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的改良

2024-09-21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精选4篇)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 篇1

对于肝硬化并发大量腹水的患者而言, 腹腔穿刺术既是诊断又是治疗的重要手段[1]。然而, 由于过高的腹腔内压力, 在腹腔穿刺后, 腹水容易沿穿刺路线外漏。为了预防腹腔穿刺术后的腹水外漏, 一般注意勿使皮肤穿刺点与腹膜壁层穿刺点位于同一直线上, 旨在通过延长穿刺针在皮下组织中的行程, 最大程度地避免术后腹水外漏。推荐的方法是当穿刺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 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尖, 然后再向腹腔刺入[2]。按照上述方法, 虽然可以使皮肤穿刺点与腹膜壁层穿刺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但是却造成了腹膜壁层穿刺点的位移, 结果, 不但不能从麻醉过的腹膜壁层刺入 (患者常常感到穿刺针刺入腹膜时的疼痛) , 而且改变了腹腔穿刺术中推荐的常规穿刺点地位置 (增加了误伤腹腔内脏器的可能) 。为此, 作者对传统腹腔穿刺术的进针法进行改良, 使其不但可以预防腹水外漏, 保证穿刺部位的准确, 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术中痛苦。为了与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相区别, 将改良后腹腔穿刺术进针法称为“Z”形进针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并发大量顽固性腹水的肝硬化患者34例, 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26~68岁, 平均 (44.5±9.1) 岁;出现腹水的时间最短1年, 最长7.5年;其中3例接受过脾脏切除。34例均接受过上述2种穿刺进针法的腹腔穿刺。

1.2 操作方法

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的操作方法参照文献[2]。“Z”形进针法:对腹腔穿刺术常规定位点与脐连线上的近定位点2cm处的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 术者右手持2%利多卡因麻醉针在该处皮内打出皮丘后, 左手将该皮丘处的皮肤向腹腔穿刺定位点处牵拉, 使该处皮丘位移至与腹腔穿刺术常规定位点重叠并且保持这种重叠状态不变, 右手将麻醉针垂直腹壁进针, 逐层麻醉至腹膜壁层, 取出局麻针 (注意:左手始终保持牵拉位移的皮肤) , 用9号穿刺针沿麻醉皮丘点垂直腹壁直接刺入腹腔, 见到腹水后, 松开左手。抽 (放) 腹水后, 取出穿刺针, 移位的皮肤自然回位, 则在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壁之间形成了“Z”形进针路线。

注:χ2=0.143, P>0.05

[例 (%) ]

注:χ2=39.118, P<0.01

1.3 观察指标

比较“Z”形进针法与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术后腹水外漏的机率;比较接受2种方法穿刺的患者术中疼痛感。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A组:按照“Z”形进针法腹腔穿刺34次, 腹腔穿刺术后3例出现腹水外漏, 腹水外漏发生率为8.8%;B组:按照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腹腔穿刺34次, 术后有4例出现腹水外漏, 腹水外漏发生率为11.8%。χ2=0.143,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1。

34例接受过上述2种腹腔穿刺进针法的患者接受问卷调查, 以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疼痛程度。34份问卷结果显示, 33例患者认为采用“Z”形进针法的手术疼痛程度轻于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 (占97.05%) ;1例患者 (占2.94%) 给出相反的结论。χ2=30.118, P<0.01, 差异显著, 见表2。

3 讨论

“Z”形进针法, 不但可以确保穿刺针在皮下组织内有足够长的行程;而且更是明确了皮肤进针点的位置位于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点的脐侧2cm处, 使得皮肤进针点与腹膜进针点不在垂直于腹壁的同一直线上, 这样, 更有助于预防术后腹水的外漏, 患者可以不必一定保持右侧卧位, 当患者采取平卧或者左侧卧位时, 因皮肤进针点的位置高于腹膜进针点, 腹水同样不易外漏。

“Z”形进针法, 可以保证做到腹穿针与麻醉针的行进路线完全一致, 克服了传统腹腔穿刺术腹穿针与麻醉针行进路线分离的缺点, 使患者在术中的疼痛感得以减少到最低程度。

“Z”形进针法, 保留了传统腹腔穿刺术进针法防止腹水外漏的优点, 又具备穿刺点定位准确、术中患者疼痛感轻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为减轻并发大量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腹腔穿刺术时的痛苦, 避免腹腔穿刺术后腹水外漏的几率, 将传统的腹腔穿刺术的进针法改良为“Z”形进针法。方法 由接受过以上2种穿刺方法的患者评价麻醉针和腹腔穿刺针进针过程中的疼痛感;并观察两种方法术后腹水外漏的几率。结果 接受过上述2种穿刺进针法的患者中97.05%的患者感觉“Z”形进针法在麻醉穿刺和腹穿针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轻于传统的腹腔穿刺术的进针法, 差异显著 (P<0.01) ;2种进针法在避免腹腔穿刺术后腹水外漏方面没有差别 (P>0.05) 。结论 “Z”形进针法穿刺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轻, 在防范腹水外漏方面安全有效, 并且能够保证进针部位的准确,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腹腔穿刺术,方法学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87.

