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性穿刺术

2024-10-16

微创性穿刺术(精选10篇)

微创性穿刺术 篇1

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高血压性脑出血, 多发于50岁~60岁的男性[1]。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 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2], 如何有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已经成为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 男53例, 女37例, 所有患者在脑出血发病前均有高血压史, 经CT证实为脑出血, 且出血量在80~130 m L之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5岁~72岁, 平均年龄 (62.15±2.54) 岁;出血量82~130 m L, 平均出血量 (108.5±5.6) m L;发病至手术之间间隔2 h~20 h, 平均间隔 (7.41±0.54) h;其中丘脑出血6例, 脑叶出血16例, 基底节区出血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7±4) 分。对照组患者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3岁~72岁, 平均年龄 (61.86±2.72) 岁;出血量80~127m L, 平均出血量 (108.0±6.2) m L;发病至手术间隔2 h~19 h, 平均间隔 (7.07±0.73) h;其中丘脑出血7例, 脑叶出血17例, 基底节区出血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6±4) 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在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生化、胸透、心电图、血糖以及肾功能等检查, 并测定血肿中心点与头皮的距离, 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表投影线和穿刺点。取侧卧位, 让患者头皮和颅骨在穿刺过程中保持一致,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方向和角度, 并把握穿刺针穿颅的深度,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行穿刺, 在穿刺针进入血肿腔后拔出塑料针芯, 将针体侧管和塑料管相连, 并旋紧针体后端的顶孔盖帽。轻轻抽吸, 将液态血肿和半液态血肿抽出, 抽吸完成后将穿刺针拔出,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静脉全麻, 根据CT定位在血肿最近最厚的地方标记于头皮, 于标记点做直线切口, 对颅骨钻孔, 扩大骨窗, 悬吊硬膜, 然后将硬膜呈十字形剪开, 电凝止血。将脑皮层切开, 用小脑压板将脑组织分开, 进入血肿腔, 用小号吸引器吸除血肿, 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对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11 22组组患患者者的的临临床床疗疗效效比比较较见见表表11。。

从从表表11可可以以看看出出, , 试试验验组组患患者者的的总总有有效效率率显显著著高高于于对对照照组组患患者者, , 差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22..2222组组患患者者治治疗疗前前后后的的神神经经功功能能缺缺损损评评分分比比较较见见表表2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严重的影响, 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非常高, 出血量大和出血破入脑室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 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等优点。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脑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陈润成, 王合金, 谭朝晖, 等.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3) :216-217.

[2]李迪, 申平, 刘映辉, 等.颇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6) :68-70.

[3]王运.微创清除术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附80例报告[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9) :2376-2378.

微创性穿刺术 篇2

2006~2011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7例,对其临床特点及经过微创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有更好的客观评价。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经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7例,男196例,女131例;年龄33~79岁,平均61.5岁,>50岁患者292例,>60岁患者209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有饮酒、劳累、情绪激动、体力活动等诱发因素161例,其中再出血的患者38例。

生命体征:按照GCS评分,3~5分者2例,6~8分者201例,9~12分者114例,13~14分者10例。临床表现一侧肢体偏瘫298例,失语83例,一侧瞳孔散大83例,双侧瞳孔散大60例,入院后测血压均>150/90mmHg。

CT表现:基底节区出血297例,其中破入脑室105例,顶枕叶出血30例,其中多发出血(>2个部位)出血27例。出血量估计(长×宽×高×π/6):15~30ml者101例,30~50ml者206例,>50ml20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微抬高,并将头位偏向对侧,置穿刺点于最高位,常规消毒后铺巾,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选择合适长度的YL-1型穿刺针(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垂直颅骨平面进针,突破感后拔出针芯,此时如果在血肿腔中心则会有液化的暗红色血液流出,如果血肿腔与脑室相通,则还会有血性脑脊液流出。密闭穿刺口,旋紧螺帽,侧管接引流管,用5ml的注射器反复冲洗血肿腔,每次推注的时候应缓慢,如果抽吸阻力很大应该适当调整穿刺针的方向或长度,不可强行抽吸,防止人为因素导致再出血。部分抽吸血肿后祛除密封盖,插入血肿粉碎针,经粉碎针每次用一定压力注入3~5ml冲洗液(0.9%氯化钠注射液),利用其射流作用击碎血凝块,使其从引流管流出。最后,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5万U,并夹闭引流管,4小时后低位开放引流管,促使血凝块液化后自行流出。对于血肿破入一侧或双侧脑室者,也可用该穿刺针行一侧或双侧额角穿刺引流术。此时,则应该将引流管抬高全脑室额角上15cm。在行血肿腔冲洗时如果发现有新鲜出血时,则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和肾上腺素1mg冲洗止血,同时用药物将收缩压降至适宜水平,直至冲洗液内无出血表现,开放引流,稳定6小时后再液化引流。在微创穿刺术后24小时内应及时复查颅脑CT,了解穿刺针的位置及血肿量的变化,如果穿刺针位置不妥,血肿量无明显变化,可考虑再次穿刺引流。

