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液(共12篇)
肠内营养液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泵在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方法]将105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的胃管鼻饲。观察两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死亡3例,改静脉营养治疗2例,对照组死亡4例,改静脉营养治疗8例;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液输注中应用肠内营养泵,可减少肠道并发症,促进病人的血糖和血浆白蛋白水平稳定。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肠内营养,营养泵
Link-2008型肠内营养泵是一种新型的肠内营养液输注仪器,使用微电脑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和输注速度,将肠内营养液持续而匀速的输注到病人体内,可以减少病人胃肠道并发症,有利于血糖的稳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应激呈高代谢状态,加之昏迷后卧床致胃肠动力差等,常导致病人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胃肠道并发症以及血糖的不稳定。早期营养支持可增加抵抗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1]。本研究对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并与常规胃管鼻饲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脑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05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15岁~58岁,平均4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5分~9分。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2岁~68岁,平均48岁;GCS评分为5分~10分。两组病人年龄、病情、GC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妥善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泵管
两组病人入院后于呼吸、循环稳定且无上消化道大出血时采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病人留置Link-01-3针式肠内营养泵管,床头X线透视确定营养管在胃内并固定通畅;对照组病人留置相应型号的胃管,确定胃管在胃内,且固定通畅;两组病人均抬高床头30°,温开水50 mL~100 mL试喂,确定无异常。
1.2.2 肠内营养方法
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30 mL/h~50 mL/h,24 h匀速输完,输注的过程中,用加热器持续加温,使营养液的温度维持在39 ℃~41 ℃;第1日,输注300 mL~500 mL,次日逐渐增加用量,第3日增加到1 500 mL~2 000 mL。对照组病人用30 mL~50 mL的注射器定时经胃管推注营养液,3 h~4 h 1次,每次200 mL~400 mL。在肠内营养液治疗过程中,护士定时巡视营养液输注情况,确定输注通畅,4 h回抽胃液1次,确定无胃潴留,如果回抽胃液超过100 mL,观察组应减慢肠内营养泵输注速度,对照组应减少鼻饲量;如果回抽胃液超过200 mL,应停止肠内营养液输注或鼻饲[2]。
1.2.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胃出血、腹泻、腹胀、胃潴留;实验室检测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病人死亡3例,改静脉营养治疗2例。对照组死亡4例,改静脉营养治疗8例。
2.2 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12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腹泻3例,腹胀5例,胃潴留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2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腹泻7例,腹胀8例,胃潴留6例。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0,P<0.05)。
2.3 病人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观察组病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人为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治疗方法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处于高应激状态。研究表明,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体重丢失(每天0.5 kg~1.0 kg),蛋白质分解增加,糖利用障碍,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3]。营养支持不足及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血源性感染相关,影响脑外科病人预后[4]。正确掌握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营养液的用量、输注速度,是临床肠内营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持续输注营养液,病人的腹泻、腹胀、胃潴留等胃肠道症状明显减少,血糖和血浆白蛋白控制稳定,减少了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观察组肠内营养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对照组5例。可能因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减少胃黏膜的萎缩,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保证了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屏障作用,也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国外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的恢复[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对照组单次推注大量营养液造成胃负荷增加,且重型颅脑损后胃动力差有关。研究中还表明,应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营养液,可以维持病人的血糖和血浆白蛋白的稳定,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Eli Young B,Ott L,Wyman D,et al.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outcome from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1987,67:668.
[2]严莹,刘汉、倪海滨.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6):70-71.
[3]Villet S,Chiolero RL,Bollmann MD,et al.Negative impact of hy-pocaloric feeding and energy balance on clinicaloutcome in ICU pa-tients[J].Clin Nutr,2005,24:502-509.
[4]Barr J,Hecht M,Flavin KE,et al.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protocol[J].Chest,2004,125:1446-1457.
[5]Weeks E,Elia M.Observation on the patterns of 24-hour energyexpenditure changes in baby composition an gastric emptying inhead-injured patients receiving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J].JParenrer Enteral Nutr,1996,20(1):30.
肠内营养液 篇2
1、防止管道阻塞:管道使用后用温水冲洗干净。添加的米汤、菜汁要经过过滤,不可太稠。营养液中不可加入药物。
2、防止管道脱落:每日更换固定管道胶布,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加热器固定好,防止加热器将管道带出,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营养管重要性,防止脱出。
3、遵医嘱进行鼻饲,鼻饲绝对禁止静脉使用。
4、注意输注速度和温度: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开始每分钟30滴,逐渐增加滴速到每分钟60—70滴,速度过快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消化道粘膜,根据患者耐受力合理调整速度和温度。
5、输注营养液要现配现用,每次输注的营养液悬挂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冬季输注要加温。输注装置每日更换一次。糖尿病患者用专用的营养液。
6、输注过程中患者取半卧位(头高位30—45度),防止食物反流。
7、整个操作过程要避免食物污染。
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篇3
【摘要】目的 对ICU病房患者给予肠内营养(EN)后的护理,提高肠内营养护理水平,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产生,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方法 :对ICU病房中30例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体会 合理规范的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危重病患者的腹泻、误吸、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危重病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67-02
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大大改善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在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经过规范、合理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通过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共30例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观察病例2013年3月~2014年10月危重患者中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81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都愿意全程配合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前期评估与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进行置管评估,选择柔软的、型号合适的、对胃酸不敏感、不刺激的肠内营养管。置管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告知置管有可能引起的呕吐、呛咳等不适,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无菌操作在配制营养液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配液室要严格消毒,配好的营养液要当日一次用完。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操作者的手及病人皮肤要进行严格消毒。选用含终端滤过器的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器, 可有效防止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2]。长期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道。
2.3管道护理导管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固定的两翼缝在病人发皮肤上,导管分叉处用胶布固定,注意观察缝线处有无松动、脱落,检查有无回血,导管是否通畅。每日应更换输液管道1次,更换管道时,静脉导管与输液管连接处用碘伏涂擦;更换输液管时,输液器管夹一定要夹紧,防止空气进入,接头处要旋紧,防止松脱、漏夜。输液瓶内液体不可滴空,以防止造成空气栓塞。
2.4穿刺部位护理在静脉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溶液消毒导管入口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cm的圆形范围,并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敷料一般选用透明敷贴,可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每2天更换一次,如有出汗较多、敷料卷边、穿刺处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
2.5输液时的护理
2.5.1 注意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每日所需液体在18~20小时内输完。
2.5.2观察病人反应 加强巡視病人,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发热、口渴、多尿、昏迷等不良反应,查明原因,及时对症处理。
2.2.3输液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2.5.4滴速减慢多见于导管扭曲、体位改变、导管内有血凝块形成等引起,根据具体情况排除诱因。
2.5.5导管滑脱导管随呼吸运动进出,可发生移位或脱出,应在置管时作好固定。
3并发症护理
3.1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臂丛神经损伤、颈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损伤、导管扭曲或折断等,主要在操作中以预防为主,护士应熟悉穿刺部位的组织解剖结构,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及要领,护理中应加强巡视,多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2 感染感染是肠外营养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配制营养液和穿刺置管均应严格无菌操作,营养袋及输液器每天更换1次。常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积极治疗体内原有的感染灶。
3.3 静脉炎的护理因导管感染、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液中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较多,导致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大大增加。根据美国INS静脉炎分级标准,I级静脉炎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停止在此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d,20 min/次2。
4小结
在ICU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和严格规范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草案)[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295-298.