[2]陈文彬.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88.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条件:所有病例特点为:有停经史和腹痛,伴或不伴有阴道淋漓出血,下腹压痛、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尿HCG阳性或血β-HCG升高,B超提示盆腹腔内中到大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将休克分为轻中度:轻度休克,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20%,表现为口渴、眩晕、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轻度下降或无明显下降;中度休克,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20%~40%,血压下降达80/50mmHg以下,但收缩压不低于50mmHg,如收缩压低于50mmHg,脉搏摸不到,则表明失血量超过40%为重度休克,不再考虑腹腔镜手术。

1.2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11年7月,本院共收治符合以上入选条件病例108例,年龄19~40岁,平均31岁。其中轻度休克91例,中度休克17例。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的同时急配血,同时积极准备手术。

1.4 手术方法

仰卧位,全麻,使用美国stryker公司生产的腹腔镜,取脐孔正中切开皮肤10mm,两把布巾钳于切口两侧提起腹壁,无阻力情况下直接穿刺10mmtrocar,并置镜观察,确定入腹腔后充入CO2气体,气腹压力13~15mmHg,如果出血量多,影响第二、三穿刺孔的选择,先用10mm粗吸引器吸出部分积血,待视野清楚后,电视监视下选择麦氏点切开皮肤5mm穿入5mm trocar,选择反麦氏点切开皮肤10mm穿入10mmtrocar。再次探查盆腔,如视野不清用粗吸引器吸出积血,助手配合探查患侧输卵管,找到出血点,用血管钳快速止血。直视下清理腹腔积血至清楚暴露病灶,调整患者为头低臀高位,全面探查盆腹腔,镜下依次探查子宫、双侧卵巢、卵管、阔韧带,明确异位妊娠的部位和类型,所有病例均采取患侧输卵管切除术。仔细清理盆腹腔内积血及血块大量温热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通过腹壁穿刺孔置腹腔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瓶准确计算出血量[3]。

1.5 术后处理

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6h下地活动,减少术后粘连,术后6h拔尿管。

2 结果

108例患者中出血量为800~2700mL,平均1400mL,全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78min,平均59min,手术开始到进入腹腔2.5~5min,平均3min,无1例中转开腹。所有病例术后6h下床活动,拔出尿管,住院3~8d,平均5d。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治疗稳定型宫外孕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输卵管妊娠是腹腔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而治疗休克型宫外孕则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倾向于腹腔镜不适用于休克型宫外孕,无非是担心镜下操作延长止血时间,延误患者的救治[4]。我们通过改良第一穿刺口的手术方法,采取脐孔正中切口10mm,切开皮肤、皮下、腹直肌前鞘,切开腹膜,无助力情况下直接穿刺10mm trocar,将镜子放入腹腔,确认穿刺入腹腔后充入CO2气体,减少了操作步骤,大大缩短了进腹的操作时间,3min左右即可进入腹腔,找到出血部位快速止血,缩短了抢救时间,有利于患者一般情况的迅速改善。轻中度休克型宫外孕患者往往腹腔内出血较多,肠间隙、横隔下方等上腹腔往往积聚较多血液,腹腔镜手术视野广、位置灵活,通过多角度变换视野清理腹腔内积血更为彻底,更容易准确估计体内失血量,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