结 果

本组327例患者经微创穿刺引流术后,存活291例,死亡36例。其中,恢复良好、生活能完全自理82例;好转(意识状态、失语、肢体偏瘫程度较术前好转)177例;无好转或较术前变差32例;死亡36例。血肿基本清除时间:<3天35例,5天59例,5~7天93例,>14天104例。

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82例,肺炎216例,上消化道出血103例,脑积水71例,颅内感染37例,泌尿系感染26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共随访230例患者,其中完全恢复工作52例,生活自理97例,生活需要帮助(不能完全自理)45例,卧床不起但神志尚清楚36例。

讨论

手术时机的选择:基于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主张超早期(<7小时)手术或早期(7~48小时)手术。出血后6~7小时手术,由于此期内病情不稳定,血压波动大,有继发出血的可能,一般不主张在此期内行微创清除血肿手术。7~48小时内手术是基于脑出血已完全停止,血肿不再增大,手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小。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可选择在3~7天内行微创手术,此时血凝块已大部分液化,术中血肿清除率可达80%左右,缩短了置管时间,减少了尿激酶用量,降低了颅内感染的机会。

手术指征: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诊疗指南[1]认为,脑叶出血30ml,基底节区出血30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脑室内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形性脑室积血者;颅内血肿出血量虽然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都是手术适应证。小脑及脑干受压的症状体征也是手术适应证。本技術没有严格的禁忌证,除非患者处于濒死状态或者有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手术技巧:手术者需牢固掌握基本医学解剖知识,有较好的CT片读片能力,熟练掌握颅内血管走形及重要功能区在颅内外的体表投影,避免损伤以上结构。术后及时的做CT检查以了解穿刺针的位置,必要时作出调整。家属要求较高或准确定位压力较大时可在CT室检查床上头部贴上电极等调整标记,术中定位穿刺后复查CT。抽吸过程应缓慢进行,并采取等量冲洗-抽吸的方法,避免减压过快。经侧孔引流管抽吸血肿最好使用一次性5ml注射器采取小负压(0.5~1ml)抽吸,否则易损伤脑组织及周围血管造成出血。相当多病例手术冲洗都会有鲜红色液体流出,使用肾上腺素盐水等止血剂冲洗,大多出血能停止,术后复查CT未见血肿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①肺部感染的防治:对于意识障碍患者3~5天内不能清醒自主咳痰者,特别是年龄大者,易出现肺部感染,主张早期在重症监护病房下吸痰、监测血氧饱和度;体弱者使用提高免疫力药物如胸腺肽、免疫球蛋白、血浆等;估计3~5天内不能清醒自主咳痰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根据痰培养调整用药;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再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术后12~24小时等CT复查血肿量增多)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

总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生存率、治愈率较高,是治疗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同时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住院费用及经济负担,且在基层推广起来较容易。因此,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7-368.

微创性穿刺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该5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 年龄48~80岁, 平均年龄 (62.13±6.03) 岁。试验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3.28±6.15) 岁。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60.68±6.11) 岁。两组患者入院之前的身体状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通过头部的微小创口清除颅内的血肿。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血肿部位的检查, 通过CT确认进行手术微创口的部位。通常以血肿的肿块为中心, 到脑皮层最近的部位为微创创口处。同时在选取的部位要加以注意, 脑部是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 创口处避开重要的组织及血管。钻孔后, 探查到颅内血肿处, 通过抽吸器进行缓慢细致的抽吸, 根据术中的情形进行引流。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 通过CT确认找到血肿部位。开颅手术不同于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在于, 医生将患者的颅骨用机械设备打开, 开颅后找到血肿并清除, 再放置引流完成手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有效: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的症状解除,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没有或轻微并发症、后遗症, 生活能够独立完成, 精神状态良好。显效:症状缓解,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轻微并发症出现。无效:是指患者在术后没有解除发病时的症状或者轻微缓解病情, 还需采取手术及其他治疗, 或者术后产生了并发症及后遗症使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卒中类型,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预后差等特点,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0 d病死率为35%~50%, 多数存活者常留下严重后遗症, 据调查显示, 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病死率为28%~48%, 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为50%~60%。因此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成为现在学者的重点研究问题[4]。目前, 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是极为棘手的问题, 由于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部位之一。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不够完善, 出血量很大, 同时患者的术中风险非常大, 开颅手术极易造成患者的术后脑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后遗症[4]。开颅是用器械将大脑打开, 虽然之前通过仪器定位查找过脑部血肿的部位, 但是开颅后需要仔细观察寻找血肿部位, 仍易损伤脑部的重要功能区域[5]。相比之下,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是在脑部开孔进行穿刺抽吸, 不论是术中出血量、术中风险, 均较传统开颅手术可靠。其中最重要的是微创穿刺抽吸手术的有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开颅手术, 并且术后的恢复较快[6]。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 最危险的是患者的术后后遗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 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大大减少了这一难题。本文研究表明, 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减轻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痛苦以及对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 术中风险较小, 手术安全可靠, 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术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安全可靠,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提倡。