[2] 王海明,李松林.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用于外科危重患者58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8,30(16):6-68.
肠内营养液 篇4
关键词:胃肠道内营养,严重烧伤,再生医学
严重烧伤后,机体超高代谢导致热能大量消耗,蛋白分解旺盛引起负氮平衡。病人体重下降、消瘦,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弱。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治愈率。营养支持疗法,对于烧伤与创伤面积的修复,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乃至疾病全过程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讨论营养支持疗法的主要途径——肠内营养。
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疗法有肠内营养说,肠内营养从营养支持疗法和代谢方面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于肠外营养,费用低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主要通过口服和管饲途径供给,而肠外营养则需通过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输注。总的来说,人的营养治疗应该是以肠内营养为主,肠内和肠外营养结合的方式。
肠内营养也称胃肠道营养,是将所有膳食营养都由口摄入或通过置入消化道中的管子给予的营养方法。严重烧伤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应该是经口补充,口服营养最简便,也是最符合生理要求。因此,可把良好地肠内营养视为治愈严重烧伤病人的关键条件之一。
1 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
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因为早期肠道营养优于延迟营养。一是该方法安全、可行、简便;二是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应激性溃疡,胃肠出血和肠道细菌毒素移位;三是能明显降低伤后高分解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和比较研究认为:(1)早期肠道营养的时间主要应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和病人具体病情而定,烧伤面积较大,深度越广其时间掌握越严格。(2)休克期不是早期肠道营养的禁忌时间,若病人情况好,摒弃入院即禁食的传统方法是可行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必要的营养治疗手段,先可以口服少量水和流质,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每次摄入量和间隔时间,遵循少量多餐,先流后干,循序渐进,酌情调整的原则。(3)有严重意识障碍或其他原因不便进食者,可暂缓口服营养,给予鼻鉰,胃肠造瘘或待病情稳定后再口服进食。不可强行进食,以免加重症状。(4)一般病人休克期渡过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可开始经口营养。早期肠道营养好,其质和量均应从严掌握。我们主要早期高脂逐渐增糖、蛋白量的方针。(5)休克期就开始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肠道细菌移位。
2 肠内营养成份的选择
现代营养治疗是以病人代谢为理论基础的,所以营养支持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支持,由于蛋白质分解代谢是烧伤病人最重要的代谢特征之一,因此恰当的营养支持必须有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减轻负氮平衡的程度,维持血浆蛋白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为此,烧伤创伤病人氨基酸等的补充已进入到营养药理时期,即采用具有器官特异性或治疗特异性的个体营养素,如谷氨酰胺作为肠代谢的重要燃料用于维持肠粘膜的功能和完整性,精氨酸,核糖核酸及脂肪酸等则因其除具有影响营养和免疫系统功能组织特异性而受到关注。因而从理论上提出烧伤后的理想食谱应该是高蛋白、低脂、低亚油酸,并含鱼油、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维生素A、C以及锌的营养液。
3 肠内营养的补充方法
3.1 口服饮食
是烧伤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口服饮食分四种,即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和特别饮食。特别饮食是根据病员的食欲需要而选择,这样可刺激病人的食欲,增进食入量。在食品的种类选择上我们强调天然食品,即五谷杂粮、新鲜蔬菜、蛋奶鱼肉、鸡鸭海鲜等等。
3.2 管饲饮食
对一些不愿进食或不能进食的病人常需用管饲饮食来补充营养。其营养食品有二类,一类属于天然食品,如牛奶、豆浆、鸡蛋、蔗糖等,把他们掺水以水和盐即可调成混合奶,每天管饲内注入200ml~3 000ml,常能获得相当多的热卡,如再以米汤、肉汤、菜汤等注入,更可获得相应的营养和维生素等。另一类为经加工合成的食品,即要素膳,亦可经管饲获得相应的营养补充。
管饲营养需要一根很好的饲管插到胃肠道。其置管的方法有:经鼻肠道置管法;穿刺空肠置管术,即经开腹穿刺空肠而置入导管;内窥镜空肠造口术。后二种置管方法对烧伤病人来说值得商榷。经鼻肠道置管应将饲管置入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以防止胃潴留,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3.3 要素饮食
由含单分子的水解蛋白产物或氨基酸,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完整的脂肪酸或中链三酸甘油酯,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组成。
该种饮食可提供足够的能量,纠正负氮平衡,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要素饮食成份在上消化道中几乎完全被吸收而不需经过肠液、胰液的消化作用。
4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
总的来说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主要并发症为管道机械并发症和肠道并发症。管道并发症主要为饲管阻塞,为淤积的营养膳或天然食物凝固在管道中。预防的方法为注膳后用水冲洗管道,尽量不要从管内给压碎的药片。
肠道并发症主要的症状有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痉挛、返流等。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可达30%,尤其是那些口服或饲管注入要素饮食的病人。故强调要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玉莲.营养支持疗法现状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华烧伤杂志,2004;(12):377~378
[2]蒋朱明,吴蔚然.肠内营养.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3] VinnarsE.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总结.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4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篇5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09年
一、背景
一般认为,临床营养支持包括经口、经肠道或经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EN是指经消化道管饲较全面的营养素;PN即经静脉输注氨 基酸、脂肪和糖等营养素,又称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在评价PN临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 文献中,常用糖电解质输液(5%GNS)与全肠外营养两种方法相对比。当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或不愿正常进食,有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或有营养风险(nutritionrisk)的患者经口方式提供营养素不足时,应给予PN支持。营养支持绝非急诊处理措施,应该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按适应证规范和使用规范进行。
二、证据
国际上已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发现,对于多数无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常在围手术接受单纯的糖电解质输液治疗。对于这类患者使用PN可能会导致感染和代谢并发症的增加,并且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本起草小组检索了国内文献,尚未发现有对比糖电解质输液与PN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报道。显然,决定患者是否使用PN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有无营养风险,这就需要用到营养评定的方法。营养评定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应用的营养
