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免疫营养

2024-10-16

肠内免疫营养(精选10篇)

肠内免疫营养 篇1

摘要:目的:观察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谷氨酰胺,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蛋白、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D4+、CD8+、CD4+/CD8+和IgA、IgG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关键词:颅脑损伤,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颅脑损伤是一种由暴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头部所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颅脑损伤后机体消耗的能量增加,分解与代谢活动增强,肌肉组织出现大量分解,导致负氮平衡。因此,颅脑损伤术后保证合理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预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保护患者肠道结构及功能、内脏组织细胞复苏、降低机体创伤后代谢以及调理代谢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本文研究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 1月~2013年1 1月我院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所有患者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6~67岁,平均41.7±4.6岁,病程3~8小时,平均4.5±1.0小时;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5~67岁,平均41.5±4.9岁,病程2~8小时,平均4.1±1.0小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相应的常规治疗,如吸氧、抗炎等;入院第2天即插入鼻胃管,通过重力匀速滴入的方式向患者体内输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每日肠内营养供应能量为25kcal/kg,输注速度为60~120mL/小时;氮量供给量为0.2~0.25g/kg/日;所有患者第1天予全量的1/3,第2天加至2/3,第3天加至全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肠内营养制剂加入溶化后的谷氨酰胺颗粒。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总蛋白、前清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免疫球蛋白)。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2.1营养状况

治疗后治疗组总蛋白、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2.2免疫功能

治疗后治疗组CD4+、CD8+、CD4+/CD8+和IgA、IgG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3],颅脑损伤患者损伤早期进行胃肠道刺激有利于促进胃动力及其消化与吸收功能恢复,同时对改善胃肠粘膜屏障功能有一定积极影响。谷氨酰胺是一种蛋白质合成中的编码氨基酸,可为机体提供氮源,促进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以及调节免疫、维持机体淋巴细胞功能,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能有效增加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数目,增强机体免疫力。另外,谷氨酰胺还具有维持肠道粘膜上皮完整结构的功能,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维持患者肠道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4]。

笔者研究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影响发现,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故认为含谷氨酰胺的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邹天雷,赵永茂.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3):322-325.

[2]王海燕,武丽萍,杨秀芬,等.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9):945-947.

[3]陈郸,喻霞,冯启辉.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150-151.

[4]陈爱华.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2):207-209,212.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2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7-01

肠内营养支持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使用更加广泛。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对于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只要病情许可,能源物质供给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尤其是创伤、应激后的危重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为术后尽早进行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改善其预后。2007年---2013年期间,我科对23例胃癌行根治术,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期间共收23人胃癌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11例行全胃切除,6例行远端胃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

1.2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祖选用复尔凯(Folcare)鼻肠管。术前将营养管与胃管一起置入胃内,术中由术者将营养管送入吻合口下方的空肠内,与胃管保持40cm以上的距离,以避免营养液反流至胃管内。术后24h营养管内滴注能全力500ml,开始以10~20ml/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增快至50~60ml/h。术后48h,营养液可增快至1000ml,滴速可增至80~100ml/h,如无不良反应,术后72h后滴入1500ml/d。持续重力滴注,术后早期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内营养支持,给予白蛋白、脂肪乳等治疗。

1.3 心里护理 护士应首先了解病人的心里状态,加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EN开始前,向病人介绍术后肠内营养的方法和优点、注意事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2.营养管的护理 营养管的维护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完成的关键

2.1营养管选择质地较软的细管,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易于插入。

2.2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避免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活动时管道脱落。术后分别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营养管,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由于护理得当,本组无一例脱管。

2.3输注前后分别用20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隔4~6h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所有患者因护理方法得当无营养管堵塞现象发生。在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早期,最好同时胃肠减压,有利于防止发生误吸。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自我感觉及有无腹痛,腹胀等反应,一旦发生,暂停输注。

2.4营养液管理 在输注营养液时,各环节必须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肠内营养液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一旦被污染将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患者腹痛、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无菌容器和管道,并且每日更换。营养液现配现用,每瓶输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夏季不得超过4小时。配置好的肠内营养液或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如暂时不用,应置于4摄氏度冰箱内保存,超过24h,不得使用。

2.5营养液的温度 输注营养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冬天使用输液恒温器,安装在复尔凯输液泵管的下段,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2.6输注营养液时患者应取半坐臥位(30°~60°),鼓勵患者床上活动。

3 讨论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简便、经济、实用,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介寿.肠内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1998,2(1):1-2

[2]周立生,刘俊,江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意义[J]上海医学,2006,8(29);544---546

肠内免疫营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慢阻肺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患者入选标准: (1) 诊断标准: (1) 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1997年《COPD诊治规范 (草案) 》。 (2) 呼吸功能检查: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 1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80%, 预计值FEV1/vvc (用力肺活量) <70%。 (3) 血气分析:海平面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伴或不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VaCO2) ≥50mmHg。 (2) 男性, 年龄18~45岁。 (3) 既往无高血压、慢性肝肾疾患、糖尿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患。 (4) 人院后均给予氧疗, 促进痰液引流, 舒张支气管, 抗感染等治疗以及机械通气治疗。