腹腔镜手术视野广,位置灵活,通过多角度变换视野清理腹腔内积血更彻底,更容易准确评估患者体内失血量,降低术后病率,减轻术后粘连。

3.2 休克型宫外孕腹腔镜手术的注意事项

(1) 术者要有很好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将trocar能准确穿刺入腹腔才不会延误时间,术者、助手和手术室护士要配合默契。 (2) 手术器械要准备充分5mm和10mm吸引器要保持通畅,负压吸引压力要足够大。 (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血压不得低于60/30mmHg。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第一穿刺腹腔镜手术治疗轻中度休克型宫外孕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8例改良腹部第一穿刺的手术方法, 直接切开皮肤、皮下、腹直肌前鞘、腹膜放入镜子, 治疗轻中度休克型宫外孕。结果 108例患者中出血量为800~2700mL, 平均1400mL, 全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78min, 平均59min, 手术开始到进入腹腔2.5~5min, 平均3min, 无一例中转开腹。所有病例术后6h下床活动, 拔出尿管, 住院3~8d, 平均5d。结论 通过改良第一穿刺口的手术方法, 腹腔镜手术治疗轻中度休克型宫外孕, 减少了操作步骤, 增加了穿刺的准确性, 大大缩短了进入腹腔的手术时间, 3min左右即可进入腹腔, 找到出血部位, 快速止血, 缩短了抢救时间, 有利于患者一般情况的迅速改善。

关键词:改良第一穿刺,腹腔镜手术,轻度休克,中度休克,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9.

[2]翟藻村, 孟广栋.腹腔镜与宫腔镜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9-107.

[3]王新民.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598例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11) :866-867.

[4]刘彦, 张惜阴.上海市14所医院妇科内镜手术并发症调查报告[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11) :646-649.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气胸患儿共20例, 左侧9例, 右侧6例, 双侧5例, 胎龄35~39周, 出生时体重2000~3000g, 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 生后30min~24h入院, 五例单侧气胸患儿容量均占单侧胸腔容量25%以上, 出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 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等表现, 另一例双侧积气面积在10%以下, 胸廓较饱满, 未行胸腔穿刺治疗, 让其自行吸收。

1.2 方法

1) 用物准备22G静脉留置针, 3cm×5cm透明敷贴, 延长管 三通阀 20mL注射器1具, 无菌洞巾1条, 无菌手套1副, 无菌纱布, 胶布, 连接管。

2) 自制穿刺延长管, 延长管 (取输血器茂菲氏滴管下端一截, 弃去针头段) 与三通相连, 使用前关闭三通。

3) 一名护士将患儿固定于坐位, 患侧手举过头固定。常规消毒铺洞巾, 不必作局部麻醉。穿刺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绷紫进针部位的皮肤,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在肋骨上缘垂直进针0.5~1cm (穿刺部位为锁骨中线外侧第2~3肋间隙) , 针头阻力感消失即进入胸腔, 由另一名护士立即撤出留置针针芯, 仅留软管在胸腔内, 将已连接好三通的延长管接于留置针连接处, 接注射器于三通上, 打开三通, 缓缓抽出积气, 直至抽出时有阻力感, 就说明抽气完毕。取下注射器排气前, 必须先关闭三通, 以免空气进入。拔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时间要长, 消毒皮肤后敷无菌纱布。如有大量积气时, 可将留置针蝶翼用透明敷贴固定在胸壁上, 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瓶持续排气。

2 结果

5例气胸患儿经过穿刺抽气后, 呼吸困难、发绀临床表现缓解, 次日CT复查显示被压缩的肺已复张80%以上。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胸壁较薄, 采用传统钢针反复穿刺或皮下置管封闭式引流减压, 手术创伤大, 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 无疑会加重其病情, 还容易引起感染以及加重气胸的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其操作简单, 损伤小, 有利于节约抢救时间, 疗效满意, 且继发感染率低, 因为其静脉留置针采用了先进生物性材料制成, 组织相容性好, 还可长期留置于体内, 避免了反复穿刺, 留置针穿刺部位创面小, 使用3cm×5cm透明敷贴覆盖留置针, 易于固定, 不易脱管, 方便观察穿刺部位, 留置针穿刺入胸腔后拔出针芯仅留柔软的的胶管在胸腔内, 避免了因金属针头晃动而导致肺内组织损伤, 安全性好。采用三通代替止血钳夹管, 更加方便快捷, 也避免了因夹管造成的管道漏气或管道黏连等现象的发生。此项技术尤其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非常实用, 故越来越常用。因此护理人员在术中必须要沉着冷静, 要与医生紧密配合, 技术娴熟, 动作迅速, 要正确使用三通阀, 用注射器抽气时一定要缓慢, 拔针时用无菌棉球按压时间一定要长, 避免因为护理配合不到位而影响整个术程, 导致空气进入, 加重患儿病情。

参考文献

[1]孔德凤, 马莉.实用新生儿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 篇4

1 临床资料

497例中一次性穿刺结果阳性者365人, 占总数的72.7%;二次以上阳性71人, 占总人数的14.1%。经手术证实诊断的486人, 占总数的93.8%;属于假阳性者为10人, 占总人数的2.0%;6人为假阴性, 占总数的1.2%。