评定工具有10余种之多。其中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 BMI)是评价营养状况的众多单一指标中被公认为较有价值 的一种,尤其是在评价肥胖症方面,它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指标。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1990年以来中国13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中国人BMI正常值(1815≤ BMI<2315)。除单一指标外,近20年中还发展出为数种复合营养评定工具,如“主观全面评定”(SGA)、“微型营养评估”(MNA)等。但直到2002年为止,对于在住院患者中应该使用何种评价工具,一直缺乏共识。原因在于,没有一种 工具能够在筛查出营养不良的同时,对营养不良与住院患者疾病结局的相关性做出提示,也没有提到患者是否可从营养支持中获益的证据,当然也缺乏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系统评价的依据。例如,BMI可反映身高2体重关系。但单纯使用 BMI难以反映机体功能损失的关系。BMI是一个“断面”指 标,无法反映体重和营养摄入的历史变化趋势,更不能提示是否给营养支持与结局的关系。此外,对于有明显水肿和胸、腹水的患者,BMI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身高2体重关系。2002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发表一种新 的营养评定工具———“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risk screening,NRS2002)。NRS2002的特点是结合了四方面的 内容:人体测量(使用BMI)、疾病结局与营养支持的关系、近期体重变化以及近期营养摄入变化。NRS2002采用评分的方法来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NRS2002所选取的用以反映营养风险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通过对这些RCT进行系 统评价发现,采用这些指标达到营养风险标准的患者,其使用营养支
持后的临床结局好于那些未达到营养风险标准的患者。NRS2002采用评分法度量风险,以评分≥3作为是否存在营养风险的标准。将RCT按照其患者是否达到营养风险的标准分类,多元回归分析发现,NRS2002评分≥3的患者,其良性临床结局与营养支持的相关性也更高。此外,PN亦比EN有更高的与良性临床结局的相关性。2002年以后发表的一个多中心临床研究(有212个中心参加)表明,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 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NRS2002被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评定的首选工具。世界各地对于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和(或)营养风险发生率研究的结果是在9%~60%之间。2005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持开展了中国首项大规模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调查。这项调查使用NRS2002对全国10个中心城市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计划进行12000例患者的调查研究。该项研究中期对5303例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总结,患者类型涉及6个临床专科,其中包括来自普胸外科和普通外科的1947例患者。研究发现,普通外科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214%,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占2912%,而使用规范或不规范的营养支持的患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916%,营养支持的方式多为 PN。而另一方面,许多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非外科患者尚 没有得到应有的临床营养支持,如在调查中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的患者得到营养支持的比例仅占需要营养支持者的1/2左右。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各种营养支持技术,用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患者。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明确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能
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PN在欧洲属于“侵袭性治疗”,如不合理应用会有一定的风险。PN的目的在于为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对有部分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究竟应该选择PN还是EN支持,至今仍有争议。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长期禁食可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移位,可能引起体内一系列炎性反应。大量研究报告显示经肠道提供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重症患者应激期内的代谢反应可导致瘦体组织的急剧消耗、内脏功能受损、修复功能与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常见的重症疾病包括大手术后、胰腺炎、重度创伤等。目前欧洲应用的NRS2002有较好的循证基础,可以测定有无营养风险,已经开始在国内部分大医院应用。NRS 2002调查显示,某些营养状况正常的患者及大手术患者仍 然存在营养风险。2001年发表的比较TPN与糖电解质输液对外科手术患者影响的系统评价结论为:TPN支持对患者病死率无影响。原来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接受TPN支持有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趋势;而对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而言,TPN无明显的有效作用。PN和EN对比的Meta分析显示,EN有相似的功能而费用降低。推荐意见1:目前应当使用NRS2002(ESPEN明确推荐)作为筛查是否存在营养风险的工具(A级)。推荐意见2:有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才有临床营养(PN或EN)支持的适应证。住院患者按照NRS2002(ESPEN)评分≥3者即有营养风险,需要进行营养支持(A级)。推荐意见3:连续5~10d无法从经口摄食达到营养需要量的重症患者,应当给予营养支持(A级)。推荐意见4:有营养风险的有部分肠功能的腹部创伤/手术患者考虑首选EN支持(A级)。
三、胰腺炎问题
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病程是轻度和有自限性的,需要一般的糖电解质输液支持。这些患者一般很少出现营养不良,病程5~7d后已可进食。没有RCT证据表明对轻、中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PN或EN支持可以改善临床结局。轻症患者一般7d左右就可进行肠道再喂养,不必早期常规给以 EN或PN支持。比较轻症的胰腺炎患者EN与PN支持安全性的RCT研究显示,EN费用低,并可能有益于减轻胰腺炎毒性作用和应激反应。而对于需要特殊营养支持的重症患者,与PN比较,EN支持有减少并发症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支持方式对死亡率并无影响。最近发表的系统评价表明,对重症胰腺炎患者,EN费用低,且能够降低感染率,可能有利于保护肠道完整性,维持肠道屏障与免疫功能。如果消化道有部分功能,能够耐受EN,应首选EN支持。但如果患者无法耐受EN支持,出现腹痛加剧,造瘘口引流量增多等临床表现时,应停用EN治疗,改为PN支持。2005年英国胃肠病学会、英国外科医师协会、英国胰腺病学 会和英国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协会联合工作组发表最新版《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其中强调轻症胰腺炎患者不需要任何营养支持。这个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认为轻症患者亦不需要特别禁食。这与2002年ESPEN急性胰腺炎营养指南有关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需要禁食的推荐意见有所不同。检索发现,目前没有比较轻症胰腺炎患者在发病早期禁食和不禁食两种疗法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的RCT文献。生理条件下,摄入固体餐后很快引起胰酶分泌的高峰。鉴于胰腺炎发病中胰酶的作用,在发病初期禁食仍然可能是较安全的策略。因此,我们推荐在轻症急性胰腺炎发病的