将患者按入选的顺序随机分为IEN组和EN组, 每组各20例。2组患者的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种类、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休克指数、三头肌皮摺厚度经检验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方法

IEN组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EN组使用常规型肠内营养制剂瑞素。2组患者每日提供的热量、氮量等同。所有患者均从入院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由肠内输液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制剂。

1.3 观测指标的测定

T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取抗凝血2mL, 加单克隆抗体, 室温放置15min, 加溶血剂溶红细胞15min, 离心, 弃上清, 加PBS洗涤一次。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BD FACS专用Cellquest3.0软件分析。细胞因子释放检测:各组血上清中IL-2、IL-4浓度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浓度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 (x-±s) 表示, 对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

经IEN、EN支持14d后患者的NK、CD3、CD4、CD8、CD4/CD8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P<0.05, P<0.01) , 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P<0.01) , 2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经IEN、EN支持14d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P<0.01) , 且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3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 (P>0.05) , 表2。

注:第14天与治疗前相比, *P<0.05, #P<0.01;第14天与正常对照相比, $P<0.05;&P<0.01

注:第14天与治疗前相比, #P<0.01

注:14dIL-22组与治疗前相比, #P<0.01

2.3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IL-2和IL-4的影响

2组患者经不同肠内营养方式支持后IL-2浓度均表现上升;在第14天, 2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 (P<0.05) , 且IEN组与E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2组的IL-4浓度均表现为下降, 7d达到最高点, 14d较前下降, 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表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经常发生营养不良, 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肠内营养 (IEN) 是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加入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特殊营养素, 如:谷氨酰胺、精氨酸、ω-3不饱和脂肪酸等。以期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 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 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 对慢阻肺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2~3]。

我们的研究显示经IEN支持14d后, 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且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患者的NK、CD3、CD4、CD8、CD4/CD8虽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增高,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IEN组与EN组间相比无差异。2组患者的IL-2浓度在第14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 IEN组增高较EN组更显著;而IL-4的浓度均表现为下降, 在14d, IEN组下降明显且与E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IL-2有促使T细胞增殖和IL-2受体表达的作用, 而IL-4是一种重要免疫抑制因子, 使细胞免疫功能瘫痪, IL-2的上升及IL-4的下降显示了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状况的恢复是有益的, 但IEN在恢复慢阻肺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与EN相比并无显著优势, 而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方面, IEN要强于EN。

因此, 在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中使用IEN是安全有益的。

参考文献

[1]Rochester DF, Esau SA.Malnutrition and the respiratory system[J].Chest, 1984, 8 (5) :411.

[2]McCowen KC, Bistrian BR.Immunonutrition:problematic or prob-lem solving Am J Clin Nutr[J].2003, 77 (4) :764~770.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

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肠内营养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维护胃肠功能,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内脏血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态处在高度分解代谢的状态下,场内营养可以为病人供给充分的能量,以纠正负氮平衡,还能够防止因细菌移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本文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的选取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为47岁。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诊断为重度胸腹复合伤,有14名患者被诊断为头胸复合伤,15名患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68名患者均存在肠胃功能问题,不能经口进食,经专业诊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长达7天以上。

1.2方法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进行连续监测。

1.3营养支持给予途径①经鼻胃管途径:此种营养支持给予途径适用于肠胃功能状态正常,施行期间没有出现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尚且可以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的病人。②经鼻空肠置管喂养:若患者肠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那么可以使用此营养支持给予途径,此方式能够使因导管途径问题产生的误吸和返流发生几率降低。③经胃、空肠造口喂养:这种方式因其具有创伤性,所以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这种方法需要运用手术造口的方式将营养管放置到胃或空肠内。

1.4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肠内营养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肠胃功能,可以选择要素型和整蛋白型两种肠内营养类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使用这类肠内营养供给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肠道功能要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血糖和电解质的测定,询问患者胃肠道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调整肠内营养液的剂量和浓度。

1.5喂养方式①一次性投给:这种方式是把调配好的肠内营养食物一次性注入,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并发症。②间歇性喂养:就是分次给予所需的肠内营养食物,注入频率为3-4小时给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频率为30-40分钟给予一次。③连续滴注:这种方式需要借助于肠内营养泵,对患者连续性20-24小时内进行滴注,因为此种方式需要时间较为长久,就要求患者能够具备较好的耐受力。④循环滴注:此种方式需借助于输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泵入。

2结果

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

3讨论

3.1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主重要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包括:①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疾病、肠道准备。③胃肠道外疾病。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烧伤和创伤;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肠外营养的过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胃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3.2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3.2.1鼻饲管的护理鼻饲管的选择大多数为采用鼻肠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导管放置后,要注意对存在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导管的意外拔出。导管的固定要使用无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将长方形绷布的上端贴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绷布的下端撕开,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饲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喂养的时候,要注意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抽取胃液,这样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导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持续性输注高浓度营养液,要每隔2-4小时用10-20毫升温开水对导管进行冲洗,间隔24小时要更换体外输注管。②如果需要经鼻饲管给予药物,要注意不同的药物区分输注,这样可避免药物和营养液混合。

