位不好固定, 故给术者带来很大困难, 导致穿刺失败和穿刺出现并发症, 由此会导致家属的不理解, 甚至贻误治疗, 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目前没有统一的穿刺前用药方案, 总结这方面用药经验, 以此向临床推广很有实际意义, 尤其对年轻医师有较大的帮助[2,3]。
咪达唑仑作为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不仅具有苯二氮卓类药物所具有的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 同时由于其具水溶性、消除半衰期短、起效快、局部刺激小、无蓄积作用、无残留效应、安全限宽及治疗指数高等特点, 目前广泛应用于麻醉领域。咪达唑仑静脉应用无疼痛不适, 且无耐药性和蓄积中毒征兆, 可通过适当调节药物剂量而达到相应的镇静水平[4]。腰椎穿刺前30 min给药后, 观察组大部分患儿达到睡眠状态, 部分也达到嗜睡状态, 无紧张情绪, 四肢松软, 对抗性明显减弱, 对照组一半以上处于觉醒状态, 仍有明显对抗。
腰椎穿刺成功关键在于穿刺针与躯体是否垂直。小儿椎间隙狭窄; 从皮下至椎间隙深度婴儿1. 0 ~ 1. 5 cm, 5 ~ 8 岁为3. 5 ± 0. 5 cm, 进针深度不确定; 加之小孩不易配合, 综上因素是导致穿刺失败主要因素。咪达唑仑镇静作用是地西泮2 倍; 应用咪达唑仑后患儿达到深睡或嗜睡状态, 镇静效果优于地西泮[5], 患儿对抗性下降, 便于体位摆放及进针角度调整, 提高穿刺成功率, 同时咪达唑仑不良反应小, 临床用药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咪达唑仑与地西泮应用于小儿腰椎穿刺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的年龄3月10岁患儿共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注射液0.30 mg/kg保留灌肠, 观察组肌注咪达唑仑0.05 mg/kg, 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效果、入睡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咪达唑仑后患儿达到深睡或嗜睡状态, 镇静效果优于地西泮, 对抗性下降, 便于体位摆放及进针角度调整, 提高穿刺成功率, 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咪达唑仑,地西泮,儿童
参考文献
[1]帅可鑫, 傅睿.小儿腰椎穿刺失败50例原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12) :58, 62.
[2]沈亚儿, 邬盈云, 夏莲芳.不同干预方法对提高小儿腰穿质量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4) :120-121.
[3]支英杰, 谢雁鸣.浅析临床研究中影响患者依从性问题的因素与对策[J].中医杂志, 2010, 51 (S1) :1-3.
[4]黄春苹.咪达唑仑的临床应用现状[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38 (24) :1091-1093.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5
2004年6月~2006年5月于生后3天内收治的经头颅B超或(和)头颅CT检查确诊为Ⅲ~Ⅳ度颅内出血的早产儿作为治疗组,共15例。2002年6月~2004年5月于生后3天内收治的经头颅B超或(和)头颅CT检查确诊为Ⅲ~Ⅳ度颅内出血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共17例。其分度均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围产期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均给予综合治疗,包括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镇静、止惊、止血、部分静脉营养、维持血气、血电解质及血糖正常,并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等。治疗组病情一旦稳定或B超提示短期内脑室呈进行性增大,即采用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病初每日1次,每次放脑脊液量6~10ml,最多不超过15ml,5~7天后改为每隔1~3日放脑脊液1次,直到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头颅B超检查脑室形态稳定或恢复正常后为止。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一次成功。对照组仅给予综合治疗。
结 果
两组病人均于出院后1、3、6个月来院复诊,并进行头颅B超或(和)头颅CT检查。治疗组发现有3例脑积水(20.0%),其中2例伴发脑性瘫痪(13.3%);对照组8例有脑积水(47.1%),6例伴发脑性瘫痪(35.3%),其中3例脑积水严重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 论
早产儿颅出血内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最常见,好发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与早产儿室管膜下的生发基质毛细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在缺氧、产伤、脑血流量改变时,不成熟的生发基质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1]。Ⅲ~Ⅳ度颅内出血由于出血量大,积血在吸收过程中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极易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而造成脑积水,压迫大脑皮质,影响患儿智力发育,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
文献报道,对Ⅲ度以上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者采用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防止脑积水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2],其成功率为75%~91%,与治疗组结果相似。过去主张行侧脑室穿刺放脑脊液治疗,虽然治疗效果好,但在行侧脑室穿刺时难免损伤脑组织,且容易造成感染,因其并发症多,故临床难以开展。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脑积水、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连续腰椎穿刺后未发生并发症。因此,在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是目前惟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防止脑积水的发生,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方面疗效显著。