关键词: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桂心, 谢小红.微创穿刺辅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2) :176-178.

[2]文奎.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10) :726-727.

[3]王珀, 李月春.脑出血治疗进展.当代医学, 2010, 10 (16) :10-11.

[4]董传乙.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6) :1078-1079.

[5]陈思光, 陆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24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49-50.

微创性穿刺术 篇4

1 临床资料

各种原因导致脑出血符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指征的病人共计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37岁~81岁,平均年龄48.62岁。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其中出血部位分布:基底核区出血28例,外囊区出血10例,脑叶出血13例,出血量30~120mL;丘脑出血3例,出血量15-20ml;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10~15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以下43例,8分~12分8例,13分~15分5例;根据患者出血位置及出血量,结合颅内中线偏移情况,分别采取单纯血肿穿刺引流或血肿穿刺引流合并侧脑室引流术,引流时间3 d~10d。

2 护理

术后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基础护理、病情与生命体征的观察、引流装置护理、其他管道护理等。

2.1 加强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应保持头部中位或略偏向穿刺侧,以便引流;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大幅度体位改变造成脑组织过度牵拉移位撕裂血管。使用气垫床防止褥疮,每2小时翻身1次,骨隆突处适度按摩,不宜过多过度刺激;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定时温水擦浴,偏瘫侧肢体温水擦洗时予以边擦洗边按摩,并适当给予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每日定时口腔护理;需鼻饲患者的鼻饲液要现配现用,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分钟内避免吸痰,以防误吸。

2.2 病情与生命体征的观察

2.2.1 新发症状、意识及瞳孔的观察:术后3天内严密观察是否出现新发症状、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形态、大小、对光反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判断病人的神志状况,如患者出现昏迷进行性加深、癫痫发作、呕吐、烦躁、鼾声呼吸加重等,均提示可能为脑疝先兆;若病情继续加重,并出现一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先缩小后放大,光反射迟钝并逐渐消失即提示发生脑疝。以上情况表明病情恶化,可能有严重脑水肿或再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行CT扫描。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床旁监护,连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体温变化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重大,体温过高会增加脑细胞代谢和氧耗,加重脑水肿,故对于术后病情较重或发病时即昏迷的患者,早期物理降温将脑温控制在28~30℃(测量肛温,脑温较肛温低4℃)最佳,必要时遵医嘱用人工冬眠控制中枢性高热。发热要区分感染性还是中枢性,中枢性发热常常突发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不伴有生理性散热反应(出汗、呼吸及脉搏增快、皮肤血管扩张等),无感染依据,使用抗生素及解热剂无效,但用氯丙嗪及冰毯降温有效。

病人的呼吸超過30次/分,常提示脑缺氧及颅内压增高,但病人呼吸慢、心率慢、血压升高,也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以上两种情况均应高度怀疑再出血。

术后12小时内每30分钟监测 1次血压,12~72小时内每1小时监测1次血压并详细记录,若平均动脉压超过130 mmHg或明显高于其基础血压应考虑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并与其他生命体征一起评估患者状态。

2.3 引流装置护理

微创血肿引流术后引流装置通常放置3~10d拨管,在术后护理中要注意防止拉扯到引流管而导致非病情原因的再出血;:①单纯血肿引流的引流管最低点低于血肿腔水平引流;脑室内积血引流的引流管高于颅脑穿刺点15cm开放引流;②术后引流管夹闭4h开放,持续引流6—8h,再注入尿激酶液化液继续冲洗一液化一引流;如有血块堵塞,可用手在引流管外向引流袋方向挤捏,必要时用无菌等渗盐水缓慢推注,直到通畅。③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是观察的重点,术后引流液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若暗红色引流液转变为较多鲜红色引流液时应考虑到再出血的可能性;