2 讨论

2.1 穿刺方法

因不同疾病而异, 应尽量避开腹直肌、腹壁较大血管分布和实质脏器区, 可用带有9号或7号针头的针管用下面几个穿刺点: (1) 常规穿刺点在左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 (2) 在脐部水平与腋前线交界处; (3) 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点; (4) 肝胆胰及腹腔脓肿穿刺则可根据检查部位而定。穿刺时让患者侧卧5分钟, 局麻下进入腹腔, 遇落空感后, 即可回抽。如一次性抽出阴性者, 可更换体位, 改变角度, 或间隔一定时间再穿, 倘若多次方位反复穿刺抽吸仍无结果, 则可改为腹腔冲洗, 可帮助诊断。

2.2 适应证

(1) 腹部外伤; (2) 对原发病灶不能肯定的弥漫性腹膜炎; (3) 高度怀疑腹腔脏器破裂者特别是不能清楚准确地陈述病史或表述症状者; (4) 腹腔不明原因的感染积脓、积液等。 (5) 腹腔灌洗作为诊断措施, 其应用指征已逐渐缩小。 (6) 当疑有盆腔积液.积血等病变, 女性患者可经阴道后穹窿穿刺检查。

2.3 禁忌证

(1) 高度腹胀或广泛肠粘连; (2) 妊娠中后期; (3) 膀胱明显充盈或局部有较大包块者; (4) 躁动不安, 不能合作者。

2.4 穿刺液及冲洗液分析与判断

腹内不同脏器的损伤或病变抽取的量、色、气味和化验结果各不相同, 因此对穿刺液应仔细地惊醒肉眼观察和化难检查, 对做出正确判断极为重要, 可根据下列情况分析: (1) 鲜血, 穿刺顺利, 量多, 不凝, 有胆汁, 考虑肝破裂等; (2) 鲜血, 顺利, 量多, 不凝, 无胆汁及异味, 考虑腹主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等破裂; (3) 鲜血, 顺利, 量多, 凝, 无胆汁及异味, 误刺入动脉血管; (4) 暗红色血, 顺利, 量多, 不凝, 无胆汁及异味, 脾破裂或腹腔内的静脉破裂; (5) 尿液, 顺利, 量多, 不凝, 尿味, 膀胱破裂; (6) 混浊, 顺利, 量多, 不凝, 粪臭味, 肠破裂; (7) 混浊, 顺利, 量多, 不凝, 有食物残渣, 胃穿孔等; (8) 血性渗出液, 顺利, 量多, 不凝, 无味, 内脏有缺血坏死病变。也可根据抽出液的性质判断:结核性腹膜炎为草绿色;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时呈黄色、浑浊、含胆汁、无臭味、饱食后穿孔时穿刺液可含食物残渣。急性重症胰腺炎时抽出液为血性, 胰淀粉酶含量高, 急性阑尾炎穿孔时抽出液为稀薄脓性液略有臭味, 绞窄性肠梗阻时抽出液为血性, 臭味重, 如抽出液为不凝血, 应想到有腹腔内出血, 如抽出液为全血且放置后凝固, 需排除是否刺入血管。经腹腔穿刺不能判断抽出液性质或穿刺阴性时可借助显微镜图片或腹腔冲洗, 检查结果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属于阳性: (1) 抽吸及冲洗液中有大量的细胞存在。 (2) 淀粉酶超过100索氏单位%。 (3) 红细胞积数超过1000000/mm3或白细胞积数超过500/mm3, 都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腹腔穿刺及冲洗液在急腹症诊断上的价值: (1) 经验表明, 在抢救过程中以上检查简捷, 不必来回搬动患者, 节省时间, 又减少患者的痛苦, 同时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2) 适应证宽、安全、痛苦小、可反复操作, 诊断率达90%。 (3) 提供了手术切口部位, 病变的所在。 (4) 根据穿刺液或冲洗液的性质, 可判断病情的急缓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但有时操作不当, 亦可出现假 (阴) 性, 操作中穿刺针头的选择、腹壁的薄厚、针头被大网膜堵塞、腹腔液体少, 或腹腔炎性太重造成大网膜包裹病灶区而未穿出, 形成假阴性, 又如左半结肠固定, 穿刺造成假阳性, 因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要结合体征, 辅助检查才能做出最后诊断。如本组10例假阳性患者, 经辅助及体征检查均不支持, 适于非手术治愈出院。7例患者为假阴性, 经结合体征和辅助检查都适于手术治疗, 如此类患者继续观察, 延误了时间可能造成生命之危急。

上一篇: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下一篇:死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