最初2~ 5d给以禁食。此时,应对患者进行营养筛查,若患者没有营 养风险,只需要给以糖电解质输液治疗以维持水2电解质平衡。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EN的方式:生理研究表明,经肠道给以脂肪、蛋白质或氨基酸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取决于上述营养物进入消化道的位置。经胃、十二指肠投给的 EN可刺激胰腺并引发大量胰酶分泌,而经空肠投给则否。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此外,无论是经口、十二指肠还是空肠给予,要素膳都比整蛋白型EN更少刺激胰腺分泌。因此,经空肠的要素营养显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EN的较佳方式。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约5%~15%的胰腺炎可发展至坏死性胰腺炎,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约5%~20%。此时患者出现与败血症和急性创伤类似的分解代谢,导致体重迅速下降,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上升。PN支持不刺激胰液分泌,但并不是说PN是胰腺炎的必须治疗。推荐意见5:轻至中度胰腺炎患者不常规推荐使用临床营养支持(不常规使用EN与PN支持),在发病后第2~5d应禁食并给以糖电解质输液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第 3~7天起尝试给以含碳水化合物不含脂肪的膳食,并给以一 定量蛋白质。但对于患病前已经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则上述意见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A级)。推荐意见6: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予以临床营养支持。应先考虑经空肠置管EN,在患者无法耐受EN支持时,应给予PN支持(A级)。
四、重度创伤患者
比较PN支持与EN支持对重度创伤患者作用的RCT研究结果显示,EN组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chrane协作网2002年发表的系统评价发现,对
于头颈部创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可能
有益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致残率。推荐意见7:头部创伤患者应及时开始临床营养支持, PN与EN支持方式均可(A级)。
五、短肠综合征
大多短肠综合征患者需要1个月以上的PN支持。剩余小肠<100cm且结肠大部切除患者所需PN支持时间更长,通常无法预计。相反,保留结肠的患者,即使剩余小肠< 50cm,通常仍能够完全脱离特殊营养支持,恢复正常饮食。2001年AGA指南指出,对如短肠综合征的不可逆肠功能衰 竭患者,PN支持属于“挽救生命”治疗,不需要RCT评价。因此,应常规在早期为短肠综合征患者提供静脉补液和营养支持,并且需要对剩余肠道功能无法代偿的患者提供家庭 PN支持。
六、胃肠道瘘
胃肠道瘘是一类需要营养支持的疾病。多数术后胃肠道瘘可能在6~8周后逐步自愈,无需手术。迄今没有比较 用临床营养支持与不用临床营养支持对肠瘘患者作用的 RCT研究。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PN有益于肠 瘘患者的疾病转归。肠瘘患者最主要的死因是感染。感染和瘘口大量消化液丢失可加重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因此,禁食的肠瘘患者应在病程的7~14d内开始较全面的营养支持,肠瘘急性阶段常需PN支持。推荐意见8:急性期肠瘘及短肠综合征患者(经口或经 EN支持无法达到营养需要量时),应予PN支持(B级)。推荐意见9:按照AGA2001年指南的意见:有肠道功能衰竭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应该用家庭PN,属于“挽救生命”治疗,不需要RCT临床研究来评价(A级)。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一、适应证
(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
(二)重症胰腺炎;
(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
(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
(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
(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三)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
(一)导管相关并发症
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
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 15cm 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 3L 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临床症状。预防的措施有在拔管前注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避免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注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的皮肤切口上,但要避免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 30 分钟。
(二)代谢性并发症
1、糖代谢紊乱:
1)高血糖和高渗性昏迷:因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所致。预防措施是在输注 4h 后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如发生高渗性昏迷,应立即停止葡萄糖输入,用低渗盐水(O.45)以950ml/h 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透压,同时正规胰岛素以1O~20U/h经静脉滴入。在纠正过程中要防止血糖下降太快而导致脑细胞水肿。
2)低血糖:突然中止PN液的输入,而血胰岛素仍处于较高水平,就极易发生低血糖,故 PN 液输入突然中止应视为禁忌。不应利用同一静脉途径输血或输注其他不含糖类液体而停止 PN。对有糖代谢异常者,可用等渗葡萄糖液500ml作为过渡,然后完全停用PN。
2、氨基酸代谢紊乱:
以水解蛋白为主要氮源时,易发生高血氨症或氮质血症。目前普遍使用结晶氨基酸液作为氮源,已很少发生;
3、脂肪代谢紊乱 :
接受PN治疗3~6周以上,若PN液中不含脂肪,则可能发生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每天补充脂肪乳剂,每周至少输注脂肪乳剂2次;
4、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
实施PN时,电解质需要量增加,不注意及时补充时极易发生电解质缺乏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出现。微量元素最常见的是锌缺乏,其次为铜缺乏和铬缺乏。凡是长期行PN治疗者,应每天补充微量元素。
(三)肝胆系统并发症
PN 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其原因很多,其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含脂肪食物通过是重要原因。可通过调整营养液用量和配方使其纠正。
(四)胃肠并发症
长期禁食及使用不含谷氨酰胺PN液,可破坏肠粘膜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肠粘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皱折变平,肠壁变薄,影响肠屏障功能,导致肠细菌易位,引起肠源性感染。在PN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能有明显保护肠道粘膜屏障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一)营养液配制
1、在专门无菌配液室内进行,配液前配液室的台、面应紫外线照射60min ;
2、配液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3、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制度,加药时要注意各种药物加入顺序,设计最佳操作程序;
4、配液完毕后用温水清洗配制台内、外,切断电源。
(二)营养液输注
1、导管皮肤入口处伤口每天换药 1 次,检查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痛及渗出等炎症感染征象。检查留置导管体外段的长度,以早期发现有无导管脱出;
2、营养输液时应勤作巡视,及时调节好输液速度,使营养液能恒速输入;
3、输液管道每天更换,更换输液管时要夹闭静脉导管,防止空气进入管内;
4、输注营养液的中心静脉导管不应作抽血、输血、临时给药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等其他用途;
5、经周围静脉作肠外营养治疗时,宜选用较粗血管,每天更换使用不同的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五、质量监控
对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患者进行系统、全面、持续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有关并发症,尽早处理,防止产生严重后果。通过质量监控可了解肠外营养治疗效果,并可及时调整肠外营养配方,进一步提高肠外营养治疗效果。
(一)常规监测指标
1、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每天液体的出入量;
2、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体温、脉率及呼吸的变化,并作记录;
3、尿糖和血糖:尿糖每天测定2 ~4次。血糖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治疗前3d,应每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定后可改为1周1~2次;
4、血清电解质浓度:包括血清钾、钠、氯、钙、镁、磷浓度。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治疗前3d,应每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定后可改为1周1~2次;
5、血液常规检查:每周查1~2次。如怀疑并有感染时,应随时急查血细胞计数和分类;
6、肝、肾功能和血清蛋白质浓度:每周查1~2次;
7、血脂浓度:每周或每2周查1次。
(二)特殊监测指标