2.4 颅内感染的预防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穿刺部位皮肤,使皮肤的防御屏障能力下降,反复冲洗血肿也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应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穿刺处每日碘伏消毒及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发生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对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

2.5 其他管道护理此类病人在引流管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多条治疗管,这些管道的护理对病人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这些管道管理不善将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各种感染中最主要的是肺部感染。

2.5.1 气管套管首先要做好呼吸道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病人,湿化、消毒与保持通畅是关键,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痰多患者需要及时吸痰,痰液黏稠者易形成痰栓堵塞内套管,有报道患者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情况仍不好者更换套管后好转,就是因为痰栓堵塞了内套管。故应保持气道湿润,定时雾化,加强切口消毒,按时翻身叩背等。

2.5.2 吸氧管一般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当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时,可适当增加吸氧量,但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吸氧管插入气管套管深度要合理,防治吸氧管脱出,一旦脱出后及时消毒并插入。

2.5.3 胃管该类病人多数神志昏迷,或不能进食,需插胃管保证营养支持,并在必要时行胃肠减压。术后及早经胃管鼻饲能缓解高胃酸,改善胃肠粘膜屏障工,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进食前应仔细观察胃管中抽出液体颜色,监测是否有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一旦患者能够经口进食就应及早撤除胃管。

2.5.4 导尿管 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脱出;定时放尿,每日更换尿袋1次,并记录尿量,保持尿量每日大于2 000 mL;尿道口每日用0.1%苯扎溴铵棉球擦洗2次,定时送检尿常规;小便引流不畅时用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

2.5.5输液管 病情危重患者应使用留置针,保证进针处卫生,合理消毒,如有红肿及时更换;降压药物应有专门输液通道,以便调整;神经内科用药中有较多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密切观察,如出现静脉炎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总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病人的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及生活能力的恢复都有重要意义,应该使相关的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更加有预见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0.

[2] 朱爱民,孙俊芳.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3):112-113.

[3] 申茂玲,申智慧。微创碎吸术治疗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园地.2007.4(27):102.

微创性穿刺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 年龄15~50岁, 病程9~38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2例, 女28例, 中位年龄37.8岁, 中位病程19.8d;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中位年龄36.4岁, 中位病程18.3d。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 对照组加用醋酸泼尼松片每天30mg, 顿服, 疗程4 周。治疗组给予胸腔积液B型超声定位, 确定深度, 选择最深处为穿刺点, 行微创胸腔穿刺术, 将16F单腔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 外接带有调节开关的一次性引流袋持续引流, 引流速度由引流袋上的调节开关控制, 引流不畅时, 通过导管向胸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万~20万U (丽珠制药集团生产) , 并关闭引流管, 嘱患者反复变换体位, 以利于尿激酶充分与纤维蛋白分隔及外包膜接触, 4~6h后放开引流, 每天1次, 直到不能引流出胸腔积液为止, 拔出引流导管。置管前后均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及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1.3 疗效判定

显效:CT示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分隔完全消失, 肺组织完全复张;有效:CT示胸腔积液大部分吸收, 分隔基本消失, 肺组织大部分复张;无效:CT示胸腔积液及分隔只有少部分吸收, 肺组织复张程度<30%, 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 食欲明显增加4例。治疗组出现低热1例, 均未经处理, 2d后恢复正常。

3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时, 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胸膜腔而机体处于超敏状态时, 引起的胸膜炎症性疾病[1]。胸壁的结核性肉芽肿组织使胸腔积液回吸收障碍, 且胸腔积液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 而纤维蛋白的含量与胸膜发生肥厚、粘连呈正相关, 如果不及时将胸腔积液彻底吸收或引流, 将会产生包裹性胸腔积液, 导致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胸痛、支气管胸膜瘘, 甚至胸廓畸形, 直接影响肺功能, 产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严重者需行胸膜剥脱术。另外, 包裹性胸腔积液外有一层较厚的包膜, 血液供应较少, 抗结核药物到达包裹性积液内浓度低、疗效差[2]。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能非特异性的将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 能有效的降解纤维蛋白, 裂解纤维蛋白分隔, 降低胸腔积液的黏稠性[3], 从而有利于胸腔积液的引流, 纤维蛋白不易沉淀, 包膜变薄或溶解, 抗结核药物到达胸腔积液内的浓度大大提高, 从而更好地发挥抗结核药的疗效, 且有报道尿激酶的用量每天增加到30万U亦无不良反应[2]。微创穿刺胸腔内置入单腔静脉导管术是一种在局部麻醉下, 床边即可完成的操作技术, 可多次向胸腔内注射药物, 且可控制胸腔积液的引流速度, 避免由于抽液过快、过多引起的胸膜反应、肺水肿、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避免了反复穿刺抽液引起胸痛、穿刺时间长, 增加感染机会等弊端, 特别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坐位、反复穿刺抽液的患者。一次性微创穿刺置管痛苦小, 不影响活动, 管腔虽细, 但不易堵塞, 能将溶解脱落下来的条索状纤维蛋白引流出来, 与对照组比较不但有效率明显升高、无不良反应, 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从而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