3.2.2营养液输注的护理营养液的温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摄氏度之间,如果天气寒冷,要输液时要先加温输注,输液增温器的使用应放置在输液管道上离输入口的段上,还要注意更换增温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温度过高。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调配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营养液的外包装和出厂日期,避免把过期、污染的营养液输注给患者,在进行操作前,要注意对手部的清洁,营养液要摇匀。营养液开启后的放置条件是,2-8摄氏度条件下不超過24小时。输注营养液时的正确体位是取卧位,头部抬高30-45°,输注后半小时可调整体位。

3.2.3口腔护理经总结及研究,很多肠胃置管的病人,会发生口腔炎。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口腔腺体长时间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肠胃置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帮助其进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盐水对整个口腔进行擦拭。

3.2.4心理护理有的危重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多个引流管会对患者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生反复性的腹胀和腹泻,这些原因都会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时候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诸如肠内营养的优点、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详细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于护理人员。

4小结

危重病人是临床营养支持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出现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增强,危重病人因为疾病原因很多还实行了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营养负荷地下,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经研究,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参考文献

[1]严海萍.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

[2]张水娇.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

肠内免疫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及ICU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15例。纳入本实验的重症脑卒中标准为:发病1d内就诊;年龄40~75岁;病前无营养不良性疾病;Glasgow昏迷评分为5~8分。排除标准为:依从性差者, 病情过重者 (Glasgow昏迷评分<5分) , 有严重代谢性疾病者, 合并恶性肿瘤者, 有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随机将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 即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 52例) , 其中男3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60.2±14.9) 岁;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组 (EIN组, 63例) , 其中男34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 (61.2±13.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方法EN组使用能全力 (纽迪西亚制药有限公司) , 按照标准体重[理想体重 (kg) =身高 (cm) -105]计算患者所需热量, 两组按104.6kcal/ (kg·d) 的标准提供非蛋白热量,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早期 (5d内) 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液加热到36~38℃, 用输液泵缓慢匀速输入, 速度开始时稍慢 (20~40ml/h) , 以后增加至80~100ml/h。营养支持过程中注意根据患者腹部症状体征调整输液泵速度。EIN组:在EN组基础上同时合并使用0.4g/ (kg·d) 的谷氨酰胺、0.25g/ (kg·d) 的精氨酸、100ml/d三联活菌制剂。两组患者均营养支持21d。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患者于入院第1、10 及21 天分别检测血红蛋白 (Hb) 、血清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统计入院后第1、10 和21 天时NIHSS评分;统计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压疮、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实验结果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住院第10、21天时两组患者ALB及Hb指标均有下降, 但EN组下降更为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入院第1 天比较, EN、EIN组第21天时ALB、Hb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EN组比较, aP<0.05;与第1天比较, b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及NIHSS评分比较与EN组相比, EIN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肺部感染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心肾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 (P<0.05) 。第21天时, EN组的NIHSS评分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EIN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第21天时, EIN组NIHSS评分与EN组比较明显降低 (P<0.05) 。见表2。

3 讨论

注:●表示心肾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EN组比较, *P>0.05, #P<0.05;与同组第1天相比, P<0.01, ★P<0.05。

重症脑卒中患者可导致吞咽困难等情况, 使其进食困难, 结果可出现营养不良而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同时因应激原神经内分泌反应, 可诱发患者出现高血糖症、低蛋白血症、酸中毒等情况[1]。所以重症脑卒中患者常常因营养不良而诱发包括肺部感染在内的各种感染, 加重病情,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死亡风险。

营养不良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 所以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神经内科医师的重视。目前临床上主要有肠内和肠外两种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主要有鼻胃管、空肠造瘘两种方法, 鼻胃管与人体生理要求相符, 简单方便, 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是将谷氨酰胺、精氨酸、益生菌等成分添加在传统的肠内营养中, 目前发现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可协助保护肠道黏膜完整性[3], 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感染的发生率[4]。

低蛋白血症及贫血是重症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与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5,6]。本文中,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营养方式干预前, 其血清ALB及Hb无明显差异, 但在治疗第21天后, EIN组患者的血清ALB及Hb较EN组明显升高, 说明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有助于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临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笔者发现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可减少肺部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发生。同时EIN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EN组, 这也提示重症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与患者的营养状况相关。总之,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低蛋白质血症、贫血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明显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重症脑卒中患者115例, 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 (EN) 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组 (EIN) , 分别给予相应营养支持治疗。住院第1、10、21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并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住院第10、21天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下降, EN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第10、21天低蛋白血症、贫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低蛋白质血症、贫血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明显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卒中,营养支持,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叶汉深, 宋学萍, 杨俊.不同营养途径对轻、重度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实用医学, 2014, 30 (8) :1270-1272.

[2]Food Trial Collaboration.Poor nutritional status on admission predicts poor outcome after stroke: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e food trial〔J〕.Stroke, 2003, 34 (6) :1450-1456.