虽然目前对脑室内出血于病情稳定后行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防止脑积水,尚存在争议。但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对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的指征及疗效起到了很好的监测作用,从而有利于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的开展。在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是:①治疗时机要早,一旦病情稳定或B超提示短期内脑室呈进行性增大即应开始。②每次放脑脊液量要适宜,每次应在6~10ml,如果放液量过少,则血性脑脊液不能得到充分引流;而放液量过多,则可能导致颅内压波动过大,造成新的出血。③要有足够的疗程,直至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头颅B超检查脑室形态稳定或恢复正常为止。④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颅内感染。建议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作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Ⅲ~Ⅳ度颅内出血的治疗常规,可望减少Ⅲ~Ⅳ度颅内出血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2-778.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8.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疼痛科2014-2015年住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需经椎板间孔入路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节段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2) 经CT及MRI扫描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 且排除腰椎管狭窄、椎体滑脱及侧隐窝狭窄等特殊变异。 (3) 突出类型适合应用椎板间孔入路治疗者。
1.3 方法
A组根据术前腰椎CT扫描片, 确定拟行穿刺的病变椎间隙, 并做好标记, CT扫描病变椎间盘, 在CT显视器上测量病变椎间盘椎板间孔小关节内侧缘间距, 观察棘突下缘与病变椎间盘的位置关系、以及皮肤至突出部位椎体后缘的距离, 通过CT光标, 在皮肤表面做标记, 进一步确定病变椎间盘相应的椎间隙, 经该间隙正中点垂直向患侧旁开1/2小关节间距为穿刺点, 并做好标记进行椎板间孔入路穿刺, 详见图1。B组先自制排针, 用三根长约1 cm钢针以间距5 mm的距离排列并用胶布固定两端以备用。同样根据术前CT扫描片确定病变椎间盘, 将排针的第二根针放至在病变椎间盘棘突下缘,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 观察标记钢针、椎板间孔、椎间盘三者关系, 选择最佳穿刺平面, 取该平面距脊柱中心线旁开1/2小关节间距标记穿刺点, 详见图2。记录两组操作确定穿刺点所用时间, 穿刺到位所用时间、穿刺次数及介入操作结束所行CT扫描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确定穿刺点用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穿刺到位的时间、穿刺次数、操作结束时所行CT扫描次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 笔者所在科自2000年以来, 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行椎间盘突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但在临床操作中发现, 即使CT扫描定位, 也存在穿刺不顺利、反复穿刺等问题, 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及收集腰椎CT三维重建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很多患者的椎板间孔为不规整的鸭梨形, 但用CT平扫来确定穿刺点位置不一定能判断正确的穿刺点。穿刺点的精确定位不但直接决定手术成功与否, 而且还有利于缩短患者患者的俯卧位时间, 减少穿刺副损伤及CT扫描次数。
CT三维重建技术提出于1997年, 此后得到了不断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的扫描及软件技术的应用, CT三维重建技术提供的图像日趋接近实际, 其临床价值也越来越得到肯定[2]。有研究发现CT三维重建技术可成功模拟腰椎间盘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 为经皮椎间盘穿刺方案及穿刺路径的选择提高较准确的形态学依据, 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及降低穿刺副损伤。很多外科手术医生在脊柱微创手术中, 为提高手术定位的准确性及减少手术创伤常用到体表定位的方法[3,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有效的体表定位的方法, 既可缩短手术时间, 又能减少医护人员及患者X线辐射伤害。
本研究正是将CT三维重建技术与体表标记方法有效结合。研究结果显示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组穿刺到位所用时间 (2.80±0.97) min, 明显短于传统定位组 (3.61±1.19) min, 穿刺次数 (4.28±0.92) 次, 少于传统定位组 (5.42±1.02) 次, CT扫描次数 (3.57±0.68) 次, 较传统定位组 (4.23±0.82) 次也明显减少。
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 只需要制作一排针, 并利用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成像[5]。结果显示, 通过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组定位时间为 (1.23±0.14) min, 与传统定位组定位用时 (1.22±0.13) 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操作并不延长定位时间。