总之, 微创穿刺胸腔内置入单腔静脉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 疗效确切, 无不良反应, 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无痛苦、住院治疗时间短、费用低、患者容易接受的优点。为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特别适用于边远落后山区、结核病高发区的乡镇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水英, 王庆林, 胡范彬.结核性胸膜炎发生胸膜肥厚因素探索[J].中国防痨杂志, 1999, 21 (3) :136.

[2]任南沙.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22例[J].中原医刊, 2006, 33 (3) :25.

微创性穿刺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40例, 男18例, 女22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58.9岁;均有高血压病病史, 病程1年~31年, 平均13年;长期服用降压药22例, 不规律服药14例, 未治疗4例;均根据病史及头颅CT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 出血量30 mL~120 mL;无凝血功能异常, 偏瘫肢体肌力≤Ⅱ级, 血压在180/100 mmHg (1 mmHg=0.133 kPa) 以下;均符合微创穿刺引流术指证, 均行微创穿刺引流术。

1.2 结果

治愈33例, 好转6例, 死亡1例, 住院3 d~40 d, 平均12.7 d。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准备

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微创引流的目的、方法、必要性、疗效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疏导病人的不良心态, 征得家属的签字同意与病人的积极配合;对躁动病人, 遵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镇静剂;备皮, 剃光病人头发, 用肥皂水或温开水洗净头皮;给予氧气吸入, 急查血凝系列、血常规、心电图, 根据病情留置尿管和胃管, 建立静脉通道。

2.1.2 用物准备

消毒剂 (碘伏) 、甲紫、棉签、5 mL注射器和20 mL注射器各2具、一次性硅胶引流管2根、脑室穿刺包 (包括颅骨钻、孔巾、钻头、穿刺针芯筒等) 、无菌引流袋2个、2%利多卡因5 mL 1支、砂轮、一次性口罩帽子若干、乳胶手套3副、250 mL生理盐水2瓶、胶布若干条, 必要时备抢救药物。

2.2 术中护理

①术中协助病人取侧卧位, 头偏向一侧, 出血侧向上, 让病人保持安静, 减少头部活动, 维持正确体位;对使用镇静剂后仍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的病人, 应特别注意做好病人肢体的制动, 防止病人自行拔除引流管而造成手术失败, 必要时约束其上肢。②术中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注意呼吸改变, 注意观察静脉通道、尿管、胃管, 保持各管道通畅无受压。③穿刺定位及置管。根据术前CT检查确定血肿最大的CT层面为中心靶点, 中心靶点至穿刺点的距离为穿刺深度, 穿刺点选择在血肿侧距眉间7 cm~9cm的额部 (或发际上2 cm~3 cm) , 旁开中线的距离为血肿中心至中线的距离范围3 cm~5 cm, 穿刺点用甲紫作标志, 穿刺方向为既平行于矢状面, 又同时指向血肿中心点与其在同侧颞部体表投影的假想连线。消毒、铺单并按穿刺深度在引流管上用缝线作标记, 然后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颅骨钻穿透颅骨和硬膜, 用穿刺针穿刺血肿腔, 进入血肿腔后有轻微突破感, 然后将针芯拔出, 置入一次性硅胶管, 见有暗红色血液溢出时停止带导芯推进, 以20 mL注射器进行无阻力抽吸同时缓慢推进引流管至已计算的穿刺深度, 缝合固定, 注入生理盐水2ml加尿激酶3×104 U后接无菌引流并夹闭引流管, 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扎, 胶布固定, 手术完毕后整理好床单元。