[3]刘中辉, 杜艳平, 李初俊, 等.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肠屏障功能和胰腺炎症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 (2) :106-110.

[4]李小好, 尚桂莲, 周志斌, 等.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5 (26) :3006-3008.

[5]Gariballa SE, Parker SG, Taub N, et al.Nutritional status of hospitalized acute stroke patients〔J〕.Br J Nutr, 1998, 79 (6) :481-487.

肠内免疫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42.6±5.1)岁;发病原因:酒精性10例,胆源性17例,高脂血症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平均(42.1±4.7)岁;发病原因:酒精性9例,胆源性16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体液复苏、胃肠减压、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在需要时采取鼻胰管引流或者腹腔穿刺引流等。患者入院1周左右且胃肠功能正常后,应用内镜放置鼻空肠管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第1天剂量为4184 k J,2 d后增加到8368 k J,持续30 d。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配方,试验组加以谷胺酰胺和精氨酸,持续30 d后开始采用整蛋白型营养。两组患者的输液速度均由肠内营养输注泵进行控制。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含量、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白蛋白含量(43.16~4.37)mg/dl,总淋巴细胞计数(22.14±7.93)×109/L,血红蛋白含量(123.17±11.62)mg/dl;对照组治疗后白蛋白含量(33.82±7.31)mg/dl,总淋巴细胞计数(15.62±11.87)×109/L,血红蛋白含量(124.59±30.57)mg/dl。试验组治疗后白蛋白含量上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所上升;试验组血红蛋白上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急病症之一,患者肠道微循环紊乱,肠壁缺氧和缺血等都会使微绒毛遭到破坏,出现细菌易位[2]。细菌易位是诱发胰腺重复感染和坏死的主要因素,严重时患者会出现脓毒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细菌易位的发生率。同时,营养支持能够对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起到抑制作用,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量,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降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其护理操作简单,患者的耐受程度高,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白蛋白含量、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显著,相关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帆,聂静,高燕云,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治疗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22-24.

[2]迟强,张新宇,周军德.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临床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0,5(6):25-28.

肠内免疫营养 篇7

关键词:胰腺癌,肠内免疫营养,胃肠功能,免疫功能

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多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的营养干预与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息息相关。胰腺癌患者本身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佳,手术创伤会使患者处于应激及免疫抑制状态,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将进一步恶化[1]。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已经得到诸多专家的认可,认为术后早期胃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给予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助于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保护。常规营养制剂对患者的免疫状态影响甚微,免疫营养制剂中包含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可能对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胰腺癌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1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根据术后接受的营养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3~78岁,平均(65.82±7.31)岁,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36.42±5.28)g/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0.30±0.05)g/L、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2.04±0.31)g/L、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15.59±2.24)g/L、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4.48±0.71)g/L、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1.96±0.25)g/L、CD4+(44.28±6.95)%、CD8+(30.22±4.49)%。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3.92±7.07)岁,ALB(37.13±5.51)g/L、PA(0.32±0.04)g/L、TF(2.11±0.34)g/L、Ig G(16.12±2.56)g/L、Ig A(4.71±0.78)g/L、Ig M(2.05±0.31)g/L、CD4+(45.56±6.35)%、CD8+(29.57±4.6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具体如下: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选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国药准字H20040722,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每100 ml含精氨酸2.3 g,ω-3多不饱和脂肪酸0.3 g,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患者从术后第2天开始经鼻肠管缓慢给予等渗盐水300 ml,无不良反应后2 h给予瑞能输注液,剂量由少至多,首日达全量的1/3~2/3,输注速度从30 ml/h开始逐步加快至80~100 ml/h,术后第3天增加输注速度至100~150 ml/h,总量达全量,维持1周左右至正常饮食。

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具体如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无锡Nutricia产品),第1天使用全量的1/3,第2天2/3,第3~7天给予全量。全量配方为热量125 k J/(kg·d),糖脂比例6∶4,氮量0.2 g/(kg·d)。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及普通胰岛素按照临床常规给予。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状态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均测定患者ALB、PA、TF。

1.3.2 胃肠功能

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的两组患者,均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

1.3.3 免疫功能测定

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值,具体包括Ig G、Ig A、Ig M、CD3+、CD4+、CD8+和CD4+/CD8+。

1.3.4 并发症情况

术后恢复过程中,随访两组患者30 d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术后1周及2周的血清ALB、PA、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胃肠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免疫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1周,Ig G、Ig A、Ig M、CD3+、CD4+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患者,CD8+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康复的30 d内,观察组发生腹泻1例、腹胀3例、便秘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腹泻6例、腹胀13例、便秘7例。经χ2检验,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临床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性疾病,对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手术是最佳治疗方式。胰腺癌发病平均年龄较大,加上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损耗,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2]。围手术期营养干预是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肠内营养因其具有经济、便于维持、符合患者生理特点等优势,逐步成为临床营养的首选方式。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远期相关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加符合患者的营养及胃肠道需要[3]。