可见利用体表定位CT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穿刺点, 且将患者腰椎立体化, 设置个体化穿刺路径的方法操作十分简单, 而且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穿刺的准确率、避免穿刺并发症, 并减少了操作者人为误差, 减少了医患的放射性损伤, 是一种简便、有效、易推广的操作程序。
摘要:目的:探索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4-2015年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需经椎板间孔入路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60例患者, 随机分成A组和B组, 每组30例。A组按既往CT平扫方法定位确定穿刺点进行椎板间孔入路穿刺, B组利用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确定穿刺点进行操作。分析两组确定穿刺点所用时间、穿刺到位所用时间、穿刺次数及CT扫描次数。结果:定位用时分别为 (1.22±0.13) min和 (1.23±0.14) min, 穿刺到位用时分别为 (3.61±1.19) min和 (2.80±0.97) min, 穿刺平均次数分别为 (5.42±1.02) 次和 (4.28±0.92) 次, 术中CT扫描次数分别为 (4.23±0.82) 次和 (3.57±0.68) 次,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CT三维重建体表定位方法用于经椎板间孔入路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不增加体表穿刺点定位用时, 明显缩短经皮穿刺到位用时、穿刺次数及术中CT扫描次数, 并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体表定位,CT三维重建,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杨磊, 吴云松, 巨辉, 等.CT引导下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 2006, 21 (1) :101.
[2]Kosling S, Dietrich K, Steinecks R, et al.Diagonstic value of 3D sulfate reconstruction in spinal fracture[J].Eur Radiol, 1997, 7 (1) :61-64.
[3]梁荣真, 曾炳恬.腰椎间盘突出空间定位诊断的CT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97-98.
[4]游箭, 张绍样, 谭立文, 等.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路径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5, 2 (4) :292-297.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7
关键词:脊柱侧弯,腰椎穿刺,超声引导,应用效果
脊柱侧弯的原因较多,有先天性原因,也有因为脊柱炎症、创伤和神经肌肉病变引起者[1],患者的脊柱往往会呈现多种形态改变,给腰椎穿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超声引导下腰椎穿刺,由于可做到穿刺的可视化,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报道中旁正中超声实时引导下在腰段硬膜外穿刺,以及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定位,分别证明了超声引导下实时穿刺的优越性。在一些困难穿刺的病例中,由于传统盲穿穿刺次数较多和穿刺时间较长,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2]。本文研究了超声引导下脊柱侧弯患者的腰椎穿刺效果,旨在为困难腰椎穿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需行腰椎穿刺的住院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脊柱侧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盲穿。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30岁~50岁,平均年龄(41.12±3.31)岁;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1岁~52岁,平均年龄(39.42±4.23)岁。病例包括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等需要抽取脑脊液检查的患者。纳入标准:根据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定义:在站立位的X线片上,脊柱偏离中线且Cobb>10°时称为侧弯,在侧弯弧内,偏离中线最远且呈水平状态的椎间盘和椎体为侧弯顶点。全部患者意识清醒,无血液、肝肾等严重疾患,行腰椎穿刺前均先行脊柱X线检查并符合脊柱侧弯的诊断。
1.2 仪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为L12-5。
1.3 研究方法
本文操作由一位临床医师和一位超声科医师共同完成,患者在硬板床上取左侧卧位,因患者的脊柱侧弯,后背部尽量和床边垂直,头朝胸前弯曲,使腰部尽量后弓,屈双膝弯向腹部。选取腰椎第3~4椎间隙作为穿刺定位点,手持高频超声探头,以与患者的脊柱近似垂直的角度,探查方向从头部向尾部移动,依据患者椎间隙的超声图像确定好穿刺间隙并做标记,测定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超声深度。在标记处进行消毒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盲探穿刺置管,凭经验感觉到穿刺针达蛛网膜外腔时有明显阻力并有突破感时,退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表明穿刺成功。本研究的操作人员均为同组人员,其操作过程均经规范化的统一培训。