1、血清渗透压:疑有血液高渗情况,应及时用冰点渗透测定仪测血清渗透压,无渗透压测定仪,可按下列公式估算。血清渗透压(mmol/L)=2[ 血清钠(mmol/L)+ 血清钾(mmol/L)]+ 血糖(mmol/L)+ 血清尿素氮(mmol/L); 2、24 h 尿钠、尿钾定量:危重患者有明显钠、钾代谢紊乱时,需每天测定 1 次 24 h 尿钠和尿钾的排出总量。应注意留尿样是将24 h尿混匀后,再留取尿样lOml送检;
3、胆囊B型超声波检查:接受PN治疗超过2周的患者,宜每1~2周用B型超声波探测胆囊容积、胆汁稠度等情况,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综合评定肝胆系统是否受损和有无淤胆的情况。
(三)营养监测指标
1、体重:体重改变可直接反映成人的营养状况,可每周测量1~2次;
2、人体测量:测量上臂围,即测量上臂中点周径,可反映全身骨骼肌蛋白含量的变化,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可反映全身脂肪储量变化,每周测定1次;
3、氮平衡:可每天测算,并计算某段连续时间内累积氮平衡量;
4、肌酐/身高指数:收集患者24h尿液,测定肌酐排出量,除以理想肌酐值,可求出数值。如小于0.8提示有营养不良。可每2周测定1次;
5、血清氨基酸谱分析:可每周测定1次,以指导调整肠外营养配方;
6、血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浓度:怀疑患者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时可作测定;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及体会 篇6
关键词:肠内营养;危重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65-02
通过对收住的ICU危重病人随机抽取了50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严重多发伤5例,复合伤5例,MODS10例,急性药物中毒5例,呼吸功能衰竭5例,食管癌术后5例,重症胰腺炎,术后胰瘘5例。
1.1 给予途径及材料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包括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顾保春[1]等研究发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口服最早,其次为营养管。鼻胃管为临床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但效果较差,最有效的还是鼻肠管。因危重病人胃肠道在受创伤、感染时,蠕动功能恢复以小肠最快,其次是胃,结肠最慢,所以,在胃功能还没有恢复之前,小肠就有了吸收功能。
选用荷兰复尔凯鼻(胃)肠管CH8(内径1.95mm,外径2.625mm)或CH10(内径2.425mm,外径3.25mm),营养管长度均为130cm。5例病人在透视下安放肠内营养管,有1例经手术放置空肠造瘘管。
1.2 肠内营养剂的种类
1.2.1 由氨基酸提供的氮源
这种肠内营养剂不需要消化便可吸收,如爱伦多,适应于严重消化功能障碍胰腺炎的病人。
1.2.2 由水解蛋白质提供的氮源
这种肠内营养剂只需要经少许消化便可吸收,如百普力,适用于轻或中度消化功能障碍、炎性肠道疾病、消化道手术或胃肠功能恢复期患者。
1.2.3 由完全蛋白质提供氮源
这种以酪蛋白为氮源肠内营养剂需完全消化才能吸收,如要素,适用于消化道吸收正常又需要纠正预防营养不良者。
1.2.4 天然食品营养剂
以天然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瘦肉、鱼类、水果、蔬菜等为原料,经粉碎匀浆制成的营养液,用于胃肠消化功能良好的患者。
2 喂养的方法
2.1 一次性投给
将配好的肠内营养剂食品一次性投入,缺点是并发症多。
2.2 分次输注
每次给予100~300ml,每次10~20min完成,输注每次2~3h。
2.3 连续性输注
通常给予肠内营养泵入20~24h输注完毕。此方法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2.4 循环性滴注
通常也必须借助于输液泵,于规定时间内泵完。
2.5 结果
本组50例病人在实施EN期间,生命指征平稳,无1例死亡,发生腹胀腹泻2例。
3 观察指标
在EN营养期间,每天观察排便次数和量,肠蠕动情况,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定时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经常检查喂养管通畅与否。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对清醒的病人,应与其耐心交流,告之肠内营养的重要性,使他们产生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2 妥善固定喂养管
防止在病人翻身、更衣时扭曲和滑脱,对长期留置胃管者,应选用硅胶管,延长病人的耐受性。
4.3 防止鼻饲管堵塞
因营养液粘稠度高且注入速度缓慢,所以输注前、后都应用温开水“加压冲洗”和“负压抽吸”交替的方法冲管。鼻胃管需20~30ml,鼻肠管需50~60ml。在胃管中注入药物的同时,一定要将药片碾碎,以防药物粉碎不全附在管壁上造成堵塞。不同的药物应分开注入,注意配伍禁忌。
4.4 体位的选择
抬高床头30°~45°,此卧位保留30min后再输,并确定胃管是否在位。
4.5 营养液“三度”的控制
即温度、浓度和灌注的速度。温度一般控制在35℃~37℃左右,寒冷的季节应先加温,可以将输液增温器夹在管道上,通过调节增温器离输入口的距离来调节温度,并且要不断更换位置,避免局温过高,也不可过热或过凉,过热可损伤胃黏膜,过冷可导致腹泻,均不利于吸收;浓度从低浓度开始,一般由12%开始逐渐增至25%;能量从2.09kJ/ml起,递增至4.18kJ/ml,从少量开始,初起量250~500ml/d,一周内逐渐达全量;速度从20ml/h开始,逐渐达到120ml/h。
4.6 营养液的使用
应先检查营养液的出厂日期,避免过期后输注,增加感染危险。操作前、后要洗手,注意摇匀营养液。
4.7 口腔护理
经鼻腔安置胃管的病人会用口呼吸而导致口腔和舌头干燥,为防止牙齿粘附、齿龈和黏膜感染,应定期刷牙。对昏迷者应采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并检查是否有小的伤口,防止口腔炎的发生。管饲时,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可让病人咀嚼话梅以刺激唾液分泌。
4.8 空肠造瘘皮肤的护理
每天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渗出红肿,有渗出时要及时更换敷料。不可用布胶布长时间固定,以免刺激皮肤。注意保持病人的清洁卫生。
5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5.1 腹泻
是肠内营养的最常见并发症,高达60%,为使肠内营养不半途而废,杨春玲[2]等在重症监护病房病人腹泻等相关因素临床研究发现,ICU病人腹泻59%是营养应用不当引起的。还有报道认为,为保护胃黏膜,危重病人治疗中多使用抗酸药,使胃内PH值升高,利于细菌繁殖,引起了胃内细菌移位,发生感染而导致腹泻。为了预防腹泻,肠内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做到无菌操作,开启后若不用,应置于冰箱(2℃~10℃)保存,24h内用完。每瓶营养液悬挂时间<8h。输注管24h更换,进行腹泻常规检查和培养。同时,服用肠乐康3次/d。50例病人发生腹泻7例,经调整温度及减少剂量并服用止泻剂后,3d好转。
5.2 胃潴留
危重病人在应激状态下,胃动力差,营养液易在胃内残留。有文献认为,注入前可用糖盐水灌注,以了解病人胃排空速度[3]。4h抽取胃内容物150ml,应用胃动力药,同时从静脉补充所需营养,如经3~4d仍不能耐受,可改为空肠内灌注。
5.3 误吸
是肠内营养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通常灌注前应注意体位的选择、留置胃管的深度、病人的面色和呼吸,掌握好开放管的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气囊压力也会影响注入的效果。鼻饲前应彻底吸痰再放气囊,使营养液顺利通过。鼻饲完毕可充足气囊,防止返流误吸。吸口鼻腔分泌物时,要注意观察其颜色、性状,如为营养液返流,应立即停止输入。
5.4 低血糖
往往与“胰岛素抵抗”的缓解未被及时发现及输入营养的物质吸收不全有关,病人出现大汗、饥饿感、烦躁时,应警惕低血糖发生,大汗淋漓、呼之不应、血压下降均是低血糖表现。采取快速床旁血糖测定可以明确,快速补充高糖可迅速缓解。
5.5 高血糖
这是由于高糖膳食、滴注速度过快或RI不足引起的,及时调整营养物质比例和输注速度,全程应用RI等降糖药物
后,均得到改善。
6 注意事项
(1)营养液标记要清楚,切勿将营养液当成静脉液输入体内。
(2)严格遵守喂养原则,不可随意给病人吃营养液以外的食物和药物。
(3)空肠造瘘连接处应牢固连接,喂食完毕应将管腔关闭以防肠液外流造成污染和浪费。
(4)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对体重无变化和减轻者,应积极分析原因,找出原因,调整营养配方,达到预期目标。
7 护理体会
近年来,急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日益受到关注,已知其在改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增强肠道黏膜功能及减少TPN并发症等方面优于肠外营养,能改善SIRS和器官功能不全,保护肠黏膜屏障,并使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发生率下降。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经济实惠、易于管理、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只要在运行过程中严格认真进行床旁监护,熟知肠内营养常见的症状与处理,及时登记报告,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不同情况适时调整,并注意对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知识的指导,肠内营养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顾保春,刑锐,文强.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1):20-22.
[2] 杨春玲,赵玉敏,张春燕.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病人腹泻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11):1379-1320.