2.3 术后护理

2.3.1 引流的护理 ①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动、折叠或阻塞、脱落等, 尤其在搬运病人或帮病人翻身时, 注意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2]。②术后妥善固定引流袋于床头, 引流袋置于床头10 cm~20 cm高度,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③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与量。引流液早期为暗红色, 后逐渐为淡红色、橙色, 若引流出鲜红色液体, 且引流量持续增加时, 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行止血处理。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并记录引流量。④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 引流处伤口敷料应每天更换, 污染时随时更换, 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防止逆行感染。如有引流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⑤应用尿激酶灌注的护理。尿激酶是溶解血肿的最佳药物, 注入血肿腔有利于溶解血肿, 使引流通畅。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 用生理盐水2 mL~3 mL溶解尿激酶3×104~5×104 U液化引流残余血肿, 注入后夹闭2 h然后打开持续引流, 根据引流情况每日注入1次或2次。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 夹管期间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 如出现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颅内压增高等征象时, 应提前开放引流管。术后血压居高不下者, 引流管要在2 h内开放。⑥定期更换引流袋, 每日更换引流袋, 更换引流袋时要先夹闭引流管, 注意换袋的接头处理严格消毒, 并用无菌纱布包裹, 然后开放引流管道, 头部制动, 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⑦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复查CT, 了解血肿腔内引流情况, 病人外出检查时应关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反流, 引起逆行感染;⑧及时拔除引流管, 引流管放置一般不超过1周, 拔管前需夹闭引流管24 h~48 h,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 以了解是否有再次颅压升高表现。⑨拔管后应加压包扎伤口处理, 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减少头部活动, 注意穿刺伤口有无渗血, 密切观察有无意识、瞳孔变化、失语或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加重等[3], 发现异常, 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微创穿刺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少兰.13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7A) :1751-1752.

[2]暴海燕.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2C) :517-518.

微创性穿刺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了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09-2012年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186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与同期本院神经外科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153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及同期神经内科采取内科治疗的167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男283例, 女223例;年龄38~85岁, 平均年龄62.05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经CT确诊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 (或壳核) 脑出血; (2) 出血量为30~50 m L; (3) 瘫痪肢体的肌力为0~3级, NIHSS>9; (4) 必须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1) 凝血机制障碍; (2) 存在颅内或全身感染; (3) 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等疾患或功能衰竭; (4) 有过同侧脑卒中病史, 并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5) 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 (6) 濒临死亡, 生命体征不稳者; (7) 依从性不好者。

1.3 治疗方法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术后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及防治肺内感染等各种并发症。手术时间在发病后6~48 h。手术方法:针对血肿未破入脑室的病例, 根据术前头CT测算穿刺靶点并根据血肿最大层面的血肿中心到头铺的垂直距离确定穿刺进针深度。使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按操作规程手术抽吸清除血肿。并在术后液化冲洗引流, 剩余颅内血肿至清除血肿达到80%以上时即可拔出引流管。针对血肿破入脑室系统造成脑室铸型, 梗阻性脑积水的病例除了对脑组织中的血肿清除外, 还进行侧脑室穿刺术降低颅内压。

内科治疗组给予吸氧, 心电血压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 调控血压, 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 清除自由基,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及防治肺内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外科手术组在全麻插管状态下手术, 手术时间均在发病后3~6 h。取耳前直切口呈马蹄形切口, 骨窗4 cm×5 cm大小, 切开皮层到血肿后, 用吸引器洗出血块。

1.4 研究内容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患高血压病时间、入院时血压、术前GCS评分及血肿量。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3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及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1个月内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

研究内容标准:按多田公[2]计算血肿量;与手术相关的重要术后并发症: (1) 颅内感染[3]:入院时无全身感染症状及颅内感染证据, 术后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状;脑脊液白细胞>10×106/L,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脑脊液中糖定量<2.25 mmol/L, 蛋白定量>0.45 g/L;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颅内感染, 培养阴性需同时满足前3项; (2) 术后再出血标准[4]:复查头CT显示的血肿量与相邻一次头CT的血肿量相比明显增多, 血肿量增多>33%或差值>12.5 m L (包括脑实质及脑室出血)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经过统计学检验本研究中计数及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因此计数资料用±s表示, 三组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3组患者发病后治疗前基本状况:年龄、既往病史 (高血压病) 入院时血压值、治疗前GCS评分及血肿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2.2 观察指标

各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两组, 见表1。

两组手术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手术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再出血均发生于术后3 d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根据观察指标分析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两组。分析其原因如下:脑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主要分为机械压迫和自由基损伤, 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量下降是脑水肿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手术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清除大部分颅内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 同时也减少了颅内血肿分解产物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因此手术治疗的意义重大。而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与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比较的1个月末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目前我们分析造成两个手术组死亡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血肿量30~50 m L的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小, 脑组织受压程度不严重, 去骨瓣血肿清除术虽然也可以降低死亡率, 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但是其对正常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可能要大于手术治疗的作用。导致脑出血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血肿后产生的组织周围水肿, 是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5]。微创手术采取局麻的方式, 操作时间短、未暴露脑组织, 对血肿周围组织的刺激和干扰少,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医源性损伤。而对应到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病人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本身需要全麻下手术, 创伤大、手术过程长、血肿周围或血肿内部重要功能组织在术中过长时间牵拉撕扯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术后严重的脑水肿, 故死亡率较微创组高。另外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手术时间在超早期可能导致再出血率增高,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脑损伤增加死亡率。因此我们得出:对于30~50 m 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摘要:目的 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 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死亡率,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Morgenstem LB, Hemphill JC III, Anderson C,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 2010, 41:2108-2129.