1.4 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和术后1周腰痛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疼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用广泛,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体解剖的定位标志和操作中感觉阻力消失,有脑脊液流出表明穿刺成功[4]。由于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弯曲,正常弧度变形扭转,导致椎间隙改变,穿刺路径狭小和穿刺难度加大,使得穿刺针方向偏离正常穿刺路径,最终导致穿刺失败。在超声下进行实时定位,效果近似直视,能够实时地显示腰椎的骨性标志以及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腰椎穿刺针在可视下直达蛛网膜下腔,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缩短了穿刺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术后腰痛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5]。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和骨形态异常,在临床中辨识困难,然而在超声下定位明确,可做到穿刺的可视化,减轻了盲穿带来的穿刺痛苦以及缩短了穿刺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另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超声引导下腰椎穿刺的优越性还需更多的前瞻性资料证实。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在脊柱侧弯患者腰椎穿刺上安全、方便、效果确切,可在床旁引导。在对脊柱侧弯等困难患者穿刺前做好评估,采用超声引导的穿刺方法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传帅,辛小燕,杨献峰,等.全脊柱MR成像对脊柱侧弯的术前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522-1524.
[2]杨歌,周华成.超声引导下腰椎注射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5):371-373.
[3]潘希敏,胡美玉,刘迪敏,等.脊柱侧弯畸形VISTA序列MRI评价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6):426-430.
[4]张毅,余永胜,王洁玲,等.医学本科生腰椎穿刺模拟训练学习曲线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40-143.
腰椎穿刺术讲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a) 腰背部疼痛病程小于1个月且VAS疼痛评分大于7分;b) 单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随访时间大于1年。排除标准:a) 转移瘤、骨髓瘤等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b) 随访资料不全者;c) 根据体格检查与腰椎X线片、MRI表现, 合并有骨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者。入组28例中, 男12例, 女16例;年龄60~80岁, 平均68岁。损伤原因:行走不稳摔倒15例, 车祸伤13例。患者均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术前CT检查示椎体后壁完整, 体检及胸腰椎MRI检查排除陈旧性骨折。腰椎骨折15例, 胸椎骨折13例;术前均未发现脊髓及神经根受损表现。
1.2 手术方法
一次性椎体成形成套器械包括螺旋加压装置球囊穿刺针等, 造影剂, 骨水泥。C型臂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俯卧位, 前胸部两侧和骼嵴下垫软枕使腹部悬空。对于较新鲜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可调整手术台使腰部处于过伸位, 以利于体位复位。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 使其正位显示患椎上下终板呈一线影, 同时双侧椎弓根影与棘突等距, 然后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正位上位于椎弓根影外上缘, 即左侧两点钟、右侧十点钟位置。通过双侧椎弓根插入椎体内, 透视下确认进针位置及在椎体内深度, 远端到达椎体中央。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球囊经套管置入椎体的中央, 用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 注意观察并记录球囊注射器的压力数值, 加压至45 psi (1 psi=6.894 8 kPa) 时取出内芯, 以利于球囊在椎体内扩张。考虑到单个球囊需要双侧使用, 为避免术中球囊破裂, 扩张压力的最大值一般控制在230 psi左右, 最大不超过250 psi, 透视下见椎体随球囊扩张而恢复高度。若球囊达到椎体上下缘或后缘, 停止加压, 抽出造影剂并撤出球囊。将调配好的骨水泥注入骨水泥推杆, 待骨水泥处于拉丝期后期或团状期早期经工作套管缓慢推入椎体, 透视监测至充填满意, 即将超出椎体范围时停止注入骨水泥, 依续拔出套管, 缝合切口, 贴创口贴。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炎补液、对症处理。术后第1天即可搀扶下床负重活动。适时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 使用鲑鱼降钙素50 IU/d肌注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5 d待腰痛缓解后可予出院, 出院后口服阿仑麟酸钠70 mg每周1次, 同时补充钙剂。
1.4 疗效评价
评价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 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情况、椎体后凸Cobb角度以及行动能力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 (±s) 表示, 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术前、术后结果行配对t检验, P<0.01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为40~62min, 平均 (45±14) min。每个椎体平均灌注骨水泥为3.0~7.0 mL, 平均 (5.8±2.0) mL。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 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肺栓塞、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全部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好转, 术后VAS评分降低, 椎体前柱高度恢复, Cobb角明显矫正, 行动能力明显改善, 与术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典型病例见图1。