肠内营养液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例, 年龄60岁以上。入选条件: (1) 病程24h以内, 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2) 无严重原发消化道疾病的; (3) 病程3d内死亡的病例剔除;总观察病程为28d。本组共收集符合条件病例168例, 男96例, 女72例。脑出血 (CH) 48例, 脑梗死 (ICH) 98例, 混合性卒中 (MIC) 22例。3组ICH∶CH∶MIC的病例数构成比例分别是32∶19∶7和34∶19∶7和32∶20∶8;男女构成比例分别为30∶22和32∶21和34∶29;平均年龄分别为 (68.4±7.4) 岁和 (66.9±6.8) 岁和 (64.9±7.8) 岁, 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材料与方法
168例病人所使用的鼻饲营养液为纽迪希亚制药 (无锡) 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及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瑞素。能全力为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 含有水, 麦芽糖糊精, 酪蛋白, 植物脂肪, 多种膳食纤维, 卵磷脂, 矿物质, 维生素, 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适合糖尿病人使用。瑞素为营养成分完全的营养制剂, 可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满足患者对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 但本品不含膳食纤维。2种肠内营养液在使用中应注意:采用持续输注的鼻饲方案进行肠内营养, 通过输液器与鼻胃管连接, 并使用加热装置置于输液器近鼻胃管的前端, 以保证营养液持续恒温, 营养液输注速度从小剂量、低流速开始, 持续滴入, 逐渐增加至患者能适应为原则, 开始速度为40~50mL/h, 每天500mL, 以后逐渐加速至80~100mL/h, 每天1500~2000mL。
方法:瑞素组患者采用华瑞公司生产的瑞素 (500m L/瓶) 作为肠内营养液, 能全力组采用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 (500mL/瓶) 作为肠内营养液, 瑞素和能全力联合组则交替使用瑞素和能全力各500mL进行肠内营养, 输注2种营养液之间间隔30min以上, 每输注250mL营养液胃管注入100mL温开水, 防止鼻胃管堵塞及补充水分, 该组始终将两种营养液总量平均, 由瑞素和能全力共同构成肠内营养的营养液。
采用组间c2检验和相关分析方法, 对3组腹泻及便秘的发生及预防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能全力组与能全力和瑞素组腹泻及便秘的发生情况比较 (表1) 。
2.2 瑞素组与能全力和瑞素组腹泻及便秘的发生情况比较 (表2) 。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 单纯依赖肠外营养, 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有研究发现禁食数日的大鼠肠黏膜明显变薄, 黏膜腺体萎缩,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为此, 肠内细菌和毒素将透过黏膜屏障发生易位性感染和出现毒素中毒症状[3]。此外, 卒中后胃肠黏膜屏障的损伤还有以下几种因素: (1) 卒中人群多为老年人, 其胃肠黏膜和腺体功能有所减退。 (2) 卒中后脑心综合症亦将影响胃肠黏膜屏障。 (3) 卒中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干扰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 影响胃肠黏膜生物屏障功能。
肠内营养的特点: (1) 食物可直接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 有利于黏膜屏障的恢复和维持, 同时亦刺激黏膜腺体的功能恢复和促进营养成份的吸收; (2) 并发症减少。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食物返流, 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但通过调整鼻饲的体位使其保持低于半卧位, 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 即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纽迪希亚制药 (无锡) 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为膳食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 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 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 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 主要用于: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因代谢应激, 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等;不宜用于要求低渣膳食的病人。而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瑞素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点, 本品作为不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 若为患者提供长期营养时, 适用于禁用膳食纤维的患者, 否则应选用含膳食纤维的营养制剂;本品还适用于有营养摄入障碍、但无严重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以及需减少肠道内容物的病人。从所调查的数据中可以获知:本研究发现, 若单独使用能全力时发生腹泻的例数相对于能全力、瑞素交替使用组的患者占多数;而单独使用瑞素时发生便秘的例数相对于能全力、瑞素交替使用组的患者占多数, 单用瑞素行肠内营养治疗后便秘发生率是47%, 其便秘的原因可能与瑞素不含膳食纤维有关, 加之大多数脑卒中病人为老年人, 长期卧床胃肠动力较弱, 缺乏膳食纤维易产生及加重便秘。从而说明能全力、瑞素联合交替使用时可以大大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便秘或腹泻的可能。瑞素和能全力2种肠内营养液在营养构成上形成互补性, 两者联合使用能加强营养供给的均衡性, 对于加强患者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和修复, 提高患者肠道的免疫力和耐受性,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玲, 赵玉敏, 张春燕.ICU患者腹泻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11 (39) :868~869.
[2]闵小彦, 吴碎秋, 徐芸芸.洁维乐凝胶预防ICU肠内营养患者腹泻发生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学报, 2008, 15 (2) :77~78.
[3]潘国宗, 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255.
[4]张思源, 陈步苑.现代胃肠营养[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112.
[5]昝明熙, 季耀东, 夏鹰.能全力在重型颅脑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1, 8 (4) :228.
肠内营养鼻肠管72例护理 篇8
关键词:鼻肠管,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不但能为危重、不能进食患者提供营养, 而且可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促进肠蠕动恢复, 加速门静脉系统血液循环, 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1,2], 鼻肠管鼻饲法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 我科鼻肠管置入72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重症患者行鼻肠管鼻饲法, 其中男59例, 女13例。年龄22~89岁, 平均57岁。其中颅脑外伤3 0例 (41.7%) , 脑出血1 7例 (23.6%) , 慢性呼吸衰竭1 1例 (15.3%) , 食管癌术后6例 (8.3%) , 急性胰腺炎8例 (11.1%) 。手术中置管6例 (7.9%) , 胃镜下送管1 6例 (2 2.2%) , 由临床护士置管5 0例 (6 9.4%) 。
1.2 鼻肠管特点
我院使用福尔凯鼻肠管, 优点是:质地柔软、组织相容性好、管径细、对局部组织黏膜刺激性小、管壁相对较厚、不易折叠。缺点是:管腔小、容易堵塞、前端记忆球在置管遇到阻力时易返回, 造成置管困难。
2 鼻肠管置管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1) 在床边醒目的地方放置提示卡, 内容包括:不适宜导管内注入的药物名称, 避免鼻饲蒙脱石散、米诺环素及各种带肠衣的药物;提醒及时有效冲管的方法和重要性。 (2) 检查患者鼻腔, 是否有鼻甲肥厚及异物等。吸尽鼻咽部分泌物。判断有无舌根后坠, 有舌根后坠者在置管时用拉舌钳将舌体向口腔外牵引, 以免导管误入口腔。 (3) 将鼻肠管的导丝完全插入导管内, 使导管螺旋盘曲的部分变直。在导管内注入冷开水, 可判断导管的通畅性, 又可于置管后容易撤除导丝, 防止导管移位, 此法在胃镜下送管尤其重要。 (4) 置管深度从患者前额发迹至剑突下的距离加7~10cm, 再加23cm。 (5) 置管方法同普通胃管置入法。置管后用注射器回抽, 见胃内容物, 听到气过水声, 说明胃肠管置入到位;必要时进行上腹部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置管位置。
2.2 置管期间护理
2.2.1 防止堵塞
(1) 经鼻肠管给药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物, 避免给药时堵塞管腔;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容易致导管堵塞的药物时, 可以在另一侧鼻腔置入胃管, 病情不需要时拔除, 以减少反流、误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危险因素。 (2) 用脉冲的方法冲洗管腔, 每2 h冲管1次。本组7例 (9.7%) 堵管, 其中4例连续输注营养液未按规定时间冲管, 造成营养液沉淀堵塞管腔;1例因病情变化暂停肠内营养, 期间未及时冲管而发生堵塞;2例管饲美满霉素后发生堵塞。
2.2.2 使用肠内营养泵
肠内营养泵模仿胃的蠕动节律, 间断向肠内或胃内输送营养液, 有限量、阻力报警的功能, 提醒护理人员及时更换营养液袋, 关注导管的通畅度。
2.2.3 注入碳酸饮料