肠内营养具体营养制剂的选择较多,主要包括含常规热量及维生素、糖脂、氮元素等,可以满足术后患者加倍消耗的热量需求。胰腺癌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创伤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常规营养制剂并未添加免疫相关营养素,对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较弱[4,5]。肠内免疫营养是临床最新推荐的用于免疫功能较差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含有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底物,有研究显示,其可以在提升患者免疫力上发挥积极作用。关于是否需要在癌症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免疫营养支持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在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干预,通过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较以明确干预效果。

营养不良是胰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机制较为复杂与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均相关。血清蛋白质水平是反应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指标,具体包括ALB、PA、TF等。本次研究首选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血清ALB、PA、TF水平均较高,提示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内脏蛋白合成、提升患者的整体营养状态[6]。

胰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处于整体抑制状态,早期恢复患者的自主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是加速患者的术后各脏器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结果显示其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较短[7]。食物进入肠道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道并增加其血流量,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胃肠蠕动、肠道激素分泌、胃激素合成及释放。在营养配方中添加的特异性免疫营养素有助于预防及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释放,减轻过度有害炎症反应,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也为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胰腺炎患者普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是因为患者手术后处于高度应激及分解状态,使得体内必须氨基酸含量减少、对免疫细胞的能量供给减少,最终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数量下降。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直接反应体液免疫状态,具体包括Ig G、Ig A、Ig M,细胞免疫状态主要表现为CD细胞的含量及分布,包括CD3+、CD4+、CD4+/CD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Ig G、Ig A、Ig M、CD3+、CD4+、CD4+/CD8+值较高,CD8+值较低。Ig G、Ig A、Ig M含量可以直接表示机体体液免疫水平,当体液免疫受到抑制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提升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8]。CD3+为成熟T细胞表面特有,当出现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有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辅助性淋巴细胞亚群CD4+减少,抑制性淋巴细胞亚群CD8+增多,导致CD4+/CD8+比值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免疫营养支持可以优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胰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思曾,张永炼,桂翔.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277-279.

[2]KARAGIANNI V T,PAPALOIS A E,TRIANTAFILLIDIS J K.Nutritional statusandnutritionalsupport before and after pancreatectomy forpancreatic cancerand chronic pancreatitis[J].Indian J Surg Oncol,2012,3(4):348-359.

[3]杨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对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58-60.

[4]KLEK S,SZYBINSKI P,SZCZEPANEK K.Perioperative immunonutrition in surgicalcancerpatients:a summary of a decade of research[J].World J Surg,2014,38(4):803-812.

[5]王赟,谷建钟,傅婷,等.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化疗病人营养状况、血液毒性和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2):76-78.

[6]SLOTWI N SKI R,OLSZEWSKI W,S L ODKOWSKI M,et al.Apoptosis in lymphocytes ofpancreatic cancerpatients: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enteralimmunonutrition and extensive surgery[J].Arch Immunol Ther Exp(Warsz),2011,59(5):385-397.

[7]李欣,吴姗珊,杨晓斌,等.早期肠内营养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99-201.

肠内免疫营养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84例, 所有患者均为术后完成标本病理结果后确诊, 熟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依据随机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实验组中男36例, 女6例;年龄27~74岁, 平均 (55.7±7.2) 岁;喉癌23例、舌癌9例、牙龈癌5例、咽癌3例、口腔癌1例和声带癌1例。对照组中男35例, 女7例;年龄26~72岁, 平均 (54.9±6.8) 岁;喉癌22例、舌癌10例、牙龈癌4例、咽癌4例、口腔癌1例和声带癌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及肠道炎症性疾病;术前两个月内未给予精氨酸相关的药物制剂;术前患者经检查未出现肿瘤转移;既往无放化疗治疗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术式的选择、既往健康状况及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营养支持方案

对不能通过口部进食的患者给予鼻胃管下行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制剂支持, 两组患者均给予等量氮质、等热量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普通EN营养支持和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给予强化精氨酸的EN支持, 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

(1) 患者选用EN药物制剂:由诺维信酶制剂公司提供, 配方是整蛋白全营养+膳食纤维浆膳+浓缩乳清白蛋白组成; (2) 选用免疫营养药物制剂:由山东盛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精氨酸, 制剂规格是10 g/支; (3) 患者需要的总热量及氮量:对照组在手术后第1天通过鼻胃管推入蛋白质热量104~146 k J[ (25~35kcal) / (kg·d) ] (1 kcal=4.186 8 k J) 、氮量0.2~0.4 g/ (kg·d) 的肠内营养制剂。两组患者予以等量氮质、等热量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 实验组的肠内营养液中增加0.3 g/ (kg·d) 的Arg制剂。