[2]多田明, 久田欣一, 铃木尚, 等.CT测量脑内血肿量的方法[J].脑神经外科, 1981, 9:251.

[3]安得仲.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9-411.

[4]Broderick JP, BE, Davis SM.Determinant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growth:an exploratory analysis[J].Stroke, 2007, 38:1072-1075.

微创性穿刺术 篇8

关键词:微创穿刺术,脑出血,临床效果

近年来, 我国发生脑出血的概率逐年增高。脑出血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其主要是由于非外伤性实质内脑血管破裂造成[1]。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大量脑出血患者50例, 主要研究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大量脑出血患者50例。入院标准: (1) 经CT扫描后确诊, 同时符合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 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2) 出血位在幕上, 其出血量>50 m L, 发病时间<3 d。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34~81岁, 平均 (44.21±0.65) 岁;观察组25例, 男18例, 女7例, 年龄35~78岁, 平均 (45.26±0.64) 岁;两组性别、年龄、脑出血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一般方法:两组均保证呼吸通畅, 完善各项检查后检测患者血糖、意识、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低流量吸氧; (2) 保证患者体内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给予适当补液; (3)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采用多种脱水剂, 如甘露醇; (4) 及时补充所缺营养, 让患者注意合理饮食; (5) 选用营养神经药物, 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恢复, 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微创穿刺术: (1)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手术前期选用CT进行扫描; (2) 按照血肿形状和大小, 选择1个或者多个穿刺点, 常规消毒后进针, 保证引流顺利, 避免损伤脑部组织, 控制进针深度和方向; (3) 穿刺成功后, 放入引流管, 退出针芯与钻头, 缓慢抽出血肿内的血液; (4) 将血肿腔多次冲洗。依据病情, 针对长期留置引流管6~8 d的患者, 需要定期检测, 直到血肿快消失, 脑脊液变清以后才能拔管。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顺利拔出引流管, 经CT复查显示血肿消失, 脑出血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 无遗留明显后遗症; (2) 显效: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 引流出脑脊液颜色较前相比明显变浅, 血肿明显变小; (3) 无效:各症状没有减轻, 引流血性脑脊液的颜色没有变浅的趋势, 血肿增大, 甚至抢救无效后死亡。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高于对照组的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普遍较急, 病情发展比较快且危重, 极易使患者发生生命危险。导致大量脑出血致残及致死的原因主要是继发的神经损伤和血肿的占位效应。血肿直接压迫周围的脑组织, 引发脑组织水肿, 使颅内压明显提高, 脑灌注下降, 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原发性损伤。

传统手术与微创穿刺术的作用机制:采取保守治疗虽然能有效促进脑部血肿的吸收, 但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传统开颅手术对清除血肿及止血效果较好, 但需全身麻醉, 且开颅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 尤其对高龄、冠心病、合并吸入性肺炎患者不适合, 因此, 开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后意识障碍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预后很难让患者满意。而在CT定位后进行微创穿刺术相关操作,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血肿的具体方位, 保证穿刺过程更为精准, 且微创穿刺术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效果好等多项优点[3]。微创穿刺术能及时清除血肿,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实施, 相对保守开颅手术而言,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时间短和出血量少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不能承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对比传统治疗及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疗效:在本文研究中, 主要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大量脑出血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 经研究得出观察组痊愈20例 (80%) 、显效5例 (20%) 、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6例 (24%) 、显效16例 (64%) 、无效3例 (12%)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高于对照组的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通过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 能及时清除患者颅内血肿, 最大程度减轻颅内高压, 以及降低脑组织受压的强度和时间, 改善脑灌注, 降低继发性神经损伤的程度, 减少血肿内各种有害物质的释放, 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赖智勇, 李光勤, 付敏, 等.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9) :996-998.

[2]杨春.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5) :105-106.