无明显血糖增高的患者, 每4h导管内脉冲式注入30ml含碳酸饮料, 饮料避免震荡, 需缓慢倒入注射器中进行导管内注射。
2.3 促进导管尽早进入肠腔
2.3.1 鼻肠管长度
选择长度适中的导管, 导管过短, 其螺旋部分悬挂在喷门口或胃体, 记忆球不易进入幽门和十二指肠;导管过长, 螺旋部分易在胃内打结。在未确定导管前端已进入肠腔时, 避免再向内插入;一般情况下, 置管患者床头抬高30~45°, 尽可能右侧卧位或平卧位, 以利于导管记忆球接近幽门。
2.3.2 避免进入肠腔的导管返回胃腔
(1) 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牵拉或重力原因导致导管移位。 (2) 口腔护理和吸引时避免反复刺激咽喉部, 以免患者恶心、呕吐, 使导管脱出。如发生上述情况, 应即检查咽喉部有无导管盘曲现象并给予及时调整, 使咽喉部导管变直。 (3) 呕吐后检查导管置入长度是否变化, 如插入长度不足80cm说明导管有可能从肠腔回到胃腔。判断有无胃潴留现象, 加强防误吸的各项措施。导管置入长度大于90cm, 反复回抽无明显液体抽出, 导管回到胃腔的可能性较小, 每次送管5cm, 每2~4h送管1次, 逐步调整至原深度。
2.4 导管堵塞后的处理
导管注水不畅时应暂停营养液输注, 用10ml注射器以适当的压力向导管内注入温开水或碳酸饮料。本组15例 (20.8%) 发生营养液导管内输注不畅, 经积极处理11例注水阻力明显下降, 继续管饲营养液, 3天内未发生堵管;4例24h内管腔完全堵塞, 经通管处理无效, 拔除导管。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导管堵塞, 在拔除时建议, 每退出5cm, 用注射器注射空气判断堵塞情况一次, 逐渐向外退出直至导管置入深度75cm左右。本组2例于导管退出10~15cm时, 导管通畅, 考虑可能导管在肠道发生折叠, 调整长度后, 解除折叠, 避免了重新置管。发生导管堵塞, 禁止用导丝在体内部分的导管疏通, 该操作有导致食道、胃肠穿孔的风险。
3 小结
肠内营养的价值和并发症在危重患者的管理中已被高度关注。鼻肠管在危重患者中使用较广泛, 我们采用的福尔凯鼻肠管前端有记忆球, 在置管遇到阻力时易返回, 造成置管困难。因此, 置管前要求保持鼻咽部通畅, 无舌根后坠;置管期间, 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程序, 并行无缝管理, 避免漏冲管、给药途径不正确的现象发生。一旦出现管路不畅, 应及时反复冲洗, 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以减轻置管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10.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9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
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 我科对75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极大地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胃癌患者75例, 男46例, 女29例, 年龄26~79岁, 平均58岁。分别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西亚公司的鼻空肠管, 长约120cm, 直径2m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 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Treitz韧带以远20cm或胃 (食管) 与空肠吻合口远侧20m处。术后24h开始由鼻空肠管滴入少量生理盐水, 48~72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加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如200~400m L瑞能或500m L瑞素, 72h后逐渐过渡到全量肠内营养, 如1000~1200m L瑞能或1000~1500m L瑞素, 直至术后7~14d结束。75例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 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3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 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 (易蒙停) 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3~4d恢复肠道功能,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术后14d有21例病人体重略微减轻, 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仅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取得其配合,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正确留置鼻肠管, 我们使用的鼻肠管柔软易弯曲, 对胃酸不敏感, 不易刺激鼻腔或咽喉, 管道末端圆滑, 可防止胃肠道黏膜损伤, 并有多个侧孔, 避免管道阻塞, 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有少到多。术后24h开始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刺激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术后48h开始输注生理盐水和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72h后开始全量肠内营养输注。通过重力输注或输液泵连续输注12~24h, 输注速度由40~60m L/h开始, 如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逐渐增加至100~125m L/h。营养液温度一般应加热至30~40℃后输注, 特别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 可用加热器加热。因营养液过冷可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过热易损伤肠黏膜。预防营养管堵塞, 为防止营养管堵塞, 应8~12h常规冲洗营养管1次或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和药物前后冲洗营养管。其他:如输注过程中患者保持30~40°体位, 经常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等。
3 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肠内营养液 篇10
关键词:颅脑损伤,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颅脑损伤是一种由暴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头部所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颅脑损伤后机体消耗的能量增加,分解与代谢活动增强,肌肉组织出现大量分解,导致负氮平衡。因此,颅脑损伤术后保证合理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预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保护患者肠道结构及功能、内脏组织细胞复苏、降低机体创伤后代谢以及调理代谢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本文研究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 1月~2013年1 1月我院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所有患者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6~67岁,平均41.7±4.6岁,病程3~8小时,平均4.5±1.0小时;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5~67岁,平均41.5±4.9岁,病程2~8小时,平均4.1±1.0小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相应的常规治疗,如吸氧、抗炎等;入院第2天即插入鼻胃管,通过重力匀速滴入的方式向患者体内输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每日肠内营养供应能量为25kcal/kg,输注速度为60~120mL/小时;氮量供给量为0.2~0.25g/kg/日;所有患者第1天予全量的1/3,第2天加至2/3,第3天加至全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肠内营养制剂加入溶化后的谷氨酰胺颗粒。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总蛋白、前清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免疫球蛋白)。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2.1营养状况
治疗后治疗组总蛋白、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2.2免疫功能
治疗后治疗组CD4+、CD8+、CD4+/CD8+和IgA、IgG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3],颅脑损伤患者损伤早期进行胃肠道刺激有利于促进胃动力及其消化与吸收功能恢复,同时对改善胃肠粘膜屏障功能有一定积极影响。谷氨酰胺是一种蛋白质合成中的编码氨基酸,可为机体提供氮源,促进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以及调节免疫、维持机体淋巴细胞功能,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能有效增加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数目,增强机体免疫力。另外,谷氨酰胺还具有维持肠道粘膜上皮完整结构的功能,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维持患者肠道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4]。
笔者研究含谷氨酰胺早期肠内营养影响发现,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故认为含谷氨酰胺的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邹天雷,赵永茂.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3):322-325.
[2]王海燕,武丽萍,杨秀芬,等.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9):945-947.