实验组的人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内容:评估患者的年龄、生命体征、术后切口状况和近期饮食等情况;了解患者体重及营养学、免疫学相关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后的耐受度, 告知患者及家属肠内营养对于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留置鼻胃管前耐心解释插管目的及注意事项, 避免患者产生抵触情绪;给予患者更多关心,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应用鼻胃管鼻饲时应当抬高床头至45°左右, 鼻饲结束后降低床头至30°,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从少量开始, 首剂量为20 ml/kg。肠内营养应当由少量向多量进行, 输液泵输注速度从15 ml/h开始, 逐渐增加至100 ml/h, 一般需要4 d左右逐步增加至125 ml/h, 保证营养液的温度在37℃左右, 输注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输注完毕应当用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清洗, 保证管路通畅, 及时清除管路中的异物, 以防管路出现堵塞;严密观察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 若出现呛咳、呼吸不畅, 应当及时处理, 避免因误吸导致窒息等严重食疗事故, 鼓励患者自主咳嗽, 可经过鼻导管将误吸物清除, 保证患者口腔清洁, 每日对口腔常规护理1~2次, 保持口腔湿润, 避免术后切口部位出现感染;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当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密切关注患者水电解质情况, 必要时调整营养液;在肠内营养之前, 应当和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 告知肠内营养的优势, 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对于需要长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 应当做好解释工作, 耐心讲解相关的健康知识,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切口愈合分为甲、乙和丙级, 其中, 甲级为患者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级为患者切口出现不良反应如红肿、血肿、发炎等但未出现严重化脓情况;丙级为患者切口严重出现炎症, 切口出现化脓需经引流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取血, 使用由上海舜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仪器以及试剂盒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重及营养学指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0天体重 (weight, Wt) 、血清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血清白蛋白 (serum albumin, ALB) 和血清前血蛋白 (prealbumin, PA) 营养学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上升, 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体重、血清TP、ALB和P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为甲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 (20.34±0.79) 天, 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 (17.58±0.95) 天, 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8, P=0.000) 。

2.4两组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Ig A、Ig G、CD4+和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7天, 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Ig A、Ig G、CD4+和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超过50%, 如果加上手术、创伤以及应激等因素刺激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进一步损害,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 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恶性肿瘤患者随着疾病进展, 由于肿瘤消耗等因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异常[7]。精氨酸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氨基酸, 也是免疫细胞生长、代谢的必须物质, 对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复制、分化有着重要意义[8]。有研究显示精氨酸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有助于蛋白质的合成, 避免胃黏膜受到损伤,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有重要作用[9]。

3.1精氨酸对营养学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血清免疫学指标及体重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与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应激状况密切相关, 随着机体能量消耗的增高, 机体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加快, 出现负氮平衡的状况, 从而导致患者体重下降。本研究提示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0天体重、血清TP、ALB及PA等营养学相关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与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密切相关。精氨酸主要通过刺激机体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和胰岛素来发挥效果, 有研究显示, 精氨酸不仅能够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 同时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机体生长激素及胰岛素作用于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10]。精氨酸能够提高机体对于糖类物质的有效利用, 避免机体因高代谢导致的体重降低, 促进机体蛋白质及胶原蛋白的生成, 同时对于蛋白质的更新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保证机体正氮平衡, 持续发挥蛋白质的调节机制, 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恢复及手术切口的愈合。通过对精氨酸的研究发现, Arg一类的营养制剂能够有效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的持续合成[11]。以上研究结果和逼着对实验组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结果相符合。可见, 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精氨酸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不仅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同时有效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减缓机体蛋白质的分解, 保护胃黏膜受到进一步损伤, 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占有重要意义。

3.2精氨酸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切口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为甲级愈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较低, 这与机体体重降低及负氮平衡相关, 有研究显示, 恶性肿瘤患者体重降低超过10%会明显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12]。蛋白质合成需要含硫氨基酸的参与, 当该类物质出现匮乏容易引起机体细胞合成障碍, 肉芽组织生成受到阻碍[13]。本研究应用精氨酸肠内营养支持不仅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 还能帮助手术切口胶原纤维的恢复, 有效增加机体Ⅲ型胶原蛋白量, 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手术切口的愈合。可见, 应用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能够促进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 在改善营养状况的同时, 降低了手术、创伤及应激等因素可能导致的高代谢状况, 有效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是值得临床借鉴的免疫营养支持措施。

3.3精氨酸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Ig A、Ig G、CD4+和CD8+水平均超过对照组患者 (P<0.05) 。通过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不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机体胃肠黏膜屏障,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肠内营养促进淋巴细胞、Ig A和Ig G等免疫球蛋白指标的明显上升, 能够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有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14]。

3.4人性化护理措施的开展

人性化护理是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护理全程, 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和精神多方面的综合服务[15]。人性化护理通过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评估、术后肠内营养的规范管理、营养液的选择、喂养管的护理和对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的密切监护、口腔护理及心理护理等内容, 保证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开展, 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临床操作的熟悉度, 增进医患沟通,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并且从心理、生理方面给予支持, 有效提高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应用于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合人性化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应用于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 以指导临床中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84例, 依据随机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在手术结束24 h内予以管饲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并给予人性化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予以等量氮质、等热量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1 d和手术后第10天的血清总蛋白 (TP) , 清蛋白 (ALB) 、前清蛋白 (PA) 及体重情况 (Wt) 等营养学相关标志物数据, 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第7天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体重、血清TP、ALB及PA等营养学相关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为甲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Ig A、Ig G、CD4+和CD8+水平均超过对照组 (P<0.05) 。结论 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应用于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的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合人性化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借鉴。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9