典型病例为一69岁女性患者, 摔倒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 X线、CT及MRI均提示L1椎体压缩性骨折, 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5。
3 讨论
OVCFs的传统治疗包括卧床休息, 镇痛药物的应用, 支具和物理治疗, 但这些方法对肌肉力量和骨骼质量均产生负面影响, 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2,3]。BKP治疗OVCFs可即刻止痛、稳定骨折椎体, 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并且具有骨水泥渗漏率低和一定的椎体高度恢复作用, 但一般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4]。虽然国内外多有报道单侧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相当[5,6], 但从生物力学方面考虑[7], 要达到相同的效果需要手术中骨水泥分布到穿刺侧的对侧, 术中操作难度大, 椎弓根内侧皮质刺破可能性大大增加, 造成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风险大。因此, 本研究所入组病例均采用双侧穿刺, 同时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笔者在双侧穿刺后采用单个球囊分次扩张, 既能取得双球囊扩张所期达到的塌陷椎体终板整体复位的效果, 避免骨折塌陷的椎体在术后出现两侧不对称或倾斜[8], 又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疼痛的减轻、椎体高度及刚度的恢复或增加、重建脊柱正常序列是评价BKP效果的常用指标。至于注射多少量的骨水泥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定论, 笔者的意见是根据球囊扩张时的造影剂容量决定, 即约等于造影剂的注射量。由于入组病例均为受伤不超过1个月的患者, MRI可见明显新鲜骨折表现, 故术中球囊扩张一般均能达到单侧3.0mL左右。足量的骨水泥可使椎体内骨水泥与骨质界面充分接触, 并渗透至骨折裂隙, 不至于产生空隙使骨水泥松动, 避免形成蛋壳样椎体, 为早期活动行走提供稳定性, 防止远期椎体再塌陷骨折。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存在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9]伤后几周再手术可以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一旦决定手术就该尽早手术。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经BKP多年临床应用实践发现, 伤后早期手术可以更好恢复椎体高度, 改善后凸畸形, 恢复椎体稳定性, 只要掌握前述手术技巧, 就可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椎体后凸成形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结, 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手术只改变了病椎的形态, 其他椎体仍有再骨折的可能, 术后系统治疗骨质疏松症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双侧椎弓根入路单个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畸形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满意。且手术费用更加经济, 利于推广, 但本研究样本数较少, 随访时间也较短, 要明确远期效果还需继续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Wardlaw D, Cummings SR, Van Meirhaeghe J,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lloon kyphoplasty compared with non-surgical care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FRE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 2009, 373 (9668) :1016-1024.
[2]Kado DM, Browner WS, Palermo L, et al.Vertebral fractures and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a prospective stud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9, 159 (11) :1215-1220.
[3]Lindsay R, Silverman SL, Cooper C, et al.Risk of new vertebral fracture in the year following a fracture[J].Jama, 2001, 285 (3) :320-323.
[4]Ledlie JT, Renfro MB.Kyphoplasty treatment of vertebral fractures:2-year outcomes show sustained benefits[J].Spine, 2006, 31 (1) :57-64.
[5]杨炎, 王根林, 杨惠林, 等.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6) :480-484.
[6]Steinmann J, Tingey CT, Cruz G, 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unipedicular versus bipedicular kyphoplasty[J].Spine, 2005, 30 (2) :201-205.
[7]陈柏龄, 谢登辉, 黎艺强, 等.单侧PKP骨水泥注射过中线分布对压缩性骨折椎体两侧刚度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2) :118-121.
[8]杨惠林, 陈亮, 陆俭, 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3 (5) :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