[3]陈郸,喻霞,冯启辉.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150-151.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02-01
肠内营养(EN):是指将可直接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1]。因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术中创伤较大,术后禁食时间长,从而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有效的保护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对机体正常代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60例,其中男107例,女53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1.5岁。157例采用术中放置鼻胃肠管,3例行空肠造瘘放置鼻胃肠管,术后留置时间为10-12天,平均11天。
1、2 我科选用营养管
复尔凯鼻胃管,规格型号:CH14-110
1、3 置管与滴注方法
1、3、1 置管方法
手术当日晨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鼻胃管,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鼻胃管位置,用胶布妥善固定。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用盘带重新妥善固定并作出标记,注明置管时间和内置深度。
1、3、2 滴注方法
术后第一天用0.9%NS250ml由鼻胃管缓慢滴入,温度37-40摄氏度,速度30-40滴/分,患者无明显腹胀、腹痛不适主诉可于第二天滴入肠内营养液TPF或自备流质500ml,用加热器缓慢滴入,第三天增加至1000ml,以此类推,至术后第六天滴入2500ml。遵医嘱予以枸橼酸莫沙比利1片+10%KCL10ml Tid 管饲。指导患者家属制作自备流质过程中可取食材如:无糖豆浆、米汤、骨头汤、鱼汤等,其中荤汤制作过程中可加入西红柿、青菜等一同熬制,所有自制流质均正常口味偏咸。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肠内营养置管有惧怕心理,尤其因经鼻插管引起不适,使许多患者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要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的优点、目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2 营養管的护理
2、2、1 妥善固定营养管,应防止滑脱、移动、扭曲,防止因牵拉等意外因素而脱落,影响术后肠内营养的进行。
2、2、2 管道标识应清楚明显,当肠内营养与静脉输液同时进行时,除悬挂明显标识以示区别外,还应使用两个输液架将两者分开放置。
2、2、3 固定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盘带需定期检查,及时更换,防止因汗液、鼻涕浸湿而松脱。
2、2、4 预防误吸护理:(1)妥善固定营养管:避免鼻胃管移位至食管而导致误吸;(2)取合适的体位: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经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鼻胃管移位并致误吸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分泌物。
2、2、5 胃肠道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1.注意肠内营养"三度":温度、浓度、速度。 温度:37~40℃[2];浓度:由低至高;速度:由慢到快 。2. 观察腹痛、腹泻、腹胀出现的时间、程度及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减慢或停止肠内营养。3.防止营养液及管道污染:营养液输注完毕应用温水(37~40℃)20ml冲洗营养管,避免营养液积存于营养管内导致细菌繁殖,打开后的营养液需在8小时内输完,如果应用的是成品,需检查生成日期及失效期。4.便秘:可使用开塞露或灌肠。
2、2、6 机械性并发症(管道拖出移位、管道堵塞)的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肠内营养的意义、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妥善固定营养管 。在肠内营养时,应记录外露管的长度,并每天检查,防止管道移位。每次输注前后都应以20ml的温开水冲洗管道。由营养管注入药物时,将药物碾碎呈粉状,充分溶解,并在注药前后用20ml温开水冲洗管道,以预防药物和营养液在管腔内凝结成块造成管道堵塞[3]。
2、2、7 皮肤护理 避免粘膜和皮肤的损伤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者,鼻咽部粘膜长时间受压可产生溃疡。应每天用油膏涂拭鼻腔粘膜,起润滑作用;胃、空肠造瘘者,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2、8 基础护理 1.管饲时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而使唾液分泌减少,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应每天口腔护理2次。2.滴注营养液期间,应取半卧位,以利肠蠕动,减少反流。3.留置营养管一侧的鼻孔,每日用清水清洗,必要时更换营养管固定位置,防止鼻粘膜损伤。
3讨论
肠内营养支持的优点 :经济方便;并发症少且易预防及治疗;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肠粘膜形态结构保持完整,维护肠道固有菌丛的正常生长,促进胃酸分泌,胃肠蠕动,改善腹部脏器功能,增加内脏血流;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经肝门静脉入肝,有利于肝内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食管癌术后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使用简单,操作方便,治疗安全,符合患者机体生理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患者及家属均乐于接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护理人员更应掌握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卫华.护理常规(上)[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0(3):110-112.
[2]李敏,王锡珍,刘娟.食道癌术后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126例的护理.当代医学[J]2013,19(8):123-124.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12
1营养状况的测定
胃癌本身影响营养的摄取和消化, 加之外科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等治疗, 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0 %~80 %[2]。术后及时进行营养状况测定尤为重要。
1.1 人体测量指标
人体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无创营养评估方法, 可以了解机体的脂肪和肌肉的储备情况, 包括体重、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测定。胃癌术后患者都有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
1.2 实验室指标
(1) 血清蛋白: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之一。胃癌术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 主要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应激状态,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生化指标异常; (2) 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指标, 氮平衡=24 h 摄入氮量-24 h总氮排出量。胃癌患者手术的创伤和应激以及手术后短期内饮食摄入受限, 可使胃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 出现负氮平衡, 体重减轻; (3) 总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简易方法, 测定简便, 快速。胃癌术后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置管方法
术前将营养管末端插入胃管侧孔, 按常规将胃管、营养管一同经鼻腔插入胃内。术中将糖球缝于营养管末端推入空肠, 并分别将营养管及胃管妥善固定好, 以防脱落[3]。营养管一般留置1~2周, 经口进食无不适后, 拔除营养管。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管饲时间长, 且多为24 h持续进行, 绝大多数患者对术中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 有的甚至拒绝应用。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 我们安慰、关心、鼓励患者,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和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4]。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
3.2 鼻饲管的护理
选用质地较软、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的细管易于插入。置入鼻饲管后, 由于患者活动、胃肠蠕动、长期喂养及固定不牢等原因, 鼻饲管位置可能发生改变甚至脱出, 故应妥善固定并注意检测。喂饲开始前, 必须确定鼻饲管位置。胃内鼻饲管可通过吸出胃内容物而证实, 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可通过X线透视、拍片而确定。注意将鼻肠管和胃管分开固定, 每隔24 h换一个方向固定, 防止压迫鼻腔。滴注过程中, 每6~8 h用20 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1次。尤其夜间应特别注意, 一旦发现堵管应立即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保持管道畅通。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 不可突然过大, 否则可冲破导管。
3.3 肠内营养输注时机
术后第2天开始输注生理盐水250 mL、10%葡萄糖250 mL, 患者无不适反应, 次日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瑞能、瑞素等, 或富含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食物, 如:鸡汤、牛奶、新鲜果汁、菜汁等。输注营养液的同时, 继续行胃肠减压, 等肠蠕动恢复后, 拔除胃肠减压管。
3.4 营养液输注管理
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输注量由少到多。开始时速率一般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 最大速率为125 mL/h, 在5~7 d内逐渐达到全量。有条件者均建议使用输入泵, 无条件者可用重力滴注。能全力使用前应摇匀, 温度应保持在38 ℃左右。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 放置时间小于6~8 h, 若营养液含有腐败成分时, 放置时间更短。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 引起肠痉挛、腹痛、腹泻, 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 但严防烫伤。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输液管每24 h更换1次。为了避免营养管阻塞, 于输注营养液前、后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 h或特殊用药前后, 都应用30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第1天输液时, 患者若无反应, 第2天速度可加倍,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每天清洁鼻腔、口腔, 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腹胀、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可能与营养液浓度和输液速度有关。肠内营养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了解腹胀、腹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呕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内容、颜色, 判断有无返流。准确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及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 腹泻时应进行大便培养及常规检查。如腹泻的原因一直未查清, 应暂停EN, 改用PN[6]。
4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 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我们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 (2)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3) 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我们应用鼻空肠管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 不仅满足了患者营养需求, 因为所用的营养管管径细、质地软, 易为患者接受, 且避免空肠造瘘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护理的复杂性。因为所用的营养管比较细软, 容易脱落、移位以及堵塞, 因此护理中必须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处理, 并注意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改变。比较而言,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 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 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林玉兰.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5) :52-53.
[2]李元新, 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医学杂志, 2002, 6 (2) :90-95.
[3]喻荔琳, 陈荔华, 林英丽, 等.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护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0) :12.
[4]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67.
[5]耿利琼.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6, 2 (4) :18.
【肠内营养液】推荐阅读:
肠内免疫营养10-16
肠内营养护理09-12
肠内营养鼻饲11-01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05-26
微生态肠内营养10-09
肠内营养临床应用09-30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07-12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10-06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10-25