【摘要】目的 探討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进行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场外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都明显劣于试验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再去采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式支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的质量,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胃癌患者;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意义有:满足患者在营养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整体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缩短患者的病程[1]。一般,临床营养最完整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是以肠内营养为主,它具有全面性,均衡性,符合生理、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高分解的代谢、维护胃肠道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胃病较重的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病患者63例,女性病患者37例,病患者年龄在2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6.2岁,患者的鼻肠管所留置的时间为8~12d,平均留置时间为(10±2.1)d,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肠管留置时间等资料的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后,应该需要加强患者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检测,定时给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进行清洗,并通过石蜡对鼻腔进行润滑。肠内营养的患者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在于营养液的浓度选择以及输液时的速度不当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恶心等症状,对发生的程度和时间进行了解。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情况,需要及时的停止肠内营养,将其转换成肠外营养,并对患者的大便性质、量和性质,以及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流现象[3]

1.2.2 患者心理护理

胃癌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因此,病患者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产生焦躁、不安、低沉、害怕、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患者的心理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了解到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和相关疏导,用充满安心的言语对病患者进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并向病患者详细的分析病况,使病患者减小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心情。

1.2.3 鼻肠管的护理

在每天的输注前后,采用20nl的注射器,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采用的是20ml的温开水,避免鼻肠营养管出现营养液残留和官腔堵塞的问题,在口服药注入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需要把口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利用温水惊醒溶解,溶解之后将其注入管腔内,在用过药之后,对管道利用温水进行冲洗。同时将鼻肠管进行良好的固定,避免出现滑脱移动和盘绕扭曲问题,在固定的同时需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对鼻肠管进行活动的时候使得其脱离出患者体外.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其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7d的临床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有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时该病症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中最常采用的临床质量方式,由于手术造成的影响,手术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还会出现蛋白质以及热量的缺乏症状,经常给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4]

肠内营养具有促进为肠道蠕动的作用,并且降低肠粘连现象的发生率,肠内毒素的整体释放量也会减少,更是降低了再临床方面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经济型等诸多明显优势,因此,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最常采用的支持措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从稀到浓、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基本性原则[5]

参考文献

[1] 黄倩,张彬,禄建蓉,孙艳,郭海燕.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J]. 哈尔滨医药. 2011,(01);19-21.

[2] 梁桂珍,朱刚,梁婉萍.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 2009,(05);36-37.

[3] 李昌娣.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及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0);41-42.

[4] 刘淑霞,高莉,宁福红.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0例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比较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2-23.

肠内免疫营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的中上段食管癌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EN组和PN组各40例。EN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57±10.6)岁;PN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58±1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全部患者均行右胸两或三切口食管癌切除+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术前均无肝、肾、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和严重心肺疾病,术前未作放化疗等特殊治疗,术后均予抗炎、支持对症治疗。

1.2 治疗方法

营养支持方式:EN组手术前4天起,在半流质饮食的基础上口服能全素160 g/d,术后经空肠造瘘营养管持续重力滴注标准肠内营养液“能全力”,第1天为500 ml,30~50 ml/h,第2天为1000 ml,60~80 ml/h,第3天为1500~2000 ml,100~120 ml/h,达全量。后4天均按全量给予,每天不足的水、电解质静脉途径补充。能全力能量密度为4.184 J/ml,能量构成比为碳水化合物占49%,脂肪占35%,蛋白质占16%。PN组采用与EN组等氮、等热卡标准肠外营养,碳水化合物以10%的葡萄糖液、脂肪以30%的英脱利匹特、氮以11.4%的乐凡命给予,加入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安达美等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按胰岛素(u):糖(g)=1:6加入胰岛素,用三升袋配制成全营养液,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EN组与PN组营养支持均为7 d,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7天拔胃管。两组患者每天给予的总热量为104.60~125.52 kj/kg,其中氮为0.15~0.2 g/kg。

1.3 免疫指标

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分别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测定血C-反应蛋白(CRP)和α-抗胰蛋白酶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EN组6例(15%)出现腹胀;4例(10%)出现腹胀并恶心,经暂停营养液或减慢营养液滴入速度后缓解,未出现呕吐病例。出现上述症状的时间为术后2~5 d(平均3.3 d)。

2.2 体液免疫学指标

两组术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天两组免疫球蛋白均有所下降,PN组均显著下降(P<0.05),EN组IgA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8天两组免疫球蛋白均回升,较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5);EN组术后第8天免疫球蛋白均高于PN组(P<0.01)(见表1)。

2.3 细胞免疫学指标

两组术后1 d的CD4淋巴细胞亚群较术前下降,PN组术后显著低于术前(P<0.01),EN组术后第1天CD8明显高于术前、术后8 d(P<0.05),EN组术后第8天的CD4、CD4/CD8高于PN组(P<0.01),CD8低于PN组(P<0.05)(见表2)。

注: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P?<0.05;术后第8天,两组比较,#P<0.01