微创性穿刺术 篇9

【关键词】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85-01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在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护理干预,本次研究特就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5例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在我院行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嗜睡、昏迷等,2例丘脑出血患者,11例基底节出血患者,4例颞叶出血患者,8例额叶出血患者。女性占9例,男性占16例,年龄范围居于41至8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56.2±3.2)岁。

1.2 护理方法

1.2.1 体位护理 取患者平卧位,避免分泌物或者呕吐物堵塞气管,帮助患者定时翻身,保持动作的轻柔性,防止出现头颈部震动、扭曲等现象。手术完成后将床头抬高,幅度为20至30度,同时对患者的意识、情绪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出现焦躁等不良反应时可适当给予其镇静剂,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坠床、抓伤以及自行拔除引流管等现象的发生。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定时协助患者更换卧位以降低褥疮发生率[1]。

1.2.2 生命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若患者出现发热现象时应该立即分析发热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定时进行血压监测,若患者出现血压过高现象需合理应用降压药物、脱水剂、镇静剂等,确保血压保持在160/90mmHg,使脑灌注有效性得到保证。此外,还需要对脉搏、呼吸频率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向临床医生报告[2]。

1.2.3 引流管护理 监测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若引流液呈红色,则发生出血的几率较高,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性;行单纯血肿腔引流时,引流袋应高于床头,若患者脑室中有血肿破入,则应抬高引流袋;每天行引流袋和无菌敷料更换,降低感染风险;术后48小时后即可对患者行CT检查,若颅内血肿基本或者完全消失,则可行拔管操作[3]。

1.2.4 并发症护理 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在保证营养成分均衡摄入的前提下降低便秘发生率;做好尿管的留置护理,使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大便颜色、呕吐物颜色等进行观察,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需要立即进行对症治疗;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并确保患者呼吸畅通,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4]。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出血现象完全得到控制,血肿完全吸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改善;有效:患者出血量较护理前有所减少,血肿基本吸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自理能力获得一定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提高;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临床症状没有获得缓解[5]。

2 结果

全部2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存活,占96%,1例患者死亡,占4%,19例患痊愈,占76%,4例患者有效,占16%,2例患者无效,占8%,总有效率为92%,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神经科疾病,单纯进行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降低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伤,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配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抢救成功率获得有效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行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提高,提高治疗安全系数,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黄翠芬.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13-1514.

[2]朱晓玲,张娅娅,胡兴霞.21例高血压脑出血性颅内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5):43.

[3]朱叶瑾.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28(35):1137.

[4]梁學春.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302-303.

微创性穿刺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大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63.5±2.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20例;出血部位:基底核区18例,皮质下16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0.6±1.5)分。研究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4岁,平均(62.8±2.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23例;出血部位:基底核区22例,皮质下20例;术前GCS为(10.4±1.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临床CT扫描确诊;②发病时间<72 h;③出血量不少于50 ml;④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⑤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2]。

1.2.2 排除标准

①外伤性出血;②肿瘤性出血;③凝血功能异常;④颅内动脉瘤、血管急性破裂出血、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⑤全身感染以及颅内感染[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予以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行脑部CT检查,掌握患者出血部位、血肿大小等基本病情,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静卧,保持呼吸通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予以吸氧治疗,维持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使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对患者饮食加以护理,可以予以流质食物,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予以鼻饲进食,保持患者营养充足。对于病情恢复稳定的患者可以加强脑部康复治疗,以促进其早日康复。

1.3.2 研究组

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选取合适穿刺点,以OM线作为基线选取穿刺点,同时需注意避开大血管;②以血肿形状和大小作为依据,选取穿刺点,防止损伤脑部重要组织,控制近针方向和深度;③成功穿刺后,放置引流管,将针芯、针头退出,将血肿内的血液缓慢抽出;④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血肿块消失,脑脊液变清,拔除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总分均为100分,NIHSS越低,治疗效果越好,ADL评分越高,生命质量越高。

1.5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患者脑出血等症状基本消失,血肿明显缩小;有效:患者脑出血等症状明显改善,血肿有所缩小;无效:患者血肿、脑出血等症状均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508,*P<0.05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血肿的占位效应、继发性神经损伤是脑出血患者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主要原因[5]。大量调查发现,患者发病后,血肿会对患者周围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症状,进而加重病情,导致患者预后较差[6,7]。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凝血酶、血红蛋白等降解产物释放,增加了血管性脑水肿,进而导致继发性神经损伤发生[8]。临床治疗脑出血的主要原则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减轻脑组织压力,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损伤程度,降低病死率[9]。

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虽然清除了血肿,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10]。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穿刺术已广泛应用于大量脑出血的治疗中。微创穿刺治疗是在CT定位下进行操作,可以有效确定出血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以有效清除血肿,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11,12]。

上一篇: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下一篇:肠内免疫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