注: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P<0.05;术后第8天,两组比较,△P<0.05

2.4 炎性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炎症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有急性炎性反应的发生,术后第1天外周血CRP、α-抗胰蛋白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8天外周血CRP、α-抗胰蛋白酶较术后1天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EN组患者CRP、α-抗胰蛋白酶均低于PN组(P<0.01)(见表3)。

注: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P<0.01;术后第8天,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由于术前进食困难使得营养摄入减少,消耗增加,且食管癌手术创伤大,术后应激反应程度是胃癌、直肠癌等腹部中等度手术的两倍,应激时过度的全身炎性反应使机体分解代谢增强,同时还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围手术期间的营养不良及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常造成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容易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影响预后[2]。因此,围手术期间的营养支持对于食管手术患者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EN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氨基酸和能源物质,在改善氮平衡、营养状况方面优于PN,且更符合生理。食物对胃肠道的机械性刺激及对肠粘膜能量的供给可使消化道出现正反馈效应,促进胃肠蠕动、胆囊收缩、刺激消化液和胃肠激素分泌。通过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液、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胆汁流失,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3]。本研究中EN组患者未发生术后吻合口瘘,只有6例出现腹胀;4例出现腹胀并恶心,经调整后缓解,未出现呕吐病例,说明围手术期间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往往受抑制,营养不良可致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应激将加重免疫抑制状态。宿主的T淋巴细胞是免疫监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细胞,T细胞亚群包括T辅助细胞(CD4)和T抑制细胞(CD8)。CD4和CD8水平以及CD4/CD8是衡量细胞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表现为循环中CD4减少,CD8相对增加,CD4/CD8比例下降[4,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各免疫指标水平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后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但EN组在第8天其IgA、IgM、IgG、CD4及CD4/CD8等均已明显回升,CD8则降至术前水平;而PN组则仍处于低免疫状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经过手术打击,EN较PN能更明显增强食管癌患者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可有效地纠正食管癌患者因手术创伤应激所致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这种细胞免疫增强作用与“EN液”富含谷氨酰胺(GLn)和膳食纤维(Fb)及ω-3脂肪酸有关。谷氨酰胺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主要燃料,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机体GLn浓度明显下降,补充GLn可显著降低肠黏膜通透性,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减少细菌易位,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6]。Fb对肠道有营养作用,能促进肠上皮细胞DNA合成和上皮细胞更新,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ω-3脂肪酸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7]。研究结果还显示,EN组术后第8天的CRP、α-抗胰蛋白酶水平低于PN组,说明EN组患者炎症反应较PN组患者轻,这可能与EN可降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从而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这与以往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蛋白合成代谢,能减轻术后的全身炎性反应相一致,这对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8]。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各个阶段应用充分、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术后控制感染,顺利恢复,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本研究中有少数患者出现腹胀、恶心等症状,这也是EN常见的并发症,提示在EN应用中需要注意营养液输入的浓度、速度和温度,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不断调整,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与肠外营养(PN)组,以不同方式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8天测量IgG、IgM、IgA、CD4、CD8、CD8/CD8、C-反应蛋白(CRP)和α-抗胰蛋白酶。结果 术后第1天,PN组免疫球蛋白均下降(P<0.05),EN组IgA下降(P<0.05);术后第8天两组免疫球蛋白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EN组术后第8天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0.01);两组术后第1天的CD4淋巴细胞较术前下降(P<0.05),EN组术后第1天CD8明显升高(P<0.01),EN组术后第8天的CD4、CD4/CD8均高于PN组(P<0.01),CD8低于PN组(P<0.05);术后第1天CRP、α-抗胰蛋白酶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EN组患者CRP、α-抗胰蛋白酶均显著低于PN组(P<0.01)。结论 围手术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内营养,围手术期,食管癌,免疫

参考文献

[1]杨钟波,许建华,陶耕,等.肠内营养对食管癌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4):432-434.

[2]Takagi K,Yamamori H,Toyoda Y,et al.Modulating effects of the feeding route on stress response and endotoxin translocation in severely stressed patients receiving thoracic esophagectomy.Nutrition, 2000,16(5):355-60.

[3]朱良纲,杭钧彪,车嘉铭,等.食道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3):139.

[4]Decker D,Schondorf M,Bidlingmaier F,et al.Surgical stress induces a shift in the type - 1/type - 2 T - helper cell balance,suggesting down - regulation of cell - mediated and up - regulation of antibody - mediated immunity commensurate to the trauma.Surgery,1996 Mar,119(3):316-25.

[5]Tashiro T,Yamamori H,Takagi K,et al.Changes in immune function following surger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Nutrition,1999,15 (10):760-66.

[6]蒋小华,李宁,李元新,等.创伤应激下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及肠内外营养作用的比较.中华胃外科杂志,2001,4(4):245-247.

[7]Grimm H,Mayer K,Mayser P,et al.Regulatory potential of n - 3 fatty acids in immunological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Br J Nutr, 2002,87:859-67.

上一篇:微创性穿刺术下一篇:测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